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教师(精选8篇)
1.新时代青年教师 篇一
每每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师,幸福便如花一样绽放,开满整个心田。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从教十六载的真实写照。我用爱与责任托起我的教师梦!
爱,能温暖人的心灵;爱,能鼓励人的行动。有人说: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求知若渴,有着五彩斑斓般梦想的孩子们,对他们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虽然只六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已有学生提前进入了青春期,面对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我没有选择训斥学生或者找家长告状,而是和他们做朋友,从他们的心理与实际出发,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思想的波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要真诚,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 点,“问题生”也不例外,相反,对这些“问题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闪光,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我班有一名学生叫陈佳毅,他调皮、贪玩,经常影响课堂纪律,是老师们公认的“差”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但是他却是一个体育健将,运动会为班级争得荣誉后,他也会兴奋不已。发现了他的优点,我便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称赞他,给予他肯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爱,班级的温暖。慢慢地,他学习上变得有自信了,课堂上也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了。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绝对可以转化的。
对学生除了所给予的爱以外,还应有一份责任感。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责任也是一种爱,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就是以“人性向善”为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去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十六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明白,学生们的一声“老师”,涵盖了多少信赖;家长的一句“孩子交给您了”,倾注了多少期待。世人均了解,没有辛勤浇灌,哪来春色满园,桃李芬芳?没有笔耕墨耘,哪来祖国昌盛,千万栋梁。一批批学子,由黄口小儿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浸透了师者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又饱含了师者几许欣慰,几许期盼。付出得到认可,努力又有回报,这样的人生状态岂不是很好?教师清高又如何,试问有什么样的骄傲比得上心灵上的充盈?教师简朴又如何,试问有什么样的富有比得上学子们无限的牵挂?曾几何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成为辛勤园丁的格言。教师身上的爱就如那一缕缕的蚕丝,数不尽道不明,却又绵绵不绝地倾向自己的学生。这就是教师厚重而细腻的爱!
教师的爱里饱含着责任,就像大树对于花草的爱。当暴风雨来临时,大树拼尽全力默默守护的同时也让花草不断接受洗礼。这就是教师张弛有道的责任!是啊,一株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园丁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蓦然回首,青丝已染霜花,他们的青春已在铃声中悄悄地溜走。可是,我们可敬的先辈们,无怨无悔,只是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知识和品德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用自己的一生去浇灌那饥渴的心灵,他们的青春已化为永恒,他们的精神为万人称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热情诠释了最崇高的师魂,谱写了一曲曲雄壮的师者之歌。爱就是教师的初心,责任就是教师的使命!
不忘爱的初心,牢记责任的使命,用爱和责任托起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梦!
2.新时代青年教师 篇二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
前言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能够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 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教师信息素养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 以下是从这三个层面出发, 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阐述:
(一) 对信息的使用意识缺乏
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知识的使用为主, 对于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使用意识的培养比较欠缺, 这主要是人们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不足、信息知识培训方式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致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信息的形式而失去了信息意识与信息态度, 这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作用有限。
(二) 信息素养培训的系统性不足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时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能单靠几次技术培训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传统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是短期性的、阶段性的, 这不符合教师信息素养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 这种缺乏连贯性的信息素养培训会使得培训效果降低, 有的教师仅仅学了个形式, 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并不了解, 致使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1]。
(三) 信息应用能力不足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现代信息教育的培训, 这就导致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论认知缺乏, 从而使其具体的信息应用能力不足, 在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课程信息化设计等各个方面缺乏专业性;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存在弊端, 一些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能完全掌握, 对于互联网技术一知半解, 使得其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缺乏“互联网+”时代下从教、执教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下培养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制定基础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将信息素质纳入到相应指标;通过与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每所高校重点培养“互联网+”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 通过举办“教师信息化素养大赛”等形式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到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的体系当中。
