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如何鉴定

2024-09-18

犀牛角如何鉴定(精选2篇)

1.犀牛角如何鉴定 篇一

犀牛角鉴定

鉴定犀牛角,别说区别亚洲犀牛角还是非洲的,就是犀牛角和牛角,有照片从电脑上也难辨,必须上手试,犀牛角鉴定。

我告诉你鉴定犀牛角的常识,你自己看看吧:

一、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犀角的成分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鱼籽纹”“竹丝纹”。

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

这里有区分牛角和犀角的几个小方法:

1、犀角属凉血性,有药用价值,其味应有我们固有的凉血的味道,比如薄荷,麻油等类似味道;而作为牛角的仿品,则自身会带有腥味,而造假者为了掩盖其难闻的味道,往往加以刺鼻之香料,所以,牛角仿品的味道是——怪怪的。(中国古代医学中,腥臭之物一般要调动人之元气,很少有入药功用,何况为凉血之物。)

2、现在牛角在仿犀角中,好多为了色泽上达到仿真效果,达到所谓的纹路,色正之类的,会在真角上片下一层贴在牛角上,但这些都会有接缝,注意看会有看到,且有日久者,表皮会剥落,笔者就有见到底部一半为桔黄色一半为蜜红色的仿品,鉴定材料《犀牛角鉴定》。

3、真的犀角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作为雕工而言,一是要小心翼翼,精工细雕;二是基本应用为浅浮雕,如果有大的雕刻或是挖空的雕工,请收藏者注意了。

4、光泽及润度,犀角要像玉一样温润,光泽是由里向外自然而发,而非强光,这要多上手体会。

二、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

(1)从表面上看纹路,纹细的是非洲犀,纹粗的是亚洲犀;

(2)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

(3)非洲犀尺寸大,亚洲犀尺寸小.(亦称广角);

(4)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5)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

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有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

2.犀牛角如何鉴定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于沈阳市于洪区杨士屠宰场长期堆积猪蹄角的地方采集土样。

1.2 蹄角粉制备

去除蹄角上脂肪部分,取动物蹄角硬蛋白部分,用水洗净后用剪刀剪成小块状再将其磨成粉末,过60目筛。

1.3 培养基

1.3.1 富集培养基[4]

(1)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放线菌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3)真菌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CaC12·2H2O 0.2 g,NaCl 0.2 g,ZnSO4·7H2O 0.002 g,蹄角粉20 g,H2O 1 L。(3)NH4Cl 0.5 g,NaCl 0.5 g,K2HPO40.3 g,KH2PO40.4 g,MgCl2·6H2O 0.1 g,yeast extract 0.1 g,蹄角粉20 g/L,H2O 1 L。

1.3.2 发酵培养基[5]

(1)K2HPO41.5 g,MgSO4·7H2O0.025 g,CaC120.025g,FeSO4·7H2O 0.015 g,ZnS04·7H2O 0.005 g,蹄角粉20 g,H2O 1 L。(2)K2HPO41.0 g,KH2PO41.5 g,MgSO4·7H2O 0.2 g,

pH约7~8,固体培养基是在(1)、(2)、(3)中加2%琼脂粉。

1.4 发酵培养

分装100 ml富集培养基于250 ml三角瓶中,接菌种一环,于30℃,转速180 r/min培养24 h。然后,分装100 ml分离培养基于250 ml三角瓶中,接1%富集培养液,30℃,转速180 r/min培养48 h[6]。

1.5 蹄角蛋白分解菌的富集、分离

1.5.1 富集

将取来的土壤放入培养皿中,加入块状蹄角,置于恒温箱中(30℃)培养,直至蹄角明显毁解(眼观察,约20~30 d)。把毁解的蹄角分别转移至3种发酵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新的蹄角,再将其放置于恒温(30℃)摇床中培养,直至新的蹄角明显毁解(肉眼观察)。如此重复3~4次,可以获得3种不同的角蛋白分解菌富集培养物。

1.5.2 分离

将3种不同的分解菌富集培养物各取0.5 ml,分别加到固体分离培养基中并用玻璃棒涂平,每种做3个重复。待长出菌后,分别挑取单菌落并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将分离出的菌种分别进行斜面保存并加以命名[7]。

