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葬礼对比英语

2024-11-06

中西葬礼对比英语(共10篇)(共10篇)

1.中西葬礼对比英语 篇一

Funer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 will talk about the funeral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If life is a trip, funeral is the end of the long journey.Death for people who believe in reincarnation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life, but the conversion of life.In other world.Funeral is to put the soul of the deceased to the underworld.The funeral ceremony refers to the etiquette of living deal with the deceas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e last step of one’s whole life.To Chinese people, death means the emancipation from earthliness.If people die in the house peacefully, when he/she is extremely old, we call his/her funeral ‘white occasion’.As a very admirable way of death that one’s life ends at home without pain and disease is people’s long-cherished wish of lifetime and it’s also the glory of the family.Funeral preparation is ready shroud, coffin and for the dead.In China it’s very important and formal.There is a lot of custom taboos in this step.T he shroud is generally made from cotton.Nobody will like his/her shroud made by fur or silk, because Chinese believe that furs can make people into animals in the other life.Silk is not used to make shroud for it’s Chinese pronunciation ‘duan’ which means bad for the death’s children.The coffin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hardness of the timber, the harder the better.A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eral, obviously, we must determine the person is dead.In China, people will cotton on the person’s nostrils to test whether or not people die.I t is named a fine cotton in The Book of Rites.A fine cotton is much accurate than directly testing by hand and show respect for the deceased.If relatives were sure the person had been dead, everyone started crying.Crying means starting the funeral ceremony.In some place of China, especially in rural, people always open the roof tiles to wish the death go heaven.At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it is bathed in his deathbed.Then put shroud on for him before he death.Medium civil funeral have “停灵”customs ,continued for three days, five days or seven days, it shows relatives look forward to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ceased, set aside enough time to the escape soul can return to when there is physical dependence.Western funeral rituals and customs are essentially religious funeral

rites.Western

people

advocate “individual-based” and “individual-centered”, so people focus on resettlement of the deceased “soul” at the funeral.Father of repentance to him.This is also o hospice, so that the dying people will get correct view of the death of the deceased, and get out of the fear of death.At death, under the auspices of Father give the deceased corpse washing, dressing, religious meaning of his sins are washed away, clean see God after the priest want to pray.Chinese cemeteries are generally located on hillsides since this is thought to improve Fengshui(geomantic omen).The higher a grave is located, the better.At the graveside, when the coffin is taken down from the hearse and lowered into the ground, all present must turn away.Family members and other relatives throw a handful of earth into the grave before it is frilled.After the funeral, all of clothes worn by the mourners are burned to avoid had luck associated with death.After the coffin is buried, the keeper of the cemetery will also offer prayers to the deceased.Family members and relatives are presented with a red packed(A sign of gratitude from the deceased’s family, and the money in it must be spent).A white towel is also a sign of gratitude although it is also used by funeral guests to wipe away perspiration.The eldest son of the deceased will retrieve some earth from the grave to put into an incense holder, and the deceased will be worshipped by the family at home using an ancestral tablet.Western funeral is religious funeral.The customs of western countr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religions.Western funerals mainly pray for the deceased, wish souls ascend to heaven as soon as possible.Christians thought people should give the deceased’ soul need to be quiet after death ,so western funeral customs are simple and enmity.Confucian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uneral rites.I 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oul is immortal;it’s attached the gods, worshiped in the Temple.La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bring the “six reincarnation, reincarnation Health care “and other concepts.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local religion Taoism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Hell.Chinese people mixed these different believe together, and formed Chinese funeral customs-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s the main body, the convergence of Buddhism and Taoism’s funeral rites.

2.中西葬礼对比英语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受瀑布昔日与现在的反差, 了解瀑布消失的缘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本语言材料, 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 展开想象, 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语言;体会“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参加菲格雷特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亲自主持的特殊的葬礼 (板书课题) 。为什么说其“特殊”呢?请大家认真听录音, 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听课文录音, 分析葬礼“特殊”的原因。

师:是啊,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 意义重大, 所以是一次“特殊的葬礼”。

(二) 图文结合, 今昔对比

师:课文的3、5小节生动地描述了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和生命垂危的大瀑布不同的姿态,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学生读课文。

1.初读对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说说这两小节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写板书:盛→衰。

2.重点词语对比

师:这两个小节中哪些词语让你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给这些词语加上着重号。

学生读课文, 做记号。师生学习第3小节。

师:同学们画出了哪些词语?我们来读这些词语, 读出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一泻千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三个词排列写瀑布有什么好处——朗朗上口, 体现瀑布气势如虹。雄伟壮观、从天而降、巨大水帘——谁来读出瀑布的雄姿?)

学生齐读课文第3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瀑布壮观的图景。师生学习第5小节。

师:大家画出了哪些词语?读这些词, 读出你的感受 (再也见不到、无奈地低下了头、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消亡) 。

学生自由读第5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 此时此刻, 瀑布变成了什么样子。

3.直观画面对比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雄伟壮观的大瀑布?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瀑布的雄姿吧 (播放视频) 。我们一边看一边可以为大瀑布配音 (学生纷纷为瀑布配音)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想怎样赞美它?

师:但是这雄伟的景观, 竟然不辞而别。让我们一起去探望一下生命垂危的大瀑布吧 (出示图片) 。此时此刻, 看着奄奄一息的大瀑布, 你又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 在视觉对比中品悟语言文字。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下一环节的“追溯原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4.游客感受对比

师:游客们观赏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和见到奄奄一息的大瀑布, 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流连忘返、失望离去)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表现呢?

