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2024-09-28

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共8篇)

1.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篇一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

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

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二、修辞方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3、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 “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4、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又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6、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9、互文:即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

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屈原的《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的“用”和“以”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10、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方法。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

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三、描写手法

1、叠词:叠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3、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 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写周瑜妻子的美丽,突出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这是反衬。

①正衬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全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而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之情,这也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这就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余靖的《山馆》:“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也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如此反衬,使情之哀更加浓重。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的“哀”景,是用来反衬将士豪情的,这就是以哀景衬乐情。

5、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

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6、气氛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色彩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

反衬出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的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而这是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色彩的明亮度来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8、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四句诗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用的就是白描手法。又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用的也是白描手法。

9、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

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体味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2.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篇二

比喻犹如神话中的魔杖一样, 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他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 干瘪变得丰满, 深奥变得浅显, 晦涩变得明朗, 真是妙用无穷。例如音乐的旋律, 很难用语言把它生动具体地说出来, 但运用比喻即能解此难题。且看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美妙的乐曲, 全用生动的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 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 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 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 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 演奏已经结束, 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 周围鸦雀无声, 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比喻在民歌里也有广泛的运用, 以信天游形式写的《王贵与李香香》就采用了多种比喻。诗人采用“信天游”格式时, 仍然是二句一节, 但并非每节都是构成—个独立意思, 而是数节才表达—种情感或一个独立意思, 将几百节联缀成章, 叙述一个长篇故事, 既有叙事, 又有抒情, 长诗较多运用民歌中的重复和比兴手法, 运用自然, 用物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 增强诗歌形像。兴, 是触景抒情, 唤起读者由此及被的联想, 造成某种感性色彩或气氛。“山丹丹开花红皎皎, 香香人材长得好。”此句比兴同一。“紫红犍牛自带耧, 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比兴不一, 只兴不比。这样既有利故事的叙写与铺展, 又使得形象生动活泼, 主题突出鲜明。

比, 在运用方式上一般可分为无寄托的比和有寄托的比的两类。前者如明比、隐比、拟人、博喻等, 直接“以彼物比此物”, 意思比较显豁;后者的写法比较含蓄, 它往往是言在此而义在彼, 有时表面上看不出是比, 以为是直陈其事, 须作细致推敲。它的运用方式常有以下三种:

一、托事

借用某一人或物的活动来作比。如《天安门诗抄》中有一首诗写道:“神州自古多义士, 岂容王莽再篡权。莫道人民见识浅, 花开花落看来年。”这里“花开花落”一句是借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比喻国事的变迁, 隐指敌我双方力量将变化。

二、托古

是一种借古事比今事的手法。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中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其中连用了三个典故。一是以达摩大师在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 精诚修道, 表示自己专心攻读;二是以南朝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龙点睛, 于是“雷电破壁”, 两龙飞天的典故, 表示自己改革社会的伟大抱负;三是用齐人鲁仲连义不帝秦, 宁可“蹈东海而死”的故事, 表示自己为革命不惜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

三、托物

是借某一事物来寄托作者情怀, 全诗借物作比。清人刘大魁说:“理不可直指也, 故即物以明理。” (《论文偶记》) 例如《诗经·硕鼠》, 通篇用通篇用吞食谷物的大老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 揭露了他们的剥削本质, 反映了劳动人民要求摆脱压迫, 向往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

兴, “借物引怀以抒之”, 一般用于开头, 又叫起兴。借物引怀”“托物兴辞”“触物超晴”都是前人对“兴”法的总结。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从“他物”和“所咏之词”之间的关系来看, “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含比喻的;二兼含比喻的。

一、不含比喻的兴只有单纯的引起或带头的作用

有的是上下两句只是音律上的联系而无内容上的联系。如《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雀子蛋, 崔二爷家住在死羊湾。”百灵雀的蛋和崔二爷家没有什么关系, 前后两句只是押了同一个韵。又如:“朝霞满天大火烧, 崔二爷从后门溜跑了。”也只是有韵脚上的联系。另一种是在上下文之间有着“触物以起情”的内在联系。如《王贵与李香香》中:“天上无云地下旱, 过不了日子另打算。”以上句农民的困境引出农民的“打算”;“麻油点灯灯花亮, 王贵浑身扒了个光。”由“亮”而联想到“光”;“天上下雨地下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由“滑”联想到“爬”。

二、兼含比喻的兴, “比兴互陈”, 以比起兴, 即古人所说的“兴而比也”一类

例如《回延安》中还有连用比兴的,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里, 以树梢、树枝与树根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引出山、水与人的亲密关系。“比兴互陈, 反复唱叹”“借物引怀”, 言浅情深, 在质朴动人的语言中显示出醇美深厚的感情。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篇三

