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2024-11-28

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精选7篇)

1.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篇一

新闻写作复习重点

1.简述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

(1)要真实的、最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

(2)最新鲜的,昨天或者今天发生的事实,不能是陈旧的事实。(3)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4)最精炼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现场。

(5)富有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

2.提炼主题的一般原则

(1)选择政治上重要的问题(2)选择为受众所注意的问题

(3)选择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什么是新闻主题?如何表现好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表现的方法有:

1.选择提炼好的主题:(选择政治上重要的问题,为受众所注意的问题,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2.选取巧妙的角度展现主题:(1)对某方面工作具有全面性影响的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2)选择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3)选择适应读者心理的角度。

同时,还要在变化中寻找新角度,要从比较中发现新角度,要从人们的思想动向中发觉新角度,要从相同中寻找不同,抓住有个性特点的新角度。3.围绕主题,展开新闻传播的组织和策划。

3.消息写作的两个结构形式

(1)倒金字塔式: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状,又犹如倒放着的古埃及“金字塔”,因此,称作倒金字塔行。这是最常见的传统新闻结构形式,常用于事实性消息写作,其好处在于写作模块化,便与操作,便与记者组织材料,也给编辑和读者提供方便。

(2)华尔街体结构:由一具体事例写起,然后通过过度段落,进入新闻的主题部分,叙写完毕后又回到开头的视窗。此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即在枯燥的事实前,加入一段具体的新闻故事(或是新闻现场,或者一小视窗,使新闻由死变活吸引读者,因华尔街日报惯用而得名。多用于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简述消息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构成:标题 消息头 导语 主题 结尾 新闻背景。

分类:事实性消息:动态消息 非事实性消息:结构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4.新闻如何做到真实性?

1.要准确

(1)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2)引用的各种资料,包括背景资料、数字、史实、引语典故等必须是无讹的。(3)新闻中引用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环境细节、思想认识也必须要准确 2.要客观

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分析、解释必须是科学的,更没有任何曲解、夸张或缩小。3.要全面

(1)要树立两点论,反对片面化。

(2)在分析问题时,不要形而上学与绝对化(3)注意具体事实真实和整体事实真实的统一。4.在形式上要做到

(1)少用形容词、副词

(2)同一新闻事实要有多方材料论证

(3)要有明确的新闻源,站在客观的立场

(4)少出现“可能”“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词。

5.专访写作的特点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

特点:1.采访内容、对象的单一性

2.强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3.写作手法自由,灵活多变,现场气氛较浓

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专访主题,注重报道时机 2.熟悉采访对象,拟制访问提纲(对象的确定、访问前的准备、拟制访问提纲)3.有访有问,突出现场

6.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内涵、应注意的问题

写作方法:注意三要素(开头、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果、提要、高潮)

定义: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领全文,吸引读者。

内涵:在消息开头中用来提示新闻要点和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一般在第一段,一般不超过35个字;非事件新闻,由新闻由头与核心段一起构成导语。注意的问题:1.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 2.导语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能空对空 3.导语中应突出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 4.导语要有针对性

5.导语中背景材料不宜过多 6.导语句子要简洁 7.导语不要重复标题

7.通讯写作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特点

从与消息的区别上来说: 1.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2.写作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3.表现手法不同 4.结构形式不同 5.篇幅长短不同

6.时间性上的要求不同

从体裁上说:1.深刻性

2.生动性 3.灵活性 4.评论性

要求:1.一个聚焦的主题.主题要正确、深刻、鲜明。

2.围绕主题选材,材料要真实、典型、新鲜。

3.有一个合理的结构,结构安排要完整,严谨,精致巧妙,自然和谐,服从通讯主题表达的需要。

人物通讯的要求:1.要注意正确处理人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2.避免人物塑造脸谱化 3.杜绝程式化人物形象处理

事件通讯的要求:1.处理“大”和“小”,把事件放在广阔的背景上2.主要线索突出,写好典型情节3.以事带人4.多种技巧添“色”

