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精选11篇)
1.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 篇一
第 一 幕: 葡萄成熟前
背景音乐: 春天在哪里
第 二 幕: 葡萄成熟后
背景音乐: 蜗牛与黄鹂鸟
7、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幕,分配角色,设计简单台词,合作排练。
8、学生分两幕表演音乐剧。
8、引导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象蜗牛一样具有坚持不懈、努力前进的进取精神……
四、师生评价与反思
1、师生评价表演的成功与不足,并评出最佳个人表演奖、集体配合奖、文明观众奖,进行颁奖。
2、师生在台湾歌曲《龙的传人》的歌声中结束。
2.《雷雨》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二
一、 记者导入,激发兴趣
记者(教师):道德电视台,道德电视台,各位观众,我是记者良心,我现在是在道德法院,今天将在这里公开审判大家关心的周朴园一案。到底结果怎么样,我们将拭目以待。下面请导播把信号切入现场。
二、 历史再现,寻找证据
法官(学生):现在开庭。为了便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本法庭通过时空技术追寻历史。下面当庭再现。(学生表演话剧《雷雨》)
三、 法庭辩论,各执一词
法官(学生):现在是法庭辩论阶段,请控方发言。
控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各位观众,今天站在这里,我心情很激动。刚才法庭再现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被告人性最丑陋、最阴暗的一面。如果这样的人不受到惩罚,那么,天理何在,情理何在,法理何在?
辩方(学生):我反对,法官大人。我反对控方对我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法律讲究的是证据,而不是无端的攻击。
法官(学生):反对有效,请控方注意措词。
控方(学生):是,法官大人,我只是太激动了。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罪行的确令人发指。
请大家来思考一下30年前,我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之夜离开周公馆?这是被迫的,完全是拜被告所赐。被告引诱欺骗在前,抛弃在后,而被告为了金钱、地位而视血浓于水的亲情于不顾。仅从这一点看,被告难道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德败坏、无情无义之徒吗?
辩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各位观众,我不得不佩服控方声情并茂的陈述,但我很遗憾,控方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我的当事人无情无义,这是不公道的。
在这里,我也想向在场的观众朋友提个问题:30年前,我的当事人和原告是真心相爱的。我的当事人虽然出身封建家庭,但他出洋留学,受过新式教育,和一个下人丫鬟相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是我的当事人纯洁的初恋,岂是控方所说的“引诱欺骗在前”? 恰恰相反,我的当事人对被告却是真心的,30年前的两位小公子即是最好的证明!
控方(学生):请问辩方,如果如你所言,那么,被告为什么会在大年三十之夜、风雪之中将原告无情地赶出公馆,逼迫我的当事人无奈之下投河自尽?
辩方(学生):问得好!其实这是世人对我的当事人的误解。究竟是谁将原告赶出去的?让我们来看一个证据:“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诸位,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告说是“你们”而不是“你”?这说明连原告也承认不是我的当事人赶她出去的。其实我的当事人并非同意这样做,只是家教严厉,父母之命不敢违抗,这说明了我的当事人也是被逼迫的,被告和原告同是天涯沦落人!
其实我的当事人一直没有忘记原告。30年来,派人寻找原告的坟墓,当年房间的摆设没有改变,仍然摆着原告的照片,就连原告的生日也铭记在心。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不是有极深的感情,一个人能30年、一万多天如一日吗?
控方(学生):精彩,巧舌如簧!是否真如辩方所讲的被告对原告是真情实意的?让我们再来见识一下被告30年后的种种情态。
控方(学生)出示投影仪。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责问)
周: 谁指使你来的?
周:(冷冷地) 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稳住)
周: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哄骗)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习惯关窗。
拿出支票(平息)
由此可见,周朴园的怀念是虚假的,他只是怀念过去那个跟他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鲁侍萍,因为原告活着的事实本身潜伏着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的分量。于是,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并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回到周家来”。怀念之所以能转化为绝情,动力就在于他内心极端的自私。
法官(学生):法庭辩论阶段结束,下面请控辩双方作总结陈词。
控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今天,我们心情沉重,因为在被告身上折射出我们人性中不该有的东西:残忍、冷酷、虚伪、极端自私。为了还我当事人一个公道,我请求法庭判被告罪名成立。谢谢。
辩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对我的当事人存在误解,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深义重的周朴园。希望法庭能还我的当事人一个清白。谢谢。
四、 休庭合议,随机采访
法官(学生):下面请陪审员退席合议!
(趁合议时间,记者进行随机采访)
法官(学生):各位陪审员有结果了吗?
陪审员代表:对不起,法官大人,我们还没有结果。
法官(学生):鉴于陪审团没有结果,本法官宣布,周朴园一案择日再审。退庭。
记者(教师):各位观众朋友,今天的“道德在线”就为您直播到这里,我们会继续关注周朴园一案,谢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五、 作业布置:深入探讨
试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剖析周朴园人物形象。要求:1. 观点新颖;2. 论证有理有据;3. 不少于1000字。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省级公开课,同学们在“历史再现”这块,能够把握戏剧人物身份和性格,精彩的表演让人宛若走进了那个时代;当进入“法庭辩论”时段,小辩手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让所有的听课老师交口称赞。
1.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而不充当“饲养员”,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角色能否扮演得好,是决定课堂能否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不敢完全彻底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无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威力。只有将“学权”还给学生,才能从“自主、合作、探究”中收获更多启迪,才能培养素质过硬的人才。只有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表演课本剧和法庭辩论是课堂的重要形式,首先,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无形中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其次,为了在辩论赛中取胜,辩论双方还必须从文本中挖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些都建立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这样就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把课堂的任务延伸到课外,无形中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以教师为主导,灵动地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并不代表“放羊式”教学,没有教师的参与整个课堂将会乱成一锅粥,将会毫无秩序可言。以教师为主导,就要求教师扮演好课堂“导演”这个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我扮演善识良驹的“伯乐”,寻找在戏剧表演和法庭辩论方面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并聘请他们担任戏剧表演的策划者和法庭辩论的“顾问”。准备阶段,我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天赋和辩论智慧,只在关键的时候对表演技巧和辩论的注意点进行必要的点拨。课中,我巧妙地扮演电视台记者这个角色, 就如一根红线灵动地贯穿课堂的始终。在休庭时段,我和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引导学生从情感、道德的角度,一分为二地认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课后,我邀请参加表演和辩论的选手畅谈个人体会,并组织全班学生对整堂课的组织及个别细节的处理进行总结,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认知大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又有利于教学相长。
3. 教学形式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学生,而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是在课堂。如果教师不注意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那么他的课堂就如吃腻的菜肴,很难吊起学生听的“胃口”,更不用说打造高效课堂。但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是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的,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而忽视了教学实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戏剧《雷雨》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为通过表演课本剧和法庭辩论,来实现辩证认识周朴园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辩论能力,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意识。实践证明,这堂课的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怎样深入、辩证地认识事物。虽然在戏剧表演和法庭辩论方面仍有瑕疵,但是,我相信这将是学生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发言只是课堂的点缀,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渐渐地被扼杀。本堂课一改传统教学的模式,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了有益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艺术地处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拳脚”的擂台。
3.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 篇三
有关说明:
《我为集体增光添彩》为语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语文乐园六》中的一个口语交际题。本题的提示及要求:“同学们都热爱自己的班集体,都十分珍惜集体荣誉。在学校的每一天,每个同学都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集体增光添彩。以《我为集体增光添彩》为主题,组织一次中队会。说说自己和同学们是怎样为集体添光彩的。”
教学目标 :
1、创设情境,以教师的比喻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表达。
2、让学生学会具体、完整、通顺的表达一件事情,并养成在交际时认真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增光添彩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
2、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教学准备:
简单课件(或者用粉笔徒手在黑板上画代替)、展示板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课件示:一棵葱郁的大树。
学生观察,教师指名描述这棵大树,互评同学的描述。要求:用完整的句子表达,鼓励用上优美的词句。
2、示动画课件:大树皱着眉头说:“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夸讲,我确实很葱郁,可是你们知道吗,我是一棵果树,而现在我的身上没有一个果子呀!我好难受啊!”(稍停,话锋一转)“但是你们别急,昨天我做了一个梦,只要你们做一件好事情,我的身上就会结一个红通通的果子!好事做得越多,我身上的果子就越多!”
