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共17篇)(共17篇)
1.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一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3、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温度的意义,正确认、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了解零下温度的意义、0的内涵以及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教学准备: 课件、温度计
D:u6211的文档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昨天布置你们看天气预报看了吗?你知道了什么? 生:今天气温很低。师:那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要加衣服。
师:温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其实温度中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有谁知道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摄氏度,写作:℃)师板书。课件出示主题图(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2、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1)北京:-2℃~5℃,从这条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零下2℃的表示方法,体会负数的必要性。-2℃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后师小结:-2℃表示零下2℃,也就是表示比零度低2℃;零下温度可以用负数表示。
3、温度的读法
+5℃表示零上5℃,即比零度高出5℃,可写作+5℃,读作正五摄氏度或零上五摄氏度
-2℃读作负二摄氏度或零下二摄氏度
4、在温度计上标气温
(1)认识温度计:出示温度计,问:温度计上有什么?
师指导:看(零刻度线)、找(水银的位置)、读(视线对齐水银读数据)。说明:0℃以上的温度是零上温度,0℃以下的温度是零下温度。温度计上的0不是没有温度,它通常是水结冰时的温度,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指名在温度计上认、读温度:5℃和-2℃,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5、比较温度的高低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名读出图中的温度?思考: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北京与青岛的最低气温哪个更低一些?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后小结。
(3)比较哈尔滨与北京的最低气温、拉萨与台北的最高气温,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图中标出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师巡视指导)
(5)猜数游戏:它是一个零下温度,比-12℃高5℃,它到底是多少?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 1、2题
2、拓宽认识,实践作业
继续关注天气预报,完成小调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温度
℃ 摄氏度
零上温度 5 ℃读作 零上五摄氏度 0℃ 零下温度-2℃读作 零下二摄氏度
2.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意识
“如何把这堂课上好?”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师上课之前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思考的问题。简单地说, 这种想把课上好的意识就是教学意识。“教学意识, 即‘怎么教’的意识, 它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技巧”[1]。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教师的教学效果才存在越来越好的空间和可能。但是, 拥有了教学意识, 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吗?未必。因为, 姑且不论上好一堂课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单就教学意识本身, 教师们也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差别。不同的人, 思考的方向不一样, 思考的层次不一样, 对教学意识的把握就不一样,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教学的操作也就不一样。比如, 有的教师喜欢多讲, 有的则坚持少讲;有的教师喜欢面面俱到, 有的则喜欢层次分明;有的教师喜欢引导学生, 带着学生思考, 有的则坚持给学生留足自己质疑、探究的时间。不同维度的认识, 不同方面的操作, 到底孰对孰错, 有没有一个平衡点?答案肯定是有的。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教师上课喜欢多讲, 喜欢面面俱到, 喜欢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用教师自己的话说, 就是“自己讲不透、讲不细, 孩子们就学不懂, 吃不透”。多么让人感动的理由!但是, 旁观者就要问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 我仔细地从头到尾再一次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 结果却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蹙眉。
师:思路清晰了, 文章的主干有了, 那么, 外形和内容如何来丰富呢?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呈现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呢?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内容。
师:第一部分, 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PPT显示) :
1. 如果将这一部分进行分节的话, 可以分为几节?
2. 每一节写了桥的什么?
3. 如果把这三个小节调换顺序的话, 可以吗?为什么?
生1读。
师:读得怎么样?咱们大家来试着评价一下吧?
生2、生3、生4进行评价。
师:对了。老师还想提醒一下大家, 读这篇课文的时候, 应该带着一种柔和、娓娓道来的感情来读。你可以想象, 你不是在读这些文字, 你是在诉说, 是在抒发你的感情, 好吗?
生表示认同。
师:好, 读完了, 也评价完了。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吧!如果分节的话, 分为几个小节呢?
生:三个小节。
师: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生5:写了桥的类型。师板书。
生6:写了桥是什么。师板书。
生7:写了桥的功能。师板书。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确。好, 那老师要问了, 如果把这三部分调换一下顺序, 可以吗?为什么?
生8:不可以。因为, 假如先写桥的功能, 再写桥是什么的话, 就写得不清楚了, 比较乱。
师:是有点乱, 也显得很突兀, 是吗?
