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共15篇)(共15篇)
1.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一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学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0903班 学生姓名: 邹龙
学 号:0120919630307 指导老师: 李艳丽 副教授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邹龙
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03班 0120919630307 【摘要】现代社会,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中,执政党要稳定统治,创造一个有序的政治环境来促进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必然要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有所应对。政治参与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但是,大学生由于思维方式活跃、态度积极,极易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作出出格的事,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度”加以把握,以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程度
示例:2010年10月16日西安大学生举行反日游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出现许多不理智的打砸行为;2010年10月18日,武汉光谷学生群众自发组织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大学生群众打砸日本丰田汽车、日本商品店等等,“抵制日货”、“干死小日本”、“扬我国威”等等激烈言论成为流行语,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警方出面维持秩序……
武汉各高校采取封校措施防止学生有更进一步过激行为。2010年10月26日在成都游行过程中,参加游行的大学生逼着一穿汉服的女孩儿把衣服脱下来烧掉,因为他们把汉服认作了和服……
爱国没有错误,可是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就不明智了。从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群体行为的影响,游行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其政治功效是应当受到正视的。
一、名词释义
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以参加投票选举、加入党团组织、政治接触等方式参与政治。绝大多数的适龄大学生都参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参加选举,愿意担当人民代表参政议政。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二、三种政治参与程度分析
(一)、高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以相当高的热情投身到政治过程中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很高,但是高度的政治参与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个人崇拜,二是政府政策适宜。对于政治参与膨胀过度,中国60、70年代的浩劫足以说明。那是一个全民政治的年代,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年代能够有这般多的大学生会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响应领袖的任何一个号召。如此空前绝后的政治参与度导致的是什么了?浩劫,不折不扣的浩劫。当一个人被推到神的高度,一切理性都是惘然,一切秩序都是虚设。对个人的崇拜足以摧毁一切,无论是民主还其它。聂元梓、谭厚兰、韩爱晶、蒯大富、王大宾作为五大“文革”期间的学生领袖,曾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是不可一世的学生“领袖”。他们的名字,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他们响应反动集团号召,登高一呼,无数大学生齐集,作出多少伤天害理之事了„„
但是不排除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学生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制定出更适宜的政策,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低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对于政治缺乏热情而形成政治冷漠现象时,那么对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是相当不得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承担着建设、变革和创新的重任,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践者和源动力,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意识尤其重要。如果长期一味任其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其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匾乏。美国Luntz Research 调研公司曾对美国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目的在于借此检验一下这些大学生们的政治知识水准。调查内容极其简单,然而这些对政治一窍不通的大学生却闹出许多笑话。许多被调查者对美国现政府的几个主要领导人所担负的职务竟一无所知,甚至张冠李戴。在被调查者当中,知道鲍威尔是国务卿的大学生还不到一半。另一半大学生中,说他是国防部长的占1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2%以上的人不知道拉姆斯菲尔德是国防部长,其中5%的人一口咬定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的人甚至“任命”他为美国国务卿。只有19%的大学生能答出赖斯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被调查的美国大学生对外国领导人的了解情况略微好一些。据这次调查结果,只有35%的美国大学生知道以色列总理是沙龙,4%的人则硬说是阿拉法特。至于布莱尔,知道他是英国首相的美国大学生还不到40%。更为可笑的是,有1个学生竟然认定布莱尔是美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国国防部长。
试问一个国家的政治,对于这样不了解国家政治、不参与国家政治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担当吗?
(三)、适度的政治参与
由以上两种程度的政治参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政治需要把握合适的“度”,适当控制一下,不仅能起到好的功效,提高相应的政治素养,对自身也是一种锻炼。
三、大学生适度政治参与的举措
政治人格与政治态度是可以发掘并培养的,这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现阶段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是大学四门基础课程的学习.纲要、毛概、马义、思修在许多学生眼中是浪费时间,鲜有同学在这些课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的。而且这四门课的考试在考前突击背一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这越发让基础课程的功效大打折扣。这四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历史、哲学等从而形成政治思维的前提,没有相当的理论作准备是不能参与好政治活动的。所以大学生应该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现代人格精神,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公民型政治人格,而不是对学生“手”、“脚”、“脑”的管理;应该赋予大学生更多的独立的主体性空间,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前例中提到高校为防止更多的学生上街参与游行而采取封校的措施,能起到好效果吗?显然不能,必须让学生明白如此行为的后果,否则只会让学生反感,更加抵触。从而产生不好的结果。
其次是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作为文科生本身就具备条件深入了解政治,因为专业开设有政治学、政治心理学、法学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注意大学生政治人格向公民型政治人格的发展转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拿出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用从政治角度出发来分析探讨是很不错的举动。而诸如马研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是可以推广的。上学期曾有一次“马研理论讨论走进班级”的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针对时政热点问题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自觉的应用了很多政治理论。对于理科生来说,不应该认为政治离自己很遥远,应当摆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曾看过一位理工风去学子的介绍,他是数模方面的“天才”,但是他的书柜中却放着很多政治、历史、法律等类的书籍。由此可见理科生是可以浓度了解政治的。想想看我们的温总理是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的,一样能够有出色的政治生涯。而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所有学生一个了解政治的舞台,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并在社会上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了,积极地以各种方式把触角伸向与自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己息息相关的政治领域,去积极掌握外部动态。
第三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政治情绪表达,这就需要发挥党校培训及一些实践的作用。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批学生参与党校的培训,这是一个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的思考,即使游行也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来做。而不能是如上文中所述.因为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思想行为非理性成份较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比较易于寻找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方式,如非程序化的结社、集会、游行等参与形式。不仅影响现实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将是一个障碍。
大学生作为即将独立的政治力量,需要理性的对待政治参与,不能简单的认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好的,又不能过高的评估低政治参与的危害.这其中的”度”需要以对现实情况发展有利为标准来测定.总之,参与政治,现在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等,让其在社会化之前获取政治上的成熟。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4