衡东五中 赵伟民编写

[考点知识储备]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三、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典例分析] 例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例3.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安上)。(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士登场作铺垫(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 借物(马)喻人,表现作者热切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例4.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①表达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答案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③“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③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例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怀古伤今

例7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三、四句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悲愁、孤寂和思亲之情。

赏析 尾联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少有人来,阶前长满青苔,更显冷寂。红树,为暮秋景。青苔、红树,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下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随堂练习] 1.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考点突破]

1、虚实结合

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答: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答: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2、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表达更为含蓄。

比如,诗人常赋予松、竹、梅、菊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再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05湖南卷)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答: 这两句诗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3、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谓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名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细描

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 把对友人的绵绵思念融入对孤帆、滚滚的江水的描写当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甫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答: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答: 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答: 作者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之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恬静美丽。

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梁·王籍《入若耶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6、借古讽今: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咏史》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答: 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劝谕皇帝任用贤臣。

7、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答: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王安石《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树木茂盛。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

斫:zhuó 砍。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答: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9、衬托、烘托、映衬、烘云托月

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其中有正衬与反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虚幌:huǎng 透明的窗帷。

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和刻骨的思念。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10、渲染、烘托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贾岛《暮过山村》

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答: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11、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jùn弹琴》

答: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抑扬法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纪晓岚:“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答: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6 生问鬼神。

答: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的昏聩。

13、多角度描写:

动与静,远与近,实与虚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答: 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

王禹偁chēng《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答: 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14、明暗结合:

一般体现为小说的双线结构,在古代诗词中也有这种手法。

如《琵琶行》中明线写琵琶女的演奏过程,暗线则写听众欣赏琵琶声的感受。

《孔雀东南飞》明线写刘兰芝被遣,逼婚,投水自尽;暗线写焦仲卿与母亲的争辩,辞行,自缢庭树。

(2009湖南)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答: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5、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答: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答: 以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悲凉的景象(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烘托出老兵心中的悲哀。写喜乐的景物与欢快的氛围,往往反衬出男女主人公不合于时,寂寞失落的情绪。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但由于自己如今成为阶下囚,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恰恰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家国之痛。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答: 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一写繁华,一写悲苦,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16、以哀景写乐情

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篇四

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构思的抑扬、照应及其作用

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讲授、归纳 【教学步骤】

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

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高考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 “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归纳总结】

从高考试题来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试题类型或指明鉴赏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评价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类命题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诗歌写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该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种抒情方式,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指明其表达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来——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主旨情感)

二、诗歌构思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菩萨蛮》: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再如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5.浅谈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摘要】作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兼具了音乐和绘画的艺术,是古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并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在语文教材中的所占中比重较大,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悟并理解诗歌则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将就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略加阐述。【关键字】朗读; 古代诗歌; 教学; 作用;

【Abstract】A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ancient poetry with music and painting, is a carrier of the ancient lyrical, and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so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occupied larger proportion, then,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in a relaxed learning atmosphere in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is the key to teaching.This paper will read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role slightly discuss.【Keyword】Read the ancient poetry;teaching;effect;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我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优美绮丽的韵律和文化底蕴无一不引人入胜。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的感知这一切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歌的教学是需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韵律美、绘画美以及情感美的。另外,由于我国古代诗歌的特质也决定了朗读是教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古代诗歌语言意境之美的重要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对朗读教学古代诗歌的方法也是推崇备至,他指出“朗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可见,朗读在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初读,把握诗歌韵律节奏。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所谓“朗读”即是要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在初读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并在朗读过程中读出语调、语气等,这样就可以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其情感意蕴,又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均是文言,因此,只有读准了字音才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意义。如在《敕勒川》这首诗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中的“见”字应当读作“xiàn”,当做“出现”来理解,可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景象。

古代诗歌还具有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长短句等均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语言形式的不同朗读时的停顿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才可以读出意境。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方法,并读出诗歌所要求的语气和语势等,进而领会诗歌无穷的魅力。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中的“嚱”字就难倒了不少人。而如果通过初读在结合肯文的注释,学生就可以得知这个字读“xī”音,“噫吁嚱”则表达了使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禁的感慨和惊叹,然后学生再联系后面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二、熟读,掌握诗歌内涵意象。

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并表达情感的,而诗歌的意象不仅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掺杂着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若想读懂诗歌就先要把这些意象揣摩明白,所以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就需要熟读。熟读指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式方法去解读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营造的意境,并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一样,这样既可以理解了诗歌内容的主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四句的教学就可以通过熟读,鼓励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对着四句诗歌进行解释:“松林竹叶之间,漏下了丝丝月光,清流缓缓而下,敲打着山石,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竹林喧闹、莲叶摇动,啊,这都是浣女渔人归来时的喜悦啊!”当学生理解了这幅清新“山水画”意境的同时,也就理解作者王维关于生活的志趣了。

