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

2024-09-21

少年闰土(精选10篇)

1.少年闰土 篇一

《少年闰土》教后反思

一、同课异构,解读增值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与创意,听见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

三月份,郭老师布置了任务,师徒同课异构《少年闰土》,以展示不同的文本解读,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对我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自己是否是那其中之一,能否从文本中解读出新的创意。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看瓜刺猹和沙地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在写作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物的特点,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这几件事,反映出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介绍四件新鲜事,雪地捕鸟抓住动作描写,瓜地刺猹是以对话形式介绍,而且详略不同,突出重点。于是教学目标便由此产生:

1.学习用小标题概括几件事情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同时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在聆听各自的教学后,互有启迪,共同促进。果不其然,四位老师上课,虽说能力有高低,见解有深浅,但通过这次活动,产生了“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让我们在比较中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二、思维碰撞,完善教案

课后,大家一起对这节课的最终设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连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看着大家都沉浸在火花的碰撞过程中,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为了使这次活动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就要确定活动主题是什么。经过大家的讨

论,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语言转换”上。因为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

确定了主题,那么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再读文本。《少年闰土》一课,其中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希奇事,而这四件希奇事中“瓜地刺猹”出现了两次。一次以“我”脑海中浮想的画面形式出现,另一次则是闰土讲述给“我”听的,以对话形式出现,两次出现的形式不同。那么可否以学习“瓜地刺猹”为突破口,感知“瓜地刺猹”从讲述到画面的转换形式,从而让学生进行其他三件事情转换成画面的训练呢?

大家反复斟酌文本特点,搭建学习的平台,探讨教学细节,新教学设计渐渐清晰。新设计以体会闰土生活的美好为依托,以“瓜地刺猹”的语言转换训练为抓手,注重学生言语实践,着眼“言意两得”,可以说它是我们大家智慧的结晶。

三、展示吃力,心存疑惑

可是就是这么一份几近完美的设计,却还是让我觉得力不从心,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诸多问题:

片段一:带着惊险、刺激、紧张的感觉读一读闰土的话。

整个课堂中,“瓜地刺猹”的教学显得拖沓,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体会瓜地刺猹的惊险、刺激,一直是以旁关者的身份在学,因此闰土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朗读不丰满,导致学生体会“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不够深刻,读的层次没有提升。这是整节课的最大的一个失误,导致下面的环节不能有效地进行。

片段二:当学生品位了少年闰土基于切身体会的声情并茂的描述,进行了有感情朗读训练后,教师有感情地描述并媒体出示:

听着闰土说“月亮地下”,我想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听着闰土说“你听,啦啦地响了,那是猹在咬瓜了,你变捏了胡猹,轻轻地走去”,我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听着闰土说“这畜生很伶俐,反从胯下窜了”,我想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原本想通过教师的描述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明白脑海中的图片是由于闰土的哪些描述而产生的遐想,为下面的仿写做准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一部分的铺垫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从叙述转换成画面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还是模糊不清。

片段三:当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我直接让学生进行仿写:

一个介绍、一件事情就是一幅图画。同学们,其实不仅仅是“瓜地刺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观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学着“瓜地刺猹”的样子,选择其中一件事情,把它转化成一幅图吗?把事情的场景和动作描写清楚。

话音刚落,学生就在下面发难了:“该怎么写呢?”呵呵,看来这节课的最终仿写目标没有有效地落实,整节课自己的感觉也只是把整个教学过程给走了下来而已。可是为什么这么一节教学设计几乎完美的课,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呢?

四、痛定思痛,豁然开朗

课后,张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你们知道为什么框架结构清晰,但是细节却不饱满吗?那是因为你们在上课的时候只是为了走过程,为的是自己上课,怎样使自己更出采,根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设计是为了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使其成为学生的脚手架„„”

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一怔,回想起每次的试教,因为时间不够师傅所说的话,“瓜地刺猹这部分上得拖沓了,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件事情的惊险、刺激、紧张就可以了,为下面的比较品读和仿写做铺垫„„”现在想来其实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何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让学生品位少年闰土基于切身体会的声情并茂的描述,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这幅画面是如何转换而来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仿写,把其他的三件事情转换成画面。而我呢,就是像张老师所说的为了走过程,为了上课而上课。如果在每个过程中,我为孩子们着想,尽量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脚手架,那么学生就会学得轻松许多,课堂就会呈现出令一种效果。

闰土讲述地津津有味、有声有色,而“我”由于是少爷,生活空间非常的狭窄,因此对这种生活没有体验,在闰土的讲述过程中,“我”是非常的羡慕和向往。以至于多年之后,想到闰土“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么一幅“瓜地刺猹”图。因此品位对话,仅仅只要让学生体会到闰土讲述地生动,而“我”听了闰土的讲述后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就足够了,那样课堂也不会拖沓,为后面的防写也能够留下充足的时间。当发现孩子们朗读不到位时,如果链接闰土讲述的有滋有味,是源于乡村生活的接触,那么朗读就会更加的饱满。当学生品位了少年闰土基于切身体会的声情并茂的描述,进行了有感情朗读训练后,把教师的有感情地描述改成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教师有感情叙述前半句,后面由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相信会使孩子们更清楚叙述到画面的转换是如何而来的。当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先以“雪地补鸟”为例,进行点拨,为下面的防写作好铺垫,相信效果便会不同:

闰土说——下雪了,我似乎看到——

闰土说——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我似乎看到——

闰土说——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似乎看到——

不需学生回答,让学生产生愤悱状态,急于表达,相信结果便会水到渠成。

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节课的前后是贯通的,环节之间是相互铺垫的,学生知识的习得需要台阶,如果中间某个台阶出现了问题,那么必将导致其他环节不能有效地实施。同时,上课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上课,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虽然这是一堂失败的课,但我却在这一次活动的历练中,受益匪浅。“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感慨万千,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地进取。

2.少年闰土 篇二

(师课件出示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徐俊, 字沐修, 号栖心斋主, 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师动情诵读《我想》片段:“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 望———蓝天是我的课堂。”在课堂里, 我看见了30朵云彩, 30朵云彩, 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 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 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到教室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 在阳光下成长。

师:好的, 一棵大树。蓝天是我的课堂, 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 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里的吗?

