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2024-07-11

作文:小人物的价值(精选12篇)

1.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一

初中地理人物教学的价值和策略

马艺飞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464000 电话:*** 邮箱:1364586765@qq.com 地理人物是指在地理发展过程中留下足迹,在地理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对地理学起重

1大作用的人类群体或个体。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具影响力的地理人物,他们是构成地理教材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进行地理人物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良好的熏陶。如何正确认识地理人物的有效价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材中的地理人物发挥其教育意义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地理人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地理人物是推动地理学发生、发展的主题。充分挖掘地理人物的教育价值,正确运用地理人物对初中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1.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地理兴趣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往往被看作是心理危机时期,也是教育上的一个困难时期。如果教科书中全是严肃的理论表述,缺乏人物实例的佐证,中学生学习起来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现行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制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内容丰富多样,在结构安排上比较合理,包含许多与地理人物相关的材料、图片,使地理教科书更具可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源,带领学生感知书中地理人物,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还缺乏一个直观的认识,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十分枯燥。这时候巧妙地引进“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一小的人物故事,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带领学生虚拟感受麦哲伦探险的过程,向学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以来,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了,学生就很容易提起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抽象的知识也变得简单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学习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对于抽象、枯燥的知识很难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喜欢追求新鲜、活泼的课堂氛围,对平淡无奇的课堂容易产生厌倦。人物教学不仅可以使静态的知识内容活跃起来,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也能很好地解决地理知识枯燥和抽象这个难题,成为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理解地理知识的良好契机。

例如,在学习《美国》一节时,关于“民族大熔炉”这一板块,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大熔炉”的涵义,给学生介绍华盛顿、爱因斯坦、奥巴马等美国名人的祖先或祖籍,使术语变得生动、形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介绍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3.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从萌芽到形成且具有可塑性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科学和英雄人物的崇拜感较强。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地理课堂上可利用地理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来促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通过杰出地理人物教学,用他们辉煌的成就和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斗志,实现杰出人物的价值引领作用。

例如,在学习《农业》一节时,可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进事迹给学生讲述科技强农之路。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如今,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的农 1 徐锋,万军.浅析初中地理人物的教学[J].地理教学.,2015(17):27-29.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杰出地理人物身上,学生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化作自身学习的动力,明白科学是无止境的,需要自己努力奋斗,进一步探索地理的奥秘,引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斗志。4.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地理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科学精神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极致魅力,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在“天转还是地转?”这一世纪难题上,哥白尼敢于挑战现实,质疑当时的权威结论,不断追求真理。经过长期的观察考证,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错误认识,虽然遭到统治者的压制和反对,但最终被证实为是科学。通过科学家的人物故事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探索世界的热情。

爱国主义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爱国,就要爱自己国家的土地。在学习《疆域》一节时,为了强化学生的主权意识,向学生介绍以赫晓光为代表的湖南地图出版社历时十多年绘制出系列竖版地图,它将中国的全貌呈现在地图上,便于学生对中国领土领海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完整的国土观。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人前赴后继,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不管是地理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物,他们的的奉献精神为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从而使初中生逐渐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人生态度,激发其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5.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初中地理教科书中人物类型各种各样,在时间上有古代、近代、当代不同时期的人物;在空间上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在职业上,有探险家、科学家、天文学家等,将丰富的地理人物知识适当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物角色特征,这对学生开阔视野、学习世界各地风俗文化及民族精神非常有益。例如,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时,通过播放不同语言对“我爱地理”的文字语音表达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的多样性;通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人物图片,让学生看图提取不同的宗教信仰者的肤色、服饰、语言特色,帮助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人物教学的策略

1.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知识储量

“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要一条常流常新的河”,新时代要求教师要有较广的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地理人物的教学,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较广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对地理人物有深入的了解;对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必要时给学生进行补充。2.开展教学活动,强化人物特征

进行地理人物教学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学阅读,那就失去了人物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应花费一些心思,设计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地理人物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二次创造。例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纸等媒介搜集地理人物知识,准备一个演讲,学生在讲述这些人物事迹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人物精神,从而产生共鸣,思想上有所启迪。又如,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玩地理人物竞猜的游戏,教师提供人物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推断人物名称。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地理知识的二次学习。

3.扮演人物角色,促成情感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人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地理人物教学,不是简

2单地教知识,而是教做人。鲜活的地理人物从行为到思想,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通过人物事迹的感染,能够给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以更好的人生引领。地理人物教 2韩忠丽.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J].学周刊,2015(07):69.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地理人物角色,模仿人物特征,表演人物事迹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地理学家刻苦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丰富的知识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动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结语

总之,地理人物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操作起来又十分简单,因此,应充分重视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锋,万军.浅析初中地理人物的教学[J].地理教学,2015(17):27-29.[2] 韩忠丽.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J].学周刊,2015(07):69.[3] 孙晨露.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64.[4]刘明玉.重视历史人物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1(06):38.

2.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二

1 李逵的粗莽

李逵的莽撞是大家所共知的, 同样李逵的粗鲁也是闻名天下的。李逵的粗鲁也非常具有个性化, 是纯朴式的粗鲁。李逵的粗鲁表现在, 如他遇到李鬼时听说李鬼有九十岁的老母要养时, 只给了李鬼十两银子, 也不管这银子是否会被别人抢去或这银子是否真会用来养母, 这点就说明了李逵的粗鲁是纯朴的粗鲁, 直性子的粗鲁, 可爱的粗鲁。李逵做事非常莽撞, 从来不思考前因后果。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就去做的就去做。有时甚至还差点因为自己的莽撞丢了性命。

《水浒传》中将李逵的鲁莽刻画得最为鲜明的就是 《水浒传》第七十三回 《梁山泊双献头》一事。王江、董海二人本是绿林中的草贼, 闻知刘太公颇为敬佩梁山好汉, 就依草附木, 假名托姓, 假借宋江名号行骗。闻听是替天行道的人到了, 刘太公便设宴款待。席间把自己的女儿叫出来给他们把酒, 吃到半夜, 却被王江、董海二人把她掳去了。李逵听到贼人用的是宋江的名号, 又因为曾经的阎婆惜及前些日子正月十五时候他去东京会了李师师, 便在主观上认为宋江在动机上具备了作案原因。所以在刘太公夫妇声泪俱下地对 “宋江”的控诉声中, 他又觉得人证也有了。“作案动机和人证”俱在, 他就认定了宋江是贼人。于是, 怒火中烧的李逵径直赶到梁山泊, 奔上了忠义堂, 拔出大斧, 先是砍倒了杏黄旗, 接着又扯碎了 “替天行道”大旗, 然后还要去砍翻了宋江, 被拦住后更是骂道: “你不要赖, 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 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 我早做早杀了你, 晚做晚杀了你。”他还以自己的项上人头为赌注, 要宋江一起去刘太公庄子上对质。李逵认为跟着宋江的必是柴进, 又对柴进道: “若到那里对番了之时, 不怕你柴大官人, 是米大官人, 也吃我几斧。”未曾深究根底, 找寻因由, 脑子一热就做出诸般事来, 真个是鲁莽。除去此事, 李逵在接老母亲上山的一路上, 更是将自己的鲁莽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因宋江取了老父上山, 公孙胜下山看望老母等便勾得李逵思亲之念顿生亦要下山接母亲来享福, 几番约定后, 终是得了宋江之允, 随后宋江又不放心就命朱贵暗中尾随以便照应。果然不出所料, 虽有事先约定, 但是黑旋风在这一路上还是惹出了许多事来。其一, 官府在城门口贴上了通缉令, 李逵的大名和画影图形俱在其上, 可是他毫不在意, 居然还大大咧咧地上前看热闹, 亏得朱贵发现及早把他拉了出来, 不然少不了牢房里走一遭。其二, 李逵到得家中, 接了老娘, 急忙上路, 却连干粮饮水都未准备。比及到了半夜进了深山老林, 老娘口渴难耐, 他居然就直接把老娘独自留在无遮无拦之处就去找水去了, 粗疏鲁莽, 也不思量周全。待到他好容易取水回来, 老娘已为虎所害。虽然他杀了四虎给老娘报了仇, 但是生他养他的娘却再也回不来了。其三, 在杀了四虎之后, 居然还接受了庄人宴请感谢, 难道不知自己早已是通缉令上的人了么? 结果万人敌的黑旋风被曹太公轻松地生擒活捉。

