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2024-10-15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共8篇)

1.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社会生态文明——环境污染新观察

孟毅110750125

1113203船舶三班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

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一、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内涵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而生态文明城市是个人以城市为依托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因此, 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价值也是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城市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力强, 出行方便快捷, 公共服务质量良好, 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普及, 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第二, 城市里的市民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谐幸福、居住舒适安全;第三, 市民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纯追求实现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 而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为目的。

二、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实质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城市和谐等方面。

1. 人与人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社会价值的实质之一。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让城市得到发展。生态文明城市和谐要引导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们能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形成鼓励人人干事业、支持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2. 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社会性, 人通过社会联合的力量改造外在世界, 也改造人自身, 人类也具有天然地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 这就是人的潜能的普遍性和自由性。正因为人具有这些本质, 决定了人自身的内在资源是无限的, 这是人贵为万物之灵长的秘密所在, 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依据所在。罗马俱乐部的博特金等人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 面对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 人们应该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困境[3]。所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面对生态危机, 人应该回到主体, 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落在人自身上, 通过开发人的潜在的、处在心灵深处的理解力、学习力、创造力, 用人自身的智慧使人与自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 人与城市和谐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 要把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作为关键, 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作为城市的主体, 其主观意识、思想行为可以推进城市的发展, 也可以阻碍城市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使人与城市更好地相融, 城市宜人居住、宜人发展, 并通过城市内部人们各类活动与各类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努力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实现人类在城市这个特定的活动场所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公众关心的市容卫生、人居环境、出行条件等问题, 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 将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便民、利民、亲民和为民上, 通过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需、为民谋福, 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果,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城市设施和环境的需求, 以良好的城市环境支撑城市发展, 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

三、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特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坚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价值观念的对话, 并强调多元性与开放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当今世界文明的典型特点, 它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 推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繁荣进步。要坚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 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通过相互学习, 吸收西方文明的经验, 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 坚持在交融中丰富发展自身的价值体系。

四、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对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风气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当前, 社会上存在一些歪风邪气, 有的企业搞假冒伪劣、背信毁约, 不讲诚信, 办事要请客送礼等等, 这些风气不改变, 文明就无从谈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就是要坚决抓好落实, 净化社会空气,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正气, 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自觉维护规矩和法制, 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风尚。

2. 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使人们获得知识,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各种能力。生态文明城市中, 人们的学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且通过终身学习满足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自我发展,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 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认识人生意义。

3.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所满足的是个人的内在需要, 人生的社会价值所满足的是社会需要, 即个体的外在需要[4]。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只有在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物质或精神产品即做出贡献, 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社会对个人给予恰如其分的尊重与满足时, 人生价值才最终实现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发展动力, 以人的福利增加和价值实现为目标,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社会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不仅满足生存的需要, 还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还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5. 实现人本文明

人本文明要求运用人性科技, 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并把它置于人性升华的导引和控制之下,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以满足人的需要, 为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与文明社会在本质、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上是一致的, 它对文明社会的追求, 构成和谐社会的理念导向,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 又必然体现为社会文明和人本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良.生态文明城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2]张文斌, 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 2013 (4) :184-188.

[3]詹姆斯·博特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发展,全域统筹国土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之势。

规划生态功能板块,严格生态空间管制。总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生态边界,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实行集中开发和均衡布局。

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江宁把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控制区边界,作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给生态功能保护拉起“生命线”和“警戒线”。

