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2024-09-09

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精选8篇)

1.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一

定额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一、定额成本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定额成本制度,是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产品的实际成本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产品的实际成本=月初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定额变动

定额成本制度和一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它不纯粹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它是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成本方法。它不仅能达到成本的事前和事后控制,关键是能做到成本的日常控制,从而,更有效的地发挥成本核算对于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

二、定额成本的制定

定额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它是根据现行定额和计划单位成本制定的。在制定时,要分别成本项目进行。其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费用定额=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X原材料计划单价

生产工资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费用率

其中,计划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费用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计划小时工资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生产工人工资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计划小时费用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制造费用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三、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一般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等。

1、限额法。限额法是控制领料的一般方法。采用该法的企业必须建立限额领料制度。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不能完全控制用料。

2、切割法适用于使用必须经过切割的板材、棒材和棍材等。采用该法进行控制用料时,应先采用限额法控制领料。

3、盘存法按一定的`间隔日数,对生产中的余料进行盘点,根据材料领用数和盘点所确定的余额,算出一定日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以实际耗用量和这一时期投产的数量乘上耗用定额所求得的定额耗用量相比较,算出材料的定额差异。

四、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工资脱离定额的差异一般分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与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相类似,可采用差异凭证法。

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影响其脱离定额的差异的因素有二:一是生产工时,二是小时工资率。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x实际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该产品定额生产工时x计划小时工资率

该产品生产工资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

五、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制造费用进行定额控制时,可将其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和固定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对于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可比照原材料的定额控制,为有关项目按标准制定定额,采用限额领料单或限额费用单进行控制,超过定额部分则记入差异凭证。对于固定制造费用,可制定计划总额,实行总量控制。对于按工时分配计入产品的制造费用,可比照计时工资的定额核算,月末按公式计算,只不过,要将计时工资核算中的小时工资率改为小时费用率,即公式如下:

某产品的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x实际小时费用率

某产品制造费用的定额=该产品定额生产工时x计划小时费用率

该产品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的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定额制造费用

六、定额变动差异及其计算

由于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来制定的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一定时期后需要修订,修订后的新定额与修订前的老定额之间的差异,就是定额变动差异。

定额的变动一般在月初进行。如果定额降低,定额变动差异则为“+”号,相反,如果定额提高,定额变动则为“-”号。

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定额变动差异也可以按照定额变动系数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定额变动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按老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老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成本 x(1-定额变动系数)

七、定额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计算程序

在定额成本制度下,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可遵照以下程序进行:

1、按产品别编制月初产品定额成本表,若定额有修订,应在该表中注明。

2、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按成本项目设“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月产品费用”、“生产费用累计”、“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等专栏,各栏又分为“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各小栏。

3、编制费用分配明细表,各项费用应按定额成本和脱离定额差异进行汇总和分配。

4、登记各产品成本明细账。产品明细账中的期初在产品成本各栏目可根据上月成本明细账中的期末在产品各栏目填列。若月初定额有降低,可在“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变动”栏中的“定额成本调整”栏用“-”号表示,同时,在“定额变动差异” 栏用“+”符号表示;若定额成本有提高,则在“定额成本调整”栏用“+”号表示,同时,在“定额变动差异” 栏用“-”号表示。

5、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应根据事先编制好的产品定额成本表中产品月初成本定额乘上产成品数量求得,然后,根据“生产费用累计”中的定额成本合计减去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就是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6、如果有不可修复废品,应按成本项目计算其定额成本,并按定额成本分配计算定额差异或定额变动差异以及材料成本差异,但若不可修复废品不多时,也可不承担这些差异。废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连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记入“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的“本月产品费用”中的“脱离定额差异”小栏内,并全部由产成品负担。

7、产成品的实际成本由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加减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求得,并可进行成本的事后分析。总

8、最后,成本核算人员应将成本核算、分析结果及改进建议上报单位负责人,由单位负责人对成本控制做出最后的决策和评价。

2.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二

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普遍实行以计划价格为基础, 以事后核算为重点, 以完全成本法为主要内容的单纯算账报账型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 已不适应企业的快速科学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企业成本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粗放, 效率低下;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过于看重生产成本管理, 而对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 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 甚至导致虚盈实亏。

2. 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 缺乏市场理念, 短期行为严

重, 没有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不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三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没有立足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环境, 并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 因而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扩大经营规模, 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因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健全, 客观上就要求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建立全新的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宗旨, 是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使企业保持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 这就要搞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 把握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并从我国国情出发,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是在微观上,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价格为基础, 制造成本法为内容, 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 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二是在宏观上, 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 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微观管理模式

成本的微观管理也就是企业的成本管理。我国现行市场经济架构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对增强我国总体经济实力,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课题。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强调对成本费用的计划与控制,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而现代成本管理是为了实现成本责任, 提高成本意识, 制定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成本效益。因此, 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根本上扭转素质低下、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不利影响, 具备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1. 要树立全新成本管理意识。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所以成本意识是最为重要的经营意识。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单纯算账报账型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 重视事后财务核算, 忽视事前预测分析,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本管理要为这个目的服务, 必然要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意识, 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等系统的成本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更加强调整体与全局利益,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

2. 要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法。

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形式。要注意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 并积极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 相互借鉴, 相互融合, 取长补短, 改进提高。一方面, 为了使企业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局限于生产成本, 而应该将视角延伸到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以及事前预测和控制分析上, 综合考虑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等,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管理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了外部, 由重生产管理转向了重经营决策管理, 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成为企业成本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 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因此,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 为了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也应当综合运用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3. 要不断更新成本管理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便利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也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快速发展。因此, 在成本管理中, 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 可以加速信息处理, 使管理者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同时, 还应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 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控制, 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4. 四是要建立成本管理专业队伍。