除了这两桩事情外, 李逵还做出过诸如扯诏骂钦差的鲁莽行为 ( 第七十五回) , 这一桩桩, 一件件的事情, 使得李逵的鲁莽形象的塑造、刻画愈发得深入人心。

李逵虽然鲁莽, 但也造就了他直率的性格, 他无论做什么事, 说什么话, 都毫无虚假; 无论想什么, 都心口如一。不会对朋友隐瞒什么, 这就是他的纯朴坦率。李逵莽撞、粗鲁、智慧、忠心, 贯穿着这些性格特点始终有勇猛在里面, 我们都知道, 《水浒传》中, 李逵从始至终的贯穿到尾, 无论是莽撞的他, 还是粗鲁的他, 都是勇猛的李逵。

2 李逵的忠心

“人无信而不立” “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 “士为知已者死”“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思想。一员大将如若光勇猛, 而无忠义, 也是不能受人尊敬的。

李逵是最热爱梁山的, 而宋江却一心只想招安。这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江一个善用权术, 利用权术以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人和一个朴诚、坦率、天真浪漫的李逵进行对比。通过宋江的不爱梁山事业, 一心想着招安的反衬让我们感受到李逵是反抗最强烈, 最爱梁山事业, 忠实于宋江的人。体现了李逵之忠, 他忠于梁山, 忠于他的 “哥哥”宋江。宋江上梁山发展梁山事业并不是他爱梁山, 而是为了在招安中拥有更大的资本去获取更高权势而已。在劝呼延灼投降时说: “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 盖为官吏污滥, 威逼得紧, 误犯大罪, 因此权借水泊暂时避难, 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可以看出宋江只是暂用梁山而已, 在他的心里一直想着招安。而李逵则不同, 他热爱梁山事业, 不允许别人去沾污它。杀韩伯龙就是一个例子。虽然韩伯龙来投奔梁山, 但当韩伯龙还没有成为梁山好汉时却声称自己是梁山好汉时, 李逵恼怒起来就把其杀死了。李逵的反抗精神则可以从他对待朝廷的看法上可以表现出来。在他的眼里皇帝是鸟皇帝, 皇位是鸟皇位, 并提出杀到东京去, 夺了皇位。而他对宋江的忠则主要表现在当宋江让位给卢俊义时, 李逵就说:“我在江州, 舍身拼命, 跟将你来, 众都饶让你一步, 我自天也不怕, 你只管让来让去假甚鸟, 我便杀将起来, 各自散火。”

宋江自上梁山后就加快了发展梁山事业的步伐, 看似他非常爱梁山, 但他那一心想着招安的念头却告诉我们他并不爱梁山而只是把梁山作为自已飞黄腾达的跳板。而李逵则虽有时说出散火的话来, 然而正是因为他爱梁山事业, 一心想着维持梁山事业的发展而说出的。因此, 通过对宋江假爱梁山的反衬使李逵成为最爱梁山事业。

李逵所归属的梁山好汉们所崇尚的是替天行道, 所践行的是劫富济贫, 所钦佩的是仗义之人。路遇不平事, 该出手时便出手, 譬如 《梁山泊双献头》一事。可怜孝心人, 仗义肯疏财, 在捉住假名托姓的李鬼后, 其撒谎说自己是因为无力奉养家中老母, 所以才出来剪径, 李逵不仅放了他性命还予他十两银子以作改业的本钱。李逵所言所行, 深合侠义本义。

同时, 李逵身上还有对宋江等梁山兄弟的义。例如,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黄文炳陷害被捕入狱, 戴宗嘱咐他照看宋江, 因其忧虑他会因酒误事, 他便自此日断了酒, 一天到晚只是在牢房中照顾服侍宋江的饮食生活, 不曾离开一步; 李逵也有自愿下井去救柴进的事迹。而从另一种角度看来, 此种忠义行为还可以看作是忠诚于梁山, 忠诚于兄弟之义。关于忠义, 李逵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便是: “哥哥剐我也不怨, 杀我也不怨, 除了他天也不怕。”这种言语也正是他无限忠诚义气的一种表现。

而关于李逵的性格戴宗曾经和罗真人说过这样的话: “这李逵虽是愚蠢, 不省礼法, 也有些小好处: 第一, 鲠直, 分毫不肯苟取于人; 第二, 不会阿谄於人, 虽死其忠不改, 第三, 并无淫欲邪心, 贪财背义, 敢勇当先。” ( 第五十二回) 此言可以说是对李逵形象的最佳概括了。

3 李逵的智慧

李逵是忠心的, 而且他也是智慧的。李逵在杀虎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其聪明智慧。一是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 所以在杀死两只小老虎后, “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 伏在里面张外面时, 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 “放下朴刀, 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 先把尾去窝里一剪, 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 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 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没有经过任何搏斗, 轻松杀死了母虎。可是, 如果李逵不是先躲进洞里, 伺机偷袭, 而是面对面与老虎搏斗, 能这么轻松地杀死它吗? 只因为李逵了解老虎进洞的习性, 并充分加以利用, 把朴刀换成腰刀, 才有了这种轻松取胜的结局啊! 二是临危不惧, 会借力打力, 借势用力。当那只吊睛白额虎狂怒凶猛地 “望李逵势猛一扑, 那李逵不慌不忙, 趁着那大虫的势力, 手起一刀, 正中那大虫颌下, ”一刀割断了它的气管, 真是要命的一刀啊! 一刀毙命, 老虎没有挣扎反击, 多么厉害的刀法! 看似容易, 实则很险。老虎要吃人, 必然利爪先出, 既保护自己, 又能打掉对手的武器, 肯定会有泰山压顶之势。李逵面对猛扑而来的老虎, 能在其利爪之间找出空隙, 果断挥刀砍向它的颌下, 没有超凡的大智大勇, 怎能办到啊! 这就体现了李逵的勇猛和智慧。

