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2024-09-23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共9篇)(共9篇)

1.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一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

一、概述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是水务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根据水务局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性目标,信息标准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性措施和基础性的前期工作。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城市已将“数字水务”工程列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应用项目之一,开展水务信息标准研究就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由于涉及行业管理单位较多,各单位在建立信息系统时更多的注重了本单位的业务需要,没有从水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出发,使得数据重复采集、图式标准不统一、不能进行及时更新、与其它系统连接和数据共享上存在一定缺陷,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目前,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都基本完成,并在局内试行,为建设统一的水务信息标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国家水利部、建设部分别制定了一些关于水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如:室内外给水排水术语标准、图式标准、防洪标准、水文等方面的标准等。从内容上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只涉及到术语标准、工程技术规范等,没有涉及到GIS图式标准和数据库格式、内容标准等内容,而现代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包含此内容的标准作为系统建设规范。从深度上讲,由于这些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多数只适用于手工制图或者计算机辅助的工程制图,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系统的多样化、通用性的表现方法的要求。再者,由于水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从

总体上考虑水管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

目前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完成的内容包括:

 水务管理信息术语和定义

 水务管理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 水务管理信息GIS图式标准

 水务管理信息属性数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二、建设目标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水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保障水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开发,需要在信息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和交换等环节采用或指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之上,针对满足水务信息化对标准的需求,结合水务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水务信息化有关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关标准,逐步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

通过本项目分别研究三大行业信息化标准,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的水务行业管理信息标准,并争取形成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地方性水务信息标准,为水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设内容

 水务信息管理标准

包括分类与编码、数据属性定义、图式符号等水务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完成术语、河流(湖泊)编码、水利设施编码、供水设施编码、排水设施编码、水文设施编码、堤防设施编码、海塘编码等,形成各水务设施的“身份证“号码,为水务行业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奠定基础。

 水务信息数据库格式标准的制定

数据存储标准规范主要用于约定数据入库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存储平台等与数据存储相关的标准规范。便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维护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基本依据。

 水务信息GIS元数据标准的制定

元数据构成了对数据库中采集到的数据的说明和背景信息的描述,是关于数据的说明数据,元数据的建立为数据的长久保存和持续使用提供了保证。

元数据库是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库,元数据是解决从分布式网络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建立原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同时建立结构相一致的元数据库体系。元数据对于中央数据库的求精处理、重构工程十分重要。

因为各层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本集和基础集可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得到。特别是,由于水利空间数据的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内容分别构建响应的元数据。

在系统建设考虑设计时,需要包含业务相关元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元数据库两部分内容。

 数据采集处理标准的制定

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分成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各类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二是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的采集。

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标准规范确立需要遵循各类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具体参考“数据采集标准”章节,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标准中,提取与本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基于参考的数据采集标准上的更加适合用户自身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考虑从业务需求出发,需要采集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供系统使用。在制定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的时候,需要考虑实时数据采样频率、采样精度、通讯方式、通讯规约等方面内容。

 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

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主要是用于约定各类子系统之间的系统交互,可以便于将来的业务协同工作,缺少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各子系统间相互剥离,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需要在项目中制定数据转换及数据传输的标准规范。其中,数据转换要考虑多种转换方式并存;数据传输主要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以异步的或同步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同时制定出来的数据交换标准需要制定松耦合的数据交换体系。

四、标准制定参考依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2.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二

如今的软件企业普遍面临着众多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要适应最终用户的需求变化、提高技术人员的开发效率等难题, 要在竞争激烈的IT市场中立足, 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集成能力, 能够在投入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快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信息系统平台类产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力求规范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 屏蔽具体的技术细节, 从业务领域层次来进行应用开发, 提高生产效率和应用系统的集成能力。

2 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的作用

信息系统平台位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层, 为企业各个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公共的服务及组件、统一的认证方式、统一的界面风格、统一的集成接口及开发实施规范等, 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以宝信软件的信息平台产品为例,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承载着宝钢集团内大量的信息管理系统, 是宝钢集团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如图1所示。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漫长过程中, 各企业技术层面的信息系统平台也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差异化到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平台的成熟度模型, 如图2所示。

根据企业规模及业务种类的不同, 通常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涉及数十甚至数百个不同的应用系统。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 即当涉及的应用系统数量较小时, 信息系统平台的作用往往会被忽视, 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 但当企业的应用系统规模达到一定的数目后, 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系统平台的成熟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信息系统平台越标准、越成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越扎实、步伐就越快、步调就更稳健、建设过程本身也将更标准化。对于一个拥有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平台的企业来说,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从各方面获取直接或间接的收益, 具体体现在:

●从企业层面提高整个组织的项目开发效率, 提高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质量, 有效降低开发及维护的人力成本, 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各应用系统拥有统一标准化的用户体验, 给用户带来一致性感受并提升支持度, 同时体现了公司的形象, 是公司整体视觉形象规划及设计的重要体现, 另外还能够让项目组降低培训、支持成本, 支持人员不会费力逐个指导;

●各应用系统几乎是“同构”的, 因此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将变得非常简单, 能够快速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完美集成的目标;

●项目组及人员的知识及经验能够有效的积累, 当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设计人员调到另一个项目组时, 将能够快速地发挥原有的作用;

●促进各项目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由于各项目组拥有一致的理解, 也将有利于现有知识成果的转化及传播等。

3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发展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从各部门独立的开发框架到多种技术并存的公司级 (第一代) 信息系统平台, 再到以统一、标准、集成为指导思想及战略理念的公司级 (第二代)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 也即上述信息系统平台成熟度模型中的2级、3级、4级三个阶段, 如图3所示。

3.1 从各部门级的开发框架到公司级的信息系统平台

自2000年以来, 宝信软件各部门的项目开发主要采用Java和.NET技术架构, 经过几年的时间在相应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在2000至2005年间, 公司内不少部门都逐渐积累并开发了各自的Java和.NET软件开发框架, 也有一些部门在不同的项目和产品间进行代码和构件级别的重用, 但公司内部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灵活的、功能强大的基础开发平台, 给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具体体现在:

●在一些涉及到系统底层、与业务不相关的技术实现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这种情况不仅仅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效率, 同时也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各开发框架功能都不是非常完善, 各有各的侧重点, 有的功能强大但易用性较差, 有的易于使用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由于各部门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不同, 应用系统的业务复杂多变, 对于框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也非常高, 一些比较流行的、有效的开发思想和模式还没有充分地应用到现有的框架中;

●各个框架在设计思想上有所区别, 因而所提供的接口以及使用的风格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推广, 不利于跨部门合作项目的开展。

基于上述原因, 宝信软件于2006年启动公司级的信息系统平台研发, 分别在Java和.NET两种技术路线上进行开发, 并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公司级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及推广, 从公司层面上提高了全公司项目开发的效率, 提高了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质量, 有效地降低了开发及维护的人力成本, 全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从多种技术并存到标准化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2006~2008年, 宝信软件的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在宝钢集团范围内的大量工程项目实施应用, 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成功案例及宝贵的实施经验, 但也发现之前产品存在的一些不足:

