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学案

2024-12-14

孔子与老子学案(精选6篇)

1.孔子与老子学案 篇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重点和难点向前者倾斜。

【自主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的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和,是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和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和。“仁:”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反对;提倡,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孔子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礼”:孔子讲“克己复礼”,追求的“礼”是,为实现“礼”,提出了主张。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2)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关注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

主张的办学思想,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提倡的教学思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主张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3.孔子思想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汉代大一统之后。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

【合作探究二】

用心 爱心 专心

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老聃与《道德经》

1.老子的地位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智慧体现在中。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老子讲抽象化,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政治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

3.道家学派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产生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知识体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2【学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

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

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

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

用心 爱心 专心

3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第1课孔子与老子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

【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

【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学习检测】

1——6BDADCB

7.答案要点: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2.老子与孔子历史观念的比较 篇二

关键词:历史观;老子;孔子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6—0102—02

历史观——历史哲学,不论是从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认识,还是从对哲学研究的深入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历史哲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历史哲学研究之所以薄弱,一方面,与历史发展过程自身的特点有关。人类历史进程是由无数有主观意愿的人们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的结果。由此可见,历史通常是不符合任何人的意志的,历史成为人们难以把握和认识的偶然性领域。有鉴于此,人们不是把历史看做上帝或各种神意的体现,就是视为少数肩负神秘历史使命的天才的意志产物。神的意志是不能认识的,而天才人物的出现及其意志也是难以把握的。另一方面,历史哲学之所以薄弱,还与它的学科交叉性质相关。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资源的国家,同世界其他许多文明古国,如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相比,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国家,其悠久的文明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中国古代的学者、政治家们对于社会的兴衰治乱之因是非常关注的。从上古的尧、舜、禹禅让制,到夏、商、周以来的“家天下”,王朝政治的运数不断更迭,促使人们去思考诸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等问题。

春秋战国之际,正值中国天下纷争群雄并起之时,残酷、急迫的现实问题更促使思想家们去思索人类历史演进的问题。笔者在此试就老子、孔子的历史观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以求厘清两者的区别及其所带来的历史影响。

一、老子历史观

道家思想在地域上属于楚文化,与代表中原文化的儒家思想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儒家思想一般注重对社会礼乐文明制度的构建,具有重制度文明的特点;道家之精神是,重天道自然,认为人类社会文明之建构,与天道相合,反对文明制度对人性的异化,认为历史过程是“道”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老子及其《道德经》崇尚天道之自然,认为有一种根本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混混沌沌,亘古亘今,独立长存,循环往复,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根本。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存在,老子称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五章》)天下万事万物之所以生成,有其原因,这就是道;万物生成之后,各具其本性,这就是德。德是道的体现,是道的殊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天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道先天地而生,但道又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道逐渐具体化,因而有了天地和万事万物。这就意味着老子肯定历史的存在,具有历史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是老子所谓的历史主要是道演化的历史。道是一个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道由潜在向现实的过渡,也是现实向道自身的回归。

道是历史的源泉、基础和推动力,历史不过是道的产物。从自然到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这皆由道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并不认为历史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并道之用”,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正因为道亘古亘今,所以我们通过执掌远古的道,就可以驾驭当今的万物。通过洞察万物大化伊始之情,就能把握大道造化万物的规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

老子认为,道的外化以及外化之物向道的复归,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老子不是要从历史本身发现普遍的道,他是要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这样,人类的历史发展就变成了抽象的“道”的历史。

二、孔子的历史观:“礼治”、“德政”、“和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王室已经式微,诸侯纷起争霸,周王所确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这种社会现状孔子是不满意的,要进行改造,认为首先应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那么怎么缓和矛盾,使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满足?在孔子看来这就要靠“礼”。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但是,“礼制”只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的和谐是必要的。但要正直使“礼”发挥作用,还得需要一种内在的道德来进行对人进行约束,以便更有效地推行“礼制”,这种对人内在的道德约束即“仁”。由“仁”发而在外,则有“忠恕”、“孝悌”、“礼”、“义”、“德”、“信”等各种外在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仁”是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形式和内容、外在与内存需要有机的统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他的学说对统治者来说,是一个约束,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当然,孔子这个思想还不能算是“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认为统治者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角,老百姓只是被统治者,这仍然不出英雄史观的窠臼。孔子的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儒家传承下来,非常注重统治者,认为改造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造就贤明君主,而把广大民众当成是社会历史的配角。在整个儒家看来——其思想颇类似于伯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统治者培养成“哲学王”,而把广大民众培养成驯服的顺民,这一点无疑是消极和落后的。