(二)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意识
应当通过教材、互联网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 培养教师查找、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意识, 在具体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采用经典的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来提升教师对信息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PPT课件的制作、CAI课件的制作来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的设计、情境的创设, 营造出浓郁的“互联网+”教学氛围, 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趣味性;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打造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
例如北京航空大学携手AVA打造了60间录播教室, 实现了同步教学视频录制、自动PPT索引、教学资源点播、多方交互等多种信息化功能, 同时实现了各个校区之间的交互式教学, 这充分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三) 加强信息知识培训
加强教师信息知识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积极参加组织培训: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 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例如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等[2]; (2) 自主研究:教师应当注重自主式的学习和研究, 例如可以阅读信息技术相关杂质、参加网络论坛、参加各种研讨会等等, 这种自主研究的方式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 增强其培养信息素养的紧迫感, 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 提升教师对信息的应用能力
(1)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是提升教师对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以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在不断搜集、制作、上传教学资料的过程中, 有效提升了其信息的应用能力, 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检验, 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能够实现在教学与管理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这对于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Moodle是当前世界上流行的课程设计管理系统之一, 它能够实现网站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部分功能, 是信息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高校与高校教师应当明确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质中的不足之处, 采取有效途径努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素质, 肩负起“互联网+”时代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新时代青年教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时代 中学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问题
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学校的心理辅导研究越来越关注心理问题,而学校的心理辅导研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而往往忽视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中学青年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青年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带去充足的关怀,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师能否具有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此外,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换,使青年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并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研究者需亟待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信心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学青年教师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种自信心的缺乏与自身从事的职业有一定关系,部分青年教师往往觉得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许多方面不好,并产生厌倦情绪。造成青年教师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其一,青年教师对自身收入的不满,经济收入的不足导致许多青年教师产生自卑,进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其二,对住房条件的不满,由于青年教师从业时间短还没有积攒足够的钱购买房子,导致青年教师不满,久而久之出现心理问题;其三,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工作过于劳累,对教师职业产生排斥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中学教师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低下,导致中学教师容易产生内心的不满,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迷茫,并采取消极的态度处理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从而产生不良情绪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三)难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年教师往往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往往可以促进个体树立健康的心理并产生幸福感。通过对当前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导致青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青年教师难以与领导、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许多青年教师与同行发生争吵,与领导发生冲突,长久发展下去自身的心理健康就出现了问题。
二、如何在信息时代下解决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采取措施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
