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2024-07-27

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17篇)

1.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刘升小学暑期师德学习总结1、2、按照上级要求,学校成立师德学习领导小组,制定了学习制度。每天坚持学习七个小时,每个教师做学习笔记12000字以上。写学习体会5篇以上。

3、把开展师德学习与教师实际行动相结合,每个教师为学校办1—3件实事。教师自觉组织若干小组清理杂草、砌围墙、粉刷学生宿舍、整理教室等。为开学工作做好一切准备。

4、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将教师分成8个小组下放到各个村,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状况,关爱学困生、留守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认真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防雷电等安全教育。在醒目的地方刷写了多条安全方面的标语口号,在堰塘、水库、河流岸边树立了警示牌。

2.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古诗本身体现的意境, 甚至可能会产生对古诗学习的反感情绪。以下对于当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概括。

第一, 注重作者背景和诗词内容的讲解, 忽略古诗意境的领悟。古诗中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意境都是需要反复诵读去体会领悟的,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时, 过多的涉及作者本身的背景或者其他因素,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不全, 使学生没办法消化这些内容, 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 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小学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对诗词涵义进行适当的分析, 以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诗词, 但是很多教师无法把握“度”。在教授古诗内容的时候, 教师忽略对小学生鉴赏和领悟能力的培养, 多采用总结古诗中心思想的方法进行讲解, 这种方法让小学生学习到的只是理论知识, 无法真正的理解到古诗描述的意境和情感, 也无法学习到独自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

第二, 过分强调古诗背诵, 忽略对诗词的理解。在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 教师将教学中心放在督导学生背诵古诗上面。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古诗, 但是同时也会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降低, 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总的来讲,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要将中国古诗发扬光大的宗旨。

第三, 笼统翻译式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翻译古诗文字, 且不采用直译方式。经过这种方式翻译的古诗只能表现诗词字面的意思,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牢记翻译后的文字, 他们就无法通过古诗本身进行想象和领悟。甚至有些古诗经过翻译后会丧失本来所表达的意境。古诗的翻译应该是用于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 而不应该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

第四, 注入式的讲解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于学生启发性的引导, 而是采取注入式的讲解方法, 直接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当中, 这样完全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 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小学古诗教学中, 教师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也要启迪学生去领悟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体现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古诗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 一) 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古诗时, 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和它表现的东西, 让学生和古诗进行相互融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诗词蕴含的景色、声音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 二) 注重诗词意境的讲解, 以教授基础知识为辅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介绍古诗作者的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大概体会到作者作诗时的心境,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领悟和进行想象。其次, 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古诗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或者事物进行联系,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再次, 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古诗,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 将声音、景色等结合展现当时的环境给学生。最后, 教师需要启迪学生的想象能力, 指点他们对于诗词中描述的景色和情节发挥想想, 从而可以加快对于古诗的领悟。

( 三) 反复朗诵,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

古诗语言具有很强的韵律性, 诵读起来声音响亮且顺口。“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朗诵诗歌, 学生可以在韵律和诗词中更好的领悟诗歌, 并进行想象。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并注意诗歌的韵律性。

( 四) 引导性和拓展性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抛出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可以培养小学生追根究底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 由于古诗的创作很多都依赖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 并且引导性的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快速的理解古诗。教师在教授完一篇古诗时, 可以适当性地进行拓展阅读,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领悟能力。

( 五) 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古诗数量有限,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古诗。首先, 学生需要了解古诗中词句的涵义, 让他们去独立完成这个过程, 选择适合的释义并进行语境检测。其次, 引导学生对古诗中描述的景色或事物进行了解。最后, 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在古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古诗体现的意境。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引导, 使得学生对于如何自学古诗有基本的理解, 教师在之后的阶段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古诗学习。

古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瀚海洋中闪闪发光, 新一代的人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通过以上分析,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对于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且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 从而更好的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曾扬明.小学古诗词教学常用策略思考[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5) .

[2]邵雪华.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24) .

3.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深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14-01

语文教学在其漫长历史演变中,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境,在充分表达文字传达之美的同时,又蕴含教学的过程美。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导学生识句断字,更不能是空泛思想教育的传授,而是应让学生学会一种探索心态,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缺乏学习心态的培养

小学是一个人通往成功路上的起点,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可变性,应给予正确思想观念的灌输,在以“分”作为学生整体素质的量化标准阶段,现实中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心态和思想观念培养的漠视,

2、功利主义

许多家庭甚至把整个家族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并时常以认真学习,考入名校等作为其学习的动力可;因此,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动力由自身兴趣转变为功利主义,其思想观念和学习信念收到不同程度损害,长期以来,会造成教育制度的缺失。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分为语文阅读教学,语文作文教学,语文普通话教学;下面从这三方面做浅要分析:

1、强化学生阅读方法

强化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强化小学生语文文章阅读能力培养对文献阅读,文献参考,知识传承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据笔者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在语文阅读方法培养上,包括如下三种方法,首先:泛读,为确保文章阅读质量,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篇文章的重点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上,多在课堂上运用简单易懂文章进行泛读训练,在阅读方式上和阅读形式上加强重点信息提取式阅读。其次:探索式阅读;探索式阅读与泛读方式相比,其在阅读目标选择上,均为在有限时间内提取重要阅读信息,但在阅读要求上,探索式阅读比泛读要求更高,需在整篇文章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并带问题进行文章阅读。例如:在阅读训练中,可针对文章就作者其余作品,文章核心论点,文章重点知识点等做深入探索式阅读。最后,品味文章;在阅读训练中,应对文章意境与文章精华进行品味与提炼。我国语文文化博大精深,不缺乏精品文章,在提升学生创作能力阶段,通过阅读品味优秀文章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课堂阅读训练中,应就优秀文章优秀词句进行记录,教师应带领学生就文章结构与文章整体思想等做深入分析,并就作者真实意境认真揣摩,并将优美语句进行语句分析并加入记录。

小学生语文阅读缺乏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其教学方式上具有可塑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质监督与指导,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阅读心得讨论与分享,教师可在课堂上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做现场分析与讲解。

2、语文作文教学

(1)改善学生学习认知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忽视“学”的重要性和根本性,“教”以致“学”“学”以致“用” ,而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学”“用”比例维持在2:4:4左右为最优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等现象,教师应注重“学”与“用”,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学生思维模式拓展与扩散。

案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题目为“以我们这个年龄”,学生会自由联想为我们年龄的经历与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缺乏扩散性。在教学小学阶段学生作文写作时,初中阶段学生社会经历太稚嫩,可能很多学生会说我们这个年龄在学习,针对以上作者可预见的写作方向,在面对题目时,应看到隐藏在题目背后的中国教育制度和功利主义缺陷,这才是出题者真正意图所在。

(2)编写有效作文教材

“教”“学”和“用”三者没有谁重要之分,“学”“用”是教育大厦完善作用,而“教”则是教育体系基础作用。三者似教育界三架马车,缺一不可。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除改善学生认知能力同时,应根据实质教学情况编写有效作文题材,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合理性教材对缺乏深厚文学底蕴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可就作文赏析,作文写作方法,作文拟题思路等方面编制作文教材,以丰富学生阅历,满足学生需求。

3、普通话教学方案

(1)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示范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进行课堂讲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针对小学生吸收知识性极强等特点,应从小形成良好习惯,教师为小学生提供普通话示范性课例,强化普通话推广力度,并教育学生多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流。

(2)开展普通话训练班或辩论赛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校园普通话教学进行开展训练班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对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普通话辩论赛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针对课堂辩论过程中出现的普通话问题,进行现场教师更正。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 [J].教学与管理 2011,1

4.《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研究方案 篇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趋势

情境教学是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于1979年首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为促进儿童素质全面提高开辟了一条简朴有效地途径。进入21世纪,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语文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

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侧面入手,按照学生分年级要求,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导入情境――角色体验――理解――入境朗读),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

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激活儿童的右脑,提高儿童的悟性,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带动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工具。

2、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此理论借鉴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境界学说”和“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等方法,主张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大力发展形象思维,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听到文中人物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作者的真挚的情怀。

3、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他在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六个解放”,并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三、课题概念:

农村:在本课题中,特指我们学校范围内,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种生产、生活情景,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情境教学:在本课题内,指的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创设出相关的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在此情境中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实践,以获取新知,得到新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1、主要思想,主要观点。

李吉林的情感教育思想,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以情感为纽带。纽带说的实质,就是赋予情感以人性发展的本体、中介和目的的性质。在李吉林看来,作为教育出发点的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

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轨时期,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表现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使语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

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投入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所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会学语文”和“喜欢语文”,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教改的一个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而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参与,还包括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拨和激发出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自觉地创设情境。要切实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应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教师是小学生的思维中介,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

2、主要内容。

(1)入情境,诱动机;教师设定特定的音乐情境,诱发学生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萌发主动参与的想法和动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诱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课采用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有效情景,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情景导入法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能给自己的课堂点亮最辉煌的一笔。例如:学习《小酒窝》一课时,我在电脑屏幕上发上直观的学生笑脸的照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笑脸非常兴奋,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小酒窝,我通过创设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并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的抛出课题,引入新课。例如:在教授五年级《赶圩归来阿里里》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通过聆听完第一遍音乐,谁能来说一下刚刚歌曲里面唱的赶圩阿里里是什么意思? 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都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更是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赶圩”的意思。尤其是接下来游戏情景这个环节的设定,学生们参与的欲望更加的强烈,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一个孩子也参与到了这个游戏接唱的环节,课堂上的氛围真的是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真应了那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自

然的学习音乐,音乐才能够成为它的朋友。可谓是:“以境动情,情景交融,美在其中”。

四、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一)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

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二)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我利用CAI课件,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的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三)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

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五、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教学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显然,这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从而真正实现解放学生、为学生减负,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丰富情感、感恩社会的新时代接班人……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

1、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实验法。任何一种课堂艺术,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揣

摩,去验证。

(2)观摩学习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3)经验总结法。多多对自己的教学做适当的总结,让他可以成为一种经验。