孔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这个离乱之世的哲学家,当然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否存在规律这一命题作出思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百世,可知也。’”(《论语·公治长》)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以贯之的内核?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有没有延续性,这种延续和发展是什么?对此,孔子作出了回答。在他看来,每个历史时期并不孤立,一个历史时期总和以前的社会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损,一是益,但损益都是建立在“因”的基础之上。因就是因循、因袭的意思。所以,当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十世是否可知时,孔子的回答是百世都可知,其历史观是一种历史发展中的改良主义。

对于孔子的社会历史观,通常人们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之所以人们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这不是要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吗?笔者认为要作具体的分析。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它们所实行是礼乐制度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他对这种损益是持肯定态度的。既然有所损益,就不是完全不变,原版照搬。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孔子就是要退回到西周去。在孔子看来,继周而起者,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有和夏、商、周三代相同的,亦即历史不变的因素在其中。这也正是他之所以认为自己能够对十代、甚至百代之后的政治和社会情况进行预测的原因。那么,这些不变的因素是什么呢?显然孔子指的并不是夏、商、周三代的那些具体的政教制度,因为政教体制本身是可以损益的;不变的只能是那些政教制度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也就是孔子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仁”的思想。夏、商、周三代政教体制就是以这种文化精神为基础,根据不同时代、社会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损益的。因此孔子并不是要保持古代奴隶制不变,而是希望他的理想的文化精神能对社会发展有所引导。对于文化精神的继承和保持,不能简单地看做复古主义和倒退的历史观,因为这种文化精神在孔子那个时代乃至在孔子之后,直至今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衡量孔子的历史观,就会发现后世必然是更加“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沿续。纵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中都有一些不变的因子、特质在其中,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岁月的变迁,又能所剩有几呢?况且孔子的后继者们,将孔门学术改头换面变成了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御用哲学,把上述提到的这种历史文化的内核的作用的地位无限夸大了,使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以至不断遭到后人的诟病。倘孔老先生泉下有知,必是痛心不已。

上文分别就老子与孔子的历史观作了粗浅的分析,笔者窃以为要对这二位先哲的历史观作一比较,论其孰优孰劣实属不易,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评判——在那个世事飘零的年代,他们的学说各有其合理性。老子力图从解构整个宇宙、世界、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其社会历史观建立在较高的哲学维度上。因此,他的社会历史观不易把握,亦不可言说,所以对于现实社会的统治者来说玄远而不可及,所以最后只能作为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社会理想而跌落到宗教中去了。而孔子的历史观显然没有老子那样具有哲学高度,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基于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而寻找出的一种人文精神,而为了培养这种人文精神,孔夫子又设计了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方案,而这一点老子的学说中是没有的。所以战乱时期孔子的思想方案虽然难以实施,但一旦到了和平、统一时期,孔学必成为显学甚至被独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应证了孔子的那句话“……其或继周,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历史观中认为不断延续的人文精神内核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参考文献:

[1][德]布罗伊尔,等.法意哲学家圆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93.