造成青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是教师的成就动机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给青年教师产生了心理压力。阻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成绩时受到阻碍。由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日常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导致自身的学术成绩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二,在晋升职称时受到打击。青年教师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往往选择通过晋升职称来实现,但是,青年教师在晋升时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阻碍了自身的晋升之路。
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担负着多重的社会角色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学校里老师要付出一定的心理力量,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义务;在社会上,教师要做一个模范公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为青年教师创造舒适的环境,让青年教师提升学术成绩和实现职称的晋升。此外,学校可以为青年教师出台特殊政策,提高他们的薪资,让他们用愉悦的心情进行工作,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
其一,促进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认识,认同教师职业,并从心底里满足教师的经济和地位。因为只有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满足感才会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心理感受,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其二,促进青年教师自我意象的建立。所谓的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形成的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只有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才能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过硬的心理素质,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其三,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因为在青年教师出现问题时,青年教师可以及时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困惑并得到别人的帮助,解决内心存在的困惑。
结语
信息时代下青年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建立过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洪小艳.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D]. 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周德辉. 成都市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压力源的关系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06.
4.新时代青年教师 篇四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的力量。目前总体来讲,我国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青年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力量、最富有生命力的青年学子,我们肩负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和历史重任。
一、青年必须坚定信念,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搞分裂、搞破坏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各族人民绝对不允许的。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所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我们绝不允许任何妄想破坏我们民族团结、阻碍我们繁荣发展的阴谋得逞。也绝不会向任何企图分裂我们的祖国、摧毁我们家园的恐怖势力低头。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态度。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勇挑时代重任,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持续的奋斗,促进我国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代青年必须敢于担当,勇挑时代重任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个性的青年群体,但永远不变的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时代把重任交给各族青年,这既是无比的信任,更是极大的鞭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奋图强。习总书记曾说:“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作为社会上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群体,青年是每一个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因此,当代青年不能仅仅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天地里,自私狭隘地只为个人利益着想,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发展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心系祖国、服务社会,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勇于担当,为我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为青年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心中无不闪烁着使命感,那么现在就是我们继承使命的时刻。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生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担当意识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代青年要在拼搏中担当,在担当中奋进。当代青年更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爱党爱国、热爱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要自觉树立和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团结紧密结合起来,心有国家,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必须要躬身力行、不辱使命,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人。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坚韧中成长,在坚韧中奋进。
