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

2024-07-12

课题中期报告(精选8篇)

1.课题中期报告 篇一

庐阳区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期进展总结报告

2014年,在“打造首善教育高地,形成高能量辐射源”的目标指引下,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并全面启动。各子课题校按照区教体局总体部署,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开展研究。现将课题中期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基于全体国民真正具备了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而又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为民主和法制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经济建设还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庐阳教育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社会事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义务教育质量一直领跑合肥,素质教育成果丰硕,一致努力成为优质均衡先导区、素质教育示范区、优质资源辐射区,将积极借助此课题的成功立项,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践养成途径。

二、概念的厘定

“现代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旨在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守法自律、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自觉

践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公民之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社会认知、行为模式、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其中,学校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模塑公民行为以及培养公民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1、推动体系建设:将国外现代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有机融入课题研究,并结合本校本子课题实际,推动中小学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设。

2、研发校本课程:围绕现代公民教育内涵,积极研发校本教材,构建教育模式,使其成为科学化、规范化和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进校园、进课堂,入脑入心。

3、构建实践模式:立足于参与和实践是现代公民教育的主要方法,积极构建重参与、求实效、能理性认可的实践模式。

四、研究的路径

1、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公民教育高度。区教体局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实施课题研究的动态化、全过程管理,将科学指导、阶段评估、中期展示合理分解,落实到组,细化到人,完善和实施课题例会、展示研讨、组内联动等推进办法。逐步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片内协作联动——学校点式研究”的立体研究网络。

基于课题实施的整体性教育理念,各子课题校也纷纷针对自身选

题和实际情况,思考本子课题公民教育的重点,并围绕此重点,认真做好“五位一体”的研究:理念引领、制度管理、校本课程、实践模式、评价体系,使公民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形成有决策、实施、执行、反馈、调节、评估等行之有效的科学体系,并在合肥学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做到顺利开题,细化实施方案,不断推进现代公民教育的高度。

2、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不断丰富现代公民教育内涵。现代公民教育要着眼于孩子成长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理性认可并践行,应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教育。各校积极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积极开发符合本子课题目标、分学段、遵循身心规律的公民教育系列校本教材,并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计划,纳入课表,做到有教材、有教案、有计划、有总结。

如柏景湾小学研发的礼仪手册,南门小学的从小学会理财,关注财商培养,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积极开展《我眼中的文明守则》实践活动,南国花园小学将习惯养成融入经典诵读课程,双岗幼儿园以“绘画日记”促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市委机关海棠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策略研究》,十九中城郊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加强《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

3、以实践模式为引领,切实提高现代公民教育实效。坚持正面传授与价值澄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进行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现代公民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系统性工程,要在积极开展校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家长学校,普及公民知识;社区实践,深化学生体验,以及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基地、社区德育基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等社区服务、参观访问,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演讲、做报告,与学生座谈、讨论等等,寻求家庭、社会的配合,努力构建现代公民教育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模式。

4、以展示活动为契机,扩大现代公民教育范围。

各子课题校及时搜集、整理、总结在实施过程中的研究资料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中期报告、展示活动、成果汇编、特色实践等形式深入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完善课题例会研究,召开各协作组子课题推进会,为首善庐阳的现代公民教育做实实在在的研究。

庐阳区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首次现场会在六小中铁举行,区教体局殷硕景局长充分肯定了五所学校子课题研究的展示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对这样的现场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对课题研究提出希望:希望各校园全员全过程参与研究;研究要有特色、要创品牌,让学生真正受益;同时希望经常呈现出多形式的、生动的研究场面。正如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宏友点评时所说,“现场会非常棒!充分展现了庐阳教育人的钻研课题的研究精神,通过开题和实施方案的审核也看到了庐阳教育人在理论、实践上的进步和提高。”同时进行了多期“阶段性汇报——活动课例——专家点评”的课题展示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动研讨、借鉴提高的目的。

五、阶段性成果

1、研究机制化——有效运行,科学管理

健全和高效的研究机制就是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研究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课题启动至今,我们有效确立了“区域整体推进——组内协作联动——学校点式研究”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在课题研究中的强力推动作用,利用组内共享资源、成果整合的优势,引导各校在点上做深入研究,并形成各自的课题研究和推进特色。

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和研究,各校领导都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精挑细选,课题立项后,能主动邀请专家学者对研究过程进行精心指导。如六安路小学在《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实施和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多次邀请课题专家省教科院规划办主任王贤进、合肥师范学院翟莉教授,以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崔跃东教授来校莅临指导,召开课题组专家研讨会,解答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老师们共同研究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实施方法。永红路小学的课题立项后,由张万新校长亲自主持,并挑选了由张轶群副校长领头的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科研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爱校、爱生的中层领导与教师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开展研究。

2、研究校本化——研发课程,深度融合

各校均将课题研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并努力让研究经验及成果上升到课程层面,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并与班队、德育

等系列活动有机融合。

(1)新庄小学课题组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编写了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每个年级一个主题,一年级是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二年级是培养讲究卫生的习惯,三年级是培养举止文明的习惯,四年级是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五年级是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六年级是培养守时惜时的习惯。

(2)海棠花园小学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之一。在编写时,课题组力求所编写的读本教材——图文并茂,外观精美,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体现了儿童化、趣味性、实用性。

(3)南小恒盛校区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规则行为微视频的呈现,着力打造校本课程《南小恒盛校区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视频集》,围绕校本课程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在“文明小公民,尊重你我他”主线活动下,重点开展“尊重自己,做个自珍自爱的小公民。”“尊重国家,做个心系祖国的小公民。”“尊重生命,做个守规善良的小公民。”“尊重他人,做个孝顺谦和的小公民。”“尊重生活,做个感恩博爱的小公民。”“尊重社会,做个诚信自律的小公民。”等系列化的子板块活动。拍摄视频集,形成校本教材,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教师通过课堂的主体班队会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视频创设情境,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规则意识。

(4)南小上城国际分校从14年下半年开始,课题组就一直在酝

酿构思校本课题的教材编写工作。一二年级段:主要针对校内外关于行走与排队的规则与公共文明,来创编儿歌和童谣。三四年级段:主要针对校内外各种交通与文明规则的标识,特别是群体游戏活动中的规则与文明,创编故事与童谣。五六年级段:主要针对家校合作,体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辐射力为主,创编形式多样,剧本、诗歌、快板、微小说、相声等都可。目前,各年级段已经在积极创编,预计5月份完成修改稿。

(5)双岗小学成功开发了规则意识校本教材。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参照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礼仪现状,编写了供学生使用的规则意识校本手册《规则礼仪伴我成长》,教材从家规、班规、校规、社会规则几方面出发,内容形式多样,儿歌欣赏、传统礼仪故事,深受孩子的喜欢。