工作通讯的要求:1.提出问题要具有普遍意义和紧迫感

2.从全局角度反映典型问题

3.善于分析,展示和评述结合 4.进入工作现场,具有现实感 5.抓住火候,从群众生活的角度切入 6.虚实结合,追求生动活泼

风貌通讯的要求: 1.抓特点,突出见闻(以今为主)

2.旅游者的角度,新鲜与好奇

3.衬托对比,着力写变 4.缘物寄情,传播知识,5.提炼和聚焦主题

新闻发布名词解释

媒介素质:

所谓媒介素质,是指人们对于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诠释、认识、利用、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公关素质:

所谓公关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良好个人品质、较强的公关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科学素质:

所谓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以及理解包含科学技术以及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

“嵌入式”引导:

把记者直接嵌入一个或大或小的战争单元里,让其随作战部队一起行动,随时报道战争的进程。(在舆论上可以显示自由和客观公正,树立文明战争的形象。通过“嵌入”限制记者报道新闻的范围和领域,影响随行记者的判断,达到潜在的控制目的。)

反面报道:

立场完全相反,不利于新闻发布机构的报道,称作反面报道。包括媒体发布内容批评对抗的态度,或歪曲事实达到彻底否定发言人观点的目的,表现出强烈抵制的立场。负面报道:

反面报道的一种。歪曲发言人讲话,或故意渲染发布内容中提到的不良倾向或天灾人祸,以求煽动公众不满的报道,称作负面报道。

新闻发言人传播效果定义:

新闻发言人的传播效果特指新闻发言人经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使新闻发言人代表部门所关注的受众,以及这些受众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发生预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要尽量符合传播者的要求。

危机传播:

是在危机前后以及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重要新闻通报会:是国家、政党、机关、团体、企业举行的向新闻界介绍情况、发布信息的会议。

媒体座谈会:用于主办方邀请媒体代表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进行座谈。主办方听取媒体代表的意见,并且双方交流各自的看法。

记者招待会:常常是一些官方机构、各种团体代表或知名人士等向新闻媒体提供情况时使用。(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之区别另见大题)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是指社会组织做出重大决定,重大人事变动以及举行重要会议,制订重要计划或即将发生其他重大变革,临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具有庄严声明,通告世界的性质。

2.全面复习 抓住重点 提高能力 篇二

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中有变,相对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在变化中加强了应用性、灵活性,突出了能力立意,人文色彩浓,时代感强,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阅读命题强调鉴赏,作文命题倡导开放。那么,如何搞好高考语文课的复习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屋见瓴,树立宏观意识

高考语文复习要提高教学效益,一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二是要有科学的复习安排。

拿正确的指导思想来说,教师必须花大力气认真学习《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新课标》及语文《考试说明》。大纲是编、教、考、评的“基本法”,高考命题是以纲为纲的,命题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对于命题有“法规”效用。它既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具有指导作用,又对考试起着宏观调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树立宏观意识,做到心中有数,强化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就科学的复习计划来说,包括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的过教材关,在此阶段要做到四个字:准、细、实、活。“准”就是要做到基本知识的识记准确到位;“细”就是要依据《考试说明》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实”就是要对考试内容的复习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活”就是熟化知识,学以致用。第二阶段的综合复习关,要做到抓重点、攻难点。第三阶段的强化训练关,以巧讲精练,抓住关键,提高能力为主。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教学目的。就目前来说,正处于过课本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复习的全程尤为重要,它是积累感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后两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还要仔细认真地研究近两三年的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能够总结规律,发现共性,因为这两三年高考试题无论题型、试卷结构,还是知识点的分布,都是稳中有变,我们要研究这个“稳”,从而达到处“变”而不惊的境地,最终达到稳操胜券的教学效果。

