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教案设计

2025-01-02

我的故事教案设计(共17篇)(共17篇)

1.我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一

《音诗音画》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黄鹤的故事》交响童话,了解作曲家以及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2、欣赏《黄鹤的故事》,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并认识中华民族乐器笛子和西洋乐器竖琴,知道各乐器表现的人物。

3、在聆听《黄鹤的故事》时,能够辨别不同曲段的不同情绪、风格,并能随音乐以动作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

4、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聆听、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交响诗感兴趣,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交响诗的由来,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交响诗“黄鹤的故事”经典片段并熟悉主奏乐器。能够对交响诗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通过欣赏,感知各段表现传说戏剧性冲突的音乐,让学生喜欢上交响诗,喜欢民族音乐。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单元《音诗音画》。这一单元主要为“交响诗”为主。“交响诗”是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黄鹤的故事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是我国作曲家施咏康的作品,曾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小时候,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我们逐渐长大。以前,我们听得是用文字叙述的故事,其实音乐也能为我们讲述故事。(2)教师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通过这首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里面所讲述的故事。这首抒情凄美的歌曲向我们诉说的是一个“仙鹤姑娘”的真实事情。然而,有情有义的仙鹤岂止一只啊?(3)老师曾看过一个关于黄鹤的民间传说,大家想听吗?

传说:人们和平而辛勤地生活着。他们中间有一个乐观的艺人——老马,他会吹奏美妙的笛子,常为人们劳动后吹着愉快的曲子。老马要离开了,人们依依不舍。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快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他唱着: “黄鹤黄鹤快跳舞,千万别去老爷府; 在我的笛声下,给人民多跳舞”。艺人离去了。黄鹤从墙上下来。人们唱起了歌:“ 老马老马好老马,画只黄鹤顶呱呱,黄鹤啊,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蠢相的官老爷闯进来了,用强暴抢走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民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今天老师就将带着大家走进这神奇的传说,去欣赏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施永康为这个传说创作的交响诗。新课讲授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施永康,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黄鹤的故事》是他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演奏。整个交响诗富于抒情性与浪漫主义色彩,如一幅写意风景画,充满诗的韵味。

3、分段欣赏、分析全曲。(1)欣赏第一部分:

引 子:安静的慢板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第1—35小节)。

问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你从音乐中仿佛看见了什么景色?边听边想画面,听后请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场景。

师小结:表现人们和平生活的情景。秀丽宜人,似江南水乡,舒展悠扬似迷人的水墨画。

(2)欣赏第二部分

艺人老马的主题 :明朗清丽,优美欢快,具有鲜明的江南丝竹风格。先在竖琴与小提琴的伴奏下由中国笛子清脆地吹出,使人联想到艺人美妙的笛声。(第36—105小节)

提问:你能听出艺人老马这一主题使用了什么乐器演奏吗?(笛子)

教师介绍笛子: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组,表现力丰富。(3)欣赏第三部分

黄鹤舞蹈主题:舞蹈和欢乐场面是三部曲式,有两个主题,是黄鹤形象的两个侧面,具有传奇性与幻想性。第一个主题,轻盈优美,表现了黄鹤抒情优美的一 面。(第114—129小节)第二个主题,热烈欢快、活泼跳跃,描绘了黄鹤翩 翩起舞的情景。(第130—157小节)接着是三部曲式的动力性再现,两个主题交织一 起,达到副部的高潮。(第158—175小节)。提问:请学生说说自己听了这段音乐的心情。(激动,热烈,热情,高兴,愉快)等。还运用了哪种乐器?(竖琴)(4)欣赏第四部分:

先前美妙的舞曲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狂暴的不协和和弦打断,全部铜管暴发性地发出刺耳的吼叫,鼓钹齐鸣,弦乐和木管强奏出颤音和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紧张恐慌的气氛,描写了蛮横跋扈的官老爷突然闯进来。黄鹤的紧张与不安,惊恐与愤怒的场面情景。先前的愉快活泼和抒情明朗的气氛全然消失。接下来是一个描写性的短句,使人联想到官老爷对着始终不肯为他跳舞的黄鹤一筹莫展的可笑情景。最后一段诙谐性短句,描写蠢相的官老爷。(第200—256小节)。请个别同学上台随乐表演,表现官老爷闯来时蛮横的情景及黄鹤不舞蹈时一筹莫展的可笑情景。通过表演,让学生完全融入进音乐,使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5)欣赏最后主题 艺人的笛声 :老马悠扬的笛声再现后,官老爷愚蠢奸诈的主题 形象更加滑稽可笑,在老马的笛声指引下,黄鹤振翅冲出老爷官府,飞回人民的怀抱。在这段音乐的高潮处,出现了由小号和长号用特强的力度吹出,这是自由翱翔于蓝天的黄鹤高唱的凯歌,也是人们祝贺黄鹤回来的欢呼。(第300—375小节)提问:最后结束的音乐象征了什么? 乐队的演奏,为抒情优美的主题增添了庄严的色彩,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五、延伸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赏析,我们知道讲故事并非是文学作品的专利,作曲家也能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这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即交响诗,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也称为音诗;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提问:本首作品是音诗、音画还是交响童话?(交响童话)

