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2024-10-05

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精选8篇)

1.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一

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说的统称。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明)吴承恩

又名:《西游释厄传》

回数:共一百回(实一百零一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人物简介

唐僧: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徐少华扮演的唐僧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诚实善良,一心向佛,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

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孙悟空裂,见风而成之灵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字隐去了,称作“美猴王”。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并取名金箍棒。此后,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五指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

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liè).猪悟能,孙悟空常称他“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漫画猪八戒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天蓬元帅(戏嫦娥)——净坛使者】(36变)【九齿钉钯】憨厚淳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使用的兵器是月牙铲。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沙和尚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虽然个性不鲜明的他戏份不多,但他是《西游记》里不能缺少的人物。

白龙马:

任劳任怨。【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八部天龙马】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白龙马后在化龙池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十分生动。

观世音菩萨:

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只见观音菩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经路

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玉皇大帝:

也叫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皇,简称玉皇大帝或玉帝,自幼修行,经历了三千多年才成金仙,又经过一千五百五十五劫,每劫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享受到无极大道,成为掌管天、地、人三界的最高主宰,也被佛教、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由三十三座天宫、七十二重宝殿组成,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等神勇盖地;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而且有西天如来佛祖暗中保护。玉帝大慈大悲,也是普救众生的大救星。

王母娘娘:

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是玉皇大帝的妻子。

《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大观琐录》 《金玉缘》 《情界铨》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红楼梦》也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主要人物介绍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夸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贾宝玉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林黛玉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三、贾母

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贾母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影响,有了一些前卫的思想。总之贾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说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她的能耐也是有的,要不能在封建社会保持长久的地位么?

四、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

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使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她搬到她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五、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薛宝钗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颇深的城府。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像”,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虽说如此,但宝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她的城府。例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死了,宝钗说“姨娘也不必过于念念于兹,多赏她几两银子便完了。”还有,她在偷听了坠儿和红玉在滴翠亭的话后嫁祸给黛玉,虽说没明说,但看过书都知道,宝钗的城府不浅!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六、探春

贾探春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账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

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她虽为妾生,但处处要求自己的主子身份,为了得到平等的地位,她不得不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割断“天然脐带”,与正室夫人王夫人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她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却满口叫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为舅舅。其实探春很无奈,在这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不得不这样。

七、迎春

贾迎春贾迎春是贾赦与前妻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

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是罗贯中所作。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经》、《礼记》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2.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二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不仅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它们对西方的影响, 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 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宗教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 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 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古希腊神话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生命意识、人本意识、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

荷马史诗集希腊神话之大成, 对西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成为西方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 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内容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歌颂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价值, 赞美智慧。肯定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其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展示了高超的叙事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质朴。

2 亚非文学

中古时期, 亚非各国先后步入封建社会。在近邻交流往来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与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文化圈和以阿拉伯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圈。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印度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朝鲜的《春香传》、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比欧洲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巨人传》早了大约五百年。

3 欧洲文学

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 欧洲出于封建社会时期, 被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文学比较沉闷, 主要有四大文学板块: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教会文学无非是一些圣徒传记、赞美诗、警世故事等;骑士文学分为抒情诗 (情歌、破晓歌等) 和骑士传奇两种;英雄史诗一般是歌颂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和英勇气概的, 如法国的《罗兰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伴随着欧洲城市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城市文学, 多是民间创作, 较为著名的是法国《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中世纪末期, 意大利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但丁, 他可以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包括《序曲》、《地狱》、《炼狱》、《天堂》四个部分。

4 文艺复兴文学

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回到古希腊”, “巨人意识”, “人”“神”易位。以人为本, 反对神权、神性, 宣扬人权、人性, 抨击蒙昧主义, 推崇科学理性, 否定禁欲主义, 追求现世享乐。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 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意大利, 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 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 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 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英国,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 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 情节生动, 语言丰富精炼, 人物个性突出, 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骑士通过服骑兵兵役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采邑。由于当时社会崇尚武艺, 因而骑士很受人仰慕。骑士周身披着钢甲, 头上戴着有蒙面罩的兜帽, 腰间插着十字柄的直剑, 手执长矛和盾牌, 骑膘悍的高头大马, 威风凛凛。他们经常比武打斗, 与上流社会的妇女谈情说爱。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出现了历久不衰的“骑士传奇文学”。欧洲人常把崇尚武艺、扶弱抑强、尊重女性、忠贞爱情、捍卫荣誉的品质称为“骑士精神”。在西班牙, 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 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 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堂·吉诃德》揭示了人类无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 描绘了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哈姆雷特》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庭为背景, 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得仇的故事, 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 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的深刻反思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威尼斯商人》歌颂友谊、爱情和以仁爱为本的人道精神, 抨击冷酷、自私与贪婪, 塑造了著名人物形象——吝啬鬼夏洛克。

5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 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莫里哀的《伪君子》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达丢夫的生动刻划, 揭露封建教会的伪善本质, 突出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反映法国时代风貌。

6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深入, 它的根本任务是反封建, 提出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的最高表现, 有明确的政治上的诉求, 以推翻封建专制为最终目标。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 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 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 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 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以描写国王贵族等上层人物为主不同, 它多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并将这些下层人物或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

7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理性沦落后的人性宣言, 用自然神性的全新发现对抗物化的世界, 遵循情感本位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 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 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 一种文学表现类型, 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 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 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大力提倡想象。拜伦的《唐璜》将传说中的登徒子唐璜改造成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英雄气质的时代青年, 并通过其在欧洲大地的游历,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卷。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在爱情上的两次迥然不同的遭遇, 以及在农奴制改革大潮中的犹疑与懦弱, 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表现了整个俄国生活的真实画卷, 展示了全方位的文学才能。《悲惨世界》描写苦役犯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 自我牺牲、仁爱救世的一生,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塑造,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仁爱救世的形象化阐述。《巴黎圣母院》描绘了中世纪法国的一幕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的传奇场景。

8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研究社会, 强烈的批判性。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 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 严格地说,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 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 (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 。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冷漠, 孤僻, 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 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 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 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红与黑》描写了出身平民的青年于连的短暂的注定失败的个人奋斗史, 反映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双城记》描述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为爱情自我牺牲的浪漫故事。《高老头》通过高老头的悲剧和拉斯蒂涅走向堕落的故事, 揭示金钱腐蚀人的灵魂的严峻事实。其文学价值在于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再现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描绘了人被异化的历史悲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安娜·卡列尼娜》描写了贵族女性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婚外恋悲剧, 先进贵族列文的农奴制改革。其文学价值在于广泛反映上流社会与宗法制农村的真实生活。塑造了不同凡响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自由的旺盛生命力与虚伪顽固的上流社会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必然走向毁灭的命运。左拉的《娜娜》以人的生物属性为轴心, 采用向心结构展示特定的社会关系, 形成了尖锐深刻的现实批判力度。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个孤独忧郁的人生在光明与黑暗、灵与肉、堕落与升华之间挣扎求生的极其矛盾痛苦的心灵记录。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 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艺术审美领域。表现纯粹诗意和超验心灵感应。