再例如, 在书中第三十七回, 他没有本钱去赌钱, 于是扯谎话说什么大银换小银, 小银换大银, 拿了宋江给他的十两银子去赌之事。金圣叹就此事有批曰: “写他说谎, 偏极妩媚。”以及他后面赌输了首次赖账之后的言行, 亦有批曰: “越可怜, 越无理, 越好笑, 越妩媚。”在打下高唐州后, 李逵要下到井底去救柴进之时, 也曾经自作乖觉。出于兄弟义气, 他自己主动要求下到井底去查看柴大官人此时的状况如何, 但是心中又害怕大伙捉弄他, 把他丢在井中不管, 因而小心叮嘱众人: “我下去不怕, 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到达井底, 看到了柴大官人依然活着, 按照常理而言, 此时本来应当是先把柴进救出来, 但他却没有这样, 而是自己 “爬在箩里, 摇动铜铃”, 先上来了。待到宋江让他再次下去救柴进上来时, 他唯恐又着了别人的道儿, 推辞道: “我去蓟州着了两道儿, 今番休撞第三遍。”此番描绘将李逵既想下井救人, 又怕上当吃亏, 处处小心谨慎得样子写的活灵活现, 亦是与其平日言行大为迥异。但他不择时间处所, 在不该使乖之时也使乖, 便越使乖越显呆, 越招人发笑。以其乖写其呆, 以其奸写其朴, 其呆其朴难以描述, 就从反面着手, 写其乖其奸, 写其不合当时情境的特殊表现, 结果相反相成, 更彰显了其呆其朴。书中还有不少例子是如此描写的, 如: 在去蓟州迎请公孙胜时, 李逵偷着喝酒吃荤之时的举止。以及他被罗真人使起法术, 从半空中跌下蓟州府厅, 被府尹当作妖人关进死囚狱之时, 诓骗狱卒的言语等。

李逵不仅智慧, 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关胜之所以能打破凌州, 收降水火二将单廷珪、魏定国, 李逵是功不可没的。

4 余论

从总体上看, 李逵是个英雄, 但不只是莽撞的英雄, 他集聚了勇猛、智慧、忠诚于一身。

3.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三

名人墨迹因包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容,再加上存世少、唯一性等特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去年以来,借势辛亥百年,那一时期名人墨迹不仅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焦点,也一再成为各类展览中的主角,而借此时机,许多过往堙没已久甚至从未露面的藏品也频频见诸于世,给人带来无限惊喜与期待。今天,虽然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社会变革、动荡剧烈的特殊时代,但是循着这些携带时光印记的墨迹,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那一代人的激情与理想、奋斗与挣扎,从中探寻那段历史的蜿蜒曲折与纷繁复杂,因为文字传递着一切,墨迹自会述说历史。

“活”的历史

如果将散落各地的辛亥风云人物墨迹件件排列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幅震古烁今的辛亥版“清明上河图”:中堂、楹联、条幅、扇面、信札、诗稿、批示甚至收条等,真、草、隶、篆诸体,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乃至家庭训语、人际往来、贺寿等方方面面内容无所不包。徜徉其间,我们可以随意叩问某一历史的细节与真实,甚或藉此“复活”历史,将自己置身于某一具体历史语境,切身感受历史时空的多方熏陶,进而生发出对中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更深刻的认知。而且,由着这些墨迹,我们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避免以单一方面取向“以偏概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我们认知的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呆板无味的“史卷陈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先后编纂出版了《开国名人墨迹》、《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见图)等有关资料,收录了诸多辛亥风云人物珍贵墨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积极筹划革命、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峥嵘岁月,传达着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卷翻阅,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仿佛从笔墨间跳跃而出,向我们演绎着他们为革命而走过的彷徨挣扎、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在《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中,就收录有一封黄兴致孙中山讨论革命大计的函,在函中他从两广规划到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一带,囊括湖北、浙江、云南等中国诸省,将其对整个革命的大计划高瞻远瞩地勾勒出来。这件墨迹对于历史研究之重要,正如胡汉民在题跋中所说:“此为克强先生于庚戌四月寄总理书,盖在新军失败后,庇能会议统筹广州三月之役以前。其后进行计划,大略如书中所言,则此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

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煜瀛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显得并没有那么“响当当”。同为革命者,李煜瀛的革命轨迹,与那时许多人走向革命的道路很不相同。那一时期,作为同盟会成立地,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革命者用力较多,革命活动也比较活跃的地方。而在欧洲,革命活动相对来说则平静很多,也正因如此,李煜瀛他们当年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就很值得注意。李煜瀛晚年,曾经给张大干的胞弟张目寒先生写过一幅对联,在其中他就提及了民国纪元前六年,他与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社、刊行宣传革命书报之事,足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当时的这段历史与往事,殊为难得。(见图)

今年6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拍卖专场。其中,一批曾在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间往来交际的公私信札,一现身便吸引了包括学术界、收藏界等各方面的注意。这批信札,有些内容十分珍贵,足可弥补现存文献之缺略,堪称是记录那一时期历史状态与纷杂世象的最好标本,瞬间将当年消逝的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过往的很多疑问自动消解。

“活”的人物

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楹联、中堂、屏条等一直是人们寄托理想、表达志趣与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被赋予重要的“人格”色彩与意义。唐代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谱》中说:“书法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人刘熙载也在《艺概》中总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处于那变革与动荡交替、新与旧较量角逐的大时代,每一位辛亥风云人物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时,他们或左右时局,睥睨风云变幻;或引领潮流,改写历史轨迹。一百年后,通过他们的墨迹,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视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传奇,看到他们在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能够较为立体与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很多回忆陈独秀的文章中,都提到过陈曾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一对联题赠之事。从该联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的胸襟与情怀。哪怕是到了晚年,贫病交加,他这种“如虹”气势也不曾有丝毫减退,这从他那时题赠该联给台静农之父台佛岑先生可以窥得一二(见图)。在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参加“拒俄运动”,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旋又参加“反袁”斗争。这之后,更扯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创办中国共产党并任“一大”至“五大”期间最高领袖,一生轰轰烈烈、气势如虹,岂不正应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联语?

此外,无论是对联中的“上款人”,还是信札中的“收信人”,抑或是墨迹中提到的相关历史人物,都间接佐证着辛亥风云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人际往来。如孙中山赠予不同人的“博爱”横幅,现存至少有六七十件,其先后题写的“天下为公”横幅流传也有四五十件之多,通过梳理这些墨迹的创作年代与提及的相关历史人物,我们大略可以知晓孙中山不同时期的革命足迹与人际往来。由此,沿着这些遗墨,我们可以跟着他著书演讲、挥毫泼墨,寄情、抒怀、言志,奔走革命生涯,从不同角度感受他为革命、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辉煌而伟大的一生。

4.描写小人物的作文 篇四

描写小人物的作文

我常常为一些小人物的精神境界所感动。他们用另类的手笔,营造出宁静,旷远的艺术氛围。虽然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没有豪门望族的亿万家资,却拥有一种坦荡的胸怀,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他们不顾及同时代人对他们的评论,也不在乎他们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即使在当时不为世人所知。他们用深远的目光,仰观宇宙,纵察社会,思想飞跃了时代,滋养后世。在外人看来,他们也许很孤独,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孤独,只有久远的深邃。

一位落魄的文人,骑马依依不舍地离开汴京,在古道上徘徊。仕途受阻的柳三变,并没有就此沉沦,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和自己喜爱的事业,他把笔投向社会基层的人们,穿梭其间,观察着人生百态,在歌楼酒会中放纵着自己的灵感。他没有获得高官俸禄,却拥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悠远,拥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旷达执著。在宋代诗人中独树一帜,支撑着整个婉约词派。他甘心做一个小人物,用他细腻,深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多情,忧愁,幽思,寂寞,飘零,羁旅,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5.小人物的初一作文 篇五

