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精选16篇)
1.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一
目前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要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 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较强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只是设计方法和技能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要对不合时宜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除了加强设计理论的教学, 还要突出教学中的设计实践环节, 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使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学生就业需求和市场实际需要相接轨。
我国已有近两千所高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 招生规模的剧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激烈的人才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表现为课堂所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 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二、就业需求应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导向
新时期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应是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 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技术与技能。多年来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上很少变化和调整, 造成了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实。学生的设计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开拓创新能力都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合理调整设置专业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多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要考虑不同专业今后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仅关注环艺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这些发展势头较好的行业, 更要着眼于动漫设计、玩具设计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做到营销对路, 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根据就业需求, 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完成的, 我们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按照岗位需要调节专业方向, 更新教学内容, 合理调整课时,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以及各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变化。艺术理论、专业理论课的比重设置要适当, 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强, 结构要合理, 科学可行。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以适合社会变化和行业需求,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艺术设计行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 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差距较大, 表现为所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缩短课堂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1、注重实践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传授的观念, 学生要通过设计过程的实践去体验和领悟, 从而培养设计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上, 要加大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从设计创意、绘制效果图、制作模型、完成作品的整个过程来实现自己创意, 了解、体会、掌握各个环节的要求、要领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将来能够胜任设计工作岗位, 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2、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拘泥于封闭式课堂教学形式, 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参观与课程有关的各类设计展览, 开阔学生视野和创作思路, 深入企业、商场和设计公司等地实习, 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 让学生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 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3、教学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我们把设计教学与市场对设计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市场, 促成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把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 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增强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在毕业设计中,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设计任务全过程, 熟悉和经历从设计到工艺流程, 从设计图纸到材料选用, 从成品的实现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品质。邀请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为学生授课, 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及时掌握现代设计理念、专业发展信息、设计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与就业市场相辅相成, 使学生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强化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对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所进行的改革, 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在于艺术设计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 创新思维, 只有依赖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就业观念的更新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首先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不断更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学科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 将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就业需求接轨, 让学生学以致用, 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需要。
2、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投身到艺术设计教育的队伍中来,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推动艺术设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再培养,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根据教师的发展状况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 制定目标、规划及保证措施。选派优秀教师到高校、企业学习, 为教师创造学术交流的条件。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设计和创作水平, 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需要。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整合专业优势,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学忠.本科高校就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大学教育.2009、6
[2]周大农.人才质量—就业的定海神针.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2.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二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和科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河南教育要加快改革创新,积极促进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15所,本专科在校人数150余万人,在学研究生3万余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48.5万人,比2011年毕业生增加4.5万人,未来三年河南省毕业生人数预计持续增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考试持续升温,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如何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促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同时如何让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育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了加快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其中包装设计、动漫设计、工业产品造型、广告设计、游戏美术设计等二十余种创意产业职业与艺术设计有关。在创意设计、包装设计特别是动漫产业方面,艺术设计人员需求量较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如何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设计人才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参与企业设计生产,与企业共同举办“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以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为真实载体,有明确的设计要求,进行实际案例的教学课程。在实题化的项目设计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诉求意图,向企业设计人员学习,解决在实践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项目设计进度,适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形成最终设计方案,最后进行小组课题讨论,总结失败教训和设计成果。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掌握设计市场的最新动态,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同时企业也能获得优秀的创意作品和设计人才的储备,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片面的“功利主义”教育。高校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如果只是针对学生进行直接地短期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性,培养的人才价值低,毕业后就业职位选择范围狭小。通过专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注重什么?8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其中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是企业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更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开设美学、哲学、艺术赏析等课程,多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启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创意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组织班级活动或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艺术设计教学应打破以往“单一学科”的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体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综合各领域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综合课程体系。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局限于一门专业知识,使其涉猎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相关学科体系,强调学科间的重组与激活,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综合,追求艺术设计课程的多样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例如在进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涵盖市场营销与调查,广告策划与创意,媒体研究,摄影等学科领域,甚至包括传播学、营销学等领域。多学科领域的涉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对各种材料的把握、广告效应的预估及最终目的掌控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要抢抓机遇,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均衡人文素质综合课程比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毕业生就业现实的角度,为企业培养全方位高素质设计人才。同时教师应加强就业形势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维,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以切实的措施促进学生积极就业。抓住新时期机遇,使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三
“个人发展空间”成毕业生选择公司的首要因素,学生就业比较理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比较理性的看待就业,看待新人缺乏工作经验这些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生选择公司的时候,77.5%的学生认为公司给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其次是公司给员工的良好的培训制度,51.9%的毕业生会将培训制度作为考虑的方面。公司的名气也是毕业生选择公司的一个因素,有42.3%的学生认为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公司的名气会成为考虑的一个方面。
一、0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经走访的各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诚恳地提出了如下要求:
1、毕业生应该是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2、毕业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毕业生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毕业生要求有相应的美术功底,具有相关工艺品的鉴赏能力,开朗活泼大胆,英语口语较好
4、毕业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软件设计能力并且创意新颖
5、学生需要熟练掌握CAD,3D等软件,要有建筑施工技术及预算学的相关知识,尤其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观念。
6、要求学生手绘功底强,设计创新思维好。
二、“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三、获得求职途径上偏向于网络
此次调查显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42.4%认为通过网络是有效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之一。其次,24.4%的毕业生认为人际关系网络是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四、对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指导求职并不感兴趣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优秀的求职能力,包括职业素养,简历的制作,面试时的语言、着装等在获得求职成功中占很大比例,但对于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指导其求职意向并不明显,46%的学生不愿意付费接受指导,36%的学生表示价格能接受的话将考虑。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结论
A、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就业后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如此,容易造成学生频频跳槽,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可能更趋于保守。
B、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部分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C、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差异。
D、高校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跟不上市场变化,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2、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A、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用人单位也应加强与学校、毕业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培养专业内容。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
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加强实践经验,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C、解决高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企业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经验上有更高的要求。
4.艺术专业就业自荐信 篇四
您好!
我叫xx,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在家中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帮父母与农活打交道多年,虽然谈不上是健壮如牛,但也却实很结实;一个常与农活打交道的人、个子自然不会很瘦小了。我是20xx届到xx学院来读书的,至今已快三年了,原本想转入高学历继续学习,只可惜生在农村,家庭经济难以承受,因此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学业走入社会打拼了。
在校的时间虽然比较地短暂,但付出了就会有一些收获,一切皆是天道酬勤吧!
