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2024-08-11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精选10篇)

1.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一

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

四川邻水九龙中学

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下半年在我省全面推行,这无疑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历史的契机和发展机遇;也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征程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高中新课改给我校带来的既是也是机遇,更是挑战,是充满探索、艰难曲折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校作为一所西部农村中学,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坚决贯切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严格执行新课改理念,健全学校课改领导机构,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狠抓新课堂改革的落实,认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进行课改实验,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在县级教育各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确立学校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吸取教训,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九中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目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等“多样化”生存方式的社会,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复合型人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围绕着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人的培养目标的。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为此我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有四个:

1、构建富有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高效益的课堂,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全面、适应课改要求的师资队伍,为新课改提供支撑。

4、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我校推进课堂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方案 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以冯春梅校长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研究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各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明确分工和职责,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撰写方案、计划、总结。

为了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迈得更为扎实,学校于2010-2011年先后制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高中新课程排课方案》 《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高中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方案》 《高中学习方法介绍》等,这些方案的出台使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培训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锻造一支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优秀教师团队是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学校通过完善机制、开展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等措施,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评价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即将专家请进校园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同时每学期派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培训,让老师们接触学术界最前沿的理论与成果,把握课改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自领导到教师,全员行动,参加省新课改教育理论通识培训、教材培训等。在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影响下,九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高级教师68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17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课改要求、适应九中特色的师资队伍。

(三)重视课改宣传 探讨教改热点,占领舆论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熟悉、了解并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当中来,我校分发《告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议,向广大新高一学生家长们介绍高中新课程改革,宣传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普及理论学习和探讨教改热点为目标,及时报道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发放《九中家校联系书》,让学生、家长、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布置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园悬挂高中新课程宣传横幅:纳新吐故,辩证解读课程标准;扬优弃弊,理智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四)认真进行模块学分认定 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行,学校成立九龙中学学分认定委员会,建立《九龙中学学分管理和认定办法》,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并等级评定,建立《九龙中学学生素质发展手册》,评定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最终登记评定合格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学生的最终成绩与学分由教务处统一批量导入学生“阳光档案系统”。

(五)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以“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课堂测评”等活动为基本形式,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师生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此,我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严格要求。首先,教研组必须推行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同时编制好学生各科的学习案,保证课堂教学有充足的资源。其次,必须组织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并且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上课,教学环节应当具备,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重视课堂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逐渐形成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教学模式。再次,我校还每学期定时展开新课堂赛课活动,如示范课,新教师学习课等,构建《九龙中学新课堂体系下的评价标准》,实施“改造课堂行动方案”,打造特色课堂,让有一定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不仅符合课改理念,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造名师,加快我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学校课改氛围。

(六)建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创社团、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各类社团十几个,包括篮球、田径、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书画等方面内容。它们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生的活动类课程。在评价中学校规定凡参加科技创意类活动的学生,都将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如果在比赛中获奖,则填写《奖励加分登记表》,经学分认定委员会核实后,酌情加分。通过参加课外社团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新课程教育的良性发展,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加强对外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把我校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派出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到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这些地区课改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夏校长带队到青岛学习,回来后积极整理资料,做汇报,推广考察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赛课活动,极大的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还有王良玉校长到河南永威中学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回来后在我校初中大力推行,举办初中教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赛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新课改研讨会,赛课活动,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先后有多位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赛课比赛并获奖。如语文组冯永芳老师参加广安市高中组赛课比赛,荣获市级一等奖。

(八)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校本课程。

如我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历史组的《三国与人生》、《川东文化》;语文组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生物组的《探索生命的奥秘》;数学组的《数字与生活》;政治组的《领袖气质探究》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对国家课程的延伸与拓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我校学生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选择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新课改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我校高一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各组,分别给予有效指导、点拨,使各组学习效果、质量得到保证。例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直接指导点拨学生的时间长达90%。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的阵地,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们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得到体现,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采用齐读、默读、展示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思考文本的意义,探索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例如,在《搭支架》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支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新课程评价意识得到真实体现

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超过90%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烂、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具体在评价话语表现以下三点:一是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二是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三是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

(三)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体现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如历史教师在上《罗斯福新政》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在《永恒的眼睛》中事先设置问题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思考、想象,激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如语文教师在上《乡愁》这篇语文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生成问题,问题分三个模块,即“知识园”、“我知道”、“考一考”。学生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是真正的指导者、评价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大力采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科技的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大多数学科加快了把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进程,总结了有关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运用的经验和规律;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是建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情境意识普遍得到广泛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情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首先以“乌鸦”的故事引入,渲染了与课程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投影仪,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如教师在上《我总会和您在一起的》时,用媒体播放惊心动魄的故事片段和图片,立刻把学生引向课程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课程试验也会影响和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三年的新课程试验,使广大教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改善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新课程试验的进展,使高中教学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2.教学基本能力不断提高。驾驭课程教材能力是搞好试验的基础。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基本掌握了新课程。如对新大纲,一要做到正确理解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课标的重点内容要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对新教材,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通过一年的新课程试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设计的能力、评价与总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科研意识普遍加强。课改促科研,推动了群众性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教研成果颇丰。一年来,学校共收到各级发表或交流论文100余篇,获奖论文20多篇,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个人,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发展。

4.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教学骨干队伍。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如今,涌现了一批不同年龄层次在全市、县知名的骨干教师。共有10多名教师做过县级研究课,多名教师在市、县级评比活动中获奖,涌现出的学科教学骨干队伍在我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随着课改的进行,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教学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校高2013级学生的学科能力,如语文的写作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比往届学生要强。二是理科更加重视实验,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高中开设活动课、劳技课,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增强。三是各学科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概括,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改,广大学生的自学、自思、自强、自律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进一步形成。

3.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试验开始,不少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对新课程试验心存疑虑。测试表明,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认真进行试验,学习成绩是可以保持稳定的,教学质量不会降低。

4.学生的艺术素养有所提高。按新课程计划开设了艺术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反映,过去欣赏音乐,只不过是官能欣赏,满足于悦耳罢了,现在知道,还应从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等角度来欣赏,达到理智的欣赏,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欣赏价值的变化,说明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正在逐步提高。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新高中课程试验三年来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坚持把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试验的核心,也是课改的方向。

2.坚持把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工作贯穿于试验的全过程。认真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搞好新课程试验的重要前提。3.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的工作贯穿于试验工作的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试验工作的关键。4.坚持加强教学管理,把管理和教研相结合贯穿于试教全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是搞好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当前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确立,已经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尚未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尚有差距,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尚不规范,个别学校教学设置较为落后;新课程还要不断改进;课改和考改互相配套、促进,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二)基本策略