坚守生态本底,构筑南京生态屏障。江宁人认识到,守护好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保障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就是为南京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长江江苏第一洲”新济洲“封岛”涵养十多年,保护区内化工、铸造企业、码头、船厂全部搬迁;秦淮河之源江宁段及主要支流实施“河长制”,全面负责水质动态监控监管。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无一火点,每年夏秋农收两季,全区严防死守、疏堵并举,做到白天不见烟、晚间不见火,不给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造成污染影响。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之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着力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百分之二三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达63%。培育发展“2+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提升,加速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湖熟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六大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是涵养生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驱动产业形态升级。一是打造“磁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环境,建设花园式科技研发园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二是“筑巢引凤”,建成了30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孵化。三是架起“金桥”,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载体高效融合,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全区年均实施高端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向节能减排要环境容量,倒逼落后产业淘汰转型。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提高产业层次。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区域环评、跟踪评价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为生态空间腾出容量。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污。2011年以来,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115家。

从打造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乡、人有机融合,彰显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之美。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东山副城品质,加快汤山、麒麟等4大新城建设,培育建设淳化、秣陵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打造“金花村”,留住“诗意江南”。“金花村”开发建设内涵上,以“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开发经营模式上,或政府引导,或国资集团投入,或民资经营,或园街支持,或社会多方共建;开发建设途径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相结合,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品牌运作上,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着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全区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92%的村建成生态村,89%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做到城乡公共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三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19大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四是资金投入向农村延伸。每年按照1∶1.5比例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十多亿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大力提供生态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铺就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之路。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百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江宁直面发展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多策并举,多方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和谐。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民意调查显示,江宁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全面实施“蓝天、清水、家园宁静、绿色江宁”四大环保工程,加强城乡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2012年以来,以举办亚青会、青奥会江宁分赛场为契机,集中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开展“大干一百天”、“再干二百天”环境大扫除,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动迁,拆除了数万平米违建,进行了干道街巷出新、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黑臭河流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城市更美更净更靓,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支持。

凝聚生态创建合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江宁发展的新优势新品牌。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绿色细胞工程”,让生态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强化政绩考核引导,2014年建立“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实绩纳入街道、园区、各部门科学发展目标考评体系。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保护地区群众的发展权益。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副局长)

4.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时间单位:

实践时间:

摘要: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正处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虽然当前,不少的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

关键词:低碳、文明、环保、生活方式、精神面貌

一、调查课题: 创造低碳生活

二、调查人:

三、调查来源

1、生活问卷

2、网上查阅

四、调查目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五、调查内容

1、现在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代社会正处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虽然当前,不少的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

2、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都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都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4、低碳生活的意义: 全民低碳生活,对缓解全球变暖有非常巨大的效果。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存在上百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却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张女士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据测算,1999年—XX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全国26%,我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按照78.5公斤碳排放量需一棵树来算,人均每年消费8吨的南京每年就要种101棵树。

5、调查分析:调查问卷发放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48份,根据调查,分析如下: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前年增加6%。

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识,不少学校也都组织了宣传低碳的活动,通过在本小区的观察,近来,人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

6、建议及措施:

①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在95%以上。

③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环境/低碳管理机构。

④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5.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篇五

题目: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通过实地考察得知,**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

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

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张晓航;论建设森林城市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河南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6.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7.永煤公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篇七

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1.1资源保障

煤炭资源量相对有限, 经过一段时间的超强开采, 矿井服务年限普遍下降, 难以长期支撑永煤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后备煤炭资源中, 许多需要进一步勘探, 勘探任务繁重, 并且需要大量勘探资金;许多矿井地处村镇密集区域, 人口众多, 随着城镇及农村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 “三下”压煤量逐年加大, 补偿费用和煤炭开采成本逐年增加, 影响永煤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1.2生态环境

煤层地下开采后造成的地表塌陷, 使矿区土地资源逐渐减少, 个别塌陷地面积水, 造成生态系统结构改变, 农业耕作面积逐年减少, 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采煤引起的大量沉陷区土地复垦, 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及人力、设备、技术投入, 任务十分艰巨, 如不进行治理, 将会严重影响矿区的生态系统;煤炭洗选加工及发电产生的大量废弃物, 对矿区的水、大气、土壤造成污染。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将会严重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