二、交流情感:
1、“果树与果子”
①、师启发:同学们!还等什么?好好回忆,快点说出你做过的好事情,让我们的大树结满果子,变成一棵果实累累的果树吧!
②、学生在小组内回忆、练说。
③、学生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表述的完整、具体。如,
生:昨天我捡了一串钥匙交到了广播室。
师:你能拾物交公,真棒!但是,你能不能把这件事情讲完整一点、让大家了解更清楚呢?
生:昨天我在操场上捡了一串钥匙交到了广播室。
师:我知道了,你是在操场上捡的钥匙。这可是一个拾物交公、大胆的举动啊,可真帮了钥匙的主人的大忙。我还想知道:你捡钥匙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能再详细地说说吗?
生:昨天体育课的时候,我们在操场自由活动,我看到地上有一串钥匙,我想:丢了钥匙的人肯定很着急,于是我就捡了起来交到了广播室,希望钥匙能找到它的主人。
师:太棒了!你不光拾物交公,还能用语言将这件事表述得这样清楚,同学们可要向你学习啊。老师奖励你给大树结上一个“拾物交公”的果子。(引导学生上台点击课件,大树上马上形象的出现一个红通通的果子,大树开心的笑了。)
┅┅
④、教师引导学生拓宽交际的面:除了自己,还有谁帮助过你呢?或者你还看到谁做了好事情?请说一说,给他也结上这样的果子吧!(找好朋友回忆、说一说,再到班上汇报。)
生(任嘉):昨天美术课上,在做手工制作时,我没有剪刀,是林林借给我的。
师:哦!林林同学这种精神叫助人为乐。你谢谢他没有?
生(任嘉):我说了谢谢,林林他跟我说没关系。
师:你们真有礼貌。林林,是这样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能说一说这件事情吗?
生(林林):是这样的,昨天美术课上,我们在做手工制作,我看到任嘉没有带剪刀,正在那里发呆,显得很不高兴的样子,我想:林林曾经也借过东西给我啊,于是我就毫不犹豫的把剪刀借给了她。
师:你们俩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你帮了我,我也会帮你,原来做好事情也是相互的。同学们,林林说的这件事情你们清楚了吗?这是因为林林刚才说的时候交代清楚,还谈了自己当时的想法,所以我们才能了解得这样清楚。(引导林林同学上台点击课件,大树上马上形象的出现一个红通通的果子,大树眨眨眼睛、笑了。)
师:我们也象他们一样,详细的汇报一些这样的好事情好吗?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继续汇报┅┅
一会儿,大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象征着各种“好人好事”的果子。
⑤、引导学生观察果树,指名描述这棵果实累累的果树,激发情感,鼓励表达时语言的美。
2、“果子与虫子”:
①、师述:可是有一天,有棵果子里长了一条小虫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同学上学迟到了,这可不是一个好表现啊,他的这个毛病就象一只小虫子,如果虫子不马上去除的话这棵果子会被虫子蛀掉的,并且这颗果子有可能会把病传给其它的果子,会影响整棵果树!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一帮这个“果子”,使它成熟丰收,并使整棵大树上的果子都健康丰收吗?
②、学生献计献策:
“可以请小闹钟帮忙。”
“可以晚上早一点睡觉啊。”
“我建议他早上动作快一点,不拖拉。”
┅┅
师:你们真有办法!谁能将他们的点子串起来,连贯的表达,劝一劝这位同学呢?
生:我建议他晚上早一点睡,或者睡觉前调好小闹钟,早上就不会睡过头了。早上起来后动作也要快,不能拖拉。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③、教师总结启发:你们就象是可爱的啄木鸟,这位同学按你们的做了,瞧!这棵果子不久又快乐的挂在了树上!
小朋友们,你们曾经有过什么缺点吗?如果这些缺点还不改的话,你们的果子也会生这样的“小虫子”啊。
学生想象回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流:
“我曾经有过随便扔纸屑的习惯,这样影响了班级卫生,很不好,但是现在我慢慢改了。”
……
三、再创情境,升华情感:(“果树与果园”)
1、教师描述情景: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班级就是这棵大树,你们做了好事给班集体增了光添了彩,就象大树上结满的红通通的果子。瞧,多诱人啊!其实,老师就是这个种树人,是一名园丁,果实健康、成熟了,我也就丰收了。看到这累累果实,我着实高兴。但是,(操作课件:由一棵大树放大到整个果园)果园里有很多树,每棵树都象征着我们学校别的一个班级,它们也都有自己的园丁,那些园丁也要培育他们的果树。现在,包括我在内的这些园丁要比一比:看谁的果树上结的果子最多,谁就是“最佳园丁”。你们想不想我赢呢?(此时学生爱集体的情感已被激发,会一齐回答:想!)
