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共8篇)(共8篇)
1.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考题规律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 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 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复习指导】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 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 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一)消息
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2.基本特征(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要素要素又称“五个 W”,即:“何时”(When)、“何地 ”(Where)、“
何 人 ”(Who)、“
何 事 ”(What)、“ 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结构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二)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5)议论色彩较浓
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 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2.事件通讯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工作通讯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三)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感想的记叙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
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访谈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四)特写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作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新闻特写兼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1)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2)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3)景物特写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4)专题特写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阅读指导】
一、整体阅读指导
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 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目的是针对考纲当
二、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一)分析综合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 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 处理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将隐含信息明示出来的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 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理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提取各方观点并加以整合,基本了解作者的倾向性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重复表述的内容整合概括为简洁的语句,信息内容较多时要注意进行分层作答整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材料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解说】对新闻的语言特色考查集中在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能就具体语词和句子说出其体现的新闻语言特点;少数需分析作者具体的行文风格,包括一些新闻手法的运用或具体的描写方法新闻结构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比较简单,考查频率也较少,但需注意考查标题的拟制和结尾的效果
【方法指导】分析语言特色,抓住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从表述方式、语气、语词和说明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加以辨析把握新闻结构,注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略、功能、行文要求等,例如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导语的概述作用,主体的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组织结构等,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 依据新闻文体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标题(特别是正题)、导语、结语是主要的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依据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型解说】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考查表现手法包括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方法指导】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这与其他文体一致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应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二)评价类
【题型解说】评价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新闻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被访对象的选定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因此,新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及好恶等,也包括文本中人物的观点及感情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实用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对于新闻类作品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方法指导】阅读新闻,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点评价要力求公允,有可能还要参照文章中已有的观点,吸取各方意见,达成一个比较妥当的看法,表述上应讲究条理,分层叙述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 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评价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也就是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来分析,在表述上应做到有理有节(三)探究类
【题型解说】探究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法指导】1.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新闻报道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对报道对象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因此答题之前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探究的范围和角度 2.紧扣原文,寻找答案探究类题型虽然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生应该谨记问题是出自文章,是与文章紧密相关的不可天马行空,纵意而论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概述相关事实,分析阐发人物精神包括品质、素质,所受启发可以与文章相同、相反新闻的好恶褒贬一般比较显豁,从文章的报道对象和记者的措辞、行文方式就可推测出来,因此考生发掘探究的落脚点也应从此出发,合理联系社会现象、学科知识,对新闻报道的对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对所揭示的问
题提出独到成理的看法新闻写作背景一定要和该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予以关注,可以结合社会通常的褒贬爱憎、普遍性的道德行为评价作出判断,不要进行夸大的分析与评价 【合作探究】 新闻的结构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引标题)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正标题)
(电头)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主 体)
(背 景)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5日 注:在继续进行中的短新闻中,一般省去导语和结尾 新闻的眼睛——标题
要求:醒目、吸引人,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技巧: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只有正题时必须“实”,多题时必须有虚有实如:
珠 峰 “ 矮 ” 了 3 .7 米
国家测绘局昨宣布: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10日 四.筛选、整合信息:提炼大、小标题
1.例4.我曾经主张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要提高门票价格,作为抬高文化遗产身价、回归这类私家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加强遗产保护的措施之一但听到西藏布达拉宫门票涨价的消息后,我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与我当初对苏州园林的主张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都市报》2007年7月10日节选(1)问:请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布达拉宫门票涨价毫无道理
