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2024-08-09

“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精选8篇)

1.“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一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

(二)促进转型升级,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化安防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提升科研能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五)壮大企业群体,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六)加快职能转变,发挥社团组织和技术机构作用

中国安防行业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安防产业发展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在实体防护、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防伪等专业技术领域应用水平获得了全面提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犯罪、反恐与应急,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安防各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行业应用能力,推动安防行业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健康发展,特制定《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积极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相关部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安部也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明确了安全防范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今后安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随着平安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安防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行业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应用得到极大拓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批优秀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法规建设日臻完善。“十二五”期间,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领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先后颁布了涉及安全防范的政策法规100余部,对金融、文博、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防设施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促进我国安防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至2015年末,安防行业企业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幅度均超过20%。安防企业年总收入由2010年的2350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4900亿元左右,增长了一倍以上,年均增长15.8 %;安防行业年增加值由2010年的8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00亿元,年均增长13.5%。

市场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公共安全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加大了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全覆盖,成为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市场方面,一些应用较早的传统安防领域,如金融、文博等,开始了新一轮的系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和深化应用,一些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市场,如教育、社区等,也结合安全防范和业务需求开始了普及化的发展和快速增长;民用安防市场应用加快升温,报警运营服务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一些安防领军企业与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联合推广民用安防产品,使这一领域凸显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市场拓展呈现变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批龙头企业加快了海外布局和自主品牌营销,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长,中高端及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各安防领域专业技术全面发展,行业解决方案更加成熟,技术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清化、智能化应用逐步深化,并在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网络覆盖逐步由局域向省、市、县、基层扩展,安防系统建设与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相结合,为公安警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综合化服务;芯片、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的突破与应用,以及北斗定位、音视频编解码、传输、存储、显示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国外垄断,有的还被推荐为国际标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许多技术结合出入口控制等领域产品实现了应用创新;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在安防领域普遍应用,促进了安防系统与IT系统的融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快速进步,愈来愈呈现出实战应用价值。

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十二五”以来,一批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苦练内功,使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先后有20多家安防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另有30多家上市集团企业将安防列入了主营业务之一;有的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快速汇集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有的在世界安防行业中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直至名列前茅。“十二五”期间,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了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部分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00亿元,2015年安防行业及安防相关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占安防企业年收入总和的比重已超过20%。

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主管部门适应形势,转变理念,深入调研,积极推进技防立法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新的安防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行业协会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推动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开展行业统计等基础工作,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引导安防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安防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成果显著,《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25724-2010)、《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等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为科技强警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支撑,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增强了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安防检测机构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实力;安防认证机构把认证过程与认证结果的质量控制放在首位,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了服务质量;安防和视频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增速趋缓,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分化严重,部分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低于预期,安防服务业发展滞后,报警运营服务市场地域分割状况比较严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知名服务品牌;三是部分高端技术及核心元器件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与国际大牌企业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四是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有待创新;五是人员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逐步从规模速度型转向了质量效益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了新时期的核心发展理念。同时,党和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如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开展供给侧改革等等,这些重大举措将保障我国经济增速运行在中高速发展的合理区间。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安全,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公安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安防行业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入开展的平安城市建设等重大活动,将为安防行业的发展继续带来重大红利,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由相关部委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深入开展,由此引入的PPP模式将逐渐成为融资、建设及运营的主要模式,为安防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在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领域,随着各行业领域业务融合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相关服务需求的日渐旺盛、各种大型活动的持续增加,以及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将使安防行业边界更加模糊,跨界融合既能刺激安防市场的拓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给传统安防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全球来看,对安防的需求虽缺乏热点,但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因素增多,经济的不景气抑制了部分安防需求;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针对恐怖活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暴力犯罪,仍会采取积极措施加大防范打击力度,从而又会刺激安防需求的增长。未来几年,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安防资本投资并购行为将会持续增加。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国际开放金融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帮助缓冲国际经营的风险,有助于安防骨干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方面要求,以服务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服务、融合”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创新驱动、需求导向”的发展原则,以产业升级、市场深耕为主线,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入拓展市场应用,促进安防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促进行业持续保持中高速发展,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一是安防制造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安防服务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安防技术应用向解决方案系列产品化升级;四是安防系统建设向互联互通、高度集成及多业务融合的方向转变;五是安防骨干企业向国际化、品牌化迈进;六是安防行业从业人员更趋专业化、职业化。

1.产业发展

促进视频监控、实体防护、防盗报警、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业务领域以及生物特征识别、防伪等技术领域企业的全面、均衡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逐步提升报警运营、安全风险和效能评估、中介咨询、职业培训等安防服务业所占比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支撑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群体,引导中小企业在市场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与大企业互补互促良好合作关系;落实“中国制造2025”,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积极推动与通信、信息、其他电子制造企业的合作和相互融合,繁荣安防新业态;鼓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明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到2020年,安防企业总收入达到800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实现行业增加值2500亿元。2.市场需求

适应新的市场格局,着力推动行业应用、智慧城市、民用市场的发展,继续引导中国安防企业走向世界。一是深化政府与行业市场应用,拓展民用安防市场,积极探索消费类市场;二是大力发展综合应用平台,顺应并积极推动跨界融合、智慧城市应用,开拓并延伸至新的市场领域,摸索安防建设与运营新的商业与合作模式;三是在市场布局中纵向下沉县、乡镇,横向发展边、远、偏地区,扩大市场空间;四是着力推动安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安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国际化应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采取商品出口、投资并购、战略合作、本土化运营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安防“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在全球安防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3.技术创新

积极探索和推进安防及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融合和应用,着力推动基础技术、产品应用技术、系统与平台应用技术和行业应用技术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从而构建“大组网、大融合、大应用”的安防体系,并为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安全网提供支撑,促进业务应用的纵深发展。一是在基础技术层面进行攻关。加强图像传感器芯片、核心元器件的技术研发,同时深入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并取得若干突破。二是推动产品应用技术不断升级创新。推进4K技术应用,促进视频监控行业向更高清方向迈进;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安防产品移动化;研发与应用机器人、防爆、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提升安防产品的智能水平和综合性能。三是着力开发系统与平台应用技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的契机,与安防“采传存显控”的技术融合,形成以云平台为方向的一体化技术体系,打造城市综合应用平台;前端多维感知和融合,后端超大规模存储,同时推进信息安全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四是大力推广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一方面推动大组网应用技术研究,力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融合;另一方面研究各种细分业务应用场景,深度开发和集成各类技术,增强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五是推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安防制造业、工程及运营服务业。促进可视化技术向非视频领域的延伸,实现实体防护、安防报警、视频监控、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防伪技术等专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和互联互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安防生产制造、工程和运营服务的升级,为公安技防和行业应用的重点目标提供一体化服务。

4.企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完成安防制造企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转变;鼓励安防企业上市融资或利用资本力量进行并购、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推广实行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及综合竞争能力;加大员工专业技术培训投入,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推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产品及服务品牌。

5.行业管理

加快推动技防立法工作,不断完善安防行业法律法规,优化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创新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信息咨询等为政府和企业做好服务;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初步形成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发展的格局和安防行业新型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安防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更加开放、高效,开展国际间互通、互认及合作交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企业在国内外积极申报发明新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推动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不同层面以及不同技术领域的安防创新能力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专家人才队伍,构建支撑安防行业发展的智库机构。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

1.加快立法工作,加强安防行业规范化管理

国家层面的技防立法有利于政府依法监管,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对安防建设活动的管理指导。主管部门和全行业要共同努力,推动技防法规尽快出台,以充分发挥技防在打防控一体化、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贯彻落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视频监控联网建设有关意见,继续推进技防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机制。

2.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提高行业地位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配合做好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争取将安防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发展及工作规划,获得产业政策、科研政策、财税政策、外贸政策的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扩大宣传安防的作用和效能,提升安防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认知水平。

