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2024-08-23

智能控制发展趋势(9篇)

1.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一

智能手机的应用

大自然中除了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大自然的生物是各种各样,并且它们有许多的智能都是人类所不具备的,如蚂蚁的分工协作,蜜蜂在采蜜过程中所特有的本领和技术,蜻蜓的飞行原理,蝙蝠的夜间飞行,这些都曾给人类的发明创造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假如我们人类能多一些与各样的生物接触,从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存本领中摸索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出来,也许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管理,社会,科技,生活等问题会有所启示.我们常说“人力资源”,但我们是否想到“狗力资源”,“狼力资源”?虽说这个世界人类主宰一切,但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只有人才会有智慧,其他的动物或植物也有它们的智慧以及生存本领。既然上帝创造了它们,它们自然会包含着上帝的智慧。

了解狼和蛇的人都知道二者都是高度智慧的生物,在它们身上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发掘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出来。

不仅仅是狼和蛇,在大自然的其他生物里,都有很多动植物值得我们去研究,利用。

智能手机现状

在2G时代,手机的操作系统不重要,因为手机的基本功能只有语音和短信,它的文件格式是通用的,完全不同的手机,打电话和发短信,没有任何问题。但是3G却完全不同,不仅是打电话和发短信,其实也不是用手机上互联网,而是需要用手机完成各种应用,需要在手机里安装各种新的软件,操作系统显然就极为重要,它和一个建筑一样,是这个建筑的最基础的结构。

目前手机的操作系统有十多个之多,非常强大的Symbian、和PC有很好同步能力的wphone、苹果的iPhoneOS、黑莓OS,还有Linux和Android等等,这些操作系统并行发展,其实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所有的业务都需要为这些操作系统做适应,每一个业务都需要多次开发,而用户手机互不通用,每一次换手机都会成为一场灾难。

我想操作系统问题一定会被解决,解决的途径无非两个,一个是和通信频率一样,全世界认识到通用的价值,必须通用,通过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形成一统天一下的格局。我们都知道PC曾经有过上百个操作系统,但是最后存在的无非是两大系统,一是windows系统,一个是苹果的系统。虽然还存在其它的一些系统,但是均无法形成真正的影响力。手机目前还没有看到国际组织来形成标准。自然竞争最后一统天下的态势非常明显,我想未来十多个操作系统,会逐渐演变成五强争霸,最后到两强对峙,形成今天PC的基本大格局。

未来的五大操作系统:

Symbian:曾经这个系统占据了手机60%左右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手机都是这个操作系统,很久以来,Symbian系统以人性化、操作方便著称,也有数十亿用户习惯了它的使用。在它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诺基亚。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得到大量的开发者的支持。现在任何一个手机业务如果不先想到诺基亚的手机不想到Symbian,那无异是放弃一个巨大的市场。然而symbian要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是,它是2G时代开发的系统,虽然面向智能手机时代,已经出了S60,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是它的底层架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效率不是很高。同样的硬件情况下,表现并不如人意,而以后用什么办法能突破,这也是一个巨大问题。但是,symbian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非常强大,我们也渴望诺基亚能在架构上完善symbian,或者用新的系统来取代它。

Wphone:在PC时代,windows的强大是不容质疑的,在手机领域要重造一个windows是微软一直的梦想。所以微软是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手机操作系统有想所作为,windows ce,windows mobile一到今天的wphone。坦率地说,情况一直不太好,从来没有达到微软希望的份额,甚至未来有被挤垮的危险。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上,一直没有形成突破性的思维,而是沿袭了windows的思路,一方面这个系统臃肿,许多智能机一上就被拖慢,甚至被拖垮,用户体验不好,另一方面在UI的设计上,还是windows多层菜单式,这完全不符合手机的特点,这方面可以说微软没有创新,只有守旧。Wphone可圈点之处,就是和PC的同步非常强大,也比较方便。因此,随着硬件越来越强大,它还是会有一些机会,不过如果没有质的变化,它不会有大的机会。

Iphone

os:iphone的创新,不止是一个外观和设计,其实它更重要的操作系统和UI的创新,这个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无疑是为智能手机专门开发的,我们都知道,iphone产品的硬件配置都不高,尤其是CPU,无法和现在高端智能手机相比,但是它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却比非常多的智能手机要好。道理就是操作系统,这是一个架构简单,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的系统,它的出现,使智能手机操作的体验和感受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它的UI设计却革命性地打破了菜单与层级,用平铺式的多屏设计,把每一个应用都平铺在用户的面前,让用户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喜欢的应用。所有用过iphone的用户,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说,目前为止,对于智能手机的理解,还是iphone的系统做得最好。现在大部分系统都要把UI从层级转向平铺也很明显说明了这一点。Iphone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只有苹果自己用这个产品,支持的手机非常少,这种情况它就缺乏了爆发力,很可能会重演PC的格局,东西好,但是只能在一个小的平台上,而且虽然现在iphone有大量的软件,只不过起步早,其它系统采用开放的平台,有大量手机支持,假以时日,超过iphone是不成问题的。

智能手机的未来

智能手机在不久的将来会赢得更多的客户青睐,不仅仅因为它的界面更加美观,而更重要的是它的不断扩充的功能。拍照、听音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收看MP4等视频文件也不是难事。办公应用、掌上商店、手机监控、智能家居„„

小体积、多功能

现在的智能手机已有操作系统,用户可以下载千千万万的应用软件,使手机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而随着更加强大的操作系统退出,不久的将来手机甚至可以完全取代笔记本电脑,只不过比它体积更小,移动携带更方便而已。

大存储、广兼容

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存储技术可谓跨越式发展,计算机存储从多少KB,发展到多少MB,再到多少GB,再到几百GB„„TB。随着存储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海量存储的时代还远吗?目前众多智能机不像微软占领PC市场一样---一支独大,大到一个企业的生产总值相当于许多国家的GDP加起来还不如它多;大到许许多多的政府、企业离开Windows无法想象。智能机的发展短期来看兼容性上发展不会很快,但离开了和其他设备或软件的兼容的操作系统是永远让人觉得有很大遗憾的。兼容性也是未来智能机PK的必争之地。

