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

2024-09-24

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精选12篇)

1.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 篇一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孔子的故事》的书,觉得他的做法有点令我吃惊,于是我决定与他进行一次谈话。

不知在何时,我已坐在年迈的孔子的家中,我坐在桌子的一旁,孔子坐在对面,七十岁的孔子此时刚刚经历完十四年的奔波,脸上的沧桑和深邃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他对于自己浪费精力的懊悔与对世俗的看法。

我开始发问了:“孔夫子,请问您为何在五十五岁时决心已定,准备离开鲁国呢?“

孔子咧开嘴巴,用手撸着胡子仰天长啸,这笑如不细品,则听起来像是遇到了乐事的开怀之笑,但你细品,就会听出一股悲痛而又不想使外人知道的忏悔,接着他便说道:“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整个中原成为炼狱,百姓流离失所。我只想奔走诸国,游说君主,以礼治国,以仁治国。这一走就是十四年哇!

“哦,原来如此,那您为什么却仍在七十岁时归鲁呢?”我再次发问。

“哎,各国君主们目光短浅,只知攻城掠地,我的志向不能伸展呢!而且这一路我和我的弟子们也狼狈不堪,从这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难呀!最终我看准时机才回到暂时太平的鲁国想专心育人啊!”孔夫子摇摇头,脸上浮起一丝苦笑,但眼神中却透露着坚毅。

“原来如此,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夫子,我有点理解您了!”我微笑,孔夫子也莞尔一笑。

听着孔夫子的回答,我细细地琢磨着孔子坎坷的一生,但我同时也想着:求学路不也是如此吗?孔夫子的治国理想虽然高妙,却得不到诸侯支持,不免落败;如果在学习的路上没有人在后面支持你,你也永远只有自己,那么刚学会走路的蹒跚的思想不就会被一阵风吹倒、重重地摔在地上了吗?但他仍在那个位置上,他还能够爬起来,向前行,并多了些不会摔倒的经验,直至成功。那么没人支持的孩子他的坎坷虽然也不会停,但他依然会直面人生,一路前行,直到他想出办法来解决并奇迹般的成功。

我站起来,与孔子握手告别。前路茫茫又怎么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呢。”

2.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 篇二

一、课前“对话”———直面史料,探究提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这部分史料应是师生首先要用足用好的。

学生课前与教材“对话”,围绕本课教材提示的“主要探究问题”、“重要概念”, 自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思考与之相应的教材史料,总结并提交自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孔子及其弟子为何被称为 “儒家”?他们喜欢被称为“儒”吗?对于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21页的“学思之窗”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至于后一问,有学生推测认为“他们不喜欢被称为‘儒’, 因为当时的‘儒’在社会上是一种从事丧葬礼仪的低贱职业”。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缺乏史料的进一步证明, 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与教材“对话”,依据课程标准、 学生的课前疑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科学的选取史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前“对话”,师生都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有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深入展开做了充足准备。

二、课中“对话”———基于史料,释疑再探究

1.合理统整。一是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疑问,使问题结构化并形成“问题群”,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教师从知识结构、整体课程角度出发,补充学习议题。

例如: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知识模块。教师通过收集、归类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补充史料,整合设置了如下五问题。

(1)孔子出生于何时何地?大时代环境怎样?

(2)孔子家境如何?酷爱学习?学习什么?

(3)孔子的知识主要从哪里来?

(4)孔子以知“礼”闻名后,创办私学, 作为教师的孔子,受欢迎、被尊重吗?对孔子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5)孔子的“礼乐”思想践行了吗?推广了吗?

