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

2024-10-0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共8篇)(共8篇)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 篇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 篇二

近年来,创新发展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创业创造新价值,产生新供给,唤醒新需求,催生新财富,已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共识与新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苏州怎样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国内重点城市推进“双创”发展的经验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以下简称“北上深杭”)是国内“双创”发展的第一梯队城市。这些重点城市推进“双创”工作对苏州有以下启示:

第一,“互联网+”的风口是“双创”的主战场。当前“双创”从创新的实施到商业化,其过程大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从“北上深杭”“双创”工作实施情况来看,像淘宝、支付宝、微信等这样依托互联网的很小创新举措而引发的产业颠覆浪潮,其影响力绝对不能低估。如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零售”正在改造着传统零售业;以蚂蚁金服、京东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的开放平台正在颠覆着报纸等传统信息服务业。可以预见,依托“互联网+制造”的工业4.0 时代必将迅速而彻底地变革所有的传统产业。当前,“互联网+”的演进正在催生着传统产业的革命,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经济业态,已成为了新的“双创”风口。

第二,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双创”的催化剂。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双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北上深杭”都建有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体系。深圳集聚了全国1/3 的创投机构,被称为中国创投之都;上海还在探索设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专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张江科技银行,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全国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平台,京东众筹、蚂蚁达客和前海众筹也分别落户在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具体的投融资服务中,各地都尽量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项目进行股权化、证券化,便利于天使投资、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众筹等机构对创新链中的各环节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根据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移动互联网+”中国双创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北上深杭”及穗、蓉六大“双创”城市孵化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北京“双创”企业数又占到全国超过1/3,因此这些地区的创业集中度和投资活跃性远超其他地区。

第三,众创空间专业孵化是“双创”的重要支点。创业环境决定着创业企业的生存基础、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北上深杭”本身都具有良好的创业孵化基础,并都将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器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硬件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大手笔投入,对入驻孵化的创业团队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大大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一方面,新型孵化器成为草根创业者发展壮大的主要跳板,新型孵化器通过与外部资本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能力培训、投资对接、技术支持、战略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并形成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有机结合的“服务+基金+培训”孵化模式,使众多小微企业和草根阶层得到了低成本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创业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让广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降低创业风险。

第四,典型引路与裂变衍生是“双创”的成功范式。创业者是创业公司的灵魂。就目前国内来看,阿里、百度、腾讯和奇虎360 四家企业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份额都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从大企业中走出来的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在人才培养、业务锻炼、资源聚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熟悉创新创业的方法和路径,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捕捉到了新的创新创业商机,较易突破创业初期的发展瓶颈,获得先人一步的竞争优势,这些人才产生的“溢出效应”为当地创业圈带来了核心驱动力。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创业者的“摇篮”或“练功房”,并激活了更多创新产品、创业项目,已形成快速规模化、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成功路径,有效推动了“双创”工作的开展。

第五,政府的精准服务是“双创”的有力保障。“双创”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环境的营造。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北上深杭”各地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着力打造以政府支持政策为导向,以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为服务内容的“双创”生态系统。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推进“双创”工作的重要举措,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把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成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更多运用跟投、后补贴、奖励等投入方式,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都交由市场来解决。

2 苏州做好“双创”工作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学习“北上深杭”的先进经验,苏州一方面具有推进“双创”工作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经济科技基础较好,但创新发展能力仍不够强。一方面,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5717.59 亿元。全市拥有4 个国家级高新区、5 个省级高新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78 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超10000 家,均为全省第一。另一方面,从苏州经济发展市场主要依赖外需、技术主要依赖转移、人才主要依赖引进,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比较严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没能有效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导权。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沉疴痼疾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领军人才集聚明显,但草根创业的氛围不够浓。一方面,苏州领军人才集聚效益明显,截至目前,全市自主申报入选“千人计划”187 人,其中创业类专家107 名,超过“北上深杭”等一线城市,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579 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连续8 年位列全省第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已连续实施8 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741 人。另一方面,苏州的草根创业如大学生创业、专技人才创业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缺少如阿里、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龙头企业,苏州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企业仅占全国的1%左右。