●虽然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遵循了统一规划、分别开发的策略, 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差异、工期及资源紧张、开发团队理念及习惯仍存储差异等因素, 导致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全统一, 这也导致基于这两套平台的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 甚至在一些特殊的集成场景中, 各个项目组还可能会存在一些自定义的规范;

●由于标准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在功能设置及使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不利于使用平台的同一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同时也使得基于两套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在功能集成方面遇到困难。

2009年, 为了彻底解决标准规范不一致给项目实施带来的种种问题, 宝信软件在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策略上提出了统一标准规范的思想, 虽然不同的项目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 但期望从更抽象的标准及规范的高度形成统一,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即在此背景下出现。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是宝信软件推出的第二代信息系统平台。该平台以宝信第一代信息系统平台 (包括Java及.NET信息系统平台) 为基础, 并结合大量已实施项目的反馈及总结。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以统一、标准、集成为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强调理念的统一、规范的标准以及应用系统的集成。

统一: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以统一为战略理念, 强调设计思想、开发模式的统一性, 不同的技术实现都遵循统一的设计思想及标准规范, 统一的思想融入到界面、服务、组件、规范等各个方面。

标准: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标准作为贯彻统一战略理念的实施策略, 根据第一代信息系统平台多年的积累以及大量已实施项目的反馈,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设计、开发、测试等规范不断完善, 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的实施规范及最佳实践。

集成: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宝信内部现有的平台组件及第三方组件按照统一的理念及标准的规范进行集成, 各个工程项目基于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按照统一的理念及标准的规范进行实施, 将最终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完美集成的目标。

基于统一、标准、集成的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等过程提供了一套结合大量已有项目的开发模式及最佳实践的工具、技术及方法。基于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及系统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融入到实施过程中, 快速地实施基于SOA架构的应用系统。

4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基础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基础如图4所示。在技术路线方面,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采用国际标准的Java及.NET开发规范;在整体架构及设计方面,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及开发参考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标准, 包括:《信息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应用的总体技术要求》、《SOA服务分析与设计规范》、《SOA技术实现规范第1部分:服务描述》、《SOA技术实现规范第2部分:服务注册》、《SOA技术实现规范第3部分:服务发现及管理》。宝信软件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最早的成员单位, 目前为止参与了多项SOA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 宝信软件制定了企业标准《企业信息化平台》, 该标准已在上海市备案 (标准备案号Q/HYBX 41-2010)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完全符合该标准。

在流程方面, 宝信软件研发部于2005年通过CMM5级评估, 2006年通过CMMI5级评估, 成为上海地区首批通过CMMI5评估的软件开发企业, 2007年度通过ISO/IEC 20000国际权威认证, 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具有完整IT服务管理体系的软件企业, 奠定了宝信软件运维业务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维完全遵循CMMI5及ISO/IEC 20000标准体系、成熟的过程控制体系及立体化的测试覆盖, 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5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对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基于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不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不论什么技术背景的项目团队, 都能在将“统一、标准、集成”思想融入到界面、服务、组件、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平台支撑下开发及实施像模板一样标准的应用系统。

在宝钢集团一体化经营管控的运作模式之下, 各个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信息系统, 而是需要进行紧密有机的联系, 它们的信息需要保持同步和一致, 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间流转和集中挖掘分析, 不同的业务和流程需要集成在一起运转, 以真正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目标。这就要求能够为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应用集成平台, 将各类信息系统无缝连接在一起。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定义这样的标准规范, 并在平台内置进行实现, 从而保证基于平台软件所建设的信息系统符合标准规范, 降低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难度, 消除信息孤岛。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项目的设计、开发、部署、维护、升级等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宝钢集团范围内所有新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都将基于该平台进行开发及实施, 原有的各主要信息管理系统也已经逐渐平滑地迁移到该平台上来, 应用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也使宝钢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变得更加标准化, 这为宝钢集团整体的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为宝钢集团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中的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标准化。宝钢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 底层的技术平台也由最初的自定义开发逐渐演进为标准化的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实施使宝钢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变得更加标准化, 这为宝钢集团整体的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陶溪.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6.

[2]张俊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03.

[3]马国芬.企业产业信息化及定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0) :131-133.

[4]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137-142.

3.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数字校园 信息标准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21-03

进入“十五”以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新建筑、新应用不断增加,对多媒体的需求大幅增长,从而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运维、网络应用、信息标准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校在“十一五”规划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全面建设数字校园,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新应用的需求,解决目前存在的紧迫问题。

一、数字校园规划

1.数字校园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校园内外的超越时空的虚拟校园。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对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对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对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教学是数字校园中最重要的应用,数字校园建设将大力促进我校网络教学的发展,对我校推广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建立一支富有信息素养、熟悉网络教育环境的优秀教师队伍将起到重要作用。

2.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与规划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数字化科研和管理环境、数字化生活环境。

我校数字校园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二十个字:

(1)设施先进:有一个更先进、可靠、值得信赖的网络基础设施;

(2)管理科学:管理先进、流程严密、手段有效;

(3)应用丰富:应用合理、覆盖面广、方方面面、实用有效;

(4)使用方便: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用户乐于采纳、能深入人心;

(5)无处不在:让信息化充满校园,用户唾手可得,不留死角。

其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是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成一个国内一流的、安全的、可管理的、可扩展的、高可靠的数字化网络环境,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开放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指导思想进行,确保网络基础设施、一卡通系统、教学资源库、校务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重点项目的优先实施。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是核心,并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技术路线。

规划建成后的数字校园具备以下特征:提供按需服务,强调服务效率和个性化;具有统一的平台,将多样的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适应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应用;通讯、协同工作手段灵活,呈现多样化;教育环境的外延可无限扩大,使学生和教师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3.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策略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优先,商业运作”的指导原则。“总体规划”是指由于学校系统众多,不可能一次完成,但对学校所有管理职能及数据必须进行统一的分析和规划,保证全校应用系统的整体性;“分步实施”则指首先开发关系到数据流的重要流通环节的系统,其他系统则在后期逐步开发;“成熟优先”指的是尽量采用有成功应用的成熟系统,或在成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避免从头开始的建设方法;“商业运作”意味着以商业化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本次建设主要针对八大系统,即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设备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档案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二、数字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是以现实的校园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全面处理、整合、存储各种资源,重组、构建、提升各类活动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建设实施涉及校园网络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等多方面的内容。我校根据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前期设计,其框架图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数字校园按功能从下到上分为五个层次,我们将之归纳为设施层、服务层、平台层、系统层和门户层。

图1深圳大学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

第一层为网络基础设施层。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的载体,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层是网络基本服务层。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软件基础,包括代理、认证、文件传输、邮件等服务;

第三层是应用公共平台层。将各类数据按照业务的逻辑规范管理、组织起来,包括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系统、手机短信平台等;

第四层是信息服务系统层。将规范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要提取出来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如网上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教务系统等;

