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13篇)
1.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一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黄梅理工学校 何术)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可见,中职语文课程在学生所学的知识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中职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低、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教研氛围淡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注重基础知识,稳步有序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之间多交流、共同进步等对策,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现状 问题对策
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尤其现代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内在素养和潜力,这无疑给我们中职学生就业增添压力。语文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的竞争劣势,引导学生更加侧重于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提高内在素养。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及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发人深省。
一、当今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 .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我校职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学生成了“低头一族”睡觉者居多。常常是老师提问,学生沉默,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很多遍,学生仍是茫然,课堂成为老师的独幕剧,偶尔有少数学生在语文课上玩手机,听歌等与语文不相关的活动,这显然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常教学背道而驰。从学生角度来看,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基础薄弱。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积累很少,少数学生还不如小学高年级的的学生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也较差:从学生的“写”来看,字迹潦草,规范书写的不多;习作时,能按要求表达的不多。在“说”方面,学生能力最差:平常交流用方言,在课堂上发言也常用方言,即使是普通话,也有很浓家乡的方音,这对学生将来面试、外出就业来讲很难与人有效沟通。(2)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厌学语文,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学习导向。很大多学生表示读中学时即存在语文偏科现象,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3)语文素养与高中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相差甚远。我所在任教的专业为电子专业,男生占95%,对于语文语文练习册上的题目是没答案不做的现象,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作业,缺少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使抄答案过程中也不会去阅读题目或者阅读文。作为语文老师,仔细讲解语文作业上的每道题目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二)处于竞争劣势,思想认识不足。
中职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从就业角度来说,很多公司、企业在招聘条件中都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这导致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这样,从升学到就业的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中职学校,或者,即使上了中职学校,也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得过且过。所以他们对中职语文这门学科根本不重视,学习成绩低下。现在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今社会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人们的学习也永无止境。中职学校的学习不是学习的终止阶段,而是需要每个学生以学习为契机,与社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中职学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一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很难让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翼齐飞,师生认识存在误区。在很多学生的认识当中,考上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找到一份跟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工作就行。语文这门学科不是技能课,实用性不如技能科目。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语文课的学习上,使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而在许多教师的认识中,语文是一门付出和收获难成正比的科目,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受苦受累的教学还得不到认可,不如“吃老本”“稀里糊涂”地教学。不去拓展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增加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更不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觉得中职学生“朽木”难以成才而不去从自身教学上找原因。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对中职语文的认识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导致 师生都不重视语文的教和学。
(三)中职语文教材和配套辅导练习册缺乏亮点
本学期我担任职高基础模块下册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版教材由语文教育出版社出版,主要分为现代阅读、应用文写作、文言文诵读、文学作品选读等序列单元设计,每个单元中有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编排内容。教材以促进人得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功能。但在我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几点不足。(1)教材编排上,本教材将现代文、文言文分别编排在不同的单元,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例如说本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部分,包括《师说》、《促织》等课文,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对文言文知之甚少,让他们在两三个星期内一直学《促织》这样艰涩的文言文,就很容易对学习,甚至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2)每周的4节的课时太少。教材容量较大,即使选读部分少上些,但总体时间还是不够。教学目标不清。(3)配套资料单一。职高教师的教材,学生自学资料与普高相比少,而且质量很差。这样情况,怎样把选读内容落实好。(4)针对性差。语文教材没有根据专业而编排与之相应的教材。例如在每个单元的课文选择上应由易到难设臵,在题目设臵上应由基础题到拓展题层层递进。
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最近几年,为抓生源而“有教无类“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初中还未毕业的学生,他们提前一学期甚至是提前半年就进入了中职学校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来自社会,他们与学校的学习氛围脱离了一段时间。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就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学习惰性,早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很差,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愿再学习了,却往往把厌学的责任推到家长和老师身上,学习态度不佳,有的甚至在上课中一直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将字词句篇混为一谈,分不清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式等,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很差,作文当中的错字、别字现象非常严重,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普遍很低。
(二)学生学习兴味索然
困难重重在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进人中职学校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就会碰到诸多新的问题。由于在初中阶段理解、表达、写作等能力都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这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初入学时的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疲于应付的疲惫感,更别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另外在学生心目当中,语文课不如专业课更贴近实际,所以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积极学习的良好态度,导致他们在语文的实际学习中即使是遇到非常小的困难,也会觉得像一座大山一样,学生无法或者根本不寻求解决的办法。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不愿意学,无法走近语文的知识宝库中,困难越积累越多。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中职语文老师还是一直采用讲解法,从不尝试用讨论法、小组交流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方法,他们觉得让学生来讲解或回答问题就是耽误时间,不如自己讲得更有条理。一节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偶尔动笔在黑板上写写板书,从不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学生觉得和老师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个班一个班地讲,到最后一个班讲课的时候,语言也变得寡淡无味,味同嚼蜡,学生更是听得无滋无味,没有丝毫兴趣可言。一堂课讲下来,学生记住的很少,掌握的更少,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一节课究竟讲了什么。教的效果差,学的效果更差。(四)学校教研氛围淡化
由于职业中学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统考的严峻考验,所以,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较小,课讲得精彩与否都没有关系。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觉得上完课就是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没必要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也可有可无。课下,教师不注意教学反思,一堂课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没有学会什么,都不去反省,时间一久,教师间的教研氛围变得逐渐淡化,没有了竞争和动力,没有教研组长的督促,没有同事间切磋和交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消失殆尽。