第三,孵化基础条件较好,但把握风口的能力不够准。一方面,苏州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孵化规模居江苏之首,全市还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89家,其中国家级31 家,省级58 家;有8 家、47 家新型孵化机构分别纳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由开发区、产业园、孵化器等各类平台协调搭配的多层次创业孵化体系。另一方面,苏州与“北上深杭”相比存在着人才当量密度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等先天禀赋不足的问题,对信息经济时代发展趋势敏感度偏低,在掌握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方面慢半拍、晚一步,直接导致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发展上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第四,创投资本总体活跃,但投融资本体系还不健全。一方面,苏州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的实施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目前,苏州共有各类从事创投业务且比较活跃的机构277 家,实际拥有资金管理规模超过962 多亿元,成为中国创投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苏州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相对滞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数量还不多,苏州股权交易中心尚在筹建,苏州产权交易所的资源要素配置效能还不活跃,全市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0多亿元,与深圳3000 亿元、北京中关村2000 亿元相比,还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缓慢,便于创业者获得资金援助的众筹平台还没有建立,与“北上深杭”都已建立起商品、资本、技术与产权等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3 对策建议

在推进苏州“双创”工作中要把握住三大内涵:一是众,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二是创,就是要开拓新领域、新产业、新服务,做经济发展的增量;三是新,就是要广泛地开展科技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来创业。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提升创业孵化的承载能力,打造“双创”发展的新优势。苏州大力发展创意、创业、创造与创富相融合的新型孵化器,加大对传统孵化器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孵化的质量与水平。一是落实相关政策重点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大力打造、不断完善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业与创新、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器。对传统孵化器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孵化功能,提高孵化的质量与水平。鼓励市(区)、各个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各具特色的新型孵化器,进一步增加创业孵化的面积,完善创业孵化的设施。二是推动众创空间与先进制造业无缝对接。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创客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宽带接入等资源向创客企业开放的运行机制,联合打造从创意到产品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全过程伺服支撑体系,着力推进众创空间与其无缝对接。三是打造一批“双创”服务中心。以“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为核心,引进国内外高层次运营团队,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工具,打造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实体孵化器与虚拟孵化器相结合覆盖全市的“双创”孵化网络,使创业孵化普惠更广人群。四是创建一批“双创”训练营。组建一批由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类名师大师等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创业导师以参股入股等方式,加强对创业者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五是提升一批“双创”服务平台。围绕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流动,构建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新型的创新培训、研发众包、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数据分析、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平台,引入成熟运营模式发展第三方的专业服务。

第二,提升金融资本的支撑能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苏州要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金融资本对“双创”工作的支撑能力。一是创新股权融资方式。继续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市及各市(区)都要设立“双创”天使引导基金,参股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的天使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时,优先转让给基金合伙人,转让价格可由政府引导基金与受让方协商。二是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投向众创空间和创客企业,鼓励“双创”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双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积极组建众筹平台帮助众创空间开展创新产品众筹、股权融资众筹等融资服务。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专门针对初创企业的财政专项补助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按投一定的标准给予担保,担保费由财政予以补贴。四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要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满足“双创”企业融资需求。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对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分级分类进行财政补助。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发展,争取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大力推行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等新模式;落实和完善鼓励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第三,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强化推动新机制。政府是“双创”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苏州要突出需求导向,以精准理念,营造优质高效的“双创”服务环境。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门类,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加速行政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二是尽量提供便利条件。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属政府投资建设的众创空间,可给予入驻的“双创”人员及团队在孵化期内减免房租,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可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探索完善创业人员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众勇于创业良好局面。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统领全局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推进“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多部门协调推进创业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双创”的重大事项,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创”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