第五层为个性化门户层。它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各类用户按照相应的权限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

数字校园的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重整基础设施

重点是重新规划网络核心主干,计划构建新的万兆网络核心,拟将网络由目前的双核心结构调整为以网络中心、东学生区、西南学生区、办公区、数字化图书馆五个核心节点构成的万兆环网,如图2所示,提供高速、可靠、稳定、易扩展的网络核心主干,提高网络运行质量,防止网络风暴堵塞网络。此外,还将新建、改建和扩建以下设施:(1)新的光纤管道网;(2)老建筑的补充布线;(3)建设新的网络中心机房;(4)整修汇聚层网络节点环境;(5)建设新的防雷系统;(6)增加接入层的网络设备;(7)重新部署汇聚层交换机;(8)采用新的网络地址策略;(9)构建新的路由机制;(10)广泛使用QoS技术;(11)实现纯IPv6的接入;(12)建设更为先进的无线网络。

图2深圳大学数字校园网络核心主干拓扑图:万兆环网

2.构建新的运维体系

目前尚未建立有效手段对网络内部(底层)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所以有必要在数字校园中建立全网运行分析系统,从而有利于判断网络的运行状况、排查网络故障、预测网络需求,为此,拟在网络中心装配一台基于硬件平台的协议分析设备,并在所有网络核心环上的核心点以软件形式部署分布式网络协议分析系统,将采集的数据统一汇总到网络中心单台主机上进行分析。新的运维体系建设包括:(1)采用新的用户上网管理机制;(2)提供灵活的用户计费办法;(3)建立网络性能分析-预测系统;(4)加强网络运行的监控;(5)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6)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

3.构建新的安全体系

我校目前已经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远远不能满足数字校园对安全的需要,为此,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部署功能更强、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日志审计、漏洞评估扫描等系统,确保校园网具备高安全性,既能防内部攻击,又能防外部攻击,并在发生非法活动时准确地定位到人或交换机端口。新的安全体系建设包括:(1)扩大病毒防护体系的覆盖;(2)采用自动抑制病毒爆发的网络设备;(3)部署更高带宽、更高性能的防火墙;(4)采用更为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5)防范私设www、ftp、vod、bbs等服务;(6)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控平台。

4.构建新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数据基础,要求软硬件平台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联机处理能力和对关键业务的负载均衡能力,同时要尽可能考虑与现有平台整合,根据实施需要对基础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系统进行选型,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数量、价格和实际业务需求,既要满足峰值访问的需要,又要避免浪费,并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兼顾未来的发展。该数据中心的功能是:(1)提供统一的安全、病毒防护系统;(2)为各学院、各部门提供标准的主机寄存服务;(3)提供若干个大容量的网络存储;(4)保证关键数据的自动增量备份;(5)建立“网络存储—应用服务器—门户网站”构架;(6)建立真正的全校数据融合的大数据库;(7)建立全校统一的数据标准;(8)建立全校统一的身份数据库。

5.开发整合各种应用

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网络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管理是保证,而教学和科研等各种应用是目标,因此,开发整合各种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新的技术平台重新开发切实可行的应用系统;(2)大力开展网上多媒体应用;(3)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功能;(4)大力推广一卡通的应用;(5)加强虚拟校园的研发和应用;(6)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7)实现全校师生的个性化主页订制。

三、信息标准化建设

信息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以支持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深圳大学的应用系统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标准化体现在数据表示标准化、数据接口标准化、开发平台及工具标准化、系统间互操作标准化和应用界面的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1)数据表示标准化:定义各种元数据的描述,实现数据存储的集中化和数据结构的规范化。

(2)数据接口标准化:利用XML技术建立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也便于软件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3)开发平台及工具标准化:即基于J2EE等平台开发,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符合Web Service标准,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

(4)应用界面标准化:应用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要具有统一的风格和运行模式,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也便于统一进行部署和配置。

标准化建设内容:

(1)制订深圳大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以及教育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自有规范,制订深圳大学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包括教学、科研、人事、办公、财务、后勤、设备管理等子标准。

(2)编制与深圳大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相关的数据编码

由于深圳大学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上地处深圳经济特区,在管理方面与内地的高校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需要对上级的相关标准进行补充,定义一些适合校情的学校自编代码,如单位分类、岗位分类、考核结果等代码。

(3)制订深圳大学教学资源及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颁布的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深圳大学的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教学资源及资源建设标准、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等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4)制订系统开发平台与互操作规范

制订深圳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的系统开发平台与体系结构、系统间数据交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等规范,明确应用系统开发行为。

标准化建设的依据:

深圳大学数字化校园标准化建设需要遵循引用一系列国家、教育部、省各级相关标准,还可以借鉴兄弟院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这些标准有:

(1)教育管理信息化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列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的校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

(2)教学资源及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3)兄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标准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标准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院校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培华,王映雪.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2).

[2]沈培华,蒋东兴.数字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02(8).

[3]深圳大学校园网建设规划,2007年.

[4]王宝山,武继军.论“数字校园”建设与系统设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四

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成绩

我局所负责的三个行业管理气象站全部为农垦系统气象站,分别为红光农场气象站、海伦农场气象站、绥棱农场气象站,每天3次观测,观测项目与国家一般观测站相同。

自开展气象行业管理以来,我局在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投入很大的精力,积极主动地与绥化农垦分局密切联系配合,每年定期对行业台站进行检查,现场了解行业台站工作情况,积极帮助解决业务问题,并召开行业管理协调会,会上总结经验,提出不足,对工作进行布置;平时也积极与绥化农垦分局联系,及时解决行业台站业务工作和装备保障工作中的问题。我局定期安排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行业台站业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地面观测业务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和建议,重新安装不规范的仪器,送检超检、陈旧仪器,维修维护电接风等大型观测设备。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三个行业台站取得长足的进步,地面测报业务水平步入正轨,标准化建设日益完善,其中海伦红光农场和绥棱农场气象站已达到国家气象一般站的标准。2003年我局开始自动气象站建设后,我局就与绥化农垦分局积极联系,推动行业台站的自动化改造工作。2005-2007年,三个农场气象站陆续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实现自动化后,针对行业台站人员少,对于现代化气象仪器接受能力不强的情况,我局技术人员将自

动站经常出现的一些故障总结出来,重点帮助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为自动站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现在海伦农场气象站、红光农场气象站已与省气象信息中心实现信息联网,每小时上传一次地面实时气象资料,真正实现了气象资料的资源共享。

近几年来,我局还在加强行业台站预报基础业务建设上加大力度,多次派遣预报人员对行业台站进行季节性的现场技术指导,使业务人员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农垦系统生产特点,指示海伦市气象局、绥棱县气象局在气候预测、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中短期期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方面加强与行业台站的指导和沟通,提供各种气象预报和重大气象专报,大大增强了行业台站预报服务能力。同时我局在灾害性天气联防上加强与行业台站的合作,当遇有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市局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提供信息,进行复杂天气技术指导,使行业台站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二、气象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技术水平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气象标准化是指在气象领域的经济、技术、科学、服务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制定、发布和实施气象标准的活动,以达到统一,获得最佳工作秩序。