我是学电脑艺术设计的学生,本班班主任xx老师,在她的印象之中,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同学,脚踏实地、勤奋热学、友善大方是老师对此的评价。曾经我在班级里担任过班委宣传委员及纪检委员,工作其间很认真,每次无论是交谈还是汇报工作都非常融洽,见于平常优良表献,因此,老师对我也极其信任,经常派我去参加一些文艺活动,有时班会也由我来记录。在软件课的学习中,中文排版里的一些基本的报告表、推荐信、情况说明单等等,我也都处理过,图像处理、文字设计、广告设计我也浅尝过。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近期忙于自荐的事,因此这段时间对自己的专业有些忽略了,但是如果有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我是能很快熟悉的。
由于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想要找工作,那可谈何容易。因此不得不使我奔走于东西,四方托人、八面访友。在自荐的过程当中,我也遇见了许多大专、本科等高学历毕业生,他们同样在找工作。由于对学长们的了解很少,和许多人一样,在意识当中,我认为和他们是不能作比较的,他们不但文凭高,而且见识也比较广泛,工作自然比我容易找得多了,如果把他们比作天上的云彩,那我简直就是地上的小草了。在经过这段时间对外界的接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恒不变的规则,天上的云彩虽美,但是他们难以找到落脚点,风起云自然就落了,有的还经受不住那丁点磨难,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空气。然而小草则不同,它立足于土壤之中,不断吸取土壤中的精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正是对小草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吗?小草是永不言弃、坚定、毅力的化身。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理论上讲,学长们就输了一筹了。
换个角度来看,现在人的工作很难与所学专业相对口。无论是何等学历,通常在具体工作事务当中,绝大多数是在同一个起跑点之上,今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更多决胜于主观态度与后天的努力。但是学历是就业的第一通行证,高学历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感觉到压力巨大;只有兢兢业业、成稳踏实、珍惜每一次机会、努力地工作,那么在同一岗位中,您又认为谁更加敬业尽责呢?在工作之中,通常人们是会去欣赏有意志的人,文凭只能证明昨天,然而昨天已经成为过去,今天却是全新的,只有有决心有意志的人才能成就今天、主宰今天,今天才是受更多人加倍观注的!
总而言之,所有的机会我都会好好珍惜、这一次,我则会更加努力,因为自荐的压力就像是压在我胸口的一块巨石,时常使我感觉难以呼吸,我决心要把它击得粉碎。如果有幸在此工作,我更会加倍努力,兢业工作,认真听从领导的教导,全面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在工作中如果有疑问的地方,定会去向同事请利,利用业余时间细心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完善与提高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职员。
语言不如行为,我的自荐信就到这里,再次期望领导能够给于我表现的机会。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5.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五
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所蕴藏的经济效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香港作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 其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6.1%;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其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的创意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7.5%;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独特, 现有2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 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艺术创意产业年产值高达110亿元左右, 并创造了1000亿元以上的关联收益;深圳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源地”, 其汽车产品造型、IT产品、商用电器设计业等发展迅速, 平面艺术设计人才达2万人, 创意产业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的市场份额[1]。艺术设计产业在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且逐步深入到商业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择业的价值取向
(一) 就业渠道拓宽, 求职与从业理性选择
传统的择业和就业观念, 制约着毕业生对从业岗位的选择, 导致了就业流向的偏离。多元化的择业观念和从业价值取向, 已拓宽了毕业生的择业面和就业渠道, 使他们不再固执地热衷于设计专业的对口岗位、热门行业的虚荣及国家公务员的职位, 也不再只执着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越的地域环境及丰富多彩的生活。近年来,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感召下, 选择“有岗就业和就近从业”的比例不断攀升, 约占毕业生人数的40%。中小城市的媒体设计公司及广告制作公司和乡镇艺术设计业务的开发与发展, 也逐渐纳入毕业生从业规划的视野, 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较强的时局判断能力, 他们增强了现实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意识, 求职与从业趋向理性。
(二) 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注重能力培养
据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 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 2011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2.2%) 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0.9%) , 其中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 (占全国毕业生总人数的6.2%) [2]。当今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存在与实现, 他们挑战风险与担当责任的意识增强了, 在择业价值取向上较为理性, 所以稳定的、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岗位不再只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择业自主与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开办个人艺术设计工作室, 或到与艺术设计有关的社会行业与公司兼职, 他们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技能实训, 更多地接触并了解艺术设计市场发展趋势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在实践、实训中聚合职业能量, 为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将来的从业岗位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 跳槽换岗加大职业流动, 毕业生挑战诚信底线
随着我国用人机制的加速变更及岗位人才供需矛盾逐年加剧, 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就业方式由早先的“统包统分”先后转变为“推荐聘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到而今则盛行“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职业流动观念。加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殊性, 即注重自身利益所需, 心气较高, 思维活跃, 极具挑战性, 个性鲜明, 在求职择业中经济效能导向明显, 使他们随意毁约跳槽换岗。这种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大了职业流动, 且随之而来的是艺术设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 从而导致用人单位难以找到所需的设计人才, 毕业生亦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 社会对毕业生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 毕业生挑战诚信的非议增多。
三、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因素
(一) 社会层面
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面对职业岗位选择, 经济理性的考虑占主导思想。这主要由于:其一,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由社会高消费群体或高规格企业集群激活的专业类别, 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关联度;其二, 艺术类专业本身投入产出的比值的不平衡, 加上地域预期收益差异的影响明显, 所以艺术设计类学生择业时对经济收入的期望值也就相对较高, 渴望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作为投入的回报。他们对小企业、小公司、小地方等用人单位表现冷淡, 有的学生甚至自愿失业, 但期望值越高, 失望就越大。
社会理性对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也很大。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城乡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差别, 户籍管理制度及“三金五险”等权益与福利无不影响到个人的利益。正所谓“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流”,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确信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有较好的生存所需的环境及专业拓展空间, 由于优越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人才发展政策, 更有利于个人的持续发展, 因此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他们首选的根本原因。
行业的硬性要求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产能强且影响力大的广告创意与设计公司、影视媒介传播机构、报业与新闻出版集团、建筑与室内装饰设计公司、网页特技制作等公司的用人理念是“摆名牌谱”, 只招聘高学历且必须是“9 8 5”、“211”这类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确保质量、信誉与经济利益, 他们还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相关项目经验”, 同时应具备创意设计能力与制作施工技艺, 甚至还要会策划与营销。而职业院校现行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缺乏这样的针对性, 这些行业的用人理念无形地给一般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正常就业设置了障碍, 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生结构性错位。
(二) 学校层面
专业人才培养与目标规格的定位指向不明确, 制约着专业建设的深层发展。若不能解决专业定位的问题, 则不能迅速提升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更不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 高校职业教育社会定位不明确。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工学结合、对岗培训和订单式培养,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 几乎没有院校能够切实做到这一点, 这样就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以致出现供需矛盾。在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硬性要求和院校强调就业率是“生命线”的情况下, 高校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要想吸引更多的生源, 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预期, 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特别是再次择业的情况掌控并不到位。毕业生初次就业存在强制和对付的因素, 但再次择业更能说明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 而这一点恰是院校不易掌握的, 故在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时, 这个方面也就成为了一个瓶颈。