一旁的外婆笑眯眯地说“我们可以拿去小区拐角处的修鞋摊找鞋匠师傅修理一下,很多东西修一下都还能用上好久的,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以前的人可节约啦。”我走过去坐到外婆身边,外婆继续说道:“以前的年代物资匮乏,生活简朴,有些必需品坏了都会想办法修修再用,那时候有一些师傅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修锅子,修雨伞,修拉链,修鞋子。弄堂深处,小巷拐角总会摆着几个修理摊,有时还会有修棕绑,磨剪刀的师傅挑着工具担子在窗外叫卖,修理匠们用勤劳灵巧的双手,娴熟的技艺帮助人们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物资,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我想象着外婆所说的那个年代,听得津津有味,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勤俭节约真是好习惯,现在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但是有些东西修理一下还能继续使用,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能为地球节约资源,非常的环保呀!这些修理匠虽然不起眼,但却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用双手为地球为人类做出贡献,真的很了不起呢!”外婆和妈妈听了连连点头称赞,笑着说道:“那我们一起去修鞋子吧。”

6.小人物的初一作文 篇六

然而,他们的身上,也会有常人不及的品格,有些还令我们感动。

那是一个冬天,我在公交车上准备回家,公交车还是像往常一样拥挤。

在经过几站后,我忽然感觉到更加拥挤,我记得这一站不会有很多人上车。

我踮脚看了一看,发现几个身着一样衣服的人刚刚上车,站在车门边,身上衣服一样破旧。他们边上一圈都没有人。我大致明白了,那些应该是刚下班的工人,也许他们散发出一股奇怪的气味,才让人不愿靠近。

这时只听到一个人说了一句:“身上那么重的味道,还来跟大家挤公交车,污染空气不说,不怕弄脏别人?”我想那个方向看去,是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金丝边眼镜后透出几分鄙夷和厌恶。他说得并不很响,但足以让身边的人都听见。

我觉得他有些过分了,有点同情那几个工人。但他们看上去并没有生气,还透出一些羞愧,黝黑的有些泛红。而其中一个女人站了出来,操着外地口音解释:“对不住各位,这两天太冷了,走回家太远,咱们只能穿着外套坐公交车。衣服有些难闻,但是咱们已经把外套反着穿了,不会搞脏你们的。”

这时,我注意到他们外翻的领子和袖口的内里有着一片一片污渍。

这样的一幕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些“小人物”的印象,我原本以为他们大概不知道社会公德,可能会撒泼,会恼羞成怒。

然而,他们也可以有这种诚恳地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品质。

7.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七

一、从雷锋到雷锋式人物的塑造

如今媒体关于雷锋的报道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雷锋的事迹的报道, 包括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和讲话、社论、评论员文章、来论和理论文章等;一种是对“雷锋式人物”的报道, 主要是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以及各地涌现出的学雷锋标兵和典型的报道。[1]

(一) 雷锋形象的塑造手法

关于雷锋本人的报道, 早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了, 既有他本人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 也有媒体对他的报道。

雷锋的相关报道, 讲述了他照顾老大娘、给战友送饭盒、给伤员送月饼等一个个小故事, 还描述了他的外貌特征、衣着服饰、姿态神情、语言动作等细节, 其形象跃然纸上。提起雷锋的事迹, 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些描写。媒体在建构雷锋媒介形象的过程中, 从正面宣传的目的出发, 人为地拔高了其形象, 让雷锋承载了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等品德特征。对雷锋持续不断的宣传报道使得雷锋的形象深入民心, 雷锋成为全民学习的人物楷模。

(二) 雷锋式人物的塑造模式

虽然雷锋已经去世, 但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 成为媒体既定的议程。媒体不断寻找“活雷锋”作为典型人物, 作为继续传播雷锋精神的载体加以报道, 这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雷锋式人物。在塑造这些人物时, 媒体习惯性地沿用了宣传雷锋的模式。

1. 刻板化。一直以来, 媒体在塑造雷锋式人物时都是“一好百好”, 做好事做到忘记自己, 现实中的好人被塑造成为“神人”。他们褪去了普通人的光环, 脱离了生活, 远离了公众, 完全不食人间烟火。早期的雷锋式人物都是按“刺激—反应”的模式来塑造的, 开始是“党的号召—人物行动”, 后来是“毛主席的话—人物行动”, 活学活用, 立竿见影。这样一来, 塑造的雷锋式人物大多是英雄式的人物形象。雷锋式人物的塑造也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成熟”模式:列一个大框架, 分四五个大段落, 挑几个感人小故事, 找一些周围人的评价, 一篇人物通讯就基本上完成了。

2. 贴标签。根据“议程设置”理论, 由于主题先行的因素在里面, 记者根据宣传主题的需要, 容易挖空心思对号找典型, 让其为政治服务。一个典型挖掘出来, 怎么报道, 完全取决于宣传者主观的意愿。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 媒体都要去寻找与雷锋精神相符的典型人物, 然后给他贴上“雷锋”的标签。在塑造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时, 再贴上“学雷锋”的标签, 将其行动和思想都归结到学雷锋上。

3. 记者缺席。新闻传播理论强调“新闻传播必须客观”。新闻传播的客观性, 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 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客观。内容上的客观, 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实践;形式上的客观, 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 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 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2]然而, 在新传播环境和受众接收理念的影响下, 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中有一个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那就是记者的缺席:一是缺乏记者的真实采访, 二是缺乏记者的真情实感。

(三) 雷锋形象被重新描述

从20世纪80年代起, 社会进入转型期, 典型报道作为宣传工具, 逐渐走入困境。典型人物报道塑造的“高大全”式的人物, 已经得不到读者的信任。于是, 雷锋形象被重新还原, 原有的形象遭到颠覆。

首先是主流媒体通过讲述雷锋的故事, 将雷锋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个人, 或者说重新塑造为一个与当今时代合拍、容易为人接受的人物。例如, 2012年3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研讨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其中一段写道:“雷锋生前战友冷宽等深情回顾了雷锋生前的点点滴滴, 向大家还原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阳光灿烂的真实雷锋。”其实这种“还原”也是一种重新塑造, 使雷锋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连。

其次是当年宣传雷锋形象的典型照片受到质疑。2012年是雷锋去世50周年, 网络上出现了雷锋的“花边新闻”, 塑造雷锋典型的“拍摄小组”和“日记指导小组”被挖出来, 连疑似雷锋初恋情人的照片也被曝光。于是, 便有了重新塑造, 出现了《雷锋做好事照片有摆拍后人称雷锋没送过他奶奶》、[3]《乔安山回忆雷锋:每月30多元工资, 花44元买皮夹克》等报道。[4]《武汉晚报》更是在2013年开展学雷锋活动50周年之际, 设立《寻找雷锋》专版, 刊发了《雷锋是那个年代照片最多的名人》、《雷锋从小就讲究, 特别爱美》、《雷锋和王佩玲的一段情》[5]等报道。当年塑造雷锋形象的照片, 确实存在摆拍问题。