气象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气象信息采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信息数据处理、气象信息产品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雷监测与防护等上述有关术语、符号、代码和图形标志等。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的基础,积极加快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是气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需要;是推进气象事业发展上新台阶的需要;是确保气象科技、业务和服务规范化、高质量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和保障。再则,由于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展对其它行业的气象工作的管理也特别重要。因为大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散在各地的观测员是从不同的局部对整体大气进行探测,这就需要仪器和装备的一致性,这样得到的观测资料,才能真实地反映大气运动和变化的某一个侧面。因此加强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是气象行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所负责的三个行业台站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气象系统的帮助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标准化建设日益完善,人员业务素质日益提高,气象观测设备完成更新,观测质量相对从前有较大提高。但在行业台站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资料汇交问题。近年来我局所负责的三个行业台站陆续安装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地面观测自动化,虽然一小时上传一次数据但没有上报地面观测月报表,并没有真正实现气象观测资料的汇交。

2、管理体制问题。由于这三个行业台站隶属各个农场,而农场隶属于农垦系统,农垦系统归国务院直接领导,因此气象部门对行业

台站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致使管理如隔靴挠痒,管理效果不甚理想。

3、经费投入问题。行业台站的经费来源来自行业系统,由于行业气象台站在其所属行业系统中不属于主要部门,因此经费投入不足,致使设备更新不及时,人员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

4、设备使用问题。行业台站虽然已安装自动气象站,但与国家气象台站相比使用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观测设备更新后对业务人员培训不够,出现一些简单故障无法了解及排除,影响自动站的运行;其次是对自动站的后续投入不够,缺少仪器的备份,观测设备一旦发生损坏,无法及时更换,影响观测的进行。

四、如何解决问题

目前,行业台站建设是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其自身技术支持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很薄弱,气象服务技术装备落后、自身建设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投入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实现行业台站标准化,就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领导重视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的关键

行业台站发展得益于气象系统和各行业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支持,才使行业台站有了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因此领导重视是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的关键。

2.人员素质是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的根本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行业台站以气象观测业务为重点开展工作,气象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行业,它的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对从

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高要求。仪器设备、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依靠资金投入一两年内就能彻底改变,人员结构的调整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多年来,行业台站业务人员培训是行业台站工作的薄弱环节,更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3.经费保障是基准层台站标化建设的基础

5.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五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有300多个地级市,还有数千个县。从统计数据来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地方开展,比如广东最多,有15个地方开展了。总的来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在发达方,由于建设与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非常需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建设指导。

跟中国一样,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处于一种刚刚发展的阶段,2008年还只是零星一些点,到2009年大概有200个试点。当然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一种自由经济的模式,它建设的时候每一个地方的特点都不一样,有的是就为一件事,有的是管几件事,统一规划时候特性少一点。美国制定自己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它的规划以患者为中心来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这点跟中国一样。在英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它的信息化建设是政府统一推动,不像美国各个州自己建,英国是找几家公司统一开发软件部署。加拿大也是政府主导,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国家和各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从各个国家的比较来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目标是一样的,它提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质量,信息共享以便于提供高质量服务、减少错误、控制的费用。另外是政府高度介入,美国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它的标准规划的使用。就是某一个公司、某一个产品用了标准化,政府给你补助,美国以前信息系统单个机构很先进,但是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因为每一个制定很多标准,所以它为了推动标准化建设专门成立国家级的机构,还有资金配套保障保证标准的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比较大,还要重视病人的隐私保护,防止信息共享后的信息泄露。

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将按照以下一些策略来进行。第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链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的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业务角度来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基于这个标准,卫生部完成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共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因为患者在中国分布在不同的机构,如果我们采取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都通过接口的技术解决,两个结构就要做这么多接口,点对点的互联互通非常复杂。我们的患者到了二十个机构看了病,每一个机构信息要给其他所有机构共享,这就是复杂的点对点的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是做不出来的。为什么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扁平化呢?实际就是要有一个中心,其他的机构都跟它相连,全世界都是这么解决的。

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业务流程的梳理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了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使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是共享的,所以业务流程的规范是业务分析的关键。第一,我们要对我们的机构,我们在从事卫生服务每一个机构干什么事我们要收理。第二,我们要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那么多业务活动和业务表单,经过分析把它进行结构化和构建化,把卫生服务活动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实体的卫生服务的活动,实体卫生服务的活动到底有哪些机构构成我们要分析出来,经过抽象以后把里面相同的东西抽出来,叫业务建模,就是通过我们基本活动的抽取、定义、规范,然后通过基本活动再组合以后形成实体的卫生服务活动。举个例子,把健康档众意医疗—基层医疗信息化专业服务商

案抽取成28个基本活动,这28个基本活动分成八个大类]。比如有注册维护、观察、干预等。像产前保健是一个具体实体业务活动,一个完整的产前保健可能由七个基本活动构成,登记、问询和几个检查、医学指导和转诊等。

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有以下一些特色呢。第一个,基本活动的采取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是全的,我有钱的地方能做影像检查,我在里面可能做一二三,六七就不做了,就是我的基本活动采取是可以灵活定制的。第二个,我的频率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一年就做一次,一年做两次三次也可以,所以通过活动基本单元的取和活动频率的因素一变,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具体业务活动。实际业务建模把流程规范化、构建化。第二步,每个活动里面到底有哪些数据元来描述呢?这又是标准问题,这个描述怎么保证它的一致性?主要通过信息模型来解决每个业务模型需要描述的。第三步,数据元描述以后可能里面代码不一样,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通过以前数据元标准化解决。这是我们业务分析的关键,第一步要分析提供服务的机构跟角色,第二步要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的处理。第三个,在业务流程规范化以后要对它所描述的数据元进行定义,每个数据元又进行标准化,信息共享的基础问题都解决了。

然后通过我们统一数据交换格式成一个CDA的文档,文档的结构也是标准化,文档里面这些数据元是通过模型来约束的,模型约束数据元的定义由数据集进行标准化,所以CDA文档是标准化的东西,这样每一个地区只要是一个相同的CDA的东西它里面的内容标准化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个思路来解决信息共享。如果每个地方数据元里面的描述代码不一样,它也不能共享,这是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业务部分最核心的内容,实际就是四块的思路,形成信息共享。

接着介绍一下通过技术的手段使我们上面讲的临床文档能够达到共享,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架构来实现。整个平台分一个中心三个层,上面平台数据中心层,下面是区域内各个卫生机构。平台核心的内容也四大块,第一块叫注册系统,所有的人员、被服务对象和机构都要进行注册,保证信息提供产生交换的时候保证每一个信息它的唯一来源,可以保证它的唯一性。第二个,平台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库,一个是CDA的数据库,还有一个是CDA解开以后根据业务的需要形成二维关系性的数据库。数据完了以后是服务层,还有一些配置层,整体是四块。