1.以“三个代表”思想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继续坚持课程改革,积极推广课改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进一步树立课程新理念。要用大课程观,并结合我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向,充分研究和理解经修订的新课程计划、新大纲及新教材,为在扩大试验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3.继续搞好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试教骨干教师的作用。

4.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加强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新课程试验的质量。重点研究专题有:大力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5.进一步完善以研究、指导和管理课程改革为主要职能的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回归教育的本质,顺应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时期,九龙中学将一如既往,坚持深化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学效益不动摇、坚持发展办学特色不动摇、坚持打造农村教育品牌不动摇,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中继承和创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中探索与进取,努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宽松

和谐的环境,为邻水县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2.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二

一、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一) 共性分析

两类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都是力、运动学、机械能等知识。无论是从高考还是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说, 这些都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材主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高中教学和高中升大学的选拔考试。

(二) 差异性分析

1、三维目标的差异。

旧版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三维目标, 只是提出了观念、态度要改变, 提出了要联系社会经济问题, 这也就是新教材中STS (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由来。

新版教材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有对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的安排, 有对实验技能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考虑,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关注到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意物理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安排, 通过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尝试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特别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提倡科学精神, 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操,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 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2、教材编排结构的差异。

旧版教材共有两类, 分别用于理科生和文科生。共有三册, 分别用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教材的最后是物理学生实验, 有单独的篇幅。只有必修教材, 没有选学的教材, 学生实验也全是必做的。

新版教材是模块化的, 强烈体现了选择性。共有14个模块, 其中2个是校本模块, 一个模块36个课时, 2个学分。必修够6个学分, 才能顺利毕业。物理教材分为必修1、必修2、选修1 (1-1、1-2) 、选修2 (2-1、2-2、2-3) 、选修3 (3-1、3-2、3-3、3-4、3-5) 。学生必须在完成了必修1和必修2之后, 再在选修3中选择4个作为必修。

这就与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 高中时期, 学生能力分化大, 兴趣差异大, 学习内容应因人而异,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形成健全人格。另外, 2个校本模块是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究, 由学校选择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样更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地方差异性,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地理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同样是选修内容却要编成选修1、2、3呢?主要是三套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不同。选修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作用,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 社会的影响。

3、教材内容的差异。

这里主要分析旧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一册与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最大区别是新教材将“力”放在第三章, 并且改名叫“相互作用”。新版教材首先学习运动学的知识。以前力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环节。在初中, 学生已与物理学有了初步的接触, 但还是停留在套公式解题阶段, 对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学生刚升入高中, 科目种类突然增多, 难度明显增加,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段适应期, 这段时期学习能力不高。然而力学作为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一物理的重要内容, 非常重要, 学习难度也很大。力学作为第一章的确不合适。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物理学习也是如此。新教材第一章的大部分内容, 像“速度”、“时间”等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了解。这样,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学习。

通过一年的教学, 我们认为人教版必修模块 (1) 、 (2) 在一些章节的连续性上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或者说值得商榷。

另外新教材从运动学开始, 并引入矢量的概念, 在矢量概念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因为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是多一个方向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应是运算法则不一样问题。因为还没有建立矢量的运算法则, 在处理匀减速运动时, 矢量的符号的含义说不清楚, 只好硬塞给学生。因此, 如果从运动学开始, 最好不涉及符号问题。矢量概念的学习水平最好仅放在了解水平。

对新增内容:把握教材意图, 改变教法, 体现价值一共有7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编者的意图, 并不是增加高中学习内容, 主要是以内容学习为载体, 来体验过程, 领悟方法。上面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教材意图: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 领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观念。

教学流程:课前问题导学——课堂讨论体验——老师点拨提高——强化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 目的不是学习物理知识, 而是把物理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体验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体验物理学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领悟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 得其精髓, 古为今用。

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一步, 课前问题导学。回答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伽利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的精髓是什么?伽利略的成功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二步, 课堂讨论体验。在上述问题的指引下, 进行课堂讨论, 由于已经经过了预习, 讨论很成功, 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层次完全不同, 有的肤浅、有的深刻, 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 共享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伽利略当时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困难时, 让学生自己体验了不同质量的小球在同倾角的斜面运动情况, 并定量测量了时间与位移的关系。

第三步, 点拨提高, 强化研究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 总结出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把假设、实验、逻辑推理相结合, 并指出逻辑外推的推论同样要接受实验的检验。

过程不同, 结果也一定不同。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 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代大师的思维风范, 也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埋下了创新的火种。

(2) 教材意图: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 拓展视野。

教学流程: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类比联想——方法迁移

独立探究——体验方法互动交流——共享成果

精讲成型——注意个体差异性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物理方法或观念:守恒的思想、微分与极限的思想、利用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正交分解的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方法, 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的实验, 经历探究的过程, 强化对方法的理解, 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师要创设类比的情景, 合理设计问题的台阶,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不是学习的包办代替者。

精讲成型:这一步是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重要一步, 要让基础差的同学感觉他们的探究也有收获, 借助他们自己的探究、同学的交流、老师的点拨, 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规律。

总的来说, 旧版教材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1) 重视基础性, 条理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教材讲解的很直接, 条理性很强。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旧版教材一开始就讲解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直接由加速度的公式推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同学知道了公式是如何得到的,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 物理意义是怎样可能就不太清楚。新版教材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前, 先学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 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公式。这就好比是把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再现, 让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但是简单直接的讲解节省时间, 使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 更适合高考。

(2) 学习知识的目标明确。旧版教材的编写思想, 选择的知识内容都是以高考为核心思想的。教材上的每一句话, 每一道题都是围绕高考,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同学们学习知识时目标非常明确, 高考考哪些平时就学哪些, 不考的可以不用掌握, 把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新版教材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

(1) 注意基础性, 兼顾差异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特别栏目提供了选择。“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课外读物”、“推荐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 具有一定差异性。

(2) 选材联系实际, 注重兴趣。注意学习概念、规律中所涉及的实例尽可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如果有好奇心, 他们会试图用他们的知识了解新的思路或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使用思想自发地去理解和观察现象。

(3) 加强了人文内涵。专门设有“STS”栏目,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当代学生的的时代特点与发展需要, 以日常生活、环境与能源、民主决策等内容为“STS”教育的切入点, 题材丰富, 视角新颖, 为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了解社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4) 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 使学生喜欢阅读, 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 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 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