生:《我想》。

师:课文当中是这样写的。 (出示课件《儿童诗两首·我想》) 我们唱和一下, 一唱一和, 我一

唱, 你们一和, 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 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 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师:真好, 我真的非常喜欢你们, 你们帅呆了。童年是最美好的, 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谁来读? (大屏幕出示)

生:童年呵! (师指出“呵”读na)

生:是梦中的真。

师:我的童年, 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 但那梦却是真实的, 想起来令人心醉, 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现在就是美好的童年时代, 美好得像梦一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之前, 课堂便有了浓浓的味道。首先, 课件首页是徐老师的简介加照片, 以三味书屋为背景, 中装折扇的徐老师潇洒儒雅, 边上注着一行小字:“徐俊, 字沐修, 号栖心斋主, 别号横舟子, 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次, 学习资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份教案, 这两份教案的呈现, 徐老师一定做过很多次思考, 5次, 10次, 甚至更多, 在许许多多的思考中, 他最后择取了这两份呈现在我们面前, 努力、严谨、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动。再次, 课前有几分钟的诗话酬唱, 美的嗓音、美的诗歌、美的互动, 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诵, 给人梦一样的感觉。】

一、破题开篇

师:今天的语文课, 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关于童年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 强调“少年”, 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 (重读“少年”, 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 不是中年闰土, 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少年闰土。

师:很好!再请两位孩子来读读。 (生读题) 还有一种读法, 强调“闰土”这个人, 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 (重读“闰土”)

师:很好, 少年闰土, 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少年闰土。

师:好的, 不要咬牙切齿的, 再读一遍。

生:少年闰土。

师:好。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儿时伙伴”“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 我们该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对, 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少年闰土”) 但是你们看, 老师为什么给这个“我”加上双引号, 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我”不是我, “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 请坐。

生:“我”不是我, 而是指鲁迅。

师:是指鲁迅吗?这个“我”, 不是指作者, 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 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因为它是自传体小说, 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 也就不等于鲁迅。

师:时间一晃, 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 脑海里有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画面。 (舒缓幽静的音乐起,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 并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 你感受到作者回想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赶紧打开课文纸, 找找这段话, 静静地去读这段文字, 把你的感觉批注在边上。 (生默读, 写批注。) 这里面有思念、向往的感情, 还有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留恋的感情。

师:对。对逝去的童年伙伴留恋的感情。还有吗?还有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是的。一种怀念的感情。写下来, 写在课文纸旁空白处, 做好批注。 (生批注, 师电脑批注。) 再读到这幅画面时, 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 (音乐起, 指名读。)

(生动情接读)

师:是的, 在记忆中, 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往事。来, 你读———

(生动情地读)

师:是啊, 这个美好的夜晚, 有一轮金黄的圆月, 还有那猹, 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起———定调、立意。徐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题的两种读法选择中明白, 要强调“少年”闰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人公的时候思考文本介绍“我”为什么加引号, 因为这是小说中的人物, 不是作者鲁迅。这篇文章虽然经典, 但毕竟和学生之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距离。如何用文本的魅力化解这种距离感呢?徐老师选择了用“读”立意。他用课件出示画面, 配乐中唯美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基调。徐老师用那份追忆、那份怀念, 把学生的心与文章与课堂融合了, 课文的立意也有了, 一个学生一下就回答出了“思念、向往”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认识闰土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 (切换课件, 出示画面)

2.浏览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 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 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是些什么事呢?不着急说, 再浏览一下课文, 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 师巡回关注。)

师:提示一下, 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师:好, 来看一看,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 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就讲一件事。

生:“我”看到他在抓鸟。

师:他在抓鸟。没错, 抓鸟这事儿没错, 但是,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一个概括性强, 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思考)

师:你们想, 在哪儿抓鸟?

生:他在沙地上抓鸟。

师:在沙地上。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 这儿是———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雪后的沙地。

师:对了, 雪后的沙地。怎么抓鸟?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罩。来, 你来写一下。

(生板书“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 读一读———

生:雪地缚鸟。

师:雪地缚鸟。“缚”这个字很难写, 他能写出来, 非常棒。再看看课文, 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对了。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 (读) 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 不是鸟。文中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用“罩”字。这个“罩”字很有意思, 你看, (板书“罩”) 上面就是一个器皿, 是一个罩子, 下面一个“卓”。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海边捡贝壳。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

生:可以, “海边拾贝”。

师:写上去。

(生板书)

师: (在文档中插入批注) 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 用的动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 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 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 注意音韵。你觉得“海边拾贝”这件事哪里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 很丑。

师:还有什么事儿?接着来。

生:夜里刺獾 (ɡuàn) 。

师:那个字读獾 (huān) 。是夜里刺獾吗?可不可以表示得更准确一点?自己再想一想。

生:夜里刺猹。

生:瓜地刺猹。

师:写到黑板上去。

师:为什么我会选她这个答案呢?

生:因为她把面积缩小了, 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 在干什么, 讲得很清楚。

师: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生:吃西瓜。

师:吃西瓜这事其实跟哪件事是一起的?