三、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和诸多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查找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中职语文的前景,竭尽全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素养,想尽办法扭转当今中职语文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给中职语文的教学注入新鲜的生命和活力。
(一)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我设想:我们首先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里的育人不是扳起脸来说教,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贴心教育,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其次,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应放慢教学进度,必要时补缺补差,补上他们在初中阶段落下的课。(二)注重基础知识,稳步有序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特色的“职场”类单元,但又不能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的原有特点。如《合欢树》《荷塘月色》等课文,如果语文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只是为以后的就业考虑,那就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另外,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难易分配,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很差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要加强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认知和理解,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将“蓊蓊郁郁、苍茫弥望、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凝碧、酣眠、参差、斑驳、旋律、空隙、丰姿”等生字词结合课文原句,让学生充分理解,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培养正确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打好基础。
(二)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有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竞争,提高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可以组织辩论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语文基础知识竞猜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和理解;还可以举办作文比赛,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在教学《长江三峡一课时,可以让几名学生当导游,为大家介绍三峡的特点和优美风景。老师多一些鼓励,同学多一些支持,使教和学相得益彰。
(四)教师之间多交流.共同提高进步从学校角度来说,要从上到下注意教学教研,多听课、评课,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经验交流,真诚地给别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同时,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课下注意反思和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多给予年轻教师一些帮助,作为年轻教师要多跟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别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共同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然而,只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教学方法、活动、教研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中职语文教学的前景将是辉煌而灿烂的!
语文教学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课堂活动是学生体验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尤为重要,对于这一点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着充分的认识,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在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在知识中渗透思想的、政治的、道德和审美方面的认识,提高中职学生所缺乏的思想上认识水平,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育人、在育人中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二
为了我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就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道德对其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学术意思、诚信意识等, 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学术行为。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术道德不容乐观, 因此需要做出科学的教育对策, 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学术道德发展现状
( 一) 学术道德教育缺失
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 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学术道德教育, 因此需要高校开展相应的教育课程, 利用教育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术道德。但是由于高校对学术道德教育的忽视, 造成高校的德育课程中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缺失, 而且教育过程中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育课程, 加上落后的教育方式等问题, 从而造成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 大学生学术道德相对较低的现状[1]。
( 二) 学术道德机制不健全
目前学术道德机制以及相应的规范等还有待健全, 其中关于学术道德的监督、评价、教育等惩治违反规范的学术道德行为的制度内容较少。而且学校在教育中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培养, 忽视了大学生抄袭作业等不正确的行为的管理, 相应的惩罚力度也不够, 造成大学生对道德修养的不重视。因此导致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的现状, 频频出现学术道德示范的行为。
( 三) 学术道德意识匮乏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道德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更多的大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部分学生会认为学术道德是相对比较专业的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他们只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培养学术道德即可。大学生这种匮乏的学生道德意识将直接影响其行为, 而且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错误的引导, 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2]。
三、针对大学生学术道德现状的教育对策
( 一) 重视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学术习惯的养成, 而且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学会知识, 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而引导其做出正确的行为。首先在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时, 可以根据大学生已有的学术道德水平进行实际调查, 找出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阶段的教育。其次在新生入学时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将其与专业课的内容结合, 设置相应的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为大学生专业学术规范、论文写作规范等。另外还可以在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进行强化, 如在各类型的考试过程中、实验教学过程中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从而发挥教育教学的途径, 加深学生对学术道德的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做出改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引导其做出正确的学术行为[3]。
( 二) 对学校的学术道德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造成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为了保证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学术道德, 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提高学术道德管理的威慑力、约束力。首先可以建立相应的学术创新规则和标准, 设置学术活动的领导管理制度, 计划和安排大学生的学术活动, 并为大学生的学术活动提供资金渠道、活动场所等, 为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考核机制, 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研究积极性, 促进学生研究的发展。最后完善相应的惩罚机制、监督机制, 在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 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 一旦出现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就应当严惩不贷, 不但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还要给予其相应的警示, 从而减少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4]。
( 三) 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针对大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匮乏的问题, 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校报等途径宣传学术道德相关知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等, 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学术道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学术道德,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提高学术道德意识。最后教师可以发挥榜样作用, 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大学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途径的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还存在许多不足, 学术道德水平较低, 以及普遍存在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 相关教育部门应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 做出正确的学术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翔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2]张英丽, 杨景麟.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调查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2:47-49.