第四,提升大众参与的组织能力,培育“双创”氛围新活力。苏州要唤醒民众创业、创新意识,激发民众“双创”的热情,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一是努力集聚一批以大学生创业者、企业白领创业者、海外创业者和高校院所高素质创业人才,完善配套的人才留住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苏州转化科技成果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编制和职称。努力扩大“双创”人员的规模数量。二是广泛开展“双创”教育培训,支持高校、职校、技校等开设“双创”类课程,组建创业导师队伍,推动系统化创业教育和技能实训的普及,激活青年人口创新活力。在中小学中增加“双创”能力教学的内容,从小培育“双创”观念与能力。三是加大对普通群体的创业扶持。定期举行“双创”培训讲座活动,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汇编扶持创业指南等小册子,确保创新群体知道、理解、会用。完善科技共享平台,进一步开放科研成果、促进专利集成、实现技术转化;大力建设硬件开源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工车间等资源和设施,建立创客产品路演与展销平台、智能硬件产品交易平台。四是广泛开展“双创”的舆论宣传工作,弘扬创新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来发挥榜样的拉动效应;培养容忍创业失败的宽容环境,构建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的“草根”创业生态环境。打响苏州“创业天堂”新名牌。

3.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篇三

24日上午,展会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鹿大汉主持,科技部原部长、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朱丽兰,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廖涛,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邢胜才,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周国辉,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知识产权局李永春上校,永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华水,永康市委副书记、市长金政等出席了开幕式。廖涛、邢胜才、周国辉、金政分别讲话,朱丽兰宣布展览会正式开幕。

全国发明展览会是中国发明协会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自1985年以来已经举办20届,受到科技部、知识产权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本届发明展由中国发明协会、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政府主办,永康市科技局、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本届发明展的主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为期4天。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及行业协会、解放军等单位组团参展。参展项目1100个,展馆面积7800平方米,标准展位360个,集中展示了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发明技术成果。展会设立了创客专区、知识产权咨询台。同期举办了创客论坛、技术对接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发明人与各企业、创业者搭建了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了技术项目对接成功。

展会设有“发明创业奖.项目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单位颁发的专项奖。经过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参评的1021个项目中,有685个项目获得“发明创业奖.项目奖”,其中金奖178个、银奖234个、铜奖273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奖、宝钢青少年发明奖、中国仪器仪表发明奖、澳门基金会发明奖等专项奖也花落各家,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知识产权局等21个团组获优秀展团奖。

10月27日,展会圆满落幕。闭幕式由中国发明协会副秘书长余华荣主持,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邢胜才,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鹿大汉,副秘书长曹晓滨,永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美蓉,永康市科技局局长李兴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张帆等出席了闭幕式。鹿大汉秘书长代表组委会和中国发明协会对本届展会进行了总结,邢胜才常务副理事长宣读了《第二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奖励决定》,陈美蓉常务副市长致闭幕辞。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征文 篇四

3月5日,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其实,李总理较早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他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后他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

李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四、落实《意见》精神,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抓手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总结 篇五

一、明确总体要求

1、重大意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发展新引擎、做大发展底盘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民智民力、激发社会活力的现实需要;是增加社会财富、增进大众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对于实施我市“五大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朝阳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以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坚持以创业培训为基础,以集成落实各项政策为支撑,以完善服务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3、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开展创业活动,使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创业空间进一步拓展,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用3年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创业环境优良、创业能人辈出、创业服务配套、社会就业充分的创业创新型示范城市。

具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创业创新活动,使各县(市)区形成“一县一品”创业品牌,建立各具特色的创业园区,扶植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培育各具特色的创业文化。全市每年培养创业示范企业家,扶持培养创业示范带头人2000人,培育生成企业2000家,培育个体工商户10000家,新增创业人数8000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52000人。

二、激活创业主体

4、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支持市内外大学生(毕业5年内)开展创业创新活动。通过创业创新座谈会、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创新。

5、引导离乡打工人员回朝创业。通过与域外商会和同乡会等组织沟通,引导和鼓励外地朝阳籍创业就业人士,利用创业经验和所学技能回乡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6、吸引域外高端人才和团队来朝创业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鼓励国家、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和高端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朝阳领办或合办科技型企业。鼓励我市科技人才利用现有政策带头创业创新。

7、扶助广大农民置业创业。在我市农村大力实施“创富工程”,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置业创业活动,积极活跃农村市场,鼓励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8、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积极扶持职业中专、普通中专学校毕业生到各领域创业,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免费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9、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创业。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批准辞职创业的,辞职前的工作年限视为机关事业社保缴费年限,辞职创业后可按机关事业保险标准自行续交,退休后享受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相关待遇。