自2007年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数百名记者面前介绍了iPhone之后,这款手机开创了智能机新的盈利模式,许多手机厂商甚至电信运营商都想模仿或者超越苹果的iPhone,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太大的发展。

尽管微软本周公布了新的Windows Phone

7新系统,但是对于智能手机的发展来说,仍然缺乏跨越式的创新。纽约时报网站近日发表文章对下一代手机应具备的新功能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消费者所渴望的六大功能。

1.移动视频会议

使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视频聊天和视频会议,对于一些用户来说非常有用。诺基亚以前曾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但是没有形成规模。视频会议系统必须允许手机和电脑进行视频通话,而这并不是运营商想看到的事情。

2.生物识别传感器

目前一些高级别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也可以在手机上得到实现,例如虹膜扫描识别、指纹识别等,这将免去使用手机时的密码验证和解锁步骤,另外会增加被盗手机的破解难度,降低手机丢失率。

3.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手机与电脑、电视等其他数码电子设备之间的互相识别和无缝共享,将会极大的方便用户。

4.绿色电池电源

以前的手机曾使用的电池显得很笨重,而现在的绿色电池技术将有望进入手机。苹果公司以前曾申请过专利,将太阳能电池技术融入到iPhone手机的液晶显示屏中,让手机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充电。

5.无线

目前仍有许多手机用户使用USB数据线和耳机插孔,下一代手机将彻底去除这些繁琐的电线,使用WiFi和3G等无线技术,将共享视频、音乐、文件等内容变得更加简单。

6.移动投影

目前已经有多款投影手机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微型投影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微型投影技术对手机突破屏幕大小限制将会有很大帮助。

2.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二

电视经历了平板化、高清化之后, 电视机的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电视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电视上网的发展史, 2008年之前Sharp、Sony、Panasonic等厂商就推出了具有网络浏览功能的网络电视, 2008年, Yahoo开始提供Yahoo!Widget Engine, 并与Sony、Samsung、LG等厂商合推能够查询天气、股票、在线视频、图片与博客的网络电视。

2010年5月Google在旧金山举办的Google I/O大会上发布自带开放式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型Google TV产品。2010年7月Samsung率先推出了TV应用程序商店, 允许电视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网络电视的种种变化直接把电视带到了智能化阶段。

在Google和三星等业界领先厂商的带领下, 各路厂商积极跟进, 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2011年被公认为智能电视元年, 据奥维咨询的统计, 2011年上半年国内具有智能概念的产品型号已达124款, 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5.9万台, 市场渗透率达到7.5%。

智能电视的发展看似锐不可挡,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 到底什么是智能电视, 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说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允许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是其基本特征。目前操作系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厂商自主开发的, 另一种是大部分厂商所采用的Google的Android系统, 而且有Android系统一家独大的趋势, 按照我们前面对智能电视的定义, 除了操作系统, 厂商能做的也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块了。即在操作系统被选定之后, 未来的竞争将在应用服务上展开。厂商明白了这一点, 也就明白了努力方向。

智能电视可以由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的模式源自苹果的i Phone App Store的成功。2008年7月, 在原有在线音乐销售渠道i Tunes基础上, 苹果公司正式发布App Store。允许软件开发者将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上传到App Store, 供i Phone手机用户免费或付费下载。截止到2011年年初既有超过30万种应用程序可供下载, 累计下载次数超过了50亿次。苹果在i Phone App Store上的成功, 在业界掀起了一轮应用软件商店建设风潮, 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国移动、Google、微软、联想无不趋之若鹜。这股风潮不仅限于智能手机, 三星在2010年7月正式推出的针对电视的应用程序商店, 主要分为视频、游戏、生活方式、体育、资讯和其他等六大类。2010年11月时, 其下载总量超过了100万大关, 到2011年1月总下载量突破200万。步三星后尘, TCL也在2011年3月启动基于Android系统的电视应用程序商店, 并同步发起全球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大赛。国内其他厂商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发布了各种智能概念的产品和应用。

现实的问题是电视不同于手机, 什么样的应用适合智能电视?综合今年的CES、德国Ce BIT和台北Computex几大展览所揭示的趋势来看, 业界大厂普遍看好多屏互动和社交化应用的前景。

2 智能电视发展趋势

2.1 多屏互动

多屏互动或者说三屏互动, 即基于TV、PC、手机、平板等不同终端, 提供视频、信息等交互式业务。

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以及不同的智能化终端, 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一直是业界和消费者共同的梦想。从运营商角度来看,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实施, 我国电信业和广电业将迎来全业务运营时代。全业务竞争要求运营商把三屏作为一盘棋或一个整体来看待。运营商单纯在一个屏上取得优势并不能确保在整体上取得绝对优势。从终端用户角度看, 一个用户往往同时享有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等多种终端, 用户期望从各个终端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获得相应的体验。对终端厂商而言, 通过三屏互动内容及应用平台的搭建、多种应用的嫁接, 不仅可以促进原有终端产品销售, 也将促进其盈利模式的转变——从单一产品提供商的戴尔模式向“终端+应用”的Apple模式转变。增值服务将成为三屏互动时代终端产品提供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屏互动本质上是三网融合后的终端互动, 是不同的终端之间进行内容、信息之间的传送、加工的过程。三屏互动首先是两屏、三屏之间的互动, 其最终的发展趋势是将N屏互动, 任何能够连接到网络的终端, 如手机、电脑、电视机、游戏机、家用电器、监视屏等, 都有可能实现互动。

三屏中, 电脑屏是每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信息量极其丰富, 可以为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高效的处理能力。电脑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3尺距离内、提供高智能的信息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电脑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门户型、综合的信息体验。电视屏则是每一个人在娱乐时最常用到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遥控器操作简便、高画面质量的视听享受, 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视听节目。电视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10尺距离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高质量、与家人共享的娱乐体验。手机屏是每一个人进行通信、学习、娱乐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屏幕聚焦时间短, 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娱乐内容。手机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1尺距离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个性化、短时间、有趣、猎奇的信息娱乐体验[1]。