生表示认同。
师:可见呀, 我们平时在写观察景物的文章的时候, 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否则, 就盲目了。
这是我第二次试讲时的一个环节。说实话, 就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 我都一直是自信满满的, 觉得我想得太周到了, 问的问题不仅全面, 而且有层次, 另外还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 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上课的时候这一环节上得也非常流畅。但是, 下来之后, 听课教师就评价了, 说你想得很全面、很深刻, 但是, 你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思考, 相反是以教师的思考片面地抹杀了学生的思考, 甚至有可能造成了学生的假思考。我当时还有一些不解。但是, 当我把这几轮课上完, 进行比较的时候, 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强势姿态, 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单从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刻性、教学的流畅性、课堂的知识性渗透等方面来评价, 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井然有序。所有可能的问题, 教师都替学生想到了。原则上讲, 学生跟着教师走, 应该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呢, 学生愿不愿意跟着教师走呢?未必。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机会成本的考量。也就是说, 有可能存在教师滥用学生发展机会的嫌疑。从教学意识的角度来讲, 这个环节教学色彩彰显得太浓了, 教师的贴切周到, 不但可能没有启发学生的真思考,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因为, 教师强势的姿态束缚住了学生的大脑, 结果就走入了“引而未导”的尴尬境地。
确实,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学意识过于彰显, 教师总是走在学生的前面, 牵着学生走, 结果, 学生跟得累, 教师教得也辛苦。明智的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是脚手架, 教师是助推器。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 还在于“导”。《学记》有说, “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师生之间, 教师如果只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给学生, 而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想象、乃至质疑的时间, 就很容易因为教师的过分周到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毫无疑问, 一堂好课需要足够的教学意识。但这里要讲求一个“适度”。否则, 少了, 就沦落为一种教学表演, 成为一种走马灯似的大杂烩。多了, 就给人一种“生拉硬拽”的印象, 教师上得费劲, 学生学得也不轻松。
二、学生意识
学生意识是上完这几轮课之后让我最觉得难为情的一个问题了。回顾自己上过的四轮课, 可以说, 我自己觉得已经很努力地贴近学生、贴近教学了。但是, 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作为一位新教师, 我过于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越来越觉得, 我太不懂学生了, 我太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了。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四年级学生, 但是, 四年级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的知识基础怎么样?他们的普遍心理基础是什么?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样的?上完课之后, 这一个一个问题催促着我进行反思。
什么叫学生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 才叫做具备了学生意识?下面, 我结合自己上课的一些反思, 来梳理一下学生意识的应然之义。
1. 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
回顾自己的课堂, 可以说, 我比较关注对学生的提问质量。但是, 尽管有这个意识, 我还是没有避免一些失误。比如, 第二次试讲的第一个环节, 讲到课文的写作思路的时候, 同学们共同回忆和梳理出了课文的思路是“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可是, 这三部分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我心里是明白的, 我也想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这种结构。问完之后, 看着孩子们苦思冥想的表情, “递进思路”这个词就从我嘴里溜出来了。结果, 这个环节就进行得很费劲。因为, 孩子们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递进思路”, 以前也没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况且, “递进思路”这个词离他们太远了, 不属于他们的语言范畴。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比如“结构”“逻辑”等这些词汇在四年级的课堂当中都应该避免出现。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 只有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 才能更好地促成师生之间高质量的对话。
2. 及时理答和反馈孩子的发言
课堂上, 几乎每一次孩子的回答或者质疑, 我都给予了自己能力范围所及的反馈和理答, 而且, 在反馈和理答的内容上也基本上兼顾到了生动性和前瞻后顾。但是, 从整体上反思, 我的理答和反馈在视野上缺乏一个宏观的把握, 这也致使课堂中贻误了一些创新的契机。比如, 在导入部分, 教师问:如果写桥, 同学们想写什么?当一个学生回答出“友谊”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深入地问下去, 抓住“友谊”是无形之桥这一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但课堂上, 我却只是给出了“哦, 你写的是友谊之桥”这样简单的反馈和评价, 把一个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机会给放跑了。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 打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已经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 充分运用提问策略也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高度认同。但是, 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策略?如何做到既关照了教学又关照了学生?我想, 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及时理答和反馈不失为一条捷径。
3. 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
这实际上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备”策略, 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实际上就是一种备学生的做法。我把这种做法的心态称之为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在备课、上课之前, 先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来预习课文, 想一想, 如果孩子来学习这篇课文, 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 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事先都考虑到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真正上课的时候, 做到游刃有余也是情理之中的。
4. 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是承接上面“备学生”策略之后的又一智慧之举。“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是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体现, 但是, 在我的课堂上, 我对此种心态的操作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我的课上着累?现在想想, 是我对孩子们太不放心了, 事事都想强调,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思一下, 这堂课上, 孩子们思考了吗?孩子们的思考绝对称不上是自由思考。仔细反思之后, 觉得这堂课上教师成人化的思考严重地侵犯了学生自由思考的领地。这一想法挑战着我的惯常思维, 也足以让我彻悟。用孩子的思维去预习课文, 梳理出孩子们有可能碰到的问题, 整理出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需要经受的体验, 无可厚非, 但不一定非要全部呈现在课堂之上, 面面俱到地带领学生去思、去想。换句话说, 为学生着想, 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人们在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时, 对于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2]这里给出课程意识的概念, 并不着意探讨理论概念, 而是想澄清一个问题, 即对于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毫无疑问, 做一位有创新见解的教师, 要具有课程意识。但是, 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课前寻找资源方面, 也不仅仅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审视与批评方面, 它还体现在对课堂中间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把握方面。课堂当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呢?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 我发现了新的问题。
师:同学们, 以“桥”为话题进行写作, 可以像作者樊发稼一样写成一篇散文诗, 可以像作词家阎肃先生一样写成一首歌, 同样, 也可以像诗人杜牧那样写成一首诗。如果你来写作的话, 围绕“桥”, 你想怎样写呢?
