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技革命的主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总结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学习,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很实用,培训结束后,我要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 将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所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学分) , 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 推动学分应用, 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 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 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摩课等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用结合。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 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 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 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 启动教师培训MOOC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建设工作, 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 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 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 开发微课程资源,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 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 (职称) 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 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 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3.提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篇三
非洲全球电子学校和社区行动与非洲的17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部开展了合作,为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制定战略和执行方案。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欧洲,说服教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花费了很长时间。我们花了几十亿欧元在这个项目上,且从中意识到,可以将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整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育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在非洲尤其重要,因为非洲正在努力增加教育机会,而非洲的教师数量比较少。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高效、适当地整合将带来很多成功,解决很多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分阶段的培训。
我们所采取的框架叫做《数字学校框架》。该框架主要是为校长进行职业发展的培训。要想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个学校系统的使用,必须获得校长等管理层的支持。该框架还注重方法和流程,即在为学校进行规划的时候,应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任何好的战略都需合作才能得以很好地实施。因此,战略制定者应与校长磋商,获得校长的支持,从而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该框架与我刚才提到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一样,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为初级阶段,然后进入比较成熟的整合阶段,最终促进数码学校的建立。这是一个总体框架。
我们实施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项目规模不大,大概有20所肯尼亚的学校、20所坦桑尼亚的学校参与。最终,我们打算将该项目扩展至200所学校。目前,很多大学更关注对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方面的研究。持续的评价、测试非常重要,即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展现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议题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背景有何差异、课堂教学规模有多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多考虑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潜力无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拥有较强教学能力、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开放的学习环境。
我们应不断拓展学校以外的学校环境,并鼓励年轻人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这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将会真正帮助年轻人适应21世纪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在一些示范项目,以及一些面对面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活动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非洲的角度看,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学生应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很多不同层面,能够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王祥富
在参加完江南大学举办的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后,10月份我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培训项目多,与实际教学联系紧密。全球早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自己熟练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网络平台提供了几十个课程项目,我选择了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课程来学习。我在线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概念图的应用》、《MOOCs与教师学习》、《Word工具箱的应用》、《Flash教学动画进阶篇》等课程,这些课程知识量大,多指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凭借一张嘴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时代早已落伍,学生对教师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如果总是传统的口耳相传的讲授式教学必然造成学生兴趣降低。本身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内容带来的直观性、生动性效果,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忽视了多媒体的效果,也往往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2017年3月3日至5日,由安化县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送教下乡”到学校,集中培训了三天。三天培训中,我学到了大量信息技术的知识、操作技能。比如图片加工处理、音频的剪切与合并、视频的合成、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教师个人空间的美化与建设、PPT的制作技巧、Excel的使用及高级应用、微课制作与应用,还有MP3剪切合并大师、百度网盘、101教育PPT、格式工厂、CamtasiaStudio、Scienceword等软件的使用。让我受益非浅,对县教师发展中心的黄老师、陈老师、陆老师、周老师的倾心授课表示衷心感谢!
从教以来,我接触信息教育技术有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充分感受了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使我深受启发,收获很大。
通过培训我深入领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培训中,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学习,对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三天集中培训只是一个开端,我将积极认真地完成所有后续培训,做好作业,特别是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这次培训将使我终身受益,为我今后的教学拓宽道路,并且不断充实!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XX年11月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使这个冬日尤其忙碌,每天上课之余,便置身网络学习的平台,虽阵阵寒意,而竟不觉。
一、眼界视野更高阔
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过程中,深感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课题讲座,都是理论水平高、立意高远、立足课堂,既具前瞻性、又密切联系实际,使我在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提高、知识得到积淀的同时,眼界视野更高阔。现在感到我们的辛勤耕耘,也可能不知不觉中,就汇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洪流之中,虽然我自知做不了“可汗”,却能理解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意义。
二、参与互动更积极
在网络学习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网络平台功能强大,教育资源丰富,专家名师的水平高,同行之中山外有山。文章和评论,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在这里,好的讲座可反复收看,并有配套的资源下载供参考;提出的问题,有人助答;同行在关注、评论你的发言,你也自觉不自觉参与互动。虽在现实互不识,网络在线见如故,哪怕在静静的深夜,你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手段手法更熟练
经过培训,不仅对具体的通用信息技术,WORD、PPT、PLASH等掌握加深,对用工具处理文件的技巧、素材的搜集、资源的整合、课件的编写也更熟练。当然也体会了在网络平台中伴随着经验值提升是贡献的增加,有贡献才能分享。尽管目前主要还是用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学环节,对“微课程”、“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尚无能企及,但自如地利用多媒体与课程融合,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已经算收获颇丰。
四、研修课题更具体