六、总结

刚才的欣赏大家可能还意犹未尽,今天我们只是欣赏了交响诗的几个经典片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从电视网络上找寻更多的交响诗完整聆听,你将发现他们会是极富抒情性与幻想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色彩的伟大中华民族作品。

2.我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二

苏教版二年级 (下册) 64页-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 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 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 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的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 直观感知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小棒、尺、纸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2.生按要求搭图形。

3.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一) 认识角

1. 认识实物角

(1) 从情境图中寻找角。

(1) 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 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 从身边寻找角。

师:你能从教室里找到角吗?

2. 认识图形角

(1) 出示第2幅图。

(1) 让学生说一下这些图形有角吗?

(2) 把角画下来。

(2) 把三角板中一个角画在黑板上。

3. 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1) 摸角谈感受。

(2)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 任意找一个角, 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4. 试一试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 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做一个角

能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二) 感知角的大小

1. 师示范将角变大变小

生观察, 并说出其中的变化。

2. 学生操作活动角, 感受角的大小

3.出示钟面图 (通过观察能直观比较大小的)

师: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吗?

4. 再次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接近的)

师: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你有办法比较吗?

三、巩固练习, 检查应用

1.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 各有几个角?

4.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我来研究

3.《我的呼吁》教案 篇三

一、理解“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体会本文体现的演讲词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真诚、善良的情操,提高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培养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东半球的西南部,有一块跨越赤道南北的陆地,那就是——非洲。

(找学生说说对非洲人生活的认识,教师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

非洲人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之中现在还有许多人在挨饿,50%的儿童活不到5岁,而且还有爱滋病、埃博拉病毒、疟疾、流感等病毒时刻都在夺走非洲人的生命,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部落仇杀。这样的地方想必我们都不愿意去,但有一个人,却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似锦的前程,来到非洲,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与世长辞。他就是《我的呼吁》的作者——史怀哲。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己看手中的资料,归纳识记要点。(多媒体显示,学生填空、识记。)

三、明确文体,复习演讲词的特点。

(观点明确,逻辑性强,具有针对性、鼓动性。)

四、研习课文

(一)明确呼吁的内容。(板书“是什么”)

提问:题目为《我的呼吁》,那么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板书关键词)

提问: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直接呼吁听众,体现了鼓动性。

(二) 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明确“尊重生命”的内涵。(板书“为什么”)

1.指名朗读1、2自然段,思考:

(1)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2.明确: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第二自然段提出了什么是“善”、“恶”,告诉我们要怀善去恶。这两段分别从反面、正面进行了论述。(板书关键词)

提问:为什么要反对贵贱高低之分?

明确:因为这标准是纯主观的,而且会造成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他种生物的后果。当时(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犹太人。

3.学生互相质疑、答疑,完成对难句的理解。

4.延伸:执法机关判处杀人犯死刑,根据史怀哲的观点,你认为是“善”还是“恶”?(结合课后第二题的阐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理解了“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三)分析如何实现呼吁的内容以及当今世界状况。(板书“怎么做”)

过渡: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史怀哲的观点,但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呢?他是针对当时人类社会的现状提出的。(针对性)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简介背景。

2.学生读第3自然段,思考:

(1)文中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

3.学生讨论后回答:

(1)暴行、疫病、战争等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人类应该反对暴行、提倡善行,防治疫病、奉献爱心,反对战争、主张和平。(板书关键词)

4.质疑重点句,尤其是一处比喻、两处引用的含义、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5.联系现实

这次演讲是在1954年,但是,50年后的今天,上述的这些危险还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让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边用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边总结,)总结如下:

(1)暴力方面:巴以冲突(以暴易暴)、本 ·拉登与9·11事件等;

(2)疫病方面: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猴痘、疯牛病等;

(3)战争方面:已经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依然存在的朝鲜问题、台湾问题……

“二战”涉及61个国家和世界80%的人口,历时六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当今如果爆发世界大战,将可能演变为不可控制的核大战,那将是“你死我不活”的灭绝人类的灾难。

五、拓展延伸

比较《我的呼吁》与《我有一个梦想》在文体、内容、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六、课堂小结

1.全文思路:这篇演讲词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分别从反面、正面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这个伦理的核心内容;最后联系实际,指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个伦理。先讲是什么、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逻辑性强。

2.最让我们感动和受到鼓舞的,是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最让我们敬重的是他对生命的敬畏。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目前对现状只能从精神上去呼吁;但从小事上,我们却不难做到“田里的青蛙不要逮,地上的小草不要踩”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一切!