二、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语文课本是专家精心编写的,课本中荟萃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教学的好例子。我们如果淡化了教材的功用,结果势必事倍功半,我们坚决反对抛弃课本的做法。在今年的语文复习过程中,我们就给学生说得明白,讲得清楚,我们要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复习课本不吃亏,给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放心。在具体的操作上,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阅读课文,理清知识系统

就语文基础知识来说,它是一个系统。而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学常识等,可以说都是它的子系统。复习应考就要把总系统、子系统理出个清晰的线索,知识不能以孤立的“点”的状态存在,而要把它串成串,连成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提倡画“知识树”的做法,在高考语文复习中非常实用。

(二)重视课本,举一反三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似乎不直接来源于课本,是否意味着课本不重要,作为教师要有明确的认识,课本十分重要。既然课本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就要十分重视它。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引领下,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提高语文素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在课内的学习中形成、提高,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24小题的修改题,它的原型就在课本中的文章《项链》中出现过;再拿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说,福建的作文话题是:戈多来了;浙江的作文命题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这两个省的作文命题直接来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本。因此,课本是基础,是根本,万变不离其宗,抓好课本,举一反三,是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益的根本保证。

(三)挖掘课本,形成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诸方面,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信息捕捉和筛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常规思维和反向思维能力等,在复习课本中,要潜移默化地提高这些能力,教师要相机辅导,课中渗透。例如释义方面,“文过饰非”“党同伐异”等词,就要结合词语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分析。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关键要授之以法。在阅读方面,比如概括中心句,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知识,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语文解题能力。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综观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话题作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从学生高考所暴露的缺陷看,必须充分重视以下问题。

(一)增强两种意识

一是审题意识,它是一种能主动、全面地攫取试题所包含的提示性信息的心理倾向。高考阅读试题的题干,如简答题的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为此,重视审题训练,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使之养成主动、全面审题的习惯,实在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原文意识”,它指的是凡解题必定仔细推敲上下文,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架空讲析和只重答案的弊端,致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原文意识,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二)实施开放性鉴赏教学

这里说的“开放”,指不用既定框框、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富有创造性、独特性的新颖的解读,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题的设题原则便是这样。

(三)注重人文素养,强化作文训练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人文素养,这对强化作文训练十分有效。我们研究近两年的作文试题,便可发现高考作文命题具有试题的开放性,更加关注生活,提倡张扬个性,强调理性思辨,追求真知灼见。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要加强审题训练,要坚持培养学生阅读书报、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如指导学生阅读精美散文、《读者》杂志等,并坚持写作训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重视作文,将话题作文的特点、写作技巧和高考对作文的要求结合写作训练讲深、讲透,学生的作文质量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篇三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重点:

第二节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重点:

第一节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王霸之道——两汉

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重点: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重点: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重点: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第六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

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

重点:

猛安谋克制度

投下分封建度

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

内阁的由来和演变、明代的宦官专权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废除宰相后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省级、府、州、县架构及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安排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

明代地方军制及其变迁、明朝的中央军制、军事指挥体系、明朝军制的检讨。

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

第九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清朝决策机构的变迁、军机处的性质和作用、翰林院在中枢中的特殊位置。

第十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第十一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六部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

第十二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

八旗兵制、绿营兵制。

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

4.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篇四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危害:

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 1895年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 二万万两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危害: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美国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亚太战争后。中美望厦条约:1944 《望厦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中美《望厦条约》是比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及其附件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它是加在中国身上的又一道更为沉重的枷锁,并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中美天津条约》,是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朝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了《天津条约》的主体。

《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在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美国利用英、法武装侵略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不费一兵一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侵略要求。通过这个条约,美国获得了远比《望厦条约》更广泛的侵略权益,同时以周详严密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坐享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一切特权。《中美天津条约》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进行粗暴践踏的历史罪证,也是美国推行合作侵华政策的典型产物。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19世纪列强为什么没有实现对中国的瓜分?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冰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企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校分庐抗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60——90年代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最初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内容)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内容)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烈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壮大

清王朝为什么崩溃: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三民主义学说: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 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局限: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二 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局限: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民主权利得到真正保证。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群众的理论武器。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三权分立——国务总理 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论文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一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反帝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概括为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个三民主义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国民大革命 失败的原因:

客观: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主观: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革命新道路?