全民电子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是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个服务模式,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用呢?科技部要发展全民的电子健康服务,它要基于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上面又构建一些第三方服务的内容,使我们这个平台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个平台的应用层在数据的支撑上面有四层应用。第一层满足机构业务协同,第二是满足个人业务需要,第三是满足卫生管理的需要,最后是满足构建第三方服务的需要。这也是卫生部下一步要研究发展的方向,这个平台一定要使各方获得,这样才能够保证平台建好以后能够可持续发展。

未来国家基于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建设规划是要用两年的时间争取在全国的48个地级市建立健康档案公共信息平台和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建立电子病历的信息系统。我们要在32个省自治区每一个省选一个条件好的地市开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试点,在16个公立医院改革城市既要建立这个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公立医院的基于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6个城市里面有107个医院进行电子病

历的系统的改造。

本文版权不限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6.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六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发挥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电力企业各级领导共识。随着电力检修专业化、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内外部检修维护工作量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大,用工方式复杂,安全风险和员工队伍稳定风险增大,传统班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检修企业发展需要,急需创新转变。**公司积极适应检修专业化、市场化新形势需求,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以争创“五型”班组为核心,以创新机制、建立标准、提升素质为重点,扎实推进标准化班组建设,不断夯实班组管理基础,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绩效导向 创新班组建设机制

**公司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公司、部门、班长、工作负责人、班员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班组建设工作格局。坚持以绩效为导向,建立班组、部门、企业三级创建机制,即班组层级的工作负责人职业成长与业绩挂钩机制、部门层级的班组赛马管理机制以及公司层级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了公平公正、奖惩并举的班组建设工作机制,激发了班组建设的动力。

班组工作负责人职业成长与业绩挂钩机制。突出抓好班组工作负责人队伍建设,制定《工作负责人业绩登记管理办法》,由班组对对工作负责人等级检修、重大缺陷处理及抢修、非独立检修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业绩登记,作为公司创先争优评比、岗位晋升、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评比以及岗位培训标准,调动工作负责人工作积极性。

部门赛马管理机制。制定《班组建设管理考评办法》,以部门为单位,每月10日前,由部门对所属班组的班组业绩、日常管理两大项七个子项进行考评、公布,作为班组月度绩效考核依据。

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标杆班组和达标班组评比办法》,建立班组标准,通过年终班组申报、部门对标审核、公司验收、公示、党政联席会批准等流程确立班组建设成果。给予标杆班组和达标班组的班组长和员工相应奖励;未达标班组及其所在部门不得评为先进集体,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及其所在部门负责人不得评为班组建设相关先进个人。

建立标准 夯实班组管理基础

围绕打造“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卓越班组创建目标,**公司认真梳理安全、质量、思政、培训等班组日常管理流程,从班组环境、班组安全、工作质量、基础管理、班组文化等五个方面建立班组管理标准,推进标准化班组建设。

建立班组环境标准。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总投资500余万元对处于80年代水平的班组进行基建改造,先后完成了机械二部、机械一部、机修部、辅机项目部等部门班组基建改造工作,更新了班组桌椅,配置了空调、电脑、电视机等。改善班容班貌,对改造后的班组定期进行环境达标监督检查,督促班组人员在做好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自己动手美化班组,创建舒适明亮的办公环境,对检查不合格者在公司月度党群例会上给予公开批评。

建立班组安全标准。不断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目前已发

布制度34个。实施安全对标管理,以大亚湾核电安全管理为标准,建立日常缺陷分析、异常事件分析、安全生产指标管理、安全生产考核等实施方案,以建立标准、持续改进、实施标准为准则,逐步把企业各项安全要求优化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实现生产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开展“无违章”班组建设主题活动,制定《员工作业安全行为规范》,开展“班组成员劳动安全互保”活动,加强员工作业现场管理,减少违章违纪现象,及时消除隐患,有效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建立工作质量标准。公司汇总提炼内外部市场机组检修维护数据,建立《机组检修维护工艺技术标准》数据库,为提高机组检修维护质量提供依据。建立班组设备管理台帐,规范设备巡检、定期更换等工作。计划性检修开始前,检查汇总机组运行缺陷及现场不规范,不断细化和合理安排检修项目,根据机组修后在线缺陷种类及专业,深入统计分析并汇总存档,指导后续检修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并作为工作负责人业绩评估及评优依据。

建立基础管理标准。公司推出“三本七夹”班组基础台账管理模式,做到班组管理应记必记、应存必存。“三本”即班长工作日志、班组安全管理台帐、班组综合管理;“七夹”即部门制度汇编,设备定期检查记录,月缺陷、工作票统计分析、月工作票清单,各种考核、经验反馈记录;工作票及安全互保卡;技术分析;考勤管理。公司为各班组建立了班组管理信息网、班组园地,配置了电视机屏幕,各班组成立班委会,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班组考核细则》,全面推行班务

公开,实现公司、部门、班组信息互动共享,推动班组管理规范化。

建立班组文化标准。践行“静水深流”文化,结合检修企业特色,完成平圩检修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形成平圩检修特色企业文化体系。加大企业文化成果宣贯力度,编印公司企业文化理念故事集、企业文化手册,结合机组检修、班组建设、工作服更新等工作,广泛应用公司企业文化标识,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成为员工自觉行动。汲取核电文化精髓,把“一次把事情做对”、“Star明星自检”、“三段式沟通”等核安全文化理念不断渗透运用到公司所有检修工作中。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团队合力。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分工会的组织作用,建立“五必访”机制,开展志愿者互助活动,实施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员工工作生活存在的困难,增强员工对班组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构建和谐稳定企业。

强抓培训 提升班组团队素质

检修企业最大的资源是人,检修班组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确保实现班组建设目标任务,平圩检修搭建各类学习的平台,大力开展员工培训,不断提高班组建设的层次和班组管理的水平,提升班组成员技能水平。

打造优秀班组长队伍。完善班组长任用制,所有的班长均通过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方式产生。建立班组长学习培训常态机制,自2009年起,已连续四年委托职业培训机构对班组长拓展培训,培养团队意识和执行力;2010年,组织两名班组长参加清华大学中央企

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远程培训。今年2月,组织班组长到常熟发电、神头检修公司考察调研,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4月,专门从北京聘请高端的培训机构——“八九点”培训公司的讲师为班长进行班组建设理论培训;7月,分两批组织班组长参加集团高培中心班组长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培育优秀员工团队。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每年初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利用每年夏季检修活动相对较少这一时机,推行“三分之一在岗,三分之一休息,三分之一培训”模式(即“三三三”模式),开展员工轮训,休养身心。为每个部门建立职工书屋,购买了相关工具书、专业书箱供员工学习。鼓励各专业班组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知识培训、导师带徒结对活动,由技艺高超的班组员工和技术人员为班员们授课。结合设备技改、机组计划性检修等时机开展现场讲课,进行实地培训。以《技术分析报告定额管理》为平台,开展撰写技术分析评比活动,提高员工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升员工综合技能。另外,针对外部检修市场拓展,人员较为辛苦等特点,外聘讲师为员工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打造坚实的班组坚强团队。目前,平圩检修公司建立了一支由500多名工作负责人为骨干的高素质检修队伍,为公司实施“强内优外”战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班组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有力促进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稳定工作。公司先后获得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安徽省“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重质量守信誉诚信施工单位”等

