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策略

2024-08-07

课改策略(精选8篇)

1.课改策略 篇一

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中学鲍汝林

摘要:问课过程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追求,新课改需要这种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离不开一个“问”。问课就要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仁。坚持问课,受益匪浅,其乐无穷。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1)课前问。(2)课中问。(3)课后问。其次就要问学生。第三就是问同行。

关键词;教学 问课 课前提问 课中问课 课后问课

学贵有疑,课贵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备、授、辅、批、考这些环节时,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完整、全面地关注这些个体的发展,使课堂中几十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地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滑坡”。因此,我建议作为教师要坚持经常问课。

何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的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问课的过程就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

问课可以问成败,可以问精彩,还可以问遗憾何在?将经历的课

堂教学做个反思,在课本上注一注,写一写,留下精彩,记下困惑,为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问自己,就是针对自己所备的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再研究,再创造,再改进,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内容都能恰到好处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切实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学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

(1)课前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课前问的过程就是未雨绸缪的过程。课前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可以尽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败笔”。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知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上这堂课?可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时间是否充裕?创造的情境是否达到良好的程度?还有教具准备是否齐全等。三思而后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2)课中问。这是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必须做到创新、活用,不能照抄照搬原有教材内容,要拓宽知识信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用“活”教材,让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考虑本节课教学内容如此安排合理吗?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吗?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掌握?为什么?怎么解决?要培养的能力落实到位了吗?还有无缺欠呀?情感教

育效果如何呀?这种学习方式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吗?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效的整合。对出乎意料的问题应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让问题面对全体,让课堂随时产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动态、参与程度、主动探索精神等方面要全面审视,使课堂即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确保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3)课后问。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在走出课堂之际,或片刻休息之时,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想一想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若未达到,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预定目标?三维目标是否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回顾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得失成败,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让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完美,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为将来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就要问学生。问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师“教好”,更是为了学生“学好”。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适时地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意见,对老师有何要求,“以学备教”、“以学导教”。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状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多角度出发,多维度思考,预设,不轻易否定、排斥甚至贬低某个想法,理解、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表情就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学生的困惑

写在脸上,教师要适时地迅速调整表情语言,交换意见,解困惑于教学中。课后还要问一问学生有哪些收获,感悟,喜欢哪些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作业量是否适中,合理调整,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倡导因材施教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层次性教学,设出有梯度的问题,让好学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消,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第三就是问同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应该多倾听同行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课堂教学情况的见解,多找同行互相听一听课,发表看法,提出宝贵意见,坦诚交流,虚心接受,为我所用。这样既有利于长善救失,又有利于改进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问课,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对话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用问卷来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可以采取书信交流,以及现代通信设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都有利于教师较快的改进工作。

作为“问课”的资源,无论是精彩的记录,还是遗憾的感慨,一点心里的灵动,都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老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现场的反馈。归根结底,问课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问的是你-----学生------学的咋样?你-----学生-----怎样学更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不淡忘学生这个主体,不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不为个人作秀,不为了课堂的表面精彩而无病呻吟,要问就问出智慧,要问就问出精彩,要问就问出价值。作为人民教师,应敢于问课、勤于问课、善于问课。抓住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深度反思,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

高与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改,教师就要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在不断的“问课”中来提升教学的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课拓宽了反馈和评价的渠道,表明了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了坦荡宽广的胸怀,让“问课”成为教师的习惯,课堂势必将会因学生的发展而生动,因师生生命的活力的焕发而精彩。

联系方式:***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中学鲍汝林

2.课改策略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锻炼身体是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够取得效果的,仅通过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不能够满足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教学方式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思维意识,让他们逐渐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导,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观念。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体育教学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让这部分学生消除思想上的偏见,逐渐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他们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其中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需要体育教师在课下做好备课的工作,在设计活动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拓宽思路,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通过“双人绑腿走”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育游戏能够达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目的,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联想,让学生逐渐地在游戏中体会体育课程的乐趣。体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织游戏,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自己进行编排,这样能够充分地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积极推进体育选课模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推进选课模式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中已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完全实行。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能够带着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放松心情。开设选课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具备完整的师资队伍,确保负责每一类课程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分配还是教学场地的划分上,都应该达到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经常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要尽可能地重视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建议,通过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类科目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在增加自信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每一种教学方式的成熟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反馈和教师不断的改进,所以必须做好与学生沟通的工作。

进行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切实地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找到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以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的开展关系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体育教学也是为了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方式,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维思.高职体育课改及教学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2(3).