4、学习方式的差异。

旧教材的学习方法比较单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为主, 学生通过上课听讲接受老师的思想, 很少自己动脑。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讲课, 只能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对于物理实验也是按照实验教材上面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来做, 没有太多的创新性。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勇于创新,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旧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1)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材里并没有专门设有“探究”的专栏, 只在探究性强的实验的标题上标出了“探究”二字。这里说的“探究”意义是很广泛的, 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书本上的小实验, 也可以是一些理论知识。凡是对未知的事情经过摸索达到已知都可以叫做“探究”。“探究”只是一种对学习自主的积极地的态度。对于物理实验, 没有指定的教材, 更没有指定的方法。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独自或者小组以“探究”的形式来完成的。

(2) 加强教学的交互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编写新教材的一大任务, 努力是学生从教育的“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脑, 发生疑问、进行思考、相互讨论。

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 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 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 保证双基的落实。学校每周安排4个课时, 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 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 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只有人教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 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手上都有3到5种教辅资料,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教辅资料, 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 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

比如,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教辅资料, 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 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 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我们坚持每周一次周测, 在进行测验时, 把几本教辅资料的练习题进行组合, 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 我们选取了《学海导航》, 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 题量适中, 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 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 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 长此以往,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 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 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 研讨课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功”、“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五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 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 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 课堂教学精彩了, 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轻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 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我们还特别注重收集学生对我们老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实践后思考

(一) 避免僵化的、形式化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流程, 把握课堂科学探究的内涵

1、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

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首先要区分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 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 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 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 这也是相对论起初不被人注意的原因。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所以在探究要素上可以包含科学研究的过程全部要素, 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 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 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 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 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要素的教学。不搞科学探究的八股文。

2、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我们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 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某些内容, 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如利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我认为该实验的意义是, 让同学经过体验形成这样的意识, 在一个新的领域应用原有的规律得到的推论, 一定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只注重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而不进行实验的设计、误差分析等;对斜抛运动的规律, 只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 直接进行理论推证, 不再猜想, 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 科学方法的教育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形成迁移能力

经过学习, 对于科学方法我们有这样的认识:科学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 离开了内容谈方法, 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东西。科学方法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在陌生的情景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完成。

经历某个情景, 感觉到矛盾存在, 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努力解决了矛盾, 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 再次经历某个新的情景、感觉到类似矛盾存在, 回忆经验, 解决了矛盾, 又一次的积累了感性认识, 然后还要经过多次的类似经历, 强化感性认识, 才能完成对一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抽象概括,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新的情景中, 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迁移, 理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强化。这就是实践论与矛盾论的观点。对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极限的思想, 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只要抓住一次一次的机会, 每一次都不急于求成, 让同学能感觉到矛盾存在, 老师要通过类比的方法, 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不断反复, 不断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最终形成类似情景下的自觉迁移,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新课程实施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进度、难度难以与高考节奏合拍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 必修 (1) 必修 (2) 只要72课时, 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 我们实际用了大约80多个课时。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 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 由于进度快, 反复少, 特别是规律应用的课时很少, 学生还是感到物理很难学, 极少数同学严重掉队, 甚至中途已经放弃物理学习。

同时高二内容比原先增加, 还有4个模块, 在高二阶段很难结束新课, 难以与高考时间节奏合拍。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 而课时又太少, 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 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

数量和难度, 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 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 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 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 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 事前都必须想清楚, 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 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 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 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 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 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 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 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 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 如何解决重过程教学与教学评价重知识应用的矛盾

3.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三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新课程;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60-3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就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一粗浅的探讨,供同行参考。

1 物理实验资源的界定及分类

要开发和利用物理实验资源,就应明确物理实验资源的含义,建立物理实验资源的分析框架,以便对物理实验资源进行分类,规划开发和利用的渠道。

1.1 物理实验资源的界定

物理实验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校内的,校外的;传统的教材、图书馆和现代信息网络等。

1.2 物理实验资源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理实验资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功能特点分,可分为素材性物理实验资源和条件性物理实验资源;按空间分布分,可分为校内物理实验资源和校外物理实验资源等;按呈现方式分类,可分为实物物理实验资源、文本物理实验资源、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等。应指出的是,不管按何种方式分,分类都是相对的,现实中的物理实验资源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互相交叉的。

2 物理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2.1 现有实验资源满足不了新课程需要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新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它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物理新课程理念。但学校现有物理仪器是按照旧教材配备的,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2.2 物理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实验室的仪器、模型只用于教材上有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用率不高,学生在实验室内活动的时间少,探究学习机会更少。此外物理实验往往与生活脱节,可供学生参与的课外实验不多。

2.3 忽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实验资源

课堂实验教学中,学生或教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性事件等,这很可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验资源。但这常常会打破教学预设,有时可能会使教学计划无法及时完成,或让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很多老师常常忽视课堂中可动态生成实验资源的开发,而且当可动态生成的实验资源出现时,也尽量回避,这其实反映了教师的课堂观、学生观有待改进。

2.4 忽视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

物理实验资源不仅仅是仪器、设备等硬资源,还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技术提供的软资源。

2.5 学生呼唤丰富的物理实验资源

我们对本校927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88.7%的学生希望教师尽量多做演示实验,82.6%的学生喜欢探究性实验,79.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增加探究物理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延长探究物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3 物理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1 从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中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是已故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的名言。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欹器

在《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居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欹器。欹器的制作是利用了质量不均匀物体重心变化的原理。教师介绍完原理后可用PPT打出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的1895年“光绪御制”铜质鎏金欹器照片,并向学生展示用一次性纸杯自制的欹器,学生想不到这么奇妙的欹器还能自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这时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欹器的制作方法,让同学们课后去自制。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如笔、尺、透明胶、橡皮等都可以作为实验资源。

3.2 利用玩具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许多玩具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具有“新”、“奇”、“美”、“疑”、“趣”的特点,恰当地把玩具运用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案例:电离子魔幻球

现在有些礼品商店有一种电离子魔幻球,外观是高强度材料制作的玻璃球壳,玻璃球中央是一黑色球状电极。通电后,在电板上出现呈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当用手触摸球壳时能产生明亮的弧线,这些弧线扭向手指并跟随着手指移动起舞极富动感。在教学中可把电离子魔幻球作为教具在绪论课或电场新课中演示,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从人体体验中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把人体尤其是自己作为实验资源,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热爱探究的情感得到培养。

案例:手是性能优异的传感器

我们的手其实是一个性能优异的传感器,在进行摩擦力的新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在桌上,手压桌面并拖动手,感受在手压桌面施力不同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体会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另外,判断传送带上物体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但我认为学生缺少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此,可让学生拿出自己最重的一本书(如:汉语大词典),体验当手平放并匀速、变速运动以及当手斜放并匀速、变速运动时,手和词典的相对运动趋势,可以轻松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3.4 从实验室器材中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物理实验室有丰富的实验器材,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改进实验或开发新的实验。开放实验室,有条件的话要建立探究物理实验室,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圆锥体“上”滚实验的改进

