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高考(共8篇)
1.化学新高考 篇一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孔令周(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 温州 325200)
【摘 要】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教学走向何方”,成为一大重要的命题。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今教学。本文就此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具体对策作了研究并对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关键字】 新高考 化学教学 对策与思考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从2014级高一学生开始,浙江省已经成为新高考方案的试点省份。新高考采取高考与高中学考相结合的办法,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有效分散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坚持科学规范,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在这个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化学学科的变化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对提高化学教学效
率尤显重要。1 变化特点
与此相适应的是,化学学科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1考试的形式。化学学科不再以高考理科综合组成部分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学考选考中“7选3”科目之一,选考的学生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时间在高中学考基础上加长30分钟,为90分钟;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计入个人高考总分。
1.2教材的改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要求上也相应地由过去7个模块减为5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为3个,分别为《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为2个,分别为《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考考查的内容仅限于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与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满分70分,选考学生加试题部分包括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部分与选修模块,并适当考虑其它化学学科类选修课程的内容,满分30分。
1.3学生的选择。根据改革精神,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选择的结果来看,自然划分为学考生(即非选考生)与选考生两类,由于是“7选3”,相信其中学考生会占大多数。这两部分学生在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上必须统筹安排,区别对待。教学对策
在这次力度空前的新课改中,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学校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联系教学实践,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2.1以学习目标为领,安排教学 2.1.1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按照新课改要求,不同类别的学生,其教学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同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分流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被动,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好处。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凭高一学生的年龄与阅历要做出关系人生发展方向的重大选择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引导。在引导时,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①开出学生生涯规划类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选择②利用导师制或通过讲座形式,教师有意识引导、与学生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③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与培训,请家长协助学生等。这些必要的工作之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做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自然分流为学考生与选考生两类。在还没有最后正式选定之前,在一些重大的考试之后,如在高一上学期期中或期末考后,由班主任主导分别对学生选考学科进行多次摸底调查,并对其成绩进行分析,帮助其最终确立学习目标。在这之前,教师的授课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有行政班的学生采取学考要求或选考要求统一安排教学。
2.1.2学考时间安排
不同的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水平与学生实际,由教务处牵头,在学校层面安排好自己不同学科的学考与选考时间。由于每门学科学生的考试都只有2次机会,所以学校在做出统一安排时一定要慎重。如化学学考时间可以定在高二上与高二下,选考时间定在高三上与高三下等。
2.1.3教学时间安排
在学生学习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面为一个重点中学的教学时间安排:
①第一阶段:《化学1》《化学2》全部内容(包括“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题3“基本要求”,到高一下学期5月完成教学内容。
②第二阶段:
学考生:高一下学期6月,高二上学期10月前,针对学考要求(基本要求)内容分专题复习、模拟练习。
选考生:高一下学期6月-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发展要求”部分、《有机化学基础》;高二下学期,《实验化学》(删除专题5),第一轮复习。③第三阶段:高三上学期10月前。专题复习,模拟练习,限时训练。
④第四阶段:高三上学期11月至高三下学期4月前。查漏补缺,专题训练,模拟限时训练。
总之,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结合本校实际,“鞋好鞋坏,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2以指导意见为纲,开展教学 2.2.1关于学习难度与教学进度
新高考方案实施后,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对化学学科教学就是最好的纲领性文件。它就像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帮助航海者不会偏离航线。所以,严格依据指导意见开展教学,注意区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促进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尤显重要。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控制难度,不搞一步到位,真正做到螺旋上升,如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从概念到规律到配平,在不同的章节中予以落实。在教学进度控制方面还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遵循从易到难、从“基本要求”到“发展要求”的原则,如在《化学1》的教学中,可以打破教材的固有结构,把“发展要求”的“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两个单元挪到最后去上。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如《化学2》的专题2部分与《化学反应原理》相关内容适当对接等。
2.2.2关于培优补差 对待智优生: ①适当整合必修课程与限定选修课程,满足智优生的需求,注意不同班型学生的授课要求区别。
②增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进行提优,利用竞赛辅导、培优辅导等多种形式实施。对待化学学困生: 高一齐步走; 高二分步走;高三扶着走。2.2.3教学方式应用
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应对高
一、高二课时紧,起步教学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积极落实省教学指导意见。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深化概念,规范教学,尽量做到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借助导学案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有效教学。利用教研组与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互相听课、磨课、研课,取长补短,利用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聚焦课堂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3以校本作业为手,巩固教学
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适当的作业、必要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辅导资料鱼龙混杂,没有与时俱进与及时更新,与新高考要求存在严重脱节,教师简单的使用极容易导致作业混乱低效,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事倍而功半,所以迫切需要对课外辅导资料进行整合。校本作业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3.1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校本作业的编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就化学学科而言,就牵涉到5个模块的内容,对于一个一线教师而言,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靠单打独斗,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合作,发挥全组教师的力量,另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任务的分工。如可以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教师自编校本作业等。
2.3.2要紧扣指导意见
校本作业的编写,不能擅自随意乱编,一定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象,有得放矢,注意优化作业自主分层选择的研究,以《学考标准》、《化学学科指导意见》等为主要依据,从学考、选考两个层次的要求展开编写,难度要与其相适应,要便于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作业更有针对性。
2.3.3要“拿来”也要“创新”
校本作业编写中,在内容的取用方面可以适当履行“拿来主义”,可以在课本例题、教辅资料、网上下载资料等中适当选择,但并不是“全搬全用”,而是一定要注意改编与“创新”,要确保学生“做一题,会一类”,真正提高校本作业的实效性。几点思考
3.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当前的教学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但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与习惯之中,这是很可怕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成为改革的绊脚石,被时代所抛弃。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很好依照省教学指导意见落实目标,而是按照过去的一套,导致课时的不足,从而造成教学的浪费;或者命题的试卷严重超纲,或者没有按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造成误导等等,不一而足。