再者就是在网络媒体上, 雷锋形象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LC风格网在2012年3月5日打出了“让我们以雷锋的名义消费吧!”的大旗, “雷锋帽”、“雷锋皮夹克”、“雷锋戴的英纳格手表”、“雷锋装”、“雷锋笔记本、钢笔”、“雷锋用的‘友谊牌’的雪花膏”等都被狠狠消费了一把, 这种现象完全解构了雷锋原有的典型人物的象征意义。

雷锋由原来被政治控制所塑造的单一、呆板的革命形象, 逐渐还原为立体、可触的文艺时尚青年。雷锋本人的形象遭到颠覆, 也直接影响到大众对其所承载的精神的态度。面对雷锋很多照片是摆拍、补拍的问题, 媒体的职业操守不被认同, 大众也开始怀疑媒体所报道的雷锋背后的故事是否真实。

(四) 雷锋式人物塑造手法的变化

主流媒体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 开始重新审视典型人物报道, 尝试从传播策略到报道手法进行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拓展新闻形式, 媒体与受众进行多层面、多渠道的互动交流, 典型人物平民化策略的实施等, 呈现出多层面报道、多体裁助阵、多媒体联动的发展态势, 力图以全新的手法重新适应媒介环境。[6]

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传媒构架也在发生变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适时而生, 传统的由官方发布信息、受众被动接受的格局悄然发生改变, 变成了受众主动发现身边普通人的不平凡。这样发现的人物可学性也更强。

近年来, 雷锋式人物报道中引入“最美”一词是在关于“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报道中。随后, “最美撑伞姐”、“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最美人物及群体被报道。这些雷锋式人物紧扣时代主旋律, 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社会主流思想道德的真实写照。“最美”一词被频繁使用, 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符号, 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二、“雷锋精神”传播:从雷锋到雷锋式人物的演变

雷锋是20世纪60年代媒体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 也是最为成功、影响力最大、最久远的一个。从1963年《人民日报》正式报道雷锋开始, 迄今已经53年。以雷锋的品质为基础总结出的雷锋精神, 也传承至今, 并继续影响着全社会。

(一) “雷锋精神”的基本含义

1963年3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发表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对“雷锋精神”进行归纳和表述, 成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具体内容。例如, 周恩来总理将“雷锋精神”系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是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一面旗帜, 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雷锋精神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雷锋式典型人物——“雷锋精神”的延续

半个世纪过去了, 雷锋精神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并加以传播。刘英俊、姚虎城、张华、李素丽、杨善洲、丛飞、王顺友、郭明义等雷锋式人物不仅践行了基本的“雷锋精神”, 还不断地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成为“雷锋精神”得以延续的载体。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形象的塑造, 但在不同时期, 媒体又相继塑造了很多雷锋式人物, 作为新的载体传播着雷锋精神, 使得“雷锋精神”能够与时俱进, 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了为政治服务, “雷锋精神”成为涵盖所有主流价值观的道德符号, 成为时代精神和道德风范的代名词。

三、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的挑战及改进措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播理念、媒介格局和受众心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到来后, 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导致传播环境不同以往, 受众心理了发生变化, 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许多冲击和挑战。“典型报道消亡论”和新时期的挑战在宏观和微观、表层和深层共同影响着典型人物报道。重新审视典型人物报道, 改进典型人物报道, 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内容选材上需改进

1. 把握受众认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社会公众对典型有不同程度、不同心理层面、不同实际功用的需要, 雷锋式典型人物报道如能恰如其分地回应、满足这种需要, 便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 紧扣时代主题。原来媒体塑造的“高大全”的雷锋式人物形象, 使大众觉得学习、效仿起来有一定难度, 他们需要的是身边的普通人、普通事的报道, 这样才可以有现实的参照作用。在雷锋式典型人物的塑造上, 媒体更应注重挖掘在自己本职岗位有突出贡献, 又切合时代主题的普通群众, 紧扣时代主题, 积极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树立雷锋式人物时, 媒体应揭去正面人物符号化、神圣化的标签, 向受众还原真实的普通人, 使人物精神融入报道之中, 达到不言而喻的效果, 进而达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图。

(二) 塑造人物手法需改进

1. 平民化、人性化视角。一直以来, 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被贴上标签, 塑造为雷锋式人物, 难道他们主观上也认为自己是在学雷锋吗?未必。他们可能只是本能地去做好人好事。原有的雷锋式人物在塑造时经常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刻画, 事实上, 受众对于赞美歌颂和居高临下的评价语言越来越不买账, 这些报道反而会给他们留下虚假、空洞、夸大的印象。在发掘雷锋式人物时, 如果仍然按图索骥, 根据宣传主题的需要去寻找符合的典型, 那么这样写出的报道不仅没有说服力, 还会让受众反感。寻找身边的普通人, 报道身边的普通事, 更有可能被受众所接受。今后, 媒体塑造人物时一定不要刻意拔高, 给他贴上雷锋的标签, 而要反映其真实的一面, 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向人们展示人物的缺点、错误和喜怒哀乐。同时, 要注重精心提炼生动、具体的细节,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通过环境来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2. 突破原有的表达方式。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以消息和通讯的文体格式为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改变原来的文体, 采取以下形式, 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增强报道效果:一是新闻访谈, 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度交谈, 了解其内心世界, 还原事情的真相, 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缘由, 揭示事件的现实意义;二是新闻漫画, 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 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 运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尖锐泼辣的语言, 将典型人物的事迹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清晰简洁地传达给受众信息;三是日记体和章回体, 以轻松平实的语言, 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 清晰地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 既有独立性, 又承上启下, 比较适用于讲述故事性较强的典型人物报道;四是新闻评论, 对人物本身报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可读可信到有触动、引发思考、催人向上, 以传播意见性信息对公众进行引导, 激励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最终实现典型的引导力、权威性和震撼力。新闻宣传与文学创作相结合, 以场景描写入手, 以间接评价体现人的品质, 以真实叙述取代说教, 怀着真情实感采访写作, 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可听性、可看性。

3. 借助网络手段。目前, 雷锋精神的传播渠道不再限于主流媒体, 网络逐渐发展成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对于雷锋式典型人物的报道, 可以是一条微博的发布, 也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的发布。网络媒体中产生的好人形象脱去了雷锋的外衣, 离开了宣传的议程, 被还原成一个单纯做好事的好人, 这种形象被人们认同。各媒体之间可以互动, 利用网络视频、长博文进行宣传, 也可以打造专题专栏和网络论坛, 建立典型人物报道的官方网站等。媒体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建立与受众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一时间接收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 从而进一步调整报道思路, 改善传播效果。

(三) 新闻从业者的理念需改进

当前已经不是媒体传播所谓的“魔弹论”时代了, 媒体看似击中了受众, 但受众可以选择倒下或者不倒下。媒体如果不改变传者本位的思想, 依然提前设置议程, 在描写和塑造人物时贴上标签, 雷锋精神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而且, 媒体总是在三月“雷锋月”对好人好事进行集中宣传, 让人们有了“雷锋是三月里来, 四月里走”的印象。雷锋照片被曝有补拍和摆拍的做法, 也使媒体的公信力滑坡。这需要从业人员反思, 进一步改进以往的观念。

媒体应该坚持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 积极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媒体引导正面能量, 不一定非得围绕一个人物展开集中拔高的宣传, 普通人身上也可以有闪光点。在学雷锋日之外的时间, 也可以多搜集一些阐释“雷锋精神”的普通人物来报道。典型的形成其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媒体应该从电闪雷鸣中走出来, 开展日常的雷锋式典型人物报道, 持续关注人物命脉, 用春风化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满足受众对于典型人物报道后期宣传的信息需求, 还要消除他们对于典型人物报道只是迎合特定时期内政治需要的顾虑。典型人物报道的宣传节奏, 应尽量与受众的接受心理保持一致, 既不能采取狂轰滥炸式的报道, 也不能采取零碎松散式的报道。要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制定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方案, 系统、有序地开展宣传报道。这样既保证了受众对典型的深刻记忆, 又避免了受众因信息过度而产生厌烦情绪, 防止传播负效应的出现。

对于媒体而言, 发现什么样的人物, 怎么样去塑造人物才能让受众接受, 同时引导正面的价值, 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面的能量, 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辰瑶.嬗变的新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09.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78.