10、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的有关政策。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型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11、支持其他各类人员创业就业。鼓励复转军人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业活动;鼓励城镇失业人员自立自强自主创业;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二次创业;鼓励残疾人员利用优惠政策创业就业。

三、拓展创业空间

12、大力拓宽创业领域。引导各类创业主体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林果产业、创建各类合作社、开展农机服务、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资流通等,在农业领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支持各类创业人士通过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建筑业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权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兴办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等,在第二产业施展作为;鼓励各类创业人才通过创办互联网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各类培训业、健康养老业、商贸餐饮业、中介咨询业等,在第三产业大显身手。

13、鼓励大众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将“互联网+”作为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引擎,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利用“互联网+”对零售、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医疗、汽车、农业、餐饮、化工、环保、能源、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社会工作等行业的链接,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利用朝阳师专教育资源和市内科研机构技术优势,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积极为广大创业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运用现代的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创业创新。

14、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各县(市)区至少要建立一个创业孵化基地,使用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吸纳企业20家以上,年底建成,1月底前投入使用。要为创业者提供低租、廉租的经营、办公和生产服务场所,并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策划、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依托三维(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积极组织好创建创业型县区活动,并将建设情况纳入政府考核赋分指标,督促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基地。

15、积极搭建创业载体。要把各类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市镇作为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形成创业创新集聚区;要把各类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等作为创业创新的活力区;要把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等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创新的新载体;要把各类技术研发平台、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产业加速器等作为创业创新的高端平台。

四、放宽市场准入

16、简化注册登记事项。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放宽住所登记条件,申请人提供合法的住所使用证明即可办理登记;加快“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实现注册登记便利化。

17、工商部门实现零收费。取消企业年检费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费,暂停征收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降低市场主体设立成本。

18、放宽名称使用和集团登记条件。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冠用“中国”、“辽宁”或者“辽宁省”名称。鼓励企业集团发展,母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有2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1000万元以上,可以申请设立企业集团。

五、加强财税支持

19、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大众创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并形成逐年增加的长效机制。重点用于扶持小型企业的贷款担保和贴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小额贷款贴息及场地租金补贴等。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支持创业创新工作。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20、实行创业补贴政策。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对新创办吸纳20人以上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按当年缴纳数额的50%给予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按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给予稳岗补贴;对于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没有进入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国家规定给予5000元的经营场所租金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博士、硕士和海外留学归来人员进入产业园区租用公建厂房进行创业的,两年内减免20%租金;创业创新人才携带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项目、专利在我市创建或合作入股科技型企业,并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按现有政策予以支持。

21、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可持《就业创业证》(原《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相关政策待遇在《就业创业证》备注说明),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1年以上且持《就业创业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按照相关规定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5200元;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月销售额低于3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免征增值税,月营业额低于3万元的免征营业税,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分别为月销售额3万元和月营业额3万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其所得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电子商务税收支持政策。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已明确的有关电子商务税收支持政策,鼓励个人网商向个体工商户或电商企业转型对电子商务企业纳税有困难且符合减免条件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免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支持电子商务及相关服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软件生产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如符合条件并通过认定的,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营业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3年内免征营业税。

六、强化金融服务

22、实行创业创新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均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贷款贴息支持。对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贴息补贴。

23、加大创业创新融资担保力度。通过成立创业担保基金、创业投资公司、撬动社会资本等,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对为创业创新提供贷款担保的各类机构,由市大众创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按其担保业务实际发生额的万分之五比例给予奖励。

24、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银行提高针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探索创新适合我市初创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提供动产、股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知识产权、提单仓单抵押质押等方式融资贷款,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助保贷、“易贷通”、“定单贷”、联保贷款、国家公务员联保贷款、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商网按揭贷款、抵(质)押循环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

25、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到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中心、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依法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创业主体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众筹融资和典当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妇女创业贴息贷款的政策支持广大妇女创业创新。

七、搞好创业培训

26、加强创业创新培训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市、县两级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建设。鼓励民营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兴办培训基地。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大众创业创新的需求,突出专业重点,培育培训品牌,按照“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要求,抓好大众创业创新培训工作。各级党校干校要通过开办老板班等形式,培育各类创业带头人。各级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办好创业创新人员培训班。