一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汉口八七会议(清算右倾,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瞿秋白为首中央临时政治局)——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 27.8.1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9.9 秋收起义 12/11广州起义

二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到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28/11《井冈山的斗争》(3)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930-1932四次反围剿胜利

1928年毛泽东井冈山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29年,第二个

1931年,和邓子恢 制定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中国共产党 就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三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2土地革命严重挫折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长征(34年10月)1 遵义会议 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A、内容:(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B、意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结束的标志:会宁会师 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A.三三制的民主政权的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阶级阶层。B.土地改革的政策: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C.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以及中间势力: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鼓励顽固势力(地主大资产阶级)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哪几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方案: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为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

5.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篇五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领导;有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思想指导;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局限性P97-98

4、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P99-100

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 P103

6、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P105-106

7、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P109-110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

外部因素——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 革命要求——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很快与工人结合;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成分复杂;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11、中共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P114、P116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117

1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18-119

1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第三,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的最低纲领;第四,党积累了革命经验。

第五章

1、国民党是如何实行一党专制的军事独裁统治?123 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133

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并发展起来的原因?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中共的正确领导,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4、长征的精神?137

5、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第一,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共产党的任务,是走相反的道路”,即必须把革命斗争的中心放在乡村,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乡村开始发动和发展武

装斗争,逐步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第三,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派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长期控制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使暂时弱小的革命力量难以在城市中立足。而广大农村是反动派统治链条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7、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A宣传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B 保存实力 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骨干。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42-143

2、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日 ——主要开展持久消耗的战略,实行“以空间换时间,集小胜为大胜”的方针。

1、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最大限度消耗了敌人的经济军事实力。

2、客观上掩护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3、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乃至尊敬,唤醒了国际舆论的支持。战略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基本上实行的是保守的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更多的实力,战斗力日益下降;一面抽调出相当多的兵力限制、打压中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3、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P151-162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P166-168

第七章。

1、共产党为何能打败国民党夺取大陆政权?

政治:内战、独裁、特务暗杀、腐败、分裂、失去民心

经济:土改不彻底失去农民、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不公平、通货膨胀失去市民,内战破坏经济

军事:士气低落,军事指挥失当,补给不足、各行其是,私兵制度 组织:国民党组织不严密,内部派系斗争复杂 外交:杜鲁门的错误政策,杜威落选

中共:抗战的发展机遇、正义、东北、农村土改、民心、思想统一、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建设)、苏联支持、情报工作开展的好

2、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是什么?P183

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3、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P184

4、为什么说没有中共就没有新中国?P192-193

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P194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和政府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P211-212

2、从1949-1952年采取了哪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奏?

P213-214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218

5、过渡时期总路线蕴含的基本思想?

第一,人民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性质转变的标志。第二,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三改”的目标。就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6、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218-221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然性 ?

一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是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三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实现赎买的政策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

一是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占绝对优势。

二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还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三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9、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 ?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理解1956—1976年二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既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又存在敌我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文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并使之恶性发展,这是发动文革的基本原因;

第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国家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不健全。

第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

第四,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加剧了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4、文革教训

(1)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决不应倡导“造反有理”“无法无天”。

(5)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如何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顺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6.模块八重点词汇复习讲解 篇六

1. received

【分析】received可作形容词,意思是“被公认的;被认可的”。

His invention was well received by the scientists. 他的发明得到了科学家的认可。

【拓展】receive 用作动词,意思是“收到;接收/受;接待”。

His sister received a good education in Japan. 他姐姐在日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e warmly received 受到热情接待

