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2024-08-07

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共14篇)

1.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一

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办法》的通知

国土督办发〔2009〕16号

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根据部领导批示精神,现将《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履行国家土地督察职责,规范对重大土地问题的实地核查工作,提高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土地督察实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土地问题,是指领导批示、媒体曝光、群众信访和通过其他途径反映的土地违规违法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问题。

本办法所称实地核查,是指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履行土地督察职责,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督察区域发生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现场检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作出报告的行为。

第三条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开展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独立行使土地督察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客观公正;

(三)不改变、不取代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职权;

(四)快速反应,亲临现场,查清事实,正确处置,及时报告。

第四条 对重大土地问题开展实地核查,由有关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以下简称国家土地督察局)独立组织实施;必要时,也可由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协调组织实施。

第五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根据土地督察工作总体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重大土地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工作预案,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相关土地突发事件。

第二章 核查事项、内容和标准

第六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对督察区域内发生的下列重大土地问题开展实地核查:

(一)中央领导批示的土地问题;

(二)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批示的土地问题;

(三)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媒体报道反映的生地问题;

(四)群众信访举报的影响较大、性质恶劣的土地问题;

(五)其他应当进行实地核查的土地问题。

第七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开展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时,应当核实查明以下内容:

(一)基本事实和用地情况;

(二)是否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行为;

(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性质和情节;

(四)有关责任主体应负的责任;

(五)其他需要核查的情况。

第八条 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及时、快速进入现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

(二)对问题及相关情况核查内容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三)处理问题的依据适用正确,意见恰当;

(四)报告反馈迅速。

第三章 核查实施

第九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在开展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前,应及时启动应急工作预案,成立工作组,对问题进行登记,收集相关信息和卷宗、图件资料,确定核查时间、路线、内容和标准,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第十条 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形式可分为公开或者不公开两种,具体实施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

第十一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采取公开形式进行实地核查的,可以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执行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任务时,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且应当出示表明工作身份的证件或者文件。

第十三条 实地核查可以选择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同时填制《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工作记录》。

(一)现场踏勘;

(二)拍摄取证;

(三)走访群众,约见当事人,并制作谈话记录;

(四)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座谈;

(五)调阅卷宗,查阅、复制有关材料;

(六)其他有效方式。

第十四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在开展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时,发现土地违规违法行为属实且仍处于继续状态的,应当协调、督促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土地违规违法行为。

对涉及土地管理的大型群体性或者突发性事件等重大紧急问题,应当现场协调、督促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部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

第十五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在获得重大土地问题信息后24小时内迅速启动实地核查,对涉及土地管理的大型群体性或者突发性事件等重大紧急问题,应及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报告工作进展,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对其他重大土地问题,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

特殊情况下,经请示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同意,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限。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另有要求的,按要求时限完成。

第四章 核查报告

第十六条 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结束后,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及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作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问题来源及基本情况;

(二)核查组织开展情况及查明的事实;

(三)现场督察处置的事项及效果;

(四)对问题性质的界定及责任认定;

(五)处理意见和建议;

(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第十七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及时跟踪督察重大土地问题的处理进展和后续工作,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报告。

第十八条 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结束后,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对《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工作记录》、核查报告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归档或者建立电子档案备查。

第五章 工作纪律和责任

第十九条 负责实地核查的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妥善保管核查资料,不得随意泄漏、扩散核查工作的内容和进展情况。未经审核同意,不得以个人或者单位名义就被核查重大土地问题的定性及处理发表意见。

第二十条 国家土地督察局开展重大土地问题实地核查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检查不力,或者给督察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2.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二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认清形势, 增强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今年,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多、工期紧, 工程质量要求高、管理任务重。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是对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极大挑战和考验。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广大建筑企业要将思想统一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认识上。只有切实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 才能把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建成得民心、顺民意、增民利的惠民工程。齐骥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责任, 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层级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制度。齐骥强调, 强化政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是抓好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加大日常监督巡查、抽查的力度, 强化对工程重要节点及竣工验收的监督, 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检查, 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最严格的监督管理, 不给违法违规行为以可乘之机。同时, 积极创新、不断丰富工程质量监管手段, 如强化市场现场监管联动, 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档案资料和不良信用记录管理, 推动监管信息化建设等。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凡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发生质量问题的, 市县主管部门要及时查处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的问题查处情况进行挂牌督办, 对市县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凡是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实施重点督办, 并进行通报, 必要时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直接查处。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有关主体责任不落实、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市场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对此,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重点做好5方面工作, 努力提升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一是要全面排查治理质量安全隐患。要做到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自查和抽查相结合, 日常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 明查与暗查相结合。二是要全面落实和完善质量安全制度。要督促各方主体全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文件精神, 重点抓好建筑施工领导带班、重大隐患挂牌督办以及生产安全事故查处督办3项新制度的落实;要认真执行《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确保燃气、供水排水安全;要切实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要全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要强化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 特别是要严格保证合理的工期造价, 处理好速度、效益与质量安全的关系, 绝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要落实监管责任,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加强责任追究, 狠下功夫, 切实改进事故查处不严肃、不严厉, 特别是对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处罚不到位等问题。四是要全面加强质量安全能力建设。要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继续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质量安全科技进步;加强质量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五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重视媒体报道和舆论关注, 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处理, 不断改进工作;要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 接到有关质量安全的举报, 必须在第一时间查明情况并认真处理。

3.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档案;价值;意义和作用

(一)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是客观形成的,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有的历史学家指出,我国的历史著作一向以史料丰富著称,运用档案史料也最早。在国外,近百年来历史著作的取材,也从文学性的回忆录、书札等,转到了文件性的档案史料,这是一个进步。现代国外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对于档案史料的重视和迫切要求,充分证明了档案史料的重要使用价值。

历史研究是通过对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和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可以提供历史研究作为证据的主要是档案史料。史书和地方志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进行政治斗争不可缺少的材料,编史修志是我们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史修志最可靠的材料也是档案。所以说档案是进行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的第一手史料。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这两部我国古代的名著,编修时都大量地利用了档案史料。

我国具有悠久的编修史志的传统,内容之丰富,卷宗之浩繁为世界各国罕与伦比。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历史地方志有一万多种,达十万多卷。我国编史修志之所以发达,与利用了大量的地方档案史料是分不开的。档案史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我国当代史学者在研究清史过程中,大量地利用明清档案中的清代录副奏折、朱批奏折等各种史料,保管明清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在利用馆藏档案编纂一部大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汇编。