圆锥体“上”滚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它既能引起学生对物理的极大兴趣,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但这一实验的器材是由厂家生产的,有的学生怀疑器材内有机关,尤其是那个圆锥体,学生会觉得是否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对此,我们可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圆锥体用两个大号可乐瓶的前面部分对接组成,滚动的轨道可用普通铁棒架在几本书上做成。

3.5 从课外科技活动中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物理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当向课外延伸。我校物理组开展“牛顿杯”科技活动已有十二年历史,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逐步形成了纸张搭桥系统、水火箭系列、鸡蛋系列、孔明灯系列、物理知识表演系列、创造发明系列等深受学生喜欢的系列课外科技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废纸桥模制作

报纸在我们的眼中是很“脆弱”的,事实一定如此吗?我们组织了废纸桥模制作比赛,要求学生用100张废旧报纸做一座桥模,比赛谁做的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结果一位同学做的桥模竟能承受一位女同学的体重。

3.6 从媒体中收集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

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是指师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物理实验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因此,学校图书馆要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另外,电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资源来源渠道,这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当有好的有关物理实验资料时,立即把资料录下来。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内容的日益丰富,网络已经成为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的重要来源。可以收集到的文本、录像、课件等多样化的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

3.7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

实物仪器的实验虽然能够满足教学的一定需求,但不能完全满足教学中实验的要求,如: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提供所有的实验所要求的条件。这时虚拟实验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虚拟实验系统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仿真实际物理实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平台可分为通用开发平台和专用开发平台两种,通用开发平台常见的有authorware和flash,缺点是要做出高水平的虚拟实验系统需要开发者具有较高的编程水平,专用开发平台有金华科仿真物理实验室等,缺点是有些实验不能仿真。笔者曾用authorware和3dmax 开发成功一套高中物理学生实验系列网络课件,该课件获全国第三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化物理实验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DIS),在高中教学中引入DIS必将会对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3.8 捕捉动态生成的物理实验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验资源,是十分宝贵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案例:谁先到达终点以下一道习题,学生错误率很高。实践表明,要提高答题正确率,除了教师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外,把这一习题的情景用实验演示出来,学生答对率就大大提高了。

如图1,甲球以初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乙球以初速度v0开始沿光滑凹形曲面运动,凹形曲面的初、末端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凹形曲面与水平面的水平长度相等,则它们滑行的时间相比( )

A.甲较长 B.乙较长

C.相等 D.无法确定

3.9 开发校本课程充实物理实验资源

开发适合本地本校乃至每个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必然要求。鉴于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我校开设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校本课程。

我校的“探究性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测量类实验;

(2)探究类实验;

(3)设计制作类实验;

(4)社会实践与科技参观。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在设计制作类实验的教学中更为突出。

3.10 利用社区、家庭资源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物理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甚至影响学生对高校专业的选择。

4 结束语

新课程为开发实验资源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里起飞,我们将在课程改革的这片蓝天上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张文军.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3]陶洪.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4]陈勇刚.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物理教学,2002年3月

[5]王爱生等.挖掘生活资源改进物理实验和教具制作的研究.物理教师,2005年12月;

[6]玩具在中师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http://ygyz.net/w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

4.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篇四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郑金志

引言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相对原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转变

1.“物理实验”的提法的转变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相对于过去,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2、实验教学的转变

要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去优选实验方法、去选择实验器材、去分析和控制变量、去评价现有的方案;要提高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能力,就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去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要提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学生就要去比较(分析)数据、去做因果分析、去形成结论。因此,必须在实验教学中,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授以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新课程理念

物理实验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师应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无论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

1.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一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二要靠学生亲身到实验中去激发。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的科学性,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检查方案,或展示、或竞赛、或讨论,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课本或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很有帮助。

2.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形成了能力培养体系。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了梯级,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由低起点到高要求,层层深化,学生通过“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练一点、多创造一点”的活动,实验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当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连续性,各教学阶段间也就必然有相互包容和滲透。

三、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思想的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等,如果学生能够领会这些方法,并能在每个实验中知道到底用了什么物理思想方法。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实验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在实验中通过找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并使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和解决陌生物理实验题的能力。

四、物理实验课中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

新课程的实验课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学到知识,训练技能,并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一堂课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往往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思维能不能打开,学生的情感能不能得到释放,往往是要靠教师引导的。因此,教师能否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能否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

在一节课中,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在这个交流环境中,若要使学生有好的课堂氛围,有热烈的讨论,有激烈的争论,有独特的发言,甚至有创造性的思维,都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因此,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有和善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教态去创设这个环境。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摆脱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的思想观念。学生尊敬老师固然需要,老师尊重学生也同样重要。民主、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有与人为善的教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实验课中学生的“哇”、“喔”等声音,是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现。

五、抓住书上的基本实验,探索实验原理,发展科学思维素质

学生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只有把实验原理放在处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才会使物理实验教学“活”起来。若能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实验原理进行挖掘和探索,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按科学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在基本实验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两点:(1)对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要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2)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使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常见的实验仪器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例如,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中,需要测定电流表的内阻,书中直接给出了半偏法,对这一方法的出现学生普遍感到很突然。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测电流表内阻的方法,然后对学生中使用最普遍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第一种是常见的伏安法,该方法在测一般电阻时可用,但在测电流表内阻时却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测定电流表内阻的目的是用它来改装为电压表,若电流表内阻测量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改装后的伏特表的精确程度。第二种方法的原理是由伏特表测出电流表和变阻箱两端的总电压U,从电流表读出电流值I,则电流表内阻Rg=U/I-R,这一方法可以消除伏特表分流作用所带来的误差,但却暴露出学生对灵敏电流计的作用不甚清楚,其实灵敏电流计不能准确的测量电流强度,只能作为检流计,既然电流强度的准确值不知道,自然也就无法求出电流计内阻Rg的准确值。在分析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后,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半偏法已是水到渠成。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敢于怀疑和改进课本上的实验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中,我们应该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不是简单的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课本,而是在弄懂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要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书本上的老式实验方法。比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为什么非要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即没必要取第一和第二两点间长度为2mm),我们完全可以从后面的计录点中取两个点算出速度与高度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但是我们总觉得高考它就按书本上实验装置考,不敢与它有所冲突,害怕学生高考会吃亏,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验时要打破常规,不应该再叫学生跟在书本的后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找课本实验的毛病,多改进课本上的实验,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使学生知道,只要我们把握好实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减小实验误差,这样的实验就是好实验,就是权威性的实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创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与研究物理实验的热情,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与对物理学的理解程度,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5.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五