本次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评测一体,融入过程”,研修成果的呈现,无论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作业,还是校本实践环节提交研修成果,都是立足学校、课程、学生,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协同、个体反思实践中完成。
五、实践运用更自觉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语言、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数学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以往可能更多在上公开课才调动全力运用,现在成为常态,自觉运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参加这次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使我感到很荣幸,故而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通过这十天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和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加强教师教学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这些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与微课的区别,一个是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方面,一个是资源、内容方面,微课为慕课做准备,把教学内容碎片化。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学过小组合作,我们懂得了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的方法,学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课件制作,我们学习了制作微课。对于微课的应用来说,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微课的路在于与学科结合,内容结合,作为微课的使用者,应该既要懂必要的信息技术,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虽然我们的学校硬件设备与重点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子白板、微课、翻转课堂的使用暂时还很难,但信息时代的变革是相当快的,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认识它,技能上掌握它的制作,适当的加以尝试,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应用它,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所谓的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 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用科学的手段将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起来, 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 由项目负责人负责, 团队共同实施, 完成项目各项工作, 有效完成既定目标。
一、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步入了信息技术时代的同时对教育的改革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 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这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和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意义, 是加快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前, 关于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在各省市全面展开, 各地区、学校、教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看法及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 并对培训进行了相关经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培训过程中制约培训的问题也逐步呈现, 呈现出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致呈现两种情况:第一, 是沿用传统的培训观念和认识, 对培训需求、培训设计和管理的不重视, 培训整体过程谈不上科学、有效;第二, 虽已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 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口, 在管理上也缺乏系统的工具手段, 具体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训管理“短板原理”;二是培训效益不高, 未能很好解决现实问题;三是培训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培训现实状况及培训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 因此, 必须寻求新的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与手段解决当前问题。本研究则试图将项目管理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二者之间进行联结和融合解除上述出现的不良症状, 并认为项目管理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培训领域所亟待需要管理科学的引入。
二、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重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作为贯穿培训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 传统经验式的做法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培训管理的要求。把培训作为项目开展管理, 实施项目管理即规划、设计、开展和控制是必要的, 由此以期改变当前培训现状, 规范和科学化培训, 实现过程的动态化管理, 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高绩效完成。
(一) 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重要性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核心组成项目管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 同样遵守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管理作为五个范畴之一, 渗透、涉及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 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培训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具有显著的项目特性, 其管理特性与项目管理无论是在过程设计还是方案实施都具有很大的吻合和契合度。因此, 可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手段开展培训管理, 这不仅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 同时项目管理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有必要引入实施项目管理来规范培训活动管理。其具体关系表现如图1所示: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迫切需求科学化、规范化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 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大投入, 如果保证培训项目执行, 实现预期目标, 成为当前各级各类部门和培训机构急切关心的话题。
管理是确保教师培训项目顺利实施的坚定基础, 加强培训管理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在发展要求。当前,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失合理的管理和监控, 培训表现出管理系统结构杂乱、培训被动等诸多问题, 同时也逐步引发受训人员、培训过程以及培训结果等系列问题。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 加强项目管理应作为实现培训目标, 推动培训项目的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引入培训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机制, 有利于实施培训项目管理日益逐渐成熟、规范和科学化。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亟待突破
变革培训现状, 突破传统培训模式, 关键在管理, 管理是培训的内在要求, 从管理入手, 实现培训项目的突破和绩效的显著提高。至今, 项目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发展还是技术应用都较为成熟化, 应用于诸多领域,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操作性策略、系统方法和技术工具手段, 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而言, 是值得借鉴的, 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 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
1.理论上的可行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自身所具有的项目特性, 与项目管理特征相比, 二者之间具有共通的属性, 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实施和管理。
(1) 明确的培训目标和项目的针对目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明确的目标而采取各项任务和活动的项目。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又不同于平常的教学活动, 它除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的目标, 具有更为特殊的目的, 即针对某一主题开展培训, 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针对教师信息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的。
(2) 特定的培训对象和项目的独有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特定的培训对象, 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其培训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性。培训项目具有特定的培训时间、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条件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要素, 对其实施特定管理。
(3) 培训的整体特征和项目的系统属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整体, 是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过程的综合等。这些活动的综合在实施过程中不是无序的, 而是成系统化的, 通过系统思想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综合在一起,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项目生态, 最终形成培训项目系统化设计方案目标。
2.实践上的可行性
