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共12篇)(共12篇)
1.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一
摘要:结合以往实证线索解析,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着重彰显课程的职业实用性特征,令学生在诸多文化交流氛围感知熏陶环节中,自觉构筑起标准形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结构体系,为今后各类职业领域渗透和自主创业前景绽放,奠定和谐适应基础。因此,笔者决定针对目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遗留的诸多弊端加以客观验证,同时联合最新技术手段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策略完善,希望能够为社会各类产业领域,塑造供应合理数量的素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职业素养;引导策略
所谓职业素养,实质上就是强调某类社会成员在特定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专业技术灵活沿用潜质、长久自主化学习和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思维创新改良能效等,是决定一类学生能否在今后社会内部诸多职业空间中有机融入的关键要素。语文科目在中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异常深刻,兼具工具、人文等特性,可以赋予学生语言文字细致探究练习兴致,使其愿意在课后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渠道,及时翻阅优质化篇章,逐渐令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朝着健全形态过渡转变。所以说,今后中职语文教学人员,应该尽量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学生基础性职业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1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论述
1.1课时秩序较为紊乱
长久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始终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专业课程覆盖效率之上,大部分师生开始将语文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致使对应教育引导计划制定和执行随意性加大,包括语文课时随意压缩、既有教学规范理念贯彻实效不足等行为结果。随后,中职生便长期深陷在零碎的语文知识片段之中难以自拔,想要顺势修缮多元化职业道德素养,也是不现实的。
1.2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严重落伍
教学内容方面,无法真正发挥预先的基础工具牵引效用。我国中职院校经常忽视语文课程支撑调试功用,尤其在语文课堂讲解内容选取设定期间,教师随意性过于普遍,不能将学生专业思维结构拓展和实践经验丰富诉求摆在第一位上,使得其余专业课程职业素养延伸能效难以与其细致衔接。另外,大部分中职教师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长期沿用鸭架式硬性灌输行为模式,令学生在过于乏味、深沉的氛围中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更加无法在今后丰富的专业实践领域中自由徜徉。产生以上各类不良冲突迹象,可说与教师语文教学忽视行为迹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如若长久放置不管,相关指导教师也将失去应有的挑战应对恒心,最终在浑噩度日的思想控制范畴之下,令中职语文课堂中应有的职业素养渗透功效濒临溃败不堪之境遇。
2我国中职院校语文课堂内职业素养知识灵活渗透策略的细致解析
2.1结合创新形式的语文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群体树立起科学形态的职业理想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大部分篇章记录了不同年代基层社会大众人生经历和思想行为习惯,这类线索足以留给学生进行百般回味,确保自身人文素养和思维结构的修缮成果。单纯拿《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为例,学生在特定的职业情境自由演练过程中,能够清晰体验严谨工作态度和温馨服务的必要性,进一步在日后实训平台上参与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和团队合作活动,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前景绽放积累应有的过渡转变实力。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应用此类教材进行学生职业素养健全化培养过程中,应该主动关注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特征,有意识地塑造各类趣味性研究课题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至此贯彻富有职业教学特色的语文课程规范指标,令学生长久稳定地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在今后特定岗位之上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2.2利用课堂口语交际和写作类拓展训练活动,锻炼提升个体就业竞争实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内部人事体制改革速率地不断加快,学生有必要定期参与各类实训拓展活动,借此时刻强化自身口语综合表达实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最终直面“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诸多挑战风暴。教师在处理此类事务环节中不可产生任何急躁心理,需要由浅入深地激活个体自我介绍、与人洽谈、应聘演讲、科学接待等技巧实力。对于写作训练工作来讲,尤其是应用文写作,相对地要深度保留前卫的职业教学特色,透过《条据》《启事》《通知》到《求职信》《应聘书》等结构单元的过渡调整,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以素养带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类实践课程,能够赋予学生个体前所未有的生活服务体验契机,令其能够对各类自然生态环境、文化背景记录内容产生积极阅读分析欲望,同时借助标准的职业道德意识锁定今后职业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也要朝着课外活动领域过渡延展,包括故事讲述、话题辩论、演讲和情境表演等活动项目都要灵活穿插布置。相信长此以往,教师和家长期盼的学生口头综合表达实力和职业素养修缮结果,都将全面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进.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04):79-84.[2]吴莉莉.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5(13):136-145.[3]吴惠云.发挥中职语文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13,14(10):77-80.作者:张燕红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2.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二
一、“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内涵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 是指教师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 结合学科或专业教学内容, 以1个生动的案例或活动为载体, 有针对性地插入5分钟左右的职业素养教育, 即5分钟加1个案例, 简称“5+1”。通过“5+1”的实施, 使职业素养教育“天天讲”、“堂堂练”, 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学科和专业教学之中。案例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 教育形式丰富多彩, 形象生动, 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漫画、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讨论发言、整队训话、高呼口号、拓展训练等形式, 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职业环境于课堂情景的职业素养教育形式, 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 “5+1”教育也是促进德育与教学相融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 营造氛围, 增强意识。
要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 营造职业素养教育氛围。针对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职业素养意识淡薄的现象, 学校舆论导向应把关注的重点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 通过举办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讲座、加强对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报道、树立教书育人标兵等手段,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优秀人才”的意识, 为“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2. 调研论证, 构建体系。
为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职业性和针对性, 学校组织人员深入56家企业、20多所职业院校, 通过访谈、座谈、问卷、毕业生跟踪等形式, 对352名各界职场人士及数以千计在校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归纳提炼出成功励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道德情操、团队精神、心理健康、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职业规范、职场安全等10大类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为教育案例的开发提供依据。