【方法小结】先分清新闻的类别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要在标题里体现要评论的事实(布达拉宫门票涨价),以及作者的态度(毫无道理)
如果是消息或者通讯,则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根据新闻的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来进行合乎题干要求的概括整合
五、了解新闻导语的作用 2、1、提问方向:导语的特色、作用
2、导语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1)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2、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3、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4、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精讲点拨】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端午节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主持人:(以下简称“主”)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答案:(1).CD(2)①过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1分)
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1分)③发展经济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1分)
⑤这四个问题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2分)(3)①一个民族真在正强大的时候,势必会用他们优秀的文化去影响、改变世界的(2分)②一个真正发达的民族,应该是最具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的凝聚力必将来自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展示这种文化的传统节日(2分)③当一个民族真正发达的时候,民族意识才会强烈,展示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才会在现代文明社会异彩纷呈(2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只有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 观点一:
赞同:屈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保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化身(2分)理由:①屈原有诗人兼官吏的身份,他有别于众多的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一座高峰(2分)
②屈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影响深远(2分)③屈原以他独特的行为方式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2分)
观点二不赞同:民族精神应是一个集合体,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千千万万的民族精英们的精神的积淀,像孔子就应该以设置节日方式来纪念(2分)理由:
①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与精神的源头,而且还形成了亚州文化圈,今天,在世界各地有涌现了一大批孔子学院,足见其影响之深远(2分)
②儒家文化中的“治国齐家兼天下” 的思想应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2分)③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新儒学所以为孔子设立节日来纪念,也是有必要的(2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二
关键词:阅读,技巧,方法
一、教材分析
(一) 说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手法。准确解读文本,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 论说教研专题
为了适应新课改及本校教学实际的需要, 我们本着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语文组制定的教研专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强化训练, 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把知识教学、人文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树立以学生人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以灵活有效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交往互动的进行学习。
(三) 对教材的几种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 因而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多大差别。另一种考查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 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
(四) 教学的目标
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 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并归纳答题技巧, 教师加以点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态度, 对传记中文本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五) 抓重点
说说实用类文本的重难点, 最重要的是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较为活跃的班级, 对语文兴趣浓厚, 善于合作学习, 但对传记文本阅读方法掌握不到位, 阅读基础差, 所以本节课主要在于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务实文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对传记文本的仔细解读, 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予以指导, 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内容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
1.运用多媒体, 运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来创设情境。
2.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 所以也采取了小组竞争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组合作探究, 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进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1.明确考纲。
2.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以记人为主, 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3.例题分析, 叶圣陶在四川。
4.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效答题区域。5.小组探究, 整合答案。
6.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信息。
7.知识小结。让学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有所把握和了解。
8.当堂巩固本节内容, 撑握本节的知识和应用。
五、布置作业
3.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之新闻阅读 篇三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同学们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1,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具有“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好的通讯会涉及到主题、选料、结构、细节描写等。一般通讯可分为两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新闻性和浓郁文学性的文学体裁,特点是时代性、新闻性、文学性、说理性。报告文学大体分以下几种:从篇幅上看,有长篇、中篇、短篇、微型之分;从作品表现的重点来看,有写人为主的人物报告文学和记事为主的事件报告文学。
4,人物访谈
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是人物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①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②每个问题明确单一;③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④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5,特写
特写就是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的新闻体裁。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化中的一个场景,其中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充沛,爱憎分明。
二、方法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根据新闻的特点复习时可采取以下六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准确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特别关注。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考虑。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宜结合新闻对象,抓住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来分析。
三、链接高考
例1,(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题。
(1)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沒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1)对乡愁的理解;(2)诗人的创作动因;(3)诗歌的现状和发展;(4)中文的纯洁度。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难度适中。