27、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优良的复合型创业师资队伍。要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要建立创业师资队伍数据库,采取抽取师资库教师或外聘等方式开展创业培训。

28、科学设定创业创新培训内容。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创业引导培训(GYB)纳入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各类大中专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课程,增强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对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推荐的拟开展创业各类人员重点开展创业指导培训(SYB);强化创业辅导培训(IYB),改善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9、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发挥市、县两级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协助教育培训机构对创业创新人员进行培训。

八、构建服务体系

30、健全创业服务组织机构。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全市创业服务工作的筹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创业指导中心,各街道(乡)镇设立创业服务窗口,社区配置创业服务专管员,形成市、县(市)区直至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的创业服务网络,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推进创业服务社会化。

31、强化创业服务机构功能。各级创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聘请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专家,组织创业专家咨询团,采取集中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介、方案设计、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扶持等个性化、专业化咨询、指导和服务。

32、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进一步拓宽创业项目征集渠道,广泛征集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经专家筛选评估后纳入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项目发布和推介制度,定期举行创业项目专题推介会,由项目人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洽谈。政府的网站要开辟“创业项目”专栏,重点向社会推介创业项目。

九、加强组织领导

33、成立领导小组。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摆上政府工作重要位置,市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相关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大众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业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领导工作。

34、多方协调配合。创业创新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通力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承担牵头责任,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互相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5、积极培育典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精心培养各类创业创新典型,力求层层有典型、行行有榜样,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及时推广典型的先进经验、成功做法。要注重舆论宣传工作,丰富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先进事迹,弘扬创业创新典型精神,发挥创业创新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形成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创业文化。全市范围内每年培养树立20个以上创业创新先进典型。

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解读 篇六

《意见》确定了首批共28个双创示范基地,包括北京市海淀区等17个区域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等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海尔集团公司等7个企业示范基地。

《意见》明确,要以促进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构建双创支撑平台为载体,分类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并提出了各类型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一是区域示范基地要以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为重点和抓手,重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要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三是企业示范基地要发挥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氛围浓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核心作用,重点构建适合创业创新的企业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开放企业创业创新资源。

《意见》要求,双创示范基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组织体系,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证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建立地方政府、部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为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保障条件,形成强大政策合力。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重点改革领域开展试点示范,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28个)

一、区域示范基地(17个)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4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三、企业示范基地(7个)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会上提出的,2015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模式的原则,围绕打造双创新引擎,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到2018年底前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加快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带动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通过试点示范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总结双创成功经验并向全国推广,进一步促进社会就业,推动形成双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加强各类政策统筹,实现地方与部门政策联动,确保已出台扶持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现有工作基础,更加注重政策前瞻性、引领性,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

2坚持市场主导,搞活双创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科技、教育和国有企业等改革,放开市场、放活主体,通过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式,聚焦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扩大社会就业,培育全社会双创的内生动力。

3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系统梳理不同领域推动双创的特点和难点,从解决制约双创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明确试点方向,充分调动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突破制度障碍,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信息、政策、技术、服务等瓶颈问题。

4坚持创新模式,完善双创平台。以构建双创良好生态为目标,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结合各类双创支撑平台的特点,支持建立多种类型的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双创。

三、改革举措

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在双创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

(一)拓宽市场主体发展空间。

持续增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累积效应,支持示范基地纵深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先行试验一批重大行政审批改革措施。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深化网上并联审批和纵横协同监管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业创新活动的干预,逐步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在示范基地内探索落实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国家标准。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点和快速维权通道,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归集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并督促指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切实用好。支持示范基地完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打通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通道。

(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对示范基地支持力度。

(五)促进创业创新人才流动。

鼓励示范基地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开展外国人才永久居留及出入境便利服务试点,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

(六)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

加大示范基地内的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力度。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加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四、建设任务

(一)区域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以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为重点和抓手,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探索形成区域性的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和经验。

建设重点:

1、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完善市场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面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需求,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

2、完善双创政策措施。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多管齐下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等方面,探索突破一批制约创业创新的制度瓶颈。

