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精选8篇)
1.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一
荨荨专题
SpecialTopic
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43007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武汉)
摘要:本文针对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中存在的结构不平衡、管理体制障碍、操作环节障碍、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两条主要途径:一条途径是通过专营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扶持;另一条途径是选择弱势群体中的优质客户进行商业扶持。关键词: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F832.43A1009-3540200901-0025-0003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基本情况371016092万元、天门为。政策性专项担保基金余额2003自年开始,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万元。九城市人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并取得20086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截止年底,武汉城市圈了一定成效。其中,武汉、黄冈、鄂州等城市三年内实现22125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万元,其中了贷款余额翻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小额贷款带动就168191.3个人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业再就业人数累计达到万人,还涌现了一批就业636612414款万元。九城市贷款余额分别为:武汉万创业典型,如:武汉市居民陈水清,最初通过小额贷款2866156718421元、黄冈万元、黄石万元、鄂州万元、万元起步,从事城市废品回收,逐步发展成立“曙光***72孝感万元、仙桃万元、咸宁万元、潜江金地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已带动位下岗失业人员
而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又是利润低、风险大的一种行实力,促进担保倍数的放大,改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业,因而政府应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补充信贷关系。当单个担保公司实力不足以承担一笔业务资本金。二是建立对外募集股本金制度。担保公司应积时候,可以通过集团联保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规模实极引导中小企业入股,引入公司治理结构,向外募集股力,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担保倍数的放大,提高担保资本金,扩充资本。三是可借鉴潜江等周边县市经验,按金使用效率。11民间投资与政府投入:配套,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
(四)建立补偿和奖励机制参与公司投资建设;四是可拿出部分住房公积金、养老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社会效益显保险金等投资于担保公司运作。五是允许圈内其它担著的行业,建议武汉市和有条件的地区依财力情况每1%-2%保公司入股,最大限度地发挥担保公司担保功能,不断年按担保发生额的给予补充或一次性建立中扩大融资担保能力。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三)组建担保龙头,发挥规模效应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实力越大,获得银行贷款增信。同时对经担保机构担保成长起来的,产生效益的担保放大倍数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注册资本超过中小企业,每年从其产生的税收中安排一定比例,给予2000担保机构损失补偿准备或予以奖励担保机构,以发挥万元以上,达到国家有关条件的可以享受国家减其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推动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的免税收政策。政府应该着力推动小型担保机构的合作▲三方合作。重组工作,培育一批大型龙头担保公司,发挥龙头企业注释的带头辐射效应,带动城市圈内担保行业规模示范效①20084截止年月,在武汉市登记注册的、业务范围与信用担应。使得中小企业更加了解担保行业,密切企保互利合440保有关的各类机构共有余家。但真正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作,同时也可以使担保机构的企业效益得到提高,社会11务的机构只有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等家。效益得到放大。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形成互保机制。以主持人:谢崇礼会员制形式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担保机构、担保机成员:周永胜方爱国刘军陈翔构与担保机构之间集团担保、集团联保模式,增强整体责任编辑:吴莹
25期
荩荩专题
SpecialTopic再就业,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微型创业经过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审核后申报到银行的符奖”———城市服务业一等奖。下岗工人王四快,通过小合条件的贷款对象不多,影响了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6600额担保贷款万元创建华四创业香菇基地,带动的转化。600多人就业,实现年销售额多万元。
(三)弱势群体受关注范围狭窄有的城市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如:湖北仙桃北农一是目前关注较多的是这一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商村镇银行为当地养鸡协会提供“协会农户银行”而对这一群体改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这一层次的需3392008授信,为当地郭河镇养鸡业累计贷款万元。求关注力度不够。二是目前小额担保贷款涵盖对象相5年月,又与湖北通威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对较窄,除了武汉和仙桃以外,其他城市的扶持对象限++作协议,向水产养殖户推出“担保公司农户银行”授于下岗失业人员,其他人员如大学生、农村劳动力、科1000信模式,两年内合作发放贷款不少于万元;咸宁技人员创业等没有包括其中。通城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打工仔”返乡创办企业的(四)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小额担保贷款是政策性较强的业务,街道、社区等“回乡工程”,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和就业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创业的主要问题面临着人员少、经费紧张、工作量大的问题,财政担保部门面临着财政担保基金安全增值的压力,经办银行
(一)小额担保贷款发展不平衡20086一是贷款在城市间发展不平衡。据年月统面临着额度小、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结息手续繁琐等59.7%计数据,武汉市贷款余额就占了城市圈的,三个困难,相关激励政策、保障措施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省直管市此项工作稍显滞后,其中有壹个城市基本就约了相关部门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虽然没有真正启动。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发展不平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再就业领导小200863277衡。截止年月,贷款余额武汉为万元、咸组,但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工作实际上5064160宁万元、孝感万元,其他城市均为。三是地主要由人行和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协调难度大,缺乏对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重视程度不平衡。有的城市如其它部门和承办单位的协调和督办效力。逾期贷款代武汉、黄冈等地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偿机制运行不畅,代偿所需担保基金的扣划要经过经合。武汉市长亲自给此项贷款下达工作目标,并与各办银行、财政、劳动保障、担保公司等多部门审批,而目区政府签订就业再就业贷款目标责任书,分管市长亲前对各部门的审批程序、权限和职责缺乏明确统一的自带队外出学习考察,协调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参加促规定,使代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经办银行的积极进会或业务推广活动,并做重要讲话。在咸宁嘉鱼县,性。诸多环节互相牵制,使得小额担保贷款进展缓慢。人行、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都积极配合联
(五)操作环节困难多400手推进小额贷款,目前贷款余额已超过了万元,这一是信息不对称突出。金融机构面对众多的风险对于山区县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个别省直管市,因管承受力弱的客户,全面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信息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当地人民银行在协调地方政府开困难。贷款需求者与金融机构交往不多,信息获得和分展此项工作中难度较大,地方政府只是简单地比照省析能力也不强,对国家扶持政策和贷款手续等也不了里相关文件出台地方性文件,以应付上级检查。五是担解,更不懂得运用金融产品解决就业创业中的困难;二保基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圈担保基金的放大倍是交易成本高。贷款者认为贷款需要办理相关证件、资1.076数仅倍。产评估等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划算;三是反担保门槛高。目前反映较多就是担保公司普遍设立
(二)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一方面,广大就业再就业群体对小额担保贷款需了过高的反担保要求。2007求强烈。以武汉为例,截止年底,全市登记失业人
(六)服务形式单一11.9274884口万人,累计发放就业再就业优惠证本。一是宣传渠道窄。主要是相关政策、程序、要求的20%2按照失业人口的、每人万元额度保守数字计算宣传渠道窄、方式不多、力度不大、持久性不长;二是金4.8可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近亿元,而目前仅融产品少。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对弱势群体金融服务12414.6方式简单化,除了贷款外的金融服务很少;三是担保形万元。另一方面,据人民银行监测,圈内小额担95%式少,方式单一,专业组织、合作、协会等担保方式在武保贷款平均满足率达以上,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更100%汉城市圈内还不多。是高达,较高的贷款申请满足率表明,各经办金
三、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就业:相关对策融机构对经劳动社保部门和担保机构审查通过的小额建议贷款需求是积极予以满足的,不存在推诿现象。两相对照,说明由于此项业务贷款金额小、贷款申请审核环节
(一)以政策扶持为重点,增强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过多、贷款发放流程长、反担保门槛较高等因素影响,2620
荨荨专题 SpecialTopic1.产抵押和仓单、票据、经营权、应收账款和专利权质押扩大扶持对象范围。凡是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有资金需要的弱势群体都应成为金融机构支持的对象。贷款;三是寻求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发挥社会中介圈内各城市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组织,如行业协会、商户联保、产业链企业鉴证贷款的2.作用,分散贷款风险;四是对于专业性强、高风险高利发展专营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主要是依靠现有+润的项目,如科技创新企业,采用“保险银行”、“风险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下一步可考虑加快村镇银行、+投资信贷”等方式,创业成功的项目采用市场运作模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等专营小额信贷机构,并辅式筹集资金;五是引入社会资金对城市圈内担保机构之以相应政策支持。3.按股份公司模式进行整合,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担保加强经营风险控制。一是开展诚信建设和征信能力,为创业活动提供担保服务。知识的宣传,充分发挥弱势群体所在社区、居委会在贷3.前推荐、贷中跟踪及协助催收中的作用,有效解决金融重视对贷款项目和企业的配套政策扶持。一是支持弱势群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充分发挥担要将现有一切支持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创业中的积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司法系统和社会极作用。对于特殊创业,如归国留学人员和自主知识产道德评价系统在约束借款人诚实守信中的作用。权的科技人员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可以给4.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扩大政策倾斜力度。一是提高贴息贷款额度。圈4.内各城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扩大个人和劳动密集型小改进对创业主体的金融服务。除了提供信贷支企业贴息贷款金额,让资金额度更符合就业创业群体持以及基本咨询服务外,还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金的实际需要。目前武汉市已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最高融经济信息、金融产品知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征信5限额提高到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查询等方面服务,让创业人员感觉到金融机构是其创300范围将每笔贷款上限扩大到万元;二是降低贷款业可信赖助推手。反担保门槛。以下群体申请贷款均可考虑免除反担保:
(三)发挥协同效应,为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信用社区和信用乡镇推荐认可的贷款,正在创建信用业营造良好氛围1.社区推荐认可的贷款,第一次贷款及时还款、经营状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建议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申请的第二次贷款,参加创业培领导小组和各级政府都应把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工训、完成创业计划书并经过专家论证的人员和大学毕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体系;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定业生。反担保可以采取抵押质押,还可以允许机关事业期开展督导、总结、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单位工作人员、达到一定条件的居民、各级公共人力资三是出台《武汉城市圈金融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考源服务机构和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提供信用担保;三评办法》,以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增长为指是减免相关费税,降低弱势群体贷款成本。对弱势群体标,以扩大贷款规模为目标进行考核。2.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考虑按一定标准减免营业税、城市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一是政府部门积极完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说,免收属于管理善工作机制,消除影响就业创业障碍,做到就业创业环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增加担保基境“有障即清”、创业服务“有需即帮”;二是财政部门要金规模,完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每年通过预积极通过预算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劳动保障部门积极算方式对这两部分资金进行补充安排,以有效提供担保。扩大技能培训服务,扩大职业培训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降低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培训支出;三是人行分
(二)以商业扶持为重点,积极培植弱势群体中的优质客户支机构开展检查监测,协助增加新的金融服务机构,积1.极协调贷款经办银行增加网点、减化程序、提高效率。细分弱势群体,寻找支持对象。借鉴国外小额信3.贷模式,对希望得到发展的就业创业者,发放较高利率促进圈内联动。一是将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纳入小的贷款,以保证财务上的可持续。贷款对象可涉及:一额担保贷款支持对象,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农民工在本城是从事微利项目并且获得一定程度发展,具备一定风市就业创业申请贷款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对象;二是险抵御能力的群体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市场前景较扩大担保与反担保主体的范围,对为弱势群体的担保人好,但暂时困难,起步需要支持的项目;三是弱势群体和反担保人以及担保的资产可以扩大到城市圈符合条中的文化层次比较高,技术技能比较强,如大学生创业、件的居民;三是加大圈内信息交流,定期通报、相互促▲科技人员创业等,可能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四进、共同发展。是对一些中介组织如技能培训机构等提供商业性贷款。主持人:黄裕盛2.成员:冯安宁陈卫华刘绍汉郭德焐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财务可持续。一是合理进行责任编辑:吴莹贷款定价,扩大利率上浮幅度和盈利空间;二是推行资 27期
2.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二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 诸如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城市街道、旅游景点、公共场所中文名称 (包括街道、商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 标语、口号、商标、品牌以及企业 (公司) 简介、产品说明书 (简介) 、菜名 (菜谱) 到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等。在交际功能上, 公示语主要具有介绍、提示、指令和限制等特点;在表现形式上, 公示语具有简洁、规约和互文的特点。在中国, 一个城市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城市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 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检验, 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城市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本文对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合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指出目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发现, 近年来有关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这一方面说明目前许多地方公示语的翻译错误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与我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专家学者们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 列举出各地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 论述某一具体城市公示语翻译的有南京 (王银泉, 2006) 、北京 (金龙, 2005) 、广州 (杨国民, 2007) 等, 极少论及到区域经济圈或城市圈, 仅有涉及长株潭城市圈的。而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在我国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经济区在许多方面共享资源, 制定共同对外经济合作政策, 区域圈内许多方面需要保持一致, 才能协调发展, 其中公示用语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否则会给区域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带来障碍。
三、武汉城市圈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
为了解武汉城市圈公示用语汉英翻译现状, 作者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公共区域主要中英文公示用语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站点等, 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 发现武汉城市圈英文公示语在翻译方面主要存在拼写错误、死译硬译、信息失真、中式英语等语言和语用方面的问题, 并就如何有效纠正这些错译、误译的公示语, 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化进程, 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对策。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拼写错误。
公示语的拼写错误主要表现在字母大小写不规范、英文字母遗漏或多出, 单词拼写错误等。如某购物商场一层的导购牌:名表眼镜FAMOUSE WATCH&GLASSES, “名表眼镜”的英译文中“FAMOUSE”多了一个字母E, “GLASS-ES”是复数, 但和它并列的“WATCH”却是单数。应改为WATCHES, 所以正确译文应为“FAMOUS WATCHES&GLASSES”。“美容中心”被译为“LADIE’S BEAUTS CENTER”, lady的所有格形式的正确写法是“LADIES’”。这样的错误即使英语初学者也会发现, 但在该购物商场却频频出现。又如, “所有商品不还价All fixed prices, No bargain, “No bargain”应该改为No bargaining。XX大厦的“XX美容中心”的译文是Barcuty Salon, 应为Beauty Salon。仔细观察, 这样的错误不少。
2. 死译硬译。
死译或硬译是当前公示语英译的常见错误。死译或硬译是指译者直接按原文词句、内容、结构或顺序译出, 搞对号入座, 以词害意。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标牌和标识用词特点和行文习惯, 使人难以理解, 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在一家大型超市连锁店的购物导向牌上的英语译文错误还有一个共同的错误, 明明是用一个专门对应的词语就可以表达的商品, 其英语译文却被按照句子来翻译, 但又不是句子, 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动词短语, 从而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译文, 令人哭笑不得。这些导向牌包括“减肥茶”, “洗衣皂”, “洗手液”, “家具护理用品”, “洁厕用品”和“杀虫水”, 英语译文分别是Reduced Body Weight Tea, Washes Clothese the Soap, Washes the Hands the Fluip, The Furniture Nurses the Thing, Clean Restroom Thing, Kills the insect Water。毫无疑问, 这些译文犯了翻译中最常见的硬译和死译的毛病, 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翻译。导致死译或硬译的原因是译者对原文真正的含义缺乏理解, 或是在翻译时害怕漏掉原文的内容, 或不知语言乃是文化的载体。
3. 信息失真。
公示语是为公众提供实用信息的媒介。如果说信息意义不明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那么信息内容失真则会严重影响话语语力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 话语本身携带的信息是不真实的, 会导致话语中的陈述都无法成立, 信息接收者所做出的任何行为也都会徒劳甚至错误。这种类型的翻译错误在旅游景点的介绍文字中十分常见。例如某景区“方塘数亩”被译为“The pond is small and peaceful”, 一大 (数亩) 一小 (small) , 意义大不相同。“游客满意, 流连忘返”被译为“Only Satisfied Visitors Will feel at home”, 若回译该句, 则为:“只有满意的游客会感到宾至如归”, 令人备感诧异。再例如, 某食品店写着“热红茶—Tea;热奶茶—Milk;水冲方便面—Noodle”, 不明真相的外国游客恐怕要大呼上当了。如此种种带有误导性质的公示语, 给公众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也导致话语真实意图传输的失败。
4. 中式英语。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话语规则, 只有符合当时当地的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 一个公示语所传达的信息才能被广为接受, 这些非语言因素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实践中很多公示语的翻译都未考虑这一社会心理背景, 仅仅关注字面的机械翻译, 就是所说的中式英语。如某超市的“干货”被译成“Fuck Goods”, “Fuck”在英语中是含有污辱意义的词汇, 不应该在超市这种公共场合出现, 更难以让人接受。又如“民族园”被译为“Racist Park”, “Racist”充满了种族歧视的意味, 外国游客一看便心生厌恶, 更谈不上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某公园的入口处写着“No Spiting Everywhere”, 令人游览的兴致顿失。以上种种语用失误, 反映的不单单是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问题, 而很可能会被信息接收者归咎为信息传讯者的粗野或恶意行为。此外, 为最大限度地达到信息的成功传讯, 公示语在内容上要力争提供最准确、最充分的信息;为最大限度地理解、接收信息, 公示语在表达上又要保证最简洁、最直观的效果。
四、武汉城市圈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的建议
造成上述翻译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译者的中英文基础不扎实;母语的负面迁移;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城市管理方对公示语翻译不够重视。在国际化进程中, 要做到与国际接轨, 首先需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公示语垃圾、改善公示语翻译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 翻译界对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翻译准则等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公示语翻译的混乱局面;其次, 应该制定规范, 将汉英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常见的标准化翻译等整理出版;从事公示语翻译者应加强相关语言文化的学习;此外, 像户外广告的审批管理一样, 应明确公示语翻译的归口管理部门, 加强其监督功能和译者的责任意识。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当前各区域经济内部也加快一体化建设, 对外交往日趋平凡, 区域经济内各地公示语汉英翻译统一规范的矛盾也日渐显现。武汉城市圈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各公共场所的公示用语进行了搜集整理, 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有关翻译理论提出了整改建议。