因为每个屏幕的特性不完全相同, 三屏融合不能是简单地允许某一屏可以播放另两屏的内容就可以了。未来无论如何发展, 三屏融合一定是每个屏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 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与其他某个屏或某几个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就如图2所示, 图2中1、2、3代表的区域分别是电视、电脑和手机各自独立的业务区域, 4、5、6代表的区域是两屏之间融合互动的区域, 区域7代表的是三屏融合和互动的区域。

典型的三屏互动应用包括三屏同看、三屏本地资源共享、三屏交叉管控以及用户之间的资源分享、互动游戏、视频通信、精彩内容推荐等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共享和互通。

三屏同看是指用户只要一次性订阅可以通过不同的屏幕收看同样的内容, 使收看体验跨越空间和终端的限制。精彩节目在家里可以在电视上看、在外面可以在手机上看、在办公室可以在电脑上看。三屏同看还意味着“接着看”, 比如用户在家里通过电视收看某个直播的比赛, 中途临时有事要出去,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接着收看刚才的比赛, 做到精彩内容完全不错过。

三屏资源共享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PC或手机中的音乐、照片或视频等资源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电视上播放。这种方式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免去了通过移动硬盘拷贝的麻烦。三屏互动另一个比较热门的应用是交叉管控,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控制电视的操作, 起到遥控器或键盘鼠标的功能。传统的遥控器已经难以适应电视复杂功能的操控要求, 手机或平板代替遥控器, 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前提下, 给用户既经济又习惯的解决方式。

从实践来看, 对智能电视来说, 国内比较现实的互动应用可能还是手机或平板电脑与电视之间的双屏互动。目前已经有厂家推出了用Android手机控制电视的应用, 具体可以实现手机作为遥控器、键盘或鼠标来对电视进行操控, 以及可以将手机内存储的多媒体内容传送到电视上播放等功能。

2.2 社交化

智能电视的另一趋势是社交化。“社交电视”, 也即英文的“Social TV”, 简单说就是在观看电视时, 用户可以同时进行通信、互动或者其他的与电视内容相关的社交化行为。

社交电视并不是什么新概念, 最早可以见到社交化影子的产品原型是2001年由欧洲Aveiro大学设计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Be ON”, 其初衷在于将互联网的通信服务与TV结合。该原型系统支持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 与好友进行即时消息、语音和视频通信, 以及节目推荐等。之后2004年Alcatel公司为IPTV开发的Amigo TV系统, 除了好友列表、视频通信等传统的通信服务之外, 还引入了比较丰富的社交应用, 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分享”的特征。例如用户可以查询与自己看同一频道的好友列表, 在不离开当前节目的情况下邀请在线好友进行文字/语音聊天, 查询好友状态和好友正在看的频道, 加入好友正在看的频道等。

随着WEB2.0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社交业务的盛行, 社交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电视分享的定义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电视开始借助已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 让用户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或与好友交流观看心得。这种体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大家可以不在一个房间, 观看也可以不是同时, 交流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从内容本身延伸到其他任何相关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 社交化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 而是一种新的分享型的电视体验, 它有助于拉近好友间的距离, 或者是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喜好的好友。

目前社交电视主要有三种业务呈现形式:

(1) 单屏PC体验:即互联网门户形式, 这是最普遍的社交电视形式之一;

(2) 单屏TV体验:即互联网电视终端形式, 这包括了机顶盒、互联网电视一体机;

(3) 双屏体验:一般是电视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结合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实际上就是网络视频, 与电视没多大关系。第二种形式是电视厂商主导的方式, 即在电视机内置一些社交功能。比如三星2010年推出的内置了Twitter和Skype程序的电视, 2011年更是进一步推出内置了Twitter、Facebook、Google Talk与Skype应用程序的电视。索尼、LG、松下等厂商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国内厂商也没闲着, 也都在2011年推出了各种社交概念的电视产品, 比如微博电视。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 电视厂商开始陆续推出搭配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的社交化电视应用。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 这种双屏体验的方式, 也许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Nielsen的调查显示, 70%的平板电脑用户和68%的智能手机用户看电视的同时也使用平板电脑和手机, 而且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有30%是耗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有20%是耗在看电视过程中[2]!

这其实很好理解, 自PC互联网开始, 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以前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完几百页的书, 后来就只能在网络上阅读千来字的帖子和博客, 现在我们的注意力已经退化到只能看140字的微博。碎片化时代, 碎片化应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即使看电视时也要不时地查看一下邮件或比赛比分或好友状态之类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应用不能被“移动”这个标签限制了思维, 大部分人每天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多过上街时间, 所以移动互联网“签到”之类的应用场景, 不仅在街边的星巴克和麦当劳, 更在电视机里面的超级女声和非诚勿扰!

目前社交化最热门的应用之一是电视签到 (check-in) , 这是随着位置信息服务 (LBS) 的兴起而慢慢被人接受的概念。在后期出现的社交电视应用, 几乎都提出了“电视签到”的概念, 并且也采用了与LBS同样的成就系统 (即通过虚拟徽章来吸引用户使用) 。电视签到能让用户发表对看过或希望看的电影评论, 并分享给他的好友, 同时也能帮助内容提供商更为准确的了解用户对于内容的评价, 并作为调查收视率的依据。最近, 广告商也看上了电视签到。例如百事公司近日宣布与初创的社交电视应用Into Now合作, 用户在自己的i Phone上“签到”百事公司的一个广告, 就可以免费获得百事公司提供的汽水。

社交电视是目前最热门的应用之一, 国内外许多厂商都推出了社交概念的应用。Fanwave.TV (疯电视) , 是台湾一家叫创新奇想的公司推出的一个专注于社交化的电视应用, 在台湾非常受欢迎。Fanwave.TV除了提供电视节目表之外, 还提供包括“即时互动聊天室”、“签到”电视节目、“追踪”好友动态、“赞”或“嘘”、粉丝间泼水的功能。每位粉丝的发言或活动, 都会增加积分, 有机会获得徽章或成为某节目的“粉丝教主”。此外, Fanwave.TV也充分和Facebook整合, 使用者不但可以通过原有的Facebook帐号登录App, 邀请Facebook好友加入, 也可以将电视生活的动态, 同步回Facebook的个人涂鸦墙, 让好友知道自己正在看的节目、聊的话题, 让好友也有机会加入一起互动!同时Fanwave.TV也通过社区的回馈, 推荐现在播映的热门节目, 本周最热门的节目, 以及即将播出所期待的节目。让爱看电视的粉丝, 也能够知道什么是社区现在最热门、最有话题性的好节目!