2.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二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心理成因和特点
为了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所呈现的新特点、表现与需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课题组,申报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研究》的省级课题,并设计了问卷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参与内容和参与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意图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心理研究、行为模式和价值引导四方面有所突破,探究大学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与实质、成因与路径、限度与效度,以指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47份,有效问卷1042份,其中男生618人,女生424人,参与调查的学生有本科生,也有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或态度、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对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建议等几方面,其中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意愿和态度方面的调查统计情况如右表。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前,大学生的强烈的参与动机和意愿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成因,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原因是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的。
同时,当代大学生思考政治话题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性特点,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话题的关注具体而真切,在他们心中,无论发生在眼前或成为历史的政治事件都有思考评判的价值,特别对现实政治话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在各种网络发起的政治活动中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不偏激、不盲从。
然而,我们也从以上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对社会政治民主问题十分关注,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又给大学生思想成长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学生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存在模棱两可或无所谓的态度,或认同度偏低。
因此,在目前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力的下降的情形下,运用网络平台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丰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机制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大学生们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包、作业和课本,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成人化倾向,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产物和平台,网络行为则是人们自由意志的结果。在网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可以决定要干什么事、说什么话、发表什么观点、表达什么看法,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上网的自主性、能动性、主体性及其自信心。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好奇心理
大学生们在经历了埋头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长期禁锢后,终于可以张开双眼看世界了,这时候他们发现一直以来所接受的社会倡导价值观受到了社会时尚价值观的严重冲击,虽然使他们感到困惑,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政治舞台以及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网络的开放性给他们提供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网络的丰富性以及政治价值观的多元化,使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复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
2从众心理
网络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时尚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窗口。因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参与政治活动,但限于个体认知不够全面深刻,以及担心个人观点和行为偏离群体的主导倾向,他们通过网络寻求众家之观点,社会之主流倾向,修正个人偏激之政见和判断,使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在与社会的主导倾向不相背离,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很多大学生参与的途径和潮流。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匿名制和非限制性的特点,积极参与政治民主活动,并和所处群体或社会进行积极互动,恰当地发挥个人的影响力,不仅推动了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为求得到补偿,个体会在现实中寻找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思想解放,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富有政治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对重大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尤其感兴趣,具有较强的政治主体意识和较高的政治参与欲望。但是,由于局限于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政治参与的渠道相对较少,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大学生们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使得他们的参与欲望得到了补偿。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政治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核心素质,健全的政治心理不仅是社会稳定、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自身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它还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能够从容应付各种社会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
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大大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参与过程中,大学生激起了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因此,大学生网络政治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与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当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除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很多发言可能不是很负责任,这些意见在一些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意见看起来好像是民意表达,但我们很难理解它是个人的意思,还是集体的意思,还是一个小群体的意见。网络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这些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对于很多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而言,政治理论修养的缺乏以及政治认知水平的不足,容易产生思考分析社会政治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成熟的情况,也可能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出现缺乏理智的正式行为。
另外,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他们价值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看起来似乎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太明确,现在通过网络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了解了政治信息,使大学生的思考更加复杂化和更加深入。由过去绝对化的观念到多面化,由比较简单化的观念复杂化。当然,也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以多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症状。
总之,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的研究,我们知道学生的思想成长空间存在网内网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重性,从一定程度上说,网内的、课外的、校外的信息对大学生更具有接受诱惑力。很多大学生十分依赖网络信息,甚至排斥其他信息渠道,容易形成“网络政治思维”,如可以“任意表达”等。
面对网络平台的无国界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有条件接触到更多的政治资讯,对传统的资讯供给渠道提出的巨大挑战。高校不仅应该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有效矫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辨别网络政治信息,增强自我判断、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应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如及时披露相关正面信息,以正面信息抵制负面信息的侵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防止负面信息先入为主影响大学生思想,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正确地看待网络参与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形成成熟的政治心理,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尚旗.论青年的网络化政治参与[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2]宋争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1) .