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答案: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答案: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点评:此题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点评:此句仍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4.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考纲解读
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对选考内容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应的能力层级说明如下: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2007年是新课改实验区高考命题的第一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试卷的显著特色。往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不多,但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题从03年开始涉及到实用类文本。下面结合高考试题浅略谈谈实用类阅读文本的命题特点。
所选文章在文体上涉及人物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性论文等,体式较多,这自然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07年课改实验区三套卷所选文体各不相同,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是一篇人物访谈,山东卷《梦碎雅典》是一则新闻,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则是一篇人物传记。而04年上海试题“关于报纸广告的调查”是一篇调查报告。从07年高考试题看,实用类文体阅读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需要考生能够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明确各部分在新闻中的地位,才能够准确作答。广东卷第19题“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整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需要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访谈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连环下去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每组问题一定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把握住访谈的内在思路,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广东卷第20题“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海南宁夏卷第16题“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解答两题时,要找出作答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表述作答。
⑶对写作技法的考查。山东卷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全文的主旨中心,考虑此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联之处和它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含蓄性语句的理解。山东卷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需结合语境,理解此句话的意义和蘊含的感情。
⑸段落之中句子的内部层次。海南宁夏卷第17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此题属分析原因结果类题,把握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⑹开放性问题。此类题在这三套卷中都作了考查,只是每套题切入的角度略有不同。广东卷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山东卷第22题“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对结尾一句的理解”,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这些都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而海南宁夏卷第18题属评价性题,整体评价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属半开放性题,需要忠实原文,但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联系上海往年的高考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今后也很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把握文本结构,鉴赏与文本特征有关的技巧方法,理解语言特色,探讨文本的疑难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传记的种类:
1、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同于自传的小说。
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
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
3、通俗性。
(三)考点解读: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3、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
4、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5、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
6、通过具体分析和深入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7、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8、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
9、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四)题型分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五)备考策略: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4)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六)疑难突破: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
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
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
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
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七)方法点拨:
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八)专项练习: 篇目一:《罗曼·罗兰》节选
1.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4分)2.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6分)3.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2分)篇目二:《传奇女子——林徽因》 4.本文在表达方式或选材上有何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简析。5.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访谈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人物访谈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访谈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人物访谈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文体特征:“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其基本特征:(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
(二)考点解读:
1.了解访谈基本特征和主要提问方式。
2.考查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方式。3.通过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来分析访谈中的思想内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三)考查角度:
1、从访谈中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方面质疑。
2、从文本中的某个典型细节质疑。
3、从文本主题思想质疑。
4、从文本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质疑。
(四)方法点拨: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1、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解题窍门
(1)注意文本题目,能利用文本内容和题名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2)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3)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4)关注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5)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6)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五)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六)专项练习:
篇目一:《永恒的骄傲——凤凰台记者鲁豫采访邓稼先夫人许鹿希》
1、“永恒的骄傲”是什么意思?到底指的是谁的骄傲,为什么是永恒的?
2、这篇访谈中鲁豫用了哪些提问方式,有何作用?
3、在第十四节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写了邓先生冲进去检查直接从空中掉下来而爆炸的核弹头的情景,它对表现主题非常有价值,而在第三节中,也有一个细节,就是许鹿希讲邓先生小时候蹬门的细节,这个好像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去掉是否能够使内容更加紧凑,主题更突出?