3 智能时代的用户价值

3.1 多屏衍生价值

多屏互动或者说不同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实际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对用户来说, 多屏互动是一种新的服务、新的媒体和与其他用户之间新的交互方式。用户越来越期望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音视频内容, 特别是年轻人, 这种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最近爱立信消费者实验室一项对于多屏媒体消费行为的研究 (2010) 发现, 尽管消费者超过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花在了收看视频节目上, 但看视频的时间少于一半 (43%) 是用在看电视上的, 也就是说已经有超过50%的视频观看是在PC、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其它设备上完成的[3]。

多屏互动至少可以给用户带来以下好处:

(1) 在任何终端随时随地访问视频内容;

(2) 通过PC、手机或平板能够更方便地发现想要的内容, 并推送到包括电视在内的终端;

(3) 相关性内容推荐 (根据个人偏好和收看历史推荐相关性内容) ;

(4) 不同终端屏幕之间无缝衔接 (比如接着看功能) 。

移动性、选择性和便利性是多屏互动服务的优势所在。用户可以获得完全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视频内容的消费不再依赖某个终端屏幕, 也不用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地点———换句话说, 你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 喜欢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喜欢在哪里看就在那里看。并且不用担心中断, 因为你在家里没看完可以用手机在车上“接着看”, 到了办公室还可以在PC上继续看。

3.2 电视社交化——人性的回归

人是群居动物, 根本离不开社交。二、三十年前电视刚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时代, 左邻右舍几十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那样的场景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很多剧情也只有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有共鸣, 旁边的观众笑, 你也不自觉地跟着笑出来, 旁边的观众哭, 你也会受到感染。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 是你独自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体会不到的。现在社交电视的出现, 有机会通过网络营造过去看电视的感觉, 让观众好像回到了以前四合院时代和家人、邻居、朋友一同观看节目的情景。看电视不应该是孤单一个人的事情, 连上网络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好友一起边看边聊, 才更有乐趣。

随着TV或视频内容极大地丰富,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即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所耗费的时间, 往往比看节目本身的时间还要多。现在电视的社交化发展, 大家借助社交功能很容易就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另一方面, 社交化电视重要的更为根本的变化, 是电视有机会回归原先的主流社交媒介。近几年网络社交的盛行, 让原来的主流媒体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现在, 电视借助社交网络, 又可以获得大家共同观看一个电视节目, 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彼此看法的一种社交化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大家可以不在一个房间, 观看也可以不是在同时, 交流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从TV内容本身延伸到其他任何相关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 社交化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 而是一种新的分享型的电视体验, 它有助于拉近好友间的距离, 或者是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内容喜好的好友。

总之, 智能电视的多屏互动和社交化趋势, 让电视终端从过去单纯的视频终端朝着承载更多交际功能的互动终端延伸, 极大地提升了电视的价值内涵。

4 智能电视面临的挑战

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 智能电视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除了老生常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多屏互动还是社交化电视业务的发展都将面临内容、服务、安全、商业模式以及使用体验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操作体验的挑战。智能电视, 多屏互动也好、社交互动也好, 功能变复杂了之后, 操作就变得困难了。目前智能电视产品一般还是通过遥控器来操作, 相信习惯了键盘鼠标的用户是无法忍受遥控器的体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电视是一种“后仰”式的体验, 并且是很休闲的一种状态, 而手机或是平板电脑, 相对来说是一种“前倾”式的体验, 需要用户相对集中精力操作, 两种操作体验差别很大。即使是搭配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智能电视操作体验也面临“抬头看电视, 低头看键盘”的局限。复杂的操作一般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这个市场也许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市场。

任何一个新产品都会面临的挑战, 就是如何开发合理的商业模式, 智能电视也不例外。苹果开创的硬件+软件的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智能电视目前基本上走的就是模仿苹果的道路。然而电视不是手机, 两者的使用场景和屏幕特性不完全一样, 照搬的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智能电视的产业链很复杂, 市场的培育需要芯片、操作系统、内容和服务、终端、平台等多个厂商的配合。同时智能电视作为一个以内容服务为主的设备, 内容本身、版权及安全性等问题还面临政府的监管。这其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博弈和磨合都将是长期和艰苦的过程。

社交化应用的另外一个挑战, 是如何协调社交网络的“个人属性”与电视的“家庭属性”之间的矛盾。个人属性是有私密性的, 用户往往不一定愿意与人分享, 即使是自己的家人。

5 结束语

智能电视是目前电视产业最热门的话题, 但到底哪些应用能够脱颖而出现在还言之过早。多屏互动、社交电视都只是比较被看好的方向, 具体的发展还将经受政策、技术标准、产业链建设、用户接受度等诸多因素的考验。

社交电视将是多屏 (双屏) 的体验, 其实也是一种多屏互动的应用。其重点在于互动与交流, 这种通过互联网与移动网传递的信息, 将以“打字”为主, 所以这个市场将是面向年轻人的市场。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 大大推动了社交电视的发展速度, 越来越多的品牌或内容商, 开始推出自己的Social TV产品, 所以市场尽管刚起步就已陷入了激烈竞争。当人人都去争当淘金者的时候, 我们应该加入淘金者行列还是为淘金者提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晓宇.三网融合下的三屏互动业务[M].通信技术与标准, 2011.1, 32

[2]Q1 2011 Mobile Connected Device Report (Nielsen) .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online_mobile/in-the-u-s-tab-lets-are-tv-buddies-while-ereaders-make-great-bedfellows/.