1.3资源综合利用

一些优质的煤炭资源, 主要作为燃料被简单利用, 利用的程度、效益低;每年新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 部分热值较高的煤矸石没有得以充分利用;矿井水大部分外排, 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如不发展综合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 不仅造成废弃资源的浪费, 还会污染环境。

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2.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永煤公司秉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宗旨, 以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坚持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总抓手, 坚持以煤为基础、以高端化工为发展方向, 提高煤炭转化效率, 优化升级化工产业, 形成高端化、集约化化工产业链, 对甲醇等初级化工产品进行二次深加工, 形成二甲醚、乙二醇、聚甲醛等高端化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材料”转换, 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永煤公司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管理中突出环境保护地位。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建立了由集团公司、权属企业、基层单位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制订了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实行环境保护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建立了环境保护考核奖罚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使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充分调动环保工作积极性。

2.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永煤公司把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点区域, 优化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产业, 培育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综合利用产业, 积极构建内部企业之间循环经济链条, 完善矿区物质能量优化利用体系、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不断改善资源能源流向, 促进能源、水和原材料的有序使用、回收利用、循环再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企业整体生态化水平;以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永煤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依托,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大力推动清洁生产、绿色开采、绿色生产, 通过项目优化组合及实施, 构建系统的物流和能流框架, 形成闭合式循环经济系统。

通过建设循环经济项目, 力求做到固体废弃物产用平衡、矿井水处理利用平衡、采煤塌陷地治用平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平衡,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优化配置人才、信息、资金、技术及各类资源, 完善和延伸矿区产业链, 形成更加完善的、具有永煤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成结构协调合理、系统优化完善、发展与环保同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的新型现代化生态型矿区。

2.3持续深化节能减排

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2种手段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推广先进的减排、治污和综合利用技术, 减少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 开展清洁生产。2012年, 共安排实施节能减排项目65个, 总投资3.8亿元, 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21 t标煤, 完成节能量2.67万t标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集团节能减排项目管理规定, 编制项目书, 明确项目负责人, 绘制网络图, 制订进度表, 定期考核, 保证各项目按计划节点顺利推进。

在废水治理方面, 引进高端废水治理技术, 对现有废水处理站扩能改造, 保障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100%处理、100%达标排放。推广中水回用、废水循环利用和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

在废气治理方面, 大力实施脱硫脱硝除尘工艺、设备改造, 主要采用双碱法脱硫、SCR工艺脱硝和布袋除尘, 实现废气100%处理、100%达标排放。

2.4注重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 主动积极开展塌陷区村庄搬迁补偿和土地治理工作, 并根据永夏矿区地处平原地带特点, 把“以耕地恢复为主兼顾搬迁用地+水产养殖”作为沉陷区综合治理的主导模式, 综合运用“挖深垫浅”、“梳排法”和“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技术, 保证了土地复垦的质量, 交付当年即可种植农作物。

3实施效果

3.1碳转化率大幅提升

永煤公司率先引进“壳”牌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五环炉”等洁净煤气化设备, 碳转化率达到96%, 较传统技术提高30%以上, 大幅度减少了碳排放量。

3.2循环经济取得初步成效

永煤公司建设了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煤矸石砖厂、矿井水处理站、矿井水深度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粉煤灰水泥粉末站、煤化工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 初步构建了煤—电—建材、煤—化工—建材、煤矸石、煤泥—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基本实现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的产用平衡。2012年, 综合利用矿井水4 478万m3、煤矸石544万t、粉煤灰44万t、瓦斯3 293万m3;综合利用电厂发电6.3亿kW·h, 生产矸石砖1.9亿标块, 粉煤灰水泥70万t, 瓦斯发电4 259万kW·h。

3.3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通过近几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永煤公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节能减排工作已深度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 深入到每位职工的心中, 形成了时时处处讲节能减排的浓郁氛围。“十一五”以来,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34.9%, 减排COD为860 t, 减排二氧化硫7 250 t。