关键词:公示用语,汉英翻译,城市圈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2) .
[3]牛新生.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 2008 (5) .
[4]邵有学.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 2009 (5) .
[5]易庆辉.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在翻译分析中的运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4) .
[6]赵小沛.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
3.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篇三
【摘要】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具有绿色环保产业的特征,天然契合了“两型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全面剖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旅游业 发展路径
一、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经济总体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为了振兴湖北经济,使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并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2003年11月,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综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突破口。
二、“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经济发展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因而,平衡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不是缩小开发的规模,而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特定的生态、地质、技术、文化与经济条件进行合理、有序、适度的开发。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市场秩序走向良性运行,对于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
(2)建立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稀缺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利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节约型社会恰恰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它提倡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是节约资源。旅游业发展只有在节约的基础上,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
2、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它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它时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尽可能多的欢乐、祥和、幸福。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旅游资源与怡人、怡景、怡情的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阐释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宜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结果,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人本身出发,不是把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通过生产和过程达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就是注重合理开发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土地总面积为5.81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总量占踞湖北省半壁江山。从自然资源来看,圈内现有3个山地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人文资源来看,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圈内有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武汉城市圈发展一体化旅游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旅游资源拥有地缘优势和良好的互补性,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城市圈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3%,占湖北省的57%;接待入境旅游者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占湖北省的43%,武汉城市圈为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初,武汉城市圈开始推行旅游对接营销方案,在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开发、旅游促销、旅游线路、旅游市场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由湖北省旅游局牵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建立了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联手结对、联媒宣传、联合促销、联企开发”的思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武汉市发挥龙头作用,先后与孝感、咸宁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城市圈内各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调查等活动;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成为城市圈的新亮点;以科教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圈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湖北省旅游局已安排专项经费,由武汉市旅游局组织各城市共同编制城市圈旅游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东湖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中氮、磷、COD、BOD5等含量显著超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明显滞后,“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城市至旅游景区之间道路等级较低,城市中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环保设施和标识系统不完善。三是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对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四是各城市对旅游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和联动机制,因而缺乏整体推进氛围和武汉城市圈整体形象。五是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界限、体制障碍、利益分割等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六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商业网点建设未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景点建设项目规划混乱,景点重复建设严重,景区内部管理无序,城市圈旅游发展大环境尚未形成。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使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使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得到协调、有序的持续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只能通过供求矛盾互动在事后,因此这种调节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和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需要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将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统一规划,确立城市圈旅游总体布局与资源整合方案,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并按总体规划计划安排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项目与区域。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加强项目招商与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
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应以“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向游客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知识,提高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倡导文明、和谐的旅游消费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环境保护体制为。制度是推行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保障,资源环境保护错综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付众多分散、流动的管制对象。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扩展与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在旅游业发展中,促进城市圈二元经济结构(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化,如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推进产业转型,如观光农场、休闲牧场的出现以及乡村休闲游、工业旅游的开展;在传统第三产业中积极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如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型酒店,对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创新,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原有产业结构状态,促进新的产业生长,如会展业、休闲娱乐业、旅游房产业、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等。推动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的挖掘,通过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促进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扩展与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传统生产方式,构建循环旅游经济系统,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形成。
4、完善旅游集散功能,为旅游业良性运行奠定基础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但武汉市及城市圈中各城市的交通建设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因此,应完善水、陆、空等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开通水上旅游运输专线、增设旅游专列、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实现快捷集散的目标;充分利用城市圈内现有交通设施,完善旅游城市之间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系统,使游客能方便迅捷到达旅游目的地,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论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两型社会”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它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业问题的有效理念,在这一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会带来旅游业发展上的变革,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鸿、张忠美:经济法视野下“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的构建[J].长江论坛,2008(2).
[2] 朱俊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9).
[3] 贾晓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两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J].理论与实践,2008(3).
[4] 李勤:关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 徐钰:武汉城市圈领跑湖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8-3-21.
[6] 程芙蓉:六项举措促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N].中国旅游报,2008-3-17.
