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2024-07-14

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精选13篇)

1.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近日,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办主任华克敏同志先后在市政府专题会议、市农办全体干部会议上对一号文件的内容和精神进行了解读。

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后,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第十五个“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题为,全文约10000字,共分7个部分26条,包括: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文件指出,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提供了基础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

一、关于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1、“两个必须”: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两个目标”:这就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其中,“保供增收惠民生”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继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3、“两个重点”: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

(1)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重点是“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守住一条底线”就是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方向是积极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二是要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重点是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鼓励兴办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大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农村综合改革:一方面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两个要求”: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二、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打算

1、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000家种养大户,培育100个家庭农场,打造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1351”龙头企业发展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年产值过100亿的企业1家,过50亿的3家,过10亿的5家,过1亿的100家以上,尽快实现食品产业过千亿。

3、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今年市县继续培训1000名基层干部,培养1000个职业农民。

4、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按照一号文件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主要是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继续开展秀美县城、秀美乡镇、秀美村庄、秀美农户创建评比活动。

5、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组织专业小分队赴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把更多的工商资本、城市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本引向农村,争取各县市区今年都有1个成规模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2.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二

中央一号文件共分7个部分, 包括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我们以问答的形式, 分15个题目, 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详解。

1.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三农”工作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三农”工作的理论成果表现在4个“全面”:一是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二是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三是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四是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2.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哪些阶段性特征?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一是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三是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3. 为什么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之所以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超乎于农村自身工作之上的工作思路。它源于农村自身工作、高于农村自身工作、以“跳出农村抓农村”的视角解决“三农”问题。农村自身工作不能脱离城乡发展一体化独行, 而要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轨道并行。只有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轨道中, 农村自身工作才能有活力, 农民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才能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难点、重点都在农村。尽管过去的十年, 是农村发展的十年黄金期, 但是农村距离全面的小康社会还很遥远, 农村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力度。

4. 为什么必须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大任务。因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只有着眼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实现“四化同步”有其内在联系, 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 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 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

5.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6. 怎样理解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其特征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集约化, 是指以较多的资金、科技或劳动的投入, 获取较多的产出, 并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专业化, 是指某一经济单位专门从事一种及与之相关品种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社会分工加深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

组织化, 是指相对于分散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集中, 是相对于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的一种整合, 是相对于单个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一种拓展。

社会化, 是指在社会分工扩大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之上, 转变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方式, 将原本孤立、封闭、自给型的体系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商品性体系的过程。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集约化生产是目标, 专业化管理是手段, 组织化经营是路径, 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农业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组织化经营的覆盖下, 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也能够得到健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7.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有哪些部署?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有7个方面: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 怎样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要从5个方面着手: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9. 怎样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从3个方面着手: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1 0. 怎样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要从4个方面着手: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支持其发展的措施有:一是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二是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三是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四是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五是对示范社给予补助;六是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七是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八是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九是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十是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等。

1 1. 怎样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从3个方面着手: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1 2. 怎样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从3个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1 3. 怎样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4个方面着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4. 怎样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要从4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1 5.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建设?浙江省已走在前边。其目标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二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日益繁荣农村生态文化。其任务一是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二是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三是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四是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其工作措施, 一是编制建设计划;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增强科技支撑;四是营造良好氛围;五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三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今年的关键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站到了俯瞰全局的高度,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要保安全

文件确定,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重大创新。新战略鼓励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口粮,适度进口则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的环境下,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们做出的重大调整。同时,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立场没有变,要提高国内产能,通过科技支撑,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

在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看来,文件一大亮点是突出强调了食品安全的责任,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评价。

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文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已到了承载极限。政府必须要有配套措施,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降低。我们这一代人要承担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代际传承的历史责任,留一点良田给子孙后代。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让乡村成故园

文件提出,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还确定了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工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一些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生态环境、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值得研究。未来我国即使实现70%的城镇化率,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环境改善,政府要积极承担,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