其二, 毕业生就业定位不明确。这主要因为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时, 由于不能全面了解社会需求的现实情况, 对自己也没有一个很靠谱的就业规划, 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就茫然不知所措。另外, 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经费与专业成本投入是高额的, 甚至是某些专业的两倍之多, 所以学生对就业后的经济回报期待值偏高, 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差别, 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心理, 也影响到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3]。
其三, 专业能力教育规格定位不明确。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生了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究竟是要“专”还是要“博”的争论。即:高校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进行的通识课程教育与专业实训是必须针对岗位, 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还是要有一定的专业宽度以适应双向选择的总体环境?专要做好哪些工作, 要专到什么程度?拓宽专业口径, 要做到什么标准?由于没有毕业生就业的数据支撑, 因此所下的结论都是定性性质的。这些都会导致学校教育没有明确的指向。
其四, 人才培养方式定位不明确。我国的职业艺术设计类教育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 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积累和完善的阶段。由于缺乏市场人才需求的数据支持, 缺少真正成功意义上的办学经验, 更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我国高职自身专业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式, 所以人才培养的结果往往不太理想。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内容更新太快, 师生无所适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平均用力, 缺乏活力与亮色。这就很容易出现“夹生饭”现象, 学生对所学课程似懂非懂, 专业技能水平更像“半桶水”, 以至于在就业以后, 学生感觉压力很大, 企业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感觉不满。最终由于培养方式定位不明确, 导致教学内部体系的优化不能尽快实施。
(三) 个人层面
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择业难”, 也难在个体的“心理缺陷”造成的影响。他们自负、虚荣、浮躁、攀比、依赖、自卑的心理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毕业生指导工作, 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人才选聘的信赖度降低。同时, 毕业生也给自己设置了许多的障碍, 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思想和就业行为方面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作法。现今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是娇生惯养的一代, 他们只求索取, 不懂回报, 渴望张扬, 希望尽早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但面对激烈的竞争, 无情的淘汰击碎了他们的梦想。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令他们困惑, 矛盾的心理又使他们难以放下原来的憧憬, 因此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怀疑学校的培养水平, 甚至抵触社会。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艺术类学生急于求成, 功利化明显。“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有些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认识首先是设计带来的金钱效益, 根本没有认识其内涵。”[4]但事实上, 由于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缺少应对就业岗位的扎实功底, 在学习方法上“闭门造车”, 学习态度上“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专业能力上“夜郎自大”, 因此当他们面对现实选择就业时只能换来“勤换岗”、“多跳槽”或“被选择性失业”的尴尬局面。
四、新的就业形势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培养优化对策
(一) 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职业岗位能力教育,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任务与教育目标规格的科学定位是高校职业教育建设的基石, 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择业标准, 强调毕业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教导他们从基层设计员做起, 脚踏实地, 步步前进, 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同时, 还应加强毕业生敬业、爱岗、诚信、务实的职业操守教育, 注重培养他们科学、规范、严谨的职业习惯, 让学生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外, 学校要以“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及“适应和增益地域经济发展”为教育培养“双原则”, 鼓励学生先就业及就近就业, 这样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和就业流向偏离, 又能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标。
(二) 拓宽专业口径, 突显地方传统性与民族性艺术特色培养。
一名设计师为适应社会的激励竞争, 应开阔自己的眼界, 提升专业上“同构异化”适应能力, 增强能涉足媒介广告、影视传播、游戏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就业能力, 提前自行“分流”。学校专业建设应全方位了解设计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 务实调研, 确定与符合地域经济发展且突显地方传统性与民族性艺术特色的产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设置, 如木偶造型、皮影艺术、剪纸雕花、刺绣织锦、蜡染扎染等传统性艺术, 这样既能解决民间艺术与民族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又能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与传承性。
(三) 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增强学习情境设计, 设置开放动态发展的模拟教学环境。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构架, 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岗位的需求和技能性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建立与工作能力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 增强学习情境设计。例如, 通过建设仿真实训平台, 组建“虚拟公司”, 引“威客任务”, 将学生置身于项目过程中, 通过项目的开展过程给学生营造一个实际工作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学习。现有的“虚拟公司”模式, 如广州美术学院胡川妮教授在《广告设计》这门课中设计的学习情境:组建“虚拟公司”, 教师负责公司项目的总体运行, 学生配任到公司各个职位, 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全面进行指导, 完善实施过程, 执行严格的结果检验与评估标准。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有效完成对学生能力的系统培养, 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我校“CI/VI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装饰”、“园林景观”等课程, 在教学中都已很好地运用“威客”来悬赏招标, 设计任务, 这样也无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欲与求知欲,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四) 强化创新意识,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思想表达, 这是维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相对就业优势的动力。
产品的“产能”设计与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 是培养技能型设计人才的关键。为适应从业岗位与降低毕业生就业难度, 院校应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 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项目情景实训, 使学校教育和行业产能接轨,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艺术设计产能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早融入社会”[5], 增强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 这对增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质量, 都有较大好处。
注释
1[1]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h t t p://w e n k u.b a i d u.c o m/v i e w/1fb94856ad02de8Od4d840+c.html, 2012.5
2[2]麦可思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wenku.ba idu.com/vie w/ed95c302cc17552707220874.html, 2012.8
3[3]王梅梅.高职高专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经济数据浅析.现代交际, 2010 (07)
4[4]段泽民.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与毕业生就业形势探析.艺术教育, 2010 (01)
6.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六
[摘要]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市场的现实需求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现阶段教育模式的一些不足。文章以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个案,针对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提出具有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为学校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供借鉴,也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校企合作 就业 实效性
[作者简介]叶茜(1976-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展示设计。(浙江温州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教改课题项目“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模块式教学应用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3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78-02
一、校企合作:国外经验与我国现状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冲击,到目前为止,2009年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为35.6%。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近年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上分析,能够贴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培养的趋势,只有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行校企合作,才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在欧洲,从20世纪20年代起德国包豪斯学院就开始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现代大多数欧洲艺术设计院校。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实行院企合作教学;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法国ESMOD国际服装艺术学院,一直与国际服装界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和世界巨型集团如LVMH、ANDRE等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对于本校的学生,都会为他们建立详尽的跟踪档案,并积极地给他们提供创造各种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据了解,国外的很多设计院校在实践方面,都给学生提供很多与企业和商家互动的机会。如在巴黎拉丁区的圣-马丁(SAINT-MARTIN)街的多家高级时尚服装店,就有专门的区域提供给一些设计院校的学生。学校定期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所做的优秀且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这里展示及出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学生的质量水平受到世界范围内大学的肯定,获得业内一致好评,就业率颇高。
