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精选7篇)
1.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 篇一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来
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 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 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 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1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 白 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 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 理解情况。
日期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提问: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F“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2、五带的范围是怎样的?
3、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极圈)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5、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布置作业:
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3、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
北半球: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4、地球上的五带(热量带)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五带的名称: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3)、五带的范围:北寒带(66.5°N--90°N):北寒带在北极圈以 北②北温带(23.5°N--66.5°N):北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③热带(23.5°N--23.5°S):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南温带(23.5°S--66.5°S):南温带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S--90°S):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4)、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 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2.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 篇二
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24小时的话, 那么1秒钟就相当于5万年, 1分钟就相当于300万年。也就是说, 如果地球是在午夜零点生成的话, 那么人类直到l天1夜之后的最后1分钟才出现!正因为如此, 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认识还相当肤浅, 人们希冀通过寻找地球演化的一些“蛛丝马迹”, 揭示她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 地球从来就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天体, 46亿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当中, 生机勃勃, 丰富多彩……
地球上的海洋和大气, 来自碰撞
46亿年前, 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 由于围绕着太阳运转的小行星连续不断地碰撞和聚合, 诞生了几颗比较大的天体, 它们就是太阳的八大行星, 其中在临近太阳的第3条轨道上,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刚刚诞生的地球, 温度高得让人无法想像, 那是一个由岩浆海构成的炽热的球体!那些速度超过10公里每秒的小行星, 不断地向地球撞击, 碰撞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熔化了这些小行星, 使它们变成了气体。气体中不同的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 开始渐渐分化, 比较重的逐渐下沉, 比较轻的逐渐上升, 最终那些含铁量高的金属物质沉到了地球的中心——形成了密度非常大的地核, 而比较轻的物质升到了地球的外部, 形成了500公里厚的大气层。
古老的大气层主要包含着来自小行星的水蒸气和氢气, 随着小行星碰撞的减少, 大气层的温度也慢慢降低下来, 水蒸气终于能够液化成水, 排山倒海般地降落到地球上, 形成了浩瀚的海洋, 特别轻的氢气逃逸到了天空, 只留下了比较重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地球终于变成了一颗由大气层和海洋环抱着的行星!
地球原始温室效应的功劳
在地球诞生的初期, 太阳的温度比现在低30%。但随着太阳温度的升高, 地球为什么没有像金星那样变得炎热而干燥呢这就是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功劳——原始的温室效应保护了地球。
海洋中的水同地球表面岩层中的玄武岩发生反应,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 而且火山喷发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从而使地球形成了原始的温室效应——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层使吸收的太阳热量在夜晚不容易散失, 从而保证海洋不会结冰。
最幸运的是, 地球原始的温室效应没有使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以至于重新变成炽热的星体, 大气层中逐渐增多的二氧化碳又随着大量的降雨返回了地面, 溶入到海洋当中, 新生陆地中的元素反应生成盐类, 沉淀在海底岩石之中。地球表面温度升得高, 蒸发到大气层中的海水就越多, 从而形成更多的降雨, 又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降低了温室效应, 使地球温度再降低下来……正是这种神奇的循环平衡作用, 才使地球逃脱了金星一样的厄运, 将地球表面的海洋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地球中涌动不息的岩浆流
最初的地球在沸腾了6亿年之后, 它的表面才渐渐地冷却下来, 出现了坚硬的地壳。大约19亿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超级大陆——劳伦古大陆, 如果那时有中国和美国, 它们则是接壤的。
现代尖端的探测仪器能够到达地壳下2900公里的幔层, 从而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地球内部的运动状况。科学家们探测到, 在从赞比亚河到维多利亚湖的东非大裂谷地区, 和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底下, 都发现了上升的岩浆流——热地幔柱, 而在亚洲板块下, 发现了下沉的岩浆流——冷地幔柱!正是由于地球内部液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形成了地幔间强烈的对流运动, 一些坚硬的地壳板块才被撕开了一道道裂缝, 形成了许多分裂的板块, 而一些板块又被下沉的冷地幔柱拉向了地幔深处……
正是由于存在着上升和下降的岩浆流和地壳独特的板块结构, 使得我们的地球自诞生之日起, 就时刻处在火山频繁发生的动荡之中。也正是这种经久不息的动荡, 才使得地球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超级古大陆开始分裂、漂移, 新生大陆时而出现新的分裂, 时而又聚合到一起。迄今为止的19亿年间, 地球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 地壳的收缩和扩张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地球生命在海滩登陆
27亿年前的地球还没有强大的磁场存在, 它的表面完全暴露在太阳和宇宙高能量粒子的猛烈轰击之下, 生物体根本没有机会生成和繁衍, 那时候的地球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死寂世界。后来地壳出现了, 地幔间的岩浆由于温度差而形成了强大的对流, 令人惊喜的是, 由于地核岩浆的构成主要是液态金属, 这种对流运动使地球产生出巨大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形成, 终于使地球有了一个抵挡宇宙粒子的强大盾牌, 它使来自太阳和宇宙的高能粒子不能到达地球表面;大气层神奇的原始温室效应又使地球的温度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呼唤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生命的孕育和繁衍!