3.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三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青年学生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正确使用网络表达政治见解,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
网络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影响面广及政府对网络信息越来越重视等特点,激起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网络信息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更是真假难辨,大学生容易受到影响情绪激动,人云亦云对自己的身心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急需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制度规范法制保障,采取措施正确引导发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形成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低成本和方便快捷网络迅速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接受,网络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应用是网络政治参与。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活动范围较小,网络的方便快捷性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通过政治信息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政府决策,大学生主要以这种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上的人群,由于其在校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少,这决定了他们网络政治参与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同的特点。
第一,信息来源的虚拟性和意愿表达的真实性并存。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一些不良分子有可乘之机,国际上别有用心的各种势力及各种反政府、反社会的思潮打着政治民主和自由的旗号散步虚假信息,搬弄是非煽动各种不良思想。国内少数人由于国家改革对其即得利益的触动,使其对国家政府不满,也趁机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煽动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没有接触社会实际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治信息多数是从书本上或网络上取得,因此对很多社会政治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大学生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不能辨别各种政治信息的真伪,极易受到网上的虚假及错误信息的煽动和诱导。正处在身心发育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之中,大学生年轻气盛,经常痛快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因此,他们网络政治参与中,信息来源的虚拟性和意愿表达的真实性并存
第二,参与行为情绪化。
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对于网络上发布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大学生能够正视和理性地看待。但有部分学生容易冲动,比如一些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的时候,体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往往发布过激的言论和采取过激的行为。有的学生极易被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不良信息煽动误导,人云亦云,不分真伪随着散布虚假信息。有些学生处在青春期阶段,敢于怀疑一切、敢于挑战权威;有的情绪悲观对未来没有信心,在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发泄自己的不满。经常依据未经任何核实的“政治谣言”来指责政府,随意进行一些背离政治参与原则和规范的活动,做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关注的内容广泛。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说,国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我国也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处在改革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都经历着深刻变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环境下,宏观性的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尤其我国政府努力进行整治腐败问题、调整社会不公等问题;社会上出现的利益分化、价值观多元化、信仰危机等问题。另有与大学生自身紧密相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关系问题、就业问题、教育成本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
第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多样性。
网络政治参与被大学生接受的最大原因是方便性,不用去指定的场所,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政治。电子邮件。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上都设有电子邮箱,公民对政府行政的意见建议可以发到政府邮箱中,这是最方便快捷的参政议政方式。
网络论坛。大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建议,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议题和主张。网络论坛功能强大,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相互交流。
制作政论网页。大学生在网络上制作面向他人的政论网页、公告栏等多种方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网络结社。具有共同利益或政治意愿的网民通过网络组成电子政党或网络社团的活动。
另外,在网络上阅读政治新闻、政治信息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活动。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比较无序的阶段,许多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误导人们的行为,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正确形成和发展。为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制正确引导和规范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和法律化。
(一)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政治
借鉴国外互联网管理的有益经验,制定专门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互联网法规,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比如,“计算机法”、“网络法”、“信息空间法”等等。实行网络实名制、大学生网络参政问责制保证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权利,使网络政治参与有章可循;同时要对利用互联网散布虚假、错误信息、辱骂攻击党和政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性质恶劣、危害特别大的要从严处罚。政府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开拓和疏通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有效疏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热情,提供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
(二)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把互联网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容易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而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网络运营商唯利是图,容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用,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作出错误的分析判断,做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害的举动,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阵地,以丰富的形式在网络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和投入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拓宽社会各阶层人士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准确及时发布各种政务信息,及时与网民沟通。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党和政府近几年反腐力度很大,反腐成效很明显,社会各阶层对网络政治参与有很大的热情和信心。高校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富有敬业精神的网络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相关的社会经验;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理论及进行网络操作;专业的网络安全维护方面的老师。形成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网络教师三位一体的合理结构,使之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重任。高校要加大对校园网络设备的投入,在硬件方面,提高网络普及率,满足学生上网的需要,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的发挥提供条件,确保大学生健康安全地参与政治生活。
(四)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提高网络参政水平。
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者也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学习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基层岗位锻炼、搞调查研究、了解国情民情、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现实的活动获得真实的政治信息。提高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以及与社会主体价值观相背离的意识形态的辨别力、批判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和网络道德,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上网言行不超出法律允许的范范围。杜绝盲目的跟风和聚众行为,鼓吹各种违法言行,不转贴和传播不良信息。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4.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四
【摘要】高校学生不健康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矫治,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势必会引发严重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因是有的放矢地运用法制教育手段解决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切入点。
【关键词】高职学生不良心理成因对策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转型的关键时期,像其他低年龄段的学生一样,有许多心理问题值得人们关注。马加爵事件足以震撼人心,而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心理教育的缺失和法制教育的薄弱问题,足以使我们警觉和深思。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历,剖析高职院校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单从法制教育的视角提出矫治学生不良心理的对策,以期有所借鉴。
5.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五
[厌学]孩子一上学就难受
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是女孩,国庆节放假在家还好好的,一开学就不愿意回去上学了,在家好好的,写作业什么的,可是一送她上学,在学校门口又哭又闹,问她为什么不想去上课,孩子也说不清楚,就说难受。我家孩子住在学校里,因为我们家附近没有好的学校,所以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只能送到县城里好的学校,但是得住宿。最近孩子老说头疼肚子疼,哪都难受,带她去医院看病,大夫检查后说没事。回到家孩子也说转天去上学,可是一到学校门口,她就不认账了,就是死活不进去,后来孩子她爸打了她一顿,去上了,一进教室老师就打电话,说赶紧弄回家去。可愁死我们了。我这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呀?我们该怎么办呢?