3. 确定原则, 开发案例。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5+1”教育案例的开发应遵从时代性、职业性、针对性、趣味性等原则, 具体来说, 一是教育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二是主题鲜明, 时代感强;三是采用真实案例, 震撼力强;四是内容生动有趣, 贴合职业素养教育;五是媒体应用形象生动, 可操作性强。案例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案例名称、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教育内容及过程设计、学生思考与讨论等。根据案例开发理念、原则及整体框架, 我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或课程, 开发和积累了十大类339个案例, 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库, 涵盖课件、视频、录像、动画、音乐、漫画、图片、故事、诗歌、模型等各种丰富的内容形式, 并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 为实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实施教育, 取得成效。
就在不久前, 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交流项目中, 英方校长约翰·菲尔普斯观摩我校一堂电子专业课时, 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课间播放了一段视频———无臂英雄命运斗士, 讲的是“无手无脚”却用演讲震撼世界的澳大利亚人尼克的故事, 他那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同学们热血沸腾, 信心百倍。在场的约翰·菲尔普斯先生啧啧称赞, 直呼一定要借鉴这种教育模式。这仅仅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案例, 还有诸如“拥抱自信放飞生命”、“你与企业有多远”、“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迈向企业的第一步”、“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钢筋工的一天”等许许多多优秀的“5+1”教育案例在每一堂课中实施。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参与的动力和学习的乐趣,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魅力, 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使每一名正处在人生春天、怀揣人生梦想的中职学生, 从“5+1”教育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树立了自尊自信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隐性的成效从每一个学生记录的《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中, 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5. 加强交流, 深化完善。
在“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 教育内容需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 教育形式需不断创新。因此, 学校应建立动态调整与交流机制, 一是要坚持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案例征集、展示、评比和交流活动, 共建共享案例成果, 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二是要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原则, 不断充实更新教育内容, 如当前就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内容纳入“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
6. 建章立制, 保障实施。
要长期、全面地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为此, 学校应成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组, 制定《“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管理办法》、《全员教育责任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由教务科和学生科负责监督、执行和检查。具体保障措施:一是要定期检查教师的“5+1”教育案例;二是检查教学日志;三是通过听课进行评议;四是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五是督导人员每天巡查“5+1”实施情况;六是通过《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定期考核评价教育效果。只有严格执行以上制度, 才能保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在全校每一堂课中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三、“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成效
1. 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中生动的教育案例产生了学科和专业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 学校的校风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三年来, 学生参加国家和市级技能竞赛获奖57项, 参加重庆市和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 获得一等奖206个, 获奖总数达753个。学校对15家企业跟踪调查发现, 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整体满意度提高了19.6%, 这与学校长期坚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密不可分。
2. 有效促进了教育与教学的融合。
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5+1”案例开发、教育实践过程之后, 我们的教师不仅开阔了眼界, 也彻底改变了育人的观念, 大大提高了育人的能力。如今, 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再只是班主任、学生科的事, 而是与每个教师息息相关;专业课不再只强调“硬技能”培养, 而是更注重“软能力”与“硬技能”的同步培养, 真正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效融合, 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3. 实践成果丰硕, 示范作用显现。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建立了成熟完善的“5+1”模式运行机制, 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优异成果, 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 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作为学校的典型案例, “5+1”模式在重庆市各级各类研讨会上多次进行交流, 得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和介绍, 在部分中职学校推广开来, 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体会与思考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方式能否被学生接受、能否对学生产生共鸣和震撼,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 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同时, 建立健全完善的“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 是顺利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保障。当然, “5+1”模式仅仅是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形式, 要全面深入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各校还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探索和实践多种职业素养教育形式, 形成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我校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六融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
3.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4.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四
巧用“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引申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关键词】工匠精神 工匠艺人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虽说工匠精神是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世。正如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正是追求精益求精,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才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为传授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将 “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在职业教育内培育工匠精神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的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职业素质养成缺少,无形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职业学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第二、借用工匠艺人 “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工匠“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中职学校所有专业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活动。比如太原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通过“选择性学习”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指导善表达爱交际的学生学习旅游专业,选修“口语表达”课程;指导心思缜密、喜欢独处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选修“企业模拟经营”等课程„„实现学生特长与专业发展方向的无缝对接。