生: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 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 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对了, 是会跳的鱼。“我”觉得这种鱼特别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 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有两个字特别有意思, “潮汛”这两个字, 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 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 潮涨在前, 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 朝是早晨, 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 汉字多有意思。

【点评:承———演奏、合作。在整体感知部分, 徐老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指导批注, 渗透学法, 归纳课文”的环节———当“我”回忆儿时记忆中的闰土时, 还有哪些稀奇的事呢?这样的设计, 不仅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更借助师生合作指导了批注阅读的实践, 将学法渗透其中。这正是汪潮教授点评时所说的“环节上的大气是教学的大智慧”。课堂上, 关于“潮汛”, “瓜地刺猹”与“夜里刺猹”, “拾贝”与“捡贝”, “罩”与“缚”的区别等, 让学生亲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四、披文入情

1.发现问题

师:现在, 同学们再来看一看, 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 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有个问题。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 而不是“我”的事, 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 在“我”的梦想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 文章当中, 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事儿。可是先看题目, 文章应该是写什么的?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 对于“我”来说, 在见到闰土之前, “我”看到过这些事儿吗?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

师:对于“我”来说, 都是新鲜事。 (板书:新鲜事) 都是怎样的事儿?还有一个词, 都是———

生:稀奇的事儿。

师: (板书:希奇事) 这个“希奇”的“希”, 我们平时是怎么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 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 用的是近代白话文, 我们现在用的是“稀少、稀有”的“稀”, 这个修改是有道理的。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 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 自己快速浏览, 看看人跟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这当中有一句话。

(师课件出示文本: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 闰土在海边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无穷无尽。你从这儿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儿呢?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你看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四件新鲜事儿、稀奇事儿, 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师:对, 闰土心里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板书:无穷无尽) 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 (课件出示插图:闰土和“我”) 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

师:对了, 课文里说闰土脖子上戴着———

生:银圈。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那个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 是怎样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划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主人公一些新鲜事儿。

师:嗯, 讲得非常带劲儿。很好。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 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 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 哪一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 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 开始吧。

(生找句子, 自由练说。)

3.交流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 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 (指名交流)

生:月亮地下……

师:讲得真好 (掌声) , 不仅讲得好, 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有哪些不一样?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省去了, 真好。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生: (屏幕出现改写后的文本) “晚上, 我和爹管西瓜去, 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一个字。 (板书“奔”) 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bēn。

师: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 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 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简短?

(生答)

师:自己再读读看, 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

师:发现了没有, 为什么句子都这么简短?

生: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 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 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句子如果拖沓, 那么长, 有没有紧迫感?

生:没有。

师:你来读一读。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师:来, 一起讲讲这个故事, 紧凑一点。

(生齐述故事)

师:为了讲得生动, 有些句子尽管中间没有标点, 讲到紧张、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有一些节奏变化。 (范读) “这畜生很伶俐……奔来。”“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关注“听”“啦啦”“咬瓜”等几个吸引人的关键词) 我们再来试一试, 注意停顿。

生: (齐) 月亮地下……油一般的滑。

师:通过节奏的变化, 就说出味道来了。这里把猹称作什么?

生:畜生。

师:这个字是一个生字, 上面是一个———玄, 下面是一个———田, 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 (板书“畜”字的象形字) 生在野外的动物叫———畜。

【点评:转———高潮、冲突。学生响亮地抛出了疑问:为什么课文不写闰土是怎么样的, 而是写了那么多闰土跟我讲的事?徐老师机智地用了一个“为什么”将学习的“球”踢回给了学生: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去写事, 而且是闰土讲述的事。学生凭借文本展开讨论、研读。“瓜地刺猹”这一部分课文的研读, 以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文本短句的特点, 进而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环节中, 徐老师将善于朗读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加重要的是, 让学生读得酣畅淋漓、入情入境, 读出那份惊讶, 那份感动, 那份亲切, 水到渠成地得出“因人写事”“以事写人”的写作手法。更高明的是, 徐老师活用课文插图, 让学生更加立体地认识了作者笔下的这个会讲故事、脑子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儿”的闰土。】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 闰土在说这件事的时候, “我”感觉非常的———

生:好奇、憧憬、向往。

师:但是在文章的另一个地方写到“看瓜刺猹”这件事儿的时候, 你看, 对比文本。 (出示第一自然段) 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如果刚才的是紧张、刺激的一件事儿, 那么, 这里更多的是在写人, 是吧。这就是同样的一件事儿, 心情不同, 感受也就不同。像这样的写法, 在鲁迅的文章里有很多。后边还有一件事写雪地罩鸟, 在另外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写到了, 大家课后可以找来比较一下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

师: (指板书) 我忆起闰土的时候, 想起了这么多——— (生:新鲜事。) 想起了这么多——— (生:稀奇事。)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

生:闰土。

师:对, 这些故事都是闰土给他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人, 也就没有这些事儿。回忆的文章往往都是因人写事。看似写事, 其实是在写人, 因人写事啊! (板书:因人写事) 可是这篇文章除了这些事还有许多文字, 那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下节课再带你们深入地学一学。

师:下课。

3.少年闰土 篇三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问:“作者为什么要抓住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教师就可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开展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得到辩证的统一。

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教师可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学生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学生们谈体会,并可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二、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应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只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品味、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从而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这样一引导,学生就有路可寻,有事可做了。

三、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少年;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江南海边农村少年。

其次,教师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教师为模特,把教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出来。

四、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超越文本在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学了一篇课文,要善于将问题有目的地延伸开去,挖掘一些不易被发现而又十分有价值的内容,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课文,不同学生有自己的感悟:

生甲:闰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又不用上私塾,真是快乐无比,我太羡慕他了!

生乙:鲁迅在这‘四角的天空’里,经过先生严格的教育,以及他自身刻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也没什么不好!

生丙: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小时在课桌上刻‘早’字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的事。

生丁:少年鲁迅在“四角的天空”里学到的是书本中的内容,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使他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逊色多了。看来,光有新鲜事,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

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感悟到在课堂里,既要有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要有对“四角天空”以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作深入的探究,这样才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4.少年闰土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2、通过学习“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儿”四件事,体会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特点,并感受“我”的情感的变化。

3、初步感受鲁迅作品中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儿”四件事,体会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特点,并感受“我”的情感的变化。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闰土。(板书:闰土)谁还记得闰土长什么样?