生1:我想写城市的立交桥, 把整个城市衬托得很美!
师:你是想写一写桥的美。
生2:我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师:你写的是友谊之桥。
生3:我想写桥的“沟通与交流”。
师:你是想写一写桥的功能。
师:同学们真是富有想象力。你看, 多角度进行创作, 思路多清晰、想法多新颖呀。今天呀, 老师带领大家进一步地走进《桥之思》这篇课文,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看看这种写作的思路, 对你会有什么启发。
从课堂的流畅性来评价这一环节的话, 应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既有同学们的合理想象, 也有教师及时的反馈和理答。但是, 如果从课程意识方面来评价的话, 这个环节的设计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仔细分析这一环节, 可以显见, 学生的回答恰好贴合了课文的写作思路, 即“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说实话,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之后, 同学们会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构思。所以, 可以看到, 教师这时的反馈性语言是机械的, 功利色彩比较强的。后来, 一位教师找我聊, 她说, 当孩子说到自己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的时候, 你应该追问孩子:“为什么以桥为话题, 你却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呢?”听完之后, 我恍然大悟。是啊, 如果教师继续追问, 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 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 这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却漠然置之, 结果还兜了个圈子, 按部就班地在课文结尾处才处理“心之桥”部分, 心中不免遗憾。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备课不等于‘背课’”, 结合自己的课堂, 现在想想还真觉得自己有一点在“背”课的嫌疑。教师“背”课, 就好比事先设置好了一些“陷阱”或“圈套”, 上课的时候等着学生往里钻, 学生不钻的时候, 教师生拉硬拽也要把学生拉进来。这个说法不是十分恰当, 但却形象地描述了我当时上课的心态, 就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怎么把这堂课上好, 而不是怎样帮助学生学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 我的课缺少了一些自如, 缺少了一些大气。
“要善于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对于这句话, 很多教师耳熟能详。但是,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想, 课程意识首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 课堂上教师才会具备一种大局观, 才会适时调整好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曙光, 周兴国.新课程的意识要求: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20, (2) .
3.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四年级 数学教学 兴趣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有时我故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去猜想,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答案也多了,课堂也更活跃了。因此,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4.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四
刘庄小学 张凯辉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写法。(教材第6页例题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课件)。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3、40059000是()位数,含有()级和()级,由()个万和()个一组成。
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成都市人口约为一千零二十八万五千人;广东深圳市约为七百万八千四百人.教师引导写香港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过程要求;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② 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 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 写作:20 ¦ 0435 ¦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 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 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写法练习:
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
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四、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5.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五
神木县第六小学
陈宵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可谓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在平凡中有创新,在忙碌中有收获。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说实在的这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又加之这个年级学生基础薄,为了学生更好的使用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补课。这样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知识的不衔接,那只好查缺补漏。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批改,并集体评讲,要求学生把错整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思考题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学生课余作业每人必看,必批必改。学完一个单元及时测验,测验试卷及时批发整理,并把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老师做到心里有数,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注意学困生的培养,针对基础薄弱的孩子,要分组帮扶,遇到知识不衔接的地方,只能查缺补漏。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与苦心。
四、对目标完成的效果。
四年级这一学期,我也算满意。班与班的差距越来越小,我想这得益于我们的集体备课,只要我们一个人想到的题型其他人也一定能受益,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不自觉的算出学年的成绩。看似平常,可这正体现了我们的团体意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尽管有平衡的比较与竞争,可我们相濡以沫,坦诚相待,这还不值得一笑吗?
真想笑笑,真想!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渐趋活跃,逻辑性、层次性逐渐明显。如果说语文课赋予孩子们的是灵性,那么数学课赋予她们的则是理性;在文理交汇中,在激情、感性与思考、探究的碰撞中,学生们逐渐进入了少年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每每谈到学生们的优异表现,我们的眉梢都忍不住飞挑。是啊,真想自豪、张扬的大笑!但赶快收住,路漫漫起修远兮,孩子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指导!