学生回答。

5.配乐朗读对比

师:现在让你配乐朗读, 你觉得这两个小节分别应配上什么音乐?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应该配上热烈激昂的曲子, 奄奄一息的瀑布应该配上凄惨悲凉的曲调。师生为雄伟壮观的大瀑布配乐 (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片段) 。学生齐读。师生为奄奄一息的大瀑布配乐 (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片段) 。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将无声的语段配以灵动的音乐, 在听觉对比中震撼学生心灵。选择乐曲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配乐朗读的过程就是释放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在前后两段跌宕起伏的乐曲中, 学生的情感伴随大瀑布一起奔腾、咆哮、哀叹、伤心。

(三) 追溯原因, 震撼心灵

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转眼间就已奄奄一息, 多么可惜, 多么令人心痛。善良的人们不禁要追问:凶手是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说说凶手到底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又如何?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 (板书:毫无节制乱砍乱伐) 。

学生观察图片 (出示“乱砍乱伐森林”图和“工厂毫无节制用水”图) , 阅读资料 (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一个势在必行的行动”) , 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师:面对日渐枯竭的瀑布, 面对乱砍乱伐的人们,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 应该怎样来制止他们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 如果你是法律专家, 现在让你制订《瀑布保护法》, 你会怎样制定?请宣读你制定的《瀑布保护法》具体条例。

设计意图:适度拓展教学资源, 补充相关资料,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让学生目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供文字资料, 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用事实说话,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表达欲望。

(四) 角色转换, 补充悼词

师:1 9 8 6年9月,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及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汇集在大瀑布脚下, 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8小节。

师:在葬礼上, 菲格雷特总统会说些什么?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出示葬礼凝重的画面, 播放低旋的小提琴曲《沉思》) 。

师:请同学们练习写一写, 帮菲格雷特总统把悼词写下来。演说词可以从“回忆”和“号召”两个方面来写。

师:同学们, 现在你就是非格雷特总统, 在葬礼上发表演说。请注意你的身份和语气, 还可以加上得体的动作。

设计意图:用低旋的音乐和伤感的画面营造凝重的氛围, 在角色转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特殊的葬礼画面为背景, 配上低旋的小提琴曲, 让学生当一回总统, 为瀑布撰写悼词并发表演讲。这样,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合唱歌曲, 升华情感

3.中西葬礼对比英语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 中西文化对比 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16-01

0

一、人格养成的概念

“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所以我们对人格教育的定义是: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使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

关于人格和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系统理论,心理学家侧重于从个性差异来研究人格,强调人是“整合”的全体,认为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社会学家从个人的社会化来研究人格,把人格视为社会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点的综合;伦理学家将人格一方面与现实的人格相联系,另一方面又超越现实,并内涵着人类理想的成份,取向于个人的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所有这些研究给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形成健康人格,人格养成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开放式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有来自学校老师方面的成分,更有来自家庭家长的成分,只有两个成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最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二是学生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于个体,使个体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的过程。这是一个慢性的、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人格养成教育时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二、人格养成的目标

1. 什么是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其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遗传基础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的缺陷,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 人格养成的主要内容

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观点,我国青少年人格养成的目标应具有以下品质:(1)自尊,自强,自重,自立(2)积极进取,勇于奋斗(3)忠诚踏实,勇于挑战,敢于创新(4)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抗打击能力(5)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6)善于交流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7)热情而又沉稳的人生态度等品质。

三、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的意义

英语课堂一直存在差异。英语教学就是两种语言以及由两种语言引申出的两方文化的碰撞。有比较即有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社会礼仪、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要正确与熟练地掌握语言不仅要学习其语言形式,还要了解这种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内涵,以达到通过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来增进实际运用语言形式的水平的目的。

而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从广义上讲,文化包括历史道德、伦理、生活习俗等诸多社会因素。文化与语言是本质与形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因此,要正确与熟练地掌握语言,我们不得不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了解这种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内涵。文化差异会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学生可能认识一篇文章中的所有词汇并且又能分析语法结构,但仍然会不解其意,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教学,更影响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四、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与人格养成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甚至一种小文化。语言更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甚至是生活的态度。

诚然,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进行交流。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更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对某外族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健康人格养成的因素。

五、英语课堂中人格养成的措施

中西文化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因此,从事英语教学的同行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并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来达到目的。

六、小结

4.中西女性主义文学对比 篇四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共同处,差异

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潮和运动。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女性主义首先在西方兴起。确切地说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 阿伦普·德·古杰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一书, 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正式形成。从那时候起女性主义批评就被公认为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的重要流派, 而且女性主义理论也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具活力的思潮之一, 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影响到西方世界, 而且波及了全世界。受此强大思潮影响而诞生的具有非凡影响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尤以英国小说为主, 如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托马斯·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等等。自女性文学在西方兴起后, “性别”就成为了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 且硕果累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 相当多的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学者都在试图让中国女性主义不仅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又能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有着相当的水平。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源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 两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诸多相似处, 但是也受很大其它因素的影响, 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不同的研究者们在做分析时对它们的差异也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是起源于欧美国家的, 而中国的女性主义又来源于西方,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石, 这也促成了它们的相似性。无论是西方女性主义还是中国女性主义都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们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 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 也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法, 揭示妇女地位低下的根源。此外, 二者的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具有相似性。中国女性主义和西方女性主义都是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方女性主义从阶级、种族、民族、国家、法律、习俗等多方面探究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力图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体制, 从而达到改变社会性别关系, 使男女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女性主义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 早期也一直努力去效仿西方女性主义。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留学人员和国外学者就开始翻译西方女性主义原著。如奥斯丁撰写的《傲慢与偏见》被翻译成中文后就成了学生群中人人皆知的一部反映女性主义的一部著作。同时, 学者们也大量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 并且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范畴对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这些年来发展也比较明显。