第三、借用工匠艺人“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就要学习石雕大师在动刀斧之前“眼前有原石,胸中有锦囊,脑里有成品”,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和通道中,搭建学生多样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的不同选择需要。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人生目标、家庭期望等综合因素,既有较高标准,同时契合实际。如教师、工程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第二,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实现路径。将目标实现过程分为学校学习、社会实习、工作适应期、工作发展期、工作突破期、目标达成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置阶段目标,安排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做到像高超的工匠艺人那样“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相信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第四、借用工匠艺人“大刀阔斧”的勇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必须要学习工匠艺人的勇气,帮助学生大刀阔斧地剔除陋习,使自身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扬。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陋习的危害性,通过多种途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其次,中职学校校纪严明,管理“严”字当头,“亲、勤、细、实”辅之,不但发挥集体舆论力量监督,还通过评比机制激励,更有严厉的制度约束,从学生个人的形象到日常行为都要明确规范,令行禁止。其三,中职学校可引进企业“5S”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在实训室、教室、寝室做好“统一标准,强化学习;分层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细节,反复训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四个步骤,让学生“花费点时间,养成好习惯;做好5S,受益一辈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五、借用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 技能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须学习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尊重技能的规律,重视耐心的培养,重视技能的磨练。首先是理论指导操作,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理论相对枯燥、抽象,更需耐心。其次是熟能生巧,实践操作需要千百遍的重复,特别需要耐心。技能的提高,重在精细:如烹饪专业,讲究刀工的精巧;数控专业,车工钳工都精确到“丝”(0.01毫米);汽修专业,寻找车的毛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在修理时都需要耐心。中职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需要工匠艺人般的“精雕细琢”,只有耐得住寂寞,耗得了时间,才能成大器。
第六、借用工匠艺人“吃苦耐劳”品质,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艺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首先,职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吃苦耐劳”主题教育,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如举办 “吃苦耐劳与成功之路”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培养吃苦耐劳品质,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等。其次,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中职学校可每月安排学生参与综合能力实践,每个班级负责一月学校管理、服务、卫生保洁等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体会辛劳和成功。第三,顶岗实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最佳时机,学校要求接收企业对实习学生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把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择优推荐的重要依据。职校还可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配套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5.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五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带有一定的自卑情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而抱有这些心态不可能学有所成,又怎能让自己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完成化蛹成蝶的蜕变?所以,任课教师应该在上第一课堂时,首先告知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将来在专业技能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那些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告知学生不仅要有技能而且要有专业“头脑”,今后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要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系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极好思维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要随便挥霍时间,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自己成功地转变为“职场人”做好准备.除了指导学生树立培养职业素养的意识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意识,利用和学生相处的每一节课,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学习,把数学课讲授得风生水起富有感染力,把数学知识讲得深刻易懂,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了解
正如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数学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性部分,而数学思想、意识、精神等观念即为其精神文化部分.针对高职学生怕吃苦、比较浮躁、缺乏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意志力较差的现状,用数学文化去影响他们的求学态度,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数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数学研究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数学家们那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团结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也能激励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通过不同时代数学思想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一样对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批判性地改造前人积累的成果而把数学推向前进的,而不是简单地承袭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改进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偏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学生本身没有了升学的压力,面对高数的学习很是苦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会做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求解方法.以高等数学中极限和积分的求法为例,求极限的方法有代入法、公式法、结论法、罗比塔法则等,求积分的方法有基本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换元法等,同一个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这时学生就会沉浸在一题多解的成就感和喜悦中,就像很多事情也是有着正反两面性,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用乐观来代替悲观,将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实现生命价值.其次传统的高职数学教育忽视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所学和实际应用脱节.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教必须以学为基础”的理念,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讲授+自学+讨论),引进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结语
6.高职院校6S管理职业素养论文 篇六