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优势:其一, 注重效率, 项目管理主要通过系统化管理来改实现项目培训绩效, 注重项目的质量, 强调在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下完成特定的项目目标和任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注重效率的活动,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培训目标, 这一点培训与项目的理念和思想是一致契合的。其二, 强调效果, 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线, 以结果为航向, 注重项目最终完成质量和效果。对培训实施项目管理, 有利于变革传统培训模式, 解决现有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 提升培训效益, 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有效弥补了现行培训管理制度的弊端, 转变培训观念, 采用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设计的思想, 从宏观和微观上重新设计整个培训流程, 重建培训管理制度, 为新一轮教师培训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实现培训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 从现行教师培训看项目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上的应用, 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运用项目管理, 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鉴于对项目管理在教师培训中可行性和必要性应用的深入分析, 加之笔者曾参与实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管理工作, 并经过不断反思总结, 笔者提出并建构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用体系结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管理集中贯彻了过程方法论原则, 融培训过程设计与培训管理于一体, 构建一种培训模式清晰、操作实施简易, 并能有效保障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任务的完成、培训绩效的提高的教师培训体系框架。该体系主要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实施、过程监督、评估反馈等五个方面从宏观上对培训项目进行整体架构, 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再从微观方面进一步透析设计, 以此来保障并提升应用项目管理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绩效。
在实施教育技能能力培训项目的过程中, 要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益, 树立品牌形象, 重点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培训需求分析调查, 确定培训方案
1.走访各中学教学机构, 开展调查研究
积极主动方位各中小学教学机构, 与学校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 了解各自需求以及教学一线所需求的培训专业技能。通过培训需求分析, 总结培训具体需求信息, 及时规划或调整培训计划方案, 保证培训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2.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了解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对于不便访谈的学校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 另外可以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开展调查, 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 他们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信息, 对于学员本身的问卷调查作为获取培训需求分析的一手资料最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在开始本培训项目之前, 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可以有效地调整本次培训的计划。
3.关注前沿动态, 保证培训的与时俱进
培训的设计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要纳入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 了解专业培训发展方向及培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 以此来指导培训项目, 有目的有计划地行事, 确保培训与时俱进。
(二) 开展培训实践, 提高培训绩效
培训实践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高低, 培训过程要始终贯穿质量第一主线, 在培训实施阶段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依据成人学习特点设置培训课程
在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需求调研之后设计出了实用、有效的培训方案, 而在设置培训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培训学习的特征。培训学员层次、学历水平不同, 所参加培训的类型、采用的培训方式也不尽相同, 此外培训学习具有周期短、任务重、送培单位要求高、培训内容涉及广泛的特点, 把握学员及培训学习的这些特点和规律, 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让学员满意的课程。
2.合理配备师资结构
培训重在解决一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由此在培训教师选择上要注意内外结合, 合理培训师资结构。为了满足教学实践需求, 尚需要一线教学指导专家, 这些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同时, 还需要在校聘用校内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培训授课的主体, 这些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授, 是所从事领域的专家, 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课程多以理论基础和前沿讲座为主, 能让学员把握专业前沿, 引领他们走在领域的前端。
3.做好培训与教学后勤服务
培训过程的服务是纷繁繁杂的, 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教学与后勤两方面。教学服务是核心, 后勤服务是辅助。教学服务需要做好根据教师及学员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和选择培训方法、指定合适培训教材等工作。后勤服务较为烦琐, 培训教室的合理布置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培训活动的组织, 甚至对生病或遇到困难的学员的问候和帮助、协助学员生活困难等, 所有这些细致的服务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位学员的身心感受, 从而影响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整体评价。这就要求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实施期间密切关注学员学习生活的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到细心管理、精心服务, 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因此, 受训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综合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 与其效果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开发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吕俊.从项目管理角度入手提升培训质量[J].继续教育, 2008, (8) :43-44.
[3]王晓阳.基于项目管理的跨文化培训研究[D].上海:上海外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苟萍.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现新型教育培训管理模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38-40.
[5]陈小微, 孙祯祥, 李金磊.绩效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3) :56-58.
[6]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5/info13495.htm, 2004-12.
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一、应用Word文档编写自己的重难点题目
学习同样的内容,各人有各人的收获,对于甲来说是难掌握的内容,对于乙可能很简单;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熟练掌握了,而有可能个别优秀学生漏了这一知识点,所以建立自己 特色的重难点题目势在必行。
开学初,老师可以用练习输入文字的方式,把课本、学习园地、配套练习册的内容分工,让学生分页输入电脑,老师再按顺序整理好,把电子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与作业中就可应用这些内容,根据老师的批改和与同学的交流,把自己的重难点题目按日期在Word文档中整理出来:复制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完整的解题过程,对题目的反思……这样既可省去往错题本上抄题,又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把知识进一步归类。
小学阶段,学生应用Word文档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应用。如分数的输入,方法为:插入→域→类别选:等式和公式→域名选:Eq,点域代码:选项→选项开关:选“\F(,)”,点击添加到域,得域代码:EQ\F(,),在括号里逗号前面输入分子,后面输入分母。如题目:,右击分数,可以切换域以修改分数。
学生只有解决了基础的输入问题,才能有兴趣整理自己的题目。
二、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预习或回顾教学内容,解决学习的难点
现阶段我们用的是青岛版五四制课本,教师用书的光盘里面有对应的课件,课件紧扣教材,生动地展示了每节课的内容。老师把课件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也能自主学习。
在课上,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应用课件的方法,比如有动手操作的题目,学生应想办法操作出来;题目的解题过程,自己在练习本上认真做一遍;需要调查研究的内容,走出家门,切实地调查一番……我们不应只是学习死的知识,而应把知识活学活用。
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件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剪切的时候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的。那么,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可以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也可以是两个直角梯形;无论得到怎样的图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深刻体会这一转化的过程,这样在学习三角形或梯形面积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转化的本质。
三、学用几何画板,画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图形
自己复习资料上的题目,图形部分不好作图,应用几何画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课本的部分图形题目不理解,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作图,测量、计算并推理。
比如探究谁的面积更大时,可以作图、测量并计算。一个大圆,以大圆的半径为小圆的直径画半圆,四个半圆组成风车的样式并涂色,问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大圆剩余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作图、测量面积并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大小相等。为什么呢?
