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2024-08-2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8篇)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教学评价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已经引起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 有不少高校已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的探索, 形成了不少的理论成果, 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实践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的模式方面的问题, 鲜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式与方法几个方面对这以问题进行探讨。

建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 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本,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收集大量文献材料或进行社会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研究的方式, 探索研究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讨论、辩论、论文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方法进行互动与交流, 达到学生提高思考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 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是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的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教学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评价融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于一体,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导向意义。

其次,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之与其它课程有其特殊性, 它既具有一般课程的知识教育功能, 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 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 (2) 由于研究性教学目标的超越性、内容的生成性、过程的探索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开放性特点,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功能容易被忽视。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引导和规范,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功能的实现。

再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性教学要体现的“问题意识”, 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是教师必须首先自己要投入极大的热情、时间和精力, 进行科学研究, 并以自己的科学研究作为来推动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背景, 这是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前苏联一位科学家指出:“在大学里, 教学不应该脱离科研, 科研没有教学照样发光、燃烧, 但教学没有科研, 尽管他的外表多么诱人——仅仅闪烁而已。”研究性教学必须以科研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以鼓励和支持, 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深入持久地开展科研活动, 并有意识地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的有效性, 现实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首先, 确立研究性教学评价原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必须坚持定性和与定量评价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 理论掌握程度评价与问题研究能力评价结合, 教师个人评价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导向性、实效性、过程性和发展性。

其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必须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并予适当评价。

“教”的方面主要对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和过程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有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的情况、研究性教学组织的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三个方面。

“学”的方面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课堂参情况) 、研究性学习成果 (论文或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探究性作业、掌握基本理论的水平等) 。

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见下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表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任课教师_______

本表说明:

1.本表为无记名评价表。

2.分值分配:

(1) 表格中的每一项满分为10分, 分五个等次即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良好、优秀, 对应的分数是不合格1 5分, 基本合格6 7分, 良好8 9分, 优秀9 10分, 总分共计100分。

(2) 总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 60 70分为基本合格, 7080分为合格, 80 90分为良好, 90以上为优秀。

3.专家 (包括领导) 、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评价, 三方评价的得出的各自平均分, 按照各占1/3的比例构成被评价教师总得分。

再次、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学业评价方式方法。学生学业评价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侧重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构建学生学业成绩构成的多元要素体系, 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例。考核依据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现出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参与和互动;研究性论文或者调研报告、探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以上三个方面各以1/3的权重计入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在该课程学业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到50%。

考核学生理论水平, 改变传统的以测试学生知识记忆能力为主的理论知识测评方式, 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灵活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创新与研究的能力。学生理论水平测试通过课程考试的方式进行,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闭卷、开卷、小论文、口试等。以实际考试成绩按50%的比重计入该课程的学业成绩。

最后,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教学评价本身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激励机制。比如对实施研究性教学有效性较高的教师和研究性学习过程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建立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的学分奖励制度以及提供学生发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校内平台, 营造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氛围,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思想政治理论导刊》【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增刊第2页.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二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对贯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精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充分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又在评价的目标、原则、机制、主体、路径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优化策略;意识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当前,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及其效果非常重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褒贬不一,都在深入考量教学效果及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探索改进与优化的策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依然存在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评价过程管理主义色彩浓厚、评价标准存在重绩效轻过程倾向、评价目的缺乏正确导向性等问题。笔者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目标、原则、机制、主体、路径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取向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的深刻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就是通过课程让大学生接受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将其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自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进行系统检测与考核,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其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策指向

党中央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建设目标、授课预期等明确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指出“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作为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的课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政策根据和目标指向,也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与职责所在。

(二)兼具双重课程属性的内在反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公共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的“知识性”,还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政治性”)。认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的双重属性,是明晰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前提。作为“公共基础课”,相对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内在的吸引力,特别是课程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学也能会”的错觉。正因为与现实联系紧密,所以本质和现象、理论形态和实际生活的差别和矛盾就表现得特别突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学到多少知识,不仅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且关系到课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及评价。

(三)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渠道。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的需要,是针对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提出来的,是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从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和科学成才。上述内容,既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与课程目标,又从根本上提出了强化教学效果及评价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效果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虽然许多高校通过座谈、访谈、现场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在综合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科学审视,笔者仍然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指标设计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前提,指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客观、可行,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成败。从整体上而言,因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多数指标较为笼统、抽象、层次不清,在评分上容易造成偏差,得出的结果易受评价者主观感受的影响。因此,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就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二)评价过程管理主义色彩浓厚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评价方式。组织实施评价的参与者多由教学管理者和非课程教学人员组成,评价过程中管理主义倾向明显,秉持的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结果往往既缺乏可比性,又缺乏可信度。加之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还存在走过场、打人情分的现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就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这类评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评价标准存在重绩效轻过程的倾向

教学效果受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某个特定方面,而应是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评价。从现实而言,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科研成果、考试成绩优秀率、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等显性因素,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师资素质、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等隐性因素则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很难通过教学评价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四)评价目的缺乏正确的导向性

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在认识自身不足、找到差距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而不是对教师进行“评优”和“表彰”这样仅停留在浅层的表面意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同于评“等级”,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性而缺乏评价的导向性,使得评价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改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现行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无法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活力和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真正将评估的导向性作用发挥出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优化途径

