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共11篇)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一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2011年04月02日 16:20清华网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何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
一、2006年,值得回味的三次建筑学术活动
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月、4月先后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共同策划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界内外引起反响,从一定层面上构成了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因为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括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观的启迪与思考。
1.《图说李庄》一书讲述了什么“一首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华夏建筑文化的宏伟诗篇,一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荟萃中国学界精英的绵长画卷”是《图说李庄》一书封面上的导语。作为该书的策划与主编,要求我们力求该书要特别把握住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作的突出贡献。因为200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所以记载并传播李庄文化与李庄精神十分重要和迫切。从此种意义上讲,《图说李庄》是一本普及“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建筑文化读物。
2.“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寻到了什么“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留给后人的不该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一种精神及联想:这里有对逐渐消失的人和事的追念,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这里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工艺留存的迫切认知,也有令人扼腕痛心的现代“建设性破坏”的高速发展的商业之声;这里有无比丰富而细腻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及固有的东方文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无情地回答我们的总还是一声高过一声的无奈叹息!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力,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总括“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建筑精神。
3.“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昭示了什么
2006年4月20日正值梁思成先生105岁生日,来自建筑界、文博界专家们纪念这位世纪的建筑伟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发言道出来会议的主旨: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纪念梁思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我们究竟该怎样从对梁思成的记忆中、吸取到对今天有益的思想;我们究竟该怎样采取措施和行动才能不辜负先哲对我们的期望。为此,要从古建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不足出发,提倡应该继承和发扬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与文保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学习梁思成注重科学研究、对待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一丝不苟、学贯中西、具有远见卓识的精神。
二、我们该如何认知并理解梁思成的建筑精神
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只有向学术巨人学习,才能迎接中国建筑科学艺术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梁思成的一生有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的家学渊源以及坚实的国内外基础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他博大的胸怀及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很有必要从他身上发掘到更深层的蕴藏。那么我们该如何汲取一代宗师的精神力量呢?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估价并总括梁思成给中国建筑界所留下的建筑思想。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作出归纳:
第一,要学习梁思成在国家危难情况下的勇于担当与默默坚守的精神。这里细分析至少包括如下含义:⑴中国建筑文化应该不应该面对伟大?⑵中国建筑文化可能不可能创造伟大?⑶如何去理解并把握伟大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准和尺度?所有这些都需要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种担当与坚守本质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它是要有远见与胆识的。早在1955年,梁思成便陷入批判“复古主义”到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暴风雨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然而,面对沉重的代价与压力,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执着及坚守精神仍令后辈折服。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高尚的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李庄,梁思成最担忧的是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他曾应邀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编制中国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目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清地点,他同时建议美军在反攻日本时,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一位中国学者成为保护日本侵略国传统建筑的恩人,这太不容易!因为就在抗战期间,林徽因的弟弟是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痛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保护京都与奈良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早在60年前绽放的光芒,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保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大文化精神。回忆并学习传统是必须的,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但也切不可总停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须寻求在继承中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认为,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即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所以,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呼唤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仅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之径。
第四,要学习梁思成主动开创中国建筑文化新局面的精神。在“国学”倍受关注的今天,我们尤其应树立起建筑上的“国学”榜样——梁思成先生的形象。因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将西方建筑科学方法引入中国建筑营造学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建筑成就。195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筑的“可译性”与“翻译论”等观点,将中国建筑构图元素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词汇作了对比性研究。