9 西方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典型形象分析

在西方文学领域, 女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完善与丰润也是在不断否定过程中完成的。男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形象, 掩盖了其本身的性别特征, 剥夺了其话语权, 而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形象, 则更深刻地剖析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在父权制社会, 男性拥有话语权, 操纵整个语义系统和文化领域, 并根据自身性别的好恶标准和想象力锻造女性的行为规范, 把敢于逾越传统妇德规范的妇女加以丑化, 使她们幻化为种种刁妇、女魔的形象。受到西方父权制的影响,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天使或是魔鬼。在文学著作中所见的“天使”并不是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 就是那位勤劳质朴、侍候他人的聪明妇人。她们或是天真无知、美丽可爱, 或是委曲求全、牺牲自我, 大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不过是男人生活中的附属品和点缀品, 是男人享受人生的工具;我们所见的“魔鬼”, 要么就是那个不受传统束缚、偷吃禁果的夏娃, 要么就是凶狠恶毒的后妈。《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故事中凶狠毒辣的后妈, 《麦克白》中妖言惑众的女巫麦克白夫人, 这些“女魔”形象是作为父权制文章中理想的“天使”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妇女在文学中所扮演的这种双重角色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矛盾态度。她既是男人的梦想, 又是男人的梦魇;既给男人带来满足, 又使男人产生厌恶。

摘要:外国文学名著是一座历史宝藏, 里面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发掘,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经典性文学命题, 其意在指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 该文将针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名著的特点进行解析, 并对其代表作以及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论述, 并对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女性经典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名著,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赵治.试析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张骁, 罗锡英.外国文学教学与文本细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3]王勇, 胡振江.外国文学教学中人物分析的跨文化阐释[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1) .

[4]宋纯花.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J].飞天, 2010 (3) .

[5]廖四平, 蒙慧.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6]王振军.论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的整合——兼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7]马慧.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的悲剧精神[J].语文学刊, 2010 (12) .

3.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三

【关键词】慈悲情怀 跌宕 逆转 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88-02

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戏剧、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人类文学的宙斯、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等。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最优秀的喜剧之一。莎翁在该剧作中热情地歌颂和赞扬人文主义的友谊和爱情,极力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本文就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作中的慈悲情怀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慈悲情怀与莎士比亚

“慈悲”原是佛教用语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叫“慈”;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也泛指怜爱与悲悯。”因此,对人间苦难感同身受并且以博爱来怜悯,是慈悲情怀的内涵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具有全方位、多角度内涵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谨慎客观的态度书写人物,倾尽笔力去塑造具有多重特征和思想的人物形象,旨在展示真实的人性的复杂,让读者很难始终坚定地站在一方的队伍里、去反对另一方,而不是强调关键人物的典型化(善或恶,美或丑)。这种现象被本文作者定义为“慈悲情怀”一一理解并包容各阶层、身份的人的不同遭遇、境地和命运,以怜爱之心观照人类。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力发展、繁荣。早期文艺创作的主题是“构建并追求理想人文主义”,高扬人性光辉、歌颂人的各类需求。莎士比亚的生活阶段位于欧洲人文文学发展的晚期,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更加强烈地逆向发展,社会的消极方面更多显露出来;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莎士比亚始终对人类有着深厚的热爱,虽然逐步认识到人文主义发展的曲折和漫长,坚持承认、尊重、理解现实的复杂人性。因此,选择慈悲,取决于社会现实,更是人文主义深层次升华的正确途径。

二、《威尼斯商人》中的慈悲情怀

1.情节的跌宕和命运的逆转

《威尼斯商人》讲述了阴险奸诈的高利贷者设计报仇,最后害人不成、反而自己遭致财产充公、被迫信基督教的故事,喜剧中蕴含着悲凉。19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学常把犹太人描绘成凶狠残忍的高利贷者和吝啬鬼,本剧中的夏洛克(后文简称“夏”)一直被视为这类典型人物:攀高求富、制定“割肉”契约、不留余地设陷阱报复仇人……他的“恶”在喜剧前半部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情节推进,读者为身陷囹圄、命运不可逆转的安东尼奥(后文简称“安”)抱不平,对夏的愤恨和厌恶逐步积聚到顶峰。这时,鲍西亚假扮律师救安东尼奥,夏在读者心中的消极形象开始逆转。得知割肉不能流血,夏在接连做出“照契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把我的本钱还我,放我走吧”、“难道我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三个退让后被迫放弃。至此,安获得了应有的公正,夏以拿不回本钱而遭到报应,世间重归正义。读者内心平衡了。

然而,鲍西亚等人对夏洛克的处置穷追不舍:

鲍西亚:等等,犹太人,法律上还有一点牵涉到你……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

……

葛莱西安诺:求公爵开恩,让你自己去寻死吧;可是你的财产现在充了公,一根绳子也买下起了,所以还是让公家破费把你吊死。

公爵:你的财产一半划归安东尼奥,还有一半没入公库;诚心悔过还能减少罚款。

鲍西亚:这是指没入公库的那部分……安东尼奥,你能下能给他点慈悲?

安东尼奥:白送他一根上吊绳子吧;看在上帝的份上,下要给他别的东西!

在这紧要关头,莎士比亚笔锋一转,一改之前对夏洛克的描写方向,将窘迫、凄楚、无情的人生境地给予他。众人连珠炮似的抨击与嘲讽,使读者心中的砝码一个个开始向夏洛克这边移动,最后安东尼奥那句“白送他一根上吊绳子”将夏洛克的凄惨推向绝顶,读者的天平彻底歪向夏洛克這边了。世界残酷性,基督徒的冷酷狭隘,成为莎士比亚最终的着力点,夏洛克的黑暗面因下场落魄而得以中和。跌宕变化的情节设计体现了莎士比亚对笔下人物的慈悲心理。

2.人物存在的复杂性

(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历史文化语境

从1290年起,英国对犹太人实行与欧洲大陆一样的驱逐政策,直到共和国成立才取消这禁令。1594年,《威尼斯商人》还没有被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爱塞克斯伯爵为获得女王专宠,妄称犹太御医皮劳斯要暗中陷害伊丽莎白女王,皮劳斯遭到严刑拷打,在法庭上还是矢口否认了罪名,但无人理睬,最后被处决。这件事引发了大规模的排尤浪潮。可见在莎士比亚写作的时代,欧洲人对犹太人歧视迫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犹太人因受迫害而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所以只得收集巨量现金;因有巨量现金而往往以放债为生,取重利。

夏洛克就是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一个产物。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态度和做法是:“他憎恨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汇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对此,夏洛克感慨道“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这不是一个人受欺侮的言语,而是整个长期收到民族和宗教歧视的犹太民族的忿恨。报复的欲望和屈辱的感觉交织在夏洛克骨子里,因此,当他一再受到不应得的激怒而达到疯狂状态时,就选择了拼命的、残酷至极的报复手段。