教学活动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又存在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既要遵循教学的实践性,还要遵循教育的思想性。所以,必须从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努力改进与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加强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及发展性,不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功能,真正让教学评价成为教学改革的驱动力。

(一)把握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内涵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进行评价,需要以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客观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特别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影响、教学时效等方面,努力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宏观理论释疑与微观生活指导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教师对所教内容实效的基本内涵必须有科学的研判和清醒的认识,在充分掌握宏观理论和微观授课技巧的前提下,将理论内化为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以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二)遵循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原则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必须确立并遵循整体性、导向性、客观性、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就是评价既要面向教学的全过程,又要兼顾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界定清楚各环节的边界线,在内容上不能相互重叠交叉。导向性就是课程的观点必须正确、导向鲜明,切实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遵循。客观性就是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统一。可行性就是评价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要突出可操作性,各项评价要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界定,以便于评估。

(三)完善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

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考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要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要充分考虑能否惠及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采用广视角、多脉络的“综合性设计标准”,即综合运用关联因素标准、问题解决标准、教学要求标准等多重考量,把这些设计标准中的优点加以吸收和放大,并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设计标准中的局限与不足,以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四)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1-04 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线索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解放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中又集中体现在最后一章第七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全面解读,以集体确认的重点为基础,以两大专题为脉络,利用问题带出理论,多角度、多案例、史料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对第七章做了一些实践上的探索。

一、确定第七章教学的总体思路 1.内容主线

确定本章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内容的主线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实现?青年学生应当怎样做? 2.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个知识要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其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四,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3.教学重点

经过解读教材与集体研讨,确定了本章的三个教学重点其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4.讲授难点

联系现实困惑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本章讲授时应解决三大难点其一,要讲清楚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其二,要讲清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其三,批判共产主义是乌托邦的错误思想,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5.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环节4学时,学生互动环节1学时。

二、变教材内容为专题式讲解 1.对于大同理想与人文关怀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五个内容其一,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其三,共产主义的含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其四,通过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其五,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体现出对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2.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四个内容--其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解析;其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其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其四,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3.对于整章内容来说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讲授中结合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利于突出重点,并避免了与本课程前面所授内容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相重复。

三、采用生动多样的方法导入教学 1.音乐导入 多媒体教室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方便的寻找所需要的影像教学资料,例如,课前或课间就可以查找一些第七章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歌曲等作为本章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学中,播放第七章片头课件时,可将《国际歌》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的歌声曾经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懈努力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课堂上也能深深感染并吸引着学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这首歌曲也可作为整章结束时红旗课件的背景音乐,课堂效果都非常好。2.问题导入

开始讲授本章时就直接提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三个问题并展开短时的课堂讨论其一,理想社会何在;其二,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其三,如何认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可有效带动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之思,并引导他们关注全章内容,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前介绍方式。3.多媒体视频导入

在讲解第一专题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片段。《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第一次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其诞生起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讲授绪论时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本章教学中则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景,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共产党宣言》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4.语言导入

观看完《共产党宣言》的文献片后,可以向学生特别提示《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以语言导入的方式,强调著作中的论断仍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背景下讨论的内容在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就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分析来说,《共产党宣言》几乎比任何一本著作都更精彩、更容易理解;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尤其是他的方法贴近现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重温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两个必然的真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真理的现实意义,进而引出两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巩固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四、对重点难点知识加以解析

在讲解理想社会的描述时,要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更加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理想的论述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理论性、现实性,为后面讲授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打下了基础。

在讲解共产主义的概念时,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的内涵,即共产主义指的是什么。通过恩格斯对于经典论述共产主义的几段话: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和殖民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关于奴隶、农奴或手工业者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给学生说明共产主义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一种向着美好社会前进的运动,即包括了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理想社会制度三方面的内涵。在讲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共产主义而不是仅停留在字面上,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提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不是无限度地增加物质财富、无限度地扩张生产力?如何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等问题,结合一些经典原著的论述,启发性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社会。

在讲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学生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根据资本主义的寿命取决于它能容纳生产力的能力的观点,来考察当今资本主义是否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其一,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科技创造的能力,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使经济形式迈上新台阶;其二,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余地。以此实例深入认识了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实现的客观条件,使学生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通过分析两对关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其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通过分析,使学生在马原课上能更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今天生活的现实,理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感同身受,更加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

在讲解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引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的经典论述,先分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再进一步指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是空间概念,而是一对历史性概念。从而引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私有制就将被废除、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对立就将被消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而摆脱必然的束缚而走向自由王国的那一天,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五、选择适当的案例与教学资料

