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2024-08-15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精选11篇)

1.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篇一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仪器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物理、化学等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物理学、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分析仪器的发展,从而分析化学已经由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向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过渡,仪器分析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中,因此《仪器分析》已被列为化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一些非化学专业也逐渐将仪器分析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严格的实验相关知识与实验技能训练,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仪器分析实验中一些大型仪器的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信息量大、技术要求高,还需要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细致的分析与图谱解析来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本门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分析仪器正确地获取精密实验数据,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得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掌握所用仪器的结构和各主要部件的基本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实验技术、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该类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学期按照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授课班级2004级化学本科的实际基础,我们共开设了八个实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钙、镁的含量;气相色谱法进行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721-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分子荧光法测定奎宁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含量;单扫描极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铅和铬;液相色谱法测定樟脑球中萘含量,综合热分析法对热分析过程的测定。实验覆盖面广,仪器设备先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各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该方法的技术特点及操作要领。学会了一些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掌握运用仪器对实际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的基本思路。

仪器分析是让学生以分析仪器为工具亲自动手去获得需要的信息,是在老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为此我们每次上课前都要求学生要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的学习对具体的实验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认真、严格、细致的操作练习,在获取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的能力。具体方式为:

1.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应做好预习工作,仔细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中的规定与要求,弄清楚方法的原理、实验操作的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安全事项。

2.在实验前我们会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当次实验内容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对学生进行简要讲解,然后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开始后,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和详细记录实验中发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记录的原始数据不能删改,如有疑问可与同组学生进行现场讨论,并通过与指导老师的探讨解决疑问,必要时可重做 1

实验,最后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完成实验内容。

4.认真、及时写好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环节,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都要在报告中体现出来。报告的内容除了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型号、实验操作条件等规范内容外,还要包括学生对该实验的总结与讨论,对少数实验异常现象进行解释,老师必须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给出报告成绩。

5.所有实验结束后,要以口试、操作技能考核方式予以期末考核,将结果计入总成绩。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化学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分析教研室2006年6月

2.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篇二

仪器分析教学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前提,实验课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变得活泼,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在实验前应先进行多媒体教学,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首先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再逐步加强各种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最后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这样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4.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动手机会少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我院在课外时间有计划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在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前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次数,以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同时,在开放实验室时均安排一名教师随堂进行指导,这样可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5.改革实验报告形式,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十分必要,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及其兴趣。传统的实验报告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归纳、分析。我们则要求学生按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前言、资料、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4],评价实验报告时要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等去审查,结果要求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不可随意改动实验数据,讨论应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会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而且能知道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要有严谨、求实、客观的态度。

6.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将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成

1.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有基本的掌握。随着仪器分析的飞速发展,只依靠书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因此,我精选了教材,使教学内容把握时代的要求。在介绍仪器分析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我同时向学生展现学科学的发展前沿,以及仪器分析在生产实践中的最新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仪器分析的技术应用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拓展了视野,掌握了最新的学术知识,培养了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能力;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同时,在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它非常直观、形象、实用且信息量大,已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2],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将仪器分析课程制成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动态,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我还通过演绎法教学,将知识衔接起来,充分把握、全面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经演绎推理带动学生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应用相结合。

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的原理,熟悉一般仪器分析方法、仪器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仪器进行熟练操作,能够根据分析对象的要求结合学到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当的分析法,具备分绩,占60%;二是实验考核成绩,占40%。实验考核又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分:(1)考勤(10分),根据学生缺课、迟到情况和态度情况进行评分;(2)基本技能(40分),根据随堂提问回答情况、随堂小测验完成情况、书面作业完成情况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分;(3)综合实验能力(50分),其中实验设计占15分,操作考试占35分,操作考试前两周由教师选定考试范围及要求,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动手训练的机会。教师按考题难易程度进行分组,各组难易程度相当,然后进行分组编号备用。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按所抽到题号发题,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药品等材料,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成后当场评分。

我院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操作能力大大增强,科研意识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晶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11-13.

[2]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

[3]覃洁萍,何翠薇,冯旭.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68-69.

[4]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6.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思考

曹春艳

(乐亭县庞各庄初级中学,河北乐亭

摘要:物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初中物理新课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的内容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作者从挖掘教材特点、重视教师备课、开展探究教学三个方面对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兴趣效率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宗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教学的理念,让学生来做“导演”,而教师是“影视公司的老板”,老板只负责决定拍什么方面的影片和想要的结果,而具体的情节由“导演”自主完成。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赶上课改的快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挖教材特点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新颖的插图和“讨论与交流”、“迷你实验室”、“信息窗”、“请提问”等栏目,使得教材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和启发性都大大增强了。教师应挖掘新教材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不断用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教改形式发展的需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插图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充分挖掘新教材栏目的变化,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第一,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间的交流。第二,新教材中增加的“迷你实验室”栏目,对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长才干、培析、解决工业分析与检验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工作、科研及进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实验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一方面它能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了解,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仪器分析的特点,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在课程安排上,我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程序,让学生对实验逐步适应和提高,从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到研究型实验,逐步深入,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由质变达到量变,成为真正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实验量化考核体系,通过几个方面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验情况,逐项打分,直接给出平时实验成绩。包括上实验课前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课课堂提问、课后总结实验报告等。上述过程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验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觉深入地了解实验内容,认真地进行实验操作,强化理论与实验结合培养动手能力。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特点,我校在教学上采取如下步骤: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通过课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开放实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生产实习了解生产实践,施展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创新能力。

3. 建立合理的考试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多数学生仅限于对课本的学习,学习中缺乏自觉性,注重考试成绩,但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合