3.2“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新课改明确提出“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要“有效分散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业减负问题。这批学生从高一一开始,有条件的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开出来了,包括生物、通用技术等学科都历史性地进入了高一,他们的学习负担已是不堪重负,再加上“选考”就是“高考”,相当于年年都是“高三”,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如果还对学生搞“一刀切”,那简直是天理难容,与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了。最后学生在“崩溃”时,只能抛弃你这个学科。所以化学教师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必须要转变服务意识。
3.3从实际出发
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拟定学考与选考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难度的设置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安排,一切都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注意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灵活配置,注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真正落实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 [3]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2.化学新高考 篇二
关键词:重视“双基”,知识网络,消除盲点,纠错
根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 高考将会遵循“平稳过渡, 稳中求变”的原则, 确保命题的选拔功能, 同时体现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普通高中一般存在生源素质起点低的情况, 面对目前理科生竞争日趋剧烈的局面和新的高考方案要求, 要想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 就必须在教学中讲究科学, 打破常规, 勇于探索, 方法得当。下面笔者谈谈高三化学备考工作中的一些策略。
一、重视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教与学
据初步统计, 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 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就是说,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以下简称“双基”) 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双基”不过关,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而2010年新高考方案要求的“双基”约占42%的比重。“双基”掌握不好, 不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败。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到位, 学生要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都真正弄清楚, 尤其要与实际问题融为一体。
但是, 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双基”时, 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和原理的定义, 虽然下了很大功夫,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有些学生则反映概念和理论抽象、难懂, 不如元素化合物好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 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概念的具体例证越丰富, 关键特征越明显, 就越能排除非本质特征, 从而有利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而这种学习方法是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的。
例如, 对“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 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 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果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其深入研究一番, 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 对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而言, “改变”一词是指增大还是减小 (升高或降低) ? (2)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为什么? (3)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 能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吗? (4) 在我们的生活中, 许多状态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如大气平衡、水平衡、生态平衡、贸易平衡、人口发展平衡等。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日益受到污染, 虽然河流有一定的自净功能,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污染, 但河流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清澈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说明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影响, 而非“消除”影响的实际例子吗?
经过一番研究历程, 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关于“改变”、“一个条件”、“减弱”等本质特征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就能通过不断探究和反思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复习课就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就能通过驾驭课堂, 让学生感到复习课有真正的内容, 知识点有了升华, 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得以提高。
二、善待教材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是师生复习的蓝本, 是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替代的纲领性文件。而一些普通高中的高考复习, 总喜欢盲目地用一两本教辅资料代替教材的复习, 造成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学生难以消化教辅资料中归纳的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理解往往断章取义。学生经常是因为只记住了结论却不理解过程和实质, 造成一听就懂, 一考就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如学生对喷泉实验现象印象很深刻, 但哪本书上学的, 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做喷泉实验, 喷泉形成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却不知道了, 不加指示剂学生也认为做不了。而透析2007-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我们更可以深刻领会高考“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含义。例如:
[例1] (2007广东10)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A.钠与水反应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 切下绿豆大小的钠, 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mL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 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 振荡摇匀, 定容。
C.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 用两指捏住胶管, 轻轻挤压玻璃珠, 使溶液从尖嘴流出。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关闭活塞, 换一个接收容器, 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例2] (2009广东21)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 (C2 O4) 3]·3H 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 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mol·L-1HNO3、1.0mol·L-1盐酸、1.0mol·L-1NaOH、3%H2 O 2、0.1mol·L-1KI、0.1 mol·L-1CuSO 4、20%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 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 (A) 、浓硫酸、灼热氧化铜 (B) 、澄清石灰水 (C) , 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 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则气体产物是______。。
(2)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 在固体产物中, 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 而盐只有K2 CO 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___, 现象是___。
(3) 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1)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___;假设2:___;
假设3:___。
(2)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 实验过程:
根据 (2) 中方案进行实验。在答题卡上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从例1可知, 题目内容几乎完全来自课本的基本实验的再版;而例2的命题意图也是考查考生对CO、CO 2、焰色反应和铁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的掌握, 与它们有关的实验及如何对实验提出假设都能从课本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找到想法和思路。
新高考方案中化学实验的分值有22分, 而学生实验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望题轻叹”。但是, 如果在复习实验时不是靠题海战术让学生去记结果, 而是注重让学生回归教材, 真正理解来自课本的每一个实验,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能口述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 实验的过程、现象、结论;然后让学生以课本的典型实验为载体, 亲自动手实验, 去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样, 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应用, 不但能保障选择题中的实验题的得分率, 也能大大提高非选择题的准确率。
三、注重归纳总结, 掌握规律, 把握知识网络