3.孔子与老子学案 篇三

色厉内荏 言不及义 杀身成仁 后生可畏 任重道远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巧言令色 言而有信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循循善诱 怨天尤人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敬而远之 一以贯之 当仁不让 既往不咎 择善而从 过犹不及 三月不知肉味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出类拔萃 为富不仁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曾经沧海 成仁取义 箪食壶浆 地利人和 独善其身 寡不敌众 一暴十寒 出尔反尔 缘木求鱼 好为人师 左右逢源 金声玉振 自怨自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与庄子有关的成语

越俎代庖 大相径庭 朝三暮四 游刃有余 见笑大方 望洋兴叹 捉襟见肘 沉鱼落雁 独来独往 分庭抗礼 捉襟见肘 纳屦踵决 相濡以沫 材大难用 空谷足音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染丝之变 黔突暖席 驷之过隙 孔席墨突 以人为镜 双足重茧 绝长继短 东西易面 摩顶放踵 暖衣饱食 坚甲利兵 功成名遂 不偏不党 兼而有之 快马加鞭 墨守成规 与老子有关的成语

天长地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无中生有 上善若水 大巧若拙 道法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与孙子有关的成语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兵不厌诈 无懈可击 出奇制胜 终而复始 周而复始 死而复生 倍道兼行 以逸待劳 后发先至 居高临下 兵贵神速 舍近求远 破釜沉舟 巧能成事 与韩非子有关的成语

一鸣惊人 以貌取人 目不见睫 危如累卵 老马识途 自相矛盾 兵不厌诈 吹毛求疵 忠言逆耳 长袖善舞 咬牙切齿 唯唯诺诺 优柔寡断 滥竽充数

4.孔子与老子学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

理解:“仁”和“道”的含义。

分析:1.评价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

2.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的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

展示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理解其思想?

三、教学设计

(一)总体思路

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课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课件展示必修三主要知识体系,了解文化史的三个方面:思想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3.预习展示:从学生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

学生展示老子和孔子的名言名句并解读。

4.专家视频授课,同时点出并且板书视频授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2)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5.解惑:分组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学生主动答疑。教师指导,最后课件展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

6.讨论材料,加深理解:

①我无为而民自化

②克己复礼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布置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5.孔子与老子学案 篇五

【小编寄语】《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迎”等12个生词。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习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析。(难点)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并摘抄下来。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

第 1 页 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温故而知新。

一、自主学习: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ān yíng háo wú bǎo liú chuán shòu nà mèn fēng chén pǔ pǔ wén míng

2、我会填上恰当的字。日夜()()风尘()()学()()博()无保()远近()()()餐()宿

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课文,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拜师的。并用“—”标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第 2 页 2)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3)品读句子,对比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近义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体会一下这些词能不能互换? 4)通过讨论,我明白了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拜 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和老子 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 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一段话。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

五、当堂检测:

1、我积累的孔子名言有:(1)三人行,(2)不亦悦乎?(3)知之为知之,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他是我国伟大

第 3 页 的 和。

(2)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去洛阳拜大思想家 为师。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6.孔子与老子学案 篇六

关键词:大学英语;孔子与老子;中西合璧

一、西风东渐致邯郸学步

我国大学本科的学生都会受到至少两年的大学英语教育。他们除了学到英语,还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但从整个社会风气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些大学生不但没有表现出西方优秀品德的一面(如诚实、勤奋、守法、自立、礼让等),还把中华民族本身的传统美德弃之于不顾。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孔子、老子学说终于引起国人的关注,希望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支柱能够抵制日趋逾重的功利风气。据《新京报》报道,去年年初在天安门广场(后迁入历史博物馆)亮相的9.5米高孔子像引发外国媒体高度关注。英国《独立报》文章称:“这座雕像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该报记者认为,随着中国快速进入物质社会,中国的领导层日益担心:一些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诸如荣誉、尊严等,正被自利、拜金等价值观所侵蚀……加拿大《环球邮报》援引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的空白”。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对一家美国媒体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而此前英国路透社在分析中国2011年百万报考公务员(最热职位竞争创下4961:1的记录)现象时称,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青年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私人投资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在这个国家中,权力和地位的光环仍令政府职位深深吸引着很多人,包括一流大学毕业生。(据《法制晚报》2011年10月28日)