养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指导学生阅读好“信息窗”的内容,能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同时,还能从中了解到鲜为人知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领略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经历的艰苦历程,让学生体会到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对取得科技成就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第四,处理好“请提问”这个栏目,对解决教材中的疑难很有帮助,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新栏目,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方法、道德品质、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

二、重视课堂师生的合作交流

现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距离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加分析,会发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点缀,每次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学优生的天下,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只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我们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纳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为每个学生制定了具体的考核表,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如实记录,及时通报,使学生在学习中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通过如下的成绩考核模式给出学生的最后成绩:理论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30分,期末成绩7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10分、课堂提问10分、单元测试10分;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表现成绩20分,平时实验成绩40分,期末实验考核成绩40分。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具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我将本课程与其他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设计培养中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祖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振兴和创新高等教育[J].大学化学,1999,(01).

[2]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06).

[3]刘宏武主编.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仪器分析;高职教育;教学手段;巧、实、新、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18-02

仪器分析方法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利用比较特殊的仪器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测试方法;仪器分析学科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和实验性都极强的前沿学科,涉及学科较多,有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学、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等,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仪器分析课程是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食品安全专业等专业必开的一门核心技能课,课程内容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等。由于该课程原理抽象,学生较难把握,因而在高职高专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一直是个难点[1]。本文根据笔者讲授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的经历,从巧、实、新、严这几方面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讲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绪论,讲好绪论是上好仪器分析课程的关键之举,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2]。要精心准备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侧重介绍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当前一些热点和具体事例介绍仪器分析课程在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以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为例,说明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光绪之死悬疑破解为例,讲述法医等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物、遗骨所作的检测和研究,引出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二、实:精心调整教材内容,优化产教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度。基于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遍现实,仪器分析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因而需在教学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已经选用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工作原理以及检测数据处理等不作要求,较大幅度增加分析仪器的操作与使用、维护与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适度补充一些前沿性的知识(如新仪器、新方法、新动态、新趋势以及新的应用范围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学时分配上,可适度增大光谱和色谱的学时比例;对常见的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酸度计测水样pH值等,应作详细的讲解,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产教结合。

三、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仪器种类繁多,理论知识抽象,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接受,也难以当堂对分析仪器形成清晰的认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缺乏生动性的劣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的内容逐一展示给学生。利用Flash多媒体软件,可以将不能随意搬动拆卸的精密仪器“大卸八块”,将其各组成部分及整个工作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比如在讲六通阀进样器时,可以利用网络下载有关六通阀进样器工作过程的动画模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六通阀进样器工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样品或载气的流动状态。这比老师花大量时间在黑板上写字或者画图更为直观、形象、生动,更能节约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适当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增大信息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5]。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在电脑上模拟仪器操作。这种模拟实验课能使学生很快掌握分析条件、参数选择、基本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在熟练完成仪器仿真实验后进入实验室,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减少仪器损害和药品浪费。仿真软件还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自动检测,如果操作不当,则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进而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6]。

四、严:将实训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促进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

仪器分析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仪器,才能真正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真切感受到仪器分析的魅力所在。从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开始,教师就应该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因此,在原有实验考核的基础上,与化学检验工技能考证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评分细则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从实验准确、在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实验教学过程要始终秉承职业岗位技能的观念。比如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微量铁含量时,按照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从容量瓶、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到分光光度计百分透光率的调“0”和“100”、比色皿的成套性检查,实验规定的操作时间、标准曲线的绘制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打分,确保人人过关。采用上述措施,笔者所在的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化学检验工的考证过关率达到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仪器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跟踪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多到企业参观实习,真正做到产教结合,让学生提前与企业接轨;还要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因材施教,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安亭,孙雪萍.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及对策分析[J]. 大学化学,2008,23(5):20-24.

[2]黄利强,林鹏. 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80-81.

[3]边传周,潘春梅. 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建构[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57-59.

[4]邱细敏. 高职高专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药学教育,2003,19(4):38-39.

[5]夏峥.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 中国市场,2012(32):141-142.

4.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四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领域繁多,可应用于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组分含量,也可应用于物质的瞬时追踪、环境在线监测、工艺过程控制等方面。不同的企业所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同,同样,不同专业学习的仪器分析也应该是具备专业特色[8]。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其专业需要接触到的仪器设备进行授课,尽量满足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在仪器分析方面的知识需求。如,根据给排水工程与科学专业《水分析化学》课程实验需求,该专业学生的仪器分析部分实验教学以水质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为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分析仪器主要用于环境污染检测和控制分析方面,故而以环境污染分析常用的TOC分析仪、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三维荧光光度计等为主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仪器分析只是一种获取所需信息的分析手段,并不一定会从事相关工作,但该课程实验技术性很强,学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训练,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它来获得信息。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大多并不重视实验,学生在缺乏动手能力,学习效果差。此外,大学实验室里仪器设备种类繁多,许多学生饶有兴趣,样样都想学,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我们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办法,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仪器学习的难易程度调整上课顺序和时长,让学生集中精力,重点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

3.2以分析仪器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实践性非常强,所涉及知识点多而散,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9]。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以仪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范围等内容为主线构建了分析仪器相关知识体系。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各种仪器的分析方法基本原理,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特点,学会各种仪器的操作和应用方法。通过仪器分析原理的讲授,引入仪器主要部件的学习;然后利用主要部件“拆分”仪器,让学生了解仪器内部结构;接着连接各部件“组装”仪器,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仪器工作原理及流程;再根据流程使学生学习仪器的具体应用;最后归纳总结不同仪器的共性(共同部件或结构或分析原理)与个性(特殊功能、独特设计或改进之处)特点,并适当利用现实生活中于仪器分析密切相关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从而与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得益彰。