4.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四
省市联合调研组
2012年第2期 ——本刊特稿
在武汉(1+8)城市圈,在生机勃勃的荆楚大地,武汉“一树独大”是长期的客观存在。怎样实现“大树底下好乘荫”、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怎样增强耦合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到咸宁作了调研,找到了答案,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经济社会在这里悄然发展前行
咸宁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由于建市时间晚,基础差,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块头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咸宁经济发展在全省市州中一直处于“摆尾”的位置。但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相得益彰。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从高标准规划的开发区建设现场到蓬勃发展的旅游景区,所到之处,突飞猛进的态势令人惊喜,跨越追赶的成就令人振奋。
(一)发展速度提速进位,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10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520.33亿元,同比增长15.9%,是2007年的1.8倍,近4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第1位和第1位,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翻两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5年翻番。2010年,咸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居全省市州第1位;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在全省市州排第2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分别排第3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第4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9∶41.8∶34.3调整为到2010年的19.4∶46.5∶34.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5%,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5倍。咸宁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完成税收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2%,在全省100多家开发区速度效益考评中位居首位。以文化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极大提升了咸宁的对外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市旅游接待人次由2006年的300多万增加到2010年的近1200万,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6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69%提升到2010年的11.8%,跃入全省三甲行列。同时,咸宁作为首批5个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和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会展、物流、商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加快推进荒山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以高效、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建有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135个,形成了以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建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6家。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投资40亿元,财政安排投资9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2.3倍和
4.3倍。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投产,武广高速铁路在咸宁设立了两个车站,2009年12月建成通车;投资106亿的武汉城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比原
计划提前23年动工;投资87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2010年10月份开工建设;投资近700亿元的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湖北咸宁核电站,2011年年底开工;还有投资16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以2座长江大桥、5条铁路、10条高速公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建设为重点的交通枢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都已提前实施或顺利推进。同时,武汉两个开发区“园外园”,广东、台商咸宁工业园,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批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这些都为咸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蓄了强大后劲。
(四)城乡面貌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8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咸宁中心城区扩张与提质并进,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和新的准大城市规划要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嘉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和向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五城一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5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由2005年的30平方公里、2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40余万人,大城市框架已拉开成型。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4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电、路建设全面加强,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地增值了,农村更加秀美了。
(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咸宁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机遇,大胆先行先试,坚持用发展、市场、创新、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在招商、金融、土地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通过专班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破解项目引进难问题;通过引进花旗、吴江、交行等金融机构和构建担保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通过吸引大户、企业开发、创新季节性土地流转,较好地破解了秋冬农业开发问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想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咸宁干部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同时,继续加强与省厅和武汉市的合作,与60多个省直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武汉企业100多家。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6元,同比增长15%,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7倍和2倍。近3年来,累计筹资2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医、业、居、养、安”等问题,特别是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机遇,一次性解决了困扰赤壁、崇阳50年的陆水湖移民问题。先后启动实施了市中心医院、咸宁职教园、武咸天然气工程、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传媒大厦、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淦河整治、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新建了一批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市场等。
二、主动对接融入是“第一真经”
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咸宁市坚持“依托武汉、融入武汉、服务武汉、发展咸宁”,把综合配套改革与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试点相结合,与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实践相结合,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甘当配角,主动对接,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积极融入大武汉,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南部重要板块,努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是城市圈一体化的骨架和载体。咸宁是湖北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由于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有区无“位”,严重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该市大胆改革创新,采用BOT+EPC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咸宁与武汉之
间的交通通道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还有在建的武赤线一级公路、武咸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圈南外环、武咸城际铁路等。其中,武广高铁已经开通,使鄂湘粤三地“3小时经济圈”内众多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咸宁与武汉、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强大的“同城”效应日渐显现;武咸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成为武汉城市圈率先开通的城际铁路。此外,杭瑞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咸通高速公路、通界高速公路、沿江公路、咸黄高速公路等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赤壁节堤航电枢纽工程、葛洲坝水泥配套码头、咸宁核电专用码头、潘家湾综合码头等港航项目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咸(宁)宜(春)吉(安)铁路、岳(阳)咸(宁)九(江)、鄂(州)通(山)铁路项目正在加紧推进;2010年,咸安、嘉鱼、赤壁纳入武汉新港统一规划。目前,咸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城市圈前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铁路。通过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二横五纵一环”区域骨架公路网,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咸宁即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集临铁、临高速、临港、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凸显。
(二)坚持互利共赢,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双向转移是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整合发展、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培育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是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任务。咸宁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存在规模小、基础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推进产业大发展,该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武汉的产业优势,搞好产业配套服务,发展与之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下游产品,催生一批配套产业,形成“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的互动发展格局。咸宁的同志介绍,该市以发展壮大产业链(集群)为突破口,突破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性扩大招商引资,突破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大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构建农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系。成功引进武汉精武鸭业,建设崇阳精武鸭产业基地,推行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羽绒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模式,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将打造成中国鸭产业城;嘉鱼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与武汉市之间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将打造“嘉鱼蔬菜”国家级菜园;此外,赤壁猕猴桃产业、咸安肉鸡产业、通山精品水果产业、通城油茶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工业方面,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以“园外园”为载体,推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咸宁(广东)工业园、咸宁(台商)工业园建设,探索建立了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合作双方分税制度,采用按比例分成、银行直接拨付的方式,实现了产业转移、利益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了以咸宁核电、蒲圻火电、凯迪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洁丽雅、精华等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以红牛、黄鹤楼酒业、今麦郎饮品等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以合加环保设备、台湾光宝、能一郎电池、玉龙机械等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林浆纸一体化、森工科技产业园等为主的森工造纸产业,以华新和葛洲坝水泥、华夏建龙、方圆船舶、钒矿产业、涂附磨具等为主的冶金建材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2010年,六大工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服务业方面,在武汉的辐射带动下,咸宁做大做强旅游、信息、金融、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为抓手,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业。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三江、万豪、瑶池等武汉著名旅游企业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咸宁温泉正成为湖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极。通过产业转移互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武汉企业自身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互
利双赢。
(三)立足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该市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教育、文化、卫生等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卫生领域,与武汉市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在人员培训、对口支援、转诊优惠、联防联控、资源共享等十个方面展开合作。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咸宁同济医院,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该市2011年将投资7亿元新建的咸宁中心医院交由武汉同济医院全面托管,同济医院派驻院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输入品牌、人才、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常年派专家到咸宁医院坐诊、住院查房、主持手术。咸宁及周边鄂南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武汉同济医院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在全国开创了托管三甲医院的先河。在教育领域,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中部职教城。职教城占地1万亩,由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举办,咸宁市具体承办。在进一步整合全市现有16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引进武汉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就业,建成后在校生规模达到8-10万人。目前,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商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已决定来职教城设立分校。同时,咸宁市还与武汉市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积极引进武汉市重点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等设立分校,在学生互访交流、教育干部异地挂职锻炼、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提升该市基础教育品质。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提标政策全面落实,大学生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试点有序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优抚安置、灾民解困等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了医保、养老保险异地结算。
