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2024-06-15

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精选8篇)

1.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篇一

领导作为一种指挥和控制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共同劳动的客观需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因而,它是社会分工协作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协作的进步而发展。

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职能、方法,影响、率领、引导组织内的成员完成预定任务的的活动过程。

领导者是组织活动的率领者,引导者,是组织中的主要角色。在特定的条件下,领导者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决定着领导活动成效的大小。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培养和选拔跨世纪的优秀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请全党重视。并构成政治报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素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事关大局,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因此,领导者的素质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领导者素质的涵义

(一)素质的涵义

素质一词,最初出自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素质概念,指的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心理学同时也认为,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一词现已为管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学科所广泛使用。

(二)领导者素质的涵义

领导者的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最基本的特征及其所达到的水平。领导者素质中素质的概念同心理学中的素质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领导者素质不仅包括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同时又有更广泛的内容,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等。

(三)我国历史上关于领导者素质的一些观点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就十分注重对领导者素质的总结,留下了许多关于领导者素质方面的论述,这为我们研究现代领导者的素质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商代盘庚为了保证官吏的素质都能合乎治理国家的要求,对官吏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要求。首先是要求官吏恪尽职守。盘庚曾训诫百官说:“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盘庚》上篇)。其次,要求官吏不可贪财好利。盘庚宣布:“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盘庚》下篇)。最后,要求官吏不可贪图享乐。盘庚一再告诫百官:“无傲从康”(《盘庚》上篇)、“无戏怠”(《盘庚》下篇)。

春秋时期管仲等人在继承西周的节俭、无逸、忠君、和睦等思想的基础上,对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培养合格领导者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社稷是主”的处理君臣关系的新原则,把“社稷”作为君臣都必须维护的最高目标。并提出了“学而后入政”的人才教育思想。

西汉的汉武帝以他深远的战略眼光和知人善任的的能力,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断然变“无为而治”为“有所作为”,在位五十四年,以他那敢于决断和善于决断的能力,体现出了常人不可比拟的领导魄力和创新精神,成功地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并联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开拓疆域,使西汉帝国达到鼎盛,被史书誉为雄才大略。这证明了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具有较高的领导素质的一位,三国时期,郭嘉等人通过对曹操、袁绍各自领导者素质的“十胜”和“十败”的著名的比较,得出了袁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的结论,这个结论很快就被以后的官渡之战等史实所证明。这说明三国时期,已开始对主要领导人素质的关注,并把主要领导人的素质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诸葛亮对将帅应具备的才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在《将苑 ·将善》中指出“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五善”要求的是将帅具有从敌情、进退攻守规律、国力强弱、天时人心、地形等角度把握全局的能力。“四欲”则强调作战要出奇制胜,计划要周密,处于复杂的情况下要镇静自若,实施方案时要坚定不移。也就是将帅必须具备出色的判断能力,周密的思考能力,处惊不变、坚定顽强的意志力。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十分重视人才的素质对国家兴盛的作用。他说:“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为了能有效地考核人才的素质,范仲淹主张从改革科举考试着手。当时的科举考试只注重诗词赋文的考试,却不能考察考试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因此,他建议在考试取士时应“先策论以观其大要,以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存留,以全才升其等级”。为了能提高人才的素质,范仲淹十分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他指出:“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

由上而知,在我国传统的领导素质观念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优点,但由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领导者素质也有不少封建的糟粕和认识方面的不足。如特别缺乏对人的个性、独创和革新精神的重视等等。

(四)国外一些关于领导者素质的看法

西方管理学家十分重视领导者的素质的研究,对此有上百条的描绘和界定。领导作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国外一些管理学家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领导者的素质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领导者一些必备素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教授提出企业领导应具备十大条件:(1)、合作精神;(2)、决策才能;(3)、组织能力;(4)、精于授权;(5)、善于应变;(6)、勇于负责;(7)、敢于求新;(8)、敢于冒险;(9)、重他人;(10)、品德超人。

日本人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十项品德:(1)、使命感;(2)、信赖性;(3)、诚实;(4)、忍耐;(5)、热情;(6)责任感;(7)、积极性;(8)进取心;(9)、公平;(10)、勇气。

同时他们又提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除了十项品德外,还应具备十项能力:(1)、思维决定能力;(2)、规划能力;(3)、判断能力;(4)、独创能力;(5)、洞察能力;(6)、劝说能力;(7)、对人的理解能力;(8)、解决问题能力;(9)、培养下级能力(10)、调动积极性能能力。

英国规定文官晋升由统考和本部门考绩决定。考核主要内容为10项:工作知识、人格性情、判断力、责任心、创造力、可靠性、机敏性、监督能力、热心情况、行为道德。法国为14项,美国多达31项。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国外也是非常重视领导者的素质。虽然,这些素质要求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但这些条件和能力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素质的参考。