[3]李江波.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3.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语文 现状分析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35-01
大学语文是各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很多高校都出现如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够等问题。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课程定位不明确,地位时有动摇,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很多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的功能被定义为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只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在课程定位上,也认为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延续。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也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但它的地位远不如英语等课程,甚至在学时学分上还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和占用,竞争力不断减弱。因此,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也造成了好多高校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深受影响。
1.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不强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受师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约束,在课程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用了高中教学模式,还是一般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任课老师在讲台上一点点讲,学生边听边做笔记,这种“高四”模式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高校里,由于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学科处于边缘化,好多教师也就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愿承担大学语文教学,而纷纷转到行政岗位上,也就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缺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2.1 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育,明确课程定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各高职院校领导要清醒的认识到大学语文课对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把这门课程列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对课时要求明确统一。同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与支持大学语文教师进行教研与科研项目,专心进行教学,积极提高教学水平。
在课程定位上应放在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赏析,增强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1]。大学语文不能简单认为承担着弥补语文功底不足的作用,而应充分还原文学作品的美感,将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格局中,母语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大学语文教师应及时将这样的敏锐信息传达给大学生,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需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工具进行教学。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知大学语文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大学语文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他们精神陶冶、审美享受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教学手段由“填鸭式”向“启发式”转变,改变被动局面,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引导启发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能直接讲解或给出答案,而要加以引导、点拨、提示,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可以打破单篇传统教学模式,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根据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专题,进行巧解;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的演讲和讨论、辩论等时间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思想感情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使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通过课件设计、创设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文学的意境之美、意韵之美和精神之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程教学焕然一新[3]。
(3)加強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这些老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相应的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大学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大学语文叫徐还应重视学科建设,并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纳入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日程中,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校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也要注意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大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注重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以后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大学语文教材。
3 结语
总之,要改变大学语文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处的尴尬现状,走出学科所处的困境,我们期待社会和学校能形成一个尊重母语和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从我做起,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全面创新教学思路,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彦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古代文化传统[J].文学教育,2007(1).
[2]袁昌明,李代萍.关于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管理与科研,2011(5):173.
4.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求他们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新特点并究其成因,试图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管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融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现了诸如信仰迷茫、责任意识淡漠、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薄弱、吃苦奉献精神不足、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偏低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
一、大二的学生,大都是90年以后出生的,在对这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感觉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实际。辩证地看,他们的思想特征可以分为优、缺点两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具备的思想优点
一是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90后”大学生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新闻,对国家各项政策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是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社会的倡导和自身的经验使得“90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结论和自身的设想。在创新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带动下,他们更加开放地认识世界。
三是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入、现实。“90后”大学生们在一出生就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让他们变得十分“早熟”,对各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与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更加趋于理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更加复杂。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形成坚定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历史和社会认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他们获得认知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各种媒体资源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使得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千差万别,从而对主流认识产生怀疑,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感到迷茫。
二是某些“90后”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和网络虚拟的美好愿景,使得一些学生脱离了现实,沉迷于虚拟网络,造成精神空虚。而迷茫的社会认知使得大学生不能坚持自身理想,“一切以生存为最高指南”,价值观过于务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三是缺乏坚定的信仰。相较于“80后”一代,当前的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大为不同,“立足现实”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大学生们失去了自己一贯的信仰,造成了拜金主义思潮泛滥、机会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大学生对各种“选秀”节目的热衷和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狂热追求也就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病态思维的表现。
二、影响和形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他们自身的因素和特点是贯穿整个思想、行为和心理发展全过程的主导因素,家庭环境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趋向,地域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发展,大学不同年级的教育驱动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多层面发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磨练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各个侧面。
(一)社会时代大背景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当前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社会腐败现象,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加之各种西方不良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重,进而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状况、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形成都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地域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不同的心态和角色,随之而来的是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这也造成“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的角色分化。
(三)家庭环境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许多“9O后”大学生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他们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对孩子过于照顾、过于干涉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结果造成了他们物质生活“营养过剩”而心理需求“给养不良”,心理脆弱。
(四)学校的影响
入校前,“90后”大学生们对学校充满了幻想,但是进入学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成为某些负面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学校课程设置中对心理疏导、社会实践课程的缺乏与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得不少“90后”大学生们不堪重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五)大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学生们自身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加之对就业、升学和经济问题的担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从而造成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试图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从而提高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和质量。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200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为此学生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工作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种工作方法有灵活的应用,能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给予相应的辅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的便利和平台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改进工作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监控力度,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反馈长效机制。要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团总支、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宿舍走访、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的调查调研,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备案。