档案又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外交、文化教育等的重要凭证。我国各级档案部门以及民间数量巨大的档案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档案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内容十分丰富。我国从古到今利用档案建立政权、巩固国防,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实例不胜枚举。这批档案在建国家、平群雄、安地方、抚百姓以及后来改革制度、治理国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档案中有大量文书、地图载明我国的领土海疆。解放以来这些档案为我国与友好的邻国划分边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和霸权主义者歪曲历史,制造谎言妄图侵占我领土和海岛,但谎言代替不了事实,我们保存的大量有关档案和图籍是揭露这些谎言和捍卫我国领土的极好材料。

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如治理黄河、长江、海河等河流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量,成为设计三门峡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在发展农业中也大量利用档案中晴阴录等材料,从而掌握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古迹遍及全国,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而这些古迹每届修缮和陈列展览,也都要利用大量历史档案。

档案不仅是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可靠依据,同时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学创作的实例表明,档案史料所反 映的史实曾对作品的取材、情节构思起过重要的启迪甚至是憑证作用。中国作家姚雪垠写《李自成》时,也是阅读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的。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二)

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同时又是新的社会实践最可靠的凭证和依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档案发生的效用与日俱增。正确地继承前人的经验,有批判有分析地运用档案材料,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防止思想僵化的较好途径。档案是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客观地、真实地记载着各阶段的活动,铭刻着历史上的千秋功过,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地利用档案已成为党的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编辑《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等都利用了大量的档案。社会实践产生了档案,并赋予档案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档案是总结经验、交流技术、落实政策、配合并服务于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档案中记载着各机关工作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为落实政策、平反案件、配备领导班子、交流技术、总结经验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凭证。某市剧团一位编导,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当时他认为一切全完了,于是便悄然到内蒙一边远地区隐居,连亲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1982年人口普查,解放军才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现了他,并向他宣传了党的政策,他这才给原单位发信要求复查他的问题。原单位派人查了几个月毫无结果,最后找到档案馆,档案馆提供了他被错划右派的全部材料,问题解决后,该人无限感慨地说:“是档案救了我”。

各级领导干部利用档案可以增加知识,对于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也是大有裨益的。历史明君贤相以及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革命家.他们从切身体验中赋予档案以“文化财富”、“知识宝藏”、“历史舟车”等崇高美好的名称。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和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后都采取了接管档案,保护档案,统一管理档案的有效措施,这是十分英明的。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作了重要指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是很重要的专业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进行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因此充分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使得目前我国科学文教战线广大知识分子,还没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像到图书馆那样的档案馆去利用档案从事研究,有的还没有养成利用档案的习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们进入21世纪的今天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就需要我们积极、耐心地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尽快改变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落后状况,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用。

同时还要告诫人们轻视或忽视档案作用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由于平时对科技档案不重视,1983年10月在南山延伸井的施工中将积满泥水的97米井筒误认为实体岩层,以致发生透水事故,造成两人死亡,给国家造成18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当年的巴黎公社不仅没有管好敌人的档案,对自己的档案文件也不懂得管好,不知在情况紧急时作何种处理,在公社失败和部队撤退时把档案丢失或留给了敌人。于是这些档案便落在了凡尔赛分子的手里,使成千上万的人牺牲在军事法庭。

4.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四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做好全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指导应急抢险,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事故、排除隐患,最大限度

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不良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设部《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定

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1)适用于我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适用于已建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生产生活和社

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或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1.4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统筹协调,快速反应。

(3)长效管理,落实责任。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省安全领导小组

成立浙江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领导、指挥协调建设工程重大

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负责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

2.3 省安全领导小组专家工作组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 省安全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工作组,由建设工程的建筑、岩土、结构、材料、建筑机械、建筑电气和卫生

防疫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为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2.4 市、县(市、区)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市、县(市、区)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本级政府领导下,负责拟定本地区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

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各建筑企业根据当地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建设工程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组织。

2.5 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各级政府和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以及有关单位、企业等组成。

三、事故分级

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事故四级。

3.1 特别重大事故(Ⅰ级)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

元以上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2)已建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

上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3.2 重大事故(Ⅱ级)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2)已建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发生坍塌,造成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3.3 较大事故(Ⅲ级)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2)已建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坍塌,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3.4 一般事故(Ⅳ级)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2)已建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工程质量原因坍塌,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下,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事故和事故险情。

四、预警与预防机制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负责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对信息及时汇总分析,并做出报告。指导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组织体系及应急队伍,加强事故应急处置有关

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

五、应急响应

5.1 预案启动

发生Ⅰ、Ⅱ级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需要由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的重大事故,经省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启动本

预案;发生Ⅲ、Ⅳ级重大事故和其他事故的,由市级政府根据其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5.2 先期处置

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在事发地政府领导下,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事故应急、抢险、排险、抢修、快速修复、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5.3 事故报告

5.3.1 报告程序

(1)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施工、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如实向事故所在地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2)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接到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生

Ⅱ级及以上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企业及各级、各部门除根据管辖权限逐级上报外,可直接报至

省安全领导小组和省政府。

5.3.2 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事故类别、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

(2)有关建设、施工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

(3)事故报告的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等;

(4)事态控制情况;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及处理的有关事宜。

根据事态进展及时续报以下内容:

(1)有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有关

人员的姓名及执业资格;

(2)事故原因分析;

(8)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等;

(9)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

5.4 响应程序

(1)施工、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在公安、消防、卫生等专业抢险力量和安全领导小组到达现场前,应立即启动本

单位的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抢险救援,并全力协助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市、县(市、区)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赶赴现场,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

下开展抢险救援工作,配合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及时将事故态势等有关情况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建设工程重大质

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5.5 指挥协调

(1)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Ⅰ、Ⅱ级事故报告后,立即分析事故的严重性,及时向省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处置建议,由省安全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并宣布启动本预案。同时将事故情况报告给省政府和建设部。需要省人民政府协

调的,报告时一并提出处置建议。

(2)第一时间召开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通报事故情况,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到位并开展应急工作。

(3)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与事发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并核实有关事故和处置情况,根据事故严重

程度和范围,随时向省政府和建设部汇报事故处置进展情况;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应急工作。

(4)省安全领导小组召开成员单位和专家工作组会议,根据事故和应急情况提出建设工程抢险、抢修等工作方案,组织工

作组赴现场协助、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5)各地在应急处置中,抢险救援需跨地区调配应急物资、救援力量的,由省安全领导小组集中统一、及时调配。

5.6 信息发布

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由省安全领导小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必要时,省政府新闻管理部门进行指导

