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2024-09-06

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共9篇)

1.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一

识字 7操场上 教者:陈海媚

一、课时: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认识6生字,会写2个生字,会读9组词语;

②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会读9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全班交流课间参加的活动。

2、出示课间活动照片,说说有什么体育活动。(提问生)

3、齐读课题

4、认读“操”、“场”并组词

(二)读词语和儿歌

1、借助拼音读一读词语。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个别读词语。

4、齐读儿歌。

5、分组比赛读儿歌,看哪组读得好。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打”、“拍”。

2、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3、生上黑板写,师生评价。学生描红联系,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七、作业

1、课后和同学一起朗读《操场上》;

2、写生字“打”、“拍”。

八、板书设计

7操场上

2.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二

第一次试讲时, 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揭题, 从分析形声字“鲸”入手, 导入新课;然后播放大量鲸的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鲸的庞大;接着师生合作概括课文七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最后创设情境, 练习写话、说话。

练习写话的要求是这样的:大西洋举行鱼类运动会, 鲸也去了, 可是乌龟不让它参加, 乌龟说了很多理由, 鲸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乌龟究竟对鲸讲了些什么呢?请你想一想, 乌龟会对鲸说什么内容呢?

课堂上, 教师用了十多分钟让学生说乌龟不让鲸参加的原因———鲸不是鱼, 而是哺乳动物。

下课以后, 我请这位老师谈谈他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这位老师告诉我:“《鲸》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因为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又是第一课时, 所以, 我这节课的定位就是通过初步学习,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鲸的有关科学知识。”

听他这么一讲, 我也就明白他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写话、说话了。这位老师目标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 鲸虽然体形像鱼, 但它却是哺乳动物, 它是胎生的, 是用肺呼吸的, 幼鲸是吃母鲸的奶长大的, 等等。

这位老师第一课时对教材这样的处理与定位, 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本位缺失。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看起来这位老师也考虑了让学生写话、说话, 也在思考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他训练的指向是让学生了解“鲸不是鱼”这一科学知识, 而不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听了这位老师对《鲸》第一课时的设计意图后, 我明确指出他本节课的问题之所在: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了。

通过交流, 这位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并进行了第二次试教。第二次试教, 这位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一、揭题导入

1. 板书大大的一个“鲸”字。学生读课题, 教师强调读音。

2. 质疑:看了老师写的这个大大的“鲸”, 你想到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

1. 听写五个词语:哺乳、肺、胎生、滤出来、上腭

2. 用以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说一两句话。

三、默读课文, 概括课文小标题

四、检查反馈

1. 学生读一个自然段, 师生交流反馈、修改一个小标题。

2. 把课文后面四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进行归纳、提升, 概括出“生活习性”这一小标题。

(这样就理出了课文的结构, 从四个方面写鲸, 分别是:体形巨大、演变过程、种类很多、生活习性。)

3. 根据小标题, 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复习说明文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 看看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文章中做标注。

2. 师生交流, 说说第一自然段的四句话分别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学生交流的顺序, 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师生品悟, 并随机出示鲸的图片, 加深理解。)

3. 假如你现在就是一头鲸, 你能不能用自我介绍的方式, 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体形巨大这一特点呢?

(学生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应该说, 第二次试教的课, 完成了从“常识课”到“语文课”的回归。通过上面的教学流程, 第一,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已经从简单的“了解鲸是哺乳动物”转向“学习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第二, 执教者增加了预习检查的环节。这样做不仅没有把学生当作零起点进行教学, 而且也强化了学生课前要预习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第三, 通过阅读教学这一载体, 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并把阅读教学的指向和重心放在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上。就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习语言而言, 这样的设计已经基本实现了。因此, 我感觉第二次试教有了“语文课的味道”。但不可否认, 如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角度去审视这节课, “语文味”还不够浓。

为什么这样说呢?课后, 我和这位青年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角度再一次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 我们发现, 第二次试教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修改的问题。比如, 教学第三个环节“默读课文, 概括课文小标题, ”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缺乏操作性。因为概括课文小标题是一项比较高的语文能力,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 常常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所以, 我们对这个环节进行了细化:课前预习的时候, 让学生先试着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段意。上课时, 老师明确提出:根据预习时写的段意, 把段意中最重要的词语提取出来, 试着归纳课文小标题。