(2)契约意识的冷酷性和高利贷的合理性

以往的解读认为在借钱时,夏就萌生了通过“无力还款而被割肉”来报复安。其实不然。作者对这位新兴航海资本家的描述是:买卖遍布海外各国,“买卖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全部财产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这表明立契约时,安东尼奥顺利还款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夏“利用安很可能無法还款的现实来设计割肉赔偿细则、进而达成报复”的理解不合理。“割肉条款”应该反映了当时客观普遍的契约内容范围。“契约制度是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根本基础之一。夏洛克的奸险差一点实现,跟契约制度本身冷酷的利益框架有一定关系。

当巴萨尼奥向安东尼奥借钱时,安的全部财产都在海上,手头没有现款或可以抵押的东西,“我们还是去试一试我的信用吧,看它在威尼斯里有什么效力。”最后安却找到了他的死对头夏。这说明安找不到一个熟人或朋友肯不取息地借钱给他,迫不得已才来找高利贷者。这一事实是对他斥责夏所说的“哪有朋友间借几个钱还要斤斤计较利息的道理”的有力反驳。所以,莎翁通过剧中事实证明了高利贷存在的合理性,况且巴萨尼奥因此次借贷而成就了婚姻大事。

(3)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都不能被简单化、单一化,都是卑鄙因素和伟大行为的统一体。

先来分析高利贷者夏洛克。他生长于被压迫受蔑视的民族环境中,天性被生活扭曲了,但远远没有失去全部人性。夏的人道一面从来没有走进那些威尼斯人(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公爵等)的内心,他的善良好意不被他们接受,他从未被威尼斯人宽恕、理解。安向夏告贷,“我恨不得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依旧贬低他的人格,对他一如既往地粗暴、不人道。面对宿敌的侮辱,夏洛克同意把钱借给他并且像他一样,不收利息,这可是先例,却遭到了巴萨尼奥的恶意揣测。夏洛克一生备受屈辱,这里面兼有高利贷者的懊恼和真正受辱者的怨恨。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取我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再来看正义的威尼斯人们。诉诸夏洛克悲悯心时,公爵的假仁假义被揭穿。

“你们买了很多奴隶,把他们当做驴狗骡马一样看待,叫他们做种种卑贱的工作,因为他们是你们出钱买来的……”

而巴萨尼奥求婚时那句“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不正好反映了鲍西亚对夏洛克的审判吗?安东尼奥几乎在每一次出场时都显示了仁爱善良,惟独向夏洛克借钱时没有。公爵、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人平时虽然宣扬慷慨好施,淡泊名利,但判决夏洛克时事无巨细地处理他的财产,说明威尼斯人对物质财富并不轻视。威尼斯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只是针对圈子内部人而言的;夏洛克并没有体会到他们的博爱,因为他不属于那个圈子。

可见,“莎士比亚在配置阴暗面时,绝无一味地给夏洛克脸上抹黑之意。相反,根据生活真实的要求,他在某种程度上独出心裁地把夏洛克写得具有了人性。同样,他也并非只用玫瑰色的油彩来涂写夏洛克的对头们。莎士比亚也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突出了他们的青春魅力,但也没有忘记他们的阴暗面。”

三、莎士比亚慈悲情怀的意义

莎士比亚以慈悲之心观照人类社会,不轻易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褒贬立场,表现复杂的人性。对于文本而言,增加文本内涵丰富性,使情节一波三折,笔力雄厚;增强人物独特性、使之免于流俗同化;其中包含的多元客观的历史文化信息、具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等具有多重阐释性、象征性、意蕴丰富性,供后代源源不断地挖掘、欣赏。其文学作品在当时做到了最大可能地反映真实的社会情态,在文学史上为后代文学紧密连接现实世界树立了典范。更为重要的是,全面揭示了人类在内心灵魂、客观世界两个领域的表现情态,指明人类与历史文化互相勾连、双向影响作用的关系,凸显了社会具体境遇中人性的张力,集中表现人在世界的能动性和魅力。正如哈姆雷特所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既有喜剧的欢乐色彩和气氛,又有悲剧的深刻思想和内容,是悲喜剧的统一体。莎士比亚的喜剧使观众在大笑之后,能对人生产生更真实体验,使得剧本的内涵得以升华,寓批判于其中,寓教于乐,这也正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该剧作中,人类存在的复杂性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其中折射着莎士比亚对人的慈爱、怜悯;同时,也揭示了莎翁的慈悲情怀——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之分,要理解、尊重人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张莹雪.莎士比亚喜剧的批判精神和悲悯情怀——浅谈莎翁戏剧《威尼斯商人》[J].戏剧丛刊.2010

[2]周密.解读《威尼斯商人》的悲剧与人文性[J].芒种.2014

4.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篇四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杨前线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真性情的林黛玉 „„„„„„„„„„„„„„„„„ 3

一、观黛玉

(一)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3

(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3

(三)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4

二、品黛玉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 4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 4

第二讲: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花和尚鲁智深的人格魅力

„„„„„„„„„„„„„„ 5

一、人物介绍„„„„„„„„„„„„„„„„„„„„„„„„„ 5

二、形象分析„„„„„„„„„„„„„„„„„„„„„„„„„ 6

(一)粗卤急躁 蛮横无礼„„„„„„„„„„„„„„„„„„„ 6

(二)粗中有细 有勇有谋 „„„„„„„„„„„„„„„„„„„ 7

(三)正直勇敢 幽默智慧„„„„„„„„„„„„„„„„„„„„ 8

(四)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 9

(五)善良厚实 心胸阔达„„„„„„„„„„„„„„„„„„„„ 9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真性情的林黛玉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现在闲谈如下:

一、观黛玉

(一)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由此可见,众人眼中是体弱多病与风流不俗的黛玉。

(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由此可见,王熙凤的眼中黛玉是丰姿非同一般。

(三)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宝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由此可见,宝玉眼中的黛玉的美是神韵皆备的,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

那么,林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什么样儿的呢?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二、品黛玉

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

(一)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二)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

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花和尚鲁智深的人格魅力

一、人物介绍

天孤星鲁智深,原名鲁达,人称花和尚。《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位列十三,在梁山上为步军头领之首。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1(第四回P50)鲁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临别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五回P62)在去东京汴梁大相国寺途中,先在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后与史进重逢火烧瓦罐寺杀死生铁佛。后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鲁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

后来宋江等接受招安,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第九十回P1090)临别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第九十回P1091)

宋江征方腊时,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鲁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第一百十九回P1393)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鲁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第一百十九回P1393)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一百十九回P1396)

鲁智深圆寂后,宋江又道几句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根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第一百十九回P1396)

后来朝廷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第一百十九回P1402)

二、形象分析

金圣叹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纪德君对鲁智深的评价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才大心细,雄猛沉稳;率性而行,粗豪不羁。”他把“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作为鲁智深一生的写照。

张县伦认为鲁智深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最能代表梁山精神,真正体现好汉本色的人物。他认为鲁智深的行为很符合大禹,儒家,墨家,基督教,佛教等的价值观。

具体说来,我对鲁智深的印象如下:

(一)粗卤急躁 蛮横无礼

鲁智深粗卤急躁,蛮横无礼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也表现在其语言上。他和史进去喝酒,遇到史进以前的师父李忠,鲁智深便要拉着李忠一起去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鲁智深便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第三回P37)然后却将看李忠卖膏药的人,一推一交,把众人赶散,使李忠被迫与他们喝酒。这里从语言和行为上都显出了他的卤莽性急的性格。强请别人喝酒,却不觉得自己蛮横无礼。

又如“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第三回P40)等也从行动上和语言上表现了他的急躁的性格。他时常骂人为“腌脏泼才”“直娘贼”“鸟人”“鸟寺”等粗俗不堪的语 言,更显其粗卤。还有更厉害的,他本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可是却抢人酒喝,并在神佛像后屙屎屙尿,不但不守寺院的清规戒律,而且更显得自己没有修养,狂放不羁,粗俗不堪,再显其粗卤的性格。

(二)粗中有细 有勇有谋

鲁智深虽然粗豪,但是也具有精细的特点。金圣叹说他是:“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1)这一段话,是很切合《水浒传》中对鲁智深的描写的。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P40)

鲁智深如此性急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女子,他们可没有自己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户,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躁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粗中有细的特点。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打周通,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走了,一旦周通反悔,刘家可真得又倒霉了。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骚扰,但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让他为难:“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第五回P71)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旦做了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

这里就体现了鲁智深有勇有谋的形象,“勇”在于他明知道周通是山贼也不惧怕,只身一人前往救人;“谋”在于他救了人后,怕周通反悔,给周通带了个高帽,让周通无法做“丈夫”的计策。鲁智深在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 到有人找董超和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怕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离开。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以此来震慑董超和薛霸,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用心良苦了: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震慑董超和薛霸,自己也不会放心的。这又表现了鲁智深重情重义的性格。

(三)正直勇敢 幽默智慧

《水浒传》是一本写英雄好汉的书,而鲁智深算是108好汉中的佼佼者。《水浒传》开篇的重头戏大部分在他身上。鲁智深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见义勇为。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哪有不平哪有我”,“该出手时就出手”,惩恶扬善、义薄云天。让人不由得为他的行为大声叫好!

鲁智深善于审时度势,豁达明快。出了命案后,被官府通缉,他就听从赵员外的安排,出家做了和尚。鲁智深虽然狂放不羁,但知轻重缓急,紧要处能自制。在五台山,他两次闯祸。但长老一到,“那酒就醒了七八分”。还装疯卖傻,让长老“与洒家做主”。长老训话说:“„„如何这般所为?” 鲁智深跪下道:“今番不敢了。”(第四回P54)这表明鲁智深有羞愧之心,忏悔之语,也表现了他是个敢做敢当,正直的人。

鲁智深也有可爱的一面,这就表现出他的幽默感。大闹桃花村,戏弄山大王,就是十足的恶作剧。看那胖大和尚,脱得赤条条,坐在新娘床上,“恭候”新郎到来。那大王“探一只手去时,摸到鲁智深的肚皮,被鲁智深就势劈头巾带角儿揪住”,按下床来便打,边喝道:“教你认得老婆!”(第五回P67)看到这里,谁能不捧腹大笑?在桃花山上,鲁智深因见不得李忠、周通的悭吝,便卷了他们的金银,从后山“骨碌碌滚到山脚边”,溜之大吉。鲁智深以搞笑的方式,“教育”了吝啬鬼们。

鲁智深不是小聪明,他有大智慧。在菊花会上,当宋江提出招安的心愿时,鲁智深立即反对道:“只今满朝文武,多大奸邪,蒙蔽圣聪明,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他“遇(方)腊而执”,立了大功。宋江劝他“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鲁智深却“只愿寻一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他深知仕途凶险肮脏,不愿同流合污。宋江又让他“到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鲁智深 听了直摇头叫道:“都不要,更多也无用!„„”像宋江这样痴迷功名的人,当然不可能理解鲁智深的想法。鲁智深名副其实,慧根深不可测。

(四)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

鲁智深是个行侠仗义、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在瓦罐寺,鲁智深见崔道成,丘小乙两人强占寺庙,霸占民女,十分愤恨,大开杀戒;在华州府,他得知贺太守霸占民女,贪赃枉法,十分气愤,竟冒险前去行刺,结果被抓,打入死牢,幸亏宋江攻城才救了出来。在听了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的悲惨遭遇之后,鲁智深的表现绝对异于常人,他一连问了三句:“你姓甚么?在哪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第三回P39)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并且立刻就要去打死郑屠那厮。被劝住之后,“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鲁智深就赶到金老父女住的店里,让店小二叫他们动身出发,等他们走远,便去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除了心中一口恶气。这一切,在别人眼里也许觉得不值得,也许很可笑,但在鲁达看来却是必然如此,他的嫉恶如仇的本性,他的急公好义的胸怀,都使他必然如此。没有人强迫他去做什么,他完全可以不做这一切,但他自觉自愿地去做了,急不可待地去做了,完全不计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完全出于真诚,完全出于内心的要求。他的这种性格,不属于一般的义气,具有永恒的魅力。

(五)善良厚实 心胸阔达

5.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五

一、人物:刘备 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成语:三顾茅庐、髀肉复生、后患无穷、如鱼得水 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二、人物:诸葛亮 故事: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成语:盖世无双、如鱼得水、集思广益、欲擒故纵、三顾茅庐 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三、人物:曹操 故事: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

成语:偃旗息鼓、兵贵神速、割须弃袍、望梅止渴、味如鸡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水浒》中三个人物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

一、人物:宋江 故事: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

成语:迫不得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心怀忠义、铁血杀契、扬威漠北、扬眉吐气、一命呜呼、千载之下、大忠大义

歇后语:

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二、人物:吴用 故事:

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成语:足智多谋、冷静沉着、神机妙算、诡计多端、运筹帷幄、多谋善虑 歇后语: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梁山的吴用——足智多谋

三、人物:林冲 故事:

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

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

成语: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林冲上山、梁山好汉、绿林好汉 歇后语:

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刊破绽下手

《西游记》中三个人物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

一、人物:孙悟空 故事:

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成语:

火眼金睛、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腾云驾雾、海底捞针、七十二变 歇后语:

孙猴子坐天下——手忙脚乱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孙猴子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二、人物:猪八戒 故事:

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篷大元帅,只因太好色,得罪了嫦娥姐姐,被贬下凡。错投胎成猪。后来,无意中救了被抢亲的高小姐,被她父母看中,因为能干啊,而且还是救命恩人,所以打算将高小姐许配给猪八戒。谁知在结婚当天猪八戒因为喝高了,原形毕露。把大家都吓得不轻啊,可是后来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人家麻烦,非要跟人家高小姐成亲,正巧唐僧西天取经收他为徒,也算了了高小姐一家的一桩麻烦事,可临走了,猪八戒还不肯放过,言称取经之后再回来。

成语:

好吃懒做、见识短浅、贪恋女色、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搬弄是非 歇后语:

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看唱本——冒充识字人 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 猪八戒肯猪蹄---不知自脚

三、人物:沙僧 故事:

唐僧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成语:任劳任怨、憨厚老实、与世无争、忠心耿耿、少言寡语、正直无私 歇后语:

沙僧读书——竟是识字

沙和尚挑行李——义不容辞 沙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沙和尚喝磨刀水——有内秀(锈)

《红楼梦》中三个人物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

一、人物:王熙凤 故事:王熙凤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着一个丽人进来,打扮的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正当黛玉纳闷为什么这人如此放诞无礼时,贾母便笑着对黛玉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成语:两面三刀、借刀杀人、煽风点火、佛口蛇心、巧舌如簧、诡计多端 歇后语: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王熙凤的为人——两面三刀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借剑杀人——不露痕迹

引风吹火——费力不多 站干岸——不沾事(湿)

二、人物:林黛玉 故事:黛玉葬花

芒种时节,大观园中众姐妹祭花神,黛玉想起之前那天晚上去看宝玉时,晴雯没开门,一时感怀身世,于是有了千古传世的葬花之举,今天恰逢饯花之期,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宝玉寻找黛玉,无意间听到了《葬花吟》,一时痴了。

成语:梨花带雨、楚楚动人、亭亭玉立、多愁善感、弱柳扶风、心思细腻 歇后语:

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 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黛玉的性子 —— 多愁善感

三、人物:贾宝玉 故事:宝玉娶亲

贾母为了冲喜,决定给宝玉娶亲。未婚妻是宝钗,这是不久前才决定的。袭人深知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提了出来,凤姐就对宝玉说父亲已做主要他娶黛玉了,这对宝玉来说是第一喜事,听了以后神志清醒了许多,迫不及待地等着迎娶黛玉进门。尽管凤姐严密封锁了消息,黛玉还是知道了,奄奄一息,贾家都在忙着办喜事。正是宝玉娶亲的那个时辰,黛玉死了。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黛玉,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宝钗见他闹得不像话,便严肃地告诉他林妹妹已经死了,宝玉听了,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

成语:

自由不羁、任性乖僻、鄙弃功名、锦衣玉食、太虚幻境 歇后语:

贾宝玉看西厢——戏中有戏 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贾宝玉游魂——误入迷津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6.《四大名著人物点评》读后感 篇六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其中蕴涵的丰富养料滋养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开四大名著,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既会被人物独特的性格魅力所吸引,又一定会好奇于人物深隐的内涵,好奇于那些不为人知幕后真相。打开《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就是走进了四大名著人物性格的花池里,要在里面玩够了洗够了才出来。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从《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多年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焦大都都成了人们的熟悉人物。人们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而对王熙凤却是既爱又恨。曹雪芹用如缘没搅丝旁加木楥巨笔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变迁,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画卷,写出了当时 女性当家的情景。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那如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道出了梁山好汉们“揭竿而起,逼上梁山”的原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重重阶级矛盾,塑造了武松,鲁智深等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一直津津乐道,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三国演义》以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为背景,歌颂了那些敢赴国难、建功立业的乱世英雄。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三国时期的军事,金戈铁马,气势壮阔;三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大,承前启后;三国时期的外交,纵横捭阖,奇峰叠出;三国时期的人物,英雄辈出,业绩昭著。“三个臭屁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那些经典战例与战役策划,被许多军事家赞誉为“谋略奇篇”。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神话小说,是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又一部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成书于明代后期。作品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要线索,集中笔墨塑造了草四戈丿点轻视皇权,敢于斗争的孙悟空形象,并通过曲折的取经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这本书从四大名著的人物性格分析入手,精选了四部奇书中的代表人物,并对他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了客观、深入、全面地分析与点评,深刻部没耳加力刀旁分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是栩栩如生的画卷呈现在您的眼前。这本书是指向我前进方向的路灯,伴我前进;是拐杖,搀扶我们在四大名著中遨游;是安眠之处,在甜梦中思考,带着疑问进去考查。读了《四大名著人物点评》之后,让我感受到了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与众不同,并进行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四大名著人物点评》从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刻画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对我们加深理解四大名著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富都小学

7.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七

一.韩子奇“为玉而生,因情所困,怀愧而死”

韩子奇,一个为玉而生的人。相信大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们,对于韩子奇的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是他对玉的那份痴迷。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韩子奇这个人物本身所散发的那份偏执与韧性的性格特征。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近乎痴狂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流浪儿”,成为了一代“玉王”。 。 在他幼年的时候,他随着吐罗耶定巴巴准备一路朝圣到克尔白。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了梁亦清的家。当他第一次看见玉的时候,我们透过作者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内心的那份喜悦和兴奋。他感觉“他在这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没有体味过的满足, , 兴奋和欢乐。”[1]他捧着梁亦清雕琢的玉碗,仿佛看见了一条玉的长河。于是他便放弃朝圣而留在了梁亦清家里当了学徒。从那一刻起,玉就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的起伏。“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你,你爱上了一种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乐趣, , 并且永远也舍不得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2]他为了完成师傅打造的“宝船”,忍辱负重到“汇远斋”去学艺。几年后, 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将玉器梁发扬光大,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玉王”。

韩子奇的一生之中,贯穿了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一个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随着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逐步展现出,韩子奇这一人物内心的对于爱情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以及来自于个体人物面对大社会环境变动的无奈。当韩子奇还沉浸在“玉王”的称赞声中,抗日战争的到来打乱了原本的局面。爱玉如命的他选择了抛妻弃子,远渡重洋去保护自己珍贵的玉石收藏。而梁冰玉执意与他同行,使二人产生爱情火花成为了可能。随着英国伦敦频繁的惨遭轰炸,对于生命的不安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珍贵的感情。在躲避空袭的地窖里,韩子奇与梁冰玉再也不想忽视对彼此的感情,他们相爱了并且不久后有了爱情的结晶,韩子奇为孩子取名叫韩新月。当战火远去,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韩新月重新回到了故土,回到了“博雅斋”。面对妻子的歇斯底里的怒骂,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眼前。是遵循世俗选择自己的家庭完整,还是背负骂名勇敢的选择爱情呢?这个看似关于爱情的决择,作者其背后的意义是蕴含着关于人性的自由解放与传统封建的冲突。也就是说,韩子奇最后的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赢走了他作为人本能的“去爱” 的权利。而韩子奇的后半生,因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活的备受煎熬。一边妥协于世俗的观念,一边又在默默的祭奠自己的爱情。韩子奇的这份纠结,使韩子奇并不完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韩子奇这一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叙事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3]韩子奇重新回到“博雅斋”的日子里, 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从原先的能言善辩,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 , 唯唯诺诺的人。导致他性格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出于他对背叛家庭的愧疚。而他妻子利用他的愧疚,对他越发的尖酸刻薄,他只能用自己步步退缩去换取家庭表面的和谐。他白天面对妻子的蛮横与刻薄要表现出来唯命是从的样子,到了夜晚他又无法抑制的思念着梁冰玉。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使韩子奇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有多面性,让读者更加印象深刻。同时,通过对于韩子奇爱情悲剧的描述,来侧面烘托出韩子奇内在的人格的弱点, 也为韩子奇后半生不幸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韩子奇被爱情与亲情所困,被世俗的评价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羁绊。他既憧憬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又没有勇气打破常规,去解放自己。他就像一只困兽一样,在“情”字的牢笼里不断地挣扎。