先回忆一下,然后再说一说。

生:他长着一张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师:(板书: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银圈)这样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作者也就是“我”(板书:“我”)非常喜欢(板书:喜欢)并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每当提起闰土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幅“看瓜刺猹”图,让我们齐背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闰土是用什么魔力让“我”如此喜欢他的呢?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少年闰土》(板书课题)

二、深入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6---16自然段,想一想:在这一部分中,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用四五个字概括一下。

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这一部分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分别是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捡贝壳和潮汛看跳鱼。师:(板书: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捡贝壳、潮汛看跳鱼)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么多新鲜事中,哪一件事给作者留下的记忆尤其深刻? 生:看瓜刺猹

师:好!咱们就先来学习看瓜刺猹这件事。同学们先看一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呢?

生:我认为8---13自然段写的是看瓜刺猹这件事。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在这件事中闰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一说从哪体会到得?(指名读课文)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在这件事中闰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体会到的? 生甲:我从“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闰土是一个很勇敢的少年。(板书:勇敢)

生乙:我从“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闰土的机智。(板书:机智)

师:看瓜刺猹这件事对闰土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少爷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甲: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惊险的。生乙:我认为在“我”心中应该是刺激的。

师:那你们想一想:闰土会用怎样的语气讲这件事?而“我”又会用怎样的语气问? 生:我认为闰土应该是有声有色地讲,而“我”会很好奇地问。师:请同学们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然后老师再找一组读给大家听。生:练习朗读,之后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啊,早已飞到那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们再次看一看那幅瓜地刺猹图吧!引背:在深蓝的天空中······ 师:小小的看瓜刺猹这件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机智勇敢的闰土。那其他三件事会让你们认识到什么样的闰土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来自学其他三件事,然后交流汇报。生:自学其他三件事。

师:先学到这,谁来说一说,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你认识到了怎样的闰土呢?从哪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扫”、“支”、“撒”、“一拉”这些动作让我觉得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板书:聪明能干)

师:是呀!多聪明能干的闰土,在海边捡贝壳和潮汛看跳鱼的故事中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一说。

生:闰土知道那么多种贝壳,还知道跳鱼儿,所以我觉得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少年。师:闰土给“我”讲了这么多事,“我”又有什么感受呢?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找的是第14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闰土的敬佩之情。师:(小黑板出示第14自然段)“素不知道”中的“素”是什么意思?谁再来体会一下这句话?

生:我觉得素不知道中的“素”是从来的意思,体现了“我”对闰土的羡慕与敬佩。师:除了这一自然段,你还可以从哪个自然段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生:我找的是第16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将闰土与“我”以前的朋友进行对比,体现了“我”对闰土的敬佩之情。师:(出示第16自然段)谁来理解一下“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样的?然后抓住带点的词语,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认为“四角的天空”就是形容庭院深深,四面高墙耸立,这四面高墙上的就是四角的天空。从这一自然段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敬佩。

师:是啊!这些看也没看过,听也没听过的稀奇的事,足以让“我”产生对闰土的敬佩之情。让我们带着对闰土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师:(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年过完了,闰土要回家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伙伴就要离开了,“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我”此时的心情是对闰土的怀念。

三、课堂总结

师:回顾课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将闰土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闰土对我来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朋友,他长着一张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银圈,我非常喜欢这个可爱的小伙伴,而且他给“我”讲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捡贝壳、潮汛看跳鱼这些“我”从来没经历过,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听说过的稀奇的事,是“我”将闰土这一形象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令“我”佩服,让“我”怀念。让我们再来重温一次作者脑海中的那幅“看瓜刺猹”图吧!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

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鲁迅先生的原著《故乡》,看看30年后的闰土有什么变化。

五、板书设计

26、少年闰土

“我”

喜欢

佩服

怀念

闰土 紫色圆脸 头戴毡帽 颈套银圈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捡贝壳————见多识广 潮汛看跳鱼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5.《少年闰土》读书笔记 篇五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害羞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但由于少年闰土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现实中的环境已相距甚远,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解。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吗?”“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在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灌)。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腿……”

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情趣,课文通过“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语句来表现少年闰土的外貌。让人加深理解他的形象特点:年少、健康、生活在海边,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少年,家里还比较迷信等等情况。

课文通过作者与闰土相见,了解到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通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剌猹、看跳鱼儿等动作,让人进一步理解闰土的思想性格特点——天真活泼、知识丰富、聪明能干。

6.少年闰土 篇六

家义德

【内容简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因此,这一段应作重点分析。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本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设计理念】

1、注重以读为主。本节课采用较多形式的读,其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是希望通过读,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促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与教材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知识积累。读一篇文章能读懂是目的之一,但重要的是要把知识进行积累达到运用,因此,教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背→仿写。就是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运用。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的总目标,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直奔中心,围绕中心学习四件趣事,最后又聚焦到中心句。

4、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看法之后,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长文章的概括能力。

5、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的延伸。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只是一篇。【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11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无端、稀奇、如许”等部分词语的意思。

3、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并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1自然段。【重点难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继续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3、理解课文的第16自然段。【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

1.闰土的有关介绍资料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并试着背诵第一节。【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2、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学习,整体感知

(一)你想认识这位朋友吗?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辅助阅读:

1、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1)生读第一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2)教师点拨:A、句子中色彩的美。深蓝 金黄 碧绿 B、环境的空旷美。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试背诵句子)

2、第二句教学:(1)生读第二、三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点拨:闰土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齐读这一节。(试背诵句子)(4)看图,试背诵这一段。

3、你能学着作者的样子写写吗?仿写第一自然段的动静写法,根据《锄禾》的投影一图,写一段话。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下一节我们再与他继续好好的交流。

六、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课外查找有关鲁迅的作品,感兴趣的可先一睹为快,也可相互交流。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活泼、机智勇敢……)深蓝 金黄 碧绿

捏 刺 扭 逃

八、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时隔二十余年,鲁迅回到故乡,母亲和他提起闰土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神异的画面。(师试背第一自然段。)

2、这就是--《少年闰土》齐读课题。

3、谁来谈谈对于闰土,你了解到什么?