4、虽然邓稼先先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邓稼先先生的成就似乎是建立在家庭的痛苦——特别是许鹿希的痛苦上的,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篇目二:《奥斯卡决胜之前采访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5、访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那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6、你认为张艺谋对电影的评述可能对中国当前电影产生怎样的影响?
7、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调查报告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调查报告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访谈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调查报告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文体特点
1.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2.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
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3.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方法点拨: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访谈阅读”)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同“访谈阅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访谈阅读”)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三)专题练习: 篇目一:《大学生怎样离校》
1.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2.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3.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篇目二:《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4.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 5.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6.本文在文末得出了调查的结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与乐观度。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在对事实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对生活的满意与乐观度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它应受到诸如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人的心理心态,甚至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与财富入手不能说明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通讯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1.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 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 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 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 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 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 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 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3)在写作技巧 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 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 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5)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3、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可说——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 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二)方法点拨:
1、区分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抓住中心事件,把握人与事的关系。
2、注意通讯的选材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处理,正面侧面等。
3、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以及相关修辞的运用。
4、组织材料的常用顺序与方式及行文的结构安排。
(三)专项练习: 篇目一:《20年固守白宫门外,这个女人要干什么?》
1、试分析用“20年固守白宫门外 这个女人要干什么”为题的好处。
2、特写,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多用描写的表现手法,用画面和行动讲话,极少议论。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
3、新闻讲求时效性,这篇文章却选取了20年间的事件,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篇目二:《安徽淮北招商项目接连搁浅 决策为何连连失误》
4、试析本文标题(含小标题)使用上的特点与效果。
5、文中多处简洁的描述,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启人联想与深思。请对“然而时隔半年,“绿色家园”成了半拉子工程,打基础留下的大坑像是几个深深的问号,至今静静地躺在那里。”、“ 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两个句子分别作简要评析。
5.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五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传记的分类:
(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为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从篇名开始。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其主要考查目标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有: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二.高考对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
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传记的读读,涉及筛选信息、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等多个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答案】AC
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等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第一问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他人服务的人,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出答案即可。
6.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六
张洪山整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导入学习】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主学习】
一、高考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a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目前,饥饿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约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德国和英国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1 1 00万吨;英国每天有约700万片面包、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口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摘自《人民网》)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我请同事吃饭。点菜时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顾客乙:我表弟今天结婚,每桌总得点几十道菜才体面吧。是有一些菜没怎么吃,我也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觉得可惜,但带走实在是太麻烦了。
顾客丙:反正是公家买单,我又不用出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大家都如此。服务员: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没有过过苦日子,哪知道珍惜啊,浪费这点,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个事。(摘自《人民网》)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材料三:对舌尖上的浪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在澳大利亚,若是1 0人以下的小型宴请,实行分餐制,每人吃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故很少浪费。1 0人以上,往往采取自助式。这种自助式有别于国内的自助餐,因自助餐所有食物都会堆放在外面,而这种自助就餐方式,客人能见到的食物不多,且都是放在游走于餐厅当中的侍者所托的托盘当中,因每次推出的菜不多,且要吃完了再准备新的端上来,故大大减少了浪费。