以上国外院校教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是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就业的新型模式。这些教学体系为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我国,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几个高等院校都相继推出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主要以建立实习基地为主,利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有的院校建立了工作室项目制,使企业直接把设计研发工作室设立在学校内部或是学校成立专项工作室共享资源,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等,形式多样,各有所长。但是,通过与国外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艺术设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专业基础课开设过多,学生在一、二年级反复进行造型训练,存在着与将来的专业学习衔接不上的问题;而反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大多将类似三大构成的课程整合起来,在低年级重点安排的是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或工作室课程。其次,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应用性不强。与国外设计院校相比,国内艺术院校单科学分少,理论型课程多,各知识点分散。国外专题类课程(如专题设计、工作坊、毕业设计等)多,学分高,学时多,通过“市场——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车间——企业”的教学环节,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设计任务为驱动,在实际制作中穿叉理论知识。
二、以就业为目标,进行校企合作教学的探索
为进一步明晰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笔者以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个案进行了研究。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坚持专业建设与行业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与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现已建立九家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学院与各大品牌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学生实习、就业、员工培训、学术交流、工程项目等方面进行合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与多个校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及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来实施“订单式”新型教学模式,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
1.“订单式”的含义及特点。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一整套订单培养安排,是一组订单的集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学校推行“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三赢:首先,学生可以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并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磨合期;其次,学校可以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出“产销对路”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借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第三,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量身订制”一批高质量的员工,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订单培养等于100%的就业率,但不能认为只要完成订单就可以了,因为人才培养毕竟不是产品制造,学科特色是龙头,办出学校特色也是首要工作,所以,必须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做到既满足订单要求,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使毕业生发展后劲足,职业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好,使学校发展呈良性循环。
2.“订单式”的具体实施。“订单式”教育的重心在学校,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实行“订单式”教育模式以来,从招生环节到培养环节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巧妙结合市场需求,培养既具理论知识,又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定向培养”的重心在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培养的用人单位决定学生的生源以及学生培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通过推行“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从一年级就聘请企业里一些具有很强实践经验的教授级工程师来学校为学生授课,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批准员工,在以后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企业还定期组织这批学生前往企业,由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干部带队,进行岗位式的能力试训、座谈交流等。在学院与“浙江婉甸服饰有限公司”的合作对接过程中,还积极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每学期推荐优秀学生到品牌卖场做导购员,从基层出发以最快的方式掌握市场,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品牌终端等;合作企业每年为学校提供岗位给学生实习,并有专门的展示厅为学生提供实训练习、课堂讲座,从而更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练习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哪个岗位,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订单式”教育模式,充分整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扩大了校企合作范围,是缓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次全新尝试。由于企业技术以及企业文化贯穿了大学学习始终,学校为“订单学生”设置的教学计划针对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学院还实行工作室项目制,加强“订单式”的实效性。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通过工作室项目制教学,在《礼服设计》的课程讲授上突破传统教育形式,从单一的课堂转向专业的店内,并在真人模特上讲解婚礼礼服搭配的艺术,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婚礼礼服的设计,了解并贴近了市场。工作室与“嫁衣工坊”婚纱店合作举办的“温州大学生嫁衣美学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获奖的学生还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的设计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工作室项目教学是学生通过设计项目以及设计流程,将设计原理与设计效果对接以完成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强社会就业竞争优势。
3.“订单式”模式的毕业设计考核成果。“订单式”的考核形式是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学员考核标准。成绩由企业老总、设计师和导师共同认可打分,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行业的客观评价。这个评价是对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人才质量优劣的最终标准。
艺术设计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作品汇报展是校企合作在学生就业中实效性研究的最终体现。学院把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交叉进行,以实习促进毕业设计,以毕业设计带动就业。毕业设计阶段,经过各工作室指导教师与企业沟通,由学生、指导教师、企业三方共同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周的论文开题工作,查阅各类资料,调研市场。然后毕业生驻厂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设计构思、制作过程以设计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在企业实习能够将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结合,而那些与指导教师保持密切联系的毕业生最后完成的作品水平普遍较高。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以往学生找工厂制作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培养了学生结合社会和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设计的专业能力。如举办动态和静态的毕业设计作品展,是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历年来的传统项目。在当下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仍有余音的情况下,“2009‘东蒙杯温州大学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大赛”为温州大学09届服装专业的75名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与服装企业界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让用人单位直观地了解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本次大赛另一大亮点即本土服装企业老总亲临现场下“人才订单”。由于增添了同台设计竞技、用人单位现场遴选人才这两个重要环节,本次毕业作品大赛成为历年来毕业生作品秀中最具活力的一场,同时凭借这个平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由于本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制定各培养方向,并为促进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习学生很受企业好评,因此具有广泛的就业和自主创业前景,就业率高达98%以上。
三、结论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艺术设计院校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校才能有活力。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挖掘其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中的实效性,能更好地把握企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主动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同时可以结合课程设置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的作用,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合作局面。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形式,学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共同发展,促进了企业双方的了解,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这样,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艾威.发展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湘潮,2007(12).
[2]魏静.精品课程立体裁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温州大学校报,2007,20(5).
[3]郁涛.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7(4).
[4]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12).
[5]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装饰,2003(3).
