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2024-10-23

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精选13篇)

1.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篇一

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姓名:

组名:

实验名称:

练习使用电压表 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用电器工作时的电压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

实验步骤:1、校零

:2)、按电路图把电压表与用电器(小灯泡)

联,并注意要让电流从

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并选择合适的。

。3、测出灯泡工作时两端的值。

实验结论:

小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 U=

V

1.电压表正确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两要、两不要、两看清”)

“两要”: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

联,电流 要

出。

“两不要”: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不超量程时可把电压表直接接到电

源两极上,测出。

“两看清”:看清电压表所用,看清电压表每一小格所表示的电压值即。

教师评分:

日期

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中 B AB 之间、C BC 之间、C AC 之间,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压值;

③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一次。

实验记录:

L L 1 1 两端的电压 U U 1 1 /V

L L 2 2 两端的电压 U U 2 2 /V

总电压 U U /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实验结论:

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表达式:

教师评分:

日期

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中 AB、之间、CD 之间、F EF 之间,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压值;

③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一次。

实验记录:

L L 1 1 两端的电压 U U 1 1 /V

L L 2 2 两端的电压 U U 2 2 /V

总电压 U U /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实验结论:

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表达式:

教师评分:

日期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组 名:

实验名称: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实验目的:

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小灯泡及灯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

2、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并记录所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画电路图。

4.、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1 1)断开开关,连接实物;

(2 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最大阻值处;

(3 3)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5、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位置,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观片 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记录当滑片 P P 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电阻变化,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A B

A C

A D

B C

B D

C D

实验结论: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 片 滑片 P 自 左向右 移动时电路中的变化情况由(即由 A 滑向 B 端)

小灯泡(变亮,不变,变暗)

电流(变大,变小,不变)

A B

A C

A D

B C

B D

C D

教师评分:

日期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组 名: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定值电阻两个、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开关断开,将滑动变阻器滑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 2、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观察电流表示数 I、电压表示数 U,并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3、改变滑片位置,观察电流表示数 I1,电压表示数 U1,并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4、仿照步骤 3,再重复四次,观察电流表示数 I2---I6,电压表示数 U2---U6,并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实验结论:

次数 电阻R/Ω 电压 U/V 电流 I/A 1

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

教师评分:

日期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

班级:

组 名: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得出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三个不同阻值定值电阻、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各、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将 R1 接入电路,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 2 2、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观察电压表示数等于 2v 时,观察电流表示数 I 1 和电阻值 R 1,并将 I 1、R 1 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3、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位于阻值最大处,用 R 2 替换 R 1,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观察电压表示数为 2v 时,观察电流表示数 I 2 和电阻值 R 2,并将 I 2、R 2 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4、仿照步骤 3 再做四次,将 I 1---I 6 ,R 1---R 6 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实验结论:

次数 电压 U/V

电阻R/Ω 电流 I/A 1

结论:电压一定时。

教师评分:

日期

2.实验中常用的“电压表” 篇二

一、电流表替代电压表

例1 从下列的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电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器材如下:

待测电流表[A1]:量程10mA,待测内阻[r1]约为40Ω;电流表A2:量程500μA,内阻[r2]=750Ω;电压表V:量程10V,内阻[r3]=10kΩ;电阻[R1]:阻值约为100Ω,作保护电阻用;滑动变阻器[R2]:总电阻约为50Ω;电池[E]:电动势1.5V,内阻很小;开关K导线若干.

[图1]

解析 估算电流表[A1]的两端最大电压[U1=I1r1=]0.4V,若用电压表V测电流表[A1]的两端电压,电压表量程太大,使测量产生很大的误差,故不能用电压表. 但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可作电压表使用,题中电流表[A2]内阻[r2]已知,其两端的最大电压[U2=I2r2=]0.375V,和[U1]差不多,故可用电流表替代电压表测电压,题中又要求测多组数据,故控制电路采用分压式,则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中[R1]为保护电阻,方便滑片调节)

点评 当题中没给电压表或电压表不符合解题要求时,可以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替代“电压表”测电压.

二、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

例2 某待测电阻[Rx]的阻值在80Ω~100Ω之间,现要测量该电阻的阻值,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

A. 电流表A1(量程90mA、内阻[r1]=90Ω);

B. 电流表A2(量程15mA、内阻[r2]=30Ω);

C. 电流表A3(量程0.6A、内阻r3约为0.2Ω);

D. 电压表(量程15V、内阻约为20kΩ);

E. 定值电阻[R0]=20Ω;

F.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约为10Ω;

G. 电源[E](电动势1.5V);

H. 开关K、导线若干.

(1)在上述提供的器材中,要完成此实验,应选用 (填字母代号).

(2)测量要求电表读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三分之一,请画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图中元件用题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解析 (1)由于题中所给电压表和电流表A3的量程太大,故不能使用,但已知[R0]和A1、A2的内阻,可以用这些仪器替代电压表测电压. 若单独用电流表替代电压表,由于A2的量程比A1的小,A2只能放在支路和[Rx]并联,A1串联于干路中,其测量电路只能是图2甲所示,当A2的示数满偏时,流经A1的示数约为20mA,还没到其量程的三分之一,故不能单独用电流表替代;若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串联替代电压表,由于表A1、A2的量程大小关系,只能是A2和[R0]串联再和[Rx]并联,A1串联于干路中,其测量电路只能是图2乙所示,当A2的示数满偏时,流经A1的示数约为22mA,还没到其量程的三分之一,故不能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串联替代电压表. 只能单独用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测电压,由于表A1、A2的量程大小关系,测量电路只能是A2和[Rx]串联再和[R0]并联,A1串联于干路中,又因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故控制电路采用分压式,选用的仪器为A、B、E、F、G、H.

[甲][图2][乙]

(2)其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图3]

点评 定值电阻也能替代“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但一定要用其它的仪器测出流经它的电流.

三、电流表串联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

例3 现要测量某一待测电阻[Rx]的阻值,给定的器材有:

A. 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B.电源[E]:电动势约为1.5V,内阻可忽略不计;C.电流表A1:量程为0~10mA,内电阻[r]=20Ω;D.电流表A2:量程为0~20mA,内电阻约为8Ω;E.定值电阻[R0]:阻值[R0]=80Ω;F.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50Ω;G.单刀单掷开关K,导线若干.

为了测量电阻[Rx],请设计实验电路原理图,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且在实验过程中电表的示数从零开始变化.

解析 由于题中没有给电压表,需要用其它器材间接测电压,若用电流表A1单独测电压,A2一定要接入干路,当A1指针满偏时,电流表A2的指针大约在其中央;当电流表A1示数为6mA时,电流表A2的示数大约是7mA,这种情况测量范围太小,不可取. 若单独用定值电阻[R0]测电压,需要将A1与[Rx]串联,A2接入干路,这种情况的测量范围同样也很小,也不可取. 只能采用电流表串联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测电压,又因电表示数要从零开始变化,故控制电路只能是分压式,则实验电路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

点评 在没有电压表的情况下,可以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串联定值电阻后替代“电压表”测电压.

四、电压表串联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

例4 用下列器材,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A. 待测小灯泡:额定电压6V、额定功率约为3W;B. 电流表:量程0.6A、内阻约为0.5Ω;C. 电压表:量程3V、内阻5kΩ;D.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20Ω、额定电流1A;E. 电源:电动势10V、内阻很小;F. 定值电阻[R0]=10kΩ;G.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

解析 电压表的量程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但是电压表的内阻已知,说明可以用电压表串联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测电压;又因为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5A,电阻为12Ω,电源电动势为10V,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20Ω,故控制电路采用限流式. 则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

[图5]

点评 当电压表的量程较小,且在其内阻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再串联一定值电阻替代大量程的“电压表”测电压.