三、当代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砥砺品格,锐意进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有了青年人就有了希望,青年是未来的脊梁,而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积累可以使脊梁变得坚韧。青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青年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自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最急需、最重要的资源便是人才。青年的素质关系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治本之策,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对教育事业予以大力倾斜和支持。所以,当代青年要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须要始终把刻苦学习作为生活的志趣、工作的需要、成长的过程、一生的追求。要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打牢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的能力素质、知识积累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内化于心。
四、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当代青年要甘于奉献
“奉献”作为一种情操、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陶冶自己情操的过程。它要求着人们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同学和社会服务,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职责,而不索取任何的回报。作为最具有力量的青年队伍,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尤其是要敢于奉献、勇于奉献,乐也奉献。
当前我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当代青年要在奉献中托起自己的时代责任,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更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视野,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胸怀,突破狭隘、革除旧习,开拓新天地。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奉献中成长,在奉献中奋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各族青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出发,在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寻找和确定个人成长进步的方位,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报答祖国的具体行动,笃志力行,矢志不渝。虽然前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定信念,才会精神不垮,旗帜不倒,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回顾历史,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世代,从国家的缔造到国家的建设,青年都是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群体,他们始终以社会推手的姿态站在社会前进的最前沿,青年作出的奋力推进象征着不可变更的发展方向。作为父辈旗帜的承接者,青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和历史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7月2日,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讲话中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的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青年一代的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期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情况下,都把忠诚忠实于党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发扬不怕苦、肯吃苦的良好作风,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在顺境中不骄傲不急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抵得住风浪的冲洗、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坚决抵制任何妄想破坏民族团结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阴谋诡计生存实现。
新时代青年必须敢于担当,勇担时代重任。时代将历史使命交给了青年,时代把责任担当压给了青年,这是党对青年无比的信任和重托,也是党对青年极力的鞭策,无论哪个社会、哪个年代,青年都将是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力量。所以,新时代青年不能当井底之蛙,自私狭隘地等靠要,而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勇担社会责任,坚决服从党的领导,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青年必须加强学习,积极进取。科教兴国、人才振兴,是新时代强国富民的重要堡垒。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青年一代的基本要求。青年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知识是青年的首要任务,广大青年只有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积累,才能让脊梁变得更加坚韧有力。要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活动平台为载体,不断加强党的惠民为民政策知识学习宣传。打牢筑实理论知识根基,不断拓宽视野范围,更新知识结构网络,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竭尽所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新时代青年作文 篇五
鲁迅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把青年人描述成为一道道小溪,意思就是,青年人个性独特,思想活泼,富有前途,保持着新鲜与活力,保持着好奇与创新。
不过,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还得把鲁迅先生说的话,细化具体一下,或者说清楚一点。
小学生好比小溪水,从大山深处流出来,保持着大山的本质,点点滴滴亮干净,清晰自然,流淌不息,活力四射。
新时代的儿童,可以说都保有这个特点,清新活泼阳光,我们摆脱了对小家小巷小村的依赖,有一种奔向富裕的内心愿望和自在要求,我们阅读的书籍,就好像睁开的眼睛,放出眼光,不光是知道眼前三寸远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大把大把地吸收历史和前人的知识,成就一个渐渐长大的小溪流,富有活力。初中生好比小河水,观看两岸风景,吸收沿路风物,听从需要,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蓄养鱼虾,还可以映照生活,跟人们握手言欢。
新时代的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学习的人,而是主动求职的人,我们学习的课程,不再是语文、数学这简单的几门,而是六门十几科,我们的同学也不再是小地方的几个人,而是融合了各地的人群,各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高中生好比大江水,不但吸收沿途的小溪小河的水流,日长夜大,江流不再是弱不胜风的小妞,而是茁壮成长的汉子,藏蓄能量,富有冲力,托起舟船,养育发电,给老百姓带来美食、力量和光芒。
我们不再是朝下游走的水,而是鱼儿来往,船儿往来,水流左右冲刷,上下腾挪,把力量发挥到极致;我们不是孤家寡人,而是大家彼此融合,理想、志向、尊严、力量;我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古今中外,都汇集到我们的心中,知识科学都成为我们的手臂。
6.新时代青年作文素材 篇六