但国外的研究也有一种倾向,即把领导者素质错误地描绘成一种天赋的心理生理现象,把领导者素质与教育和实践完全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管理学、领导学,一方面,承认心理生理素质在领导者素质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因为人之所以比一般动物有高超的智能,就是由于人脑的素质比一般动物来得发达);另一方面,特别重视和强调后天的学习、训练、教育和实践在领导素质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因为不仅领导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格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如何,都是后天学习、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影响的结果,而且心理生理素质本身的发展和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后天的学习、训练、教育和实践)。一个领导者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也可以由于怠惰和蜕化,而丧失原来的素质,甚至变质。

二、领导者素质在领导中的作用

(一)领导素质是发挥领导功能的基础

素质和功能密切相关,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如此。植物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发挥制造营养的功能,这是因为植物有叶绿素这种素质的关系。歌唱家歌声婉转,使人心旷神怡;舞蹈家舞姿翩翩,使人赏心悦目,得力于各自具备的特殊素质。不同职能各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同样道理,领导功能的发挥,必须有领导者的素质条件,不同的领导者,之所以履行领导职能的情况不一样,都与领导者的领导素质状况直接相关。一般说来,领导素质愈高,领导功能就能发挥得越好,而一个素质不高的领导者只会把工作弄糟。

(二)领导者素质状况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成效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领导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对于领导工作的成败关系极大。俗话说,只有不能打胜仗的将军,没有不能打胜仗的战士。这是从军事角度上说将军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其实,治国安邦,管理经济,教育,科技,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三)领导素质是形成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从现代领导的特点看,领导是一个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率领、引导被领导的群众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就在于具有领导影响力。领导的影响力,总起来说,是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所构成的。领导者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是由组织赋予的,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由领导者本身的品德、知识、才能这些素质及其行为所造成。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都会对领导活动发生影响。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们影响领导活动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是以使用职权为基础来实施领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对领导活动的作用大大地增加了,在许多情况下,如在业务领导工作中,在学术领导工作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一来,领导者素质就成了形成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领导者素质愈高,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愈大,团体的凝聚力也就愈大,领导工作就愈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反之,则会丧失群众基础,使领导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领导活动目标无法实现。

三、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领导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领导者政治思想上和道德品质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是领导者坚持正确方向和领导成功的保证。具体包括:

(1)、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领导工作的巨大作用已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我国,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实际问题,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一个现代领导必须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知识。领导者在领导和管理中,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一步,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照被领导对象的客观规律办事,并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贯彻执行原则,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既不机械执行,也不照本宣科。

所以,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体现在领导者素质中它是高度的原则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中。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它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则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格。一个领导者具有了全心主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就会克己奉公,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就会自觉地同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行为作斗争。

另外,它还要求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坚韧性,敢于打破了陈规陋习的束缚,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3)公正民主、严于律己

领导者平时的行为应端庄正派,对上不吹不拍,对下不欺不压。维护团结和统一,不培植私人势力,不搞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不阳奉阴违。遇事走群众路线,多同群众商量,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善于集思广益,不主观武断。平易近人,亲切和蔼、不专横跋扈,动辄教训别人。注意“慎独",加强自我改造。不居功,不自傲,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虚心向自己的部下和群众学习。

并且经常解剖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鄙视别人对自己无原则的阿谀奉承,有勇于听取批评的勇气,有“闻过则喜”的胸怀。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的是领导者应当具有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一个现代领导者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具体说来。它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广博的知识面

当今世界各国对不同级别的领导者,在学识水平上均有具体的规定,并且通过学历和考试等多种手段,对领导者的学识水平进行检验。作为一名现代领导者,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不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承担现代社会各种领导责任。

(2)、通晓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同志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科技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中、高级干部不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者。”

(3)、通晓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要提高领导水平,就必须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这一整套本领,并了解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西方管理学流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的领导艺术。

(4)、通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因为管理对象中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活动,是人的积极胜和创造性,而人的活动是有它的心理规律的,要想科学地管理人,就应该通晓人的心理规律,通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5)、通晓与自己负责的部门或单位的性质有关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管理者,当然首先需要革命化和知识化,但同时也需要专业化,没有革命化和知识化的管理,只能是鼠目寸光、经验主义式的管理;而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也很易成为一般化的、原则化的管理,而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具体专业问题。要真正成为管理的内行和内行的管理,就必须同时既革命化又知识化和专业化,也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真正突破小生产性、手工业式的管理作风与管理方法,适应于高度综合化与全面社会化的现代社会。

(6)、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

在整个知识构成中,实际知识,实际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领导者应该注意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熟悉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实际,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把个别经验向一般知识转化,把实际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把零碎认识向系统知识提高。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上讲,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的总和。性格,气质、心智能力等都是心理素质的内容。

现代领导者应该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成熟的心理态度。

(2)、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卓越的思维能力。现代领导者的思维过程是由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环节交错而有机地构成的。这个过程贯穿着领导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能从模糊复杂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选择最优化的方案,并有科学的预见。