(四)加强商贸合作,着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市场的分割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首先在区域市场一体化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动。我市先后引进了武商量贩、中百仓储、中商平价、银泰百货等知名商家,中百仓储还将在咸宁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武商集团将在咸宁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综合体。武汉小蓝鲸、武汉三
五、艳阳天、湖北三
五、肯德基、麦当劳、华氏兄弟影视城等餐饮娱乐业也纷纷进驻咸宁。全市40%的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进入武汉,走向全国。二是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了解,该市与武汉市建立了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等新机制,两地通信资费套餐改革顺利完成,企业在“异地冠名”、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享受与武汉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咸宁市旺盛的融资需求、广阔的发展市场和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备受各家银行的青睐,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纷纷进驻,打破了传统的中、工、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该市的垄断地位,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吸引了广东碧桂园、福星惠誉、洁丽雅地产、武汉长青等知名企业到该市投资兴业,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市场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无障碍流通。据咸宁的同志介绍,现在在咸宁购房基本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咸宁本地购房三分之
一、武汉购房三分之
一、广东周边地区购房三分之一。
(五)打造宜居城市,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咸宁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54.3%,优良空气指数天数高达365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也是武汉的“后花园”。近年来,咸宁以建好武汉后花园、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等措施,耕地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着力打造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咸宁市与华
彬集团正式签订了《湖北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书》,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在金桂湖及周边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高科技观光农业园、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绿色体育运动健康园、休闲文化产业园、未来人居示范园的五大低碳示范园区,目前,正在紧张进行规划、踏勘、设计等前期工作。同时,该市已联手皇明集团、西门子、省联发投公司等品牌公司加快发展低碳产业、生产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应用低碳技术,使低碳经济成为咸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赤壁晨鸣纸业纳入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嘉鱼盛宇、崇阳京钒等企业正在申报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全市已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4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启动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与武汉市、鄂州市共同建设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依法关闭了100家多小造纸、小水泥、小炼钢企业,全市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8%以上;化学需氧量削减2340吨,二氧化硫减排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该市先后荣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三、几点重要的启示
近年来,咸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定位,发挥优势,主动在产业、交通、市场、生态等多个领域加快与大武汉的对接,形成了主动融入、全面融入的良好态势,取得了突出成效。这些生动的实践,在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融入“大武汉”,思想融入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的融入发展,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观念的融入,有“高攀”的勇气、有“舍得”的诚意、有“甘当配角”的胸怀、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在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初,咸宁市迅速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展开调查研究,在充分学习考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城市发展定位,即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紧贴湘赣、面向全国,努力把咸宁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优秀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示范基地、低碳经济示范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最宜人居、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同时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形成了“甘当配角,主动融入,借力武汉,发展咸宁”的思路,并在全市形成了共识。
(二)融入“大武汉”,产业融入是核心。融入的根本目的,是在融入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产业融入作为融入的核心,积极主动地推进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咸宁毗邻武汉,处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连接轴上,武广高铁、京广铁路、高速公路在此相连,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切实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发展的优势,咸宁市提出了“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上游在武汉、配套在咸宁,成果在武汉、转化在咸宁,工作在武汉、生活在咸宁,餐桌在武汉、菜篮在咸宁”,真正把咸宁建成武汉“后花园”的产业融入新思路。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咸宁陆续承接了武汉市一大批产业和企业,成效斐然。这也是该市实现持续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力支撑。
(三)融入“大武汉”,体制机制融入是根本。要实现融入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互利共赢的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由于地区利益分配、行政体制分割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武汉城市圈在五个“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要突破城市圈发展的障碍,解决制约城市圈
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城市间发展的“无缝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圈。为更好融入武汉,咸宁市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在产业协作上,突破行政壁垒,采取土地指标调剂、合作办园、土地和产业资金合股、园区和园区共同投资等方式组建产业发展平台,对承接的产业实行“利税分成、利益共享”,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咸宁“园外园”项目已与咸宁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
(四)融入“大武汉”,环境融入是关键。营造有利于融入的环境,特别是营造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政策软坏境,是实现融入的必要条件。产业要对接,交通必先行。近年来,咸宁抢抓科学发展观试点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宝贵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策划并实施了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武嘉一级公路、咸宁(嘉鱼、赤壁)长江大桥、武广高铁咸宁南北站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拉近了咸宁与武汉的时空距离。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有效对接,还需要更为优越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咸宁市坚持由表及里抓环境,在抓好城市交通基础实施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造行政审批流程,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与大武汉相同甚至更为优越的发展软环境。这也是武汉企业纷纷入住咸宁的重要原因。■
联合调研组成员:
5.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五
边 吉
2009年第2期 ——两型社会试验区
最近,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2008年—2010年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做到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积极有序地推进改革试验。现将该计划简介如下:
改革试验主要内容
(一)资源节约领域(4项)
1、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重点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资源,拓展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申报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
2、资源价格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绿色电价机制,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推进城市水业改革,走城市水业产业化的新路。
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枯竭企业扶持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开展再制造示范工程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创建生态示范园区试点。建设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园区。开展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省地环保新技术示范试点、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城市圈废弃电池回收网络。
(二)环境保护领域(6项)
1、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加强水系、水域治理与管理。探索发行水专项债券。
2、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开展汉江中下游水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
3、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圈域内环保督查中心,完善协同监控管理体系,实行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完善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建设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建立减排工作的考核体系。
4、水环境保护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村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开展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健全梁子湖、沉湖等水域管理机构,加强湖泊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建立城市圈水质监测网络。
5、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尝试建立圈域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
6、推进清洁生产试点。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改革试点、垃圾处理改革试点。
(三)科技创新领域(5项)
1、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2、区域创新体系示范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城市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
3、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探索与各市省级开发园区合作互动、快速发展的模式,开展“园外园”试点。选择圈域内条件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比照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4、推进人才一体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武汉人才市场发挥国家级人才市场的示范带头作用。破除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质互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试点工作。
5、人力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途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领域(4项)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两型”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完善产业政策,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开展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旅游会展业综合改革试点。
3、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改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试点。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五)统筹城乡发展领域(7项)
1、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开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村庄整治工程试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社试点,现代农业发展试点。
2、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开展专项救助制度改革。
3、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试点。开展共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试点。推进电信资费改革试点,降低城市间通信资费。开展“一卡通”工程建设。
4、综合交通改革试点。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武汉新港。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统筹优化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争取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
5、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展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6、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7、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
(六)节约集约用地领域(4项)
1、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开展圈域内土地置换试点。建立圈域内基本农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完善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调整和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2、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
3、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流转交易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迁村腾地”试点扩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试点。
4、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开展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七)财税金融领域(4项)
1、财税体制改革试点。争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开展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机制改革试点。开展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改革试点。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水资源税。探索开展环境税试点。