韩子奇的一生充满着愧疚。他的这份愧疚,使得小说的悲剧性的特征格外的突出,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们在韩子奇的愧疚中,去惋惜人生的无常和感叹个体命运的悲哀。他对吐罗耶定和梁亦清是愧疚的。他没有陪着吐罗耶定抵达克尔白,也再没有了他的消息,这个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人连回报都没有机会了。为了生存和学艺,他欺骗了吐罗耶定和梁亦清,隐瞒了自己不是“回回”的这件事情,一直到他临去世的时候才说出实情。他对自己的妻子是愧疚的。他曾信誓旦旦要保护好的家庭,由于他自己背叛婚姻的行为, 变得不再有生机。他对梁冰玉是愧疚的。他给了梁冰玉爱情的可能性,却没有保护好他们的爱情,面对世俗的时候,韩子奇牺牲了他们俩的爱情。而韩子奇的这种愧疚感情,在他去世之前显现的最为明显 :“他那痉挛的双手紧紧攥着蜡烛, 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黑暗中走去……”[4]霍达塑造的韩子奇这一形象,是一个矛盾与冲突的集合体。他一方面向往爱情,因为那是做人的权利 ; 另一方面又不敢挣脱封建礼制的束缚。他一方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敢去反抗现实生活的弊端。这样的一个矛盾的性格导致了他一生一边追求,一边失去的悲剧命运。而他的这悲剧是时代的动乱与自身性格的软弱所导致的。一个韩子奇所代表的是无数个试图摆脱命运无果后,变得沉默与妥协的人。他们的不幸,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

二.梁君璧“爱与信仰被悲剧绑架”

她是梁亦清的大女儿,在父亲骤然逝世的时候她顽强的担当起家里的重任 ;她是梁冰玉的姐姐,在幼年时候她对妹妹疼爱有加,但得知妹妹背叛自己时候她的愤怒和绝望让她濒临崩溃 ;她是韩子奇的妻子,她对韩子奇的背叛婚姻的行为有多恨就证明了她对韩子奇有多爱 ;她是韩天星的妈妈, 她的自以为是和一意孤行造就了儿子婚姻的不幸 ;她是韩新月的姨妈,在角色的转化中她把妹妹和丈夫的背叛所引起来的怒火燃烧到了无辜的韩新月的身上,让韩新月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她信仰真主信到极致,可到头来才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汉族男人。她在背叛的恨意和对亲情的渴望中备受折磨。她,是梁君璧。

梁君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对真主的这份虔诚贯彻小说的始终,成为她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作者也是从她的这样一个性格特点去切入,进而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些身处在旧社会下的妇女对于传统礼教的捍卫,对于家庭的强烈维护, 对于自身的诉求与渴望的忽视以及无法找到切实可行方案的迷茫。以她从九岁开始,早晨做功课晚上做礼拜,全心全意的信仰真主,用心的诵读古兰经。无论是在父亲离世家道中落的时候,还是在韩子奇夺得“玉王”称号,家业兴旺的时候,她都不曾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穆斯林应该守得住的戒律和规定。她本以为自己一生虔诚地信仰着真主,是一名合格的穆斯林。但是,到头来自己却嫁给了一个汉族的男子。而 “回回”是不可以跟外族的人通婚的。她犯了穆斯林的规定,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得到真主的原谅。由此,她的信仰便被那悲剧性的命运所绑架了。

她和信仰真主的所有穆斯林一样,本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她见到门口有位逃难的女人,便收留了她。在战乱中的十年的时光里,她饱尝战乱的心酸和动荡。支撑下来的决心, 便是盼望着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平安归来,一家人能够再在一起好好地生活。然而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平安回来了,但一切变了模样。当看见韩子奇带着梁冰玉以及他们俩爱情的结晶 --- 韩新月,再次回到“博雅斋”的时候,她作为一个穆斯林的仁慈之心被愤怒和绝望一点一点吞噬了。梁君璧不曾想到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婚姻 , 而破坏了这原本幸福家庭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妹妹。《古兰经》中有这样的戒律 :“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5]梁君璧是虔诚的信徒,所以她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要同妹妹平分。在与妹妹争夺丈夫的这场婚姻保卫战中,她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封建礼制赢得了保卫战,赶走了自己的妹妹。但是,这一切的挣扎和努力也仅仅是留下的是一个家庭的躯壳而已。在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中,她只能用对待韩子奇强硬的态度和对韩新月的冷漠来去弥补自己心里的创伤。随着内心的伤痛无法平息,她对韩子奇的刻薄变本加厉,甚至将这种霸道的脾气延续给了其他人。梁碧君还将自己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转嫁给妹妹的女儿韩新月的身上。她对韩新月态度极为冷淡,对于她的前途和学业漠不关心。梁君璧在她这种极端的情绪和扭曲了的人格下,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悲剧的深渊。梁君璧,这个看起来阴冷执拗,要掌控一切的女人,其实她才是最悲惨的人。父亲的早逝,丈夫与妹妹的背叛,封建伦理的禁锢,让这个本不想对命运妥协的人,最终的心理与性格出现了扭曲。然而,促使梁君璧的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丈夫的背叛与社会的变动。在文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悲剧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加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作者将梁君璧塑造成,一个既有虔诚的信仰,又有偏执与冷漠性格,生活在被封建思想笼罩着的旧社会中悲哀的妇女。而读者对于这一形象的感触,则是怜悯与憎恨各自参半。 在这样的一个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的互动中,梁君璧的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更加难以忘怀。

三.韩新月“在上一代人的恩怨中陨落”

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太阳与月亮的意象是相对应的。月亮是象征着阴柔与凄美,而月亮自身的意象是完全适用于韩新月这一人物特征的。韩新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结晶。在幼年时,她随着父母一同归国。生母梁冰玉被迫离开“博雅宅”的同时,也带走了韩新月渴望多年的那份母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即使韩子奇对女儿韩新月多加疼爱,但她内心那份对于母爱的疑惑与渴求是她一直的惦念。 随着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梁君璧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梁君璧对于韩新月的冷漠,是源于韩子奇的背叛和梁冰玉的不伦。当得知这一迟到的消息时候,韩新月因为心脏病已经被拖到了生命的尽头。韩新月是不幸的,她受到梁君璧的冷待是无辜的,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并不该算在后代人身上。一直到她去世之前,亲生母亲梁冰玉也没能再出现,留给她的只有一张早年时候的与母亲的合影。然而,在这不幸中,她与楚雁潮的爱情似乎是她对于这世界最后的一点残念。一直在她病逝之前,她还在呼唤着楚雁潮的名字。随着韩新月的病逝,在楚雁潮为她奏出的凄美的乐声中,整个《穆斯林的葬礼》也被推入了尾声。作者塑造的韩新月,有着澄澈的心灵。她热爱自己的集体并愿意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努力学习。 她面对爱情所表现出来少女的温柔以及她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不得不让读者对她发出惋惜的声音。父辈的余生永不再见的爱情悲剧本已震撼人心,然而,可悲的命运重新上演在后代身上,韩新月与自己心爱的人最终阴阳两隔。当同样的悲剧重复出现的时候,这种悲情是会让读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因此,韩新月作为悲剧命运的延续者,在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