化学记忆性内容纷繁复杂, 在课时不多、学生基础不好、精力有限的普通高中, 教师要通过研究考点, 在备考中着力放在考点所对应的学科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依照《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 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 不留盲点, 全方位复习。例如, 2010年的整个化学试卷虽然只有8道选择4道大题, 但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没有遗漏。同时, 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 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 将知识点加以升华, 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 化学学习, 要注重归纳总结、注重掌握规律。例如, 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 (氢化物) →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弄懂其实质。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 “乙烯辐射一大片, 醇醛酸酯一条线”,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 (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 , 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 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依照官能团的顺序, 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这样交叉复习, 可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三个一”:一提到某一有机物, 立刻能知道它的各种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 立即就能知道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 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
通过多种途径的归纳总结,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而且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象一堆零部件没有组装成整机的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一样, 因而学生就经不起考。所以,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深入研究高考, 敢于号脉高考
2010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 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可以看出:新高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 但考查的知识内容、各板块知识比例与往年差别不大。纵观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广东省考卷的命题风格也基本保持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 命题者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 要敢于号脉高考!新高考方案中的八道选择题 (六道单选、二道双选) 考查的知识应该主要是绿色化学、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四道非选择题很有可能分别是实验探究题、工艺流程题、无机综合题、有机综合题各一道。基本技能的考查必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 对历年高考典型试题“陈”题新做, 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推陈出新, 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同时, 鉴于普通中学学生生源特点, 对于做习题, 应该要注重做后反思, 不提倡一题多解, 方法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负担。
五、把握基础, 消除盲点, 敢于取舍, 切实做好纠错
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的情况, 教师要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拿好基础分”。
教师要研究考点, 精选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教学案》把《考试大纲说明》的知识点逐一落实, 消除盲点, 抓好课内、课外练习的整合和落实, 使《教学案》有效成为课内、课外的桥梁。
教师要研读好《考试大纲说明》, 该舍弃的知识点要大胆舍弃, 不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如物质结构的选修知识、化学反应的方向知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复杂计算、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技巧型的化学计算、工业合成的设备、等效平衡等等知识要大胆舍弃。
同时, 复习过程中要切实要求学生做好纠错工作。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 要对错题做出详尽的分析, 教师尤其要帮助学生找出错根源, 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 还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误。对出现的错题要作记录,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再检查, 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毛病”是新犯的, 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错题本, 平时反复多看错题集。每次模考后, 针对学生在考卷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在批改后及时出一份类似题目, 在评讲试卷时把这些题型重新让学生练习, 过一段时间再用滚动的强化训练直到学生正确掌握。通过这样形式的纠错, 让学生在以后解答此类题型时出错误率尽可能的降低。
3.化学新高考 篇三
自江苏实行新高考方案以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减弱了很多,特别是高一新生由于还没选科,不知道今后的选向问题,整天就只忙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认为只有这样以后无论选什么都不会吃亏,当然化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就难逃这种命运。学生上化学课时基本上只满足于课堂上听听,课后根本不花时间巩固所学内容。再加上前几年出现过高考中有化学较难的现象,选修化学的同学现越来越少,那我们国家那么多化工、医药等大学到哪里去招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长期下去将如何得了!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认真反思。因此针对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得出了以下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而化学的学科教学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例如:在化学第一节课上,我以“小魔术”的形式,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两张相同的白纸,然后,向其中一张白纸上喷洒一种无色液体,一会儿,奇迹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同学们!化学好学”几个鲜红的大字,在同学们惊讶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鱼、鸟和平共处”、“直径仅有 6mm 的尼龙绳吊起重 2t 的汽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创设出的和谐氛围” 等奇妙的化学世界, 这些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为创新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二、改“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如我在上“钠的化合物”一节时,先安排三组学生动手实验:(1)Ca(OH)2溶液中加Na2CO3;(2) Na2CO3溶液和固体分别与HCl反应,套气球看气球涨大程度;(3)PH试纸测Na2CO3的PH值。分别得出实验现象和结论后又让学生通过以下实验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固体:(1)分别加热固体,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2)分别取一定量与等浓度、等体积HCl反应,观察剧烈程度;(3)测同等浓度溶液的PH。再根据刚做三实验粗步得出鉴别的方法,然后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并让学生动手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长期采用这种方法能告诉学生用实验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对于城镇的学生来说,他们完成以上实验内容不会遇到什么大的问题,但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是住读生,对于原料的获取有一定的困难。开放的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虽然,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开放实验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与物质性质实验。第二阶段侧重改进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以及开始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如NaOH溶液与AlCl3溶液的互滴、Na2CO3溶液与稀H2SO4溶液的互滴等实验。第三阶段侧重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培养解决综合性实验问题的能力。如可以选用一些高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这样通过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布置家庭小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开放性。为了使探究深入一层,更进一步,我们成立了学生专题探究实验中心小组,每班8人,共40人分成5个中心实验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如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厨房中的化学。学生通过讨论、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做了以下实验:(1)为了证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即用食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或浸泡鸡蛋壳,鸡蛋壳会变软且溶解等实验,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2)为了证明家用食盐是含碘的,他们用食醋、淀粉KI试纸等试剂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3)为了证明洗涤剂的酸碱性他们通过自制石蕊试剂及能否与大理石反应等方法加以验证过了。等等类似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这边不一一列举。这样就使得化学学习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虽然他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所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自圆了课本书刊上的缺憾,自悟难辩知识的真谛,自寻摆脱挫折达到成功的蹊径,自谋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更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不管是药品的回收还是试管的洗涤,无不渗透着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创新的见地。通过平时多做实验,学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例如银为贵重金属,故做完银镜反应后试管壁上附着的银学生不再浪费,而是用稀HNO3溶解,制得的AgNO3溶液可用于Cl-的检验。再如做完碘的升华实验后,就可以用酒精洗涤——得到的溶液为碘酒——在医疗上有消毒、杀菌、活血化淤之功效。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化学新高考 篇四
中考结束了,但挑战没有终止。尤其是2014年这届新高一,将会成为参加2017年新高考的首届新高一。虽然高考新方案尚未最后确定,但新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多准备可以做,该从哪方面着手?初高中衔接,又有哪些点要注意的?