目前, 由于很多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成本管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客观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应当提高广大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认识, 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变少数人的企业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同时, 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建立成本管理专业队伍, 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培训班, 借以提高他们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宏观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现代产权理论为依据, 以公有制为基本形式的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法人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 对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从宏观上加强调控。

1.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规范成本管理工作。

现行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等, 都对原来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 细化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 对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 有关部门又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等, 其中有很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成本管理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 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本法规体系, 把成本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2. 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努力纠正成本违规问题。

既然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企业成本计算不实、财经法纪松驰、乱挤乱摊成本, 甚至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等追求短期利益问题, 不仅影响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也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健全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纠正企业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

3. 要综合运用调控手段, 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成本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障。一方面, 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各类市场, 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健全市场规则, 清除市场障碍, 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并鼓励企业公平竞争, 合理配置资源, 降低物质消耗, 节约产品成本, 实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 为企业解决财务困境, 并注意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 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企业加快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进程, 降低产品成本, 加速企业发展, 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已不再是一味地压缩和减低成本, 而是要通过更新成本管理意识, 强调成本责任, 不断加强微观和宏观管理, 努力提高企业成本效益,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涛, 杨广涛.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2) .

3.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三

【关键词】医院;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措施

医院作为我国的主要医疗事业单位,其财务会计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医院能否进行正常的运转,因此对医院的成本进行有效的财务核算很有必要。从当前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成本核算工作是其管理的重点内容,要想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严格合理的控制医院的成本核算过程,强化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实现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管理,有效提升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没有对成本核算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要想使这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医院领导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到会计成本核算中去。但是,由于当前医院普遍在这一方面没有引起重视, 所以实际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几乎都是流于形式, 这种情况下, 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成本核算混乱。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中, 无法真正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 仅仅是将医院的收支进行统计, 做到一个账目上的大概了解, 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收支不平衡, 账目对不上的情况。这都间接反映的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的缺陷, 而且很多的财务人员根本没有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仅仅是将财务会计制度作为一个记账工具来进行使用, 而且还经常出现错误。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初衷, 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3.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这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由于当前医院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对于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专业的培训, 这种情况下, 工作人员的知识系统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会计成本核算就会逐渐和医院的发展脱轨。最后, 会计成本核算软件的落后也是目前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一些医院逐渐重视起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 并且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但是由于软件的落后, 使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策略

1.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新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实施的过程中, 财务人员首先应该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让医院的财务人员明白成本核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账目的记录和核对, 而是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财务人员应该对医院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从数据中了解医院管理的现状, 从而预测出医院未来哪些方面需要进行大力发展, 各项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这些都是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 因此财务人员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观念, 重新对新兴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学习, 深入的了解其中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成本核算的真正作用。成本核算能够反映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 是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晴雨表。因此,医院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2.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框架

医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细分为很多的科室, 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想要有效的对这些科室进行科学的管理, 就需要医院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核算框架, 将这些科室进行分类管理。在新型财务会计制度中, 将医院的科室分成四个种类,分别是临床服务类、 医疗技术类、 医疗辅助类和行政后勤类, 通过将科室分类, 就能够细化成本核算的各种细节, 也能有针对性的对同一类科室的成本进行灵活的管理,对不同类型的科室实施有区别的成本核算方法,医院应该努力去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核算框架。

3.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院在认识到成本核算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后, 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因为会计核算工作不仅需要懂管理。同时,在业务以及软件方面也需要有相关的涉及, 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 不及你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知识以及经验的传授, 还要给予其一定的管理权限, 这样才能使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是保证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建立医院成本核算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然后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 业务性质以及经济特点等的要求, 进行财务会计制度和业务制度等的协调, 同时还可以通过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对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 为了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应该进行定期的考核, 然后根据实际的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罚劣, 这样就能使医院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实施的效果得到保证。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医院也逐渐向市场化发展, 这种情况下, 为了使自身的长远发展得到有效的保证, 就必须加强对成本核算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当然, 成本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升、 领导意识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健全,只有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才能更好地实现相关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金家鑫.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工作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49-150.

4.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四

摘要:本文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综合分析的一个尝试。通过对理论的梳理,本文指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的三种不同的分析指向:即交易成本、历史和文化指向。在具体阐述每种分析指向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分析指向的不同源于认识路径的差异,分析指向的不同导致了制度研究的层次性。而认识制度研究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无疑对学科的发展及中国的制度变革,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成本指向 历史指向 文化指向

新制度经济学

认识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rough digesting the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ree different viewpoints existing in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ost, history and culture.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each analysis view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riginate from the variance of recognize path, while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lead to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Therefore,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plexity and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China’s prictise.Key Words: cost history culture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一.引言

自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以来,新制度经济学1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它加深了我们对制度的起源、演化和作用等各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一大批的中国经济学家致力于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的推广,使之越来越成为一个解释中国经验的重要工具。

然而,伴随这门学科的发展也浮现出了诸多问题,两个显著的现象在于:其一,新制度经济学的进展更多的是在其分支或子学科中取得的,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立宪经济学、演化制度分析、历史制度分析等等,而这些分支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还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其二,如同纷繁杂乱的各分支理论一样,学者们对制度的理解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诺奖获得者科斯、诺斯对制度的理解就人言人殊,而不同的经济学家使用同一的“新制度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则是为了学术表述的方便性。