3.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篇三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内容:

实验二 波形观察与电压测量

实验二 波形观察与电压测量

一、实验目的 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 学会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并测量其电压大小; 3学会用示波器观察电路输出信号波形有无失真; 4 学会“逐点法”研究幅频特性。

二、实验内容

1波形观察——示波器面板各旋钮的使用操作; 2用示波器测量信号幅度;

3测量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 4放大电路幅频特性研究。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 示波器 1台 2 信号发生器 1台 3 实验箱 1台 4功率放大电路实验板 1块

四、数字存储示波器简介(以TDS1002型为例)概述 2 面板结构 2.1 显示区 2.2 信息区域 2.3 使用菜单系统 2.3 垂直控制 3 应用示例

3.1 使用“自动设置” 3.2 自动测量:

3.3 测量两个信号 2.4 水平控制 2.5 触发控制 2.7 菜单和控制按钮五.实验步骤 波形观察——示波器面板各旋钮的使用操作

用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作为被测信号,按表2-1进行实验。

2、示波器测量信号参数 2.1 读波形高度测幅度

用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Vp-p为10mV—1V的正弦波加到示波器,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读取波形峰峰高度,填表2-2,并以信号源指示的幅度为准,计算测量的相对误差。

2.2正弦波形参数测量

用信号发生器输出100Hz、Vp-p为20mV的正弦波加到示波器,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或选项,使示 波器直接显示信号频率、平均值、峰峰值、有效值,填表2-3。

2.3 矩形脉冲参数测量

观测实验箱上固定频率输出端Q15的信号峰峰值、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正脉冲宽度、负脉冲宽度等参数,填表2-4。

2.4 观测实验箱上单脉冲输出。

3、测量集成功放放大倍数

实验板集成功放电路接+5V电源,用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kHz的正弦波加到放大器。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放大电路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波形。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使波形清晰。在输出波形无失真情况下读取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高度,填表2-5,计算集成功放电路电压放大倍数。

4、集成功放电路幅频特性研究

(1)用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kHz的正弦波加到集成功放电路,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放大电路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波形。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幅度,使集成功放电路的输出信号幅度Vo1(V)。

(2)保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改变频率,按表2-6测量并记录。

(3)保持放大电路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改变频率,使输出电压下降至中频1kHz时输出信号幅度的0.707倍,测出上限截止频率fh和下限截止频率fl。

(4)在fAV坐标中描点作出幅频特性曲线。

六、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实验3-1,说明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操作步骤。

答:将信号通过探头输入示波器,按下自动设置基本上能够看到完整的波形,如果不能看到可以检查探头上的衰减是否正确,还可以调节旋钮“伏特/格”和“秒/格”让波形更明显。根据实验3-2,说明示波器测量信号幅度的方法,如何减小测量误差?

答:选取合适的精度,这样才能有利于读数,还要避免人为的误差,这具体表现在示波器的使用调整是否正确,由于面板的坐标格和示波管的图形有一段距离,容易有视觉读数误差。另外在测量是最好将波形拉开些,观察的周期数少些,这样将有利于减少读数误差,等等。说明“逐点法”测量幅频特性的原理。

答:通过不断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从示波器上读出V的值,直到找出上下截至频率,最后根据数据作幅频特性曲线图 回答思考题。

(1)答:示波器显示被测信号的波形的原理:如果在示波器的YCH1或YCH2端口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X偏转板加上示波器内部的锯齿波,当锯齿波电压的变化周期与正弦电压的变化周期相等时,则在荧光屏上将显示出完整周期的正弦波形。如果在示波器的YCH1、YCH2端口同时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X偏转板加上示波器内部的锯齿波,则在荧光屏上将得到两个正弦波。

(2)答:旋钮“伏特/格”和“秒/格”的作用:伏特/格(VOLTS/DIV):通道和均通道各有一个电压衰减旋钮,用于改变示波器显示屏上直角坐标中y轴(y轴也可以称为“电压轴”)每 格的电压幅值。扫描速度(TIME/D丨V):扫描速度也称为扫描时间或扫描频率。扫描速度用于 改变X轴(时间轴)每格的时间长度,其作用是使被显示的信号频率和锯齿波发生器的锯齿波频率成整倍数的关系(即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荧光屏上观察到稳定和完整的信号波形。通常应使荧光屏 上显示数个完整的波形轨迹为好。当显示的波形不稳定时,即被显示的信号频率与锯齿波频率不同步,自然需要调节扫描速度。扫描速度的确 定,需要根据被测信号频率及希望在荧光屏上观察几个完整的波形轨迹来确定。

(3)答:按下“测量”按钮,查看“测量”菜单。按下顶部中间的选项按钮,显示“测量3” 菜单。按下“类型”选项按钮,选择峰—峰值。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及更新信息。按下返回选项按钮。

(4)答:利用“逐点法”测量幅频特性的原理:在相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改变频率后,测出相应的幅值,利用测出的数据画出相应的幅频特性。用示波器分别测出频率跟电压值。方法:按下“测量”按钮,查看“测量”菜单。按下顶部的选项按钮,显示“测量1” 菜单。按下“类型”选项按钮,选择频率。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及更新信息。按下返回选项按钮。按下“测量”按钮,查看“测量”菜单。按下顶部中间的选项按钮,显示“测量3” 菜单。按下“类型”选项按钮,选择峰—峰值。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及更新信息。按下返回选项按钮。

七、实验心得体会

4.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设计报告 篇四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

※※※

※ ※

※※※※

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设计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 班 号 完成时间

摘 要

本设计采用二级高通运算放大器的设计思路,分别设计了二级运算放大电路、可变放大倍数的二级运算放大电路等多种方案,并应用放大器对电压放大的特点,要求电压在满足放大倍数的前提下,对大于10KHz高频的信号进行选取,并运用多级反相放大器对电压进行放大。并且多级电压放大倍数等于组成它的各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之积。其输入电阻是第一级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是末级的输出电阻。在求解某一级的电压 放大倍数时应将后级输入电阻作为负载。我们经常听广播,当我们选台时其实是对不同的频率的信号进行选择,对信号的选择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的实现。根据所选信号的频率范围可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带阻。这其中带通是允许每一段频带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将此频带以外的信号阻断,而消除高频段和低频段的干扰和噪声,经常用与抗干扰设备的组成中。

由于多级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倍数之积算出所需要的电路,并通过对设计的电路图经过Multisim仿真运行后,得到了放大倍数大于600倍,频率大于10KHz的符合要求的高频输出波,因此可以确定此次电路设计可以满足要求。

关键词:多级

放大

滤波

目 录

第1章 设计任务与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方案与论证 ······························· 1 第3章 设计电路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 调试分析 ································ 3 第5章 结论与心得 ······························· 4 参考文献 ································ 5

第1章 设计任务与要求

课程设计名称: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 题目要求:

1.要求电压放大倍数:| Au|≥600 2.输出电压峰峰值: Up-p ≥10V(RL=1KΩ)3.输入输出阻抗: Ri≥100KΩ, Ro≤50Ω 4.通频带: ≥10KHz 电路可以采用分立器件,也可以选用运算放大器。运放供电电源既可以采用单电源也可以选用双电源。设计目的:

(1)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

(2)学会通过multisim软件中电路的安装与调试;(3)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运用模电课本中相关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课题设计;

第2章 方案与论证

1.运算放大器是最早应用于模拟信号的运算电路。其作用主要是用于电路的放大,本次课程设计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主要采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2.高通滤波器。采用的是高通滤波器对频率的限制,通带宽度高于10kHz,f0=10kHz,根据公式可得f0=1/6.28RC为固定值,然后定C,求R。

3.运算放大主要采用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二级放大,第一级放大倍数为7倍,第二级放大倍数为100倍。放大倍数Au= Au1*Au2, Au=-Rf /R1,R2= R1 // Rf;通过计算算出所需要的电路。4.计算的主要元件参数:

R1=1Ω,R2=100kΩ,R3 =87.5 kΩ,R4 =0.99 kΩ,R5 =700 kΩ,R6 =1 kΩ,R7 =100 kΩ,C1 =15.9uF输入输出电阻大小满足设计要求。

5.电路设计:a、设计信号发生器为10mV,100k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滤波器,得到正常放大,观看波形,计算放大的倍数;b、设计信号发生器为10mV,4k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滤波器,观看波形,计算放大倍数。

图2.1 基本原理框图

第3章 设计电路图

图3.1 设计电路图

如图所示:最左端是一个信号发生器,与其连接的是一个由电容C1与R1组成的高通滤波器,然后U1与U2是两个反相比例运算电路,U2的输出与滤波器相接,通过观察示波器的波形与放大倍数,得到结果。

第4章 调试分析

a.设计信号发生器为10mV,100k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滤波器,得到正常放大,观看波形,计算放大倍数。

图4.1 正常放大波形

当频率处于100kHz,大于等于10kHz,电压得到正常放大,放大倍数Au=6.968V/10mV=696.8大于600,满足设计的要求。

b.设计信号发生器为10mV,4k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滤波器,观看波形,计算放大倍数;

图4.2 信号发生器

图4.3不能正常放大的波形

由于滤波作用当频率处于4kHz时,Au=2.145V/10mV=214.5小于600,得不到正常放大。

综合分析:当频率处于高于10kHz时,放大倍数大于600,得到正常放大,当频率处于低于10kHz时,放大倍数小于600,得不到正常放大,设计的多级低频电压放大器符合设计要求。

第5章 结论与心得

本次设计熟悉了运算放大器的功能及特点,更进一步了解了二极管等元件的性能特点等,也更加熟悉了各个元件之间的搭配应用。

对于输出电压峰值调节,可以通过一个可调节的VCC来取代,从而实现对峰值的调节。本次设计的最终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在允许范围内。只是因为各个元件的具体值比较难以得到,使得计算出的各个元件的数值有一定的误差,但总体来说误差也在允许范围内。

在本学期开设《模电》这门学位课的基础上,这次小学期我们做了模电仿真电路实验。这门学科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有密切联系,主要是理论方面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实践、探索,才能对模电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在这几天学习中,虽然到处查资料,问同学,但是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东西,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实践能力。

拿到题目后,我都不知道是干啥用的,不知该如何下手,然后在模拟仿真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不知该如何运用该软件,后来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同学的帮助,最后终于使理论值与仿真结果相符合。

回顾这次课程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几天里,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过这次实践,让我进一步明白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说实践是很重要的,以后的生活学习都要学会实践。

参考文献

5.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篇五

铝厂领导;

铝厂质量技术部按6月16日铝厂生产会议纪要内容要求,于6月17日对电解车间设定电压进行调查,并与两车间工区长进行了交流分析。经调查,电解车间6月16日设定电压除新开槽外,设定电压基本一致,为4.220v。对于此问题,组织两车间工区长分析,反馈信息如下;

1、6月1日各槽(新开槽除外)设定电压基本都在4.20v以下(含4.20v),但6月2日接厂生产调度指令通知,6月3日电厂3号机组要停电检修,故6月2日将设定电压全部提至4.30v,并进行撤铝工作,用以增加电解槽热容量,使电解槽电流降低,热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能增加维持运行的时间。6月3日后因接通知3号机组带病运行,为应对突发降负荷事故,电压虽逐步进行下调,但未降至正常水平,保持较高,至6月16日降至4.22v。

2、6月3日至6月16日期间,电流极不稳定,电压设定较高,突发效应频繁,温度干扰因素较多,故将电压设定在一条线上,便于全面分析控制。

3、各槽除新开槽外,没有特殊槽(如破损、电压波动等情况),槽龄均不足一年,炉底压降等各项条件差别不大,故设定电压差别不大。

4、车间工区对电压校正较为重视,电压表显示电压与这是电压较符合,为电压的统一设定提供基础。

质量技术部对两车间的反馈进行了核实,情况基本上属实,但设定电压有根据槽况进行调整的余地。故督促两车间,根据电解温度等进行设定电压的小范围调整,以电解温度控制为中心,在保证电解温度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因槽制宜,同时对铝水平等进行微调,加强碳渣打捞工作,及时调整电解质水平,控制效应,改善槽况。

质量技术部

6.DIS实验与传统实验之比较 篇六

【关键词】DIS实验;传统实验;教学工具

一、DIS实验引进的意义

(一)DIS实验进入物理实验的条件和需要

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学物理的传统仪器设备不仅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些还成为阻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多种物理量的测量手段欠缺——声学、光学、运动学、磁学实验所要求的基本数据较难获得,靠虚拟或者仿真替代的也是纸上谈兵。

现有实验仪器普遍精度低、误差大、可重复性差,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

实验当中的计数,特别是重复的手工记录,操作耗时费力,实验教学的效率低,对于目前教材内容扩充、课时紧凑,使一些非考试实验被遗忘。

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就必须寻求先进、可靠的测量手段以突破实验仪器落后形成的瓶颈,本文提出的利用DIS(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的实验教学就是改进教学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一些传统实验无法想象的变得可视、可听、图文并茂,这是实验的革新,为学生的亲自探索、亲身体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DIS实验进入课堂的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部世界直接给予的,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内部心理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在利用DIS实验中,由于其图文并茂,同时可以看到多个图像、丰富多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DIS实验案例及与传统实验的比较

以下通过学生实验报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这两种实验的感受:

实验1:一定质量的气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脑,针管,DIS实验器,数据采集器。

实验过程:将DIS实验器与数据采集器分别连接到电脑与针管,记录下当时的气体体积与压强,依次减小气体体积,并分别记录下压强,对比研究。

实验结论:由图可知,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积与压强的乘积是个定值。

实验感受:DIS实验器与传统的实验相比,更便捷,容易操作。而且,相对于人工操作而产生的误差,经DIS实验器的操作,可以一定量地减少误差。同时,在实验时,减少气体体积时,要一直把针管控制好,不然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增大,且在记录压强时,要等待数据稳定后才能记录。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而且如果一直使用DIS实验器也会导致人们在自己动手实验能力方面的下降。传统手工操作的优点是能锻炼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实验2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计算机,DIS机械能守恒实验器,光电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

实验内容:使用DIS6.0中“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分4次将重物从同一高度释放,收集实验器上A,B,C,D四点的速度,并计算出4个点上的势能,动能和机械能。数据如下。

实验结论:在只有重力做功下,机械能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保持守恒。

DIS相比传统实验的优缺点:

DIS实验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更加准确,操作更简单,数据计算也更加迅速。相比传统实验,要测一个速度是很困难的,而用了DIS,一切都很方便。即使实验步骤弄错了,再做依次也不会浪费很多时间。总之,DIS是高科技的产物,带给人们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

DIS当然也有缺点机械能守恒实验器不是很好,很容易影响实验数据;如果器材不够或者损坏,就会大大影响速度。这个软件也存在着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就“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而言,在采集数据时按照D,C,B,A这种顺序设置的,比较容易产生差错。但我相信DIS会越来越完善的。

综合学生的感受和自己的体会,本人认为这两种实验各有特点,表现在:

(一)传统实验的特点

传统的物理实验一般都是课本指定的、实验时由教师详解或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开始做,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比较习惯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实验仪器粗燥常会导致得出的数据不是很准确,比较适合定性研究的實验,对于有些定量研究的实验很难做到。

传统实验的优点在于:

1. 亲自读数、记录数据,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时要自己组装实验器材,能够锻炼动手能力。

3. 利用原始数据作图并判断分析图像,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传统实验的缺点在于:

1. 实验读数时的误差较大,造成实验分析的错误。

2. 机械性的反复操作耗时耗力。

3. 一些声学、光学等实验演示效果不理想。

DIS实验主要由数据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电脑组成,它是手工采集机器自动记录,而且很多步骤都是软件设计好的,不需要重新定位,采集数据的数量可以很多,需要时取若干研究,非常适合定量研究。