(二)促进转型升级,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用好用足相关产业政策

做好与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衔接,明确进入“鼓励类”的新产品,争取获得并利用税收、科研、融资、用地、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社会治安防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申报有关科技支撑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围绕预警防范、治安防控和警务指挥救援等项目需求开展相关平台的研发及建设,创新发展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技术。

2.做好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紧跟“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步伐,更新改造生产工艺与制造设备,提高智能制造能力,实现精益生产,逐步达到世界先进制造水平;逐步消化低端过剩产能,促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管理方法规划业务流程;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通过对供给侧的改革、改造,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

3.着力推动安防服务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树立以安防服务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增加安防服务业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以金融、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连锁店、餐饮、物流以及家庭入网用户为主的报警运营服务快速发展;促进业务培训、管理咨询、风险评估、施工监理、效能评估、展会展览等各类中介服务,推动专业化维修维护服务实现更快的发展;支持鼓励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服务公司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拓展运营业务范围;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鼓励与支持并购、联合、跨界等各种方式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品牌。

4.把握“互联网+”机遇,培育安防新业态

加速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来重塑产业架构和产业形态。大力促进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在不断满足行业级定制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用户单位及家庭个人定制化需求的各个方面;创新丰富多彩的业务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和大量新业态的形成;改变传统的生产营销模式,促进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架构的转型;推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激发行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践与创新,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三)深化安防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服务公安应用

贯彻落实九部门《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为公安各部门、各警种实战业务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智能检索、分析、比对、关联、数据挖掘等智能化实战服务,满足公安基础信息化以及治安、警务、指挥、决策、刑侦、反恐、应急等应用需求。要重点结合在平安城市建设中优化公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部、省、市、县4级视频图像专用通道、构建公安物联网体系、建设与完善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及视频图像信息解析中心等新需求,研发适用产品,完善解决方案,稳步扩展市场规模。

2.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深化行业应用

积极参与和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和提升传统安防行业应用的同时,重点拓展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各行业领域的应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发展完善平安城市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安防系统与城市管理及服务系统的整合,促进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积极参与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的商业服务模式。

3.培育民用安防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

加强民用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提升报警联网系统能力和实用性;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与新一代智能家居技术,推出联网报警与出入口控制、家电制动化控制、消防、老幼看护、健康关怀等组成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宣传与开发,促进全社会形成“安全是消费、安全是服务”的观念,促进民用安防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4.开辟国际安防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逐渐改变出口贸易型为主的盈利模式,创立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商业模式,包括有效利用政府桥梁、信贷政策、中外企业联合、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快速抢占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安防产品和服务在沿带沿路国际市场的推广与拓展;继续巩固和加强在国际传统和新兴市场的业务,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同时,着力加强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提高中国安防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调整出口结构,鼓励企业积极承揽国际集成工程与服务业务,推广国内应用成熟的系统平台,实现在国际市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中国安防的国际知名度。

(四)提升科研能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1.建立完善创新能力平台,构建安防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多方引进投融资机构参与,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若干国家级重点研究院。

2.推动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安防系统智能化水平

大组网应用:攻克安防系统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融合的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科学、可操作的标准体系,促进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公共安全网在社会民生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物联网应用:构建以多维感知集成与融合为基础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使物联网在安防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大数据应用:以云服务为基础平台,解决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技术及数据融合,尤其要促进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充分利用视频图像结构化算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明确大数据在安防及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途径和目标;初步形成大数据安全服务产业。

智能应用:实现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安保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智能技术在安防各领域的实战应用和效能。

同时,积极将相关行业(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军工等)的新兴技术应用于安防,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北斗导航、无人机,并融合于行业深度应用中。3.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研发

高清技术:完善高清系统构架,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在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环节与其它系统融合,使高清系统价值真正得到实现,并成为视频监控的主流形式。

视频结构化技术:用视频结构化描述技术改造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使之形成新一代的视频监控系统智慧化、语义化、情报化的语义视频监控系统。开展有关视频结构化描述数据的应用服务模式研究,针对典型应用环境制定视频结构化应用的系统及解决方案。

安防集成平台技术:研究和开发适应城市综合安防管理、运营服务以及安防集成应用的平台和关键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技术、联动技术、物联网平台技术、信息与通讯共享及其他关联技术等。

基础技术:积极探索安防及相关融合领域的前沿基础技术,并取得若干突破,包括核心元器件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超大规模存储技术等。

端产品研发:研发构成“云-端”结构的端产品,并推广应用。除重点针对各类前端采集设备外,还应加强对出入口控制、探测等其他安防专业领域设备 “云端化”的研究,以适应安防系统整体“云化”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要积极促进多鉴、联网(复核)报警技术,快速安检技术,用于门、箱、出入口控制等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行为智能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以视频融合其它技术(音频、定位、姿态、状态、温湿度、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为重点攻关课题,促进“安防+”产业落地,推动云服务的发展。

(五)壮大企业群体,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1.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构建以安防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支撑,制造、工程、运营服务、大中小企业互容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生态圈。积极发展与通信、信息技术、电子制造业企业的相互融合,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大力发展安防实体经济;兼顾实体防护与视频监控等专业领域,推动传统安防企业的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应用产品,形成创新型安防产业主力军团;推动安防企业的资本经营,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深沪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各地股权交易中心、众筹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重点培育支持一批系统集成、软件平台、运营服务企业挂牌上市,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2.加强人才、品牌、质量及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发展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制造良好品牌形象。

(六)加快职能转变,发挥社团组织和技术机构作用

1.提高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发挥引领作用

行业协会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要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完善行业统计和行业发展报告制度;推进行业自律工作,建立自律性管理制度,开展安防工程企业能力评价,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建立政府指导、协会组织、第三方机构合作、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协作的行业信用体系;强化行业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引导机制,为企业、行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落实职业培训和评价工作,切实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探索新媒体形式,发挥行业媒体引导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国际合作。

2.推进行业新型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形成较为完善的安防行业标准体系,强制性标准将进一步精简整合,推荐性标准继续优化完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得到加强并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着力向国际用户推广中国标准,以此带动安防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等。

3.加强检测认证工作,健全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

积极发展安防系统工程、服务评价业务,促进形成比较完整的安防领域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完善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尽快纳入强制性认证目录,创新产品认证模式,提升认证服务水平。推动安防产品、系统工程自愿性认证(GA认证)工作,积极采信认证结果。创新对获证产品及企业的监管方式,建立责任明晰、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加强安防检测认证的国际交流,开展与国外认证机构间的检测认证互认合作,帮助安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二

会议伊始,由中国皮革协会鞋业专委会主任路华对《草案》的编制过程和基本框架进行介绍,《草案》分为五个主体部分,以及前言、结束语和附录。就《草案》的主体部分:十大发展目标、九大任务、五项政策建议和两项附录,路华分而述之,同时进行了一一解读。

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国皮革协会七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其间,已经组织专家对《草案》进行了一次集中讨论,对于前期反馈意见,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将其归纳为三点:一、要有前瞻性的引导,目标要明确,要突出皮革行业实际情况和特点;二、既要有量化指标,又要有接地气的措施;三、《草案》要提炼重点,避免泛泛而谈。此次要讨论的《草案》已经根据上次会议的综合意见进行了修订,但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听取各方意见,争取尽善尽美。

随后,各位专家对修订过的《草案》各抒己见,从框架结构、行文遣词、目标制订、行业实际、应对措施等不同维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其间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也有细致入微的微观把握,为《草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会议最后,苏超英理事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建言献策,并表示中国皮革协会将尽快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此次会议的成果汇总进一步修订《草案》,并将在8月召开的中国皮革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正式对外发布。

3.“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三

“十三五”时期,印刷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自主创新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数字喷墨印刷装备、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胶印机装备、柔印装备、凹印装备、印后装备、计算机直接制版(CTP)装备研发成功并推向了市场,这对于打破一些产品国外垄断、补齐高端装备短板、迫使国外同类产品降价、惠及用户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企业从传统印机制造商向数字化、智能化印机制造商转型升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了向用户提供印刷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特别是数字喷墨印刷设备、高端胶印机设备、高端卫星式柔版印刷设备、高端环保型凹版印刷设备、高端印后设备、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CTP)、柔性版版材等领域,技术创新突破的幅度较大,其产品技术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定的位置。