本期【心理咨询专家信箱】由天津市慧道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专家薛连福主任解答,回复如下:
家长您好:
根据您描述的孩子的情况,有可能是学校恐惧。也就是对学校这个环境产生了一种恐惧和抗拒的心理。
学校恐惧的典型表现即孩子害怕去上学,尤其是在进入学校门口和教室门口时特别抵触和恐惧,情绪上紧张恐慌,行为上又哭又闹;同时身体上会伴随着一些不舒服,比如咱们孩子说的难受,头疼、肚子疼等,孩子本人是的确感受到难受,但是这些并非器质性的病变,而是内心的恐惧心理通过一种躯体化的方式反应出来而已。但是这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一旦脱离学校环境,比如回到家中,可以部分或全部消退。
建议家长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再责骂、吓唬甚至动手打孩子了。因为学校恐惧,尤其对于小学生阶段来讲,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分离性焦虑。表面上孩子害怕上学,实际上内心恐惧的是妈妈不要自己了,不爱自己了,因为从家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学校环境,并且孩子又住校,长时间才能见到父母,一下子就把孩子内心的分离焦虑引发出来。这个时候,父母再对孩子又打又骂,只会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虑和恐惧心理。
建议孩子家长一周把孩子接回家一到两次,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先缓解一下孩子的分离焦虑。若情况严重或不见好转,还是建议家长及时带着孩子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重新回到学校。
6.不参与诈骗承诺书 篇六
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法律规定,知悉本人应当承担的遵纪守法责任。本人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本人不组织、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二、如实向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提供个人有关信息,自愿接受法律监督;
三、不向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人员通风报信;
四、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开展调查,积极反映本人掌握的可疑人员和线索。
如果违反上述承诺,或发生直接、间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本人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不参与诈骗承诺书2
为充分发挥法院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抵制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有效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2月5日下午,佛冈县人民法院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不参与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个人承诺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庄严许下十项承诺:
一、决不组织、从事、参与套路贷活动;
二、决不组织、从事、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三、决不组织、从事、参与民间高利贷和高利转贷活动;
四、决不组织、从事、参与网络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活动;
五、决不为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提供担保;
六、决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充当“保护伞”;
七、决不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和影响,在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中谋取利益回报(含接受宴请、报账等方式);
八、决不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和影响,在执法处置过程中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帮助涉嫌非法金融犯罪嫌疑人逃脱或减轻刑事责任或转移、藏匿,隐瞒涉案资产;
九、决不在处置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案件过程中组织、唆使、煽动上访闹事、传播谣言等;
十、决不参与其他形式的非法金融活动。
大家表示对以上承诺自愿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如有违反,愿意接受组织处理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名):xxx
20xx年x月x日
不参与诈骗承诺书3
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法律规定,知悉本人应当承担的遵纪守法责任。本人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本人不组织、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活动;
二、如实向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提供个人有关信息,自愿接受法律监督;
三、不向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活动的人员通风报信;
四、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开展调查,积极反映本人掌握的可疑人员和线索。
如果违反上述承诺,或发生直接、间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的行为,本人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名):xxx
7.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七
关键词:精神卫生,志愿工作者,个性,对比研究,学生
2008年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了, 任何一个赛事的成功举办都少不了志愿者的参与。由于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参与热情和闲暇安排等方面的优势, 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自然成为奥运志愿者的主力军。本研究对奥林匹克北区场馆群射箭场的学生志愿者分别进行了参与奥运志愿活动前后的个性成熟度以及自信心测评, 探讨场馆志愿者的心理状况以及奥运带来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8年奥运会结束前服务于奥林匹克北区场馆群射箭场的学生志愿者。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自由参与调查。共发放测试量表147份, 个性成熟度和自信心量表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36份和143份, 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2.52%和97.28%。无效问卷的原因包括部分答卷不完整、个人信息不完全、字迹不清晰、个别人未上交答卷。
1.2 方法
1.2.1 心理测试
(1) 个性成熟度量表[1]:由25道选择题组成, 每题设有5个答案, 每个答案对应不同的分数, 设计1个计分表, 计分表上每道题目的5个答案中, 得分为正值的答案代表处理该问题的合理做法。得分越高, 说明该做法越妥当, 是个性成熟者的通常做法;相反, 得分为负值的答案均代表了不妥当的或幼稚的做法, 反映了个性的不成熟。总分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整体的个性成熟程度。总分越高, 说明个性越成熟;总分越低, 说明个性越不成熟。0分以下为很不成熟, 0~49分为不大成熟, 50~99分为一般, 100~149分为比较成熟, 150分以上为很成熟。 (2) 自信心量表:由40道选择题组成, 每题只有是否2个答案, 分别对应0或1分, 然后计算总分。总分25~40分说明自信心十足; 12~24分说明颇有自信, 但是仍或多或少对自己产生怀疑;11分以下说明显然不太有信心。
1.2.2 数据收集
将量表发放到不同的部门, 在场的志愿者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接受调查 (主动领取量表者视为自愿参与) 。量表注明详细的指导语以对量表的设置及解题方法进行说明。受试者根据个人情况在同一张量表上分别注明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前、后的答案, 完成量表后放置在统一的回收地点由调查人员回收。周期为1 d。根据量表的常模计算出得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 奥运前、后测试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性别以及各部门之间测试得分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各水平得分人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志愿者学历及服务部门分布 见表1。
注:其他部门包括技术支持、医疗服务、交通服务、礼宾服务、语言服务以及体育展示部门, 因为受试者人数较少, 未分别列出。
2.2 个性成熟度
从整体看, 奥运前、后志愿者的个性成熟度得分分别为 (76.71±33.81) 和 (88.41±31.8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07, P<0.01) 。
各水平得分人数见表2。大多数人测试分数处于“一般”的水平, 而奥运后“比较成熟”的人数大大增加, 奥运前、后的个性成熟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259, P<0.01) 。
竞赛服务和媒体服务组志愿者在奥运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奥运前后男、女志愿者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前=0.392, t后=0.124, P值均>0.05) ;但无论男性志愿者还是女性志愿者, 奥运后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奥运前 (P值均<0.05) 。见表3。
注:与奥运前比较, *P<0.05, **P<0.01。
2.2 自信心
奥运前、后学生志愿者自信心得分分别是 (16.92±3.94) , (17.26±3.8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8, P<0.05) 。