(二)DIS实验的优点在于:

1. 操作简单方便。

2. 记录实验数据非常快速简捷。

3. 可由实验数据表格直接作图并拟合函数图像,便于分析实验结论。

DIS实验的缺点在于:

1. 由于一些实验步骤是软件设计好的,虽免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时间,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实验图像能够直接模拟合成,对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利。

3. 传感器或计算机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实验一般不能继续下去会前功尽弃。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实验和DIS实验都有一定的优缺点,传统实验仪器简单更加接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实验越来越显现出很多弊端,特别是声学,弱磁场实验,传统实验无能为力,而DIS实验却可以非常方便地演示出来,如声波的合成、地磁场磁通量变化时产生的感生电流等,如何把传统实验实验与DIS实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实验教学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既要引导学生利用传统实验主动参与、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又要利用DIS实验能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更准确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对使用DIS实验教学的前景展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正逐步走进教室,实验日益受到重视,过去在物理课堂上,由老师或书本上给定的结论由于缺乏实验器材或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很少能准确地验证,所以,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然而运用DIS实验可以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落后的限制,很多地区学校都没有DIS实验室,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高等考试中未必在每个地方的学科中出现、或者一些学校传统实验仪器都配备不足,更不要提带有电脑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器材,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确实是比较难的,但我相信用了DIS实验后,学生和教师都会耳目一新的。

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重在实践,DIS实验不仅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学习载体,也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操作载体,尽管不是唯一的载体,但它的出现与使用,无疑是对传统实验的一种发展,更为我们理科实验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等编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杜威著,姜文闽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991年版.

[3]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2年版.

7.艾滋病实验室常用检查项目比较 篇七

1、ELISA :对gp41 HIV 1型抗体的检测是标准的筛选方法,敏感性可达99.5%,但特异性并不高。该法的阳性者中仅13%为真正的HIV者,因此,属筛选试验。

2、蛋白印迹(Western印迹)法:是最常用的证实实验。若检出所有3个HIV主要基因gag、po1、env产物的抗体时为阳性,可确诊为HIV感染。

3、HIV1型抗原检测

由于血中p24抗原浓度低且形成了免疫复合物,p24抗原检测阳性率不如抗体阳性率高。在HIVl型感染的无症状期及艾滋病期 p24阳性率分别为4%及7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24抗原的特异性很好

下列情况时可进行抗原检测:1)测定HIVI型细胞培养;2)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3)估计血清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IVl型感染状态。

4、病毒培养感染病人的HIV1型培养敏感性为65%-100%(目前尚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5、DNA-PCR扩增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前病毒DNA来确定HIV感染。可检测到每1万个细胞1个拷贝HIV前病毒。还可对病毒特定区段DNA进行序列分析,以研究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6、RNA-PCR/b-DNA可对血清中HIV基因做定量检测,有利于诊断、估计预后,且可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考核。

7、HIV感染的辅助检查

CD4+细胞计数是公认的HIV感染进程的指标。

slL-2R测定:在HIV l型感染期间,sIL-2R呈非特异性升高,水平与感染进展有关。sIL-2R水平与CD4+细胞计数意义相反。β2微球蛋白测定在以淋巴细胞活化和(或)淋巴细胞破坏为特征的各种疾病中可见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

新喋呤与β2微球蛋白升高的意义相同,因此,两者之一同CD4+细胞计数一起,是预测HIV感染进展的最佳指标。

8、其它机会性感染病原或抗体的检测

卡氏肺孢子虫:痰、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灌洗液,或肺活检制成涂片或切片,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找虫或滋养体 隐孢子虫:大便涂片

真菌:直接涂片找孢子和菌丝,隐球菌可取CSF涂片墨汁染色

弓形虫、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可行抗体检测

细菌:结核杆菌涂片抗酸染色,其它细菌可行血培养

8.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篇八

语文课程 性质表述更明确

修订课标对“语文课程”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学生在这门课程里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多下工夫。即教师在教学时树立大语文观,多从“语用”角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策略。

突出强调 识字和写字教育

修订课标中说:“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这就打破了“识字、写字只是小学低年级任务”的旧观念。也就是说,识字、写字不仅是小学各个年级的重要内容,初中也应该重视。因为近几年调查表明,不仅中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不到位,而且不少高学历的成人也普遍存在严重的书写问题,较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包括中小学生与成人);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课标修订从2个方面加强了识字、写字教育:

1.适当减负。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过去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在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修订之后的量取了下线,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机动达标。识字、写字教学在已有的“多认少写”理念基础上又提出“先认先写”的300个基本字(附录中有字表)。应当注意的是:这些“量”的降低实际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语文老师要转变汉字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加强书写指导。修订课标在具体教学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段新增加的内容明示了写字的重要性,每个学段老师如何指导,从哪方面指导,甚至规定书写时间来保障学生日常练字。尤其强调的是写字姿势和习惯,这是容易被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忽视的。因此修订课标还在第二、三、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这是实验稿中没有的。也就是说,学生写字时的双姿(坐姿、执笔姿势)和认真书写等习惯应该从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时就要指导,直到初中毕业,老师都应关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高度重视 “读书”的作用

修订课标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的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在第三、四学段还提出了“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要求;阅读教学建议中对“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作了界定,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些变化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除此之外,修订课标的学段目标和教学、评价建议表述更有层次性。如关于默读,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才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就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一个渐进性特点,而且各学段目标、要求的梯度更清晰,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落实。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多下工夫。即教师在教学时树立大语文观,多从“语用”角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策略。

通过的学习2011版语文课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对新课改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

切”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省评优课实验设计的比较与思考 篇九

关键词:氮肥的生产与使用;同课异构;实验设计;比较;思考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1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4年10月底,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无锡辅仁高级中学举行了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暨观摩活动。27名选手分三组上课,课题分别是苏教版《化学1》和《化学2》的“溶液配制及分析”、“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范畴,课堂实验多,有演示实验、也有分组实验;可以改进创新,也可以做微型实验。9位选手都在实验上做足了文章,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精彩纷呈,令人拍手叫好。笔者有幸参加现场观摩,连续听了同一课题的9节课。本文对同课异构课“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从实验设计的视角进行比较,并提出个人的思考。

1 课堂实验设计的观察与比较

实验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选手们普遍安排了4个实验:氨气极易溶于水、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氯化铵受热分解以及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共热制取氨气。有的实验采用教材上的传统装置,更多的实验作了改进和创新,除仪器、药品及用量以外,还从趣味化、微型化、生活化、绿色化、开放化等方面着眼,使操作更加简便,现象更加明显。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增长了知识,还激活了思维,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1]。笔者通过观察,就上述4个实验的不同设计作了比较。

1.1 实验1:氨气极易溶于水

9号选手按传统装置演示完毕后,给出图1装置,层层启发,激活学生思维,深刻理解“压强差”原理。5号选手引导学生利用圆底小烧瓶、针管、圆珠笔芯、橡皮塞和医用酒精塑料瓶等器材完成微型化的喷泉实验(图2),现象很“刺激”,学生体验深刻,情绪高涨。大多数选手利用矿泉水瓶(或小试管)和注射器来改进实验(图3),令人叫绝的是,2号选手事先备有一个相同的瓶盖,向其中滴加少量水和酚酞,然后打开充满氨气的矿泉水瓶瓶盖,套上准备好的瓶盖并振荡,迅速听到了响声,瓶子立即瘪了下去,同时看到了红色溶液(图4),现象震撼,学生们不由地欢呼起来。3号选手独具匠心,设计了“白玫瑰”变色的系列实验(图5),课前先将“白玫瑰”用酚酞溶液浸泡并晾干,放进充满神秘气体的瓶中无变化,取出后喷一些蒸馏水也无变化,再把它重新放入瓶中,立即变成了娇艳的“红玫瑰”。令人没想到的是,该选手在课堂中间再次拿了出来,“红玫瑰”又变白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巧妙过渡到浓氨水的分解,这一连串实验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趣味性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1号选手向充满氨气的550mL矿泉水瓶中用注射器慢慢注入0.8mL水来设计实验,很好地诠释了教材“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有了“量”的思想,从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量化意识,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1.2 实验2: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