(6)五一小学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编写《校园盛开文明礼仪花》作为课题研究主打教材,另外在此基础上外延了《蒙童经》、《经典诵读》读本为辅助教材。前期提出了教材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之后,课题组成员对教材的内容提炼出了四个词语,八个字:守规、生活、交往、明责。

(7)逍遥津小学积极探索开发节日文化传统课程,构建传统节日课程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已经通过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三个节日校本教材,通过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开发让孩子更了解传统节日来历,习俗,产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特别合肥本地特有传统习俗的传承更让孩子产生爱我合肥、美我合肥的强烈自信。探

索学校仪式活动,形成学校礼仪规范校本教材,已经形成拜师礼仪、开笔礼仪、毕业礼仪等三套校本礼仪教材。其中拜师礼仪,曾代表合肥学子两次接受省市领导观摩。并刻录成盘,印制成册。每一个学年,通过三种仪式课程,让孩子们从传统仪式中,学会知书达理,学会尊师感恩。

(8)杏林小学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围绕“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编写了《见面礼仪》、《公共礼仪》、《待客礼仪》、《集会礼仪》、《交往礼仪》、《举止礼仪》、《课堂礼仪》等内容,并将教材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节礼仪课,落实该项课题研究。

(9)永红路小学制定了《永小学生行为规范歌》系列,从早读、校内行走、保护环境、路队四个方面对学生如何遵守公共秩序提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引领学生们的行为。

(10)长二小课题组编印了校本教材《长二小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手册》和《长二小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评价手册》,征集了15首家长和学生自编的校园文明礼仪歌曲(正在编印制作中),制作了长二小校园文明礼仪图册。

3、研究行动化——知行结合,注重养成

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实践,在行动中实现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做到边研究边总结,把相关理论、实施经验汇编成册,同时增强科研意识,引导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案例。

如庐阳高中承担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研究的子课题是《诚信教育

中个案强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每班三名学生的个案追踪研究,力求传承传统道德观的精华,找出影响高中生诚信度的原因,控制学生诚信滑坡现象,总结可以在高中校园推广的策略和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校学生的诚信水平;双岗幼儿园在子课题《“6+2”模式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的实践研究》中,通过(1)积极的参加课题培训,加强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推动课题工作开展。(2)确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各自的科研责任,齐心协力共奋进。(3)确立各研究年龄段研究的内容,推进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的有效研究。(4)做好家园配合工作,取得家长支持,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新庄小学,是北部城区一所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现状,申报了子课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并通过活动育人、课堂育人、环境育人、阅读育人、家校合力等方式来进行课题研究;大杨中心小学的子课题《乡镇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从立规矩、学规矩、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开好头、起好步、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营氛围、强训练、寓教于活动中,经常抓、抓重点、发挥班主任主力军作用,施评价、树榜样、示范引领促养成几个方面养成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安三小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时间研究》则着重从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伴以及感恩祖国四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实践与研究;古城小学的子课题《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则主要是在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教育,通过中秋节感恩爱

国、重阳节敬老爱国、春节节俭爱国、元宵节团圆爱国、清明节缅怀爱国等活动中让学生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海棠花园小学的子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通过了解生源环境、确定研究目标,营造礼仪环境,养成文明习惯,依据学生实际,创编校本课程,联手家校一体,推进道德养成的方式来推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虹桥小学的子课题是《少先队活动课程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研究中做到两个依托:一是依托传统,二是依托阵地,坚持每月一主题,把工作分为:氛围营造、课程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内化、思想升华四个层面;六安路小学的《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立足年级组,结合少先队活动、学科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实践活动来促进课题的研究;南小恒盛校区的子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则是通过统筹规划、科学探究,学习研讨、交流分享,纠错导行、形成特色,多元评价、不断完善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的《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中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校情找突破,加强督管护送、日日护送助安全,召开主题班会、周周学习保平安,开展家校协作、合力共育求实效,创编童谣儿歌、自主教育乐参与,开发特色活动、强化体验重实践,编写校本教材、分层推进显个性等方式来推进课题的研究;双岗小学在《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开发规则意识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规则意识教育系列活动等方式开展研究;四河小学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小学生爱国教育的实践

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中,通过:借助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开展爱国教育,推动实施经典诵读工程,建设经典诵读校本微课程,丰富经典诵读形式,开展爱国教育活动,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五一小学课题组则专注于《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做了一系列工作,在后面校本课程板块再具体说明;逍遥津小学《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中,(1)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礼仪讲座、收集了礼仪及诚信故事、古今礼仪名言警句、将国学诵读写进课表,让校园室室有经典,处处有国学。(2)将传统礼仪教育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同时环境育人,设置传统文化情境。(3)优化体裁,开展好主题教育。(4)开设国学馆,在“民族技艺课程”中明礼。(5)搭建展示的舞台,探索学生礼仪评价体系;杏林小学在《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中,编写具有杏小特色的礼仪校本教材,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深入挖掘礼仪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主题教育,采取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礼仪意识;幸福小学在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中,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并以活动育人,推进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永红路小学在《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中,从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遵守公共秩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行走有秩序、就餐有秩序、乘车有秩序八个方面着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长二小在《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中,经过经过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就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课题组进行的第二次问卷调查,与第一次问卷调查相比较,得出实施课题研究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显著上升,并通过结果和数据分析,取得了一些体会并明确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路。

4、研究特色化——有的放矢,点式探究

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各项特色活动,通过大量鲜活的代表性案例,探究具有共性的教育规律,加强主题性研究,探索现代公民教育的有效路径。

如:六安路小学少先队布置“我眼中的文明”主题假期特色作业,引导家长和学生用相机拍下文明礼仪现象,用文字记录下对社会中文明礼仪行为的感受。一幅幅学生作品的背后,是家长的良苦用心,在家长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了很多平凡却文明的社会好现象:如六(1)班的一位学生学生作品中说到,寒假里,同学们自主开展了一次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市民的欣赏,市民们自觉排起了领取对联的长队,不喧哗不吵闹;还有一位低年级的学生代表,他和爸爸妈妈坐火车路过唐山站时,旅客们在无人维持秩序的情况下自觉排队上车,他在作品中表示:“我也能做 到这样的文明!”,学生们的作品涉及到餐桌文明、待人接客礼仪、爱护环境等方方面面,学校也对此次活动做了总结,并将学生的作品在校内、班级内进行张贴宣传,让此次活

动的效

广

泛。

新庄小学在“阅读育人”活动中,倡导“我读书我快乐”和“与好书交朋友”的思想,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好习惯,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

活方式。“两个一”:早操一分钟诵读;课前一分钟诵读。“两个十五”:晨诵15分钟;午读15分钟。“六个结合”:读写结合起来(阅读摘抄、读后感、手抄报、作文报、制作书签);读演结合起来(经典诵读表演、演小故事);读讲结合起来(讲故事、讲感受、讲读书乐趣);读赏结合起来(美文赏析、美文朗读);读赛结合起来(与同学赛读);读画结合起来(画故事内容)“六个评比”:最好图书评比、阅读之星评比、书香少年评比、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家庭评比、书香板报评比。