认清改革思路,学会选择
“今年这届新高一,很可能参加高考改革试点。”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毛伟民告诉记者。早在今年年初,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就曾透露:“2014年浙江将推出全面高考招生改革方案。”
新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现在不好说,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是在2017年,而浙江正在争取成为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也就是说,有可能在今年新高一学生中,实施新方案。
面对尚未确定的高考新方案,新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多准备可以做。
比如,要学会选择——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主要思路,是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设置和选择学生的权利。所以,到时会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并实行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
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说:“选择的另一面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别把自己当“种子选手”
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将和初中有很大不同。新校舍需要熟悉,新同学需要结识,新课程需要适应,就连心理压力也是你从未遇到过的。
杭十四中凤起校区高一颜同学讲了一件他在新生军训时遇到的一件事。那天傍晚,同学们站在为数不多的洗浴蓬头前,犹豫着谁先谁后,小颜主动站了出来组织抽签,就这样与大伙儿熟络了起来。“高中的活动比初中更为丰富,积极地参与其中,会让你更好地融入集体。”小颜说。
进入高中前调适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别把自己当“种子选手”。“你需要面对一些事情,比如身边强手如林,你不再是‘种子选手’,不再是老师的宠儿。这时候你会茫然,甚至会感到失落。”高一学生郭新悦来自江南实 验学校,初中成绩不错的他,进入高中发现身边的同学与自己实力相当,甚至更胜一筹。所以即使初中的时候你是“种子选手”,也不算什么了,一切得从头开始。
找到方向:为谁读书
科目数量,恐怕是高中和初中的最大变化。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节奏和方法。
“首先,你要找到目标,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将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更容易克服。比如,我想要成为一名律师。”郭新悦建议学弟学妹们在中考后看一本书《你在为谁读书》。
目标的确立不只是为了克服困难。记者采访时,多位高一学生均表示,初中老师通常会盯梢式地督促自己学习,而高中更多自主性学习。“课前主动预习,课上主动带着问题听课,课后主动复习弱科。”郭新悦告诉记者,她在感到困难时会对自己说:“有目标就不会迷茫,而奇迹就是努力的代名词!”
高中科目多,自主性学习的时间都是要挤出来的,给自己定一张时间表很重要。像小颜,每天会比学校的早读时间提前20分钟到校,开始背诵初中时不太注重的政史地常识。至于课间休息时间,他并不用来做题,而是充分休息,便于更好地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12:30至13:20的午休,小颜将它掰成了两 半,前半段休息,后半段做功课。20:30完成作业后,他会复习薄弱科目,每天两门。
做好规划:竞赛、自主招生、高考,你想准备哪个?
在找到方向的同时,还要做好学习目标的规划。高中毕竟是高考的预备役,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未来,重点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肯定会更加多样化。作为首届参与新高考的高一学生,在学习上做好目标的规划非常重要。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小颜就对自主招生和数学竞赛非常感兴趣:“我认识几个学长都通过自主招生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加分,我的数学是特长,也想参加竞赛试试。”对此,小颜的父亲也表示认同。“如今高考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为了孩子也从初三起就关注了数学竞赛和自主招生,”小颜父亲说。
对此,北京睿达资优教育自主招生教育专家刘老师也表示,近年来,自主招生已经成为著名高校甄选人才的重要途径。新高考的改革大潮下,高中生进入著名高校的途径在不断拓宽,选择也在不断增加。
“做好合理的规划,高一开始准备竞赛,高二开始准备自主招生,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来说,只要认真准备,拿到自主加分的机会是很大的。”刘老师如是说。
这个暑假,锻炼比上辅导班重要
虽然做好高中的学习准备很重要,但是睿达资优教育刘老师想提醒准高一新生和家长,接下来的两个月假期,有比参加初高中衔接班更重要的事。
刘老师给了中考生几个建议:首先,假期里舒展一下自己的身心:“对于处在长身体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没什么比身心舒展更重要的了。爱好一项运动,喜欢一种乐器,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刘老师的这个建议也是他身为父亲的心得体会:“我的孩子中考后,我就让他天天去游泳,一个暑假过去,长高了不少,人也魁梧了。”
第二,中考后别一头扎进网络和电视里,不要变成电脑的附件、电视的随从。
5.新高考来了 篇五
2016年09月30日08: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市、浙江省率先成为试点,将在2017年迎来新高考。
按照改革方案的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无疑,全国各地的高中或早或晚,都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应对高考的巨大变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了教育的选择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考试选择权。对于高中来说,学生走班上课、教师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新常态,这些都要求高中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结构,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平台。
高中新课改启动时,有人预言高中教育将面临洗牌,而高考改革将洗牌的力度加大。未雨绸缪,而且主动拥抱改革的学校必将在新的秩序中占据优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以下简称重庆十八中)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由于及早布局,率先改革,成绩突出,已经打破了旧格局,为中学课改做了很好的示范。
明晰理念,为课改做足顶层设计
新高考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引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回归育人的本真追求,尊重学生的选择,丰富学习经历,发展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由评价改革倒逼学校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局,促使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淀学校文化。这是新高考的一个价值取向。
重庆十八中的课改并非出于新高考的倒逼,而是学校领导者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学校校长罗丞说,教育是影响和培养人的过程与活动,需要坚守公益品格,更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培养健康、独立、文明、仁爱的学生。
重庆十八中以“海纳百川、德建名齐”为校训,把“树本砺新”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致力于“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海纳百川”意指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兼容并蓄、厚积薄发,罗丞解释说,“它代表了一种开放创新的思想、一种求贤若渴的愿望、一种众志成城的决心、一种崇尚一流的意境。”“德建名齐”意思就是品德高尚可以建立功名伟业,行为端正可以成就理想目标。
学校以这样的校训激励师生放大人生的格局,做理想远大、品德和行为高尚的“高贵之人”。
树本,就是要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本、促进师生发展之本。砺新,即以磨砺出新。重庆十八中的领导班子认为,创新并非无根由的突发奇想,不是在空中建花园,而是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学校提出,真正的教育创新就在日常细节之处,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淋漓尽致”,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永无止境地去探索如何更好地把一件十分具体的事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的一种精神。
在明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之下,重庆十八中对课改从目标到路径、策略做了系统而具体的设计规划。比如,学校确立了建设“生本课堂”的目标与实施办法,以此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师一堂课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再如,学校制定了《重庆十八中深化课程建设三年规划方案》,打造“四C”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课外活动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逐渐形成有序、固定、特色的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图书室的利用、自主管理和心理剧表演等精品社团的开设、校园足球和管乐团等艺体项目的打造、海量阅读和校园晨练的开展、走班制等,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学校优质而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重庆十八中的经验表明,高中课改必将走向深入:一是课改进入“融时代”,即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课堂、课程、管理、文化的融合和共进。二是课改进入“学时代”,即所有改变都要基于学生“学”的服务和支持。三是课改进入“微时代”,微改革、微课堂、微创新、微课题、微研究将成为常态。四是课改进入“E时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对传统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五是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课改,需要学校领导者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思维,而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理念的转变与清晰,要从全局、长远为学校发展作出定位,系统设计课改。
建构分层次、有选择的新课程体系 新高考“全科覆盖”,却“分类考查”,因此,未来高中将不会再有所谓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课程表,取而代之的将是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好特长——这样的办学目标将会让中学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分层次、有选择的新课程体系。