另外,熟读诗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为诗歌都具有意境美,而这种美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易于表达出来的,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并通过一定的语言组织再现出来,因此,在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联想,进而充分的掌握语言的应用技能。

三、深读,深切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产生以及发展的了解可以知道,诗歌都是诗人因为情感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鉴于“感人心者,必先乎情”的道理,读者只有带“情”的去朗读诗歌,才可以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因为诗歌是一种至情的语言表达,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深读诗歌不仅可以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还可以成为学生通过诗歌的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的媒介。如《将进酒》这首诗,其感情主线是由悲到欢,由欢至愤,最后到狂的一个过程,期间感情变化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紧的抓住主线,从诗歌中挖掘出反映情感的诗句,然后根据所反映的情感教导学生进行学习性的朗读,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就要要求学生以一种人生易老,大事未成的情感进行朗读;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就要以自信昂扬的情感进行朗读。只有将诗歌的情感主线牢牢掌握后才能对诗歌的内容进一步的理解。

在深读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根据诗人经历、诗歌情感基调的不同而进行或沉重、或舒缓、或明快、或激昂的朗读,比如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要读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要读的悠然自得;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要读的清新明快;而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要读的慷慨激昂。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其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内涵以及清新隽永的意境无不让我们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在学习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其韵律节奏还要欣赏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显然,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总之,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初读、熟读和深读这一系列的朗读学习,不但可以诱发学生学习诗歌情感世界的兴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6.借雨抒情的古代诗句 篇六

2、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何希尧《柳枝词》

3、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6、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查慎行《晓过鸳湖》

7、九畹芳菲兰佩好。——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8、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顾敻《醉公子·岸柳垂金线》

9、唤起湘累歌未了。——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10、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司马光《客中初夏》

11、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魏承班《生查子·烟雨晚晴天》

12、年时到,越溪云杳,风雨连天草。——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13、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4、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7.古代抒情诗词 篇七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风清》——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石灰》——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8.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八

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述,往往是一两句话能够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经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2、烘托。

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述,经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述,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

侧面描述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

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比较。

诗歌中的“比较”,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齐,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此刻仅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经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比较,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比较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比较”和“衬托”的区别在于:比较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比较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5、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资料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述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我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我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手法。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述与静态描述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经过静态描述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述,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齐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到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好处是,

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供给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境,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②相辅相成构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经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经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有时是相反相成构成强烈的`比较,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较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④能够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8、用典。

有引用前人诗句和用事两种。前者即“引用、化用”,能够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后者指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我的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好处是,使语言精炼,资料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

9、联想和想象。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怀。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特点是,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一般兼用了“象征”手法。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仅有香如故”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11、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

如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比较,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另外常见的表现手法:类比、悬念、设问、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画龙点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显志、开门见山、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等。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古典诗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关键手法或基本手法也不多,主要有象征、意象、反讽、冷抒情、小说化等。

象征

想象和象征是诗的最基本特征。诗与文、古诗与新诗修辞手法的最大区别是象征,遗憾的是传统或以往的修辞学基本上不提象征或几句话一代而过。

象征是个外来语,源出希腊语,意为接合,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西方文学史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中世纪,泛神论者爱留根纳认为艺术即象征,因而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另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波特莱尔、兰波、马拉美、魏尔伦、叶芝、艾略特是其代表人物。马拉美认为,诗就是启示,就是梦幻,就是神秘,就是经过象征去展示心灵的状态,艺术品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波特莱尔认为,外部世界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只是彼岸世界的反光,在“我们的世界”后面存在着更为真实的“另一个世界”,仅有人的内心才有“最高真实”,仅有诗人才能运用象征去体悟这最高的真实。所以,经过象征去表现内心真实,揭示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感应契合,深入到“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到达物我一致的境界成为象征主义自觉的艺术追求。

立普斯把艺术中的移情现象称之为美的象征。象征相近于汉语中的兴、暗喻、借喻、隐喻、暗示等。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象征的对象是观念、感情与看不见的事物,象征的媒介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方法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就打破了诗歌直抒胸臆的单一与浅显,使诗充满了多义与歧义。可是,象征使诗走向晦涩甚至成了谜语则背离了诗的美感。