因此,这个在中国日渐普及且影响日盛的学科,却面临着诸多的认识误区。如何处理新制度经济学各领域之间的分歧以及学者们制度观的差异,这不仅关系到对这门学科本身的认识和理解,还关系到这门学科对中国实践的影响,所以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梳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那么如何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梳理呢?简言之,分类。但是分类并不是简单的找共同点和不同点,分类的目的在于找到其理论的边界。对于一个理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其理论的应用范围,而读懂理论的标志在于找到了其理论的边界。2 因此,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梳理便在于提出一个框架体系,使各分支理论能够在这个框架体系里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新制度经济学诸多理论能在其限制范围内表现出逻辑一致性。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分类;第二,分类的理由,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分;第三,分类的作用,即分了有什么用。具体而言,本文从研究指向出发,把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交易成本、历史和文化三个研究指向,并用三节内容详细介绍各个研究指向在制度分析时的特征和优缺点,寻找其各自的理论边界。然后,通过论述三种不同的认识路径与这三种制度分析指向的对应关系,证明这种划分方法的合理性。第六节则是研究指向划分的一个理论应用。成本、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指向划分最终是为了说明制度分析的层次性,通过这三种指向的划分与威廉姆森对社会制度层次的划分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制度分层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对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以及在中国应用的展望。

二、交易成本的指向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通过交易成本这个概念的引进,新制度经济学既把复杂的制度现象融入了主流经济学,又避免了“黑板经济学”3的过于抽象以及老制度经济学理论逻辑的缺失。

交易成本通常被定义为制度的运行费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既定的,而交易成本可以被计入生产和运输的费用中。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或从企业会计的角度,确实很难把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区分开(用两分法把成本表述为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是有问题的,这仅仅只考虑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由此可见交易成本认定的复杂性),单单考虑一件商品中蕴含了多少生产成本或有多少交易成本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从成本中把交易成本区分出来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独到见解,也是其理论价值之所在。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含义度量的是商品作为物的属性,体现的是一种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度量了在任何经济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制度的效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无论是市场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还是政治型交易成本,都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含义,交易成本的不同表现为制度的差异,而交易成本的大小体现了制度的效率,交易成本对经济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交易成本也就得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观点:制度最重要。

那么,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人——物”关系以及“人——人”关系呢(或者说技术关系与制度关系的差异呢),这主要在于其理性选择核心的局限,在理性选择下,任何的人和物都是原子式的,并没有“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的区别,因此也就没有区分交易成本的必要,从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没有包含制度的作用。在这里,新制度经济学家修正了对理性的假设,他们认为比起完全理性,有限理性更能解释人类的行为,解释制度对经济绩效的作用。如诺斯认为,在工具理性的世界里,制度是不重要的,有效的市场,既包括经济的市场,也包括政治的市场,构成了一个经济的特征……制度起源于对工具理性假设的修正,制度的形成是为了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伴随着技术的配置,它们决定了交易的成本,决定了长期的经济增长(North,1992)。科斯早期的研究并没有注重对完全理性假设的突破,直至威廉姆森将西蒙的有限理性引入到制度研 究中,并与科斯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才使新制度经济学对真实世界有了较强的解释力。

秉持交易成本研究指向的新制度学家是制度研究中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方法以及均衡分析均适用于对制度的分析。(Coase,1998;威廉姆森,2002,中译本)。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基本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但强调在实际的理论建模中,必须考虑到现实的人的行为特征。对于这一指向的新制度经济理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秦海,2004)。从成本指向划分,这一领域有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及诺斯早期的制度创新理论。

就分析框架而言,交易成本的分析指向也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这虽然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学化”建构,但也终究未能逃避这种研究指向带来的缺憾。从正面的角度看,在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后,威廉姆森通过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刻划交易并度量交易成本,使得交易成本成为一个可证伪的概念。威廉姆森根据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将不同性质的交易或契约对应于市场、混合形式、科层三种不同的治理结构。“可证伪”是成本指向制度分析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因为此特征符合波普的科学定义从而使这一领域的制度研究逐渐融入主流经济学,同时该领域中大量的经验检验也支持了成本指向制度分析的发展。从负面的角度看,制度安排的比较静态分析仅仅告诉我们,在给定某类条件下,哪种制度安排更有效或更好?至于一种制度安排为何会变成另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没有答案。诺斯的早期制度变迁理论便局限于这种模式,通过假定外在的获利机会,当事人则按照成本收益法设计对自己最有利的制度安排。这既没有对制度变迁做出动态理解,又与现实依据所不符,因此要深刻的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必须寻找新的研究指向。

成本指向的制度分析来源于交易成本的概念革命,而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的突破和对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的继承,成本指向的制度分析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进展。成本指向制度分析的优点在于模型的精确性和结论的可检验性,缺点在于缺乏对制度的动态理解。

三、历史的指向

历史的研究指向并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特例,事实上历史或经济史的分析指向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视角。熊彼特指出,科学的经济分析是“历史、统计和理论三个方面方法技巧的总和,连同它们帮助取得的结果”,“经济学的内容实际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熊彼特,1991,中译本:p32-33)。此外,库兹涅茨、格申克隆、麦克洛斯基等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而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继承了前辈的传统,诺斯、戴维、福格尔、格雷夫等经济学家相继创立和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史学以及历史制度分析,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历史研究指向。

成本指向的制度分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分析指向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制度分析注重制度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并不能通过静态的或比较静态的成本收益比较得到,制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另外,成本视角的理性选择模型缺乏对无效制度,路径依赖和锁入效应的 解释。这要求我们不能忽略对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考察,因此在制度分析中,历史的指向不仅是重要的而且还是必要的。