终于, 在海水冲刷的温暖海滩上, 出现了一堆堆一簇簇蓝绿色的“墩状软垫”——海藻群!在澳大利亚西部的鲨鱼湾里, 现在仍能够看到一片片叠层的化石, 这些就是远古时代曾出现海藻群的最有力见证。正是海藻的出现, 使它们开始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层释放氧气, 并吸收二氧化碳。海洋食物链中最基础的一环出现了, 它为细胞和软体动物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生物体在海洋中逐渐孕育、繁衍、进化的漫长岁月中, 大气层似乎也在加紧对自己成分的改造:氧气密度不断增加, 甚至接近今天的程度——占空气总量的20%;臭氧层形成了, 挡住了来自太阳的强大紫外线……
3.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 篇三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时至今日,在自然界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讲授新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阅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学习“天圆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成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地方”。
(2)学习“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了大地不是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去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无变化。
*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片推测地球的形状。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
(4)结合阅读材料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阅读图1.2“地球的大小”,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和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从图2.1可以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分组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了解,并且从中接受到相关科学观教育,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面貌。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组讨论: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参照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按课文P4活动1给出的操作步骤制作地球仪。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纬线和经线
阅读图1.7“简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习地轴、南极和北极点、纬线和经线。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1。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观察地球仪,阅读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2。
(1)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
(2)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在地球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承转: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图1.14“经纬网”,学习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经纬度度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2)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你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在地球仪上,按表3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课堂小结】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度数找出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地图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但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4.《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四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5.地球和地球仪反思0 篇五
高城中心学校:王玲
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但内容都很简单且学生都刚刚已经上过了,在这上了这堂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想,现具体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我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较简洁,实用。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特点,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不仅这个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很牢固,其他学生也印象深刻。对学生的点评得当,多鼓励性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课堂气氛热怀。教材的重点难点深浅度把握适中,难点的突破方法比较好,既直观,又连贯,教学效果好。特别注意学生在本节课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学目标达成率高,学生在小组成果展示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小组多次展示,而有的小组却很消极。通过多次鼓励,终于几个学生不困难的小组的成员也愿意发面自己的看法了。也注意了把地理知识联系实际,比如:讲到在海上看帆船的时候情景,发生月食的时的情景,也培养学生持久的地理兴趣。
不足之处
一、课件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在让学生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就呈现了这张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一直展示到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后。时间过长,没有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时本来计划给大约10分钟的时间学生预习,分组讨论。结果我发现由于学生刚刚上过,基本上都知道答案。预习没有实效,流于形式,学生也没有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而是在等待时间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匆匆结束了预习活动,进入了下一环节,这也是最后造成这节课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的的重要原因。
二、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尽管我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这样就造成尽管知识目标暂时实现了,但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就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 感目标了。
三、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这们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感觉得学生好像是为学习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为学到知识现时学。
四、没能因材施教,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今天的作业的设计就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
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6.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六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经线、纬线的性质(形状特征、长度特征、指示方向、数量特征)。
3、各条经线、纬线的区别方法—经度和纬度。