[3]罗竖一.中国需要雷锋精神然不必设立“雷锋奖”[DB/OL].汉网, http://www.cnhan.com/content/2012-03/09/content_1382472_2.htm.2012-03-09.

[4]徐思.浅议典型报道的发展[J].学理论, 2011 (3) :132-133.

8.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爵传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藉,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棰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

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选自《明史》)

结合文本谈谈嘉靖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现实,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劝谏艺术的看法。

解析:本题是对文本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考查,主要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筛选信息,归纳出嘉靖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现实,并能从传主的经历中,总结出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还要注意联系历史上有名的劝谏事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探究文本写作价值的目的。

答案:嘉靖皇帝长年不理朝政,政治日益腐朽,阿谀奉承小人得志,而忠良善谏之士却遭到杀害。杨爵因上书遭入狱拷打,而周天佑、御史浦鋐因为救助杨爵而先后被杖责至死。不过,细想来,嘉靖皇帝虽然昏庸无道,但如果谏臣们注意一下劝谏艺术,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如历史上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退师;唐代名相魏征利用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的类比使唐太宗明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触龙欲擒故纵,说服赵太后让自己的幼子去齐国做人质等。这些事例说明,只有注重说话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技法指津】

一般而言,古代人物传记,兼有文学和史学两种特性,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传达出人物的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探讨人物传记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了解传主经历,探讨人物性格的积极意义

古代人物传记读起来较为艰涩,时间地点转换频繁,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只要抓住传主这条主线,就能顺藤摸瓜。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分析他人对传主的影响;体悟传主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启示。辩证地分析其功过得失,从而正确分析传主的社会、历史价值。传主一般都是直臣、廉吏、孝子、侠士、良将、民族英雄等。他们身上往往具有正直、聪颖、好学、嗜读、清廉、仁厚、笃孝、刚毅、宽厚等性格特征。

二、分析细节描写,体悟传记作品的文学价值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仔细推敲。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上去理解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只有梳理清楚人物关系,才能够明白作者的情感是爱是恨,写作意图是褒是贬,文章的主旨是吸取教训还是获得启示,才能真正走进传主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三、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传记作品的史学价值

学习历史人物传记,了解一段真实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事为鉴,古今对比,研究发现历史对今天的深远影响。因为古代人物传记一般都是记叙传主的生平事迹、个人经历、事业成就、性格等,以一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形象。由于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史实性的特征,所以,我们说,要认真分析时代特征,把握好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研究出传记作品的史学价值。

总之,探究传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归根结底,类似题目都属于对作者观点的鉴赏,要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类探究性题目,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分要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第三,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具体的、合理的分析;第四,总结自己的观点;第五,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

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

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选自《宋史》)

1.李纲几次进言,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可最终却落得个被罢官的下场。请结合史事,分析古代谏臣,结局大都悲惨的原因。

答:

2.结合文末叙写,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本文的感悟。

答:

9.以小人物为题的作文 篇九

她拥有一双小眼睛,樱桃般大小的嘴巴,扎一个低低的“马尾”,说话慢声慢语,显得懒洋洋的。她的学习成绩与我不相上下,她有一肚子的智慧,和数不清的故事。每次,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她总有说不完的话。

她非常热爱写作,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她的文章写得很好,书写也很认真,不管是什么样的习作都难不住她。数学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时,她往往都拿出本子边听老师讲,然后添上一些自己的创意,给我们看。所以,她在我们班具有“才女”之称。

她还有一些独特的爱好,她喜欢古典的音乐,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努力,古筝已考过了五级。但是这不是她的最爱,她的最爱与我相同――看书。她看起书来比我更痴迷,比我更“疯狂”!那天我找她有点急事,可是她正在看书,我叫了她四五遍,无人回应,早已无可奈何的我一气之下抢过她的书,她这才迅速抬起头,怒气冲冲的大喊:“什么事!”这时的我早已被吓得忘记找她干什么了!还有一次,四年级上英语课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她还不知道我们不好惹的英语老师什么时候走进教室开始讲课,什么时候提问她的!老师大声喊她的大名,可她一声不吭,后来有人举报:“老师,她在看课外书!”老师怒气冲冲地走下讲台,抢过她的书,直到这时,她才如梦初醒――自己闯祸了,但为时晚矣。

唉!这就是小人物的大事情。

10.我眼中的小人物作文 篇十

在城市中的环保工人就是如此,他们是这个城市中没有人关注的小人物,是最不不引入注意的小人物,虽然他们只是一位小小的物,但他们起的作用非常的大。

环保工人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小人物了,他们每天一早就起来打扫卫生到了,而每天都要打扫到很晚才休息。每天不停的打扫自己负责的那一节路段,每天过往着无数行人,飞尘不停地增加,垃圾也在不停的增加,而环保工人用扫帚一点一点的扫,有的地方没法扫环保工人只好用手去捡地下的垃圾,到了冬天天气非常的冷,环保工人还是早早的起来,一大清早就在寒冷的路上打扫卫生,到了晚上天早早的就黑了,可他们还是在打扫着卫生,直道把自己负责的道路打扫干净为止。如果没有他们城市将会变成一个垃圾的城市,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会到处都是垃圾。身为小人物的他们在城市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知道了小人物的大作用了吧,小人物有什么作用了吧。

他们的贡献或许我们察觉不道,但他们一直在为我们默默的做贡献。

11.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十一

每个人都和腐败沾边

《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幽暗城中的生命、死亡和希望》是凯瑟琳·布用3年时间实地采访、写了两年才完成的作品。所谓“孟买幽暗城”,指的是孟买国际机场附近一片名为安纳瓦第的贫民窟。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修建机场和周边豪华酒店的建筑工人在施工结束后没有离开,而是私自占地住了下来,形成了一片贫民窟。这里大概有3000名居民,主要靠捡垃圾为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睡在由铁皮、宝丽板和油布钉成的房子里,还有些人干脆露天而睡。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贫民窟前面就是孟买机场引人注目的高大广告牌,上面是高端房产的广告:“美丽永恒,永恒美丽”——本书书名正是来源于此。

书中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阿卜杜拉的穆斯林少年,他通过出售分拣的垃圾苦苦支撑着一个11口之家。他的梦想很简单:找一个不嫌弃自己身上味道的老婆,搬出贫民窟。在印度教占主导的安纳瓦第,阿卜杜拉和他的家人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一天,他家的邻居法蒂玛自杀未遂,反而诬陷阿卜杜拉和他的父亲,称正是由于后者的殴打和威胁她才自杀的。没有人愿意出来为他们作证,因为大家都嫉妒阿卜杜拉的能干,希望他家倒霉。警察逮捕了阿卜杜拉父子,并且索要贿赂,否则就不放人。贫民窟里专门为人“铲事儿”的阿莎表示,只要给钱她就帮忙。当阿卜杜拉的母亲拒绝行贿时,阿卜杜拉父子便被拷打。阿卜杜拉愤怒地表示:“印度的司法系统和一个买卖垃圾的市场没什么区别。”