重庆十八中将改革分为过渡期和发展期。在2015年~2017年的过渡期内,学校制定了三年规划实施方案,为顺利过渡到良性发展特别是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选课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出了“四C”课程建设方案,全面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
“四C”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分别对应重庆十八中的“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和“百川课程”。
过渡期内,学校首先对高一年级进行课程改革。具体措施为:
第一、保留行政班级,在行政班级进行大多数科目的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文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理科班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以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科目。
第二、保留文理分科,对理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文科班的政治、历史、地理实行分层走班。
第三、结合学校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整合和丰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潜能,发展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树本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将国家课程整合为三级目标,主要实施分层教学,辅以走班教学。一级目标即必修课程规定的课程目标,注重基础夯实;二级目标是在完成一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拓展提升,由学校自定目标;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拔尖培养,由学校自定目标。“砺新课程”即校本课程精品化。学校对原有的60多门选修课进行了重新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阶段打造学习的精品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发展一项体艺爱好,形成一项兴趣特长。学校统一组织学生选课,于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进行授课。
“海纳课程”即社团活动课程化,旨在鼓励学生在课余的社团活动中广泛涉猎,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优势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学校的社团活动有专业化指导,而且实行学生的自主化管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要求,除初
三、高三两个毕业年级之外,其余年级的学生每周安排两个下午的第四节课进行社团活动。
“百川课程”是针对学校的“砺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奥赛、学科夏令营、大学先修课程、学生研究性课题、艺术、运动等方面,投入优势研发力量,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分层、多样、优质的课程建设将会让“钱学森之问”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历史,因为新课程的教育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发展平台、专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去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完全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建设新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日公布,从关注知识技能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转型,不能再继续满堂灌、题海战。
重庆十八中提出了建设“生本课堂”,让教学真正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仅仅是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辩论能力等。学校指导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一堂课40分钟为例,教师讲授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5分钟,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时间不得少于25分钟),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方式),精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讲授式、演示法、实验法、讨论式、问题式等多种方法),改革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常态),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本课堂基本的课堂环节为:1.情境导学(激发兴趣,完成导学案,检查完成情况)5分钟;2.尝试汇学(学生尝试理解、解决问题,展示)10分钟;合作共学(学生互帮互助,共同理解和进步)10分钟;点拨激学(精讲点拨,开拓思路)5分钟;达标创学(检查达标情况,创生新的问题)10分钟。
学校要求各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本课堂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个人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学术定位等,在“共性”的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施展才华,打造个性化课堂。
为了让教师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校对教学常规环节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纳入每月学校工作通报;开展日常随堂推门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现状;组织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集中反馈给教师,进行调整改进;开展全体教师的教学联评诊断活动,探索适应不同层次班级的生本课堂建设。
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自己学习、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并向学校提交自己的报告,供大家学习交流。
重庆十八中还启动了“数字化学习空间与家校互动模式探索”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建成学校的“智慧云”服务平台,与区教委“数字化教师工作坊”“数字化终身学习港”“数字化管理服务站”等平台“无缝衔接”,推动了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提升了教学信息化的层次,以技术创新了课堂的形态。
探索适应新高考的管理与教师团队建设
重庆十八中为了适应学校发展以及课程教学的变化,在管理当中实行简政放权,进行了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探索,践行“策必广益,行必专精”的管理理念,切实提升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渐形成“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定岗定位准确,目标责任细化,要求精益求精,考核及时严格”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
学校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了低职高能高聘、高职低能低聘、设立首席教师、评选星级教师、多元评价师生、绩效多元考核等新办法;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配合区教育部门开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教师业绩多元评价,做到了平时有记录、考核有结果、情况有反馈,注重平时与学期、过程与终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客观公正,让教师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高考要求学生及早进行学习规划,增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能力,这就给了教师的一个新挑战: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能力。
为了适应管理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重庆十八中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个勤奋好学、精神振奋、团结协作、工作突出、廉洁自律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学校要求管理者树立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勤廉意识,在管理工作中追求一流,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学校对干部学习常抓不懈,通过专题培训、影子培训、微培训、项目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有计划、定期地落实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管理干部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强后备干部培养,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水平决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课堂建设的高度、深度和效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庆十八中系统建构教师专业提升体系,让教师有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和更可选择的成长平台。比如,坚持每月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职工热爱学校、乐于奉献的主人翁意识,践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理念。
再如,学校搭建了全员培训、国培、校本培训、中国名校行、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生本课堂教学大赛、励新讲坛、班主任论坛等平台,引领广大教师成为终身学习、有思想、有问题意识、懂得现代教育手段、有慎独精神的教师。
完善的机制,正确的导向,激发了教师对课改的内在自觉——重庆十八中的教师团队具备“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有“务实”的教师观,将“服务”落实到底;有“向善”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天职”;增强“生命”的课堂观,用生命润泽生命。
6.新高考真的来了 篇六
新高考真的来了!浙江、上海的全部高中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高一学生,其他大多数省份9月后进入高中的学生,都将受到影响!这里有几点重要信息,高中生和家长必须提前知道!我什么时候参加新高考?
(图片源自“创知路”)对即将升入高中或已经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会参加新高考吗?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参与施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区的同学参与新高考的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表。01 新高考3+【6选3】是怎么回事?