我们班的“树”上结上又大又红又多的果子我们就赢了!老师要赢就靠你们了。那么,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做呢?
2、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怎样多做好事为班级的“果树”结上“果子”,为班级增光添彩。先口头交流,再整理写下来,以便监督实施。
3、派代表发言。
四、总结,活动延伸: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真高兴!你们都一颗为集体争光添彩的心。
你们看!展示板上有一棵葱郁的大树,这是一棵集体的大树,它正茁壮成长、等着结果子了!老师将这块展示板挂在教师的墙报栏,从现在开始,你们做一件好事就可以自己贴一个红通通的果子到大树上,注意在果子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啊。等到期末,我们再来数一数,我们班的果树上有多少个果子,是不是最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祝贺我们的果树大丰收吧!
反思 :
教《我为集体争光添彩》这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觉得认真备课、灵活上课是课改后的必然趋势。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喜好,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班级——果树,学校——果园,老师——园丁,好事情——果子,学生的缺点——虫子,帮别人指出缺点——啄木鸟等等。在这里,没有班级、学校的概念,而是将学生引入果园,帮果树结果子。模拟的情境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亲切的环境,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兴趣吸引过来,就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在情境的笼罩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此得到较好地锻炼。
2、情感教育落到实处。①、激发情感——活泼的形式,宽松的氛围,激起了学生的感官,身心引起了共鸣;贴近生活的话题,调起了学生的味口。②、表达情感——在情境、老师、同学的启发下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你、说我、说他,说好人好事、明不足、谈打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真情实感洋溢于课堂。他们做“有米之炊”,要为“果树”结“果子”,要为班集体增光添彩,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更有表达的自信。热爱班集体的情感笼罩着整个课堂。③、延续情感——展示板上的那棵“果树”鼓励学生课后争做好事为“果树”结“果子”、为班级增光添彩,并容易形成竞争氛围。
4.安妮日记教学教案实录 篇四
设计指导思想
《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教科书所选的9则日记,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与思考。教学时采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安排学生结合影片观后感,分组合作探究,可更有效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和对世界和平的珍惜。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的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与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暴行。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暴行。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纳粹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地迫害犹太人?
2、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相关的字音字形。
二、导入:观看电影《辛德勒名单》,感悟当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师: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鸿篇巨制。
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轰动。当时美国和德国总统都分别发表了演说。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六项大奖。
《辛德勒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传下去。
这部片子中肯定有好多情节让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看过之后有哪些想法?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1:很好看,质量很高。难怪拿了那么多奖项!
生2: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乱的时候,怎么会还有辛德勒这样的人?
生3:我明白了课文中第三则日记中“他们只准带一个背包和一点现金,就是少少这些东西,在路上也会被抢光”。
生4:我看到了犹太人被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的镜头,而且太恐怖了,看来安妮日记中记到的也是真实的。
师:看来大家在看的时候,不仅仅在看,而且也在深刻地思考。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也像我们写作上要求的一样,它的切入点很小,但反映出的问题很深刻,很尖锐。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有哪些语句,在看过之后还是不理解的呢?这样吧,我给大家1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必须认真探讨各自小组成员的提问,尽量的自行解决。不能有结果的,可以过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提问,其他组答疑。
生:(15分钟紧张热烈地讨论。)
师:巡视学生,留心学生所讨论问题的深度。
学生提问举例
第一则:“吉蒂”是谁?日记在第一则中不是写给自己的吗?为什么要找吉蒂说话?
第二则:第二则中怎么理解“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这与政治背景有关吗?
第三则:“希特勒早就拿掉我们的国籍了。”怎么理解?
第四则:a、我一直在想:“来了,终于来了。”体现了安妮一种怎样的心理。
b、为什么说“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有贼。”纯粹是种感觉吗,还是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c、“不过现在在意大利……希望,都让我们睁大着眼睛……”,其中都让我们睁大着眼睛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第五则:a、“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怎么理解这句话?怎么理解“尤其”?
b、外面整天的轰炸,在星期天难得的一个安静日子,为什么反而觉得寂静的可怕?
第六则:a、怎么理解“蓝天”、“乌云”、“圆圆的地方”?
b、“我们张望下面的混战,看看这上面的平静和美”这怎么理解?
第七则:“三百五十架英国飞机……”。是细节描写吗?这是不是通过例子来表现战争的可怕?
第八则:a、开头说:“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与结尾处“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矛盾吗?为什么?
b、“我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么理解?
c、为什么说“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怎么理解?
d 、“碰到最危险的时刻,……就在这里。”怎么理解其中的“必须往它们出没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点”?“唯一的理由”到底指的是什么?
第九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是什么力量使它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呢?
师:好,时间到。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的热烈,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同学都是很有思想的。当然我也认真地听了一下个别小组讨论的问题,其中高质量的问题也真不少。接下来,我想请各组把你们还没有讨论出结果的一些问题,自行提出来,或者说在你们讨论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请派一位代表提出来,看看我们其他小组能否解答。下面那一组先开始?
生:[组8问] 怎么理概括《安妮日记》的主旨?
师:这个问题我看来分量还不小,我们平日看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还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哪组同学可以来试着回答他?
生:[组12] 我认为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应该从这一角度来考虑。我认为,这一作品的主旨在于控诉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的罪行。
师:还有哪组要补充的?你们这组有什么补充?
生:[组3] 我认为除了控诉,她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师: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想概括这类作品的主旨,有以上两点也是基本完整了,那么再加上作品所反映的主要事件,这样,我想就会更加完美了。那其他小组还有哪些问题呢?
生:[组3 ]怎么理解第八则中所说的“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的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种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师:这个问题不错,说实话,我看的时候也思考了一番。那么哪组可以回答?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回答?
生:(沉思。)
师:我想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一场战争。”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
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在接受着那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师:那么这里的“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动者的一样大”又怎么理解呢?
生:[组7] 历史书上说,战争其本身也是政治的一个极端。
生:[组12] 战争是当时的资本家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引发的。
师: 其实,习惯说法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来的。这是随着探讨深入时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非常深刻。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受蒙蔽的工人、农民和商人是支持政府的。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师:还有哪些问题?
生:[组4]怎么理解“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在人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师:有哪组同学可以回答?
生:[组10] 安妮相信,世界上还是好的人比较多,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
生:[组15] 安妮才13岁,我认为她不可能考虑到那么深。
(学生争论)
师:其实,我认为,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得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这一结论,那么这是不符合她的思想逻辑的。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罪恶的战争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来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师:刚才以上的三个问题,我认为同学们都提的很有深度,这说明我们都已积极思考了。那么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表现比较轻松了。)
师: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开头,这些日子是安妮的“胡思乱想”吗?