历史的研究指向深化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其中有两点特别极具价值:其一为对制度时间维度考察的重视;其二为对历史和现实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的阐述和解释。

首先,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本质上是一个时间维度的动态制度分析,这一点很深刻。与成本指向更多的是一个“横向”分析相比,历史指向则是一个“纵向”的制度分析视角。制度为什么会表现出差异性,更多的在于历史不同,无论是个人史、家庭史甚至是国家和民族历史,历史的不同造就了制度的差异性(汪丁丁,2004)。注重历史的含义在于制度的当前状态与其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或者说演化过程决定了制度形态。对此,诺斯指出:“制度将历史安排为理论的中心角色。之所以如此,因为制度要求我们承认在当前的行为选择发生过程中的约束集合起源于过去,如果不理解这些约束演化的方式,我们就不能理解今天存在的选择集合。经济史的研究将提供给经济学家的不仅是当前的制度约束是什么,而且包括引导这些约束的过去的渐进过程”(North,1991)。而格雷夫则总结到:“制度是历史进程的产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过去的制度、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特征相互作用,定型了现行制度及其演进”(Greif,1994)。

其次,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弥补了成本指向的空白:无效制度、路径依赖、锁入效应。路径依赖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最早是由阿瑟和保罗·戴维做出的。在此基础上,出于对历史指向的对无效制度和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视,诺斯将这一思想引入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之中,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诺斯认为,决定制度变迁轨迹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报酬递增,另一个是由显著的交易成本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或路径依赖的两种轨迹。一方面,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行进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从而建立一种反馈机制引导经济的长期增长;另一方面,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现有制度下将创造出一些组织和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它们以自己的利益影响政治实体,但它们却较少的储存和增加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因此它们选择导致不佳绩效,并在经济中演进出一些加强现有激励与组织的政策,使不佳绩效保持下去,直到进入“锁入”状态不能自拔。诺斯指出,这两种制度变迁轨迹反映了路径依赖中的两种极端的情况,而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变迁往往是两种情况的混合。

以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这不仅超越了诺斯早期片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历史指向制度分析的优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尚存不足之处:其一,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中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方面是正式规则的变化,而缺乏对非正式规则的深入研究,或者说即使诺斯认识到了非正式规则的重要性,但其路径依赖理论难以涵盖对非正式规则的讨论;其二,诺斯因其理论中的理性建构主义的认识倾向而遭到批评,批评者认为诺斯忽视了对认知科学与知识理论的关注。

对于这些批评,我们看到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也在发生转变。诺斯后期的“共同心智模型”是对先前理论的补充,而格雷夫的历史制度分析强调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显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指向。然而,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其价值就在于使用一种纵切面的视角看待制度变迁过程,有效地说明了历时性经济绩效主因。以诺斯新经济史学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的正式制度的演变以及参与人与正式制度相互关系的演变。当然,单独的历史指向制度分析不可能承担对制度的全方位考察,它更多的需要其他分析指向的互补。

四、文化的指向

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诞生了第三个制度分析指向,那就是“文化”的研究指向。这一指向的研究引领了新制度经济学又一次理论创新的潮流,其研究成果令人瞩目,重要性不断的被理论界所认同,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指向的研究将成为制度分析的“新的主流”(韦森,2003;周业安,2005;韩毅,2007)。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文化指向的含义是相当宽泛的,这包括了诺斯的“意识形态”和“共同心智”,格雷夫的“文化传统”,青木昌彦的“共有信念”,肖特、萨金和杨格的“习俗文化”等等。诚然,学者们对于这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直指人类的心理结构,认为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则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它们是不同民族在重大历史选择关头进行重大决策的依凭,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所以走向不同的道路,无疑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指向的制度研究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从理论渊源来看,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有两个渊源:其一为哈耶克的学习和知识理论,肖特、萨金、杨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即承继这一传统,他们自称哈耶克的诠释者,而其工作主要是用博弈论的方法来阐释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理论;其二为诺斯等人的理论转向,诺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对主观认知结构的研究。格雷夫、青木昌彦等人则开始将文化纳入历史制度分析或比较制度分析,并与博弈论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可以说,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长期以来是制度研究领域中的一股“潜流”,为何会从“潜流”变为“主流”?为何制度研究的其他指向需要转向文化指向或需要与文化指向的互补?原因是文化指向加强了对制度意义维度的考察,并在考察的过程中强调与博弈论方法的结合。

制度的涵义应该包含参与人的主观认知结构,这是文化指向制度分析的一个最主要的结论。完整的制度研究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可观察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不可观察的意义的研究。无论是在成本指向还是在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行为模式的考察,而缺乏对主观认知结构的考察。行为模式和主观认知结构在制度分析中的偏离并不是研究者有意为之,更多的在于其所持制度观的差异。成本指向的制度观考察的是静态或比较静态中不同制度的选择,是给定制度下的边际比较;历史指向的制度观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制度以动力学解释,然而,新经济史学确因制度变迁的建构主义认识路径和对非正式制度的忽略而备受批评;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则不同,它的一个优势在于把制度视为博弈均衡,而把制度的变迁视为从一个博弈均衡到另一个博弈均衡的演变过程。青木昌彦十分推崇这种制度观(青木昌彦,2001,中译本),青木说,这样的一种制度观的处理可以对制度起源和实施进行内生性分析,从而证明制度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内生性”和“自我 维持”(或自我实施)。而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贡献。