大杨中心小学注重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自课题开始以来,每个月都有文明行为好习惯的主题,2014年9月——常规教育月,10月——“好习惯伴我成长”,11月——文明与我同行,12月——健康生活每一天,2015年1月——按时上学不迟到,养成生活好习惯,3月——学雷锋,日行一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我们注意关注文明行为惯的养成的渐进性,通过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做到到知行合一。

安三小在“感恩父母养育我”活动中,开展“三送”“三做”活动:

一、二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中年级开展 “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设置家务岗:如擦桌岗、洗碗岗、拖地岗等,“每周一岗”家长进行指导监督并打分。高年级开展“每周一孝”活动。如“我为父母捏捏脚”活动。双休日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出“四菜一汤”宴请家长。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

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激发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六年级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活动。学生向父母了解从进入小学起,家长为自己的成长投入了多少精力和财力,谈谈自己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杏林小学在“文明礼仪大家谈”活动中,开展(1)“文明漫谈小沙龙”、征集“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活动等。“文明漫谈小沙龙”活动中班主任老师事先布置活动要求,“小记者”通过采访家长、社区老人,翻阅报刊,查阅网络等方式,撰写或摘录文明礼仪习惯的故事,并写写自己的看法,利用礼仪课的时间,把班级同学按照5-6人一小组分组,轮流交流,并形成本组的一致意见,逐条列出文明礼仪好习惯和应当摒弃的坏习惯。“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活动。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和小记者的参与,以采访的形式,发现身边言谈举止不文明的行为若干条。学校再组织班级对初推出的20条“不文明行为”进行投票,根据统计票数,并展开讨论交流这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全校学生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且切身相关的不文明行为,起到了自省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巧手灵心”特色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建设以及开学典礼、讲故事比赛、班队会活动让学生讲身边的礼仪故事,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永红路小学自课题立项以来,“校长表彰”活动的主题都是围绕遵守公共秩序开展的。月初大队部公布表彰的内容及获“彰”的标准,其中有“上、下楼有序、课间活动有序、课前准备有序”等主题,队员们根据获“彰”标准积极开展活动,月末队员们向大队部推荐表现

最突出的同学,最后由大队审核通过,校长亲自颁发奖状。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队员们养成守秩序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5、研究有效果——争妍斗艳,春色满园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构建了学校现代公民教育和区域现代公民教育的和谐关系,形成了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了师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现代公民教育局面的形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A.学校层面:

庐阳高中实施课题研究以来,取得了以下实践成果:

1、案例记录集。每个班级选择了三名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记录每次谈话内容、学生表现情况。

2、个案访谈。班主任与每个研究对象进行经常谈话,并且到家中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观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对影响诚信度的因素也有更多的研究。

3、设置了诚信考场。在2014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庐阳高中在高

一、高二年级设立诚信考场,学生自愿报名,签署考试承诺书,考前进行考试诚信教育,在无人监考情况下,自我管理,监考教师只负责收发卷。考试结束后,对诚信考场的考生进行表彰。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课题组把学生在校的诚信度及参加诚信活动的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直接挂钩,诚信度高的学生优先评为综合评价A等级。对诚信度欠缺的孩子会在综合评价中有所体现,等级

低的学生召开专门会议。

5、开学典礼主题校会。2015年3月,庐阳高中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及“信赖源自诚信、诚信创造未来”诚信主题教育仪式。校长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动员和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诚信立品主题教育;参加了上学期诚信考场考试的学生代表发出号召,呼吁大家以诚待人、言行一致。

6、主题班会。各班级均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一次诚信教育的主题班会。有的班级强调感恩教育,有的班级提倡诚信学习。2014年10月30日下午,在《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总课题的现场会上,钢铁新村小学“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现场汇报及《小黑鱼背后的故事》家长责任讲堂的展示,得到了与会的合肥师范学院陈教授以及教体局相关领导、兄弟学校校长、老师的一致好评。双岗幼儿园也作为幼儿园组唯一代表进行成功展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有趣的大班音乐游戏《猫鼠斗逗乐》,随着游戏“小老鼠被一网打尽”掀起了现场展示会的高潮,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同行的肯定。新庄小学的课题研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带活了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南小上城国际分校有三盘课题活动开展情况的光盘,包括一些视频和影像资料,分别记录了课题的课题推进会、课题中期报告会、学生主题开学典礼活动等。校本教材《文明守则我能行》初稿完成。双岗小学成功开发了规则意识校本教材——《规则礼仪伴我成长》。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规则意识教育系列活动。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已形成的文本资料有《双岗小学在校生规则意识现状》调查报告、各年级段《规则意识培养目标》、《小学生规则意识调查问卷》、《“与规则牵手”主题活动》案例集等。

B.教师层面:

大杨中心小学课题组组长郑圣柱撰写的《让每一朵花儿美丽绽放——乡镇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犯错后的承担》分别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第253期和254期。双岗幼儿园课题研究意识已深深植根于双幼教师的心中,老师们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获得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奖项。其中3篇论文获国家级奖次;王俐园长撰写的《浅谈影响5-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及解决对策》在《安徽青年报》上全文刊登。四河小学目前已有五位教师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校本微课程,课程名称为《节气歌里学问多》《探寻经典里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和他们的诗词名篇》《诗歌里的祖国好河山》,每学期有课程计划,制作了课程教材、课程教案、授课课件,均已集结成册。教师撰写了多篇课题研究论文。三名课题实验教师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名教师撰写的“经典诵读与爱国教育”案例获得合肥市案例评选二等奖。钢铁新村小学阮莉和许晓丽老师的论文在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科研重点课题征文评选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新庄小学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老师反思,提高了教师的动笔能力,上学期末教师上交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22篇,融入行为习惯教育的教学设计22篇。南小上城国际分校姚庆、李霞撰写的论文《实践活动重明理知则

自主教育促习惯养成》、卫芸老师撰写的实践活动案例《“我眼中的文明守则”实践活动启示录》、邢媛

媛老师撰写的《小学生排队行为的案例分析》上报庐阳区总课题组。双岗小学在201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征文评选活动中,李敏、黄华清老师的征文喜获一等奖。长二小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年轻老师们也获得了成长。袁媛、方睿、李肖璇老师通过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考试,获得了合格证书。方睿老师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质证书。郑丹丹、方睿老师获庐阳区首届心理健康课评比一等奖。郑丹丹老师在合肥市心理健康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潘佳佳老师承担了庐阳区第二届学术节校长听课活动中的心理健康研讨课。课题组老师们积极撰写了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参加了庐阳区优秀教科研论文、合肥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论文的评选。学校还申报了安徽省心理健康特色学校。

C.学生层面:

永红路小学课题组通过半年多的研究,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得到增强,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路队、早读、上下楼梯、集会活动和课间活动等方面都能较好的遵守公共秩序,学生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校获得全国手球冠军,合肥市行进管乐队比赛一等奖,乒乓球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且部分学生在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新庄小学经过这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学生们逐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行为也在发生改变,上学放学排队进校园,上下楼梯靠右行,做到安静有序,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乱扔纸屑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晨读午诵,成为靓丽的风景。幸福小学通过一年的课题

实验,学生的文明习惯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改观明显。

六、后期推进构想

1、进一步优化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总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针对“回头看”的具体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及时调整。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千万不能贪大求全。过于概念化和笼统化的内容要再次进行分解,使之更为具体,更便于操作。

2、进一步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将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科研成果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的运用,做到用数据印证,用实践检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3、进一步加强课题过程性管理

特别是要随时随地收集和整理材料。如课题研究的原始研究方案和计划、研究过程中的文字和音像材料、形成结论和科研成果中的佐证材料等,都得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同时将研究成果先在本校推广验证,并在组内集合更多智慧,广纳百川,形成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结果,为后期撰写研究报告,顺利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总而言之,只有让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理的师生不断从校园走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我区将继续坚持以爱国为核心,以守法为重点,以诚信为关键,以文明知礼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不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庐阳,培养现代

公民而努力。

2.课题中期报告 篇二

笔者参加了几次开题论证会,发现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课题名称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想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申报课题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往往表意不清。

例如,一位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对策研究”。答辩时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是在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因此,这一课题的名称应调整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才更合适。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存在误区

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准确,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但是,不少课题主持人往往忽略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或者界定不准确,从而导致在制定研究内容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界定了“主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英语课堂”这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对“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小组中的某个或某些学习主体事实上并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由部分成员完成的现象。但什么是“主体缺位”呢?主持人却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缺位”是指职位空缺,而“主体的缺位”则是指应当负责的人或者机构不存在。因此,本课题中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缺位”应当是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个体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课题研究目标存在误区

在开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把握不准,导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或是研究目标脱离了研究内容,两者不能融为一体。

如何更清晰地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呢?打个比方,这就像教师备课,既要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研究目标就好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研究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比较宏观,要引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既要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仍以“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主持人制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科学性的研究,引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体缺位现象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包括:1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并尝试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2自觉地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探索并形成若干科学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3揭示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初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认识;4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分析教学问题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等问题。

初看目标,让人感觉“高大上”,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通过两三年的研究,一位普通教师真的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吗?而且,还要形成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显然,目标过于宏大,脱离了一般课题的研究实际。

二是,目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题名称。此课题的名称非常简单,因此,研究者只要抓住“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即可。

因此,笔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改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种种现象,分析合作学习中导致主体缺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误区

1.研究 内 容 基本 上就是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2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3根据重度智障儿童的个体特点,科学巧妙地设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一条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第二条其实就是课题名称,没有做到对内容的分解;第三条则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去掉。另外,课题名称中的“运用多种途径”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本课题是实践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涉及。

经过和课题主持人协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被修订为如下内容: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原因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研究;3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研究;4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案例研究;5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研究。

其中的途径研究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通过个训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正确发音技能的研究;2通过集体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倾听能力的研究;3通过分组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4通过融合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经过这样的分解后,课题主持人便能按时序、有抓手地开展课题研究了。

2.研究 内容 不 能 紧扣 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两大点。

其中,“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又分为以下四点:1建立和完善物理学科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2开发《趣味物理》《生活与物理》《走进物理学家》等校本化教材,整合、拓展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3建立校外物理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4组建太阳能社团、航模社团、电子制作社团等。

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则分为以下三点:1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初中物理“教”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2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自学—互动—展示—评价—反思”的初中物理“学”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3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

客观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得很详细,放在各个层次的初中学校都能成立。但是,该研究没有紧扣“薄弱初中”这一点,即薄弱初中物理课程的校本化没有体现出来。此课题能够在省规划办立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课题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薄弱初中的物理课程校本化是如何实施的,但是,研究内容中却反映不足。

3.研 究 内 容偏离 课 题 名称。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以目标引领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动力;2以多元化评价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力;3以分工协作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合作力;4以多角度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力;5以学习主体层次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力。

五种策略体现出五个“力”,但是,内容比较“玄虚”,不接“地气”,重点不突出,无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不能呈现出较强的逻辑结构。我们问主持人:你下一步准备对本课题做哪些工作?在研究中,你怎样体现出动力和创新力呢?……主持人一脸迷茫,不知所措。

经过协商,我们和课题主持人制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现状研究;2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原因研究;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矫正对策研究。

这样,主持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现状,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问题就好解决了。

3."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三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课题中期报告 篇四

粮食市小学 董 霞

2013年1月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在校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前景美好。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明确方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如下课例,供教师们研讨:霍翠萍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周艳红老师执教的《对称》,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解释:

教学资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性、素材性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精神品质、生活经验等,广义上指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外在物化因素和内在隐形因素。

教学资源整合:将教学资源视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让整合优化后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机的在适合的学生面前展示的高效能和独特魅力。

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其实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试图通过和系统中各要素的对话,来使之相互匹配,最终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1、广泛取“材”----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本年度我们主要关注苏教版教材和生本资源。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重组等以寻找教材中的多重潜资源,使教材发挥最大效应。同时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创生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材料、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乃至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2、合理选“材”,巧妙用“材”----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更加自然的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的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做到“做数学”的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解决程度:

1、组建队伍,制定方案

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老中青整合优化,共同在课题的研究上出谋划策,确保了课题的成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

2、组织培训,丰盈素养。首先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本年度一共组织了5次外出学习,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常州红梅小学,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岗校区,溧阳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小学,溧阳文化小学,溧阳燕山小学等各级名校都留下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足迹。这些足迹都是切实可循的,从一篇篇教师们的教学反思中,从一张张珍贵的教学瞬间的照片上,从一字一句记录的点滴收获中,我们看到了课题组成员学习上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课题的责任心。走出去,我们是去呼吸新鲜的教学养分;请进来,我们是要充实厚实的教学底蕴。我们本年度开展了2次邀请课活动,曾邀请了外国语学校的耿红芳老师来本校执教《倍的认识》,佘志娟老师执教《9加几》。课后,一起畅谈教学感悟,将彼此的教学智慧相融,相促,相长。课题组还从中挖掘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专题任务“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专题活动。

其次深挖自身智慧。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专题讲座, 进行校本培训,给课题组老师展示才能的平台。2012年上半年,由杨宗异校长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几点思考》。2012年下半年吕璀璨老师给我们上了计算课型示范课《口诀求商》,并围绕该课作了题为《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两次讲座都做到紧扣课题研究专题,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透视教学实践的内在,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围绕主题讲座我们撰写了学习感悟12篇,教学反思6篇,都给予专题讲座更为厚实的实践基础和反思力度。