二是要更新工作思路,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要从当前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出发,结合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发挥他们优良个性和独特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转变观念,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改进教育模式,主要从实现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和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创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双向平台和机制。
三是要充实教育内容,添加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素材。要继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备注:该论文为鲁东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B16。
参考文献:
[1]刘凯华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孔祥云、李逸龙主编,《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乔万敏、邢亮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赵明吉、刘志岫主编,《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5.浅谈语文微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五
摘 要: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迅速展开,可语文微课教学现状难尽如人意,经过思考认为本文对策,会给语文微课教学带来生机,从而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微课教学;现状;对策;有效教学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所钟爱。教育的实施者喜爱它的原因是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先学后教”教学新模式实施,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灵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教育的接受者喜欢它的原因是微课以新颖的形式给接受者强烈的感觉刺激,符合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理接受特点,也能满足他们适时学习巩固的需要。但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发现语文微课教学现状难尽如人意。
一、语文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许多语文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他们的大脑被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所占据,甚至顽固地认为语文是非常传统的课程,就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认为语文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审美情感体验,需要发生师生、生生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师生面对面才能实现思想情感的熏陶。于是,他们对微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持怀疑态度,在内心有很强的抵触思想。面对学校领导的强力推行,很多人不愿意深入探究语文微课教学,不发掘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只是为了那一分的考核分应付了事。
2.许多老师认为运用微课进行语文教学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微课教学首先要进行微课制作,制作时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针对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心考量,而且需要有高超的信息技术能力将所准备的内容制作成视听效果良好的视频,对语文教师来说,技术难度是蛮大的。况且制作出来的东西学生往往不认真看甚至根本不看,让很多老师认为微课教学没有传统的教学方式省事
有效。
3.语文微课教学还没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可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具体怎样的语文微课受学生欢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艰难探索。
4.有些微课外表华丽,内涵缺失,对学生学习没有什么价值。笔者就在某知名课程资源网站上见过这样的微课:用Flash动画配以轰响音乐,视频中投送了几张全国语文高考考卷,强调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是各省历年必考的重点,但具体怎么考,怎么复习这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并没呈现给学生,让人看了很失望。这种只以华丽外表吸引人眼球而没有实际知识含量的,没有多大教学价值的微课不要也罢,因为它除了给学生以低级的视听刺激外,对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没丁点作用。
5.教师制作的微课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学习经验、阅读习惯等不可能一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有很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视频是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教师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N个微课视频。从老师的抱怨可见一斑。
6.实施语文微课教学后,学生的作业量加大了,学习任务加重了,学习强度加强了,学习负担加重了,学生筛选信息总结归纳思想的能力降低了,甚至好多理科学生竟然语文思维定式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退化了,语文成绩也受影响了。成绩是学校考核老师的重要依据,只能急功近利地运用熟练的传统教学方式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对策
1.积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培训,转变语文教师观念。可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在微课教学方面有研究的专家来校为老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起到理论引领和实践榜样作用;也可以组织骨干老师到运用微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学校考察学习;要组织信息技术老师对语文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要让老师认识到语文微课教学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实践“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学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要求,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初步形成学生创新精神。
2.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必然有许多知识点适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修辞、诗歌鉴赏手法,以及小说散文等艺术手法的把握都可以借助微课学习或巩固。我们可以结合每一个知识点制作与之相配套的练习题供学生边观看边答题巩固。实践证明,只要在微课中加入合适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就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反映他们更喜欢重点突出制作精美配有轻快优美音乐的微课,因为这种形式的学习让他们不再觉着语文知识点的学习是那样的枯燥乏味。当然,语文教学中需要阅读感悟审美体验情感交流的内容不能完全借助微课进行。
3.语文微课教学顺利进行有待于多方的组织协调。学校要组织选拔相关人员进行微课的开发,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与经费支持,鼓励老师积极参加。语文微课开发小组成员应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教师2人、思想灵动富有创意的青年骨干教师3人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2人。中年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确定每个微课的重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思路,青年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微课讲解流程的设计,信息技术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编辑,从而制作出教学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讲解深入浅出、视听直观生动,易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文微课。制作完成后小组成员要集体进行审核,然后投入教学并跟踪观察,实时改进,最终形成一批经典课例。创新需要指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团结合作,利用微课进行语文教学是一种创新,微课开发也需要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语文微课有效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语文微课教学并不等于放松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现代教育虽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组织的。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教育平台在各学校相继建成,教室里也装有校园wifi。我们首先将制作好的语文微课视频传到教育平台网络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到微机室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晚自习的时候利用半个小时通过智能手机(戴耳机)学习,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切断外网。为杜绝学生趁机利用手机干与学习无关的事,语文教师要事先布置学习任务并作相关要求,实时对网络空间学习进行检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对网络学习优秀者予以鼓励。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学生也就适应了,自觉了,当然对于个别后进生必须实时督促。
参考文献:
6.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六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 尤其是农村中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不断发展, 对教师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客观的问题。笔者通过以下分析, 提出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 以促进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1.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农村中学语文的教材, 虽然使用全国统编的人教版的教材, 但是仍旧脱离农村实际, 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差, 教学设施陈旧、单一、落后, 并且多数学校缺乏图书资料、缺乏多媒体和相应的参考书籍, 教室里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 以至于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与城市中学相比,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水平差异大、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教师在观念、能力及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且通过很多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且贫困地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许多教师仍旧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 对教学的理解与学生们的要求, 一直都没有跳出传统的思想。主要还表现在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等方面, 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成为接受的载体, 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 没有充分的吸收。而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较好的提高, 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更缺乏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参与力度不够, 在钻研大纲和开张教研的氛围不够浓, 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少, 教科研层次不高, 成效也不是很大。
3.学生们学习负担过重, 课堂设置仍旧没有脱离应试教育。
中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作业多, 这将造成农村中学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挤压成沉闷的校园文化氛围。导致学生们知识面狭窄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将难以提高语文学水平和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现在许多农村中学仍然围绕应试要求, 考什么就教什么, 对于艺术和多媒体等课程没有开设, 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的生源质量, 更影响了学生们自身全面而长远的发展。
4.农村中学还严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