3.新课改下班主任工作策略 篇三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策略;爱心;恒心;真心;细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87-01

班主任应该从小习惯、小细节上入手,达到帮助孩子们树立人生远大的理想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前面地成长。班主任老师应该善于从小细节里做出大文章,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浓浓的爱意。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如何与时俱进,出色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工作确实又累又苦,需要付出很多很多,这就首先要求老师要有一颗爱心。用爱心感化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有了爱心,琐碎班主任工作不再你们枯燥单调,老师就会内心里热爱自己从事的这份平凡又崇高的职业。

记得在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的第二学期里,我的班级里两位同学,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起初,因为他们不好好珍惜这美好的学习时光,我很生气。静下心后,我感觉作为一个班主任,肩上責任重大,不能放弃他们,我要自己的爱心呵护他们,用爱心感化学生。于是在课堂上,我刻意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他们俩病又犯了,我有点无奈,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我知道我的爱心付出的还不够多,爱生,让我去寻找新的方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们两人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其中一个学生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没过几天另外一个学生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就要从各个方面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这些孩子还不是成人,他们还在成长,他们的身上每分每秒都会诞生一个新的世界,而且,有可能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截然相反。他们的过错或闪失,有时和他们的成绩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很有同感。我认为:作为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二、用恒心抓好班级管理工作

古往今来,但凡成功者,无不是有坚定毅力和恒心的人。教育学生也是这样,对有缺点或有过错的学生,不要希望经过一两次教育帮助就使他们转变过来,那是不现实的。有人说过:“要将一个人的坏习惯改变成一个好习惯,最少需要21次以上的重复”。班主任若能长时间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班内就会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风气,如勤学好问、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等。在平时,要注意树立各方面的榜样,并深入持久地学习、巩固,让他们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情操,陶冶他们的性格,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下一代。

另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是抓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师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才能使班级具有凝聚力。要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主样的方法是亲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信任你,把你看成既是老师,又是益友,从而向你敞开心扉。如果一个教师接人待物总是满腔热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学生就会被他深深吸引,产生亲切感,愿意与之交往。要了解学生个性爱好,仔细观察其心理状态,寻找沟通的时机。

三、用真心激励学生进步

评价是激励机制,它在班级发展中的作用巨大。班级管理事情琐碎,可管理无小事,处处有教育,评价也是教育,评价还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我的评价有量化评价也有人性化评价,分数是评价、微笑、颔首、翘大拇指、拍拍肩都是评价。我们的课堂以导学案分组教学为主,课堂上学生的习惯、思维、活动都有量化评价,学校大课间评点、班级评点、日记录、周汇总也是量化评价,量化评价体现在两簿(班级自主管理登记簿、值日班主任记载簿)、五表(小组情况记载表、评点记载表、周末汇总表、个人周考核表、班会记载表)、一面旗(流动红旗);人性化评价主要在校讯通、家长会、活动、课间交流、作业本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同伴的关注,更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老师抓住每一个机会关注学生,鼓励他们就是给他们的爱,老师一句话胜过父母的百句话,走进学生心灵,给他们最需要的,也就是给了他们最好的评价。当老师走进学生心灵,老师就成了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学生就会尽力向老师规定的做人目标去努力,德育工作就化难为易了,班主任在关注引导学生时也是朝着班级文化指引的育人目标方向前进的,所以德育在文化方向标的指引下走向终极目标)。

四、用细心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4.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篇四

吴明川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5.课改策略 篇五

长宁中学

夏小侠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于一身的历史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基础差,传统的提问模式根深蒂固等原因,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所以如此低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实行“满堂灌”的做法,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受到抑制。部分历史教师课改走极端,没有处理好新的学习方法和传统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或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只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气氛,提出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二、学生在初中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有限。我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对所任教的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初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初