从一九一九的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的新中国建立,再到一九七九的改革开放,我们和“九”似乎有着最为天然的联系。“九”是汉语中最神秘的数字,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城有九门,极言其广。通天大道,九千九百九十九,中华民族找准了其中的一条。从九一八开始,先烈们不避枪炮,不惜头颅,历经十四年,牺牲千千万,终将日寇驱逐。从天安门城楼“站起来”的声音里开始,前辈们用三十年的时间,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我们能讲道理,也敢于亮拳头,我们吃饱穿暖,我们重返了联合国。三十年,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三十年,确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敞开胸怀,面向世界。边学习,边发展,求进步,求创新。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四十年来,中国科技已有了领先世界的成果。一路走过四十年,终将辉煌付今天。
九九归一,我们站在了国家民族又一个百年发展的新起点。时代在变,我们青年不变。毛泽东先生面对留苏中国青年的寄语犹在耳边,我们就是早上点钟的太阳,国家民族的希望就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有五四青年的血脉,有一九四九的薪火相传,更有一九七九的博大胸怀。二零一九年火热的夏天,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成人礼物,二零一九年夏天的一次挑选,就是国家民族交给的千钧重担。今天,我们正在考场书写答卷,向祖国报到,并告诉世界,新一代中国青年来了。明天,我们将坐在新的讲堂,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向祖国汇报,并告诉世界,在未来的日子里,新一代中国青年要和你们同行。报效国家,融入世界,是我们最美的梦想。
7.新时代青年教师 篇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价值观,网络
当今时代是网络新媒体普及的时代,是青年思想认知、规律变革的时代,是沟通交流扁平化、大众化的时代,网络新媒体已渗透到青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而青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和确立期,外界文化易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新媒体丰富了思想引领工作的内容,增加了思想引领工作的难度和要求,因其具有未知性、虚拟性。因此,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正视新媒体所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在对青年使用新媒体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寻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技术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势在必行,而新媒体存在着传播容易、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的“碎片化”现象,这给两者结合造成诸多障碍。社会需整合客观信息观点、成长服务资源、最新媒体平台,为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提供新媒体保障;同时社会需引导青年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养成良好的媒体素养,把青年培养成为思辨型、创新型优秀人才。
一、教育手段“革命”之于新媒体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它已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势在必行。但要实现“碎片化”的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思想,巩固和扩大舆论,帮助大学生从网络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快速整合浪潮使整个社会团结,实现“中国梦”,有必要了解工作中的主要思想,抓住基本方面。
新媒体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得到信息的群体更广泛,信息参与反馈更加多样,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丰富。新媒体等互联网应用平台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的教育手段呼之欲出,加强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是当前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现在,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大众的话语权空前的解放,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形式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益激烈,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趋显著,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加剧,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年轻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有效抢占大学生思想引领高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为此,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大数据挖掘青年需求,依托新媒体有效引领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锻炼成才。要以青年为本,优化新媒体的用户体验;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用差异化服务赢得青年;以朋伴教育传递价值观,以大数据读懂青年,培养青年意见领袖,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互动。
二、网络文化建设之于新媒体
由于网络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加强学习研究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发现符合教育规律和网络规律的结合点,发现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点,真正地把网络建设好、发展好、使用好,使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要建设好网络教育平台,必须不断增加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加点击量和访问数,建设高质量的网络文化。
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环境。要转换语言环境,改变表达方式,遵循网络语言习惯,用生动的故事表达教育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和方式讲清道理。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我们要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实施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抓住年轻人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回应问题。
因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时事资讯的海量增长和传播、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和冲突与社会热点的网络化、信息化、快餐化、碎片化、眼球化、娱乐化,也对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带来挑战。因青年人的思维活跃、信息畅通、情感丰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这些内容能够第一时间被青年所感知并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但是,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很多青年不以历史的、系统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为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挑战。要在复杂多元的价值传播战中赢得青年信任、坚定青年信仰、引领青年发展,就必须加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经过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证明,构筑网络文化平台、拓展青年实践教育载体、加强青年自我教育成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三、价值观载入之于新媒体