在新高考改革中,打破文理分科的“3+【6选3】”模式格外吸引眼球。那么什么是“3+【6选3】”呢?
“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6选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选择的3门科目。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6选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这样的改革,具体带来了如下的变化: 一是在录取模式上
由原来“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二是在考试科目上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科综合科目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仍为150分。三是在考试时间上
由原来的6月一次进行所有科目统一考试改为分两次进行:选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学期高考前,统考科目仍在6月。四是在外语考试上
由原来的学生外语科目只能考一次改为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五是在计分方式上
考试总成绩由原来的各科成绩直接累加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加上3门选考科目按等级折算的相应分数。
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3个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成绩按等级赋分。根据规定,选考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确保考试成绩真实可信。02
大学规划从高一就开始了? 新高考实行后,各年级大事表: 高一上:适应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点 高一下:夯实科目基础,认知专业大类 高二上:学好各科科目,进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顺利完成学考,认知细分专业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备战选考科目 高三下:冲刺高考考试,学习志愿填报
高考改革在9月正式推动后,把人生选择前置,让学生从高
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三年时间做好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新高考既然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 究其本质,我们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未来要读什么专业,与选科关系紧密!03 学生要“早熟”起来 选科不可任性 “学生可选的科目组合多达20余种。”高考改革是个庞大的工程,伴随的是高校选拔的改革,怎么选将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针对选科,一般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
可以确定的是,学生选科不仅是学生面临的选择,也是摆在家长和学校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从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看,物理因为难度高,被很多学生打进“冷宫”,结果去年高考更容易被重点大学好专业录取的恰巧是那些选了物理并发挥不错的考生。
可见,选科与高考填报大学、专业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各个学科对应能选哪些专业,我们都应提前做了解,以下再给大家一些参考!★ 物理 ★ 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02 应用物理学 03
航天航空类和武器类 04 机械类 05
信息与电子科学类 06 海洋科学类 07
理论与应用力学 08 材料科学类 09
测控技术与仪器 10 工程力学 11 核工程与核技术学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来从事上述相关行业,就必须学好物理。★ 化学 ★ 01
化工与制药类 02 生物科学类 03 应用化学 04 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类 05
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06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7 医学技术类 08 林业工程类 09 地质学类 10 核工程类
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生物 ★ 01 生物工程类 02
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03
环境科学类(生态学等)04
医学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05 森林资源类 06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07 环境生态类 08 动物生产类 09 动物医学类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政治 ★ 01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2
哲学类(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03 法学类 04
经济学类(金融学、税务学等)05 公共管理类 06
历史学类 07 教育学类 08 政治学类 09 工商管理类 10 社会学类
思想政治与教育学、文学经管等方面的专业有很大的关联!★ 历史 ★ 01 考古学 02 历史学 03 民族学 04 世界历史 05 汉语言文学 06
文物保护技术 07 地理学科 08 政治学科 09
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 地理 ★ 01 气象类专业 02 旅游业 03 地质勘探类 04 城市规划类 05 水利水电类 06 酒店管理类 07
地图测绘类(卫星遥感、GIS专业)08 地理教育类 09 资源管理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04 家长要“认真”起来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新高考增加了学生选择和考试的机会,同时,不仅看考分,考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优劣也成为影响录取的一个因素,打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与此同时,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注意的地方比改革前更多。实际上从某种角度讲,考生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新模式下的考生可能会更累,在短期内要同时备考更多科目,这时家长帮忙取舍是门艺术。三科选考科目的出现,学校多会采用走班制和分层教学,这一块怎么引导孩子尽快适应是个关键。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难免为自家孩子的未来担忧: 高中的学习进度那么快,也不知道孩子到时候能不能跟上? 孩子的自学能力不行,到时候上了高中老师讲得太快,怎么办?
有危机感是好事,家长可以趁着孩子还没参加高考,让孩子及早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1.让孩子尽量做到各科平衡,保持良上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的优势科目(可以作为未来高考的选考科目)。2.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的课程进度快,有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没法详细解释,所以孩子一定要学会在课后能够自主学习,不然知识点漏洞越来越大,再想补就难了。
3.引导孩子重视学考。现在的高考模式不再适合考前几个月“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了,因为高二的学考等级会影响高考录取,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从高一开始就要及时把知识点掌握、摸透,不能等高三再努力。
新高考“3+3”的模式让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科目去学习,家长可以从这个点入手,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早早为孩子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平衡好各科之间的关系,尽量都保持在中等以上的水平,以免影响高考的录取。
7.新高考新机制新跨越 篇七
2012年高考是我省实行新课改后的首届高考, 如何备战新高考是各地高中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下面就这项工作谈谈我校的具体作法。
一.抓思想队伍建设, 认识高考
认识新高考。今年高考是湖北省各地高中实行新课改的首次高考, “新高考”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考核。从公布的《考试说明》来看, 语文科目突出了人文素养考查, 新设置了探究能力考查题。理科数学新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选做题”, 文科数学突出了填空题的重要性。英语考查的词汇以及完成句子和写作分值都有所增加。新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 新的挑战。我们将《考试说明》印发给高三的每位教师, 组织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讨论, 吃透要领, 把握方向,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
激活新机制。结合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大讨论, 针对师风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我们认为, 教师职业操守维系着教师这一职业的正常运行, 是一个教师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提升教师职业尊严的根本要求, 只有真正把职业操守渗透到心灵的人, 才能在教育中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才能用大爱、大度、大智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出独立而完整的人。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我鼓励大家, 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生机勃勃的一泓清泉, 必须以饱满的热情不停地学习研究, 养成思考和归纳的习惯, 做一名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 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验中, 我深深地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路决定出路。在学校行政会上我多次提出“全面支持高三, 全力支持高三”的口号,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蹲班结对, 深入到学科组参加联系活动, 围绕提高复习课、评讲课的质量提出整改意见, 围绕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 提出新办法和新思路, 指导和激励全体科任老师,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三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务实例会, 为高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把脉导航”, 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狠抓教师业务素质不放松, 结合全省开展的“两课”活动, 积极开展示范课、优质课、汇报课大比武, 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办好家长学校, 听取家长对学校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 深入学生家庭,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可以说, 比教学搭建专业竞技舞台, 比出了课堂精彩, 比家访构建家校连心桥梁, 访出了学校和谐。