一般情况下越是贫困的地方, 其教学质量越是不能得到提高, 这就会导致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升学前还在给学生们加班加点, 大篇幅的印制一些复习提纲、资料和模拟试题, 来进行猜题模拟、临阵练兵等。更甚的还有把不属于考试范围的知识废掉不讲, 以省出时间来复习, 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同时也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种种原因, 以至于学生在阅读中得不到训练, 写作中也得不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致使学生们的读写能力更差, 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改变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增加现代教学设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对教育部门的投入加大, 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将逐步得到改善。在使用新课程教材的同时, 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各个地方应该深入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之处, 使学生们都学有所用, 能够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辅导的教学, 已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包括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中。这样能够使语文教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中感官器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变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各校园中,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 还要求教师们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可以要求教师们积极参加在职教育, 进行业务培训,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以达到掌握更新的专业知识, 能够更好地学习现代技术手段并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同时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和学习研究, 实现语文教学的多样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 每一种教学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问题, 并且单一的教法可能会遏制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们学习方法的综合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宜地选取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3.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革课堂教学程序, 提高语文阅读等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 还应该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彻底地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应该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更大的功夫。另外, 语文教师要抓好并抓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这一重要环节, 在教育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各种兴趣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自学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主动性来自觉地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对课题教学中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景和讲授艺术课, 来诱发、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们培养兴趣时,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让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减轻学生们的负担。
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部门人员都要与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决裂。这就要求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掌握并树立新课程观念和教学观。把教师从以单纯的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学校领导要认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热情支持教师搞教学改革, 加大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想尽一切办法为教育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抛弃旧的传统的教学观, 就要全面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做到教书与育人、实践与理论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 必须要求广大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辞辛苦大胆创新, 引导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走出沉闷、落后、封闭的困境, 把现代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才能创造农村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安琪.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5, (12) .
7.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七
一、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教师“授”与学生“学”现状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这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大多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还沿用着几千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滞后,“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部分学校教师也受到新课改理念的启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但“手”放“心”不放,课堂没有真正向学生开放。很多教师根本没有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课堂教学应付于考试层面。
2.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
客观上,语文学科面对着学习内容广泛、量较大的事实,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特别对于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缺乏兴趣,不肯读,不愿读现象。部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都围绕着“中考”这个指挥棒,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对于这些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学生只是表面应付,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很多学生根本就看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没有体会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农村初中,很多学生总是片面地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错误认为语文学科就是认字、读书,仅此而已。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仅仅停留于生字词与课内阅读层面,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不仅不够重视,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想”和“新理论”,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角度,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课内阅读教学《晏子使楚》时,学习过全文后,同学说通过反复朗读,认真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并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在全文学习结束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庆功宴,你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通过这样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当然,语文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将课内向课外拓展与延伸。比如课外搞语文古诗词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陶冶情操。
3.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农村初中情况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刀切”,必然会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分层次教学。首先体现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将能力与基础不同的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对照各种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必做题、选做题、补充思考题;对于基本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帮扶作业,从基础入手,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课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别施教、分层推进的对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优等生创设条件,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更需要艺术性。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采取有效对策,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胆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从课堂教学细节入手,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8.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八
首先,外语教育工作者一般都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对于其人文性关注甚少。这种观念导致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重视不够。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英语学习既要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更要关注。对于高职教 学来说,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和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学生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 的人文素质上。这些素质包括:对英语语言了解,对英语国家文化了解,等等。这样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还能照顾到部分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通过高职阶段英语学习难以达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现状;而对于水平较高的部分学生,通过了解、学习、理解异域文化,发展异域思维的基础上,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其次,作为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英语课程,课程教学设置务必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增强学生未来适应性。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观,狠抓教学质量,应该做到:课堂教学始终围绕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之间 的关系;培养学生“在用中学”的学习理念。2 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由于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社会特别优待那些英语 基础好、专业扎实的高职毕业生,为其提供很多难得的涉外就业机会。这促使我们要不断地优化课程设置,提倡构 建一个由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组成的全新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基础英语设置不宜太长,一般为一年左右,主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介绍英 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内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国际交往意识,而且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语言基础。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相关的旅游英语、文秘英语、计算机英语、护理英语等,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 书面交际能力,如阅读和初步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也为学生终身学习英语,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其次结合不同专业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满足学生专 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同时通过增设礼仪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美文学、经贸阅读、第二外语等外语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亟待转变的是以前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生源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智 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只 有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和成就感。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依据学生的 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实施分层教学,进行个性化教育,将 其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班级,有区别地进行教学。同时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和愿望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层 次班级上课,而学校从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具体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分层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索,它着眼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的 “尖子生”,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发挥教 师的创造精神,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其次,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如成立“英语学习中心”,定期开展活 动;创办英语广播电台,以大量的资料介绍英美概况、人 文地理、风土人情、趣味故事、名人典故等;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作文大赛、英语讲座、英语晚会等活动,这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可获得书本以外的信息,这种多渠道、多感官获得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英语成功习得。改革教学评价形式