改动最大的是第六个环节。我们舍弃了让“学生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一要求, 把它改为:请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说明鸵鸟体形庞大的特点, 并进行当场点评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鸵鸟的图片和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不需要使用的。提供的文字信息如下:

鸵鸟, 在全世界鸟类中体形最大。最大的鸵鸟体重可达200千克。

它们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 善奔跑, 跑时以翅扇动相助, 一步可跨8米, 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

雄鸵鸟从头顶至脚高近3米, 腿高大约1.4米, 雌鸟稍小。

鸵鸟的蛋很大, 一枚重0.5至1.5千克。一枚鸵鸟蛋可以抵上30个普通鸡蛋大。

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一环节进行如此大的改动呢?我们认为, 第一, “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与教学没有必然联系, 它对巩固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没有任何语言习得上的帮助。这样的设计是老师一厢情愿的, 里面有“作秀”的成分。第二, 这个单元导语的下方, 编者安排的巨大插图就是一群鸵鸟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 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在反复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悟到了编者的匠心。鲸是动物中最大的, 鸵鸟却是鸟类中最大的。这不是训练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仿写的最好材料吗?这样一来, 一边教《鲸》, 一边仿写。等课上完时, 一篇《鸵鸟》不就诞生了吗?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 我们对第二次试教的课进行了修改。当第三次面向全校教师上观摩课时, 课上得特别成功。大家都说:“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朴实、真实、扎实。”回过头来细细想想, 我确实感受到《鲸》这节课的三次修改, 让我们走过了“语文味”越磨越浓这么一个过程。

3.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三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①guàn

②guān

(1)冠军()

树冠()

皇冠()

冠冕堂皇()

①pēn

②pèn

(2)喷香()

喷洒()

喷薄而出()

血口喷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蜡豹

俯冲

B.陆地

火剑

C.光束

赤道

D.搭乘

手电桶

3.按要求填空。

“赤”字是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赤”在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泛指红色;②忠诚;③空;④光着,露着(身体)。“赤胆忠心”的“赤”应选第_____种解释,“赤手空拳”的“赤”应选第_____种解释,“赤脚”的“赤”应选第_____种解释。请根据第①种解释组词:__________。

4.下列词语替换句中加粗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

(2)窗外一片黑暗,时不时还有海风呼啸的声音,屋里却很温暖。

(3)勇敢,是巨浪奔腾的动力,让浩瀚的大海充满豪迈的气息。

A.开脱

咆哮

浩荡

B.挣脱

咆哮

浩荡

C.挣脱

吼叫

浩大

D.开脱

吼叫

浩大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

①这两句话把_____和_____的速度进行比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粗的词语_____(能

不能)去掉,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7圈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文章用这句话结尾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1)抓住关键句,把握段落讲述的主要内容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用“_____”画出选文两个自然段的关键句,从关键句中可知,选文主要讲述的是_____和_____的速度。根据这些要点进行略读,加快阅读速度。

(2)快速浏览,搜索相关信息,以下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游隼的速度没有飞机的速度快,但游隼俯冲的速度比飞机快。

B.声音传播的速度是1050千米每小时。

C.声音传播的速度没有超音速移动的物体速度快。

D.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

(3)快速阅读选文,用“

”画出文中的数字,并简要说说在文中引用数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练笔。

请你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写一段话,说明某种事物的一个特点,可以运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也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还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容速度快的词句有很多,请写出几个。

(1)两字词语:神速、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字词语: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

(3)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答案

(1)①

(2)②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选择读音就比较容易了。如,“冠”在读“guān”时,意思有:①帽子;②鸟类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读“guàn”时,意思有:①把帽子戴在头上;②居第一位;③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知道了这些,就能选出字的读音了。“喷”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完成练习。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A项,“蜡”应为“猎”;B项,“剑”应为“箭”;D项,“桶”应为“筒”。本题选C。

3.答案

独体

示例:赤红

解析

本题考查查字典的知识。“赤”是独体结构的字,部首是它本身。像这种特殊的字,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区分。选择字义时,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如“赤胆忠心”的意思是“形容十分忠诚”,那么“赤”在这里的意思跟“忠”相近,都是“忠诚”,因此选第②种解释。用这种方法即可完成其他练习。最后一空组词,理解了字的意思,组词就容易了。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作答时需先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从选项中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需要注意的是,“浩荡”和“浩大”都有“巨大”的意思,但“浩荡”侧重形容“水势大”,“浩大”侧重形容“气势、规模等巨大”,因此最后一空要选“浩荡”。

