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2024-12-09

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精选14篇)

1.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篇一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新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

乔贞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着力做好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一)、微笑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二)、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三)、以情动情教学。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整个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四、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2.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篇二

关键词:有效提问,高效课堂,关键性词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 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纵观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 通病是“乱、浅、和、缺”。究其病根, 与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有关。本文以《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 试图说说语文课堂如何设置问题, 上出高效。

一、在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1) 找准关键性词、句提问, 如中心词、总括句。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 林肯有一段演讲:“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那样做得那么好。”我抓住“永远”一词提问, “三个‘永远’分别包含着什么不同的情感?”“从这里,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学生通过练读讨论后, 对这段演讲内涵的领悟水到渠成。

(2) 找准含义深刻、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提问。本文中, 林肯的演讲中“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我无法像他那样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表现了林肯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 深深地爱着美国人民, 不仅是鞋匠的儿子, 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领悟到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 从而对林肯产生敬佩之情。这样, 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3) 从矛盾处提问。课文中隐含着“矛盾”的地方, 其实它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本文中, 参议员的态度先是嘲笑, 接着静默, 最后赞叹, 看似矛盾, 实质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打动。在课文开始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说说林肯被选上总统的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捕捉矛盾之处, 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 理解课文。这样质疑深化思维,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在细微的地方提问。教材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 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 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这些易被忽略而突出主题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 启发学生探微发幽,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鞋匠的儿子》中前三段演讲写得较详, 课上往往着力较多, 最后一段演讲, 只有两句话, 但却最反映林肯的思想。老师就要抓住“裂开的房子”“站立不住”“塌下去”的含义进行发问, 从而体会林肯的高瞻远瞩以及所具有的爱心和仁慈。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问

(1) 从题眼处提问。这篇文章写的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 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 而不直接用“林肯的故事”为题?为什么要突出“鞋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 就能很好地把握“林肯虽然出身卑微, 但是凭着伟大的人格魅力赢得赞叹”这个中心。

(2) 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在阅读林肯演讲辞的过程中, 我总会不断地提醒学生:“读到这儿,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用这种不断的刺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思, 使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处于亢奋的探究状态。

(3) 在阅读后提问。每篇课文教学得差不多了以后, 我不会就此画上句号, 总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其添上问号——“课文学到这儿, 你认为学完了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如本课阅读感悟后, 我问“演讲真的这么神奇吗?你还知道哪些例子?”从而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后续话题, 进行课后研究。

(4)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 而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如本文中, 林肯的三段演讲辞, 看似平淡的语句, 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品读这三段演讲辞时,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你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 你又是怎样想的?这样把从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的分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5) 在学生思维滞涩时提问。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 “说”得热热闹闹, 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读出什么, 感悟出什么。例如, 在感悟第一处演讲辞后让学生揣摩参议员的内心。林肯普普通通的话语耐人寻味, 每一字每一句都敲击在参议员的心上, 他们静默了, 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自惭形秽, 从而使林肯宽容大度、富有爱心、充满智慧、谦逊朴实的人物形象清晰起来。在这样的地方, 教者就要着力引导, 设疑质疑。

(6) 在学生随声附和时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既要肯定, 又要引导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我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并对他 (她) 的发言进行比对、反思, 在内心多问一个“真是这样吗?”从而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对方的意见, 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要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积极引导解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有效的提问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篇三

一、 借助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变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一年级的 “上下”概念教学中,教材给出的问题情境是一幢居民楼,上面住着一只鸟,中间住着小松鼠,下面住着小兔子,提出的问题是: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 _面,小松鼠在小兔的_面,小松鼠在小鸟的的_面。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出示情境图:在森林住着一群快乐的小伙伴,每到星期天,这群快乐的小伙伴便会相约在一起出去郊游,瞧,今天谁来了?(出示小鸟、小松鼠、小白兔)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出示问题:谁能说说三个小动物谁在谁的上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话,何愁一年级的孩子不注意听,何愁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不会思考我么所提出的问题呢问题呢?