We were warmly received by the mayor of the city. 我们受到了市长的热情接待。

2. wisdom

【分析】wisdom可作名词,意思是“智慧;才智;名言;贤人;哲士”。

As I looked back upon those years, I am struck by Annie’s wisdom. 当我回顾这些年的时候,我被安妮的才智所吸引。

These books are full of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这些书中满是古人的名言。

The professor is said to be one of the best wisdoms of our nation. 据说这位教授是我国最好的贤人之一。

【拓展】wise 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智的;聪明的;有见识的”。

Lincoln was a wise and warmhearted leader. 林肯是个英明的热心的领导。

He made a wise decision not to attack the enemy at that time. 他作出了明智的决定那时不攻打敌人。

It is wise to do such a thing at the moment. 此刻做这样的事是明智的。

3. bargain

【分析】bargain 作名词,意为“便宜货,划算的买卖,讨价还价”。

Today we have got a real bargain. 我们今天真正买到了一个便宜货。

Finally they made a bargain on six dollars a pound over the beef. 最终他们以六美圆一磅的牛肉做成了一个划算的买卖。

【拓展】bargain vt. 经过讨价还价促使vi. 讨价还价

At last they bargained the price of the radio down. 最终他们讨价还价使得收音机价格降下来了。

Jim is used to bargaining with the seller for the vegetables. Jim习惯于跟卖菜人讨价还价.

4. dip

【分析】dip动词,意为“浸;蘸”。

He went on writing after dipping his pen into the ink. 他把钢笔在墨水中蘸以后继续写。

【拓展】dip vt. 伸进

The boy dipped his hand into the pocket to take something to eat. 小男孩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拿吃的东西。

It is too cold, so you should not dip your hand into the water. 天太冷,你不应该把手伸进水里.

dip vi.浸泡

Jeff dipped a few minutes in the water to cool himself off. 杰夫在水里浸泡了几分钟来使自己凉爽。

dip into浏览

I’d like to dip into some the detective stories whenever I am tired. 我疲劳的时候喜欢浏览侦破故事。

5. terrify

【分析】terrify v. 意思是“恐吓;使感到恐怖”。

What he did at the meeting terrified everyone. 他在会上的举动吓了大家一跳。

The ghost story terrified the children. 这个鬼故事使得孩子们恐怖。

【拓展】

terrified 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感到恐怖的,感到害怕的”。

The little girl was terrified of snakes. 这个女孩怕蛇。

She tried to hold back her tears, terrified of crying out. 害怕哭出声来,她拼命忍住眼泪。

terrifying 用作形容词,意思是“令人恐怖的,可怕的”。

His travel in Africa is a terrifying experience. 他的非洲之行是一次可怕的经历。

6. direct

【分析】direct v. 指挥,导演

Do you know who directed the play? 你知道这出戏是谁导演的?

Can you direct me to the station? 你能告诉我去车站怎么走吗?

【拓展】direct用作形容词,意思是“亲自的,直接的”。

There’s a direct train to Shanghai tonight. 今晚有一列直达上海的火车。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direct answer? 请给我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好吗?

directly作副词表示“直接地”和“间接地”相对而言,指时间时,意为“立即;马上”。

She drove directly to school. 她立即开车去学校。

A new manager has been appointed to direct the project. 一个新经理已经被任命来管理这个项目。

The accident was a direct result of carelessness. 事故是由于疏忽造成的直接后果。

7. interrupt

【分析】interrupt可作动词,意思是“打扰;打断”。

Don’t interrupt him while he is doing homework. 他在做作业时,不要打扰他。

To their disappointment, the traffic was interrupted by the floods. 使得他们失望的是,大雾阻断了交通。

【拓展】辨析:disturb, bother, interrupt

Disturb指人心、睡眠、安静等被“打扰,扰乱”。Bother 指为一些小事所“烦扰、打扰”,还有稍微抱怨及经常打扰的意味。Interrupt多指由于外界因素而停下来,中断。

I’m sorry to bother you, but can you tell me how to do it? 对不起打扰你了,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吗?

nlc202309031423

Heavy traffic disturbs the neighborhood. 繁忙的交通打扰了邻里。

You’d better not interrupt him; he is reading. 你最好不要打断他,他在看书。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8. satisfaction

【分析】satisfaction表示“满意,满足,令人满意的事”的意思。

I expressed my satisfaction by nodding my head. 我用点头的方式表达我的满意.