8.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 篇八

【关键词】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人物形象 象征寓意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无疑是D.H.劳伦斯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围绕克利福德、康妮、梅勒斯这三个人物来展开。从表面上看,这三个人物的关系是男女情感纠葛中的“三角关系”,即康妮与克利福德是合法夫妻,梅勒斯是作为“情夫”的角色出现的。但从实质上看,这三个人物各蕴含着深层次的象征寓意。本文试对这三个主要人物背后的象征寓意进行解读。

一、克利福德——工业文明的狂热捍卫者,人性异化的产物

一战中,克利福德的哥哥赫伯特·查泰莱战死,他自己则瘫痪着回家。从这一点看,克利福德是令人同情的。但是,劳伦斯笔下的克利福德却让人反生厌恶。因为克利福德的所作所为,无视人的正常欲求,不仅耽误了自己,更荼毒了他人。

(一)信奉理性与克制,蔑视人欲

战争让克利福德丧失了性能力。面对这样的境况,按理夫妻二人都该感到非常痛苦。但事实是克利福德不仅不为自己丧失性能力而痛苦,还无视妻子的感受,试图用严肃的说教来“充实”妻子的精神生活,极力淡化“性”在他们婚姻中的地位。他告诫康妮,“与长期共同的生活相比,偶然的性事毫无价值。”性于婚姻关系,只是简单的官能作用。他相信,他的妻子不会沉迷在这种低俗的快乐中。

当听到自己的看守梅勒斯与其他女人有私情,这事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时,他立即决定辞退梅勒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雇员发生这样的事,实在有失他的体面。而当康妮坦陈自己已怀上梅勒斯的孩子时,他当即觉得颜面扫地。他用尽最难听的字眼(如渣滓、下流胚子等)来辱骂,并以拒绝离婚来为二人结合设置障碍。

其实,克利福德之所以反应如此过激,主要在于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竟会为满足卑下的情欲,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跟自己的下人长期幽会,现在还准备离他而去。康妮提出离婚,不仅是宣告他们婚姻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观的严重挑衅。

(二)迷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试图让人“物化”

克利福德的心头始终充满着身为统治阶级的优越感。尽管已沦为残废,但是他始终抖擞着精神,衣着考究,竭力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而与这种优越感相伴随的,是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切成果的迷恋。

也正基于这一点,当提到康妮与其他男人生下的孩子时,克利福德用了一个非常刺眼的“它”。因为在他眼中,这个孩子并不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是他“文明”火炬的下一位接力者。因此,这个孩子是不是他的亲骨肉并不重要,因为克利福德有自信对孩子进行“换血”,对其注射进自己思想的基因。这种价值观的同化最终会战胜血缘上的疏离。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自然无法为康妮所接受。故事的最后,康妮毅然离去。克利福德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府邸内,只能像孩子一样与博尔顿太太变态地亲昵,从人性世界求取心灵的慰藉。

克利福德的一生,是被工业文明恩泽的一生,也是被工业文明戕害的一生。是工业文明让他享受优越的生活,让他在下身瘫痪的痛苦面前有继续向前的勇气,但也正是这种对工业文明狂热的认同与追随,让他泯灭了人性,进一步走向道德的虚伪,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二、梅勒斯——远离工业文明的“自然之子”

比起克利福德的衣冠楚楚,梅勒斯一亮相便给人不修边幅的感觉:老式的红脸膛、身穿深绿色的棉绒衣、打着绑腿,身旁还跟着一只棕色猎犬。然而,这种不修边幅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独特的“自然气息”。康妮明顯被这种气质打动了,当梅勒斯的眼神投向她时,她“羞涩地垂下头”。

而随着康妮与梅勒斯交往的深入,劳伦斯也将梅勒斯的生平一一展开。梅勒斯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后,曾在巴特莱事务所当职员,可是他感觉这种生活形同草芥,于是回到了特瓦萧,在矿井口的马厩干上了铁匠。从此,他的言谈就回到了土话上。后来他参了军,一度当上中尉。但是他发现,中上层阶级如同胶皮一样柔韧,但却毫无生气。于是,他选择回到自己的阶级。他接受他人的雇佣,担任猎场的看护,独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他没有过多的金钱与显赫的地位,只把自己放诸于山林间,“把孤独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后也是唯一的自由”。

但是,劳伦斯并不打算将梅勒斯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血肉情感的人。事实上,梅勒斯不愿追名逐利,不喜所谓“文明”粉饰下的教条;但他情爱丰盈,敢做敢当,并敢于表达自己对“工业文明”的不满。

(一)情爱丰盈,敢做敢当

十六岁时,梅勒斯交往了人生中第一个女孩子。尽管梅勒斯非常欣赏她,但她拒绝与其发生关系,两人因此分手。随后,梅勒斯交往了一个比他大的女教师。由于这个女友同样不喜欢性,恋情再次宣告终结。而后,梅勒斯遇见了伯莎·库茨。虽然在外界看来,伯莎·库茨配不上梅勒斯,但是因为伯莎在性方面一点也不扭捏,于是梅勒斯选择结婚。可是,伯莎是个好吃懒做的女人,婚后两人不时发生冲突;加上性生活不和谐,两人开始分居。在梅勒斯参军回来后,他发现妻子已经跟了斯戴克斯门,于是干脆过起了独居的生活。

从梅勒斯之前的情感历程中,我们发现,“性”和谐是影响梅勒斯感情取舍的重要因素。区别于克利福德对“性”的蔑视,梅勒斯非常看重“性”对两性关系的维持作用。他对生命、对人性的正常欲求始终抱着尊重的态度。

小说描述了非常动人的一幕:半夜两点半,梅勒斯在小屋的床上思念康妮,辗转难眠。终于,凌晨四点,他默默走近拉格比府,直愣愣地抬头望着这房子,以解相思之苦。等到他意识到自己从来孤独,他和她的缘分可遇不可求,更难以长期维系时,他若有所思地转身离开,再次接受了孤独。

梅勒斯就是这样一个情意深重的男人,他与康妮的结合,虽然有为了满足彼此性欲的初衷,但是他真切地爱着康妮。这使得这段婚外恋不至于沦为男女庸俗的苟合,还蕴含着炽热的情意。当看到康妮抱起克利福德僵死的双腿,把它们抬到另一辆轮椅中去时,他禁不住露出恐惧的表情;当看到康妮为自己悲苦的人生一次次落泪时,他心疼不已。他深知自己与康妮在地位、财富上差别悬殊,但当康妮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与他结合时,他还是表现出了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故事的最后,他到农场去负责打水。他不愿成为一个依附女人的男人。为了他与康妮的爱,他要一直奋斗下去。