协调,重大情况报省政府或由建设部报国务院决定。

5.7 善后处理

事故发生地各级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要督促、协调有关单位依法认真做好死、伤者家属的安抚、赔偿及

其他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六、应急结束

6.1 结束程序

按照“谁启动、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应的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急领导小组决定应急结束,并通知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特殊情况下,由省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宣布应急结束。

6.2 事故调查与总结

(1)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事故调查。

(2)认真分析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原因,从工程建设的立项、许可、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等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3)应急响应结束后1个月内,事故发生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同级政府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事故书面总结和评

估报告。

七、应急保障

7.1 指挥技术系统保障

(1)接受、显示和传递全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信息,为专家咨询和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2)传递省、市安全领导小组实施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

(3)为全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和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传输提供条件。

7.2 通信保障

(1)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网络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网络能力保障制度。

(2)保障通信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随时接收省政府的指示和事故发生地的事故信息;省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人

员应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

7.3 队伍保障

(1)工程设施抢险力量:对在建工程,由施工单位的人员组成;对已建成的房屋和设施,由房屋产权、物业管理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2)专家咨询和技术力量:由从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质检、安检等工作的技术专家组成。

(3)应急管理力量: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组成。

7.4 装备保障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确保事故抢险、营救过程中的装备供给,安排梯次,储备好抢险设备设施。用于抢险的工程车辆、机械设备状态良好,物资器材充足,确保抢险指令下达后,随时能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

7.5 宣传、培训与演练

7.5.1 宣传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置知识的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和快速反

应能力。

7.5.2 培训

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培训,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级应急

领导机构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7.5.3 演练

定期组织演练,以检验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7.6 奖励与责任

省安全领导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处置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

奖励;对玩忽职守、不服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临阵脱逃、擅离职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

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1)本预案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拆除活动解释。新建:是指从基础开始建造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也包括原有基础很小,经扩大建设规模后,其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3倍以上,并需要重

新进行总体设计的建设项目;迁移厂址的建设项目(不包括留在原厂址的部分)符合新建条件的建设项目。扩建:是指

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充的项目;包括扩大原有产品生产能力,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以及为取得新的效益和使用功能而

新建主要生产场所或工程的建设活动;对于建筑工程,扩建主要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加高加层(需要新建造基础的工程属于

新建项目)。改建:是指不增加建筑物或建设项目体量,在原有基础上,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改变产品方向、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或改变使用目的等,对原有工程进行改造的建设项目;装修工程也是改建。企业为了平衡生产

能力,增加一些附属、辅助车间或非生产性工程,也属改建项目。拆除:是指拆除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活动。

(2)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 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省建设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由省建设厅负责管理与更新,省建设厅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和专家进行评审,并视评审情况对预案作出相应修订,报省

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地区的应急预案,报省建设厅备案。

8.3 实施时间

5.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五

什么是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定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可以说渗透在医疗机构每一位医务人员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只有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多年以来,医疗核心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各地、各医疗机构对核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区别和偏差,各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定义、内容、要求、操作流程和执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别,亟需从全国层面进行统一。

2016年,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各项要求,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在《办法》的基础上,为指导地方和医疗机构进一步理解和贯彻落实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卫健委对《办法》提出的18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细化,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因此,以后在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方面,我国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

这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三、会诊制度

四、分级护理制度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

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6.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六

一、当前企业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一) 文件材料的管理问题

有些重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 很多文件材料的制作不规范, 大多只是用纸和笔来记录, 这就容易出现纸、笔的质量问题影响文件材料的质量, 同时, 在纸的规格方面, 文件的制作没有严格使用统一规格的纸, 这就导致文件材料的形成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有的建设项目竣工图收集不齐全, 在建设过程中更改内容未在相关图纸和文件中注明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项目竣工图不能准确、清晰、真实的反映项目竣工时的实际情况。有些重大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不齐全, 比如, 前期文件、设计文件、建设文件、监理文件的收集不系统、不完整, 对项目施工前原建筑的使用情况、开工仪式、施工过程、施工技术、项目竣工、园林绿化等有关的声像和电子文件材料的收集不重视等。

(二) 项目档案管理与项目建设不同步

重大项目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档案管理和项目建设必须同时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相当多的项目档案管理明显滞后于项目建设的进程。这主要表现在:在项目设计阶段, 没有同时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的计划和合同中, 未对项目档案实行合同化管理;在项目建设阶段, 项目档案管理的计划、部署和检查不能同项目建设工作同时进行, 未对项目建设和项目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在项目各个阶段建设的时候, 项目档案的文件材料的收集跟不上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 甚至还出现文件材料丢失, 数据失真的情况, 未对项目档案工作的有关要求列入项目建设的控制管理内容中。

(三) 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很多建设单位中, 很多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对项目档案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是各自为政, 对管理工作是推着干, 这就导致档案管理失控。目前, 虽然很多建设单位制定了相关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机制, 但是这些机制并不健全, 存在很多漏洞。当前,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四) 职责不明确

项目建设单位对于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具体做法和具体职责还比较模糊。比如, 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检查和指导工作不到位, 项目主管本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但是有些项目主管对档案管理的检查和指导工作并重视;很多建设单位普遍重项目建设, 轻档案管理;项目施工每道工序结束的时候, 施工未向监理单位报验就进入下一个施工工序;监理在进行工程质量检查的时候, 本应将档案资料纳入检查内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监理单位往往忽视对档案资料的检查。

(五)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档案管理人员在项目档案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部分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知识都不懂, 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比较低, 加上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 工作精力都被分散出来, 这就使档案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不利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对措施

(一) 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 严把档案质量关

在项目的准备阶段, 档案人员要对建设项目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 主要收集项目的前期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估、设计计划书、施工方案、施工准备、勘察、监理、外事活动等各项资料;在施工阶段, 对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竣工图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 严格各项资料收集工作的过程;在验收阶段, 主要收集工程竣工总结、竣工验收记录文件以及各项专项验收认可文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 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档案收集的范围, 提高收集进度, 保障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二) 实施同步管理

由于项目档案的形成来自于各个项目建设的部门和单位, 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因此, 必须将重大建设项目管理纳入项目建设计划, 保证档案管理的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总结的同时, 应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项目建设程序管理, 对项目建设和项目档案实施一体化管理;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是由各个建设阶段组成的, 因此, 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跟进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 确保项目档案管理与整个项目竣工验收同步进行。

(三)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建设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项目档案管理的重大意义, 在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并严格制度执行。建设单位在与有关单位进行合同签订的时候, 要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合同;把项目档案管理纳入项目建设程序管理, 改变与建设项目各自为政的局面, 实现管理的一体化;明确项目档案管理的检查、审核机制, 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监理部门职责;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评比范围, 在开展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等评比活动中, 也要对项目档案管理进行评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 落实责任到人。

(四) 严格档案管理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要签订相关责任书, 明确施工、建立等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职责和义务, 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归档及时;相关单位要制定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度, 将项目档案管理的各项职责明确到个人, 专人专管;要明确项目工作程序和规范, 规范施工过程中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修改、提交以及归档等工作;项目监理在检查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的同时, 要检查文件材料的收集是否准确、完整, 与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并对档案管理实行严格的监督。

(五) 加强培训力度

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是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 必须加大对档案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 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 培养复合型项目档案管理人才, 保证每个档案人员都具备较强的项目建设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善于协调、善于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为项目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可靠性、及时性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静雅.企业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几点体会[J].四川档案.2012, 47 (5) :47-48.