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维度。首先,要把握好机制维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举措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场突击性运动,而是一种长期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对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完善管理措施、渗透融入育人全过程均提出明确要求。要长期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并产生预期教育效果,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有资源投入、有制度保障、有督导检查、有成效评价的长效机制。其次,融入维度要把握好。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青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扎根于青年的观念和行为范畴。要想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层面,就要把新媒体与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还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课程教材修订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老师能讲好、学生能学好的重点内容。要想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理解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身成长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坚定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就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想积极拓展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途径,就要积极开展传播校园文化、创作校园文艺作品、研发校园文化产品等活动。最后,创新维度要把握好。在这个信息多元传播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研究教育对象的特征和变化,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加强分类指导来应对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榜样示范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中也不能缺少。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要让同学们觉得是高尚的,可敬的,可信的,可学的。要加强仪式感召。仪式的神圣和庄严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让重要的仪式活动承载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要注重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国庆、传统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精心设置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来加强仪式感。还要加强行为规范。要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约束和导向作用,通过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学生守则、公约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行为的“正面清单”和约束错误思想行为的“负面清单”,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制约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让学生在严格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四、理论指导之于新媒体
当前,坚持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努力在网络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创新方法手段,提升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助广大青年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青年的自觉行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就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持之以恒地深化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握好思想引导的时、度、效,引导广大青年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把向上向善的导向立起来,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扎牢植正;面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敢于举旗亮剑,旗帜鲜明地与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广大青年争当好网民,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面向海外讲好中国青年故事,大力展示中国青年风采,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青年作为社会先进集体,其思想引领工作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理论的逻辑、实践的逻辑,系统、全面、客观、理性地去看待网络新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凝心聚力方可成就辉煌。因此,不断增强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让青年学生向更高、更远、更健康的方向成长,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立红,潘志贤.全国高校学生“网络文明促进会”联盟年会召开[N].中国青年报,2016-05-16
[2]王吉全,袁勃.习近平纵论互联网[N].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16
[3]周婉娇.中国网信办团中央举办“网界青年共筑中国梦”主题座谈会[N].中国青年报,2016-05-06
[4]辛向阳.中国道路与中国青年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6-05-26
[5]全国高校学生网络文明促进会联盟,清朗网络.青年担当[N].中国青年报,2016-05-16
8.暗杀时代的青年潮 篇八
在风云际会之时,作为一个群体,青年们总是越过那些垂垂老者,站在了人群的最前端。但这种于自身所处时代的超越,却常常显得不合时宜:该投选票时投炸弹,该上学时去游行,想读书时又去救亡,该独立思考时去跳忠字舞……他们有时造成了社会变革的激越动荡,却拽着这个国家不由自主地前行。
当社会陷于渐进“改良”进二退一式的踯躅时,青年人终于忍耐不住了。原来期望的路径迅速被激进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所淹没,使千万青年人渐行渐远。
1905年9月,行将刺杀“五大臣”前夕,年仅27岁的吴樾完成了《暗杀时代》一文。在这篇行文酣畅淋漓的文章里,吴樾谈起了自己的生平和作为一名“刺客”的心迹。他说,“体质为小我,精灵为大我……奴隶以生,何如不奴隶而死”;他说,愿他死后,“化一我而为千万我,前者仆后者起,不杀不休,不尽不止”。他并且认为,“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这篇文章,宣告了“暗杀时代”的渐入高潮:在此之前,史坚如行刺德寿,万福华行刺王之春,易本羲谋刺铁良,王汉刺杀铁良;在此之后,徐锡麟击毙恩铭,汪精卫谋刺载沣,林冠慈刺杀凤山、彭家珍刺杀良弼……短短几年时间,“暗杀事件和暗杀预谋此起彼伏,次数频繁,大概不下五十来起”(严昌洪,《辛亥革命中的暗杀活动及其评价》)。更重要的是,行刺者大多是学生,大多出身于中产以上的家庭。