7.艺术类各专业就业前景浅析 篇七
培养目标:舞蹈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民族舞蹈教育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为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艺术职业学校等输送舞蹈教师;毕业生也可在艺术团体从事舞蹈表演、编导、编辑和研究工作。而民族舞蹈学科本科班的培养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各文艺团体培养和造就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是和新时代的新型的少数文艺人才。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的可从事师资、编导、表演的复合型人才。
据文化部教科司的统计,当前包含舞蹈专业的高校共有五类,即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某些理工科或文科专业的院校。这些院校不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主要招生来源,同时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而近五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毕业生的就业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人才滞留方面。
从整个舞蹈学科对于理论或史论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中国舞蹈理论的本体建设来看,舞蹈的理论建设与其它学科相比尚有待提高和完善,但在普通高校中却十分缺少专业舞蹈理论人才和推广型人才的,因此,舞蹈理论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理当不困难。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认为,当前舞蹈理论人才过分集中滞留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舞蹈学科的发展与实际中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产生矛盾以及舞蹈教育在观念上的误区。按照当下舞蹈学科的类别划分,主要包括创作、表演、教育和理论四个领域。在以往的舞蹈教育中也较为注重高、精、尖的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缺少基层和普及型的建设。但现实需求中则以全能型或实用型为标准。而这种人才需求标准的原因在于舞蹈学科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换言之,当前舞蹈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在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全能型的实用人才,另外,过于关注高、精、尖的人才培养而忽视基层的普及型人才以及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当前的舞蹈理论专业学生在就业时产生学无所用现象。因此,舞蹈学科本身的建设和观念问题导致了目前人才过于集中的滞留现象。
如果按目前舞蹈理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未来可能会出现当前北京舞蹈学院本科生的就业趋势。即是说,人才流动量可能日益增加。原因在于舞蹈理论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与表演、编导等术科学生有所不同,从事舞蹈理论要依附于某一单位,而不像编导或演员那样可以选择自由职业甚至无职业等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与走向。再者,舞蹈理论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以及本身的不够成熟也显示出舞蹈理论人才的空缺与需求。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毕业生的择业更趋于理性化,或者说其中掺杂了更多无奈的因素。我们不再坚守以前所谓的师哥师姐们流传下来的就业原则:“非北京单位不去,非高校教师不当,非国家级艺术团体不进”的择业要求,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期望值,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实现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双赢。
目前考研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之一,正如前面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可能其中舞蹈类专业所占的比例更小,其他专业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比例会远远高于此。
近几年,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毕业生自身优势越来越好,用人单位对于舞蹈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的演员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基础,比如身体的软度、开度,跳转翻等各种能力、技术,还需要演员具备应对编导各种要求的能力,思想要开阔,能够接受各种形式的表演,具有可塑造性。另外,演员认真的工作态度、品性的优良,与其他演员的融洽及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也十分重要。对于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要求更高,在上述种种要求外,还需要加上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厚功底及交流沟通能力等等方面。
音乐才艺
前景分析:今天,随着现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音乐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学就是研究与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的学科。要想在音乐造诣上得到升华,音乐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处张老师:音乐学主要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考研是这个专业的大趋势,同时与音乐有关的报社、杂志社也是他们的选择之一。由于这个专业的学生多数在钢琴和其他一些乐器上有良好的基础,他们也可以求得在这些方面的个性发展。
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处陈老师: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从事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是进入科研单位、高校和中小学工作,也有部分继续深造。
8.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八
一、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1.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择业观念淡薄。据调查研究,设计艺术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规划。许多设计艺术生都觉得他们找工作有优势,不着急,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导致他们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艺术生的家庭情况都比较好,还没有担心到自己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家庭为其操办的事情也比较多,导致学生自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另外,艺术类学生的个性也是导致他们对时事漠不关心,所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未能认清。现阶段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导致房地产市场不活跃,这些都将影响我们设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树立成熟就业心态,培养科学择业观念将是提高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2.灵活就业率高于其他普通专业,但签约率较低。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灵活就业率比较高,但是签约率较低。据调查统计,设计艺术类年终就业率达95%左右,但是签约率才10%左右。这意味着设计艺术类学生跳槽的比较多,工作不固定,喜欢按照自己喜好找工作。然而实践经验缺少、薪酬要求过高,频繁跳槽等等都使公司在招聘设计艺术类学生时有所顾忌。
3.自主创业学生意识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设计艺术类学生活泼、喜欢挑战,不甘于默默无闻,喜欢利用自己一技之长进行创业,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或只能进行“游击队式”的接工程。据统计,有10%的同学在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工作室、培训班等项目的创业,但是创业规模比较小。这些创业对我们设计艺术类学生是一种挑战,有些在这些创业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大设计公司,也有的被逐渐淘汰。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是今后设计艺术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全校教师应该动员起来为学生创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创业指导列为就业指导课程必讲内容,大力倡导创业,树立创业为荣的理念,真正把这些学生塑造成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4.设计艺术类就业市场狭窄。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就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像较大的工程装饰公司、动漫设计公司、服装公司等都选择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设立企业,客观上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取向。而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适合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很少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招聘艺术类毕业生,所以大多的毕业生都涌向沿海城市,使得人才竞争就更为强烈。由于行業性质的原因,即使一些相关企业招聘人才,就业容量较小,不可能像大型集团公司一样,批量吸收人才。据调查,70%以上的设计艺术类学生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发展,不愿意去发展中的潜力型城市,导致就业的局限性。目前大城市的设计艺术类学生需求也趋于饱和。狭窄的就业市场使设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市场出现疲软,对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冲击大。由于房地产产业的变化和国家住房限购令的出台,房产交易市场很不活跃,许多装饰装修公司的业务严重萎缩,对人员的需求影响很大,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艺术设计(室内环境)专业的就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2.艺术生的个性特点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数个性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情感丰富,组织纪律不强。他们易接受和喜欢追求新事物,自我意识强,有时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全局、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稍差,集体责任感不够强。同时在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比较崇尚自由,认同自我,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时常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教导。这给我们的管理带来较大的挑战,如何教育这些个性孩子尽快成长成为我们工作的难点和急需寻求解决的问题。
3.学生更换单位频繁,签协议率低。艺术设计类学生多选择灵活就业,学生在一家单位工作较短时间后又跳槽到另一家单位这几乎是普遍现象。当然这和设计类专业的行业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反复更换单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们管理者跟踪调查,所以如何教育学生的择业观和提高学生签协议率是就业工作的难题。
4.大学生能力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纷纷设置设计艺术类专业,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能力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年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设计艺术类专业,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高和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能力途径
1.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缩短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对设计艺术类人才的技能要求和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融合,在课程实训中模拟企业实习环境,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激发对职业的热爱情绪,从而能够深入理解职业的内涵,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方向、出路等,多提供应用艺术类方面的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学生到企业中勤工助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对行业的了解。例如一些艺术设计类课程,要及时与企业和市场接轨,学生才能做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设计作品,才能从学校出去很快适应市场的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从艺术类学生入校时就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他们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制度支持,组织艺术类学生参观企业,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锻炼他们为人处世、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综合能力和信心。同时还需要加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加强学生多参加设计类的比赛和公益活动,增加他们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人性化教育。鉴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对艺术类学生实施教育管理与推荐就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严抓严管;又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的个性特点,高度重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设计艺术类学生单纯真诚,作为管理者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得到被管理者“告之以真,诉之以实”,切实加强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教育,锻炼和培养今后踏入社会的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雷.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90.