(3)、坚韧不拔的意志。领导者只有在自己的认知心理上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才能冲破认知海洋中的惊涛骇浪,驾驶起认知的方舟,到达胜利的彼岸。领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完成。特别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必然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她既无前人的经验可借鉴,也无现成的公式可套用,特别是在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作为一个领导者绝不能悲观、失望、气馁。要以一个领导者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中吸取教训,解除症结,争取取得胜利。

(4)、健全崇高的人格。

(四)、组织决断能力素质

组织决断能力素质是现代领导者所具有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才能。对领导者的组织能力素质的要求,因组织决断对象的不同,具体说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事;二是对人。

(1)、统揽全局、多谋善断、灵活机变的能力

统揽全局是指能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能够从全局出发,正确认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全局中的层次和地位。

多谋善断是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主意多、点子多、办法多,能够从多种主意中途择出最好的主意来,能够从多种办法中选择出最佳的办法来,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坚决果断地执行它。多谋善断是“智多星”和“铁腕人物”的恰当结合,按照现代化的科学语言来说,多谋善断就是既能提出多种方案,又能善于优选决策。当然,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多谋善断常常不是单纯依靠领导者个人所能完全达到的,一般说来需要借助于“智囊团”“思想库”之类的集体智慧,但最后的优选决策还是要管理者的多谋善断的。

灵活机变是指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现代的管理对象,一般都是关系复杂、情况多变的系统,大的战略决策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必须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才能实现相对稳定的战略。灵活机变当然不是草率从事,而要十分慎重。但是,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优柔寡断、拖延不决、无所适从的现象是必须避免。

(2)、知人善任,善与人同

现代领导者所以要有知人善任的素养,是因为现代领导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人管理不好就什么任务也完成不了,因此对现代领导者来说特别要强调知人善任的意义。

所谓知人,就是要知人之所长和人之所短。所谓善任;就是要用扬所长而避其所短,知人才能善任,善任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宽容大度是善任贤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容人之量是成不了好的管理者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被认为是一条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保证能用人之所长、使人尽其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现代领导者不但要知人善任,还需要“善与人同”。这里所说的“善与人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要能善于和人求同存异,搞好上下左右的团结,使大家同心同德;一是说要把工作的成绩、利益荣誉和自己的下属同享。

现代领导者必须能够自觉地同他的下级和广大群众平等相处,具有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本领:能够把握下级和群众的思想脉博,循循善诱,会做思想工作;能够公正地评价他们的成败功过,处理好各种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和谐的、配合默契的、协调一致的集体。

四、提高领导者素质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领导者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把知识和理论素质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务的本领。

(二)、加强学习,丰富知识

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即到来,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历史进程,及时了解新思潮,熟悉新学科,学习有关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哲学、历史等最新知识。

(三)投身实践,增长才干

列宁认为,脱离开实践,孤立地讲优良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很不严肃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提高精神境界,提倡艰苦朴素,提倡学理论学知识,都是为了更有成效地投身于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追求美好前途的历史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出才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投身到最困难,最艰苦,矛盾最集中,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才可能经受最大的锻炼,锻炼出最大的开拓能力,领导和创造能力。

(四)营造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坚持“五湖四海”,坚持民主推荐,民主监督;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将那些作风正派,勤政廉洁,办事公道,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提拔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健全干部考核制度,要进行全面考核,特别重视实绩考核;重视个人素质,形成竞争机制,真正实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

即将到来的2 1 世纪,是世界各国在新的时代制高点上斗智斗勇的世纪,这是一场全面刷新纪录的历史变革,关键是领导集团、领导力量、领导素质的较量。这场深刻的变革,将在诸多领域造就成千上万的第一流人物,而后起国家通过努力赶超先进国家则是这场变革中色彩斑斓的重头戏。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我们就会进一步赢得下个世纪的发展空间,赢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2.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篇二

关键词:现代社会,行政机构,领导者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 行政领导干部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其领导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 要保证我国现代社会顺利建设和发展, 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尤为重要。

1 思想政治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现代社会的行政机构中, 发生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情况, 对各机构负责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去看问题, 还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对问题的理论思考, 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

1.1 要有牢固的政策和法律观念

必须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进行其管理活动, 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有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 才能不断完善行政机构领导者思想政治素质,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1.2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是行政领导者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素质, 是行政领导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 只要有了强烈的事业心, 才能产生高度的责任感, 才能克服困难, 实现自己的领导职能。

2 科学文化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1 行政机构领导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做“现代型”领导的必要性

(1)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行政机构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 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 领导者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

(3)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 不断更新知识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 就要自觉更新知识, 迎接新的挑战。

(4) 领导者要储备积累新知识, 才能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型”的领导者

(1) 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 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3)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 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4) 学习经济学知识。

(5) 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6) 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现代社会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 执法, 特别是要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等, 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 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 能力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行政机构领导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全面的领导能力, 卓越的创新能力, 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 较强的思维能力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有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 还要有多层次、超前性的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 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高瞻远瞩, 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 全面的领导能力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领者要善于统筹全局, 多谋善断, 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 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3.3 卓越的创新能力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如此大党, 如此多民族的大国来说, 成为进入新世纪以后发展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要求作为领导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4 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 知识更新速度快, 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 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 计算机的普及, 因特网的诞生, 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 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 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 谁就将获益。