一、初二基本不学习历史,而到了初三时由于升学所需,才开始学习历史课。由于在初中时对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基本的线索脉络弄不清楚、基础知识的积累少,到了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专题史知识时感觉“听不懂”,不知老师所云,心里充满了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做过多种尝试,最终我感到最可行,学生也最易接受的方法就是在提高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合理的提问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开动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在师生的积极回答中加强互动、互信、互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以提问为主要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很难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若是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渲染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神入性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这种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解决问题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年青的一代,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在班级进行交流。很明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造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6.课改策略 篇六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何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本文从教育理念、教育观、教学行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课改策略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哪些变革,对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然后我们才能从自身去做一些改变来顺应新课改的发展,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校教育不能使人人成功、成才,但要使人人成人,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摒弃传统教育中残留的如“头悬梁,锥刺股”的陈旧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方法,以“学法定教法,教法促学法”,将全局指导与局部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法、反思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条件反射学习法、快捷学习法、网络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

2.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

没有开放的意识,就没有融入世界潮流的可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必然是丧权辱国,国家改革如此,教育改革亦如此。教育的开放就是学校教育应面向社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来源是实际生活中,教育结果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样的双向流动,才能形成资源共用,智慧共享,教育与经济共发展。

3.新型的服务理念

教育也是服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学校到老师,从老师再到学生,每一级都是服务。教育的服务又不同于商场、医院等行业的服务,教育的服务有更多的技巧,有更深刻的内涵,教育服务的核心是“爱”,一切都基于“爱”,又由“爱”升华。

4.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还需要管理。传统的管理犹如“官本位”,“谁大谁说了算”,学校如此,班级也如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班级中的一位特殊成员,教师与一个班级共命运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师生要学会合作。

5.科研兴教的发展理念

教师要发展,只有向“科研”要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听课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参加科研更是学习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业务,提升价值品位,在教育的高速路上勇往直前。

二确立全新的教育观

1.确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课程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要向跨学科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也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文本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确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忽视其身心的整体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视为完整的人,是自然存在的,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他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的素质技能;学生更是精神的存在,他有鲜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3.确立新的知识观

新课改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知识建构式”教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学习策略的运用为目的,而不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确立新的学习观

学习不再单纯被视为刺激――反映的联结或思维的加工,而是一种个体根据自身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并不是对外界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在建构中形成的。任何结构都不能和建构相分离。同化和顺应实现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

三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1.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新课改致力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经师”转变为“人师”,由“教书”转变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讲解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2.从“师本”转向“生本”

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才是判定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为此,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由“传声筒”转变为“对话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3.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新课改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大陆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价值失落和生活选择。以香港回归为分期,大陆流行歌曲发展与香港汇合,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流行音乐加快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并逐渐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传统而向国际强势流行文化趋进,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发展局面。 在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的爱情歌曲创作中,都有很明显的模仿港台歌曲的痕迹,并在表达个人情感体验时由于政治惯性而习惯以“大我”立场来表现,90年代后歌曲创作逐渐注重私人性、内向性体验,而到90年代后期,歌曲创作完全个人化,个体瞬间情感体验、生命感悟成为主要表达内容,这也反映出青年大众逐渐斩断历史退回关注个体内心的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人性的全面观照。此期爱情歌曲在传达人类情感体验上可谓丰富至极,在深度上和艺术性上也显露出大陆流行歌曲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到1993年,引进版已经全面化,大陆流行音乐市场全面开放。伴随着这一进程,流行歌曲的审美情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表现热恋状态的温馨情歌中,羽泉一曲《最美》将青年人陷入恋爱中的美妙心境表达得细致入微:“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的好,你发脾气时撅起的嘴。”其甜蜜之情自然引发了热恋中男女的共鸣以及人们对甜美爱情由衷的向往。孙楠的《不见不散》、水木年华的《爱上你我很快乐》、杨坤的《无所谓》等歌曲都因其在表达爱情的瞬间甜蜜情绪、痛苦执著或蕴含现代人生存体验的诗意表达而得以成为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的心声传达。另一方面,在表达失恋的歌曲中,孙悦的《哭泣的百合花》则以其新颖的意象、凄美的意境和如泣如诉的演唱而打动大众孤寂的内心。还有歌曲《同桌的你》、《吻别》等,都包含着深深的哀怨惆怅,悲悯伤怀的情感。

