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蕴藉论文

2024-08-17

话语蕴藉论文(3篇)

1.话语蕴藉论文 篇一

话语蕴藉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代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进而具体地表现为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刘勰在《文心雕龙 · 隐秀》中论述了“文外之重旨”和“以复意为工”现象,其“重旨”和“复意”意思相近,都指文学或文章在直接意义之外还蕴含或隐含有其他重要意义。

二、话语蕴藉在《后宫·甄嬛传》中的体现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学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我们以《后宫 · 甄嬛传》为例,探究话语蕴藉在《后宫 · 甄嬛传》中有关含蓄和含混的体现。

(一)有限体现无限,言约旨远

语言是人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主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时会受到交际环境的影响,不能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常常会采取委婉、含蓄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时“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1]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令读者品味再三。

在《后宫 · 甄嬛传》中甄嬛在倚梅园把自己的小像挂在梅枝上,心中许下的第三个愿望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她也知道“任凭我早已明白此身将要长埋宫中再不见天日,也不由得心中酸楚难言,长叹一声道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2]。“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意思是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而在这里的“北风”指的是后宫之间的争斗。甄嬛把自己比作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不再祈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求远离争斗平淡老去。甄嬛在此时已经是皇上的妃子,受这个身份的制约,她不能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愿望,只能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间接的表达出自己渴望一段真正爱情的愿望。甄嬛把自己对未来无限的遐想都蕴蓄在这有限的三个愿望中,简练的语言却蕴含着无限的信息,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语言具有多层含义性。通过“言外之意”我们更能体会到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能更准确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制造言外之意是一部作品深化主旨的手段。在一部优秀的作品中,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段落字句都委婉的透露着作者的情思、人物的性格。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句子有着多层次的解读。而组成这些话语的核心是词汇,在《后宫 · 甄嬛传》中,一个词汇,也有多层意义。比如“聪明”这个词。安陵容对皇后娘娘说 :“娘娘也累了,不如早些休息。”皇后 :“和祺贵人说话确实累,可你不同,你聪明。”这是第一个聪明。皇后接着说 :“……服侍皇上不需要聪明,只要长得漂亮,这样的人却只会分宠而不会专宠。”这是第二个聪明。“所以本宫喜欢你,不是最美,可你聪明乖巧,忠于本宫。”[2]这是第三个聪明。第一个“聪明”是说安陵容了解皇后,凡事不用说的那么直白,一点就透。第二个“聪明”是指如甄嬛般满腹诗文、博古通今。这第三个“聪明”主要侧重于安陵容的听话,只要是皇后吩咐的事情,她都会尽力去做。皇后夸安陵容聪明,并不是说她有多么高的智商,而是说安陵容了解皇后,深知皇后的心思,不用皇后多说,便知道自己应该为皇后做什么,达到皇后的目的。并且安陵容由于出身卑微、要想在宫中立足,必须仰仗一位有实力的有地位的宫中之人,而这个人,便是皇后。她需要皇后指点、给她机会,也因此她更容易让皇后驾驭,为皇后做一些不符合她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所以皇后喜欢她的“聪明”。皇后希望安陵容为自己所用,但她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二)话语蕴藉一句多义,模糊朦胧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另一个典型形态之一,展示了文学话语中歧义、多义等现象,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安鹂妃事败,被囚禁于景春殿,甄嬛的哥哥探视后回来告诉甄嬛说安鹂妃对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告诉你‘皇后,杀了皇后’”。[2]这句皇后杀了皇后,最初,甄嬛只是以为安鹂妃一直被皇后左右,所以恨极了皇后,在临死之前,希望甄嬛能够帮自己杀了皇后,报仇。这是对“皇后杀了皇后”这句话表面意思的理解,而实质,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给甄嬛以暗示,告诉甄嬛当今皇后亲手杀害了纯元皇后。也算是日后扳倒当今皇后的一个极大有利武器。“皇后杀了皇后”这句看似是单义且确定的语言却蕴含着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两个皇后,是分别指当今皇后和纯元皇后?还是都指当今皇后?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要读者根据已有的线索、环境、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当甄嬛初次听到这句话,只从表面以为安鹂妃是要自己杀了皇后,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为安鹂妃常年受其左右报仇。但当她知道真相后,才明白当日安鹂妃是在给自己暗示,告诉她是当今皇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妹妹。简单的一句“皇后杀了皇后”其实却蕴含了多层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朦胧性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当皇上问 :“他……究竟是不是朕的孩子?”甄嬛答道 :“当然,天下万民都是皇上您的子民。”[2]我们都知道皇上问的是,孩子是不是他自己的亲生骨肉,但甄嬛却没有从正面、直接地告诉皇上,而是说天下的人都是皇上的子民。那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皇上亲生的?稍加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这种话语的歧义性使结果不言自明。“天下万民都是皇上您的子民”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皇上亲生的,他都是您的子民,也就是您的孩子。甄嬛碍于身份,不能直接回答这个犀利的问题,这种具有模糊、朦胧的话语既指出了孩子是皇上的孩子,但同时又暗含了另一个问题,只因皇上是一国之君,这个孩子才是皇上的,读者在阅读这处时会有多种理解。所以,含混不是晦涩难懂,而是一种合理模糊,产生文学艺术特有的模糊朦胧的效果。