3.浅析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61-2

0 引言

智能建筑以建筑物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对各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的同时,也应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和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优化组合,使建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人居环境。

1 我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前景

智能建筑将高新科技和现代建筑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众多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达到了861亿元,并且还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延伸,在可以预见的几年里智能建筑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纵观世界,欧美国家建筑智能化程度最高。在2012年,美国新建建筑智能化比例达到了70%,日本达到了60%,而我国却只有26%,我国智能建筑市场仍然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期。按照“十二五”国内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30%的比例计算,该比例提高将近一倍。智能建筑在未来几年增速将维持在25%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

2 智能建筑的组成及控制方法

各国的智能建筑都是在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普遍认为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5A工程,即通信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其中包括的系统有: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讯系统,可视会议系统,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机房,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一卡通系统。

智能控制就是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扩展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常用的理论主要有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常用的技术主要有自组织控制、自适应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

3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以往的高层建筑控制设备都非常多,各系统的控制也相互独立,增加了操作和控制的难度,比如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变配电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系统和停车场系统等各种系统同时共存与建筑中,依靠中央临近室很难操作和管理这些繁多的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以及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将各设备的运行状态显示于中央监控室,能够较容易地将各系统的操作和管理置于中央控制室,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在提高智能建筑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系统设备数量及场地使用面积。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刻,智能建筑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将是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技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2012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强调,要以节能减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出实用性、环保性和可持续升级发展等特点。与其他国家的智能建筑相比,我国则更注重智能建筑的节能减排,追求的是低碳高效的智能建筑。我国建筑智能化的推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目前还处于混乱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②系统集成商的水平较低;③缺乏创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项科学技术如现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卫星通信技术等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将会作为现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赋予传统建筑新内涵的同时,不断吸收和使用新技术,实现功能和技术上的新突破。

4 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智能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发展和变化,在今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建筑智能化必将融入智慧城市中,成为“和谐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涌现,建筑智能化如何更好地融入智慧城市中,将是智能建筑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建筑智能化应从智能建筑体系架构确定、设计理念创新、规范和标准完善、集成融合平台建设、B/S访问模式确立、嵌入式控制系统架构以及云计算机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考虑,使得智能建筑更好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根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节能减排是智能建筑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提高能量效率又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以不管是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还是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应将能量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当然,智能建筑的建设也不例外,业主建设高度智能化、高度舒适性的智能建筑,同时也能大幅降低能源的消耗,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建筑的运行成本。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行成本低且能可持续建筑设计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并利用可再生资源;②节能减排;③场地影响最小化;④智能化等。

健康、舒适、方便的人居环境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因此,未来的智能节能型建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通风散热顺畅;②冬暖夏凉;③光

照充裕:室内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辅助相结合,满足

日常需要;④智能控制:通风、采暖、照明、家电和空调等

都采用自动控制,既可按预定程序集中控制,也可实现局部手动调节,既满足不同场合下人们的需要,也可实现节能减排。

智能建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相关行业,使得相关行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应的控制系统与建筑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智能建筑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反之也推动了建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总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是建立在建筑设计、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工程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学和人类工程学等众多学科之上的综合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后现代建筑的标志,在国家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智能建筑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机遇期。

参 考 文 献

[1] 梁华,梁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

[2] 魏立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J].化学工业承包商,2011.7.

[3] 张国强.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4] 安建民.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5] 杜文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4.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四

摘要:详尽的解释了智能建筑的定义、结构、功能。展望未来,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社会背景;网络

1 现代智能建筑概述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大厦的内涵有如下定义:(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研究机构”对IB的定义 :“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优化分析,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 、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 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2 智能建筑的构成和功能

(1)楼宇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对智能大厦中的暖通、空调、电力、照明、给排水、消防、电梯、停车场、废物处理等机电设备进行综合协调、科学管理和维护保养。楼宇自动化系统通常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建筑物管理子系统、安全保卫子系统、能源管理子系统。

(2)通信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是建筑物的“中枢神经”。有各种通信设备、线路、计算机软件组成。是传送话音、数据和图像的基本通信网络。包括实现楼层间各种终端、微机、工作站之间通信的楼层局域网、沟通楼群或楼内计算机与楼内各个局域网间通信联系的楼群或楼内高速主干网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网。

(3)办公自动化系统。智能大厦中要处理行政、财务、商务、档案、报表、文件等管理业务及安全保卫业务。

(4)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中心。它具有各个智能化系统信息总汇和各类信息综合管理的功能:①汇集大厦内外的各种信息,接口界面要标准化、规范化、以实现各职能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及通信协议。②对大厦各个职能化系统进行综合管理;③对大厦内各个网络进行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数据通信能力。

(5)综合布线系统。它为整个大厦的光电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标准统一、传输介质统一、布线结构一致的通道,适应多种信息的传输,管理配置灵活,维护方便。通常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子系统及大厦室外连接子系统六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布线系统比较,有着许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兼容性、开放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3 智能建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交通、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企业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4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活动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智能大厦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大厦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 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 、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 ,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证券大厦的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将体现如下显著特征:(1)多学科、多技术相互渗透。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电子工程、仿生学、生态学等新技术,使智能建筑有新的功能。(2)多个系统的相互交叉融合。智能大厦的三个系统不久就可以结合一个系统。(3)智能大厦群体化;未来将发展智能化建筑群。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城市和国家。(4)智能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其内涵:高功能建筑、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生态建筑。

5.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五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结课论文

题目:智能电网下的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智能电网概述:

所谓智能电网,即为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以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对传感和测量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智能电网自愈和自适应强,安全稳定和可靠高,经济、优质高效。

智能电网一个重要的功能特性是自愈性强。就是把电网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而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智能电网将安全、无缝地容许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电和储能系统接入系统,简化联网的过程。