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也是无处不在。其实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 中国女性主义观念就开始萌芽, 这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等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 我们很容易窥见早期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特征。自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国的女性主义有了很大改变, 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了, 作家们在作品中尽量开始探索女性精神和灵魂自由。谌容撰写的《人到中年》就以强烈的女性视角, 表现对女性所面对的情感困境的思考, 因此对女性探求自身价值很有意义。后来王安忆所著的《长恨歌》和铁凝的《大浴女》也都有这方面的贡献。中国女性主义在艺术方面是追求创新的, 很多女性主义作品的叙事模式是很有特点的, 与西方女性主义很不一样。一种被称为“欲望叙事”的叙事模式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被常用。所谓“欲望叙事”也就是始终使主题的欲望成为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在许多作品中, 主人公都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私人生活。这样一种文学叙事模式就使作品更有主题色彩。较典型的例子为陈染所著的《与往事干杯》。在该作品中, 回忆的片段代替了叙述的连贯性, 作者把现实与梦结合起来, 整部作品都显示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有多方面的差异。第一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最有争议的一点,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反映出了强烈的反抗性, 而中国女性主义则由于受我们的文化影响而柔和得多, 大部分该类作品都是仅仅反映出女性的一种觉醒。对此, 批评家的解释和合理: 西方女性主义强烈的反抗性与它产生的背景有关, 西方女性主义产生是因为一些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 而中国虽然在“五四”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妇女问题, 但是女人本身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中国女性主义是在20 世纪80 年才受西方影响才开始植入和发展, 我们缺乏这种独立的女权运动背景, 我们的女性主义受政治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女性主义文学所揭露的问题也没有那么尖锐。在许多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批评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如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所著的《藻海无边》, 小说就是以一个疯女人身世及遭遇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非常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小说。另外两部优秀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也对世界女性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德国作家西蒙·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堪称“女性主义宝典”。与中国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不一样, 作者认为两性之间不存在绝对差异。她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 并不比两个单个人之间的差异更大, “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另外美国女作家凯特·米勒的另一部女权主义经典著作《性政治》, 用实证的办法从多方面对父权制社会进行了考察, 并证明, 在当今社会中,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包括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都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文化作用的结果。而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及我们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理论建筑方面都略有欠缺, 始终在努力创建“双性和谐”, 缺乏对父权制的攻击, 因而缺乏女权主义色彩。中西女性文学的第二方面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后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细致入微,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形态和生活状态。如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把有主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和贤淑的大小姐吉英这两位女性形象就塑造得非常细致入微,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就体现在中西女性主义文学的不同的理论深度。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有着更长的历史和更扎实的基础, 它就具备了更纵深的理论, 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则要感性一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抨击男性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性别歧视, 还善于运用女权主义理论去分析女性在话语权方面遭受的不公平。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有着相似处是缘于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 而它们的巨大差异则与各自的文化语境差异有很大关系。在中国, 多数人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等, 他们认为这种认识才是女性主义的出路, 追求女性主义的前提还是要承认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从上文介绍的几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 如《第二性》、《性政治》等, 我们则发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受女权主义影响较大, 很多女性作家们是不承认两性之间的绝对差异的, 她们认为那些差异都是受后天的文化影响而生成。另外,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也有其独特的叙事模式, 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我们虽然现在已经做得很满意, 不仅大量去研究妇女文学作品, 也集中从文学、语言学和文化层面对女性主义文学有了很深入的理论研究, 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各方面去加强, 争取大范围唤醒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同时大范围的学者也应该行动起来关注第三世界的妇女, 让社会给她们一席她们应该有的位置, 并帮助她们重新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权文.斯皮瓦克后殖民框架下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三个女性文本对帝国主义的批评》[J].江汉论坛, 2008.11.

[2]刘思谦.关于中国女性文学[J].文学评论, 1993 (2) .

[3]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5.中西方抽象艺术对比 篇五

关键词:抽象艺术;中西差异;表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1-01

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抽象艺术并不是随意的挥洒和涂抹,而是摆脱了表现功利、现实的目的,从而使得绘画变得自由的一种绘画方式。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的抽象绘画是兩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这两种形态在发展历程、产生原因、流派、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中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产生原因的比较

西方的抽象艺术开始于20 世纪初期,它表现的是心理,心灵的元素,而非传统绘画当中对自然的模仿再现。西方抽象艺术的先驱是俄国的康定斯基,荷兰的蒙德里安等画家。

抽象艺术在西方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艺术风格史内在规律的演变,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拉斐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到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写实的创作方法已经发展到了一种无法超越的顶峰,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艺术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超越就需要寻找一种新思路,因此,抽象艺术随之诞生了,我们可以将西方抽象艺术看做是对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到达“完美”之后的进一步超越。

抽象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西方独有的,独创的,虽然抽象画源于二十世纪初,但抽象艺术早在中国远古时期便存在于出土的陶器、壁画等艺术形式上,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状和形式的表达,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某种精神内涵,从而放弃了对具象形的表达。以半坡时期的彩陶为例,彩陶纹饰里有一类是以是以直线三角、成组平行线为主的几何形纹样,部分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一类几何形的纹饰,其实是由图案化的鱼纹进一步抽象化演变而成的。同样,我国少数民族的绣衣上也有有很多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是高度概括抽象的几何图形,且绣衣大多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这样的造型出现,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对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的一种简化表现,也有可能源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又或者是对现实生活或者是神话传说的一种抽象和总结。

二、中西方抽象艺术流派及表现方法的比较

抽象表现主义又被称作是抽象派,该流派是从二战后期开始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的一种绘画流派。从内容上来讲,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共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热抽象”,这一类型的绘画通常含主观的,感性的内容。主要的代表艺术家是康定斯基,他在巴黎开始接触到野兽派的作品并深受启发。他认为绘画即便没有可辨认的形体也同样能表达感情,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最重要的东西,他运用线条和色彩营造空间与运动,不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例如他的作品《第一幅水彩抽象画》和另外一幅作品《带有弓箭手的风景》画面中的风景和人物等造型以抽象形式再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色彩张力。