5.(1)①答案

鸵鸟

鸵鸟的速度快

解析

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根据句子可知,这是把人奔跑时的最大速度和鸵鸟奔跑时的最大速度进行对比,目的是突出鸵鸟的速度更快。

②答案

不能

去掉“最大”后,句子的意思就成了鸵鸟奔跑的速度一直是约72千米每小时,与事实不符。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严谨性。说明性文章是对实体事物进行科学性解说的文章,语言准确是其重要的特点。因此,一些表示概数或限定性的词语不能省略。一旦省略,就体现不出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严谨性了。

(2)答案

很难让人相信

光的速度快和宇宙的神奇、有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文章的主旨。理解词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查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文章结尾用惊讶的语气写出了光的速度快以及宇宙的神奇、有趣。

6.(1)答案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

飞机

火箭

解析

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短文,通过分析可知,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飞机的速度很快,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火箭的速度很快。根据段意,去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即是选段的关键句。由此可知,短文主要讲述的是飞机和火箭的速度。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A项,文中没有交代游隼俯冲的速度是否比飞机快,因此错误;B项,声音传播的速度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这是个概数,而且不是所有地方都是这个速度,因此错误;D项,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说明不是所有喷气式飞机的速度都是声速的数倍,因此错误。C项,从第一自然段最后两句话可知是正确的。本题选C。

(3)答案

1050

4万

30多

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速度,使描述对象更加直观。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文章中引用数字,目的是使说明的特点更具体,更直观。

7.答案

示例:苹果是一种很有用的水果。苹果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苹果中的果酸还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苹果含有大量的果胶,作用很大,比如可以降低胆固醇,还可以缓解哮喘。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写话的能力。注意,在写话时,用上具体数字、具体例子等可以使所写的内容更生动,更具体。

8.答案

示例:(1)飞驰

疾驰

飞快

(2)举步生风

健步如飞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解析

4.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四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

故事: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获得了成功。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至今,人们还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失败”、“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②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③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1)交流调查情况。

师: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与水库防洪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以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免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有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通过这些非工程的措施,可以避开、预防洪水侵袭,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的效益,以减轻洪灾损失。)(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课件播放图片)

4、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大禹学习,并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小大禹”。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第3自然段的内容。

2.知道朱德同志让人在扁担上写“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原因。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①。[句导读: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句导读:“不远”点明了当时敌人随时都会进犯井冈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朱德带领队伍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上出产②的粮食不多。红军常常③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句导读:“常常”表明去茅坪挑粮的次数多。]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④,非常难走。[句导读“:五六十里”说明挑粮的路远,“山高路陡”说明路难走。]可是每次挑粮谁都争着去。[句导读:“每次”“谁”说明总是这样,从不例外,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红军常常要到茅坪去挑粮。虽然山高路远,但每次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句导读:“也”表明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⑤,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句导读:写朱德同志的穿戴和他挑粮的情形。]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⑥怎样跟敌人打仗。[句导读:写出了朱德同志的辛苦。]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⑦藏了起来。[句导读:因为大家心疼朱德同志,怕他太劳累,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句导读“:不料„„又„„还„„”点明了朱德同志敢于吃苦、敢于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大家见了,越发敬爱⑧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句导读:“越发”写出了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并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字 词 导 读 ☜

①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②出产:本文指人工生产。③常常:经常

④山高路陡(dǒu):形容地势险要,行走困难。

⑤斗笠(lì):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

⑥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例句)爱迪生经过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⑦担

⑧敬爱:尊敬热爱。(例句)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敬爱的老师。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带有扁担图的卡片;生字卡片;朱德同志带领的红军队伍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时的图片资料。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扁担图。

(1)教学“扁”“担”,并用“担”做扩词练习。

(2)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1)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教学“德”。字形指导: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半部是“一心”。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并板书)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二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三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对照拼音,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来。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朱德扁担同志一支队伍井冈山出产草鞋斗笠打仗

(2)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学生汇报。

3.认读词语。

4.指导学生书写。

(1)按照生字的间架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扁、担”的书写。

(3)学生各自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播放课件(会师时的图片),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五百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看,他们多么高兴啊!(看图)

