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共10篇)
1.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一
关于水利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建议
摘 要:水利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涉水领域已成为腐败高发区域。从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水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150-02
水利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及市预算安排,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具有专门用途的经费,包括防汛费、岁修费、小型农田水利费、水土保持专项经费等。主要用于本辖区内的骨干河道、重点水库的治理、维护和建设,跨县(市、区)的灌溉、排捞等重点工程及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水利防汛、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
2011年中央1号文的出台,让水利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水利投资力度加大,建设项目增多,涉水领域已成为腐败高发领域。尽管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在规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从屡次审计检查看,违规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2013年6月28日,河南省纪委就通报了42起涉及水利的典型腐败案件。通报显示,权钱交易、收受贿赂和失职渎职是水利腐败的主要形式,并呈“窝腐”之势。一些水利部门干部虚报冒领或骗取、挤占、挪用、贪污水利资金的幅度之大令人吃惊!为规范水利资金使用管理,保障水利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全面提高水利资金管理水平,2013年6月至11月,河南省纪委、水利厅、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等五部门对2011和2012年全省立项、在建、竣工的水利项目,全面进行了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部、水利部从2013年9月起,全面启动了“水利资金管理提高年”活动。现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就水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一、单位负责人要从反腐倡廉的政治高度,重视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水利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关系到水利改革发展的成败。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是坚持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单位负责人一定要高度重视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水利专项资金是为支持水利事业发展而安排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它的最大特点是“专”,从资金筹集、分配到使用都是一个萝卜对一个坑,每一笔款项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因此,单位负责人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彻底改变“水利资金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的错误理念。不但自己要带头学习、模范遵守水利资金的有关规章制度,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相关人员的管理,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廉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他们遵章守纪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对长期在一个关键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进行适时轮岗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其思想松懈、工作懈怠,还可以杜绝或减少一些贪腐的滋生。同时,单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要给财会人员营造一个遵规守章的工作环境,使之能够严格按程序拨付资金,严格按规定使用资金。事实上,管好用好水利专项资金,不但是对国家负责,对单位负责,更是对自己、对同志负责。
二、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尽管水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人员素质低、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近年来水利资金审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些单位就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要求配备和使用财务人员。大多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是临时调用的,没有经过基建财会专业培训,缺少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以至于在工作中出现会计记账凭证内容填写不全、会计业务处理不准确、会计核算不规范、工程价款结算不规范等低级错误。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机构及内控制度,必须加强财务人员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提高我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提高依法依规办理业务的能力。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但要学习财务知识,还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概算知识、工程知识、合同知识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力争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文凭型向学术型转变,由外行向内行转变。只有变成行家里手,我们才能胜任工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堵漏补缺。
三、建立健全水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资金
将水利资金的预算编制、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监督管理和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后续管理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起科学合理、层次清晰、规范有效,使每项资金都有配套的资金管理制度,形成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在项目管理方面,针对水利基层单位工程建设量大、点多面广的特点,要规范项目法人的组建,特别是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组建,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积极探索新的建设管理模式。重点要建立和完善项目的预算、申报及审批制度。一定要明确项目的决策流程及审批权限,能否立项,怎样申报,由谁审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有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
在资金的申请与拨付管理方面,要建立统一的资金申请、拨付工作程序,同时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以防止推诿扯皮。
在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要建立规范的会计科目,将资金专户储存、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同时,还要加强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强化招标投标行政监督,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对规模以上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招投标,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按属地原则进入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立工程物资统一采购及物资出入管理制度,水利资金的跟踪与反馈制度等。
只有让资金在制度中阳光运作,才能保证资金的管理使用安全有效,公开透明。
四、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力度,对专项资金实行全程监督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安全的前提,而财务人员则在内部控制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财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并严格执行每周资金调度会、每月现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等例会制度,严格控制支出,并参与对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把好资金管理使用的每一道关口,彻底改变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角色的怪现象,做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参与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各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也要加大监管检查力度,坚持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局部检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同时,大力推行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与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要创新绩效评价方式,注重中期考核与最终评价的有机结合,确保绩效评价质量,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哪里资金到位好、水利建设热情高、工程质量好、资金管理好,就支持哪里,优先安排项目,以示奖优罚劣。
要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格局,自觉接受社会与群众的监督。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将水利项目遴选程序、遴选结果、建设内容、资金来源、招投标情况、资金使用、监督电话等情况进行全面公示,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建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积极筹措管护经费,确保水利设施长久发挥效益。彻底改变水利资金重分配、轻监督、轻监效的现状。
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也应积极介入,要把水利专项资金作为审计重点,要站在反腐倡廉的高度,对分配、管理、使用资金的部门,每年例行审计一次。主要检查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到位、有无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同时,针对水利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研判,着力解决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基层单位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监管措施。要落实责任追究制,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连带责任,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示。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从源头入手,实行全程跟踪,加强内控外约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在组织上、制度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保证水利专项资金的充足和科学合理的使用,才能确保资金人员双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浅谈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河南水利,2002,(5).[2] 李中华,曾洁,穆童.浅述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6,(4).[3] 河南省纪委通报42起涉及水利的典型案例[N].大河网―大河报,2013-06-29.[责任编辑 陈凤雪]
2.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二
1 乡镇水利站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职能不清