评价体系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这一指导原则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要求毕业生就业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因 此教学评价形式必须以能力测试为中心,实现多元化考核 评估。首先,英语测试对教学具有特殊意义。语言教学和语 言测试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英语测试既服务于教学 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学(backwash or impact)。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我们更应该突出能力测试,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充分发挥测试的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高职英语考试可分为校内的课程考试和校外的水平考试。前者一般指的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最大程度地 覆盖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主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语言 运用能力;后者主要指的是一种国家级或省市级的水平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英语A/B级测试等,这类考试往往信度高、效度高、认可度高,而且通过这一模块的评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做到“学以至 用”,增强竞争力,利于学生就业。其次,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估。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评价。比如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师 和管理部门在对学生评价时,最好结合知识、能力等多元化评估内容;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估、学生 评教、管理评教及企业认可等多元化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励教师因材施教;通过课堂提问、回答、课后面谈、考试等多元化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最终实现英语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的 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全面加强英语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9.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现状课堂策略
前几年针对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但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一:语文的教学现状
1、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重练习轻感悟。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仍然有误
面对高考的竞争,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3、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水平和低下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并不好,语言积累单薄,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更别说其他方面了。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几乎都要在高中阶段补学。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高中应该达到的程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甚至是错别字、病句连连;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的许多学生大脑简单,认识肤浅,没有思想,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能力,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
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学生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和母语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张孝纯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的“十五字诀”,其中三字便是“重积累”。华东师大教授巢宗棋先生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但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记忆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使书本报刊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怎样把握总体意思;一段话的要点、中心句是什么;选择、锤炼词语,使表义更准确;选用辞格使语言生动、吸引人,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同风格的语体表述不同内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使语言更有感染力;阅读文章要知道它的思路,讲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写作方法;写文章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看法要有条理,内容要求正确,语言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和人们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高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精致”和“艺术性”大可不必,正如居家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着手。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更不要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概括,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学生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就是利用课堂主阵地,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可以是优秀高考作文,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言能力更多是靠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教师在每节课中应留足适当的学生训练时间,结合高考知识点,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教师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上的鲜活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利用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利用时事和生活事件进行思想认识能力训练。
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
10.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十
[关键词]大学语文;问题;对策
大学语文课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是由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等老一辈教育家所倡导开设的【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语文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学生感到最厌烦和枯燥的一门课。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与学生思想进一步贴近,更好地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地位低。在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课时安排可多可少,又是考察科目,同时遭受到专业课程的排挤,造成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大学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目。加之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枯燥,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二)重视程度不够。大学语文课虽被定为必修科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不少地方院校,重视专业课的现象很严重,造成大学语文课时被不断压缩。
(三)教学效果不满意。近几年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差,学生学得很勉强,教师教得是身心疲惫。据一项专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从教学目的上看,87.5%的大学生期望教师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而实际上教师却将知识灌输当作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离学生的期望有较大距离。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学生存在的期望值反差很大。从师生关系上看,师生感情疏远的情况比较严重。从教学方法上看,70.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标准来采用教学方法。
(四)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地方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安排年轻老师讲课,职称和学历较低,年龄相对年轻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势必不足,这都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稳步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中思考
2007 年3 月12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转发< 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的通知》,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切实的要求。2009 年,教育部再次向全国高等院校提出,希望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2】。因此,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通过各种渠道扭转高校大学语文坐冷板凳的现状。大学语文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在教学上,必须打破单纯依靠课堂进行教学的现状,将书本与书外、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化的兴趣,改变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语文课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和能力,所以教师的水平相当重要。1.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专业化。大学语文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具备很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既能高屋建瓴,又能深入浅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的兴趣。2.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学校应针对大学语文教师缺乏专业化、学者化,取得教授职称的教师较少这一现象,设立青年教师进修专项经费,重点培养一些专业功底扎实,思想素质好,进取心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3.建立大学语文教研室。建立完善的大学语文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申报课题、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聘请校内外在大学语文教学上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学,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学思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语文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
(一)运用发散性思维解读作品。改变单一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横向发展,使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潜力得到发展【3】。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作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搭建多级平台,把训练向课外延伸。同时告诉学生不能单一地了解课文的主旨,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见解。
(二)以传授式教学变为探究式教学。传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是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的不同教学方式,传授式教学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使学生如饥似渴地听,引发学生种种联想,有想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而探究教学注重体现趣味性、开放性、障碍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恰当的指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的表现自己科学、智慧的想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灵活动态地进行文字、图像的相互转换,也可以插入相应的图像、音乐,使作品得到更加生动的体现。发挥多媒体声像并茂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起学习者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求知欲,进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许箐频.社会纵横(总第25卷第8期).2010,(8).