(2)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3.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1)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①(),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②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3)教师小结:红军会师后,面临着吃粮的困难,经常需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下还有敌人,这种危险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4)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挑粮?(引发学生讨论)

4.朗读第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字词作业

1.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生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讲课前教师要简单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可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革命精神。

2.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感人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词语卡片;朱德和红军战士们共同挑粮的图片;歌谣投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课文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填空练习,训练学生有顺序地表达。

(1)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2)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4.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1)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2)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2.学习前两句。

(1)朱德爷爷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敬佩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3.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1)轻声读后面的课文,画出答案。

(2)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心疼藏又找来写上)

(3)“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不料”的语气。

(5)口头填空:

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4.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一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1.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2.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课堂训练为说话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给多音字组词。

斗 难

2.比一比,再组词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3.语文趣味练习。

(四)面(八)方+(一)心(二)用=(五)光(十)色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千)载难逢

4.战士们开始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一名人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二走近伟人

朱德(1886~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了巨大的努力。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l 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理解1 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会令人 “难忘”?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傣历年的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傣历年是我们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你们参加过“泼水节”吗?如果你参加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感受好吗?让学生讲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它与平时同学们所参加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l、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生字。

2、指名读。

3、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l、出示要求认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

3、互读正音。

四、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②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

③理解“四面八方”。④指导朗读。

4、指导看图、理解第4自然段

①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挂图)谁来说说总理今天打扮得怎样?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 ②让学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③结合图,说说除了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④师:傣族人民因为能和敬爱的总理一起过节而笑容满面,现在也请你笑容满面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①分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总理,同学们扮演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

②启发想象

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愿他们 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总理把水泼到小孩身上,祝愿他们

③正因为1961年泼水节是和总理一起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感到那年泼水节是“幸福”、“难忘’’的。

④有感情朗读6—8自然段。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要求写的生字。第二课时

一、读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找出要求写的生字。

2、指名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3、指名读生字。

二、复习

1、用开火车形式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2、同桌互相说说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记住字形。

2、介绍记字方法。

3、用生字组词,并理解字义。

4、写字。

①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②重点进行范写指导。③学生书写老师巡回辅导。

四、课外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

3、老师补充。

如彝族“火把节”、基诺族“ ”、哈伲族“嘎汤帕节”,五、作业布置: 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六、本课小结:

5.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五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dù jì  chǎn chú mà zha sù rán qǐ jìng()()()()nà hǎn  shěn shì  cí xiáng shén jī miào suàn()()()()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3分)耕耘(yún yùn)明晃晃(huǎng huàng)旖旎(nǐ ní)山寨(zhài zài)咆哮(páo bāo)湖泊(pō bó)三、选择题。(13分)1.请把下列每组加点词语中两个错误读音圈出来,并把正确读音写在题后括号里。

A.玉磬(xìng)倭瓜(wō)燕园(yān)玷污(zhān)()B.撩乱(liáo)水寨(zhài)擂台(léi)谋财(mú)()C.打折(zhé)山涧(jiān)好呵(a)忌讳(wěi)()D.蓟(jì)北 涕(dì)泪 勉强(qiǎng)诊所(zhěng)()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私自 奔赴 洽好 一饮而尽 B.樱桃 喘气 荣幸 一声不吭 C.傍文 由衷 昼夜 一针见血 D.申视 年龄 坠落 肃然起敬 3.“旖”的读音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相同或相近?()A.方  B.奇  C.矢  D.可 4.下面词语全是一类的一项是()A肃然起敬 神采奕奕 一声不吭 目瞪口呆 B望梅止渴 草船借箭 刮骨疗毒 三顾茅庐 C大步流星 开天辟地 腾云驾雾 昂首挺胸 D 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 西厢记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昼(白天)出耘田(在田间锄草)夜绩麻 B.山衔落日浸寒漪(水中的波纹)C.短笛无腔(腔调)信口(随口)吹。

D.秋夜将晓(早上)出篱门迎凉有感 5.下列诗句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童孙\未解\供耕织 B.稚子\金盆\脱晓冰 C.三万里/河东/人海 D.即从巴峡/穿/巫峡 6.下列诗句中与乡村田园景色无关的一项是()。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初有文字的时候,人们是在兽骨、龟甲上刻字,我们把这类文字称为()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8.下列人物、人物特点及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武松——英勇机智——《水浒传》   B.诸葛亮——神机妙算——《三国演义》 C.贾宝玉——豪放豁达——《红楼梦》  D.孙悟空——神通广大——《西游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让人肃然起敬,他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B.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十万支箭轻轻松松就“借”来了,周瑜自愧不如。