承包地“三权分离”,相关法律待修订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文件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表示,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当务之急,包括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承包经营权分离、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坚持顶层设计、长远立法与试点结合,可以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

新闻背景:

2004年 关注农民增加收入 2005年 关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 关注新农村建设

2007年 关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008年 关注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民增收 2009年 关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010年 关注统筹城乡发展 2011年 关注水利改革发展 2012年 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各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篇四

2004: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一)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当前种粮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从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技术集成能力,优先支持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

(二)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并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国家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2004年起,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密切产销区的关系。粮食销区的经营主体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应享受国家对主产区的有关扶持政策。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七、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十六)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十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有关部门要抓紧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严禁地区封锁,搞好产销区协作,优化储备布局,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当前,粮食主产区要注意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要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十八)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要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各地要严格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要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要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巩固治理利用职权发行报刊的成果。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尽快制定农业税的征管办法。

2005: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

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三)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针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亟待加强的状况,从2005年起,要在继续搞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在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债资金要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要尽快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

2006:

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2007:

(一)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加强执法检查。

(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三)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四)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支持各地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励补助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

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

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9:

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2010: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在“绿箱支持”方面,我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草原法》、《防洪法》、《动物防疫法》、《气象法》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分别在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市场促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储备、粮食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农业资源储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环境保护。地区援助等方面设立了相应的农业补贴制度。如《农业法》规定,在不与我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相抵触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民实施收入支持政策。《植物检疫条例》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采取消灭措施所需的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植物保护费、森林保护费或者国营农场生产费中安排,特大疫情的防治费,国家酌情给予补助。而对于农业检验服务补贴方面,目前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在“黄箱支持”方面,《农业法》和《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分别在农产品价格,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营销贷款、休耕等方面设立了相应的农业补贴制度。如《农业法》规定,在粮食的市场价格过低时,国务院可以决定对部分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制度。《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

5.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五

背景链接

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问题] 一是道德力量衰落。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随着“村庄共同体”被打破,村庄逐渐成了陌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利益原则成了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纬度。先前乡村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产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呈现某种紊乱无序状态。

二是人情关系异化。传统农村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使每个农民及其家庭形成特定的“人情圈”。改革开放后,利益因素的侵入已在不断地侵蚀着乡村社会人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和亲密感,农民们逐渐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情关系,导致了乡村社会村民间的信任危机,此时的乡村人情关系由已经蜕变成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从而使得人情关系变得更加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从而也就部分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最终让农村熟人社会实质上已处于“解体”的状态。

三是民俗传统消失。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其承载着村民的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其实质是农村成人的集体缺席,加深了农村的民俗危机,许多民俗仪式如各种生活仪式,喜宴仪式、婚礼仪式、丧礼仪式;各类手工制作,脸谱、木版年画、剪纸、刺绣、草编、面花、纸扎;乡间艺人技艺绝活、表演评论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找不到传承的对象。民俗的流失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意义] 乡村文化是乡村生活的生命内涵,是维系乡间传统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一代代乡土村民的精神根基;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乡土村民生命存在的根基也逐渐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

可以说,随着乡村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公共精神的丧失,农民们沉溺于对物质与利益的追逐,这使得农民的精神逐渐无处可依。这不仅极大冲击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地位,并使在乡村社会中产生具有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价值体系逐渐“瓦解”和趋于“崩溃”,使其越来越失去自身的意义而走向消亡,内聚力消弭,村庄也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

[对策]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6.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篇六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1、简单回顾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指出,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论述最深刻最全面。因为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并不多见的。可见,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系统化。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3、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五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