Reading and collecting stamps in his free time is his greatest satisfaction. 空余时间阅读和集邮是他最大的满足.

【拓展】satisfy vt.

1) 使满足,使满意; 满足(要求、欲望、需要等)

The new dress satisfied her. 那件新衣服使她满意。

Just to satisfy my curiosity, how much did it cost? 我只是出于好奇心,这花了多少钱。

be satisfied with对……感到满意

辨析satisfactory, satisfied和satisfying

satisfactory,修饰物,有主动的意味,“令人满意的”,表示某物“足够的好或充裕的; satisfied 与satisfying前者是“感到满意的”,后者的是“令人满意的”。

9. sensitive

【分析】sensitive作形容词,意为“敏感的;易受伤害的;敏锐的”。常用于:be sensitive to 对……敏感; be sensitive about 介意,在乎。

He is very sensitive about his weight. 他很忌讳别人说他胖。

I am very sensitive to cold. 我对冷非常敏感。

His mother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mistakes I made. 他母亲对他出的错误很敏感。

【拓展】sense n. 感觉;意义;观念;判断力。

His younger brother has a sense of humor. 他弟弟有幽默感。

sense vt. 意识到,感觉到

He sensed that he was wrong when I pointed out what he did. 当我指出他所做的时, 他意识到他错了。

Part Two 词组专讲

10. be admitted to

【分析】be admitted to/into 获准进入,被……录取, 主动结构为admit sb to/into…

让……进入,接纳

My brother was admitted to a university last year. 我哥哥去年被一所大学录取了。

Sorry, only the grownups are admitted to the cinema. 对不起,只有成年人才允许进入电影院。

【拓展】admit (doing) sth/ that…承认admit +n. +to be/that…

承认/认为某人是。

The man admitted stealing a computer at last. =The man admitted that he had stolen a computer at last.

最终那人承认偷了一台电脑。

The suggestion that Li Ming put forward was admitted to be useless. 李名提出的建议被认为是没有用的。

11. cut out

【分析】cut out意为“裁剪出,切掉”。

She showed me the pictures she had cut out of the magazine. 她给我看了他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

My mother carefully examined the cloth before starting to cut out a garment. 在裁剪出衣服之前我母亲仔细看了布。

Be careful. The picture should not be cut out of the magazine. 当心,图片不应该从杂志上剪掉。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拓展】cut away一般用来表示“砍去”。

They have cut away all the dead branches from the tree. 他们砍去了树上的所有的死枝。

cut down表示“把……砍倒;降低”。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ut down accident rate. 我们应该尽力去降低事故率。

cut off表示“切断;割掉”。

Our electricity supply has been cut off because of our failure to pay the bill in time. 由于没有能够及时付帐我们的电力供应被切断了。

12. be drunk with

【分析】be drunk with意思是“沉溺于……;醉心于”。

He is a workaholic and is always drunk with his work. 他是个工作狂,总是沉浸于工作中。

My whole family are drunk with my success. 我们全家陶醉于我的成功中。

【拓展】

drunk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喝醉的”。

He was dead drunk last night and sent home. 他昨天喝得烂醉,被送回了家。

drink 可作动词,意思是“喝,干杯”。

Let’s drink to your health and success. 咱们为你的健康和成功干杯。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drunk with computer games.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醉迷于电脑游戏。

13. In defence of

【分析】in defence of意思是“为……辩护;保卫”。

The man gave his life in defence of his country. 那人为保卫祖国而献身。

She is to make some reply in defence of her friend. 她将作出回答为自己的朋友辩护。

【拓展】defence n. 意思是“辩护;保卫;防卫”。

The Chinese people built the Great Wall as a defence against the foreign invaders. 中国人民建造长城作为反对外国侵略者的防卫。

nlc202309031423

defend v. 意思是“辩护;保卫;防卫”。

I am going to make a long speech to defend my ideas. 我要做个长的演讲来为我的想法答辩。

【即时训练】选词填空:defence/ defend

①Three policemen died in _______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②Later more walls were put up to _______ the borders of the different kingdoms.