“内生性”问题一直是制度研究中的一个困境。如果我们把制度看作一组规则,那么对应于所研究的规则必定有一组元规则,而当我们研究其元规则时,必定还存在着对应于元规则的更基本的规则,这样便会陷入无穷尽的循环推理,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便是把制度看作博弈均衡。宾默尔认为(宾默尔,2003,中译本),在此博弈均衡中,意义的漂移是重要的,即制度的均衡在于博弈参与者对共同知识的认同,而博弈参与者对均衡的意义其实是在改变中的,从而制度也将从已有的均衡状态向非均衡状态演变,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这本质上是一个意义漂移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过程,我们很难把制度描述为一种内生的过程。至于“自我维持”问题,自我实施是理解长期制度演化的关键,如果把制度理解为一个信念体系,便可以排除制度供给的因素;即使是考虑了外来施加制度的影响,那么也要与原有体系中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融合,才能做到自我实施。

文化指向的分析在考察制度的意义维度时与博弈论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博弈论在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中运用了两种方法: “重复博弈方法”和“进化博弈方法”。重复博弈指的是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进行多次,因此博弈方着眼于总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这对长期的制度演变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如格雷夫运用重复博弈中的更精细的均衡“子博弈精炼”,把文化传统作用于博弈者的预期,成功的解释了地中海沿岸两种不同的商业制度,开辟了制度研究的新的路径;进化博弈方法则是借鉴了生物学中的进化方法,把制度的变迁看作一个“适应性”的进化过程,演化主义者和哈耶克主义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这期间习俗惯例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ESS(演化稳定策略),从而可以解释制度变迁的自我实施。

因此,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在于对制度意义维度的考察以及在考察的过程中与博弈论方法的结合。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解决了制度分析的内生性,以及自我实施的问题,其方法新颖,观点独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也有着一些问题:经济学家们指出了文化的作用,但文化到底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博弈论方法中运用的一些概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何处理多重制度均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分析路径与研究指向

如前所述,研究分析的指向不同,整个理论的理论适用范围以及相应的理论价值也不一样。因此一个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成本、历史和文化这样的分类方式,其合理性何在?

新制度经济学与“老”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固然有研究内容的分岐,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认识路线上的不同。“老”制度经济学以集体作为分析单位,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以个人作为分析单位。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假设不断的被突破,比如完全理性,比较静态和均衡分析,然而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个人主义的分析路径。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的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来对应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三个分析指向。

一般认为,在经济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4第一种为“心理学个人主义”,也被称为“心理主义”或“行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认为,可以用一种心理动机来解释所有的社会行为。边际 主义者最先采用这种分析路径,后被新古典经济学家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分析中。他们认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其行为假设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心理动机(功利主义)之上,而消费者和生产者基于此假定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和威廉姆森等即接受了这样一种方法论个人主义,不过他们在具体分析中考虑了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限制条件,当这些限制条件和“心理学个人主义”结合时,便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成本指向研究。从边际主义者到新古典经济学家再到成本指向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其认识路径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种类型的个人主义被称为“制度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承认个人行为是解释社会的出发点,但是却强调了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制度个人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由无意识的个体所造成的,同时追求利益的个体也会对社会体系造成影响。从思想渊源看,制度个人主义既受到心理学个人主义的影响,也受到历史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其结果是制度个人主义强调演绎法则在社会科学解释力的同时特别注重归纳法的作用。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很大程度上便是沿循了制度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正是由于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视导致了诺斯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两分法,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既强调个人设计和改进的因素又强调了历史对制度的筛选作用。

第三种个人主义可以称为“主观个人主义”,同样,它强调个体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来源于奥地利传统,与上两种个人主义不同的是,它认为个体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个体的行为往往处于不确定性中,因此,主观个人主义否定社会行为中的计划性和行为人的完全理性,与之相对,主观个人主义重视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和学习的过程。而这种主观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反映到制度研究中表现为文化的分析指向,文化指向重视对制度的演化做出内生性解释,并且注重制度自我维持的特征,在这些方面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和主观个人主义的认识路径是一致的。

经济学中三种个人主义认识路径与三种制度分析指向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本文分类的方法论基础。

六、分析指向与制度研究的层次

从分析路径对三种分析指向分类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可以看到不同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对应于不同的制度分析指向,以下所做的工作则是指向分类方式的一个应用:找到各个研究指向的理论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成本、历史和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指向反映了两个问题,即同一指向的制度研究反映了对制度某种共同特征的关注,而不同指向之间的分歧则反映了制度研究的差异性。这一方面说明了制度研究融合的必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制度研究是有层次的。因而,理论界中不断有学者认识到制度层次划分对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正如引言中所述,对于一个理论来说找到其边界是其价值所在,而制度层次的划分正是一个找寻边界的过程。

威廉姆森(威廉姆森,2002,中译本)将社会制度分析划分为四个层次:“嵌入(embeddedness)”、“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治理制度(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资源配置和雇佣(resource of allocation and employment)”。这种层次的划分对理解制度的内涵,是与对研究指向的划分的最 终诉求相一致的,因此,下文将结合威廉姆森的制度分析层次探讨制度分析指向的应用价值。

在威廉姆森的层次划分中,最低一层(第四层)的制度是“资源配置和雇佣”。在威廉姆森看来,这一层次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还包括机制设计理论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的日常运行。虽然这一层次的制度分析不属于本文的三个研究指向之内,但却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威廉姆森层次划分中第三层次的制度是“治理制度”,即市场、科层和混合形式的制度,它包含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支。这一层次的制度分析运用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参与人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制度选择的理论。这一层次的划分与成本指向的制度分析是一致性的。作为一个“微观”层面的制度分析,必然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和理论的可检验性。因此,这一层次对制度的观察细致入微,通过精细的案例研究和小样本的统计分析使其结论带有“科学”的痕迹,因而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主流”。成本指向的制度分析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缺憾同样存在,它是一个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研究,它更多的是微观的分析(或者它只适合微观分析),因此动态的宏观的制度分析不属于这一层次的研究范围。