各水平得分人数见表4, 大多数人测试分数处于中等水平, 奥运前后得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6, P>0.05) 。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观众服务和竞赛服务组志愿者在奥运前、后的自信心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媒体服务在奥运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运前后男、女志愿者的自信心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t前=0.879, t后=0.156, P值均>0.05) ;但女性志愿者奥运后得分显著高于奥运前 (P<0.05) , 男性志愿者奥运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 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 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监控调节作用, 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2]。此次测评发现, 大多数人的个性成熟度属于中等水平, 其结论是“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 另一半幼稚, 还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慢慢磨炼”。自信心测试也处于中等水平, 其结论是“对自己颇有自信, 但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 对自己产生怀疑, 不妨提醒自己, 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突出, 要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这与该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情况是吻合的, 也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易受影响的基础。
奥运后志愿者的个性成熟度与自信心得分远高于奥运前, 这与青年志愿者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有关, 同时奥林匹克精神的强大感召力作为外因也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1991年, 国际奥委会给奥林匹克主义的涵义以明确界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 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 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3], 这也提示了奥林匹克的教育作用。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在场馆工作的志愿者,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与之相适应的是每个人的经济意识、文化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奥运会的圆满召开作为一个强刺激因子, 显然对志愿者的个性成熟和自信心起到了正面影响。
但是, 不同的工作岗位产生的促进力量是不同的。竞赛服务的受众是运动员, 媒体服务也与运动员有直接的接触, 而且对运动员的比赛、训练进行实时的报道, 这2个部门的志愿者在奥运后个性成熟度得分显著提高, 同时媒体服务的志愿者自信心得分也有显著提高。但是观众服务的受众是观众, 工作时间长, 工作强度大, 这部分志愿者在个性成熟度和自信心方面没有显著的提高。因此, 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和工作成效也会减轻对青年人的正面影响。
以性别分组, 奥运前后男、女志愿者的个性成熟度和自信心得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 女性志愿者奥运后2项得分显著高于奥运前, 男性志愿者奥运前后个性成熟度有所增加, 自信心没有变化。这与先前的心理学研究是符合的, 即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无论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个性成熟度问卷中第2, 12, 17, 18, 22, 24, 25题的得分在奥运后有明显的提高, 这几道题分别测试志愿者对待输赢、考验的态度, 以及与他人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萨马兰奇曾这样讲体育运动的作用:“通过教育他们为克服困难去斗争, 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难或者不称心就畏缩, 去培养他们的勇敢;……通过要求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 待人磊落坦诚, 培养他们的正义感;通过教育他们客观地、现实地与他人比较, 来评价自己的优点和品质, 去培养他们的谦虚。”[4]。作为直接参与赛事的志愿者也接受了相同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更能理性客观地对待输赢考验、对自我进行评价, 进而更加成熟地处理人际关系, 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
由于条件有限, 本文只对极小部分的志愿者进行了测评, 还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全部志愿者的心理状况, 进一步的工作可能需要借助政府或者其他部门才能完成。但是, 笔者认为, 关注志愿者的心理健康以及重大赛事对志愿者的影响, 甚至对志愿者的选拔是否需要以心理状况作为依据, 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余展飞, 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6.
[2]郭颖.心理素质因素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与管理, 2007 (6) :36-37.
[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2001:8.
8.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八
身为教师,笔者深知,学生带手机上学容易影响学习,也容易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麻烦。因此,徐闻下桥中学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让学生免费拨打学校的固定电话对外联系的做法,的确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让学校安心,也让家长放心。然而,站立时代潮头,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未必就是好办法。应该说,如果學校善于引导,措施得当,让学生带手机上学也未尝不可——这样,不但方便联系家长,还可以让手机成为教育的有益补充。要知道,不少学生求知欲强,手机已经成为他们在校重要的信息来源。用手机,他们能够借助电子词典、在线查询等方式辅助学习。而且,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与便利还会超过电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上学难以完全拒绝手机这个工具,因为它也属于电子科技与信息教育范畴。
依笔者愚见,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沟通,对他们带手机上学,“禁”不该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学校应让学生们知道在校什么时候能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能用手机;什么区域能用手机,什么区域不能用手机。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笔者相信,这种做法,比起“禁”的做法,更能得到学生们的理解和支持。
(来源:《南方日报》 )
9.不参与宗教活动承诺书 篇九
一、牢记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 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这一重要论断。
二、班级学生及老师要强化自学意识,强化党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政策的学习,自觉践行“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 互助、开放进取”新疆精神。
三、认清非法宗活动屡禁不止,成为滋生暴力恐怖犯罪 的温床。利用非法宗教活动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是当前民族 分裂主义的主要特点。她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利用群众朴素 的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 ,宣传分裂思想, 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制造骚乱,哪 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
四、在任何时刻都清醒地认识到:宗教信徒在宗教场所 内或者个人按宗教习惯在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都是合法的。
五、在本班积极的宣传不能参加任何非法宗教活动,并积极引导全体师生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倡导大家共同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 定。
六、对发生在身边的符合“非法宗教活动 26 种”表现 特征的非法宗教活动要积极大胆及时举报,对宗教氛围浓 厚、妇女带面纱、青年留胡须情况要及时上报。
七、严禁在假期纵容、引导子女参与诡秘的地下教经活 动。
八、禁止在伊斯兰斋月期间封斋。
九、对以上行为和无端散步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 情的言论的人员按照程序法规严惩不贷。
十、以上承诺书要求师生确认了解并保证遵守。 班级:乌苏市第四小学三年级(6)班
承诺人(责任人) :
10.不合群学生心理辅导初探 篇十
班级是对不合群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第一站,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加强同伴互动,让不合群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感知关爱和友情,让这些失落的学生找回孩子的天性、童年的乐趣,健康快乐地成长,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沟通心灵,在班本教育里架设友爱桥梁
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等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班主任要注重发挥班级教师的团队协作作用,立足班级实际,架设桥梁,形成合力,为不合群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对于孩子,爱和教育是两把不同的钥匙。”
为此,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龙头,副班主任为纽带,科任教师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不合群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心理、情感,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做好不合群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教师之间定期以班主任俱乐部、教师沙龙等形式进行沟通,互通有无,交流心得,以提供对不合群学生的全面支持。教师的关爱,会使不合群学生产生班级归属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二、优化组合,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合作交往