(4)综合分析法。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应该更全面地,综合性地评价分析我们的教学艺术。

2、预期目标

2015年10月以前结题,并争取论文能够发表。

七、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个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开题)研讨、制定课题研究规划。

第二个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阶段性过程研究)

1、结合学校和班级工作现状,运用行动实验法,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

2、总结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的实验,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个阶段:2015年8月至10月(结题)

1、撰写研究心得:

5.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

1、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3、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四、实验原则

1、实践性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协同性原则

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渐进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不可要求过高。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实验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层要求,分阶段实施。

4、开放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五、实验基本策略

1、开拓生活领域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应试和传统观念的包裹下,一些学校考试与分数的“云雾” 遮天蔽日,儿童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到了“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地步。可见,孩子的学习完全与生活隔离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智力技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学生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都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将采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平台,通过文化角、生活专栏、校内网络等形式,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合作的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校内外合作。

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实验时间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性阶段,主要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工作、现状摸底(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等)、制订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等。主要措施:由课题组长牵头,各位组员配合,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上级以及有关专家指点、论证,然后完成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的总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主要目标:按照课题方案,分阶段实验研究。实验中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认真归纳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措施:1.组织课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5次;2.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现场指导;4.强化组织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实验研究的任务;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总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七、成果形式

1、师生作品展示:(1)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体会、感受文章集,编写《水袖飘舞的语文综合学习》;(2)、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展示的主题班会;(3)、教学案例专辑展示。编写《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集》。以上内容的汇集与展示,籍以进行校内外交流。

2.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选》。

6.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主体学习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学生在独立思考习惯、认真作业习惯、预习习惯、质疑问难习惯、复习习惯及阅读积累习惯上存在缺陷,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必将会对这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语文学习习惯则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给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的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必须从学生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抓起,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都没有,何谈素质教育?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二)理论问题: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行为习惯研究的理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平为目标,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三)技术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运用教育理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最终探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实践操作技术。

(四)实践问题:本课题研究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稳定持久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促使学校形成好学奋进的学风,推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三、研究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找出我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主、客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本着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实效,切实从解决各年级段学生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探索我校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着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认真书写、质疑问难、阅读积累等习惯。使每个学生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通过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就学生习惯培养的方法、途径等研究总结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四)通过研究,了解并揭示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轨迹;整理、筛选出适应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系列方法,初步总结出关于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7.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篇七

一、明确童话教学的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儿童的心理世界不同于成人, 他们内心充满着各种奇妙的幻想和想象, 对各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而童话正好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童话采用拟人、象征、夸张、荒诞的艺术手法, 将儿童常见的各种事物编织成绚烂多彩的童话世界, 带领着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飞翔。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文学教材中的童话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表现想象世界的艺术, 对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童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利用童话的语言特点和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满足, 是体验语言魅力的源动力, 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童话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荒诞却又张弛有力的故事情节塑造着丰富审美情感的想象。童话通过这些真善美的形象化身表达着对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 会体验一种五彩斑斓、令人感动的美好。阅读葛翠林的童话, 学生会体验到生命的优美和和谐;阅读张天翼的童话, 学生在荒诞的人物事件中体验冷幽默的魅力。儿童在阅读过程会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 会使儿童对美好的感受日渐敏锐, 心灵逐渐丰盈。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内涵, 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童话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 帮助儿童构建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社会

现实社会生活是童话幻想的生活土壤, 童话世界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在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中, 我们往往会看到现实的影子, 童话里各式各样的童话人物形象引发我们对人和自然、人与人、美与丑、正义和邪恶的思考。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从道德层面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标准, 思考的层面相对简单。而优秀的童话能将荒诞的幻想和真实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让儿童形成对童话人物的审美体验, 逐步形成是非观念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从幻想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童话里的思想和情感做出正确的评判,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内容

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 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 通过朗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中年级学段的学生, 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概括文章的大意, 能够读重要段落进行正确的品读, 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高年级学段的学生, 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理解童话的深层内涵, 体验童话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设置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 教材编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 为儿童选编优秀的童话作品, 使之适应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要求。

在选择合适的童话作品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通过对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达、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 从教材中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按照删繁就简的原则,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并有选择地对重点内容进行整合, 力求满足学生的情感、求知需求。

以一篇传统的童话《狐狸和乌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课) 为例, 可教的内容很多, 教师在完成字词教学、理解课文、朗读训练、故事复述等任务后,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为童话故事进行续写;评评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等活动。尤其是评评故事人物活动,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狐狸狡猾 (贬) 或聪明 (褒) 做出评价, 还可做出乌鸦的不同评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三、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不同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师应根据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重在讲故事和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较弱, 他们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故事。讲故事是一门艺术, 需要注意运用技巧。首先, 做好恰当的停顿,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 让学生处在一个戏剧性的氛围中, 保持注意力;最后, 注意结尾, 给学生创造意犹未尽之感。童话的语言优美、明快、自然、节奏感强, 非常适合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童话朗读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和饱含情感的语言为学生范读,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挑选出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