五、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6.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六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可谓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在平凡中有创新,在忙碌中有收获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通过期末调研考试,我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四
(二)班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说实在的这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又加之这个年级学生基础薄,为了学生更好的使用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补课。
二、工作中不放弃每位学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批改,并集体评讲,加强巩固。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思考题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学生课余作业每人必看,必批必改。学完一个单元及时测验,测验试卷及时批发整理,并把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老师做到心里有数,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注意学困生的培养,针对基础薄弱的孩子,要分组帮扶。
三、努力提高课题教学效率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与苦心。
四、成绩突出,效果明显。
四年级这一学期,我也算满意。班与班的差距越来越小,我想这得益于我们的集体备课,只要我们一个人想到的题型其他人也一定能受益,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不自觉的算出学年的成绩。看似平常,可这正体现了我们的团体意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渐趋活跃,逻辑性、层次性逐渐明显。如果说语文课赋予孩子们的是灵性,那么数学课赋予她们的则是理性;在文理交汇中,在激情、感性与思考、探究的碰撞中,学生们逐渐进入了少年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
五、今后应该改进的方面
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7.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七
一、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课长期以来被定位为“ 教的补充”和“ 教的强化”, 因此, 出现了“ 练习课教学不用备课”的误区, 表现如下:
1.练习课=作业课
许多教师认为, 练习练习, 就是布置作业让学生练, 练完便就题论题, 很少有知识拓展和学法指导,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整堂课完全是在“ 教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多以计算为主, 因此, 大量的独立计算任务使课堂气氛更压抑。
2.练习课无层次性
首先, 练习未分层。 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直接按教材编排顺序给学生布置练习, 因此, 在“ 数的运算”教学中出现先练竖式计算, 后练文字题, 再练竖式计算的情况, 让学生觉得重复无序。
其次, 学生未分层。 学生是个体,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练习课中对他们“ 一视同仁”, 则会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练习课轻松化, 而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吃力, 仍旧一无所获。
3.练习课形式单一
单一的形式使得练习课枯燥无味, 在课堂中, 如果学生自始至终仅依照教材和练习册独立完成其中的练习, 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得不到重视, 学生便会对练习课毫无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4.忽略小结的重要性
在练习课中, 部分教师更重视学生多写多算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而忽略了小结的重要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中, 学生一堂课下来一直在计算, 期间或最后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其总结和归纳方法, 导致学生为练而练,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1.练习课应体现“ 用练习教”的理念
练习课应该围绕练习目标组织内容, 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练习设计,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方法。 其中, 练习的设计应当精练、得当, 过多或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降低效率;过少的练习不足以使学生巩固知识技能。 练习课上, 教师不可以布置学生反复练习后就题论题, 完全不理会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拓展。
2.练习课要突出层次性
首先, 练习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练习分层。 例如“: 数的运算”教学中, 教师的设计应从单纯的竖式题目开始, 再到简单的文字题, 最后到开放题。
其次, 学生分层。 观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内外作业, 将学生动态分层, 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 针对学生的分层, 教师在练习的布置方面也要分层, 这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掌握基础, 或巩固知识, 或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偶尔也可以“ 用B级人做A级事”, 以激励其奋发进取。
3.练习方式多样化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小学四年级“ 数的认识”枯燥的练习内容, 教师应对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 寻找丰富的素材, 合理组织, 使练习课生动有趣。
在重视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对练习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并非都必须以书面化的形式“ 算”, 读数、口算、估算等练习都可以让学生口头练习, 更能训练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及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开始有自己的“ 想法”, 把自己当做“ 大人”, 幼稚的教学设计只会让他们更反感。 但争强好胜仍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设计练习, 比正确率和速度。这样, 既节约了课堂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和合作练习。
4.重视小结的作用
在练习分层的情况下, 课堂中的小结显得很有必要。 尤其是在运算中, 不能让学生盲目不停地演算, 在一类或一层题演算结束后, 教师应当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另外, 小结的重点是总结由例及类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一类问题得到解决后, 组织学生总结归纳解题规律和方法能更好地巩固和强化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课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增强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从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8.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很多教师都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两点的正确把握,则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变得非常容易。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课堂师生互动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这样课堂效率才会得到最为可靠的保证。而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将课堂教学安排的过于紧凑,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因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明确下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还是多半来自于兴趣,因此教师就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注重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以此为基础来带动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对放松和愉悦的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会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当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那么整体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并且努力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保持较高的思维活跃性。
9.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商不变的规律 P77-78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商不变的规律,要从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科学验证,从而概括其中蕴含的规律。根据以往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入手,探索怎样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2、难点: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趣质导入
故事导入。
孙悟空给猪八戒14块饼,让他2天吃完,猪八戒觉得太少了。于是,孙悟空就给猪八戒140块饼,让他平均分20天吃完,猪八戒可乐坏了,心里想:太好了!这回每天可以多吃些了!课件展示“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为猪八戒的想法正确吗?