3、搭建平台,优化管理。

首先建立博客展示平台: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学习就离不开网络。除了利用网络收集材料,我们坚持2周一次的常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既有共性又兼顾针对性,即有具体的优秀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即有书面的材料,又有形象的视频课堂。更可贵的是我们都自觉地写好培训学习后的理论感悟,及时上传至网络博客,供大家学习和共享。我们本年度一共进行了12次理论学习,撰写了60篇理论感悟。我们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狭隘,课题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把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博客展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我们更加可以博采众长,我们可以即时交流,我们可以随时在线------博客让我们置身在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中,我们在博客上和更多的同道中人为教育事业进行着互动。我们课题组走的每一小步,都可以在网络博客上找到我们留下的足迹,或浓或淡,或双或单,或跳跃或静止,或迂回或长驱------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研究的点滴足迹,更是一份份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心。打开我们的课题组博客,可以看见我们的分类科学而有效。重要通知里面有关于课题专题活动的通知,有学校教科研动态的通知,有市省国级培训的通知,做到及时上传,方便大家。课题计划和总结中大至学期计划和总结,小至每月的计划和总结。课堂教学中主要存放的是课题组老师上的各级各类研讨课的集体备课情况,从大家发的富于反思的评论,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专题活动中主要记载的是我们这一年中开展的四次专题活动和主题沙龙的情况,里面内容丰富,有实践行为、理论反思、讲座发言、教学反思,重建设计等等。活动花絮是最精彩纷呈的一环,里面存放了许多我们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点开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感受到我们活动时的激情。研究论文和课题成果是课题组这一年中被肯定的成绩。推荐书目和他山之玉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问题吧里有我们在平时实践中的疑惑,教学反思和理论感悟是我们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后的收获。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我们课题组一年的足迹,我们将坚持这样走下去,让我们的足迹延伸的更远。其次依托主题学术沙龙平台:学术沙龙是课题组成员最身心愉悦的主题享受盛事,我们在活动中成长、感悟、收获、提升。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主题学术沙龙,2012年上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例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整合优化教科书资源。老师们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相关的小型论文。比如吕璀璨老师撰写的《小改动,大讲究》就讲了自己在执教《10的分与合》过程中,如何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创造性改动,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思维张力,来丰盈课堂教学过程。后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下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的开发利用”,提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的利弊是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杨宗异校长还专门围绕此次沙龙主题,上了示范课六年级《认识百分数》。课堂中,他设计的独特个性化学习材料,为孩子们学习百分数起到了架桥铺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围绕沙龙,我们撰写了12篇理论学习和6篇反思案例,确保沙龙研讨落在实处,扎实有效。

其三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课题组以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专题讲座和主题学术沙龙为主要措施,采用研讨课、平行课,同课异构,同人异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解决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2012年5-6月间就开展了《中高年级概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的专题系列活动。在2012年下半年开展了《计算教学专题系列活动》,大家集中精力共同研讨计算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对计算教学做深层次的探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李伟清老师执教的市级研讨课《认识分数》,吕璀璨老师执教的八校联动观摩示范课《10的分与合》和市级研讨课《秒的认识》。校级研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低年级的同课异构、中年级的同课异构、高年级的同课异班都彰显出课题组成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还努力把研讨课和专题讲座挂钩,做到一课一思,通过和讲座相对应的研讨课集中解决课题研究中某个研究问题,这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实践和理论脱节,实现了行思一致。本年度,我们共开展各级各类研讨课20多节,每一节都极具教师个性特点,却又围绕研讨主题,集中解决了课题研究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保证了课题研讨的顺利有效稳定进行。

最后优化课题管理措施平台: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写作、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片级示范课、市级公开课,课题组成员勇挑重担,首当其冲。课题组长吕璀璨和骨干教师李伟清本学年就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受到了观摩老师的好评,展示了课题组老师的崭新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实效。

4、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4、重要获奖情况: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明确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可交流的平台。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作为课题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一些课例,供教师们研讨。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上传: 胡小丽 更新时间:2012-6-8 15:31:17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2008年3月省级立项课题,负责人是九江市开发区滨兴小学的李翠萍。2008年8月调入李老师鹤湖学校,立即在鹤湖学校组建新的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最终确定五位青年教师加入,她们分别担任教学一线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即一年级的桑巍、陈晓晨、二年级的胡小丽、三年级的李翠萍、四年级的胡美琴。

新的课题组一经成立,负责人马上召集全体组员开会讨论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此专题操作性强、有现实意义,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及家长对新时代数学教育模式的“呼换”。经过几次深入讨论,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实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的知识,用不同的语言去理解,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和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语言的理解很重要。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3、探究活动生活化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感受到数学和社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安排学生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又可以进行数学知识探究的生活用品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4、数学作业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生活化,在作业中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5、课堂延伸生活化

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去,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回顾三年多来我校的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

(一)学校为课题研究创造充分条件。

1、硬件配备完善。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学校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实物投影仪;购置了学具盒和全套磁性教具,为数学课题研究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课题组活动制度。将课题组成员安排在同一间办公室,并将每周四上午三四两节课定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并形成制度。

3、我们课题组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松子评课》、《构建生活的课堂》、《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现代化的人才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题实验需要专业引领,在校教科处的领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课题组的前期培训学习,我们数学生活化有了深刻认识,对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

(二)深入了解学生现实状态。

在实验开展前我们课题组教师就学生当前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及能力分年级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了解;还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意识。9月底,课题组以问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生活应用价值的理解程度,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喜爱程度、对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遇到的困难,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我们设想将本次调查的实验班三(2)班作为我们的跟踪班级,在实验结束时,再做一次同样的调查,进行对比,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此实验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影响。

二、实验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根据省级课题目标及本校实验条件,2008年10月,我们首先确定了课题实验班级为一(5)班、二(3)班、三(2)班、四(2)班,分别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胡美琴开展实验。

课题实验教师充分运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的实践意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办法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并能利用生活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组织课题组人员坚持上研究课,并进行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这期间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由数学组长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评课,上课教师本人写好教学反思。

3、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升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每位课题组教师参加省内外学习不少于六次,并坚持写学习心得。2009年3月我们到九江小学聆听了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望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五个读懂”》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上课,对课题组的实验进行具体指导。九江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就多次被请到学校亲临指导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课题组教师还应邀到开发区兄弟学校进行数学生活化的讲课讲座。

4、与名校结对,请市级名师参与研讨。09年3月,与九江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成员桑巍老师接与九江小学老师同讲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题组将本课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教学,最终本节课受到了专家及名师们的好评。

5、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与说课比赛。2009年月11月在九江市第三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课题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三位老师带着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赛,结果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开展大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中找生活。4月,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数学中找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哪些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2、办数学手抄报。11月,在课题组老师的组织下,学校举办小学数学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收集信息、编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市内大型比赛。这期间,课题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竟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全国二等奖3人次,全国三等奖5人次。

三、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一)重视教研的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承担课题以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实施方案做了多处修改,使我们的课题在更加严谨、更加规范的操作下进行研究,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本市举办的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使我们的工作能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以先进的理论为实践的依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下,我校建立了多渠道开放式的学习机制。首先是任务驱动,骨干教师积极充电。通过课题培训和刻苦学习做到“善教会研, 开拓创新”,他们还与课题组专家教授保持密切联系,不懂就问,随时请教;二是“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定期开展培训,合作交流,双赢共进。

此外,学校还定期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学校的课题研究稳步深入。

(二)严密部署实验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研究。

1、制定学期计划,注重及时反思,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每学期初,课题组的教师们就召集在一起,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提前搜集好关于生活化的典型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如何从数学语言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以及数学作业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将课题实验推向高潮。

“实践+反思”是我校课题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实验教师每周都要写科研随笔,记录自己实验过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有过困惑,有过迷惘,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思得、思失、思问、思改,在思考中不断提炼和升华,探索与创新!