(二) 中高年级重在指导学生表演, 引发学生思考

童话人物表演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进行分角色人物表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寻找合适的时机指导学生表演。表演需要学生认真理解阅读, 要学生在研读文本、推敲语言的过程中, 体验情感。

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进一步开阔, 学习的思路渐渐清晰。教师可以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 设计开放的话题, 建立起学生和童话内容之间的练习。在学生讲故事、表演的基础之上,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童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教师要搞好童话教学, 要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童话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 把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生活上, 不断的探求新方法, 推进童话教学的质量。

摘要:童话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 在童话教学中要根据需要选择性说教教学内容, 并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8.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八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9.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照情感和想象等来营造的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

诗意语文: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这儿的“诗”喻指一种美的高雅的境界。很显然,诗意语文不是语文中的诗歌教学,也不是把语文当作诗来教,也不是教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当然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它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关系美学追求的状态。其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诗意语文的特质离不开语文的性质和一些共性,它不是另一种语文,而是基于语文本质认识的,在语文共性中的个性凸显。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审美天性出发,以小学生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互渗为表现,引领学生自由对话,实现自我,优化诗教环境,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诗意化,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概况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办学,也提出要办成诗的学校,办成真善美的学校,让学生享受诗意的生活。李吉林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中这样说:“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除了中国传统的“诗者天地之心”,西方文化从一诞生起也一直未曾停止对诗意的追寻。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写了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上……”范罗诺萨说:“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池田大作说:“诗是联系人、社会、宇宙的心。”此外,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所以滋养诗意语文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探索的原点应是世界文化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诗意语文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展开的。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于是诗意语文的研究则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积极探索诗意语文的内涵,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研究的落脚点更多的往往从教师自身的视界出发寻求课程理念的转化,还没有能够形成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2、研究的价值

(1)首先,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纵观新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它的人文底蕴流失,非人文的倾向并非“一日之寒”。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受到的戕害最深,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和研究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的呈现的最大价值。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语言规律和育人规律,同时也为诗意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长期以来,语文中的“人”被遮蔽了,而诗意语文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从儿童出发,以最高的眷注去指向儿童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并注意吸纳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髓,从而体现了与语文课程的自然和谐,其价值对今天的整个教育改革,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越来越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3)通过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锤炼着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促进教师冲破功利主义束缚,从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4)通过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孔子、陶行知等诗意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深化诗意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之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目标:

(1)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诗意语文”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对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最新化。

(3)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内容:

(1)关于“诗意语文”的文献研究:当前中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诗意语文研究综述;当前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2)“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需求研究;诗意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3)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诗意语文特性、教学手段的诗意化以及实施、评价、反馈的改进思路研究;诗意语文教学方法与途径研究;基于“诗意语文”的教师个性化教学行为个案研究;诗意语文课例研究。

3、重点:(1)“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2)“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从我校诗意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教学问题,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确立本课题的生长点,寻找研究的切入口,然后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为载体,通过上研究课、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座谈等形式,探索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理论。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2、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教学案例,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同时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推广。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论文、案例、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筛选和研究来自诗意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2)调查法。一是调查小学语文诗教的现状,去粗取精,确立新的生长点,二是通过调查总结筛选诗意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于指导实践。

(3)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地开展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4)案例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对比来调整研究的思路,测试研究的成效等。

(5)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诗意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这一新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行为,探索语文教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2)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应是儿童,服务于学生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理念。

(3)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效率提高的过程。

(4)诗意语文研究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2、发展与创新(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和探索,体现了教师的研究品质和精神气质,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2)诗意语文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对精神的一种皈依。它力图从审美角度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健全学生人格,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让语文找到了回家的路,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语文教育文化。

10.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1.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2.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3.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差。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便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本课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级识字教学》。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内识字

(二)生活中识字

(三)活动中识字

(四)体验识字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小学一年级。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3月到2017年6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3)修改方案,向上级申报课题。(4)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5)整理上交相关资料。第二阶段: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进展情况。(4)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第三阶 :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第四阶段: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课题报告

汤 房 小 学

1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许多家长自己努力打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以便让孩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而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地、慢慢积累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在学习生涯中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就需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我看来,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学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让孩子将语文这个基础打好。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狠抓基础知识。无论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級的学生,我们都要狠抓基础知识不放松。虽说语文这门学科的重点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会认、会写字词,背诵过要求背诵的篇目,但是这些基础知识仍然是诸多教学重点中的一点,他们是语文学科中最为基本的知识点,是语文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试问:如果地基没有打牢,那么万丈高楼又怎么可能拔地而起呢?因此,我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不能放松,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继续培养、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中,常流行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语文这门科目。随着素质教育的施行,现在考试的重点大多是对孩子能力的考查,而阅读是体现孩子能力的一个大方面,在语文中所占得比重比较大。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要增加孩子的阅读量,以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继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此需要声明的是,所谓的“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它既包括我们利用课上时间增加孩子的阅读量,也包括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现在所说的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群文阅读”,他们的相同点都是让我们在完成每一篇的课文的教学任务以后,再给孩子拓展几篇同主题,或者同作者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学习,长此以往,随着孩子阅读量的不断上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第三,采取多样化形式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在语文这门学科中,除了阅读占有一定比例之外,写作所占得比例也不容小嘘。而对于本班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下个学期将继续对学生的写作给予指导,增加学生写作实践的次数,努力改变学生对写作的印象,让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变得简单一些,努力让孩子喜欢上写作,进而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第四,严格抓书写。我们常说:“见字如见人。”写一手字可谓是一笔财富,但是如果想要写一手好字课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更是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自己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楷书,而且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孩子的书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应该严把书写关。