1.6 筛选

1.6.1 干物质测定法

将分离出的各个菌株按“1.4”进行发酵培养。培养前的蹄角粉经105℃数小时烘干至衡重后称其质量,培养后菌液经过滤后将不溶物质105℃数小时烘干至衡重后称其质量。计算出蹄角蛋白分解率后比较,分解率高的菌种为优势菌。蹄角角蛋白分解率=(培养前蹄角粉干重-培养后蹄角粉干重)/培养前蹄角粉干重

1.6.2 产物(可溶性蛋白)测定法

将分离出的各个菌株分别在各自的发酵培养液中按“1.4”进行培养(3个重复),每天分别取菌液1 ml,加蒸馏水19 ml,混匀,以光程为1 cm的石英比色杯,在260 nm、280 nm处测定紫外吸收光密度OD260nm、OD280nm,并利用公式计算出待测溶液的蛋白质浓度。绘制出蛋白浓度随天数变化的曲线后比较,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的为优势菌株。

蹄角蛋白分解率=(最终菌液蛋白质浓度-最初菌液蛋白浓度)×菌液体积/蹄角蛋白质量;

蛋白质浓度(mg/ml)=20×(1.45 OD280nm-0.74OD260nm)[8]

式中:OD280 nm──蛋白质溶液在280 nm下测得的光密度值;

OD260 nm──蛋白质溶液在260 nm下测得的光密度值;

20──菌液被稀释了20倍。

1.7 角蛋白分解菌菌株的鉴定

1.7.1 拮抗细菌菌株的生物学鉴定

按参考文献[4,9]进行细菌培养、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

1.7.2 拮抗细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将纯化后的菌种委托大连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定,并将该菌的16S rDNA序列与Gene 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

2 结果与讨论

2.1 角蛋白分解菌的富集、分离与筛选

经过富集、分离之后,共得到细菌4株、放线菌1株、真菌3株。分别命名为1A、2A、3A、4A、1B、1C、2C、3C。求出各菌液蛋白浓度平均数后绘制曲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2A菌株的培养液中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菌液,说明2A菌可以有效分解蹄角角蛋白。第6天时,菌液中蛋白浓度高达14.7 mg/ml,通过计算得出分解率为68.7%。

将2A菌液剩余部分过滤后烘干,称量干物质质量为0.667 2 g。通过计算得出分解率为66.7%,与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蛋白浓度结果基本相符。

2.2 菌种鉴定

2.2.1 生物学鉴定

此菌在牛肉膏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生长前期边缘整齐,有粘性荚膜;后期出现褶皱,白色至淡黄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直杆状,两端稍圆,含中生圆或椭圆形芽孢。

2.2.2 16Sr DNA分子水平鉴定

序列测定为1 463bp,见图2。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扩增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的16SrDNA的同源性为99%。

注:M,DL2 000 DNA Mar ker;1,CTC200-CY-PCR产物;+,阳性对照;-:隐性对照。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综合运用了多种成型的筛菌方法并进行比较和改进,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出动物蹄角蛋白的优势分解菌。此菌的培养条件温和,营养简单,分解蹄角蛋白效率高,又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致病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因此很适合用于工业降解蹄角蛋白。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水平鉴定此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有关菌株在分解动物蹄角蛋白时的条件优化,以及利用此菌种产生相关酶化合物都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试验采用产物测定法,在特定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够有效分解动物蹄角蛋白的菌株,该菌株在30℃条件下培养3d,对蹄角蛋白的分解率可以达到45.35%。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关键词:蹄角蛋白,蹄角蛋白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

参考文献

[1]梁建东,韩燕峰,梁宗琦,等.蛋白酶耐热金孢菌的初筛研究[J].菌物研究,2007,4:210-213.

[2]谭盈盈,冯继勤,郑平.拟青霉菌株Z-1降解羽毛角蛋白特性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31(1):82-87.

[3]Bernal Cairo,Coello Oliver.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xocellular keratinase from Kocuria rosea[J].Enzyme Microbial Technol,2006,38:49-54.

[4]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60.

[5]谭盈盈.角蛋白废物微生物水解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82-87.

[6]Grazziotin Mel,Pimentel Jong,E V,et al.Nutritional im-provement of feather protein by treatment with microbial keratinase[J].Animal Feal Science Technol,2006,126:135-144.

[7]蔡成岗.角蛋白酶生产菌株选育、发酵与分离纯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17-19.

[8]吕淑霞.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8-61.

上一篇:积极践行“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努力开创通风瓦斯管理新局面下一篇:初中关于相似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