在讲授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对未来社会的预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等案例课件来介绍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播放孔子的治国治家之道、儒家《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理想、老子提出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历次农民革命追求社会理想的历史回顾、康有为及其《大同书》等案例课件来介绍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些都是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经典思想,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对马原课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更易被接受,为引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做了准备。在讲授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案例课件进行讲解。愚公一家只靠肩挑手搬,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坚信不移,每日挖山不止;精卫填海的神话也是这样,它每日衔石衔草,以投大海,只都是坚定的信念的力量。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的坚信。而共产主义信仰中更是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理念与信念,比如: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真正公平和平等、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等。这些基本信念具体体现在一个未来的目标上,就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样的类比法讲解,使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贴近我们的寻常生活,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蒋筑英、牛玉儒、宋鱼水、雷锋、任长霞的影像资料,说明坚持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如同有了浩然正气,就能抵制金钱、名利、权力地位的诱惑,就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永葆高风亮节。同时对比性地播放成克杰、余振东、胡长青等贪官污吏的影像资料,说明信念动摇、信仰失落、理想平庸的人就会被金钱、名利、权力地位所诱惑,从而干出一些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甚至触犯刑律的勾当而走向沉沦。通过影像资料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更能突出强调优秀干部的高尚情操和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年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义主义论》、董存瑞、夏明翰等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共产党人及方志敏就义诗等影像资料,说明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们前仆后继,英雄奋战,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多大风浪,总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感人事实。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在缅怀英雄的过程中深受高尚情操与远大理想抱负的感动,丰富的影像资料可有效地渲染气氛,更胜于空洞的说教,课堂效果很好。

在讲授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对比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东西部差距比较、华西村纪实等案例辅助教学,以现实中真实生动的例子,说明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从而可以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

在课程结束前的时段,课件上出现的是动画效果制成的飘扬红旗,再次唱响《国际歌》的雄壮旋律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背景音乐与红旗画面相结合,大大强化与渲染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作为全部教材的结束之举,不需要陈述任何语言,就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们沉浸在感动与回味之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通过讨论来纠正现存的一些错误认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共产主义存有怀疑,进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在讲课中要注重纠正一些思想误区,可采用案例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介绍《参考资料》刊载的几篇文章,再提出一些错误观点其一,共产主义渺茫论;其二,共产主义失败论;其三,共产主义等待论;其四,共产主义终点论。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驳斥的过程中,起到纠偏、树正的作用,也更能深化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坚定青年学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4.优化绩效考核 完善评价体系 篇四

关键词:中学;绩效 ;考核 ;优化

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好绩效考核体系,对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学校绩效考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这种特殊性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首先,学校教学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很难考核团队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成果。而绩效考核又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学校现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绩效考核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和开展的,但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考核的终端结果很难量化,而且过程太长。例如用学生成绩来体现教师业绩时,因生源质量差异较难做到平等,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差异,就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其成效往往要一年后才能体现,而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的工作量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使是教学的内容不变,但学生变了,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必须进行改变。而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隐性的工作,例如备课,网上下载一份教案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去备一份教案,二者的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过程管理中,很难考核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老师在探索管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改革,实施课题的研究,表面上她还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她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更多,而这也往往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因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创意和隐性工作很难考核。

2.团队协作的工作难以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抬轿子”工作,我们培养的对象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各学科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提倡的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互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这也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绩效考核如果只考核教师个人的业绩,那么就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忽略了团队的精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考核,又不利于体现团队中个人的价值,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要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差别不大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大家都想从中多拿一点,那么必然就有人少拿一点,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差异在绩效工资中只能有所区别,可能一节课的差异就是2―3元,多上课的认为多上一节课绩效体现得太少有意见,而少上课的认为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差距不能太大,因而造成人人不满意。教师的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所有工作在绩效里体现,有些教师抱怨干了许多的活,但是在绩效里没有体现。所以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4.不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消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业绩往往与生源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很难用量化来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来考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教绩的标准很难量化,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

二、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大举措,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作用,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止绩效的改革,把绩效变成一种平均分配的方案,而是要面对问题,大胆探索,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在绩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教师明确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并在全体教师中集思广益解决绩效的问题,让教师明白学校的难处,取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发挥学校绩效管理的功能。

(1)决策者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核心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为了减少教师的意见实行均分。例如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把“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作为重点考评指标,这样才能够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在教师中强化这一理念,从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让教师代表参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精神,也使得绩效的考评体系更容易被教师接受。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能使得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3)把考评体系中的难点直接交全体教师讨论,征集意见。这样做能够使教师明确学校在制定考评体系中的难题,有利于教师理解学校的难处,减少负面的效果。

(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意见,为下次修订考核办法提供依据,真正重视教师的意见。在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度的把握。有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进行修订,并及时向教师表明修改的原则和执行的时间,让教师明确学校是重视教师的意见,并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在评价过程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严格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不要随意以领导的意志而改变。要充分体现用制度管理人,这可以减少教师的意见。如有重大问题需修订的时候,一定要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而不是通过行政会的决议。

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可以集思广益,使考核更容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推进学校的绩效考核有着深远的意义。

2.学校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过程。中学的绩效考核不合理,往往体现在完整性评价体系的缺失。因为学校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从全面整体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而是仅作为等级课时费的发放标准,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评价结果一无所知,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最终是不会再关注评价和绩效考核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多么重要了。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前的意见征求,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学校可以由年段长在召开年段会时收集全体老师的绩效评价建议,各年段收集的评价建议整理好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绩效评价标准发回给各位教师,如若有修改建议的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议小组。评价标准出来后,由年段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价小组逐条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结果出来后发回年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确实较为复杂,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比较科学、公正和合理的。