与之相对应而的另外一种的绘画类型就是“冷抽象”。冷抽象”往往会偏重于用一种几何形式的创造,由于这种几何形式的存在,所以经常会给人一种理性客观的感觉。代表艺术家是蒙德里安,他认为抽象的、无个性和情感的艺术才是最纯粹的艺术。经过多种风格的尝试和探索,他形成了以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各种组合,他把自然形体精简成一组类似几何形的象形物,以正方形、正方体和长方形,并以红、黄、蓝三原色为绘画的基本元素,用以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表达出数学和秩序。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的抽象艺术创作渐趋繁荣,与西方抽象艺术追求“艺术本体”和“绘画主体”的理性意识不同,中国艺术家吸取前辈画家的成功经验,着重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注入本土文化传统和艺术资源,力图实现本土形式的抽象化,这其中,“抽象水墨”或称“实验水墨”尤为突出。抽象水墨是指用中国特有的纸和墨及现代绘画的各种手法,创作出一种承载东方精神和具有中国样式的表现性水墨画。它有别于西方的“纯抽象”艺术,也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水墨样式,在艺术风格上呈现了多种形式,有表现情感的,有表现精神的,也有表现观念的。在方法上采取揉纸、喷绘、滴洒、拓印、书写、涂刷等多种手段,但它们都遵循“意象”这一概念,通过对自然物象和人们认知符号似是而非的改造、提炼,传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理念。

提到中国的抽象水墨就不得不提吴冠中和刘国松,吴冠中除发挥水墨画本身的韵味以外,常常把水彩、水粉融入其中,各种粗细、形状、动感不一的墨线、彩线、灰线交错动,蔬密穿插,乱中有序,构成了多层次的叠加,造成一种类似于油画的厚重感,其中散落、滴洒在画幅中的彩墨,除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外,还有一种清新、透明、湿润及渲染气氛的效果,创新了中国画的形式。

三、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水墨画是在吸收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中国的现代水墨画也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正是这种特色才使得中国现代水墨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里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水墨画虽然在发展刚开始的阶段在表达形式以及创作方式上面很深地受到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但是毕竟中国现代水墨画是生长在中国这片文化土壤里面的,所以说在中国现代水墨画里面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印记的存在,中国的现代水墨画在吸收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基础上面,又通过一种反作用的力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附加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上面。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水墨画想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应在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贯穿中西,在创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符号、元素、意味、传承和历史的抽象艺术,发展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的传统精神有能被受众所喜爱接受的抽象水墨形式。

参考文献:

[1] 甄玥.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探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3.(15):104~107

[2] 于江.西方抽象主义与中国现代水墨的比较 [J] 理论与批评,2013.(06):98~100

[3] 吴晨荣.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现状及展望 [J].东华大学学报,2005.(09):33~36

[4] 潘晓燕.西方绘画的抽象艺术 [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55~57

6.中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篇六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实上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所谓西方体育文化,事实上指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包含有母体文化体系和时代性的不同,虽然产生和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这两种文化还是可以比较的。我们可以从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自身内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别。

一、人与天(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性,靠天吃饭,不把天人看成是敌对的关系。这种观点有其现实性的基础,是农业社会的反映。以这种生产方式和文化模式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就严格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的“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动作的演练来“悟道”,并逐步达到“澄悟天机”的意境,进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内涵,一种境界,一种以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作为最高的境界。西方近代工业迅速崛起,造就了他们敢于冒险和扩张的民族性格。他们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从而使新教伦理中的“天人相对”“天人有别”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哲学思想。它始终强调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和超越,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因而,西方体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技术、战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强调体格和肌肉的强健。可见,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倾向,当然,这种倾向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人与人的关系

贯穿中国几千年的一个核心文化传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就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毫无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其目的始终是强调整体,突出精神或以其旋转为轴心,注重解决局部和整体,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西方民族讲究竞争、讲究斗争,就是要征服别的民族,这就使得竞争和超越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旋律,其目的始终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突出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即通过体育的规则、公平、公正等合理形式和内涵把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各种欲望释放出来,以实现“自由”的境界。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主,突出个人的中心位置。

三、人自身内在的关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人的身体本身,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这种价值观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在西方有一种观点,叫做“社会原子观点”,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我有我的权利,任何人不能侵犯。它突出个人自由、个人的独立性。这有其长处,但也有缺点。西方体育文化过于刚性的趋势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发展观或许就是它产生各种“人文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过于强调整体和实现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也有其缺点,它导致了发展的迟缓乃至停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关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众多研究者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论述,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西方体育文化主动;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道德和精神的抽象升华,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对机体的竞争,强调现实物质形态的超越等等。这些观点虽然从局部对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人为对立”的分析,但过于强调二者的绝对对立,非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对立研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分析结果的片面性。因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也有讲动的,西方体育文化也有讲静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固然有精神文明,但也有物质形态的超越,西方体育文化固然注重物质形态的超越,但也强调精神的抽象升华。试想离开任何一极的纯粹传统体育文化或西方体育文化还具有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吗?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的区分。应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注重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比较重视对抗斗争。西方体育文化中也有和谐,它所蕴涵的公正、公平等品质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多讲和谐,但事实上不和谐的情况也很严重,武术中门派之争,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参与体育的不平等性等都与和谐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朱杰等.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6.

[2]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14-15.

7.中西方内衣文化对比研究 篇七

1 中国内衣发展追溯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简述内衣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1.1 汉代:抱腹、心衣。心衣的基础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1]。两者的共同点是背后袒露无后片。

1.2 魏晋:

两裆。两裆与心衣、抱腹的区别在于它多了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棉衬。两裆最早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衣,后来传入中原,属于异族文化。

1.3 唐朝:

内中诃子。唐代以前的内衣肩上都有带子,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叫作诃子。唐代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到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条阔带,两肩、上胸与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为了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要无带。

1.4 宋代:

抹胸。抹胸穿上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遮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富贵人家用丝制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形式不一。

1.5 元代:

合欢襟。向后向前系束是合欢襟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2 西方内衣发展

胸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随到公元前2500年希腊半岛东南的克里特岛,岛上女子用布料将胸部下缘的身躯紧紧缠绕、束紧腰部,被支撑住的胸部便会高高挺起。