3.3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对仪器基本知识的了解-认识-理解,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大型仪器的讲解本就比较抽象枯燥,理解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完全是被动式的学习,学习兴趣并不高,加之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担心学生对仪器操作不当而带来损失或增加工作量,不让学生动手,而靠单一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对课程加深印象,更不能使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有多少收获,致使学生对课程缺少热情,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与生活相贴切的仪器应用事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实验学时不多的情况,利用翻转课堂,提前将构建的仪器知识体系作为辅助教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需要学习的仪器基本情况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实验场地有限,为给学生提供跟多的动手机会,一般安排4-5人一组同时学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所有同学练习到能够独立完成操作方为合格,然后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完成一组样品分析。这样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多人实验中,有学生只看不动手,实验数据应付了事的情况,使学生完成相关操作后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良好的维护和保养是仪器正常运行和降低损耗的保障。为使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其使用价值,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将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作为授课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学习仪器维护保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仪器使用习惯,增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科研实践促进教学

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的应用型人才。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我们积极开展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适时融入到实验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培育计划或是直接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利用分析仪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改革和探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型工科应用人才应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也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更好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3):1-6.

[2]徐雷,胡波,冯辉等.关于综合性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6-12.

[3]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04):20-26.

[4]王春英,谷传涛,陈明.环境专业《现代仪器分析与测试》课堂与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44-145.

[5]李卉卉,张士伟,海锦慧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化学教育,(16):40-43.

[6]潘芊秀,王江云.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大学化学,2018,33(01):45-48.

[7]贾海浪,李中春,林丽霞.仪器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8(02):246-247.

[8]王霆,张锋,李暐等.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教育,(02):41-43.

5.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篇五

合理设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既要在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要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实际需要,融进一些有新意、能真正体现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热情的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如“河南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质量比较”、“不同厂家牛奶的质量比较”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等,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实验中的求真欲,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2切实抓好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实验前的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应让学生清楚预习的内容,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熟悉实验原理,预习实验教材中本次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楚、做法明白,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好实验提纲。另外,通过测试题目,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测试,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及总体的预习情况和对实验掌握程度,以便于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这样既加强了教师实验课讲解的针对性,又使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实验课内时间。

2.3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像和表达能力,而传统的`“三定式”实验教学方式,即在实验手段上采用规定好的实验线路和步骤,使用规定的仪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导致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做到随时预约、合理安排,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实验要求,鼓励研究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传统的实验考核只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分,而且实验成绩不计入学生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认真听讲,不专心做实验,课后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通过实行多元化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考评体系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的综合评定等。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

3结束语

6.仪器分析课程感受 篇六

我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在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很多。和这门课相关的分析技术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析。下面对这两者的原理、用到的仪器和应用简单介绍下。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分离科学中的一个全新类别,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了小颗粒填料、非常低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与传统的HPLC相比,UPLC的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分别是HPLC的9倍、3倍及1.7倍。因此其在蛋白质、多肽、代谢组学分析及其它一些生化领域里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在提到“蛋白组学”或“代谢组学”时,与没有“组”的差别从分析的角度说就是样品量极大,需要在短时间分析成千上万的样品。UPLC不损失分离度的高速度优点在这里就能充分体现。多数生化样品及天然产物都十分复杂,在同样条件下,UPLC能分离的色谱峰比HPLC多出一倍还多。在同样条件下,UPLC的分辨率能够认出更多的色谱峰(质谱检测器-LCT)。

紫外分析仪是荧光技术的应用。荧光技术是某些物质受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后,在极短时间内(10-8秒)会发射出波长大于激发波长的光,这种光称为荧光。这一发光现象在各方面的应用及有关的方法称为荧光技术。荧光技术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的定性:不同的荧光物质有不同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因此可用荧光进行物质的鉴别。与吸收光谱法相比,荧光法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2、定量测定:利用在较低浓度下荧光强度与样品浓度成正比这一关系可以定量分析样品中荧光组分的含量,常用于测定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含量。

3、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分子的结构和构象:荧光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等参数不仅和分子内荧光发色基团的本身结构有关,而且还强烈地依赖于发色团周围的环境,即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利用此特点可通过测定上述有关荧光参数的变化来研究荧光发色团所在部位的微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

4、利用荧光寿命、量子产率等参数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中的能量转移现象:通过该现象的研究,可以获得生物大分子内部的许多信息,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蛋白质、核酸分子的解聚程度等等。

由此,认真学习仪器分析这门课的相关内容会对我今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7.改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讨 篇七

在进行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1,2], 导致学生对大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不甚清楚, 实验结束后印象不深,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以上现象, 我们探讨了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现将相关体会做以下阐述。

1 让学生充分接触仪器

仪器分析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对仪器的依赖性很强[3], 在实验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实验所用的仪器, 仅仅对着书本预习, 而对复杂的仪器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等缺乏直观的认识。具体实验时, 由于大型仪器数量不足, 课时有限, 通常多人一组进行实验, 因此, 相比于其它实验课程, 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并不多。对此, 应让学生多与仪器接触, 充分实践, 具体措施如下。