3、扩大创业投资来源。落实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规范设立和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丰富双创投资和资本平台,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4、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创业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国际合作等支撑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促进各类孵化器等创业培育孵化机构转型升级,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5、加强双创文化建设。加大双创宣传力度,培育创业创新精神,强化创业创新素质教育,树立创业创新榜样,通过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

建设重点:

1、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深化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建立创业理论研究平台,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吸引海外高水平创业创新人才力度。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开放各类创业创新资源和基础设施,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3、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4、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流、通用技术合作研发等平台。

(三)企业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氛围浓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核心作用,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与双创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联合实施双创的制度体系和经验。

建设重点:

1、构建适合创业创新的企业管理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制度创新,鼓励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创业、企业内部再创业,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2、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加快技术和服务等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开放创业创新资源,为员工创业创新提供支持。积极培育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

3、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面向员工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创业创新投资平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金资源,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支持。

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 篇七

1 主要做法

1.1 全面推动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4号) 、《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4〕52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2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9号) 、自治区政府《关于保持工业平稳增长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内政发〔2014〕60号) 精神, 推动全盟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转型升级,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出台了《关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盟委办公厅《盟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方案》 (厅发〔2014〕25号) , 配合盟委行署领导对联系企业、重点项目深入调查研究, 努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运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促进重点企业平稳生产, 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1.2 加快创业基地建设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工信部企业〔2015〕110号) 要求, 积极引导全盟中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 鼓励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 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优先安排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用地指标, 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 并在场地、租金等方面对入驻的小微企业予以优惠。目前, 全面完成了自治区级创业型盟市创建工作。2014年, 阿拉善盟获得全区首批唯一一个“自治区级创业型盟市”称号。在已认定的2013、2014年度7个盟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孵化基地的基础上, 2015实地评估认定并命名3家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2015年度阿拉善盟示范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巴彦浩特创业园项目再次被列入2015年全盟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年限延伸至2016年, 全盟目前建设就业创业和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9个, 入驻企业1739户, 安置就业9435人, 主要集中在旅游、奇石加工销售、沙产业、民族工艺传承、餐饮住宿等方面。

1.3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全盟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自治区认定试验室3家;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培训工程示范企业4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5家;盟级企业研发中心31家。开发出番茄红素、苁蓉酒等30余种农畜系列产品, 引进了碳纤维、己内酰胺等10余种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金属钠、金属钙生产基地, 年产500吨核级高纯钠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全盟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30余家,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形成一批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先后引进世界领先技术41项, 自主创新技术8项;二是大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阿拉善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盟内浩悦电子商务公司合作, 已完成网页制作、实体平台建设, 目前阿拉善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1.4 加强投融资服务

一是完善金融服务, 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引导阿拉善盟各金融机构落实自治区各项金融政策措施, 完善按月监测、按季度通报的考核机制, 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 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二是健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全盟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 6家为政府控股或参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 覆盖了各旗区, 各级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加大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大培育和宣传力度, 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加强合作, 制定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阿拉善盟办事处设立方案, 设立了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阿拉善盟办事处, 并组织10家企业在呼市召开了路演活动;四是多措并举, 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扩展新型融资渠道等多项措施,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完善项目储备, 畅通银企融资信息交流, 实现对融资项目库的动态管理, 及时推介给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阿拉善盟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开行内蒙古分行合作建立的“统借统还”融资平台。利用内蒙古融资服务网, 组织注册登录企业达110户, 发布融资项目46个, 成功交易项目21个, 实现融资1.11亿元;五是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实施“一企一策”帮扶计划, 提出了十一条具体帮扶措施;召开了全盟金融工作座谈会, 督促金融机构对企业已经采取了降息、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支持企业渡过难关;筛选提出各旗区重点帮扶企业33家, 重点帮扶项目共20项, 梳理出需要帮助解决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措施;梳理重点企业需要协调自治区金融机构帮助解决的问题, 针对性推动召开对接会议;征求各企业意见, 积极推动建立行业转续贷 (过桥贷款) 基金;六是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与服务。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充分应用动态监测系统、现场检查、年度考核等监管手段, 规范其合法合规经营, 促进其健康发展。