将分别沾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是该实验的传统方法。而2、6、8号三位选手将分别充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两个集气瓶对接产生白烟,两个集气瓶可横向对接,也可竖着对接(图6)。其中2号选手采用魔术形式,巧妙抽取两瓶间的玻璃纸,不露声色,观赏性强。6号选手让学生上台配合演示,师生互动,反响热烈。5号选手大胆创新,将浓氨水与浓盐酸从两端注入中间分别装有棉花的直玻璃管中(图7),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白烟产生的位置,从微观角度说明分子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7号选手别具一格,利用Y形管来演示该反应,易操作,无污染(图8)。此外,还可在培养皿一侧滴入1滴浓盐酸,另一侧滴入1滴浓氨水,二者不要接触,立即盖上表面皿并不再打开,观察现象。再把整套装置颠倒过来,观察培养皿底部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图9)[2]。

1.3 实验3:氯化铵受热分解

多数选手直接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固体,操作简便,现象明显。7号选手利用玻璃锤加热氯化铵固体,简洁,无污染。3号选手利用U型管、球形干燥管、Y形管和试管等仪器来改进实验(图 10),既说明氯化铵分解得到氨气和氯化氢,又验证氨气和氯化氢能化合生成氯化铵,一举两得。4号选手和3号选手异曲同工,用直玻璃管代替U型管,用量更少,更加简单化。

1.4 实验4: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共热制氨气

选手们都让学生动手,安排分组实验。大多数使用塑料袋事先装有少量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的混合物,实验时揉搓袋子,观察现象。6号选手让学生利用医用药瓶和小气球来完成该实验(图11);2号选手使用的是一次性手套代替塑料袋;8号选手选择可封口的塑料袋,能夹住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方便气体检验,也减少污染(图12);1号选手在一半学生进行该实验的同时安排另一半学生验证氯化铵与草木灰的反应,一次活动,完成两个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节省了实验时间。

2 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2.1 保证实验时间,落实有效探究

长期以来,受高考、课时安排的冲击以及教师观念的影响,实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面临重重困难。平时教学中把分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以讲实验题代替了做实验,“无兴趣激发,无思维碰撞”。只有在公开课和评优课中才能见到久违的精彩实验,学生兴奋,好奇。让他们动手实验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增进其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即使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因时间关系或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而匆忙推进预设的环节,“剥夺”学生的实验时间,匆匆过场,导致学生观察不细,思考不深,停留在热闹的表象上,缺少了真正有效的思考、探究与表达。

因此,在实验前,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观察的主要现象上,使学生明白看什么、怎么看;然后边演示边提出一系列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做好必要的记录。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大胆地、放心地把机会留给他们,哪怕耽搁一些时间,但有效的动手和动脑一定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知识理解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会更强。

2.2 纠正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行为

实际教学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缺失,教师对操作技能和操作细节的漠视,让人感到加强实验教学的迫切性和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学生通过模仿获得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模仿和迁移过程中,逐步获得综合实验能力。因此,教师操作必须准确、规范。教师还需明确交代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和化学药品的性质等,让学生发现自学中的不足甚至错误,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分组实验的课堂上,“取用固体或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没有对准手心”、“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插入试管中”、“加热时手握在试管夹的短柄位置”、“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直接用手拿取试纸”等错误操作比比皆是,此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实验状况,对个别操作不当及时加以说明并纠正和演示。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还要善于观察,适时指导,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最大限度的完善学生的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3 借助实验载体,达成知识建构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及培养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感知和思考,建构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多,关系复杂。如果仅靠教师口传心授,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零散,系统性较差,缺乏足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认识的浅层次。如果让学生亲身实验,激发参与意识,学会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和解释实验结果,使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进而生成知识,让实验成为知识生成的载体,想必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深刻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适时的点拨和赏识评价,给学生自信与信任;还可以拓展生成资源,升华知识,打破实验单纯为巩固和验证知识的局限。

2.4 运用实验分析,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思维品质。在表演味较浓的评优课上,学生往往会迎合教材和教师,说出缺乏独立思考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信息,积极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实验设计始终贯穿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提问,是最佳选择。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实验教学,要给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实验,自我感知,主动思考与探究。在操作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对比能力,在结果讨论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效果远比演示和讲解的好。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简单试管实验和仪器装置的整合,重要的是思维的整合。实验往往是显性的,肉眼可以观察的,但科学思维是隐性的,科学实验始终要与科学思维为伴。

2.5 注重实验教学,增强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形成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体现化学知识。从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物品(如矿泉水瓶)入手进行系列实验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分组实验时可引入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演示实验让学生来操作,教师点评示范,通过角色互换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朱建兵.关于铝热反应实验三种改进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4):56~57.

10.初级会计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篇十

模拟实践操作过程

1)准备会计模拟的一些资料,其中包括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以及其中一部分明细账期初余额,该公司1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

2)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然后根据会计分录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记账凭证编制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的明细账,以及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

4)根据各种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

5)开设总分类账户,并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户,结出期末余额。

6)根据全部的总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试算平衡表。

7)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模拟实验的收获与感想

学习基础会计已经差不多有一个学期了,课堂上都是针对书本每一章节做练习。这是第一次把之前的练习合起来作为一次综合练习。之前做练习会觉得比较简单,但是把所有练习综合起来就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虽然如此,但是在班导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把账做好,最后编制报表。当今天把报表编制出来之后,我回顾自己这几个星期做过的账,之前一开始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没有了,反之,我现在对于企业做账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

经过这次模拟实验之后,让我亲身感受到做一名会计人员必须有耐心和细心,绝不能粗心大意,马虎了事。

模拟实验的建议

11.过滤实验(实验报告) 篇十一

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1.熟悉板框压滤机的结构。

2.学会板框压滤机的操作方法。

3.测定一定物料恒压过滤过程中的过滤常数 K 和 q e,确定恒压过滤方程。

二、实验原理

过滤是一种能将固体物截流而让流体通过的多孔介质,将固体物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因此过滤在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所不同的是这个固体颗粒层的厚度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增加。因此在势能差Δ(p+ρgz)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过滤介质的液体量也在不断下降,即过滤速度不断降低。过滤速度 u 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即:u=dV/(Adτ),式中 A 代表过滤面积 m2 , τ代表过滤时间 s,V 代表滤液量 m3。

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势能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含有固体粒子的流体)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故难以用严格的流体力学方法处理。

比较过滤过程与流体经过固定床的流动可知:过滤速度,即为流体经过固定床的表现速度 u。同时,液体在细小颗粒构成的滤饼空隙中的流动属于低雷诺范围。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体床压降的简化数学模型,寻求滤液量 q 与时间τ的关系。在低雷诺数下,可用康采尼(Kozeny)的计算式,即:

L K a ddqu   1)1(2 23 对于不可压缩的滤饼,由上式可以导出过滤速度的计算式为:)(2)(e eq qKq q rv ddq 式中:q e =V e /A,V e 为形成与过滤介质阻力相等的滤饼层所得的滤液量 m3 ;r 为滤饼的比阻1/m2;v 为单位体积滤液所得到的滤饼的体积 m 3 /m 3;μ为滤液的粘度 Pa·s;K 为过滤常数 m 2 /s。

在恒压差过滤时,上述微分方程积分后可得:q2 +2qqe =Kτ。

由上述方程可计算在过滤设备、过滤条件一定时,过滤一定滤液量所需要的时间或者在过滤时间、过滤条件一定是为了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要的过滤设备大小。