(播放麦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球》)

七、作业

以《我的呼吁》为题目,写一篇演讲词,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并适当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体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节课,我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学生整节课都情绪高涨、积极踊跃,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概念,训练了基本技能,并在情感、精神上受到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洗礼。

4.我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四

我的四季(一课时)

作者:锐思

一、             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二、整体感知

默读、思考:

1、《我的四季》    “四季”喻指什么?

2、人生如四季,有   的春,有   的夏,有   的秋,有   的冬。

3、画出扣题行文的标志性语言。

4、作者是怎样扣题谋篇布局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语言赏析

《十八岁及其他》散文诗的语言见长,《我的四季》哲理性的语言则是一大亮点,请细作品赏。

1、  文章的开头写春,作者没有写万紫千红的春景,却写了“不毛之地”,而且用比较细腻的笔描绘了开荒的情景,请在文中圈出重点词句,并思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⑴细瘦的胳臂、锈钝的犁、汗流浃背、四肢颤抖

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⑵突出生命的艰辛,不应该感慨逃避,不应该自艾自怜,而应该勇敢地肩负生命的责任。

(诵读体味)

2、  请同学们再回读一下哲理性很强的一句话: “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人,应该对属于自己的人生空间负责,这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使命。

3、  正因为有了这种价值观和使命感,“我”在“不毛之地”上艰辛劳作,怀着希望播种,读“每天……奋力以赴”。请你谈谈感触最深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明确】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人,一旦有这种热切的期待和愿望,就能注入动力,奋力以赴。体现人生的意义。

4、  这种奋力以赴,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写夏日的结尾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为什么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筛选文字信息,用原句概括。

【明确】干旱  望眼欲穿  痴心妄想  不再妄想  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顿足  懊恼  哭泣  撕成碎片  重新开始  不怨天尤人

冰雹  皮肉  碾成一张大幕  遮挡狂风、暴雨、冰雹

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而强者却会留下。

小结:

遇到困难,决不痴心妄想,而要奋力以赴

遇到挫折,决不怨天尤人,而要检点过失

遇到厄运,决不善良过分,而要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5、  经过人生的艰辛、人生的挫折、人生的拼搏,总会迎来收获的金秋,此境此情,应该是“欢乐”,怎么加上“又酸又苦”这一定语,联系写秋的结尾一小节,读一读,说说你的感悟。

【明确】生命的要义重在真正为生命耕耘劳作,含酸茹苦,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文章的主旨)

6、  这样,人的一生,直至“生命的黄昏”,才不至于“哀叹和寂寞”。为什么?

【明确】(进一步强调5题明确的内容)

作者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深刻感悟到“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生命”。告诉我们,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

学生齐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四、结束语

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5.《邮票齿孔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五

1、会认“齿”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是本课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本课难点。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简介邮票,激情导入)

1、出示第一枚邮票。同学们知道邮票的用途吗?(寄信、文化交流、欣赏、记录重大事件、收藏……)

2、每一枚小小的邮票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邮票的齿孔是怎样发明的?

2、默读课文,初知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讨论:

“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小组推荐代表或自荐在全班交流。

4、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真方便,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的人,还是研制邮票打孔机的人?一个反映灵敏、聪明手巧;一个善于观察、用心思考,要创造发明,二者都需要。

5、老师设计或选择一个问题,启发学生尝试解决:

据说,最初生产的卫生纸是完整无孔的,人们使用时需要用手撕开,使用起来不方便。后来,有人建议在一小段一小段之间切成孔隙,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拓展思维,动脑实践:

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哪些不方便?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巩固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组合互帮互助认读生字。

2、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3、教师抽查,游戏认读等。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正是因为阿切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才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了邮票打孔机的发明,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作业:同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6.教案设计我的信念 篇六

教学目标: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重点: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难点:

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伟大的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二、进入新课

1、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解释什么是“信念”?(学生很快查词典)

明确: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明确: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7.《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篇七

“读史必须读人, 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再现鸦片战争的场景, 联系鸦片战争发生的国内外背景, 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在北师大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 中居于首章首课, 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 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 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 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 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的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正反两方面) 。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 (讨) 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 (特别是爱国主义) 的了解仅限于影视, 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 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鸦片战争》影视片段, 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教师可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 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 由质疑走向探究, 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 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 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 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 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3.虎门销烟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虎门销烟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 教师最后指出“虎门销烟”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感受历史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 实现情感目标, 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南京条约》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 请你用史实驳斥 (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 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三) 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虎门销烟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 与时俱进, 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