但是,伴随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脚步,国内印机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比如产品结构问题,中低档产品过剩,不能满足市场上对高端技术的需求,高端印刷机仍然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产业基础薄弱,存在零部件问题、配套件问题、加工件装配问题,造成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偏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跨界人才的短缺问题等。

这些问题是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制定了解决方案。

规划编制要求和组织落实情况

从2014年9月开始,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召集会议,传达工信部要求,布置“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规划》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联合会要求,协会组成了《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协会理事长徐建国任组长,协会的有关领导和部分企业领导参加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由副理事长陆长安任组长,部分企业总工和协会同志参加工作小组。随后,协会召开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有部分企业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由陆长安主持听取了大家有关意见,并对编制工作提出要求。

2014年11月,陆长安副理事长在协会理事会上汇报了规划的编制大纲,并于2015年7月在协会理事长南京工作会议上,汇报了规划的讨论稿,听取了各位领导对规划稿的意见和建议后,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2015年年底,陆长安副理事长又主持召开座谈会,最后听取领导、专家对“规划”发布稿的意见。2016年3月,《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规划的重点工作及主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与以往规划编制不同,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规划中强调了行业发展要由相当一段时间持续高速发展调整为中、高速;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本次编制的《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联系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发展实际,结合工信部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协会从推动行业发展出发,提出了技术发展项目。规划还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为产品智能化。在众多印刷机械产品中,现在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但有弯道超车机会,即掌握了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产品和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装备产品(起跑线比较接近),集中力量实现突破。比如,数字印刷设备中的数字喷墨印刷设备,传统印刷设备中智能型胶印设备,柔印组合印刷设备,印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印刷机械设备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印刷机械设备,以及基于云平台服务和网络商业模式的印刷技术装备集成解决方案和数字智能车间、工厂。结合印刷技术发展路线图课题的研究成果,把一些重点发展动向的产业列入规划任务中,如印刷电子精密涂布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对于与印刷装备相关的增材制造装备领域,提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跨界协同攻关。

规划提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消化过剩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水平,降低恶性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为推动“十三五”时期的行业发展,规划还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应鼓励发展绿色印刷(即柔性版印刷方式),这不仅符合环保要求,也对于柔版设备的推广应用,对制造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规划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这次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主观上还是想把企业想要干的发展性工作列入规划,因此对企业未来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规划强调行业发展不应该再追求高速发展,要逐渐调整为中、高速;产品的层级应该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因为目前国内印机行业中低端市场已经饱和,只有高端技术市场才有发展的空间。

第二,规划提出,现阶段印机行业的重点任务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就要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消化过剩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水平,降低恶性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印刷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凝聚行业智慧、达成行业共识、提出奋斗目标、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也是在行业内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发展理念的阶段性部署。相信各印机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4.“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四

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药电商的基本概述

1.1 中医药的基本概述

1.1.1 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

1.1.2 中药资源的地域分布

1.1.3 现代中药的基本概念

1.2 中药电商基本内涵及优势

1.2.1 中药电商基本概念

1.2.2 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

1.2.3 中药电商模式的优势

1.2.4 互联网压缩中药产业链

1.2.5 中药电商降低交易成本

1.2.6 电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第二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2.1 政策背景

2.1.1 中药材发展规划发布

2.1.2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1.3 电子商务扶持力度加大

2.1.4 医药电商相关政策综述

2.1.5 医药电商管理的新特点

2.1.6 政府推进中药信息化建设

2.1.7 国务院助推“互联网+中医”

2.1.8 中药材电商交易标准发布

2.2 经济背景

2.2.1 国际经济形势

2.2.2 国内经济状况

2.2.3 电商经济规模扩大

2.2.4 国内经济发展走势

2.3 社会背景

2.3.1 人口规模结构

2.3.2 网民规模上升

2.3.3 医保体系建设

2.3.4 医疗支出增加

2.3.5 中药国际化发展

2.4 技术背景分析

2.4.1 数据库技术

2.4.2 无线技术

2.4.3 电子支付技术

2.4.4 物联网技术

2.4.5 大数据技术

2.4.6 云计算技术

第三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行业发展分析

3.1 2014-2016年我国中药电商行业发展综况

3.1.1 中药材电商发展概况

3.1.2 中药材电子商务现状

3.1.3 企业纷纷进军中药电商

3.2 中药电商系统的构建

3.2.1 中药电商系统的建设目标

3.2.2 中药电商系统的需求分析

3.2.3 中药电商系统的设计架构

3.3 中药电商发展问题

3.3.1 药农发展的困境

3.3.2 市场反应不理想

3.3.3 标准和法规缺失

3.3.4 高质量人才的缺乏

3.3.5 中药材的质量问题

3.3.6 相关配套水平较差

3.4 中药电商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4.1 完善中药电商质量标准

3.4.2 规范中药电商相关法规

3.4.3 中药电商的发展对策

3.4.4 中药电商的发展建议

3.4.5 药企发展对策

3.4.6 政府发展建议

第四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市场发展分析

4.1 中药电商市场主体调查分析

4.1.1 消费者调查

4.1.2 经销药商调查

4.1.3 药企调查

4.2 中药电商发展模式分析

4.2.1 中药电商B2B布局加快

4.2.2 中药电商B2C模式兴起

4.2.3 中药电商O2O模式代表

4.3 中药电商网络营销模式分析

4.3.1 中药材网络销售市场崛起

4.3.2 中医服务试水微博营销

4.3.3 中药网络销售的问题及对策

4.3.4 传统中药营销的发展趋势

4.4 中药电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4.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4.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4.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4.4 替代性产品的威胁

4.4.5 既有竞争者的对立

4.5 中药电商项目投融资动态分析

4.5.1 九州通投建中药电商平台

4.5.2 龙里中药电商产业园项目

4.5.3 施秉县签约中药电商项目

4.5.4 珍宝岛驻资建设中药电商

4.6 中药材电子商务标准化探析

4.6.1 中药电商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4.6.2 中药材电子商务标准总体架构