4、来自农村的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也让文中的我惊叹不已。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找我结识了闰土这个朋友以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课件)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重点句质疑:

1、你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有哪里不理解。

2、预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1)“他们”指谁?(2)理解:无穷无尽。

(3)看图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4)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5)闰土告诉我哪些稀奇的事?

三、研读重点段

1、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闰土和“我”说了哪几件稀奇的事?小组合作,用小标题概括

2、交流: 看瓜刺猹(找到相应的自然段)(1)(想象)你自己读读这部分,想象闰土当时讲述时是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语气?(洋洋得意、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津津有味)(2)你们能读出闰土当时洋洋得意的样子吗?(8)分角色朗读第8-13节: 读“我”的同学:你又想表现“我” 的什么心情(好奇、佩服)(9)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闰土的得意和“我” 佩服。引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10)引读:听着闰土眉飞色舞的讲述,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深蓝的天空中……”

3、就因为闰土有这么多的稀奇事,所以“我”不禁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①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②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③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 ④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⑤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4、继续交流: 雪地捕鸟:(1)找到动词

(2)你能结合这些动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捕鸟的?你们想看闰土是怎么捕鸟的吗?(师配课件)(3)朗读:有趣吗?让我们也一起享受一下雪地捕鸟的快乐。(4)是啊!捕鸟这么有趣,难怪“我”要感叹: 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交流:捡贝壳、看跳鱼儿

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和奇怪的鱼儿,这不能不让我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四、升华中心:

1、闰土只给“我”讲述了这四件事吗?你觉得闰土还会跟我说什么稀奇事呢?、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伙伴简直让我从心底里佩服。

闰土在()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

2、指导评价:

1、你填的很简洁。

2、你不仅填得准确,而且的读得也很有感情。

3、谁还能带着新中的感受把你填的内容展示出来?

3、是啊,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因为他在海滩上奔跑,在瓜田里劳动。而鲁迅呢?他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说感受)

4、感受人物性格:从“我”的惊叹中和闰土自己讲述的这些事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5、延伸拓展: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闰土 我

(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眼界狭窄)雪地捕鸟

稀奇事海边拾贝 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六、作业设计

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

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7.少年闰土 篇七

教学时旨在摈弃繁琐的分析, 重品读感悟、想象体验、美读积累。以文章开头那幅静谧灵异的画面切入教学, 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想象猜测中初识“闰土”;而后让学生初读全文, 感受文章“白话文”初期的语言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其次是重点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在读书批注、品味语言、角色朗读中丰满“闰土”;最后借助人物对话巧妙还原画面, 诵读积累, 让鲁迅笔下的这一经典画面永驻每个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读准并理解“秕谷、鹁鸪、跳鱼儿、正月、供品、五行、神佛、其间、无端、如许、希奇”等词。

2.整体感知全文, 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 感受“闰土”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所学段落, 积累语言, 永驻经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名片, 聊聊“鲁迅”。

(课前以递名片的形式让学生“隆重”地认识“鲁迅”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形式新, 效果实, 为本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一、情景导入, 初识闰土

1. 师: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跟同学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认识他吗?你们瞧! (出示课文插图, 师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 说说这位新朋友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简要说说)

2. 揭示课题:

这少年便是闰土 (揭示课题、读题) 。《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并不是鲁迅先生。

(恬静的画面, 轻缓的音乐, 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诵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而后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图中少年的外貌、神态、动作猜测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说话、欣赏画面中初识“闰土”, 起到了课才始情已生的功效!)

二、感知全文, 走近闰土

1. 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好小节。

(2) 边读边想: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学生自由读书, 师巡视并提醒:由于这篇课文写于1921年, 当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所以有很多语言我们现在读来比较陌生, 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秕谷、鹁鸪、跳鱼儿

正月、供品、五行、神佛

其间、无端、如许、希奇

自由读, 指名读,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跳鱼儿等词, 结合图片理解)

(鲁迅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语句还保留了文言文的色彩, 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语言现象。上面出示的三组词语也是各具代表性的, 第一组是难读的, 第二组是多音字, 第三组是含有文言色彩的。先让学生读准音, 再让他们提出不理解的。像“跳鱼儿”等词可结合图片当场解决, 而“其间、希奇”等词则可以随文理解。)

(2) 交流: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并上台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 把这些事都找得非常准确。闰土讲的这些事, 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就叫—— (板书:希奇事) 闰土带给我的希奇故事就这四件吗?从哪里知道?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既培养了高段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又巧妙地引出对“希奇”一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揭示, 使闰土和学生走得更近了, 可谓是水到渠成, 一箭双雕。)

三、品读对话, 走进闰土

1. 师巧妙过渡:

令“我”最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

2. 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1) 大屏幕出示对话, 学生自读批注。

你瞧, 老师把看瓜刺猹的对话都已经打在大屏幕上, 请你仔细默读, 看看哪些词句使你对闰土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些词句圈画下来, 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批注, 师巡视指导)

(2) 交流并随机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重点体会猹的凶猛、伶俐;闰土的勇敢、淳朴。

(3) 分角色朗读。

当时闰土和“我”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这两位好朋友请到现场来, 看看图再想象一下, 说说闰土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听的? (同桌分角色练读——男女生读)

(4) 引读这一段:

看来看瓜刺猹确实是一件很希奇的事,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生合作, 读出“我”的好奇、担心, 闰土的勇敢、猹的狡猾)

3. 借助对话还原画面。

听着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他说在月亮下管西瓜, “我”就仿佛看到了——;他说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我”又仿佛看到了——;他说这畜生很伶俐, “我”又看到了—— (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

(在静思默想, 圈画批注, 分享交流, 角色朗读中, 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清晰起来。最后以此处对话还原到第一自然段的神异画面, 自然无痕。)