现阶段, 乡镇企业的职能不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法定职能没有相关规定。尽管近年来,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 却对基层水利组织的河道与工程管理、水土保持、水利执法等方面职能没有具体明确。例如200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只将基层水利组织的职能定义在承担水资源管理与防汛抗旱等公益服务上, 影响了乡镇水利站未来的发展走向。 (2) 无法区分清楚乡镇水利站的经营性与公益性职能。
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乡镇机构改革以后, 乡镇政府开始负责乡镇水利服务组织的管理工作, 并负责人员调配、工作考核、职务任免, 而员工的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则由县水利局负责, 这就导致对水利工作人员的使用与管理出现一定的矛盾。
1.3 资金投入不足
乡镇水利站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水费提成和其他多种经营。目前, 政府拨款往往受实际财力的限制, 不能全部落实, 而且税费改革之后, 水费征收变得异常困难, 征收的水费大多用于多水利站的维修养护或聘用技术人员。乡镇水利站尽管开展了一些例如养殖或渔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但收入仍然十分有限。这就使水利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完善, 很多必要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与办公自动化的要求, 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 难以进行深化改革。
1.4 人员结构不合理
乡镇水利站的工作在待遇和工作环境方面较差, 而且工作任务量较重, 无法吸引专业的水利技术人才。很多原有水利站因由乡镇政府管理, 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多集中在行政管理方面, 缺少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所以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以及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使乡镇水利站改革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2 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的建议
2.1 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的原则
为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乡镇水利站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对人员安置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2) 实事求是, 因人制宜。根据乡镇水利站自身的特点, 完善改革机制。 (3) 坚持有利发展, 将改革的根本目标放在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之上, 达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
2.2 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
当前, 国家在颁布的相关法律, 例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 已对基层水利组织的职能进行了划分。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应将乡镇水利站定性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并承担水资源管理、科技推广、防汛抗旱以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等公益性职能, 而对于工程维修养护等经营性的职能, 应与公益性职能相分离, 保证水利资产与相关人员都能独立出来, 并构建经营性的服务组织。
2.3 管理体制的优化
机构设置一般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组织体系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如果机构设置比较混乱, 将导致组织体系运行的效能较低。因此, 应逐渐优化乡镇水利站的机构设置, 可采取县级水利行政部门直接对乡镇水利站进行垂直领导的方式, 直接负责物资调拨和人员配置。这样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避免水力资源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2.4 加强经费保障力度
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要求政府及社会加大对乡镇水利站的扶持力度, 相关的政府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社会保证部门应联合制订有关乡镇水利站深化改革经费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并在县级财政预算中将水利站在编人员的工资囊括进来, 统筹支付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同时, 应以乡镇水利站规模与特点为依据, 采取有针对性的投入措施, 在保证地方财政给予配套投入的同时, 争取省市的财政投入, 使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特别对财政条件较差的地区, 需采取多渠道筹资的方式, 将财政投入分期安排到位。
2.5 乡镇水利站人员结构的优化
基层水利工作因其工作量大、待遇差、工作环境较差, 加上编制的限制, 使乡镇水利站的人员素质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对此, 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内部管理, 或定期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另外, 在用人机制方面应推行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以合同用人取代固定用人、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 根据岗位目标招聘, 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分配机制, 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资绩效相结合, 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6“以钱养事”试点工作的推进
“以钱养事”主要指以农村公益服务为主要目标进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实行政府采购、花钱购买农村的公益服务。因此, 在乡镇水利站的改革中, 可大力推进“以钱养事”的工作, 在保证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区分的情况下, 吸引专业的工程维修养护队伍, 并由政府与其签订相关的服务活动, 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乡镇水利事务的新模式。
3 结束语
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将在长期探索中进行, 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水利站应根据目前乡镇水利站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乡镇水利站的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秋.乡镇水利站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 2014 (10) :135-136.
3.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与学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论(SLA)是涵盖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学科。在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形式下,随着外语的学习重要性的提升,外语教学研究也逐渐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实际应用发展。与外国人顺利的交际,推进工作、商谈,仅仅语言上的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一方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异国的文化社会、风土人情。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术等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现在大部分的大学是翻译语法式的上课以及反复的语法练习式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学生基本没有实际使用外语的机会。
(2)使用固定的教科书,教师大多按照教科书顺序推进授课进程的。
(3)本来在阅读课和听力课开始应该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概括性的知识分析(包括对信息评价的斟酌以及对信息已建的形成、发表、交流等),对于这一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如下:缺乏可能实行的模式。比如说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单位一般会要求具备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一级或者二级,这是进入职场的钥匙。尽管最近几年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题型正朝着强调实用型日语的方向转变,但是根本上还是要求语法和单词的熟练程度。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有所重视,比如将来有可能英语不作为高考科目。这也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改革信号和启示。学以致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实训课的比例有待提高。“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其实外语教学也是这样的。笔者曾经对,对两个不同省市的3所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随堂作文做了一项调查。作文收集之后是由日本籍教师进行批改的,然后由笔者进行整理分析,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较多,缺乏对于词语,句型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语法、单词,不明确他们的具体应该在哪些场合,哪种语境下使用。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这说明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随环境、语境改变的语言应对能力比较弱。究其原因,是课堂这方面的关于情景设置下的会话练习比较少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明。被教授的内容往往容易忘记,但是如果是学生自己注意到的问题则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记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和学生会的运营方式是一样的。当教师把主动都交给学生会的时候,会发现往往学生组织的活动比教师直接干预此活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再就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想出教师想不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乐趣所在。
学习者中心型的教授法,上世纪60年对以前的拥有指导权的教师中心型的教授法不满的教师、教育者中产生的。他的理论就是:为学习者个人提供包括语言指导和语言记号体系的指导,养成学习者希望达到的能力;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性即是学习者参加型的授课。
学习者中心型是分组学习的学习形态,期待学习者能动的参加学习的学习效果。很多研究表明分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Deller(1990)(46页)批判学习者中心型授课和班级人数、班级环境、学生水平不适应的教科书。平木指出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型的授课相比,以学习者为中心型的授课(learner-centered)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所说的教学效果是指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的授课方式。高桥,采用学习者中心型的分组学习的形式得到学生100%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考虑自己课堂:是否是学习者参加型的授课?是不是教师一方推进授课?是否分组活动?是否进行会话练习?是否设定实际生活场景进行会话?是否在和朋友交流中进行学习。
學习者为中心的上课模式:
(1)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统和对立观点的能力。
(3)通过写作积累知识的能力。
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加上关于人发展的理论和认知科学发现人类的能力结构,从这种结构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改善课堂教学的实践实证性研究。在此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理念:立足于实践考虑“人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活动:理论是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的。
评价:如何评价从活动中产生的成果。
持续性:从一个实践到下一次实践是如何组织的?