16世纪末期,西方有了用布条束胸的习惯,尤其是上流社会的女性,紧束胸围几乎到了无法呼吸的地步。19世纪中叶,女性对紧身胸衣终于忍无可忍,要求解放腰肢,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一个叫玛丽-菲尔普斯-雅各布的女人偶然发明了胸罩[2]。

胸罩的出现使折磨了西方女性数百年的紧身胸衣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对于那段黑暗的“束胸”历史,我们把胸罩的发展过程叫做“文胸”的历史,表达对女性的尊重与关爱。文胸,作为一种更科学和健康的方式,以胸怀的衬垫来衬托女性胸部,它是从乳房的下部束紧,并依据胸部的造型,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胸形。

3 中西方内衣形态比较

3.1 色彩方面。

中国古代内衣的色彩分黑、白、五彩色系三大类型。彩色系列中,明黄色为最尊,兰绿色为次之,黑、白色为百姓庶民所用。女子内衣的色彩选用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以强烈的对比法,运用红与绿、蓝与黄的等对比色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或近似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

在西方,古罗马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征高贵,白色代表纯洁,正直。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的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提高,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3]。

3.2 款式方面。

东西方内衣的差别在于审美视角不同。东方人把目光集中在平面上,西方人把思维发散在空间中[4]。以清代肚兜为例,肚兜其实就是一块平布覆盖在人体上,加上东方女性胸部平缓的特点,人们的视觉便更集中在它本身的造型和图案上,肚兜以其明艳的装饰和富于浪漫的分割,将东方女性白皙光滑肤质反衬得如红绡白绫般美丽,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的内衣文化是讲求从平面的造型中,运用观者的自我想象去拓展延伸出一个意境空间。

西方人发明的文胸则是以外在的造型,将女性的曲线凸显,形成侧面的“S”造型,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女人体的审美标准。西方内衣是将胸部作为女人的特征加以强化,而不是像胸兜那样加以掩盖与弱化。

3.3 材料方面。

中国古代内衣材料的运用较为广泛,既有丝、绢、绸、缎等高品质材料,也有土布、麻、纱、蜡染布、竹等。局部装饰的选材更为精巧细致,例如:用精细的花边滚饰边缘;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带;以不同质地的缀饰来丰富层次等等,各载其中,而与制式、纹饰相辅相成,配合鲜美。

而在材料方面,西方人除过把传统的内衣材料作为主料外,西方的内衣较早的把鲸须、木块、铁丝等用到了内衣当中去作为辅料,来塑造女性优美的身体曲线。现代文胸设计中所用的钢圈。

4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在碰撞、交融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内衣一方面以中华民族悠久传统为底蕴,另一方面接受着西方现代时尚的影响和改造,引入西方的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能给现代的内衣设计师在设计内衣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设计题材,引发更多的灵感。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内衣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8.

[2]凯伦.W.布莱斯勒.百年内衣(秦寄岗、屈连胜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朱鹰.中国民俗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6.

8.中西方鞋靴品牌对比分析 篇八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国, 但是大多数中国鞋靴企业仍以OME (原始设备制造商) 服务的外贸加工为主, 又多模仿抄袭, 市场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缺乏风格的“伪品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鞋靴品牌借助高附加值等优势大规模地进入我国市场, 中国自有鞋靴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几乎没有风格成熟的、能和国际大牌媲美的品牌。因此, 打造品牌成为我国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立良好的品牌风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 笔者依照品牌构成的可控性指标对300个中西方鞋靴品牌的长度、名称、专注度、定位等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 试图从宏观角度对比中国和西方鞋靴品牌之间的差异, 以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参考。

一、中西方鞋靴品牌发展历史对比

目前, 出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大多数西方鞋靴品牌都拥有50年以上的历史, 它们有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并且经过了时间的沉淀, 品牌产品和品牌运作都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与之相比, 中国鞋靴品牌起步较晚, 沉淀时间不够, 且中国鞋靴品牌数量发展集中、过于迅猛, 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 容易使供求关系产生较大波动。

二、中西方鞋靴品牌命名对比

我国鞋靴品牌多以企业名称作为命名依据, 但由于企业管理层的配置和企业文化间存在差异, 使得管理与设计严重脱节;西方鞋靴品牌多以设计师名字命名, 设计师的地位以及企业对设计师的重视程度在品牌命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消费观念, 国内市场对待本国鞋靴品牌较为苛刻, 使其品牌发展遭受到了较大的社会舆论阻力, 这造成了我国很多鞋靴企业喜欢效仿西方品牌名称命名, 刻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西方品牌, 这种打擦边球的命名思想并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

三、中西方鞋靴品牌专注度对比

鞋靴品牌的专注度是指鞋靴品牌在鞋靴产品上的关注度是否排在首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 均专注于鞋靴单一产品体系, 这有助于打造品牌的专业度及深度, 但若对产品层次的把握能力不足, 会容易发生混乱。另外, 很多西方鞋靴品牌以服装产品为主导, 但相似的中方品牌却很少, 仅依靠不断促发新生品牌, 周期长、效率低, 放弃了品牌产品体系的横向发展, 缩小了品牌的发展空间。

四、中西方鞋靴品牌市场定位对比

1. 从品牌档次定位来说。

西方国家鞋靴品牌多占据中高档市场, 且奢侈品品牌全都是西方鞋靴品牌;我国鞋靴品牌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和西方鞋靴品牌的档次定位差异明显。由此可见, 中西方鞋靴品牌在档次定位上的差距非常大, 我国还没有鞋靴品牌能在国际市场中树立高档形象的实力。

2. 从品牌目标群体定位来说。

在目标消费群体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上, 中西方鞋靴品牌差异不大, 但在性格定位上, 西方鞋靴品牌对目标群体的性格定位更加明确;而中国鞋靴品牌没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性格定位, 或定位跨度太大, 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模糊, 结果必然降低对品牌价值的认同感, 甚至最后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消费者。