[2]于立.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之我见[J].黑河学刊.2012, 15 (7) :160-161.

[3]裴岚.浅议企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J].云南档案.2008, 42 (3) :25-26.

[4]孟宪华, 吴炳亮.试析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档案.2008, 9 (6) :14-15.

7.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七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都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人生经历”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刚刚在十八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李成:首先,十八大产生的领导人具有新的特点。比如,教育背景的多元化,7位常委除了一位是理工科出身,其他人都有人文社科教育背景。在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层面,这种教育背景的变化更为明显。

其中尤为突出的变化,是具备法律和司法背景的中央委员人数增加。李克强是北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几位公检法系统的新晋中央委员,也都有完备的法律教育资历,法律基础相当扎实。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能尽快浮出水面。

还有一点变化是,具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人数增长。在中央委员会层面,虽然人数增加并不明显,但其地位明显得到加强,包括几位金融界精英的当选。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批高级官员将对中国未来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我乐观地预测,再过5至10年,受过优质海外教育的海归群体或许也将进入中国政府高层,其占总人数的比例会比现在有所增加。而这还不包括参加过海外短期培训的干部。在某些部门,特别是在外交、金融、科技领域,海归群体已有相当的分量。

当然,施政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有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如何运作和发展。如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之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或许是未来几年内的一大看点。

十八大的另一大看点,是上一届领导班子全方位的退出,给予新领导层更大的施政空间,这是一个积极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的举措。

不久前我在华盛顿的威尔逊中心参加了一场主题为“中国未来领导阶层前瞻”的会议,基辛格博士与我一同受邀讨论。我们在会上提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最鲜明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人生经历。过去40年中国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进程,他们都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经受过相同的磨难和砥砺,在困境中始终保有坚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使得他们一代人的执政风格,具备突出的果敢风格以及勇于突破的气质。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对毫无相似经历的大多美国观察家来说,是很难捕捉到的。

“怎样让民众在重大问题上形成理性共识,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何在?

李成: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凝聚起新的共识。怎样让民众在重大问题上形成理性共识,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

这一挑战出现的大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放缓了增长脚步,外交关系上则面临新的地区性挑战,使得产生共识的需求和呼声变得更为急迫。这种共识的目的,是如何让中国的民众对中国的未来和前景更加有信心。

中国社会目前的开放和多元促进了思想和观点的流动和碰撞,这是好事情,但与此同时,社会共识不足。我觉得有必要寻求新的共识——这种共识不是去推倒旧楼,重建全新的思想大楼,而是更多地循着疏导、缓解的思路,鼓励常态化的思想和观点探讨,让理性、客观、前瞻,同时具备一定乐观成分的言论,充分地展现交流。

目前,在一些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更多充斥的是一种负面的看法和情绪,甚至是在西方语境里被称之为“不文明”的谩骂和诋毁,受害者从官员、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都有。这些方面的重新修复,与整个中国道德社会的重建大有关联。

我想,这种共识需要依赖的土壤,是健康健全的法律制度。

中国民众事实上渴望一种平稳温和的社会改革进程,而最好的操作途径,就是对法治建设的认同,因为法治所涵盖和保护的人群是最广泛的,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到中产阶层和政府官员。看了十八大报告以后,发现内容比以往更强调法治建设,强调党的活动(以往是党员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形成共识方面,媒体是否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李成:微博和网络等新媒体目前在中国影响很大,总体是积极的。但也带来相当多的问题,比如网络谣言和不负责的失实报道,某些煽动性的语言暴力等等。因此健康、积极、理性的主流媒体报道,仍然是中国民主和秩序来源的可靠保证。

《瞭望东方周刊》:你又如何看待知识精英在这方面应承担的作用?

李成: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中国当下,知识精英的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拓展。但我对这种现象还是有所忧虑的——我忧虑的是,部分知识精英在公共空间中不负责任的言谈、观点,使之最终陷入迷失自我的境地。

当下中国需要公开的、理性的讨论,因为这是构建有效言论传播平台的基础,积极正面的有效交流能够抑制诸多负面因素的传递。我的建议是,知识精英在理性客观批评的同时,不能过度地夸大存在的分歧,不能沉溺于担任“异议者”所带来的虚幻荣誉之中。在中国转型期间,知识精英应担当社会转型沟通者的角色。

“强调反腐是新一届领导释放的非常强烈的信号”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名海外中国人和中国观察家,你最希望未来的领导层在哪些领域实现突破?有何建言?

李成:我想中国新领导层面临的最直接且最为急迫的任务,乃是要让民众重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不振,加之在周边领土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争端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些投射到民众的心态之中,就体现出期待新一届领导人整治和重新启动经济发展提速的强烈信号。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正陷入经营困境的许多中小企业也亟待中央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伸以援手,或是厉行调整改革的举措,走出目前的困境。解决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转型问题,我认为是新一届政府最紧迫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谈到了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逐渐形成和壮大的广大中产阶层,特别需要中国梦的支撑和鼓舞,他们构成了国家相关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受影响群体。中国中产阶层在教育、医疗、住房、职业发展领域承受着相当的压力,最近几年被中国媒体不断聚焦。我们的政府如何帮助中产阶层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实现他们对美好社会和个人幸福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未来希望的一种有力支撑。但怎样去表述,怎样去传递,也还是要费番思虑,要让这个庞大的群体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保有信心,并使这一群体未来有显著的增长。

中国政府具有庞大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所以我相信政府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社会消费、解决社会问题、处理好经济难题,并维护社会稳定。但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中国部分政治结构和功能的滞后和失灵,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問题也可以从政治发展中寻找听诊的可能。

此外,着重强调反腐是新一届领导释放的非常强烈的信号,我想这也是需要政府严肃面对的话题。现在国内有部分人以为,反腐是一种大治的行为,出现愈大的贪腐渎职事件,中央迅速出手解决有效控制,使之处于可控的地步。但我想进一步地指出,政府应该让民众感觉到,中共的反腐工作,不仅仅是没有出现失控的极端情况,而是依然有一整套可操作运行的反腐机制来制衡腐败事件的出现,一定要有可靠的机制、可靠的法治模式,来整治腐败现象。当然反腐往深入走,一定也要和党内民主、强调依法治国联系起来。

我始终认为,中国出现或大或小的危机、问题都不要紧,但一定不能没有危机感。危机不是可怕的事,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的危机感和处理危机的决心和能力。从目前新一届领导人的表态来看,应可以期待大动作和大手笔。

“西方媒体在看待中国政治时,常常把握不好所谓的度”

《瞭望东方周刊》:你与美国、中国研究界和政界多有接触,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和中国未来的?