7.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七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已发展为包括OA、PSMS、SAP、95598、EMC等全局性的重要系统在内的多套应用和业务系统,支撑和保障了湖州电网安全运行和湖州电力现代化经营管理。如何做好大量信息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水平,是摆在全体信息专业人员面前的难题。

1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系统设备的日常巡视、检修和维护等工作,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目前信息系统运维作业在精细化和标准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作业过程存在不安全隐患。未按标准化作业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危险点分析和作业现场危险源辨识,未对操作人员、操作步骤和工器具准备等进行细化,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和作业过程的安全预控措施没有落实,导致信息系统维护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作业过程存在不安全隐患。

2)运维作业规范性差。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存在作业内容简单、作业方法不统一和作业记录不规范等问题,信息系统和设备型号和规格繁多,系统包括OA、PSMS、SAP、95598、EMC等;设备包括小型机、服务器、工控机、磁盘阵列、交换机等;品牌包括HP、IBM、DELL、CISCO、华为等。除硬件设备外,还包括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软件,并且大部分信息系统设备和软件都使用英文界面。因此,信息专业人员熟练掌握全部信息系统和设备的运维操作,尤其是精通各种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上述原因导致作业质量一般,一次正确率低,返工率居高不下,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影响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3)缺乏有效的维护作业技能培训。持续有效的技能培训对于提升信息运维人员作业能力、保证信息系统运维质量至关重要。由于针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操作技能缺乏专项的学习和培训,信息系统运维人员进行作业时主要根据平时对系统、设备的了解和以往的作业经验,作业步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业过程一旦有突发情况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后续工作。采用专业技术骨干讲解和传授作业步骤和作业方法的技能培训,往往只注重具体操作的结果,而对作业程序和各项安全、质量要求掌握不够,对标准、规定、规程理解不深,制约了运维人员业务技能的快速提高。

2 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根据《国网公司关于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湖州电力局于2007年初启动信息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整个实施过程实行统一管理、分层负责。通过1年时间对信息系统各类运行维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于2008年年初确定了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格式模版。2008年3月-6月间,开始了《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2008年7月-8月开展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试用和修改完善,2008年9月-12月正式发布了23份《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初步建立了信息系统作业标准化体系。

要建立全面、标准和实用的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就要有一系列《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作为依托。《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指导书适用范围、引用标准、作业前准备、作业流程图、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缺陷及异常记录、作业完工验收、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和附录等。

《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主要分为巡视、检修和应急3类。信息系统巡视类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巡视周期和巡视路线图,巡视作业内容包括设备电源指示灯、设备运行指示灯、操作系统运行情况和机架接地状况等。信息系统检修类作业指导书主要分为主备机切换和系统维护2类。主备机切换作业指导书的作业前准备明确了危险点分析、安全预控措施和工器具准备等内容;系统维护类作业指导书统一了各类系统和设备的维护周期和维护记录,维护记录以表格形式要求信息运维人员详细记录每次维护作业的人员、时间、范围和结果等信息。信息系统应急恢复类作业指导书从数据备份、服务器安装和应用服务器测试等3个方面对应急恢复作业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为保证执行的效果,在《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过程中注重提高信息运维人员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整体认识。对各类信息系统的整体运维作业编制了总体流程图,对运维作业中的关键步骤编制了具体作业流程图和作业卡,明确了每个作业子项的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在运维作业中对信息系统重要数据及时进行测试。考虑信息运维人员整体英语水平一般的现状,《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大量的英文操作界面编制了中文说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力求一目了然,为作业指导书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目前,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覆盖各重要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全部运维作业,形成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

3 信息系统作业标准化体系架构

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共包括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3套,其中巡视类作业指导书9套,日常检修维护类作业指导书4套,应急恢复类作业指导书10套。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 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及效果

2008年9月起,湖州电力局全面发布实施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每次运维作业前,由班组技术员负责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并确定工作负责人和作业时间。作业指导书经部门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由班组技术员发包给作业人员。各信息运维作业的工作负责人按照作业指导书对作业程序的执行负全责,保证运维作业质量符合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全体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操作程序和作业内容,逐项对照、逐项操作、逐项检查、逐项记录。运维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就可操作项、不可操作项、修改项和遗漏项等内容,对作业指导书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班组技术员负责收集评估结果,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正和完善。

迄今为止,各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在1 200余次典型作业和30余次班组技术培训中使用,在实施过程中还针对设备变更等情况,对部分作业指导书进行了近20次的修编和完善。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在湖州电力局的实施,提高了信息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了信息运维作业的安全、质量和效率,提升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水平。

1)作业安全得到了保证。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对各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明确了作业人员和工器具的要求,并根据具体作业内容,通过作业全过程的危险点分析制定了详细的风险预控措施,有效保证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的安全。

2)实现了作业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标准、规程和规定,结合信息系统设备现状,对各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实现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3)作业效率得到了提高。通过编制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全体信息运维人员增强了对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各项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运行规定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信息系统设备的原理、性能和运维要求,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效率。

4)技能培训得到了促进。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现有信息系统设备,针对日常信息系统运维作业进行编制和修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界面友好,有力促进了信息运维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5 结语

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和实现“三集五大”的现代企业模式,都对做好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提高信息专业人员的作业技能的基础上,规范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统一了作业标准,保证了作业安全,提升了作业质量,提高了作业效率,为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奠定了基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拓展了国网公司标准化作业的覆盖面,填补了目前国内信息专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空白。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具有目标明确、内容清晰、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和易学易用等特点,可作为信息专业人员操作技能培训的基本教材。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在湖州电力局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亚亮,田建设,周庆捷,等. 电力标准化 作业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电力信息化, 2010,8(6):54-57.