四、美读画面, 留驻经典

(1) 感受环境的优美。

如果说闰土讲的刺猹的故事是黑白版的, 那“我”记忆中的刺猹就是彩色版的。谁来读第一句话, 让我们感受一下彩色的夜晚。 (指导读好第一句话。“一望无际”给你什么感觉? (大, 西瓜多) 还有什么感觉? (色彩丰富, 景色美)

(2) 品读少年的机智勇敢。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还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多么迷人的夜晚!少年闰土在干什么呢? (理解:其间。引导读好第二、三句)

(3) 配乐诵读:

这迷人的夜色, 这奋勇刺猹的少年, 勾成了这样一幅如此神异的画面, 难怪作者30年都难以忘怀。让我们和着音乐, 再美美地读一读。

(4) 背诵积累:

这么美的画面, 这么优美的语言, 真应该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请按照“景——人——猹”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如果说前面“黑白版”的看瓜刺猹侧重于品悟, 那此处“彩色版”的看瓜刺猹就无须再多言, 只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积累, 让那静谧灵异的画面浮现于眼前, 留存于心底便可。)

五、凸显形象, 回扣主题

1. 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参与板书:勇敢、机智、聪明、能干……)

2. 回读中心句:同学们, 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吗?面对一个 (指板书) 机智勇敢的闰土、一个善良淳朴的闰土, 难怪“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再读, 读出羡慕、感叹之情)

8.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篇八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写出我与闰土相识、相处(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及分别的过程。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做到不断地运用。

2、让学生以自我体验的方式,深入感受闰土所讲的四件事的有趣,并从中学会写事及词语妙用的方法,并实现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记忆。

3、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读课文。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四天就到十一长假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假期中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书声城看书。

师:不错的打算,其他同学呢?

生:我想和爸妈一起去爬山,因为爬山可以锻炼我的意志。生:我想去钓鱼,因为我的妈妈说钓鱼可以修身养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打算真不少,可见你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一百多年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了解。课堂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响亮地读课题。生读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一眼认出这两个小伙伴中,哪个是闰土吗?(师出示闰土和“我”在一起的图片)生:我觉得脖子上有项圈的是闰土。师:他判断的对吗?

生:对。

师:你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他就是闰土?

生:我可以从他那紫色的圆脸中判断,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就变成紫的了,而我作为一个少爷天天在家里,脸就白。

师:你能够从生活环境出发来判断,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从他们穿的衣服上也可以判断,因为我作为一个少爷穿的好,闰土是农民的孩子穿的不好。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中,快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闰土都给我讲了他在海边时的哪几件事?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划一划。

给生3分钟的时间来读书。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作一针对性的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的默读速度非常快,现在给你同桌说一说,闰土都给我说了哪几件事? 生给同位交流再读收获。

二、研讨深入,体会友情:(30分钟)

1、明确闰土给我讲的事(4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师在生说的基础上随机板书。生:闰土给我讲过捕鸟。师:闰土都给我说的是在哪里捕鸟呢?谁能说的更具体些?

生:是在雪地中捕鸟。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说是雪地捕鸟。(师板书)谁也能象这样用简练的语言来说说闰土给我讲的其他的事?

生:闰土还给我说过到海边拾贝。

师:是的,还有海边拾贝,你能为大家读读这件事吗? 生读师板书。

师:还有吗?

生:还有到瓜地里去看小动物。

师:闰土具体给我们讲的是在瓜地里看什么小动物呢?谁再来说一说。生:管猹。

师:请你说的具体些。

生:就是到瓜地里刺猹。

师:对,还有看瓜刺猹,你能为大家读读看瓜刺猹是怎样一回事吗? 生读师板书。

生:还有潮汛来的时候看跳鱼。

师:是的,还有潮汛来时的沙地看鱼。师板书。师:闰土给我讲的事就这些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看跳鱼后的省略号知道的。生:我是从16自然段中的无穷无尽知道的。师:闰土所讲的这些事你们经历过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没有)

师:像这种听都没有听过,见也没有见过的事,我们可以说它是-----生:稀奇事(师板书)生:新鲜事。

生:有趣的事(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闰土所讲的这些稀奇事,想一想如果只让你挑一件来体验的话,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

生:进入本课的二次阅读中„„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26分钟)

师:在闰土为我讲的四件事中,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呢? 在生说的基础上来研究。A:海边拾贝:(2分钟)

师:说说看,你们想和闰土一起去干什么?为什么?

生:我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拾贝。因为我觉得贝壳很漂亮,我想捡些回来穿成手链带着好看。师:谁也想到海边拾贝? 点生。

师:说说看,你都想去拾些什么的贝壳?

生:我想去捡观音手,因为我对这个贝壳的样子很感兴趣。生:我想去捡鬼见怕,因为平时我很胆小。生:我想去捡些五颜六色的贝壳,做个漂亮的风铃。

师:这几位同学都谈出自己的想法,其他的同学,你们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呢?

B:看瓜刺猹(12分钟)

生:我想去体验一下看瓜刺猹的感觉,我想去看看猹这种小动物到底有多么地伶俐。师:还有想去看瓜刺猹? 喜欢的同学举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想体验看瓜刺猹,现在请你们再来读我与闰土关于看瓜刺猹的对话,看一看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猹来了吗? 生读对话。

生:当你听到西瓜地里有啦啦地响声了,就可以判断猹在咬瓜了。师: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该怎么做? 生:我觉得应该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师:为什么要轻轻地走过去?