3.4矿区生态建设跃上新台阶

截至2012年底, 永煤公司共投入沉陷区治理资金13亿余元, 完成复垦土地9.33 km2, 目前, 沉陷稳沉区全部得到治理, 基本实现沉陷与治理的动态平衡。近几年, 通过把沉陷区搬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着力改善沉陷区群众生活环境, 切实履行企业责任, 先后投资6亿余元打造民生花苑、六路环岛、天齐等小区, 安置居民5 000余户。同时, 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回报社会, 着力强化沉陷区公益设施建设, 修缮道路70条, 出资780万元建立了城厢中学、张大庄小学、冯寨小学等6所标准化中小学, 投资300万元建设乡镇敬老院5所, 投入资金3 500万元建设沱滨公园。

4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1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和环境, 现实中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靠耗费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企业发展难以持久。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需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资源节约增效、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煤为基础、以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为方向,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建设生态文明的水平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只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4.2坚持不懈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煤炭企业发展目标应该是高碳资源、低碳利用, 绿色开采、充分利用资源, 企业不排不达标的废水, 不排不达标的废气, 不排有害的废渣, 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持续深入推进节能环保工作:①领导重视, 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要有监督和考核, 要与行业先进对标, 要持续提升工作水平;②加大投入, 不能只算经济效益账, 更要算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账,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③转变思路, 要从源头控制, 以最小的代价保护环境, 不能就节能议节能, 就环保论环保, 就污染谈污染, 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④加强创新, 研发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先进技术和装备, 解决如尾矿、赤泥等利用难题。

4.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三者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煤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以煤为基础, 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 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和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 使废料和余能综合利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加, 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协同发展。

摘要: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的严重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 结合永煤公司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主要做法及效果, 并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开展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8.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 篇八

【关键词】广西 贫困地区农民 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19-0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最高阶段,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理想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一)调研背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态行为,使其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大农民在广西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生态文明意识有了长足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走到了基层,但走不到最基层,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宣传教育的脱节,不少农民在思想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行动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不够自觉,加上固守“利益第一,生态第二”的错误意识,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围绕上述问题,本课题组立足现实,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主题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当地党政干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目的。本课题组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为例,一方面,从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即知晓度、认同度及践行度等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普及农民的生态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调研,课题组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而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调研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研法。本课题组成员分别深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三五乡古灯村、玉林市博白县沙河镇大仁村、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梅珠村、来宾市忻城县遂意村等5个自然村屯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村容村貌,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污水乱排、垃圾乱扔、速生桉种植等现象。

(二)面对面访谈法。课题组成员对上诉5个自然村屯的村干部及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人数超过50人。通过与当地老百姓及地方政府干部直接沟通和交流,了解了村干部和农民的生态意识及环保行为取向,倾听了他们对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成员以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为主题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取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民及网民进行问卷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发放纸质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达100%;参与网络答卷109人,两项调查对象共计310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大部分是18至30周岁,占41.29%,其他各段年龄各占少数;男性占58.39%,女性占41.61%;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占30.65%,大专及本科占30.32%;不少受访者属于待业状态,占了33.23%。总之,此次问卷调查涉及人员范围广,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宽,所得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四)网络调研法。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有关文献资料的搜索,一方面,对已经做过的类似调研数据及报告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调研,使课题组成员能够全面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对广西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知晓度及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这些对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分析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有待提升。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6个关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的问题。从问卷结果可知,近年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问及“您是否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时,有50.25%的农民表示知道,但也有近一半的农民不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绿色产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5.67%的农民表示知道,表明大多数农民还是关注绿色产品的;在问及“您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这一问题时,有55.22%的农民表示知道;在问及“废弃的电池或电子产品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吗”这一问题时,有64.18%的农民表示了解。但是,在问及“国家是什么时候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这一问题时,只有19.9%的农民表示知道,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去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来由。在调查中,课题组成员特别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所调查到的5个村镇,几乎每个都是满山遍野地种了速生桉,甚至是村中道路两旁都种这些桉树。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种植速生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一问题时,有52.74%的农民不知道速生桉种植是资源掠夺型产业,虽然有47.26%的农民知道种植速生桉会带来危害结果,但由于每棵速生桉可获利几十元,农民认为钱来得快,因此,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据调查,广西是中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世界桉树看巴西,中国桉树看广西”的说法。