C.地铁站里的人不可胜数,因为现在已是深夜,只有寥寥几个人赶路的身影。

D.大家目送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过了浮桥,看到他们登上对岸的大山。

10.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网民们感叹:英雄不问出处,努力终得回报!②网上对雷海夺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③一个外卖小哥.竟然能通过层层考验,赢得冠军,着实令人惊叹。

④《中国诗词大会》上,外卖哥雷海击败众多选手,成为第三季的冠军。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④③②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是指春天。

B.《梅花魂》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文章。

C.《月是故乡明》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D.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了新的形声字。

12.下列诗句不是描写童年生活的一项是()A.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C.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D.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3.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B.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诏诏 肝胆相照 C.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D.鞠躬尽疼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峰陷阵 四、句子训练营。(6分)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2.一群人穿着长靴子和帽子,拿着渔叉,坐上雪橇出发了。(修改病句)3.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五、填空。(13分)1.在《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借用了诗句“,”来拟定题目。

2.“独在异乡为异客, ”两句诗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之情。我还积累了别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3.人闲桂花落,。

4.林则徐是清朝有名的爱国将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生死前他用“ ,”这两句诗表达了 他的态度。

5.边塞诗有的豪情满怀,如《从军行》中“ ,”,写出了不胜不归的壮志豪情。有的边塞诗饱含家国之忧,陆游就 曾写下“,”,表达了他对早 日收复失地的盼望。

六、口语交际。(6分)茕(qióng)茕孑(jié)立 沆(hàng)瀣(xiè)一气 踽(jǔ)踽独行 醍(tí)醐(hú)灌顶 绵绵瓜瓞(dié)奉为圭(guī)臬(niè)龙行龘(dá)龘 犄角旮(gā)旯(lá)婷婷袅(niǎo)娜(nuó)涕(tì)泗(sì)滂(pāng)沱(tuó)呶(náo)呶不休 不稂(láng)不莠(yǒu)上面是前段时间很流行的网络歌曲《生僻字》的部分歌词,相信你也会唱几句。

我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汉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结合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相关内容来写一段话,向外国朋友介绍汉字。(不少于100字)七、课内阅读。(11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絮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努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智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 写的古典名著《 》中的一段改 写的。(2分)2.“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

②满,遍;

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的解释应选。(3分)3.文中画“ ”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又写出了曹操 的性格特点。(2分)4.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2分)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停在江中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5.“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2分)A.胆子很大。

B.很喜欢喝酒 C.胸有成竹,洞悉曹操的性格特点。

八、课外阅读。(10分)三打白骨精(节选)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抢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成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

1.“端”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东西的一头;

②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③端正,不歪斜“端”字在“云端”中应选第 种解释,在“五官端正”中应选第 种解释。(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2分)3.在短文画“ ”的句子中,“笑”表现了孙悟空的。在第三次与白骨精的较量中,悟空采取的办法与前两次不同:

,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3分)4.《三打白骨精》选自 写的古典名著 ,请写出一个这部名著 中的其他有趣的故事:

。(3分)九、习作。(30分)下面是一些同学的心里话,看完后你肯定会有所感悟。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为话题,完成习作。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1.与其嫉妒别人,不如用实际行动超越别人。

2.沙漠是一粒一粒积成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的。

3.拥有父母的关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4.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参考答案 一、妒忌 铲除 蚂蛛 肃然起敬 呐喊 审视 慈祥 神机妙算 二、yún huǎng nǐ zhài páo pō 三、1.(qìng diàn)(lèi móu)(jiàn huì)(tì zhěn)2.B 3.B 4.D 5.C 6.C 7.A 8.C 9.C 10.B 11.B 12.C 13.D 四、1.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2.一群人穿着长靴子,戴着帽子,拿着渔叉,坐上雪橇出发了。

3.脸上浮出神情。

五、1.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3.夜静春山空 4.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5.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六、提示: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从汉字的构成、字体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建议每个方面都举出适当的例子。

七、1.罗贯中三国演义 2.M 氵 3.神机妙算 谨慎多疑 4.A 八、1.① ③ 2.白骨精变成老公公想骗唐僧,却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