越来越大的信息量, 进步越来越快的知识和发展越来越快的技术, 对获得和集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既对信息足够敏感, 也要能够准确充分的利用信息, 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各负责人要清楚了解知识以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在经济中占基础地位, 通过娴熟的计算机技术, 有能够及时捕获大量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 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4 道德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风向标

(1) 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是领导者道德素质的最高体现, 也是衡量一位领导者道德水平的根本尺度。现代领导者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 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 也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要敢于坚持真理, 用于修正错误, 不随波逐流, 不拿原则做交易。

(3) 谦让容人的豁达胸怀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容人的雅量、忍辱负重的气度。为了维护党和人名的利益, 领导者应识大体, 顾全局, 有时还要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

(4) 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在领导工作中, 领导者是群众带头人, 必须时时处处做群众的表率。首先, 凡事要求下属不做的, 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其次, 领导者必须严于解剖自己, 反省自己,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再次, 领导者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5 心理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保证

(1) 领导者应具备成熟的心里状态。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要, 又能正确的对待外部环境, 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 (2) 行政领导者还要有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卓越的思维能力。只有敏锐的认识能力, 才能认清形势, 选准工作突破口, 迅速开创领导工作新局面, 能够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做出快速准确的推理和判断。 (3) 行政领导者还应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增进行政领导者活动和工作效率, 保证现代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行政机构的领导者的素质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使我国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参考文献

[1]苏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 篇三

关键词: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心理调适

收稿日期:2009-12-14

作者简介:亓玉花(1971-),山东莱芜人,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目前,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考核,已被有关部门列为考核干部德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提高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调适能力,则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人的思想活动、认识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

(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大大增强。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十分繁重,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考验,顶住各种压力,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是保证干部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

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能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而且长期无法排除,还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心理出现障碍。如果心理障碍不排除,心理疾病不根治,将直接影响干部心理健康。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进取心、开朗的心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以说,领导干部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领导干部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情绪抑郁,心理焦虑

抑郁是一种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

2.敏感多疑,以邻为壑

多疑的人在心理上总是处于不安全、痛苦的猜测状态中,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戒备和敌视性,遇事无端猜疑。

3.自私狭隘,虚荣忌妒

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只许你不如我,不准你超过我。喜欢自我表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缺乏理解与认同。

4.患得患失,害怕挫折

如果领导干部抗挫折能力低就可能会产生以下反应:一是妥协,二是倒退,三是攻击。

5.骄傲自满,为人傲慢

一些领导干部自恃位高权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能以百姓心态对待人与事。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问题正困扰着中国人的心灵,领导干部不可能置身度外,他们同样是心理问题易发、高发人群。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一些人“心理不平衡”、“心理浮躁”,甚至“心理衰竭”,相当一部分人对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为有针对性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来自领导责任和岗位职责的压力。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加大。由于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给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三是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具备能够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素质。

四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干部也有家庭和妻子儿女。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在内心里有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五是来自体制上的困惑。现存体制的漏洞、缺陷,让领导干部工作上受到严重困扰。有时候,严格执行制度、按规办事行不通;突破制度限制,违规操作又有风险,面临两难选择,让其无所适从。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调适的对策

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对领导者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领导者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领导干部要学会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一,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利益观、政绩观,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保持一种健康、平和、淡定的心态,拥有健康的身心。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义务。权力和义务、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权力,就要履行多大义务,就要承担多大责任。权力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为民造福;运用不好,自掘坟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胸开阔,从容淡泊,在名利得失面前不困惑。

第二,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一要正确认识自我,使自己多一份清醒,少一份浮躁。二要积极悦纳自我。即内心深处要充分地接纳自己,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我。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就是要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人必先自爱而后爱之;人必先自助然后人助之;人必先自信然后人信之。三要善于与自己沟通。这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

第三,善于排除负性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一要学会转移、适当宣泄。宣泄有助于疏导人内心困扰,释放积压的情绪。苦闷、不愉快时,要学会转移,环境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负性情绪。当不良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爆发之前,设法用跑步、游泳等运动把注意力引开。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可以向家人、朋友、或赏识器重你的领导,把心中不愉快的感受倾诉出来。也可以诉诸文字。二要学会宽容。允许别人对事件有独立的看法和判断,对别人不同的观点要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大于相同性。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和观点,有他的理由,就应该尊重。三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有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抱怨别人引发的,如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上级领导不支持等,越想心里越窝火,越窝火心情越糟糕。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因此要学会心理换位,增强同理心。

第四,采取科学方法,化解工作压力。一是对工作中的压力要有所认识、有所准备,预先估计、分析总结,增强心理承受力;对结果要给自己多种心理准备。这样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心理上都可以接受。二要学会科学的工作,对工作任务做一个整体规划;学会科学授权;尽量今日事今日毕。三要懂得劳逸结合。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尽情去做和工作无关而又一直想去做的事,要积极地休息。