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在于由“教”的环节向“学”的环节侧重点的偏移,我们要注意将能融合感觉、画面、声像、存储、传输等的多媒体教学用来改善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课后自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强调外语教学以学生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课堂上还应该注意教师话语的选择,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话语具有示范作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刚,李庆.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外语界》
[2]玉木佳代子.外国語学習におけるプロジェクト授業.《その理論と実践》
[3]斎藤栄二.英語教育改革試案
4.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篇四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二要坚持统筹兼顾。三要坚持人水和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五要坚持改革创新。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
——推进依法治水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5.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五
情况调查及建议
平利县地处大巴山深处,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全县幅圆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属省级贫困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田水利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达到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是新形式下发展农业的趋势所需。可以进一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充分调动广大投资者、管理者、使用者的积极性,建立新的投入、经营和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延伸和扩大,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平利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水利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国以来,平利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初步建成以防洪、灌溉、供水、水保等工程体系,基本保障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近年数据显示,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涉及全县12个乡镇,工程布设结合实际情况,宜窖则窖,宜渠则渠,以四条流域体系中的坝河、黄洋河(北部易旱地区)流域为工程分布重点区域,以配套蓄水工程(水窖)和引水工程为重要工程内容,辅以必要的提水和井灌工程。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小型水利设施:拦水坝208
座,渠道214条38.5公里,堰塘12个,水窖2500口,堤防424.2公里,安全人饮70处,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水利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投资主体缺位,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险病隐患突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单一,直接影响到农民投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出钱、农民出工兴建农田水利工程。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投入的重点转向大江大河等骨干工程的建设治理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相对减少,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其次,产权单一,平利县大多数水利工程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公有制成份比重过大,集体负担过重。由于产权不明晰,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用严重脱节,导致了相当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水利工程效益衰减。第三,运行机制不活。许多工程管理僵化,经营业务单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营普遍困难。一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甚至人为破坏,效益严重衰减。第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水利上的“大锅水”状况与土地承包到户后的自主经营已很不相适应,“公水和私地”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成本加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明确地提醒我们,不搞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没有出路。而搞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小型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改制的范围及主要形式
结合平利县县情县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以下三大目标:一是体制目标。切实解决目前一些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单一,权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二是机制目标。通过政府组织和引导,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发展目标。改革要有利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强水利服务体系和水利基础产业,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平利县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以小型农田灌排工程设施为主,如机电排灌站、机井、输水渠道、田间建筑物,小塘坝,小流域综合治理,乡(镇)村所属供水工程,其它适合产权制度改革的小型水利设施、设备等;对于一些防洪任务较重的河堤及建筑物,要进一步尝试承包经营或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改制形式。改制形式应根据现有工程不同类型及各地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抓大放小,盘活存量,带动增量,不搞一刀切,宜卖则卖,宜股则股,宜包则包,宜租则租。鼓励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形式管好与搞活小型水利设施。允许以资金、实物、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出资形式进行国家、集体、自然人之间的各种形式股份联合,一般情况下可以试用采取效益型工程拍卖、资源型工程租赁、公益型工程承包的形式。
一是拍卖。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出售给个人或法人,将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进行公开有偿转让,期限10-30年,实行自主维护,自主管理,自主经营。
二是租赁。对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分离,工程所有权不变,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权有偿租赁给个人经营,经营者按期交纳租金。承租者在交付风险押金和租金后,可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租赁期一般5年,最长不超过15年。
三是承包。工程所有权不变,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发包给个人(合伙)经营。承包方按发包方的要求,承包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养护、维修、灌溉、排水及防汛等任务,以合同形式确定发包者与承包者的责权利关系。承包期一般5-10年,最长可到20年。
四是股份合作。采取以资本联合、技术联合、劳动联合和土地资源联合的形式,共同合股兴建、改建或购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将经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评估结果的水利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以平等合作为原则,将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以公开竞价或协议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资产产权重组明确投资主体,并把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结合县情实际,改制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运作,稳步推进,服从服务于防汛抗旱工作。
2、处理好改制与小型农田水利再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采取何种改制形式,都必须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有
利于效益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小型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
3、正确处理工程效益与经营效益的关系。原则上要求取得小型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者,要对基础设施不断维修、更新、改造,不搞“掠夺式”经营,切实发挥工程效益。
4、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减农民负担。要规范改制后的小型农田水利和机电排灌基础设施经营行为,严格按规定收费,切实防止借机增加不合理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5、切实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回收资金管理。按照管理、使用分离、强化监督的要求,改制回收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设置专门帐户,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在回收资金使用上,小型农田水利改制回收资金原则上仍用于原改制乡(镇)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再投入,实行周转使用,形成投入、改制、再投入,多次增值、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6、工程改制后仍应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对改制后的小型水利工程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合同的监控,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加强价格管理,保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7、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革中,不能忽视农业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以及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产权改制方案时,要共同挣脱思维惯性,把群众在“民办公助”支持下主要通过“汗水积累”形成的资产(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所有权归还给他们,使
生产关系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同时尊重当代农民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从种植品种的选择到农产品销售的自主决策意识,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8、工程改制后,要制定相应的权力与义务,依法保护水利工程所有者的合法权利,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有关义务。
平利县水利局
姓名:马变玲工作单位:平利县水利局
详细地址: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水利局业务股
6.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六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1年2月26日)