补充史料:周公受封于鲁,因其功劳和威信,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 这样鲁国不仅有了祭天子的特权,还立有文王的庙,这样鲁国就成为除中央政府外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封国。到了鲁昭公时(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讲“周礼尽在鲁矣”。

教师通过合理整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在交流对话中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理解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实现了有效学习。课后反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自己课前发现的问题,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巡视并适当加以引导。

例如:“sturdy”小组特别关注孔子 “仁”的主张,课前预习时就收集了相关史料,在老师提出什么是“仁”,这一话题后。 “sturdy”小组讨论最热烈,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明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如书本“马棚失火”这一事件中,孔子首先关心人,而不是问马。

“think”小组提出疑惑,补充了一点: 统治者行“仁”,就是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learning”小组再次质疑,又补充了一点: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巡视监督者、 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与史料对话,生与生对话实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学习,简约而高效。

3.激励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法,及时对各个学习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投影幻灯片)

(1)请从教育对象、目标、方法、 内容四个方面归纳书本中提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仔细观察《孔子讲学图》,其反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3)谈谈对你特别有启发的教育思想?

问题(1)的解答,一方面,使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展现个性与自我,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体现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为问题(2)的解答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2)是图片型试题,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教师重申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主动解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感受历史学习。

问题(3)的开放性让课堂更热烈。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课后“对话”——阅读史料,升华并反思

1.学生:一是课后通过材料题的解答,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孔子》一课的理解。二是以作业和书面提问的形式反馈老师,实现师生间的再“对话”。

2.教师:一是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二是教师课后自我对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针对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误解,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懂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材料二:(孔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中西方“中庸之道”思想的对比, 明晰孔子的“中庸”思想。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等, 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 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创新设计使教师处于“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促使教师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3.对话: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 篇三

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

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二是“仁者爱人”。所谓“仁者人也”,就是说仁学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学说,其最终目的是要探求和词明关于人的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人的价值和作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的道德、文化等等精神现象。所谓“仁者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在社会交往实践中表现为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反对肆意践踏人。因此,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仁实际上是种“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

2.立足于培养“完人”的对话教育内容

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对话在培养“完人”中的作用。对话的内容既有理性的文化精粹,又有感性的生活经验,还有实际的行为操作,是着眼于学生丰富的情感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其对话的目的在于培养既有渊博知识,又有经世致用才能的“仁”、“智”、“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方面,他重视理性的文化精粹及其全面发展的价值。他在教育教学中把收集到的历史文献材料,精心加工整理,编成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学、道德、哲学、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孔子时代的文化精粹。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忽视科技和生产劳动知识。

另一方面,孔子经常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来教育学生。当他的学生问政、问仁、问学时,孔子皆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件,深入浅出地予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孔子的教育内容。如孔子生病时,“子路请祷”,孔子便对他进行不迷信鬼神的教育,并责备子路冒越名分。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价值的对话教育方法

从总体上看,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对话、讨论教学。这种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

一是多向交往性,即通过师生民主平等地交往和相互作用(包括谈话、讨论、相互启发、对话等)来展开教学过程,实现教育目的。整个一部《论语》主要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记录。特别是《先进》中关于“闻斯行诸”的对话,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对话教学的情景。

二是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孔子从人性向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人有主动的先天趋向,强调后天自我努力的重要性:“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他勉励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为学、为人、为政统一在一起,把自觉主动看成是动态的自我生长过程。

三是启发诱导性,即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认知的更新、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长。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主张:“不惯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他特别称赞“闻一知十”的学生颜渊。孔子教学的启发不仅包括启发式讲授、启发式问答,还包括相互启发。

对当代师生交往的启示

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内容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君子的人格、对社会现象的评价、道德概念的内涵、修养与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以德治国方略等许多方面。对话的气氛既有相互交融的时候,又有相互碰撞的时候。对话的形式既有一对一的对话,也有师生三五成群的交谈。对话的机缘既有孔子的诱导,也有学生主动的提问。深入地挖掘孔子师生交往理念的合理内核,不仅可以激活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内在智慧,而且可以使当代师生交往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话是建立良好师生交往关系的基础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种共同寻求真理的方式则是对话。孔子教学时,并非高坐讲台,而是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常常与学生展开比较平等的对话。

对话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的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双方的内心世界坦诚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的关系。在对话中,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休戚相关、情感融通;这就意味着要消解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淡化教师的至上权威,打破教师一言九鼎的局面,解放学生。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任人描绘的“白板”或捏塑的“蜡烛”,而是看成具有丰富个性的价值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对话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消失,相反,教师的作用更大了,从以前的单纯传授知识到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