(让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想法,再反馈交流结果。)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1、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八戒每天吃到的西瓜数量。(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从这几个算式中的发现。(3)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的规律。14÷2=7(14×10)÷(2×10)=7
(4)引导学生将下面的算式按淘气的方式进行改写。48÷24=2
8÷4=2 24÷12=2
80÷40=2 6÷3=2
800÷400=2(5)师生共同小结规律。
2、举例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几组算式后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全班反馈。
3、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计算。组织学生计算350÷50。
如:350÷50=(350÷10)÷(50÷10)=35÷5=7 用竖式计算: 350÷50=7 7 5 0)3 5 0 3 5 0
想:把350和50同时缩小10倍变成35÷5,得7。
讨论:你们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除数和被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
5、回顾前面孙悟空分饼的故事,你们有什么启发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比较简单,再次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道理。)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通过发现问题、举例验证、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在应用规律感受到数学规律给数学计算带来了简便,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努力,总结规律,做一个受动脑筋的好孩子。
10.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
游戏公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不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而这需要学生亲自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不断体会。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尝试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教材没有马上进入计算,而是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它的理解,为五年级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概率方面,学生对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有初步体验;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做出描述。特别是在三年级时学习可能性,已经接触过抛硬币和转转盘等,对分析可能性大小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这都为这节课体验等可能性,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经验和试验数据,判断简单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
教学重点:
1.体验、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2.在不公平游戏中讨论对双方及多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下棋吗?
生:喜欢。
师:说说你都下过什么棋?
生:五子棋、跳棋、象棋……
xiaoxue.xuekeedu.com
师:你们在下棋时是用什么办法决定谁先走呢?
生:石头剪子布、投骰子比点大
小……
师:淘气和笑笑也要下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决定谁先走的。笑笑的办法是……
生:掷骰子,规则是点数大于3笑笑先行,点数小于3淘气先行。
师:淘气的办法是……
生:抛硬币,规则是正面朝上淘气先行,反面朝上笑笑先行。
师:用大家和他们提的这些方法来决定谁先走,你们认为公平还是不公平?(生争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谁先走才公平”(板书课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活动直接引入课题,不但能让学生感兴趣,还能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层层探究,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验证笑笑的规则,(指名读)按照这个规则我们先玩一玩。(随意叫两名学生)你是笑笑,你是淘气,老师来给你们掷骰子。大家根据规则说应该谁先行。
(生读规则,并根据点数判断,点数1淘气先行;点数5笑笑先行。)
师:大家对笑笑的规则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掷到点数3时怎么办?
师:请同学们看规则,你认为如何处理才合适?
生:重掷一次,谁也不先行。
师:好,我们一起来玩一玩,验证笑笑的规则是否公平。为了方便同学们边玩边做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活动记录表。(出示第一张活动记录表,图略。)
同桌共掷()次,点数大于3笑笑先行()次,点数小于3淘气先行()次,3点谁也不先行()次。
师:同桌合作,左侧同学是淘气,右侧同学是笑笑。淘气先连掷10次骰子,笑笑帮助记录。笑笑再掷10次,淘气帮助记录。将每次掷的结果标在表中相应的位置上。同桌完成后将两人数据汇总,填在表下的括号里。
(出示第二张记录卡,小组试验数据汇总表,表略。)
师:将同桌汇总数据汇报给小组长进行统计。
(出示第三张记录卡,全班试验数据汇总表,表略。)
师:小组汇总后,把数据填在全班试验数据汇总表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记录有效数据。】
师:仔细观察实验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一共掷了320次。
生:掷到谁也不先行的次数是最少的。
生:笑笑先行155次,淘气先行114次,笑笑先行的次数比淘气多。
师:确实是笑笑先行的次数多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生:点数大于3有4、5、6三种可能,点数小于3有1、2两种可能。这样点数大于3的可能性大,所以规则不公平。
师:你认为笑笑制定的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xiaoxue.xuekeedu.com
(生叙述。师板书: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
师:这个游戏规则不公平,同学们能不能修改它,使它公平呢?
生:让1、2、3点淘气先行,点数大于3笑笑先行。
师:把3点的次数加给淘气,比较数据,发现两种可能性接近了。也就是说可能性相等,所以公平。(如果有偏差,引导学生:由于掷骰子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我们掷的次数少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是3 200次,32 000次可能性会越接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试一试。)
师板书:
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
可能性相等——公平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的修改方法吗?