在利用上述方程计算时,需要知道 K、q e 等常数,而 K、q e 常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测定。

在用实验方法测定过滤常数时,需将上述方程变换成如下形式:

eqKqK q2 1  因此,实验时只要维持操作压强恒定,计取过滤时间和相应的滤液量以τ/q~q 作图得直线。读取直线斜率 1/K 和截距 2q e /K 值,进而计算 K 和 q e 的值。

若在恒压过滤的时间内已通过单位过滤面的滤液 q 1,则在τ 1 和τ 2 及 q 1 至 q 2 范围内将上述微积分方程积分整理后得:)(2)(11 111eq qKq qK q q      上述表明 q-q 1 和(τ-τ 1)/(q-q 1)为线性关系,从而能方便地求出过滤常数 K 和 q e。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1、装置 实验装置由配料桶、供料泵、圆形过滤机、过滤机量筒及空气压缩机等组成。可进行过滤、洗涤和吹干三项操作过程。碳酸钙(CaCO 3)或碳酸镁(MgCO 3)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配制成一定浓度后,为阻止沉淀,料液有供料泵管路循环。配料桶中用压缩空气搅拌,浆液经过过滤机过滤后,滤液流入计量筒。过滤完毕后,亦可用洗涤水洗涤和压缩空气吹干。

2、实验流程 本实验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图中给出了两套装置的流程。

四、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1、正确安装滤器,防止泄露 2、检查料液阀、恒压阀、排气阀是否关闭。记录清液槽液位初值。

3、通过料液阀维持缓冲罐中一定液位。

4、排气(用容器在排气口挡一下)。

5、一旦有清液流出,立即开始计时。

6、排气结束,打开恒压阀,开始恒压过滤。记录此刻清液槽液位并秒表交替计时一次。此后,液位每上升一定高度记录一次液位值并秒表交替记录一次。

7、当清液流量很小时,实验结束。

8、关闭料液阀,关闭恒压阀,打开排气阀减压。

9、回收滤饼,清洗滤器。

五、实验数据记录

过滤物系:轻质碳酸钙 圆板过滤器直径:内径 150mm 过滤操作压强:0.07MPa

序号 时间间隔(s)间隔中的滤液量

(mL)

1(恒压前)

8.53 660 2 10 560 3 10 420 4 10 370 5 10 300 6 10 320 7 10 226 8 10 234 9 10 200 10 10 180 11 10 190 12 10 184 13 10 170 14 10 176 15 10 170 16 10 162 17 10 160 18 10 140 19 10 138 20 10 138 21 10 148 10 126 23 10 120 24 10 100 25 10 96 26 10 90 27 10 92

六、实验数据处理

序号 时间间隔Δτ(s)间隔滤液量ΔV(m3)△q

m3 /m 2

累积滤液量V(m 3)累积 q

m 3

/m 2

累积时间τ(s)(τ-τ1)∕(q-q1)

(q-q 1)

m3

/m28.53 0.00066 0.03737

0.00066

0.03737

8.53

0.00056 0.03171

0.00122

0.06907

18.53 315.40179

0.0317110 0.00042 0.02378

0.00164

0.09285

28.53 360.45919

0.0554810 0.00037 0.02095

0.00201

0.11380

38.53 392.50000

0.0764310 0.0003 0.01699

0.00231

0.13079

48.53 428.18182

0.0934210 0.00032 0.01812

0.00263

0.14890

58.53 448.28680

0.1115410 0.000226 0.01280

0.00286

0.16170

68.53 482.58197

0.1243310 0.000234 0.01325

0.00309

0.17495

78.53 508.79630

0.1375810 0.0002 0.01132

0.00329

0.18627

88.53 537.26236

0.1489010 0.00018 0.01019

0.00347

0.19646

98.53 565.70285

0.1590910 0.00019 0.01076

0.00366

0.20722

108.53 588.75000

0.1698510 0.000184 0.01042

0.00384

0.21764

118.53 610.19944

0.1802710 0.00017 0.00962

0.00401

0.22726

128.53 631.93202

0.1898910 0.000176 0.00996

0.00419

0.23723

138.53 650.46034

0.1998610 0.00017 0.00962

0.00436

0.24685

148.53 668.31081

0.2094810 0.000162 0.00917

0.00452

0.25602

158.53 686.01114

0.2186610 0.00016 0.00906

0.00468

0.26508

168.53 702.63551

0.2277110 0.00014 0.00793

0.00482

0.27301

178.53 721.43801

0.2356410 0.000138 0.00781

0.00496

0.28082

188.53 739.36047

0.2434510 0.000138 0.00781

0.00510

0.28863

198.53 756.16832

0.2512710 0.000148 0.00838

0.00525

0.29701

208.53 770.27911

0.2596510 0.000126 0.00713

0.00537

0.30415

218.53 787.16575

0.2667810 0.00012 0.00679

0.00549

0.31094

228.53 804.17012

0.2735710 0.0001 0.00566

0.00559

0.31660

238.53 823.67701

0.2792410 0.000096 0.00544

0.00569

0.32204

248.53 843.07876

0.2846710 0.00009 0.00510

0.00578

0.32713

258.53 862.76378

0.2897710 0.000092 0.00521

0.00587

0.33234

268.53 881.42994

0.29498

解:

间隔滤液量ΔV=0.66÷1000=0.00066m3

q  =AV =215.0 785.000066.0=0.037372 3/m m

累积滤液量32 100122.0 00066.0 00056.0 m V V V       

累积2 32 1/ 06908.0 03171.0 03737.0 q q q m m       

累积时间τ=8.53+10=18.53s

11q q  =03171.010=315.358

q-q 1 =0.06907-0.03737=0.031712 3/m m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将表中数据描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出 K 和 q e,并写出恒压过滤方程。

由作图 可 知,直 线 的斜率 和 截距分 别 为 1971 和 205.6,即K1=19712/m s,)(21q qKe =205.6s/m。得 K=-410 07.5  s m /2,2 3e/ 015.0 q m m 

求得恒压过滤方程为:.205 q-q 1971q-q-111 )

(  2、用最小二乘法求斜率和截距并求出 K 和eq,与图解求出的比较。

答:设 x y    

则  =] x)[(] y)[(2 2)

(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xx xy=1971

 =平均平均x-y  =205.6

K= s m / 10 07.52 4-

3、本实验如何洗涤滤饼? 答:采用横穿洗涤法,洗涤液穿过两层滤布及整个厚度的滤饼,流径长度约为过滤终时滤液流动路径的两倍,而洗涤液流通的面积又仅为过滤面积的一半。

4、本实验如何吹干滤饼?