二、 借助猜想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波利亚曾说过,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关切课堂进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自己要提的问题融入猜想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出大胆的猜想后,用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而作为老师则要抓住这一契机,放开自己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真实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我想这也是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种策略吧。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老师问:“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如哥德巴赫猜想,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提出问题之前先渲染)。现在,你能不能大胆猜想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个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着什么养的联系呢?”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畅所欲言,大胆猜想,有的说:“老师我认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有的说:“老师我认为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老师趁机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沙子,4人一组,让我们在操作中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同学们在操作之后,个个都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结论。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前,只要精心设计,把学生引入猜想的的情境中,我们就不会遭遇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没人理的窘况。

三、 借助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全过程的开始,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要让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实,记载,传记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都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在课前就让学生观看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录像,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的关系引入课题,在讲完正比例的意义后,呼应播放的录像再出示问题: “实际上,我们刚才所播放的泰勒斯的测量方法不是最好的,根据我们刚学的知识,你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吗?”马上,同学们热烈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泰勒斯只在“杆高=影长”时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根据“杆高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我们在任何有太阳的前提下都可以测量……这段教学通过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这一数学史实情境的设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更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才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借助生活实际创设原始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把所要提的问题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材就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现场摆东西的场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元、角、分”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四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曾几何时,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后来,可能是觉得此称谓不妥,有伤学生自尊,便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又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虽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看来,从“差生”到“后进生”,再到“学困生”,不只是一个称谓的简单变化,从中我们更看到了人们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涵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学生处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主体地位的普遍认同。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感到由衷地高兴,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而萌发出深深的敬意!善待学生的错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犯错误是正常的。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容错是一种胸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孩子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通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错误是一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青少年学生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而

[1][2][3][4]

5.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开始 篇五

双树学校高洁群

常听学生说:“我最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痛,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也交上来,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简单,不知所云。有些甚至不符合写作要求,乱写一通。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而要想有话可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 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1.阅读习惯

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书,应该是你感兴趣的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报刊,建议他们都能有所涉及。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写作和读书的密切关系,好的作文就是靠多读,多背书本的优美词句,好的句段。读书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2.观察积累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3.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石,如,每次课外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及观察活动后,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我也让学生先说后写。一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个个津津乐道,听的也津津有味。后来,我索性在语文课上隔周开设一节“交流课”,布置学生把观察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都整理记录下来,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技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有趣的科技珍闻,做好介绍的准备。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6.如何从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六

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最初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进一步要求提高质量,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从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学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一)引疑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小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二)、实验激趣。

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

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7.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积极性开始 篇七

一、课内主要靠教师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带领者. 因此, 在课堂内, 主要是依靠教师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课堂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把学生们引导好, 把课堂实施好, 就要充分地准备好每一堂课.

1. 课前备课. 备课阶段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 包括很多细节以及各项活动的设计, 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 是很难把控好课堂的.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教师不但要精心备好课, 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 还要准备好一些必要的教具, 为整个课堂教学准备一些更加精彩有趣的活动. 有趣的过程和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投入到课堂中.

比如说在学习多边形的时候, 可以用木棍自制一个小型的蜂巢结构图, 也就是六边形的镶嵌结构, 没有合适的教具也可以用纸画出来, 有条件的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蜂巢的六边形镶嵌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组合, 它可以无缝镶嵌, 同时又使得每个蜂巢的空间最大化. 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设计一种图形, 既能镶嵌到一起, 还要使浪费的面积最少. 当学生们发现找不到其他图形来超越六边形的时候, 就能发现大自然以及蜜蜂的神奇之处. 这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并让他们对数学有新的认识, 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2. 授课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 即使是学习新的内容, 教师也要能够放手让学生们去自学, 比如说给出一些适当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地去探究和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一种非常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相比起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们觉得课堂更加有趣, 而不是听教师在讲台上“念经”, 直至昏昏欲睡. 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更来劲, 好胜好强的心理促使他们要凭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自然而然就达成了教学的目的.

比如说在学习频率的相关知识时, 用已知量及其频率来估计总体样本是我们研究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或小实验来引导学生们对这种规律进行探究和思考. 比如说一个袋子里面装有一定数目的黑球, 教师再拿来5个白球放到袋子中, 不把球倒出来数的话,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袋子里大约有多少个黑球呢?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一个活动, 瞬间就难倒了学生们, 但这样一来, 更加激发了学生们一探究竟的心情. 同学们经过猜想、假设和计算等方式, 终于得到了结果. 虽然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较长, 但就结果来说, 这无疑是好过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把方法传授给学生. 学生们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关键还是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对学习有了更深的感悟, 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明显.