二、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电网的自愈特征将会对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可靠性、速动性、灵敏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常规继电保护的配置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常规保护在这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会有所侧重。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电网规模的扩大等因素,将导致短路电流增大很多,因此,应对短路电流增大造成的定值可靠性降低。同时,智能电网将给继电保护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把发、输、配、用各环节互联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型网络。智能电网的技术特点将影响现有继电保护的应用,它主要特征有:数字化、网络化、广域化、输电灵活化等。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功能的完善性、操作的方便性及操作界面的人性化等要求已基本满足。我国继电保护在原理上能够满足我国电网运行的要求。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发展改变了电能传输的某些特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使智能电网与传统电力系统产生了本质的差别,作为继电保护专业,也需要适应其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它的特点如下:利用数字化提高保护性能、网络化将改变继电保护的配置形态、提高安全自动装置性能、与传统保护的配合、在线整定技术、继电保护新原理与新技术等。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电力系统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保护系统已是各个互联电网不可缺少的保护稳定、避免灾难性事故的保护手段;如今,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开始,建设过程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将给继电保护专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继电保护专业要适应电网需求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跟进电网建设步伐,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相关规划,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形成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标准,滚动修订发展规划,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全面铺开。智能电网的加紧建设,对电力系统的第一道防御手段一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我国的智能电网

云南省电力公司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智能电网的研究,不断增强驾驭高海拔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能力,建设信息化电网企业,抢占电力科技制高点。结合云南电网公司实际情况,努力抢占高海拔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技术、复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发展智能电网和建设信息化企业关键技术制高点。积极实现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向建设信息化企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智能微网可行性研究”、“智能配电网建设研究”、“云南电力大厦光伏建设方案研究”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

2010年9月,全国首个智能电网“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在浙江海盐武原镇竣工。至此,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36000用电客户率先进入“三全”信息时代,从而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电网的“三全”镇。智能电网信息“三全”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重组成部份。

2010年,国家电网将在河北、北京、上海和重庆四个省市开展智能楼宇和小区试点工程建设,初步计划建成两个智能楼宇和6个智能小区。居民们将见证国内一项尖端技术在身边变成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机会并不常有——他们的身边将建起“智能用电小区”。

可见,尽管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才由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提出,目前,全国各级电力公司都已经加快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步伐,智能电网已经由一个“概念股”转变为我们身边切切实实存在的“热点股” 2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

继电保护是实现电力网络及相关设备监测保护的重要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是该领域的长期发展趋势。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220kV及以上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率已达91.41%。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趋势充分利用了先进的半导体处理器技术:高速的运算能力、完善的存贮能力和各种优化算法,同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成熟的数据采集、模数转换、数字滤波和抗干扰等技术.因而系统响应速度、可靠性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

然而,智能电网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广域测量技术、交直流灵活输电及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必然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带来影响。(1)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

智能电网的分布式发电、交互式供电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日益普及也为探索新的保护原理提供了条件。

智能电网中可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这些信息可对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实现对保护功能和保护定值的远程动态监控和修正。

另外,对保护装置而言,保护功能除了需要本保护对象的运行信息外,还需要相关联的其他设备的运行信息。一方面保证故障的准确实时识别.另一方面保证在没有或少量人工干预下,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

所以,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装置保护动作时不一定只跳本保护对象,有可能在跳本保护对象时还需发连跳命令跳开其他关联节点,也有可能只发连跳命令跳开其他关联节点,不跳开本保护对象。(2)继电保护技术的升级

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发展改变了电能传输的某些特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使智能电网与传统电力系统产生了本质的差别,作为继电保护专业,也需要适应其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数字化 互感器传输性能的提高和互感器故障的减少使继电保护不需要再考虑电流互感器饱和、二次回路断线、二次回路接地等互感器故障问题。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也为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提高带来了便利条件。如何简化继电保护的辅助功能.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性能,是未来继电保护发展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网络化

新一代的数字化变电站改变了传统继电保护信息获取和信号发送的媒介,利用网络上共享的站内其它相关电气元件的信息提高主保护的性能,利用共享的控制信号网络简化继电保护配置.是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自动整定技术

传统的自适应保护仅能根据被保护线路的运行情况对定值进行调整,不能利用全网信息准确、实时地判断运行方式来调整定值。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应实现全网的联网自动整定和自动配置,从分散独立的保护变为系统分布协同的保护.(3)员工技术提升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安全责任重大,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高。而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能够给生产一线员工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更能在广大员工中产生强烈的争先意识和激励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广大基层电力企业应当适应电网快速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两个转变”,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对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岗位技能。

三、结束语:

我国自2009年5月提出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以来.先后在全国开展了21个试点项目,提出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框架.并开始进行多项技术攻关。许多在智能电网建设实践和重大专题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继电保护装置是电网中的“卫士”,起着将电网故障与系统隔离、防止事故扩大的作用。

6.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六

在“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时代”,甚至土洋结合的“IT技术”这些时尚词语充斥于各种媒体上的今天,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试图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和“信息”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这应该说也是时代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信息、宽带、智能化也正是最为火热的卖点,是房地产商们热衷于炒作和经营的重点,甚至有的房地产商宣称说住宅的智能化就和家中的水龙头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住宅智能化果真与信息化一样,是房地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住宅智能化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住宅智能化”。在这个概念里,“智能化”应该是定位在广泛意义上的,它包含了信息的方便、快捷、自由获取,信息自动分类与存储,全新的多媒体传递方式,家居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住宅的安全防范功能等多个层面上。比如:在住宅厨房中安装煤气泄露探测器检测室内的煤气泄露状况;在窗口安装感应窗帘根据时间和阳光的强弱自动开闭;在住宅门口安装影象或声音识别装置自动识别主人,完成开门等等。而不是象现在众多的产品生产商、系统集成商、房地产开发商们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宣传的安防系统、宽带入户、背景音乐等等那些简单意义上的所谓“智能化”。简而言之,住宅智能化就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便利而快捷的各种开放信息,在家务劳动中节约人力劳动和能源,拓展家庭娱乐内容和空间,使得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方便,更加富于人性化特点。住宅智能化当前问题