8.《找规律》教案设计 篇八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逐渐用计算的方法确定规律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一、比赛激趣,引入规律

1.记数字比赛。出示两组多位数:135713571357,162536496481。在规定时间内,比谁记得快。

2.交流: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

3.引入规律: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规律的王国,去找找规律吧。

设计意图:通过“记数字”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迎来伟大祖国60岁的生日。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少年宫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彩旗招展,你们瞧!画面上的彩灯,彩旗和盆花都是随意摆放的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找出规律很容易,但更重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规律,让学生明白“以几个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是规律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师:有一些蓝花和红花,这些花是按照“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的顺序摆放的,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你能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2.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预设方法:

(1)列举法:蓝红蓝红……第15盆花是蓝花。

(2)画图法:△○△○……第15盆花是蓝花。

(3)分类法:奇数对应着蓝花,偶数对应着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4)计算法: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各个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第15盆花是第几组的第几盆?怎样判断?根据什么数来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

设计意图:“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找”。此环节应十分重视规律的发现和揭示过程,让学生在适度的交流和开放的场景中自由地观察、概括和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学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彩灯的问题吗?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自己尝试解答。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是2说明什么?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3)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要求出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适合用什么方法呢?

(4)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有关彩灯的问题”,实则是引起学生对几种方法本质的关注与比较,在比较中构思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对于彩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请你们想一想,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引导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来个回头看,由被动接受到自动思考,也就是方法的内化。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而且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接下来让我们步入少年宫的活动中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五、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首先让我们进入抢答赛场:

(1)数学数学数学…………第8个字是什么?

(2)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3)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你能说说以上各题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2.聪聪正在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菲菲。同学们,你们能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考你的同桌吗?

3.下面一起去画室瞧瞧。你能按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4.游戏。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吧:伸出你的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数1、2、3、4、5……,当数到17时,是数在哪个指头上?22呢?延伸:还有哪些数会数在食指上?

5.练习第一题。

多漂亮的剪纸呀!这张纸上剪了十二个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今年你几岁了?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6.利用规律创造美。

用各种乐器创造出有规律的节奏。

设计意图: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活动场景、一个思维场景、一个情感场景!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游历,可以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并逐渐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六、总结

同学们,还记得课前的那场比赛吗?其实另一个数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品来,就会觉得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得,只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着我们,需要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求索。

七、感受欣赏规律之美

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9.《我的老师》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九

1、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

1教学难点:

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授海伦·凯勒的故事。(要求学生记录要点,课后结合自读提示和文后的方框内的短文,查找课外书,整理成一篇探究海伦取得成功的原因的短文。)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三、讨论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通过实物接触和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认识自然界。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朗读1-3自然段

1、这三段文章写了什么?

2、莎利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

4、第二段结尾一句说“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从全文来看,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乐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

五、朗读最后一段

点拨:如果说前一篇课文里面,饱含魏巍对蔡芸芝先生的感情是依恋、思念、热爱的话,从这一段看来,海伦对老师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

——感激爱戴之情。

六、总结

——前一篇是选择七件事,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日,从校内到校外,表现老师的温柔、慈爱与公正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与思念,而此课也是具体选择三件事去表现老师的爱与教学方法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两篇文章一中一外,一是正常儿童,一是残疾儿童,都是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两篇文章的结构大体相似。

七、作业

10.《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物外之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导读法、诵读法、翻译法、概括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识记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趣事。清末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

2.检查预习

①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②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稚 zhì幼小藐miǎo 微小唳lì 高亢地鸣叫

砾 lì小石块 壑hè山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停顿,注意语调、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①文言实词: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推倒大树。拔,移,搬开。

②文言虚词: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方:正。

之:①代词,代物。②代词,代事。③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介词,用。

或:连词,或者。

其:①代词,自己的。②代词,它,它的。

盖:原来是。

③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④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全文

1.学生二人一组讨论翻译.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对照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主要的文言词句, 积累了文言文一些知识,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文言实词:明察秋毫,拟,强,神游,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文言虚词:方,之,以,或,其,盖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童心、童趣。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师生互动

①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看成丘谷。这样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③“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产生了“物外之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从中反映了自己怎样的童心、童趣?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三。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11.围绕思维过程审视教案设计 篇十一

按照教材的演绎过程设计教案, 还是按照知识的发生过程设计教案, 不论是主观的还是潜意识的, 都是教师经常面临的选择.我认为教师对教材, 不同于学生对教材, 不能停留在对结论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因为教材的编写, 为了规范和简明的需要, 往往压缩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掩盖了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发现过程;隐去了数学思想的详细阐述过程精简了规律的提炼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案设计时, 总能针对“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进行思考,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 并且娴熟地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 在课堂营造适合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氛围.优美的教学层次可以使学生思维环环相扣, 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在下面从思维过程审视《棱锥的体积》, 这堂课以如图1设计.