2.生活世界既是师生交往行为的现实起点,也是归宿

孔子的对话教育内容是紧贴现实生活的,是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可以说生活世界既是他和弟子展开交往行为的现实起点,也是归宿。对话的内容有的是对历史人物和当时的一些政治家的政务活动与个人品行的讨论,有的是对学生道德行为和精神风貌的评价,还有的是师生之间修养体会的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孔子的解答主要是立足于居家、交友、办事等实际生活。他的教学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道德的学问,而在于让学生在“洒扫应对进退”中践行道德原则。

3.教学相长是师生双方实现教育交往的共同目标

孔子对话教育中的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他常常以交流体会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谈话,认为自己和平常人一样,有长处,也有不足之处。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乐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对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备。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他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孔子因此责怪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有一次,在孔子周游列国途径卫国的时候,把持国政的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孔子不得不与之相见。由于南子声名狼藉,子路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十分愤怒,孔子不但接受了子路的批评,而且还对弟子解释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4.与贝多芬对话高中作文 篇四

我知道面前站着的人就是他,那个如雄狮一般永远高昂着头的男人。他的面容与我原本的猜想丝毫不差,蜷曲且刚硬的头发立在英雄的头颅上,眼中似乎激荡着巨大的风暴。我不由得有些惶恐,张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微微瑟缩了一下。

他已露出不耐的神色,眉头皱起来粗声粗气地:“你有什么事?”

“嗯……我是……,我,我想……”我艰难地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颤抖。

“什么?”他眉头紧紧地绞在一起,“大声些!嚷!我是个聋子!”

我颤颤地将字条递过去――“我想和您谈谈,谈谈您那英雄的灵魂。”

他突然沉默了。眼中好想能倒映出云影天光。

“和我谈谈?”他喃喃着,“很久没有人要和我谈谈了。他们都怕我,一个疯了的老聋子。来,进来,孩子,快进来。”

我谨慎的避免踩到散落在地上的乐稿,拘谨地坐在一旁。

“孩子,你怎么来的.,我这里可不好找啊。”他面色有些发红。这里的确难以找到,路上的杂草已长到小腿那么高,难以想象一个高大的灵魂会离群索居在一幢如此低矮的小楼中。

“您孤独吗?”我情不自禁的问道,身体有些松懈,向前倾了倾。

“孤独,你是说孤独吗?怎么会不孤独?”他重复着,“听不到声音,怎么会不孤独?其实孤独也还好,只是听不到,听不到。”他语速越来越快,似乎根本不在乎我有没有听清,只想把满腔的话一吐为快,“当别人站在我的身旁,听到了远方的笛声,而我一无所闻;别人听到了牧人的歌唱,而我还是一无所闻,这对我是何等地屈辱啊!啊,我怎能承认,我身上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种感官在我理应比别人完美。这感官在我身上曾经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过去或现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与之比拟。哦!我可不能承认。”

他的手,他的唇,不自主的颤抖,我忍不住离他更近,怯怯的想去握住那双大手。一个多么灿烂多么高傲的灵魂,却被困在无声压抑的牢笼中。可这幽闭的空间怎能禁锢住如此狂热的灵魂,奔放的感情交融强浑的意志,倾泻在这沉默的人间。交响乐一曲一曲谱出,壮丽的曲调一次一次冲破桎梏,攀登命运的山峦。

“命运已经如此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创作?”我站在他面前,迷惘又怜惜的看着他。

“我创作是因在心里的必须表达出来,在地球上我除这以外没什么做了。”他有些懊恼地抓了抓头发,“可总写不出要写的东西,我一次次写其实只是为寻求自我的肯定与解脱。”

“可命运已经如此……”

“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全克服我。”他突然又激动起来,双手有力地挥舞,“忍耐,忍耐,忍耐。现在我必须把忍耐作为我生活的座右铭。我已做到这一点,但愿我的决心能坚持到底,直到无情的命运之神将生命之线割断。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活着很美丽――我要活一千遍!我觉得我并不是活来过平静生活的。命运,我要和命运抗争到底!”