第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任何人都是社会人,人的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方面。如果家庭、工作关系紧张就会造成人的心理问题。在困难和烦恼时寻找你平时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倾诉和沟通。

在日常的工作中,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聪明才干,就能增强人际吸引力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干部如果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关心、支持、帮助和友谊,得到更多人的心理营养。

4.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 篇四

□何圣仙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的要求,面对人民的需要,领导干部需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为胜任繁重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理论和实践两大永恒课题,增强“三识”、提升“三力”、具备“三种思维”、树立“四种意识”、加强“五项修炼”、提升“六种能力”、做到“七个始终”。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二要学习宪法、法律、《党章》等各种规章制度。三要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要阅读世界名著,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四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批评,经常打扫自己思想上的灰尘。五要坚持知行合一,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二、把握理论和实践两大永恒课题

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方、本部门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策划好工作路线图和任务书。一要善于学习。人不学,不知道,不注重学习积累,不会进步。只有掌握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把握工作规律和方向。二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善于实践,就是要经常深入到困难群众家庭了解情况,主动融入到群众中间去 “接地气”、“聚人气”,从群众中汲取管用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土办法”,就是要敢于在艰苦环境中去磨砺自己,在重大事件中历练自己,在突发事件中提升自己。三要善于创新。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新方法、提炼新经验;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于框框,用战略眼光审视所从事的工作,用时代要求推进所从事的工作,用人民的需要改进所从事的工作。

三、增强“三识”,提升“三力”,具备“三种思维”

增强“三识”是指增强学识、见识和胆识。学识,主要是指知识、学问、学养。领导干部的学识就是掌握工作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就是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就是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见识,主要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的见识就是善于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就是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群众,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全局与局部、下级与上级、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的意识和能力。胆识,主要是指胆略和魄力。领导干部的胆识体现为驾驭全局的能力、运筹帷幄的智慧、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踏石留印的实干;就是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临阵不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就是勇于到基层一线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提升“三力”是指提升能力、动力、定力。能力是处理一切事情,能干事的内在精神气质。动力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一以贯之、一如既往、一抓到底干成事的内在激情。定力就是不分心、不走神、不为七情六欲所惑、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因个人私利所困,不出事的思想情操。

具备“三种思维”是指具备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就是对事情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具有整体观、大局观。就是在把握形势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任务;就是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战略思维,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来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谋划工作;就是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考虑长远。辩证思维,就是要以变化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观察,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在前进中看到困难,在劣势中发现优势。

领导干部增强“三识”,是为了提升“三力”,提升“三力”,就要具备“三种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增强“三识”,提升“三力”,具备“三种思维”能力的落脚点,就是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是要警醒自己克服“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四、树立“四种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这“四种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就是要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古训;就是要“先天下知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有不满足于墨守成规、现状、过去成绩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的目标;就是敢于想前人没有想到的、善于做前人没有做到的;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造工作。增强宗旨意识,就是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就是要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使命意识。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就是要有勇挑重担、敢涉险滩的精神,就是要自觉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就是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现中国梦而放射自己的光和热。

树立“四种意识”,落脚点就是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定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觉成为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自觉用“四自”(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升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五、加强“五项修炼”,涵养心志

一要惜时如“金”,抓紧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有懂得珍惜时间,才能真正用好时间。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折旧率提高的年代,知识老化,能力就会退化,肚子里没有“干货”,就容易患“本领恐慌病”,写文章、讲话、干事也就没有底气可言。所以,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二要奋发如“木”,昂扬向上。奋发进取,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应有之义。只有像树木那样永远向上,不甘落后,勇于争先,一心一意谋发展;像树木那样蓄力向上,敞开胸怀拥抱阳光,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把握正确方向;像树木那样不屈向上,不怕风吹雨打,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进退留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同志们的支持、组织的认可。

三要包容如“水”,维护团结。团结,体现政治素质,反映精神境界。领导干部,就是要顾大局、谋大事,就是要做事大气、对人大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要激情如“火”,忘我工作。激情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激情,不在状态,成不了大事。领导干部就是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鼓足干部群众的干劲、形成工作合力。

五要奉献如“土”,提升修养。领导干部要像大地一样朴实无华,就是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就是要做到生活上低调简朴,工作上增比进位。

六、提升六种能力

一是提升理清工作思路的能力。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战略格局、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作理性思考。工作思路清晰,全局工作就能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反之,举步维艰、半途而废。因此,领导干部要吃透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要不折不扣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出经得起时代、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工作业绩。

二是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力。无论是领导一个地方还是一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全局,领导干部要具备抗压力能力,不要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有掌握全局的心理素质。

三是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一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一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需;二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三要畅通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热情接待上访群众,耐心听取群众呼声。

四是提升制定制度的能力。制度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具有规范干部行为作风、激励干部、推动工作的作用。领导干部要依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提炼管用的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制度推进工作。