3.实行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学校的绩效考核很难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因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把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业绩终端结果的评价越来越难。例如高考已经不再公布成绩,无法用高考的成绩作为高三教师的业绩;初中的年考逐步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教师一个人教一个年段,对其教绩的评估就显得特别的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法来衡量教绩。在实践操作中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常规做得好,我们就应当承认他的教学质量上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因此,绩效的评估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克服以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缺陷。但要对过程进行考评难度还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有些环节是隐性工作,较难考核。因而要积极地探讨评价的方式,我校主要通过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教师的各类竞赛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对备课和上课的考核,通过建立骨干教师评选的平台来实施,所有教师均可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教务处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把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过程的评估需要一个活动竞赛的平台,要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严格地考评,就能发挥过程考评的效果。

4.建立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评指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有些隐性的教师工作无法在考评指标中体现,例如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家访等教育工作不能在绩效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设立多项的单项考核指标,如评选校德育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班级管理能手、教学能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并列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这样使考评的指标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这些先进教师的评选,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落于实处,推动学校的发展。

5.监控绩效的评估过程并及时研讨完善

绩效的考评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敢于面对错误,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对于意见较大的,要进行专项的研究。在目前学校实施的考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在对差异的度的把握,如工作量的差异、教学人员和后勤人员绩效工资的差异、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于绩效的分配方案都有各自的意见,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方案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开展研讨,并能够找到共同妥协的方案,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使绩效考核真正地成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的手段。

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五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的宗旨。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和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党提出并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可能性。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适合中国特点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形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以苏为鉴”,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所作《论十大关系》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应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等。

刘少奇提出,应该学会走自己的路,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等等。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了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所经历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挫折深刻教育了全党,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邓小平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后,逐步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邓小

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实现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主要经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论断基础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则设想和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两层基本含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与发展程度即定性与定量有机统一,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和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顺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建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在20世纪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并确立的党和国家到2020年 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第三部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以免因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其基本依据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国后,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弊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既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的主体,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占主体的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

性和根据,是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的提出,意味着对共同富裕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并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提出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依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而提出的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方针、新要求。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城市居民委员会为中心的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我国的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和切实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

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就是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采取了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

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和依据,包括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新的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在当代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绝不能混淆党政各自的职能。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两个务必”思想。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考试题目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六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有一些积极特征,但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和实践上的推进,考核方法中的诸多要素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考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考核的成绩结构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核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大多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只能覆盖部分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且主观题型较多。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突出了死记硬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性考核和学生的日常修养,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导致了学生对考试的消极应付,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考核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直接的作用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掌握如何往往通过考核来了解和评定。同时,考核也是检查、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成绩的考核大多取决于期终卷面分数,学生平时到不到课、听不听课、认真不认真对成绩无多大影响,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基本上都能“过关”,有的甚至还能得高分。这种“一纸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模式明显不科学,不仅不能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反而会使学生造成认识的偏差。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

(三)阅卷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

传统的考卷由于主观题型较多且分值比例高,评分标准难把握,因而阅卷评分过程中难免有主观随意性问题,学生考试成绩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因此,改革传统考试方式,探索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方式势在必行。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标的根本体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新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探索出新的办法和途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由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这一指导思想指出了教育的核心、重点、基础和目标,明确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它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性质与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考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考核方法与形式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其他专业性很强的教学中,考核方法与形式都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效果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即使在一般的教育教学中,考核方法与形式也对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与形式是影响其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及形式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

(一)建立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的指示精神;注重发挥高校各级组织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工合作;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统筹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实事求是,科学考核”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考核方法的建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建立新时期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体系

2006年秋季在全国高校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构。这要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要改革和完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法,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多元化复合型考核体系是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知行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的人性化动态考核体系。

多元化复合型考核体系不仅可以改变过去重诵记轻创新、重理论轻实际、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堂考试轻课外考察的现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一卷定论”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可变性、实效性等特点。

1. 标准化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对考查学生必须牢记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对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十分必要,因此即使是在当代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废弃闭卷考试。因此,闭卷考试仍然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闭卷考试的内容、形式、重点、范围,以及考试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教师应当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期末考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如从试题库随机生成A、B两套试卷,并同时交叉发放进行期末闭卷考试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再配之以标准化电脑阅卷。这种闭卷考试方式既能避免学生考试的死记硬背,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考试作弊抄袭的现象,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

2. 标准化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既可采用等同于笔试的卷面形式,又可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为使开卷考试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流于形式,各高校应当制订一些可行性原则:(1)开卷考试的重点是课本中的原理、公式和定义的理解运用。考试命题少而精,不可出偏题、难题,应联系社会实际出一些实证型、案例型的题目。(2)开卷考试以课堂形式进行,要求同时出A、B两套试卷,交叉发放;考试中允许学生查阅课本和资料,但要遵守考试纪律,不可讨论和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3)开卷考试以论文形式进行的,除给学生定的命题范围外,还要对论文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以便他们查资料、搞调研。对开卷考试的评分坚持统一、公正的标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独到见解切忌上纲上线,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认真完成的,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实践证明,开卷考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平时成绩的考评

平时成绩主要是由上课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而成的。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看其一贯的行为和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平时状况认真地逐项记录,并在期末总评中以30%计入,且随同期末总评成绩存档。

多元化复合型考核体系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的成绩也真实、客观、公正。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也显著提高,同时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体现。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应当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社会发展所需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这种新的考核方法的确立将改变以往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全面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课程考核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导向功能,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考核的科学性,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采取与此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本文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指导思想, 建立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云庵等著.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时效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8.