但从整体上说,20世纪90年代的爱情歌曲,尤其是90年代后期的爱情歌曲还是流露出深深的焦虑情绪。这里既有世纪末的因素,更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整个社会焦虑情绪在通俗爱情歌曲上的一种映照。这种焦虑是“大我”解体后“小我”独自面对和承担社会变化的一种必然情绪。诚如当时的一句流行话语:“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迷惘和焦虑导致了90年代的爱情通俗歌曲缺少80年代邓丽君等歌曲中的那种对爱的舒缓柔情式的古典吟唱,而代之以都市文化式的焦躁、彷徨和歇斯底里。所以说90年代的爱情流行歌曲具有一种青春期的成熟,但这种成熟中也带有青春期特有的焦虑和迷茫。

三爱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流行文化亦呈现出多元化之势,特别是反映在爱情流行歌曲上。新千年后,自由、个性成为最能表达新一代青年的词汇,人们的爱情观也各不相同,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千年反映爱情的歌曲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开始淡化旋律、强化节奏,电子曲风、说唱曲风成为时代的亮点。在此过程中,港台和内地都涌现出一批新生代歌手,如:潘玮柏、周杰伦、蔡依林、F.I.R.、花儿乐队等。

这些新世纪成名的歌手在爱情叙事上有了明显的个人印记,比如潘玮柏的《WuHa》。一般来说,爱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呈现出的是或浪漫、或哀怨、或渴望的面貌,但像这首歌曲中这种嘻哈的风格是以前爱情歌曲中所没有的。上述歌手大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没有崔健那代人的信仰和灵魂撕裂的痛苦,因此更少一种限制和约束。在他们的文化字眼中,后现代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后现代从本质上是一种解构经典和传统的文化思潮,它契合了年轻人天然的个性,并且也与新世纪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从受众层面来说,这些歌手的许多粉丝和拥趸恰恰就是被传媒和坊间命名的“80后一代”。因此,时代环境、歌手本身和受众三个层面在爱情流行歌曲的审美和需求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当然,新世纪是个多元的时代,并不是说上述的嘻哈风格一统江山。在这个时代里,只要是有个性的都能被人接受并广泛传诵。如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爱情的忠诚与执著,它是时代的主流话语,但类似“死了都要爱”的直白流行语言,非时代潮流之人是绝对难以言表的。又如蔡依林、陶吹摹督裉煳乙嫁给你》,婚约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主流话语中应该很严肃、庄重,但在流行歌曲中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潇洒。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还表现在对美的追求上。爱情非常伟大、高尚,但它毕竟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如经济条件、文化水准、生活环境等,超脱现实的灰姑娘和王子的完美爱情是童话里才出现的,而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人人向往这种完美爱情,但常常事与愿违。流行歌曲却能弥补人们的这一理想缺憾。在歌曲《天下无双》中:“穿越红尘的悲欢惆怅,和你贴心的流浪。刺透遍野的青山和荒凉,有你的梦伴着花香飞翔。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表达了爱情理想主义的空幻意境,此种浪漫的空幻情境,青年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仍可以感受到爱情唯美的震撼,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爱情的火热与执著。

但是一味的追求个性化也会导致文化的偏离。例如《香水有毒》的歌词:“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这种描写太露骨,也把女人写得太悲伤、可怜。虽然一些网友说这写出了她们的类似经历,让她们深夜流泪,但这正反映了现实生活与主流的两性文化中的男女平等存在着隔阂。此时歌曲的衡量标准是能叫座就行,显然歌词的艺术性被自发的市场扭曲了。其次是部分听众的非理性需求。一首歌曲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家、歌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一些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众常以追求新异刺激,获得感官享受为主导动机,迷沉于低调、庸俗、流氓歌曲,并为其盛行摇旗呐喊,这样文化偏离也就不足为奇了。

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精华缩影,它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了音乐与人的距离。歌词本身包含的既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创造能力,更包括一个人对社会及他人所负有的责任感。因此流行歌曲所流行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流行歌星,更是一个时代青年大众的心声,是一种亚文化全方位的渲泄。

参考文献

[1]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J].学术论坛,(2)

[2]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78

[3]居其宏.20世界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124

[4]孟丽.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歌曲发展初探[J].黑河学刊,(6)