二、课外主要靠学生

课外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教师不能只顾课堂内, 而不顾课堂外, 虽然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进, 但教师也要适当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外的时间.

1. 多交流. 课堂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一节课上完了不代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结束了. 教师在课后应该多抽一些时间和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不仅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还可以用一种更具影响力的方式去改变一些不良的现象.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很多, 比如说可以单纯地谈个人、谈生活, 也可以谈学习. 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们积极学习.

2. 多活动. 课外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之外, 教师还可以多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 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手抄报比赛活动, 让他们以数学为主题, 或者以某个数学知识为主题, 以某个数学家或数学文化为主题, 设计并编辑好一张手抄报, 教师再对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们为了要赢得比赛, 必然会深入去挖掘一些想要的信息, 如找某个数学家的资料, 或者是挖掘某个知识点的一些实际应用, 也可以是寻找某一段数学文化, 学生们花了时间和精力,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对数学、对相关的知识越了解, 就越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从课内与课外两方面来想办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一个数学教学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关系着学生们的未来和发展的问题,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 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连明.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文理导航, 2013 (29) .

[2]岑自然.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 (7) .

8.打造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八

一、有效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如此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抓住学

生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之者”,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开始教学《军神》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刘伯承了解不多,显得有些陌生。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我抓住学生都感兴趣的“神”设置疑问:“神”具有超凡的能力,“军神”就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杰出军人。“人”怎么会变成“神”呢?其实,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书中。只要大家用心朗读课文,就一定会弄清楚其中的原因。由于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再如,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有位教师打破常规的读课文模式,采用故事激趣,以听促思的方法导入课题:“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认真听,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的内容: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看谁是最会听故事的好孩子!”这个问题能让学生集中精神,边听边思,既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同时又巧妙地揭了题,学生在听了故事之后争着回答问题,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问——跳一跳,摘得到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比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中,可以用“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一问来引领课堂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但如果教师直接拿这个问题向学生发问的话,要学生准确地回答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解:(1)“课文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黄河?”(惊涛骇浪、浊浪排空)(2)黄河上还有什么更让我们惊心动魄的呢?(羊皮筏子)(3)“羊皮筏子令人担心害怕,还有让我们更吃惊的吗?”(羊皮筏子上的人)(4)“作者、乘客、和艄公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表现怎样?他们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这样一环扣一环,顺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此一来,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铺垫递进式,化整为零,先易后难,能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

三、有效提问——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好的提问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让老师来写漓江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样不是也能把漓江水的特点写明白吗?哪一种写法好呢?为什么?”

有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漓江的水到底怎么静、清、绿,别人听了一点儿也不明白。”

有学生说:“书上写得好,具体写出了漓江的水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研究书上的写法以及好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又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这时,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四、有效提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

例如,《詹天佑》一课,开头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就让他们说说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虽然能够脱口而出,但是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只局限于对“杰出”的字面理解——詹天佑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如何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说说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对詹天佑的形象就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同时也真正理解了“杰出”的含义。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我们要不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力求通过巧妙的提问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9.美好生活从安全开始学生作文 篇九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到了妈妈刚摘的一盆新鲜诱人的草莓,令我垂涎欲滴。正当我伸手欲拿时,忽然妈妈“啪”的一声打了我的小手。

“妈妈,你为什么打我呀?”我疑惑不解地缩回手。

“你知道吗?刚摘的水果含有很多细菌,要清洗干净才能吃哦!”妈妈温柔地解释道。

妈妈刚转身回厨房,我就把妈妈的话抛之脑后。我拿起草莓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真爽口啊!”我顿时觉得一股香甜之意沁入心脾。可是不一会儿,我的肚子就闹起了“革命”,疼得我直冒汗。妈妈见状,立即抱着我往医院跑。医生了解情况后,严肃警告以后吃水果前要清洗,并且还责怪妈妈没有照顾好我。妈妈没有反驳一句,只一个劲地说“是”。

而我也十分后悔,真是“不听老妈言,吃亏在眼前”啊!所以,我也建议:以后大家要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吃的东西要卫生,远离细菌和病毒,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当然,除了食品,对于药物也要谨慎小心。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也就是说无论哪种药都是有毒的,虽然能治病,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咳嗽、清火等病症,但是它的副作用是让人感到头晕、恶心等。所以,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服用或遵守医生的嘱咐,切不可自己盲目服药。既不能随便给自己配药,更不能不按剂量胡乱服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0.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篇十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家长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家长的穿衣、与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它人、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家长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孩子。

当今的时代是经济的时代,家长都忙于挣钱,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万事大吉,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而自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平时不关注孩子,成绩出来了才关注,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骂。殊不知,孩子学习不好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家长从没做过深刻的反思?