让剪纸教学特色更加凸现

——《剪纸》课程阶段总结

集里中学 丁子文

二00三年下期至二00四年上期,我校将剪纸确定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在七年级各班普遍开课,每周一课时。七年一期教学了剪纸的基础知识和折叠剪纸技法,七年二期教学了非折叠剪纸中的动物系列。一年来剪纸教学特色在我校更加凸现。

一、课程开发背景

剪纸作为我校劳技课选修项目,已进行了三年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所进行的《初中剪纸教学整体研究》课题已被浏阳教研室验收结题,并评为市第二届教研成果二等奖。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剪纸这门艺术,剪纸教学已成为我校培养学生素质的特色课之一。为落实新课程开发的要求,加强我校剪纸教学特色,特将剪纸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进行开发。二、一年来的开发情况

(一)以剪纸为手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1、学生剪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好作品。去年12月9日开辟了七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专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设立了123班的优秀作品专册和128班林丽同学的个人专册。邹业梓、胡慧婷、林丽、苏宁波、张志的作品评分在97分以上。

2、剪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学生很喜欢剪纸课,去年下期期末针对剪纸教学情况对129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你喜欢剪纸吗?”这一项里,54个学生除一个学生回答为一般外,其余学生都回答为喜欢或很喜欢。在“通过学习剪纸,你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一项里,学生回答有:知道了剪纸种类和方法,掌握了一些剪纸技术;画画的知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审美观有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学习剪纸,对你还有哪些帮助?”一项里,学生回

答的是:做事比以前细心,让一个人的脾气得到改变;增强自信心,从而对每门课都有信心;培养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校本课程辅导资料《剪纸技法》得到不断完善。去年下期在第一章里增加了“剪制要领”内容;更换了有些不理想的图样。今年上学期又充实了部分动植物的图样及剪制方法。相信,再经过不断的完善,《剪纸技法》教材定能作为学生学习两学年剪纸的教材了。

(三)完善和实施了测试和评价机制。以前只对期末所交作品进行评分作为学期成绩。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调皮生平时有些扰乱课堂,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剪出的作品说不准能评上优秀分,而有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学习用功,可剪出的作品实难评上高分,这样的评价方法不利于规范课堂秩序,不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挫伤了守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增加情感态度与价值因素,更趋公正、合理。现修改为①测试采取期末交来作品评分和对平时学习态度评价综合计分的方法进行,期末作品评分最高70分,学习态度满分30分。②对平时学习态度的评价具体为,每节课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含半成品),不完成者,每次扣4分,有课堂违纪者,每次扣1-4分,扣分多少由老师当场宣布,剪纸课代表进行登记,期末统计扣分情况。③为激励学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生创新,也为课堂违纪者创造补过的机会,对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作品,参赛、布展的作品给予奖分,每件作品奖分1-3分,奖分最高可达10分,但总分不得超过满分100分。去年下期七年级538人参加评价,及格率100%,优秀人数431人,优秀率81%,其中美术班的优秀率高的达到了94.4%。今年上期只有7个常规班390人学习剪纸,及格人数384人,及格率98.4%,优秀人数291人,优秀率75%。

三、做有心人,探索剪纸教学艺术。

要充分发挥剪纸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确定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每堂课我都准备四五件不同的欣赏作品,让学生能在多层次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从而激发创新火花;再如,为了使剪纸艺术适用生活和生产,使剪纸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采用把学生带出校门,走进社区的方法,让学生以生活、生产中的原形为背景进行剪纸创作,从而提高剪纸教学的适用性。

剪纸是一门集艺术、劳技、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需要不断探索。我感觉教学中在“科学利用时间,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避免将剪纸课上成纯技术课”、“让学生多进行创造过程的实践与展示”、“让剪纸艺术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一技之长”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将矢志不渝,继续教学研究活动,使剪纸教学发挥其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2004年8月

《礼貌与交往》

课程的现实与展望

——长南路小学校本课程学年度小结

2003年下学期,根据各地新课程改革试验的经验,结合有关部门对校本课程开设的要求,长南路小学起动了校本课程实验。在认真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推出《趣味数学》等9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了《电脑绘画》、《趣味数学》、《珠算式心算》、《健美操》、《礼貌与交往》等6门课程作为第一批校本课程,并规划若干年后能开出20--40门校本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场地、教育资源等原因,《电脑绘画》等课程已经无法开出,校本课程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学校校本课程课题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总结出“学生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和客观性”、“课程的设臵就是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直接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中,从而凸显学校特色的途径”的认识。结合学校“拥有蓝天、拥有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课程组认为,《礼貌与交往》这一课程,能够全面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教育资源丰富,选择《礼貌与交往》作为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一、《礼貌与交往》的教育价值

目前,我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率高达91%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以上,家长中82%处于高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且有46%以上学生由祖父辈监护,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90%以上达不到初级中等学校水平。独生子女在学生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家庭教育功利倾向,使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出现膨胀式增长,而交流协作意识淡薄,由此发展,他们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就职业而言,30%以上学生家庭以门面、房屋出租为主要经济来源,50%以上学生家庭以小商小贩为主要经济来源,几乎没有在大中型企业工作的人员,科级以上干部家庭的学生不到1%,学生家庭经济并未走向全面开放,学生家庭的交流合作意识尚未形成。这些因素,致使学生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弱点更加突出。

对于具有这些突出特点的学生,必须加强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人际关系教育,通过培养他们恭谦、友好、礼让的意识和幽默、睿智的性格,形成开放型的富有协作精神的人格,以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貌与交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摄取具有较普遍意义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关注他人、注意倾听、边听边想、边看边想、先想再说的良好习惯,逐步感悟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交流合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感受交流合作过程中关注礼貌对于培养自我、表现自我和协调关系的意义与作用;并了解自己家乡以及其他地方礼仪特点,丰富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不断实践,形成恭谦、友好、礼让的态度,幽默、睿智的风格。

当然,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国家课程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但基于我校的地域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特点,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貌礼仪、交往交际教育,才能更好地克服学生成长过程的消极 因素,强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优化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礼貌与交往》的教育现状 2004年上学期,学校校本课程课题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学校党支部书记作常务组长,组织全体一年级任课教师参加,进行《礼貌与交往》课程开发。

课题组认为,目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随意的、不系统的,而学校的教育才是系统化的、有目的有步骤的,所以,在2003学年度上学期系统地进行了坐立行、听说读的基本行为规范实践的基础上,本学期仍然只能着眼于学生校内行为的范围。所以,将一级子课题定为“校内交往”。确定了子课题目标:通过校内交往的系统实践,使学生消除交往的心理障碍,了解与老师与同学、校内来宾交往的约定俗成的内容,并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本项子课题内容的分类:从活动范围角度分为课内交往、课外交往;从交往对象角度分为生生交往、生师交往,其中还包括交往对象的熟悉与生疏的区别、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从交往动机角度分为给予与索取、祈使与请求、表现与交流、被动和主动;从交往方式角度分为口头与手势、体态与表情、行为与语言;从交往注意角度分为有意交往与无意交往。