7.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七

◎张蓝水

中共十八大报告是规划中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重在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对各行各业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机械化”的文字, 仅对“军队现代化”提到“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对农业机械化, 不说十八大报告, 即使是专门谈农业问题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也只在2处提到“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研发”等具体安排, 通篇没有出现“农业机械化”字样。这与往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多用相当文字论述农业机械化形成很大反差。对此, 令“农机人”感到茫然。那么, 农业机械化的位置在哪里?这是我们学习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不由得不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世纪以来第10个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是仍然聚焦“三农”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研发。”、“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 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错过了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即确立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种种干扰, 国家工业化进展缓慢, 我国尚未走出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赶超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以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是我们实现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取得飞快发展, 而且遇上了世界信息化时期。依靠与新兴的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如虎添翼。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发展中期, 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中, 以机械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也突飞猛进,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对国家科学地全面地发展的准确定位, 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家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略和新举措。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同步、协调、全面发展。城镇化是国家工业化的产物。城镇化的根本动因是农村人口,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向工商业转移, 发展中小城镇, 从而使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人口提升。一个社会中, 城乡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连体人”。任何一方的超前运动, 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制约。这其中, 起链接作用的是机械化。为了保持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城镇与农业的均衡、健康发展, 必须有农业机械化的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保证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就不可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同样, 没有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来释放农村劳动力, 就不可能有充足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工商业和城镇的供给。显然, 机械化是城乡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城镇化的命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即由所谓“半城市化”走向“全城市化”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使这部分人返乡务农欲望消失, 并带着家眷进入城镇。其带来的另一个社会效果, 将是农业对机械化的依赖更加刚性化。

从本源上说, 工业化是机器革命的产物。手工业生产出最初的机器, 原始机器再生产出高一等的机器。最终, 人类生产出动力机器, 直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在车辆和农业器具上的应用, 欧洲最初的工业革命开始了。

工业化是在城市和农村用机器建设工厂, 用机器生产社会所需物品, 把整个国家转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当然不止是工业产品的生产, 而且也必须包括农业产品的生产。后者就是工厂生产出农业机械“母机”, 然后农民用之经营农业, 生产全社会人口所需要的农产品, 即是农业的机械化。农村的工业化除了在农村建设工厂外, 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机械何来大工业?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工业化的产物。农业依靠工业化来为自己提供工作母机, 没有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使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兴旺, 推进了城市化快速提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迅速发展而方兴未艾的现代化传播和控制手段。从本质上说, 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塔尖”的必然结果。它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 赶上了世界信息化潮流, 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极好机遇。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 使得我们的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空前提高, 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着社会进步的速率, 使我国工业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进入中期阶段。

信息化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本身以电子、机器、设备、装置、仪器等机械类物件为依托。不但这些物件本身有的就是复杂的机器, 而且生产这些物件更需要专业机器,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要依附在机器上才能发挥它的更大社会效能。信息化本身就包含着机械化, 而且以机械化为自己的“寄生树”。

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社会上、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说, 用工业化方式经营农业谓之农业现代化;有的说, 农业现代化包括理念、管理、装备、科技、经营方式等多种元素。无论如何,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最根本的、主导的方面。只要仍然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 即使其他元素都现代化了, 也不能说农业就现代化了。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化方式, 即机械化方式。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机械化就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尺度。

从农业生产的土壤、种子、淡水、肥料、除害、机器等6个物质技术要素来说,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机器是统领和扶助其余5个要素的关键要素。土壤的疏松、种子的播种、淡水的灌排、肥料的施撒、灾害的防治, 现代农业哪一样也需要机器来实施、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来说还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等环节也要依靠机器来完成, 才构成完整的农业现代化系统。农业现代化最直观的物质技术就是装备运行和机器作业。现代农业离开机器和装备可以说无法进行, 难以称为现代化。如果论现代农业不论及机器, 就如同兵士在战场上没有枪弹。当然, 其他5个要素也必须同时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 “四化”都内含机械化, 且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 可以说机械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四化同步”必须依靠机械化这棵柱石的刚度和强度。离开了机械化, “四化”就会成为徒有虚名的空壳。