外国人对我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人们越来越感叹:如今很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个性解放、超级自我、功利心重、对人冷漠倾向。刚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令国人深思的大学生案例:一名大三学生在驾车撞伤人后竟手刃伤者致死,只为怕其纠缠讨要补偿;复旦大学的学生违规登黄山被救后竟对舍己救人的警察表现出令人发指的冷漠。难怪曾有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以德治国”,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早就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笔者曾被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及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言行所感动。前者在抗日战争艰苦的避难岁月中拒不应邀去美国治病而要与国人共患难(这无疑导致她英年早逝)并准备一旦后方也失陷将蹈江殉国(如屈原所做);而后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人对其提钱时笑谈: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要钱做什么(如孔子训富贵如浮云)?这两位是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学贯中西,报效祖国高风亮节令人动容。

然而他们的言行在当今的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难怪不久前热映的陈凯歌影片《赵氏孤儿》要从根本上颠覆原剧的主导思想。陈凯歌留学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有研究,但他以为程婴舍弃自己儿子的做法不能为今日百姓所接受(以西人之目光,《史记》或元剧中献子救人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故改为程妻害人不利己,程婴陰差阳错被逼成了仁义之士。其实西学与国学皆凝聚了各民族的千年智慧与美德,哪一种学到家皆可成完人。问题是: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传统美德一下子被扑面而来的西方花花世界所取代,大多数人趋利趋易,不见本质,结果只学得眼前肤浅的过洋节、性解放、金钱就是一切,等等,忘记了自己本属于一个连西方人也研究学习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国度之一员。不言而喻,多年的应试教育所获得的学识自然比不上母语文化的自幼熏陶。而大多学生一入大学就放松放纵,少有刻意修养提高自己的动机与使命感。中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我们能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为这一宏愿做出实际行动呢?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孔子与老子等学说的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上,第一,在英语水平提升方面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第二,为国民素质之提高将惠及后代。

二、中西合璧可致和谐发展

要做到如林徽因、钱钟书等人那样学贯中西是不容易的:家学渊源、良好的名校教育、个人的钻研并且一定要留洋。但做到粗浅的学贯中西还是有条件的: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优秀青年通过课堂学习可对中华精粹有大概的印象。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接触精心编撰出来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较少。而英语专业与涉外专业的学生则有至少每周6课时的英语精读课。优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材不但承担着语言的学习与提高之责任,还应在内容上重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其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利民自言“我们在选择这些课文时尽量做到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尽量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这些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西方优秀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样的优秀教材对我们的学生应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以当今青年的开放与聪敏,大部分学生(优秀的少数以及一般水平的大多数)能够接受或欣赏透过大学英语教材所传达的人类应共有的美德、价值观等。以笔者任教的涉外专业学生的英语精读课最近一次期末考试作文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少数不爱学英语且基础很差的学生除外)取得相对理想的分数(两个班58人中35人得第一等成绩14-15分,占60%)超出笔者预期。教师不能放弃优秀的历史文化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即所谓教书育人。

作文题目采编自第8课“We’re Only Human”(我们只不过是人类)作文标题是:“Would You Pursue Pleasure or Happiness?”(你是追求快乐还是幸福?)3个小提纲为:Which one is worthwhile? 那个更值得追求?/ Do you admire character, courage and conscience? 你仰慕好品德、勇气和良知吗?/ Do you have to justify your egoism? 你不得不为自己的自我辩护吗?以两个学生的作文为例,一个记忆力超群或是复习到位的学生大量采用了第8课课文的内容,几近完美地阐述了自己对这三个小题目的积极正面的看法;另一学生几乎没有引用课文,但她结合现实,列举了大把花钱、闲混或者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这样的快乐,又举出比尔·盖茨及其孩子追求幸福并显示其好品德、勇气及良知的例子。关于“自我”的观点,她除了与大家有共同的看法:自我太过会危害他人及社会,还说出唯一的看法:自我主义者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错误。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好教材的渗透力与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如果我们双管齐下,以中国传统精神在大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策划得当使之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则可收亡羊补牢、一箭双雕之效果。

三、大学英语课堂之实践探索

亡羊补牢、一箭双雕的具体效果应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通过将中国文化之精华渗透给学生以弥补他们在中小学时被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遗漏。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中国圣贤之精辟语录的英译版教授给学生,无疑是对他们英语学习的莫大裨益。