生:因为猹是种很伶俐的小动物,不轻点,这就跑了。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应该在轻轻地走过去后,特别在看到猹时,要非常快的刺,不然它也跑了。师:大家谈得非常好,你们能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吗?注意既不要惊动了猹,还不能让猹跑了。

出示:

啦啦地呼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看见了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生读并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师:看来大家都了解了看瓜刺猹是怎样一回事。在作者无数次地想象中,闰土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注意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有许多的西瓜。师:你看到了美丽的月色,其他同学看到什么? 生:我还看到在西瓜地里有一个少年正在刺猹。师:谁看到更清楚?谁看到这少年在怎样的刺猹。生:我看到一个少年正拿着胡叉用力地刺猹。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家想:作者在描述这画面时,为什么不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看西瓜,而是说深蓝的天空中挂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呢? 出示: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2)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西瓜。

生:这样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当时的情况。

生:这样定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好地体会要表达的内容。师:你可真了不起,能够从表达的角度来谈。

生:这觉得这样的细致描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觉月夜的美和闰土的勇敢,你想在这样的西瓜地里,一个人没有,夜深人静,他就能去看瓜刺猹多了不起。师:你说的太好了,你能试着读出月夜的美与闰土的勇敢吗? 生读。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谈得怎样?

生:我觉得读得还可以,如果将月夜读得更美些,会更加反衬出闰土的勇敢。

师:你的想法真好,那你来读读吧。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不仅谈得好,读得也不错,下面请同学也带着你们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完整地画面。出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读。

师:这既是一幅画呀,更像一首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韵律来。(推荐生读。)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

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

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地刺去。那猹

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 逃走了。

(改变课文的排版样式,以诗行的形式重新排列第一段的内容)

师:这诗一样的画面在我的头脑中浮现了将近30年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作者把这幅画面记在了心中30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你看你能把这画面记在自己心中吗?大家在记忆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常用的方法来读,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两种方法来记:1是可以利用文章插图来记,一种可以借助关键词句来记。生2分钟自由识记。展示:(提示:背诵的时候,把我们刚才体会的情感融进去!)师生共同评价记忆效果。师:沙地看鱼和雪地捕鸟这两件事,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

C:雪地捕鸟(5分钟)生:我想去雪地捕鸟。

师:还有谁也想去捕鸟?你想去捕鸟,你能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吗?(生读,师表扬: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本段中有这么多的生字,他都读准了!)在生读的基础上展示关于闰土捕鸟的文字。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闰土用这种方法捕到的鸟有什么? 生:有稻鸟、角鸡、鹁鸪、蓝背。

生:有稻鸟、角鸡、鹁鸪、蓝背还有很多。师:你从哪看出还可以捕鸟其他的鸟的?

生:我从后面的省略号看出来的。

师:你可真会读书,从一个标点中就读出了这么多,真好。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读出来了呢?

师:看来捕鸟的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难怪大家这么喜欢!请大家再读读看:作者是抓住闰土捕鸟时的哪些动作来写的呢? 生:有撒。生:有拉。

生:有还有扫和支。

师:谁能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表示闰土捕鸟动作的词。生说。

师:大家找得很准。作者就是抓住闰土捕鸟时的扫、支、撒、拉这几个动词将捕鸟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捕鸟的乐趣,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写作方法呀,你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3、感受闰土的与众不同(6分钟)师:大家看,(师指板书)我们听了闰土的这些事都想去体验体验,当时的我作为一个每天只能呆在家里,连上学都不用出门的少爷,在听了这些事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16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自由读16段。

师: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生读: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一说闰土这位新朋友与我、与我往常的朋友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生:闰土是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而我们都生活在城里的高墙大院里。

生:闰土的生活丰富,他可以到海边干许多的事,可是我们却不能,我们连家门口都很少出去。

生:闰土的知识很丰富,他在海边认识到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小鸟和贝壳。

生:闰土的到来,还让我认识到我们生活差别很大,我们有点像井底之蛙,很少看到外面的天空。

师:大家体会到太深刻了,你们能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再来读读文章的16自然吗? 生试。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你想带着什么感受来读这一段? 生:我想带着对闰土生活的羡慕读。师:那你读吧。生读。

师:你想带着什么感受来读这一段? 生:我想带着对闰土生活的向往来读。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的感受一起来读吧!

师:最啊,就如同学们所言,正是由于闰土与我生活环境的不同,才让我们对彼此的生活感到新奇与快乐,才让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惜正月马上要过去了,闰土需回家去。面对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分别,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我哭是因为„„

生:因为我不想让闰土走。

生:因为我还没有听够闰土的新鲜事。

生:因为闰土这个新朋友太与众不同了,我不舍得他走。„„

师:闰土也哭了,他哭是因为„„ 生:因为他也不想离开我。

生:因为我也带给他快乐了,课文里说我也让闰土在上城之后见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师:是啊,我们是那样的不想离开彼此,这样的不舍,可闰土还是被他的父亲带走了。

三、拓展延伸,感受友情(5分钟)

师:就这样我们在泪水中分别了,这一别,就别了将近30年,在这30年里,在这两个小伙伴的心中又藏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请看老师课前找到的资料:

在我离开故乡的这么多年,只要一想到闰土,我的脑海中就会忽地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我回到故乡时,母亲对我说:“闰土他每次到我们家来的时候,总是问起你,说很想见你一面。”

师读红字,生读蓝字。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他们在这30年里,他们没有把彼此忘记而是想着对方的。

生:我体会到闰土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这30年中,我只要一想到闰土,就会想到他看瓜的情景。

生:我体会到我给闰土的印象也是深的,因为他每次来我们家的时候,总是对我的母亲说他也很想我,也很想见我一面。

生:我体会到这30年里,他们都在思念着对方,都想见对方一面。

师:在这30年时,他们是这样的彼此想着对方,可就是苦于无法相见,请同学们放飞想象: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如果他们见面了,一定会拥抱在一起。生:他们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哭诉对彼此的思念。

生: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

生:我肯定还想让闰土带我去经历一下那时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 师:同学们把他们的相见都想象得很富有诗意,是不是象大家所想的这样呢?请同学们自己看。出示:

我与闰土见面后却发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厚的、可悲的、无法逾越的屏障,让我对故乡,对故乡的一切不再感到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而那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少年,却在我心中忽地变得模糊起来,使我感到了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悲凉。师:如你们所想吗?