1适应企业的需求,把职业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倍受企业青睐,但也有反映有些毕业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有欠缺,表现为工作现场管理意识差,不能严格遵守规则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注重知识技能掌握,忽视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落实不够,基本成了一个空口号。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现在的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由原来的重高学历转变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以素养能力为重。因此,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2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实训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训现场类似于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我们不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实训教学中来,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环境氛围,实施情景仿真教学。尽管环境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训教学融教学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于一体,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形成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的管理方法有多种,但多是相通的。6S管理是现代企业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它是通过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运作模式,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现场,提高员工的自我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适合实训室的管理。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方面,犹如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这给实训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上课班级和实训课程比较集中、所需器材药品较多的化学类实训室,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出现混乱状态。高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这一阶段,必须将职业素养这一软肋变得强大起来,在实训教学及管理中引入6S管理机制,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深度交融,加快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3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实施要点
实训室在6S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6S管理精髓,做好宣传和师生的6S理论学习工作,制定出实训室6S管理细则,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下面,以笔者所管理的化学分析实训室的实施情况为例介绍。
3.1整理、整顿,塑造清爽规范的实训现场
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实训现场只留下必须的、完好的器材设备,数量控制在满足实训需要的最低数量,其余分类进行妥善处理,该维修的进行维修,该废弃的废弃,彻底不用的移交后勤部门。整理之后即进入整顿阶段,就是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此阶段的关键是定置管理、标示明确。实训器材据使用频率决定其位置,每天使用的物品,放到显眼且容易取放的地方,使用不频繁的物品放在仪器橱内,个别实训项目用到的器材,可放到器材备用橱中,并进行标示,以便查找。例如常用烧杯、锥形瓶的配置,学生日常化学分析一般要求平行测定2次,故每台配2只烧杯2只锥形瓶,放置于台面下的仪器橱内,按需取用;吸量管移液管使用频率高,置于架上放在实验台固定位置上;所用试剂置于试剂架上,备用试剂瓶、抽滤器材等放置于备用橱内。所有物品,实训结束,恢复原位,这样,实训室才会秩序昂然,各班学生才能做到想要什么,即刻便能拿到,有效地消除寻找物品所用的时间。
3.2清扫、清洁,创造明朗清新的实训环境
清扫是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处在美观的状态。6S要求实训现场责任到人。实训结束,物品器材归位,实验台清洁,人人有责,值日生负责检查和整体卫生清理。卫生、器材归位情况以大组进行考核,按5%计入实训成绩。各项值日任务落实到每位值日生,任务分为:器材归位情况检查;实验台清洁;天平室清理;扫地、拖地、倒垃圾;水池清理及关闭水电门窗等,排好值日表,并把值日完成情况纳入各班的实训考核。学院的志愿者每周对实训室一次例行大扫除,确保了实训室的干净清洁。
3.3形成素养,确保安全
经过前面4S的不断加强,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持之以恒,形成素养。有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药品及加热、灼烧带来的危害,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实训安全。
4实训室推行“6S”管理效果
6S强调规范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推动6S活动,营造出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实验室良好的整体氛围。第一,改善了实训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扩展了实训空间;通过“整顿”,物有定位,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因寻找器材、试剂等浪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清扫”,使我们无论何时走进实训室,都是干净整洁的,使人心情舒畅,脏、乱、差的实训环境再也不见了。第二,确保了实训室的安全化学类实训室与其他类型实验室相比具有实验药品毒性较大、玻璃仪器品种繁多、仪器设备多为易损品等特点,在实训过程中极易出现烫伤划伤、触电、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管理中难度较大。在推行6S过程中,实训室宽敞明亮,通道畅通,没有随意摆放的物品,教学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良好,同时又增添了大量的安全装置和安全标识,有效地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实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将6S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实训中,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精神面貌、学习效率、办事作风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团队意识增强,学会了按照规则做事,明白了工作中需要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我们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5结语
7.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七
一、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简介
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是一门集趣味性、仿真性、对抗性和模拟演练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 该课程采取分组体验的教学模式, 各组经营一个虚拟的电商企业, 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的高层进行为期6 个月的对抗经营, 企业经营的模型化及电子化展示涉及企业整体规划、市场进驻、产品研发、设备投资、融资贴现、广告投放、订单先取、包装发货、客服处理等多方面内容, 将一个实体电商企业管理经营的全过程高度仿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职业素养沙盘的演练, 能帮助学员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商务策划、服务意识、危机处理、时间管理、企业生存等能力, 提升学员的整体素养, 让他们掌握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经营技能与技巧,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与中职生创业教育
中职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计划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分析能力等。 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以其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式多样、课程寓教于乐等特点, 对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1.教学形式新颖。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是一门集趣味性、仿真性、对抗性和模拟演练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 一改传统教学较为枯燥的课堂讲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在实践中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充实。该课程采取分组体验的教学模式, 各组经营一个虚拟的电商企业, 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的高层进行为期6 个月的对抗经营, 涉及企业整体规划、市场进驻、产品研发、设备投资、融资贴现、广告投放、订单先取、包装发货、客服处理等多方面内容, 将一个实体电商企业管理经营的全过程高度仿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是一种难得的企业经营体验机会, 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实践与成效
1.增强决策与计划能力。 职业素养沙盘演练以月为周期进行电商模拟经营, 总共经营6 个月, 每个月都要根据市场预测、对手的经营状态和自身的经营情况制订本月的经营计划, 经营过程瞬息万变, 选手需要随机应变, 不断调整计划与策略, 对学生的决策能力与计划能力有显著的培养效果。