4.6.3 中药材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分析

第五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平台分析

5.1 中药电商平台的基本概述

5.1.1 中药电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5.1.2 中药电商平台的主要优势

5.1.3 中药电商平台掀起建设热潮

5.1.4 中药电商B2B平台分析

5.1.5 构建中药电商平台的展望

5.2 中药电商综合平台的设计

5.2.1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5.2.2 中药电商平台的结构

5.2.3 中药电商平台的功能

5.2.4 中药电商平台的布局

5.3 中药电商大宗交易平台分析

5.3.1平台模式

5.3.2平台建设

5.3.3平台运营

5.3.4 盈利模式

5.3.5 风险及措施

5.3.6 后期展望

5.4 药通网

5.4.1平台基本介绍

5.4.2平台服务栏目

5.4.3 打造流通平台

5.5 药博商城网

5.5.1平台简介

5.5.2平台服务

5.5.3 重点项目

5.6 普网药博园

5.6.1平台基本介绍

5.6.2平台发展历程

5.6.3平台发展规划

5.7 中药材诚实通

5.7.1平台基本介绍

5.7.2 重要发展历程

5.7.3平台发展实力

5.8 中药材天地网

5.8.1平台基本介绍

5.8.2 发展动态分析

5.8.3 发展问题及对策

5.9 1药网

5.9.1平台介绍

5.9.2 业务特点

5.9.3 发展布局

5.10 其他中药电商平台

5.10.1 医药在线

5.10.2 天猫医药馆

5.10.3 安国中药都电子交易中心

5.10.4 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中药材交易中心

第六章 2014-2016年“互联网+中医”市场模式分析

6.1 互联网+中医行业

6.1.1 产业兴起背景

6.1.2 产业应用模式

6.1.3 产业发展方向

6.1.4 行业发展态势

6.2 互联网+中药产品

6.2.1 产业发展综况

6.2.2 交易模式分析

6.2.3 新型合作方式

6.2.4 监管亟待加强

6.3 互联网+中医服务

6.3.1 互联网中医的服务模式

6.3.2 中医上门服务市场走俏

6.3.3 中医O2O的发展优势

6.3.4 中医O2O服务模式案例

6.3.5 中医O2O初创公司分析

6.3.6 中医自诊式APP上线

6.4 互联网+中医投融资动态

6.4.1 互联网中医投资创业兴起

6.4.2 互联网中医企业融资动态

6.4.3 初创企业获百万天使投资

第七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关联产业运行分析

7.1 中药行业

7.1.1 市场规模状况

7.1.2 企业发展现状

7.1.3 价格指数分析

7.1.4 重点品种分析

7.1.5 产量状况分析

7.1.6 贸易状况分析

7.2 中药材流通行业

7.2.1 药品配送要求提高

7.2.2 中药流通方式变革

7.2.3 中药流通特点分析

7.2.4 中药现代物流体系

7.2.5 中药物流基地建设指引发布

7.3 医药电商行业

7.3.1 国际发展综况

7.3.2 国内市场规模

7.3.3 行业融资状况

7.3.4 竞争格局分析

7.3.5 行业发展模式

7.3.6 行业监管问题

7.3.7 行业发展前景

7.4 医药物流行业

7.4.1 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模式

7.4.2 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7.4.3 医药物流行业竞争势力

7.4.4 医药物流行业发展问题

7.4.5 医药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第八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地区建设状况

8.1 甘肃省

8.1.1 甘肃中药材资源分析

8.1.2 甘肃中药材四大主产区

8.1.3 甘肃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8.1.4 甘肃省构建中药电商平台

8.2 青海省

8.2.1 青海省中药资源丰富

8.2.2 青海电商市场发展提速

8.2.3 青海发布中药发展意见

8.2.4 青海省虫草电商平台

8.3 浙江省

8.3.1 浙江电商市场建设状况

8.3.2 浙江发布中药传承意见

8.3.3 浙江电商园区建设提速

8.3.4 中药电商平台交易启动

8.4 云南省

8.4.1 云南加快中药产业建设

8.4.2 云南省发布电商发展意见

8.4.3 云南中药电商平台上线

8.5 安徽省

8.5.1 安徽省中药产业运作状况

8.5.2 安徽省发布中药保护方案

8.5.3 安徽省电商市场发展迅猛

8.5.4 毫州市加快建设中药电商

8.5.5 亳州市中药电商物流体系

8.6 贵州省

8.6.1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壮大

8.6.2 贵州建设中药电商平台

8.6.3 贵州中药电商销售模式

8.6.4 龙里县打造中药电商产业园

8.7 其他

8.7.1 四川巴中市

8.7.2 四川北川县

8.7.3 江西樟树市

8.7.4 广西玉林市

8.7.5 广东普宁市

第九章 2014-2016年中药电商重点企业分析

9.1 中国医药集团

9.1.1 企业发展概况

9.1.2 经营状况分析

9.1.3 中药电商平台

9.1.4 集团国际合作

9.1.5 资本体制改革

9.1.6 企业合作动态

9.2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9.2.1 企业发展概况

9.2.2 经营状况分析

9.2.3 中药电商平台

9.2.4 企业国际合作

9.2.5 未来前景展望

9.3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3.1 企业发展概况

9.3.2 经营状况分析

9.3.3 中药电商平台

9.3.4 企业质检实力

9.3.5 企业合作动态

9.3.6 未来前景展望

9.4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4.1 企业发展概况

9.4.2 经营状况分析

9.4.3 中药电商平台

9.4.4平台运行状况

9.4.5 企业发展动态

9.4.6 行业发展布局

9.4.7 未来前景展望

9.5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9.5.1 企业发展概况

9.5.2 跨境电商平台

9.5.3 经营状况分析

9.5.4 企业合作动态

9.5.5 国际市场拓展

9.5.6 未来前景展望

9.6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9.6.1 企业发展概况

9.6.2 财务状况分析

9.6.3 企业发展动态

9.6.4 医药电商布局

9.6.5 中药电商平台

9.6.6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章 中国中药电商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10.1 我国中医药市场发展前景

10.1.1 中药行业成长空间分析

10.1.2 中医药行业增长潜力分析

10.1.3 中药材“三网合一”趋势

10.1.4 中医药“十三五”发展展望

10.1.5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0.2 我国中药电商行业发展展望

10.2.1 中医药+互联网发展提速

10.2.2 中医+互联网前景广阔

10.2.3 中药电商行业发展机遇

10.2.4 中药电商行业顺势而行

附录

附录一: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

附录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附录三: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附录四:《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附录五: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图表目录

图表 中药电商的功能

图表 中药材价值链环节

图表 医药电商相关政策

图表 2011-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表 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图表 2016年新建商品住宅月度同步价格上涨、持平、下降城市个数变化情况

图表 2011-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 2016年按领域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占比

图表 2016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图表 2011-2016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图表 2012-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图表 2016年中国B2B服务商市场份额占比图

图表 2012-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

图表 2016年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

图表 2016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6年我国卫生费用支出 2016年我国医药费用支出 云计算应用模式

中药电商系统涉众需求示意图 中药电子商务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图 中药材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 2012-2016年中国中医工业总产值 2012-2016年中药企业数量

2012-2016年中国中药行业人员规模分布占比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重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2-2016年中药企业收入分布

2016年中药行业不同领域前十名企业市场份额占比 中国中药企业地域分布

2016年A股中药企业十大排名

2014-2016年中药综合200指数运行

2014与2016年中药综合200指数振幅对比 2014年与2016年中药材价格变化剧烈省份对比 100种家种药材和当地经济作物收益对比图 2013-2016年国内中药材连片种植的热点省份 2016年国内中药材生产情况示意图 2016年经销商大宗中药品种库存

2012-2016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占电子商务、药品零售、药品市场规模比2012-2016年中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 2012-2016年中国网上药店数量

2012-2016年中国医药电商投融资案例数量变化趋势 2012-2016年中国医药电商投融资阶段情况

2012年-2016年获得医药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总数 2012年-2016年中国网上药店数量变化 2012-2015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 2014-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现金流量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现金流量

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成长能力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运营能力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盈利能力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6年中国医药集团非盈利能力

2014-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6年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4-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6年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九州通医药电商平台的发展历程

2014-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6年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4-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6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4-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总资产和净资产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现金流量

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产品、区域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成长能力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短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长期偿债能力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运营能力

2014-2015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2016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非盈利能力 我国中药制造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常规中医西医诊疗特点对比

“十三五”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十三五”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十三五”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十三五”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十三五”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项目 “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点项目 “十三五”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 “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化项目

5.“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五

析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7年世界玻璃升降器行业整体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7年世界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世界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发展格局

一、世界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概述

二、世界玻璃升降器市场特征分析

三、世界玻璃升降器市场发展动态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玻璃升降器行业运行态势剖析

一、美国

二、欧洲

三、日本

第四节 2017-2022年世界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章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解析

第一节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六、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国家标准分析

二、相关行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三、进出口政策

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生态环境分析

第三章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第一节 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概述

一、近三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三、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四、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第二节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一、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二、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三、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四、玻璃升降器行业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五、玻璃升降器行业价格走势分析

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分析

2、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第四章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供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现状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总量分析

二、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格局分析

三、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供应情况总体评价

第五章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分析(3725)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二、从业人数增长分析

三、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结构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第三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产值分析

一、产成品增长分析

二、工业销售产值分析

三、出口交货值分析

第四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一、销售成本统计

二、费用统计

第五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六章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出口数据监测分析(87082930)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口数据分析

一、进口数量分析

二、进口金额分析

第二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出口数据分析

一、出口数量分析

二、出口金额分析

第三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出口平均单价分析

第四节 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一、进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二、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第七章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用户及销售渠道分析