2、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一是推进金融一体化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同城化管理;理顺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异地贷款管理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银行卡同城化进程,推出“武汉城市圈形象卡”。三是争取成立光谷科技银行。四是争取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五是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六是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3、金融市场改革创新试点。一是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推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三是争取将武汉纳入全国统一的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监管体系。四是开展保险产品创新试点。五是创新债券融资方式,扩大债券市场融资份额。六是争取建立全国性的稻米等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中心。
4、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三是农民抵押担保方式改革创新,依法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四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五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试点。
(八)对内对外开放领域(3项)
1、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改革试点,重点发展IT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争取设立国家级服务贸易综合示范区。
2、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是完善“大通关”制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根据需要并按程序批准在相关城市设立海关机构。二是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全力争取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尽快筹划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工作,实现“区区联动、一体化管理”;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阳逻港的“区港联动”机制;争取设立武汉综合保税区,实现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出口加工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阳逻港及天河空港的多点一体化管理,建立政策共享机制,推动各类保税资源的互动共享。争取武汉出口加工区扩展保税物流功能。适度增设出口加工区。
3、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推进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一体化。
(九)行政管理领域(1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工商企业的脱钩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是开展扩大自主发展权改革试点。六是开展行业协会改革试点。
改革试验责任分工
1、城市圈9市政府作为改革试验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本市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计划。各市除承担相关改革专项所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外,可在38项改革试验其他任务中选择部分改革内容开展试点。
2、省发改委等19个省直牵头部门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相关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牵头单位要按照本行动计划专项改革的要求,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在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时,要做好与9市衔接工作,每个改革专项的试点任务原则上明确2个以上的实施主体。
3、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中央在鄂单位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配合部门,应主动指导、配合、支持改革试验工作,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除有牵头任务的部门外,其他部门都要依据改革专项的相关任务,制定子项改革实施方案。
4、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和考评。
改革试验工作要求
1、完善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实行滚动实施,在任务安排中,可根据改革试验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对需要统筹的事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及时与9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衔接协调。
2、规范有序推进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对改革专项实行项目管理,制定管理办法,促进改革试验顺利推进,防范和减少改革风险。对涉及到财税、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实施方案,要按程序报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根据需要对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论证和协调,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
3、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推进部省合作,主动争取支持和互动。
6.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六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实现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按照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思路,坚持突出特色、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的原则,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努力使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4月7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实现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就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以武汉市为核心,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市构成的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使其发展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2.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增强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3年,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国土面积、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产总值、59.36%的地方财政收入、58.64%的固定资产投资、62.59%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更好地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武汉城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加快以武汉市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有利于加快湖北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实现中部崛起,促进长江中游经济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
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4.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武汉城市圈建设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的优化整合。二是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城市圈内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中要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联动发展为目标,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坚持以各类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各类中介组织等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壮大,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五是坚持以政府调控为推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要通过提出目标、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武汉城市圈发展。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分步骤地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基本框架,有序启动相关高速出口通道项目建设,城市圈内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合城市圈各类市场资源,初步构建区域大市场框架;启动跨区域企业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圈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至3个百分点。中期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实现城市圈内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公用通信网的现代化;形成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原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群、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区域优势文化产业,提高城市圈文化品位;城市圈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5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00元;武汉市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其他八城市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0%左右。远期目标:武汉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区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三、加强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6.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武汉城市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综合运输体系,重塑“九省通衢”的新优势。以实现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加快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武汉至襄樊高速公路、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和洪湖新滩东荆河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以及武汉高速出口公路建设,抓紧做好荆岳长江公路大桥、黄石长江二桥前期工作,使之尽早开工建设,尽早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公路通道银(川)武(汉)线为主轴、连接武汉周边城市、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抓好国省道、县乡公路改扩建和乡村公路建设。以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第四大铁路路网中心为目标,加快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和武
九、汉丹铁路扩能提速工程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地新建武汉、黄石火车站,争取国家尽早建设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铁路,进一步提高武汉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加快城市道路和轻轨建设步伐,使轻轨逐步向孝感、鄂州等地延伸。抓好武汉公路主枢纽客货运站场建设和武汉天河机场、武汉港区、黄石港区改扩建,建设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7.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全省关于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邮政、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促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不断提高城市圈特别是武汉市在全国信息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以推进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间互联互通,率先做到政务信息公开。继续抓好武汉市宽带信息交换中心、武汉市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建设,努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城市,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进程。
8.加强能源建设。构建完善的能源供给网络。抓住西电东送、三峡电力外送、全国联网的机遇,以武汉市——黄冈市——黄石市——咸宁市——武汉市50万伏环网为主干,做好电力配网的建设,适当提高输配电压等级,保证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抓住川气出川和西气东输的机遇,搞好城市圈内城市燃气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利用即将建设的沿江铁路和现有铁路,积极争取运力,通过签订长期的煤炭采购合同,确保不断增长的煤炭需要;适时启动沿江输油管道的建设,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业的原料供应。加强能源点尤其是电源点的建设。黄石市煤矿要重点做好增产扩能和煤层气勘探及开发的工作,其它小煤矿也要在注意安全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江汉油田要通过提高开采技术水平,稳定产量,同时做好油井的保护工作;通过示范项目逐步推进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适当加快风力资源的开发;电源方面重点抓好城市圈内规划的大型电源点和核电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逐步形成多种能源供应渠道,完善能源供给和保障体系。
四、集聚产业群,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9.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与武汉市核心发展区融合互动,以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带。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市产业集聚带;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集聚带;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集聚带。加快黄石、孝感、仙桃市等城市建设,增强发展实力,强化与武汉市产业核心区的互补对接功能,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发展。
10.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产业融合、行业整合、企业联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群集聚,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群。充分发挥武汉市的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依托东湖、葛店、磁湖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形成若干有规模、有特色、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主体,以光通信、激光加工和消费类电子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武邮院、长飞公司、NEC公司等优势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市磁湖高新区等发展园区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及配套能力,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辐射鄂州、黄石、孝感市等城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快以武汉市庙山医药工业园和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医药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合成新药及现代中药产品,加强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群。
——原材料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群。积极推进钢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重点支持武钢、冶钢、鄂钢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以武钢二冷轧、硅钢改造等为重点的结构调整项目,力争3至5年,武钢总体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板带钢生产基地。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加快武汉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填补我国中部地区乙烯工业的空白。通过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开发及深加工。积极支持华新等一批建材企业搞好以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竞争力。加大以武汉市为重点的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快发展汽车用新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产品,在武汉、鄂州、黄石、孝感、仙桃、潜江市等城市形成相对集中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群。