[2]孟宪东主编.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 2007.7.

[3]杨慧民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

[4]柳礼泉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5]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选.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6]邓演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的新尝试.当代教育论坛, 2003.8.

[7]柳礼泉.“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析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6.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七

[关键词]05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体系

[作者简介]张俊英(1963- ),女,河南叶县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22-03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6年秋学期开始,高校开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新方案,即“05方案”。“05方案”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创新,而且要求任课教师努力探索新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据有关调查: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似乎与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这样在思政课课堂上往往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大家抢占后面的座位,无心听讲。有的学生则是有选择的上课,即所谓的“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公共课狂逃”。学生并不担心思政课成绩会不理想,因为一般是凭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就完成了评定,所以学生临近期末才开始应付考试,平时不认真上课的学生通过突击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体系的主要弊端及其原因

(一)传统考核体系的弊端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单一性,即考核形式呆板固定,一般只采用笔试和做作业的方式,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且偏重书本知识、记忆性知识和共性知识的再现。第二,终结式,即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第三,分离式,即思政课的“教”与“考”分离。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目前一些高校为了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和准确,大多建立了试题库,供思政课考试使用,导致思政课的教、考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离状态。

单一固定的考核内容和形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难以受到重视;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突击上;教与考的分离影响了教与学的协调一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主导作用。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这些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重考核、轻学习”“重复述、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成绩、轻评鉴”,其结果就是“考前背、考后忘”。

(二)传统考核体系存在弊端的原因

上述弊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包括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

1.学校原因。(1)考核内容缺乏科学性。传统的考核内容往往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考核,知识性和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2)考题类型设置不尽合理。客观题所占比例过大,分析性试题较少;综合性试题中理论知识考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少;笔试多,口试、论文答辩等少。在这种“三多三少”的考核导向下,学生只能用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办法来对付考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作弊的学生处理过宽。对学生作弊视作弊情节轻重及认识态度情况作相应处理,最严重的是该科记零分,但下学期开学可以参加补考,而补考又比较容易,对学生的震慑力不大。

2.社会原因。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消极现象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导致一部分学生道德是非观念发生扭曲,理想信念产生动摇,这是传统考核体系产生弊端的社会原因。他们以为考试中的投机取巧同社会上的各种腐败案件、弄虚作假现象相比只是小菜一碟,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自身的原因。(1)认为作弊是蒙混过关的捷径。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没有明确目的,缺乏动力和热情,上课不认真,得过且过,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通常选择作弊。(2)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在考试时作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信心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除了基础较差外,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好,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信心不足,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在考试时作弊。(3)受功利思想的驱使。由于考试成绩往往与升留级、学生干部选拔、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评选、学生入党、就业岗位推荐等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平时学习认真的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作弊。(4)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认为思政课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所学知

识在就业时派不上用场,因此轻视思政课学习,马虎应付,甚至考核时作弊。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

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不可能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更不可能判断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是否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这样的成绩评定会因学生简单应付性的作答和教师的主观评判而缺少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在现实中会出现“高分低能”、知行相悖的问题。至于思政课引导学生注重行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的作用就很难实现。思政课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或大论文)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论文考核,教师往往凭印象打分。迟到、旷课的学生不仅平时成绩好不了,评定大论文时又会再度降等。有的学生课堂上“顶撞”老师所导致的坏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相反那些比较听话的学生或学生干部,哪怕论文写得差一些,成绩也不会低。任课教师这种感性化的做法,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影响了思政课考核的公正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讲现实、重实效;喜欢独立思考,反对死板教条,喜欢创新。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育者若脱离实际,我行我素,就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而高校思政课考核体系的改革应考虑大学生的特点,使青年学生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教师要找好“点”,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师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逐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不正确观点,实现同学间的自我教育,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成绩应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分析相结合。考核要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收获,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即“弄懂”“会用”。毛泽东同志1942 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告诫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①教育部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及其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考核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理论水平测试

思政课教师根据“05方案”的要求进行组织。理论测试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包括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口试、撰写论文、讨论会和评阅作业、撰写心得体会和社会实践报告等。在有关思政课考试最好方式的一项调查中,选闭卷考试的学生占3%,写论文的占25%,开卷考试的占58%,其他占13%。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政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也能使学生更多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从而促使其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辅导员和班主任考核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之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侧重学生的思想辅导和日常管理、服务;班主任负责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信息,交流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共同做好思政课的考核和考评工作。“05方案”特别强调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防止思政课成绩的评定与辅导员、班主任掌握的学生表现脱节。

(三)学生自我考核

学生自我考核分两个步骤进行。主观部分由每位学生按比例自己评分,促使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客观部分由班委会、团支部组织对本班同学在校、系、班级和寝室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予以考评。主观考评和客观考评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也才能激发起其爱岗敬业的热情。

三、“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基本思路

改革思政课考核体系,就是要克服原有考核方式的弊端。为此,要从过去单一性、终结式和分离式考核模式转变为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考核模式。所谓多元性,就是要突破原有单一笔试及作业考核的方式,设置多项考核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所谓全程式,是让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确保考核的基本功能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出来;所谓结合式,就是将“教”与“考”紧密结合起来,对主讲教师下放充分的考核权,确保考核真正为教学服务。