11.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十一
一、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也是一门研究“人的教育与发展, 探究人类智慧的学问。所以教育学不仅是高等师范生的基础课, 更是一门必修课, 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养成”,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 使其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养成。杜威曾经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 在邻里间, 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2]所以,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来源于生活, 同时课堂情境又不像生活情景那样具有随意性, 所以课堂教学要保持它的严谨性, 即高于生活。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育学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中得到体现。
良好的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对学科、学生、社会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的特征, 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模式, 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理论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理想的课堂教学内容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即意味着教师在规划具体的课堂工作时, 有着创造的可能性, 可以“不必为了保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在课程中提供有局限的、指令性的学习经验”。[3]课堂教学涉及“怎样教”的问题, 课堂教育学理论讲授与学生教育实践灵活多样的结合, 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增强课堂活力, 不仅调动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令人感到困惑, 课堂教学质量也令人担忧。目前, 教育学课堂教学并不受学生喜欢, 表现为:满堂灌, 照本宣科, “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上课不注意听讲, 听课率低下;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思考, 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待课后作业应付了事, 不讲质量;教育学教师的热情减退等。
(一) 教育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对教育学基本知识目标的清晰度情况, 调查显示:所有的教师和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确立了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的目标。由此看出, 学生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 即对学生教学的内化程度不够。
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而言,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和组织能力等, 明确教育学基本能力的目标, 对于师范生教育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但是有95.6%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明确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 教育学课堂教学能力目标的不确定性成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阻滞的关键因素。
(二) 教育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现状
教育学课堂教学内容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即所呈现的理论知识过多, 实践知识过少的现象, 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学基本理论内容偏多认为教学中呈现的教育学实践性信息和活动偏少;部分教师也认为自己提供的实践性信息和活动偏少, 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缺乏影响了师范生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升华, 不能使原有理论得到充分的检验,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 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现状
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手段单一。虽然教育学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 但静观教育学课堂教学, 就不难发现, 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单调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更加枯燥。
即使科技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 但由于不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扩大应有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反而使学生更加厌烦课堂教学。
(四) 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现状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 没有严格遵循“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规律。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没有按照这个过程开展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大多终止于教育实践, 缺乏对原有理论的反思, “工匠师傅并不用理论为难他们的学徒, 而是一开始就让他们做实际的工作, 于是他们从锻造学习锻造, 从雕刻学习雕刻, 从做油漆学习做油漆”[4], 所以教育学也应该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双主体”功能发挥失衡, 缺少教与学的互动, 造成了师范生教育学学习依赖性强, 主动参与教育学学习的积极性差, 厌学情绪明显。
三、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差距的存在, 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为了提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针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一) 合理定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
教育学是培养教师教育学素养的专门课程,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反映教师这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明确的、清晰的、具体的课程目标才能对教育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为师生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争当一名好教师的热情, 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兼顾“师德、理论、技能”[5]三项内容。
(二) 适当更新教育学教学的课程内容
学生对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受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传统的教育学教学内容多为“远离生活, 忽视生活”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堂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 信息量不仅要大, 更要真实和新颖。
课程内容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成败, 所以教育学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立足于教育学改革的热点和前沿, 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教育学改革的先进经验, 并且精选和裁剪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学课程的要求开设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钻研精神。
(三)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最优模式的组合体系, 要灵活选择和应用。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完善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 包括重新组织讲授体系, 合理分配学时, 梳理教育学基本理论脉络, 还要尽量避开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反复论证;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采用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等, 根据学生、学科和教师的特点,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深对教育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课堂教学有固定的空间,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精讲和演练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不仅增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也增加了教学演练的机会。
(四) 及时调整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心
有效的教育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双主体”功能充分、自由、和谐发挥的基础之上的。然而, 长期以来, 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功能,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不仅使课堂缺乏活力, 而且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萎缩。只有转变教学过程的重心, 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 才能符合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要求。
教育学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转变思维观念, 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还具有情感性, 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 越来越明显的证明,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6]。所以, 如果教学的活动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那么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知识, 发展能力。
(五) 有效改革教育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在学生登台试讲、多媒体展示或者微格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有批评和指导, 更要有鼓励和赞赏。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评价同时也具有双向性,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评, 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共同进步。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手段对教学实施起着重要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良好的教育学教学评价机制能引导教育学课堂教学各因素良性发展, 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对师范生的教育学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而教育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教育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育学课堂教学质量对师范生教育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 教育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利因素, 研究这些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前必然要突破的课题。
笔者试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等的改进, 实现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教材、生活及实践三者之间的平衡, 最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培养教学技能,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彦才, 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7~40.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6.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
[4]夸美纽斯著, 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郭翠菊.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4) .