李成:据我的观察,美国各界对十八大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极大关注,包括美国主流媒体在内的政经和社会各阶层,都保持了很高的关注度。我想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商界、企业界关系极为紧密,中国也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中美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双边及国际和地区性事务中有共同的关注和聚焦点,中国领导人的个性和执政风格,对美国的友好度等,都是美国人所感兴趣的。

另一个,是出于对中国如何选举最高领导人的兴趣。在普通美国人眼中,中国政治充满神秘,和美国总统大选动辄需要一两年漫长的选战营销相比,很多美国人是不了解中国政治的。

总体而言,美国主流舆论关注中共十八大的目的是试图把握中国政治的发展脉搏。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媒体在看待中国政治时,常常把握不好度,这既和美国新闻业对新闻伦理的认识与中国不同有关,同时也因为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抱有自大、自傲的心态,做出缺乏新闻严谨性的举动。

我曾经撰写过有关中国控烟的研究报告,被美国的彭博社摘用并失之偏颇。我觉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媒体享有充分的批评权力,但前提是批评是基于严格的职业伦理和事实依据。

我一直在说,西方的媒体在接触和感知中国的同时,能否学会尊重中国,更了解中国,而不是被某些标榜的价值理念牵着走,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海外研究中国的学者和新闻界人士深思的。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用一句话来建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你会怎么说?

李成:我觉得摆在中国新领导层面前的,有危机,有困难,但也有机遇,更有梦想。这个时候的中国,的确到了考量领导人心智和勇气水平的时候,保有一颗乐观积极视危难为转机的心态尤为重要。

我经常观看国内的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所传递出的中国社会的正能量与活力。所以,我愿意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我的观点:“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会里看到的是困境,乐观主义者则在每个困境里看到的是机会。”

8.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篇八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制度,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充分发挥智慧和领班子成员的整体功能,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避免或减少失误。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中心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决策内容

凡属方针、政策的大事,全中心性问题,都应集体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1、工作计划以及阶段性重要工作的布置;

2、较大数额(参照有关规定)资金投向、工程项目招投标;

3、干部的任免、使用、提拔以及工作人员调入调出;

4、工作人员考核结果以及奖惩评优情况;

5、应由集体讨论决定的其他重大问题;

二、决策程序

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必要时应提出两个以上可供比较的方案;

2、方案提出后,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作出评估;

3、集体讨论决策前,应将会议的召开时间、议题等提

前2天通知班子成员;

4、必须有半数以上班子成员到会方能表决,对属通报性质的重大问题,应在在班子成员齐全的情况下进行;

5、如需会议对所讨论的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时,应根据议题逐项表决,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成员半数为通过。表决形式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和投票等形式;

6、会议应有专人记录,习定事项应编发会议纪要。

三、要求

1、不得用碰头会或个别沟通等形式替代集体讨论决定得大问题。

2、各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要定期向领导班子通报。

3、如对重大问题发生争议,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下次再讨论表决;也可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

4、对会议进行期间临时动议的内容,一般本次会议不议。

5、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任何人不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对于集体作出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意见,也可以向上级组织报告。

6、对于暂不宜公开的会议内容和讨论情况,必须严守

望秘密,不得向外泄露。

7、中心党组领导班子根据各自职能,按照本《制度》集体讨论决定重大问题。

9.重大技术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篇九

实行重大技术问题上报制度,对采取设计变更、重要支护设计变更、矿压显现异常、生产和施工中遇构造异常、遇突水征兆、煤于瓦斯突出征兆及煤层自燃征兆等重大技术问题要分级及时上报。

1、技术部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掌握生产状况及地质变化情况对地质构造、措施落实、工程质量、文明生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并及时下发联系单督促按技术要求施工。

2、坚持技术业务汇报制度,每次申请后填写工作面情况记录表。

3、采掘工作面遇地质构造等特殊情况时技术员应及时向部室汇报并会同工程队技术员、地测技术员立即到现场收集资料地测技术员及时分析并将结论或小步探查方案向有关领导汇报。采掘技术员要根据地测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及时拿出处理方案并下发工程队。否则影响生产或造成无效进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4、巷道施工因构造影响或其他原因产生隐蔽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向生产部、安监部汇报处理结果并填写隐蔽工程记录表生产部、安监部等单位现场验收否则不予验收对以后生产、安全造成影响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5、停头或报废井巷要及时下达停头通知书地测人员要及时收集地质资料并实测巷道位置以便相关单位及时进行设备、材料回收、停风封闭等工作。

10.质量管理问题的研究 篇十

【关键词】 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改进对策

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ISO质量管理体系问世以来,立即风靡全球,成为企业追捧的对象。因此,构建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科仪器测试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

汉科测试仪器有限公司是环境测试行业的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环境测试及相关产品,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活动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

公司依据1509001:2000标准中管理承诺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并与公司的战略管理相适应,制订并实施了质量方针,承诺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采用国际知名的品质标准,不断改进,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

到目前为止,公司的质量体系已运行七年左右,在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初期,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规范了公司的质量管理,稳定了产品质量。严格的管理确保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汉科测试公司连续6年产品出厂质量达到98.7%的合格率,用户满意度99%以上,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完善的产品生产系统和质量管理监控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汉科测试设备有限公司质量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方针与目标不当

质量方针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正式颁布的,是汉科测试公司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汉科测试的质量管理方针多流于形式,或不切合实际,或没有具体实施目标与方案,不能起到指导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汉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就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树品牌、以质量图发展的质量方针,但未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经营基本在没有质量监控的状态下进行。