连云港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江苏省江淮供水体系的最末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境内洪、涝、旱灾害十分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干水利,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供水、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但必须看到,目前全市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对水旱灾害和气候异常变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代 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1号)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沿海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践 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人水和谐治水理念,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实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让人民群众切实得益受 惠。二要坚持科学治水、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行防洪除涝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促进区域与流域、农村与城市水利协调发展,重点提升水利对沿海开发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支持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攻坚,形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与淮沂沭泗流域相适应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与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求相适应的区域水资源供给体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体系、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新沂河、新沭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乡镇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排涝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除涝标准 达到5~10年一遇,城市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全市重点海堤防潮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爬高,徐圩新区、连云新城海堤按照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0年一遇风浪爬高的防潮标准建设;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5%以上,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7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城乡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力争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左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8%以上,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 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近两年,主要实施徐圩新区送水及防洪除涝工程、蔷薇河、排淡河综合整治及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等19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48.8亿元。
二、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以中小河流和区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流域性河道新沭河50年一遇治理工程,重点实施三洋港挡潮闸枢纽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分批分完成灌河、龙梁河、龙王河、五灌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实施沂南、沂北等地区骨干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重点易涝洼地治理,重点推进蔷薇河流域、善后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绣针河等跨界河流整治。完成羽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2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5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
(五)加大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增强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同步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各县城及重要乡镇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步伐,中心城区重点实施徐圩新区、连云新城及临港产业区、云台山景区(科教创业园区)、新海城区等骨干河道治理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实施山涧沟、截洪沟治理。进一步完善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早期达标堤段损毁工程修复,适时调整徐圩新区挡潮闸。
(六)加强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加快完善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等现有骨干调水工程体系,优化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尽快建设徐圩新区送水工程等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输水支线工程,积极推进东温庄水库等县域水源工程,着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继续实施西部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污染严重河库水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的保护。
严格落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建设蔷薇河、通榆河、徐圩新区送水工程等清水通道。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强山丘区水土流失防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补偿制度。
三、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工作
(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沭南、沭新渠、小塔山、石梁河等4个大型灌区改造任务,推进涟中、淮涟、灌北、叮当河等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能力。继续疏浚整治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坚持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建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制度化。
(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区域供水,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21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税收和供水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执行农业灌溉用电价格。
(九)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乡镇水利站及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管理所等作为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要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将人员和事业经费纳入县(区)级财政预算。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省、市、县(区)三级行政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
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或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和地下水位控制,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治理。
(十一)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实施不同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力争农业用水定额和工业耗水定额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对取水单位的取水管理,对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效率实行重点监管。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开展取排水规范化整治,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同步建设制度。
深入开展企业、社区、学校、灌区、城市等节水载体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发挥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执行国家节水强制性标准,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对节水型产品和节水型器具实行扶持优惠政策。
(十二)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强化全市水功能区管理,协调好水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岸线开发等相关规划的关系。严格控制入河库排污总量,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工作责任,抓好措施落实。加强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重点强化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烧香河、善后河、新沂河(南偏泓)、新沭河与石梁河水库等水域的监督管理。
五、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十三)提高防汛防旱应急处理能力。严格落实防汛防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力度,健全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实现“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加快连云港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抢险救灾等公益性职能作用。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要求,推进县(区)乡(镇)两级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加强大圣湖应急水源地管理与保护。各县区要按照“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要求,抓紧规划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十四)强化河库水域管理。建立健全河库管理体系,实行“河库蓝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严格河库水域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库水域,落实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措施。岸线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维护水利工程安全和能力,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河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规划同意书和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加强入海河口管理,维护河口排水能力,保护河口滩涂资源。制定大中型水库保护规划,持续开展石梁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库区综合整治。落实饮用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应急管理,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十五)推进依法治水。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防汛防旱、河库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农田水利管理等领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强水法制建设,确保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依法办事。完善市域、县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大力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执法保障经费。维护社会水事秩序,建立水事纠纷依法调处机制。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十六)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防洪重点地区、重点水功能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文监测能力。加快水质水量自动监测、应急机动监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预报会商体系。加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现代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现代水利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重点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水行政执法管理信息、水利地理信息、水利普查、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办公等六大应用系统。