答: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被截留在滤网上的固体杂质越来越多,使滤饼厚度不断增加,这样过滤阻力增大,罐内压力升高,当压力升到一定值时需要排渣,停止向灌内输

入待滤液并将压缩空气经溢流管吹入罐内,将罐内待滤液压入另一台过滤机或其他容

器内,并吹干滤饼。

12.电压比较器实验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机械基础;引擎;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0-01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装备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有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从而面临诸如实验室建设费用高昂、教员指导难以到位、教学目标难以落实等具体困难。常用零部件、传动机构运动复杂,机构抽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实物和设备,在理论课程中很难让学生完全明白其运动原理和结构,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对专业课程的开展没有起到最佳的支撑。

针对上述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知识学习和实验动手操作相互分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通常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来来进行课题实验教学。随之3D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选用的3D引擎越来越多,下面就笔者在以往项目开发中使用的两种3D引擎——unity3D和Vega Prime来谈谈机械基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设计方案。

一、基于Vega Prime引擎的设计方案

Vega Prime是MultiGen-Paradigm公司推出 最新虚拟现实开发工具、具有面向对象、功能强大、界面友好、平台兼容性好等特点。Vega Prime是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它大大扩展了Vega Scene Graph,也是一个跨平台的可视化模拟实时开发工具。它由Lynx Prime图形用户界面配置工具、C++头文件可调用函数以及Vega Prime库三部分组成。Vega Prime的功能还可以被其他特殊功能模块所扩展,这些模块在扩展用户接口的同时,也为应用开发提供了功能库。

基于Vega Prime虚拟实验室方案流程图如图1所示。

方案一采用MultiGen Creator完成所需模型的建立,然后采用Visual C++ 编程驱动、控制Vega Prime场景中的模型。MultiGen Creator是一个强有力的、集为一体的套装软件,其长处是用来开发诸如大地、海洋、天空等视景仿真数据库。对于机械基础仿真实验室系统所需要的诸如发动机、变速器、差速器等机械装配体模型建模比较困难。

二、基于unity3D的设计方案

Unity3d是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一款跨平台虚拟仿真开发工具,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三维引擎。该引擎支持DirectX和OpenGL拥有高度优化的图形渲染通道,支持所有主要三维文件格式,并能和大部分相关应用程序协调工作。运用C#编写的脚本可以灵活实现多种虚拟仿真应用。基于unity3D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采用方案二最大的好处是支持AutoDesk 3ds Max制作导出的模型(*.fbx),常用机械设计软件诸如UG、solidworks以及proE主要优势在于参数化建模,使用它们制作的模型由于拓扑结构太乱、面数太多等原因基本不能在unity3D中直接使用。采用3ds Max制作的模型即可逼真反映机械零部件机构特点同时还可以方便的制作出原理、拆装动画,并且在unity3D中可以直接通过程序调用已经制作好的动画。因此可以极大缩短项目开发周期。因此可以极大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三、其它类型引擎的方案

适合开发虚拟实验室的引擎很多,如果是有程序开发基础的,建议选择OSG、OGRE等开源虚拟现实平台。 OpenSceneGraph(简称OSG)使用OpenGL技术开发,是一套基于C++平台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它让程序员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创建高性能、跨平台的交互式图形程序。特别是OSG支持骨骼动画、关键帧动画等各种流行的动画,它可以把3DMAX建立的动画模型转化成OSG格式导入到项目中进行控制,从而极大加快开发速度。

13.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十三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co 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 氯丙嗪 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 美兰 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0.9%nacl(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 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

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取 2 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 0.1ml/10g 体重腹腔注射 0.25%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

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至 70~80 次/min;生理盐水组按0.1ml/10g 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 10-15min,作为对照。/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之后将 2 只小鼠分别放入 100ml 的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1.4.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取 2 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 5g 钠石灰的 100ml 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 500ml 密闭瓶,注入 10ml co 气体。

另取 2 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 50g/l 亚硝酸纳 0.2ml,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2ml;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 50g/l 亚硝酸纳0.2ml 后即刻腹腔注射 10g/l 亚甲基蓝 0.2ml。

2.观察项目

2.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记录下小鼠的体重 w(g)。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存活时间 t(min)、总耗氧量 a(ml)。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 r[ml/(g·min)]:

r[ml/(g·min)]= a(ml)÷w(g)÷t(min)

2.2.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的正常呼吸频率(次/min)。待塞紧瓶塞开始记时后,每隔 5min 测一次呼吸频率(次/min),并观察两鼠的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的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的正常呼吸频率(次/min)。待注射药品后,每隔 5min 测一次呼吸频率(次/min),并观察两鼠的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的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将 4 只鼠分别解剖取出小块肝脏组织置于滤纸上观察颜色的不同。

3.实验结果

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氯丙嗪组小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氯丙嗪组小鼠的耗氧量为 12.7±5.02 ml,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耗氧量为 16.0±3.01 ml,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氯丙嗪组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为 44.7±17.21 min,生理盐水组小鼠耐缺氧时间为 21.0±3.61,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p<0.01);氯丙嗪组小鼠的耗氧率为 0.013±0.005(ml/g/min),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耗氧率 0.03±0.002(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 1。

表 1.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结果统计表

小鼠体重(g)

样本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 23 19

实验 22 25 22 25 24 22 23 22 22 23.0±1.32&

总耗氧量(ml)

对照

19.5

14.0

16.0

14.0

17.4

17.0

11.5

21.0

13.5

16.0±

3.01

实验

存活时间(min)

总耗氧率((ml/g/min)

对照

实验 47

35 23 24 59 31 60 71 44.7±17.21*

对照

0.034

0.035

0.033 0.035 0.033 0.034 0.031 0.037 0.029 0.03±

0.002

实验 0.01 0.011 0.013 0.014 0.016 0.015 0.024 0.005 0.012 0.013±0.005#

10.514.310.0

8.0

9.5

19.9

17.0

6.0

19.0

12.7±5.02$

2621.0±

3.6125 25 23 25 22 22 22.9±

x?s

1.96

注:*p<0.01 vs 对照组 ;p<0.01 vs 对照组;&p>0.05 vs 对照组,$p>0.05 vs 对照组 3.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由表 2 可知,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最短,其次为 co中毒组。存活时间最长的是亚硝酸钠+美兰组,可见美兰具有抗亚硝酸钠中毒的作用。

表 2.乏氧、co 中毒、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呼吸频率(次/10 秒)

缺氧类型 乏氧 co 中毒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

美兰

0min 29.7±4.90 29.7±5.90 29.7±3.54 29.7± 5.68

5min 31.2±6.96 24.7±8.72 26.1±7.13 25.9± 4.99/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10min 30.4±7.52 26.8±9.31

28.7± 8.38

15min 25.0±8.97

28.5± 6.02

20min

30.1±6.83

25min

29.5±6.07

30min

28.9±6.24

5.3 亚硝酸钠中毒与亚硝酸钠+美兰的两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美兰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见表 3。

表 3.亚硝酸盐中毒及其美兰的治疗效果

缺氧类型

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 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 存活时间 9.56±1.59 48.67±14.23*

注:p<0.01

3.4 分别观察乏氧性缺氧组、一氧化碳中毒组、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的小鼠肝脏组织颜色,如表 3。

表 4.乏氧、co 中毒、亚硝酸钠中毒的小鼠存活时间和肝血、耳尾唇颜色比较 类别 乏氧

体重(g)19

存活时间(min)

肝血颜色 暗红色

耳尾唇颜色 青紫色(紫绀)

co

nano2 nano2+mb18 18.512 30

樱桃红色 深咖啡色 浅咖啡色

樱桃红色 青石板色 青石板色,稍浅

6.讨论

6.1.实验结果显示氯丙嗪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氯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和 α 肾上腺素受体和 m 胆碱受体,具有神经安定作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小鼠注射氯丙嗪后,置于低温使其进入假冬眠状态。小鼠外界活动停止,新陈代谢率降至最低,因此能量利用减/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少,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减少,即耗氧率减小。在氧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存活时间就比生理盐水组长。

6.2.乏氧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养不足。正常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约为 26g/l。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当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 50 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co 与 hb 的亲和力比 o2 大 210 倍,hb 与 co 结合形成碳氢 hb,从而失去运氧功能。co 同时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其 2,3-dpg 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妨碍 hbo2 中的氧解离,从而造成组织严重缺氧。此时外呼吸功能正常,故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但 hb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氧容量降低。组织中 hbco 增多,故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可使 hb 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 hb(hbfe3+oh),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能力,加上 hb 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使剩余的 fe2+与氧亲和力增高,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高铁 hb 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因而使皮肤和粘膜呈现相同颜色[2]。低浓度美兰为还原剂,抑制了氧化剂(亚硝酸钠)的中毒反应,中毒后即刻肌注可有效使小鼠存活时间延长 2 倍以上。本实验结果也显示,亚硝酸钠+美兰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表 3),说明美兰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6.3.钠石灰的作用:钠石灰在两个实验中的用途也有很大区别:实验一中缺氧瓶内钠石灰吸收小鼠呼吸产生的 co2 造成负压,利于正确地测出耗氧量;实验二中加入钠石灰是为了排除高碳酸血症对缺氧实验的影响。

参考资料:

1.陆源,夏强.生理科学实验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40.