三、话语蕴藉在《后宫·甄嬛传》中运用的好处

《后宫 · 甄嬛传》向我们展示了后宫这样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后宫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都有自己想说,但又不能说直接说出口的话。这时就运用了话语蕴藉,后宫之间嫔妃众多,矛盾自然也不少,但各自顾及身份,又不能直起冲突,所以都是采用曲折,委婉的方式间接的表达自己的目的及想法,也就是言外之意。言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意也就是需要思考同时也是真正想要表达的。说话人明白自己所说的真正意思,听话的人根据这表面的话推理出其本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目的。在后宫中,每个人都身份显赫,但身处在一个人心狡诈的环境中,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难免会不择手段、残害他人,这便是不想被旁人所知道的事情,运用话语蕴藉,含蓄有余、朦胧模糊,既含蓄的与人交际、隐藏自己的秘密,也可以不被他人知道自己阴险的一面,保全自己的面子。这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还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特点更为鲜明,深入广大读者的内心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始终牵引着读者一直阅读下去,找到每一不幸事件的真相,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给了读者无尽的猜想。

四、结尾

2.含蓄蕴藉 生动形象 篇二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富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日常作文训练,要加强文句锤炼,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讨如何使文句富有表现力。

一、 精心锤炼语言,增强文章意韵。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富有表现力,应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从而使内容表达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1. 精心选用动词,能使文章的表述精确、鲜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增强文章的气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低垂的天幕压迫着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

作者以“撕裂”一词毕现苦闷无助、失落伤痛的情绪,仿佛心正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来,流淌出殷红的血。这个句子动人的表达效果,仰仗于动词的灵巧运用。

2. 准确选用修饰语,能极力摹写事物原貌,凸显事物特色,揭示事物神韵,唤起读者想象,使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感念我的中国色》开头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意境:

我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俯瞰脚下的一切。

残阳将我的周身洒成一片金黄,金黄的晖光从我的手臂滑落下来,落入这一片土地上,我的高原色,我的中国色。我与高原一样,拥有同一种颜色。

豪迈的西北风飒然而至,我的衣襟和裤脚唱着低哑粗犷的古歌。寂静,周围竟然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丛绿草,唯有我和高原,享受着歌声中与初民时代无缝无隙的交合,渺小而宏伟,虚幻又真实。

这三段用词极富表现力,用“残阳”“金黄”“高原色”等色彩浓艳的词语和“冲沟纵横”“褶皱斑驳”“低哑粗犷”“寂静”等富有动态感和形象化的词语描写场面,渲染出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感。

3. 巧妙选用量词叠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还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感,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高考作文《踮起脚尖》中写道: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这段文字恰到好处地运用量词、叠词、形容词、副词,在细节聚焦中,饱含父母对儿女的体贴关爱和儿女对父母的感念之情,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 合理运用句式,增强音韵节奏。

汉语句式多样,文言句式典雅,口语泼辣;长句周详缜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设问、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对偶句铿锵凝炼;重复句余韵悠然。一篇文章倘若句式单调,即使内容再好,也会呆板单调。文章中如果能够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如《长江三日》中: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这段文字句式多样,抑扬顿挫,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 灵活运用修辞,增加文章灵性。

修辞,是语言艺术之花。修辞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充满灵性,气韵流畅,形象鲜明,精彩纷呈。

1. 比喻修辞能让浩瀚的宇宙在你的手心中可感,让茫茫的苍穹在你的手心中可触。

如《绿叶•情意》中这样回忆爷爷: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作者把爷爷比喻为绿叶,描摹了爷爷“飘荡”“凋零”和“归根”的人生历程,多么生动、多么形象。

2. 拟人修辞可以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

如《令人陶醉的王朝》中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娓娓道来: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

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国的传说!