生:不是。
师:安妮仅仅是一位13岁的女生吗?我们再看看她的这张照片,看看她的眼睛。如果你是安妮,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你想告诉读者什么呢?你想告诉世界人民什么呢?你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哪些呢?
这些问题,我留给大家,作为课后思考作业。
5.《桃花源记》教学教案实录 篇五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谭璐:“乃”就是“竟然”。
生10:“处处志之”的“志”,我只想问老师。(众笑)
师:“志”就是“作标记”。还有问题吗?(环顾教室,没有学生举手)
看来词语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那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生(众):能。
师:请看屏幕。(投影显示五个句子)老师找了自认为最难的几个句子,看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试试?可以抢答。
(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基本正确)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句子都译得很正确,文言文容易学吗?
生(众):容易。
师:请同学们齐声把课文读一遍。(学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但是有的同学有几个字没读准。例如文中的“为”字,意思不同,读音也不一样。文中“为”字在“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读“wéi”,在其余各句中都读wèi,要注意纠正。
同学们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呀?
生(众):美!
师: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去?
生(众):想。
师:那好。现在呀,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各位观众,欢迎收看《时空连线》节目(投影显示“时空连线”)——
各位观众,我刚刚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请听我对村民的现场采访。(转向一学生)请问,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村民”1:嗯……有几十年了。(众笑)
“主持人”: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村民”1: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众鼓掌)
“主持人”:真是令人陶醉。能为我引见引见你们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吗?
“村民”1:那该是郑杰了。
“主持人”:请问您老高寿?
“村民”2:我今年一百零八岁了!(众笑)不过我耳不聋眼不花……(众笑,鼓掌)
“主持人”:看来桃花源还是长寿之乡。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村民”2: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逃到了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主持人”: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村民”2:我知道,现在是东晋。
“主持人”:您怎么会知道?
“村民”2:前几天来了个渔夫,他把外面的事一五一十地都说了。(众鼓掌)
“主持人”:您老的记忆力真好,祝您健康长寿。
哟,那位大姐正在烧饭。您真勤劳,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村民”3: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我们都很……很好客。
“主持人”:这我知道,前几天来的那个渔夫几乎把全村都吃遍了。
“村民”3:你要是饿了,也可以到处吃。(众笑,鼓掌)
“主持人”:谢谢。请问你们村中最不爱说话的人是谁?
“村民”3:那应该是……姚琪吧。
“主持人”:(找到姚琪)请问,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村民”4:愿意。
“主持人”:很爽快嘛!请问,这么多年你出去过吗?
“村民”4:没有。
“主持人”:你想不想出去?
“村民”4:想,很想。(众笑)
“主持人”:为什么想出去?
“村民”4:因为……因为这儿太闷了,我想到外面去看看。
“主持人”:你一定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村民”4:是的,外面肯定挺好。
“主持人”:我看你的`邻居急着想说话,(转向另一“村民”)你想说什么?
“村民”5:外面去不得,因为现在桃花源外兵连祸接,非常危险。
“主持人”:你怎么知道的?
“村民”5:看注释嘛。另外 ,我从历史书中知道东晋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主持人”:我看你不太像桃花源的村民,倒像我们21世纪的中学生。(众笑,鼓掌)
“村民”5:(不好意思地)我听那个打鱼的人说的。(众笑,鼓掌)
“主持人”:(转向“村民”4)你看能不能出去?
“村民”4:我不出去了。(众笑)
“主持人”:其实你挺善于表达,以后可要多说话。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村民”6: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村民”7: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
“村民”8: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村民”9: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主持人”:要不是公务在身,我真想在这里多待几天。好,感谢大家参与我们的节目,桃花源的村民们,再见!(众鼓掌)
师:刚才,我们收看了《时空连线》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学生意见不一,议论纷纷)
师:这样吧,我们来个探究考证。(投影显示“探究考证”)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学生查词典,举手回答)
师: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
生11:可以查资料。
生12:可以实地考察。
生13:可以拜访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向他们请教。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的方法,分组考证问题,得出结论。
(生分组探讨,师巡视。然后生汇报考证的结论)
生14: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课文的阅读提示中说“陶渊明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可见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生15:我也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历史上东晋时代战乱不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自由、美好的地方。
生16:我认为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一千多年前呢?
生17:人迹罕至的地方可能有,但那里一定闭塞,如果有人生活,也一定野蛮、落后,不可能像陶渊明写得这么美好。
生18:我认为有可能存在。桃花源中的人生活并不是很时髦很前卫(众笑),只是民风淳朴、没有压迫;再说,“太元”的年号、刘子骥等都是历史上存在的。
生19:我认为不存在。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幻想的“乌托邦”,他之所以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众鼓掌)
师:他提到了“乌托邦”这个词,我解释一下。15,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岛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跟桃花源差不多。你的知识真丰富!(众笑)
生20: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矛盾的或者说是令人不解的地方。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的人几百年与世隔绝,服装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样呢?陶渊明是个大文学家,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众笑,鼓掌)
师:他读书真是仔细,有主见!