2、注重教研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确保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的次数和质量。为了确保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校拟定了“九江鹤湖学校课题实验跟踪记载表”的内容,要求教师们在下课题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记写教学随笔,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并设法解决。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学校提出要在有效的黄金时间内完成教学和实验两项任务,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进行较为规范性的整合实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探索生活化的典型数学课例,加以推广和运用。

开展课题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成果之一就是要探索出数学生活化的典型课例,以便有效地推广和运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行动在第一线,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并做好分析和记录。每学期还由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轮流上示范课,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学,并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题实验的开展。

陈晓晨老师的课例《长方形与正方形》、桑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获国家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胡小丽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获省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还有李翠萍老师的《前后》、胡美琴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分获市级二、三等奖。还有其他老师设计的生活化的课例,如夏茵老师的《桌子有多长》获全国二等奖、《观察物体》 获市二等奖;刘国庆老师的《东南西北》获全国二等奖等等。如今,课题实验的典型案例已是百花齐放,给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校以师为本,师系教之魂”,教师们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精雕细琢,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4、校内外各类教学大赛,生活化教学模式全面铺开。

(1)课题组教师坚持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及时写教学反思。三年来,实验教师手写的生活化教学预案及教学反思经过装订汇编,已成为校数学组一笔宝贵的原始财富。

(2)四月份课题组教师陈晓晨参加开发区优质课比赛活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经过课题组集体备课,以学校大门视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几何图形,还以设计世博会门票来开展课堂活动。最终我们这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何图形认识课在我们九江开发区获得了一等奖。

(3)学校一年一度六月举行教研论坛,在近两年的论坛获奖名单中,课题组教师独领风骚;所撰写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论文全部获奖,包揽两届论坛所有一、二等奖。

(4)九月份,学校为新进的教师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数学教研组长,也是本课题成员之一胡小丽向全校新老教师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思想、研究方向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学校教科处还聘请了课题组胡小丽、桑巍、李翠萍三位教师为校“青蓝工程”的辅导教师。(5)十月份,陈晓晨教师课题组参加九江市小学数学“同构异构”活动,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找次品》一课,利用生活中种种因一个小次品零件导致大事故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开展探索。最终我们设计赢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在此次活动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全程的观摩和评课,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十一月份,在学校开展的全体教师赛课活动,请来九江市教科所的数学专家、九江小学的名师、九江开发区的数学教研员担任评委。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或是指导徒弟、或是自己参赛,最终进入决赛的五节课全部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设计的课,课题实验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7)十二月份,课题组打造的一节五年级生活化的数学课《相遇》,由课题负责人李翠萍教师执教,以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九江市交通路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解决相遇问题。本课经九江电教馆制成录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8)十二月,学校为提高教师基本功,开展了全校教师评课活动,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李翠萍老师被学校聘为评委之一,其他四位实验教师全部获奖,胡小丽、桑巍还获得一等奖。

5、开展层次性的学生活动,重在培养应用意识。

(1)写数学学习日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写数学日记活动,提倡将数学学习生活写进日记。3月份,课题组联合小教处开展了数学日记比赛,共征得不同处级数学日记260余篇。从学生的日记内容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可贵的是,学生已经能留意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生活中找数学。10月份,实验班教师带领学生拿着相机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数学课堂联系十分紧密的生活素材,并进行加工整理,学生还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次活动使得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3)生活化数学应用测试。12月,课题组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测试,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应用意识还是应用能力,实验班学生都比普通班学生的强出很多,这表明,近三年来,我们的实验是有效的,成功的。

6、制定学段教学目标指标,形成教学评价机制

2010年12月,随着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学校数学教学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为了更好地评价课堂教学,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又拟定了《九江市鹤湖学校课题实验学段教学目标指标》,用于对实验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促进了学校整个数学教学教研的发展。

四、反思和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一)进行课题研究量化评估, 推动课题研究的步伐。

依据《九江市鹤湖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提出的量化指标,对课题组及实验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于工作既积极主动,课题研究有较为突出成效的教师,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的热情。

(二)编辑优秀课题研究论文集,以便推广和运用。

2011年2月,我们的课题实验工作已临近结题,三年多来,我们尽心于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乐此不疲,实验教师们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论文,对于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所开发的这些课例与论文,我们做了精心的点评或分析总结,并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以便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推广和运用,提升和发展。

(三)整理课题资料,准备参加课题验收的结题工作。

撰写课题结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和编辑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集。成果集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课题研究的教学资源、课件和学校的动态学习网站。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普及,各种数学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程度也相当高。在我国,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几年才提倡的。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使得各种教学信息来源广泛而充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内容中安排了若干篇“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小文章,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学生只对故事性的文章感兴趣,他们对“你知道吗?”的内容,只是按老师布置的要求,一读了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市场上有少量关于小学数学的文化资源,但呈零散状态,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进度而编写的数学文化资源基本没有。为此,要想进一步开发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并得到推广,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结合先进的技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一种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稳定性。

数学文化:从文化视野中理解数学。它表现为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训练功能和发展的创造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文化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看,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

本课题中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内容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着眼于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各种软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显性资源,开发隐性的数学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学文化资源。

校本化: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校本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化研究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是指在学校中以数学资源开发为主旨,研究构建数学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生动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教科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起主要指导作用,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3.新课程改革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合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教学人本论。教学人本论认为课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师生的心理逻辑。5.《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标准,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动力,开拓数学视野,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总目标:“开发校本化的数学文化资源,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弘扬数学文化,体验数学的真、妙、趣、美,营造特色化的校园数学氛围”。【分目标】

1.通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模式。

2.开发一套与小学数学内容相配套的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阅读校本课程,完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建设。

3.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4.形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学校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5.推动学校校园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

①数学史话的开发,主要收集、改编、整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

②数学故事的开发,主要收集、整理、创作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

③数学童话的开发,主要以小学数学知识点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配以漫画的开发。

④生活数学的开发,以数学日记撰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2.小学数学文化资源进课堂的研究。