同时,课题组将一级子课题“学生校内交往实践研究”又划分为15个二级子课题,将9位一年级任课教师分为3个子课题小组,分别在教学实践中对子课题进行研究实验。这15个子课题是:

1、上课和下课的师生交往;

2、课内接受老师对学生群体的指令;

3、课内对非指令性内容的处理;

4、课内在老师安排下的学生小组交流;

5、课内执行老师对个体学生的指令;

6、课内发出的对同学老师的祈使与请求;

7、课间游戏交往;

8、课间行走、呼唤行为;

9、校园环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境与安全;

9、物品的索取与给予;

10、给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与接受帮助;

11、生气之后行为和语言;

12、进校和离校的招呼;

13、进入老师办公室、打扰别人时的示意办法;

14、见到了不认识的长辈和其他进入学校的客人。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教务处对课题组制定了包括实验方案、教学行为、效果测评方案等实施细节。

这样,2004年上学期,课题组有序地进行了这项实验。教师针对每一个二级子课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抽样测验,优秀率达90%以上,学校对子课题组的工作进行了评价,得分率平均达97分。在学校举行了各项教育教学开放活动中,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各种表现,受到了来宾们的一致好评。

三、《礼貌与交往》的教育展望

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来往。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起点,也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容丰富,人的交往能力也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因此,《礼貌与交往》的教育远不止于让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注意礼貌,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礼貌与交往的实践,不断地增强交流协作意识,不断地丰富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外表形象和开放的富有协作精神的人格。

我校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生源的特殊性和学校地域的特殊性,就注定了学校必须将交往协作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并贯穿学生1至6年级的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礼貌与交往》课程将作为我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实践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为主。包括学校和家庭以及诸如商店、车站、公园等其他 场所的与人交往。三、四年级阶段:课程的内容延伸到社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的人际关系。五、六年级阶段:重点在于提高交往心理水平、表达水平。

6.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六

自2002年10月课题申报被批准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对待精心研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全组成员信心十足,倍感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工作,经过全组成员的不懈努力,达到了预期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实验教学论文三篇《浅谈物理实验复习与学生能力培养》、《浅谈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如何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并在《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上发表,另外还制取了许多实验教学课件,其中课件《光的干涉》在2004年度廊坊市中学物理教学优秀课件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课件《高中物理碰撞》在中国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上获得三等奖。还撰写了阶段性论文三篇。最重要的是把研究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直接指导实验教学,为我校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保证。

一、加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针对高一学生实验意识薄弱和实验能力差的问题,全组成员深入高一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制定策略,我们为高一学生编写了实验报告手册,改变了已有的实验侧重学生只需填写表格和数据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实验报告中只给学生列出应该做的事情,具体怎样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自己认真阅读课本弄清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在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这样学生对实验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否则不能完成实验报告的中实验前的任务,有了这些实验前的铺垫学生对实验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做好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实验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完成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掌握了本实验的操作,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成后,学生要把实验中的数据认真处理填入实验报告册,初始阶段我们给出了实验数据处理表格,经过几次训练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制定表格,以锻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此外学生还要对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写入实验报告,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对完成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并作为样例发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完成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后,我们又对高二学生进行视导,先是找学生座谈,找出影响学生实验兴趣的原因。全组成员认真分析,为高二教师出谋划策,针对高二学生实验课中学生实验兴趣较浓,但实验技能较差,实验课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我们在实验课时,安排多名教师进行巡查,一个班做实验,其他教师作为巡查教师配合本班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另外学生除了完成高一学生的要求以外,教师还要提出实验题高兴问题,在学生实验完成以后,可以利用本实验得以其进行研究,如:教师可提出本实验中的仪器还可用于做什么实验?本实验还可用什么方法来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实验的实验操作熟练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为学生设计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联想,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1、从实验仪器展开联想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13种基本实验仪器。对实验仪器不仅要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应熟悉其构造特征,弄清其工作原理并熟练使用。例如:在复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其原理及使用方法,而且还要知道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记录了什么物理量,弄清了这些问题,再让学生联想:(1)通过打下的纸带可以计算什么物理量?各是怎样计算的?(可计算平均速度、运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和即时速度)(2)通过测出的即时速度、加速度进而可以测量那些物理量或验证那些定理、定律?你能想出具体测量方法吗?(可测动能、势能、动量,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匀变速运动公式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仪器的使用,而且还能够把相应的仪器迁移到其它实验中去。

2、从实验原理展开联想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理论基础,弄清实验原理,对搞清实验中需观察哪些物理现象,需测量哪些物理量,以及应如何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到实验结论等方面都有帮助,因此,复习实验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从而进一步引申。

例如:复习“平抛运动”实验时,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1)利用平抛运动可以测量那些物理量?

(已知初速度、水平位移、竖直位移、重力加速度四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三个可测另一个)(2)利用平抛运动如何测量弹簧枪的弹丸速度?如何测量水平出水管的流量?(3)利用平抛运动还可做一些什么实验?(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等)又如,在复习“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通过原理复习展开联想

(1)实验除可测重力加速度外还可测那些物理量?(若已知重力加速度,测出周期进而可测摆长)

(2)你能利用此原理在已知地球半径的情况下测量山的高度吗?还能测量那些物理量?(地球质量、旗杆高度„„)

3、从实验方法展开联想

明确实验目的为实验做好了精神准备;弄清实验原理为实验消除了理论障碍;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又为实验打下了物质基础;接下来关系到实验成败的就是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方法一般分为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方法等,这里主要谈测量方法。不同的实验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些实验方法相似,我们应引导学生善于比较善于联想。例如:在复习“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学生应明确此实验,一方面借鉴了平抛运动的实验方法,同时还应用了“等效法”用“水平位移”代换“水平速度”。学生理解这一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在哪些实验中我们还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又可联系到“等效替代法”测电阻、“半偏法”测电阻以及用电流场“等效模拟”静电场或用棱镜的色散“等效模拟”彩虹等,这样学生把各个实验相互联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

此外在实验复习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使学生把实验复习贯穿到整个物理知识的复习中,把可以当作测量原理,测量方法,验证方法等的题目与实验相联系,亲自动手做一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复习的效果,也可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可谓是实验复习的良方。

总之,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的成果颇丰,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实验素质,也为我校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保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有限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改正,希望领导给与批评指正,使之更加完善。