生21:桃花源几百年不与外界交往,村中的人通婚的一定很多,长此以往,近亲结婚,按照遗传学的规律,村中的人岂不是自然消亡了吗?所以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大家还在争执不下)
师:你们班最有权威的同学是谁?(学生一致推荐班长)说说你的见解。
生22:恐怕很难下结论吧!我想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让我发表个人的意见,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它只是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反衬了现实的黑暗。(众鼓掌)
师:说得真好,不负众望!大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6.“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六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7.《青春随想》教学教案及课堂实录 篇七
一、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探究性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体验和反思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板块有创意的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身体要得到良好发育,更应侧重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有成长的喜悦,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昂扬向上奋斗的激情,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已经掌握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步骤,学生对本节课资料收集、整理掌握很详尽,学生积极性很高,也非常感兴趣,这就为学习本课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侧面了解青春,进一步感受青春的魅力,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学习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讨问题、口头交流。难点:自己动手、合作互动,展示观点、参与活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上。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互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播放关于杨利伟的短片,用音乐《少年壮志不言愁》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学们,生命是一张没有归途的单程车票,青春也不是―张不老的容颜,伴着时光,美丽、善良、智慧、挫折、失败撞击着年轻而又充满憧憬的心房,这就是成长;你们现在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起回味昨天,畅想明天,记下青春的步履,绘一张别人无法仿制的图案,唱一首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青春之歌。
2.师生互动
(1)笫一版块,青春的心愿
师:步入青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这是对生活的渴望,更是对未来的憧憬,现在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学生自由表述,教师加以引导。)
师:所谓理想,是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或希望,跟空想和幻想是不一样的。虽然心愿和理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昨日的梦想终会变为明天的现实。
(2)第二版块,青春的座右铭
师: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每个人都渴望青春,憧憬自己的未来。古今中外,有许多青年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英雄的图片,请大家猜一猜。现在各组讨论一下,制定竞赛规则。(各组分组讨论,经过整理,明确竞赛规则。大屏幕展示英雄图片,学生来猜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评价小组打分并公布成绩。)
师:同学们的准备都很充分,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这些英雄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只要努力,你们就会成为时代的英雄。古往今来,有许多智者和哲人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总结出许多人生的名言警句,把你找出的名言警句给大家读一读。
(生介绍所收集的名人名言并展示图片。师播放课件,提出几点建议。)
(3)第三版块,青春的知识
师:步入青春,我们既会尝到青春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欢愉,也会品到青春给我们带来的苦涩与辛酸,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消极的念头。大家来帮助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笔写,教师用袋装好,由学生抽出后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再为落叶而伤感,不要再为花谢而惆怅,今天我们可能是一只普通的丑小鸭,但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将来我们就一定会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大家请看大屏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4)第四版块,青春的颂歌
师:同学们,青春是三月和煦的春风,是晚秋挥镰的身影;青春是隆冬的雪花,是仲夏夜空的点点繁星;青春就是我们的象征,就是我们奋斗的本钱!掌声有请主持人。
①主持人引入;
②讲述名人的故事(2~3人);
③学生创作诗歌,交流、评价;
④诗朗诵《青春万岁》;
⑤主持人小结。
(5)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主持人主持得非常成功,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向他表示祝贺。这堂综合性学习,大家学后会有很多收获和体会,请大家谈一谈你的感悟。
(6)总结
师:青春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在青春岁月里,我们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无限的美景,或许遭遇急流险滩;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他人的关怀,也可能体验到心灵的孤独。正是这些感受,才让我们健康成长。不要畏惧生活中的困惑,不要害怕失败与挫折,扬起生命的风帆,树立远大的理想,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向成功的彼岸。
(生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结束。)
(7)作业
(大屏幕:把自己创作的青春之歌写到作业上。)
八、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设计,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学习,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随想”并不是随意,而是有着严谨的内涵。
九、教学评价
本节课体现了全面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教育,力求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设置的问题均为中学生成长的热门话题、敏感话题,意在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有话说,真正动起来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敢说实话、诉真情。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高潮迭起,课堂教学鲜活、真实、有序。
8.《打碗碗花》教学实录设计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预习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围绕“将信将疑”读懂、读好第一部分。
(一)
师:(揭示课题)打碗碗花,见到过吗?
生:没有,我们这儿没有。
师:我也没见过,读读课文,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花。
生:读:“那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
师:大概是怎么一种花,我们来画画,会吗?
生:(生画,教师巡视,与生交流。)
师:你们画得和书上的插图差不多,来,读读,赞美它i
生:——“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师:这么神奇,有趣的花,却有一个坏名声,让人……
生:(生接)打破碗!
师:是啊,你信吗?
生:(齐)不信!
师:因为你们是知道“结果”了,可小作者当时是—
生:“将信将疑”。
师:什么叫“将信将疑”?
生:就是有点相信,也有点不相信。
师: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是说明她相信的,哪些语句是说明她不信的!我们边读边划,行吗?
(自学,教师巡查,辅导困难生。)
师:可以讨论吗?哪些地方说明“我”是相信的?
生:我觉得外婆的态度证明,那“花”绝对是要打破碗的。
第一句是: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
师:对,你能学着外婆的样子说说吗?
生:(学)
师:像吗?“急忙拉住我,连声说”读出来了吗?
生:(齐读)
师:外婆那么紧张,肯定是真的[
生:还有一句“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生:还有:“我被吓住了”也说明她相信了。
生:还有:“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师:什么叫“郑重其事”?(板书)
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生:一本正经地对待这件事。
师:对。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证明“我”相信。那么“疑”又表现在哪里?
生:第七段课文全证明“疑”。“外婆的.警告——淡薄了”。“好奇心强烈地鼓动我。”
生:还有,我的“尝试”。偷偷地将花藏起来。
师:我们来读渎课文,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生:练习。
师:完成作业。
1.打碗碗花是一种( )的花。(多种答案)
2.用“郑重其事”和“将信将疑”说说课文的部分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体会小作者的“善良”,理解并运用“如释重负、安然无恙、自信不疑”等词。
师:我们继续学习《打碗碗花》中“藏花”那一段,是第几段?
生:第8自然段。
师:对,边读,边找出写心情变化的词。
生:(自学,划词)
生:紧张一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师:是这样吗?
读读写写“我”紧张的语句。(生读)
师:你们研究了哪几个词?
生:“一声不吭”、“担心”、“骤然”。
师:这“骤然”什么意思?(一下子!)
9.《不噘小嘴》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九
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知道愉快开朗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消除烦恼的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重难点
学习消除烦恼、体验快乐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烦恼卡。
活动过程
课前导入:
师:第一次见面,我就特别喜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猜猜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猜得出来!(学生随意猜)咱班的孩子真了不起,你们猜得都很有道理。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发言这么积极,声音这么洪亮,老师更喜欢你们了。老师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愿意吗?来,好朋友握握手。
(师与生握手。)
师:既然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接下来我们交流的时候就应该实话实说哟。
活动一:她为什么噘小嘴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画,(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图)仔细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1:同学们在踢毽子。
生2:有一个同学不高兴了。
生3:有一个同学不和大家一起玩。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是啊,我也发现有一个小女孩不高兴了,她噘着小嘴。
(板书:噘小嘴)
师:猜一猜她为什么噘小嘴了?
生1:他们不给她毽子踢。
生2:她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她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小嘴就噘起来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有没有噘过小嘴呢?为什么事儿噘小嘴?大家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
【评析:教师巧妙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片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回顾,简洁明了、直入主题。】
活动二:诉说心中的烦恼
(学生同桌交流,互相诉说自己的烦恼,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来一次“真心话大声说”呢?