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需要村干部加强宣传以及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有待提高。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不高,因而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较低。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和生态文明知晓度的数据相差不大。

调研中,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和“您认为人能够战胜大自然吗”这两个问题时,将近68%的农民不了解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表明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甚至有54.73%的农民认为,既然人类有智慧有思想,就一定能战胜大自然。其实,他们仅仅知道大自然是有利可图的,且被眼前的利益“牵着鼻子”走了,却不知道大自然有朝一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当问及“您认为焚烧秸秆的做法对吗”这一问题时,有56.72%的农民不知道焚烧秸秆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认为直接在地里焚烧秸秆,可以给下一季农作物做肥料,甚至还有22.89%的农民没当作一回事,认为是自家的秸秆,想烧就烧,这充分暴露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在问及“您对退耕还林有何看法”这一问题时,有54.23%的农民赞成,有26.87%的农民觉得自家的田地少,认为退耕还林是不对的,还有少数农民觉得无所谓。在问及“如果在您家附近建一个有严重污染但能给您带来创收的工厂,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62.29%的农民为了利益而对有严重污染的工厂没意见,只有23.38%的农民表示反对,13.93%的农民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一旦涉及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生态文明之间关系时,绝大多数农民往往把眼前利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给自身或子孙后代带来的长远利益,这是导致农村生态遭到破坏的致命原因。

(三)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令人担忧。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远远小于对生态文明知晓度和生态文明认同度,反映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行为极少。

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选择无磷洗衣粉”这一问题时,84%的农民表示平时购买洗衣粉都是随意选择,根本不去关注洗衣粉是否含磷,从数据中看到,“哪种便宜就选哪种”的占了61.81%,这表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够强。平日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们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都可以随便捕猎。正因为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问卷中提到“如果看到有人捕捉蛇、鸟、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您的做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82%的农民选择了“不管”的态度。对于自家的垃圾处理方式,许多农民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有40.80%的农民选择了“倒在一个固定的空地里烧掉”,有16.92%的农民选择全部掩埋,甚至还有小部分的农民选择了随便丢弃,只有小部分的农民会分类处理,占35.32%。人人都知道垃圾有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农民们却不能合理地处理,可见生态文明的践行应从每个人做起。当直接问到“您会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吗?”有54.73%的农民很少关心,却有16.42%的农民从不关心,只有28.86%的农民经常关心。在访谈中,课题组成员还了解到虽然有极少数的农民想尽办法怎么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但却被大部分的农民在其努力做好环保的环境下不断地破坏糟蹋环境。

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不能仅靠农民自身的自觉性,还要靠村干部以及政府的引领和指导,并起到带头作用。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21.39%的农民提及本村没有专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只有22.39%的农民提及生态文明知识是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那里得到的。这充分说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力度仍然不够,传播性不强,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个农民心中,即使是把宣传活动传达下去了,但仍有47.76%的农民不重视,没注意到本村是否有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当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哪个重要”这一问题时,有39.80%的农民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而13.93%的农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点都不重要”,只有46.27%的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可见,当前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靠村干部及政府的宣传,还需要每位农民真正用行动落实到每一个角落,真正透切地了解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能够给农民带来哪些益处,也能够间接地促进农民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调查结论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调研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环境问题并不敏感。这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城市的污染防治和宣传教育工作,而对农村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方式及宣传内容的广度、深度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不少的乡镇和村级至今没有相关的环保机构及管理人员,一旦出现农民污染环境的行为,势必会出现管理和约束的缺位或无序状态。