3.小学数学文化资源校本化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张

鉴于以上课题研究的目标,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形成了以下的研究主张:

①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校教师要成为数学文化的开发者和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者。②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校本化实践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经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生长点,而且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直接参与者,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数学文化内容的研读、开发、实施,发掘学生和教师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我们学校数学特色更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查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相关资料等研究,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研究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2.教育调查法。运用观察、访问、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数学情景和数学问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3.个案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的步骤科学地、系统地对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对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创作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并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数学教育的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为了切实有效的搞好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组以孔粉富校长为课题的蹲点领导,以陈东栋为课题具体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活动规则,并给予资金支持,购买一批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并请相关的专家来校作指导。

1、活动时间:每两周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2、活动方式:以集体学习理论、互相交流心得、观摩评课等为主要内容。

3、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准时参加集体活动、做好理论笔记,认真完成课题的研究计划与总结。

(二)开展沙龙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

教育“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明确方向和责任。课题组先后进行了《我眼中的校园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如何进课堂》、《如果进行数学文化开发》等一系列沙龙研讨活动。

(三)开发校本化数学文化资源。课题组经过前期调查与分析,对每项数学文化资源的发开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四)数学文化阵地建设。

着重打造三个阵地: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文化网站的建设。数学文化节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节实施方案,让读、写、画、讲、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读:读报,一周一中午的读报活动、橱窗专栏、班级图书角。写:数学日记,一月一次的数学日记写作。画:数学小报评比。讲:讲数学故事。比:各类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智力大冲浪、数学大家猜、数学论文评比、口算比赛等。

数学兴趣小组建设:各班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主要负责班级数学文化布置,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撰写、数学活动策划。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出好一期《苗苗数学报》。

数学文化网站建设:依托“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作品赏析栏目”和课题网站“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ME博客两大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扩大研究成果在全省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影响力,推动课题研究朝更高目标前进。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体现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就必须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课题组认为:数学文化资源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同时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和开发与学生数学学习相适应的趣味数学文化资源成了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编排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开拓结构性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人文性的丰富素材。目前我们在编的数学文化资源有以下几类:

1.数学童话集:把学生容易错的数学知识点、数学的核心知识点等内容编成学生喜欢阅读的童话故事,在读童话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2.数学故事集: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等内容。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日记集: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数学史:收集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如中外名题、数学名词、数学典故,数学历史事件等。

5.数学趣味阅读材料集:主要收集一些数学相声、数学笑话、数学魔术、数学游戏等内容。

(二)搭建了数学文化展示的平台——校园数学文化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举办数学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以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趣味比赛、趣味竞赛、研究探索活动,内容有“考眼力游戏”“谁是计算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我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我编数学故事”“大家猜猜看”“数学手抄报评比”“班级数学文化布置”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写作能力。

(三)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整合

在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我们课题组经过实践,得出了两条实施途径:①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穿插引用。通过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中穿插引用“你知道吗”?,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增加课时,同时也能达到上述的育人功效。②单独开辟数学阅读课教学。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某个“你知道吗”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对“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掌握。

数学阅读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课始激趣:用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数学日记等。②课尾总结与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学知识历史渊源。

数学阅读课,着重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课题组对“田径场上的周长”“图形的旋转”“古代计时工具”“认识计算工具”“三角形面积”“古代求体积的方法”“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二进制”等十余个内容进行了开发与实践。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改变。1.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题了四个字:“玩好数学”。利用趣味的数学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提升。2.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多样化。

原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数学课堂,课题组为学生搭建了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校园数学文化布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置学生于数学文化的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数学的滋养。

(五)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由于我校课题组切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中,教师们勤于积累,平时能自觉的阅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认真做好笔记,大量的理论武装了我们教师,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死教书、教死书”变为“学教书、教活书”,同时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整理点滴经验,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等,已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及今后的方向

(一)课题研究的困惑

1.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数学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课后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觉得我们这种研究是浅层次的,只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让学生感觉好奇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2.在数学文化进课堂上,虽然我们在这一方面已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是非常肤浅的。不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3.数学文化节的举办,如何让数学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中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目前也感到较为困惑。

(二)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1.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尽力根据教材的进度编写数学文化校本教材,让数学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仅起到激趣的功能,还能适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针对我们目前研究的困惑,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数学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力度,让新、趣、奇的数学文化知识润泽学生的学习。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5.课题中期报告 篇五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二、实验的目标和资料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三、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月20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年9月12月)

1、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1月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四、实验的效果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五、存在问题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六、下一步工作重点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课题中期报告 篇六

为了更好地将白板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水平,我校申报成功了《基于交互式白板的课堂教学重构研究》这一课题,成为第三批实验单位之一。学校课题组成员在贾文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子课题“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本课题于6月正式开题,预期到12月结题,历时一年半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电子白板使用状况。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校15个教学班的老师上室内课均使用了电子白板,全校做到了电子白板全员培训,人人掌握,操作娴熟,白板使用率、普及率高,覆盖学科广。

二、研究进展状况。

(1)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我校课题组自申报获得批准时就专门召开了教研组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到达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构成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拟订本课题共设置了“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研究”“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研究”等三个子课题,分别由教导处和教科室主任、教务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数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数学教师全员参与。本课题组织管理网络采用多层各级分管制,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子课题负责人负责每一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组织管理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研究状况,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2)调研分析,排查问题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研分析。学校分管教学的人员深入课堂进行广泛听课,发现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操作部熟练,展示与教学设计不同步、工具利用不充分。二是组织教师广泛讨论,排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利用低效或无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3)强化学习,更新理念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与潜力,我校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强化学习。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水平。开学初,电子白板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交互式白板教学指导培训,并对教师进行了考核,实验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理论和操作技能出众,获得优秀等次。我校还把有关电子白板的所有技术资料打包放在学校校园网内,供教师学习。之后,学校召开电子白板课题组会议及全员培训六次,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科研意识,掌握必要的方法,提高研究潜力。透过学习和培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潜力得到了提高。

2、认真上好实验课,努力发挥各个课题组成员的创造性,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努力提高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水平。课题组陈坤老师运用电子白板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听课活动。透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研究成果和经验。

透过实验,我校课题组目前取得以下成果:

1、各级竞赛获殊荣。课题组的成员认真参与了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人运用电子白板的课堂竞赛荣获市二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教师在校上公开课使用电子白板课件76人次。课题组的成员还用心制作电子白板课件,上交学校11个优秀课件。其中,陈坤老师的教学课件《鸡兔同笼》获得省级一等奖。陈卫老师制作的电子白板课件获得区一等奖。

2、交流活动促提高。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一次“十分钟使用电子白板状况的交流”活动,心得体会在网站上刊登。

3、说课竞赛展风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次电子白板说课竞赛。老师们制作得实用、精美,都能将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及其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功效运用于课堂上。