树立新形象。我们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长期树立“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观点, 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 用典型引路, 带领大家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中, 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活动, 通过广播台、校园网、黑板报、校刊等阵地, 宣传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事迹, 通过专题报告会和系列主题班会, 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各班级在教室内外悬挂“今天读书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书读”、“人生能有几回搏, 此时不搏待何时”等二十多条标语, 营造浓厚的进取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谐校园春色美, 厚德育人桃李香。我们相信, 增强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 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一定能够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与支持。
二.抓细节过程管理, 备战高考
高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一定要制定出各项管理制度, 让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过程管理中, 我们针对复习备考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格做到“六个落实”。
落实上下班点名及事假、调课审批制。为了严肃工作纪律, 防止极少数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迟到、早退, 学校对全体教师实行上、下班点名制, 白天四次, 早晚两次, 并将统计结果每月进行汇总公布, 按考勤制度进行奖惩。为防止教师频繁请假, 随意换课的现象发生, 教务处要严格落实事假调课审批制, 使教师小事不请假, 大事不误课, 杜绝了私自换课现象, 确保教师工作时间, 确保课表的严肃性, 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落实每节巡堂制。为防止极少数教师上课迟到, 随意换课, 除年级组规定教师上课要填写教学日志外, 还派专门的督导人员负责巡查。教务主任、年级主任也要亲自检查。使教师能自觉上课, 有事请假, 无误堂现象, 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落实每周集体备课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确保备课这一环节的落实, 发挥集体的智慧, 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教务处配合各年级狠抓了每周集体备课活动。各科的集体备课做到了“五定”:定时间、定进度、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讨论方案。通过集体备课, 增加新的教研信息, 增强互相学习的氛围, 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备课水平, 规范每节课的教学环节, 为上好每一节课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落实备、教、改月查制。为了确保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落实, 教务处和年级一起狠抓了每月的备、教、改的检查。每月底检查各学科计划、教学进度, 检查教师的教案, 学生作业批改情况, 测试卷评讲情况, 听课笔记, 研究性学习记录等, 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定期开信息反馈会,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检查结果与实绩工资挂钩, 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落实考试质量分析制。高三年级各学科严格按复习计划, 实行月考制, 每次考试教务处都认真布置, 确保试题难易适中, 形式规范, 考点符合教纲和教改要求, 重基础、重能力。考试中严肃考纪, 考试后, 认真评卷, 狠抓分析。每次考完后, 要求老师上交书面分析报告, 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方案, 确保“五到位”:知识点考到位、评讲到位、质查分析到位、整改方案到位、补差补漏到位。
落实学生评教制。教师的教学态度、水平、敬业精神, 学生最有发言权。为此, 我们坚持落实学生评教制。我们做到让学生对每位教师, 每堂课一小评, 每月一中评, 期末一大评。评教采取了书面反馈、座谈会、表格调查等多种形式, 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所反映的极少数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务处、年级主任分别找这些对象谈话、交流, 提出整改措施, 并通过再听课、再回访看整改效果。
三.抓团队整体合作, 智得高考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 泰山移。这些俗语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 齐心协力, 克难攻关,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来。
创设校内校外学习交流平台, 针对我校高三教师不平衡的现状, 积极采取各种对策“走出去、请进来”取长补短, 我们先后让高三老师去武汉、宜昌、黄冈、黄梅等地学习二轮备考先进经验, 积极与兄弟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聘请黄冈市和县教研室专家指导我校备考工作。用政策激励人, 学校每年的奖励表彰、晋级职评向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倾斜。用真情打动人, 学校注重加强人文关怀, 主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节假日到有困难的教师家中慰问。我们对学生也关怀备至, 在春秋两季流行病多发时节, 免费为他们提供熬制的中药汤, 给予关怀。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我们将每月召开一次高三年级教师会, 问计于民, 开诚布公, 求真务实不浮夸, 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把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 打群体战。每个备课组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试题。在组内的集体备课会上集体讨论研究, 切磋琢磨。有好主张, 大家都采纳;有好思路, 大家都接受;有好资源, 大家都享用。各处室相互支持, 合作默契, 为创设健康、和谐、有序的高考备考环境保驾护航。
8.化学新高考 篇八
新高考 选课走班学习 浙江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浙江、上海开展试点,2017年将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浙江省根据《意见》中的具体内容,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调研,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和频率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将现行高考“3+综合”中的“综合”改为“七选三”,每年4月和10月各安排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和选考测试,全科开考,考生选考科目考试次数增加为2次。
新高考背景下,选考科目制的实行将使我国长期普遍存在的行政班制难以适应,迫使学校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选课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一、什么是走班学习
走班学习,即学生不是固定在一个行政班级里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学习,而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合时机地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类型的教学班间流动学习的组织形式[1]。它既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班级教学的优点。但是相比于行政班的教学,走班学习下课堂流动,学生多变,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为何要采取走班学习的模式
1.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根据排列组合,不难得出新高考背景下,考生将有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此外,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每科至多2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该科目考生不仅需要考必考题,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中列为发展要求的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相应的成绩将计入高考总分。而不作为选考科目的四门学科,学生仅需学习其中的必考内容,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且成绩合格即可。由于新高考赋予学生选学选考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行政班中必然有学生选考化学,也存在学生不选考化学的可能,行政班中按部就班的化学教学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走班学习势在必行。
2.学科教学的需要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中明确规定必考和加试的内容所要达到的考试要求。即便是必修中的同一内容,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也有不同。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下的各知识条目的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有较大的差别,详见表1,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同。广度上,必考要求不需要学生掌握几种重要的硫酸盐及其用途,而加试要求则涉及该内容;深度上,仅酸雨的成因和防治要求相同,其余的知识条目加试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均高于必考要求。化学选考内容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横跨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必修)、有机化学基础(限定选修)、实验化学(限定选修),因为内容涵盖范围广,按部就班的按照行政班展开教学,难以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例如,化学1(必修)中的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这两块内容是属于选考范围,如果不开展走班学习,教师只能按照学考要求进行行政班教学,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而言,元素化合物的整体框架就无法完整建构,也无法系统性对比活泼金属(Na、Mg)、变价金属(Fe、Cu)、两性金属(Al)的差别,知识显得碎片化,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本身出发,选课走班学习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状态,建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表1 化学1(必修)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考试要求