那么,这股前所未有的暗杀风潮,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些原本温文、饱读诗书的青年学生,怎么会以身做薪、化笔为炸弹呢?
“学生”
在《暗杀时代》里,吴樾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从13岁开始,他“慕功名,岁岁疲于童试”;1902年,“因同乡某君之劝”、考入保定高等学堂后,他阅读《清议报》、《新民丛报》,成为梁启超的追随者,“信梁氏之说之登我于彼岸也”。然而,仅仅一两年以后,大批鼓吹革命的报刊与小册子出现在他面前了,《警钟报》、《自由血》、《新湖南》、《新广东》、《中国白话报》……他“思想又一变”,成为孙中山信徒了。
吴樾的这个阅历背后,不仅有着世事、潮流的急剧演替,一代青年从身份到思想的不断变迁,还有着君权、立宪派与革命党三大势力的此消彼长。
1901年,以变通科举、“广设学堂”的诏书为先声,几十所高等学堂、几百所中等学堂和成千上万所小学堂,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它催生了一代前所未有的读书人:“学生”。如果说,吴樾入学堂之初,不过是为了“谋出身、派教习”,而郭沫若前往成都,也只不過“少年的神经受四方牵引”的话,那么,很快地,整整一代青年发生了与父辈、祖辈截然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来自前所未闻的专门词汇:格致、算术、地理、体操……这些西方的学科,渐渐扩散在许多个城市的角落;义理、考据、词章、诗赋从此变成了声、光、电、化。比起实验、公式和化学分子式,没有什么更能够颠覆遥远的乡村记忆,并抹去旧日生活的痕迹了。几十年后,蒋梦麟这样回顾自己的学堂生涯:“我在中西学堂里首先学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是地圆学说。我一向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先生又告诉我,闪电是阴电和阳电撞击的结果,并不是电神的镜子里发出的闪光……这简直使我目瞪口呆。”
让人更目瞪口呆的,还在后头呢!学堂和学生,象征着一个近代化的、多达百余万的人群,报刊和书籍,与它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与十年兴学相对应的,是“国中报馆之发达,一日千里”。后来,梁启超以“学生日多、报馆日多、书局日多”的概括,描述了这种相互伴生、相得益彰的景象:学生们催生、助长了报业,近代报刊由此从几十份增长到几百份、千余份,反过来,报刊也影响、铸就了一代人的集体性格。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个鲜活、肆无忌惮的人群,就通过报刊吸收着各种各样的词汇、观点和思潮。
亚细亚、欧罗巴、华盛顿、拿破仑、加里波第、西乡隆盛,还有自由、平等、民权、进化、竞争、尚武、国粹、欧化……很快地,声光电化退居次要地位了,世运和国运、爱国和救亡、变法与维新,开始成为一代人的主题。而在由《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等组成的庞大传媒群中,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莫过于梁启超的《清议报》、《新民丛报》。
几十年以后,著名学者、《古兰经》翻译者伍特公说,“那时,我们那班差不多个个看《新民丛报》”;国学大师钱基博回忆道,“《新民丛报》播被尤广,国人竞喜读之,销售至十万册以上”;而经历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四十自述》里,胡适依旧以一种孜孜不忘的情感,这么感念着梁启超和他的《新民丛报》:“(他)抱着满腔的血诚,怀着无限的信心,用他那枝‘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指挥那无数的历史例证,组织成那些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泪、使人感激奋发的文章……”
就这样,伴随着《新民丛报》的传诵一时、风靡海内,梁启超的“立宪”主张,渐渐成为一代青年的集体信仰了。吴樾说,“《清议报》……阅未终篇,作者之主义,即化为我之主义”,他为此“日日言立宪,日日望立宪……人有非康梁者则排斥之”;林伯渠谈到,“(梁启超)倡导的维新立宪学说,及对国内现状的尖锐批判……确立了我的革命思想”;而在自传《反正前后》里,郭沫若更加直截了当地断言,“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可以说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然而,就是“立宪”思潮在一代青年中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之际,一种更加狂热的舆论鼓吹,骤然卷起了。在这股舆论鼓吹之后,平和的、自上而下的“立宪”,迅速地被激进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所淹没。它使千万青年渐行渐远。
“排满”
这个舆论鼓吹,就是“排满”风潮。1903年春夏,以三个互有关联的事件,“拒俄”运动、“《苏报》案”和《革命军》的出版为导火索,“排满”风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风潮起于“拒俄”运动。1903年4月29日,为抗议沙俄霸占满洲,迟迟不肯撤兵,200余名东京留学生组成了拒俄义勇队,“准备赴敌”。然而,几天以后,远在上海的《苏报》就刊载了一封密电以及清廷的一道密谕,在密电里,驻日公使蔡钧指称留学生“名为拒俄、实为造反”,那道密谕更电令两江总督魏光焘严拿归国留学生,“即行正法”。消息传开后,国内舆论为之哗然,200余名拒俄义勇队成员更改组而为“军国民教育会”,决定实施排满主义。后来,该会首脑之一苏鹏回忆说,“为秘密结社,欲效俄虚无党所为,实行暗杀”;“军国民教育会之组织,是谋对满清君臣,实行暗杀之政策”(《拒俄运动》)……
紧接着,“《苏报》案”使排满风潮愈演愈烈。5月27日,该报宣布实行“大改良”;延聘学生领袖章士钊为主笔后,该报连篇累牍、不断鼓吹排满和革命:6月9日,《读〈革命军〉》宣称,“排满之见……今日革命者所不能不经之一途”;次日,章太炎的《序革命军》一文,在“中国吞噬于逆胡已二百六十年矣”的感慨之后,强调“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6月27日,该报开始连载《论仇满生》;而6月29日,在《论康有为与觉罗君的关系》里,章太炎甚至直指光绪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并号召汉人“杀尽胡儿方罢手”……
就是这篇文章引发了“《苏报》案”。6月30日,朝廷聘请的两名西方律师,以适用于英国法律的“污辱元首”罪名,将《苏报》、章太炎及邹容等人告上租界会审公廨。后来,众多报刊以“史无前例”、“朝廷与布衣讼”的字眼,描述了这场发生在租界区、以紫禁城为原告的文字官司。
“《苏报》案”的审讯,整整持续了11个月。在此期间,从《申报》、《新闻报》到《新民丛报》,乃至远在欧美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都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追踪报道。对这种沸沸扬扬、近乎喧嚣的舆论关注,时人给予了“一报馆、六党人,积极而震动全球”的概括。次年5月,尽管章太炎被判处三年监禁,而邹容也获刑两年,“罚作苦工,限满驱逐出境”,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中,丢尽颜面的恰恰是朝廷。此后一年多时间,上海的《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日本的《江苏》、《浙江潮》、《新广东》,以及形形色色的小册子如《孙逸仙》、《黄帝魂》、《近世中国秘史》……开始风行于几百所学堂、出现在百余万学生的枕边。无一例外地,这些报刊都“昌言无忌”、鼓吹排满;也无一例外地,它使千万青年走出了梁启超,由“排满”而趋向革命。后来,吴樾回忆说,“乃知前此梁氏之说,几误我矣”、“复恨梁氏之说”。
又何止是这些报刊、小册子?作为《苏报》反复推荐的书籍、“《苏报》案”当事人之一邹容的著作,《革命军》因此风行天下,达到了令人不敢置信的110万册销售额。冯自由说,天底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于人手一册”;章太炎后来回忆,在印行几版、清廷开始禁绝以后,其销量不降反升,“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糍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
伴随着《革命军》、众多报刊的风靡海内,几万名学生争先恐后、如同过江之鲫的东渡日本,东京渐渐成为革命党的大本营、国内革命的发酵池了。在此之前,它不过是一个派系林立,以华侨、会党、少数流民等边缘化人群为主的小团体,他们的历次暴动,也无一例外地被视为“暴民造反”;而在此之后,他们不仅赢得了这个国家的精华,那些最具激情、最有才华的青年,他们还逐渐赢得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后来,阎锡山认为,“辛亥之改革……一半为利用时机力量,一半为排满主义力量”;章太炎谈到,“民国肇建之最有力者,实历来潜藏人人胸中反清复明之思想”;而孙中山也表示,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的成功”。