(1) 为了提高实验预习质量, 可以采取实验前预习与现场预习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前到实验室面对着仪器, 近距离接触仪器设备, 就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 这样学生对仪器的原理构造有了更为具体和直观的认识, 做起实验才会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 部分实验采用计算机加以辅助, 比如在液相色谱实验中, 先让学生在实验前利用液相色谱实验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这一虚拟实验室能应用于仪器内部结构、流程及主要部件介绍, 原理演示, 实验条件选择及色谱分析实验全过程仿真模拟, 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程序, 增强了实验的自信心, 也使得实验失败的人次和操作失误的现象明显减少。

(2) 另一方面, 应注重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入实验场地, 对着实物进行讲解, 通过一系列提问、讨论、总结和示范,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进一步加深印象, 使他们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对实验原理、仪器构造、操作步骤和实验条件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 在进行实验时, 尽可能增加每个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很多分析实验仪器因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 所以购买数量较少, 仅有1~2台, 如: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等。为了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实验, 我们采取大循环的模式, 给学生合理分组。每组进行同一个实验, 以组为单位循环轮换, 尽可能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

2 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一些学生在进行仪器分析实验时往往认为“分析结果的好坏取决于仪器的好坏”, 忽视了常规操作的规范性。而事实上, 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 是否规范化,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4]。

这里, 我们强调的实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配置溶液、仪器工作条件选择、样品测定和处理危险情况等。尤其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 实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 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进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自来水中钙和镁”的实验时, 每组学生配置相应的系列标准溶液, 经教师确定, 测定标准曲线要符合相关要求, 才能进行测定。对于标准曲线达不到要求的, 测定数据不准确, 必须要求学生重做或重新配制, 直至合格为止。

另外,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也要提出规范性的要求。从原始数据、测定数据到分析计算结果都要在实验报告中体现, 原始数据不能随便涂改。计算公式、表达式和物理量的单位等都依照教材或国家计量认证规范书写,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养成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3 尝试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当代高校实验的一个趋向, 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5], 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但是, 仪器分析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开放实验室需要有专人值班, 对大型仪器进行管理和维护。就该校而言, 现有师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开放实验室, 但开放部分实验室还是可行的, 而且已经进行了尝试。比如气质联用仪在每学期开机后会在一段时期内一直保持开机状态, 并由实验教师和受过培训的硕士生轮流值班, 维护仪器的运行。在此期间, 只要通过预约并获批准, 任何学生都可以补做失败的实验。也有少数学生提前进入所在专业的实验室, 跟着老师从事科研工作, 他们也可以在仪器空闲时测定自己的样品。目前, 我们正在尝试建立网上预约系统, 完善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合理配备师资力量, 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教学结果表明,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空间, 为学生自觉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对建立良好的学风,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一定作用。

4 结语

目前, 在大型分析仪器不足的情况下, 要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 理解仪器分析测试的原理, 了解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 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全实现。我们作为从事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 寻找真正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方法, 从日常的实验中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今后从事各种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根据仪器分析实验的特点, 针对学生对大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不甚清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象, 提出了改进教学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充分接触仪器,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更充足、更宽松的实验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操作,开放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张大伟, 韦军.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12) :117-118.

[2]马祥英, 陈其锋, 许海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 (2) :76-78.

[3]崔连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之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 (2) :189-192.

[4]鲍长利, 贾琼, 陈博, 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0) :123-125.

8.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仪器分析课程是技工学校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和检验要求的提高,仪器分析技术在检验行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理论学习能力,而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化学、物理及数学等知识领域,抽象难懂。学生面对复杂的仪器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易产生害怕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最终教学活动的效率低,效果不明显。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对毕业生在仪器分析的技能要求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依据仪器分析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的实际体会,对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作了研究和探索,下面介绍一下笔者的改革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1 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

1.1 开发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材

传统教材是根据分析方法编写章节的,大部分的内容是介绍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仪器的结构、使用等,各章节内容独立。项目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内容转化为多个教学项目,教学过程围绕着实际的工作任务展开,让学生主要在实训室完成教学活动,同时渗透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再以理论拓展的方式展开其它知识的讲授,从而构建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教材将仪器分析划分为电位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综合训练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课程内容由岗位工作实际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产品检测任务为驱动。例如:在“电位分析法”这一模块以水的质量分析为项目,设置了七个任务,第一个任务电位仪和电极的操作和维护,第二任务是测定工业废水pH值,后续每个任务完成一个指标:饮用水中氟离子的测定、海水中氯离子的测定、地下水中碳酸盐含量测定,最后一個任务是电导率的测定作为扩展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跟实际工作有密切联系。在章节的最后,介绍电位分析法的类型、电极的分类及数据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等内容,并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使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教材的开发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若干简单任务,各章节通过从易到难的任务安排,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完成工作任务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2 建设好实训中心,设置职业工作环境

实训中心的建设要围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及企业、服务教师”的原则,实训中心的布局依据“技术大类群分”的原则,合理安排资源;实训中心的运行管理依据“细分至实训单元”的原则,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注意设备增值,紧跟高新,适度超前,适时更新。实训室实现“三贴近”: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以“三能够”为建设标准:能够重现生产现场、能够实现真刀真枪的实干场面、能够操练故障排除。

实训中心的建设要非常注重职业环境的营造,场地布置注重标语、标牌、操作规程示范、安全注意事项等各方面的宣传。使学生能身临其境,达到素质训导、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很多有特色的文化,包括“四禁”、“六无”、“7S”、“八防”等等。