这个永远高昂着头的雄狮,此刻就像一个斗士,誓死与命运搏斗,音乐就是回响。命运要他屈服,逼他沉默,他偏要抗争,用音乐抗议。

“您,是个英雄!”

5.孔子及其文化传承的高中作文 篇五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是由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作家写的。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仅帮助了许多贫民百姓消除了妖魔鬼怪,还让他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唐僧的徒弟不怕困难,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特别是孙悟空,他非常的机灵,而且也非常的忠心;唐僧也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也是唐僧忠心耿耿的徒弟。在《西游记》里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共同努力,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西游记》这本书也就验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而这个这个故事也深刻地告诉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要学习的。

6.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 篇六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

2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案例思考 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古为今用

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7.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 篇七

(2018·河南许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 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解析:D 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历史

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B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原文指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B 颠倒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论述时,是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顺序并非“儒、佛、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解析:B 说法绝对,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二、语言运用

4.(2018·四川凉山州高三二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6个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的政策举措。重视专业培训,①

;加大师资供给,②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③。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语段大意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需要培养、补充、激活、调配教师。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语境中这几句话句式相同,所以空白处应根据后文“激活一批教师”来填,句式与原句相同,语意相近即可。如①处从“重视专业培训”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培养教师”相关;②处从“加大师资供给”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补充教师”相关;③处从“优化队伍结构”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合理配置教师”相关。答案:①培养一批教师 ②补充一批教师 ③调配一批教师

5.(2018·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

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解析:观察框架图,将大蜀山考察活动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察后的完成作业。其中准备阶段的内容有“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备好行装”“小组讨论确定考察内容”;实施阶段的内容有“参观”“听讲座”“知识抢答”;作业为“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将每一部分对应的内容串联成句即可。注意语句的简明、连贯。

8.与经典对话作文 篇八

如果我要跟孔子对话,大家肯定会迷惑不解:孔子是一个思想非常高深的人啊!如果要和这样一个伟人对话,是多么的困难啊!可是,我却认为不一定如此,孔子说的一些话有些不一定会让人迷惑不解,而是很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弄懂孔子的主要思想点,这才是孔子说的话的理解的难点。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不理解这句话的人,会把这句话当成一杯白开水,而理解这句话的人,则会把这句话当作生命的源泉。我是这样理解孔子先生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的含义的:

“学”就是指学习,“习”则是指反复练习。学完了以后又反复练习,含义有多么的深刻啊!我们“自己学习”,然后又“反复练习”,就会不断的进步,而进步又是另一个阶段的复习,你看,多自然!多奇妙!

所以说,孔子先生说的话虽然容易理解,但仔细一悟,却能够悟出许多使人震惊的含义,谈到这里时,你还会认为孔子先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枯燥吗?

孔子曾经说过:“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如果是我与孔子对话,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孔子一句:“一个人小时候小学不好好读而没有考上中学是有的吧!一个人考上中学而又没有好好读又没有考上大学也是有的吧!”这两句话的差别并不大,但只要仔细一观察,会发现这两句话想要表达出的意思是相同的,而两句话的例子却截然不同。我之所以要回这一句话给孔子是从孔子的话中知道了他所要说的道理,然后再结合实际,就组成了这样的一句话。所以,不要以为对方是一个伟人而就不敢当面与他对话,要鼓足自己的勇气,用尽自己的智慧,与一代的伟人对话。

9.与自己对话作文 篇九

五年后你会长的很高,打篮球也很好,堪称完美!但是,就一点,学习不好。我也算过来人,今天我就给你说说,为了你也为了我。如今的我深深陷入学海,它的大浪拍打着我,它的寒风撕裂着我,虽然我还没长大但是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做“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我希望你好好学习,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还有重要的一点,你要学会独立呦。在生活上,一些小事不要再麻烦咱妈了,比如洗袜子、铺床单。让咱妈好好的休息,一定要记住!五年前的妈妈应该还好吧,珍惜与她的相伴时间,在未来的一天她会因为你的顽皮而替你买账,你要懂事,多让她笑,不要让她的眼泪掉在地上。