考察上述教学设计, 是按演绎过程设计教学, 上一个结论是下一个结论推导的主要依据, 直至最后一个层次, 学生在教学结束时才对本节课是研究棱锥体积豁然开朗, 教学的严谨是足可称道的, 其他教学内容教学中也常有这样设计的思路.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一开始就安排“用平行平面截得两个等底等高的三棱锥, 所得截面面积相等”这个层次, 而且接下来为什么仅仅研究等底等高的两个三棱锥, 会使学生感到突然.至于后续的“等底等高的两个三棱锥体积相等”这个层次提出的缘由, 学生思维也是被动的, 接着便被教师牵至三棱锥体积公式和棱锥体积公式的结论证明过程中去了难怪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认为教材演绎是教育法的颠倒.与按演绎过程安排教学不同的是按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设计教案.本节课的主题是“棱锥的体积公式”.为此必须过一道坎:“棱锥的体积公式可用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研究入手”.

为了帮助学生跨过这道坎, 可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即在学习平面几何时, 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是没有现成公式的, 但有面积计算的方法, 即割补成三角形, 而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熟悉的.所以可用割补法把问题转化为对三棱锥体积公式的研究.接着一道坎是为了获得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需引导学生想到“等底等高的两个三棱锥体积相等”, 为此可以从平面着手进行类比, 就是“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这是三角形面积的性质.于是从空间也可猜测即“等底等高的两个三棱柱体积相等”.基于以上思考, 可有如框图2设计的教案.

以上对两种教案的比较分析, 旨在指出思维过程对教案设计所起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演绎与发现对学生思维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

12.《我爱我的家人》教案设计 篇十二

汉儿庄小学《我爱我的家人》教学设计

《我爱我的家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家人对自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爱;

2、对家人讲话有礼貌,关心家人的心情,学会关心、安慰家人;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2、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名字解析,激发情感

1.同学们,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个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2.介绍各自名字的寓意,体会家人们对自己的期待和爱.(同学们说得很好,能通过自己的名字的寓意想到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爱,说明同学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爱的氛围里。)

3.那么,你爱你的家人吗? 板书课题齐读:《我爱我的家人 》 活动二 回忆成长经历,体会爱。

介绍自己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老公、儿子)回忆自己的成长中,家人的爱的表现。活动三 体会严格也是爱。

1.我们在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中、在家人的关心照顾中,感受到了家人的爱。在家中,也会发生这样一些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吗?

课件出示:真实事例。

内容1:爸爸鼓励小明自己系鞋带。

内容2:妈妈拒绝给小刚买同样的玩具。内容3:奶奶鼓励孩子自己做手工。内容4:爷爷教育小明要诚实。

2.师:这些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你们怎样看待这些事呢? 你们认为家人这样做也是爱吗? 生1:我觉得是爸爸是为了小明好,为了让他掌握自力更生的本领。生2:妈妈是为了让小刚知道这是不恰当的要求。

生3:奶奶让孩子坚持,是为了锻炼他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的精神。生:4:爷爷是为了让小明养成诚实不说谎的品质。3.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爱。

3.小组活动:同桌之间互相讲述生活中能体现出家人对你的爱的小故事。

活动四 我为家人做件事

师:家长无时无刻不牵挂我们,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家长的爱呢?(学生简答)

师: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看书23、24、25页)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爱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三个方面)

2、情景模拟: A、学会用一句贴心的话,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引导。1、2、3、你对家人说话有礼貌吗? 你关心过他们的心情吗? 你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家人吗?

4、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B、一个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师: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你打算怎么说?怎么做?同桌交流

①星期天,家长忙家务,累得腰酸背疼。

②妈妈每天都说“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不要和同学打架。” ③奶奶生病了。

C、爱是理解的微笑

师: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许多情况如:有时候教育方式可能有些偏激,有时候家人因忙于其他事物而没有及时照顾孩子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类的情况呢?请听《滔滔的故事》。

(老师根据生活实际讲述并设计悬念。)

师:如果你是滔滔,你会怎样做?(学生讲述各种各样的方法。)师:看滔滔是怎么做的?看书25页。(学生看书)师:滔滔处理的怎样?他的爸爸看完留言后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家长的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

三、课后践行 制作爱心卡

师:爱就是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一起分享„„我们的家人爱我们,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爱家人。请同学们把你们对家人的爱以小故事、小图画或者别的你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我爱我的家人