师:看到大家眼中闪动的泪花和摇动的头我知道这种结局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

9.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九

312语教4潘君

这是一篇老课文了。这些年教鲁迅的文章,总感觉其中的“事”与“人”大多数离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有些“相去甚远”,但唯有这篇,却总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特别是县城的孩子,他们对“海边拾贝”感兴趣,他们为“看瓜刺猹”的经历所打动,他们喜欢“看跳鱼儿”,他们沉迷于“雪地捕鸟”……

我在讲“看瓜刺猹”时总喜欢让学生上台表演,身临其境地感受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的沙地,十一二岁的闰土独自一人经历刺猹的危险,从而体会一个同龄人是何等的“机智勇敢”,每当这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都想上来表演一番,体会一下他们在县城无法体验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乐趣。在讲述“雪地捕鸟”时,我总是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内容,再安排学生们来画一画闰土捕鸟的必需品(簸箕、绳索、秕谷等)、摆放位置、捕捉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茫茫雪地捕鸟的情景,画得不好的可以指正,可以修改,这样的教学似乎孩子们全然忘记了寒冬大雪的冷冻感,而多了一份无比温暖的童年的生活。而在讲解“看跳鱼儿”和 “海边拾贝”两个内容时,我喜欢听孩子们给各种贝壳、给跳鱼儿命名,有的说有“鬼见怕”就有“鬼见愁”,有“观音手”,就有“如来掌”,有的还创造性地给贝壳取名“一体扇”“美人镜”“东方旭日”等,给跳鱼儿另外命名:蹦鱼儿、赛鱼儿、小白鱼、怪鱼儿……这些内容,融入了多少童真童趣呀,难怪孩子们津津乐道,难怪数十年来,这篇文章依然深深地为孩子们所喜爱。

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比较城里的生活与农村生活的不同,比较在那个年代,城里的少爷真的是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而闰土真是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一个“啊”字,就能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惊奇、佩服、爱慕之情,这对学习课文,升华情感是极有帮助的。往往在自然而然中,能很好地启发现在的孩子应该广泛接触大自然,不能娇生惯养,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同时还应懂得从小广交朋友,珍惜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课文的教学之后,我安排了学生读一读《中年闰土》,使学生对旧社会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一个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闰土在经历生活的磨难之后,是如何变得麻木、呆滞、古板的,从而知道在万恶的旧社会,穷苦百姓的孩子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是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的,我们应该珍惜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幸福生活,珍惜宝贵的童年时光。我还鼓励学生读一读鲁迅的名言和他写的《给颜黎明的信》,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气节和他对年青一代的亲切指点。

10.为新时代“闰土”的梦想插上翅膀 篇十

(一) “闰土”形象转变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就是作家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

但是, 随着时光的流逝, 敏捷机灵少年变成了卑微麻木的中年, 快乐有趣的生活变成了凄苦无望的日子, 当年多么机灵活泼的农村孩子, 变成了一个低声下气、唉声叹气的穷苦人。作者发现, “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二) 新时代“闰土”面临的社会问题

今天, 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推进, “闰土”当年所遇到的生活困境已经彻底改变, 但是, “闰土”作为那些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底层群体的典型代表, 他们今天的生活也面临着虽与过去内容不同但程度却有所接近的生活压力, 现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正是当代“闰土”之生活压力产生的社会根源。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底层群体生活压力大

通俗地说, 公共服务就是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其所需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以解决其所遇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 政府和社会却难以及时、充分、有效地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民权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2、利益表述渠道不畅导致底层群体心理压力大

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群体在利益分配格局的作用下分化出不同层次, 由于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所以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益表述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底层群体缺乏安全感, 使其产生不公平感、被剥夺感等负面情绪, 这对于底层群体维护权益和舒缓心理压力非常不利。

3、向上流动渠道狭窄导致底层群体发展希望渺茫

社会学相关理论认为, 在社会流动过程中,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有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种。从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两类个人条件来看, 因为底层群体所占有籍贯、家庭出身、亲属关系等先赋资源是最为薄弱的, 所以底层群体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技术、知识、个人成就等自获资源成为他们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到外界和自身双重因素的限制, 底层群体的向上流动渠道极为狭窄甚至是闭塞, 这致使其对自身及下一代的发展很难看到希望。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二、为新时代“闰土”的理想插上翅膀

“闰土”的时代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我们现在来分析, 像个木偶人的成年“闰土”已经失去了做梦的资格, 他只能是希望年景好一点, 有收成, 种出的东西能挑去卖掉, 可以少捐点钱, 不要折本, 全家人能吃饱肚子, 不挨饿。可是, 在社会主义社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那些仍然为生活所困的“闰土”们却是有梦想的:温饱的日子, 较为安全的环境, 孩子上得起学, 住房不会突遭强拆, 祖祖辈辈赖以糊口的土地不会随便遭征用……。那么, 我们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能否为千千万万像“闰土”这样的底层百姓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条件, 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 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一) 有效供给公共服务以减轻“闰土”的生活压力

有效供给公共服务, 实质上是如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公共服务供给在缩小居民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将有助于提高底层群众的收入;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医疗服务必将有效地减少贫困群体的数量;如果社会养老服务能够满足需求, 也必然会减轻底层群体的后顾之忧。

(二) 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切实维护“闰土”的利益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决定了现代人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强利益表达机制建设, 为其成员尤其是底层成员提供畅通的渠道来表述利益。要加大对底层利益的关注力度, 加强对他们的帮扶和救助,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三) 提供公平的向上流动的机会给“闰土”以发展的希望

在当今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生了大量新兴职业, 这也为底层群体向上流动扩宽了渠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国家和社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保持相互开放的、能够平等进入的状态, 进而确保社会流动的公平和畅通。还应加大对底层群众的培训力度, 如给进城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农民提供科学种田的培训等。通过再教育提升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增强他们占有和把握发展机会的能力, 使他们有希望能够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和诚信经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路。——鲁迅《故乡》

上一篇:小桥流水人家题目下一篇:2024年全国卷作文范例(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