第五,利用中午时间边练字、边复习功课。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孩子的精力都比较旺盛,中午基本上不睡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每天让孩子们写一首诗,或者写一课的生字等等,总之书写的总量不超过半篇硬笔书法。这样不仅使得孩子中午的零散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培养了孩子要注意合理利用自己零散时间的意识,同时也保证了孩子每天的练字时间。由于内容最多不超过半篇硬笔书法的量,也不糊耽误那些中午需要休息的孩子,同时孩子每天通过练习硬笔书法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等时间久了,就算老师中午不布置内容或者忘记布置书写内容了,孩子们每天也都会中午要写的内容。因为每天中午的硬笔书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作业或者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已经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第六,课前一个小故事,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上课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都非常小,不敢大声讲出来,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针对此种现象,我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篇短文或者小故事,每天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都会腾出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孩子到讲台上来进行大声朗读。起初,大多数孩子站在讲台上以后,头埋得很低,不敢抬头,声音也更加的微弱,好像是在做检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与鼓励,不仅孩子们的头慢慢地抬高了,声音也渐渐的变大了,而且以前上课后久久不能安静的课堂也在上课后迅速安静了下来,静静等待倾听孩子每天带来的故事。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十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亲近文本,爱上阅读。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引起阅读兴趣。在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教学中,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掌握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与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内涵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感悟。让学生多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3.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三

课题实施方案

平昌县泥龙小学车博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

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 然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偏(只针对部分人)、空(毫无意义)、繁(杂乱)、难(学生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很显然这几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道,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三、研究的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通过课题实施初期,对与课堂提问的有关文献资料、书籍、音像资料进行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

2、教学实践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或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聆听或观看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的教学实录,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片段。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好方法。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优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有效提问的水平。

五、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小结;

2、相应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

3、有效提问的相关论文集;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策略或参考目标;

5、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并搜集相关资料;

2、研究分析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通过文献资料、案

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聆听普通教师的教学录音(或深入课堂听课),不断分析有效提问的理论、制定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3、实践反思阶段(2011年9-2011年12月)通过教学实践、不

断反思,认真探究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论文资料;

4、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整理相关资料、成果,总结出

14.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四

2014年暑期教师集训方案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行“高效课堂”,提升我镇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工程。特制定刘升镇中心学校2014年暑期教师集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师德修养,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二、集训对象

全镇中小学教师。

三、集训时间

暑期教师集训时间为两周,其中,政治集训时间一周(8月18日---8月22日),业务集训时间一周(8月23日---8月29日)。各学校以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培训。

四、集训的具体时间、内容及要求

(一)政治集训内容及要求。

1、8月18日上午以校为单位组织召开暑期教师集训动员大会,宣读学习纪律(学校制定),学习中心学校《2014年暑期教师集训方案的通知》。下午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学习活动。

2、学习内容。

(1)、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观看师德演讲比赛光盘,学习“襄阳乡村好教师”事迹等。召开专题讨论会,弘扬正气,查找差距,提高育人水平。

(2)、认真学习有关教职工队伍管理规定。各学校要把枣教发„2004‟38号、枣教文„2005‟37号和枣教组发„2007‟18号、枣教文„2013‟71号等文件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

3、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撰写心得体会。

4、签订师德责任书。要严格按照《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实行教师师德责任书的通知》(襄教„2002‟27号)要求,签订新学年师德责任书(各学校自己印制)。

5、做好师德档案建设。暑假政治学习情况要如实汇入教师师德个人档案,作为教师师德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做好转段业务学习的准备工作。

(二)业务集训内容及要求。

1、各学校要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培训内容主要是新课标的理论学习与研讨、高效课堂导学案的使用等。

2、在教师暑期集训期间,校本培训活动次数不少于4次,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不少于12学时。各学校结合《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枣教文[2014]24号)文件,制定2014—2015学上学期校本培训学校计划和小组计划(培训菜单),此培训计划于9月1日前随参加省、襄阳市暑期教师外出培训的学习笔记一同上交中心学校。培训要注重实效,不得流于形式。

3、进一步做好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校本培训工作,小学落实英语空中课堂校本培训,8月20日上午局教师科派专家对刘升镇小教师进行电子白板融合应用培训,中学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电子白板平台运用的培训。培训工作做到有具体时间安排、有培训计划、方案、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培训内容有深度、有梯度,不流于形式。

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工作。由本校的骨干教师作指导,教师全员参与,各学校要根据教师年龄段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分层分级培训,培训结束要逐人考核过关。

4、要继续深入开展“教师访万家”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按照市教育局“五必访”(学困生、贫