3. 从设计风格定位来说。

设计风格可以说是一个品牌的灵魂, 它能和消费者的联系最密切。西方国家鞋靴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 设计风格固定且不会轻易改变, 并强烈而鲜明地体现在鞋靴款式、颜色、材质和功能等细节上;而我国鞋靴品牌设计风格贯穿性很差, 管理层设计意识淡薄, 设计部门奉行拿来主义, 抄袭成风。西方国家鞋靴品牌的设计风格多, 带有本国文化特色。如, 法国鞋体现了浪漫与奢华, 英国鞋体现了经典与前卫, 美国鞋体现了大气与潮流, 意大利鞋体现了精致与品位, 丹麦鞋体现了舒适与自然等, 上述国家的鞋靴品牌深入人心。反观中国市场, 相关企业并未形成深入人心的设计风格, 自主设计水平落后, 设计师的专业素质不足, 可以说, “多、杂、不精”是中国鞋靴产品设计风格定位上的现状。

4. 从专卖店定位来说。

就专卖店选址而言, 中国与西方国家鞋靴品牌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很多中国鞋靴产品都在二、三线城市销售, 即使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店, 也只为“赔钱养品牌”。而西方国家鞋靴品牌在专卖店选址与此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鞋靴品牌的设计风格分布差异明显, 本土鞋靴品牌专卖店形象的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比较完善, 豪华的门面奢华的柜台一流的形象, 品牌越来越精环境越来越好, 营业员的学历越来越高、综合素质越来越好, 表面的文章已经无可挑剔, 但是软件方面却存在诸多的不足, 专卖店无内涵有形无神不丰满, 五星级的硬件大排档的软件, 缺少文化积淀的店铺只能成为时代的产物, 只能红火一时不能长远发展难以成为百年老店, 这点和国际巨头鞋靴品牌差距甚远。

五、结论

9.中西葬礼对比英语 篇九

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涌入和跨国公司(MNEs)的出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仅落后于美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吸引FDI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不但加速了资本形成,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而且它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出能力,FDI的技术溢出和辐射作用超过了贸易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企业制度。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在资本、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都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管理经验。MNEs进入中国市场,不但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企业管理经验和值得借鉴的企业文化。这正是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和“拿来”的东西。管理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整体经济的问题的根源所在。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是把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没有先进的管理就没有效率。本文就中西企业间的服务观念的差异,试图探讨我们应该学习跨国公司什么。

二、滞后的中国现代服务观念

服务意识差、缺乏现代服务业理念、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国际水准是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多数服务领域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服务品种少,模式落后,没有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效率和意识。保险行业是最明显的例子。人寿保险今年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服务质量差所造成的。消费者如是说:投保时积极热情,索赔时则十分艰难,时间长,成本高。有的案例为索赔而付出的成本已大大高于保险公司的赔付额。

服务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企业从总体上说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WTO开放服务贸易后,国外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带来严重的生存压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服务业服务的范围、领域狭窄,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服务观念,在许多领域缺乏售后服务、或服务质量差。现代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而这些恰是我们严重缺乏的。例如IT业、房地产咨询、生产型技术服务所发生的纠纷和问题,说明企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中国现有的法律还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又纵容了企业忽视服务,甚至欺骗消费者。

教育和科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和动力支撑。近年来,进人大学的学生比例增加了,社会办学多了,教育的“量”在增加,但教育服务的“质”并没有提高,相反却有下降的趋势。博士和硕士的年薪在逐年降低,社会评价在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质量在下降。在中国的大学里,有多少人能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服务——有偿服务?又有多少人能把教育真正作为一种服务去做的?这与国外大学形成明显的反差。服务质量低有许多原因,如制度设置的、社会文化的、市场的因素,其中缺乏品牌意识和忠诚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表现为企业的经营历史短,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和消费者普遍没有品牌忠诚意识。这造成企业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不重视服务投入。中国市场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与此现象有关。中国长期以来是短缺经济,基本的商品需求无法得到保障,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数量满足,对商品的质量要求较低。因此,中国消费者对质量要求是历史地滞后于对商品数量的要求。当经济发展以后,收入水平获得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质量需求也得以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可以看出,内资企业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行业水平不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而发展的。需求结构变化是服务质量需求的一个推动力,同时,人均收入增加将成为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力量。另一方面,服务行业的法律落后也造成了服务质量低,企业服务观念差。商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实实在在的,出现问题可以准确衡量和检验。但是,服务是软的,属于即时消费,一旦出现差错,往往不能准确衡量和记录。而相关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样提供了企业违规,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利益驱动。

三、跨国公司的服务观念和经验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标志。跨国公司普遍重视对消费者的服务,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目标就是让消费者满意。服务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例如泰国曼谷的一个酒店,保留每位客人的信息资料,包括生日、早中晚餐的菜谱、饮食特点、偏好、人住酒店的房号、日期等,并会在你第二次入住时提醒你。人住该酒店的客人真正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店业是如何把对消费者的服务做得细致入微。酒店属于传统服务业,但酒店业已在服务方面不断创新,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

无理由退货是现代商业重要的服务内容。在国外大商店里购货,尤其价值高的物品,不必担心质量问题。如果发现不满意或改变主意,都可以得到退还钱款或更换的服务,消费者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借口。在中国,消费者与商家成了博弈的对手,在有关商品质量和价钱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较量。所以中国商业发生质量纠纷多、客户理赔多、商业欺诈多。

美国是典型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总产值(GDP)的比重和所吸纳的就业人员比例都在70%以上。衡量现代服务业的这两个重要指标,我国却在35%和30%以下,可见二者之间的差距。所以美国是做“软”的产业,即现代服务业,而其他国家如日本、中国在做“硬”的产业。这就造成了中国企业的服务观念还没有上升到影响经济发展的高度,上升到代表经济现代化程度的水平。

在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没有效率,维权的成本过高。这从反面造成消费者维权意识差,商家、企业的服务可以低成本运作,甚至不惜侵占、牺牲消费者利益。服务,作为承诺,成了口号和广告名词,不是行业内应有之事。发达的法律咨询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可以有利于各经济主体调节交往关系,保证经济和交易的顺利进行。我国的法律咨询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结论