生1:放学后,我作业已经写完了,想看电视,但是爸爸不让我看。
师:谁还有这样的烦恼?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这个烦恼的人可真不少。老师把它记下来,一会儿咱们来想办法解决。
生2:我每次考试都很想得优秀,但是怎么努力也得不了。
生3:同学给我起外号,我心里特别烦。
师:你能不能偷偷告诉老师,他们给你起了什么外号?
(师生耳语。)
师:我知道了。这个问题,一会儿我来帮你解决。
生4:妈妈看电视,吵得我写不了作业。
师:那你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生4:我说,妈妈您别看了!妈妈不理我,让我去写作业。
师:那怎么说,妈妈才会听呢?大家帮帮他。
生:应该有礼貌。你可以说:“妈妈,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写作业了。请您把声音调小一些,或者等我把作业写完了,我再陪您一起看,好吗?”
⋯⋯
师:看来同学们的烦恼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说着说着就把小嘴噘起来了。同学们互相看看噘小嘴的样子,(师板画)你觉得这样美不美?
生:不美。
师:噘小嘴时心情怎样?
生:心里不高兴。
师:我也觉得噘小嘴时样子不美。经常噘小嘴还会造成心情不愉快,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同学间的团结,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所以有了烦恼,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正确面对,不能噘小嘴,生闷气。
(板书:“不”)
师:既然烦恼不能总憋在心里,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找到好方法把烦恼赶跑,使自己快乐起来吧!(板画:笑脸)
【评析:轻松愉快的交流得益于教师创设的民主教学氛围。在活动前,老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教师作为忠实的听众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了零距离的交流。孩子们尽情地讲述自己的烦恼,既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诉说心中郁闷过程本身,也有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活动三:寻找快乐的妙方
师:刚才大家谈到写完作业后,家长不让看电视,很烦恼。就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好的办法?
生1:我觉得家长不让看电视是对的。因为写作业后,眼睛已经很疲劳了,再看电视,会影响视力的。
生2:如果是周末,家长不让看电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从电视里能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可以和家长说明白,要看什么节目,看多长时间,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生3:可以让家长和自己一起看,一边看一边交流,让家长知道你从电视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
师:我觉得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不妨试一试。既然能够认识到爸爸妈妈不让看电视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那我们就不能生气,更不能噘小嘴了。刚才有个同学因为起外号而烦恼,我想听听大家对起外号的看法。
生1:我觉得起外号不好。
生2:我也觉得不好。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摇头。)
师:我有时候就给别人起外号,比如,我喜欢称呼我的小侄子“胖胖”,称呼邻居家的小男孩“小博士”,他们的家长为什么不反对?
生:这样的外号人家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了该怎么给人起外号了吗?
生:知道了。
【评析:要让品德课堂充满品德味,教师就要为孩子的成长而思考,善于捕捉每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信息,而不能单纯地为了教而教。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孙老师抓住孩子们经常遇到的“看电视”“起外号”等问题,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交流,有效提升了孩子的认识。】
师:起别人喜欢的外号,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够增进同学的友谊。这样,大家就都拥有了快乐。生活中,大家都曾遇到过很多的烦恼,那么,你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1:我会哭。
生2:我会躲起来,到没有人的地方玩一会儿。
生3:我会唱歌。
生4:我会看电视,一会儿就忘了。
生5:我会打电脑游戏。
生6:我会睡觉,一觉醒来,我就没事了。
(学生说到一个好方法,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只快乐气球,并在气球中写上该生的好方法。)
师:一个个快乐气球飞上了天,带走了我们的烦恼。
【评析:生活是品德成长的大课堂。在教学中,孙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在烦恼的时候是怎么做的。通过相互交流,开阔了孩子们的思路——你的办法是我的办法,我的办法也是你的办法。看着自己的办法写在快乐气球上,看着自己的办法能够带走小伙伴的烦恼,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自信、快乐。】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对,今天我要送给大家的快乐卡片。快乐卡上面写有让我们消除烦恼,寻找快乐的妙方:
(课件出示快乐卡片:唱歌或听音乐;睡觉、看书、看电视;做运动、打球、跑步;面对镜子微笑一分钟;上快乐网站⋯⋯)
师:如果我们遇到了烦恼,自己怎么也解决不了,那就需要向他人求助了。我们可以向哪些人求助呢?
生1:我可以找学校的知心姐姐。
生2:跟我的好朋友说。
生3:告诉爸爸妈妈。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来排除烦恼,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让自己每天快乐一些!
师:我们班的一些同学遇到了烦心事情,并把这些烦恼全部写在了烦恼卡上,(老师出示烦恼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快乐吗?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烦恼是什么?
(师随机抽取烦恼卡,学生出主意想办法。)
【评析:学习消除烦恼的好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为了检验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孙老师借助了一个小小的烦恼袋。这个神奇的袋子中装着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很难解决的烦恼。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游戏式的练习方式,既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孩子们的认识。】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烦恼和快乐是并存的。遇到烦恼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请把心中的烦恼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你!老师这里有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
成长出现小烦恼,
解决寻找好法宝,
心理自助是高招,
善于求助不可少。
师: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快乐的生活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圣诞老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人与人相处,只要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关心,就会少一些烦恼。遇到烦恼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学会用这些快乐的妙方去消除,请不要噘小嘴!希望我们每一天都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做一个快乐的人!来吧,让我们快乐地跳起来吧!
(播放歌曲《拍手歌》: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
师:孩子们,如果你与同学、家长还有矛盾没有解决,下课后请主动与他们谈谈心,尽快消除烦恼和不愉快,好吗?