六、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七)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市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根据事权划分、分级兴办原则,发挥政府在水利建
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市、县(区)两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确保当年本级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继续征收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用于重点水利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水利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各县区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水利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连云新城、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等土地出让收益的10%分别用于各自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专项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节约利用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各类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规范使用。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防止产生“重建轻管”现象。
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及配套资金筹集;连云新城、港口、园区、铁路、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水利设施由各责任主体按水利规划同步实施;水利部门应加强水利规划和行业管理,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十八)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支持和扶持水利相关部门整合闲置和优良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融资,服务和反哺水利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工程市场融资。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投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民营企业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的水利项目,产权和收益归投资人。按照“多干多补、多筹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
七、大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十九)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二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分级建设负责制,完善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逐步推进政府重点水利项目代建制。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全面落实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投资控制制、资金保障制、绩效评价制,提高投资效益。根据省水利投资分配使用办法,对城市防洪排涝、地方基建、水环境治理等以地方投入为主的水利建设项目,确保市、县(区)水利建设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二十一)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培育,积极推进“管养分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十二)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用水价差。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落实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积极推进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制度。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十三)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成立加快水利
现代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研究落实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市委组织部就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对县(区)党政领导、市水利部门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考核;市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有关水利改革发展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市委农工办负责农田水利建设与“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的衔接,协调解决涉农水利现代化建设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协调项目审批和投资计划,争取省级资金的补助比例;财政部门负责协调水利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和落实,严格建设资金使用监督和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水利用地的审批,协调、安排项目用地计划指标;规划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及涉水活动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办理水利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及城市节水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协调水利建设相关手续审批事宜;水利部门具体承担市加快水利现代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全市水利工作,负责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拟定并组织实施计划;农业部门负责办理水利建设涉农相关手续,推广种植、养殖、施肥、农药等新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节水农业;环保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及涉水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加强水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四)加强检查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实行防汛防旱、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和细化考核办法,对水利投入、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任务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对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
(二十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发展。加大力度宣传市情水情和水利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7.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七
水利部事业单位属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单位。关于绩效工资制度如何施行, 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绩效工资改革应有“当事人”的声音
目前人事部正在加紧出台绩效工资改革的细则具体到水利系统, 相应的办法只能在国家的政策出台后再结合水利系统事业单位的特点来制定。绩效工资改革与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在制定办法时, 应以相关部门为主导, 在广泛征求“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 再出台相应的措施。这样也有利于办法出台后, 各事业单位的顺利实施。
二、绩效工资改革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虽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未能全面铺开, 但总体的思路是确定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企业。其仍以事业单位身份出现的是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这样的事业单位。
公益一、二、三类事业单位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对这三类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制度的思路应有所不同。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参与市场配置资源, 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不得开展经营活动, 不得收取服务费用。此类事业单位的开展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绩效工资的基础性部分应占较大比重, 奖励性部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对这类事业单位绩效的考核应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主, 公众满意度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 所需经费由财政按照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 也需要在市场上解决一部分。此类事业单位的开展目的虽然仍是提供公共服务, 但一部分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 财政经费一般只是部分满足单位正常经营。绩效工资的基础性部分所占比重应比公益一类小、奖励性部分所占比重应比公益一类大。
公益三类的事业单位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 实行经费自理, 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此类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在基础性部分所占比重比公益二类更小, 奖励性部分所占比重更大。
三、绩效工资改革应配套规范的工资支付办法
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个原则是与规范清理津贴补贴相结合。事业单位工资发放的现状是五花八门, 所执行的津贴补贴类别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规范清理津贴补贴目的是规范不同事业单位工资中津贴补贴的项目, 使不同的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大体公平, 不会太过悬殊。
各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不仅类别和标准不尽相同, 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资金来源、支付时间与是否按时足额等等, 都是不同的。各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应一致途径, 按时足额并且规范地支付到职工手中。
四、绩效工资改革应结合历史情况保持平衡过渡
目前绩效工资改革有很多声音:绩效工资须防范以经济利益为主导, 事业单位绩效应轻效益重公益,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 应避免各单位向一个标准看齐, 吃大锅饭的倾向。水利系统各事业单位收入水平不一, 存在着较大区别。绩效工资改革具体到一个事业单位, 应使大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果改革使大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有所降低, 那么这项改革推行的难度非常大, 也不符合改革的目标。
五、努力解决绩效考核这个难题
绩效考核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更是一个难题。如何对水利系统内各事业单位的绩效进行考核, 如何制定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办法, 下面将逐一提出。
首先, 应拾起走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各事业单位的情况虽然很复杂, 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群策群力, 做出有益的探索。
其次,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绩效考核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做出不同的应对, 不同的事业单位既要结合本单位的分类改革, 也要结合各单位从事的工作, 例如:勘测设计单位、水文单位等等。
第三, 确定合适方向。出台一个适合全水利系统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准很困难, 只能提供一个大方向, 具体的标准还是应由各个事业单位自己来确定。
参考文献
[1]杜旌.绩效工资:一把双刃剑[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3) :117-124.
[2]马君.Van Dijk Dina.绩效工资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结构优化--基于前景理论的视角[J].财经研究, 2013 (4) .