上周四我们四年级召开了家长会,对期中考试作了总结,最重要的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家校沟通。就拿每周周末作业来说,我给家长分析了家长的四种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作业的四种情况:

一、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不过问,孩子周末作业是空白,一个字也不写。

二、家长不看孩子做作业的态度和情况,只是敷衍了事签了名字,孩子的作业从头到尾都是蒙的,没有一个题是对的,家长的应付态度决定孩子的作业也是应付。

三、孩子作业认真做了,家长也认真批改并签名了,但是家长不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所以孩子也不能坚持下去,孩子的成绩也是忽上忽下。

四、孩子态度认真,家长批改认真并签名,而且能锲而不舍做下去,孩子也能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作业,成绩好且稳定。期中考试我们班第一名高奥鹏,第二名杨奕涵两位同学成绩一直都特别好,他们自己做的好,家长做的更好。记得有位家长问我:我孩子在以前的学校成绩总是前两名,现在为什么前五名都进不去?我做出全面的回答,导致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有多种: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持之以恒的精神、家长的关注程度及家长的教育方法等等。

家长会素质高的家长老早就来到学校给孩子做出了守时的榜样,有些家长迟迟不到,做什么事都不守时的家长,自己的孩子会守时吗?家长会上个别家长不明白开家长会的目的,在下面不停地玩着手机,老师交流的什么问题一概不知,在这种家长影响下的孩子课堂上是不停地做小动作,不会听课。周一到周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悉心引导教育,严格要求学生,而双休日多数家长大松把,对孩子彻底放松,孩子一旦养成坏习惯,很难再纠正过来,这样我们的教育变成5+2=0。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关注有多少,孩子就以等价的成绩来回报。家长不用过问老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其实,周末作业最能能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要家校联合及时对症下药。通过与家长的真诚交流,家长们明白了许多,另外我还给家长推荐了几本有关家教的书:尹建丽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父母》、吴学刚老师的《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

11.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把握起点开始 篇十一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保证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就要从找准课堂的起点入手,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如何把握阅读课堂的起点呢?

一、用预热把脉思路

课前预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二是带领学生梳理思路,向着文本的内在意涵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时,开课之前,我这样设计:“今天我们要来谈论一个话题,是有关爱情的。说到爱情,你想到了什么?(情人节)既然大家对情人节很熟悉,那么说说你理解的情人节。(情人节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电影,买鲜花送给心爱的人,请对方吃烛光晚餐)如果我正在恋爱,你建议我怎么做?(给对方买礼物,说好听的话打动对方)看来大家认为爱情是很浪漫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却有着平凡简单的爱情,一点也没有浪漫可言。山盟海誓是爱,默默关怀也是爱。让我们走进这平凡简单的爱中。”

通过课前预热,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思路有所把握,并循着教师导入的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从而解读文本。

二、用交流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的主旨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品读,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之上的凶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呢?为此我从交流入手。

我先设置问题:黄河是什么样的?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黄河的主人?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品读(抓住“……那么小,那么轻……整个儿吞没……”读相关语句),小组汇报后交流,我相机出示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你怎么理解“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生1:黄河巨浪滔天,能将筏子淹没,可是艄公却一点都不怕,动作那么熟练轻巧,就像平时在地上走路一样。

师:难道艄公有特异功能吗?他难道不是普通人吗?凭借什么能做到这些?