——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新东风为龙头,以武汉市、孝感市等城市的汽车及零配件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轿车、轻型车和专用车,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城市圈内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以武船、青山船厂、南华高速船公司为主体,重点发展军民用客货船、海洋工程船、特种专用运输船、船用关键设备,大力发展船用机械等配套产品,形成船舶制造产业群。加快系列激光器的开发和激光加工成套设备产业化步伐,加速高性能数控系统及设备、光纤传感器等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步伐,积极发展大型输变电及发配电设备、新型环保设备、轻型直升机、非制冷式红外热成像系统、新型智能医疗保健器械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努力开拓市场,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形成机电一体化产业群。——轻工纺织及以烟酒为重点的食品产业群。围绕城市圈内烟、酒、奶、水、面等特色优势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支持武烟等龙头企业强化资源整合,强化协作配套,集聚放大品牌优势,发展壮大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文化用纸、包装纸板及纸制品、防伪包装、彩印包装等产品,提高产品加工深度,逐步形成造纸及包装印刷产业链。做大做强日用化工产业。以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市等城市优势企业为龙头,以高档服装面料、西服、时装、针织内衣等为重点,上下游产品延伸,形成服装加工链。支持汉派服装企业创立汉派服装品牌,形成汉派特色。加强纺织服装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和联合重组,围绕服装的配套和产品档次的提升,加快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无纺布等辅料和配件以及中高档毛料、产业用布、麻纺、丝绸等重点产品,建设发展仙桃、天门市棉纺织基地,形成纺织服装优势产业群。
11.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区位、交通、通讯、市场设施以及产业基础等优势,运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进、企业运作、行业协调”的方式,加快优化物流资源配置,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需求。进一步加快武汉城市圈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制订出台鼓励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及其部门间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和现代物流企业间协同运作机制。加快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基地、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城市、城乡小件快递系统等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培植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主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企业、物流信息企业、物流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群。努力改善物流企业投资经营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武汉市商贸流通业发达和四大商业上市公司网络完善的优势,加快流通业态创新,以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积极推动四大商业上市公司把仓储超市和便民超市延伸到城市圈内各城市,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二是充分利用武汉市的科教资源,鼓励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的研发机构与周边地区开展联合办学、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共建技术创新基础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武汉市的科研机构建立面向周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鼓励武汉市的科研人员以各种方式为周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圈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襟江带湖、山清水秀的人文自然景观特色,加强资源整合和市场共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报业、出版、影视制作业,建设以武汉市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和鄂东鄂南为主体的环武汉市两大游憩带,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楚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等专项旅游为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旅游业,培植旅游精品名牌,扩大旅游产出规模,形成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群。
12.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武汉市的大市场、大流通优势,以提升优质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为重点,推进优势和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品牌优势。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改善农副产品品种、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培育跨区域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进食品、纺织、造纸、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产业链延伸与农业产业化对接,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群,做到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建立新型农商关系,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以武汉市为市场营销中心,通过连锁超市、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
五、加快共同市场建设,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1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中央银行和众多商业银行区域分行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推进武汉市以票据市场、保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等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设,并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近期要以武汉市为主体,以整合圈内国有经济资源为重点,扩大产权交易功能,整合各城市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以武汉市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理顺金融机构管理体制,调整隶属关系,适当下放贷款权限。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鼓励联合组建实力强、机制活、管理规范的大型证券公司,引导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跨地区业务,积极发展区域性的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加强创业风险投资,成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构建城市圈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武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整合各城市商业银行资源,组建区域性银行集团,提高城市圈内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资金实力。鼓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公司以武汉市为经营管理中心,重组城市圈内中小金融机构,组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要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开展异地贷款业务,推动信贷市场地域融合。建设和完善银行资金拆借信息系统,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交易规模,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健康发展。以国家支持的武汉市个人信用征信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城市圈社会征信体系,实现城市圈内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建立城市圈诚信机制。
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等基础优势,提升功能,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巩固发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西汉正街建材市场等3至5个交易额过百亿、管理水平较高的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工业产品专业市场,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大市场和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强化集聚功能,发展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品及服装、光电子及其他高新技术产品等重要工业产品区域性交易市场,提高石油、建材、机电、汽车等生产资料市场的规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依托资源和信息中心优势,优化布局,壮大规模,推进粮、棉、油、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市场加快发展和资源整合,建设武汉市全国性的粮食、棉花等大型中心批发市场和黄冈蕲春药材市场,积极探索和争取开设期货等新的交易方式,扩大交易量和辐射区域。支持武汉农产品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促进城市圈内名、特、优及鲜活农产品方便、快捷地进入本地区乃至全国大市场。
15.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加快技术市场发展。依托武汉市科教优势,建设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和连接全省、全国的技术市场网络体系,推进科研项目的协同攻关、科技成果的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在城市圈内的转化率。进一步发展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以武汉市为中心平台,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城市圈内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互通、网络对接、资源共用。规范市场准入,促进要素流动。
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16.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充分发挥长江和汉江、京广、京珠和沪蓉等重要交通干线在沟通城市圈内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以沪蓉、长江为大通道的东西向发展轴,以京珠、汉江和京广为大通道的南北向发展轴。沿这两条主要发展轴线,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强化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延伸,形成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构架。
17.明确定位,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加快武汉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交通中心的建设,着力提升武汉城市综合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强化武汉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的产业延伸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周边城市要依托武汉市,充分发挥地域相接、经济相融、人文相通的优势,在产业发展、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强与武汉市和其他各城市的融合互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比较优势,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18.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规模结构。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武汉市在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黄石市鄂东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增强黄石市经济实力和集聚能力,加快黄石市发展成为城市圈次中心的步伐。促进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规模有效扩张。大力发展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把各级城镇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区,有效承接武汉市等地外来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区域性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建设。
七、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政府协调
19.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动机制。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城市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市长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检查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需要领导小组研究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发起组建城市圈区域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规划、协调、咨询等服务职能,促进城市圈内各企业间的合作。
20.加强各城市中长期发展的规划统筹。启动武汉城市圈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城市圈内城市体系、功能分区、产业重点、基础设施、要素流动等,明确各市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编制完成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执行。各城市要加快修订和编制完善各自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对接、协调发展。
21.加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认真清理城市圈现行各项政策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歧视政策,建立九市“软环境”综合评估机制,为城市圈内企业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
22.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政支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协调各市利益分配关系。清理并协调各市地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合理整合财政资金,注重吸纳民间资本,支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加大省对城市圈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设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地区的水、电、气的投入,改善城市圈内的企业发展硬环境。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城市圈内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执行对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
2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在社保资金调剂、扶贫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融资和金融政策,加大对城市圈内的高速公路、国际机场、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各城市对传统产业特别是武汉、黄石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持和引导符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的特定项目和厂商落户或进入本地区。
24.加快建立武汉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联合招商引资。加强各城市电子政务平台和重点项目库建设,形成商务信息资源及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互通;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产业政策、宏观经济预测、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情况、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等信息。充分利用武博会、武洽会等国际性活动平台,联合策划设计重大项目,共同开展对内对外重大招商活动,协调各市吸引投资优惠政策,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征信系统,树立城市圈整体品牌形象。
7.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七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1+8)个城市。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经济分工、合作、竞争的主要力量。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城市圈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资本是建设和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纽带,是武汉城市圈最稀缺的资源。上市公司是武汉城市圈的融资主体,是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取决于资本总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在微观层面上,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回报率高、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吸引的投资增多,而资本回报率低、盈利能力弱的公司投入资本减少。