2.陈季强.基础医学各论(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92,495-496.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级

临床专业临滨 1 班 4 组

20102090114)/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

取 2 只小鼠,注射及处理:号:亚硝酸钠及美兰 0.2ml,左下腹注射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 0.2ml,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 号小鼠立即死亡,1 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织放于滤纸上,观察肝的颜色。

2、取 2 只小鼠称重,编号 3、4

注射及处理:号:氯丙嗪

0.2ml,左下腹注射号:生理盐水 0.2ml 左下腹注射/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将 3、4 号小鼠分别分别放入钠石灰的广口瓶,塞上塞子,记录下量筒的液面,连通耗氧装置,开始计时,直至小鼠死亡,记录下时间和量筒下降的液面刻度

计算两只小鼠的耗氧量

小鼠耗氧率 r(ml/min/g)=a/(w*t.)

六、实验结果:

1、几种类型的缺氧

序号

1.注射及处理 nano2+美兰

0.2ml

2.nano2+生理盐

水 0.2ml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序体重注射及处理 存活时

氯丙嗪 0.2ml

(冰浴)20.6 生理盐水(常

温)分 18 0.032 27 分 总耗氧量(ml)8 耗氧率(ml/min/g)0.016 血液性缺氧 青石板色 缺氧类型 血液性缺氧 肝脏颜色 暗红色 号(g)18.8

七、实验分析:

1、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的改变引起的缺氧。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美兰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因此 1 号小鼠存活,2 号小鼠死亡。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镇吐、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 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织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再加上冰浴,制造低温环境,使得 3 号小鼠的基础代谢率将为最低,可延长其死亡时间。

八、实验结论:

1、缺氧是这 2 小鼠死亡的共同原因,不同的药物是小鼠死亡的条件,氯丙嗪加上低温可延长小鼠的死亡时间。/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2、高铁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属于血液性缺氧,原因: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肝脏呈青石板色。篇四:抗缺氧实验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五年制中医学类本科学生使用)

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五年制中医学类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为学习中医学基础课、中药学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和加深对中药药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边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 12 学时。

四 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由中药药剂教研室自编。

正文

实验一

柴胡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一 教学目的观察柴胡对发热家兔及正常兔体温的影响,了解柴胡解热作用的特点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发热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四)掌握肛温计测定家兔体温的方法。

(五)掌握动物模型分组方法。

(六)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七)了解实验数据座标图示法。/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三 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体温值。

(三)分组。

(四)家兔发热模型的制作。

(五)给药。

(六)测量不同时段的体温值。

(七)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八)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二

生大黄、制大黄以及大黄、芒硝配伍对小白鼠小肠运动的影响(炭末法)

一 教学目的了解生大黄、制大黄对肠蠕动的影响以及大黄、芒硝配伍的药理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泻下药推进小肠运动的实验方法。

(二)熟悉炭末法。

(三)掌握炭末推进率测量与计算方法。

(四)了解小白鼠幽门与回盲部解剖部位。

三 教学内容

(一)

动物选择原则。

(二)

称重,标记。

(三)分组。

(四)灌胃给药。

(五)处死动物,解剖。

(六)测量尺寸。

(七)计算,实验数据处理。

(八)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三 延胡索及金铃子散镇痛作用

一 教学目的了解用热板法和扭体法筛选镇痛药的实验方法;观察延胡索及金铃子散的镇痛作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

(二)掌握痛阈值的测定方法。/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三)掌握合格小鼠筛选方法。

(四)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五)了解实验数据座标图示法。

(六)掌握判定扭体反应的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段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四 人参抗应激作用

一 教学目的学习小白鼠游泳和耐常压缺氧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参抗应激作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小白鼠游泳实验方法。

(二)掌握小白鼠耐常压缺氧的实验方法。

(三)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水温。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记时。

(五)测量小鼠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教学组织与考核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中药药剂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二)教学点:在中药药剂实验室教学,承担教师由中药药剂教研室委派。

(三)辅导形式:课堂答疑、讨论、复习等结合。

四 考核办法:每次实验后批改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报告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20%;实验要点考核占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10%左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容

教学时数

实验类型

实验一

柴胡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验证型 实验二

大黄对小白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验证型 实验三 元胡及金铃子散对小白鼠的镇痛作用

验证型 实验四

人参抗应激作用

验证型

合计

篇五:小白鼠的缺氧实验

缺氧对小白鼠体征的影响

(潍坊医学院 2009 级临床 26 班 山东潍坊 261053)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对小白鼠体征的影响。

方法:取五只小白鼠,通过制作小白鼠的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三种模型并与正常状态的小白鼠作对比,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及皮肤、黏膜、肝脏的变化。

结果:小白鼠的乏氧性缺氧模型肝脏为青紫色,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为樱桃红色,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肝脏青石板颜色,正常小白鼠肝脏为红色。

结论:不同的缺氧因素对小白鼠肝脏颜色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青石板颜色

前言

缺氧是由于机体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机体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1]。理论上由于不同机制的缺氧通过对血红蛋白的影响改变了血红蛋白的颜色从而我们可以复制相应模型以观察其血液的变化。至于类似的实验,前人已经将其机制研究清楚了,做本次实验只是加以验证,观察是否与理论相符合,有时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但主要是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材料与方法/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1.实验材料

器材:小白鼠缺氧瓶、co 发生装置、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

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硝酸钠、1%美兰、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

2.缺氧模型的制备

2.1 乏氧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取钠石灰约 5g 及小白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频率(次/10s),深度,皮肤和口唇粘膜颜色,然后紧塞瓶塞,记录时间,以后每 3min 重复观察上述指标 1 次(如有其他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2)动物尸体留待 2.2、2.3、2.4 实验做完后,再依次打开其腹腔,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3.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装好 co 发生装置。

(2)将小白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然后与 co 发生装置连接。

(3)取甲酸 3ml 放入试管中,加入浓硫酸 2ml,塞紧。(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 co 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沸腾,因 co 产生过多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4)观察指标与方法同上。

4.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入 5%亚硝酸钠 0.3ml,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 1%美兰溶液 0.3ml,另一只再注入生理盐水 0.3ml。

(2)观察指标与方法同 2.1,比较两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5.4 解剖正常小白鼠

取一只未做处理正常的小鼠,观察体表特征,后处死,观察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

类型

呼吸频率、幅度 肝脏颜色

皮肤粘膜颜色

先加深加快

低张性缺氧

后变浅变慢 暗红色

青紫色/ 13 文档可自由编辑 一氧化碳中毒 无改变 樱桃红色

樱桃红色

亚硝酸钠中毒 无改变 青石板颜色 青石板颜色

正常小白鼠 无改变 红色

红色

讨论

1.乏氧性缺氧:轻度缺氧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先加深加快,重度缺氧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浅变慢,皮肤黏膜呈暗红色则是由于 hb 结合的氧气过少引起,钠石灰用于吸于甁中 co2 以排除 co2 的干扰,po2 降低里,也因肺通气量的增加,呼出较多的co2,使体内 pco2 和 h+浓度降低,从而减弱低氧的刺激作用[2]。

2.co 中毒:呼吸无改变,主要与 pao2 正常有关,皮肤黏膜、肝脏呈樱桃红色。是由于 cohb 引起,co 中毒性缺氧属等张性缺氧,呼吸系统的代偿不明显,故观察到小白鼠的呼吸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死亡因此加热时不能过猛,以免 co 产

生过多、过快,使小白鼠迅速死亡,来不及观察。

上一篇:暑假高中日记下一篇:美术课教学设计《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