具体操作的两个方式:常规渗透与重点对比。

常规渗透的做法:6课时以上的英语精读课可在每课之后在课件上打一段孔子或老子等名言的中英文,可要求学生背诵,也可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作文做为作业。例如The Master said,“It is these things that cause me concern: failure to cultivate virtue, failure to go more deeply into what I have learned, inability, when I am told what is right, to go over where it is, and inability to reform myself when I have defects.”(刘殿爵译)再看一下英国人A·Waley 的译文:“The Master said,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left my moral power untended, my learning unperfected, that I have heard of righteous men, but been unable to go to them; have heard of evil men, but been unable to reform them’——it is these thoughts that disquiet me.”(《论语》述而篇第七之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非英语或涉外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时间较少,可给学生较短的语录英文,即使不能背诵或写作文,作为欣赏资料也很有裨益。例如The Master said,“Unbending strength, resoluteness, simplicity and slowness of speech are close to benevolence.”(《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之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重点对比: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在讲到第8课《我们只是人类》时,可将孔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观点与作者人类应高于其他动物的思想相比较,如Zi-lu asked about the complete man. The Master said,“A man as wise as Zang Wu-zhong, as free from desire as Meng Gong-chuo, as courageous as Zhuang-zi of Bian and as accomplished as Ran Qiu, who is further refined by the rites and music, may be considered a complete man.” Then he added, “But to be a complete man nowadays one need not be all these things. If a man remembers what is right at the sight of profit, is ready to lay down his life in the face of danger, and does not forget sentiments he has repeated all his life even after having been long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he may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man.”(《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之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再如第10课Diogenes and Alexander(《戴奥真尼斯与亚历山大》),可将老子的思想与Diogenes的犬儒主义作比较——有趣的是,这两位显赫的历史人物一个力主出世,一个被奉为入世的楷模,正对应我们的老子和孔子。引用的名言如:老子说:“Which is more dear, fame or life? Which is more valuable, life or wealth? Which is more detrimental,gain or loss? Thus an excessive love of fame is bound to cause an extravagant expense. A rich hoard or wealth is bound to suffer a heavy loss. Therefore he who is contented will encounter no disgrace. He who knows when and where to stop will meet no danger. And in this way he can endure longer.(《道德經》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另外,据《中国国防报》(2011.1.18)报道,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堡(去年6月)举行的国际经济论坛上建议,应该遵循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他引用老子的这段话,暗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消费主义引发资本和人的欲望膨胀,如果能做到知足和适可而止,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比起戴奥真尼斯矫枉过正的偏激做法,老子的理性克制更为可取。

笔者的做法是:结合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本学期上完第一课后,笔者在多媒体屏幕上放映《道德经》四十四章(见上文)中文时,学生们发出惊喜的呼声(因为他们没有学过或读过老子的作品)。以下是笔者的实践方法(用时约8分钟):

A.让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将中文版译成英文。她错译了两处:“身”译为body(应为life);“藏”译作hiding(应为hoard),余皆正确。

B.让大家看英文版,让举手者朗读一遍(举手者众),该学生读得很流畅,只一个生词卡壳:detrimental。

C.回放中文版,逐句对比中英文翻译。学生说英文比中文更好懂。

D.再让一个学生读一遍英文版。举手者更踊跃,读得更流畅。

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持之以恒(每学期10次)必然使学生获得英文水平、传统道德的双丰收。即使教授一学期也会有触动学生的影响,何况两学期至四学期呢?为学生开启学贯中西之世界大门,使之可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善莫大焉。高校如能将代表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流、位同西方《圣经》的孔子与老子的英语教学设为必修课,则民族甚幸,国家甚幸。退而求其次,在大学乃至中学开设此类选修课,教者与学者也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刘殿爵.英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英)Arthur Waley.译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王柯平著.老子思想新释[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5]陈学勇著.莲灯微光里的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语文教师评职称总结下一篇:踉踉跄跄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