困生、辍学生、心理异常学生、生病学生)的要求,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班主任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家访,科任教师要家访20名以上学生,并认真填写“教师家访联系卡”,加强“家访”的痕迹管理,杜绝学生流失。

5、培训结束后,各校要组织教师拟订各学科教学计划、备课,作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暑期集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中心学校成立暑期教师集训工作领导小组,刘昌斌同志任组长,叶光军、李传峰、杜高锋同志任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对各校暑期教师集训工作进行全方位地监控,负责搞好检查督办工作,重点检查各学校培训方案制定的实效性、培训效果、培训考勤、举办讲座人的讲稿、《专业发展手册》记载和教师交流学习体会。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本校暑期教师培训工作。

刘升镇中心学校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十五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是语文学习的有力的辅助。阅读能给语文教学增添许多新的色彩,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加学习语文的生机,增添活力,丰富课堂。不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懒于阅读,很多字词都不能够正确地书写,甚至连认识的字都经常造成提笔忘字,他们的语文基础非常羸弱,对阅读没有兴趣,他们认识不到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其他科目的学习也相对较好,反之,有很坏的连锁反应。就是说,语文学习、读书、写作和一个学生总体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在小学阶段,要妥善地解决语文阅读问题,让学生喜欢阅读,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价值,点燃阅读的激情,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顺利地进入中学学习。不让他们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受到挫折,避免以后的学习出现大的困难。我们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自觉地去研究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起自觉的学习行为,掌握学习的窍门,从学习当中能够得到乐趣,不断地总结经验,成为一个喜欢学习、懂得学习的好学生。

二、分析阅读学困生的成因

随着不断地学习,一个人的优势、弱点逐渐地呈现出来,有些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些学生则是学习越来越感觉到吃力,这种情况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分化更加明显。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语文阅读的学习学困生的出现是种很正常的现象,在各个时期都有呈现,因为每个人的素质、爱好、兴趣、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家庭教育也不一样,形成的原因五花八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学生自身原因和教师教学方法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做过很多实验,对很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实验手段包括课堂观察与检测、课后座谈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原因、查看学生作业情况、将学困生和学优生进行对比分析等各种各样方式,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特别是阅读困难的成因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的方法经过了细致的斟酌,围绕学生展开剖析,关于语文阅读课程学习难度的感知、关于语文阅读课程学习困难原因的感知、关于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动机的自我感知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经验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认知都有涉及。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学困生的帮教措施

1. 寻找厌烦阅读的原因

学生不喜欢阅读,给他们布置阅读作业,有很多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优秀者: 他们能够自发地去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他们写作的水平很高,超出了教师的想象。经过教师的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是受家长的启发,这些家庭大部分的父母也喜欢阅读,学生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父母并不喜欢阅读,但是他们对读书有一种迫切的愿望,读书的那种快乐洋溢在他们的心中; 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阅读,他们纯粹是为了消遣,读的书籍也是游戏类的,价值不是很高。而小学生语文阅读学困生的成因就形形色色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基础薄弱以及由此引起的自信心不足等几个方面。要想改善学生的阅读状况,加强对学困生的帮扶,让他们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培养终生阅读的意识,促使学困生转化。

2. 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门类别,因材施教,对学生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需要,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让他们成为快乐的阅读者,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阅读文章,体验到乐趣,收获了知识,从阅读当中汲取生活的经验,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强了语言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阅读的快乐,促使更多的学生喜欢阅读,增强所有人的学习兴趣,激发每一个人的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乐融融,寓教于乐,课堂上春光熠熠,学生群情踊跃,各抒己见,乐此不疲,端正了学习态度,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增强了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技能。

3. 教学内容分层

每一项教学内容要按照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确定基础目标、中级目标和挑战目标( 高层目标) ,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效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门槛。每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成绩,就提出表扬,让他们有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看到一篇文章以后,学会对文章进行思想概括,能够在整体上感知课文,知道作者在叙述些什么,文章的主旨要明确,作者的意图要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就是写读书笔记。阅读了任何文章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就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古人说的读书要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这些都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让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增强自己的读书体验,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的作业,优秀的同学可以适当增强难度; 成绩评价同样需要分层,采用学习积分制度来评价学生,学困生的亮点要格外的关注,给予郑重地表扬,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不断地推动他们前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

4. 情趣导航,激发兴趣

情趣导航教学的基本思路是: 以情感体验为依托,让学习过程变为认知与情趣的和谐统一。

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上,对教学的知识要胸有成竹,把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激发起来,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有所收获、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教师要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紧紧的吸引住学生,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游戏与享受,让学生在阅读中受教,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在放松中得益,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有效统一。让学生成为一种道德的培养、一种情操的陶冶、一种精神的放松、一种灵感的培植,让语言的训练在自由自在的基础上,让大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共享美妙体验。