①经度、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②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判定)。
③半球的划分及范围(判定)。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 2、点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学目标确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记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2、理解地球仪的设计原则、作用、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3、通过观察地球仪探究得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4、知道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探究各半球的范围,能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
6、知道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经纬网的学习初步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意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各半球的范围。
2、难点: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和表示。
四、课时划分:三课时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至少每两人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继续引发探究:请同学观察图1.11,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纬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赤道为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最北端为北极点纬度为北纬90°;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最南端为南极点纬度为南纬90°)
(五)“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及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判定”部分的教学。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0中东西经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7.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 篇七
1 薄互层的成因和识别
薄互层油气层的形成和伸展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带等。薄互层油气层可以出现在上述的任何沉积体系当中, 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沉积系统当中, 就像硅质碎屑沉积环境, 其主要是薄互层的沉积: (1) 深水环境中的谩滩、冲击提和在河流岸边处的沉积。 (2) 像海边沙滩、三角洲这种长期泥沙沉积的滨面。 (3) 潮汐和河口湾环境下的砂质潮道和潮间沙坪沉积。 (4) 河道环境下漫滩与河道决口扇和点砂坝的沉积。第五, 风积环境下沙丘间和风波痕迹沉积。下面一张表归纳总结了胜利油区内蕴含油气薄互层和沉积系统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对与同样一种沉积喜用当中含油气薄互层发育较为有利的区域。
(1) 沉积体系有利形成环境实例。 (2) 河流相边滩沉积、提岸沉积、河侵沉积埕岛、孤东、孤岛等油田。 (3) 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平方王油田滨182块。 (4) 滨浅湖相湖盆边缘、湖湾、湖中水下台地顶部及侧翼的滨浅湖区正理庄油田高89块、大芦湖油田樊159块和樊1井区等。
2 测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2.1 全波列声测理论和应用方式
声波测井在我国油储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 声波测井其本身就蕴含着十分庞大的油气储层参数, 其中在声波测井中较为重要的参数有以下三个方面:储层孔隙度、研究地层力学性质、判别裂缝带以及天然气层四个方面, 另一方面关于渗透率和岩性, 也可以为其带来十分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其次, 声波测井的本质与物理基础一级地震探测的方式一样, 是根据两者探测结论的数据融合而成的。因此, 测井对于油储存项目中位于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层厚和△tc/△t两者之间成正指数关系, 当层厚超过2m的时候, 岩蕊反馈的声波时差和测井的声波时差之间的比非常接近1, 换种说法, 也就是当层厚大于2m时, 就不需要在进行测井声波时差的层厚校正工序。
对于声波测井的理论方面, 可以展开对漏模和与其相关的负极点展开研究, 然后分析漏模对分波以及全波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 进而改善了井孔声波理论。在对薄互层进行井孔声波数值模拟时, 改善了井外有水平分层时的声场半解析算法以及模型, 还提出了升压-速度的有限差分法, 并凭借计算井外多层双相介质储层的全波瞬态声场, 最后对各相通性双相介质、各向异性弹性固体、各向异性双相介质储层的多极源声测井理论研究。以此在轴对称性破缺的各向异性的地层井孔多极场的摄动理论的解释方式上有着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 对于实际应用声波测井的方面, 当对于慢速地层发出并且完成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分波、凭借斯通利波求地层横波速度, 以及使用井孔首播反演地层横波速度的方案, 就目前来说在相关领域已经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凭借斯通利波得道渗透率和凭借横波衰减求取储层渗透率起到了实际的作用。
2.2 薄层及薄层砂岩油气水层识别系统
薄层的测井可以阐述为同一般厚层的阐述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目前在人机协同作业实施多条测井曲线深度以及予以统一分层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 这一进步也使得我国加强薄互层研究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另外, 也提高了我国现存的井曲线的分辨率, 来实现对薄层和薄交互储层研究的技术前提。准确切详细的亚纽正则化反褶积法、匹配滤波和非线性拟合法、反褶积和平滑滤滑法、比值法、反褶积和匹配滤波法、卡尔曼反褶积法和沃希函数反演法等, 这些共同组成了测井方面的6个处理子系统以及综合提升分辨率处理系统。
3 结语
本次课题讨论的声波探测和薄层及薄层砂岩油气水层识别系统利用已经标出的系统, 来应对我国大庆西部地区的探井, 并且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是的0.3m以上的底层都能被十分准确的被识别且区分出来, 而厚度在0.5m之上的地层也可以对其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价。目前这套系统已经被世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进行软件化, 并且向全世界进行推广。
摘要: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是我国关于陆相薄互层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并且受到我国“八五”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高度重视。他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薄互层油电磁波、声波和电阻率等几个方面的理论和应用, 和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全面讲述体系, 以对薄交互储层进行分析、地震反演以及井孔之间储层探寻, 对其进行解释并给出了准确的相关资料。
关键词:薄互层沉积测井,地球物理
参考文献
[1]贾建亮.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识别与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 2012.
[2]李幼铭, 吴永刚.我国油储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地球物理学报, 1997, S1:326-332.
【中图版地球和地球仪】推荐阅读: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06-17
中图版大气运动教案08-28
中图版台湾省教案08-20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07-01
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09-01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07-15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教案09-21
地球人要和外星人文化交流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