Keys

①defence ②defend

14. as long as

【分析】as long as,意思是“如果,只要”。也可以用so long as.

As long as you ar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you can do something for us. 如果你去邮局,你就能为我们做点什么.

You may use the classroom so long as you clean it afterwards. 只要你后来打扫你就可以用教室.

【拓展】as long as 还可表示“长达,长到”。

as much as多达;达到……程度 as soon as一……就……;尽早as far as远到……;据……;就……as well as和……一样好;和。

The bridge over the river is as long as 2,000 meters. 河上的那座桥长达2 000米。

15. on the contrary

【分析】on the contrary正相反

The ocean floor is not flat like a plain. On the contrary, it is more mountainous than the land. 海洋底部并非像平原般平坦,恰恰相反,它比陆地还要起伏不平。

to the contrary 相反的(地)

Since he did not express opinions to the contrary, the decision was made. 既然他没有表达观点,相反地,决定做下来了。

Although sometimes they have contrary opinions, the two girls are still close friends. 尽管有时她们的观点相对,两个女孩还是亲密的朋友。

Why do you think w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we can. 你为什么认为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相反,我们能。

巩固练习

1. The book of popular science are _______ by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s.

A.good received

B.well receiving

C.good receiving

D.well received

2. The shoes were sold at 100 yuan, but he had only 80 yuan, so he _______ the shopkeeper for a discount.

A.required

B.argued with

C.bargained with

D.persuaded

3. My father used to _______ some of the novels when he was tired.

A.look into

B.take into

C.dip into

D.make into

4. On his way to the mountain for some herbs, he was _______ at a tiger’s sudden appearance. Fortunately, he escaped from it later.

A.to terrify

B.terrifying

C.terrifies

D.terrified

5. He lived far away, but he said he would come  .

A.direct

B.directly

C.straight

D.straightly

6. The elderly need special care in winter, as they are _______ to the sudden changes of weather.

A.sensitive

B.sensible

C.flexible

D.positive

7. Wang Hong’s elder sister was _______ to Nanjing University last summer.

A.admitting

B.to admit

C.being admitted

D.admitted

8. My deskmate showed me the pictures she had  of the magazine.

A.cut in

B.cut up

C.cut out

D.cut down

9. After two years of hard work, he got his novel published and he was _______ his success.

A.drunk onB.drunk in

C.drunk atD.drunk with

10. The more I think about him, the more reasons I find for loving him _______ I did.

A.as much as

B.as long as

C.as soon as

D.as far as

11. The Internet seems like a jungle, which contains wonders _______ dangers.

A.as long as

B.as far as

C.as soon as

D.as well as

12. _______ all our expectations, he has found a wellpaid job and a nice girlfriend.

A.Similar with

B.In terms of

C.In common with

D.Contrary to

参考答案

1-5DCCDB 6-10ADCDA 11-12DD

7.中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篇七

复习重点 2018.6.22凌晨

一、考试题型

多选 简答题 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1)旧的阶级: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新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

式企业转化而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①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③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及其原因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这是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第四,引领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的改变。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1898 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 戊戌维新运动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 戊戌维新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 戊戌维新运动它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 2

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教育方面,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④ 戊戌维新运动在移风易俗、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遇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的势力弱小,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军队,更不懂得应当去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① 戊戌维新的失败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② 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③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① 1894 年,上书失败。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希望能用和平手段推进中国变革,但被拒绝。其思想也从改良转为革命。