威廉姆森将制度分析的第二层次称为“制度环境”,包含着宪政、法律和产权等正式制度,这本质上是一个博弈规则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博弈规则演变的问题,显然不能只从参与人的跨期最优选择得到,而且某些正式制度是一个宏观的框架,因此更需要历史的角度去考虑。笔者认为,历史指向的制度分析恰恰对应了“制度环境”这样一个宏观和历史的制度变迁问题,在这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史对制度分析的补充。以诺斯的新经济史学为例,通过对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描述,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弥补了制度分析中的动力学缺憾。显然,只有在“制度环境”给定的情况下,“治理制度”的分析才有意义,而这两个层面的制度分析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指向。

威廉姆森的第一层次的制度分析称之为“嵌入”,主要是文化、习俗、传统、宗教等非正式制度。威廉姆森认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家来说,制度的“嵌入”特征是给定的,而对其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领域。5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恰恰是新制度经济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构成了对制度的文化指向的分析。“嵌入”层面的制度研究与前两个层面的制度研究区别甚大:与“制度环境”层面相比,它关注了非正式制度变迁,通过把制度理解为博弈均衡解决了制度的“内生性”和“自我实施”问题;与“治理制度”层面相比,由于使用了博弈论中的重复博弈和进化博弈的概念,博弈参与者对制度的选择就避免停留在单次博弈中的成本收益衡量上,从而对制度变迁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以上是对本文所提出的三个研究指向与威廉姆森的社会制度划分层次的一个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成本、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指向划分与威廉姆森的制度划分层次具有相似性。当然,制度层次的划分会有多种,不过本文希望通过从分析路径到研究指向再到制度层次划分这一逻辑过程证明其内在的一致性。

制度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在理论中会出现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而这种跨层次的研究往往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如上所述的诺斯理论的不断转向以及格雷夫跨文化与历史的研究等等。因此,本文并不是否认这些跨层次的研究,而是强调跨层次的制度研究应当尊重不同层次制度研究的内 涵,因为这往往反映了不同的认识路径和研究指向,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跨层次研究才能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

七、结论与展望

成本、历史和文化这三个研究指向,在其内部表现出逻辑的一致性,而其之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一致性反映了同一层面制度研究的共有特征;而研究指向的差异性来自于认识路径的分歧,差异性导致了制度研究的层次性。正是这些差异性与一致性构成了复杂而生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景观。成本指向、历史指向和文化指向的制度研究无疑加深了我们对制度复杂性的理解。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也许会诞生新的研究指向,出现指向之间更进一步的融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研究指向的创新还是融合,对制度复杂性和层次性的认识都是必要的前提。

回到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问题,考虑到中国30年的改革本质上是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制度,我们便可知道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然而,我国制度研究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有所谓的“主流化”认识误区,即把新制度经济学的建设的目标定位为“标准化”和“模型化”,这毫无疑问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误读。新制度经济学因其制度本身的复杂性,研究指向不同,研究方法也不一样。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历史指向和文化指向的制度分析是大有可为的。多层次多视角地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无论是对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改革的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对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概念本身进行界定是困难的。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范围的界定是比较宽泛的,正如本文在第五节所述,与老制度经济学相反,本文将以个人主义认识路径分析制度的都归为新制度经济学。

2.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p14,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

3.诺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过于抽象和脱离实际深恶痛绝,而将其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4.本文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三种论述参考自M.Zouboulaki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Volume1,Issue 02,December 2005。更多的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可参考哈耶克(Hayek,1952)和波普(Poper,1961)。

5.考虑到威廉姆森研究领域本身所处的理论层次,他有理由把“嵌入”作为外生给定并把这些内容交给社会学家和史学家。但是,我们看到近年来文化指向的制度研究在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绩。

参考文献:

[1] Coase,Ronald H.,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2):72-74.[2] Greif Avner,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 the Maghribi Traders’Coal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3):857-882.[3] Greif Avner,Culture Br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Societ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3(5):912-950.[4] North,D.C.,Instit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inter1991,5(4):97-112.[5] North,D.C.,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XXXVI(1):3-6.[6] 宾默尔著,王小卫、钱勇译,博弈论与社会契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弗鲁斯顿、瑞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 韩毅著,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10] 诺斯著,钟正生、邢华等译,杨瑞龙、郑江淮校,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 秦海著,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2] 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13] 汪丁丁、韦森、姚洋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 汪丁丁,制度分析的特征及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15] 韦森著,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 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王伟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7] 熊彼特著,朱泱等译,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8] 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5.浅议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措施 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变,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有效应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变化和发展已然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措施进行探讨,先介绍了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然后探讨了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措施,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 发展措施 成本会计

一、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基于客户需要而对产品加以持续性优化的现代管理哲学,其核心目标是,企业在生产的所有环节尽可能地追求产品的“零缺陷”,并最终通过客户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界定[1]。全面质量管理的诞生和应用促使了质量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2)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指的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为根本性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关决策,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对于战略成本管理而言,其通常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价值链分析,二是市场定位,三是成本动因分析[2]。

(3)基准管理以及持续改进

基准和持续改进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基准指的是,用企业可能达到的.最优业绩标准来评价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指的是,基准的制定并非一次性问题,而应当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