2.提高组织协作能力。 在职业素养沙盘演练中, 各企业成员在CEO的带领下各司其职, 各种组织和协调的任务较多, 如负责生产包装的总监会向销售总监提供各产品的最大产能以便选取合适的订单, 又如财务总监会一直关注各环节的资金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融资预算等。 在实践演练中, 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创业, 但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 创业教育必然会在各大院校中被高度重视。 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是中职学校乃至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首选课程。 当然, 该课程是一门新创的课程, 有些地方仍不成熟, 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破除一切障碍, 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 也处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应该对中职生创业进行引导, 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意识以及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而现在的学校教育, 在创业教育方面少之又少。所以在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敢于创业的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可锻炼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团队协作、商务策划、服务意识、危机处理、时间管理、企业生存等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这是中职生创业教育的首选课程。
关键词:中职生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杰.就业创业教育[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2][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卢华, 黄正轴.职校生就业与创业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8.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八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65-1众所周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知识能力,更需要掌握综合技能。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招生都采取免试模式,这就致使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职业素养的深刻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中各个职业内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是社会就业人员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时至今日,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他们未来就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职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高低以及职业操守上。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学生耳濡目染。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崇高的品格去打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其实,中职语文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人们生活的种种细节都包含其中,其中包括伦理、民俗、科学、哲学等等,这些领域不乏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所以,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的教材进行认真探究,全面理解中职语文教材的深刻内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深度挖掘出教材中蕴含职业素养理念的内容和篇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此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规划,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让他们真正对自身以及未来的职业进行全面了解,并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动态全面掌握,从而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合理的抉择,确定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就业理念。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形象、直观地将职业素养展示出来。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固有观念进行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应当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就业服务意识,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当前的市场,以改革发展为中心,从中寻求突破。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应当和就业实际、专业特点相结合,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性、职业性的基本特征进行重点突出,开拓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其次,中职语文的教学,必须要利用其实用性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水平。最后,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创设出实际的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职业技能标准,利用合作学习、角色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际锻炼,从而深刻认识到在职场中,文明礼貌、按照规范办事、认真细致的重要性。通过对工作环境的模拟仿真,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学生受到管理的约束,尽量使管理模式与企业接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提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这可以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三、以开展活动为主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于职业素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通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建设,力求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创建出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们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来校演讲,通过座谈活动,将职场必备的礼仪、合作、交流、管理等理念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中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发展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素养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集一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强化中职语文教育,进行课外延伸,在语文活动中感知职业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在学生的内心当中形成团队精神。
四、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探讨
9.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九
技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目前开设的课程为德育课,是非学历教育,学院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德育课是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主线,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实现德育课与职业素养两者的融合呢?这就需要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及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德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南京技师学院这两方面融合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我校的做法及经验,对如何促进两者融合进行探析。