② 1894 年,组织团体。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 1895 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反清。④ 1904 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出版了《警世钟》、《猛回头》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① 1905 年8 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② 领导:孙中山被推选

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③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为《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 年11 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 3

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其内容: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 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价归国”的方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清朝灭亡: 1912 年2 月12 日,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国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① “二次革命” :1913 年孙中山发动的反袁斗争。

② 中华革命党成立:1914 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坚持反袁。

③ 护国运动: 1915 年12 月,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反袁复辟帝制,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 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④ 护法运动: 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其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和民国时期的国会,护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⑤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 兴起的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②倡导者和主要阵地: 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主要阵地。

③基本口号:民主,科学。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1919 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总体上讲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三,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第一,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的必然,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有限的宣传,其目标就难以实现。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而是用资产阶级的方法。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其次,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再次,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 是1919 年5 月4 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直接斗争目标: 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政府代表拒签合约。

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全国规模的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其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 年7 月23 日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等12 名代表,代表50 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纲领是: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① 历史特点

一方面,是直接继承列宁主义而来,没有受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和目标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 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二大纲领的提出,说明党认识了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① 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 年1 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 年2 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为终点。

② 农民运动。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1 年9 月,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3年1 月,广东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彭湃任会长。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战后,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打到列强,除军阀” 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其次,1923 年2 月7 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共认识到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再次,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决定实行“党内合作”即: 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最后,1924 年1 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 和“节制资本” 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党一大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2. 大革命的兴起

① 1924 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② 1924 年5 月,黄埔军校成立。

③ 1925 年5 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④ 1925 年7 月1 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 1.大革命的失败

1926 年3 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1927 年,他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政变。这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2.大革命失败原因:

第一,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第二,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没有经验,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由斗争的政策。

第二,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的军队,革命便不能取得胜利。最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4.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二,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三,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 宁、汉合流: 1927 年4 月18 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 年2 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实现了宁、汉合流。

② 东北易帜: 张学良1928 年12 月29 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 日本“东方会议”: 1927 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 1931 年9 月18 日深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事端,挑起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日本开始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1932 年2 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3.华北事变: 1935 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 年7 月7 日,驻丰台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反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5. 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在1938 年10 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 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并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① 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 年《马关条约》 签订后,日本对台湾50 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② 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 年的殖民统治。1932 年,在日军扶持末代皇帝溥仪上台,建立伪“满洲国”。

③ 扶植汪伪政权: 1938 年12 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 年3 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死者达30 万人以上。对八路军、新四军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八一宣言: 1935 年8 月1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2.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12 月9 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四)全民族抗战开始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 年8 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全军共4.6 万人。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特点: ①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② 国共双方有政权、军队的合作。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政治纲领。★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台儿庄大捷: 1938 年3 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 万余人。2.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3.八百壮士守四行: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谢晋元团长率军据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 1939 年1 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9

反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洛川会议: 1937 年8 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指出,在中国,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进行人民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发动和农民,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8 年5、6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主要内容:

(1)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2)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3)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意义: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平型关大捷: 1937 年9 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 000 余人,击毁汽车100 多辆,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2.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7 年11 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到1938 年10 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0 万人。到1940 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 万人,创建了晋察冀等16 块抗日根据地。

3.两个战场的建立及其关系(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1)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4.百团大战: 1940 年8 月至12 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 多个团共20 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8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重庆谈判: 为争取和平民主,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 月10 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政治协商会议: 1946 年1 月10 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 人。会议达成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946 年6 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全国内战爆发。毛泽东提出了论断: 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激励人民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的勇气和信心,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自谈话中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三路大军(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挺进中原,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战略进攻的特点: 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 年10 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口号。

3.夺取全国胜利行动纲领制定。1947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五四指示》 :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 ①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 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 的社会大变革。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农民,深感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民主党派的活动机

第二条战线: 是指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本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1956 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上一篇:感伤的动人语录摘抄下一篇:雅思8分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