韩国上世纪末推出一项法令,如果一家餐馆能向顾客提供把饭菜吃光的标准菜单或能让顾客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就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多家韩国自助餐厅陆续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纳押金,如出现食物浪费现象,餐厅不会返还客人押金。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此前,有报道称,有中国游客在德国用餐浪费,被罚30至50马克不等的罚款。同时,德国政府规定,从幼儿园起,德国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孩子们就餐时老师会按需分配食物,一次不能太多,有需要的孩子可再加。在家里,孩子若浪费食物,也会被处罚劳动。(摘自《人民网》)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舌尖上的浪费,不止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B.由于舌尖上浪费太多,使得全球有很多人因饥饿丧生。C.韩国的自助餐厅均陆续推出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D.在德国,相关机构可对餐厅的浪费行为任意进行罚款。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高考全国卷Ⅱ)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餐馆用餐时,浪费非常严重,已成为普遍现象。可以概括为:全球食物浪费严重(惊人)。
材料二,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主要原因是:民间请客吃饭铺张浪费,好面子;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人们勤俭节约意识淡薄。(一条一分,共 3 分)
材料三,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宴请实行分餐制和自助式。韩国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并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浪费按规定罚款。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 分)
真正的健康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作风上。饮食是日常所需的身体营养需要,因此,在满足口味及喟口的时候,坚决不要浪费,个人用餐,均不要在舌尖上的浪费。换言之,也不可有资源上的浪费。【应用学习】 7.D【解析】“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8.AE【解析】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主观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9.【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7.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篇七
一、文本选择
2008年江苏卷的选文是《晚清学人杨守敬》、山东卷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海南宁夏卷为《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广东卷的选文是《绝妙的错误》。体裁除广东卷为科普作品外, 其余三篇均为传记, 且描写对象均为学者 (一兼实业家) 。而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三套题目分别为访谈、通讯、人物传记, 题材分别是音乐家、体坛健将和教育家, 相比之下, 新一轮考题明显有些单调。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测试时采用何种文本迄今仍在探索中, 表现在2007年《考试说明》的界定为:“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则调整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同时, 有些文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不明确, 出题者不敢轻易涉足。例如报告, 去年的表述是“调查报告”, 今年去掉“调查”两个字, 范围显然扩大了, 但扩大了哪些内容进来, 实验报告、申请报告, 还是会议报告, 或是别的?很不明朗。出题者不敢轻易尝试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 在文本选择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体裁和题材应该更加多样化。既然考试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摸索, 我们训练的面不妨广一点, 把握一个大原则:区别于论述类文本和科技类文本, 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强调致用的文章———通讯、传记、报告、科普作品乃至访谈都可以涉猎。要勇于探索, 不必今年考了科普文章, 科学小品就广泛出现于各地的模拟题;而调查等其他题材就马上销声匿迹。
二、题目设置
在题目设置上, 总体来看, 四套题目“过渡”的痕迹都非常明显:题型以简答为主, 江苏卷、海南宁夏卷兼用选择题;有很多考题按照传统的能力点设置。如广东卷19题:“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能力点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江苏卷18题:“从文中看, 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能力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目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同一套题中能力点和题型相对单一。如山东卷19、21题均属于筛选并整合信息, 海南宁夏卷16、17题也是这样, 江苏卷有两个单选题 (虽然是为了与论述类文本统一) 。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题目的区分度不大, 基本上难题谁都不会, 易题谁都得分, 像山东卷19、21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考生只需照录原文即可;海南宁夏卷17题:“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从答案设置看, 两个问号的指向明显交叉, 学生极易答混;而广东卷20题考查科普文的语言时更是有一个句子涉及“移用”手法, 超出大纲要求。
今后在题目设置上需要认真改进的是:考查的能力点应更加全面, 题型应更加多样化, 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专家的角度出发, 避免过易和过难的情况, 增强试卷的区分度。
三、文体特征
既然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并确立了单列考查的事实, 按说高考时就应该有所体现, 结合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设置相应的题目, 考查考生对文体知识的运用能力。事实上, 这一点有的考题做得不错, 如山东卷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其中第二问答案设置为:“启示有四点。 (1) 从文体来说, 要评传结合。 (2) 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 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四点启示均紧紧地扣住了传记的文体特征。又如广东卷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答案和评分标准都明确指出要“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而另外两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题中则没有明显的体现。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同样在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的文体比较多, 每一文体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以往教材涉及较少, 而各种资料的表述又不尽相同, 出题者和答题者均无现成、统一的规矩可以依托。所以今后很有必要加强研究, 尽快建构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考纲要求的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 联系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要素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进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四、关于探究
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 有所发现和创新, 是课改区考试说明新增的条目。本应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最精彩的亮点, 但从今年的考题来看, 做得似乎还远远不够。甚至于何为探究?如何考查?答题时基本的规范是什么?连这些最基础的问题, 出题者都未形成明确一致的认识。例如海南宁夏卷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答案分四条表述并明确说明“不要求面面俱到”, 应该说这些处理得都很好;但题干要求“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言外之意“不需自己归纳, 也不能有其他看法”, 似乎降低了对探究过程的要求。山东卷22题第二问:“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案设置为并列的四点, 每一点下均无分析, 与探究题允许抓住一点论述充分的答题常规不太一致, 学生的答案与出题者的构想很难完全吻合。
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把握了它的实质, 很多常规性题目可以很容易地变成探究题。例如广东卷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是分析题, 但有很强的探究意味, 如果答案放宽限制, 不只是从意义的理解入手, 而允许另一种常规思路———看艺术效果, 这样拟题, 是否生动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即是探究题。再如江苏卷19题:“根据文章内容, 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本是概括题, 答案要求答齐“好学精神”“治学方法得当”“广泛交游, 视野开阔”等三个方面。倘若允许只选择其中个别角度, 并联系原文和社会生活加以具体分析, 也就是探究题了。
五、难度均衡