然而,东京渐渐沸腾、同盟会风生水起之际,几乎没有人觉察到:“排满”与共和革命,有多少实质联系;在洪杨叛乱、湘淮势力迅速崛起后,国家实权已渐渐落在汉族大员的手里,除了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久远案例煽动仇恨外,革命党实在没谈出什么民族压迫的事例;而满人的贫化、弱化与被同化,更使康有为在“排满”风潮初初崛起时,既惊又疑地发问:“夫以二百年一体相安之政府,无端……发攘夷别种之论,以创大难,是岂不可以乎?”……
更要命的是,几年以后,作为“拒俄”运动、“《苏报》案”的当事人之一,章士钊坦承,所谓蔡钧密电、朝廷密谕,都是伪造的,“清廷知之,曾谴责《苏报》捏造上谕,《苏报》却坚称密谕是真”;他说,“要之,当日凡可以挑拨满汉感情,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排满风潮的始作俑者章太炎,也含糊其辞地谈到,“以共和政体国家社会耿耿于心者……亦不能不随俗为言”;换而言之,“排满”鼓吹只不过是一种煽动手段。
那么,这种几近无风起浪、纯属人为的煽动,怎么会掀起那样的滔滔凡响,并改变一代青年、整个民族的命运呢?
“中等社会”
这就不能不谈到“学生”与传统社会的天然对抗性。自从新学制颁行、“学生”群体出现,他们就注定要成为这个社会的埋葬者:无论他们所学的声光电化、法政实业,还是他们所需要的社会舞台、新型职业,都来自西方,也都需要一个西方式的社会。正因此,1902年以后,《新民丛报》及其“立宪”主张,才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因为“立宪”几乎就是西方的象征。
然而,“立宪”似乎遥遥无期;他们躁动的心灵、群居的生活,为此更加急切地寻觅那个西化社会。如果说,在此之前,孙中山的共和理想、“三民主义”,始终曲高和寡的话,那么,在此之后,它多少地赢得了一些青年。因为对这个群体来说,倘若英日式的君主立宪不能实现的话,美法式的共和政体同样诱人,甚至更加美好。
又何止于此?如果说,迟迟无法实现宪政、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一个西化社会里,已经使他们产生了找出“罪魁祸首”的潜在冲动,那么,“排满”风潮渐入佳境之际,言论家们所鼓吹的西方“民族主义”,更使他们获得了“仇满”的理论依据。他们说,“荷兰何以脱西班牙而独立?希腊何以离土耳其而自立?意大利何以起革命谋统一?……盖自‘两民族必不能并列于一政府统治下’之精理既发明,欧洲之政局乃大变动”;他们说,“伟哉白人,莫不有一民族主义坚树于脑中”。他们认为,西方的强盛,莫不来自民族独立、民族自决,而已经被他们彻底同化的满族,依旧是一个“异族”……
正因此,章太炎“中国已亡二百六十年”的煽情,怀姜罔顾现实,视满族为“野蛮人”、“只恃畜牧为唯一生涯”的贬低,汪精卫“彼所享者,鹿豕之生活”的咒骂,以及“举彼贱胡,悉莫能逃吾斧砧”、“狼性难驯,野心叵测,宜使受特别之法律”的刻骨仇恨,渐渐升腾而为一整代人的普遍观感,并使他们在不知觉间,由“排满”走向“革命”……
这不仅是激进、亢奋的一代,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在他们初涉西学、睥睨天下的眼里,官绅们“皆顽钝腐败之魁杰也”,他们说,“彼辈除考据词章以外无学问,除奔竞专营以外无阅历,除美缺优差以外无识见”;他们也看不起芸芸众生,认为“识字者盖寡……且蛮野横悍,动辄蚁聚蜂屯,戕害外人,昧公法、召衅端,其愚更可悯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他们为此自居“中等社会”,并自诩为天下兴衰的主导力量。他们断言,“二十世纪之中国,学生之中国也。其兴也为学生兴,其亡也为学生亡”;他们断言,“盖学生者,今日处于最重要之地位者也,其责任重,其价值高……名之曰‘主人翁’”;他们并从梁启超等言论家,从遍及租界和沿海城市的报刊群那里,获得了进一步的自我认同:以梁启超为例,早在1902年,他就以“顿首上书于所最敬最爱之中国将来主人翁”的姿态,认为“一国最高最重要之天职,忽落于诸君头上”……
与原先的儒生们不同,这一代人丧失了和乡土社会的亲缘关系。他们与传统世界格格不入,并视广漠乡土为可讥可笑之物;反过来,亿兆众生也视他们为可厌可恶之人,一如鲁迅笔下未庄的“假洋鬼子”。王国维曾经谈到,“小民之疾学堂,殆视教会为尤甚”;而《东方》杂志也曾记载,“甲辰(1904年)以前,中国闹学毁学之事,见于学生;甲辰之后,中国闹学毁学之事,见于愚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反满、“革命”、共和,又怎么能指望亿兆苍生的参与呢?他们为此抱怨,“吾国民者,自古以不担责任闻于天下者也”;他们并视千百万人为麻木愚蠢、自私自利之辈,“火不及于燃眉,则醉酣睡梦之声必不一彻;刀不冷于颈上,则妻子身家之系终未忘怀”。他们尽管拥有几万党人、近百万支持者,然而,在这个广漠国度中,他们依旧是一层漂泛在水上的油花。又何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革命仅限于口头,以至于有人抱怨说,“在海外谈革命者万人,不如在本国谈革命者得十人;在租界谈革命者千人,不如在内地实行革命者得一人。……虽然,高标其主义,而不思所以实行之,又何取乎无谓之空谈也?”(《辛亥革命》)……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吴樾认为,“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他说,“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他进而谈到,“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他试图以己身的陨灭,激励众多的党人,唤醒沉睡的苍生。而在他之前,不仅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等大知识分子已组织了暗杀团,“甲辰三暗杀”更纷传全国,那就是万福华谋刺王之春,易本羲謀刺铁良,王汉谋刺铁良。在吴樾看来,这三起暗杀影响虽大,但均未成功,“于事实上不免失之一筹”。他希望自己此行能够一举成功。
他选择的刺杀对象,是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载泽、端方、徐世昌、戴鸿慈和绍英。
“天讨”
几乎是日俄战争刚刚爆发,一种充满希冀、令后人大惑不解的观望情绪,就弥漫在沿江、沿海的租界区内。1904年2月13日,《中外日报》发表社论说,这场战争“必为我国政体之从违……不为俄国之专制,必为日本之立宪”;次月,《东方》杂志创刊号也认为,此战关系“亚洲之荣落、黄白种之兴亡、专制立宪之强弱”。而《大公报》更加直截了当,它断言中国积贫积弱,“非立宪实不足以救之”;它并以反诘的口气发问,“瓜分之祸,倾覆之状……速行立宪其庶几稍救燃眉之祸乎”?……
这是江浙“立宪派”的集体声音。如果说,一两年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海外“立宪派”已渐渐形影孤单的话,那么,这些大多出身科举、在地方上有着极大号召力的绅商,则始终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最后的保障。正因此,此后一年多,伴随着“立宪之声嚣然遍天下”,不仅地方督抚,那个颟顸、腐朽的政权,态度也渐渐松动。
1905年7月16日,朝廷以上谕的形式,决定委派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消息传出后,许多城市张灯结彩、进行庆祝集会;从《泰晤士报》到《科隆日报》,无数西方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国去”(德国汉学鼻祖弗兰克语)。然而,在几万同盟会员、革命党人看来,此举不过是满洲政权瞒天过海的手笔。以吴樾为例,他说,“盖欲断送汉族于无自立之一日,而为满洲谋其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樾生平自认为中华革命男子……宁为非驴非马之立宪国民?”……
正因此,9月24日,他怀揣一颗撞针式烈性炸弹,走向正阳门火车站的五大臣专列。据说,在那声巨响之后,他很快被抛尸荒野,其未婚妻也自尽殉夫;而面对“受微伤”的载泽、“耳后发际及臂上受伤略重”的绍英,慈禧则“慨然于办事之难,凄然泪下”(《荣庆日记》)……次年,《民报》增刊以“天讨”的标题,刊发了他的《暗杀时代》;又几年,他的遗骨被陈独秀埋葬在安庆郊外,孙中山也为他亲致祭文。
【新时代青年教师】推荐阅读:
新时代青年的心得体会,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10-19
新时代青年助力中国梦07-27
新时代青年倡议书08-01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08-03
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08-03
争做新时代青年演讲稿10-01
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心得06-27
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个人感想07-08
2022新时代青年节作文800字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