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虽然没有使用“农业机械化”的提法, 但是“四化”时时处处都含着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机械化为核心基础上, 概念的外延和扩大。可以这样认为, 谈农业现代化就是在谈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的所有领域都是我们光荣职责和驰骋的战场。从2004年起新一轮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农业机械化文字颇多的论述, 大多是针对一个时期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 是我们长期的指导方针。在提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总方针时,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发出的却是“加快发展”的号令。这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号角。

8.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八

源于欧美,全国已有6000多个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这位负责人表示,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啥要推广家庭农场

劳动力越来越少,是发展必然趋势

家庭农场对中国是一个新的概念,像美国、法国这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家庭农场已是非常普遍了,它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家庭农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种粮大户的升级版,兼具农业生产不具备的功能,就是销售品牌产品。

过去我国土地是不许流转的,现在可以流转了,这就是实行家庭农场的基础和条件。家庭农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种地?随着现在青年劳动力越来越少,老年、妇女、孩子是不能种地的,她们不是种地主力,那就需要由承包大户来种地。

不过,经营家庭农场肯定是需要青少年劳动力,怎么样留住这些人,也是推广家庭农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如何建家庭农场

美国:对农业高补贴

美国大半农产品出自仅占2%的大型农场,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1至2种农产品。美国政府坚持对农业的高补贴政策,美国政府的帮助主要来源农业部推广局的技术帮助和农场主家计管理局的金融信贷支持。

法国:中小农场比重大

法国的中小农场占很大比重,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营销等,现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使农场由原来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澳大利亚:农场年底会分红

澳大利亚的农场是由一个家庭单元拥有和运作。家庭中每个人各有分工,一般负责的区域离各自的家不远,农忙时间比如收获季节或者剪羊毛时会雇佣一些短工。所有与农场有直接关系的开销,都从农场花费的专项基金里扣除。年底一般根据农场的赢利情况分红。

对于家庭农场的释读和家庭农场的模式的优点:

以上图片内容来自农合论坛 申请家庭农场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专业农场申报材料:

(一)专业农场申报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二)专业农场认定申请及审批意见表;

(三)土地承包合同或经鉴证后的土地流转合同及公示材料(包括土地承包、流转等情况);

(四)专业农场成员出资清单;

(五)专业农场发展规划或章程;

(六)其他需要出具的证明材料。

(1)土地流转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2)土地经营规模:水田、蔬菜和经济作物经营面积30公顷以上,其他大田作物经营面积50公顷以上。土地经营相对集中连片;

(3)土地流转时间:10年以上(包括10年);

(4)投入规模:投资总额(包括土地流转费、农机具投入等)要达到50万元以上;

9.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习题 篇九

一、单选题1、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B)作为主题,强调从制度化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A.农民增收 B.农村改革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科技创新、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C)年聚焦“三农”。

A.九 B.十 C.十一 D.十二

3、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A)。

A.改革B.人才C.技术D.创新

4、下列不属于2014年我国实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十字方针”的是(C)。

(“二十字方针”:以我为主、立足过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A.确保产能B.立足国内C.适度出口D.科技支撑5、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B)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A.保地增收惠民生B.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C.大力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D.扩大粮食出口,增加农民收入

6、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D)省率先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

A.湖南B.河南C.辽宁D.黑龙江

7、为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并逐步建立(D)制度。

A.反周期财政补贴B.政府市场“双导向”C.政府“托市”补贴D.农产品目标价格8、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总结推广“枫桥经验”。这里的“枫桥经验”是指哪方面工作的管理经验?(C)

A.计生工作管理经验B.拆迁工作管理经验C.群众工作管理经验D.社会保障工作管理经验

9、我国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工作重点为(C)。

A.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率B.提高农民素质水平C.治理垃圾、污水D.改善道路、交通运输

10、下列不属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的八项“三农”工作重点的是(D)。

(八项“三农”工作重点: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A.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B.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C.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多选题1、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是(ACD)。