第一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用户分析

一、行业用户关注因素分析

二、行业用户购买渠道分析

三、用户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第二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销售渠道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行业销售渠道结构

二、玻璃升降器行业销售渠道特点分析

三、玻璃升降器行业渠道发展趋势

第八章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技术分析

第一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产品生产工艺特点或流程

第三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九章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市场竞争格局透析

第一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市场竞争格局

一、现有竞争者分析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五、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生产企业的集中分布

第三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竞争关键因素分析

一、产品

二、价格

三、渠道

四、品牌

五、其他因素

第四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成本化战略分析

二、差别化战略分析

三、集中化战略分析

第五节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竞争情况总体评价

第六节 2017-2022年玻璃升降器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第十章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优势生产企业竞争力及关键性数据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八节 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九节 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节 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一节 略……

第十一章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产业链及相关行业分析

第一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上游行业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行业上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玻璃升降器行业上游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三、玻璃升降器行业上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下游行业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行业下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玻璃升降器行业下游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三、玻璃升降器行业下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相关行业分析

第五节 2017年玻璃升降器行业产业链总体评价

第十二章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二、玻璃升降器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三、玻璃升降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四、玻璃升降器细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一、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分析

二、玻璃升降器行业市场销量预测分析

第四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第十三章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投资机会与投资策略指引

第一节 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投资周期分析

一、经济周期

二、增长性与波动性

三、成熟度分析

第二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细分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二、区域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三、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2017-2022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经济环境风险

二、政策风险

三、技术风险

四、市场风险

五、其他风险

第四节 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总体评价

第五节 专家投资建议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五、其他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13-2017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7年中国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图

图表:2013-2017年中国CPI、PPI月度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2-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表

图表:2012-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分季度增速

图表:2013-201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图表:2015-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

图表:2013-201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表 单位:亿元

图表:201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月度增速走势图

图表:2012-2017年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央行利率调整统计表

图表: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统计表

图表:2013-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中国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1978-201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图

图表:1978-2017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7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

图表:2013-201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走势图

图表:2001-2017年我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走势图

图表:1978-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

图表:2013-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走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从业人数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资产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数量分布图

图表: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量分布图

图表: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不同类型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图表: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产成品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销售成本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费用使用统计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主要盈利指标统计图

图表:2014-2017年我国玻璃升降器制造行业主要盈利指标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口数量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口金额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出口数量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出口金额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出口平均单价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进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图表:2014-2017年中国玻璃升降器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龙口市泰进机械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欧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广州利时德控制拉索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江苏大同海瑞克斯车门系统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盈佳科技(长春)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山阳(天津)机械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浙江瑞翔汽车电机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瑞安市瓯江电机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6.“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六

进入“十二五”以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克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种种实际困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玻璃纤维行业,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全行业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实现。复合材料行业,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扩大。随着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十三五”期间,作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主体,将全面实现整合和提升,并由此带动整个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玻璃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行业进行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从以发展池窑为中心,转移到完善提升池窑技术、重点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为主的方向上来”的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此战略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型池窑企业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能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球窑、坩埚等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全行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1、玻纤纱:

经过努力,全行业成功扭转了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个位数。同时,玻纤纱产能结构明显优化,池窑拉丝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玻纤纱品种由普通中碱和无碱纱为主,转变为以无氟无硼高性能玻纤纱为主,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满足风电、化工、电绝缘、建筑、热塑等不同领域。

代铂坩埚纱产能持续减少。球窑及坩埚生产企业环保、能耗及招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又逐步受到池窑生产企业的挤压,因此近年来球窑产能规模持续萎缩。截止到2014年底,球窑产能规模约为35万吨,其中无碱球窑产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大批坩埚拉丝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转产转型。

池窑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稳定。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池窑企业21家,池窑产能总规模达到331万吨,其中三大玻纤——巨石、泰山、重庆的合计产能约210万吨,产能集中度达到63%。此外,“十二五”期间新增海外池窑产能约16万吨。

2、玻纤制品:

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巨石、泰山、重庆三大池窑企业纷纷加大对制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江苏九鼎、江苏长海等专业制品生产企业已成功上市,四川玻纤、陕西华特、常州宏发、兖州创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打造玻纤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纤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多轴向织机等先进制品生产设备纷纷实现国产化,并在行业内获得迅速推广,织物涂覆处理技术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差异经营的核心。此外高硅氧玻纤、耐碱玻纤、低介电玻纤、高强玻纤等高性能玻纤制品研发与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

伴随着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玻纤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借助制品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行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3、市场结构:

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出口比例降至30%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玻纤企业的内销比例明显提升。而在国际市场方面,一方面国内玻纤及制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玻纤织物等深加工制品出口比例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国际通过收购或控股,先后在巴西和巴林拥有了玻纤纱池窑生产线,巨石集团则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4、技术进步

在池窑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大漏板、纯氧燃烧、电助融、物流自动化等已有技术基础上,以三大池窑企业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在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玻璃原料检测分析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与减少铂金损耗、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余热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国内池窑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泰山玻纤8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借助最新池窑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降低35%,生产人员由1000人降低到413人,铂金损耗率及浸润剂耗量均有大幅下降。

在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方面:以浙江万利、广东丰凯、常州宏发、常州润源等为首的国产装备,在运转速度、价格、产品品种适应性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5、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纯氧燃烧、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窑炉设计和运转更加注重节能效果。行业各主要工艺环节平均能耗为:池窑拉丝单位综合能耗粗纱低于0.55吨标煤,细纱综合能耗低于0.75吨标煤,坩埚拉丝吨纱综合能耗低于0.37吨标煤;此外无碱球和中碱球综合能耗分别低于0.4吨标煤和0.3吨标煤。

企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球窑及拉丝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或有组织达标排放,池窑废丝全部实现回炉再利用,窑炉烟气在实现除尘、脱硫、脱氟的基础上,部分实现脱硝处理。

6、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全行业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差异化经营意识差。

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玻纤行业发展共识。然而在企业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科研能力较弱,应用研究积累不足,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化、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企业盲目的向电子布、短切毡、网格布等成熟制品领域转产,导致这些制品产量过快增长,形成产能过剩和低价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则是盲目的不知道往哪里转,已有的规模化市场要么已经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要么正在处于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中。在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品深加工转型之道。

(2)以次充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陶土坩埚拉丝工艺禁而不止,影响行业发展。

多年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产品多年来禁而不止,不仅影响了玻璃纤维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部分企业用陶土玻纤纱作原料,生产劣质的玻璃钢制品,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市场拓展和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多年来,企业和行业协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淘汰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但因不具备执法能力,仅靠引导规劝、书面检举、媒体曝光等方法来处理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个案,成效甚微。全国范围内的陶土坩埚拉丝生产规模,仍然较大。

(3)企业生产和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能源、环保压力以及人工成本正在快速提升,不断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拉美、东欧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制造业正在向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实体工业正在遭遇夹层效应。为此,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并探索实施工业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网络,助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发展。

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对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全面提升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复合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受国民经济转型调整、应用市场需求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复合材料行业产量增速逐步由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与此同时,行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

在工艺装备方面,拉挤、缠绕、模压类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产量稳中有增,连续压制、液体模塑及热塑类生产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发展,产量快速增长。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成型工艺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已经由“十一五”末的69%提高到2014年末的78.6%。

在产品结构方面,仍以热固性复合材料为主,但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已经占到纤维复合材料总产量的37.2%。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大约有3000-40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180余家,年销售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仅中复集团、中材科技等几家。产业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面向产业的集成技术创新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中低档制品居多。

在市场结构方面,产值在几十亿以上的规模化应用市场主要包括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拉挤工艺及其制品