廊坊市教育科研课题

《在新教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7.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七

一、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实验功能意识不强、实验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实验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够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只重视现象与结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探究的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

2. 演示实验平铺直叙,缺乏认知冲突,实验前缺少问题情景的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环节出现教师霸权主义,教师缺乏科学精神。

4.对实验装置“照方抓药”,缺乏改进和和创新。

5.实验资源开发单一性,忽略了社会生生活资源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建议

1. 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促促进实验能力的全面发展。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应是动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的有机结合。我们的学学生实验多是“菜谱式”实验,即已经给定定了实验步骤和方法,这种实验虽然可以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但不利于于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适当增加一些探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把实验过程作为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加强动作技能和智慧慧技能的综合运用,就可以促进实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给学生示范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课下准备演示实验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等到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时,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不知所措了。教师可以在平时演示实验时,用出声思考的办法,将如何设计、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培养自我监控能力,有效提高实验能力,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老师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和反馈,做好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

当然,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实施中,我们还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我们将在不断地反思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摘要: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8.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和高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探索有效的、多样化的实验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这些形式可以选择,各有侧重,又互不割断。

1.自主活动。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形成学习团队,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轻知识、重方法;轻结论、重过程”,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品质优秀、意志顽强,可以说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往往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要适时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认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对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的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技能训练型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六种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的误区,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1.技能训练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的事项,主要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并学会使用仪器的能力。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

2.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3.验证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4.探究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进行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5.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环境条件,为学生尽量多的创设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知识,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媒体实验”、“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的现象的发生。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9.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九

峪耳崖高中物理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1、从2004年到2011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中文科生、理科生分班上看,这些年变化不少,由文科生、理科生基本上是半对半,到现状的文科生明显占优,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普通高中更为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文科生占75%,调查其中主要原因,惧怕物理的多,这样严重的问题让人堪忧啊!

2、普通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很多:第一,从入学的学生素质看,底子薄,能力差,在思想上都是“懒虫”,入学的成绩大都是300分左右,有的甚至200分以下,从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第二,从教室队伍的建设看,主要表现在教师出外学习的机会少,甚至没有,都是自己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点点的探讨,见识面太窄。第三,从学校教学的硬件、软件上看也存在些问题,学校的配套实验不全,很多实验不能做。第四,学校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和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美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第五,普通高中的学生,辍学严重,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都没有成熟,就步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第六,在信息化问题上也存在差异,学生不能从网络上面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第七,高中物理难,学生的兴趣不浓厚,体会不到高中物理其他方面的美。

二、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发扬优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的教学模式,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由“单兵作战的自我奋斗”变为“合作互助的团队攻势”。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再从物理学的本质出发,看看为什么研究本课题,第一,物理是一门科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实验,以及物理学丰富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数学表达。第二,物理是一类文化。物理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就构成了物理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方法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了“善”;此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诸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文化,而且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第三,物理是一种智慧。物理学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系列独特而又卓有成效的思想和方法,这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并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 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背景。这就是说他们从物理学中吸取了智慧,转而在其他非物理学领域获得了成功;反之却没有一例是由非物理专业人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这就是物理智慧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精锐的说: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从以上无疑可以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特别是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省内外的论述很多,现简单列举说明一下:安徽肥西农兴中学徐昌存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有效教学策略,从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合作等方面分析的;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郑淳和郭定和的《高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主要研究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甘肃省平凉市平凉七中罗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策略转变探讨》重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如何适应、对应新课程改革,介绍了教学方法;郑州市郭勤学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重点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物理教学理念,如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金子明的《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教学评价的制度上做了大量分析;李上才的《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有效性问题,应该说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 都很好,但是任何教学模式也好,教学策略也好,实验探讨也好,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必须寻找自己的、适合本校的、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策略。本课题将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老师对“差生观”的看法、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自制教具等方面做下重点突破。将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收获。

四、研究的方法手段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兴趣的提高、思想成熟的规律为指导,依据《教育学教程》、《心理学》的理论,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主发展现状,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学习相关理论,找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兴趣方面提高自主学习、兴趣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原因,研究同类资料,探究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撰写论文。研究实施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物理、提高兴趣的途径。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首先是搜集和查阅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的文献资料,二是在拟定方案,实施研究时,查阅同类研究资料,及时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拟定和论证方案提供资料。

第二,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本课题 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课题教学实践本身,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把探索研究成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既保证学生学习,又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策略等等,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多次循环研究,发现问题,形成可操作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第三,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组先对个别班级和班级中部分学生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找出有代表性的原因及对策,然后在扩大范围,在本校选择实验班。

第四,访谈调查法、问卷法,在现状调查与分析时,分析2004年到2011年的高考成绩,把2010年入学的学生和2011年入学的学生作为实验班,通过谈话、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测试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中各个角度资料,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情况,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提高学生兴趣的影响情况和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五。、结果和讨论

1、《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转变后进生》,研究论文,2011年3月-6月。

2、《在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研究论文,2011年6月-9月。

六、附录和附注

1、吴洪成主编、田宝军副主编,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王金霞主编,有效课题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雷洪主编,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玲主编,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题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篇十

学校:余干新时代学校

2008年7月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时我校被指定为新课程省样本学校,这就重新定位了我校在全省高中学校中的地位,在省教育厅的部署和领导下,我们新时代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同学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开展新课程的工作。两年来不管在学校管理层的重组还是教学方面的改变都取得了质的效果和提高,但毕竟新课程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相比其他较早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份和学校,我校的新课程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现从五个方面来总结这两年来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理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

根据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为了把新课程的工作做的更好,我校在教学管理上作了重大的改革,成立了细化的适应新课程实验工作需要的部门,各个部门如下:

校本课程开发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齐进成成员: 陈仲云、江鸣涛、洪启灶、应东泉、万零、张永明、韩建富、黄助发 职责:负责校本教材的选取和该课的开设情况

学生选课指导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东泉、张永明、万零、韩建富、黄助发

学科选课指导小组

语文:陈建春、江鸣涛、余富文、朱海青

数学:徐朝晖、徐涵佐、胡国清、韩建富

英语:应东泉、李丽玉、胡巧玲、沈洁

物理:江华安、张有明、张永明

化学:陈志会、黄各庆、袁永刚

生物:付九州、戴美珠

历史:黄官堂、何洁亮

政治:程丰卿、张城杨

地理:胡如贵、舒卫士、熊意庭

职责:提出本学科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组长:齐进成成员:陈仲云、洪启灶、万零、陈建春、徐朝晖、应冬泉、江华安、游何方

职责:负责编排本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表,组织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组织各学科课程小组开展工作