二、职业院校德育课与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德育课的内涵和特点。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是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我院德育课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信仰、政治观念的爱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教育。总之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我院的学生一般16-21岁之间,成绩中下等,他们在中学阶段就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挫折使他们失去信心和进取心,求职的需要来职校学习。其次以生为本性。课程内容从思想实际、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健康、军训必读、安全教育读本、学籍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教材。最后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第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职业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技能三个部分内容。这其中专业素养是第一位的,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职业素养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养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具体分析职业素养包含的要素,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围,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提高职业道德有助于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容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促进本行业发展。职业素养行为和技能教育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帮助适应学生胜任未来工作,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两者融合的迫切性
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这说迫切需要将德育课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学校德育要贴进实际、贴进职业、贴进社会。学生岗位实践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进行生产实践操作外,更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德育课教学要贴进社会,也是培养学生成为企业人,有目的的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今后成为好员工奠定基础。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德才兼备,学生因自身的工作实践欠缺,在德与才中属有德无才,选用标准往往是培养使用。德育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技能不足企业可以培养,但品德欠缺则是企业用人的大忌,即使再有才华也只能限制使用,待企业找到合适人选则会有被清出的可能性。德育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将职业素养融入德育教学,需要人们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德育创新,创新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切实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德为先的人才模式。
四、两者融合的途径
第一,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大力进行教材改革,职业院校的德育课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除技能过关,有实践能力之外,更侧重培养学生爱国爱民、诚实做人、诚实生产、诚实经营,社会成员都应有制造合格产品的品牌理念,创造中国的奢侈品,需要更多的诚信公民,倡导社会和谐需要从社会的每个个体做起。树立职业院校德育的特色观念,职业素养是其核心。注重价值观、择业教育观、先做人后做事的观念。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企业用人标准的要求发展。确立职业院校德育的实践观念理论与实践1∶1,理实一体,将师授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观念,德育课实行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贯穿学生做,学生悟,做中学,学中做,打破教师传授的主讲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游戏、案例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享活动心得,教师进学教学授课情景设计和点评。将职业素养中所要求的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等能力通过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由于这是一个变化迅猛的世界,客观上学校和企业生产实际的脱节,大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可能到三年级就过时一半了,所以德育课要培养学生开放的观念。让学生放眼看世界,放手实践。放飞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机械地成为“砌墙”工人。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中介,德育创新应把职业创造能力放显著位置。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主要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当然一提到科研,有人会认为那是高科技,其实,许多家庭主妇、甚至儿童都获得了专利权,每个产业工人只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简化下生产工艺程序,节约下资源、制造岗位需要的工具、设施等,也就是俗话说的“眼睛里要有活”,都是自主创新,所以研发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就如中国许多大国工匠们他们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科技人才可以人才引进,但千千万万的一线产业工人是无法替代的。人才培养需要用校园文化去熏陶学生,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德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规范,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生会、社团、值周等学生活动,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服从、适应职业生活。
10.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十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核心能力
随着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各卫生类高职院校引进大量青年教师(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经出现了“青年教师峰值”,青年教师成为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希望,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卫生类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水平,其专业化发展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拟分析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探究其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能力组成,注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性。
一、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现实困境
目前,从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条件来看,卫生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类高校,绝大多数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着以下现实的困境:
1、专业理论知识较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缺乏
卫生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刚走出校门,缺乏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强。
2、学历起点较高,教育理论缺乏
青年教师学历起点较高,但多数刚从医学院校毕业未获取高校教师资格却需要立即走上讲台,缺乏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高度认识不足,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存在着畏难情绪,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也不能与具体教学实际有效结合。
3、成就欲望较强,现实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成就欲望较强,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身份转换及角色认知定位需要时间。青年教师一般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承担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比较杂乱,容易把日常教学变成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敷衍了事。青年教师工作年限较短、对教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断冲击着他们,如果不能从自身寻求突破,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4、创新热情较高,耐挫折能力较弱
青年教师学习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敢于面对改革和挑战。但有些青年教师缺乏规划与反思意识,容易受挫,消磨其自主精神和创新热情,降低青年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认识。缺少奉献精神等因素也限制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核心能力构成1、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等级。”
2、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能力构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义务教育的类型相比,卫生类职业院校兼具“教育性”、“职业性”两大特征,需要将职业性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之中。因此,卫生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的两大核心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三、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