1.5 强化创业创新培训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引领计划, 通过“盟就业创业发展基金”, 对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 在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 给予创业者或项目不低于1万元的创业补贴。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对高校毕业生初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最高贷款额度可视项目前景和带动就业人数情况提高到50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进一步简化反担保手续, 强化担保基金的独立担保功能, 建立阿拉善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三是加强就业创业孵化指导中心建设, 利用腾退办公场所建设集项目推介、创业指导、专家帮扶、创业孵化、示范引领等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孵化指导中心;四是结合阿拉善盟《企业素质提升工程》, 委托优质服务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 依托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优秀师资力量和实训资源, 开设化工、机电、数控、冶金、热能动力、机械维修、汽运等工科课程, 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吸收盟内和周边地区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对口培养。先后与五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委托培养协议, 定向招收大专班460人, 中专班380人, 委托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5期569人次岗前培训, 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1.6 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

一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强化能力建设, 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洽谈会、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供需交流会, 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 提供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企业诊断、经营发展路线、技术发展路线等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务, 推动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 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 共同建立合作载体, 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近年来, 阿拉善盟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开展了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实施了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开发项目, 推动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7 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

阿拉善盟重点开展“双创”活动, 活动进旗区、进社区、进校园, 以创业座谈会、创业培训、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企业项目推介等方式, 大力推进“双创”活动, 先后举办了5次活动,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活动的开展, 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了群众、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 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 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 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为阿拉善盟经济社会提供新动力。

1.8 加大“双创的宣传力度”

阿拉善盟利用电视台、电台、网络课堂、QQ、微信等方式,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创新创业历程、做法和经验, 广泛推介先进典型勇于打拼的创业故事, 敢为人先的创新故事, 守法诚信的自律故事, 回报社会的感恩故事, 在全盟上下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营造创业创新浓厚氛围, 掀起新一轮以先进典型为榜样, 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 敢于创新、勤于创业、勇于创造的创新创业热潮, 让创业源泉充分涌动, 创新活力全面迸发, 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创业创新新局面, 把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阶段。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阿拉善盟“双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受全国性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影响以及“小富即安”等思想的影响,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浓,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还不完善, 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 投资意愿不强, 创新性项目不多;二是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目前, 全盟科技资源缺乏,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懂科技研发又精通“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严重缺乏, 大部分新创企业商业模式、生产工艺还算不上先进。近年来尽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 但成效还不明显;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看, 阿拉善盟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个体偏少、产业层次偏低, 企业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 原始创新少, 集成创新多, 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有限;四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全盟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 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3.1 加快孵化器建设,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途径,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 努力加快形成设施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一流, “人才、技术、环境”三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加快孵化器建设, 努力打造具有阿拉善盟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

3.2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产学研结合

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突破重大技术瓶颈,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上来。

3.3 建立人才开发机制,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围绕落实“科教兴盟”战略和“人才”建设,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着力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造就一批解决重大企业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 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 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 安排住房, 提高生活待遇等, 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3.4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 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 加大科技投入, 逐年增加科技经费, 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2%, 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 引入风险投资公司, 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 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3.5 加强技术交流合作, 完善科技开放体系。

8.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篇八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环境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82-02

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述

(一)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背景及含义。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这是最早时候提出的。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局势。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中作此表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提出大众创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提出万众创新的理论和观点,是因为万众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开发新的技术产品,推动众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为待业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为经济的进步提供更多辅助。

(二)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是为了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只有通过创业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兴技术,新型产品和新的市场。只有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发展,才能增强市场活力与动力,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发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有效政策方针,更是新时期经济的重大改革。

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还为我国的经济市场提供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其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颠覆了传统观念下的创业模式,使得创新创业更加简易自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更是将群众推到了主角的光环下,将群众牵引到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三)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将创业、创新、群众与企业几个关键要素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打造经济引擎的新时局,突出精英人员创业,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人民群众创业,实用性地创新,不仅揭示了创业创新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更加为创新创业理论同实践提供了崭新的新纪元。