由于住宅智能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应用的各种新技术也非常多。目前虽然大家都在提住宅智能化,但还是仅仅局限于住宅控制自动化、住宅安全防范、信息家电、宽带入户等几个层面上,人们还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智能化所带来的好处。其实,从未来的发展和实际的使用考虑,住宅智能化是不能脱离了建筑环境、家庭装修、居住环境以及居住使用人这些因素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家电技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市场调查显示:当前人们在购房时最关注的5个问题是:房价、位置、物业管理、户型和环境,在行业内被大张旗鼓炒作的智能化概念根本不是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如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目前行业内的物业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处在比较低层次的阶段,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概念和作用还没有被充分理解、认识、消化以至付诸具体实践。而住宅智能化功能的完美实现是绝对不能脱离物业管理独立存在的,由此导致的最直观结果就是住宅智能化无法切切实实地为购房者带来各种看得见的利益。

当然形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层次,仍然停留在解决大多数人居住空间的阶段,还没有把如何提高居住的环境和住宅的品质当作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国内住宅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各个厂家、各种技术、各种标准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解决标准,更谈不上从集成的角度来整体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了。同时目前住宅智能化的功能也比较单一,除了接收信息、简单的家电控制和安全防范,就没有什么真正成熟、实用的功能了。很多家电本身的智能功能根本没有融入到住宅智能化中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住宅智能化是一个跨行业,多专业协调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行业的厂家、公司和有关服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协作完成,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各厂家、公司各自为战,互不相关,有关管理、服务措施严重滞后,难以规范,从而造成住宅智能化目前这种遍地开花,不见结果的尴尬局面。住宅智能化发展趋势

虽然住宅智能化建设目前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和矛盾,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不可否认的: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便利,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方便、灵活、快速,这些需求正为住宅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性的发展机会。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住宅智能化建设是大有可为的。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住宅智能化技术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Internet网络的家庭化。这种趋势正在被许多事实验证:2001年被发展商、ISP们炒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荼的小区宽带网建设实质上就是把以前的办公局域网、校园网技术引入到小区内,进而引入住户家庭。另外,互联网站和网页的内容也将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和专业化,出现专门针对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个性对象(如主妇、老人、孩子等)的专业网站和网页内容,如:专业的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生活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等等。

2、信息家电的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会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集成化。家用电器厂商们通过将功能不断强大的微电脑芯片植入产品来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功能。而且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平台标准化,信息家电的产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集成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家用电脑将不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设备,它可能会集数字电视、音响、可视电话等功能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信息终端设备,互动电视、VOD点播、上网冲浪等都将成为基本功能。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把信息家电列为下一步的重点发展计划,比如微软(Microsoft)的“.net”计划,联想(Legend)的“.home”计划,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向信息家电行业转变,因为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

3、家庭网络和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应用。家庭综合网络的出现是住宅智能和信息产品不断完善和投入实际应用的必然结果。因为所有智能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信息的传递,传输介质必不可少,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各种技术和协议互不兼容,致使住宅内的布线网络纷繁杂乱,不仅增加了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管理和维修的难度。统一协议、统一介质的家庭综合网络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统一的网络必然要求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功能完善、可操作性好、利用价值高的住宅智能化控制,相信随着信息家电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

4、智能化、网络化的物业管理。未来的智能小区和住宅,借助众多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将使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大大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让物业公司和住户都从中受益。比如: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小区和住宅的安全保卫能力得到提高,小区设备设施的管理更加有效,小区住户综合与信息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等等。同时,住宅和小区的智能化应用以及物业公司众多业务的智能化管理使许多管理数据和服务内容实现了信息化,为物业的网络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条件,使物业的远程、异地、集中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使高素质、高水平的物业公司能够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手段,使之有条件为住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内容的服务和管理。参考文献:

7.论智能楼宇的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趋势

楼宇智能化, 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发达国家, 楼宇智能化早已兴起, 但在我国, 楼宇智能化还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 及时组织科研力量, 根据目前的实际国情, 研究楼宇智能化这一新课题, 并承担了多项大型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任务, 深受用户好评。

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的UTBS公司在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Stste) 州哈伏特 (Hartford) 市将一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并取名City Place (都市大厦) , 主要是增添了计算机设备、数据通信线路、程控交换机等, 使住户可以得到通信、文字处理、电子函件、情报资料检索、行情查询等服务。同时, 对大楼的所有空调、给排水、供配电设备、防火、保安设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实现综合自动化、信息化, 使大楼的用户获得了经济舒适、高效安全的环境, 使大厦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楼宇。自此以后, 世界上楼宇智能化建设走上了高速发展轨道。

在新的世纪,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也会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加入WTO后, 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方式也必然相应进行调整。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智能楼宇的发展趋势。

1. 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无非是各种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工具。当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中, 其中通信技术的发展更为明显, 互联网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以及作为信息载体的智能卡技术已深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建筑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建筑中的问题, 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

目前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构筑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 并以此为建筑和建筑中的人们提供过去需要多个系统提供的服务;并且这个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服务可以从一栋建筑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按此技术路线, 建筑智能化系统将成为这个社会化信息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将成为这个信息平台的一种服务功能。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 过去那种根据不同服务功能构成各种不同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而且可以避免重复投资, 提高经济效益。

2. 管理制度的变革将会消除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的障碍

在过去制约建筑智能化系统成为统一系统的重要原因是原有管理制度的不适应, 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公安、消防、电信、广电和建设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 过去那种层层审批、多头管理的模式严重制约智能建筑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 这一障碍逐步得到消除。根据“职权一致”和“权责一致”的原则, 国务院要求一件事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 如:产品质量管理按照《产品质量法》和国家质监总局5号令规定, 由国家质监总局管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资质管理按照《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由建设部负责;而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的业务, 如通信、消防、安防等, 则分别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消防局、公安部技防办等管理。同时管理的手段将从控制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转为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公正竞争。

这种管理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把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统一的系统来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各项业务的发展, 如公安部在放弃对安防产品质量监督和工程管理的同时, 将大力发展安防报警服务业。可以预见消防服务业、物业管理服务业、电信及其增值服务业等都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这也必将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发展。

3.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作用和服务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