这段文字巧妙运用拟人修辞,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奇异可爱;而且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3. 排比修辞就如飞流直下的九天银河,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

如《空白中的独舞》开篇: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而后,生命以退让以不完满的空缺显现,于拥堵中开辟沉寂,于完满中留下空白。

文章开头就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先声夺人,使语言含意丰富,有文化含量,耐人寻味。

此外,对偶能使文章形式整齐,结构严密,文字精炼,音律和谐;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抒发感情,增强语势贯通脉络的作用;设问和反问能加强语言气势,给文章增辉。

四、 巧妙引用化用,增加文化底蕴。

善于引用、化用诗文、名言、典故,可使语言显得厚重、含蓄,耐人寻味。既能使文章文采飞扬,又能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弱水三千》的结尾:

我愿倚窗而立,唇品茶茗,手握书籍于半醉半醒之中邂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于半卷半舒之中观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于半开半闭之中窥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取一瓢清新淡远,酿一壶朴素自然。

文章结尾将“半醉半醒之中邂逅”“半卷半舒之中观摩”“半开半闭之中窥见”用诗句连缀,既总结、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成为点睛之笔,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之美,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要使文句有表现力,除了掌握和运用以上所说的方法和技巧外,还需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模仿,重视体验,尝试创新,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进而使自己的文句绚丽生辉,灵动活泼。

现 场 练 兵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作富有表现力的文句。

示例: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作者:孙粉林,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3.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篇三

那么,怎样结尾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良好效果呢?

一、借助梦境,引人遐想

结尾处不直接说出主旨,而是含在所写的形象内,经过一番转折,婉转地透露出来。如杨朔《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没有用抽象的言辞来说明应当如何学习蜜蜂那种辛勤忘我劳动的精神,而是用一个美丽的梦,把自己的感情、愿望委婉而真挚地透露出来。这样的结尾含而不露,使读者如嚼橄榄,余味深长。

二、巧妙引用,余音绕梁

用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既可余音绕梁,又使文章活泼而有文采,使耐人寻味的哲理深刻地印在读者心中。如彭荆风《驿路梨花》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旨。

三、设置疑问,言尽意远

在文章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给读者留下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去思索、去品味作品,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作文《公鸡做官记》,编述了公鸡做官的经历:对属下专心生蛋的鸡看不惯,喜欢陪自己玩乐的鸡。年终考评,竟然颠倒黑白地上报。没想到主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过了几天,我和小白都被请到主人的面前,心里美滋滋的。怎么,主人的手里捏着一把刀!为什么呀?我才当了一年官啊,我不想死!你,聪明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作者没有置评,而是有意向读者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启人深思,令人警醒。

四、戛然而止,出人意料

有些文章,在情节发展至高潮时倏然收住,使读者产生无穷的回味,激起不尽的联想。如老舍《小麻雀》的结尾:“我捧着它……它又不动了,可是身子长出来一些,还低头看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小麻雀的生死,只写了“我”捧着小麻雀的沉重心情和小麻雀的神情。这是一个不定的结局,言尽而意无尽,颇能发人深思。试想,如果本文结尾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把小麻雀的生死交代清楚,读者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那样,文章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缺乏深意了。

总之,我们作文应当精心构思,深入挖掘,力避俗套,使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味”。

“英语沙龙”与“代沟”

○陈希华

昨晚,我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参加了一次所谓的“英语沙龙”。可是,第一次接触这类活动的我,却满怀失落和伤心而归……

大约7点钟,我就进了会场,找了个靠前的座位坐下。稍等了片刻,主持人便上台用英语宣布节目开始了。我感到莫名其妙,不是说是“英语沙龙”吗?怎么变成了表演节目了呢?这时,妈妈赶来了,一屁股坐在我旁边的空位上,问道:“别人都有节目,你怎么没有?”(其实“别人”也没有)

“我不知道!”我干脆地回答。

“你在学校不是表演过英语节目吗?把集体的改成个人的,不就行了吗?”

“……”

“现在就去报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该好好锻炼一下!”

我实在没有把握,便摇了摇头。

“真没用,像猪大肠一样!”

我没有作声,但心里很难过。在妈妈看来,不管我有没有拿手的节目,只要上台傻站一会,出出洋相,就是所谓的勇敢了。后来,一个老外上台讲了一通。坐在我旁边的几个高中生举起了手。于是,妈妈又极力怂恿我举手。我看了妈妈一眼,告诉她我实在听不懂。没想到她却认为我和她对着干,狠狠地说了一句:“你再横我,我扇死你!”霎时,我的眼泪涌了出来。谁知道她更是得“理”不饶人,说:“听不懂算了,走,回家!”我不想跟她争辩,依然坐在那里,但心里很难过,非常想跟她说:“正因为听不懂才要多听,怎么能一步登天呢?”还好,她没再说什么了。可好景不长,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上台去说了一段英语,非常流畅,明显是练了好长时间的。于是,妈妈又来劲了,大声训斥起来:“瞧瞧,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如!你学的啥东西?你还学它干吗?”

回家的路上,她仍喋喋不休:“你学英语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你好好想一下,你都学了些什么东西?……”我心里的委屈凝聚到了极点,真想和她大吵一架,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我15岁,妈妈38岁,相隔不过20多岁,就已经有很深的代沟了,随着我渐渐长大,我们母女之间的代沟不是会更深了吗?我该怎么办呢?

上一篇:针对以下业务作会计分录(作业下一篇:最新高考顺利祝词(通用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