一句话

我的爱是

小小的举动

1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意境。

2、情感目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情感。

3、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李乐薇,台湾当代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含蓄,本文选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

大家请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那究竟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是什么呢?难道真是天空中的一所房子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请听配乐朗读。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

痣(zhi)、山脊(ji)、给予(ji)、一幢(zhuang)、栖(qi)、绿野阡陌(qian)、游目骋怀(cheng)、宁谧(mi)

(背景音乐起,老师范读1-8自然段,学生集体朗读9-18自然段。)大家听完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李乐薇散文清新脱俗的特点? 提出要求:让我们进一步阅读学习这篇课文。

看完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写的空中楼阁是什么?——小屋。是空中的小屋吗?——不是,是山上的小屋。

(二)(多媒体)课后练习一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山、树、屋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山无屋、屋无树会是怎样的情形?

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山与小屋、树与小屋的段落,然后请两名同学把找到的段落读出来,请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二者的关系。

1、山与小屋:(问题:山上有了小屋,增加了什么特点?)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古典美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和谐

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天空掠过一只飞鸟——生气、灵动的情调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如眉黛,小屋如眉梢一痣,古典而婉约,含蓄而不失妩媚。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不偏不倚,玲珑的一立,彼此和谐,浑然天成。“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水面和天空,这是一幅静的画面,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画面,给单调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2、树与小屋:

许多树 小屋 小屋 大树 动 —— 静

高大 —— 小巧 含蓄有风度 —— 笼罩小屋 绿的背景 —— 别致出色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树与小屋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小屋“含蓄而有风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小屋有生命,有气质;体现作者赞美和热爱之情。

接下来,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近看改为远观。站在山下看,看到什么样的小屋?

山下远观: 像鸟一样,蝶一样 —— 轻灵、自由!

站在山下远观,树把小屋遮掩了,小屋若隐若现,却又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为什么?因为小屋看起来想什么?——“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像鸟一样,蝶一样的小屋有什么特点?——轻灵、自由!站在山下看小屋像鸟一样,像蝶一样,轻盈得像随时要飞起来,我们的心灵都为之飞翔!比建筑形容的像鸟一样,我们学过的那些文章中有类似的比喻?大家还记得初中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怎么形容醉翁亭?——“有亭翼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山没有小屋,就没有了一份生气,一份灵动,小屋成了山的标志性特征。恰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美人的眉黛已经很美,多了眉梢的痣一点,是不是更加俏丽动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性感女神梦露脸上的那颗痣了。

树呢,不仅点缀了小屋,也给了小屋荫庇,一棵大树的笼罩。我们中国人喜欢门前院后有树,而西方人就不一样,他们喜欢院子里有草坪;不同的审美。

小结:这一部分写了小屋与山、树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点缀,相互映衬而锦上添花,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优雅,含蓄生动,清新自然山林小屋画面。

(三)(多媒体)课后练习一

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后半部分从第9自然段起到最后共有十个段落,下面请十位同学起来,每一位同学读一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对于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感受?请大家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大家都读得很好,同学们从文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描写这一切?——愉快、喜悦的心情;对自然充满喜爱之情。大家是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 呼吸清香的空气,充足的睡眠,一天一个美梦,的确是人间清福,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又是幸福的终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在这样的这小屋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的风景别有洞天,令作者感到如此快乐,如此幸福呢?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解读这一部分。先看第九自然段,作者有小屋与周围山、树的环境,写到的小屋本身。小屋很小,是因为受了土地的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还有什么更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小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请大家仔细看这句话,“小路是大道”,小路不是很小吗?怎么又说是花园的大道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仔细阅读第9和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这句话是否矛盾?作者在后文是否给我们做了进一步解释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等下分别请同学谈谈你的理解。)

袖珍型:(房屋小——花园小——小路小)——有限 大道: 领空 —— 无限

小路很小是客观事实,因为领土的限制,而因为领空无限,“足以举目千里,俯仰天地”,身受局限,而视野无限,心灵无限!所以站在这条小路上,“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所以这是一条广阔的大道!(这不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在这个开放性的院子里,作者可以看到什么? “有形的围墙”: 花 ——姹紫嫣红 “无形的围墙”:云彩——绚烂多姿

“有形的围墙”指的是院子的围墙,“无形的围墙”指的是天空,作者由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把天空中多姿多彩的云朵想象成上帝玩赏的花园,自由驰骋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开放的视野,自由的心灵!小结并提出要求:下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继续领略小屋的美景并学习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小屋与山、与树之间和谐优美的环境,接着又走进小屋的花园,领略了身处其间的自由开放的视野和情怀。