各科目课程小组

语文:陈建春、江鸣涛、余富文、朱海青

数学:徐朝晖、徐涵佐、胡国青、韩建富

英语:应冬泉、李丽玉、胡巧玲、沈洁

物理: 江华安、张有明、张永明

化学:陈志会、黄各庆、袁永刚

生物:付九州、戴美珠

政治:程丰卿、张城杨

历史:黄官堂、何洁亮

地理:胡如贵、熊意庭

职责:提出本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冬泉、万零、张小锦、黄助发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冬泉、黄助发、吴书生(家长)、江爱女(家长)

通用技术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齐进成副组长:陈仲云

成员:江鸣涛、洪启灶、张永明、黄助发、潘贇

职责:负责通用技术实施和具体实施的管理

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手册: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选修课开设方案》

《新时代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学校还制定了《新时代高中新课程工作人员分工细则》,采用分工办法,各部门负责新课程的不同工作,这使得我校的各个机构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协调。教务处负责新课程各个方案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去年新增教务处干事一名,还有负责新课程工作的专干一名;政教处去年也新增干事一名,主要负责学校高中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工作,并且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教学工作常规》;安全部主要负责全校师生的安全工作,安全第一是现实的话题,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奖惩办法。为保证相关制

度落实到位,学校还成立了教风督查小组和学风督查小组,随机抽查教育教学实施情况。

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

通过实施新课程,我校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实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在把我教学内容上,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既体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在教学方式强调积极探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们努力探索新教学方式的操作程序、实施步骤,改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校学生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即学生学习状态比课改前更为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课改前有比较明显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性增强了。

学生在学好要考试科目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新课程的活动,比如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竞赛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和老师,学校充分提供教室和书本;学生做的作业和试卷让学生自己交换着改,教师只需提供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信誉度及合作方法。

我校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现在的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以计算机的学习是中老年教师必修的课程,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对不会电脑的教师采取“自愿”的原则,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统一进行电脑培训,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开设的有声有色,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我校团委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社会各个单位和地方工厂等场所实习、参观劳动,“三下乡”就做的很好,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各班爱好劳动的学生去全县各个乡镇的农村帮助收割水稻,这大大增加了十几岁青少年的实践经历,让他们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境。学校还在周末的时候,让学生拿着本校的介绍信去街上的“五一”超市、“五一”购物广场、劳动局,各乡镇的服务点参加实践。另外,我校还组织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老一辈革命先烈,弘扬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以上是校外的活动,本校的实践活动也不少,每年的高一入学新生都必须参加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每个月底全校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每个学期都要选派学生协同工作人员一同清理保洁,爱护花草树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焦点也是我校师生所关注的,如去年至今年的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指导学生们积极发言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特别是奥运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

还有学校的广播站、图书馆和实验室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工作当中,锻炼能力;学校每年秋季都会开全校性的运动会,这个时侯学生可以放下学习上的压力,充分展示年轻人的热情和体力,元旦时举行联欢晚会,师生可以一展他们的才艺,高兴地歌唱,热情地跳舞。

我校出资组织学生免费为社区服务,如环境保护的宣传,每年学校都会复印很多宣传单,让学生做宣传,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当中来;遵守法律法规、交通规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但社会上有些人就是耳不听眼不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也让学生发挥年轻人的活力,为社会做宣传,积极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规则。

另外,我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服务,学雷锋做好事,为公交车收票等;植树节的时候,为大自然亲手种下幼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自去年9月份就开设了,由2名教师任教,大多数的课都在多媒体上,主要是让学生多见识些图片和视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用技术教师在电工和木工等的支持下,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让学生每人做出一份作品,并拍摄成册,等以后好作品多了就在学校的宣传窗展出。

三、评价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①学分制是新课程关于学生发展评价的突出特点,是将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定性、定量相结合,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成绩评定制的诸多缺陷。②在学分制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实行学科教师评语制。即任课教师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的个性化的品质、特点,提出希望。使之与学分相互补充。③学生互评的方式,将互评结果提供给学校作评价参考。

对教师的发展评价:①要继续重视考试质量(成绩)的评价。②要加强评教的力度。③要将教师互评纳入到评价系统中。④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功能的发挥。

综合素质评价:1.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结合我校开展的自我教育、目标建设工作,组织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发展目标的制定、实施与验收,努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发展;3.积极利用江西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让全体高一学生全面熟知并积极运用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生期末考试都采用百分制的方式,教师打分并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率等,学校对学生的每门学科每个模块的学习经过认真的考核以后,方予以认定学分。考核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从三个维度予以考核:①学习课时数 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 ③学业水平测试。

1、学校认真记录学时数并统计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等级,36

学时以上(含36学时)为A级;32学时以上(含32学时)为B级;28学时以上(含28学时)为C级;27学时以下(含27学时)为D级。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方案:从学习态度(10%)、平时作业收交情况及成绩

(50%)、学习纪律(20%)、教师评价(20%)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价,除上级组织外原则上学校负责。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

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测试后可将分数转化为等级分:A级,85分——100分;B级,70——84分;C级,60——69分;D级,59分以下。学生如果对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重考一次。

3、根据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学时数、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给予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A、B、C三级,可获2个学分。获D级的学生可重修本模块。

对学生的评价的综合评价采用学时数占10%、学习过程表现占30%、学业水平测试

占60%的方式进行,然后转换成相应的等级或学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情况我校按照上饶市教研室的要求订教材和用课本,符合新课程教材使用的要求,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都订到位,且分发给每位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满足新课程的教学,并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自行开发了符合校际的教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现在已经开发并设置的校本课程有以下内容:1.三字经;2.音乐欣赏Ⅰ;3.英语常用语;4.论语;5.天体运动漫谈;6.语言的魅力;7.空间角;8.数学竞赛;9.三字经的故事;

10.物理竞赛;11.中美关系发展史;12.化学竞赛等12门校本课程。计划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是:高考各学科的国家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本化实施。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以及如何使校本课程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等。

五、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情况 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的形势下,学校的稳定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智慧。教师不仅应当熟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建立学校课程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鼓励和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能够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场”,在一定的组织和机制保证下,通过团体与个人的自觉学习,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成材、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的成功是统一的,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要求每位教师要以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为导向,建立和发展个人愿望,从而激发自身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校培养出了很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比如英语组的袁晓红老师、数学组的邹伟喜老师、理综组的杨林老师、文综组的张城杨老师等,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区域性的教研就是集中教师专业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别人身上吸取精华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专业化的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还不够,应该成为一身集多门学问的教师才能教出出类拔萃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时时学习提高自己是不可少的,当然自己的专业一定要成为别于他人的优点。

上一篇:《课程标准》读书心得下一篇: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林业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