8.关于武穴市财政改革的实践与建议 篇八
一、主要作法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推行协作联动,促进应收尽收。围绕做大做强财政蛋糕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反复研究摸索,总结并实行了“提前介入,协作联动,严格奖惩”的征管办法。第一,协作联动,做好协税护税文章。第二,提前介入,做好监控稽查文章。第三,合理测算,做好奖惩激励文章。我市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47776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55577万元,增长3.26倍。
(二)着力扩面提效,完善民生保障。为了让公共财政阳光温暖最需关怀的群体,惠及更多的群众,我们坚持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使用效率和质量上着力。一是兑现工资政策。落实公务员及参公单位第二步规范津补贴,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调整工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财供人员过度性津补贴7228万元。二是不断建立和健全社保体系。在黄冈率先建立了失地农民保险制度,重新审核认定散居孤儿251人,养育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200元,对4.1万名城乡困难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497.8万元。三是推进就业工程。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708万元,享受小额担保贷款305人,带动740人就业。四是实施房价调控。建设保障性住房8.5万平方米,向2620户低收入家庭发放租房补贴330万元。五是加大城建投入。改造城区路网、城市排污管网,完善水、电、电视等配套设施。
(三)从优落实政策,推进强农惠农。近几年,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多,资金量大。为了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推进“三农”发展,我们坚持多措并举,既注重抓好上级各项政策资金落实,又注重抓好本级资金投入,更注重抓好各项资金的整合利用和效用发挥。一是加大本级农业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全年安排农口部门各项事业费支出2872万元,专项支出1137万元,有力地保障了支农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四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投入“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3400万元,落实新农村建设、水利排灌设施、道路新扩建项目295个,受益农户达11万户。针对今年来最严重冬春连旱,积极向上争取救灾资金605万元,根据各地农业灾情,及时下拨救灾资金755万元,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
(四)创新路径办法,培植壮大财源。我们积极创新路径办法,充分发挥财政有限资金的引导和引爆作用,努力培育、壮大财源。一是扩建服务平台。 二是实行政策倾斜。按照“连续支持,做大、扶优、扶强”的发展要求,项目围绕产业集群申报,资金围绕贡献大户扶持,政策围绕招商引资倾斜,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 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增收基础不断稳固,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格局逐步形成。城东新区、田镇工业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广药生物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新祥云建设进展顺利。亚东水泥、华新二期、玉柴多菱、海铭星造船、美天科技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民健身中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武月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民生和服务项目相继落实。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祥云磷石膏综合利用、华新水泥和亚东水泥低温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实施见效。
(五)强力改革到位,实现科学管理。我们以坚定的决心,坚决的态度,强力推进财政四项改革全部落实到位,提高了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通过健全财政制度体系,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强化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当年部门项目预算全部落实到使用单位和具体用途,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健全国库集中支付机制。全市一、二级预算单位以及乡镇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覆盖面达100%,实现了管理系统化、操作网络化、运行规范化;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通过完善收支脱钩制度,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四是强化政府采购监管。
(六)狠抓素质提升,增强工作保障。工作成败,关键在人。我们按照“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的总体要求,始终把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住不放,坚持以学习培训为抓手,以创优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激励机制为杠杆,不断提升财政整体形象。一是抓学习培训。 二是抓创优活动。 三是抓制度建设。为提高财政工作效能,根据工作现状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内设机构职能职责》及《武穴市财政局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岗位公示制、接待首问制、限期服务制、先进月评制”,做到了“政策制度、办事指南、干部名片、文明用语”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完善了重大事项报告、资金拨付审批、财务财产审计等十多项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财政改革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我们感觉主要有“四难”:
(一)实现稳定增收目标难。难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财政收入定的目标高,增幅大,增幅总是远远高于GDP增幅。第二是财政收入税源基础不稳固,县市一级对财源起起支撑作用的一些企业,一般规模不是很大,市场竞争力也不是很强,抗击风险、抵御风浪的能力有限,市场稍有变化,一些企业效率就会出现大的波动,税源基础薄弱。比如,我市的一些中等规模的医药化工企业,今年受国际市场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生产销售就十分不理想。第三个是征收协调难。在税收征管上,主要是国、地、财三家,虽然财政是牵头单位,但由于国税、地税是垂直管理单位,工作协调起来很困难,缺乏约束手段。很多时候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财政急,国、地不急。
(二)足额完成支出要求任务难。县市级财政目前大多数仍然只是“保吃饭”的财政,除了保持工资和正常运转外,可用财力非常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支出需求多,尤其是一些行业部门方面支出,上级财政对支出额度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某项某项支出不得少于财政收入的多少多少比例,我们曾作个统计,如果按规定比例兑现,各部门所需支出之和是财政总额150%左右,所以地方财政不可能按要求圆满完成支出任务。
(三)预算执行操作难。县市一级财政预算一般都是在年初人大会上已经确定。而上级往往在地方预算定盘之后又下文件,要求在本年度执行某项预算,导致基层在执行操作上很难办。
(四)财政运行风险控制难。一方面是现在不少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为了确保项目落地,争取到上级和国家投资,一些地方没有考虑到地方财力,举债配套,积少成多,留下很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是一些部门自己力争项目,搞发展,举债建设,到底有多少部门在借债建设,这些部门债务情况到底怎么样,财政部门不清楚,这些部门如果无法偿还债务,最终兜底的又是财政。
产生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一方面是小马拉大车,地方财政钱少,事多。另一方面是无可奈何,无限责任。单位、地方怎么办事,怎么用钱,怎么收钱,财政无法管、也无从管,但最终财政要负责任。
三、几点建议
(一)要在促进财政增收上着力
第一,要进一步理顺税收征管体制。要从机构、职能上赋予财政抓收、催收、督收的手段。要坚决推行以票控税,以证控税。对不履行先税后证,按税出票职责的部门单位实行处罚。
第二,要加大费改税力度。为增强一些费征收的严肃性、稳定性、规范性,应把这些费改为税,比如污水处理费、土地出让资金等,可考虑提高土地占用税,将其并入资源税。
第三,实行属地征税。按照谁投资、谁收费的原则,对于国家、省级等公共投资,应按属地来征缴,以进一步防止税收的跑冒滴漏。
(二)要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着力
第一,公共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现在上级一些部门的资金指名戴帽到某地、某企业,这样做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有失公平,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来看,有授“鱼”之嫌,而非授渔。建议财政公共资金主要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比如当前大别山上革命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每个县市有2个亿左右,省、黄冈明文规定这些钱只能用于企业参股或周转。把这些钱分摊到各企业,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可能是杯水车薪。如果用在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或者注入到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武穴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授信额度在6-10倍,按其1.6亿元的大别山产业发展资金注入,可为企业提供10-16亿元的资金量,效益就明显大得多。
第二,要减少项目,扩大转移支付。现在项目分散在各部门,不仅增加了地方争项目的环节,扩大了上项目的成本,也使整合项目资金在地方基本没法落实。只有把诸多项目缩减,扩大转移支付,才能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一统规划,统筹实施,扩大项目效用。
第三,要着眼长效。一些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基层实际,着眼长远管用,着眼发挥最大效益。比如保障房项目,对解决困难群体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在廉租房、经适房项目中,群众普遍反映经适房政策就有局限性,因为社会困难群体总是存在,但困难个体是有变化的,一些困难个体取得经适房后,终身享有,就不是很合理。其实大部门困难个体都能很快脱困,甚至有可能购买新的住房,而一些新的困难个体有住房需求时,地方政府又不得不按政策要求筹资建设新的经适房,既增加了地方负担,又产生不公(群众对取得经适房后脱困的人员有意见)。建议推行廉租房,取消经适房(或将经适房改为廉租房),这样既丰富了政府房源,又解决了更多的困难群众的问题,也消除了群众间的不平,一举三得。
第四,政策要求要更加明确、公开。上级政府部门的一些政策要求表述抽象笼统,不明确,地方难于操作执行,人为增大了基层财政压力。比如一些涉军、涉警设备支出,采购什么样的型号、具体多少都由相应的上级部门搞,地方负责买单,这个支出弹性很大,地方无法掌握,建议统一标准,明确支出数额。再就是有些保证支出的要求,地方很难分清这种支出的范围、涉及的对象和数量的多少。比如应急抢险设备供给方面,就防备地震而言,消防、公安、地震局、武警、武装部等诸多部门都说上面有要求,要配备和保证应急抢险装备等,到底需要配备哪些装备、配备多少,地方财政不专业,也不清楚。