五是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事物并不是都能按照我们的预想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处理突发事件,不留后患。

六是提升把握导向的能力。领导干部,一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二要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会民意,疏导公众的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三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导向,用模范行动引导干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七、做到“七个始终”

一要始终用宪法、法律、《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遵守《党章》的楷模。

二要始终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武装自己的头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头脑,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方向。

三要始终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七项任职资格”衡量自己的素质。用“七项任职资格”衡量自己,我们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出差距,找准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四要始终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标识自己的品行。道德不仅代表个人品行,更关系整个部门或地方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要坚守“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五要始终用“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坚定 “三个自信”,我们就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六要始终用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创新成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学习能增强本领,总结能提炼经验,创新能走在时代前列。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奋进。

5.《国企领导干部的素质》学习心得 篇五

学习了《国企领导干部的素质》课程后,我很受教育,下面,我就学习本课程谈点学习体会:

“修养”一词,来自于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修身是领导干部立命之本,养性是领导干部延命之基。经受锻炼,思想素质得以提高,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就是修养。

社会的发展与日剧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突发性事件,对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的意义也越显重要。只有认真加强自身修养,领导干部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做到居安思危,完成所肩负的重大职责。

企业领导干部必须乐观自信,对社会、对国家、对企业、对自己有信心,具有良好的自我克制、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诱惑和打击,不骄纵,不萎靡;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心胸宽广,才能够吸纳不同意见,容纳各种不同类型人才,量体裁衣,做到取人之长、纠人之短,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人尽其才;企业领导干部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用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与提高,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自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断进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篇六

2011 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在伟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能够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中受益、得到启迪,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历史素养。对领导干部来说,历史素养是其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就无法担当历史的重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历史素养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所谓历史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历史知识阅读的宽度和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深度,以及对历史所秉持的态度的综合。换言之,历史素养是一种历史的意识和自觉。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是否具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历史素养源于对历史重要性的感悟。关于读史、知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故,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也就是说,无论是“兴”还是“废”,历史都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史就是兴国,亡史就是亡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中国古人对历史认识的最深刻概括。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历史。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曾说:“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历史是一座桥梁,是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人类就无法向前迈进。

历史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要学习。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发生在20 世纪中国的两件大事。前者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后者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前,领导干部尤其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进一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学习历史的三种境界。

历史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三种境界。

其一,掌握历史知识。

懂得历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一个人如果懂得历史,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就会变得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坦然面对得失成败。尤其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从司马迁所列举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众多历史事例中吸取力量,那么,他就会把磨难当作一种财富,当作走向成功的阶梯。

懂得历史会给人一种从容的心态。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有些人存在浮躁情绪。其实,如果我们懂得近代中国以来的历史,就能正确看待这些矛盾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才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从沉沦到崛起,从落后到复兴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代中国人必须付出比前人更多的努力。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让我们经历了社会变革的阵痛。要想在这短短的30 多年时间里走完、甚至赶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时间所完成的事情是不太现实的。同样的道理,人们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全部解决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懂得这些历史,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其二,辨别历史真伪。

对历史不能正确认知,也就无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无法认清历史规律,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辨别历史真伪,还原历史,弄清楚历史真相。

但还原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许多历史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要想还原十分困难,需要做十分艰苦细致的求证工作。此外,当下关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书籍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书籍不乏精品,既告诉读者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又给人以历史启迪。但也有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戏说历史,态度极不严肃,或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或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这些作品粗制滥造,不仅起不到任何资政育人的作用,反而把读者引入歧途,所以,领导干部读史一定要小心谨慎,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一些所谓标新立异的提法和“揭秘”等字眼所迷惑。

还原历史之所以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认识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党性原则体现为两点:一是实事求是精神。无论是指导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忠于事实,忠于历史; 二是人民的立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做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正错的。这些也正是科学性的主要内核。由此可见,党性与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需指出的是,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三,总结历史经验。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从自己发展的正反经验中学习,就没有希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科学总结党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帮助领导干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领导干部培养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

学习历史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历史上。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对建设一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历史,要把着力点放在把握历史规律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因为“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犹今日之国情。”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学习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谁能代表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谁就能执掌政权。一个政党有没有感召力,一个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得民心。历史一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治国铁律,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主线。靠什么得民心?为民谋利、执政为民是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与亡朝都无不证明这一点,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政权易手的事实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执政地位。

7.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篇七

———孟子.告子下

忧者, 愁也;患者, 怕也。自古贤士多忧患, 忧民之不安居乐业, 患国家不繁荣富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范仲淹的忧乐观。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诗圣的忧民之情, 感天地、泣鬼神。