马克思哲学中,认为社会中的群众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会进程的发展,都以自身作为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者,我们作为参与者,均参与了进程的演出,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普通的个人也变成了创造历史的参与者,更有甚者认为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更是社会变革进程中的决定性力量。而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今后的经济增长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与创业举措。今后我们的动力均来自于人民的创造力。而将马克思的群众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则更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体现。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所以,应牢牢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更加向未来奋斗并搏此一击。

二、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浓厚。

当前在校大学生虽创业的意愿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创业比例却不高。大家的毕业就业方向仍然倾向于固定稳定的工作。不管是在创业方面还是在创新方面,我们绝大多数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创业创新市场环境,甚至在这样公平的环境氛围之下,公平的市场环境能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更好更公正的机会。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并未建立自身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担任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机构不全面,服务能力较差。企业创新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原始创新少,支撑发展的能力更加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以创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发布,中介服务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政策宣传和解释不及时,不到位。所以,在服务体系中,各种合法权益的缺失与不完善,都造成了创业路上前进的阻碍,在这样创业创新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去做,因为在创业的道路中,守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创业者个体认知偏差。

创业的推动,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更加是个人才能的事情。政府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创业者的创业初步思想,社会的试炼,提供创业发展平台更是为创业者们插上展翅高飞的梦想之翼。实践证明,创业者个体认知偏差的局势,已经严重影响了创业者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点问题,更是着重培养的战略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等环节,充分培养人才技术创新队伍,采取技术研究,开发专项技术,联合并发展。急需创业者个体认知的矫正与正视,才能营造吸引和人才发展的良好工作环境。

三、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落实,优化创业环境。

现今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对于与其相关的各类政策措施,应该进一步对其加快和推进落实,建立和完善政策建议,确保每项政策措施都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地方、个人上。提高创业创新水平,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者激情与创新浪潮。创业创新的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关注,一起努力,政府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加强政府的宣传与引导作用。真正落实政府优惠政策和一系列保障措施,提高其创业发展水平,在社会公众支持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之中,重点凸显出资金支持和政府推行税收政策支持,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之后创业创新工作的成功率。

(二)推动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创业者提供健全的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有效整合资源,落实政府政策,完善服务模式,进行能力培养,企业进步等支持创业创新的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公共创业创新资源,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多加宣扬与传播,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再加强信息的公开性。社会可多举办各类创业培训,创业创新讲坛等活动,极力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企业与创新主体的作用,并鼓励创业者进行内外部创业。指导和援助创业失败的人员进行有信心的再创业举措,增强创业者的自信心及勇气。

政府在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之外,社会企业可以更好地为创业者创造市场动态,信息提供等有利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完善技术创新之路,建立全面健全的课程体系,加快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生力量,激励创业者多进行创新创业,为国家效力。

(三)鼓励人才发展创业,实现创业便利化。

我们应积极引导创业者中有能力之人优先创业,提升创业的总体最佳状态及创业层次。全民创业实际上则是能者居上,能人创业,要让有才能的人有用武之地,可以无尽发挥自身才能,在创新创业的平台上脱颖,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减少竞争风险。

我们还应该多多鼓励人才创业意识,转变对于创业的误解,准确分析创业的因失所在。加强个人学习与能力提升,贮备好新知识,新技能,为进一步创新创业做好十足把握。因为不管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它们的根本都是通过人才来实现的。人才很重要,结合实际的创业经验,以及总结失败的创业教训,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多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先进人士举办讲座,让培养的人才可以吸取经验,参考并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双方进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改革创新是时下经济发展最适合的模式,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模式,则是顺应党的改革方针和经济的大势所趋。随着新的经济形势的改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遭遇了新的变革。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民群众改造一切,发展一切。国家经济的根本发展与进步也是人民所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与实施,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创新创业,对我国现今的经济与国家的发展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今,在全社会范围内也已形成了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深刻地体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强有力的后盾。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并且有所期待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新建设,在政府、社会及人才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百姓富,产业优化,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表致辞(全文)[EB/OL].中国新闻网.2014-9-10。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第一财经.2014(9)。

[3]郭娟,李平则.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

[4]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概念,历史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5]樊大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底有何深意?[N].北京青年报.2015-03-13。

上一篇:关于信用社保卫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三版课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