第五,针对地方财政债务现状,建议省里出台债务管理办法,在财政部门设立债务管理科,以利于摸清、掌控债务。
(三)要在优化制度设计上着力
制度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好的制度政策必须是切合实际、与时俱进的。比如,惠农政策、土地政策。国家惠农政策暖人心,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生产投入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最终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但实际上,惠农补贴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是补贴农民得了,但一些真正种粮的农民并未得到,大量外出打工农民其承包地的所有补贴通过一折通到了腰包,而在农村“捡地”耕种的农民分文补贴未收。另一方面是粮价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未提高,原因是分散经营、规模有限,总收成提高太水起眼。以种稻农民为例,为什么不少人只愿种一季中稻,而不愿种早晚双季稻。因为早晚两季总产虽然比一季中稻单产高几百斤,但算上投入和务工,总收益差不了三百元。种一季稻很省时,外出打几天短工,经济收益大多了。但作为国家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肯定要求都种双季稻。国家要产量,农民要比效收益,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改变补贴方法,提高真正种粮人的收益。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在农民土地政策上求突破,促进规模经营。
9.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九
关于贯彻落实全区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
落实情况的汇报
根据区纪字[2012]23号文件精神,我区已由去年出台了《中共章贡区委 章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意见做好了项目的部署。现就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落实“三条红线”主要控制指标情况。我局已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
2、落实水利投资政策情况。建立了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1)、用好用足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加大对我区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从以下方面征收水利建设基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重点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收取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中提取3%、延长防洪保安资金的征收期限、中央对地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的各种捐资、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15%。同时,加大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规费的征收力度,确保足额用于水利投入。
(2)、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四荒”等形式,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对符合水利发展规划,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享受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同等的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3、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今年6月,完成组建了镇级水务站任务。一镇一站(水南镇除外),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镇水务站为区水利局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安排。
4、农村饮水工程情况。按照章贡区农村安全饮水“十二五”规划及市、区“双安工程”文件要求,在靠近城区的近郊镇、村、组,通过接城区自来水的方式解决安全饮水问题;远郊山区村、组通过自流引水,集中供应的方式解决,对于人员居住零星、缺乏地表水、地下水质能满足要求的地区,通过打井的方式解决。至2013年,全面解决我区农村1.9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5、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情况。今年10月完成2011年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火燃、坳头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9月开工建设3座纳入国家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月开工建设2座地方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2020年前完成水西镇凌源等14座病险山塘的加固改造工程。
6、加强水利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四制”;水利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按要求全部纳入市、区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及网上交易;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信息通过网站等平台,进行全面公告、公示、公开,按照省、市要求及时上报有关参建单位工作信息,建立诚信体系。
10.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 篇十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粮食稳步增产、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举全市之力大兴现代水利,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水利事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但是必须看到,由于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流域性防洪控制工程少,江河堤防标准低,病险水库(塘坝)安全隐患多,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差,水旱涝灾害频繁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利用结构不合理,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旱涝保收田少,农田抗灾能力弱仍然是影响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硬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服务大局。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切实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三要坚持科学发展,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管理。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依法治水和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六要坚持突出重点,系统建设。加快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在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上取得突破。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发挥骨干工程作用,确保达产达效。
(三)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全市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推进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水利化工程,加强万亩灌区、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和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十二五”期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3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5万亩。到2020年,基本建成基础牢固、旱涝兼筹、节水增效的适应干旱常态化趋势的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
米降低到40立方米,接近国家先进水平。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及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保护,有效提高水生态建设和保护水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万亩,是“十一五”末期的1.5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严重局面。滨水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品位得到显著提升。到2020年,基本建成区域独具特色的人水和谐的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
——推进水管理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和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社会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深化水利改革,在水利投融资、水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理,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谋划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水利重点建设项目。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水利工程管护责任,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市、镇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指挥决策和水资源管理支撑能力。加快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监测等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水管理体系。
(四)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水能资源开发、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滨水城市和旅游名镇等10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水利化工程,新增1万亩粳稻种植面积。基本完成建设新安灌区现代化农业试点县工程,新兴渠首改造工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建设,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中型灌区4个(即:山嘴子灌区、新合灌区、山市灌区、旧街灌区)。完成庙山渠道防渗工程、新兴渠首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抗旱水利设施,加强旱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膜下滴灌。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4936.64万元,建设102处水源工程,解决农村6.17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延伸集中供水管网,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成柴河供水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投资