同伴交往是学生学习并形成良好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为不合群学生积极创设交流机会,搭建交往平台,
让不合群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树立自信心。为此,学校积极发挥同伴教育功能,在班级设立心理观察员、信息员、引导员、咨询员和心理教育委员,让同伴之间互相观察、互相了解、互相教育引导,提供心理帮扶,让同伴互助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品质。班级中的每一个同伴积极关注不合群同伴,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在同伴的影响和感染下,使不合群学生将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变得快乐起来。
在班主任精心搭建的交往平台上,在与同学快乐相处中,不合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绿色生态环境。他们撇开“自我中心”的主观视野,提高了心理机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逐渐融入了班集体。学生渐渐学会了自我要求,自我分析,并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来完善自我,学会合作与交往。
三、巧设活动,在联盟互动中促进自我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心理作用和个体的心理作用。学校以班级为大組,每个小队为小组,组成了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盟。班主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合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发动和鼓励每位组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挖掘潜能,让不合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还利用校外资源,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组织同年级学生的心理互动,组成校外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在心理教育联盟的旗帜下,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互不认识的学生走到一起,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这份亲切和多彩,使得不合群学生有了新的体验,开始接纳新事物,新同学。不合群学生走出校园,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打开心灵。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11.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十一
由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职业预备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校后,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判定,结果致使许多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另外,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突然让他摆脱依赖心理、自立自强,由于其适应能力差,心理落差大,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提出的是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常导致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高,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了目前高职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1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活动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职业心理素质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建立明确的信仰目标,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可能面临的困惑或挫折有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强调自我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义务教育相连的另一领域延伸。由于我国的普通义务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本人曾在所教授的06级200多名高职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产生心理障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具体问题如下:(1)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2)职业心理素质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岗位陌生,心存畏惧。(3)对即将面临的工作情景挫折困惑,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
3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包括职业定向时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和生涯教育中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是对即将进入和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进行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
3.1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高职学生,他们毕业后将投身于社会,直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现行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综合的表述,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
3.2解决办法———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加大培养学生职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职业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应结合高职特点,细分出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并且,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力培训,发挥其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优势,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以适应现实和发展。(1)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2)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一言一行之中,将会对学生职业心理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3)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专业课教师可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在教学各环节,有目的有准备的实施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同的职业心理素质联系教学,予以指导和解惑。不会占用学生其他时间,也不需要专门的场所和教学设备,也不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方便可行。(4)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任务要求,这也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应强化教师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职业心理素质的工作。
4结语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需继续发挥原有的教育队伍的作用,也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参与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健全院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和体系,完善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范围,加强了教育力度,既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教育,改善学生职业素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又提升了院校的社会产品竞争力。真正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含义。当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和专业课教师如何参与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还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也还需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关键词: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初探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
[3]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
[5]张建.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认识.职教通讯.2001.
[6][英]ShirleyJenner著.秦岩译.大学生求职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现方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9]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10]董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前瞻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4.
12.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十二
为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党的纪律,本人结合实际,郑重做出如下承诺:
一、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党委有关要求,把党员不信仰宗教不参与涉黑涉恶活动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认真落实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这一政治纪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切实做到守规矩严纪律转作风促落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区分宗教信仰,自觉做到不信仰宗教不传播宗教言论,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决不参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的涉赌涉毒等黑恶势力活动,自觉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坚决远离涉黑涉恶行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本人及近亲属不参与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不充当涉黑涉恶势力“保护伞”;不为涉黑涉恶人员通风报信;不利用职务便利打听案情,不为涉黑涉恶人员说情,不干扰办理涉黑涉恶案件;严管家人及亲属不涉黑不涉恶;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认真配合政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开展摸底排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对发现涉黑涉恶的问题和线索及时向相关部门揭发举报,坚决同黑恶势力作斗争。
以上承诺,请组织和党员群众给予监督,如若违反承诺的内容,自愿接受党纪党规的处理。
承诺人:
13.不一样的选择作文 篇十三
秋天到了,向日葵慢慢成熟了。子却日渐饱满。这时候向日葵不再似娇羞的姑娘,它低着沉甸甸的头,轻摆着摇曳多姿的身躯,在初秋的田野上,躲在别处的农作果物也传达着丰收的消息。我在看看向日葵旁边的植物:南瓜花在烈日进攻下不得不打退堂鼓;牵牛花正萎缩在阴凉的角落,想让冰凉的气息围绕在周围,而在猛烈的太阳下依旧笑的灿烂的只有向日葵。
他们各个都希望被老庄主提早采摘,打包到那繁华的街市上被人安放在超市物品架上,可不再受雨水拍打和阳光刺眼的照耀了,它们为此想到这,又不断引出更大的噪乱。在正中央有个瓜子却躺在那一声不吭,它并不是睡着了,它只是豁然的微笑躺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它爱这里的一切,它爱这里的其他花,玫瑰是那么妩媚,紫丁香那么美丽动人,还有几十年前老庄主心血来潮种的老魁树,它是属于这里的,它哪也不去。
在老庄主收割成果,拖着麻衣布袋,眉间雀跃的样子即使在沉重也不能压垮它的好情绪。他低身,俯下,指着不可思议念叨:其余的向日葵籽都好,可这颗’一点绿占据在金灿灿的花朵中间,很奇怪,但连年纪大,种植一辈子的老庄主都看不出理由,在原地转了好几圈,并未察觉半分不妥,他因着急而眉间紧锁,收拾好后,暗暗说要好好栽培那颗生病的向日葵,不能再亏待它了。那颗绿色的葵花籽紧憋着气的脸终于放松了,脸色也渐渐好转。它心里泛起温暖,它抖了几下身子,一头埋进湿润,有青草香的土壤,它小声地说两遍道别,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14.转化心理不健康学生浅析 篇十四
1 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常见类型
(1)逆反型。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抵触情绪。当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往往迁怒于人,不仅不思悔过,反而处处想着与人作对,把好心当恶意,对人冷言冷语,故意顶撞父母、老师,甚至蓄意作对,对一些事情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嫉妒型。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对别人某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怨恨、烦恼、愤怒等消极情绪。由于嫉妒别人的长处,难以直言,便收集或制造别人的“隐私”或“秘闻”,散布流言蜚语,进行人身攻击。
(3)破坏型。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生理心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成长中的破坏型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好奇、不小心的无意行为;有一部分是为了显示自己能耐,搞恶作剧,盲目要求独立,在同学们面前破坏公物或私物的行为。
(4)创伤型。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伤害的创伤事件,比如目睹亲人或朋友死亡等,造成当事人在清醒时被痛苦和回忆困扰,在睡眠时被创伤事件的噩梦惊醒,进而导致抑郁、不安和狂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5)恐惧型。这是一种由于品行不端或学习成绩差,长期遭到老师、家长批评责骂、同学嘲讽而产生的惧怕心理。经常怕上学、怕考试、怕学校等,有困难不敢请教,怕被讥笑;犯错误不敢承认,怕家长、老师批评;即使受了委屈也只能埋藏在心底。
2 形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个人原因。首先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智力水平相对低下,反应迟钝,与其他同学同样努力,但学习成绩差,参加活动也显得笨拙,常被人取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失去自信。其次由于身体或生理的变化带来困扰,比如第二特征的发育失常等,成为同学们的把柄,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抑、扭曲而自责、自卑。
(2)家庭原因。技工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期乃至成人转化的特殊人群。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下岗,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促使学生性格孤僻,难以与他人交往,如果再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3)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理智自控能力欠缺,对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袭缺乏识别和抵御,容易产生心理矛盾。目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不少学生因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而误入歧途,养成不良习惯,造成心理阴影。
3 转化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措施
3.1 及时发现,尽早转化
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表现,在班级设置“内线”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尽早发现,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将不健康因素及时转化。
3.2 用真心、爱心和耐心来转化
有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性格怪僻、内向,有时又非常冲动,虽然经常与其谈心、教育,但始终令人担心。一天下午,他突然失踪,家长和同学们都不知道他何去何从,第二天回来后,经过几天的耐心说服,他答应安心学习。但好景不长,第三周的一个晚上,竟一个人跑到教学楼顶上发呆,保安上去劝说,他却一言不发。在此后的几天里一直都在以心换心地找他谈话。得知他父母双双下岗后家庭生活极其困难,亲戚给钱时责备和瞧不起的眼神,一幕幕印在心底。同时由于内心的矛盾、虚荣、愤懑长期交织在一起,酿成心理的严重扭曲。我表示完全理解,并逐渐成了知心的朋友,终于用真心、爱心和耐心转化了这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3.3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来转化
师生沟通,应先尽可能挖掘学生闪光点,由肯定、赞扬入手,慢慢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心里隔阂和抵触情绪,最终达到说服教育之目的。沟通还需对症下药,对有缺点的学生诚恳劝导,切忌简单急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采取拉家常方法,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情耿直的学生,直截了当把问题点透,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性格独特的学生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从侧面迂回引导。总之,要把沟通的路多想几条,因势利导,同时尽可能把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最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4 要转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必须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认为学生不可救药,会用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对待学生,导致学生心理失调,更加不健康。只有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会在心理不健康学生的转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完成转化任务。
3.5 借助心理咨询师来转化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很健康,切记随便将学生请进心理咨询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用合适的方式接近学生,转移注意力,拉近距离,逐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通过心理调节技巧对不健康的心理及时矫正、疏导,指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并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实操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得到及时转化。
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转化的。只要真心引导,保持零距离沟通,找出心理扭曲的真正原因,耐心说服,以情感化,他们一定能够走出心灵的误区,摆脱困惑的泥潭,融入天真无暇、充满欢声笑语的集体。
摘要:目前,技工教育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升不上高中时才选择技工院校,所以学习较差、甚至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普遍选择技工院校。因此心理不健康学生的转化无疑成为教师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转化,心理不健康,技工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小可.学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7(Z).