我们再进一步进行理论计算。设小半圆的半径为r,则大圆的半径为2r。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πr2÷2×4=2πr2
大圆的面积为:π(2r)2=4πr2
则大圆剩余部分的面积为:4πr2-2πr2=2πr2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大圆剩余部分的面积相等。
所以在几何画板中,只要图形画对了,那么结论也就得出来了。
四、看微课程,学会学习
微课程引入教学,使课堂的学习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课程参与的课堂学习,是学生课后按教师的要求,先看微视频学习新知识,然后在课上交流与巩固知识;学生先学习再交流,基本的学习障碍就可以提前解决。
比如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制作了微课。学生在课上学习时,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凸显了三边关系的本质;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条,演示了三根木条何时能围成三角形,既增强了演示的直观性,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学生用两根木条钉成活动的木条,另一端缠上线,很好地解说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问题。
五、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远离游戏
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我们可以用网络来查找和收集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交流信息。比如自己不会的题目,经过思考还是找不到思路,就可以上网寻求他人的帮助。老师已经建立了班级的QQ群,有些问题也可以在群里面交流。
最近,QQ群的应用不算理想,真正交流学习的同学不多,而发怪图片、讲脏话的不少。这说明学生只是把网络当成了玩具,而没有用到实处。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流的内容,把不健康的东西剔除。
教师可以通过家校互动,寻求家长的帮助,督促孩子合理应用网络;特别叮嘱家长:以身作则,远离游戏。
相关的程序还有其他方面的应用,我只是选了部分适用于小学数学的内容来阐述。我们已经身处信息时代,只有大胆地应用现代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得更远,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提升得更高。
参考文献:
姚达健,杨友平.现代信息技术让学习体验更有效: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9.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篇九
学校:西夏区第八小学
教师:
田婷
日期:2016年11月6日
近几个月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现以接近尾声。通过培训和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一、树立了新的理念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紧张有序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交流视野的开阔
通过这个平台,与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让我开阔了视野。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美术、探迷惑,使我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平台,使我们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方便交流。
通过看视频,视频答疑让我们有了一次与专家学者进行近距离探讨问题的机会。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让我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通过观看答疑,我得到了很大启发,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受益匪浅!
三、教学方法更新
此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我们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1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2016年德化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1.通过培训,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教学设计,个人博客的创建,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等)。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更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2.通过培训,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认识相当模糊,通过培训,发现原来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处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还能用在授课中,可以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等。
3.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积极交流、认真切磋、热情帮助。
培训后的打算:
1.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4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而数学教师应该首无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开展优质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上,他们最多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评价、选择和改造大量已有的课件制作素材,把要使用的课件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充分融合在自己的教学思路中,,而近年来,许多使用便捷的工具软件已经普及,广大一线教师也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等形式,已经或者即将掌握初步的“自行改造他人课件和设汁课件,使之与自己的教学思路融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几何画板是做数学实验的最好工具。做数学实验就是要体现出数学在变化中的不变规律。在过去的几何教学中,使用常规的作图工具,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容易掩盖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是在动态中表达几何关系的图版,它不同于其他绘图工具的突出特点就是“它动态的保持几何关系”。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形可以动。而几何画板的精髓就在于“在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和简单的教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特别是教学软件的开发,使得在教学中做数学实验成为可能,并且变得非常容易,现象明显。因为计算机可以使数学中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使变化的东西体现出变化过程,从而体现出变化过程中的不变规律,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协调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对学生多种学习活动的指导、计划和协调,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的影响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对话完成。通过计算机,学生不仅可以观察教师做演示实验,还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学生做数学实验成为可能。学生获取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展开、难点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方式符合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索、發现等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内容,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问题,选择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p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五、多媒体手段教学的适度性原则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应注意不要滥用。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有着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特殊功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就要抛弃传统?只有把多媒体教学和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要明确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传统教学为主导的思路,以人为本,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 2.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实传统教学内容,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3.注意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适时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十分认真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下转第25页)(上接第34页)件,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到既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又与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相适应。
12.以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因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受到的冲击更是直接。众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急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通过创新谋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积极推动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国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运营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2,260亿元,约80%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基本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超过90%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但目前信息化大多限于单项的应用,还没有进入全面集成应用的阶段,多数没有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期望的回报,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有些企业软件投入仅占硬件投入的1%,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大多数企业只限于使用基本功能,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业务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没有转化为企业自身核心能力。从机制上研究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信息技术作用,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边界大大扩展,传统的管理变革和单要素创新已很难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模仿引进走向自主创新,创新要素(知识、信息、资源、人才等)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整合,这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系统化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就成为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信息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前沿思想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因此,需要从全要素、全价值链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作用。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
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企业全流程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2、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大多从传统手工作坊、家族企业起步,其固有的管理模式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而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建成了知识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商务智能平台,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同时,从组织机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促使企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通过推进信息化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动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创新,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纳入信息化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3、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
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散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净产值。信息技术也使中小企业打破地域格局,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开展国际营销。
4、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型企业因资源禀赋和能力制约,更需要通过外部协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加入创新网络,改变了其资源状况,也对能力的路径依赖性重大影响,中小企业围绕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核心价值链,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丰富资源,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供应商、协作厂和经销商,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合作的虚拟企业,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将通过成员单位间协同创新、统一策略、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在促进成员单位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从而能够协调推进,构建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5、培养知识型员工,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
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的外部获取和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e时代e企业的知识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的环境平台,强化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员工的成熟度。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科学的组织结构内让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实现全员创新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内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在企业外部,促进企业整合全价值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图1)
三、总结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全面信息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实现企业资源快速传递和有效集成,将信息技术(包括各种管理软件和产品开发工具)不断渗入到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将信息化转化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从战略高度全员推进,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变革同步规划。首先,根据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步推进,精心实施。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其次,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把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到生产运营的所有领域,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将组织的管理职能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能力。此外,企业还需将信息化延伸到外部网络,与价值链中供应商、销售商优势互补,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彬.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9.
[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R].2011.