[2]汪洪洋.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33-134.
[3]陈倩,孙磊.探析艺术类大学生特征及就业形式[J].中国商界,2010(7):311-312.
9.艺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展望 篇九
首先, 高校扩招影响。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 劳动力供大于求, 大学生也就成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 扩招导致整体教学水平的缩水。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 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艺考”扩招之后, 许多艺术院校的专业课都从小课变成了大课。
其次,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教育质量下降。高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 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 设施设备的条件, 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 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 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 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再次, 当代社会就业体制造成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 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 带有很多的盲目性, 不确定因素, 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管。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较好的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最后,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很多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艺术类本科生就业的出路
加强高校引导机制
艺术类专业设置应与就业市场挂钩, 对学生的教育要与市场接轨。因此, 招生和就业需要配套, 如果不配套将形成招生人数增加, 就业市场饱和的严重现象。同时应着重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下下功夫, 并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做到营销对路。大学生就业难, 反映出了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只有与社会接轨, 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学校要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 提供有利条件, 鼓励同学们学第二专业、第三专业, 掌握各种操作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增长, 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加快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根据就业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 强化服务意识, 健全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 用信息化带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首先, 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 是难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 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 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地区, 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 不同行业, 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 加之我国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还不完善, 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选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来促进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
其次, 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 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 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国家规定凡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 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 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 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将为其提供所有的人事代理”。这对我们大学生创业是个很好的契机。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 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则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过程, 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更需要有效的改革措施。
10.服装艺术设计就业前景 篇十
在就业方面,在南方地区的就业率基本上在90%以上。但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纺织服装企业的巨大人才需求”,在实际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更是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事实上,很多服装企业对于科班出身、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感冒”。由于刚毕业的服装类专业大学生对市场缺乏了解,只适合担任设计助理的角色,必须经过至少3-5年的积累和磨炼“才能真正担起重任”。
就业薪金:1500-8000
11.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十一
一、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 随着艺术类考生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 艺术类专业毕业人数不断攀升, 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逐年降低, 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数量明显增加成为区别其他类毕业生的显著特点。艺术类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 使得大量毕业生不得不转向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其他行业, 但同时出现期望值过高、就业价值取向个性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夸大压力消极被动等现象, 不同院校和同一院校不同艺术类专业之间的差异也使得艺术类专业就业发展不平衡。从河南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 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形势可用“惨淡”来形容, 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1]。
二、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1、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招考制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制改革的探路石, 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考试方法和考核形式多样等特殊性和复杂性, 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首先, 由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 使得部分中学和学生家长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名牌大学, 纷纷让学生选择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考学目标。特别是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半路出家”学习艺术, 通过短期社会培训机构来提高艺术类专业素质, 应对高校艺术类“校考”。这部分考生只是为了升学目的而升学, 无法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 很难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有所建树,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价值方向。
其次, 艺术类考生的急剧增加使得艺术类院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普通高校通过艺术类专业的扩招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 而很多普通高校通过艺术类专业的高额学费和艺术类“校考”充足生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随意增加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使得艺术类招生环境发生变化。由于艺术类专业志愿优先, 各高校“校考”时间和标准不统一使得考生疲以应对各高校“校考”, 填报志愿时还是只能选择一所学校, 一旦选择失误就面临着艺术类高校落榜的危险, 不利于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整体发展。
2、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就业观念超前因素, 开工作室、做兼职、打短工等日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青睐, 这种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但现实中他们又普遍存在主动适应能力不强、生存有压力、心态有偏差、社会认同价值低下等问题[3]。
首先, 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的艺术类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媒体艺术、文化策划、艺术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 许多行业和岗位更加需求知识型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3]。但由于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相对艺术类专业院校起步较晚, 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无法适应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 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市场高素质、高规格的需求。一部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其次, 由于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和本身教育教学特点, 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出现自身综合能力缺失和就业观念相对超前但有一定盲目性。艺术文化是一个边缘学科, 它需要具备一定艺术功底的基础上掌握理工、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而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对学生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 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只是通过艺术专业的捷径才勉强到高校就读, 本身对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的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够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得他们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缺失。同时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艺术专业的熏陶, 就业观念有一定的超前意思, 自身专业方向就业困难时他们会积极主动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但由于对就业方向和整个社会环境不了解, 缺乏经营和管理理念, 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清晰, 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 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甚至对自己的生存和就业环境产生怀疑, 出现生存有压力、社会认同价值低的问题。
三、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就业应对措施
1、积极推进艺术类招考制度改革, 促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改革健康发展
专业艺术院校是专业素质高、技能强的艺考生首选, 有一定专业素质和一定文化基础的大部分艺考生选择和最终录取的一般是普通高校。作为接纳艺考生的主体, 普通高校应明确生源对象和艺术类专业招录原则,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艺术类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 科学合理安排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