毛泽东同志听说江西余江消灭了血吸虫病后, 夜不能寐, 欣然挥笔《送瘟神》。

邓小平同志九十高龄南巡之后, 满怀忧患之情地告诉大家:“机遇少有, 我就怕丧失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把增强“忧患意识”这一重要命题, 摆上了党的议事日程。他强调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3月8日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 胡锦涛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 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 并不是所有的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们或是不读书、不看报, 不关心时事, 不研究新问题, 浑浑噩噩, 得过且过, 根本不知忧患何在;或是小成即满, 小富即安, 胸无大志, 咀嚼成绩, 沾沾自喜, 洋洋自得, 毫无忧患之感, 更不知停滞就是落后, 落后就要遭殃;或是在企业陷入困境时, 仍贪图享乐, 不思进取, 花天酒地, 乐不思归, 安然地做一个穷庙富方丈。更有甚者, 出则舆马, 入则高座, 日取民脂民膏, 夜则眠花宿柳。忧患对其而言, 只能是忧囊中贿物太少, 患一日东窗事发送了卿卿小命。

一忧头脑不清醒而不知患之何在。作为各级企业领导人,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因此, 不论在什么时候, 身处什么环境, 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并将其作为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努力在实践中增强政治敏锐性, 提高政治鉴别力, 经受住各种考验, 始终做到“靠得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 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作为领导者, 最忌方向不清、政策不明, 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更有甚者, 以己之昏昏, 欲使人之昭昭;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此谓之昏官。

二忧思路不清晰而不知何以为患。在新的形势下, 作为企业领导者, 在工作思路方面, 一是要立足一个“研”字。既要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做到准确把握, 吃透“上情”;又要切实搞好调查研究, 摸透“下情”。工作思路确定之前, 要靠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掌握全面、系统、真实的情况和依据, 再经过分析和综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工作思路贯彻实施的过程中, 还要及时跟上、深入调研, 随时把握新情况、新问题, 对原有的工作思路加以丰富和完善。二要着眼一个“实”字。确定工作思路, 必须坚持实用、实效, 充分反映企业员工的意愿, 适合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要强化民主管理观念,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 为确定工作思路提供参考和重要的决策依据。三要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发展要有新的思路, 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 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既要解决习惯于凭老眼光看问题想事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又要解决习惯于凭主观意愿办事、流于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既不能让本本成为束缚自己的教条, 也不能让经验成为理性思维的羁绊。那种工作浮在面上、办法陈旧教条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领导者, 谓之庸官。

三忧作风不清新而积怨成患。作为最接近员工的企业领导人, 清新、民主的作风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领导作风上, 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始终坚持集体领导, 统揽全局而不包揽一切, 广开言路而不闭塞言路, 坚决防止“家长制”和“一言堂”。要讲原则、讲大局,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对待同事要有谅解、团结、协作的态度;对待员工, 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 不断从群众创造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并经常地、真诚地倾听职工的批评和建议, 了解职工的疾苦, 为之排忧解难。工作中, 要坚持实事求是, 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不摆花架子, 不搞假大空, 不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着力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那种瞒上欺下、以我为尊、独裁专制、好大喜功、漠视民意的所谓领导者, 谓之戾官。

四忧为政不清廉而因贪成患。清正廉洁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 无论其级别高低、权力大小, 都要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为人民谋取利益的工具, 淡泊名利, 甘于寂寞, 尽我所能, 鞠躬尽瘁, 踏踏实实做人, 清清白白为官。物欲面前保持平淡心态, 做到予我之物不苛求、他人之物不必求, 身外之物绝不求,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忍得住清苦, 耐得住寂寞, 抗得住诱惑, 永葆共产党人的名节。绝不能以做官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需知“智者不为非其事, 廉者不求非其有”、“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那些在人生的天平上把大量的砝码放在“名利、权势、地位、享乐”一边, 在权力、金钱、美女面前, 忘了国家法律、忘了党性原则、忘了衣食父母、忘了人格尊严、甚至忘了自己小命的所谓领导者, 谓之贪官。

昏官会误事, 庸官不成事, 戾官终害民, 贪官必枉法。作为领导者, 当以历史为鉴。

新的形势, 必然会面临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 就必须有超前的思维;超前的思维来自于不断增强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是为官为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8.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 篇八

1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与公共权力、公共事务联系在一起,与其他人的行为相比,具有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外部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发达。领导干部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等等。

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制定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继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后,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进一步要求全党必须加大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要切实做到“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同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作风建设“三个转化”的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的党对作风建设更加重视、探索更加深入、措施更加有力。我省体育事业要改变现状,要有大的作为,要科学发展,必须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下工夫。

1.1 作风就是形象。实践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成败系于干部作风,干部的作风对一个单位和部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人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上行下效”是作风建设的最直接体现。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只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基层和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而且态度更坚决,并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单位、部门风气的转变,从而带动整个行业风气的转变,才能推动我省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1.2 作风就是力量。良好的作风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思想动力,它可以转化为创造物质成功的精神力量。作风是凝聚力,一个作风不正的单位就如同一盘散沙,各自为政,难成大事;作风是内动力,在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作风建设成为各单位苦练“内功”、比试“内力”、分出高下的重要手段;作风是竞争力,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制度、管理、效率、执行力和领导干部素质等“软实力”;作风是执行力,执行力是在执行方针、政策、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效率和能力。所以,只有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整体素质,聚合强大力量,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蒸蒸日上。