生2:艄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只是他勇敢、镇定、机智。

生3:他能一直坚持着在惊涛骇浪中驾着筏子前行,日子久了,就成了高手,这点是他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

通过交流和探究,学生能够把握黄河的主人的品质,使这节阅读教学课的起点彰显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逐步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里,体会艄公的性格形成要素,并与自己构成对比,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和升华。

三、用审题确定方向

题为文之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教师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彩之处。把握教学起点,可以从引导学生审视课题,找准题眼入手,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将思维导向有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课题、追问课题,我这样引导设计: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林冲和洪教头在比武,他用的是棍棒)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洪教头是谁?林冲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比武?到底是林冲赢了,还是洪教头赢了?会不会有人被打死了?)学生针对课题,通过自己的追问,渐渐有了方向,在阅读文本时就会依据这个方向,一步步探寻下去。

在以上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由地与文本进行碰撞,思维的火花被引爆,而后激活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一个状态,有利于教师捕捉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明确要教的内容,将学生引向教学的方向。

四、用质疑把握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也是把握学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学生的质疑,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融合,与学生的问题密切结合。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采用了质疑引导:读读这首诗,看看你懂什么?不懂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是一首写草的诗,是古代的人写的。读不懂什么叫“离离”,也不懂什么叫“一岁一枯荣”。

学生继续说下去,将不懂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部都不懂”。但此时于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还非常风趣地认为这是不懂就问,学生只要上了这节课就懂了。

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都有所把握。在教学中,常有教师乐于展示学生懂的、会的,而羞于将学生不懂的显露出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已知是未知的基础,而未知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不懂的外露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进程,设计教学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

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能够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12.教学教案:从现在开始 篇十二

1、指导书写4书写“现、期、轮、路”,初步感受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4、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第二、四自然段的品读。

2、难点:理解猴子当选“万兽之王”的原因。

一、复习

1、认读以下生字、生词

二、学习第一段

1、瞧!动物们都到齐了,狮子大王宣布选举规则,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对了就是这一句,(出示狮子的话)哪只狮子王要来宣布?你来(你现在就是狮子王了)(板书:谁做的最好)

2、狮子可是万兽之王!多威风啊!能把大王威风的语气读出来吗?谁再来试一试?(个别读)(你觉得他象一位大王吗?那谁再来试一试)

3、真象个狮子大王!全班一起来!(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电脑出示:猫头鹰画面)第一个上任的是谁?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看看它,是怎样的一副神情啊?指导学生看(眉毛胡子都翘起来了,请你们用书上的词来概括──就是神气极了!)照样子说一说:

神 气 极 了

可 怕 极 了

――――极了

――――――

2、神气的猫头鹰发布了什么命令呢?请大家在书上画出它的命令。

3、找到了吗?对了,就是这个命令(出示)你能读出猫头鹰神气的样子吗?自己试一试吧!(自读)

4、谁来读?(读得够神气了吗?)(指名读)

5、我们一起来吧!(齐读)

6、动物们听到这个命令会怎样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指名说)

⑴ 师:小羊你来说……小蝴蝶你来说……小猴你来说……

(句式:我们小羊白天在家饿得睡不着,晚上到处都那么黑,我们又害怕得不敢出门,这日子可真难过啊!) 叫两、三位。这么多小动物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就让你们找自己的同伴说一说吧!(学生下位说)

⑵ 小结: 小动物们,像你们刚才那样,两个一群,三个一伙七嘴八舌地交谈着,这就是“议论纷纷”。(电脑出示:议论纷纷)

7、是啊,大家看(出示──白天黑夜图)白天,森林阳光明媚,风景多美啊!可是动物们只能在家休息,晚上,森林里到处黑乎乎的,动物们根本找不到吃的,也玩不了。

8、过渡: 可是猫头鹰大王的命令又不得不服从,只好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个星期下来,你们感觉怎么样?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动作,向其他小动物诉诉苦。

⑴ 生在小组里诉苦。

⑵ 小结:是呀!这样的日子真难过,动物们喜欢猫头鹰吗?(不喜欢)你从课文哪个词语看出来?点击──叫苦连天)。难怪你们会“叫苦连天”。那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最后两句)

9、下面,让我们把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电脑出示:袋鼠大王画面)难熬的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小动物们,大家看,袋鼠现在心情怎样?(激动)你有激动的时候吗?

2、来,大家一起用激动的语气来发布命令吧!(出示,句子)

3、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4、(出示文中第二副图)大家看,动物们都在苦练跳的本领,它们现在练得怎样了?(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了)

5、动物们这么辛苦,他们能拥护袋鼠吗?

三、学习四、五两段

1、过渡:(电脑出示:猴子大王画面)好不容易一个星期又过去了,轮到猴子当大王了,小动物们你们会担心些什么?请你们先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小动物们都有什么样的担心?点击──(女同学把担心的句子读一读!)