拉挤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20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39.1万吨。产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塔杆、复合材料桥架、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电力绝缘类产品,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型材产品等。近年来,聚氨酯拉挤型材成为研发热点——聚氨酯树脂体系应用于拉挤成型工艺,具有更短成型周期,生产率高,生产现场无苯乙烯挥发等优点,产品包括聚氨酯拉挤窗框、聚氨酯轨道枕木、聚氨酯梯子等。此外,连续拉挤板材类产品,尤其是采光板类产品在工业厂房、农牧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缠绕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缠绕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71.5万吨。产品主要包括输(排)水管类产品、石化及食品用贮罐、高压管道、脱硫塔、车载气瓶等。近年来该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重点包括:双壁储油罐——河北可耐特、冀州中意、山东中意等单位研发的玻璃钢双壁储油罐不仅具有寿命长、防腐性能好、自重轻、免维护等优点,还可通过在双壁间夹层装设连续监测系统,来监测和防止成品油的渗漏;大型储罐——连云港中复、胜利新大等单位在大型玻璃钢储罐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整体缠绕成型了一批容积在5000立方以上的特大型储罐,用于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

3、压制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压制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41.6万吨。产品主要包括SMC/BMC模压汽车部件、电力开关柜、电表箱和绝缘零部件、建筑人造石等。近年来,压制板材类产品异军突起,尤其是夹层板类产品在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成为兼具结构与功能性的轻质高强材料。

4、液体模塑工艺及其制品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是指将液态聚合物注入铺有纤维预成型体的闭合模腔中,或加热熔化预先放入模腔内的树脂膜,液态聚合物在流动充模的同时完成树脂与纤维的浸润并固化成型为制品的一类制备技术。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树脂浸渍模塑成型工艺、树脂膜渗透成型工艺、结构反应注射模塑成型工艺,是最常见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当前该类制品年产量约为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风电叶片,尤其是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型化风电叶片,成为研发热点。此外,由于液体模塑成型具有成本低、工艺灵活、可成型大型复杂制品、可加筋加芯及插入物、整体成型等优点,逐步用于生产各种大型部件,应用于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5、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碳纤维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超过30家,碳纤维产能已近14000吨,但产能利用率不足20%。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约10%,一般工业市场约30%,体育休闲用品约60%。随着低成本商业碳纤维的开发和供应,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建筑、汽车、风电、电力、大型装备、基础设施等一般工业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应用研究重点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

6、热塑性复合材料

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其发展速度逐步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91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1.5万吨,在纤维复合材料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7.3%。其中,工程塑料仍是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GMT、LFT、LFT-D及CFRT相关工艺与装备的逐步成熟,其产量和应用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截止到“十二五”末,非工程塑料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年产量已达到25万吨以上,产品主要包括汽车部件、建筑模板、畜牧养殖地漏板、风电叶片、输水管道等。

7、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确定行业发展政策导向,突破欧美技术装备封锁

复合材料行业由于生产工艺路线较多,市场应用领域范围广泛,行业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当前行业产业集成度较低,大型企业较少,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工艺技术、应用研发及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热固性复合材料制品,尤其是手糊制品比例较高,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相对滞后。热塑性复合材料是当前全球复合材料研发与创新热点。由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尤其是其可回收特性,解决了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受到航天,汽车,能源,体育用品,国防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应用。目前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外已占到总量的50%到60%,而国内只占30%左右。

(2)规模化应用市场较少,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在制造技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行业产能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中低档制品居多,下游市场分散等问题,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反观欧美,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相对稳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理稳定的市场结构。例如,美国的复合材料应用市场主要为汽车、航空和建筑业,三大市场约占美国复合材料市场总规模的55%以上。而交通运输与建筑业,支撑起欧洲纤维复合材料68%的市场份额。因此,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对于促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面临形势、市场预期及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

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经济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低成本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企业单纯依靠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成本潜力,实施低价竞争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行业必须加快实施转型发展,走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全球工业化进程来看,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力求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实现工业智能化,建立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应当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市场预期

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获得较大规模应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逐步推向深水区,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消费需求和解决民生。而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获得快速发展。未来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市场的领域包括:

车船轻量化市场:包括汽车、船舶、轨道交通、飞行器等,需求规模约150万吨;

建筑工程市场:包括轻质住房、工业厂房、景观建筑、建筑卫浴、桥道铺装等,需求约150万吨;

电气绝缘市场:包括电力设备、电网建设、仪表控制,以及家用电器等,需求约120万吨;

水处理工程市场:包括市政工程、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需求约80万吨;

化工防腐市场:包括高压油气管道、化工储罐、食品酿造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能源环保市场:包括风电、农村清洁能源、烟气处理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其它市场:包括体育休闲、现代农牧养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需求约50万吨。受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的带动,国内玻璃纤维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各类玻纤消费需求合计约310万吨。其中:

各类热固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5万吨;

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0万吨;

电子覆铜板,需求约50万吨;

各类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约35万吨。

(三)行业目标

积极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整合与提升,保持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其中:

鼓励大型池窑企业稳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全球产能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国内玻纤产量增速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同时降低国内玻纤及制品的出口比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热塑性玻璃纤维,以满足国内下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积极进行复合材料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的推广普及,将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提升至95%以上。努力提升企业的应用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借助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扩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确保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约5到6个百分点,即截止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随着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两个行业的相互延伸融合,未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个行业整体,要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提升池窑技术,做好玻纤制品的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热固性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积极拓展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提升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二)发展重点

1、完善提升池窑技术水平,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差异化市场的应用研究

“十三五”期间,池窑企业一是要合理控制产能扩张,努力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水平,做好池窑产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要做好应用研究与市场拓展,尤其是配合下游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提升浸润剂自主研发与生产供应的能力;三是要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要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利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物流,来实现节能降耗和提升效率,并逐步转变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

2、以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制品深加工的专业化和差异化

大型池窑企业具备原料和成本优势,适宜于规模化增强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在积极扩大制品深加工生产规模的同时,企业要以下游复合材料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增强用玻纤制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下游产品及应用研发,满足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生产灵活。中小企业能够深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细枝末节,贴近顾客,针对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随着时代进步和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来不断开拓和经营。玻璃纤维不是工业基本材料,而是先进代用材料。除了用于增强复合材料,亦可以充分发挥其机械力学性能与绝缘、隔热、耐腐蚀、耐磨、耐候等功能性俱佳的特点,借助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涂覆、浸渍、覆膜等后处理加工工艺,生产玻纤深加工制品,用作各种产业用纺织制品。据统计,全球已有五千多个品种六万个规格,并以平均每年一千至一千五百个规格的速度递增。玻纤行业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模式,尤其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

3、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推动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要引进、消化吸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及装备,克服一切阻力,建设行业示范线,提高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在积极做好GMT、LFT、LFT-D等成型工艺及装备的完善及推广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CFT)的拉挤、缠绕、压制成型工艺及装备研发,取得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

要加大对热塑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确保优质的热塑增强原料供应,改善热塑性树脂体系,配合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需要。

要在完善生产技术的和提升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船艇、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等,扩大市场规模。

4、积极扩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未来重点培育市场包括:

风电用复合材料

中国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对绿色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部署政策,包括下方风电项目审批权,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电网企业接纳风电,探索风电供热、风光互补并与火电打捆跨区域远距离外送,以及启动海上风电等,将带动风电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汽车用复合材料

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当前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轻质材料,包括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设计自由度高等诸多优点,已被国外汽车工业证明为汽车轻量化的最好解决方法。

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其在制品轻量化、资源综合利用等人类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及建筑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电气绝缘用复合材料

随着全社会对于工业智能化的重视和发展,其对于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精密控制仪表的需求也将不断的升级和扩大,带动相关复合材料制品发展。

农牧养殖用复合材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当前热点。由于其涉及面广,非常值得进行相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如畜牧养殖地漏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措施建议

1、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传统产业均要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对此,美国推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 “工业4.0”战略,中国也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15”发展战略,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启动。作为传统行业,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行业必须积极主动迎接此次工业变革,尤其是要借助工业智能化,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工厂。一方面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控制,通过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整合物流资源,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物流。

2、积极开展重大工艺技术与装备突破

热塑性复合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在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拓展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实施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研究和突破。

要联合上游玻璃纤维、热塑树脂,下游复合材料,以及成型装备生产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研究。尤其是要通过协同配合,积极探索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拉挤、缠绕及压制生产工艺,实现相关装备的国产化,突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瓶颈。