生:1、3、5点笑笑先行,2、4、6点淘气先行。
师:这样为什么公平?
生:每个人都有3种先行的可能,可能性相等,所以公平。
师: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手指板书,生齐读。)
师:回头看一看课前同学们提出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比点大公平。因为最大的点数是6,每个人都有掷到6的可能。可能性相等。
生:抛硬币公平。因为硬币有2个面,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所以公平。
【评析: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就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回归现实,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公平性问题不仅能解决下棋时谁先走这个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在购物时就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出示消费者须知,及购物小票。)
师:四舍五入法对消费者公平吗?
生:不公平。舍的有4种可能,入的有5种可能,可能性不相等。
生:入了5分,舍了4分,入的永远比舍的多,消费者总是吃亏。
师:老师了解到河南省有一家中型超市,由于四舍五入分币,一天可多收入300多元,一个月就多收入9000多元,一年就是大约10万元。可见四舍五入法对消费者不公平。
师: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下面还应用公平的游戏规则来选出这节课的幸运之星。你们想成为幸运之星吗?
生:想。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
师:建议每组先出一个代表,再从8个人中选一个。要求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学具制定一个公平的规则,选出一位小组的代表来。汇报时要说清你们的规则是怎样的。
(生用转盘,每人选一种颜色,转到谁谁就是代表。)
……
师:准备签,抽出一个幸运之星。
xiaoxue.xuekeedu.com
【评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要求选出最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四、总结
师:要下课了,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可能性相等 ——公平。
11.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义务教育的重要场所。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重要学科,小学生学好数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活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地分析教材,应用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有90本连环画,要给每班分配30本,请问可以分给几个班级?对于这道例题,笔者做了如下活用尝试,“教师节时,老师一共收到了90条短信,我们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每位同学发了几条短信?”通过设置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二、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步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而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高度投入,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获取相关知识。教师还要注重根据学生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将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灵活生动,这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六一儿童节时,老师要带四年级同学去动物园参观,四年级六个班一共有321名同学,每辆车限乘30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教师可以将学生和车辆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该题进行计算。
四、课后分层作业,提高课堂效益
课后作业能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巩固、理解、深化,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后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这种分层作业的形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小学课堂效益,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积极探寻有效的方式、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12.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13.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三
小数的意义是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小数的意义就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
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我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读直接解决。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利用教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数的意义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也通过两年前的前一轮教学发现教材的编写顺序不太适合我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组合,第一课时上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意义(1)分数与小数。第二课时上认识小数与小数的读写。第三课时上小数的数位顺序。第四课时上小探究。第五课时上小数的组成。第六课时进行练习。我将学生比较熟悉的小数的读写和数位顺序提前教学,然后再进行小数的组成这一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的教学,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顺畅。
比大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生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之后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已思考和与同学的相互交流就能够把本课的内容轻松掌握,从作业出现的错误来看,个别同学还不能很细心地进行审题,排列的顺序还容易出错。还有的同学在多个数进行比较时,有丢数的现象。出现错误的这两方面在教学进程中,我有所提醒但并未加以强调,所以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对学困生容易出现的情况还要进行多种预设
买菜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去,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比身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时时不忘提醒孩子牢记小数点先对齐,再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并指导学生将此性质运用于练习之中。歌手大赛教学反思: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能为了“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如果只是让学生把各种算法罗列出来,“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学生对于每种算法的理解也只是浮于形式上的不同。所以当有的老师说“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时,学生还是会回到认识的原点,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在算法多样化过程中没有获得提升。
要让学生不仅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理解算法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对算法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提供的常用算法或自己喜欢的算法上,而是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练习一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探索图形区别的过程中,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完成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生活建筑中的图形,让学生对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加深印象,内化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可以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运用所得的结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探索材料,激发学生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突破教材的束缚,使用小棒开展探究实验,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出发,补充、调整优化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和感知材料,如利用多媒体、小棒等,让学生充分动手,即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边形分类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每个学生都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生活实例的时候,我给足他们时间,特别对班上一些后进生,我给予特别关照,多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数学也很简单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高。我想,这也是鼓励学生一个好的资源吧。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练习二教学反思:
在这节练习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一次次思维火花的碰撞后,学生再一次加深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不仅增强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文具店教学反思:
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点搬家教学反思:
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心中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课本上“小数点搬家”这一情景真不错,只是书上的价格我认为不符合实际,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动,借助这个情景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想借助快餐价格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搬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400、40、4、0.4之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可这样做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教师不够放手。学生会不会比较没有思维的空间呢? 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示的是结果。我在想有没有必要现在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实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再怎样解释也很难能使大部分学生清楚,不过到以后学生那个分数的意义和倒数知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理解了。
街心广场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是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图上所给的数学信息,很顺利地地算出了街心广场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花坛的面积(3×2=6平方米)。但是在算每块地砖的面积0.3×0.2=?时,却遇到了认知冲突。我采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小数乘法中如何确定积小数点位置这一关键。有的学生尝试着推算0.3×0.2的积,有的学生尝试着把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换算为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再计算,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不断否定与肯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原本担心学生无法发现算式中所隐藏的规律,并完整地叙述出来。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非常的好,课后作业正确率很不错。
包装教学反思:
对于积的小数位数这个难点,要不断强调: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计算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到生疏,还要加强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蚕丝教学反思:
1、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蚕丝”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得到了培养,并掌握了正确的估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手拉手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但对运算定律的使用学生掌握得还不好,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练习三教学反思:
在复习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环境,把学生的自主归纳和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回顾、总结、整理、分析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合作意识。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让学生感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小节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它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着堂课,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通过为跳水运动员计算成绩,练习小数加减法;通过为小红出门旅游买票等复习了小数乘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练习的兴趣特别高,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个特点是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
看一看教学反思:
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我说你搭教学反思:
1、教学时,老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本节课运用实物进行观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搭一搭教学反思:
搭立体图形,通过实践发现,学生中的大多数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搭立体图形的任务。不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能够搭出图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
练习四教学反思
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数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2、在复习中,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灵活化。
3、在教学中,主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深入地研读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情境导入,引入字母表示数;然后,体验探究,利用直观的图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自学、反思,掌握简写规则;最后总结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为了顺利的构建从数字表示、语言概括到符号语言的转换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接受外部所授予的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方程教学反思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解方程
(一)(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参透,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练习五教学反思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提供较大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策略多样性。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密铺教学反思: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奥运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1、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
2、在具体操作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
优化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谈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节课中,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的共鸣。
生日教学反思:
统计的内容要为学生所熟悉、了解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统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发现,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统计。所以在课程最后情景延伸为班级统计同学喜爱的书籍,使学生亲身感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栽蒜苗
(一)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统计知识的重要步骤,而方法的获得是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学生在形成这样的过程中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本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1格表示多个单位,但在教学中,教师则在导入的阶段,与学生共同讨论观察实验对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这看上去与本课时的目标不是十分的贴切,然后正是这种师生的讨论,才能逐步使学生懂得数据收集的方法。
栽蒜苗
(二)教学反思:
当学生开始尝试将收集的数据用条形的形式来反映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格子不够了”。(这是教师事先完全预测到的问题,而故意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契机)学生带着一种疑惑,认为是教师的准备不足。而教师则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如何把握住这种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课时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数与代数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自我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复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都能有所提高。
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
提高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知,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数与代数教学反思:
14.小学四年级温度数学教案 篇十四
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表示它们,自然就引入了负数。鉴于学生对负数并不陌生,遵循“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借经验,生成新知。
数学学习活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知探究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恰当地增加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获得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一些城市的天气预报记录单温度计模型纸热水冷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交流信息,提供资源
1.谈话激趣。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有一个“℃”,读作摄氏度,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
2.导入新课。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意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每天都接触的气温的背景下进行负数的学习。
⊙探究新知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上面的情境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温度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②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今天北京的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零下2℃)
(2)尝试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
①请同学们想办法表示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
(引导学生从用实物表示想到用文字表示,再到用正负数表示)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表示方法。
方法一在温度计上表示。
(学生展示在温度计模型纸上表示的结果,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加深对温度计的认识)
方法二用图示表示。
(表示方法如教材所示或类似,合理即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方法三用正负数表示。
(5℃表示为+5℃,零下2℃表示为-2℃)
③比一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用正负数表示比较简便)
(3)小结。
用文字和符号表示都是可以的,因为用符号表示比较简便,所以数学上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4)对“0℃”的认识。
①想一想,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以谁为分界点?
(以0℃为分界点)
②0℃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不是)
小结: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认识温度计。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用途?
(2)它由几部分组成?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汇报,教师利用实物和投影来展示,加强直观性。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1)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
(2)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温度,同时让学生用两只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15.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数学模型的定义及意义
所谓的数学模型, 就是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对各种实际对象作出抽象或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所谓数学建模是指对现实世界中的原型进行具体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 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类型。最常见的例如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公式、方程式等。
18 世纪, 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大数学家欧拉将七座桥抽象成七条线,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 解决了众人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研究力学的过程中发明了微积分, 又成功地在开普勒三定律的基础上运用微积分推导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创造性成就可以看作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模型之一。
这些数学模型的例子, 可以看出模型思想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 更能广泛运用于不同学科领域, 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数学建模的教学已突破纯粹由教师讲、学生听、做习题的模式, 学生的主动介入多了, 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了, 这些都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优秀的人才, 而培养优秀的人才要有载体, 完全结合专业的课题是一种载体, 对学生进行的数学建模活动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载体。数学建模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类型, 可以真正地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二、数学模型在四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时时刻刻都展现着它的魅力。数学模型思想是要使学生加强对教科书上所学的模型的理解, 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推导、验证这些基本的模型, 如果学生认清了模型的背景、实质, 就自然而然能够加强对它的理解了。
1. 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如四年级上册乘法单元获得了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 × 数量= 总价, 速度 × 时间= 路程, 利用这两种数量关系采用化归模式来解决问题:
例题:篮球每个是80 元, 买3 个这样的篮球要多少元呢?