核心能力的确立对于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青年教师改善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1、教育教学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可控的课程实施能力、强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是教师结合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所起的作用、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等,并综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将“以知识为逻辑线索组织教材内容”转变为“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一系列的系统设计与安排。课程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学实施能力构成课程实施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各项基本能力,如,组织教学的能力、反馈调控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单向文化传递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需要建构起双向主体间的互动模式。教师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而,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否则,教学将只能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教学反思能力实际上就是立足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反思能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通过自我诊断,才能有效提升自我审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影响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信息化技术手段等。
2、专业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专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专业科研能力等。卓有成效的教学常常基于对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通透理解,对专业课程内容能准确驾驭,能构建起融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主动贴近专业发展,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等。职业教育强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工作过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专业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宽度和完整性,专业实践能力的精深等。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是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大核心能力,学校是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态环境,除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自主发展外,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调控、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在机制的发展路径和质量。
【参考文献】
11.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评价 职业真环境
中国分类号:G451.5
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事业虽稳步发展,但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技校毕业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职业素养方面,相对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作为这些技校生的直接培养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有必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且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本论文中,笔者主要从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素养现状和提升措施两大方面分析探讨。
技校学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却很低【1】,究其原因并非是技校生的职业技能低,而是其综合职业素养偏低。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不良社会评价?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从直接教育者和培养者之一 ---- 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教育出发。
一、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素养现状剖析
笔者认为,相较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技工院校班主任虽然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某种程度上却承受或肩负着更大的就业和社会评价等压力。然而,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全面剖析且正确待之。
1.职业道德观的扭曲
技工院校班主任的道德观直接影响技校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道德素养方面严重缺陷的特殊群体,高尚的师德是作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充要条件,“身正为范”就是最好的诠释。但因某些社会不良习气或氛围的“熏陶”、教育付出和回报的比例失衡等等,使我们班主任的道德观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冲击”,在这个大浪潮中,绝大多数有较强的免疫力,而极少数却被“冲垮冲塌”,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近期多起关于师生间发生不良举动的报道更是“洗涮”着我们的职业道德观底线,值得我们深思,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老师怎么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怎么了?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了?
2.职业行为观的懈怠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行为观更具职业特色,在全面协助任课老师完成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培养任务外,必须协助甚至主导培养技校生在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因为只有业务精湛且职业行为素养高尚的员工才是真正受企业欢迎的。但技工院校班主任职业行为观的表现更多的是懈怠,甚至是令人忧心的。具体表现在对自我职业定位“好高骛远”,对自我职业情感“冷漠自私”,对自我职业规范“随意而为”。良好的表率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是令人发指,甚至是“反面教材”。
二、技工院校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提升措施
1. 从法律或道德角度评判班主任的职业素养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有效保障,若一名班主任已违背最基本的从教职业资格,我们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律条款,将这类玷污职教的“害群之马”清出队伍,彻底取消或终结其从教资格。若有必要,还需配以道德准則加以谴责,以归还职教的晴空。
班主任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不将有悖基本从业资格者送上“审判的法庭”,若不将榜样作用真正树立,一切的教育有可能等同虚设,试问还有多少家长敢将自己的小孩放心交至你手中。
2. 从多渠道加强对班主任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定性评价
技工院校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特点及现状决定了班主任不仅肩负着学校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还需要对班级进行“班级职业化管理”【2】。而这些职业化管理能力取决于班主任良好的职业素养。技工院校需要从多渠道加强对班主任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且将这个培养教育列入学院长期发展规划中,并实时予以考核公布,让所有班主任接受学生的监督和定性评价。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沐浴在真、善、美的“职业真环境”中,从而为后续踏入企业,实现综合业务能力的无缝对接,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向社会各界展现技校生的真风采。
3. 严格规范制定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标准和奖励标准
依据什么肯定某位班主任是否优秀?依据什么对那些一直默默奉献的优秀班主任加以评价或奖励?绝不可能靠某位“权威”的一言堂,也不可能靠一些“空洞”的“文件”,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对班主任的定性评价才有标准,才有据可循。
我们唯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各环节,即进入校园感素养,课程教学知素养走入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我们的职业素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小云.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职业教育[J].职业,2013.