(4)限制理论

由限制理论可知,每个企业均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限制瓶颈,否则,不管企业制定何种目标,均会达成。限制理论施加给成本会计的影响是,管理及会计人员不可片面地关注如何削减成本与费用,而应该培养一种逆向思维,强化自身的薄弱环节,这样能够提升企业的总体效益。

二、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措施

(1)调整观念,关注成本效益

在传统模式中,企业衡量自身成本绩效时往往将目光聚焦在直观成本的增减上,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一般将减少短期内成本当作核心的工作目标,而没有充分关注对企业未来增效的思考和评价,如此一来,将会给企业产品升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所以,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竞争之外,同时还应关注技术层面的竞争。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这一点。除此之外,企业成本会计还应深化对成本回避的了解,积极采用全周期成本控制模式,尤其要重视和落实事前成本控制工作,通过未雨绸缪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6.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六

浅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方法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关键环节较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低价中标的趋势,使控制项目成本成了施工过程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就是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损失,降低施工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使项目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不断地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严格执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作 者:任延军  作者单位:许吕市公路管理分局 刊 名:商情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4 关键词:成本控制   原则   方法  

7.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七

一、重视项目成本编制

项目核算是企业成本管控的前提工作, 要把项目成本管控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来主抓。一是必须严格按照中标价编制项目施工预算。一般而言要以合同价作为施工依据, 依靠成本倒逼的压力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二是精心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走向、进度, 进而对成本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编制施工方案, 从源头上确保成本可控。三是多了解与工程相关的信息, 如建材价格、劳务价格、设备价格等, 综合考虑市场波动, 尽量降低材料费用。

二、过程的控制

过程控制在整个项目成本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过程控制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成本责任要落实到位。整个工程项目涉及到诸多环节, 每一个环节需要明确责任, 才能确保上对下的管控。因此必须将目标责任分解到每个管理人员, 同时由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加强考核, 确保层层干预, 促使项目成本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二是设备材料的有效管理。设备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项目成本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因此必须针对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 如对常用的钢模板、脚手架等设备要摸清准确的租赁数量, 使用过后及时归还以减少租赁费, 还要组织进行旧设备维修活动, 一方面提高设备的使用质量, 另一面能避免或减少购进新设备。另外, 在采购环节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 货比三家, 尽量采购质优价廉的材料以降低采购费用。四是及时调整优化施工方案。随着工程的铺开, 原先的施工方案设计或多或少与实际存在出入, 因此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以优化成本。五是控制行政经费开支。大的工程项目人员众多, 行政管理人员开支必须加以考虑。按照管理人员精干高效的要求, 一专多才、一人多岗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 这样有助于降低管理费。另外, 降低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招待费等日常性开支,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办公风气, 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三、整体着眼抓综合平衡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工期、质量、成本、安全、施工场地相互制约, 彼此联系, 从整体着眼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实现成本有效管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倘若单单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这不但会对施工方案的正常执行形成干扰, 无形中增加质量事故成本, 而且使整体成本控制的目标无法实现, 使企业处于失控状态。要做到整体平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处理好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动态控制, 确保投入与成本的动态平衡。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进行质量策划, 制定节点措施, 确保工程一次性成功, 减少返工返修次数。二是处理好成本与支出的关系。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在施工中必须得到高度关注, 倘若出现安全事故, 意味着安全成本将无形增加, 尤其是严重的安全事故, 甚至会拖垮一个企业。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降低和减少安全成本。

四、提高结账质量

项目运行质量的好坏最终还要归结到经济效益上来。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在账务上牵扯到众多大大小小的施工队、客户, 倘若不及时结账, 保证资金到位, 严重的将导致资金链断裂, 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一是要严格履行合同以取信于客户。凡是在施工合同中承诺的必须坚决履行, 通过树立自己讲诚信的形象, 奠定与业主良好合作的基础, 有助于结账环节的顺利开展。二是做好信息披露取信于客户。除了严格保密商业信息外, 在过程建设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料, 要做到准确、可信、完整, 经得起客户验证, 确保结账时更具说服力。三是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取信于客户。在工程建设中, 凡是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 必须基于满足;如果合同没有涉及到的, 但客户需要我们去做, 必须树立一种可协商解决的姿态。通过改善服务态度, 不仅能够确保结账的顺利推进, 还能因客户的额外要求而增加额外的收入。总之, 从结账环节来看, 在“三个取信于”的追求下, 努力做到“阶段结账、竣工结账、催讨尾款”三位一体, 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防止资金链断裂。

五、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成本管控

(一) 健全项目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只有当项目的成本值低于市场的平均值, 项目才有获利的空间。但是基于目前制约成本的因素多的现实, 从财务角度出发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已经无法奏效, 由此可以看出, 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必须突出系统管理的理念, 从市场、企业和项目的实际出发, 确定有竞争力的目标成本, 然后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体制机制, 将目标成本转化为全员的成本责任, 这样才能保证成本的实现。

(二)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从市场配置说, 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 就会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来达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应首先整体优化, 就是对每一道工序如衔接、施工等都要考虑最简化操作、最节省投入、最合理组合, 力求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其次, 广泛获取同类项目的施工信息, 为改进自己的施工技术, 提升自己的施工水平, 降低工程成本。再次, 利用市场, 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市场机制, 降低采购成本。