(一)合理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构成比例

根据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现状,可以把思政课成绩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学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学习10%+学习态度5%+作业成绩5%)+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开卷考30%+口试30%)+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研究性学习考核20%+其他实践形式10%)。这种考核方式能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是建立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考核体系的前提。

(二)建立完整的学生课堂表现及平时学习考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然而,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总体并不理想,教与学的互动难以进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纪律和秩序也难以维持。鉴于这种现状,有必要增设课堂表现考评内容。

考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学习态度包括到课情况、接受课堂指定任务情况,学习能力可以包括课堂笔记、书面作业、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考核内容和具体分值比例。第二,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需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考评中可以实行负分制,即对违规现象设定扣分条件,直至取消课堂表现成绩。第三,设置平时作业,每学期2~3次。作业应有利于督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既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除闭卷笔试以外,还要采用开卷考核、半开卷考核、面试或口试考核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1.开卷考核。考核内容不能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而必须通过思考,体现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既要有教材上的内容,又要有专题教学的内容;既能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检验学生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分标准根据观点正确、论证严谨、理论创新的完整程度来定。考核题目的难易程度分别为:难,20%;中,50%;易,30%。考核题目的类型分为辨析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三种。

2.半开卷考核。即考前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允许学生写上对考核有用的内容带入考场。这种做法既能促使学生在考前认真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和提炼,将学习精力放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也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面试或口试考核。所谓面试,就是考前制成侧重分析理解内容的多份试卷,考核时考生随机抽取一份,当堂准备一段时间后写出答案要点,并口述其观点。主考教师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即席回答,以此全面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试考核是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口试题型分为简答题和判断是非说明题。其组织方式是先由教研室出100 道题组成题库,每个学生抽取一道简答题和判断是非说明题,有三次抽题机会。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其中教师评分占70%,学生评分占30%。

(四)强化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增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措施。

要强化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的考核,就要提高该环节的分值比重,采用行之有效的考评方法。可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让该成绩在每一具体环节都有体现。如有针对性地安排校外专家讲学、播放主题鲜明的音像资料、参观社会实践基地等,要求学生全部参加,将学生出勤情况及撰写观后感和调查报告等内容作为成绩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促使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早做准备,带着问题学习,同时还能通过锻炼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注释]

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篇八

(月份)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分值

评分

一、科室管理(50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一票否定或倒扣分(做到打√,做不到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师告知与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酌情扣分。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一至两名,不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酌情扣分。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无联系渠道酌情扣分。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无科室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的酌情扣分。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无科室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和实施目标的酌情扣分。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未进行考评的不得分。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区级以上(含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区级以上(含区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二、门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100分)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1、科室严格执行门诊医疗工作管理相关规定,服从门诊部统一安排。

未按规定执行者不得分,不服从门诊部安排者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门诊医师按时上班,坚持专家/专科门诊,不套排,不随意停诊,不随意顶替,更不允许进修生、培训生、实习生单独上门诊。

发现不按时出诊,套排,顶替者不得分。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会诊制。

未严格执行者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对门诊医师“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有具体的监督措施。

无监督措施不得分,监督措施不到位者视情况酌情扣分。

5、做好等待就诊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抢救方案和急救措施(有突发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物品配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6、医师以上职称门诊所占比例≥60%。

未达比例者不得分。

7、在病人外出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擅自离岗。

发现医师擅自离岗者不得分。

2、门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1、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2、门诊处方及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和报告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并有登记。

未及时上报疫情者不得分。

2、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未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酌情扣分。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未执行好消毒隔离措施,酌情扣分。

4、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未做好无菌操作,酌情扣分。

4、口腔专科门诊管理规范。

1、口腔门诊标识清楚,专业布局合理。

未按相关要求执行不得分。

2、严格执行口腔科疾病诊治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未按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得分。

3、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未按《办法》执行不得分。

4、做好门诊口腔病人出现突发意外事件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药品、药品准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5、口腔专科病例书写规范,符合相关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三、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由具备执业资质的医师、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1、病区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未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不得分。

2、普通患者入院后由当班医师和护士接诊,并根据病人病情确定初步诊疗和护理计划,并在2小时内执行。

未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的酌情扣分。

3、危急重病人入院后当班医师和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立刻通知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处置病人,确定初步诊疗方案,并立即执行。

未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置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药物、手术、康复)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1、普通病人应在48小时内有主治医生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医师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并逐步实施。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2、危重病人应成立相应抢救小组,并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组长,随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未成立抢救小组的不得分。未随时对病情变化进行记录的酌情扣分。

3、在72小时内不能确诊的患者,科室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确定诊治方案,并加以实施。

科室未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不得分。

4、急诊手术必须请示主治以上医师,查看病人确定治疗方案,方能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3、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使诊疗流程标准化。

1、根据病人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初始诊疗效果,确定病人下一步诊疗路径,根据专业特点,尽力达到诊疗流程的标准化。