请学生再次跟着作者走进小屋,请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准备,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发言)

这样自由开放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让我们都禁不住跟着作者闭上眼睛,深呼吸,享受这种美妙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呼吸到得空气是怎样的?——清新,感觉香;“香”是什么的香?——空气中芳草泥土、树木清风的自然清香,体现作者愉悦、喜爱之情。

深呼吸完,睁开眼睛,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美景?请一位同学讲12自然段写了什么情景,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描写的原话回答。——描写小屋早晚光线变化的画面。破晓和入暮的时候,“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关于小屋的光线变化,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那一句?—— “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比喻。将早上晨光渐渐照亮了小屋,小屋的画面变得清晰,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大家请看最后一句话“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因此说富于科学的时间性;把小屋早晚的光线变化比喻成花蕊的绽放和收拢,形象而生动,具有浪漫的文学气息。

明亮:视觉清晰

微光:柔静宁谧 ——宁静、浪漫的环境

接下来,作者说“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何以见得呢?我们看地14自然段。独立的环境就应该远离闹市,安静就要远离人群,小屋与外界的联系是什么?——“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傍山临田,不便于行车,只便于行走。交通的限制,作者来往其间是否觉得不便呢?——没有,反而是充满快乐、幸福之感,可见作者向往远离尘世的独立而安静的环境;她替山坡和山路起了什么名字?——山坡叫“幸福的阶梯“,山路叫“空中走廊”。能给山坡山路起名,而且起了这么美好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小屋环境的热爱之情。

(二)这可真称得上是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啊,大家想去吗?想去但是它在哪里呢?作者告诉我们了吗?请大家看15自然段。找找小屋究竟在哪里?——它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空中楼阁?——不存在。我们看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一词的解释:

(多媒体)“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 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清·李渔《闲情偶寄》)有根有据称为实,无影无形称为虚,“虚者,空中楼阁”,这雾失楼台的空中楼阁就如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一样,亦真亦幻,虚无缥缈。我们知道这间小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理想的空中楼阁。请大家思考:作者构想了这座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自由、独立、宁静的生活空间;(文中那些地方最能体现?请举例。)寄托什么情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无需挂画,山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对自然这幅巨画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点明题意。

本文描写空中楼阁,前半部分着重对小屋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是实写;后半部分侧重表现作者的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是虚写,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三)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1、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都有那些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在这些修辞中,大家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同学告诉我们你最喜欢那一个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如:(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句。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排比;

(3)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赋予生命和气质。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比喻句。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比喻。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

(7)“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

2、音韵和谐,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趣味。如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画一般的氛围。

3、化用古诗词。

1、“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古人常常把远山比作女子的眉黛,或者把女子的翠眉比作远山,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

———“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柳永《迷神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作者巧妙化用古人的词句,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2、“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

3、“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秦观的这一句词,写了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雾朦朦的月夜;作者写出夜晚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得淡如烟雾,一派迷离恍惚,写出了小屋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因情造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这些诗意浓郁的诗句堪称点睛之笔,使景物神韵毕肖,读起来使人如入仙境。

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同学们读书时就应该一个人细细感应,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才会深有体会。

(四)写作特色

1、先实后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多角度描写。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A、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五)归纳主旨

通过小屋的描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寄托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托物言志的写法。

14.技能型教案设计初探 篇十四

首先, 抓好学生的预习关, 组织学生课前进行“热身”, 通过解决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几个小问题, 为新课学习做铺垫。然后提出问题:“线圈因磁通量变化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 明确学习目标。我把学生进行分组, 以分组协作的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通过协作配合, 最终达到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地、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实验。实验探索共分为五小步完成: (1) 首先让学生使用电流表、干电池、线圈对电流方向、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线圈绕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 结合学生实际安装操作, 并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点的原因, 让学生搞清“为什么”。这一过程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与实验观察, 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2) 让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实验, 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实验记录表。这里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 激发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锻炼与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3) 运用课件模拟学生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磁感线变化、感应电流的方向, 分析比较, 寻找规律。采取模拟演示和学生实验对比的方法, 使记录结果科学可信。并且反复强化重点, 体现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既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又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同时,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 (4) 通过学生自检和教师抽检, 对实验成果与学生技能做出评价。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问题讨论, 由浅入深地发现和归纳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的规律。这里采用以讨论为主的交流方式, 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有利于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 并对学生进行了能力的培养。 (5) 验证成果:学生独立完成猜想试验, 进一步发掘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使分析结果科学、可信。同时, 引出楞次定律, 再通过对楞次的简介, 让学生了解伟人的生平, 激发学习的动力。从实践入手展开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获取理论知识, 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这种先实践后理论, 边实践边提高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熟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学习效率, 使知识掌握得更牢靠, 有效压缩本课程的学习时间。