1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在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了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了能让本次培训中学习到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进步,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现制定个人的研修计划如下:
自我分析:
通过这次的信息技术能力测评,我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全部不合格,自己还达不到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初级阶段,自己在word和excel的运用上还仅仅知道一些皮毛知识,还几乎不能运用PPT制作课件;在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和使用、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等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研修目标:
通过这次培训前的测评结果来看,我应该侧重学习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和使用、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化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的基础知识和运用,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上,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课堂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word和excel的相关知识,科学化的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的分析,让自己从以前的用计算器,甚至于用算盘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自己向专业教师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相长。
研修计划:
1、完成培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及时登录上网学习视频讲座;参加网上网下的积极参加互动研讨、学习反思、答疑等活动;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2、学习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等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掌握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并能熟练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中,既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又提升自己的能力。
3、学习word和excel、PPT以及多媒体素材加工,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备课、课堂教学和编写课堂练习中,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4、学习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数学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等知识,并在以后的自己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教育模式,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操作与使用、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室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设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从而实现多渠道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
6、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自己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促进自己向专业教师发展。
7、在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束后,我还要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信息教育手段。
1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在为期3个月的集中学习时间里,为了加强自己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修养,我努力学习了各位教育界领军人物的理论讲座和案例分析,这些理论和实例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开发指南研制思路”、“交互式教学系统”、“云课堂”、“微课”、“微课堂”等等无一不冲击着我的脑海,不由笑曰“我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
通过培训我还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范文写作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
件的基本应用。我深深知道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自身能力前提,聆听了进修学校老师对教育教学信息理论深入浅出的讲授,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老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同伴互助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在本次学习中,让人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员们的互助学习和经验共享精神。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学们通过QQ群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已有技术。学习中一人出现困难时,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都主动支招,帮助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往的培训班中甚至在学校同事之间都很难看见。各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在这次培训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新的软件,并尝试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这完全让学生感到很惊讶,而我自己在相同内容的教学中也得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个亮点。这些都告诉我在今后的培训和学习中也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应该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出现,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方才能真正转变观念,提升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才能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总之,在这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五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师培训, 因此,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不同培训模式。为整体了解我国已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 本文从培训方式、培训理念、培训设备三个角度对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进行分类, 并概括出每个培训模式的特点, 通过分析和比较, 探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培训方式视角下的培训模式分类
通过整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相关文献, 根据培训方式的不同将教师培训模式分为三类:面授集中培训模式、远程培训模式和混合培训模式。
(一) 面授集中培训模式
面授集中培训模式是指把参训教师集中在固定学习场所, 在短时间内通过面对面讲授的形式传授知识内容的一种培训模式[1]。这种培训模式最核心的特点是以面对面讲授的方式进行, 可以使参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大量有价值的理论内容。在这种培训模式中, 参训教师如果遇到问题, 可以随时提问, 培训者及时给予解答。
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限制,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大多采用面授集中培训模式, 在规定时间内, 培训机构聘请学科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参训教师通过与专家和同伴的交流, 获取新的知识, 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2]。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在传递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参训教师可以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 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理论培训阶段通常采用这一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如:参训教师大多是一线教师, 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造成工学矛盾突出;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知识, 容易造成理论知识脱离现实情境。
(二) 远程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的介入, 使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不仅变革了参训教师的学习方式, 也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远程培训模式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 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 将课程远程传输给参训教师的一种全新培训模式[3]。远程培训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培训范围广、培训时空不限、培训成本低、交互性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等[4], 可以有效解决面授集中培训模式中的工学矛盾、培训经费过高以及重复式培训等问题, 对于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不断深入研究和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设计基于不同终端设备的教师培训模式。根据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性, 可以将远程培训模式划分为两种: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和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各自的优势与适用性。
1.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远程培训模式兴起初期, 研究者开始将卫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应用到教师培训中, 设计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固定的教师培训模式与格局被打破。
2005 年, 教育部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始进入考评阶段, 大规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始兴起, 利用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所开展的培训采用的就是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5]。这种培训模式可以让参训教师熟练使用计算机, 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这也是该培训模式最独特的特点。
2.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培训模式
近年来, 无线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给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式[6]。移动培训模式是指学习者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并在适当的情境下, 通过移动技术实现教与学的丰富交互的数字化学习模式[7]。基于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在线浏览的培训模式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
基于WAP在线浏览的培训模式是指参训教师使用智能终端到相关网站上随时查找、浏览所要学习的内容, 实现参训教师与培训内容之间的交互。这种培训模式的特点表现为两方面: (1) 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学习地点的不固定性,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实时交流互动; (2) 学习工具的便携性, 如果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 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找到解决方法, 提高了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有效提升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但由于受到智能终端屏幕太小等因素制约, 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我国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教师培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域中还没有典型应用案列。
(三) 混合培训模式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 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单一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 把多个培训模式相结合, 优势互补, 开展教师培训。
所谓混合培训模式, 就是把传统面对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和远程培训模式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9]。使用这种培训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四方面: (1) 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参训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形式[10]; (2) 在面对面集中培训中, 参训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 系统而高效地掌握教育基本理论, 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不但可以面对面交流, 还可以通过留言板、QQ、微信等工具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沟通与交流; (3)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继续学习未掌握的内容, 也可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4) 培训者通过和参训教师的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 监控学习过程, 及时引导参训教师。通过与培训者的沟通, 可以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 这种模式有教有学, 既吸取了集合培训的优势, 又融入了远程培训模式的优势。