A.稳定政策B.增收惠民C.改革创新D.持续发展

2、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总目标,就是要走(ABCD)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A.生产技术先进B.经营规模适度C.市场竞争力强D.生态环境可持续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的“三个导向”是指(ABD)。

A.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B.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C.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导向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各项补贴

D.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具体措施有(ABCD)。

A.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B.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C.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D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5、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要实现集体土地“三权分离”。其中,这里的“三权”指的是(BCD)。

A.管理权B.所有权C.承包权D.经营权

6、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ABD)。

A.宅基地B.经营性用地C.农业生产用地D.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7、我国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时应该遵循的要求是(ABCD)。

A.稳定存量B.增加总量C.完善方法D.逐步调整

8、为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采取的具体措施有(ACD)。

A.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B.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C.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D.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9、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所要坚持的原则是(BC)。

A.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B.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C.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D.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0、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作出要求,他们要(ABCD)。

A.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B.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

C.谋划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D.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11、我国农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一定三有”指的是(ABDE)。

A.定权责立规范B.收入有保障C.干好有奖励D.干好有希望E.退后有所养

12、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是(ABC)。

A.农民增收B.农业现代化C.农村和谐稳定D.实现城乡一体化

13、我国进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时,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政府部门要重点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ABC)。

A.政府和市场的关系B.政府和农民的关系C.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政府和土地的关系

14、我国在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具体措施有(ACD)。

A.健全基层民主制度B.扩大基层代表权力C.创新基层管理服务D.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15、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同时,政府必须严格落实好(ABCD),并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

A.耕地保护制度B.节约集约用地制度C.水资源管理制度D.环境保护制度

三、判断题1、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粮食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指出,重视粮食安全不仅要重视粮食数量安全,更要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对)

2、在进行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时,要稳步推进从财政审计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错)

3、我国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必须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进行。(对)

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并对新品种作出新的要求是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对)

5、在加快发展现代化种业的进程中,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错)

6、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落实好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对)

7、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政府采取的方式有以奖代补、先补后建等。(错)

8、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于2014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错)应该是2015年

9、我国农村集体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租赁、入股等活动,必须要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对)

10、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必须坚持社员制、开放性原则。(错)应该是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BCACB6—10.DDCCD

二、多选题

1—5.ACDABCDABDABCDBCD

6—10.ABDABCDACDBCABCD

11—15.ABDEABCABCACDABCD

三、判断题

10.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十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在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日报刊发四篇评论员文章,权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精神,通过学习来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深入阐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政策导向,作出了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的战略部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对发展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5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有力引导了全党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坚持底线思维,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科学的理论指引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有这一思想的指引,在短短5年里,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一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确保明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领会这“三个必然要求”,我们就会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现在,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是,只有准确把握时机促成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事实表明,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抓住时机,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现在经济总量已达到80万亿元。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把主要着力点转向质的提升正当其时,在质的大幅提升中才能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体现,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要看到,在我国这样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我们还必须跨越两大关口。第一个关口就是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二个关口就是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这两大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十九大报告的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握工作主线、把握基本路径、把握着力点、把握制度保障,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全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政策协同

—— 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握我国发展的大局大势,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导向,对于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政策协同,抓好任务落实,确保经济工作明年开好局、起好步。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推进各项工作,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

该稳的要稳住,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和调查失业率既定目标,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该进的要进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金融财政风险有序有效防控。稳中求进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既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持中守正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十个指头弹钢琴”是对宏观调控科学性的比喻,形象表达了各项政策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注重“时、度、效”,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规范举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完善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加大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改革力度,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好托底功能。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运用系统协同又重点突出、全面协调又统筹有序的方法论,才能最大限度形成政策合力,最大限度避免政策对冲。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和优势,也是政策落地、任务落实的客观需要和保障。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搞选择性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形成了一系列体制机制,要坚持并不断完善,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要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