凯瑟琳·布说,她看到的安纳瓦第,暴力和死亡似乎是永远的主题。警察殴打平民,父母打孩子,丈夫打妻子,哥哥打姐妹。一位拾荒者被汽车撞倒,周围没有人理睬,任凭他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政府的积极政策在这里也会被“层层盘剥”。例如,一些女人拿到政府专为女性发放的小额贷款后,转手以更高的利息贷出;一个当地孤儿院的修女将过了保质期的、别人捐的食物卖给穷人,后者再拿到路边的小摊上去卖。更可怕的是,贫民窟里的一些人困窘到被迫以青蛙和老鼠来充饥,但按照印度官方的说法却是,“这里没有穷人”。

在书中,阿卜杜拉被保释出来。他想做一个守法的良民,但发现靠垃圾交易根本赚不到钱,“我告诉真主我非常爱他,但我不能变得像他期望的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回事。”阿卜杜拉对生活的理解一针见血。在他眼里,“体面的生活就是火车没有撞到你,贫民窟的恶霸没找你麻烦,你没得上疟疾。” 可以想象,写这样一本书对作者的感情是个巨大挑战。凯瑟琳承认,初稿“几乎是蘸着泪水写成的”,第二稿才能带着冷静去修改。书中有多处情节令她伤心欲绝:一位母亲不得不在自己40岁的生日聚会上离开孩子们,去向一位保护人提供性服务;而那些孩子们面对自己悲惨命运时表现出的麻木和绝望,“最让人心碎”。

凯瑟琳揭示出了一个在印度无法回避的事实:腐败已经深入印度社会的肌理,穷人没有地方求助,因为每个人都和腐败沾边。

用笔体恤民情

对于贫穷, 48岁的凯瑟琳并不陌生。她的母亲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当时家里很穷,“燃料用光时捡到什么都放到火里去烧”。母亲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凯瑟琳听。凯瑟琳自小体弱多病,饱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困扰。家庭、个人的种种经历让她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够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中学毕业后,她当过两年秘书,先后念过3所学院,最终进入美国著名的女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后,凯瑟琳先后在华盛顿的《城市报》和《华盛顿月刊》当编辑。1993年至2003年,她在《华盛顿邮报》当了10年的调查记者。

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凯瑟琳就把目光聚焦在社会问题上。2000年,她因为撰写了一系列揭露华盛顿智障人士收养机构内幕的文章而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类奖”。评委称她的作品“揭露了这个城市中存在的忽视与虐待,迫使官员们承认现状并着手改革。”2002年,她又凭借一篇抨击美国福利制度的文章获得了“西德尼·希尔曼奖”。该奖项是为了那些“促进社会公平”的文章而设立的,以美国著名劳工领袖西德尼·希尔曼命名。

频频获奖让凯瑟琳名声大振,一些流行杂志的编辑对她说:“你文笔不错,不如来我们这里,专门采访华盛顿的名人。”其实,凯瑟琳早在1993年刚当上记者没多久,就采访过大人物:她为刚上任的副总统戈尔写了一篇长篇特写。但很快,凯瑟琳就厌倦了这种锦上添花的行为,她还是更愿意关注弱势群体,报道美国穷人的生活。在她看來:“写穷人比大人物更有价值。”

2003年,她来到《纽约客》,这里为她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抱负的平台。她写的《婚姻疗法》一文获得了美国“全国杂志奖”的特写单元奖。这篇调查性报道介绍了俄克拉荷马州两个黑人女性参加一个政府资助的婚姻培训项目的经过。该项目的本意是帮助女性避免或摆脱贫穷,结果却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凯瑟琳不是一位高产的作者,每年能有一两篇报道就不错了,但它们直面的都是沉重复杂的社会问题。每写一篇报道,她都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来做调查,了解笔下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不能花钱买故事

很多人都奇怪凯瑟琳怎么突然把目光从美国转向印度,这其实和她的爱情有关。2001年,凯瑟琳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逊尼尔·基尔纳尼。他是伦敦国王学院印度研究所的所长,一位印度裔政治学教授。凯瑟琳陪丈夫去过几次印度,在孟买待的时间尤长。将印度穷人的生存现状都看在眼里,她很想写一本书,却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能适应“潮湿污秽的贫民窟”。一天,她在华盛顿家中被地上的一本词典绊倒,结果摔断了3根肋骨,还戳伤了肺。这件事帮她下定了决心:“看来我不适合安全的环境,不如换个地方试试。”

在安纳瓦第,凯瑟琳保留着做调查记者时的习惯,总是相机和录音笔不离手,还录制了6000多小时的视频。她请来3位翻译帮助自己,并和拾荒者一起翻越护栏,“偷”垃圾,与警察对峙,还曾失足跌入污水池。所有采访结束时,她的体重连91斤都不到了。

凯瑟琳给自己定下了采访中的原则:不向警察行贿,也不给她笔下的穷朋友们钱。“一开始会有孩子问我要10印度卢比(约合1.14元人民币),但我会向他们解释,我不能花钱买故事,否则就违反了职业道德。人们理解了,还向其他人解释。”

如今,对这本书的赞誉越来越多,评论家认为,这本书从一个侧面讲述了印度经济迅速发展的故事,这个侧面就是被它的发展速度抛弃的贫穷下层人民。还有媒体称这本书的作用“比1000份发展报告加起来还要大”。但凯瑟琳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媒体总喜欢夸大自己的力量,其实我们能做的很有限。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做下去,否则这些下层人民就更没有机会改变现状了!”

12.作文:小人物的价值 篇十二

《葬礼上偷走尸体的孩子》的作者莱斯·默瑞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和英国女王诗歌金奖获得者, 是澳大利亚的国宝级作家。由于莱斯·默瑞竭力把澳大利亚的农村作为表现与讴歌的对象, 因此他成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创的民族主义文学的现代继承人。这是一部由140首分开的十四行诗组成的叙事小说, 也就是诗体小说。诗体小说是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与一般叙事诗比较, 不仅篇幅长, 更主要的是它像小说那样, 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 有完整的情节结构。由于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 因此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作者创作了一首洋洋洒洒、脍炙人口的长诗, 而其在韵律上不同于传统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则, 加上诗中对澳大利亚原始土著文明热情洋溢的探索和默瑞优美动人的语言, 诗歌情感真挚, 值得一读, 尤其作者展现出的高超的对歌词和口语表达的把握能力让人为之叹服。在这部《葬礼上偷走尸体的孩子》中, 诗人把偷盗尸体作为贯穿故事的主线, 集中展现两位主人公不同的价值选择及不同的命运。