无诊疗路径的不得分,诊疗次序混乱的不得分。

2、执行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医疗原则,特别是核心制度必须落实。

1)交接班制度:实行晨交班制,每日应有值班医师与当班医师对病区患者进行交接,并有记录。危重病人及当日手术后病人应实行床旁交班。

2)查房制度:入院2小时内应有住院医师查房,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查房,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查房;住院医师上、下午各查看一次,危重病人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3天至少查房一次,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诊断不明的病例,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4)术前讨论制度:择期手术应进行术前讨论;对于疑难、复杂等可邀请相关科室参与,应在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持下进行。

5)手术分级制度:病房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制度管理。

6)会诊制度:急诊会诊随请随到,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平诊会诊应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科室应安排主治以上职称医师会诊。

7)转科、转院制度:需转科患者,应有转入转出记录;转入科室应按新入院患者标准进行处置;精神类疾病或特定传染病需转外院治疗患者,需经医务科同意执行。

8)临床用血制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达到卫生部要求;输血前患者应签署用血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输血前检查;血袋必须及时回收;输血应有记录。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未能落实相应核心制度的,视其情况发现一条未执行该项不得分,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严格执行病历的时效性。应及时完成病历书写,要求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一周内完成死亡讨论记录。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连续三天有病程记录。住院病程满一月需进行阶段小结。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记录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严格遵循病历的真实性,如实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病情变化。严禁出现电子病历复制及提前书写病历等不良事件,严禁伪造病历。

一旦出现伪造病历,提前书写病历,电子病历复制的均不得分。

3、严格执行卫生部病历的相关规定,妥善保存病历,不泄密。

出现泄密或相关病历资料遗失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5、加强医患沟通,维护患者权益。

1、应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有记录。

无相关记录者不得分。

2、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家属应有知情权,并签知情同意书。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四、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加强病房管理工作,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舒适的就医环境。

1、病房环境整洁、安全、秩序良好。

病房环境部整洁、秩序不好扣1分;存在安全隐患扣1分。

2、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仪表整洁,监护室护理人员职责分明,分床到位。

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

3、护士长管理到位,工作有计划及总结,资料记录规范。

无工作计划及总结各扣2分;护士长资料记录不规范或记录不全各扣1分。

4、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标牌醒目。

物品放置不规范扣1分,物品放置与标识不符扣1分;标识不清扣0.5分。

5、病房设施、设备性能良好,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病房基础设施、设备不全扣1分;设施、设备性能不好,不能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扣2分。

2、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类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转入、转出监护病房有记录。

1、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按要求组织学习,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护理常规及时,护理常规有补充、有修改,体现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持续改进。

未按要求组织学习的每项扣0.5分,护理常规建立不及时扣0.5分,无补充、无定期修改的酌情扣0.5分。

2、护士知晓相关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询问3名护士,上述内容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

3、护士落实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查看,落实有缺陷各扣1分。

4、护士有效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监护室有危重病人抢救工作流程。

现场查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的情况,未落实扣1分,落实有缺陷扣0.5分。

5、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按工作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现场抽查3名护士,执行有缺陷每人扣1分。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100%。

1、科室有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科室无相关培训及考核计划的每项扣1分;无培训、考核原始资料扣1分;记录不规范扣0.5分。

2、“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大于100%。

现场抽考护士“三基三严”情况,1人不合格扣1分。

4、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根据病人的病情级别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的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护士实行分床护理,责任护士工作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未实行分床护理的不得分,未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或不充分的酌情扣0.5~1分。

2、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实行告知义务。

抽查3名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的每人扣0.5分;未落实病人权利与义务告知工作制度的酌情扣05.~1分;对患者隐私保护落实不到位扣1分。

3、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落实,记录规范。

抽查3名患者,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每一例扣1分。

4、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5、病人衣着整洁,“三短六洁”落实到位。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6、各种管理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管道护理未落实扣0.5分,未标识扣0.5分,未达到有效引流扣0.5分,固定不妥善扣0.5分。

7、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指导或协助病人采取各种标本。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每人扣1分。

8、根据医嘱及病情开展分级护理服务,护理级别实施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符,按照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病人实施护理服务。

抽查3名患者,护理级别与医嘱不符扣0.5分;未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对患者实施护理各扣1分。

9、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检查术前健康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情况。

抽查3名患者,未落实的各扣1分;落实不到位各扣0.5分。

10、各种特殊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人扣1分。

11、每月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无自查原始资料扣1分,对存在问题无分析、无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扣2分,无记录扣1分。

5、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1、病区、门诊的抢救药品、器材齐备,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氧气枕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2、抢救车实行专人管理,物品、药品定位放置,数量固定,补充及时。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3、急救药品保存规范,无裸装,无变质及过期,基数固定,有交接、有记录。

急救药品过期、变质不得分;未按要求固定基数、未做到班班交接及交接无记录每 一项扣0.5分。

4、保证护理人员对急救仪器能正确操作。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各扣1分。

6、加强护理缺陷管理,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病区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重点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