(一)中国现代服务业尚处于成长阶段,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和观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服务水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培养现代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各行业的当务之急。没有高水准的服务,没有建立起现代服务业,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10.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 篇十

关键词:称谓词,职务称谓词,职业称谓词,通用称谓词,亲属称谓词

称谓指“对人的称呼。表示对不同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关系等的名称”(巢峰,2005)。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称呼能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拉近彼此距离,起到“会说话,好办事”的功效。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的尴尬事,即所谓的“称谓困境”(李树新,2004)。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为了摆脱“称谓困境”,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中目前使用的称谓词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假设是交际双方的权势、资历、年龄和亲疏关系会影响人们对称谓词的选择。研究通过访谈河南省宜阳县、美国辛辛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的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和观看快乐大本营、美国偶像、英国偶像等娱乐节目获取称谓词的相关信息。

1 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1 政府机构称谓词

访谈的结果表明,各国的政府都是严肃的机构,政府工作人员使用的称谓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距,说明了在政府机构中,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称谓词的选择。具体表现为,中国人用“姓+职务”称呼领导或资深同事,凸显了领导的地位和对资深同事的尊重。美国人和英国人除了称呼市长为“Mayor Mr.mayor”外,其他的上级统称为“Sir/Madam”,体现了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Sir/Madam”被下级用来称呼上级,晚辈称呼长辈,售货员称呼顾客,表现了很强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中国人根据与同事的亲疏关系,用“姓+职务”称呼同级别的同事,如果关系亲密直接叫名字,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等级观念或是亲疏关系。美英两个国家普遍使用“Mr.Mrs./Miss”等通用称谓词称呼同级别同事。中国人称呼下级叫名字或“小+姓”,表示对晚辈的亲近和喜爱。英国人对下级直呼其名或叫“Mr./Mrs./Miss”,而美国人通常直呼其名,因为美国人喜欢叫对方名字表示亲昵。在我们采访的宜阳县政府,人们用“姓+秘书”称呼其他单位的陪同领导的职务不详的工作人员,“秘书”这一称谓具有极强的政府机构特征。

1.2 医院称谓词

我们采访了宜阳县人民医院、辛辛那提大学医疗中心和伦敦皇家医院的医生,发现资历在医务人员选择称谓词时起了主导作用,权势也多多少少影响了称谓词的选择。在中国医院和美国医院里,称呼领导都可以用“姓+职务/job title+last name”,表明了在这两个医院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下级观念;然而,美国医院的员工还可以直呼领导名字,以示关系亲密或地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院内部称年龄大、资历深的医生为老师,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同时将双方置于“师生”关系这一轻松、亲密的模式中,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沟通了感情。英国医院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称呼取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资格的资深外科医生“Mr.+last name(姓+师傅)”,而称呼普通的医生或资历尚浅的外科医生“Doctor+last name”,这与医学技术发达,业务熟练的外科医生备受推崇有关。在三个国家的医院里,同等级别都称呼名字,英国医院也用“Doctor+last name”称呼对方。用医生所从事的职业称呼对方,充分说明医生这个职业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职业,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医院里,都用对方的名字称呼下级或年龄小的同事,表示双方关系亲密或相当熟悉。与此同时,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医院里,医生或者护士都用姓名称呼病人;中美两国门诊部和住院部的医务人员还会叫病人的挂号序号或床位号,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特征。中国的医务人员还根据病人的年龄,尊称老人为“老先生/老太太”,称小婴儿为“宝贝”;而伦敦皇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则根据病人的婚姻状况,使用通用称谓词“Mr.+last name/Mrs.+last name/Miss+last name”称呼病人。

1.3 企业称谓词

中西方称谓词的差异在企业方面尤为突出。中国企业的员工主要根据权势和资历选择称谓词;英国企业员工或多或少依据权势选择称谓词;而在美国的沃尔玛集团,对上级、同级或下级一律直呼其名,表明了在美国企业内部并没有明显的尊卑观念、等级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社会公民平等的思想。在英国企业内部,用敬称“Sir”称呼上级,充分体现了对上级的尊重。在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社会地位在称谓词中又得到充分体现。无论称呼上级、同级或下级,都可以用“姓+职务”,例如,“刘总经理/王经理/张科长”等。称呼资历深的同事或同级别的同事还可以用“姓+职称”,如,“李工(工程师的简称)/马技师”等;还可称呼资历深的同事为“李姐/郝师傅”等。对年龄小的同事还可以用“小+姓”或直呼其名,表示关系亲密。我们还发现大阳公司内部流行两个带有企业特征的称谓词“某工/某师傅”,充分说明在以技术革新为企业生命的现代企业里,技术过硬的师傅和技术骨干是倍受人尊重的。

1.4 市场称谓词

通过分析和比较三个国家市场内的称谓词,我们发现称谓词的选择多与顾客年龄相关。而且商家称呼顾客都非常客气、有礼貌,因为售货员和顾客关系疏远,为了销售商品,他们必须通过称谓词与顾客建立融洽的关系。而且,在英美两个国家的市场内,都有根据婚姻状况称呼顾客的习惯。在美国市场,售货员用“Sir/Madam”称呼陌生顾客,用通用称谓词“Mr./Mrs.+last name”或顾客的名字称呼熟悉的顾客。在英国市场,售货员称呼年龄大的已婚女顾客为“Mrs.+last name/Ms+last name/Madam”,称呼年龄大的已婚男顾客为“Mr.+last name/Sir”。对年轻女顾客的称呼非常亲昵,有“Miss/My love/Darling”;同时,无论男女顾客婚否,都可以用“Mr.+last name/Ms/Miss”。中国的商家根据自己以及顾客的年龄称呼对方。中年店主称年老顾客“老先生、老太太”,称年龄稍大的顾客“老哥、姐”,称年轻顾客“小伙、小姑娘”,称年幼顾客“小朋友”。青年店家称老年顾客“爷爷、奶奶”,称中年顾客“叔叔、阿姨”,称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对同龄顾客,有时会叫“帅哥、美女”。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的商家非常擅长使用称谓词,用到昵称“老先生、小朋友”以及拟亲属称谓“爷爷、小弟弟”等,或称赞对方的称谓词“帅哥、美女”,使本来生疏的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拉近了许多,为交易成功做好了铺垫。