1.3 改革传统的笔试,以项目考核为主

学生考核的方式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传统的仪器分析教学考试以概念和原理的笔试为重。大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背概念、原理,就能在笔试中蒙混过关。笔试的考试方式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法考核注重学生能力的评价,这个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以项目考核为主的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每一模块结束后采用目标评价、每一项目后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仪器分析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为:课程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40%)+任务结果考核成绩(40%)+综合项目考核成绩(2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是根据出勤情况(20%)、纪律表现(20%)、积极参与程度(30%)、对任务结果作出的贡献大小(从每个单元内的课堂检查考查)(30%),这部分成绩是由学生小组对组员、教师对小组及组员的评价构成;任务结果考核成绩包括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30%),结果准确程度(50%),及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表达(20%);综合项目考核成绩是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学生从制度工作方案开始,独立完成项目的全部内容进行评分,后两部分成绩由教师评定。

新的评价方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等多种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评价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经验、诊断学生学习的得失、提示学习的重点、激发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2.1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满意度

课程改革前,学生一拿到厚厚课本,一开始上课听教师讲授难懂的能斯特方程等内容,就对仪器分析课程充满了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改革后,将理论课从教室搬到了实验室,借助于仪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对课程感到枯燥的现象大大减少,较好地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成就感并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和信心。

2.2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项目教学法是开放式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人人参与的创造,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及把握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创新的喜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同时也能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必要,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一定局限于“够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其他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2.3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完成项目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化工分析检验中任务来进行,保证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会意识到,掌握这些知识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很多机会与其他的同学沟通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协调与合作的良好习惯,这都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项目教学中老师备课实质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加工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思维、理念、个性及创新,经过备课的过程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能在课程中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而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一石,吴朝华,杨小林.仪器分析(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民权,梅晓妍.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88-89.

[3]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9-12.

9.仪器分析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液-液分配色谱法及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分配系数、固定相的类型和特点 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4.了解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

液-液分配色谱法及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分离原理;分配系数 【教学难点】

分配系数;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出顺序的关系 【复习题】

1.气相色谱法有哪几种类型?各类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与流动相的类型是什么? 2.各类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什么? 3.分配系数的定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与气相色谱一样,液相色谱分离系统也由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可以是固定液、吸附剂、化学键合固定相(或在惰性载体表面涂上一层液膜)、离子交换树脂或多孔性凝胶;流动相是各种溶剂。被分离混合物由流动相液体推动进入色谱柱。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及流动相中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离子交换作用或分子尺寸大小的差异进行分离。色谱分离的实质是样品分子(以下称溶质)与溶剂(即流动相或洗脱液)以及固定相分子间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决定色谱过程的保留行为。

根据其分离原理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 液-液分配色谱法及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一)液-液分配色谱法

1.固定相: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流动相:液体。

且要求,流动相液体与固定相液体互不相溶。

2.分离原理:溶解——溶解分配平衡过程(组分溶解在固定相中—组分溶解在流动相中),类似于液液萃取机理。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的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分配系数:

当样品中的被测定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达到动态平衡时,可以用分配系数来描述这个分配平衡过程:

其中,(1)分离的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大小:

固定相对某组分的溶解力大于溶剂对某组分的溶解力,K↑,后流出色谱柱 固定相对某组分的溶解力小于溶剂对某组分的溶解力,K↓,先流出色谱柱

(2)某色谱条件下,两组分分配系数差值为零,则代表两组分在该色谱条件下不能分离。4.分类:

正相液-液色谱法: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极性较小组分先出峰,极性较大组分后出峰 适于分离极性较强的物质

反相液-液色谱法: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

极性较大组分先出峰,极性较小组分后出峰 适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物质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固定相:将固定液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担体(硅胶)表面作为固定相。

流动相:液体。

(2)分离原理:同液-液分配色谱法。(3)分配系数:同液-液分配色谱法。(4)分类:同液-液分配色谱法。

(三)液-液分配色谱法与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对比

液-液分配色谱法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与担体结合方式 涂渍 共价键合

柱效对比 较低 较高

固定液是否流失 是 否

能否进行梯度洗脱 否 能

另外,化学键合固定相表面固定液一般多为单分子层,因此无液坑,液层薄,传质速度快;且有载样量大,化学性能稳定,重现性高,色谱柱寿命长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液液分配色谱,成为液相色谱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二.液-固吸附色谱法

1.固定相: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吸附剂是一些多孔的固体颗粒物质,在它的表面通常存在吸附中心点,可以有效地从气体或液体中吸附其中某些成分。流动相:液体

2.分离原理:吸附——吸附竞争平衡过程(组分吸附在固定相上—流动相吸附在固定相上)

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X(流动相)被流动相S带入色谱柱后,在随流动相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其作用机制是被分离组分(溶质分子X)与流动相(溶剂分子S)争夺吸附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的结果(竞争吸附)。在这个过程中,交换能力较强的溶质分子会竞争得到更多的吸附中心点,从而在色谱柱中移动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3.分配系数:

其中,(1)分离的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大小:

吸附剂对某组分的吸附力越强,K↑,后流出色谱柱 吸附剂对某组分的吸附力越弱,K↓,先流出色谱柱

(2)某色谱条件下,两组分分配系数差值为零,则代表两组分在该色谱条件下不能分离。

4.应用:

液固色谱法适用于分离分子量中等,能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离子性化合物,此外,液固色谱法对于分离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构体有较高的选择性。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1.固定相:是一种带电荷的官能团的固定基质,称为离子交换剂。为保证交换剂的电中性,基质上还存在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

目前常用的三大类离子交换剂基质:合成树脂、纤维素、硅胶。流动相:具有一定pH和盐浓度的缓冲溶液

2.分离原理:吸附——吸附竞争平衡过程(反离子吸附在固定相上—组分离子吸附在固定相上)