第五,要学习梁思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意识与精神。“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让我们顿悟: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可作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而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如果说,文化品牌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资产,那么追求民族文化的企业成长将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唤醒。因此,“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的完整意义恰恰体现在广泛的文化上,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发展;它是对建筑历史的高水准的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及保护;它不仅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法律认知,更是在全球文化大背景下文化与创意精致化的成功实践。所以,其意义不论对建筑界、还是文保界都十分重大和实在。
第六,要学习梁思成治学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驱者的建筑学、文物保护工作者,尚且能开展那么多历史遗迹的调查、古代建筑的勘察测绘、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留下这么多宝贵的遗产,这本身就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现时代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精神。
第七,要学习梁思成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建筑创作理论的务实精神。早在45年前的1961年7期《建筑学报》上,梁思成发表“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论文章,从现在的观点看,那是在非常时期的又一非凡的理论建树。由于文章对1959年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上讨论过的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问题一一涉及,并从实际出发解读了“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所以今天读来仍感到很贴切。如其中对“传统与革新”的论述,很符合今日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基本思想。它对今天的启示在于,不仅要作历史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的建筑精神中寻求答案,反对简单的形式主义的“西洋化”或“中国化”。
三、梁思成建筑精神留下的现代启示
追寻往事并非仅仅为了怀旧,因为历史与记忆中给予现代诸多启迪与借鉴;追忆学术前辈更非为了留存经典,重在要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到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巨匠的建筑精神,未来我们还应再做什么呢?建议应具体采取如下行动:
第一,“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已得到了准确定位,并且“四川行”获得学术交流上的成功,所以建筑界与文保界的合作是可能的,是有文化认同的,是会不断产生出好成果的。因此宜在“四川行”后认真总结其成果,适时地再举行“山西行”、“陕西行”、“云南行”、“京津冀行”等,使建筑界及文保界的专家们能尽快且较为系统地沿梁思成当年走过做古建测绘之路全面考察一遍,从而完成新意义下的《梁思成古建之路考察报告》(××卷)系列。我以为该系列书籍将在新形势下成为国内建筑界及管理界有用的参考书目。
第二,建筑测绘是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它与摄影与素描不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而言,不论是日常维修、损坏后的修复、乃至特殊情况下的易地重建都离不开一套完备的测绘图。但必须指出,如今还在教授建筑测绘的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们专门去做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则更少,这是“国学”在建筑上的一个丧失。为此建议:全国各高校建筑院系要恢复古建筑测绘课程,《建筑创作》杂志社愿组织承办“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古建筑测绘大赛”,用最大的努力传承中国建筑“国学”的经典与精华。
第三,要花大力气倡导并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公众普及力度。建筑作为一种极重要的文化载体要想产生社会效应及影响力就要加大对宣传及传播的投入力度。为此建议:各类传媒要为建筑、尤其是中国建筑及其建筑师开辟栏目,不仅要讲述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更要开辟欣赏点评栏目,帮助公众走上品读建筑、认知建筑之路,使中国尽快从文化层面上步入建筑文化大国,而非“工地”大国的境地。
第四,建议筹备“中国建筑文化基金会”,以支持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挖掘及传播工作。“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前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开始对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林故居的测绘与修复准备,但我以为这只是寻找梁思成建筑精神的一个方面,同时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保护及宣传,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的博物馆,以及中国一大批老一辈建筑家的思想都有待于再研讨,这些基础工作都有待于一定基本数量的基金支持。就如同梁思成已成为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一样,我们也要再推出对中国及世界有影响力的20世纪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及建筑师,而所有这些内容都必然以深厚的研究与充裕的基金作为保障,否则将难以在短期内将20世纪的中国建筑学人及其建筑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呈现给世人。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二
“梁思成的家学和教育, 注定使他成为充当中国第一代建筑史家领导者的最适合人选。”[1]20他拥有良好的教育, 自小就接受父亲对他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以说是他的父亲对他的启蒙引导, 开创了其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之路。以及后来林徽因的影响, 两个有共同语言的年轻人一起研究建筑学, 也是深深地影响着他对建筑文化的研究这条道路的选择。
梁思成所处的时代, 正是处于水深火热的20世纪的中国, 在那个充满着民族危机、经受着战争考验、迎接着革命洗礼的既悲壮又激烈的世纪, 他深感国内的教育不能满足于他对于知识的追求。二十出头的他选择离开祖国, 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 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接着, 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建筑专业知识, 在那个时期, 具有远见之明的梁思成, 感到单靠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于建筑知识的追求, 他毅然离开哈佛到欧洲对具有价值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证明实践出真知。
纵观梁思成的一生, 他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建筑创作理论、建筑教育以及文物建筑保护等学科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 作为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梁思成的建筑梦想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 他坚持自己的建筑研究事业, 以深厚的国学根基、浓厚的民族感情谱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辉煌篇章。