照样子说一说:

荡 来 荡 去

跑 来 跑 去

――来――去

――――――

3、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哦,前面的猫头鹰袋鼠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要求别人,大家都担心猴子也这样呢!(你说的真好)

4、你们有这么多的担心,那我们来听听猴子大王又是怎么下命令的?(电脑出示猴子的话和声音)──(板书出示: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范读)

5、动物们都习惯怎样生活呢?(让学生说)(我是美丽的蝴蝶。我喜欢白天在花间跳舞,晚上躲起来睡觉)

6、让动物们按他们习惯的方式去做,他们高兴吗?他们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欢呼)

照样子说一说:

立 刻 喊 起 来

立 刻 欢 呼 起 来

立 刻 ―――――

――――――――

7、是呀,从今以后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的!狮子大王听了,笑眯眯地说:(出示狮子的话)

8、我们一起来宣布这个好消息!(齐读第五段)

9、想想狮子为什么说“不用再往下轮了”,他开头不是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吗”(结合小猴子的话和大家的欢呼来理解)学习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小猴子为什么能当选呢?(它能想到别人,尊重别人)象猫头鹰、袋鼠那样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1)猴子大王走马上任了,谁来对它说些祝贺的话?

(2)猫头鹰、小猴子落选了一定很伤心,谁来安慰安慰它们阿?

(3)相信它们听了你们的安慰一定会重新鼓起勇气参加下一届的选举大赛,你们能给他们一点建议吗?告诉它们以后应该怎么办。

2、总结:是的,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他!

3、谈生活实例。

4、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注意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六、作业超市

1、体会角色的特点,把这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做个小小收藏家:摘录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板书:

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夜里做事

袋鼠 跳着走路 尊重别人

小猴子 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

照样子说一说:

神 气 极 了 荡 来 荡 去 立 刻 喊 起 来

可 怕 极 了 跑 来 跑 去 立 刻 欢 呼 起 来

――――极了 ――来――去 立 刻 ―――――

13.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借助课件的直观感受与语言描述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进而体会童话的思想感情。例如: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猫头鹰的神气之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抓“!”,让学生理解了“神气”一词的意思,又能使学生能够形象的表达“神气”一词,还有“激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等,都在努力体现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些不足之处,在读的这一块,我采用了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但在课堂上,还是没有很到位地进行指导,学生的朗读提升并不明显,层次感不强。

14.教育学生_ 从“心”开始读后感 篇十四

——读《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有感

绍兴县杨汛桥镇紫薇小学 洪明

现代教育有两个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心里学知识。带着这样一个理念,我读了心理学权威读本《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定律运用于教育实践这个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一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深刻印象对人以后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首因效应主要应用于人际关系中,但在学校很多教育活动中,我发现也可以正确应用这个效应,让活动顺利进行。现在我以跳校园集体舞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首因效应。

跳校园集体舞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件新鲜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开始对这个活动的印象、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一开始对这个活动产生好的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跳集体舞与有趣.快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受到跳集体舞是快乐的,有趣的,同时要告诉他们这项活动很重要,让他们建立起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既好奇又认真的心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为此我采取了一下的措施:

一、一开始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用了一种神秘的语气,还故意“葫芦里卖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对集体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引导牵手,由于这个活动需要男女牵手才能进行,对于已经有性别意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既兴奋又害羞的心理,很多学生羞于牵手,这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来面对着大家,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男生脸上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女生脸上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男生和女生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正常人,没有人是怪兽吧!”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互相看着对方的脸,问他们:“你们互相看看对

方,是不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老师有没有说错?”这两个学生笑了,下面的学生更是捧腹大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男女生互相牵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让他们从容地面对。很多学生不敢牵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这种担心的不必要性,并且把男女生互相交往很正常这种思想,根植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以后就能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牵手,为集体舞的进行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而且,这也是一次性别教育的好机会。经过我这样的引导,学生不再“千呼万唤牵起来”,而是能够主动拉起异性的手,一起向前走。

三、第一次集体训练之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一定要表扬他们,不可以因为第一次训练时出现的混乱情况而批评他们,因为第一次进行这种训练,出现混乱的情况实在正常不过了,老师要多理解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感受到由这个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之后的训练就能积极配合。

通过以上的三个措施,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了对跳集体舞这个活动的良好印象,以后就能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参与到活动中,使活动顺利进行。