12.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篇十二
目前, 中职学校学生在校的普遍情况是文化基础知识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能够主动学习, 接受能力不强, 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通过走访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 我们得到了一手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反映, 目前企业非常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 但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很不稳定, 而且离职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是因为业务原因。企业表示, 他们选择的员工不一定技术娴熟, 但一定要踏实肯学。我们目前部分学生到了用人单位以后, 有的反应出对师傅没有礼貌, 有的不能主动学习, 工作积极性差, 有的缺少职业道德, 有的工作根本没法上手, 基本功太差, 有的不能吃苦耐劳, 还没干活先谈条件。这些现象的出现足以让我们看到问题, 以督促我们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针对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情况, 我们对20家企业 (国企占50%、合资占25%、民营占8.3%, 股份公司16.7%) 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家参与调查的企业, 有18家认为职业道德应该排在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的第一位, 下面依次是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服务意识与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由此我们看出用人单位更关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二、造成中职学生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长期的落后状态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以往长期的选拔式教育中是失败者, 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基本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这不仅表现在学习上, 也体现在各种活动中。因此, 他们很少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 甚至经常受到批评, 因此, 产生对教师、教育、学校、家长、学习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 家庭因素
一部分学生家庭生活不和谐, 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 这样的学生心理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疾病, 有的自卑, 有的自闭, 不愿与人沟通, 有的迷恋网吧, 但普遍生活态度消极。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把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人生态度传递给了孩子。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生意, 缺少对孩子的关爱, 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 导致问题集结, 缺点难以改正。
(三) 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风气, 或是不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习惯、娱乐方式等, 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外界事物倍感兴趣, 很容易受其影响, 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使得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不能在学校期间确定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 以致影响就业。
三、我校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实践
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要进一步落实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要始终把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我校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全员育人
1.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专人专管, 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要求学校员工全员育人。
2. 德育课贯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 德育组教师利用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所有课程都重新编写了德育指导纲要, 要求任课教师在上每一门课的时候都要体现德育教育, 学校领导、督导室、教务处在听评课时要重点评价德育点的落实。
4. 学生处对学生进行德育专题教育, 每月对班级工作有量化考评。
5. 学校成立校风校纪检查小组, 每节课课间和各段休息时间都要在校园和校园周边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报。
6. 学生日常行为量化为评价成绩, 并与就业推荐挂钩。由学生处、班主任、任课教师、宿舍管理科、校风校纪检查小组等共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评价, 教务处最终记录成绩, 该成绩每学期汇总一次, 评价成绩低于70分的取消其就业推荐的资格, 评价成绩高的同学优先推荐。
(二) 创新教育方式,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作为重点
1.课堂上创设职业环境, 模拟企业场景, 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学习, 增强职业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2.毕业班开设职业素质综合训练课程, 加大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训练力度, 学生和任课教师均着职业装上课, 力争达到企业员工的职业礼仪标准。
3.定期请企业负责人座谈、讲座,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原则和标准, 督促学生以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4.加大实习环节的监督和教育。实习就业办公室和各个专业科、教务处紧密配合, 对学生的校内校外实习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 实习前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 并根据企业要求, 派专人全程监督实习现场,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加大学生技能课的训练力度,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学生技能训练指导书, 把学生技能分为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部分, 学生技能标准按照企业和行业标准进行要求, 在技能训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训练的最终目标。
6.每年定期组织校内技能才艺大赛, 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迅速提高。
实践表明, 以德育为龙头, 以提高职业素养, 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为目标的职业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目前已经在校内、校外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职业技能训练, 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到企业实习和就业的学生不断受到好评。今后学校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继续坚持德育为先, 为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鹏.技能竞赛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10 (1) .
[2]王运涛.中职教师学科专业实践技能对学生技能掌握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09 (13) .
【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推荐阅读:
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美发与形象设计技能比赛工作总结11-22
中职院校招生自查报告01-18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09-02
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申请书12-03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10-06
铁路职业院校12-13
建设特色职业院校01-08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5
职业院校师资建设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