1. 决心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文献上的记录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 那些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记载, 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剖析。梁思成离开哈佛游历欧洲的那一段时间, 他用心探究国外的建筑, 感受到意大利、希腊等的古建筑得到的妥善保护与中国的迥然不同。面对着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大中国, 特别是对中国的古建筑的情结, 梁思成逐渐意识到中国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并不完善, 这是中国的一大缺陷。因为在外国, 古建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从而使具有价值的古建筑能够长久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中国地大物博, 其古建筑也是为数不少的, 所以, 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也是迫在眉睫的。
游历欧洲, 研究外国古建筑这个经历, 促使梁思成编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的决心。他意识到只有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古建筑现状的书籍, 才是适合的, 这样, 中国人才更有能力、资本去研究、保护古建筑,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931年秋, 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回到北京, 正式加盟中国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梁思成夫妇也在这里继续实现着他们的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的梦想。梁思成提炼出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 于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 这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整理和分析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形制, 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6年, 这是一个众多磨难的抗战岁月, 梁思成以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 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这部著作, 这是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五年”的研究工作的总结。外界也对这部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而时间也证明了梁思成这用心血完成的著作是经得起考验的, 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完美诠释。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出版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时写道:“他用英文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的宝藏及其结构原理。在外国人看来, 他们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这是费正清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评价, 也是对《图像中国建筑史》的肯定。
2. 坚持实践, 亲自考察古建筑。
做学术的就是应该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梁思成无论是写有关古代建筑的书籍还是做保护古代建筑的规划等, 他都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 他坚持亲力亲为,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 他也是坚持对具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勘察、测绘、制图等, 并且要求测量要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格等, 坚持其所出的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
在梁思成参加中国营造学社期间, 为了研究好《营造法式》, 他开始了漫长而又艰巨的中国古建筑实地考察和测绘调研之路, 后来, 他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岁月时说:“过去九年, 我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每年两次派出由研究员率领的实地调查小组, 遍访各地以搜寻古建遗构, 每次二至三个月不等。迄今, 我们已踏勘十五省二百余县, 考察过的建筑物已逾两千。”[1]28从这里, 我们就已经可以感受到梁思成当时为了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 作了很多贡献。可以想象, 在当时交通以及生活环境并不十分好的情况下, 想要做好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 往往是需要攀山越岭的, 遇上寒冷的天气, 还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考察生活。但是, 梁思成始终坚持到实地参加考察, 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
3. 用心规划, 力保中国古建筑。
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保护, 是带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怀有的深切情感的, 作为一名建筑师, 他不仅带有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 还有更重要的社会良知, 社会责任感。他曾经很多次与掌握规划大权的政府官员据理力争,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古建筑。梁思成还说过, 建筑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的社会制度, 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 结合本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和整个城市人口的社会分析来进行工作。这时候, 建筑师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位社会科学 (包括政治经济学) 家了”[2]314。
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 梁思成曾经提出要保护古都里面有价值的古建筑, 但是, 有人认为那些城墙、城楼、牌坊等阻碍交通, 主要负责人不管梁思成的极力反对, 坚持拆掉具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古建筑。当梁思成看到古都北京再也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时, 他感到痛心疾首, 面对着令人痛心的拆毁古建筑的事实, 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 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 就像剥掉我一层皮!”但是, 这样的呐喊声并没有起到阻止拆毁古建筑的作用, 那些具有价值的城墙、城楼、牌坊等还是随着一声声的命令而消失了。目前, 北京城只剩下了德胜门箭楼、正阳门城楼 (曾遭八国联军炮击倒塌, 后重修) 及其箭楼了。
4. 为人师表, 培养大批建设人才。
梁思成不仅专心研究中国古建筑, 他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 他刚从欧洲回国就到张学良任校长的沈阳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 并且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建设者。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 梁思成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 从此, 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在教育事业这一神圣的岗位上, 梁思成培养了一批骨干研究人才, 他严谨、丰富的学术思想启发了许多年轻学者, 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上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研究, 并且热衷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事业。这些优秀的建筑领域研究者, 有王其名、傅熹年、王世仁、刘先觉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梁思成同样是用其做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用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建筑、发展建筑事业, 真正做到了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