1.5 学校内部称谓词(教师)

中英两国老师选择称谓词都考虑到上下级关系,中国老师选择称谓词还考虑到年龄和双方的亲疏关系。英国和中国学校的老师都用“姓+职务/job title”来称呼领导。宜阳一高的老师用“姓+职务”称呼领导,如“王校长、李主任”等。伦敦商学院的老师可以叫领导名字或用“Mr.+last name/Ms+last name/Mrs.+last name”称呼领导。辛辛那提大学的老师直接喊领导名字,或用“Professor+last name”称呼领导。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美国家的等级观念比中国淡薄,也说明了在美国大学教授是倍受人尊重的职业。中国老师称呼同龄老师时直呼其名,称呼年龄较大的老师用“姓+老师”。称呼同龄老师时,美国和英国的老师直接叫名字,以示关系亲密平等。一般情况下,中国老师称呼下级或年龄小的同事全名,关系亲近的同事也会只叫名,不加姓。英美国家的老师通常叫同事的名字,表示友好亲密。

1.6 学校内部称谓词(学生)

中美两国学生都用职业称谓词称呼老师,而三个国家同学们之间的称呼多以亲疏关系为依据。在我们访谈的三个国家的学校里,学生称呼老师的方式很相似。中国学生用“老师、姓+老师、学科+老师”称呼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称班主任为“老班”。“老师”作为一个职业,转化为一个职业称谓,这表明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师行业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美国大学生称老师“Professor/job title”,如,“Dean white/President Huston”等。在这三所学校,同学之间都直接叫名字。中国学生有时叫熟悉同学的外号、昵称或小名,不熟悉的叫名字或“同学、朋友、哥们儿”。美国的男同学也会用爱称“man/guys”称呼其他的男同学。中国学生有很多绰号,如“小胖、大脸猫、妖、领导、状元”,表现了某些同学的体态特征或是智力特征,也表达了同学们对他们的喜爱和期望。美国同学也有昵称,如“Jonathan—John;Amanda—Mandy”,叫起来简短明快,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英国的学生往往会嘲笑偶尔反应迟钝的同学,戏称他们为“Pig”。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三个学校的同学都发展了一定形式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同学们的可爱、机智、幽默也融入了称谓词中。

1.7 亲属称谓词

比较了三个国家家庭内部的称谓词,我们发现三个国家都依据家庭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来确定称呼。中国式的家庭是一个长幼有序、称呼明细的家族体系。父系称谓词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伯、伯母、叔叔、婶母、姑姑、姑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侄子、侄女”等。母系称谓词有“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阿姨、姨父、外甥、外甥女”等。姑姑、舅舅、阿姨的子女统称为“表哥/弟、表姐/妹”等。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看作是大逆不道。而英美国家则不同,他们并不区分父系与母系,比如,爷爷/外公(grandpa),奶奶/外婆(grandma),叔叔/姑父/姨夫(uncle),姑姑/阿姨/婶母(aunt),更不会区分堂兄/堂姐/堂弟/堂妹(cousin),侄子/外甥(nephew),侄女/外甥女(niece)等。英国和美国都有“Grandpa/Grandma;Mamma/Papa;Uncle/Uncle John/John;Aunt/Aunt Mary/Mary”等亲属称谓,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和美国的晚辈可以喊长辈的名字,而在中国却是万万不能。在家里,中国父母往往会叫孩子小名。在非正式场合,英国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可以用爱称“Darling/Love/Sweetie/Sweet heart”表示亲昵;在正式场合,用不带姓的名字称呼对方。在非正式场合,美国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叫对方名字或“Honey”;在正式场合,非常正规地叫对方名字。

1.8 媒体称谓词

媒体称谓词的选择主要依据资历和年龄,英国和美国娱乐媒体使用的称谓词几乎不存在差别。在介绍评委或选手入场时,往往称呼其全名以表示隆重。在节目期间,往往只叫对方名字。在节目中,主持人会用到一些爱称来称呼选手,如英国偶像的主持人用“Charming/My friend/Boys/Girls”称呼参赛选手;美国偶像主持人用“Sweet heart/Sweetie/Man”等称呼参赛选手。中国娱乐节目中使用的称谓词表现出特定的中国文化。主持人尊称年长评委“老师”,年龄相仿的评委直接叫名字,用“姓+通用称谓词”称呼现场的陌生观众,如“王女士、赵大哥、刘小姐”等。比较了三国知名综艺节目主持人使用的称谓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持人通过使用适当的称谓词,或是表达了对评委老师和明星的尊重,或是活跃了现场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2 讨论

2.1 三个国家都存在固定的职务称谓词

英国和美国有“president、premier、mayor、dean、chairman、captain”,这表明在西方国家,部分单位存在尊卑意识和等级观念。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职务都可以用作称谓词。同时,中国人用“张校长、赵局长”等正职称谓来称呼副职领导;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直接用副职称谓词称呼副职领导,例如:“Vice president/Associate Dean”。这一现象反映了汉民族崇尚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念。职务称谓文化根源于制度文化,职务称谓现象体现了双方的权势和社会地位差异。

2.2 三个国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称谓词

例如,英美国家的“Doctor/Professor”,中国的“老师、医生”,职业称谓词用作称谓,说明了在这三个国家,(大学)教师和医生都是拥有社会地位的职业。

3 结束语

本研究虽然是中西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访谈的个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收集到的亲属称谓词也只涉及父系和母系称谓词。因此,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巢峰.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上一篇:pos机使用知识大全下一篇:地雷战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