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起初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作为建筑和机电设备的一部分, 以满足对建筑及其机电设备管理的需要;然后建筑智能化系统用来全面提升建筑的形象和提高建筑的服务、管理与安全功能;现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一个营运系统, 为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增值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革, 这种认识会不断得到强化, 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 建筑智能化系统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 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中的人们提供安防报警、消防报警、物业管理、远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信息查询、通讯交流等增值业务, 成为一个具有投资价值服务系统。

8.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八

【摘要】 电网是国家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电网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的同时,对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智能电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智能电网的特点出发,详细分析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智能电网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引言: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以及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合而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它具有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

2005年,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了可再生能源集中并网、电化学储能、建立风电接入电网仿真平台、数字化电网建设、智能电网技术架构等技术的研究与攻关,这正式拉开了我国系统化智能电网建设的序幕。

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完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与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电网通信主干网络;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感与量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从而使我国的电力生产运行指标已接近国际的先进水平;而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频率质量控制,稳态、暂态、动态三位一体安全防御和自动电压控制技术等领域均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在电网建设实践中,先后完成了110kV智能变电站,即通过全面应用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建立了实时、可靠、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既实现了变电站信息采集的数字化,也提升了现有设备的技术水平;配网自动化工程,即电力公司在利用变、配电站保证电力供应的同时,通过光纤和电力线载波的形式构建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实现对配电网设备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即我国在晋东南-南阳-荆门之间建立了1000kV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工程,利用试点的方式推广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接入研究,即一些发电站利用新能源接入,建立风电场以及光伏电站发电出力预测系统,以实现对智能电网的综合控制。

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2.1智能电网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主干网络、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现代电网。具体到实践中,该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智能电网能够根据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同时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二、智能电网的安全系数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自动规避常见的电力危险,抵御电力风险;三、智能电网的管理实现规范化和智能化,避免电力消耗,进而使电网的使用效率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四、智能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畅通,以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五、智能电网开展更多的增值服务,以保证电网与用户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2.2智能电力系统的建设

我国智能电力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一个智能通信信息平台和六个电力输送环节。依据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目标,通信信息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实现层次化信息体系架构和大容量、高速实时的复合通信网络,而要完成这一建设成果,我国电力系统的研究部门就必须在骨干传输通信网、配电和用电通信网、通信网的时间同步、电力通信网的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对于六个电力输送环节的规划,在发电环节,我国应该在常规电源网协调、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建模与控制、大容量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提高发电质量;在输电环节,我国应该依照智能电网特点,研究柔性交流输电、输电电路运行状态检测、输电技术智能化巡检等技术,以提高输电的容量与距离;在变电环节,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变电系统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型,以保证智能变电站能够具备监测、自动诊断、自我检测、优化管理、信息共享等功能;在调度环节,我国应该在完成电网实时动态检测与预警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建立智能调度支持系统,以保证从整体上实现发电系统对电力资源的控制与调度,进而保证智能电网的优质运行;在配电环节,我国应实现实用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建设,推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成果,以改善落后地区的配电设备,确保电力供应;在用电环节,我国应建立智能营销组织模式和标准化业务体系,以保证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的电力服务。

三、结论

总之,智能电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国家在完善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智能电网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关注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保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将成熟、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我国智能电网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赵适宜,张屹丹.浅析智能电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5,05:255.

9.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篇九

摘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运用也确实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很多层面的发展,尤其是在节约生产成本以及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重点针对这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又分析了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现状,并论述了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于提升其作用价值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作用价值越来越突出,比如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就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应用,尤其是在制造行业、交通系统以及航天行业中,这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行业的有序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特点分析。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中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有效应用来说,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较为明显的,比如该系统方式的应用能够较好显示相应的控制内容,通过控制屏不仅仅能够较为全面展示相应内容,还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具体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涉及的指示灯应用寿命相对较长,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可靠性效果。第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功能分析。针对现阶段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各个行业中的有效应用来看,其表现出来的功能价值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这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能够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所在,详细分析这种功能可以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应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用能够较好提升其生产效率,相对于传统的`控制模式来说,该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更为及时高效进行具体控制目标和任务的处理,如此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其整体运行效率水平,保障生产流程的高效性;其次,这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还能够有效节约对于人力资源的应用,通过该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自主针对相应系统中需要控制的内容和任务进行处理,如此也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管控,最终也就必然会提升相应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安全性效果,降低系统运行中出现事故的概率,其同样也是该系统得到较高认可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分析

第一,信息集成化。对于现阶段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相应的信息集成化较为明显,这种信息集成化也是该系统应用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这种信息的集成化表现在具体的管理层面表现的最为明显,通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相关运行,能够将整个系统中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且相关管理人员也能够通过恰当的途径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源,如此也就能够实现更为理想的控制管理效果,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价值呈现,尤其是在一些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上,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也是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运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所在。第二,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当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中,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较好通过通信技术手段、控制技术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的融合来提升其最终的应用价值效果,尤其是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其能够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第三,微机系统控制。在当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运行中,微机系统控制已经成了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其具备着较为理想的人机操作界面,进而也就能够更好提升其控制效果,保障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微机系统控制中,相应的运行平台主要是借助于WindowsNT来实现,而该系统的应用则能够明显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便捷化和灵活性特点,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系统程序中,这种系统应用方式的运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统一标准。对于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必须要首先从统一标准入手进行探索,这种标准的统一对于相应的系统运行以及后续的维护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相对于当前较为繁杂的市场环境以及具体系统运行状态来看,这种标准的统一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相应的标准统一必须要围绕着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设备进行全方位处理,促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运行中具备较为理想的统一化表现,尤其是对于系统网络结构以及计算机监管体系,更是需要参考较为合理的体系进行规范化控制,促使其整个系统更为高效可靠,相应的后续检修也能够更为便捷高效。第二,安全化提升。对于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运行发展来说,相应的安全化水平提升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安全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就是针对现阶段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运行中常见的各类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和防范,如此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其运行的保障价值,避免出现任何有损于系统运行效果的行为。五、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而言,其在很多行业中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价值,相对应的发展必要性也极为突出,为了更好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作用效果,必须要统一整个行业内的标准,并且加强技术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04):248。

上一篇:初一新生班规下一篇:八年级法布尔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