16.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游戏;教学情境;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识字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可是,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识字进程艰辛而缓慢,这就为更好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诸多要求、真正提高自身的实际识字能力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对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切实可行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寓于课堂游戏中,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大多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教育心理学曾对此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游戏不但能充分适应小学生活泼爱动、爱玩爱闹的生理特征,而且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活跃思维。须知,只有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保持自身注意力以及学习思维的集中,进而真正将自身融入学习活动中。此时,学习活动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快乐与享受。

鉴于以上原因,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具体的识字教学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中,相信这样,可大大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目的。

如,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编一编、记一记”的游戏,向学生示范怎么根据汉字的写法与构造编谜语——“坐”就是两个人结伴在土上;“明”就是日、月在一起……之后便可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将自己所学过的字编成一个个朗朗上口的谜语,并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看他们是否能正确猜出自己谜语背后的汉字。

将识字教学内容融入此游戏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编造谜语与猜测谜面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学生借助上述两个过程加深对于所学汉字的记忆与理解。

二、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他们的主观学习活动也多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这一独特学习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日常的识字教学活动给出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建议——“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情境,进而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鉴于上述情况,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直观的道具,像实物、图片、模型等辅助开展具体的识字教学活动。以“高”“低”这两个汉字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两张多媒体图片:一个是巨人姚明(2.29米),另一个则是一个两岁的小婴儿(0.9米)。之后便可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分析这两个图片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就能从直观的图片中感受到“高”与“低”这两者的明显不同。这样一来,不仅使抽象的汉字符号更加形象、直观、具体化,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借助这两个真实的图片,真正为学生构建起了“高”与“低”这两个词的意义教学情境,相信,定能为学生的更好吸收、理解与记忆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

三、借助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识字教学活动,增强识字教学的实践运用能力

任何科目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实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识字氛围,还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识字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与普及性,这对于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实践运用相信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与提升。

以“灭火”的“灭”字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个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回忆生活中发生火灾后,消防员是怎么灭火的。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见现象有着深刻的感受,也都知道需要将水、土等覆盖在燃烧的物体之上才能真正做到灭火。这时,教师可以趁势向学生讲解“一”代表的就是阻止物体继续燃烧的水或者土等;“一”悬挂在“火”之上则代表“灭火”。如此,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既加深了对于“灭”这一汉字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更是在有趣的讲解中真正对其做到了正确的理解与记忆。

识字教学既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須充分尊重小学生独有的学习心理特点,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识字教学方法的借鉴、摸索与探究。这样,识字之于学生不再是负担,而是快乐、有趣的学习与享受。试想,这样的状态下,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还有何困难呢?

参考文献:

[1]张承明.分进合击:小学识字教学新理念[J].云南教育,2004(16).

[2]田本娜.百年识字教学的历史及创新[J].小学语文教学,2002(09).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普化小学)

17.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七

主研单位:崇州市三郎镇中心小学校

一、课题提出缘由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而阅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的小语阅读教学,还不同度地存在着串讲串问、一牵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成了一句空话,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走进了高耗低效的怪圈。学生不但阅读能力提高甚微,而且对阅读课失去兴趣。本来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确立。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法设计而忽略了学法指导的研究,即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够。小语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崔峦在《全面认识和体现语文学科性质——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一文中曾大声疾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受到语言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因此,重视和设计好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本课题的实施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要改变应试教育下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阅读教学结构,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进行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基本的自学能力等。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阅读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阅读教学

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的学习过程。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大得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自主学习的含义是要把教学过程尽量安排成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指要切实由教师的“教”(包括不必要的讲、满堂问、过多的控制和限制等)出发,转到由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练,是辅导员,学生是主角,是主人,“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面来说,是全员,每个学生。从时间来说,是全程,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形式上说,读、思、议、写、画、演等多种多样。要在教学中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其他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能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量。

(1)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思想。

(2)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从“教”出发为从“学”出发,使课堂上教师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

(3)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4)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让学生质疑问难,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

1、学习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其次才是一种活动变化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人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有三分之二是靠自主学习获得的。

2、学习是一种愉悦的活动,造成学生学习不愉快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管得太死,导得太多,包办太多,个体的自主性太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还没有从教师的观念中得到充分的认可并付诸于实践。

3、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自主学习,不少教师还显得办法不多,尤其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怎样具体操作等,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急需解决。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算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这些活动设计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方法)等有没有帮助,效果大与否。

2、以班为单位,对小语阅读教学中课内课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方法和操作环节、步骤进行探讨。

3、设计卓有成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读书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阅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4、以探索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模块)或方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根本目的。

(二)构建该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一些现代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如自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改革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情商理论、其他现代课堂教育教学理论。

(三)课题的总目标: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1)创设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消除心理障碍。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骤,摒弃串讲串问,巧妙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设立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学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活动。使全体学生在目前大班额形式下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读、思、议、写等实践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技能和自学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阅读课外书、作摘录笔记或写读书笔记等。)和阅读能力。

5、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在训练语言的同时训练思维,培养提问的能力,培养语感,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习方法,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6、通过实验,探索出有一定指导性和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式方法(模式、模块)。

(四)子课题简介:

1、《童话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宋光明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13年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2、《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宋光明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13年

王亚碧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5 年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3、《写景状物记叙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罗丽群