2010 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就是采用混合培训模式。该项目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力求大规模、高覆盖率、低成本、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这种模式既重视培训者的引导、激励和监控的作用, 又注重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1], 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培训理念视角下培训模式的分类
为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效果和考量时效性, 研究者们加入新的培训理念来完善教师培训模式。依据培训理念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和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
(一)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参与式”的氛围中, 参训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 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培训模式[12]。这种培训模式的特点有: (1) 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的平等性和双向性; (2) 通过和同伴的交流, 培训中遇见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 参训教师自主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学习内容, 提高培训效果。
目前, 利用该培训模式的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央电教馆联合开展的“灾区教师培训”项目, 该项目于2010 年初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四川省青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和甘肃省5 个县开始应用,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 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对受灾地区的部分教师进行培训, 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也得到了参训教师的普遍认可。另外, “教育部-IBM基础教育教学创新项目”也采用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改进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应用最广泛而且最受参训教师喜爱的培训模式之一, 培训过程强调参训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各环节中。培训者在设计培训活动时加入了“参与式”观念[13], 方便参训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另外, 培训者通过与参训教师的交流, 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进展, 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 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用性。
(二)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培训者的指导和带领下, 要求参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指定课程内容的一种培训模式。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包括: (1) 培训者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培训过程中发布课程公告[14], 引领参训教师学习, 控制参训教师的学习进度;通过QQ、微信、邮件等通讯软件对在培训过程中落后的参训教师进行提醒;每个模块完成后, 培训者在讨论区进行总结, 引起参训教师的注意, 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2) 学习时间上采用“大同步小异步”的原则[15], 要求参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具体的学习时间不作要求, 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 便不能提交作业。 (3) 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 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班级讨论区、论坛或其他通讯软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 保证教师培训的效果。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16]采用引领式培训理念, 该培训平台设有知识文本、拓展资源、在线测验、专题讨论区、答疑区等模块, 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课程内容, 规定了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段。近几年, 该网络培训平台使用该模式对全国近30 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
引领式在线培训模式的核心是以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为特色, 强调指导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角色, 这是引领式在线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17], 有力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研究, 发现我国对其进行的深入探讨。在培训方式上, 从强调少数人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向大规模远程培训模式发展, 从单一培训模式向混合培训模式转型;在培训理念上, 从关注培训者的教转变为关注参训教师的学, 努力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提升教师培训的整体效果;在培训设备上, 从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培训模式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培训模式发展。
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76-02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目前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它不同于专业能力,而是一种通识能力。用人单位也许会愿意花时间、花人力来带应届毕业生熟悉专业知识的应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大多用人单位还缺少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所以,他们更愿意应届毕业生能将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立马实践于工作中。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1974年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1],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用得不好,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用信息道德来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为创造干净、和平、文明的信息环境提供条件。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内容
可以用于工作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了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常规硬件知识
虽然现在笔记本越来越多,学生购机也因为其便利性,大多会购买笔记本,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单位上给员工普及笔记本的还相当少,估计在未来几年内,台式电脑应该还是主要工作机型。笔记本的维修主要是厂家完成,一般个人是不会拆开检查零部件的,否则销售方会在其保修方面毁约。台式电脑不同于笔记本,存在多处连线,容易出现接口松动。台式机就算要保修,我们也不可能抱着整个电脑往维修点跑,还是要先判断故障所在零件才行。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常规硬件知识主要包含计算机零件连接以及常规故障判断。笔者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我的电脑怎么黑屏了”,结果走过去,发现学生的显示器电源指示灯都不亮了,是因为他们转动显示器时造成后面的电源线松动了。诸如此类的事件非常多,所以大学生应学会判断常规故障,而不要动不动就惊动专业人士。
(二)常用软件的使用
笔者认为,常用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windows平台的基本操作、offcie系列软件的应用、防病毒软件的使用,其他应用软件的使用如PS,PDF阅读器、压缩工具等。为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应该对基本快捷键熟练操作,同一事件学会用多种操作方法以应对不同的工作情况。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
“上网”这个词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贬义,但因为人们对上网内容的局限使得它好像成了坏孩子们干的事情。大学生应扩大自己的上网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搜索有利于自己学习、生活的资料,掌握网络利用技巧,以便日后用于工作中。
(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行为目前如火如荼,大学生应该让自己参与其中。并不是没有东西购买就没有必要参与电子商务,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还是要接触的。现在的企业单位基本都参与了电子商务行为。大学生还要扩大自己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参与范围,不要说起电子商务就只有淘宝,可以了解铁道部网站购买火车票的流程,了解“去哪儿网”购买飞机票的流程,了解阿里巴巴这种BTOB的电商网站,了解公司自身主页的销售模式等等。
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现在大学基本都在一年级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内容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系列操作、病毒防范等,与本文前面提到的应用能力包含内容基本吻合。笔者在近十年的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生入学计算机基础越来越好,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与自身在开学时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性格有关。现在新生大多是90后,一般都自信、骄傲,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给这部分人稍许打击或增加作用任务,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用学习。
(二)参与各种竞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就结束了,等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很多学生已经将全部所学还给了教师。为保证应用能力的持续利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大学特别是一年级之后多参加与之相关的竞赛。现在国家很多机构都在组织相关的竞赛,一般有学校团体赛和个人赛。各高校也应该尽量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满足学生将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赛经历及成绩也能对日后步入工作岗位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四川民族学院目前就已经组织学生参加了几次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ITAT)大赛。除了这类机构组织的竞赛,各学院还可以自行组织相关竞赛。四川民族学院目前已组织五届办公软件竞赛,采取“十分”的应用型题型,完全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2]。
(三)寻找各种实习机会
应用能力必须实践,学生应该尽可能地给自己增加实习机会。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才更有积极性去探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笔者给学生理出了几个实习机会。第一,加入校内外相关组织,如院报、系报等。第二,利用寒暑假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社会实践;有学生向笔者反映,在面试假期工的时候,问计算机怎么样,他说还不错,结果进入工作岗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工作效率也很低。只有在有问题的地方才能进步,鼓励学生多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才是无缝步入。第三,自行成立计算机相关服务组织。例如,可以几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脑维护维修部门,免费或低价为需要的学生服务。现在做小生意的学生非常多,学生也可以考虑经营一个打印店之类的,同时帮需要打印的学生提供文件格式设置等相关服务。
三、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主要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3]。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简单来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否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4]。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信息道德: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5]。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四、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路径
要有好的信息能力,大学生在上网时不要总局限在同类网站,应扩大自己的应用范围。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第一,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第三,学习一些检索技术,特别是一些大型检索类网站如百度的检索技术。
前不久,国家出台了抵制造谣传谣的相关法律,证明我国的信息道德到了必须规范的时候。人人都在感叹信息环境不好,又有多少人从自身出发考虑过呢。笔者列出了几个方面,呼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意去遵守,为将来文明的信息环境做出自己的一点小小贡献。希望大学生不制造、不传播虚假信息、黄色信息和反动信息;不非法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网上文明聊天;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发布信息[6-7]。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实大学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拓宽就业门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10).