至此, 已初步完成探索实验的教学目标, 学生也基本认清了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之间的规律, 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本课教学, 以探究为核心, 由易到难, 由潜入深, 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

摘要:电类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岗位群需求、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实践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应积极实施探究性教学研究, 突出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 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15.《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8-03

1.教案设计指导方针

1.1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改革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

1.2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启发设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盐类水解的现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1.3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概念、盐类水解的原理、各类盐溶液pH的判断及在生活、医学领域的应用,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

2.教材分析

本次课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由刘景晖主编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盐类的水解》是该教材第五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安排为2学时。较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3.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了解盐类水解在医药、生活中的应用。

3.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自信心不强,一些同学仍然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

16.故事《谁的本领大》教案设计 篇十六

1、使幼儿懂得有本领也不能骄傲,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2、通过故事要求幼儿学会互相帮助,知道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片,想象并讲述猴子和梅花鹿摘果子比赛的经过。

难点:学习词:可是、只有、才能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带幼儿听音乐做律动。

2、师出示图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介绍故事的开头:一天,猴子碰到了梅花鹿,它俩突然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哦,原来它们是在争论谁的本领大呢。提问:

①、猴子和梅花鹿各有什么本领?谁的本领大?(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怎样才能知道他俩究竟是谁的本领大?(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以后,选择比赛的办法。)

②、瞧,猴子和梅花鹿决定比一比。它们请谁来当裁判员?怎么比呢?(启发幼儿根据图2猜测、想象大象宣布的比赛规则)

③、教师小结并讲述:大象把鼻子朝前一甩,说:“你们看,河的对岸有一棵果树,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谁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比赛开始了,大象喊出了口令:“预备—跑!”……

3、启发幼儿续编故事

①、猴子和梅花鹿谁先跑到河边?谁先过河?

②、梅花鹿过了河会怎么想?它能摘到果子吗?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师出示图3)

③、猴子能过河吗?它能摘到果子吗?为什么?

④、有什么办法能让猴子和梅花鹿都能摘到果子?(启发幼儿思考各种办法后,肯定最佳办法—互相帮助)学习动词:驮、跳。师出示图4

4、幼儿讲述猴子和梅花鹿的比赛经过。

5、观察图5,理解故事主题(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摘到果子,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①、这样做,它俩摘到果子了吗?

②、它俩究竟谁的本领大?为什么?(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词组:各有各的本领)

③、瞧大象笑眯眯的,它会对猴子和梅花鹿说什么呢?(启发幼儿学习使用:可是、只有……才能……等词)

6、请幼儿连贯地编讲故事。

17.《照片的故事》大班教案设计 篇十七

1、能运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

3、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难点:能运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的照片: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智慧树剧照、全家福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

2、幼儿准备自己的照片2——3张,课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3、为了提高幼儿讲述的兴趣,布置照片展览会,为幼儿创设了想讲、愿意讲的环境氛围,这可以使幼儿在有声有色的讲述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4、自制一本相册。

5、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组织幼儿参观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内容。

1、提出参观的要求:“参观的时候,请你找一找哪张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讲一讲你的照片上有谁?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幼儿参观,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了解幼儿讲述的大致情况,给予个别幼儿恰当的指导。

(二)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师示范讲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老师:“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游时拍的一张照片。放假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来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们沿着台阶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树、绿绿的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头,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极了!我们爬了好长时间,终于爬到山顶了。我们高兴地说:‘我们爬到山顶了,我们胜利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要点以及讲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里有谁?”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

(3)“我们看到里什么?说了什么?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类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体验大胆讲述、与人交流的快乐。

1、个别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老师:“谁愿意去选一张自己的照片,将照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讲述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的故事。(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他们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如:春游、运动会、六一团体操表演等,孩子们都能快乐地、用完整、连贯的的语言讲述,而且讲述内容生动、有趣,是孩子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3、经验迁移,讲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少儿频道智慧树节目的剧照。

(2)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幸福!拍张全家福作为留念……)

(3)刘翔比赛的照片。(刘翔哥哥在参加跨栏比赛,他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获得了世界冠军……)

4、自选照片,再次与同伴与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类整理,制作班级相册,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导幼儿为照片归类、整理。

“每一张照片不仅可以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件事情,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我们应该将它保存好。”请幼儿按照片拍摄的地点归类、整理。

2、制作班级相册,分享活动的快乐。

这些照片装在一起,给它加个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册了,这是我们的班级相册,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里面,我们还要继续讲照片的故事。

(五)活动延伸

上一篇:有关减负的教育随笔:何为减负?下一篇:广元二诊语文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