你不是泡在蜜罐里的孩子,没有金钥匙的你在以后要全凭自己了。只有努力才能挽回遗憾,只有努力才能快乐生活。

10.与自己对话作文 篇十

世间万物,有值得你静下心认真去欣赏的,也有令你讨厌不愿涉足的。我们总是在批判着他人的好坏对错,为何不想想自己呢?如果心窗布满了尘渍,我们的心灵被尘封,眼睛就会昏花,产生错觉,美好的事物也会被玷污。

千年前,断头台上,嵇康一身傲骨作下一曲《广陵散》。千年后,昔人已逝。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那豪情壮志,人们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的古乐的旋律。嵇康的死是个悲剧,可也是他自己造就了这个悲剧。他有才,所以狂妄无礼,对好友山涛善意的引荐怒发冲冠,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失去了挚友,更逞了淋漓之快意。他潇洒,所以轻肆直言,惊翻了司马昭手中的杯,惹来了杀身之祸,他被自己的才能所蒙蔽,一意孤行,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辱骂着那个时代,都没想过改变自己,像陶渊明那般洒脱自在,空留一番凌云壮志任后人唏嘘感叹。如果上天让他重新活一次,他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吧!

成功的人有着一颗宽容的心,容纳得了别人的错误,看得清自己,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心窗,以真切的心灵感悟世界。

时间拉回到光辉灿烂的大唐盛世,李世民正襟危坐于朝堂之上,广纳谏言,长安城一片车水马龙,何其富贵繁华。强大的大唐帝国屹立于亚洲东方,不得不说,没有李世民的开明统治便没有这般繁荣昌盛,为何李世民可以做的到呢?他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看得见自己的缺点,听得进别人的劝谏,所以,他成功了。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中,他,是浓墨最重彩的一笔。

11.与月亮对话作文 篇十一

每到这天夜晚,我都会傻傻的站在家门口,动也不动的眺望着黑色天空里唯一的光芒---月亮。它似乎在与我讲话,使我非常的想读懂它在说些什么。不久后,它好像害羞死的,急忙着叫旁边的云儿把她给遮住。可那如棉花糖薄薄的云层却怎么也挡不住它散发出的光亮。

过来一会儿,它似是想通了什么,重拾信心般再次显露在地球上。这一次它变得更亮,更坚强。当我再走近一步时,它开口了,它说:“喂,你要坚强,那些你认为永远都过不去的坎总是会过去的,所以你要坚强的面对这人生中的坎坷。”它说:“你还要勇敢,那些看起来很恐怖,很难越过去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要勇敢的踏出这一步,接受现实的残酷。要知道心酸的背后会是幸福。”它还说:“你必须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做到最好,正所谓: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你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你必须坚持。”

它似是看穿我的所有心事般,告诉我这一切。当我不能从学习的压力中走出来说,它告诉我这一切。猛的抬头,对着它会心一笑,在心里大声的告诉它:“我会努力的,我会变得优秀,会走向那为我敞开梦想的大门。”

月亮,它总能向我们隐藏许多,隐藏他的喜怒哀乐。当他开心时,却无处跟他人分享,当它悲伤时,却无法找个肩膀。它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熬过每一个夜晚。

12.高中生观看《孔子》心得体会 篇十二

这个星期天,我到博库书城里转悠,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突然,一阵书香传来,牵着我的鼻子走了过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书。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饱读起来。

一打开书,一位书中的小精灵就为我做向导,带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从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困难,每天都按照母亲的要求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从不惹母亲生气。他好学上进,生性聪明而且善于思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着自己的勤奋,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项基本功,为后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孔子相当好学。为了求学,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师门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师门口,直晒得他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求学决心。正因为他的好学,他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看到这儿,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虽然长得丑,可他却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并且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已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为了让妈妈省心,一有空就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再看看我呢,学习上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时候还喜欢卖弄;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时候还要挑三拣四,与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学习,以长补短。这顿大餐真让我大饱口福,我以后要多尝尝这种“大餐”,丰富我的知识,快乐我的生活。

上一篇:2020年度县委常委、人武部领导民主生活会五个方面对照检查发言下一篇: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深化整治四风运动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