同时,在推广普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基础上,探索复合材料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物流,不断提升复合材料机械化、自动化成型比例,进而实现行业产品结构、产能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积极做好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

要主动实现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对接,跟进下游产业转型发展及其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对于个性化需求较高的中高端客户,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发展动向,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进而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新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积极引导开展应用创新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材料应用创新是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代用材料,必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应用。要主动引导,积极开展纤维复合材料在新领域内的应用创新,进而不断拓展新市场和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4、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经营

做好企业生产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能源、环境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要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节能环保问题,确保行业发展不会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原料、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产品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引导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尤其是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开大企业的规模化竞争,避开其它企业的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彻底甩开低成本竞争市场。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中小企业也可赢得大企业的尊重和重视,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大企业发展。

5、做好节能减排,发展纤维复合材料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复合材料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产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增多,另一方面是生命周期结束、丧失功能的复合材料制品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展和市场扩大。因为人们对于不可回收材料,正在逐步敬而远之。国外企业对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或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

1、能量回收方式——焚烧,又分为液体床技术、旋转炉技术和材料燃烧技术等。

2、化学回收方式——热解,即将复合材料废弃物在无氧情况下,利用高温(不燃烧)变成一种或多种物质。

3、粒子回收方式——粉碎,即直接将复合材料废弃物粉碎后碾磨成细粉,重新利用。

6、积极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增强行业协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为行业争取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具体包括:

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研究,明确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级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编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

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在做好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在复合材料行业进行准入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准入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大局观,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行业转型升级,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秩序。

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争取出台鼓励政策与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玻纤深加工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引导玻纤制品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纤维复合材料进出口税目税率的出台和完善,鼓励高附加值复合材料制品出口增长。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为导向,将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订与市场自主制订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现有标准的内在和应用性能指标,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加快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出台,保障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积极通过重视与发展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协会标准,将部分先进企业产品指标上升为行业标杆,有利于引导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努力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国际话语权。

7、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均已实现了产量世界第一,受到世界关注。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国内产能也将逐渐从外贸出口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未来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并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必须由外贸出口,转为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海外投资,企业产品可以减少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的几率,更直接便利地进入当地及其他海外市场,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份额占有率,使企业产能可以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得以更合理分布。同时,通过实施全球化发展,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树立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7.“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七

为加快皮革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引导皮革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 主要成就

1.行业经济运行平稳。

截止2015年底, 全省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96个, 从业人员12万人, 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8.74亿元 (全国排名第六位) 、利税总额93.04亿元、利润总额55.97亿元、出口交货值139.9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39%、0.11%、-1.31%和23.08%。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皮鞋产量1.97亿双, 居全国第四位;轻革0.54亿平方米, 居全国第四位;皮革服装产量149.92万件, 居全国第七位;毛皮服装产量21.73万件, 居全国第八位。

2.产品质量、品牌稳步提升。

“十二五”末, 我省皮革行业产品质量水平逐步提升, 国家、省抽检中主导产品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整体呈下降趋势;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 山东名牌29个、省著名商标43个, 国家免检产品20个。

3.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

皮革行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企业围绕主导产品高度聚集, 形成了上中下游产品相互配套、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占当地经济较大比重的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末, 共有高密、蓝村、沂南3个国家级鞋业基地和莱阳省级制鞋基地, 文登、临沂开发区2个国家级毛皮基地和沾化制革工业园区, 其总产值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4.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有序推进。

越来越多的制革企业利用国家政策, 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 淘汰落后生产线, 通过采用清洁化生产技术, 采取集中生产、统一治污、中水循环使用等措施, 节约了水资源, 减少了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不断更新升级环保设施, 提升污水治理技术, 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十二五”末, 我省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全部建有污水处理系统, 90%以上的制革废水做到了达标排放;大部分制革企业已经开始采用节水工艺, 皮革生产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状况明显改善, 全省已有近20家企业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环保核查。

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行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加大, 领军制鞋企业积极建设鞋类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率等措施实现平稳发展, 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产品结构得到调整, 产品技术附加值得到提高, 产品花色品种进一步丰富。制鞋自动化设备更新步伐加快, 由机械化向智能自动化转变有效的缓解招工难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科技创新, 机器换人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动力。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企业参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标准的制修订, 并开始主导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十二五”末, 全行业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 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6.配套产业逐渐壮大。

随着各地专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大专院校皮革专业的建立, 现已形成了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人才培养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整体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 完整的产业链成为行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最重要的优势。鞋材配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引进适用欧标、美标的鞋材检测设备, 通过研发功能性鞋材, 不断提高皮鞋的舒适程度及科技附加值, 推动了我省鞋材产品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迈进。国产皮革化学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皮革制品、毛皮制品和鞋用原辅材料不断向功能化、绿色化、时尚化等方面发展;鞋机和制革机械也有显著提高, 为皮革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二五”期间, 毛皮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水貂、狐狸、貉子取皮数量整体呈较快增长, 2014年分别达到5000万张、478万张、310万张左右;山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皮养殖加工基地。

7.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

我省皮革行业信息化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 为企业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宝恩集团初步建立起了以ERP为基础、MES及销售管理为辅助的集团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 从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综合集成;金猴集团实现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管理, 减少了库存风险, 节约了资金成本, 缩短了产品设计和生产周期, 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市场需求萎靡、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 皮革行业形势严峻。

1.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省皮革行业整体发展仍然存在发展理念提升不足, 创新驱动不强, 结构亟待优化, 知名品牌少, 行业整体经营难度不断加大等主要问题, 设计研发、先进装备、新材料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产品设计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 企业多采取贴牌加工方式, 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2.综合成本上升、产量下滑, 竞争力受到挑战。

行业中多数中小企业存在抵押担保难, 融资成本高, 资金压力大, 出现一些企业长单不敢接, 有单子没法做的情况。内销市场受终端消费不景气、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店面租金持续上涨的压力, 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加之汇率升值, 主要竞争对手与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之间更多贸易自由化协议的签署, 皮革行业向境外转移的趋势开始显现, 部分国际采购商逐渐将低端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皮革行业生产制造传统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受到挑战。

3.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清洁化生产水平还需提高。

环保法规日趋严格, 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加大, 特别是以往注重末端治理的制革企业, 虽然能够做到达标排放, 但环保投入逐年大幅增加, 企业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问题依然是制革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含铬污泥、含铬皮革碎料被列为危险废弃物, 需要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 而资质审批难, 获批企业少, 严重影响了含铬皮革碎料的资源再利用。

4.对新兴渠道驾驭不足, 部分企业受到冲击。

伴随着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的变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正在重塑消费渠道和消费模式, 企业优化整顿营销渠道建设将是发展的主流, 针对消费市场的多样化、智能化、差异化营销, 而电子商务、微营销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普遍化, 但由于部分企业对新兴渠道驾驭不足, 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传统渠道业绩大幅下滑, 难以盈利。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动力转换期、增速换挡期, 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是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期。

(一) 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当前, 世界经济已进入转型调整期, 全球处于摆脱旧增长、重构产业结构新时期, 世界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引擎, 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要素流动、治理变革,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新常态”。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加大, 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加强,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创新能力不足, 原有的成本优势和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 支撑皮革行业高速发展的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常态下, 皮革行业已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皮革行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二) 世界制造业格局重构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现象突出, 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 双重挤压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多国已经制定制造业或工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和规划, 我国也已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 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这为皮革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当前, 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的重要节点, 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 是皮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 绿色低碳环保和清洁生产推动皮革行业转型升级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 坚持环保、清洁、低碳、安全发展,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力增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 企业更加注重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 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确保全产业链的环保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以加快皮革行业转型升级为重点, 以提高皮革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不断拓展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皮革行业的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皮革产业发展方向, 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安全”发展战略, 推进皮革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科技、品牌、管理、服务、营销模式进行探索实践, 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能力与制造水平。