50219.50万元,完成水资源保护项目。其中:投资21140万元,建设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6处;投资45269.5万元,建设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项。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协助建成林海供水工程;投资6890万元,开工建设斗银小(I)型水库。投资6800万元,建设海林城区二水源改扩建工程,扩建后规划规模为3万m/d,3增加2.5万m/d,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长度56公里。推进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总投入13695.6万元,新建城市排3水管网54020m,改造城市排水管道5290m;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管网改造成分流制管网工程36670米。普及各乡镇的污水综合治理,长汀镇、柴河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各1座,其他乡镇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厂各1座。投资3000万元,建设柴河镇林海纸业污水处理工程1座。投资600万元,建2个(海林镇江北村、新安镇和平村)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海林城区海浪河堤防达标工程。投资1亿元左右,开工建设海浪河干流、红甸子河、山市河重点中小河流重点堤段治理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在海浪河城区段新建2座强排站、在柴河镇区改造2座强排站工程。完成7条(斗银沟、八里地沟、窟窿别河、振兴沟、山市西沟、长石沟、卢家沟)山洪沟治理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400万元。加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防汛抗旱减灾保障管理体系建设。
——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巩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投资1000万元,完成规划内4座小(Ⅱ)型(即:佛塔密、夹皮沟、洋草沟、八里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敖头渠首泄洪闸除险加固。
——水能资源开发工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建设大杨木、开化、发河、林海、姜葱沟、红旗、荒沟7座水电站,总投资88.1亿元。
——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51亿元,完成25条小流域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1.64平方公里,达到748.24平方公里。其中:坡耕地整治172.91平方公里、造林绿化73.3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50平方公里、其它治理5.38平方公里等措施,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投资3500万元,加快“两河一湖”生态治理工程,即:莲花湖省级重要生态保护区,海浪河、斗银河源头区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滨水城市和旅游名镇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海林城市和横道旅游名镇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7900万元,打造海林滨水城市景观和横道旅游名镇。海林滨水城市建设:总投资15900万元,建设海林市城区段滨水景观工程。其中:投资8700万元建设海浪河堤防带状公园;投资4000万元建设斗银河城区段两岸带状公园;投资1100万元建设黄金湾水厂绿地
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八)加强各类涉水资金整合。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由市政府牵头,各部门本着职能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各计其功,跟踪问效的原则,依据批复的水利规划,整合使用各类涉水资金,统筹安排各类水利项目。进一步完善整合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涉水资金整合监督考核体系。
(九)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加大征收力度,增加收入规模。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工作,按照•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到足额征收,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统筹安排。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适时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农村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排水、供水工程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财政部门要免征耕地占用税。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落实农村水电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好非农业部分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工作。
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要根据我市水资源条件、防洪要求以及城镇化进程、人口规模和经济
0封闭管理,清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排污口。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海浪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禁止开发保护区,限制开发保留区,保护开发利用区。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加大河湖生态治理力度,改善城乡水环境。建设完成海林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3万人口建制镇和农垦、森工局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工业点源污水治理力度,强化工业企业污水治理,鼓励中水回用和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开发区废水无害化和减量化。要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严格实行地下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防止地下水超采,逐步控制减少地下水超采量,严禁超采深层地下水。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地下水污染预防和治理。
(十三)落实管理责任,严格考核监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市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基础支撑。
2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确保水利工程运行费和维修养护费足额到位。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实行分级筹措,分级负担。加强对防洪工程险工险段维修维护经费的投入,确保度汛安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竞价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改制回收资金的管理,对收回资金,按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水利,实行滚动发展。
(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改革。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财政适当补贴、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十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设立市防汛抗旱专业应急服务队。市政排水管理处现有人员纳入全额财政统发拨款单位;设立市政排水管理处开发区分站。各镇水务站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人员配置与物资调拨全部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镇水务站现有人员与办公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全额拨款,灌溉水费收缴全额上缴财政统筹。各镇水务站要
4节约保护和有效管理等治水、用水、管水业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大兴农田水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推进依法治水。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水法规,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水利规划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要与水利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市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规划顺利实施。要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涉水事务审批。要切实加强河道采砂统一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侵占河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成立市水政综合执法大队。要加强执法保障建设,增加执法投入,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正确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及时排查化解水事纠纷,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水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十一)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素质,切实提高水行政部门的行政能力、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专业技术管理类人员不低于总人数的60%。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弘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时期子荣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于水利改革的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06-20
水利局关于企业清费减负自查工作的汇报10-29
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水利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经费财务管07-10
农田水利项目建议书09-12
1.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大干水利07-31
水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结07-22
关于公司改革几点建议06-30
水利系统我的中国梦演讲稿梦在水利09-07
水利工程资料的整理08-29
水利施工预应力的运用论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