2.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不健全

中小企业受制于人才、管理水平等因素,其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简单,职责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无法有效的制定质量管理方针、目标,没有清晰的可操作的权责分配控制架构,大大限制了其产品质量。汉科测试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比较简单,质量体系源自总经办高层管理人员的主管意识,经过产品、研发、生产到质检终止,该过程中不存在质量控制与改进。质量管理权责表显示:研发部、采购部、质检部和营销部分别承担了质量管理的部分职能。整个过程中没有明确的隶属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资源。

3.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ISO9000标准要求组织针对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开展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定期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通过这些自我改进机制和完善机制来完善质量体系。虽然汉科测试公司质量体系规定了这些活动,但公司并没有完全按体系运作。由于公司股权结构的变更,公司的高层领导频繁更换,部分高层注重短期效益,忽视公司的长远目标,领导注重形式、轻视过程、重生产、轻视质量。公司虽然开展了持续改进活动,但由于未掌握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手段,使改进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有的内审员,出于工作关系和其它的目的,在内审中,回避关键问题,只是提出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

三、汉科测试仪器公司质量管理改进之道

汉科测试公司的质量管理核心理念,应该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提出,其核心理念主要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兼顾健康安全环保来构建。

1.注重以顾客为中心

汉科测试质量管理运行提醒应将顾客作为整个生产的起点,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应详细调查了解识别,而且要评估顾客未来的需求。对于己确定的顾客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研究如何才能迅速和恰如其分地满足顾客要求,然后把这种研究变成技术文件,变成产品特性,变成产品文件,根据这些文件开展生产制造的一系列活动,如采购、生产,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组织一些恰当的阶段,如生产准备完成后、样品试制后、最终产品生产完成后等类似阶段,进行评审、验证、确认,所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同时在产品的整个销售和服务过程中应该考虑顾客的完整需求,不仅包括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包装、储运等其他服务支持,使顾客非常轻松地获得和使用企业的产品。顾客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要调查了解顾客对于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根据顾客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2.号召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即强调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公司上至领导层、下至操作层的全员参与,只有他们的全面参与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实行的重要一环,也是汉科测试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号召全员参与要求员工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主动地寻求机会进行改进,主动地寻求机会来加强他们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在团队中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关注为顾客创造价值,对组织的目标不断创新,更好地向顾客和社会展示自己的组织,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并且要能因为作为组织的一名成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员工的全员参与,使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关心产品质量,可以大大降低质量损失;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是一种少投入多产出的活动,组织从质量改进中获得极大的效益;员工参与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可以使他们与组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组织产生认同感,从而热爱组织,使组织内部更加团结;员工充分参与,使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可以大大减少员工之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之间以及劳资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使组织内部融洽亲密;员工充分参与,可以极大地鼓舞士气,使人人都争先创优作贡献,从而使组织的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

3.致力于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是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达到顾客满意的基础。实际上,仅仅做对一件事情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次都做对,那才是不简单的。因此,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也是汉科测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理念之一。如果没有持续改进,等于切断了组织管理通向更高层次的通道,其管理将会在固有水平上循环,最终导致体系僵化或失效而被市场淘汰。在贯彻持续改进理念过程中,领导通过营造环境和氛围、实施管理评审、运用方针和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全员参与,使持续改进在企业内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同时,持续改进是一种全员活动,企业要营造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让员工积极参与持续改进,解决好员工的持续改进意识和能力问题,使持续改进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此外,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支持了持续改进工作,因此在汉科测试的质量管理模式中,将需要很好地结合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4.兼顾健康安全环保

考虑汉科测试产品的相关行业特点,为消除和预防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真正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把安全、环境、健康等工作纳入规范化建设,汉科测试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中应该还有重要一条,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兼顾健康安全环保要求,质量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关的健康安全环保的职能,全体员工在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负责。

参考文献:

[l]苏车水.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十一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建设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目标,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 尤其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准确把握新时期、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研究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为核心, 围绕教师队伍质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 采取纵横结合的办法展开研究, 重点突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12.混改,国企改制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篇十二

国企改制面临着十大要素问题: 1.动因、目的; 2.性质、特征; 3.现状、价值; 4.资产、人员; 5.改制模式; 6.改制节奏; 7.改制程度; 8.大股东态度; 9.管理团队决心和意愿; 10.改

成本

力。

对十大要素的调查及问题的回答,是选择并最终确定改制方案的基础和前提。其中1-4是基础分析调查,5-7是改制关键问题,8-10为改制决定因素。三顾咨询认为,混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来看待,回到企业的发展问题上来看,不能是为了混改而混改。通过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机会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存在的经营问题,判断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与关键驱动力,阐明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逻辑。即通过混改,彻底激活内部机制与活力,吸引人才,培养队伍;引进战略资源,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决策效率,促进业务发展。

13.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办法 篇十三

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工程安全质量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加强了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程安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重大工程领域,仍有一些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足、深度不够,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抢时间、赶进度,安全质量管理不严,责任制未真正落实,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加,包括城市地下工程、油气水电等生命线工程和水利、能源、交通运输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工程安全质量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学确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工程建设周期

合理的工程建设周期是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重要前提。有关方面对此要高度重视,科学确定并严格执行合理工期。

(一)科学确定合理工期。建设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充分评估、论证,从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角度,科学确定合理工期及每个阶段所需的合理时间。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坚决防止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二)严格执行合理工期。在工程招标投标时,要将合理的工期安排作为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要严格按照施工图招标,不能预招标或边设计边招标。与中标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应明确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合理周期,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

(三)严肃工期调整。建设工程合同要严格规定工期调整的前提和条件,坚决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任意压缩合同约定工期,严禁领导干部不顾客观规律随意干预工期调整。确需调整工期的,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优化施工组织等,确保工程安全质量。

二、充分做好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做好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投标、征地拆迁等各阶段的准备工作,为有效预防安全质量事故打下坚实基础。

(一)建立工程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建设单位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实行工程安全风险动态分级管理,要针对重大风险编制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

(二)前期工作各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规划阶段要不断优化工程选线、选址方案,尽量避免风险较大的敏感区域。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对涉及工程安全质量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分析、评价,提出应对方案。工程初步设计必须达到规定深度要求,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提出专门的安全质量防护措施,并对施工方案提出相应要求。工程开工前要切实做好拆迁和安置工作,减少工程安全质量隐患,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工程招标投标要体现安全质量要求。建设单位应将强制性安全与质量标准等作为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施工单位要按照《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的有关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列入工程造价,在竞标时不得删减。招标投标确定的中标价格要体现合理造价要求,建立防范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机制,杜绝造价过低带来的安全质量问题。勘察、设计、施工、物资材料和设备供应等环节的招标投标合同要对工程质量以及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作出明确约定。