六、小结

8.浅议网络经济的社会制度成本 篇八

【关键词】加快;西部劝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的基本情况

宜就镇辖拉利坪、宜就、地什苴、拉古、木马、老怀哨(外片区);他克、外普拉、潘古里、阿朵所、伙把、他的么(里片区)村委会,11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33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69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6人,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5.6%。宜就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5%。全镇耕地面积29101亩,人均占有耕地1.79亩,其中:水田15353亩,旱田13748亩。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433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16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0万元,

二、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宜就镇发展的一些优势

(一)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宜就镇是一个深度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乡镇,工商业尚属起步阶段。201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433元,属于深度欠发达乡镇。宜就镇所辖12个村村委会都是山区村委会。截止2013年上半年,宜就镇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5.6%,非农业人口仅为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级各部门的离退休回乡居住人员,城镇化率仅4.4%,是十分典型的农业乡镇。宜就镇现有个体工商户520户,主要是葡萄种植、百货副食品销售机械修理、餐饮业,有规模的只有葡萄种植和拉利坪村的一家砖厂;私营企业全镇只有小黑龙水厂一家;全镇现有20多家专业合作社,只有一家通过省科技厅的省级认证,但无一家实际经营。全镇拥有宜就麦芽糖等6个注册商标和雪晴他克茶等两个外观专利。注册餐饮业上税多,导致全镇搞农家乐的只有拉利坪村的灵凤山庄一家注册。

2、宜就镇作为农业乡镇,发展受耕地制约明显,水利设施落后。宜就镇人均占有耕地1.79亩,只及全县平均水平的66%,且田块破碎,生产条件极差。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产业对镇域经济的支撑力不强,适合镇情、村情的基础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仍然不够明显;宜就镇现有水利设施总库容1080多万立方米,包括库容142万立方米和库容159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各一座共2座,总库容6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22座,总库容180万立方米的小坝塘94个(实际已报废24个,现有70个);1立方米/秒流量以下的大大小小沟渠91条。全镇土地能被灌溉的面积,即水利化灌溉程度只有30%。即使是全镇水田也仅有70%可以灌溉。“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土地撂荒、废弃的现象已逐年增多。

3、经济结构单一、烤烟是全镇最主要的经济收入,特色产业对镇域支持作用尚不明显

2013年共种植烤烟8500亩,产值2821万元,实现粮食产量8602吨。全年产茧22570公斤,实现产值92.6万元。核桃产量112.17吨,实现产值426.2万元。

(二)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发展的一些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

“南永”公路穿境而过,距永仁县县城永定镇和永武、永攀高速公路仅21公里,宜就镇已实现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大部分村组已实现村组公路“通达工程”.宜就镇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大雪山的观光旅游、阿朵所水库的休闲旅游、宜就村彝人新村民族文化餐饮休闲旅游、江底河溶洞的探险旅游、外普拉黄村队的野生猴群考察风光旅游、潘古里的化石考古旅游。

2、农业生态较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有一定基础。由于基本没有工业,宜就的农业生态优良。农产品无污染,生态,绿色安全环保。以大黑拉么片为例:生产生活用水基本是地下水,被喻为“用矿泉水种粮的地方”。(1)一些林产品有一定规模。宜就镇现有森林40万亩,种植核桃23000多亩、板栗16000多亩、桃600多亩(其中有230亩特优品种他克桃)、芒果芒果3200多亩、独有品种阿朵红梨55亩,还有一定数量的樱桃。2013年全镇种植油橄榄已达3000亩。(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有一些优势品种。宜就除粮食和烤烟外,蚕桑、葡萄、茶叶均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宜就玫瑰香葡萄、宜就黑虎香葡萄、他克茶是特有品种,他克天麻、他克板蓝根、阿朵所独角莲较有特色。(3)畜牧业有一定规模,一些品种较好。宜就全镇现有生猪25000头,黑山羊19000只,牛5000头。养殖70头-300头的养殖大户全镇13户。西门塔尔黄牛、摩拉水牛、短角牛黄牛等优良品种达1000多头。

三、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促进宜就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规划先行,走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子。要抓住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名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充分利用宜就镇区位、光热、山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重点发展油橄榄、芒果种植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烟草、核桃、板栗、蚕桑、畜禽养殖等传统产业;精心培育葡萄、蔬菜及繁制种等精品产业,宜就镇党委、政府拟制定《宜就镇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14-2020)》。通过规划加大引导和扶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宜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狠抓产业发展不放松。按照“长中短结合,田地山林两轮驱动,高中低海拔分类推进,林畜循环发展”的思路,继续巩固提升粮经传统产业,着力抓好生猪、黑山羊,烤烟、疏菜、蚕桑,核桃、板栗、芒果、油橄榄等特色产业,整合开发以大黑拉么片区为核心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要在培养大户、规模养殖、加大扶持、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抓好生猪和黑山羊养殖;要在控总量、优结构、抓质量、增效益上下功夫,着力抓好烟叶生产工作;要在优化管理、强化服务、抓好培训、提高效益上下功夫,扎实抓好蚕桑产业的发展;要在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品种选择和招商引资上下功夫,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要在抓管理、抓培训、精加工、增效益上下功夫,稳步发展核桃和板栗产业;要在规划先行、合作社带动、科技培训、争取扶持上下功夫,确保芒果、油橄榄等新兴优势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三)采取三项措施加快宜就企业的发展。一是对外大力招商引资;二是不等不靠,积极培育镇内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型企业,注重培育商标、专利;三是积极做好“农转城”工作,不失时机地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要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实行双向补贴。通过争取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对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以一定数量的土地入股的农户进行补助;二要通过项目支持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如农民工培训、土地整理、滴灌补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上一篇:打造高效和谐的团队下一篇:金融学专业学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