二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常遭受失败或挫折的打击,他就会失去信心,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状态,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他也会放弃努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多次遭受失败和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他们会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一样,自己还是最差的学生。于是,就开始放弃学习,无论别人怎么鼓励,他们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此自暴自弃。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确实无法克服的挫折,或者学生自己认为无法克服的挫折,而且这种挫折多次出现,严重打击了一个人的自信心才会导致这种心理的发生。

由此我想到,我们老师在鼓励表扬学生的同时,不可忽视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学习更加努力时,老师除了表扬之外,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惊喜,如满足他的某个愿望,选他当班干部等等。尤其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努力了,但各方面暂时都没有进步时,老师不能以暂时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应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奖励,因为他已经努力了,能不

能进步学生自己无法控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以后能有进步有回报,但事实上努力不一定马上能得到回报,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得到回报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那是不是我们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不是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人为创造条件,让努力了但暂时没有得到回报的学生得到惊喜和回报。如考试的时候在他原来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他的分数,在其父母的面前表扬他,这些善意的谎言是特殊情况下是需要的,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不能让学生因为付出了但得不到回报而放弃努力,因为当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师再怎么努力,学生也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够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要让问题积重难返,更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三“厚脸皮”定律

“厚脸皮”定律是指:人由于后天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耻感会逐渐降低,就会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他,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下去,感觉也就不敏锐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一个人只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才“薄”。厚脸皮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例如一个老师无视孩子的自尊,动不动就当众辱骂、斥责,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视辱骂、训斥为“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内疚,也就是变成了“厚脸皮”的人。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经常挨批评的孩子反而经常犯错,甚至屡教不改;而那些极少受批评的学生,受一次批评,就会难为情和内疚好几天,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那为什么有的差生会屡教不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造成的。由于差生之前给老师留下的不好印象,以及给老师工作上带来的麻烦,老师心理上对差生是厌恶的,甚至是愤怒的,所以只要差生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旧账新账一起算,严厉训斥他们,哪怕他们有了进步,老师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旧账依然欠在那里,还不能“将功补过”,所以老师就会经常无意识地批评差生。久而久之,差生也会对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变成厚脸皮。那些差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会有这样一种心理:

老师总是批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哪怕我有了进步他还是这样,那我还需要好好表现吗?如果老师这样对我,我还好好表现的话,这不是太看低自己,甚至作践自己了吗?我的颜面何存?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和求证,现在有这种领悟能力的学生不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孩子也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心理学认为,获得自尊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的本能,它与年龄无关。我认为这也是当代学生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强的表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更需要老师去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账。因此,老师对差生要消除偏见,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差生,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处理差生的问题时要冷静,不能情绪化。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一个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理解学生;而要理解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我们老师都去这样做了,可是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学生时,发现自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学生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让我们火冒三丈,为此,我们都很困惑,是我们理解学生的能力不够,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很难理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现在的学生真的这么难教?

终于有一天,一条心理学原理让我豁然开朗。它就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相互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喜欢是相互的,即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喜欢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对方也不可能喜欢你,因为当你不喜欢对方时,你就会无意识表示出拒绝对方的信息,这样,对方就会感受到你这种暗示,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他也不可能主动来接受你。由此我想到,不仅仅人与人的喜欢是相互的,人与人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即只有人与人互相理解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解学生,只是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忽视了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老师很少想办法让学生来理解我们,当学生不了解一个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的时候,他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出让老师厌烦、痛恨的事来,这时候老师的情绪就会愤怒甚至失控,在这种情绪化的状态中,人是不可能理性处理问题的,也就是说,处于情绪化中的老师,是不可能去理解学生的。

由此可见,当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学生不理解老师时,最终会导致老师也无

法理解学生,也就是说理解必须是相互的,那么老师怎样让学生来理解自己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一,老师要把自己的性格、爱好等重要信息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就能心中有数。不要以为自己的信息让学生知道了,学生就会钻漏洞,或者想出其他的歪点子,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顾虑,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当你真诚地去这样做时,学生会感受到你的诚心和信任,从而做出积极的反应,更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建立温馨时光。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要做到无论学生说什么、心里怎么想,老师当面都不可以有批判和指责,只是耐心去倾听,并且无条件接受他们,事后再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尊重,之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双方的观点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交流和磨合,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的交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切实有效,才能让学生的行为朝好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九上圆期末复习下一篇:党员主题活动日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