总书记多次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激荡起中国经济的新气象.全力完成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 四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关键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全力完成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判断我国发展大势,准确把握这一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明年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的重大部署。这就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全力完成好明年的这些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必将为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今后3年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明年必须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关键是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应当认识到,打好这三大攻坚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成功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定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攻坚战。

明年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这8项重点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刻体现了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认识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我们还面临着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做好这8项重点工作,就能为跨越这个关口迈出关键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明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全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党全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赢得更好未来。(原标题:新华社评论员: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发有为——五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华社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就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了新征程上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过去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创新时代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新老问题和矛盾就越是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面临诸多新课题。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到打好三大攻坚战,再到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做好经济工作,会越来越多触及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坦途,只有善于解难题、克难关,才能闯出发展新路。综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8项重点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科学谋划、精心操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要加大工作力度,同时也要做好人员安置分流,确保有力有序向前推进;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既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也要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要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调整力度,也要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做好各项工作,要增强分析问题的系统性、谋划工作的整体性、推进改革的协同性,做到既抓住重点又兼顾全局,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雷厉风行又步步为营,才能让改革蹄疾步稳,让事业善作善成。

大事难事看担当。深化改革离不开担当的宽肩膀,更需要成事的真本领。要完善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激发担当精神,确保令行禁止,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完善容错机制,为大胆创新探索的干部撑腰鼓劲,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涌现更多的改革实干家、促进派,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华社五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呼唤新作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创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踏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并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系统谋划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注入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是更加公平、更为协调的发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做好民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发展——二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三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深刻认识“稳”和“进”的辩证统一,从整体上来把握,掌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稳”是基础和前提,“进”是目标和方向。“稳”和“进”,一静一动,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既要反对消极求稳、不思进取,也要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而应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做到稳扎稳打、善作善成。

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四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决战决胜,就要敢打硬仗。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打好三大攻坚战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作出一系列补短板、强弱项的决策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实践动力。

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发有为——五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1.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十一

彭煌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春节前夕,中心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第八个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成长的决意,充分彰显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注解中心对水利工作的高度正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旗子暗记,预示我国水利改革成长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计、经济成长、社会提高,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带动亿万人平易近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凸起重点优先解决平易近生水利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举措措施赓续完美,水资源节约和珍爱慢慢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行使效益显著,为经济社会成长和人平易近安居乐业作出了凸起贡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要从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三个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新形势下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到水利事业的各个领域。

总结治水兴水伟大实践,把握新形势下水利建设规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5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原则是多年水利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思想基础,必须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好。

12.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十二

樊 光 荣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二○一二年二月二日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结合我省实际,配套印发了《关于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意见》。这就是中央和省委的2012年“一号文件”。为全面、准确深入宣传“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改革发展,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省委、省政府决定,2012年2月15日启动万名干部下乡开展“五送、五帮、五推”活动。今年我有幸被抽调参加了活动。如今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通过“一号文件”精神的学习和此次下乡宣讲“一号文件”过程中的切身经历,我不虚此行,体会颇多、感触颇深,引我深思。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今年的“一号文件”仍旧将焦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继承了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以这种形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号文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科学判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政策体系;既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肯定了农业科技重要性,又昭示全社会,确保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

6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坚持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自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我们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呈只多不减的趋势,这样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方向指引,每一次关于农业科技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推力。而今,随着“一号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将更加强劲,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我们也必将迎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通过这次“一号文件”宣讲活动的参加,看着农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听着村民讲述他们的生活的转变,感受着身边农民的淳朴,我更加深深地热爱起农村这个纯洁的地方。在农村,“三农”依旧是这片中国大地的时代主题,围绕着“三农”问题,党中央一直出台政策,譬如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在这个村上,村民反映党中央的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农民确实一年比一年增收了。回顾60多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从建国初期的“八字宪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方向指引,每一次关于农业科技重大理论的提出,都给农村带来了农业科技一次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推力。而今,随着新的“一号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将更加强劲,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我们也必将迎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作为宣讲组的一名成员,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我深感我们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我们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我们要具备一种长远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来讲,更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引导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