12.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二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探索更多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小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对教学效果的衡量和评定标准还主要是依靠考试成绩,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语文成绩,教师们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也主要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依靠教师的安排,这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是没有有效的发挥,这样单
一、落后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感到的只有枯燥乏味,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果,这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不具备灵活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考虑的并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模式为学生讲解授课,这样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
3.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占主要地位的教学背景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将教材的关注点放在了基本知识的讲解上面,没有关注和突出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分析,这样不区分课本难易程度的全部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较多的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有效地利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情感教育
进行高效教学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明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获高效教学。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进而熟练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情感因素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会,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2.改变教学方式,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学,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在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学习的能力,并且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还停留于形象思维时期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活动的机会,丰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鼓励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阅读经验。小学生虽然识字不多,阅读能力不高,但一些浅显的儿童读物还是很适合他们阅读的。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各方面的才能,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画、说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人物对话多、情节丰富的故事性的文章如《乌鸦和狐狸》《西门豹》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让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表演之前,教师可以先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表演的同学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明确教学的目标、转变,教学方式、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小学生自我表达和运用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和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3.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篇十三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之低,历来是被公认的,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阅读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在语文科活动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训练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然而,虽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阅读教学现状依然落后。
一、阅读教学现状依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文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多练。
3、教学参考书、目标定向、自读提示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
4、课外阅读时间少,而且盲目,阅读内容杂乱,探究不够,缺少指导。
二、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与考试制度有关,以练代讲,本末倒置。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
3、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以讲代读,喧宾夺主。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课前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很多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
三、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1、要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第一板墙没有打好,后来的墙恐怕也难以结实,所以,在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时,我们不急于向他们传授知识而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趣味所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学习数、理、化,不管怎么教,都要解答一道道的习题。其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然而语文学习就不一样了,可教的内容很多,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识,即学有所获。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色解读的过程,备课固然必须大量占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不着痕迹地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焕发出一些“艺术”的光泽。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自己阅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着力点放在对“教”与“学”的恰当“联结点”的苦苦寻觅上,这其实也是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素养高低的一把重要标尺。
初中阶段,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从小的方面来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对于每一类作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了解相关文体知识,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好第一篇范文。正如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过程更为重要。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不断积累
“读书破万卷”,方能知事明理。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记是大有益的。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记忆性还能组合、扩展为网络式记忆,而且以记忆为主的阅读,青少年时读一遍胜过中老年时读若干遍。阅读引人入胜的美之华章,原是兴致盎然的乐事,而过多的讲读分析,则会让不喜爱超级思辨的少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当然,光读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还要让学生多积累,并做到“学而时习之”。积累的多了,学生的内心充实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自然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事不多,涉世不深的初中孩子,只有在读书中多多补充中外古今、社会人生的理性知识,间接经验、认识能力才能扩展、提升,也才能对文章深入解读。今天的学生只读《孔乙己》,很难深知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对他难免有隔世之感,皮毛之见;读过《儒林外史》就会多懂一些《孔乙己》。假如《威尼斯商人》、《欧也妮·葛朗台》删减改为微型小说,去掉大量感性的内容,其中夏洛克的惟利是图,葛朗台的悭吝、贪婪,恐怕也很难给读者如原作那样淋漓尽致、渗透入骨的认识。假如只读《红楼梦》中的一两个章回,就不足以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更难以理解全书的内涵。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更多的内容,才能对人物、情节有更深的思考。无论是对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感性认识、直觉感悟,都是构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因而读书必须重视积累。
4、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还是要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虽强调素质教育,但考试这种方式在中国还难以改变。很多教师恐怕也不得不在其诱惑下找方法。我们当教师的不只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断探索,也是为自己的未来不断进取,从而为体现自己这种神圣的职业价值,也就不得不三思了。试问,谁愿甘心落后?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就要为教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而努力。那么就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趣的课堂导入和合理的课堂结构,也非常重要。它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学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作为一门较枯燥的语文课,更是不可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初中学生,必定还是个孩子,教师必须搞好双边活动,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时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受课堂气氛的感染,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5、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另外,教师在批阅文章的过程中,对学生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要予以充分肯定,不断鞭策他们,学生就会逐渐地感受到我们在阅读方面没有枉费功夫,而是很有成效。这样就把写作的素材、文章的构思、立意、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中慢慢积累起来了,达到了相辅相承的效果。学生也就体会到,在集体中,因自我的存在生活变得更精彩,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发展空间,这也自然体现了“阅 读”与“写作”这两大模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我们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明显提高。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捷径,使之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关于阅读教学我的具体做法
(一)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
为了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首先,要简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其他的目标留到下一节完成吧。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几乎不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课堂上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理想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从宏观进行,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落实到每有一节课,就必须侧重在一个细小的方面。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课时的有效办法。课前预习工作要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要具体、明确、可操作、便于教师检查。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段归纳等一系列工作,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字词以及文学常识的整理,可以在开学初切块划分给班级每一位同学,网络资源很方便,由他们自己搜集整理,上课前三分钟抄在黑板上,把底稿上交老师,一月整理一次就行了。
(二)教一点阅读技巧给学生,要真正有用。
1、向心,抓到一篇阅读材料,首先搞清它讲的大意到底是什么,这个大意就是文章的心,有时单单读一遍,文心还不一定能摸到。
2、还原,这是讲抽出来的词句含义理解问题,必须回到文本中去揣摩体会,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答题才能命中靶心。
3、搜集信息要全,有时我们没有办法,就硬性规定,6分的题,至少要找3--4点来,不能漏了原文信息。
4、分条阐述,这一条,实际上是答案的组织技巧,把自己的观点一条条列出来,层次清楚还不重复,别小看这一点,它反映的可是学生的思维特点。
5、围绕叙述主体,讲白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的技巧,有的答是答了一大堆,可与问题不关联,辛苦写了半天,一分不得,岂不冤枉?
6、专业术语+具体分析==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一些阅读分析、鉴赏的专业术语,特别重要。对比衬托与渲染烘托、铺垫与照应、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点题与结题。这些记住了,会识别了,到文段分析中,学生就知道路子往哪里走了。
(三)我主要采取的阅读方式
第一、比较式阅读。我把教材中的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如反映妇女生活的课文《祝福》、《荷花淀》、《边城》合在一块让学生来阅读,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祥林嫂为什么会在祝福声中死去,也明白了小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
【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篮球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浅谈论文12-12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0-1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
浅谈学困生现状及对策10-13
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11-10
舟山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12-23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10-08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08-27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