【评析:真实的生活情境、真诚的活动交流,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品德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更要高于孩子们的生活,指导孩子们更好地生活。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孙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从而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体悟与认知。】
(作者单位:邹平县黛溪办城里小学
邹平县黛溪办中兴小学 山东滨州256200)
10.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 篇十
师:同学们,要回答的同学请举手。(学生有些胆怯,但也有一部分人跃跃欲试。)你来,请你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生读。
师:谁还要回答?这回可没有那么简单,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齐读课题:匆匆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匆匆指忙碌。
生:匆匆指很快的意思。
师:你说快,那刘翔跑步是世界冠军,那叫快了吧,他也叫匆匆?(全场发出一阵大笑。)
生:匆匆指急急忙忙。
师:匆匆是一篇散文,你们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这可不大好理解。
生:散文是富有韵味,发自内心一种文体。
师:你读了散文没有?它说了一个故事吗?(不是。)它写了什么?可真有些奇怪了,它在写什么呢?它是作者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在幽默风趣的问答中,既消除了心中的紧张感,又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做散文,为下面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谁想站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纷纷举手。)
师:读得很好,很有自信心,认为自己在全班读得最好的请举手。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推荐一位读得比你好的同学。学生推荐读。师:请你推荐一位你们班最胆小的,平时读书最不好的同学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推荐。
师:敢读吗?你怪他推荐你吗?学生摇头示意。生读。师:读得真好,可见大家都很会读书,我们大家一起读,你读到可能一句,可能半句。全班合作读,教师随意抽读可能半句,可能一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师: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不好。
生:我觉得读得好。
师:说好是实事求是,说不好是太虚心。但是,你们读的时候还有一个缺点,想听吗?(想)大部分不管个别读,还是集体读都只用口读。散文是用心的文章,也应该用心去读。用心去读好要多走一些路,你在读的时候,一定边读边思考,在朗读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下面支老师请一位女老师读一读。闭上眼睛听,是一种享受。想想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语文,语文,学语习文。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扎实的语言,关注每个个体的这种教学态度让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惊叹。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普通老师要学习的家常课。)(播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享受。)
师:醒来吧,说一说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懊悔。
生:作者表达了一种愧疚的心情。
生: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的希望,希望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时间。
生:文章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无奈。
师:作者表达了对过去流失岁月的惋惜,对时间的珍惜。整个语调应该有怎样的语调?
生:我认为整个语调应该有淡淡的忧伤。
师:是啊,有些感慨。刚才这位老师读得很好,但是她在读的过程中丢了一段,咱们能不能补上?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课文,但是老师告诉你并不是声音越响越好,你读得太实,太满,太亮,应该读得虚一点。生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要让大家听见呀!我们大家一起读,可以看一看老师的手势。全班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教师引读,运用手势指导朗读。
师:“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你看支老师的额头上有什么?(有汗)你知道支老师为什么流汗吗?(因为紧张)是啊!朱先生也紧张而流汗。你知道他为什么紧张吗?
生:因为时间过得太快,自己没有什么作为。
师:是啊,有一个表示流泪的词语就叫潸然泪下。
师:你们课文读了几遍了?(五遍)能背了,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一段?(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在读的时候为什么读得那么哀伤?
生:因为我在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给人很多的惆怅。
师:看到鸟语花开,想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心中也感到悲哀。如果前面这段用高兴的语气读,后面用悲伤的语气读,你会感受到什么?(教师用高兴的语气范读前面,用悲伤的语气范读后面,学生仔细聆听。)
生:我觉得反差太大,突不出作者悲伤的心情。
师:课文中有燕子、杨柳、桃花,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背。(让学生在原滋原味的朗读中,支老师用敏锐的身体器官善于发现孩子在朗读中的闪光点,课堂中的每一处生成都充分体现了支老师的教育机智。)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生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一起读。
师:这里写了整整一天,从早到晚。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时间溜得无影无踪。在平常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就不知去向。师:这段话与上面的那些句子有关联。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多少人在糟蹋时间,谁来读一读。已经读过的把手放下。个人读--集体读师:“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凝然指怎样的眼神?
生:发呆,呆呆地望着。
3、学习课文第四段。
师:下面这一段是作者用笔最重的一段。学生个人读--教师指导朗读。
师:读到这作者觉醒了没有?把作者的觉醒读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连续说两次痕迹?游丝是怎样的痕迹?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蜘蛛网一样的痕迹。
师:读一读作者觉醒的话。(请一学生读)
师:非常沉痛地责问自己,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责问责问自己。(再读)
师:我赤裸裸地来到世界,我懂,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光秃秃的。那我赤裸裸地离开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没有给世界留下痕迹就走了。
师:22岁就写了这样的文章,如果朱先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到现在,算不算赤裸裸?
师:过十一、二年后,你们能写这样的文章吗?是啊,我们每个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做到努力勤奋。(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读了半天,朱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朱先生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生:我觉得朱先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同时,也要坚强。留给社会痕迹,利用时间,充分用时间来做一些事情。
师:有更深的意思吗?
生:朱先生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
生:朱先生让我们懂得人生的哲理。
师:人生,是啊,不但让我们要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融合,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书中读出了自己。)四、升华情感,心灵倾诉
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每个人都说时之前,我在一段时间认真地研读过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把他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整理:
间不够,拿出笔来写一写。写得简简单单,最好写格言,我们背诵过很多名人的格言,我们自己也能创作我们的格言。学生自由书写格言。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生:人生要有痕迹,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
生:生命一去不还,让生命焕发无限价值和意义。
生:生命如杯水,你是喝它呢,还是将它倒掉。
生:生命有限,你要珍惜、努力,才不会懊悔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我站在浪费时间人的身边,乞求他们不要浪费时间。
生:时间随地球的旋转而流逝。
生:有的人,死得如鸿毛;有的人,死重于泰山。
生:时间如笔,你想写上辉煌,还是放下笔,让它搁置。……
师:为生命画上一笔,不管是辉煌,还是渺小,那也没有虚度光阴。你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下课--
(在老师的引导下,那一句句格言,都是学生的朗读感悟,这也正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文本的价值。达到语言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11.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 篇十一
生1:我记得1989年1月的一天,一艘航行在太平洋的小客轮触礁沉没。20岁的瓦努阿图居民罗斯琳在海上漂流,突然她发现不远处有两条水鲨鱼朝她游来,她吓的尖叫起来,但鲨鱼并没有伤害她,其中一条在她身边游来游去,另一条则潜入水中捕捉来一条鲜鱼供她吃,直到救援飞机飞临上空时,鲨鱼才离去。
生2:1993年5月的一天,西班牙中西部的阿维拉山有一家四口人因野营迷失在大山深处,走出森林时已是第8天,他们饿得瘫倒在地上不能起来。正在绝望之际,却发现两头大黑熊个叼着一只大口袋放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里边有烤肉、面包、西红柿等食品,这些很可能就是黑熊从别处偷来的。这样每到晚上,两只大黑熊便把各种新鲜食物送来,然后悄悄离去。直到第23天,他们被救走为止。熊本是吃人的猛兽,为什么会一改本性,做出救人的义举,令人费解。
生3:曾经有一个大学生,他毕业之后放弃本来应有的优越条件,毅然进了丹顶鹤保护区,在一次营救丹顶鹤的过程中,他不怕危险,毅然跨进了沼泽地。
师:这三位同学用简要而流畅的语言讲述了动物与人的故事,看来要和动物做朋友并不难,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共同来探讨一下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课题“都市精灵”中的“精灵”二字,在有的神话传说中,是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读了文章以后,你对此是否有新的认识呢?请大家带着这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师:(同学纷纷举手)好,同学们读得很快,谁来说说看?生4。师:生4分析具体细腻,其他同学有没有类似或不同的看法呢?(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你们对生5的回答有什么看法吗?