前卫诗歌主要指现代派或后现代派,与非前卫诗歌的象征手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整体象征,后者往往是局部象征。象征还可分为人物象征、景物象征、事件象征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艺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艺流派。1857年出版的法国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象征主义力图摆脱自然主义对外界事物机械地摹仿,努力从客观具体感知的事物来暗示主观世界。要求用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构成象征对应物,从而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个人主义、神秘主义色彩浓厚。象征主义是瑞典18世纪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感应说”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

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说:“指明一物件,便剥夺了一首诗的最大乐趣;因为诗的乐趣在逐渐流露。”后有人把此句概括为“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成了象征主义的名言。

荣格认为象征是艺术意象背后的原始意象。仅有把象征与原型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示出象征的本质。象征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原型仅有经过象征来表现自我。象征所要表达的所谓“未知领域的东西”是深藏在团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象征。

中国新诗也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出现象征派,李金发、戴望舒是代表人物。20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对外是汲取了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两大乳汁成长起来的。朦胧诗后,中国先锋诗歌的象征手法表现为冷抒情或反抒情。

意象

意象最早出此刻刘勰《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庞德说:“一个意象就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英美诗歌的一个流派和诗歌运动。诗人庞德等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构成了意象派。

意象派的另一个重要诗人理查德·阿尔丁顿在《意象主义诗人》(1915年)序言中对意象主义有较细的阐释:1.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但要使用精确的词;2.创造新的节奏;3.在题材选择上允许绝对的自由;4.呈现一个意象(所以我们的句子叫意象主义);5.写出硬朗、清新的诗,决不要模糊的或无边无际的诗;6.最终,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凝炼是诗的灵魂。(见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意象派诗选》)。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包含了西方诗歌的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差别在于意境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是艺术表现方法,更是艺术表现目的,且意境说是意象说的发展和深化;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是西方现代诗歌美学的标志,但主要是艺术表现方法,而非艺术表现目的,意象主义直接来源于中国古典意象说。

意境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和审美观念。指诗歌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和感情上受到感染。也可理解为意象交融之后到达的境界,为意境,即诗境,也即诗。或者说诗就是有意境的精美文字。

诗的意境是物与我、情与景、虚与实的有机交融,是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结果。有无意境和意境的高下,是衡量诗歌作品成败优劣的重要审美标准。

意境不一样于一般的意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美学资料的艺术形象。一是“境生象外”,意境不止于形象本身所已经具体描绘出来的那一部分,还要经过联想与想象,使审美感受扩展到形象的具体描绘所比喻、象征、暗示的那些部分,也即“象外之象”。二是“思与境偕”,化景物为情物,即景外之景。并且这“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

艺术就是主客观的结合,艺术创作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互相引爆。其先后、轻重、主次、结合、变化的不一样,就是艺术的万紫千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反讽

反讽,即传达与公认或表面的意思不一样或相反的意思,往往还有嘲讽的意味。有时,反讽会使我们想到相声、小品、魔术、笑话、寓言甚至神话,相关还有梦呓、疯话、傻话、酒话,还有公园、动物园、旅游、晚会、同学会。我们还能够想到好玩、幽默、荒诞,这一切西方称为喜剧。钱钟书的幽默代表了东方文化新智境,不露痕迹的幽默,是大智大慧大觉大悟,这会使我们感到生活和生命原先是这么简便愉快甚至好玩,从而再感叹生命和生活真的是多么完美,让一切沉重、悲壮见鬼去吧,像孩子一样生活或像游戏一样生活,才是人生的至境。

我曾在文中称伊沙为喜剧诗人。时下网络上翻云覆水的下半身、垃圾派诗人如沈浩波、尹丽川、皮旦、徐乡愁、李磊、管上、管党生等大多是反讽的高手。

小说化

以事入诗,和小说家抢饭吃,我曾坚决反对这种诗歌的自杀式袭击行为,此刻这种立场仍没有变。一批知识分子诗人或学院诗人差一点以事把中国刚走步的先锋诗引入坟场。为什么又把此单独提出来,因为此阴魂仍未散去,还有人在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想象之后,仍以此为生,可怕又可笑的是,一些天真幼稚者以为此就是先锋。

于坚诗歌的小说化或抒事化倾向是明显的,也不时遭人非议。好在他没有失度,没有把诗消亡在事中。一些步其后尘者,就把经念歪了,以事代诗或以事害诗了。

此刻诗坛又出现了一种与小说化同样可怕危险的非诗化写作倾向——自然主义或日记体的写作倾向,原因仍是诗人在失去了活力和想象之后对诗的垂死挣扎。有人这样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成名诗人这样写,又让一些天真幼稚者以为此就是先锋。还美其名日大智若愚、平淡如水。

失去智慧,失去灵光,只存记录,最多是散文,诗已死亦。

冷抒情

上一篇:爱无限观后感下一篇:现代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