1.3 作风决定成败。近几年来,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安排,省体育局党组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作风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一轮改革发展高潮的到来,迫切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提升作风建设的水平,全面提升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否则就会影响和阻碍我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抓好作风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从理论的、实践的角度,深入思考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查找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2 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讲,通过经常抓、反复抓,我们局系统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单位来看,有的单位对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领导干部来看,特权思想严重,对群众感情不深,办事效率差,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从管理机制上看,缺乏科学性,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检查、汇报疲于应付,工作激情和工作效率不高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官本位”意识。受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心理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有着较浓的“官本位”意识,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认识到“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和队伍管理的正规化的管理机制没有健全和完善,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上还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情况,用人机制不畅通。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我们制定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责任追究时存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现象。四是言行不一。有的同志习惯汇报工作时夸夸其谈,结果实地勘察时却是漏洞百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3 切实解决作风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我认为要在做好“四个结合”,解决“五个方面问题”上下工夫。

3.1 实现“四个结合”

3.1.1 要注重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相结合。党建的实践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因此,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必须从加强教育、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入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并以此作为工作和实践的指导。与此同时,要健全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条例法规,通过抓制度建设和抓制度落实,使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履行工作职责有章可循,促进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3.1.2 要注重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在作风建设上,我们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否则就会墨守成规。我们党成立近90年来,形成了毛泽东同志的“三大作风”、“两个务必”,邓小平同志的“党的民主集中制”、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上任后,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总体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干部作风的新要求,也是对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的继承和创新。

3.1.3 要注重严格自律和强化监督相结合。作风建设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把抓好领导干部的自律放在第一位。局属各党委(总支、支部)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奉为自己立言立行的根本准则,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自律。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来自外部的监督,特别是要对领导干部职权的行使、权力的运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既接受来自党内特别是班子内的监督,又接受来自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努力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合力和监督的有效性。

3.1.4 要注重整体推进与领导垂范相结合。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应整体推进,要特别注意抓重点、抓关键。领导干部是群众的表率,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我们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对于正确决策的做出,党的事业的推进,党的形象的塑造,干部群众行为的导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发扬优良作风、抵制不正之风的表率;做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表率;做坚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表率;做能够统揽全局、科学发展的表率。要用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引导和促进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

这四个方面结合好了,只是打好了基础,还必须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3.2 解决好“五个方面问题”

3.2.1 围绕学风建设,着力解决提高素质的问题

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的重要基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就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务实学习的观念,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打造学习型队伍、争当学习型干部。我们要正确和善于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统筹全局的能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现中原崛起、促进中原和谐的目标,我们就要加强对省委重大部署和战略指导思想的学习探讨。结合体育工作的实际和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战略部署,做好体育工作。

3.2.2 围绕思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爱岗敬业的问题

思想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是干事创业的动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利益同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干好工作、成就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勇于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意识,要勇于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振奋精神,磨砺斗志,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把更多的心思、想法放到促进发展上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作为体育行业,我们就要争第一,拿第一,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盼。

3.2.3 围绕工作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作风务实的问题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省体育界绝大多数同志敬业、勤奋,进取意识和实干精神令人感动。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在“精、深、透”上努力不够;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纪律松散等现象在少数干部和单位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我们要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辜负全省一亿人民的期待,我们工作作风就不能虚假,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抓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领导干部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迎难而上,争创一流,决不允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快。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每一项工作做精做细,以工作的实效促进我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2.4 围绕领导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工作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创新也是我们局“八字”工作方针的精粹。只有创新,体育事业才有动力,才能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曾经在全局系统开展了工作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创新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暂时为之,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巩固“以创新讨论开篇——到创新目标引领——再到创新实践检验——最终收获创新成果”的创新连贯机制,强化创新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新潜能,坚定不移地抓好管理创新、训练创新以及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活动,抓好创新成果的落实和运用,使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自觉活动,使各项工作始终扎根在“创新,务实,高效”的土壤上,不断实现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3.2.5 围绕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严于自律的问题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就是要时刻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努力增强自律意识,知所守,知所辨,知所拒,慎独慎微,克己慎行。“金无足赤”,我们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但原则不能背离,纪律不能违反,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去闯,做人做事的底线不能突破。思想和纪律的堤防一旦决口,就会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就会断送前程,葬送命运。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举不胜举,我们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从政,洁身自好,带头遵守纪律,筑牢道德防线,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勤政为民的好形象。

2007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局系统领导干部要以此为指针,尽快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到推动我省体育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上。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干劲,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敢打能打能拼的闯劲,让发展速度更快;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营造环境的韧劲,让发展的环境更优化。

编后语:本文是根据河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彭德胜同志2010年10月11日在局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全省体育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培训班上的讲话稿整理而成。

上一篇:旧物-四年级记叙文下一篇: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