8.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八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9.标准化建设 篇九

一、标准化建设

公路建设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就是规范建设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矩和尺度。只有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才能打造统一、规范、有序的施工标准体系,进而实现对建设过程、安全、质量、工期的有效控制。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维持程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发布标准、贯彻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检查,标准化的本质是统一,在标准化工作中,制定标准是基础,贯彻标准才是核心。公路建设标准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管理制度标准化(2)工地建设标准化(3)施工工艺标准化(4)过程控制标准化(5)施工机械设备和模板标准化。2 推广公路建设标准化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通过推行建设标准化管理,能促进我项目部公路建设管理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现代管理学认为: “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可以把管理过程定量化、科学化,使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达到有机合理配合,把复杂生产过程变得简单、方便、明白、规范,便于操作和执行”。因此,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通过推行工程标准化,能利于统一协调组织,统一质量标准 :有利于实现程序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建设工期;在施工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推动技术创新,使施工工序更加科学,施工工艺更加先进,施工作业更加安全,施工行为更加文明,施工控制更加有效,遏制质量安全通病,杜绝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达到质量目标。我国近年来公路建设通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充分认识到严格落实公路工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公路工程标准化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建设各方主体贯彻落实公路工程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技术标准以及履行工程合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工程质量、预防和遏制质量事故的有效手段。标准化的贯彻实施,能够破解直接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影响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提出了“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的“标准化”概念,全面推行管理行为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成果标准化,推动全国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 标准化工地建设与管理要求 3.1 场地标准化建设与管理要求 工地临建设施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部驻地、实验室、中心拌合站、预制场地等。其中:(1)项目经理部驻

地应选在合适、安全的位置,确保有便利的交通、通水、通电、通信条件。房屋不论自建还是租用都必须坚固,满足生活工作要求。项目经理部办公区、生活区、车辆停放区等必须合理、分区设置。在项目部公共场所应设置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指路导向牌及宣传牌且在其他醒目位置设立施工平面示意餐厅

晾 衣 区晾 衣 区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图和施工告示牌及民工工资发放公示牌。

会议室

宿住宿住宿住宿室浴工程技术室杂物间总室工女厕所项目经理室男厕所餐厅活动室篮球实式验场厨房核算中心晾 衣 区间物储会议室中心结算住宿车停位部材料大门安室全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住宿 项目部平面示意图(2)实验室驻地应为独立场地,独立办公,各项岗位职责分明,制度上墙。资档分类清晰及时,试验台帐、样品码放及留样清楚,养生采用喷淋恒温。仪器设备要按时自检、送检,专人维护保养,有记录可查。试验废弃原材料回收或存

放符合环保要求。

水泥室土工试验室留样室集料室砼配合比室m2m2m2m2m2消防池说明:本图尺寸均为厘米住宿室 养护室m2m2住宿室杂物室力学室办公室大门m2m2m2m2料棚m2

项目实验式平面图

(3)拌合站、预制场、钢筋加工厂按“三集中”标准化工地规划设计,达到永

临结合、规划合理,符合标准,施工方便,一步到位,充分发挥集约化施工的优势,有效的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拌和站占地面积6000m²,钢筋加工场4000m²,建设面积达到标准化要求。

同时,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设置,房屋建设、场地硬化、环境绿化与宣传标识等均按工地建设标准化要求实施,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施工和生活环境,为项目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心拌合站场地应选择合理、安全的位置。

场地的面积满足要求,场地硬化、排水设施完善,集料分类堆放,上搭防雨棚。预制场地一般设置办公区、材料堆放区、钢筋加工区、混凝土拌制区、预制区、存梁区。各区域布置应合理,场地占地面积应满足施工需要。场内主要作业区、场内道路等应作硬化处理,排水设施完善。场地相应位置应设置相应的指路牌、场地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安全警示牌等,吊装作业区、安全通道还应设置禁止标志。钢筋加工厂根据《普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标准化工地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设计桥梁钢筋加工厂功能区划图。为防止彩钢瓦顶面滴水淋湿棚内钢筋,侧面应进行彩钢瓦围护,在钢筋加工厂四周安装3m高彩钢瓦。

钢筋加工厂采用国内先进的双机头数控弯曲中心和钢筋数控弯箍机设备,与传统工艺相比可实现钢筋弯曲长度数字程序化控制,具有钢筋加工范围广,调整简便,定位精度高,生产效率高,节约能源,安全可靠等优点,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上发挥了巨大功效。新设备及新工艺的使用,充分发挥了集约化、现代化的施工优势,成为项目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另一有效途径。钢筋加工厂和拌合站的进入口前安设有称重系统,对进场的原材料(如钢筋、水泥、砂石料、粉煤灰等)、出厂的成品、混凝土的方量进行称重核对,达到有效的控制成本的、精确核对桥梁桩基扩孔率、桥梁墩柱、盖梁混凝土用量的目的。

过程控制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从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部分严把材料验收质量关;从施工事前控制、事中卡控,事后检查,坚持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以预防为主,多策并举狠抓施工安全,确保安全质量稳定可控。(6)炸药库:①本项目库房按照10t的储量设计。

爆破物品库房由炸药库房、雷管库房及值班监控室组成,炸药库和雷管库中间设置消防砂池和消防水池,同时在库房的对角上布有犬舍,围墙顶面设置防护网,根据不同角度要求布置电子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库房安置避雷针,备四个灭火器并在四周挖排水沟;

库房受场地限制,为满安全距离需求,建造时应尽量错开,看守房、休息房均布置在库房外;

(7)门禁系统 在进入施工现场的入口、隧道洞口处设置值班室,采用彩钢板房结构,面积不小于9m²,洞口处外靠近值班室一侧设置升降栏杆。

隧道口安装了隧道施工人员考勤定位系统,该系统可以时时动态地对进出隧道施工人员信息进行采集和统计,并在隧道口LED显示屏上清楚显示,有

效提高了现场管控,应急事件处理、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和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时效 性,为隧道建设的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管理内容: ①出入施工现场的来访人员和车辆必须在值班室登记,并领取来访证,来访人员进入隧道必须有项目负责人陪同。②洞边焊接2m高钢筋支架,挂“入洞必须戴安全帽”、“当心触电”、“注意安全”、“正确佩戴口罩”等警示标志。

③项目作业人员必须穿戴整齐,佩带上岗证;进入隧道作业人员必须将信息卡佩戴在安全帽上,隧道洞口上方设置电子显示屏就回适时反映隧道内工作状态。

3.2 施工工艺标准化建设要求 施工工艺主要有土方路基、小桥涵施工,路面施工,桥梁施工、隧道施工等。(1)路基施工要注意控制填筑材料以及摊铺、压实工艺控制。路基软基处理采用静压式或强夯式打桩机夯入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处理。(2)涵洞施工:墙背与路基之间按要求预留一定距离,以备妥善处理涵背跳车问题,盖板允许现浇,但配筋必须满足要求,涵洞墙身混凝土采用吊车配合自动拌和罐车浇注,模板全部采用钢模,扣件合理,用对拉螺杆固定,钢管支撑,拆模后及时养生。

(3)路面施工要注意碎石加工、混合料拌和、摊铺、碾压工艺控制。(4)桥梁施工要注意桩基清孔,梁板预制(现浇)、钢筋保护层厚度、养生、预应力张拉、桥面铺装等工艺控制,保证砼强度,保证桥面铺装层的厚度、平整度等。(5)隧道安全施工:应全天候实行隧道施工作业人员进洞揭示牌及定位监控管理,合理选定作业区与管理区安全距离。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门禁系统。洞口围岩边坡加固处理和洞内围岩实时监控测量,及时填报日报联系单,衬砌前应防水处理。贯彻落实标准化施工管理,让标准化建设深入人心,让精细化管理成为常态,保证了整个项目安全工作稳定可控,质量工作稳中有升。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不断查找和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自控意识和自控能力,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隧道施工衬砌台车实行模板准入制度;