[5]刘敏.当代流行歌曲与《花间词》情爱主题之比较[D].武汉大学,2004

7.新课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词汇不足。

初中英语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了解日常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掌握3000个左右单词和习惯用语, 重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培养。阅读材料内容丰富, 知识容量大。词汇量的不足是高一新生不能顺利阅读的直接原因,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甚至在阅读时感到不知所云, 读不下去。

2. 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差。

很多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其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滞后性相对明显。这样的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量的语言知识, 但不具备语言运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 有的根本听不懂课堂常用语, 无法应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3. 不重视语感。

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强调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词和句的使用进行感知和体验。因而学生缺少结合语境感知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自觉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由于初中阶段阅读材料内容涉及面不广, 多以对话, 小故事, 短文为主, 作者观点往往直接明了, 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语感的缺失并未对学生阅读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 高中阶段的阅读材料句子结构更为复杂, 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篇章长度, 并且话题涉及面广, 读者需要仔细辨别才能了解文章的观点。因此在高中阶段, 只有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4. 缺乏阅读技巧。

在初中阶段, 学生习惯逐字阅读, 笼统的感知文章意义。这样的毫无技巧的阅读方法, 阅读高中阶段长而且复杂的文章时,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 学生往往在反复阅读几遍文章之后, 仍然没有清楚文章大意。因此要教会学生快速且有效率的阅读, 就必须对他们传授有效的阅读技巧。

5. 高中教学节奏快、容量大, 学生无所适从。

受高考的制约及升学压力的影响, 高中英语课堂往往是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内容繁多, 时间紧迫。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气氛沉闷, 使得习惯于初中活跃的课堂气氛, 直观的教学模式, 变化多样的操练形式的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从而出现了高中英语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的困窘局面。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中, 只有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 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 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 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2. 开展分层次教学。

使用分层教学方法, 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 使各类学生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说, 上阅读课时,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背诵全文或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对于中等生要求能背诵重点段落, 对于差生来说, 只要求能读懂课文就行了, 鼓励他们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 使他们做到记好单词、短语、基础语法知识和它们的使用方法。

3. 掌握相关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 要速度和质量并重, 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阅读的技巧。比如要了解文章大意, 采用跳读的方式, 不需要过于关注单词和各句的详尽含义, 只要大体知道文章的所述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可以了;要了解文中某一处的详细信息, 采用查读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找出具体数字、论点和描述即可;要捕捉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就需要寻找主题句和关键词, 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对于生词, 需要养成依靠上下文语境推理猜测的习惯;对于长句和难句, 要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来准确领会其意义。

8.新课改下化学高考备考策略 篇八

我国的课改已全面展开,课改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难度均有所改变。在每个地区课改来临时,很多教育工作者私下持观望态度,认为又是一次“穿新装,走老路”的过程,但从教学大纲、考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得知,这次改革不仅从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上有所改变,而且改革还延伸至高考试卷。伴随新课改的来临和研究性学习、三维目标的实施,这些改变无疑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课效率才能面对课改后的发展。那么课改下如何去复习备考,以迎接最后的高考挑战,正所谓经历是一种财富,笔者在课改中积累了如下复习备考方案。

一、夯实基础

无论是否进行教学改革,复习备考中的关键点——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它是复习迎考的基础。因为没有基础,就谈不上综合提升,也谈不上知识网络的构建;它是考试得分的基础,没有学科基础知识,最简单的题目也难以得分。再者,每年的高考题目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容易题占有一定比例。化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基础实验、方程式的书写等。夯实基础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历年高考试卷分析得到。如近四年全国理综卷Ⅱ(2016卷Ⅲ)化学试题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见表1)。

从近四年试卷中涉及的方程式可知,每年均有基础方程式的出现,有些要求书写,有些是通过方程式加以计算,分析理论原理。仅这样一个基础点足可以证实复习备考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复习备考中不仅要重视,而且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夯实。