小学一级教师

中师

教龄13年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羊德友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2年

4、《写人记事记叙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活动设计》

主研教师:

小学一级教师

中师

教龄11年

小学一级教师

大专

教龄 8 年

羊德友

小学二级教师

中师

教龄 2 年

(五)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

2、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原则。

即以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当代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原则。

(2)主体性参与原则。

(3)以人为本、民主合作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经验总结法。

(1)实验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自觉地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地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2)收集别人已成功的经验做法,加以利用、改进再实践。

2、自然实验法。

3、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是否有变化,其中变化是向着实验者所希望的变化还是事与愿违,在任何情况下又如何调控。

4、对比实验法。

(七)对课题研究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和度量问题。

具体如何对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度量,由各子课题拟定,但都必须坚持唯物和科学的态度,以规范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进行检测评价,量化标准的制定应科学,合符学生身心发展和年段特点及教育规律、教材、新课标要求。所定检测方法、标准,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都要求能尽量恰当、真实地描述或反映出实验过程和结果。

(八)实验周期及测评办法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个阶段,时间为三年。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初步研究

一、实验时间:

2000年9月——2001年12月

二、实验内容:

1、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分析教育现状,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实验方案,成立实验课题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

3、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了解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现状。

4、初步研究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5、初步研究具体活动形式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讲多读少的弊端。

2、初步探索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经验材料。

3、初步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学习型“教师向“思考型”教师转变。

五、实验措施:

1、边实验边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充实实验研究人员,明确分工。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阅读教学中活动的设计的理论文章,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学期一至二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的形式);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六、具体安排: 1、2000年9月——2001年2月,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2、2001年3月——2001年7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初步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3、2001年9月——2001年1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活动设计形式,并形成文章。4、2001年10月,出版第三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集。5、2001年10——11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6、2002年1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一、实验时间:

2002年2月——2003年2月

二、实验内容:

1、实施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方案,并定期学习修改实验方案,使原课题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修改课题的子课题使其提法更准确和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

2、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让学习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

3、对学生进行第一实验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此信息既为第一阶段的研究成绩,又是第二阶段的研究基础;

4、继续研究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童话教学以“读、演、编”为主;诗歌教学以“读、背、画”为主;记叙文教学以“读、议、练、演”为主设计活动;

5、继续研究具体活动形式的活动设计——“读“的活动设计;“议“的活动设计;“练”的活动设计;“演”的活动设计;“编”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讲多读少的弊端,为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打下基础。

2、探索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模式。

3、继续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五、实验措施:

1、按修改后的课题实验方案,调整充实实验研究人员,重新进行人员分工,调整研究力量。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和阅读教学中有关活动设计的理论文章,以及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继续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学期一至二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的形式);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

六、具体安排: 1、2002年2月——2002年4月,继续实施并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学习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收集第二阶段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

2、2002年4月——2003年2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

3、2002年4月——2003年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形成经验文章。4、2002年12月,出版第四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集。5、2002年10——11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6、2003年1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补充研究阶段

一、总结第一二阶段实验情况,形成经验论文。(1、分析本班学生在实验1、2阶段阅读综合素质的变化分析并就实验中心得形成经验文章。)

二、加强理论学习,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1、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文章和本班实验情况。

2、相互交流探讨改进备课。)

三、综合测评实验结果,形成文字材料。(通过测试〈口试和笔试〉及调查卷和备课等资料分析结果。)

四、开展示范课活动,总结出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优点,研讨并力求确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1、总结设计出自己在实验中探索出的方法或模块、模式。

2、备课好、上课效果好。)

五、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总课题拟用三年时间为一轮实验,各子课题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在一至二年内结束实验,然后向总课题组汇报情况并提交所有实验过程、结果的详细材料。1、2000年9月至此2001年1月底为课题可行性论证实验阶段。2、2001年2月(即2000|2001学年第二学期)起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九)课题研究过程的基本操作简单描述。(具体的描述由各子课题阐述)

各子课题应在总课题的指导下,结合本课题(子课题)和本班实际,首先制定子课题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实验目标的指导下,借鉴别人已取得的成功有效的方法手段,结合自己的新方法新手段,把这些方法有机地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各环节中,在设计课时计划时,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法、学法精心设计,多种电教媒体的合理运用等,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验之初要注意:

1、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2、保护和鼓励学生已有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方法。

3、大力鼓励和倡导学生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特别是那些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观点,哪怕是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教师要尊重而且应鼓励表扬。

(十)课题组其他成员。

课题总负责人:杨德全

课题组长:王世伦

课题副组长:杨维富

特请指导教师:李银辉

方孟琦

周英等

课题组主研人员:杨军、宋光明、罗丽群、刘林、王亚碧、罗丽、羊德友、冷静

课题组其他研究成员:三郎小学其他语文教师

三、效果预测

1、收集实验资料和相关论文,装订成册。

2、撰写实验报告。

3、提炼成果、形成阅读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新模式。

4、形成阅读教学新的特色。

5、实验起止时间:2000.9——2003.7

三郎镇小学语文课题组

上一篇:社保处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计划下一篇:景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