(二)张扬人性,抨击“工业文明”对人性正常欲求的束缚与扼杀

小说中,劳伦斯给克利福德设置的条件是:贵族的身份、拉格比府、精致的衣着、不断盈利的矿场、作为作家的名声和收益、失去性能力的躯体、自私冷漠的性格。而梅勒斯则是:林场看守的身份、小屋、猎枪、简单的衣着、新孵出的小鸡、达比话(土音)、健壮的身体、不羁而重情的性格。梅勒斯除了有优于克利福德的身体与性情,其他条件明显要逊色于克利福德。可是,最终梅勒斯竟用这两大“法宝”彻底赢得了康妮的芳心。劳伦斯有意将男女身心的契合抬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无疑是对克利福德之流的一次痛击。

同时,劳伦斯借助梅勒斯之口,对工业文明笼罩下社会日渐显露的弊端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

“如果我们大家都这样走下去,知识分子、艺术家、政府、实业家和工人们,都疯狂地残杀人类最后的感情,最后一丁点儿直觉,最后一点健康的本能,如果这情形像现在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那人类这个物种就算给枪毙了!”

劳伦斯以梅勒斯的口吻,表达了他对工业文明浸染下,人性正常欲求遭到扼杀这种现状的痛心与担忧。但是,他并不认为人类终将臣服甚至淹没在这股“文明”的洪流中。小说的最后,梅勒斯表示,尽管世道艰难,但是他“要捍卫人与人之间肉体意识的接触和温情的接触”。有康妮作伴,他将继续“与金钱、机器和世界上麻木的理念化兽性作斗争”!

三、康妮:“文明人”到“自然人”的痛苦转变

在小说中,康妮的爱情抉择不仅是其个人婚恋生活中的情感取舍,更重要的是,劳伦斯通过塑造康妮这一形象,来表现“文明人”过渡到“自然人”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并用康妮告别克利福德,投向梅勒斯怀抱这一结局来宣告“自然”对“文明”的胜利。

(一)“文明”教化下的康妮

康妮成长在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马尔科姆·里德爵士曾是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母亲则是费边社成员。受父母的影响,康妮从小就有较好的艺术和政治修养。成年以后,因为自幼接受“文明”的教化,康妮最后还是选择了与同样有教养、有地位的克利福德结婚。

然而,如果战争不夺去克利福德健康的身体,康妮或许能在这场婚姻中安安稳稳地过下去。但是,命运却让克利福德失去性能力,康妮因此不得不成为克利福德的私人看护,守望他们有名无实的婚姻。作为丈夫,克利福德竭力用他思想的“火花”来充实康妮的精神生活。他与康妮分居,但他坚持吃罢晚饭,便为康妮读点文学作品(如拉辛、普鲁斯特的作品)。有时他也和康妮谈话,但是所讲的内容无非就是他所认同的理性、克制之类的东西。一开始,康妮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全心全意去尽为人妻的责任,不仅贴身照看克利福德,还辅助他进行创作。虽然她的父亲评价克利福德的作品空洞无物,但两人在精神上的合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作品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克利福德更是声名远播。

(二)“文明”向“自然”过渡中的康妮

可是,坚持了几年后,康妮便发现,这样的婚姻生活其实非常不如意。

首先是居住的环境让她感到抑郁。他们的府邸拉格比府坐落在英国中部的煤铁世界。即便在房间里,她也能听到来自矿区的杂音。风还经常把工业废气刮进屋内。而拉格比府内同样毫无生气:府内有许多没有人住的房间,显得阴阴森森;女佣们也都不再年轻;整座房子看起来井井有条,但却死气沉沉。

其次,是夫妻俩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克利福德基本不与当地的老百姓有来往。而当康妮夫妇路过时,人们对高傲的克利福德态度冷漠,对康妮则像看蜡人般看着她。在外人看来,长期陪伴在克利福德的康妮已经快没有人样。

由于与别人隔绝,康妮确实感到自己的躁动不安正与日俱增,她很快便消瘦下来。她的父亲看出了问题的根源,私下建议她找个情人。于是,在克利福德伤残后,康妮有了第一个情人——爱尔兰青年米凯利斯。但是,激情过后,康妮发现米凯利斯其实非常庸俗,于是渐渐疏远了他。而当康妮独自走进树林,无意间看见梅勒斯冲凉的场景时,她内心真正产生了震动。回到拉格比府,她独自在房间里,脱掉全部衣服,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身体。那一刻,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身材已快没了当年的光泽与风采。她忍不住在床上哭泣起來。她感到自己被克利福德欺骗:精神生活所谓的充实遮蔽了她对自己身体的观照,当她猛然一看时,却发现自己早已活得如行尸走肉一般。一团叛逆的火焰在她的心头燃起,她决定自我拯救。而随着博尔顿太太的出现,照顾克利福德的任务终于有人接替。康妮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迎接她生命中的新阶段。

(三)走向“树林”的康妮

当康妮再次独自走向树林时,她发现了正在照顾母鸡的梅勒斯。面对这群刚孵出的充满生命力的小鸡,康妮忍不住为自己无法做母亲的事实而落泪。在一旁的梅勒斯深深理解了她的痛苦。于是,两人在小屋里有了第一次的结合。而后,两人开始在黄昏、在深夜一次次幽会。

对于两人的欢会,劳伦斯不惜笔墨大加描写。正是这些性描写,让小说一度饱受非议,劳伦斯本人也被贴上“黄色作家”的标签。然而,这些性描写,绝对不是为了肤浅地追求读者的感官刺激,而是蕴含着劳伦斯对人类自我解救之路的探索。小说中最出彩的性描写莫过于康妮与梅勒斯赤身裸体在雨中嬉戏,回到屋内还用鲜花装饰对方身体这一段。在这里,两人的结合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体生命之间的灵肉结合,康妮好似夏娃,在“亚当”(梅勒斯)的带领下已然真正摆脱了来自拉格比府的束缚,在生机勃发的“伊甸园”(树林)中追逐、嬉戏,感受人之为人最原始的快乐。

与其说康妮从拉格比府走向树林,从克利福德走向梅勒斯,不如说康妮挣脱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束缚,最终走向了大自然的怀抱。远处,工业区的废气仍不间断地燃起,那正是煤矿工人不堪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象征着山河破碎的英国。与这林中的欢乐,形成了多鲜明的反差。但是,作为阶级与制度的化身的克利福德,已经被战争夺取了性能力,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气数将尽;而象征大自然、象征人性的梅勒斯却英姿勃发。康妮选择了梅勒斯,并与梅勒斯有了爱情的结晶,这正宣告了“自然”对“文明”的胜利,宣告了“人性”对“机器”、对“秩序”的胜利,宣告了“生命”对“死亡”的胜利!

虽然,劳伦斯试图以理想的两性关系(确切地说是性爱)来作为人类挣脱现代文明,走向新生的途径,这一想法不免有些不切实际。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劳伦斯提供的这一条解救人类的途径,让更多人意识到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自身的生存危机。从这一点看,劳伦斯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 黑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

[2]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上一篇:期末复习之默写测验下一篇:粮食仓库项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