三、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

工程的实施是项目建设的中心环节。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有关方面应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切实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强化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一)建设单位要全面负起管理职责。建设单位是项目实施管理总牵头单位,要根据事前确定的设计、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要认真执行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有关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落实安全质量责任情况进行检查。

(二)加强设计服务,降低工程风险。设计单位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驻场设计服务,了解现场施工情况,对施工单位发现的设计错误、遗漏或对设计文件的疑问,要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对施工安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风险。

(三)加强施工管理,切实保障工程安全质量。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质量的要求,认真落实设计方案中提出的专门安全质量防护措施,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得挪作他用;要加强对施工风险点的监测管理,根据标准规程,科学编制监控量测方案,合理布置监测点。

(四)加强工程监理,减少安全质量隐患。监理单位应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专项施工方案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发挥现场监理作用,确保施工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监理到位。落实安全监理巡查责任,履行对重大安全隐患和事故的督促整改和报告责任。

(五)建立施工实时监测和工程远程监控制度。建设单位应委托独立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工程进展和周边地质变形情况等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工程远程监控网络系统,接收并及时分析处理施工现场信息,强化工程安全质量的信息化管理。

(六)强化竣工验收质量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将工程质量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工程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方可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至符合工程相关质量验收标准后,方可交付使用。

四、严格落实安全质量责任

要切实提高安全质量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有关各方责任,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程安全质量责任约束机制,有效保障工程安全质量。

(一)严格落实工程安全质量责任制。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安全质量负总责,勘察设计单位对勘察、设计安全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负责,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相关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安全质量标准的,依法追究责任。由此发生的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二)严格注册执业人员责任。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对其签字的设计文件负责。施工单位确定的工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责任人按照各自职责对施工负责。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按各自职责对监理工作负责。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方面责任。

(三)强化工程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工程监测、检测、科研、施工图审查等单位,因监测数据、检测和科研结果严重失准或者施工图审查意见有重大失误,造成重大事故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并追究相关单位领导的行政责任。对技术总负责人要取消技术职称,不得从事该领域工作。

(四)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各参建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工程监测、检测、咨询评估及施工图审查等单位工作人员,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对由于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原单位的相关人员,如发现在原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或未切实履行相应职责,造成重大事故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建立安全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监理等单位的安全质量信息,应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纳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等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安全质量信息,激励守信行为,惩处失信行为。

五、建立健全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在发生重大工程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安全质量事故扩大蔓延,保障项目建设秩序尽快恢复。

(一)健全政府部门应急救援机制。各级建设、铁道、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组织、程序、资源及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工程抢险专业力量,强化工程突发险情和事故的应急处置。有关部门要组织做好救援物资储备工作。

(二)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做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对国家、部省重点建设项目、跨区市实施项目和特殊复杂工程,建立事故调查协调处理机制。

(三)建立参建单位应急抢险机制。建设单位要完善应急抢险机构设置,提早制定施工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装备和人员,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演练。建设、施工单位等要共同建立起与政府应急体系的联动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处置得力。

六、全面提高基础保障能力

消除重大工程安全质量隐患,根本在于提高基础保障能力,要从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工程规范、充实监管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提高重大工程安全质量的基础保障能力。

(一)推动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明确管理的重点领域、关键部门和重点环节。建设、施工单位要结合项目情况制定作业标准和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各项工程规范。

(二)加强政府安全质量监管队伍建设。要加强安全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充实监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的经费,各级财政预算要予以保障。严格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落实责任制,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安全质量监管队伍。

(三)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工程安全质量。加大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工程安全科技投入。鼓励有利于保障工程安全质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工程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完善考试、培训和资格认证等制度,努力增加设计、施工、监理力量的有效供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定期组织工程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建设、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其要做好新入场农民工等非专业人员上岗、转岗前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大工程安全质量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27号)有关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今年“质量和安全年”的部署,严格落实重大工程安全质量的各项保障措施,组织开展全国工程安全质量大检查,排查隐患,堵塞管理漏洞,加大安全质量事故处理力度,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形成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 通 运 输 部

铁道部

水利部

安全监管总局

14.浅析双汇质量管理问题 篇十四

一、双汇质量管理体制上的不足之处

(一) 品牌意识不强, 组织文化渗透不够

文化具有地域性, 具有包容性, 文化是人们精神与思想的链接纽带, 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 也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 而正是这样的文化将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都联系在一起。双汇集团, 中国肉制品市场的领导者, 当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从而引领一个庞大的企业。“优质、高效、拼搏、创新、诚信、敬业”是双汇集团的企业精神。这是大家都力求达到这样的目标, 这也是公司里每一个员工努力地方向。对于“瘦肉精”的质量问题, 普遍的看法是:这并不是公司企业精神的问题, 只是下面部门在质量监管方面出现的纰漏, 这是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责范围。其实不然, 企业精神不是喊的口号, 而是体现在管理的细节里面, 偶然的事件背后往往存在必然的因素, 质量管理的欠缺正是“瘦肉精”事件的本质原因。没有正确地深入地理解公司的文化, 员工们特别是一些基层员工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公司的规定来执行自己的工作任务, 他们会觉得与公司的规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 他们会对自己所犯的一些小错误不以为然, 久而久之, 员工心理便对此没有一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酿成悲剧。

相信品牌的力量, 所以在品牌的身后, 总是站着一大群拥护者, 不管是出于对社会地位的瞻仰还是个人虚荣心的膨胀, 品牌在消费者心里的冲击力是无可比拟的。什么是品牌, 不是什么商品, 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品牌的, 品牌不是一大笔钱就可以买来的, 就像是一个人的尊严, 不是钱就可以衡量的,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品牌价值观。品牌是一个商品, 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以市价估值, 它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不是肉眼的范围所能及的。只有在长时间消费者的考验下, 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品牌, 而成为了品牌就意味着广大消费者已经认可了此项产品:优质, 可信度高。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消费品牌产品, 哪怕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与时间。

正如企业文化的渗透一样, 品牌意识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有着强大的品牌意识, 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公司的信誉, 公司的形象, 公司的盈利有着重大的影响, 也就不至于发生“瘦肉精”这样的事故了。因为品牌就意味着“优质”, 特别是对于食品行业来说, 高质量对食品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反之, 劣质产品对食品行业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的“三鹿”便是一个现实的例子。站在双汇集团最初的生产线上思考质量问题, 因为是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拥有千千万万的忠实消费者, 带着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某些商家便肆无忌惮地生产并在市场上流通食用“瘦肉精”的猪肉, 这就是典型的“以品牌之名”。如果从底层的员工到高层的管理者, 都能时刻维护双汇这个品牌美好的形象, 并抵制那些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那么双汇也不会损失那121亿人民币了。