无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的不得分,不符合要求的各扣0.5分。

2、制定预防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报告率100%。

无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的不得分;隐瞒不报者不得分。

3、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医嘱,有签名、有登记。

抽查3名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每人扣1分;医嘱漏执行扣2分。

4、毒麻药基数固定,专人、专柜、加锁管理,交接班记录及时,未用完的毒麻药品有销毁记录,空安瓿回收。

未按规定要求管理不得分;交接记录执行不到位扣1分。

5、药品分柜放置,标识明确;药敏标识规范、醒目,高危药品有红色标示。

药品混装、裸装各扣1分;药敏标识不规范扣0.5分;高危药品无红色标识扣1分。

6、保证对危重病人、抢救病人实施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危重病人有护理常规,措施要具体,检查对危重病人实施护理操作是否正确、迅速、有效;对危重病人是否实行床旁交接;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识。

对高危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扣1分;无警示标识扣1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患者发生烫伤、坠床、非难免压疮不得分。

7、输血前核查制度,输血操作规范,输血过程实施监测并有记录。

执行有缺陷的每项扣0.5分。

7、按照医嘱要求观察病情,根据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进行规范记录。

1、护理计划及时落实到位,措施有针对性。

1项不符合要求的每项扣1分。

2、体温单填写规范,记录完整。

体温单填写不全每项扣0.5分。

3、医嘱处理及时,查对认真,记录规范。

医嘱处理不及时扣1分;未做到班班查对扣1分。

4、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重点突出,能体现专科特色,记录要具有连续性,频次符合规定要求。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8、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护士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并有效实施。

抽查3名护士,不熟悉上述内容或执行有缺陷每人每项扣1分。

2、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护理活动。

执行有缺陷发现一次扣1分。

3、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坚持“七步” 洗手法,定期接受手卫生监测。

洗手不规范扣0.5分;手卫生监测不合格扣2分。

4、各种消毒监测达标,资料齐全,记录完整。

监测未达标不得分;资料记录不全扣1分。

5、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包装完整,专柜放置,无过期及破损。

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过期不得分;放置不规范扣0.5分。

6、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监测,有标识,无过期。

消毒液过期不得分;监测不合格不得分;标识不清扣1分。

7、用后物品处理规范。

用后物品处理不规范扣1分。

8、垃圾分类存放,锐器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及时。

垃圾存放不规范扣1分;处理不及时扣1分。

五、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50分)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保证本专业患者从急诊、门诊到住院、出院及健康教育和随访具连贯性。

服务流程秩序混乱不得分。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3、患者对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具有知情权。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与益处、费用和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具有知情的权利,患者及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权利。

不尊重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权,违背患者或法定代理入意愿或选择,不得分。

2、科室具有告知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真实病情及诊疗方案的义务,特殊检查,治疗和用药应签书面“知情同意”。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3、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1、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科室未建立投诉渠道,无相应记录及整改意见不得分,记录或整改意见不完善酌情扣分。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不尊重患者价值观或信仰,遭到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投诉,不得分。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未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教育或指导,不得分。

5、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环境脏乱,遭到患者投诉者不得分。

2、保护患者的隐私。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6、患者评估。

1、科室负责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管理。

无患者病情评估不得分。

2、患者评估的结果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记录,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住院病历中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完善酌情扣分。

3、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填写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存科室,一份交医务科。

六、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50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未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分,不足3种识别方法者酌情扣分。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得分。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患者无腕带识别标示不得分。

2、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术前准备工作部充分酌情扣分。

2、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

无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的不得分。

3、严格执行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度的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无相关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与工作流程不得分。

3、提高用药安全。

1、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上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未上报不得分。

2、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出现药物配伍禁忌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4、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科室未建立报告制度不得分。

2、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应有登记。

无“危急值”报告登记不得分。

3、科室对“危急值”报告结果不确定时,应立即重复检查。

未对阳性报告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5、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病区应有警示标识和语言提示等,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

无相应警示标识不得分。

2、建立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措施,并有处理流程或预案。

未建立相应报告制度与措施不得分。

3、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无相应评估与报告制度不得分。

4、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

出现不良后果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6、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未主动上报安全(不良)事件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未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等有创检查和治疗前及药物治疗时。

未进行该项目时酌情扣分。

七、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100分)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得分。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殊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未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视其情况酌情。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酌情扣分。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必须符合卫生部要求。除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他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必须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违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要求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标准”。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应追加一次抗生素,术后按照手术切口使用抗生素,I类切口不使用或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类切口48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3至7天内停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选择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

每月抽查30份围手术期病历,发现一份不合格的扣1分,扣完为止。

5、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送检及培养,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他体液。

未开展送检及培养的不得分。

6、积极配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服从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不配合医院耐药菌监测的不得分。

3、病区院感防控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未严格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符合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执行的不得分。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等应在诊室或病室换药,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未按操作要求的不得分。

5、特殊感染病人需进行隔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所致的各项措施。

未严格执行相应措施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7、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未对耐药菌感染实行监控不得分。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得分。

4、门诊手术院感防控

1、设置独立的手术操作间,区域划分符合要求,标识清楚,环境卫生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手术操作间人员,设备实行专人专管专用。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4、实施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实验室符合检查。

未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不得分。

5、手术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未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灭菌不得分。

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口腔诊疗院感防控

1、严格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未按《规范》执行不得分。

2、三区划分清楚,标志清晰、流程合理;进出通道分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有记录。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不得分。

7、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职业防护工作。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每年抽查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记录,未参加培训的不得分,培训次数不足的酌情扣分。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上一篇: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三下一篇:课标研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