[2]潘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6).
[3]刘瑜.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再设计的必要性及其筹划[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6).
[4]张瑞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情报科学,2013,(8).
[5]曹志梅,郭太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探索[J].新世纪图书馆,2013,(4).
[6]曹玉娜,陈慧敏.3G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13,(1).
[7]符勤,刘海萍,宋满满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分析——以长沙学院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1).
1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一、学习的内容
20xx年全国教育系统开展了网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们这次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培训我学习了因材施教中的师德修养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与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中的方法与策略(1到4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标准解读学习了理解与提升工程、了解标准的研制背景、了解标准结构与特点、明确自己努力的方;不让学生畸形发展的教师;教师义务的法律界定与履行(1至2节);问卷星的使用;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和方法专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专题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必学内容。
二、学习的收获
(一)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传道者,应有超前意识,率先想到适应新形势、进入新角色,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对社会需要什么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思考和全方位专家解读,主要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师的施教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练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学科基本功,加强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师应该改变粉笔、黑板完成的传统教学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的重要性,我已经开始补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进修和多问多实践,在制作课件方面我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通过这次学习我积极主动的向信息技术老师请教相关的知识,原来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多数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还不能够通过整合把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得以展示。也还没有把信息技术用于物理教学中,使一些实验模型能从静变为动。也不能使微观世界的放大,我要根据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习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专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解读,我们知道当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近几年好多报道教师道德失范事件,让人民对我们教师的道德素养发生了质疑,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工作中是否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得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向教师群体普及教育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规范教师道德专业特性,则对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职业道德的素养体现也是不可缺少的,现阶段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必须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微小的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改正,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今后努力方向
1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八
通过本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在培训中,我坚持每天登陆培训平台,认真学习聆听专家们的指导,通过学习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潮流,先要真正改变教育观念。现代社会信息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收集信息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自学实践的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手段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操作、上台展示,老师只是从旁引导、组织。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教师不光要转变教育观念,还要转变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此次培训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渠道,专家视频学习、优秀教师案例学习、优秀课例学习、同坊学习、论坛学习、专家答疑学习等。可见,学习不是单一的从书本中获取,以上渠道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在此次培训中,我爱上了逛论坛。因为上面的帖子全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困惑,专家们都一一耐心作答。在课堂中我讲到最小的一位数是几的问题,论坛帖子里正好有专家作答:“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都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作答。”,所以说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
在此次学习中我掌握了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方法、编辑文档的技巧、处理声音的技巧和如何制作微课等,了解到了新的教学方式慕课、翻转课堂等。同时MindManager软件的学习也正好在学校课题中使用,帮助颇多。此次培训后我也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发现通过深挖教材,充分备课,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教学,这样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19.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九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策略
虽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习化社会的逐渐形成, 为知识的传播、分享和创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以及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大量的事实证明, 仅让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技能训练, 并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以下简称《测评指南》) ) 认真梳理了能力提升工程在新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能力提升实施策略, 以期为新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 能力提升工程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任何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都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推动新的技术和教学方法融合, 甚至将多媒体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从视觉冲击到学习兴趣都有不同的改变。教师较好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促使学生想学习, 使其对信息技术有着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还能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标准, 实施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这就从信息技术素养、计划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四个维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由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操作应用性很强, 会理论的不一定会操作, 会操作的不一定在教学中讲得好, 所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 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各门课程的学习要求, 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听懂, 会在应用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或手段, 在实践中根据各地情况不断总结适合本班、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很重要, 切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3.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习课程, 对于有一些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 掌握起来并不难, 但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应用信息技术还存在许多教学盲区。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 区别对待, 进行个性化教学, 并改变原来只会读或听的教学习惯, 用实际应用、亲手操作来促进学生爱说、会用。
4.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对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教师通过培训学习, 能够快速提升专业技术操作的能力, 保证学以致用, 在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工作,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以学习者的姿态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能够将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运用到教学中。这种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上的专业化发展, 并且与摸索自学相比, 集中培训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更快地使教师掌握专业要求,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学队伍的壮大。
5.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测评在教师培训中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技术和应用技术。最终, 能力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就是希望教师能树立专业发展意识, 掌握相关技术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并带动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 从而带动自身完成从学员到教员的角色转变, 从而实现让学生掌握该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 并在评比中促进学习, 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 新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施策略
1.加强训前测试, 按需选学
根据新疆地域辽阔、多民族语言教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具体情况, 培训机构应在全区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稳妥有序地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自主选学工作。通过政策杠杆, 在招标遴选承训远程教育机构时, 把开发课程自测平台、提供教师培训自测诊断和自主定制学习内容作为招标的重要指标, 要求针对新疆不同类别教师的需求设置初级培训课程、中级培训课程、高级培训课程等, 其中的分级也可以按照新疆各地中小学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加以区分, 如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培训课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培训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培训课程、移动学习环境培训课程等, 并同步实现民族语言系列课程资源二次研发, 有针对性地对各民族教师实行组织分层、分类培训, 满足不同学科 (领域) 、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 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 确保按需施训。训前的测试应对应《能力标准》的所有要求进行测评, 各培训机构也应通过认真分析教师的测评结果、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及参训教师的需求, 设计培训课程及培训目标, 以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按需选学。