三、化学走班学习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何时开展选课走班
此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的权力,这意味着“一人一课表”的时代已经来临。7门高中学考科目都需要走班,何时开始走班需要结合各学科课程容量与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时间等进行充分的论证。若是开始过早,学生还未适应高中生活,对学习节奏的不适应难免产生消极的心理,就化学学科而言,从初中的科学过渡到高中的化学,跨度较大,无论是思维上、学习方法上还是学习习惯上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同时,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还未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那么选课走班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果开始过晚,难免造成高中阶段前后学习任务的失衡,学生学习生活或单调枯燥或拥挤不堪,严重背离学习活动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化学加试题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必修内容和限定选修内容,对于选考化学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学习必考内容,还需学习加试题的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建构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呢?例如,《化学2(必修)》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与《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加试题范围)同属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问题,应该打破原有的教科书的界限,实现螺旋上升的热量问题的知识对接。纵观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实际需要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3.如何解决选课走班中的教学管理难题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学习覆盖面广,学生的流动性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笔者结合新高考改革一年多走班学习的实际现状,主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其一,采取何种方式的走班,这是思考是否需要保留行政班化学教学的一大问题,即走班学习开始之初按照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分流还是继续延续行政班的化学学考内容教学,化学选考单独进行走班展开教学;其二,怎样分班,学生自主选择还是就近走班、单元教学,抑或是分层次走班;其三,如何解决学生选课的调整或层级流动;其四,教师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效,主要思考学生考勤、作业批改、学习情况追踪、课后辅导、学习效果检验等的操作模式。
4.如何科学、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
对走班学习的教学评价涉及到两个难题:其一,新高考下,每位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课表,所选择的课程并不相同,即便选择相同的课程,但是课程的难度也可能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不一样,该如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其二,教师担任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德育任务,或学考教学或选考教学,或是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等,班级之间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与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上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些内隐性的方面该如何评价。
四、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实践的若干经验借鉴
1.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专业介绍、学习方法指导、选课指导
高一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对未来的初步规划,但是他们对高校各专业十分陌生,这些专业将学什么,包含哪些课程,可以向哪些行业发展。学校应开展相应的专业介绍讲座衔接起高中的选课、大学的专业选择、人生的理想,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学业现状,了解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报考要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于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从初中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无论是学科的数量还是学科的学习难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学生能更及时有效地适应高中学习,教师可邀请相应学科的专家型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来加快学生的适应性。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学习,学生和家长缺乏一定的认识。教师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将信息传递。学校也应设立选课指导咨询站,邀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选课指导。
2.初期学考班与选考班直接就近分流走班,后期固定模式减少走班
某校在高一第一学期进行2个月的行政班化学教学后,开展化学学考班与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效果较好。2个月的行政班学习,学生从身心上都对高中学习有了一定的适应,主要集中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上,不会出现学考和选考内容的分流。就近分流走班,即就近的班级形成一个学部,决定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选考班,不选考化学的同学组建成学考班,在走班学习的时间内,同时开展化学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至学生过于分散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学部内还可以实现班主任共管、任课教师全员教育的管理模式。在高一学年末开展学生选课意向调查和最终选课情况的确定,学校根据学生最终选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新编排行政班,比如以“化学生物政治”、“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选课模式来编班,尽可能确保分进各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并且最多一门学科需要走班。通过一年的自主选择、尝试、体验,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向,基于此,高二固定模式减少走班既可方便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展开教学
走班学习过程中学考班和选考班就近分流走班,但学生在学习风格、智能结构、学习态度、自主性、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学生发展需要,展开分层教学。例如,可在学部内,对化学学考和选考设置A、B等几个层次的班级。各学科分层教学的要求与目标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1]。展开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注重在不同层次班级间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合理流动。
4.完善评价制度,设立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及表现[2]。虽然学生所选课程不同,课程难度也有差别,但是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时,可以转化为标准分进行比较,抑或同一层次的班级进行捆绑对比,并可以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综合考虑。由于本次改革要求各校注重对学生突出表现的写实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期望为每一个学生规范地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例如,在化学选考走班中,可以开展绿色化学研究之路,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增添新的色彩。对教师的评价,也需从原本的光看学生成绩中解放出来,从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集中体现师德表现、育人成效、工作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成绩等多个方面[3]。第一,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小组,调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第二,对走班学习下的新班级进行成绩考核以及进步程度分析;第三,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访谈,关注教师隐性和显性的努力,还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第四,新高考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实施困难与研究热点,应鼓励教师多发现多思考多实践多调整,提高自我研究能力,形成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档案。
参考文献
[1] 刘茂祥.走班学习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管理[J].教育评论.2003(3).
[2]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娄立志.王凤军.试析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管理——以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化学新高考】推荐阅读:
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09-01
上海初三化学12月月考09-12
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6-22
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06-25
高三化学考不好怎么办07-03
高考化学必考题型07-06
高考海南卷化学07-18
高考化学备考方案09-03
2024年高考化学电化学专题复习试题训练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