3.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提升要素质量, 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综合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 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突出行业特色, 集中资源, 优先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新、精、特产品。

(三)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稳定出口和扩大内需, 稳步提高皮革行业产销量, 效益明显提高。到2020年, 全省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利润年均增长不低于2%, 利税年均增长不低于3%。

2.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政策扶持、行业组织促进的创新体系。到2020年, 全省皮革行业新增行业技术研发平台4个,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个。

3.绿色制造取得实效。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比“十二五”末期争取提高10%, 主要污染物COD排放和氨氮及废水排放争取连年减少, 基本实现固废无害化处理;提高含铬污泥资源再利用率和含铬边角料的资源再利用率。实现生态制革, 启迪皮革制品行业设计创新, 制造时尚制品, 引领行业努力打造绿色皮革产业。

4.质量品牌效益显著提高。企业品牌建设成绩明显, 企业差异化定位更加清晰, 产品档次及品牌包装明显升级。到2020年, 山东名牌产品新增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新增4个。

5.特色区域建设稳步提升。行业现有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级和省级皮革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 业态布局更加完整, 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 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 国家级产业集群新增2个, 省级产业集群新增3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以提高皮革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 重点发展高档皮革和中高端皮革制品, 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一) 重点发展制革业 (含毛皮、裘皮革)

制革是皮革行业的基础, 继续利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 在《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的指引下, 改革传统的制革工艺, 创新清洁生产技术, 引进信息化管理体系, 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档鞋面革、高档服装革、汽车座垫革、家居装饰革, 注意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下游产业的需要开发更多花色品种, 适应个性化皮革制品市场的需求, 优选皮革化工材料和环保装备, 实现行业节能减排任务。发展毛皮经济动物饲养及毛皮加工业, 推广新型染色助剂, 提高染整技术、加工技术。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鼓励企业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 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保持行业出口总额每年平稳增长。重点扶持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

(二) 重点发展皮革制品业 (制鞋、制品)

皮革制品行业作为皮革产业链的主体, 以创新设计为抓手, 运用时尚创意与传统文化打造“时尚流行元素与企业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的时尚品牌, 重塑工匠精神, 创造卓越产品, 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附加值,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成本持续走高、价格相对低廉的竞争压力下, 把握机遇, 抛弃低端制造, 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 坚持创新、优质, 创建自主品牌, 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打造先进智能化企业。

推广穿用舒适性技术在鞋类产品中的应用, 并适应市场新需求增加健康性、功能性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加强高品质鞋用无毒粘合剂研发应用。应用和开发制品及箱包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推动制品、箱包业信息化, 将信息技术导入制品的设计和制造, 提高产品性能和附加值。重点扶持技术开发能力强,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小企业。

(三) 重点优化升级配套行业

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材辅料等配套行业是皮革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发展与皮革主体行业密切相关。皮革化工要坚持朝绿色、生态、无害化的方向发展, 以创新驱动促进新产品上水平;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材辅料要提高创新设计、加工制造水平, 并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为制革、制鞋、制品行业提供智能化、高精度的机械设备及中高档五金配件、装饰件和材料。

(四) 重点建设皮革特色区域

提升行业现有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加强对现有皮革产业集群的前景规划, 对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加强指导和支持, 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搞好中国制鞋业基地高密、蓝村、沂南和中国毛皮基地文登、临沂开发区的建设, 以产业链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以园区为载体, 影响和带动其他企业合作配套, 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相互配套协作、上下游链接紧密的产业组织体系;立足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引入新功能,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 分类引导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增强产业集群之间互动, 共同推动皮革特色区域优化升级。

(五) 重点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以“互联网+”为助推器, 促进皮革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广应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技术, 制革企业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加料、加水、PH监测和转鼓转动、剖层、测色配本、涂饰、皮革切割以及能耗、污水、污泥的数字化检测和监控方面的应用;制品企业积极采用3D打印等研发手段, 提高设计研发响应速度, 减少设计研发中的物料消耗;优先针对劳动力需求大、环保要求高的重点工序, 加大先进适用自动化及智能设备引进力度, 率先实现关键岗位生产自动化, 在此基础上, 全面提升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水平;大力推广3D设计, 积累标准部件设计数据库, 引导企业尝试虚拟订货;采用3D打印等研发手段, 提高设计研发速度, 减少设计研发中的物料消耗;实施一批效果明显、带动性强的自动及智能生产线重点项目, 树立一批企业典型, 推动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提升。

(六) 重点建设皮革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利用“山东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皮革清洁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重点解决制革含铬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突破制革行业发展瓶颈;重点在功能鞋研发、个性化定制和信息化的融合、绿色化工产品等技术领域突破创新。将皮革行业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纳入相关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 通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家级、省市皮革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鼓励协会、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建立皮革技术创新联盟, 为行业搭建技术支持、支撑与服务的平台。加强皮革行业基础理论研究, 实现工艺技术、设计、环保、新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以解决现存技术成果因缺乏工程化平台造成转化率低的问题。鼓励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 吸引外资, 加速技术引进及技术改造, 向规模效益型、技术先进型企业发展, 形成一批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公司集团。

(七) 重点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

落实《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制革行业节能减排路线图》, 上下游联动, 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按照集中制革、统一治污、市场运作、在线检测的科学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清洁化生产、节水工艺、无铬鞣技术、皮革绿色化学品的应用, 不断推进绿色产业步伐;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 减少污泥的产生量;有效规范和指导污染治理工作,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升发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创新力度, 提高行业科技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政策扶持、行业组织促进的创新体系。促进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 发挥产学研结合作用, 解决企业生产过程遇到实际问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行业设计大赛、技能大赛, 培养皮革技术、设计、营销、管理人才, 培训专业技术工人, 提高全行业整体素质;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 消化结构性过剩产能, 切实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建立科学标准体系, 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结合标准化改革工作的新趋势和行业发展的新特点, 筹备建立山东皮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协助建设沂南“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统鞋工作组”, 强化我省皮革行业标准组织、标准体系建设, 做好标准咨询和宣贯工作, 推进标准执行力度, 为我省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和标准化工作在国内地位的提升而努力。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参与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 将产业优势固化为标准优势, 突破技术壁垒, 实现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

(三) 提高办展水平, 打造品牌展会

把“青岛国际皮革、鞋类及制鞋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临沂国际毛皮产业交易大会”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 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 强化高端引领, 增加科技含量, 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国内知名度。完善办展机制, 创新招商招展模式, 发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积极作用, 着力引进代表我省皮革行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 吸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采购商, 促进参展产品的交易与出口。学习借鉴国际会展先进管理经验, 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 增强展会的市场开发与运营能力。

(四) 创新营销模式, 完善国内外、线上线下市场体系

鼓励加工企业与现有市场营销企业嫁接, 营造市场流通新模式, 加强信息反馈, 降低营销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拓展内销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际知名皮革专业展览, 扩大对外影响,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扩大中高档市场占有份额;鼓励企业学习国际贸易规则, 融入当地加工及营销渠道, 创造双赢贸易合作模式, 努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鼓励零售企业积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线上销售,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 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 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加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打造完善的市场体系。

(五)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皮革产业

落实《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制革行业节能减排路线图》,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加强清洁制革和毛皮加工工艺研究, 提高污水末端治理水平, 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 减少污泥的产生量, 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水资源, 不断推进绿色产业的步伐。加强对皮革产业环境治理的监察力度, 呼吁政府在环保治理资金上给予扶持政策,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皮革绿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六) 强化协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现行业良性发展

8.“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八

“十三五”规划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导的转型,不仅将为实现7%左右的经济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还会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创造有利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和下一步走势,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地见效,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平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

养老基金开展市场化投资,对中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所以股市的波动也好,或是基金进入市场是否为了所谓的托市、救市也好,这都不是基金的功能和责任。重要的是保证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

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发展的水平逐步向中高端迈进,结构调整优化表现出好的势头,发展的动力也在进一步培育和集聚,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的预期。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主席龚方雄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修改与讲评下一篇: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