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选做的设题形式, 还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考生究竟选做哪一种文本更合适?虽然两类文本题目的最终得分允许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选择能力本身也是考查的目标, 但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在选文长度, 还是在难度系数、区分度等方面都应该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保持一致。但实际上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例如去年山东卷两题的平均得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低了1.5分左右;笔者统计本年度所带班级历次模拟考试中两题的得分差距, 有时竟然多达四五分。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就设题而言, 文本的难易, 题目的类型都应该尽力一致。以今年山东卷为例, 就文本选择来看, 可谓字数一致, 难度相当;但文学类文本四个小题考查的能力点依次为:19.理解语句含义加分析文章结构思路;20.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21.引用的作用、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22.归纳写作特点并加以探究。实用类文本四个小题考查的能力点依次为:19.筛选并整合信息;20.分析语段作用;21.筛选并整合信息;22.概括内容要点加探究文体特征。显然, 文学类文本涉及的能力点类型较多且以分析作用题居多, 实用类文本问号较少且以筛选信息题居多。由于筛选并整合信息一般可以直接从原文找答案, 而分析作用题思考的范围大且多需要自主表述, 一般情况下, 筛选信息多的题目相对容易些。再者从参考答案的字数看文学类文本也明显多出很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本套题目在设置上怕是有失衡的可能———实用类文本似乎更容易。而这本是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的。
8.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技法 篇八
一、命题思路与试题样式
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的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近五年来,一直延续了2009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对考生的要求,注重对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把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选择了实用类的文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筛选与整合、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考生对社会问题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进行关注,并有所思考。
梳理自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可知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用的文本材料,越来越倾向于“实用”,从前些年的“书卷气”(选择自然科学中的中医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文本)向社会科学类转变,希望通过小阅读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以外的文本,关注与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有关的文本,时代感、社会感强。
试题对考生的考查层级集中在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等方面;考查内容集中在“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方面。
近年来,试题由两道客观选择题与一道主观文字解答题构成,共9分。2013年的阅读文本是有关“传统建筑”的论述,探讨了传统建筑与文化选择之间的关系。第8题,选择正确答案D的比例为63.07%,难度系数为0.63,属于中等偏易题。第9题,选择正确答案C的比例为74.82%,难度系数0.75,属于容易题。第10题,文字解答题,难度系数0.49,属于中等偏难题。
二、阅读步骤与中心原则
阅读实用类(包括论述类)的文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做题习惯,按以下步骤展开:
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概意思,划出文中的重要的文字信息。如特殊指代含义的词,内涵丰富的词语,情感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句,概括句等。
其次,认真阅读题目,尤其是选项,然后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最后,把选项和原文语句进行一一比较,并根据题干,划定答题区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命题者往往在极其细微处设置错误选项,切不可马虎随意。
可见,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做题,中心原则就是四个字:信息比对。
三、如何“比对信息”
命题者往往在信息的细微处设置陷阱,或故意在逻辑上混淆误导,使考生在时间、情绪紧张的应考氛围中迷失方向,不能快速有效地比对信息,排除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近年来,常见的问题陷阱类型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本末倒置、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夸大其辞、指代不明、强加因果、曲解文意、表述绝对化、主次信息颠倒等。
那么,如何比对信息呢?
首先,找准比对区域。
就是要求考生能准确找到选项与原文的对应信息区域,再将文本与各个选项的对应点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信息转述过程中语义是否发生改变,发现转述中的差异点。
如2013全国新课标甲卷,第1题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其中B选项“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就为不正确。本题就“凤的形象”设问,信息域在第一段,而B项信息域也在第一段,“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的表述,与原文“似凫而大”的表述不一致,这个选项表述的内容不是题目问的对“凤的形象”的理解,而是对“鸑鷟”的理解,属于答非所问。第2题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中A选项对应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所以选项说“还没出现”不准确。
其次,紧抓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范围类的,如:大多、一部分、全部、几乎、仅仅、普遍、绝大多数。时间类的,如:目前为止、截止、未来、日前。确定与不确定类的,如:也许、可能、未必、一定、不一定、必然。程度限制语类的,如:很、十分、非常、最、基本、根本。以及代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如2013全国新课标乙卷,第1题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中B选项是对钱穆先生的话的解释,其迷惑性在于选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这句话。找到信息比对区域第一段后,原文中钱穆先生的话是:“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这句话中的“其”是理解本题的关键,很明显,这里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诸子”而非“《老子》和道家”,故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这句话中的代词“其”,就是考生做题时应紧抓的关键词。
再如2013江西卷,第7题A选项,原文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这么一个关键的时间类限定词,由此判断该选项表述错误。C选项,原文在“病毒”前有一个范围类的限制定语“通常的”,由此判断该表述错误。
再者,注意推理分析。
推理分析是能力层级要求相对高的层级,它不仅需要信息比对,还要求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进而推断和想象。而一个推断是否正确,应该从“推断是否符合原文信息”“结论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推断是否与文章主旨和感情色彩相一致”三个角度加以判断。
如2013全国大纲卷,第5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B选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包含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观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而认为“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变暖是自然的正常现象,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B项断章取义,将两种矛盾的观点揉在一起,造成自相矛盾,明显不符合原文意思。第6题A项不符合原文意思,A项前半句的推断与第一段的表述相符,而后半句明显与原文意思不符,是张冠李戴。第三段是作者在克罗宁博格观点的基础上,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的角度作出的分析,而非克罗宁博格本人的论证。第7题B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他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后”。
再如2013浙江卷,第9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选C。C选项对应的信息区域是第四段的第一句,原文说“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选项表述为“传统建筑产生危机”,即使联系第二句“过去的、现代的危机”,也不能认定是传统建筑的“危机”。此项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其次是“强加因果”,原文句意表转折关系,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有生命”,而选项却变成因果关系。另外,选项中“建筑师”的外延与原文中“许多建筑师”也并不相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推荐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7-10
高三实用类文本教案08-17
【实用】文秘实习报告11-08
实用银行职员辞职报告11-18
小贷公司实用调查报告方式11-13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10-19
【实用资料】施工技术部述职述廉报告07-21
人物访谈实用类07-24
金塔县农牧局农村实用人才调研报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