同时,影响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因素还有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文化素质。众所周知,广西是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之一,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这样的环境下,广西农民大多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因此,农民一年到头都在为生存而奔波,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导致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偏低、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力的后果。此外,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不清,容易受到“利益第一,生态第二”错误观念的影响,最终造成速生桉种植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基层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行不力。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有些村干部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仍然欠缺,他们不太清楚生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哪些行为有利于环保,哪些不利。这些他们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利益重于环保。在访谈中,课题组还发现,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没有正面去引导农民搞好环境保护,有时为了经济利益去误导农民广泛种植速生桉;有的村庄对生态文明政策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乡镇及村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宣传和落实生态文明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机构和负责任人,导致国家生态文明政策推行力度和落实程度欠佳,农民处于自发学习和落实的状态。

(三)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已没有过去那种“绿水青山”的好环境了,往往是污水横溢、废渣乱堆,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村镇同一条小沟,早中晚的水色都不一样。为了节省“三废”排放的成本,有的中小企业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依然排放“三废”,即使有关部门出台了关停并转的制度政策,但制度的强制却难以发挥。其实,国家出台的宏观层面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不少的,但在现实中,因利益问题难以逐一落实,容易出现明知违反了环保制度的规定,但因惩罚力度不够,不少化工企业照样排污到自然界中,造成土地和水源严重遭受污染而无法使用。

五、建议

(一)当地政府必须持续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民最底处。政府一定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工夫,在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永续发展落实上必须持续用力;从实际出发,加大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宗旨落实到最基层;提出更好的政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促使农民有所收益,共同营造一种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将抓农村生态文明列人法律条规条例,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让老百姓深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制定了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进行跟踪问效和问责,实行责任制管理方法,切实把责任落到人头上,让最基层的老百姓真正受益。

此外,还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如水资源管理、耕地保护等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失职渎职的地方官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开发利用者和环境污染者付费,让资源消耗的受益者者和环境受益者付费;同时,为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及发言权,村委会必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处罚听证制度和环境举报制度等,让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社会各界必须广泛宣传,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另一制高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乡镇干部,乃至村干部要认真学习意见精神,把环境管理体系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污染问题宣传和监督到位。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宣传各类信息的媒介,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反复地宣传其重要性,但根据访谈情况看,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社会各界的宣传力度不够,投资力度不够,农民对于整个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抓纲抓建”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得不够详细,因此,势必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困惑,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该怎样巩固和提高并不是很清楚,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样才能做好却知之甚少。综合各村庄的反映建议,社会各界还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作为一个侧重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及培养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认识并加以重视,力争把生态文明推向另一制高点。

(三)农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言行之中。农村干部在当地农村都有较高的威望,他们说出的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定期组织当地农民集中学习教育,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知识;也可通过适时的走访调查,了解相对较为边远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认识程度以及践行度来思考问题;可通过组织召开农民大会或是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相应的对策或是达成相应的村规民约,切实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搞好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生活及言行中。

(四)农民必须坚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日常生活中。农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必须坚持“讲文明,重生态”的原则,必须彻底抛弃“方便+省事=效益”的错误价值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按照制定的村规民约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把村规民约作为一项条令条例来执行,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坚守自我的原则底线,不做有悖生态文明建设的事情,(下转第58页)(上接第21页)保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护生态文明,打响“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口号;同时,也可通过签订责任书或是承诺书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工作中。

(五)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提升人们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在贫困农民地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既能弥补对生态文明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从调查中可知,众多农民就是因为对生态文明知之甚少,因此才没有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谈不上如何践行落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从问题本质开始着手,深剖问题根源,查源追溯。俗话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滑坡,思想才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会在行动上落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通过自主协商,创办一个“生态文明小课堂”,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大人抓起”,切实全面强化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及践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并长期保持广西区党委提出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好的老师初中作文下一篇:新生才艺秀晚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