二、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在新课改革中,教材内容有删有增,新增内容必定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如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是高中新课程所增加的内容,于是三大平衡常数就成了近年来的高考新宠,各套题目中均有涉及;再如高考试卷中的工艺流程题型是必考题,而不是选做题,对工艺流程题的认识,有人认为超出必考大纲,是《化学与技术》的课程内容,其实不然,这样的认识缺乏对高中课程内容的深度认识,在必考题中出现工艺流程题,实质是选修四(必考)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应用,并不超出必考范围,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是新课程里新增的内容。从高考的导向不难得出要对教材的内容、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才能在复习迎考中突出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不管高考怎样改革,考纲如何变化,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继续进入大学学习,其依据均是高中教材内容或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备考中要依托于教材资源,深度认识上加以挖掘,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计算能力的训练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享受着科技给教育带来的便利,但同时在教学中也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如11.2/22.4都要使用计算器,无疑在学生的学习中,但凡数据计算第一反应是寻找放于桌箱里的计算器,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降低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高考考场是不允许带计算器进入的,显然计算能力的降低不利于高考题的作答,仅以化学科为例,近四年全国理综卷Ⅱ(2016卷Ⅲ)涉及计算式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计算式的个数均在6个以上。计算式的难度不大(2016卷Ⅲ计算量小,有的只要求变形后比较大小),但要求具备一定运算能力,高考是争分夺秒的战争,对计算要快、要准,而长期使计算器的学生,怎能快和准呢?因此,复习备考策略中,要求学生不使用计算器,同时将近年来高考题中所涉及的计算编成计算能力训练资料,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完成规定的计算式,然后验证,只有通过平时的计算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及对数据处理准确性,从不同环节,不同的细节完善应对高考的能力。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一分之差是划线,也是命运,备考中,一分的提升是成功,何况一个计算式不止一分。

四、理解能力的训练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做题时,要做到审题慢,做题快。这里的审题要慢,是因为测试者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事物的意义,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答题。资料显示,理解知识有三级水平,低级水平是辨认和识别,即知道“是什么”,中级水平是理解原理、法则,即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建立认知结构,进行综合认识和知识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从近年课改区试卷分析可知,大部分题目是中高级水平,显然对测试者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仅是单一的学科问题,而且与语文知识水平有关,笔者以为可以在平时授课时进行理解能力训练。

在理解能力的训练中,“读”是关键,通过读能集中精力并提取有效信息。特别地,某些题目文字过多,看似涉及诸多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放弃,其实只要学生理解能力好,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这类题目就变成了“纸老虎”。当然理解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在复习备考中要引起重视,才能为学生增分。

五、小专题围点打圆

高三后期,是知识网络构建的关键。要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就要进行查缺补漏。查缺补漏可以根据近几年高频高点进行强化,以小专题形式进行训练。如近几年高考题中均涉及锰及锰的化合物,于是笔者借助资料,形成了一个小专题即《围观锰及锰化合物》在小专题中呈现考题形式。锰元素价态变化规律,常见方程式等,通过小专题一个点,逐渐增多,构建起一个圆,从而完成学科知识网络。小专题的形式多样,但一定要有理有据,做到有的放矢。而依据就是高考考纲,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六、错题分析

课余时间,教师在交流时,经常会说道:“这道题上次考过,这次依然还有这么多同学再错”,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做错的同学无兴趣做题,第二种是在上次讲解中没有理解。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其原理、法则,高一考会错,高二考会错,高三考当然也会错。该过程中,授课者的讲解是针对全班的,讲解时是否全部听懂不知道,如果再加一个环节,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即错题分析。操作错题分析时,不是简单呈现教师的讲解过程,而是深度认识该题涉及的原理、计算。教师要合理操作,使错题分析是有效的。

七、赢在心志与智慧

高考是智力与体力的竞争,而智力的竞争与心态密切相关,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使智力正常发挥,收获应有分数。在历年的高考中,冲刺到后期,会有学生惧怕考试,惧怕考场,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态是您的教育责任。高考学生每天进行的是抬头语、数、外,低头物、化、生,枯燥乏味,但三维目标的第三个维度可以使讲题也精彩,适当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当然,个别学生课间的学法指导,心态调整是很有必要的。总之,教师在做好教书职责时,要做学生心态与智慧的调味剂,因为高考是一场赢在心态与智慧的战争。

总之,高考复习备考是一门学问,值得去研究。以上七个方面经实践是有效的。教与学,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上一篇:班干部选拔与培养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后勤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