建议国家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规模发展整体调控, 切实促进艺术类专业招考制度改革, 在完善各省各类别艺术类统考的基础上逐步取消普通高校艺术类“校考”, “校考”只针对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有特殊要求的个别专业。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分省招生计划要提前上报计划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制定专业和文化分数线时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适当提高艺术类专业最低文化分要求, 提高艺术类考生整体文化素质, 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到校后学习其他基础学科, 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行艺术类省统考的基础上统一各专业录取规则, 积极推广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分批次平行志愿, 使得考生根据自己真实水平准确定位高考志愿学校, 确保专业水平高、文化程度好的艺术生尽可能到理想学校就读, 这样才能做到对每一个考生考试尺度统一、招录机会均等, 学生到校后也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刻苦努力, 学校提出的提高艺术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会让他们欣然接受。学校招录到优秀生源也有利于艺术类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2、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办学优势, 提升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专业素质高而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进入高校后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 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使得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缺失。普通高校正好可以借助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对艺术类专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理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贯通, 让他们掌握工商企业管理、法律、经济、市场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常识,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 造就“一专多能”的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特色大学毕业生, 使他们在艺术专业市场能够找到适合施展自己才华的合适岗位, 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艺术类专业学生和家长经过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往返奔波的艺术类“校考”, 经济支出的同时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高校艺术类专业学费相对其他专业普遍偏高, 这种高投入的学习经历必然使得他们对毕业后工作的高期望值。高期望的就业心理脱离了社会需求和现实的可能, 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认知不足、社会认同低下等问题[4]。所以普通高校在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帮他们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入学教育时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将来职业环境, 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明确职业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技巧, 特别是知识储备体系的构建, 帮助他们分析专业发展趋向和市场需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价值观。二、三年级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针对艺术生个性强的特点进行分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视艺术类专业实习、实训, 确保时间在一个学期左右, 充分让他们进行“职业试穿”, 切实有效的进行分类指导, 在实习、实训中及时纠正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修正生涯规划目标。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 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到艺术文化市场正常就业、灵活就业、艺术创业等, 积极促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发展空间。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考的复杂性和就业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使得社会各界关注“艺考热”的同时逐渐重视艺术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吸纳艺术类考生的普通高校只有切实促进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才能繁荣艺术文化市场, 促进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华明:《河南省艺术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成因探析》, 《南昌高专学报》, 2011 (2) 。
[2]洪晶波:《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考现状与改革对策》, 《科技信息》, 2010 (6) 。
[3]王玉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赤峰学院院报》, 2008 (6) 。
12.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十二
关键词:广告设计;动漫设计;专业;前景
广告设计的内涵及专业课程设置
1.广告设计的内涵
广告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设计包括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其实笔者觉得广告设计这个叫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广告设计的产生原因及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营销,所以笔者认为更准确、更全面的叫法应该是营销设计或者行销设计,这更符合广告设计的本质和内涵。
设计者应该明白广告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产品的销售,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那么设计就会脱离实际变为艺术品,就会失去广告设计原本的价值和生命力。而纵观当下很多的广告设计作品,笔者觉得设计师始终没有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广告设计刻意艺术化的趋势,使得广告作品在表达时过于委婉含蓄,甚至出现消费者很难看懂的现象,这样的广告设计作品不能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广告注重艺术,这一点我们无可否认,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我们要明白广告设计的“艺术”跟专业术语上的“艺术”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广告设计的艺术是一种准确实现并契合广告沟通的表现方法,是要交由市场检验并为商品销售服务的,而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所以有时会出现美仑美奂的设计作品却无法打动消费者的现象。
2.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一般是由邓小平理论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英语、广告学概论、广告电脑制作、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心理学、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VI制作、市场营销学等必修课和美学、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摄影等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这些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广告设计所有的知识面,学会、学好并能灵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专业的广告设计人才的基础。
动漫设计的内涵及专业课程设置
1.动漫设计的内涵
动漫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来实践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而且还要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所以说动漫设计对培养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及专业技能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2.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动漫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素描、透视、线描、速写、色彩构成、手绘漫画、动画概论、卡通形象设计、插画设计、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3DsMAX、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应用、AXA、PAINTER、绘画后期编辑、影视后期合成,影视特效合成等。
动漫设计专业的产生虽然是基于动漫设计的发展需求,但在现实广告设计中,动漫设计和广告设计都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广告设计专业和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似乎并无多少共同之处,但若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还是存在不少共通之处的。随着现代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动漫制作也应用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广告中,特别是在户外以及一些特殊场所中动漫的应用十分广泛。广告是依靠各种媒介进行发布的,而广告媒介一般可以分为平面媒介、电子媒介、户外媒介以及其他一些媒介等,动漫也基本上在各种媒介上都得到了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和动漫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1.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广告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用途很广,专业覆盖面很大,涉及领域较为宽泛,并且在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所占比例很大。根据我国广告设计的发展及与市场结合的表现来看,笔者认为目前的广告设计基本上是走在前端,特别是户外、报刊、网络等方面,网络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促使着广告设计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商品市场的繁荣,人们今后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会加大广告设计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广告设计专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未来将是一片繁荣。因此,高校学生要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习,确立自信心,珍惜良好的学会机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时尚生活,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这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2.动漫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动漫设计前景是很好的,从我国市场需求看,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商机无限。经专家分析指出,动漫游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休闲娱乐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高科技的运用使动漫游戏产业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互动娱乐体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永不过时的朝阳产业。截止2008年,在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全国动漫生产基地已达20余家,动漫游戏制作公司约有6000多个,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即使不能从事这些专业的动漫产业,其所学的动漫设计专业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如出版社当编辑、翻译、封面设计、书籍插画、动画片字幕制作、翻译引进的动画等,同时,应用在校所学设计知识从事广告设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灰心丧气,无论是广告设计专业还是动漫设计专业,只要大家学得好、学得精,都会在各自的领域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张念硕.广告设计及其未来的发展[J].时代经济信息,2012(05).
[2]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之益.现代动漫技术与“大动漫”[N].中国文化报,2010年4月.