6.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六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7.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七

【教学要求】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会写“面、阵”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号、当”,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弄清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会写“面、阵”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号、当”,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háo”。(板书:寒号鸟)

(2)你知道寒号鸟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课件出示2: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识字解词

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一类字(课件出示3)

miàn lǎnɡ què fēn zhèn kū jiānɡ yè 面 朗 却纷阵 枯 将 夜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面、纷、阵”,后鼻音“朗、将”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夜”。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出示二类字(课件出示4)

hào dǔ fénɡ dānɡ què xián quàn 号 堵 缝 当 鹊 衔 劝 chèn qiě là kuánɡ hǒu fù āi 趁 且 腊 狂吼 复 哀 借助拼音,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注意多音字“号”在这里读“háo”。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3)识记生字

①利用课文插图,联系生活体验识记:学习“堵、缝、朗、街、枯”时,要结合第一幅插图,以及插图中的实物来帮助识记。

②形近字比较识记:“峰一缝”“郎一朗”“苦一枯”“姐一且”。

③组词、句子拓展法识记:“将、复、趁”,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将来、将军”“寒假,我将要去北京玩。”等。

④加一加:“纟”加“分”是“纷”。“木”加“古”是“枯”,“阝” 加“车”是“阵”,“去” 加“卩”是“却”。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2.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课件出示5)

①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②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③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3.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件出示6)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自然段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3)(课件出示7)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面 朗 却 纷 阵 枯 将 夜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朗、却、夜”并讲述:(板书:朗 却 夜)

(课件出示9)“朗、却、夜”田字格课件。

“朗”:左右结构,左面不要写成“良”,最后一笔是点。

“却”:左高右低,左大右小,右边是个“卩”,不是“阝”“卩”的一竖是悬针竖,略长。

“夜”上部较窄,下部较宽,右下不能写成“夊”。上面的一横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部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五、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两个小动物,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课外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miàn lǎnɡ quèfēn zhèn 前()晴()冷()大雪()飞 几()风 2.你都知道哪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3.搜集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答案:

前 朗 却 纷 阵 先,接着,然后,最后。

3.马上、立即、立刻、斗转星移,星移物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2.弄清故事的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本课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本课是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的时间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课件出示11)第一自然段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2)从图上看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 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有很多保暖的材料。

(二)学习2~4自然段:冬天快要到了。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和寒号鸟都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12):

喜鹊: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号鸟: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2.从以上喜鹊和寒号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俩有什么不同? 喜鹊很勤劳,而寒号鸟却非常懒惰,只知道玩。3.喜鹊是怎么劝寒号鸟的?寒号鸟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12):

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板书:寒号鸟:玩、睡 喜鹊:垒巢)

抓“不听劝告”“正好睡觉”读出寒号鸟的懒惰。分角色读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

(三)学习5~7自然段:冬天说到就到。

1.“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和寒号鸟的处境又如何呢?(课件出示13)

喜鹊: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只打哆嗦。

2.这时,喜鹊又是怎么劝寒号鸟呢?这次寒号鸟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14)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停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喜鹊真的“傻”吗?(不傻,是寒号鸟懒惰又得过且过,才是真傻。)从哪里看出寒号鸟“得过且过”? 学生讨论交流,谈体会。

分角色朗读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过渡: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

(四)学习8~9自然段:寒冬腊月。

1.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寒号鸟怎么样了?

2.齐读第8~9自然段。(课件出示16)

3.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

4.随机小结,完善板书。(板书:寒号鸟:懒惰 喜鹊:勤劳)

五、总结提高,体会寓意

1.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2.小结学法,(课件出示17)

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课外作业新设计 1.照样子写一写。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2.学了《寒号鸟》一课,你今后有何打算? 3.填空

冻得()冷得像()热得()热得像()快得()快得像()

答案:

1.高兴得跳起来 感动得流下眼泪 2.例如:不能偷懒,好好学习。3.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流汗热得像蒸笼 快得火箭 快得像离弦的箭

板书设计:

寒号鸟

寒号鸟————— 喜鹊

懒惰—————— 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8.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八

(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丶积累与运用(27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探索过人迹(hǎn)(▲)至的百草园,欣赏到惊涛澎(pài)(▲)的黄河,还见到了鞠躬尽(cuì)(▲)的邓稼先,目光深邃(▲)的贝多芬„„这一切让我多么.沉迷,多么难忘啊