(二) 供产销分离, 原料不正

如果双汇冷鲜肉从生猪原料到加工销售都处于双汇集团的同一条产业链上的话, 也许“瘦肉精”事件就不会出现。可另一个问题却是:企业成本随之增加。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加工部门都各司其职, 只要采购部门这一环节出了问题, 之后的生产部门和加工部门也会尾随其后, 源头的错误是更改不了了。而这样的错误最后却是由管理层乃至整个公司为其负责, 这样的代价真是惨不忍睹。按照双汇集团采购规定, 生猪原料是在规定的7个养殖场收购的, 而这7个养殖场也是符合工商检疫规定的大型生猪养殖场, 与双汇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可这些生猪饲养员却“应市场需求”在饲料里投放“瘦肉精”, 增加生猪瘦肉量, 缩短生猪上市周期, 牟取暴利, 而鉴于双汇与其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而且相关的检验检疫方式不是普查而是抽样检查, 这样的采购程序也是质量问题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 质量监管法律不健全, 执法不严

双汇, 一个肉制品的龙头企业, 出现产品质量的问题, 除了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出现一些质量上的误差之外, 更重要的是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管法律的约束, 或是其约束力不够强而导致质量上出现事故。如果关于产品的各项法律都健全, 从业人员也就无法钻进法律的漏洞而刺激质量事故的发生。从生猪原料的养殖法律到生产加工法律再到检验检疫法律, 如果一切都无法找到可以让质量悲剧发生的土壤, 那么双汇冷鲜肉也不会出现令人恐慌的“瘦肉精”事件了。

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的公正与力度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就算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足够健全, 可事故的出现频率还是未曾减少。光有法律在道德上约束着, 可触犯了法律时并没有真正发挥到相关法律的作用, 而这样的法律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法律效力, 从而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关于监管方面, 之所以会不严,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品牌效应”。正是因为双汇是一个深受广大消费者都喜爱都信赖的产品, 从双汇集团成立以来, 也没出过关于产品质量上的任何问题, 这无疑是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也让双汇集团内部员工的警惕性放低, 对猪肉质量特别是对生猪的检验检疫放松了警惕, 从而使得问题猪肉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双汇。同时, 双汇外部的检验检疫由国家权威机构执法, 出现一点小问题是不足以小题大做, 警醒世人的, 更何况是对于像双汇集团这样的品牌企业。很多质量上的小问题都可以交给双汇内部自行解决, 毕竟从公关的角度而言, 这是礼数。正是日积月累的品牌自信给执法部门打了大大地折扣, 从而无法真正地在道德上和法律上约束商家的不法行为。

(四) 事后诸葛, 且诚意不足

最近几年来, 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可同样是作为国内知名品牌, 双汇不但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曝出了“瘦肉精”事件。古人云: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双汇被曝出问题猪肉事件后, 双汇董事长曾三次召开会议向广大消费者致歉。作为一个集团公司的负责人, 能屈尊多次向消费者道歉, 实属不易。但是这样的事件不仅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 同时更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 它摧毁了广大消费者对双汇的信任度, 这是一个信念信仰的问题。当消费者对双汇的忠诚度降低时, 双汇产品的品牌的美誉度同样受到重创。

二、双汇集团对质量管理采取的策略

产品与服务的改善才是企业恒久立足的基础, 这就要求企业把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优质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 才能保持原有市场, 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而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利润。而这也是戴明提出的第二点, 采纳新的哲学, 即拒绝采购劣质的原材料。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的第三点, 暴露出中国很多企业在质量监管方面的纰漏, 即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标准及程序来达到质量监管的要求。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 因为有了质量的附加, 价格才可以作为衡量与流通的一个金融工具, 对此, 戴明提出了“废除价低者得的一种做法”。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开展工作, 那质量监管的基础———采购工作也必将少出一些纰漏。而要做到质量与服务的同步同质的提高, 戴明还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观点:与时俱进地进行生产和服务系统的改进与改良。而要做到与时俱进, 那就想当然地必须开创一种现代型的岗位培训方法和督导方式。

要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而最为直观的便是在标准上进行硬性的要求。即取消对员工计量化的目标, 取消工作标准和量化的定额, 因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同时, 企业可以从企业文化为一个基点进行再教育和培训计划, 以消除阻碍员工顺畅工作的各项因素。而在各个细小环节都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机制便是建立一个每天都推动13项组织器官正常高效运行的高层管理结构。这是戴明思想的最为精髓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一个成功地企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和行为体制。用一句话概括戴明十四点思想的核心便是“知识渊博, 持续改善, 目标不变”。戴明管理思想为双汇质量管理提供了策略基础:

首先, 深化企业文化, 强化品牌意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存在的精髓, 新员工的培训里当然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是基础的, 只有了解了公司特有的文化, 才能真正理解公司的规划目标, 才能熟识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公司做实事。正所谓“学海无涯”, 今天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文化的灵性也就决定了它所存在的与时俱进性, 因此定期的培训便是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一个很好地机会。

其次, 完善产业链, 供产销一体化。现在有很多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或是为了减少运输等各项成本, 不遗余力地将公司搬到了接近原料生产地的地方, 或是建立起了供产销一体化的生产链条,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外部生产成本的流通, 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料密集型产业来讲, 公司内部自己供应原料, 自己生产加工再自己销售产品, 这样的经营方式更能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 也能减少中间环节的中转, 为企业节约不少的时间资金, 更省掉了许多周转环节的麻烦,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而言, 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对大公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次, 健全质量监管法律,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道德上的约束力是无形的, 也是不可捉摸的, 而法律上的约束力就是带有强制性的, 可如果相关的法律没有制定到位, 那也不会存在法律漏洞的问题, 从而出现各项事故了。

最后, 与消费者互动, 增强市场亲密度。与人员与活动之间的互动一样, 长期进行一些互动活动起到气氛, 弱化矛盾, 亲密彼此间的关系这样一个效果。因为双汇是一个国际知名的肉制品品牌, 如果公司能够制定一些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互动活动, 可以在大消费者心里形成一种亲民性, 让消费者感受到知名品牌的亲切, 同时能让消费者心里对双汇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对双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黄浩.中小型国有企业品牌战略管理[J].宜宾学院学报, 2011 (11)

上一篇:愚公精神学习心得下一篇:村门前三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