[4]张龙卿.动画速写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13.艺术设计系人才就业方向 篇十三
抛开广告学方向外的就业方向不说,本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种,当然,其中也会因为具体公司设置的职位不同,而出现交叉的情况,如在哈尔滨广告公司大量存在的“文案策划”就需要创意型、策略型甚至企划型等综合实力。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自己客观的能力及喜好进行定位,现在就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做到在毕业后有的放矢。[创意型文案] 对于策略只要到“能理解”层面就OK,即针对于某个市场推广问题知道“要说什么”就可以了。主要功夫在于从哪个角度说、怎么说。
学习锻炼的方法是多看各种文学书籍,吸取各种文风,词汇、语句搭配和组合方式等。适合对文字有兴趣和敏感的同学。
职业发展阶段为:创意执行文案、文案指导、创意总监。[广告策略型文案]
未来的职位是“AE”,即客户。主要工作在市场的一般性分析、产品优劣势分析等,主要是为广告创意提供铺垫和依据,以及媒体组合方案等广告创意的执 行文案。
职业发展阶段为:客户执行、客户经理、客户总监。[市场策划或企划]
偏于市场营销,主要谋取职位的方向是企业甲方,或营销代理公司。主要技能要求4P、4C等理论及执行。
职业发展阶段为:策划执行、策划师、客户经理。
因为这一方向接触市场营销的操作,可以为自己将来的实体创业提供良好的铺垫。[平面设计师] 主攻方向当然是平面设计了,这方向起步较低,得有创意才能胜任一个待遇高的职位。[品牌经理]
即品牌管理,主要职位方向是甲方企业,主要的技能方向是企业CIS理论及执行,以及品牌推广方面与广告代理公司进行对接。
[公关活动策划]
顾名思义。就是策划和执行公关活动。对个人的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商业关系网。[其他]
如做媒体,先求职于媒体公司,然后掌握一定的客户资源后,自己做媒体代理,流动资金较大,相对利润较高。
工业设计学生从业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环艺专业学生从业方向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视传专业学生从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商品包装视觉设计、出版物装帧设计、动画设计、影视传媒视觉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及相关的设计工作。能在出版系统、传媒机构、平面与广告设计、动漫公司、展示公司等视觉传达设计部门工作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
动漫专业人才就业方向
一、方向
1、服务行业
(1)影视动漫制作及电视传媒行业
(2)广告传播等商业制作公司
14.解读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四
专业描述:音乐课程主要领域是钢琴、声乐、管弦乐、木管乐器或者打击乐。学生每学期参加一个大型合唱或者合奏,如乐队、管弦乐队或者合唱团。除此以外学生要学习传统的乐理知识,如音乐理论,音乐史,听觉技能。
就业方向:学校的毕业生在以下领域和方面就业:交响乐队、军乐队、市内乐队、戏剧和音乐戏剧公司、合唱团、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兰草音乐、录音、独唱家、伴奏师。还有在音乐会、商务、礼拜或者教育音乐方面成为作曲者。
美术专业 :
专业描述:该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制陶术、绘画、美术、摄像、金银器加工、媒体艺术、油画、版画、雕塑和声效等。美国留学专家表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选择一个方向。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课、合作实践、实习项目、公共艺术、艺术史和理论、项目工作以及艺术家和作家参与的论坛。
就业方向: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绘画、雕塑、摄影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从事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
设计类专业 :
专业描述:专业针对从事书刊、包装、广告、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艺术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课主要涉及美术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摄影、设计概论、设计传播、设计思维学、市场营销与调查、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形象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印刷材料与工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领域广阔:毕业生可在各类艺术工作室、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印刷制作公司、艺术设计教学、科研及管理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含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电视台)、企事业单位的策划、宣传等部门工作。
15.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十五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就业指导课程为高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安排,但是部分高校采取应付的态度,不分专业统一授课、大班教学,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性指导不足。一方面,在教学安排和管理上,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认为就业靠的是学生的实力和招聘单位的意愿,无需进行理论学习,授课时在网上找找相关材料向学生念一念、读一读就应付了事;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可以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讲座、礼仪讲座等内容中,甚至把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混淆起来。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单纯的理论、政策宣讲,对就业的帮助不大。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校偏重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求职主体意识淡薄,对就业指导课程不认同、不重视,导致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抗挫能力不强”。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效果不够明显。加之大部分高校采取不分专业、大班授课的形式,即使想采取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但终因人数众多而难以实现。这均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调的针对性、实用性相背离,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大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现实问题,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更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此外,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造富”、“创富”能力,自主创业也将愈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常态。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做法不符合这一新特征,甚至教师自身对现行的自主创业政策知之甚少。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学形式
1. 个性化教学
避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摒弃“传经布道”、“耳提面命”的做法,提倡个性化教学。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和独立,尤其是90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因此,个性化教学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针对其个性需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采用参观访问法、谈心互动法和杰出校友经验分享等多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广泛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尽量小班教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个性化的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 发展式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毕业去向不同,其对自身、职业、社会的认知水平有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促使学生调整就业目标,为实现工作目标做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避免与社会、市场脱节,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真正的市场需求接轨,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搭建创业平台
16.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构建路径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迎来春天,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生源数量减少和整体素质不高、教师资源不足等内部原因,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压力。高职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面临如何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构建、校内外实训资源如何利用最大化等问题,我们提出打破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壁垒、打通专业课程,通过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立“基础课程平台+工作室课程+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构建专业群,可以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优势共享,并能节省教育成本支出,在师生比例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能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南京旅游职业院院为例,现有三个设计类专业,分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和会展设计与策划。原本三个专业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教研室,各教研室自行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资源也各自独享,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1 管理模式
专业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其持续、平稳、健康地运行和发展。通过长期的探索,改变以前以小教研室为单位的构成方式,建立以专业群负责人为统领,选取在专业领域资深的教师担任,负责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宏观协调事务;下设各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具体事务。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对专业带头人负责,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学和实训的开展。(管理模式见图1)
2 人才培养模式設置
以多样化的设计人才培养观念为指导,提出“基础宽、专业精、技能强”的专业群培养目标。在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模式是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以“基础课程平台+工作室课程+顶岗实习”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以往的教学往往遵循以下模式,以我院为例,学生入学后按预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 进入人才培养流程。直到毕业, 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这种“产品”制造过程式的培养模式在过去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也曾经为用人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但是, 随着现代技能型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这种培养模式逐步体现出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兴趣意愿的漠视, 更不能保证学习者学习热情。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在一年级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架构,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 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条块模式,共享课程资源,既为设计基础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课源, 也能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为后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专业群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获得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为学院后期的“第二专业”的设置进行前期实践。在二年级,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以“老师+学生”双选的模式,进入不同老师的工作室继续学习。而三年级,进入顶岗实习模块。
3 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
尝试在学生入学之初,按设计大类进校暂不分专业班,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依据对专业认识、社会需求、个体情况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 从而完成人性化学分制。这样既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要求,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亦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更具竞争力。
平台内的课程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计划、统一的考核标准,通过课程平台的整合,能够较好的解决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建设、课程实验与实训设备及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 工作室课程的构建
工作室的模式最早来源于德国包豪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也是培养创造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教,结合社会实际课题教学与模拟案例教学等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是当前形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工作室里面,学生能通过接触到实际的项目,跟随老师完成一系列的项目,为后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顶岗实习资源共享
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将在大三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选择相应的岗位,通过前期的基础课程和工作室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设计人员的初步素质。而专业群构建,把原来教师手上的顶岗实习资源进行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通过设计类专业群的构建,打破了原有专业方向的界限,三个专业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使三个专业在整体上得到提升,提高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海波.高职建筑艺术类专业课程平台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9):127-132.
[2]宋嘉玉.高职电子类专业课程平台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5):35-38.
[3]黄丽艳.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院报,2013(9):40-44.
【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推荐阅读:
艺术设计专业开题报告07-08
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介绍11-1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研12-13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计划08-16
艺术设计专业求职信11-27
艺术设计专业的求职信01-13
09级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案10-31
艺术设计专业前景一片广阔07-3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习报告10-18
艺术设计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