13.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全文内容解读 篇十三

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下面本文就为大家梳理下今年一号文件中都有哪些新亮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涉及5大方面,分别是一强、二富、三美、四改革、五法治。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谈农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第二部分谈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第三部分谈农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第四部分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五部分谈法治,“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自然可以理解后面两部分同样极为重要。

习近平、李克强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

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

要加强引导,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习近平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习近平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务必改变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状况,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李克强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李克强

农业改革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

——李克强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李克强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克强

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

——李克强

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广大农民的心愿。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发展规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对进城农民的就医、社保、上学等配套服务都要跟上。进城的人多了,留在农村的居民也可以经营更多的地、有更高的收入。

——李克强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更好地“供养中国”,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李克强

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李克强

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创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式,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李克强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继续向贫困宣战,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李克强

亮点解读

首页申论热点 > 政策背景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一: 突出强调“可持续”

突出强调“可持续” 传递发展现代农业明确信号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将农业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李克强

推进“新四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那我们的粮食产量就很难上去,质量更难提高。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新挑战。“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已走到尽头。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浪费了资源,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如何可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意义分析]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无论是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更加迫切需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拿出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对策措施]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力争“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富裕农民出实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困局与挑战]

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就目前形势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民外出务工工资增幅在下降。农民工就业受宏观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整体不高,社会保障还不是很到位。

再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014年粮食喜获“十一连增”,但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种粮收益有限,比较效益较低。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难、价格高,以及贷款难等问题。

近年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但如何让这部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有赖于惠农政策继续加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常态下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无疑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重要意义]

农民收入事关重大,农民收入也事关全局。农民持续增收,既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对拉动内需的角度意义重大。农民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只有农民增收、农民变富,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消费市场,才能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条件去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才有能力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都非同一般。”

[对策措施]

一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二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三是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四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三:强调“美丽家园”

强调“美丽家园”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要求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困扰。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重要意义]

农村是城市建设的后方基地。当前农村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劳务输出基地,也是城市食品的保障基地。城市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得益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保证。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美丽中国也将只是一个传说。

美丽农村是中国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的共荣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富强的中国梦。[对策措施]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四:多项改革齐发力

多项改革齐发力 农村有望迸发新活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

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李克强

[原因分析]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入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中央要粮食、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入”的不同利益协调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

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三留守”问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难题,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四是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解读五:强调农村法治建设

强调农村法治建设 破解“法不下乡”困局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文件解读】 [困局与挑战]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综合分析]

30多年前,小岗村的红手印摁下了中国改革的按钮。农村之所以能成为突破口,正是因为它处于各种因素的结点上。一个“农”字,折射出复杂而深刻的中国。可以说,“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深水区的农村改革,更需路径可控、风险可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安定性”这一基本价值的法治,至关重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框架和轨道,对于“三农”工作,同样如此。农村改革如果于法无据,不仅会影响各项举措的合法性,更可能因为失序而损害到亿万农民的利益。现实中,不管是“被征地”还是“被上楼”,甚至是“被返乡”,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因为话语权较弱而处于利益受损的弱势一方,更不用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样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了。在农村改革中,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容易受到来自资本、来自市场、来自权力的挤压。这一特殊之处,要求农村改革想在前头,以法治兜底,为农民利益、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的法治建设,同样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必然包括依法治农。一号文件中,从农村产权保护到农业市场规范运行,从“三农”支持保护到农村改革发展,打造农村法治全链条,正是对四中全会加强土地管理、农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的落实,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而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也离不开农村基层法治水平的提升。增强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能力,引导农民增强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完善乡村治理,才能补上法治建设的短板,让法治的力量护佑更多人群。

[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

二是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营造农产品流通法治化环境。

三是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

上一篇:信念的奇迹优秀的作文下一篇:探究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