一、凯文·福布特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小说中, 两名来自城市的年轻主人公凯文·福布特和卡梅伦·里比, 从城市殡仪馆偷偷运出了凯文的大舅———克拉里·邓恩的尸体, 邓恩是一位曾经参加澳新军团作战的老兵。邓恩希望能够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一个偏远的乡村, 但是他的亲戚朋友中没有人愿意出钱运送尸体。凯文和里比决定帮助邓恩完成遗愿, 最终他们到达了邓恩侄子的农场, 准备埋葬尸体。然而, 葬礼接近尾声, 警察来了, 两位“盗尸者”藏进了灌木丛中。他们躲进了农场的一个棚子里, 并且以将非法买卖的牛肉用货车运送到纽卡斯尔为业。不幸的是, 里比被警察发现并且认出他是偷了尸体的男孩, 最终被警察射杀。凯文被同伴的死震惊到了, 并且感到了深深的同情。他在灌木丛中徘徊, 一度感到绝望。就在这个时候, 他陷入了昏迷, 进入了幻境, 看到了来自澳大利亚土著传说中的两个人:恩及姆平和伯鲁冈。凯文听他们讲述了这片大洲血腥的历史故事, 并且在那里按照土著的方式生活、进食。凯文不仅尝到“工作、痛苦和欢笑”的味道, 更多的是对“灵魂与肉体”的感悟。就在凯文的感悟过程中, 他的情感和行为都不断深化。他从昏迷中醒来, 脑海中回荡着在幻境里最后看到的场景中的命令“回去吧, 找寻你真正该做的, 现在你可以完全依赖它了”。凯文苏醒后得到了新生, 成了丛林男子汉世界的一部分, 他在农场生活了下来, 继续发展着“澳大利亚民族主义传统的神话” (黄源深2002) 。

小说中, 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这一隔阂通过凯文和他父亲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出来, 凯文发现父亲对母亲不忠。这个时候凯文已经开始怀疑喧嚷的城市生活的意义, “悉尼?只是一个建筑物的地点罢了”。此外, 他向往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工作”。可以看出, 在凯文的价值观里, 存在几方面特征:第一, 他并不盲目崇拜父辈, 在发现了父亲的不忠行为后, 他感到了耻辱, 迫切地想要离开这个家庭。他很有主见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没有人愿意送老邓恩的尸体回到故乡时, 他从内心鄙视这些亲戚们。同时, 他对于邓恩这样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老兵是无比崇敬的, 因此, 他毅然决定帮助老人实现遗愿。从这里可以看出, 凯文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不盲从, 能够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第二, 凯文是一个有追求的青年。他一开始就表示悉尼是一座充满了建筑物却没有人情味的地方, 在送邓恩的尸体回乡的过程中, 他一直坚定地表示自己想要找寻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做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都显示出了他的抱负与追求, 他不满足于大城市安逸的生活, 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第三, 在友情方面, 凯文重情重义, 他从未抛下过里比, 在里比死后, 他甚至伤心欲绝, 一度陷入昏厥, 他乐于助人, 帮助邓恩回归故土。总而言之, 凯文是一个有志向、有行动力的青年, 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有情有义, 对梦想生活大胆追求, 对现实不满勇敢反抗。

这个人物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有正面的影响, 首先, 当代大学生在确定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时, 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意味着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观点而否定自己的看法。凯文没有盲从父辈的生活方式, 而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 这是值得学习的。其次, 在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之后, 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小说中, 凯文果断摒弃了自己厌恶的城市虚伪冷漠的生活, 坚定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有意义的生活, 尽管在运送尸体回乡的途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 但他直到最后都没有放弃, 最终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因此, 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要秉承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 遇到困难不退缩, 坚定克服, 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经受住考验, 才能获得自我精神的升华。最后, 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要学习凯文的一些美好品德, 如乐于助人、勇敢坚毅等, 这些都是通往人生成功之路的基石。此外, 环境造就人, 凯文在农场的艰苦环境下磨炼了自己, 也成就了自己。因此, 当代青年不能追求安逸, 要选择艰苦的环境挑战自己, 即使在安逸的生活中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和追求, 不忘初心, 方得善终。

二、卡梅伦·里比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虽然里比与凯文一道帮助运送邓恩的尸体, 但是里比的性格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见与缺陷。从他在学校和女权主义者的争吵就可以看出里比从心底还是赞成传统的价值观的, 认为女性卑微, 不同意女性独立, 可见他的思想从未真正解放过。后来里比跟努艾利尔产生矛盾, 表现出他是个崇尚暴力的人, 并不擅长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 相反, 他下意识地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这显示出里比在性格上还是有着幼稚、不成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 他本质上还是推崇城市价值观, 并没有完全解放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另外, 他也是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人, 一直盲目地跟随凯文, 从未明确表示过自己想要做什么, 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一切都是他最终悲剧的根源。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 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存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对立。诗人莱斯·默瑞把澳大利亚的农村、丛林作为表现和讴歌的对象, 他提出“就诗歌观而言, 创新未必就要反对传统的民族诗歌而追逐别国的传统, 自己的传统完全可以成为诗歌的生长点” (高婧婧2001) , 这正是诗人回归本民族现实主义传统的原因所在。因此, 莱斯·默瑞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他的几部作品中, 如《夜晚独居在本亚》中, 诗人写到“城市永远留不住我, 我将常常返回这里”, 诗人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淳朴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 (Kiley Dean 2013:68) 。莱斯·默瑞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即“比奥夏文化”与“雅典文化”) 这一对矛盾冲突, 他向人们昭示:澳大利亚文化的传统, 恰在于它的未经污染的“比奥夏”特征, 澳大利亚文学发展绝不能让外来的“雅典文化”湮没淳朴的“比奥夏文化”。

里比的经历正是表达了作者对正确的追求和信仰的赞扬, 也就是对作者宣扬的比奥夏文化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在树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时首要的是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物质金钱, 而是正确的道德观和追求。大学生是一批特殊群体, 具有独立的人格特性, 同时大学时代是形成独立看待和思考问题习惯的关键时期, 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几乎决定了一生方向。从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来看,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独立性锻炼,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模式” (李一国2006:65) , 特别社会改革全面深化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 心理压力加大, 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其实, 当代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将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 即主动性不够。事实上,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以后走上社会、发展自我、奉献国家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信仰无疑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心无旁骛, 摒弃错误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 才能在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完善自我, 实现人生目标。

三、结语

经典名著中必然融注作家的审美情感, 渗透作家对现实的发现和思索, 并传达出一定的社会理想, 其中塑造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莱斯·默瑞的诗体小说《葬礼上偷走尸体的孩子》为切入点, 表达了作者对独立率直务实的价值观的推崇, 通过凯文和里比的不同价值观告诫读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引导人生走向的关键所在。

摘要: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是一种欣赏, 作品人物的价值观还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将小说人物的正面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置, 能有效增强正能量, 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小说人物,大学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高婧婧.走进自然世界.MS thesis.安徽大学, 2001.

[2]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553-560.

[3]黄源深.追踪20世纪澳大利亚文学.译林, 2002:201-207.

[4]李良玉.探析文学名著的德育功能.芒种, 2013:237-238.

[5]李一国.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6 (2006) :65-66.

[6]Gaffney, Carmel.Les Murray again:“The boys who stole the funeral”:A many splendid.Quadrant, 32.1-2:66.

[7]Kiley, Dean.The Vernacular Country Club:Traditional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tradition and Les Murray’s The Boys Who Stole the Funeral.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2013:64-70.

上一篇:中秋节赏月的作文 中秋节赏月的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怦然心动增员话术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