隧道内文明施工,随时保持正常通风,架线整齐严格采用三项五线制,非作业区段采用220V和施工区段采用36V或24V低压安全照明;

同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从每一一个细节入手;仰拱钢筋采用定位架控制间距;采取二衬钢筋加垫块控制钢筋保护层;

3.3 过程控制标准化要求 一要抓好验证试验、标准试验、工艺试验、抽样试验和验收试验,抓好原材料、混合料、半成品和成品构(配)件、实体工程质量的自检和抽检,保证所规定的检测项目齐全、自检抽检频率足够、试验数据真实可靠。二要抓好试验工程、隐蔽工程、关键工序(部位)的旁站监理、签认和验收,以及分项工程的中间交工验收。三要全面推行边坡锚索预应力检测和边坡监测,推行大跨径悬浇桥梁第三方监控量测,推行长大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安全性评估,推行隧道第三方监控量测和初支、二衬质量检测。四要继续试点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及“真空压浆”等新技术;五要试点安装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对隧道掌子面、桥梁施工现场、梁片预制场等施工现场配备远程监控系统。

二、精细化管理 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由管理精细化到施工精细化再到产品精细化而实现质量、安全、进度、形象、环保等管理目标。普宣项目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大大的增加了项目利润。

交叉测量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交叉测量制度,每月交叉。路基、桥梁、隧道的测量工程师交叉测量,复核控制点、临时点及当月施工的工程,及时发现问题、严格控制误差,避免出现个人自身的系统性的错误。要求:测量记录表格统一;数据完整;表达一致;交叉测量时采取换人、换仪器、换测量测序的方法。2 内部问题解决流程 项目是一个团体,工作存在很多交叉,一个简洁和有效的问题解决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工作的时效性,合理划分责任,加强团结。内部问题解决流程表一式三联,分别为红、黄、蓝三种底色联,申请人、被申请人各一联、还有一联存档。

内部问题解决流程表

申请人: 被申请人:

NO: 致(先生/女士):

一、申请解决事项:

二、希望问题解决时间: 年 月 日 申请人: 日期: 年 月

日 被申请人意见: 计划办理完毕日期:

****年**月**日

被申请人:

日期:

****年**月**日 申请人收到的办理结果: 申请人: 日期: 年 月 日 申请人对结果的评价: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申请人: 日期: 年 月 日

临时用工管理制度 临时用工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部门多,工程点分散,管理不到位就无形中在浪费。如何有效的处理好临时用工的问题,又不影响各部门的工作?首先,由使用人或使用部门根据工程量和不同的施工工艺难度初步核定用工数和用工类型,然后填写临时用工申请表,经项目总工复核,项目经理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如最终用工超过申请数量则注明原因。计算中心每月进行统计分析,注明节超,控制成本。零星工程用工使用审批表

(一)普宣高速公路第八合同段

零星工程用工原因 申请人: 年 月 日

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年 月 日 年

日 单位负责人审批意见

零星用工明细表

(二)尊敬的领导:因

施工需要,要产生以下零星用工,报请

领导给予审批。序用工使用原因 单位 单价 金额 备注 号 数量

采购及报销制度 此处的采购是指平时工作中的易耗品、办公用品、办公电脑、机械配件及维修等。这不起眼的采购是项目部主要支出之一。及时采购,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开源节流,精细管理。修车,由项目部内部选举5人组成小组(驾驶员3人,财务1人,材料1人)到宣威修理厂家进行调查,择优确定3家,驾驶员可以自行确定去哪家修理;确定修理前驾驶员先把车开到厂家初步确定修理的内容和修理的费用,然后填写采购单,经项目经理批准。修理完成由出纳、材料员、驾驶员共同完成支付和开取发票。其他办公用品由需要人填写采购单,部门负责人复核,项目经理审核实施。采购单一式三联,申请人、采购人留一联,存档一联,采购单填写要清楚明确,注明数量、规格型号、牌子等利于采购,采购人员如对该采购物品不熟悉的应当向填写人问清楚或邀使用人一同前往采购。紧急情况执行电话审批,后补采购单。工作协调吃饭应酬采取短信(事由,人数)审批,发票报销时统一到财务室粘贴,说明原因,核对短信,无误则由财务人员找项目经理字报销。采购单 尊敬的领导: 我(部门),1.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2.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3.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4.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5.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6.需采购()/修理():,数量: 规格: 型号: ;

备注: 申报人: 复核: 审核: 年 月 日

票 据 报 销 清 单 票 据 类 型序 日 期地 点参加人事 由(摘要)金额(元)证明人备注 维采差接其号修购旅待他 年 1 月 日

4

6

8

报销人: 复核: 审核: 年 月 日

材料管理办法 材料管理与质量和成本控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材料一般占总成本的60%~70%,合理的调配材料是避免资金积压,保证工程施工的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工地上使用的材料需在每月低报下月的材料计划,首先由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下月的进度计划及结合本月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下月的材料计划,所报材料计划要与图纸要求的数量一致(统供材料款在每月的计量款中扣除,同时保证交工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材料经复核无误,然后填写月度材料计划表(见附件)报项目部材料室,由材料室统一报指挥部和采购。材料入库,由仓库管理员根据材料的规范要求验收材料质量,材料的数量以当场盘点或所称重量为准,单位为通用的额物理计量单位,同时填写原材料验收单(见附件),送材料的人员签字认可。使用材料有现场的技术员填写材料物资调拨凭证(见附件)报材料室,由材料室统一调拨。每月仓库管理员盘点库房中剩余的材料,同时采购人员与采购人员和材料调拨人核对材料数量清理当月的材料使用情况形成对账明细,汇总到结算中心进行成本分析。钢筋加工厂根据技术员填写的钢筋加工申请单(该单上技术员需根据图纸计算设计用量,同时根据现场的管理填写实际用量)加工,出库时登记现场称重填写出库数量,提供材料部门及时清算材料的节超,有效及时的控制和节约成本(钢筋用量分析表)。

三、推行公路建设标准化的思考 推广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有利于统一协调组织,统一质量标准;有利于实现程序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率效率,保证建设工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推广技术创新,同时提升了公司的形象,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效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但是推行标准化是有难度的,我们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标准化涵盖广,包括临建设施、人员管理、材料管理等等许多部分以及分级到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的施工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和规定,分解后还要制定如混凝土搅拌站标准化、临时用电管理标准化、施工便道标准化、文明施工、人员管理标准化、标识牌标准化等等指标标准。为此,我们必须要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动员部署工作,有效推动该活动开展。总之,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云南公路建设管理标准化,通过规范管理和执行标准,努力做到在技术上先进、管理上科学、经济上合理、安全上可靠。以推行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使我们的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最终,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的内在魅力。

四、推行公路建设标准化的过程中各级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为我们标准化的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交通厅刘厅长莅临检查工作

云南省交通厅工会雪中慰问工人

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领导检查工地

上一篇:关于零工资就业英语下一篇:大班陶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