在离子交换过程中,流动相中存在的被分析离子(M+)与树脂上吸附的反离子(Y-)之间发生竞争吸附,可用下列平衡表示:

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

被分离样品中不同离子对交换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在发生竞争吸附时,不同的样品离子交换反离子的能力也不同。对交换剂亲和力较强的样品离子,交换反离子的能力较强,从而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3.分配系数:

以阴离子交换平衡过程为例,分配系数:

其中,(1)分离的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大小:

溶质中某离子与离子交换剂的相互作用越强,K↑,后流出色谱柱 溶质中某离子与离子交换剂的相互作用越弱,K↓,先流出色谱柱

(2)某色谱条件下,两组分分配系数差值为零,则代表两组分在该色谱条件下不能分离。

4.应用:

离子交换色谱法特别适用于分离离子化合物、有机酸和有机碱等能电力的化合物和能与离子基团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有机物质,而且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还能用于维生素的混合物、食品防腐剂、血清等的分离。5.分类:

阳离子交换色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

【小结】

1. 固定相:

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将固定液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担体(硅胶)表面作为固定相 液-固吸附色谱法 吸附剂 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剂 2.分离原理

液-液分配色谱法 溶解——溶解分配平衡过程(组分溶解在固定相中—组分溶解在流动相中)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溶解——溶解分配平衡过程(组分溶解在固定相中—组分溶解在流动相中)液-固吸附色谱法 吸附——吸附竞争平衡过程(组分吸附在固定相上—流动相吸附在固定相上)离子交换色谱法 吸附——吸附竞争平衡过程(反离子吸附在固定相上—组分离子吸附在固定相上)3.各种色谱法的分配系数表示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出顺序的关系均可表述为,组分K↑,后流出色谱柱;组分K↓,先流出色谱柱。

【作业】

课后习题 2、6、9。

第九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2.能够通过实例系统地了解之前所学关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具体内容 3.了解食品高效液相色谱法前处理知识 【教学重点】

外标法定量的运用 【教学难点】

不同定量方法的运用 【复习题】

1.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定量方法包括哪几种?

【讲授新课】

5.动物源食品呋喃唑酮残留量的测定

呋喃唑酮(痢特灵)是一种抗菌效果非常好的广谱抗生素药物,曾被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中的疾病预防和治疗。近年的研究表明,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具有致基因突变和致癌性。美国1993年禁止呋喃唑酮作为兽药,欧盟将其列为违禁药品,我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也规定动物性食品中呋喃唑酮检出限为不得检出。

(一)原理:反相色谱法

(二)色谱条件:

固定相:C18柱

流动相:乙腈—磷酸溶液 检测器:Uv-vis检测器 检测波长:367nm 流速:1.0ml/min 进样量:20ul

(三)测定方法: 1.试样前处理:

固体试料破碎→混合→初分离→浓缩→再分离→过滤→供试样液

2.测定方法(外标法):

(1)标准对照品溶液的配制与测定:精密称取呋喃唑酮标准对照品适量,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Cs。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得到色谱流出曲线,呋喃唑酮的保留时间在4.5min附近,得到呋喃唑酮峰的峰面积As。

(2)样品溶液测定:试样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离得到试样的色谱流出曲线,得到试样中呋喃唑酮的峰面积Ax。

(3)外标法计算:利用下式即可计算的出样品中的呋喃唑酮含量

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保健食品中的黄芪甲苷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广泛。皂苷是黄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而黄芪皂苷以黄芪甲苷为主。黄芪甲苷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促进细胞生长,抑制内毒素等作用。所以在一些保健食品中,黄芪甲苷作为功能性添加剂成分有添加。例如,蜂胶黄芪软胶囊、虫草鸡精口服液。

(一)原理:反相色谱法

(二)色谱条件:

固定相:C18柱 流动相:乙腈—水

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检测波长:227nm 流速0.8ml/min 进样量:10ul

(三)测定方法(外标法峰面积标准曲线法): 1.试样前处理:

虫草鸡精口服液试样→浓缩→定容→过柱(大孔吸附树脂)→浓缩→过滤→供试样液 2.测定方法:

(1)标准对照品溶液的配制与测定:精密称取黄芪甲苷标准对照品适量,配制为浓度从低到高的一系列溶液C1……C5(5.0,10.0,20.0,40.0,50.0μg/m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依次得到相应色谱流出曲线,并得到峰面积A1……A5。

(2)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峰面积A对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回归方程,即为标准曲线。

(3)样品溶液测定: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加载供试样液,得到样品色谱流出曲线,测量其中黄芪甲苷对应峰的峰面积。

将样品黄芪甲苷峰的峰面积带入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标准曲线法即可算出样品中的黄芪甲苷含量。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进行测定食品中安赛蜜、糖精、苯甲酸、山梨酸和咖啡因

食品添加剂若使用不当,添加过量,就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一)原理:反相色谱法

(二)色谱条件:

固定相:C18柱

流动相:甲醇—柠檬酸铵 检测器:Uv-vis检测器 检测波长215nm 流速1.0ml/min 进样量20μL 柱温40℃

(三)测定方法: 1.试样前处理:

(1)乳状液体样品(果奶、冰淇淋等):

试样→沉淀蛋白质→过滤、脱气→供试样液

(2)澄清液体样品(汽水、可乐等):

试样→脱气→稀释→过滤→供试样液

(3)固状样品(肉制品、酱脆菜等):

试样→捣碎→加入溶剂→沉淀蛋白质→过滤、脱气→供试样液

2.测定方法(外标法峰高标准曲线法):