2.句子积累——默写句子。(7分)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② ▲,风正一帆悬。

③《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④《春雪》 ▲,故穿庭树作飞花。⑤《春》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 ⑥《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他领着我们上前去。3.篇段积累——默写朱自清《春》选段。(4分)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 ▲,▲,▲,▲。4.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4分)

A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A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1)文段选自名著__▲____,作者是___▲__。

(2)材料中A处人物是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 ▲。

5.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遵义作家令狐昌琪创作的短篇小说(▲)布谷催春(▲)曾获得(▲)乌江文学奖刊物奖(▲)6.语言运用——修改病句。(4分)

(1)赤水大瀑布是遵义的一个举世闻名的著名风景区。▲。(2分)

(2)通过攀登红军山,使同学们对红军的英勇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2分)

二、阅读(25分)

(一)黑发底下(11分)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文/简默 有删改)7.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2分)8.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9.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分)

10.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3分)

(二)观沧海(10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东临(2)澹澹 ...(3)竦峙(4)至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这首诗以什么为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情感(2分)

(三)天净沙·秋思(4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4.《天净沙·秋思》是 ▲ 〔朝代〕 ▲ 写的。(2分)

15、赏析“.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分)

三、综合性学习(8分)

我们在主题探究“桥”的综合性学习中,认识许多有形的桥。但生活中还有一种无形的桥,它在人与人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学校准备在6月24日召开一次以“心灵的桥梁”为主题的家长、老师、学生见面交流会。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6.请你以“沟通”为主题拟写一条与桥有关的宣传标语。(2分)17.请你给正和妈妈闹矛盾的小军发一条规劝短信。(2分)

18小明因病住院不能参会,请你代小明给王老师写一张请假条。(4分)

四、作文(40分)

19.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书写5分,作文35分)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都是美丽的,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

请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目作文。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准套抄材料写作。

2017达兴中学秋季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丶积累与运用 1.罕 湃 瘁 suì

2.①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潮平两岸阔 ③润物细无声 ④白雪却嫌春色晚 ⑤披着蓑 戴着笠的 ⑥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3.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1)《水浒传》 施耐庵

(2)鲁提辖(鲁达、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 5.《 》 “ ”。

6.(1)删去“举世闻名的”或“著名”。(2)删去“使”或“通过”。二 阅读

7.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8.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9..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衰老,不再年轻)。

10.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1.⑪ 到达,登上 ⑫ 水波荡漾的样子 ⑬耸立 ⑭达到极点

12.①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②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13 观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的胸怀)14..元 马致远

15.这句诗用富有特征的九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枯滕”、“昏鸦”言秋末黄昏之景;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瘦,尤见悲凉之意。

三、综合性学习

16.示例:让我们用沟通建起心与心的桥梁

17.小军;听说你和妈妈有点小误会,我很理解你。俗话说:沟通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金钥匙,希望你 主动你妈妈沟通,交换看法,消除误会,好吗? 18.请假条 王老师:

我因生病住院,不能参加6月24日学校召开的家长丶老师丶学生见面交流会,特向您请假一天,望批准。

此致 敬礼

19.四、作文(略)

学生:小明

年6月23日6

9.人教部编7年级上语文 篇九

刘山小学 窦红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汉语言的丰富性。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一)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是——(孙悟空)。大家来说说孙悟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一只小猴子身上的故事《小猴子下山》。

(二)教师板写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写生字。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那些事情?用“——”划出来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认读字词,(二)学习文中表示动作的生字。(1)指导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扛、捧、掰、摘、扔、抱、蹦、追)指名读一读。

(2)通过分组,了解生字意思。

教师提示:提手旁的字一般表示手部的动作,足字旁和走之旁都可以表示脚的动作。(3)跟老师一起读。

(三)学习文中“会写字”。(1)初识生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块、非、常、往、瓜、空、进)。

(2)认读,找朋友(组词)。(3)指导书写,简单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段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小猴子下山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哪些事?

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而归 2.汇报,教师适度评价,强调文中量词与动词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小猴子高高兴兴下山来,到过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却空手而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替小猴子想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2.学生评价,并谈理解。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掰玉米

又大又多

掰 扛 摘桃子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摘西瓜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追兔子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关于爱情超精彩的感言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