2.丰富培训内容, 与国际项目融合
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内容的选择上, 各培训机构要注重实用性, 要根据各地、州、市的教学环境情况以及训前诊断测评调研的结果, 丰富课程内容, 开设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课程, 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 以便教师选学。目前, 教育部提倡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国际、国内合作项目, 都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
3.创新培训模式, 混合式研修+训后实践
新疆中小学教师有近26万人, 要在4~5年内完成每人50学时的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单靠面授形式的集中研修是无法完成的, 而在培训中最便捷、最经济的形式便是网络远程培训。但如何使网络远程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防止其流于形式, 就需要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 为防止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中出现“挂机”“替学”等现象, 培训机构除了培训课程设置要贴近一线教师需求, 激发其学习兴趣外, 还应在全员网络培训期间, 组织完成有针对性的送教培训, 切实解决参训教师在工作教学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培训者和辅导团队的培训任务, 可以通过集中研修辅以网络培训的方式完成;同时在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时, 可以借助“国培计划”网络研修社区模式, 大力开展校 (园) 本培训。网络远程培训机构应采取线上线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混合的培训方式, 分阶段采取测评诊断、层次递进的方式, 分阶段设置研修任务与相应课程, 帮助参训教师从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内容的引领性研修, 过渡到自主性研修。
4.少数民族教师培训课程本土化、培训多元化
目前, 虽然新疆在大力推广双语教学, 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学校依然是多民族语言教学。因此, 首先在培训目标设置初期就要同步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培训课程, 使其内容本土化;其次要做好培训多元化, 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使少数民族教师能尽快地融入到培训中。
5.做好能力测评, 重在训后应用
评估是培训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仅要评估培训的效果, 还应评估教师的满意度。首先, 应根据《能力标准》中的要求将各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成简易多媒体环境、交互式多媒体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四大类, 测评由各参训项目学校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 依据教育厅应用测评的标准, 并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参训教师的学习内容, 负责组织学习成果实践应用的测评考核。其次, 教育厅应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推广活动,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促进一线教师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知识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定期开展网络研讨, 让一线教师参与进来, 积极畅言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形式, 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再次, 应将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工作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有计划地向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面转移, 适时推出新的考核大纲、试题、考核形式, 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效性, 检验学科教师的学习应用成果。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信息技术培训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 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 能将教师培训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学与教、教与学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教师来说, 提升工程能将学与教的课程本土化、培训多元化, 同时可做好能力测评, 训后应用。虽然提升工程在新疆的实施还面临很多困难, 但如果新一轮的培训在内容、测评、应用、监管上能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应该能让教师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育教学改革要睁眼看世界[N].中国教育报, 2014-03-10 (12) .
[2]高建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就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6) :17-18.
[3]顾兴东.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7) :148-149.
2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十
【关键词】大班额 信息技术 小学生阅读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1-01
一、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应用及大班额教育的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在我校的现状分析
笔者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做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
由上述的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小学生都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其中有28.0%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而他们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原因中,有48.7%的学生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用来上网玩游戏(21.2%)。还有一些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是觉得课程轻松,不会有繁重的课后作业。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有着较高的兴趣,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还有待提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并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
2.大班额下信息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首先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这是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班额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但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并不明显,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成绩倒退的情况。综合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大班额,语文课堂采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且在应用的方式上也有不当的地方。这是引起最终成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语文教师由于担任了两种教学内容,因此工作量相对较大,从而导致自己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补充新的教学模式和开展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进而使自身对信息技术内容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到提升阅读能力的整个兴趣不高。
二、大班额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改善办法
通过上述对于大班额教育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大班额的教学效率以及信息技术正确的应用方式的改进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做法:
1.正确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当前的教学理念有一个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给予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想要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上在本着轻松愉快原则的同时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指导,在不破坏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大前提下,对其学习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控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和阅读技巧,从而提升其阅读水平。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正确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及对教师新教学方法的施行都具有尤为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大班额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之外,也要积极主动的改善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学生的生活、游戏。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多数教师往往会经常与前排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对后排学生造成一种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在上课间,要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前后排的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在课间,多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并积极参与。
3.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与之相关的教学体系还未形成完善,师资力量较其它学科也比较薄弱,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照搬一些网络视频中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且不具有实用性。
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多样化形式。例如,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收集相关的内容,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的问卷调查,分析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感兴趣的原因,再综合当前大班额下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探讨了几个问题,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齐广平.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缅.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09-13
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研修总结08-0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研修总结275024106-23
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心得总结体会09-3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计划07-2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09-15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09-12
强化信息技术培训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07-09
中小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返岗实践个人总结06-30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总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