4、教学模式导教学。我校课题组成员重点围绕“基于交互式白板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特点及模式”这一研究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验教师们不断学习、交流,初步总结出基于交互式白板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分层指导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分层指导、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创设,引出问题→分层学习,协作释疑→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作业,拓展实践。

1、情境创设,引出问题。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堂上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资源创造出形象而直观的问题情境;从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蕴涵在贴合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中,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创造问题情境;(3)学生表演,再现问题的情境;(4)利用电子白板上的图片、模型。

2、分层学习,协作释疑。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之后,要透过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协作,最终解决疑问。这一环节里,教师出示学习资料后,可让学生自主选取学习资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当然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思维潜力。

常用的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使他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有些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阶段后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透过协作共同释疑。

3、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成果汇报的基础上,经历了疑问、辨析、释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老师合理选取和设计相应的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到达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目的。

练习分层形式:(1)例题变式与题组比较练习。(2)对学生进行错解的分析剖析。(3)相互命题,考察效果。

4、分层指导,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要分层。教师辅导优生。辅导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工作能够由优生和老师来做。透过优生带读、领读,带学、领学的形式来带动其他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由小组长来辅导后进生,老师也注意随时随地的关注。主要形式有:提问分层、检查分层。

5、分层作业,拓展实践。

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也要采用分层的形式,根据选做和必做的要求,出示几种类型的题目: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题,思维训练拓展题,这些题目尊重学生的自主选取,鼓励学生勇挑难题,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同时透过小组之间互相命题,体验当小老师的乐趣。三类作业完成以后的展示形式有:练习本上书写、黑板上板演、白板上练习。

分层指导,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的教师把电子白板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常用的一种模式,虽然它没有做到人机互动,但我校电子白板的图形、动画以及仿真等功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于交互式白板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直观明了,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学的容易,教师教的简单,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将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整体潜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较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潜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少数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主动性不足,研究不够深入,不够重视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4、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缺少理论支撑。比较注重电子白板功能的使用,缺少对使用实效的思考和阐述。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有待提高。

五、下一阶段研究规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探索出“基于交互式白板的小学数学复习课、练习课教学设计特点及模式。

3、积累教育资源,整理出基于交互式白板的小学三年级、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集。

4、建立信息资源库,丰富教学手段,到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引领我校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和教学设计潜力,并用心尝试探索使用一些简单的模板,提高教师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7.课题中期报告 篇七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 正日益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引起课改专家与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术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并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不断开拓创新, 实现有效整合与高效整合, 真正惠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同步发展, 我校在整合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引进了概念图这一先进的工具。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西方国家, 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 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 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 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 建构知识, 进行头脑风暴, 合作交流, 促进意义学习, 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 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 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 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 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 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

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代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

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 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 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 点面结合, 分层递进, 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图的理论研究, 从教与学两方面梳理概念图与教学的内在联系, 发掘并拓展概念图在整合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方式。按学科分类下设11个二级子课题, 通过概念图在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中的运用, 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应用策略, 指导和优化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

(三) 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应用模式的建构

以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为整合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 积极探索这一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 同时重点研究概念图Inspiration与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探索并总结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教学中的六大应用功能

鉴于概念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 课题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教与学中的各种典型案例, 提出并总结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学中的六大功能: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功能、高级思维的发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进教学的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功能, 以及构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功能等。

传统的概念图通常是用手工绘制的, 只要有纸和笔, 即可绘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概念图。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 目前手绘概念图已逐步成为师生常态的思维工具与研习策略。实践表明:师生共绘概念图不仅仅可以促进教, 而且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 它既可以充当教的平台, 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既可以建构知识与思维路径, 也可以同步发展认知与思维能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款集整合技术、功能、理念与应用策略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家平台, 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的推广与普及, 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快速成长, 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 总结并提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网络、内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构策略

课题组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目光投向网络, 重点依托互联网免费性、共享性资源, 以及学科软件平台, 提升信息化资源建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引导把教师有限的时间放在资源的合理选择, 以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设计上, 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劳动, 有力保证了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学中引入的Flash动画teethwise,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认识牙齿、组装牙齿, 而且还可以练习如何正确刷牙等, 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动画资源软件,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造型, 尝试各种拼接技巧, 同时还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 学生非常喜欢;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学中引入的Shockwave动画资源, 不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种色光透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 而且还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不足的同时, 也丰富了教学互动过程, 有力支撑了新课标各学科的教与学。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

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一样, 博客、魔灯以及一些学科类的教育软件, 功能强大且简单易学, 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各具优势与不足, 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旨在通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多元平台整合, 取长补短, 弥补概念图单一平台在整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 拓展优化概念图的资源开发功能、网络互动功能与课程开发功能。

(三) 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专家平台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 并没有一味地纠缠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纯粹的技术培训与灌输, 而是独辟蹊径, 通过引入技术零障碍, 但又饱涵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策略的概念图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灯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 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术、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Blog具有很好的互动特征, 但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 它的页面结构和呈现方式, 则明显逊色于Inspiration的表现。鉴于此, 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 实现了Inspiration和Blog两个零障碍专家平台的优势互补。借助于Inspiration与Blog的课外整合, 有效打破了时空等因素的制约, 实现了隐性课堂显性化, 封闭课堂网络化, 静态课堂动态化, 交互形式多样化, 教师同行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与Blog进行深度研习和交流反思, 有效推进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 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共享度。

相对于Blog而言, Moodle在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更为专业, 功能也更为强大。不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类型更为丰富, 而且最为突出的是, 互动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 还可以是投票、讨论、测验、评价、问卷调查等, 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 又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学与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图Inspiration与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变Moodle课程界面过于线性化、单一化的不足, 课题组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Inspiration和Moodle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值得期待。

当然随着整合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网络互动平台也会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 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整合的理念加以发展和充实,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这两个平台应该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网络互动平台的首选, 因为它们既不需要额外的经费, 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培训, 但是确功能强大, 非常适合整合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师训策略与模式日趋完善

课题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培训与发展的过程, 在启动阶段, 课题组主要围绕与概念图有关的理论专题研习、技术培训展开工作。整理了《概念图参考文献专辑》, 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 供教师学习参考, 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深化了对概念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每学期均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学习, 有效推进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不同教师的整合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的亮点, 当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对此课题组及时开展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展示研讨、教师论坛, 以及理论与技术的高级培训, 坚持扶持与推进相结合, 在有效分享科研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化解了新的矛盾和困惑, 课题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深化。

为全面普及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基本理念、方法、技术与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08年6月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整合教学的网络培训Moodle课程——《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 被列为苏州市教师培训课程, 在大市范围内推广, 并正式开通启用。它为广大教师学习交流基于概念图Inspiration的整合教学提供了一个跨时空的网络培训平台, 目前累计培训各学科教师近1500人。

8.课题中期报告 篇八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上一篇:早安晨之美祝福语下一篇:论文集排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