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对于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方军雄,2006)。为此,本文以全部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按注册地址,即注册地址在武汉城市圈内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变化展开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资本配置效率的度量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资本配置效率可以反映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所以,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很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多种度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
1. 用资本的流动性度量资本配置效率。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国际化可以使资本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可以使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本和分散风险,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Ross L.和Sara Z.(1998)、AlmeidaH.和WolfenzonD.(2005)等的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
2. 用托宾Q值或托宾Q的离散程度度量资本配置效率。托宾Q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和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与公司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反映的是公司现在1元的资产所代表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果托宾Q大于1,即现在1元投资所获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大于1,那么,公司就有积极性去发行股票,然后进行投资,这会导致资本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在完善的市场中,托宾Q应该等于1。所以,托宾Q值或托宾Q的离散程度,可以反映资本配置效率。Abdul A.等(2005)、范学俊(2008)运用了这种方法。
3. 用边际资本产出或边际资本产出的离散程度度量资本配置效率。用K表示资本存量,△K表示资本增量,用Y表示年度总产出,△Y表示总产出增量,则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等于△Y/△K。当ICOR提高时,说明单位资本增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资本的配置效率上升。而且,资本在具有不同效率的行业间流动,会使各行业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趋同,所以,各行业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的离散程度,也可以反映资本配置效率。张军(2002)、沈能、刘凤朝(2006)运用了这种方法。与这种方法类似,刘赣州(2003)采用产出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作为资本在各个产业部门的配置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的判断标准,即在资本配置最优状态下,各项投资的边际产出相等。
4. 用投资弹性系数度量资本配置效率,2000年,JeffreyWurgler提出了一种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即用资本对于盈利的敏感性(投资弹性系数)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借鉴Jeffrey Wurgler的方法,研究中国的行业资本配置效率或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比如,冯玉明(2003);汤伟、赵昕(2004);韩立岩、王哲兵(2005);张魁伟、许可(2006);曾五一、赵楠(2007);蒲艳萍、王维群(2008);夏天(2008);俞颖(2008);孙文博(2009);韩昱、花小安(2009)等。但大都与Jeffrey Wurgler一样,着重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的研究,而从企业层面进行的研究很少。
在上述四种方法中,Jeffrey Wurgler采用的投资弹性系数更适合于度量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但直接运用Jeffrey Wurgler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又存在一些问题。
Jeffrey Wurgler2000年提出的计量模型如下:
这是一个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式中,I表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V表示增加值;i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显然,η是I对V的弹性,即V增长1%所引起的I的增长率,可以用于衡量资本配置效率。
直接运用这一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问题有:其一,V可以用公司的一年的利润总额或净利润、现金净流量表示,但有一些公司的年度利润总额或净利润、现金净流量是负数,相邻两年的V的比值也可能是负数,其自然对数没有意义。其二,由于新上市、退市或兼并收购,不同年份上市公司的数量不一样,不同年份的I、V的可比性不强。
所以,本文采用如下计量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
上式中,Y表示公司的固定资产净值(投资额),X表示公司的利润总额(盈利额),i表示第i家公司,t表示第t年。显然,β1表示投资额与盈利额之间的关系,是1元的盈利所引致的投资。β1越大,说明1元的盈利所引致的投资越大,说明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吸引的投资较多,所以,资本配置效率较高。
(二)研究对象和样本数据生成
以2005—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S-MAR数据库选择样本数据:第一,组合选择沪市A股和深市A股;第二,在地区中,选择湖北省,得到全部湖北省上市公司。然后,根据注册地进行筛选,得到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共23家,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共25家;第三,在CSMAR“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的资产负债表中,查询并导出每家公司每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在利润表中,查询并导出每家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
二、统计分析和结论
首先,对2005—2009年的全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以考察总的资本配置效率;然后,分年进行统计分析,据以考察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利用SPSS11.5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部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全部样本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表3)。
注:**: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双尾检验)。
(二)分年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分年样本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6)。
注:**: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双尾检验)。
(三)结论
1. 全部样本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752,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润总额的相关度较高;回归系数B1为3.646,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1元的利润所引致的投资为3.646,资本配置的效率较高。
8.“观察”武汉城市圈 篇八
10月12日,湖北广水,一年一度的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论坛在此举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论坛是迄今唯一一次在“观察员城市”举行,论坛的主题也定为“聚焦观察员,融入大武汉”。
观察员城市是在武汉“1+8城市圈”划定之后增补进来的成员。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观察员城市可参照适用本条例,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湖北共有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三个观察员城市。
“现在很多地方都想办法入圈,入不入圈不重要,把自己发展好才是最重要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友凡说。
“入圈”
据介绍,在最初的“武汉城市圈”战略中,广水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更大的区域发展机会,该市随即制定了“融入大武汉,促进大发展”的方略,并迅速付诸行动,在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寻求定位突破。
该市首先通过多方引导本地企业积极主动挂靠武钢、武烟、武船、武重、武鼓、武车等企业,在产业链延伸配套发展上做文章,促进本地金属冶炼、精品卷烟、风机制造、造纸包装、医药化工等产业快速壮大。在农业上,面向武汉广阔的市场空间,广水加强了与武汉大型农超、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广水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致力打造成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旅游业方面,切实加快本土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通道、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将广水打造成“辐射200公里、车程2小时、休闲度假2天”的武汉后花园。
此外,广水还在科技成果转化、商贸物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与武汉实行对接,并都取得相应成绩。
广水市积极融圈的举动引起了湖北省和武汉市各级领导的重视。2009年元旦过后,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秦尊文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到广水专题调研后表示,广水融圈优势十分明显,将向省政府提交接纳广水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建议。
几天后,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省长李鸿忠在参加随州代表团座谈时,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广水融入武汉城市圈。
2009年2月10日,广水市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城市,成为继洪湖市、京山市之后的第三个观察员城市。
“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国家也好,省里也罢,都会从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努力给予倾向性政策,以支持其快速发展,这是现在很多地方都争着要入圈的主要原因。”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说。
“不管你叫不叫圈,叫个什么圈都不重要,都只是作为湖北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一种外在形态,而不是传统的行政区划,更不是大家都挤在一个财政锅里按比例分层吃饭的关系。”宋亚平表达自己对城市圈概念的理解。
圈内
据武汉市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曾晟介绍,三年来,武汉市和圈内各兄弟城市积极参与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各城市实力明显壮大,合力明显增强,民生明显改善。
“第一年主要是完成了总体策划,编制了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形成了“56531”实施框架体系(即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支持政策、5个一体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和1个重大项目清单);第二年主要是形成工作局面;第三年主要是推进工作实质性进展。“湖北省综合改革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培锦表示。同时,他也坦言,回顾过去三年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圈一带”的龙头作用发挥还不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
“现在的客观态势不容乐观,因为整个城市圈的发展很不平衡,具体来讲,尽管武汉一城独大的局面极其明显,但当前并不算强大。”宋亚平认为,武汉城市圈仍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需要不断的从周边吸取各种生产要素以补充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很难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事实上,城市圈的8个城市中,5个地级市和3个省直管市都是“小鬼当家”,综合实力很弱,有的甚至比不上沿海一个中等县城的发展水平。7个地级市代管的15个县级市和市管县实际上都是广大的农村。“这种一个大都市,八个小县城,其余都是尽是农村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有效改观,武汉城市圈将名不副实。”说起这,宋亚平有些激动。
换个角度讲,“1”与“8”不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宋亚平解释:“武汉城市圈现在的力量不对称,一边是比较先进发达的大都市,一边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农村,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利益诉求的悬殊终究是要分道扬镳的,所以我们要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就必须解决武汉周边地区广大农村的城镇化问题,让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个可以相互共存,相互取长补短的理智平台。否则双方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这个城市圈永远都搞不拢。”
因此,专家建议在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时,首先要打破陈旧的城乡二元结构,稳妥推行新型城镇化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让圈内圈外的城市城镇与县城乡村的传统差别在相互磨合中逐渐消失,各种共同利益在相互促进中稳定增长。
圈外
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快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武汉城市圈内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发展壮大县域城镇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县协调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必由之路。
而坚持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让武汉城市圈内有关的广大县域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镇迁移和聚集,同时使农村的地势、资源景观、产品产业机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明细、行政管理制度等也要随着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这样就逐步形成门当户对的有利条件。
只有当城市圈内的广大县域农村都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武汉城市圈才真正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能够实行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整体。
“现在很多地区对于进入武汉城市圈非常在意,到处寻求工作来争取入圈的机会,认为只要入圈就可以获得很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我们认为这充分反应了这些地方的领导人有一种抢抓机遇的意识和为本地区谋求福祉的社会责任感。“刘友凡表示。
武汉城市圈这个战略理念的提出,一度经过了很多过程。“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想到中央去争取资金、人才、项目的支持,最后才有了武汉城市圈,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也是都是当初为了争取中央支持而找的一个理由,武汉城市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人工的概念。”曾经参与“武汉城市圈战略”筹划的宋亚平说。
事实上,很多地方领导人认为,只要入圈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物力财力的支持,但并非完全是这样,地方的发展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宋亚平直言,就算真的有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我强烈呼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以同等的国民待遇去面向省内各个地区。
当初地理学家在划分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时还有以高山大海作为界限,但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圈定是缺乏明显的经济地理上连贯性和行政区划上的逻辑性,准确的说她们属于是战略思维上的宏观定位。
如今世界经济都在日趋一体化,无论处在武汉城市圈内还是圈外,都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各个地方正确的选择是既要重视这个圈,又不能局限这个圈。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武汉城市圈最新规划10-01
建设武汉创新型城市的思考10-28
城市竞争力07-07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以XX银行为例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08-01
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引入武汉枢纽方案研究08-23
武汉大学论文格式09-10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11-07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09-07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06-26
武汉轻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