15.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 篇十五
关键词: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双向选择性;人格特质;积极作用
一、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仍然处于青年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减少成长的烦恼,发掘自身的潜力,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学生也处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自我心理素质,以此保证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需要教育的发掘和培养。
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其内涵包括很多,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代表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某种心理特征固定下来,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的时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人格主要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特征,通常多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有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概括了性格与人的发展关系:“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即,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所以,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具体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特征,如,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力、感恩、理解、关怀、尊重等。健康人格之“健康”是指人格特质中的那些积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是相对于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而言,如认真与粗心、负责与推诿、守时与拖延、热情与冷漠、自信与自卑、坚持与放弃、自制与散漫等都是积极与消极的人格特质的对立表现。因此,所谓健康人格是指由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上进心和创造力等人格特质所组成的集合体。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首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变式,其要点在于针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并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受教育者。罗杰斯主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大量积极潜能的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内在潜能的过程。业内学者認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操作上的意思应该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针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指“有利于其个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表明,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以下核心人格特质的,那就是:理想、爱心、上进、自信、诚信、教养、共情、负责、自律、合作、创造力、健康成长的意识与能力等。因此,作为人格特质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开发和创新一些更为灵活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具备上述核心人格特质,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拥有个人持续发展的潜力、获得幸福的能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其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被大量复制放映。电影文本是电影符号用语,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义使用的一种方式。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也叫话语。广义文本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戏剧文本、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绘画文本、电影文本等。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电影展示和观看,从电影文本中(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发掘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创造一种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思考、讨论人生与自我的视角与情境,使学生得以完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任务,并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电影文本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于其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1.趣味性
与听讲座、上课、看书这些形式相比较,电影的趣味性更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是因为在所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直接的研究人、分析人的学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在我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我们的自我。”这样看来,人们对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2.形象性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所以电影能充分调动人的现场视觉、听觉的注意力并高度集中于电影画面,产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观看效果,同时,又因为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使电影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拍摄制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调动观众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其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同喜同悲、沉醉其中”的观看效果。
3.教育性
电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安全、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吸引人的方式。所以,电影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教育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电影展示,提供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背景。电影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鲜明生动既是电影编剧和导演追求的目标,也是打动和影响观众最主要的因素。一部成功的电影带给观众不能忘怀的感动,常常是来自对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观察和思考,如,主人公的勤奋、上进、坚持、责任感促成了学习和事业的成功;主人公的爱心、诚信、宽容、无私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主人公的热情、幽默、开朗、乐于助人赢得了众多的朋友。所以,电影的选择性很重要,电影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观众的影响截然不同。
(2)充分运用团体动力建构一种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中的名词,是指借助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电影是一种需要群体观赏的艺术,在同一空间内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每一个观众的情绪都会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的电影文本教育活动中,就会转化为班级的团体动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作用。当班级团体共同观赏一部电影时,学生之间的情绪感染已经形成了一种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影后,必须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这就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在班级团体中,学生民主参与讨论,碰撞交流思想、分享体会感受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团体动力的充分体现。
(3)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他人和自己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时期是人的认知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因此,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动机,明确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持续发挥的,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因而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做出持续的贡献。所以,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有必要,这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设计的电影问题讨论进行渗透性讲解。
(4)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心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展自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找自己、做自己”的这一内在心理需要,努力激发学生“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电影文本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它成为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传媒形式之一,所以,善于充分利用电影文本这一教育资源,并通过电影文本的“示范性”(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的影响作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进一步调动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和评价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和命运发展,学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摒弃消極不良的人格特质,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接受基础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教育的最后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可塑性就不是太大。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种种诱惑会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对年轻人产生影响,能否具有面对各种诱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取决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取决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特质培养。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必选教育活动形式,但能否充分发挥电影文本的影响作用,取决于教师对电影文本应用中的双向选择性的理解。双向选择性的“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对电影文本的选择。即,教师可以提出或指定一些学生应该观看的电影文本,并单方面拟定一些相关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或推荐自己喜欢的电影文本,而且也单方面提出一些有困惑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这种双向选择性的存在和应用是必然的,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二是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1.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人格特质。而这种能力或人格特质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来进行培养,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环境影响,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和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和人格素质。大学生处于思想和行为尚未真正独立和成熟的阶段,对社会角色、职业要求、人际关系等复杂社会问题既缺乏生活体验,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更谈不上选择正确的、合理的学习榜样。所以,大学教育是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最后机会,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排错”过程的阶段,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学生的内心迫切需要教育的指导和关怀。因此,教育必须也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教育。
2.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成长既然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人格特质,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呢?人格特质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社会对于做人和做事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这些标准和要求就是道德准则,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受人欢迎,就必须按社会要求学习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由此可知,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格特质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人格特质培养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的原因。因此,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质。
四、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无论采取哪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为标准,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为目标。因此,教师在采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教育要求,必须善于应用电影文本的双向选择性,才能在健康人格特质培养方面发挥电影文本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1.教师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师,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使教师在选择电影文本时体现出以下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辨析判断的认知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只需要大致确定讨论问题所涉及的心理健康理念方向和人格特质要素,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主旨问题的讨论、汇报、总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影响下,学生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值得学习的积极健康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成功或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摒弃消极的不良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失败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头脑认知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和对于复杂问题辨析判断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情感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电影文本场景的自我体验训练活动,如“假如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你这样做了以后有什么感受?”,经过这样的行为体验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意志特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一是要给学生强调基本的要求和规则: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必须发言,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二是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及时鼓励,提倡一题多解和大胆质疑,如“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人格意志特质。
2.学生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确定好的教育内容,他们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的视角,因此,学生喜欢和推荐的电影文本,教师一定要重视、采纳并发掘其中的积极教育因素推广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选择电影文本时的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的认知特质。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的认知兴趣最为广泛的时期,他们不仅热切地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喜欢把媒体宣传中的英雄人物、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学习的楷模或比较的对象,对自己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判断。因此,电影文本中正面及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作用非常大。大学生自己选择并推荐给教师的电影文本,其中首先包含了他们自己理解、认同的一些人物性格特征,但其中的优劣选择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商一起筛选,只有师生共同筛选符合教育目标的电影文本,并发掘有价值的人格讨论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等积极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尊重、欣赏、接纳、包容、关怀、共情的情感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推荐、筛选、推广电影文本的活动参与过程,大学生找到了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再通过电影的观赏和问题讨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交流和沟通带来的自信、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欣赏、接纳、包容,从而有效形成关怀、共情等积极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的意志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采取的信任、支持、鼓励、引导的态度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关注电影文本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电影文本的热情,训练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时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性责任与约束习惯(是指言论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底线)。因此,安排学生参与选择电影文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和活动训练中学到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等积极人格意志特质的形成。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大学生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而人格特质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必须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学习掌握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并且要善于在应用中灵活发挥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眉.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探讨生活——系列心理教育课程实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GY2013172)。
【学生选择不参与的心理】推荐阅读:
大学生选择外卖的原因是什么07-03
留学加拿大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多09-27
教会学生学会选择09-30
以“选择”为话题的中学生作文700字09-04
教育质量是留学生选择目的地的主要考虑09-06
2023大学生如何选择行业09-20
党史知识竞赛选择题(大学生)07-31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10-19
留学报告出炉,近80%留学生选择回国10-29
热点透视---重构适应学生选择性学习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