(1)标准溶液配制:使用流动相配制安赛蜜、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咖啡因标准溶液(1mg/mL),将各标准液按照安赛蜜、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咖啡因比例依次为5.0、4.0、5.0、5.0、5.0μg/mL混合,得到混合标准溶液。将混合标准溶液用水稀释成6个浓度C1……C6

(2)确定成分峰位置:首先用各自的标准溶液稀释,在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定性确定每个峰对应的成分。

(3)标准曲线:在上述色谱条件下,6个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分别得到相应色谱流出曲线,并得到峰高h1……h6。以峰高h对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各种标准物质的线性回归方程,即为标准曲线。

(4)样品溶液测定: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加载供试样液,得到每种样品的色谱流出曲线,测量其中添加剂对应峰的峰高。

将样品添加剂相关峰的峰高带入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标准曲线法即可算出样品中各种添加剂的含量。

四.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巧克力中香兰素

香兰素是重要的食用香料之一,是食用调香剂,具有香荚兰豆香气及浓郁的奶香,是食品添加剂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广泛运用在各种需要增加奶香气息的调香食品中,香兰素是国家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按国标添加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大剂量食用可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损伤肝肾等。

(一)原理:反相色谱法

(二)色谱条件:

固定相:C18柱 流动相:甲醇—水 检测器:Uv-vis检测器 检测波长:280nm 流速:1.0ml/min 进样量:10μL 柱温:35℃

(三)测定方法: 1.试样前处理:

巧克力样品→加水加温溶解→定容→离心取上层清液→过滤→供试样液

2.测定方法:

外标法峰面积标准曲线法定量

参见实验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保健食品中的黄芪甲苷中的标准曲线测定方法

【小结】

1.样品预处理:根据样品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再利用相似相溶粗提取要测的成分。2.分析实例中用的是反相色谱,其固定相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极性小于流动相(乙腈-水;乙腈-磷酸盐;甲醇-水;甲醇-柠檬酸)。且分析的样品都是弱极性、中等极性的样品。3.含量测定:外标法(标准曲线法、峰面积法、峰高法)

【作业】

10.仪器分析实习报告 篇十

分院系部:专业:姓名:学号:导师姓名:导师职称: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仪器分析理论课上学习的相关仪器的构造﹑应用﹑图谱分析方法以及掌握高效液相分析仪的操作方法等。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对仪器分析这门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实习时间

2012年十二月十七日到2012年十二月十九日。

三﹑实习地点

四﹑实习内容

以下为2012年12月18日实习内容

地点:

目的: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理论课上学习的相关仪器的结构、应用、简单操作

(一)超导核磁共振仪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核磁矩,这一核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

基本结构:

由永久磁体,射频振荡器,射频信号接收器,样品管这几个部分组成。主要用途:

通过所得谱图解析后可以初步得到化合物的结构。

应用:

该谱仪的应用面很广,固体和液体都可做。

(二)紫外分光光度计

工作原理:

许多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具有特征的吸收光谱,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有机物质进行定性鉴定,结构分析及定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定量测定的依据是比耳定律。首先确定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在选定的波长下,作出化合物溶液的工作曲线,根据在相同条件下测得待测液的吸光度值来确定待测液中化合物的含量。

使用范围: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基本组成: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

用途:

可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辅助分析,还可以对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进行确定。

(三)气质联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简称。是将气相色谱仪器(GC)与质谱仪(MS)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联用分析的技术。GC-MS是最成熟的两谱联用技术。

(四)红外光谱仪

基本原理:

利用分子中基团吸收红外产生的振动-转动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物质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1)辐射光具有的能量与发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越前能量相等。(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基本结构:光源、干涉仪、样品室、检测器、计算机组成。

应用:

应用于染织工业、环境科学、生物学、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催化、煤结构研究、石油工业、生物医学、生物化学、药学、无机和配位化学基础研究、半导体材料、日用化工等研究领域。

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也可以作为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方法。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征性,可以采用与标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的方法来做分析鉴定。

(五)高效液相色谱仪

基本结构: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流动相储液体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器组成,其整体组成类似于气相色谱,但是针对其流动相为液体的特点作出很多调整。

特点:

高压、高效、高速。

工作原理:

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 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 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 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 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 通过检测器时, 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时,液体待检测物被注入色谱柱,通过压力在固定相中移动,由于被测物种不同物质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不同的物质顺序离开色谱柱,通过检测器得到不同的峰信号,最后通过分析比对这些信号来判断待侧物所含有的物质。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化学和生化分析中。高效液相色谱从原理上与经典的液相色谱没有本质的差别,它的特点是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适于分析高沸点不易挥发、分子量大、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

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样品能制成溶液, 不受样品挥发性的限制,流动相可选择的范围宽,固定相的种类繁多。

以下为12月19日实习内容

地点:

目的:

仪器名称:高效液相分析色谱仪

生产厂家:Agilent

使用方法:

一、打开计算机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所有开关。

二、明确A、B、C、D四个瓶子内所装液体(A瓶放水,B瓶放甲醇,C瓶放乙

氰,D瓶放有机酸)。

三、洗柱:

1、用纯甲醇对高效分离柱进行清洗。

2、用7:3的溶液进行平衡(水为7,甲醇为3)。

四、排气:

1、打开排气装置上的旋钮。

2、打开通气阀。

五、待有气体排出后可以将流动相放入溶剂瓶中。

六、在电脑上进行样品信息的设定。

七、设置波长信息(最多可设置5个波长):设置波长时要分散、均匀。

八、设置数据保存位置以方便日后对数据的处理。

九、在电脑上点击开始,进行分析。

十、等到出峰完整后手动停止。

十一、等待电脑自行处理数据,获取我们所需各项信息。

十二、关机:关机前,用100%的水冲洗系统20分钟,然后用有机溶剂冲洗系统10分钟(如ACN),然后关泵,(适于反相色谱柱)。

五﹑实习小结

11.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22-03

仪器分析实验涉及化学、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作为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生物医学类、食品类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1-4]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化学化工产品从原材料到出厂成品的质量的分析检测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研素养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同时该课程所学的内容与高级化学分析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考证紧密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化学分析实验相比,仪器分析实验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5]它不仅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包括对实验谱图的解析及数据处理。这就需要学生熟悉仪器方法原理,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尤其是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这些能力与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相得益彰。

然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1)由于仪器分析设备价格高,同类仪器设备数量偏少,大多数仪器分析实验仅有一台设备供学生使用,即使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对仪器数量,人数仍然相对较多,教学效果较差。(2)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方法成熟,但内容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6,7](3)受学时数的制约以及为保护大型贵重分析仪器考虑,测试样品大多是由任课老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很少参与或基本不参与样品的预处理;实验内容也很少涉及实验条件的优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老师设定的实验条件与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亟须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项目组结合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进实验室装备,加大对多媒体的应用

利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经费购置多台大型仪器设备,构建学科科研平台的同时对现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备进行补充,保证每个仪器设备至少两台,以缓解当前学生多仪器少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学生对仪器组成及内部结构缺少直观感觉,我们专门装修一间实验室作为仪器分析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仪器的工作原理,在每个实验开始前将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及注意问题演示给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通过信息共享,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使实验教学的效果随之不断提高。

二、精心编写教材,革新实验内容

仪器分析实验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现有的实验项目大多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分析化学的要求。[8,9]因此,在实验教材选用上,我们考虑到实际教学条件及不同学生层次,同时在结合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自编了一套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在编纂教材过程中,尽量结合青岛当地的生产实际及化学化工行业的需求,选取那些应用性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结合青岛地区流行的地方病,本实验课程开设“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地下水中的碘和氟离子含量”的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平时的饮用水是否符合要求,还帮助学生走出青岛属于海滨城市,有较长的海岸线,为何还会缺碘的误区;结合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水导致的水污染,开设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微量酚”;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食品、药物,开设“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的含量”、“反相色谱测定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以及“逆流色谱法纯化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等实验。这些实验大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还体会到仪器分析的实际应用。

三、定时开放实验室

在缩减课时的大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应对有限的实验课时,我们先让学生预习实验课本上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预习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建立了自己的课程网页,编排了电子教程和视频辅导资料。每个学期初,针对不同专业和班级分别建立仪器分析实验QQ群和飞信群,实验指导老师为管理员。每次实验之前,任课老师在群内发布通知提前告知学生本次实验课内容,学生可以先进行预习,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可以与指导老师在线交流,以方便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保证现场实验教学的有的放矢。

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上机操作,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实验室管理者通过协调学院内部资源,对仪器分析实验室建立了定时开放制度[10],以方便那些没能完成实验或者实验失败的学生。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失败的原因,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仪器分析实验的兴趣,使学习活动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我院自2010年开始,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我院要求自大二学年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进入导师的科研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文献、找资料,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数据,使实验室成为第二课堂。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两名2012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二学期伊始即进入笔者所在的科研室,经过近一年的科研训练,该两名同学为主持人,在大三上学期获批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立项“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项目结题时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三篇。其中一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基于金纳米扩增高灵敏的电致化学发光DNA分子生物传感研究》,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通过采用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学生从以前被动的“要我做”逐渐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启发和提高。

四、以教师科研促实验教学

我院的大型测试仪器均由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负责管理,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能让学生较多地了解相关仪器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会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融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中。[11]例如做电分析化学测定离子含量的实验时,我们从我院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相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及其在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中筛选出一部分内容作为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如此,不仅凸显学生所做的实验非常前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教师们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可谓一举两得。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以往唯实验报告定成绩,以“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为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的考评制度。[12-14]对成绩的考评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实验后的报告。实验前,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师生相互提问的形式进行现场考察,增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及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操作,遇到问题,任课教师并不是马上告诉答案,而是先引导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遇到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参与其中帮忙。如果遇到实验结果或者现象明显异常,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本次实验失败和随意地舍弃数据,要告诉学生如实记录,待实验结束后,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科学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多元化的考评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真实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

六、结束语

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根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仪器分析方法、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卉卉, 张士伟, 海锦慧.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化学教育,2015(16):40-43.

[2] 孙素莉,赵文英,范志先.化工等专业本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106-108.

[3] 蔡向忠,王秀红,李银生.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168-171.

[4] 王琦,贾剑平.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探析[J].大学化学,2013(4):19-23.

[5] 刘红,陈燕芹,邓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3(10):181-183.

[6] 吕海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3):16-18.

[7] 张惠欣,王家喜,周红勇.加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14(5):61-64.

[8] 赵艳芳,徐鲁斌.农业院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大学化学,2014(1):37-39.

[9] 李爱峰,孙爱玲,柳仁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6):29-33.

[10] 张培敏,陈恒武,郭伟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化学,2007(2):9-12.

[11] 胡万群,张汉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11(5):30-32.

[12] 石亚中,伍亚华,许晖.地方本科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12):116-118.

[13] 吕海涛,邓锐,曲宝涵.普通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122-124.

[14] 陈旭,雍克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18-121.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休闲座椅设计报告下一篇:八年级地理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