生6:我觉得不太全面,不太深入。文中提到很多精灵,如松鼠、乌鸦、海鸟等,这些动物对人们很友好,是人们的朋友,由此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和动物共同建设地球这么一个家园。师:抓住特点,突出稀少,可见都市里的精灵日趋减少的现状,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很好,坐下。
生8:从“精灵”这个词上来看,精灵是指可爱的动物,但从文中来看,我认为精灵不一定指可爱的动物,像乌鸦,其他兽类就不一定可爱,文章的意思是只要人们与动物友好相处,再凶猛的动物也能成为人类的朋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
(学生读课文,并练习讲述,几分钟后纷纷举手。)
生9:我是一只灰喜鹊,我跟我的同伴成双成对来到参天的大树上,我们非常地快乐,常常在高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非常地活跃,给这座大庭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师:好,灰喜鹊说得怎样呢?(哄堂大笑)
生10:我觉得生9说的并没有抓住给都市生活带来的好处,好处体现不深。
生9:我觉得我是抓住了给这座大庭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就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这个好处。
生11:老师,我觉得灰喜鹊并不是成双成对的,生9用的“成双成对”这个词不恰当。(大家小声议论都表示认可)
师:看来,大家要仔细阅读课文,注意用词准确才行。生12。生12:我是一只大鹈鹕,是一种十分少见的鸟,只有在海上可以见到我,我的长相十分滑稽,在我的喉部有一个大的皮囊,这个皮囊对我实在太重要了,我捉鱼的时候都要用它。人们常常来观赏我,因为我的捕鱼姿势十分好看,就连外国游客对我也非常青睐。曾有一位外国人说我很有观赏价值。我觉得我能给都市人在闲暇时候以一种美的享受而十分快乐。师:生12以大鹈鹕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你们觉得讲得怎样呢?
生13:生12讲得十分生动有趣,但我觉得他讲得并不是十分深刻,他只是说到了鹈鹕给别人的观赏价值,其实还可以深一层。师:你能说说深一层的理解吗?
生13:比如说可以增加一些当别人观赏时,我内心自豪喜悦的描写,或者我当时的神态等,这样才能反映出大鹈鹕与人类的和谐美。
生14:我也有和生13相同的感觉,因为我们文章表达了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而这一个和谐应该是相互的,所以讲述时应该突出两方面,体现和谐共处。
生15:我觉得生14的观点有对的一面,比如和谐是相互的我是认可的,但他认为的两方面都要突出,我不同意。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这样就没有重点了,就没有了详略。
生16:我认为生12的讲述侧重于别人的观赏,字里行间也能体现出我作为大鹈鹕的自豪和喜悦,也就是体现了和谐的相互性了。
师:经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唇枪舌剑,问题真是越辩月明了。应当承认和谐是相互的,生12虽然没有从两方面突出这一点,但他就其一点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应该值得肯定,你们说呢? 生17:我还有一个不同的看法。(大家惊讶)师:你说?
生17:我认为生12的讲述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独白,虽然他发挥了他说相声的特长,讲起来很幽默,而实际上还是不形象。师:你的意思是?
(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说)
师:正如大家所说,缺少了形象的描写。生17:是这样的。
师:看来,缺少描写的独白,即使是相声大师来讲(大家都笑了),还是显得苍白的,所以大家讲故事,说话写文章,要能多一些描写就丰富得多了。还有人要讲吗?
生18:我是一只乌鸦,几十年前,我和我的同伴常常展翅飞翔,每到一处天空常常是黑压压的一片,几乎达到遮天避日的地步。清晨我们结着伴成群地飞向城外,在乡下觅食;黄昏,我们又结伴成群地飞回城里过夜。人们每天按我们飞进飞出的钟点劳作休息,我感到很高兴自豪。
师:对生18的讲述,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生19:我觉得生18讲得非常好,他的观点很明确,就是给都市人作了一个生物钟。还有就是有一个词语用得很好。师:什么成语?
生19:遮天避日。形容了乌鸦之多,给天空增添了一景。师:生19抓住了观点和用词进行了简洁明了的分析。
生20:我觉得他的描写比较成功,比如展翅飞翔、黑压压、遮天避日、结着伴等这些词用得很形象,给人以一幅图画的感觉,像结着伴,还有拟人的色彩,这样乌鸦的形象就活了。师:语言的描写比较成功,在这方面比刚才的讲述略胜一筹。
生21:我觉得他讲述的是几十年前的自己和同伴的故事,而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我认为他要是能结合现在,讲出其中的变化就好了。师:为什么?
生21:因为现在的乌鸦非常寂寞惨淡,这样可以与以前的热闹景象对比,可以体现出一种对现状的悲哀。从而呼吁人们去保护乌鸦和其他的动物,与他们和谐相处。(同学们纷纷点头。)
(大家读课文,思考。几分钟后许多人举手。)
生22:我找的一幅图景是几十年前,北京城成百上千的乌鸦“遮天蔽地”,飞来飞去,“成群结队”“叫着闹着”的热闹景象,另外一幅是现在城市里的乌鸦大白天蹲在那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大叫了这个悲惨景象。我给它们拟的题目分别是“群鸦图”和“孤鸦图”。主要是想通过“群”和“孤”突出两幅图景的特点。
师: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此外,你们对他的发言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23:我认为“群”和“孤”是这两个题目的特点,也是这两幅图景的特点,这两个字对比强烈,联系全文,就能看出其中的变化,给人一种悲凉的心境。生24:我觉得“群”和“孤”是从数量上来对比的,这固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孤”字用得不恰当。师:哦?为什么呢?
生24:因为书上的文字是说我的大院里有两只呆鸟,而不是一只,所以不能用“孤”。
生22:首先我认为两只或者再多几只相对于几十年前,已经少得多了,再说,我用“孤”也是一种夸张,极力说这种景象的悲惨。(很多同学议论纷纷)
师:生24,你对生22的解释理解吗?(点头,有学生举手)师:生25。
【阳光教案与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阳光教案图文06-26
在灿烂阳光下教案08-03
送阳光公开课教案09-05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阳光07-13
教案《阳光牵着我的手》09-06
“自信阳光,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教案09-21
蜀道难教案 - 阳光学习网11-06
与阳光赛跑作文07-07
阳光心态与自我激励08-25
23九寨沟教案教学实录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