练习:每套校服要120 元, 买5 套这样的校服要多少元钱?
两个题目看上去不一样, 其实都是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学生已经建立起单价 × 数量= 总价的模型, 那么解决此类问题就得心应手。以此类推, 还可以解决更多看似不同的问题。学生也从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2. 经验模型
经验模型则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新知的方法和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相统一的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更注重模型思想的体现。如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的学习, 从加法交换律开始让学生逐渐获得总结规律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枚举中验证规律→用字母概括规律这样的学习模型使后面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同时学生也会主动去研究这些运算定律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如我们学的加法交换律a+b=b+a和乘法的交换律a×b=b×a有着相似的规律,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着相似的规律。而乘法有分配律 (a+b) ×c=a×c+b×c, 加法却没有。至此,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已经学的加法和乘法有相通的地方, 那么减法和除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生便主动地进行思考。而此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16.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六
1. 创设情境感受美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你能想象出它像什么?
生1:像风车。
生2:像排气扇。
图1
生3:像螺旋桨。
生4:像雨伞。
……
师:有的同学说它像风车。老师真的有一个风车哦(出示),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很带劲地玩,有的跑着玩,有的吹着玩,还有的用手转动)
师:风车是怎么运动?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生:风车是绕着一个点旋转运动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图形运动的形式———旋转;方向———顺、逆时针;位置———中心点等要素。
反思:学生通过对美丽图案的想象,将图形和实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丰富的生活中。玩风车,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亲身感受图形,在玩中去发现,在不经意间建构新知。这样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实践体验美
A.欣赏、对比,认识数学美
师:老师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请认真观察。这些图案和图1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生2:我发现这些图形是围绕一个点旋转的。
生3:我发现基本图形是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得来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旋转的方向。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发现有些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不一样,有4次,还有5次的。
反思:通過对不同图案的观察、对比和发现,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并将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运用,不但形成了知识体系,还发现了美的来源。
B.动手、操作,研究数学美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上面每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有的不一样,该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他们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图2的探索来共同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图案,并描出它的基本图形。学生描出后,在展示台上展示。再请学生描出图案的中心点,告诉学生中心点一般用O表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在课前准备的基本图形(图2),在你手中演示一下这个美丽图案(图1)是怎么旋转而成的呢?学生操作结束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谈出操作中的困难。
图2
生:我是捏着中心点顺时针旋转的。但是在旋转时不方便,手老是挡着。
师:描述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帮他解决吗?
生1:放在桌子上,一手摁着中心点,一手来旋转。
生2:用钉子穿过这个中心点,把它固定起来旋转更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和这位同学(生2)一样的方法。
反思:这段教学,紧紧抓住形成“数学美”的关键要素“位置、方向和角度”做文章,通过演示怎么样旋转90度,让学生明确以哪个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然后留给学生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同位之间相互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交流旋转的角度。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借助学具的旋转画旋转图形。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熟练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充满极度好奇心的状态操作,然后把操作中感受到的数学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学习新知,无意中感受了图形运动之美。
3.练习设计应用美
师:通过我们的操作与探索,大家发现了美丽的图案形成的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图形旋转的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呢?
生1:车轮。
生2:公园的摩天轮。
生3:飞机的螺旋桨。
师:这些经典的标志都运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想成为一位设计大师吗?下面就请你把课前准备的方格纸拿出来,设计一幅图案。(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开始了设计)。
17.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篇十七
一、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练习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进行口算。459-20×20 140+360÷6 1000-700+225 120÷4×30(105+245)÷5 25×(160÷40)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自学教材第47页情境图,完成自学指导。a.用分步式解决问题,理清算理。
b.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可在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
注意:计算要准确
c.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简便。(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22×3=66(元)22×3+24÷4 24÷4=6(元)=66+24÷4 66+6=72(元)=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三)自学检测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35+65×40÷5 12×(153-83)÷8(96-6)×(15+9)
1、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2、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a.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b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四)尝试探索,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3、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4题。
1、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4、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07-03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6-24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8-0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8-08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09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