文化是永恒的, 建筑文化也不例外。作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梁思成则是以身作则, 将中国古代建筑很好地传承下去, 做好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一角色。正如他的学生张镈对他的评价:“一代名师, 在寿命上是有限的, 而他的思想作风、修养气质是永存的。他生前不少正确的观点, 已被发展中的历史证明是有英明预见的, 这正是一代大师的可贵之处。”
摘要:本文主要从梁思成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建筑领域的发展等方面着手, 简要介绍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这一学科的贡献以及他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等的影响。
关键词: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奠基人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3.梁思成的作文素材 篇三
梁思成(19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梁思成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4.《梁思成传》读后感 篇四
《梁思成传》读后感
《梁思成传》读后感 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对于他们的这种“黄金组合”,《林徽因》一书的作者张清平曾用建筑术语形容:“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手上捧着一本墨香飘溢的《梁思成传》,依然沉浸于阅读好书所产生的那种激动不已的状态中。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深刻体现出梁思成身上所凝结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作者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
5.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篇五
李彦心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他讲述了一个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他讲述了那个的战乱纷争、人心惶惶的年代,同时,他也触动了我心底的那一丝波澜。
梁启超,林长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父亲,他们都给两位儿童在幼年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影响,两位父亲因受到西学的影响,向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也想把儿女培养成中西合璧的新新人类,他们,在儿女人生的道路上带来了许多,在他们困难时,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在他们面临抉择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道路。两位父亲,总是以最温暖,最贴心的方式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人生中,若有一位伟大的父亲,给你最宽厚的臂膀,给你支持的力量,那么,人生无悔。
林徽因,是一位美丽而传奇的女性,他的才华,他的美貌,被后人所赞叹,他从小便热爱学习,深得父亲的喜爱,但是父亲因为担心没有子嗣传承后代,便又娶了另一个妻子,这使林徽因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她十分喜欢建筑学,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女生不可以上建筑学的课程,她便修了有关美术的很多科目,他的坚持不懈与热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她也很擅长写诗,美丽与智慧集于一身的她,让徐志摩所深深地迷上了,徐志摩说,他只爱林徽因一个,但这场惊天动地的爱情,最终也没能结果,因为徐志摩早已在乡下娶了一位妻子,林徽因受父亲的影响,便拒绝了徐志摩,徐志摩后 来在去往她的演讲会时,机毁人亡。
梁思成的父亲与林徽因的父亲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都希望能结为亲家,所以梁思成与林徽因去往同一所大学念建筑学,四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彼此互相了解,四年后,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那时,林徽因的父亲去世,梁思成的父亲写信给她,告诉他,以后我就是你的爸爸,也不让她回来奔丧,让她继续学习,林徽因答应了。
他们结婚后,一起到欧洲旅行,回国后,他们前往东北大学教授建筑学,他们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人才。
后来山河破碎,他们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但是流亡的生活颠沛流离,不久后林徽因肺病暴发,卧床不起,但是战争却好像永无尽头,后来战争结束后,林徽因却被告知生命已不足五年…
结束流亡的生活后,梁思成又开始重新投入教育的事业中,他将他的全部心血和情感投入到了建筑学——那已经被战争蹂躏太久的一门学科。
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古都北京的很多古建筑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梁思成说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之时,毁损无余…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六
改革开放之后, 城市蓬勃发展, 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逐渐展开, 那么就出现了文化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不可避免的矛盾,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就成了城市规划者的难题。
近几年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 文化古城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众多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认可并得以实施, 这样的思想是收到建国初期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梁陈方案”的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城市均衡有机发展思想与历史古城保护思想。本文通过介绍“梁陈方案”及梁思成在北京所做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先今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教训。
1 旧城的保护与新区的发展———“梁陈方案”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后, 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 (简称“梁陈方案”) 。“梁陈方案”的出现是50年代初的一项重大学术活动, 为北京城的当时的无序规划建设提出“保存古城、在西郊建设新行政中心区”的规划思想, 虽然最终并没有实施, 但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借鉴作用。
1.1 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
建国初期, 古城内的胡同街巷连接着各四合院, 城区的人口密度较大, 其建设密度也到达了北京古城所能容纳的极限值。为此, 梁思成与陈占祥深思熟虑下建议在西郊建设中央行政区:为解决目前北京古城土地面积被城墙所限制的城区发展瓶颈情况, 建议拓展城西外西郊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 计划为政府行政机关办公所必须之足够用地, 确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1], 这从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上, 提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基本原则, 在古城东侧建设工业区、在南侧建设商业区、西侧建设中央行政中区, 以此形成北京城的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 (见图1)
在“梁陈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提出背景首先可以看出其核心思路是“保护古城, 建设新区”, 在经过争议与政府阶层的决议后, 形成了“改扩建古城, 不需要建设新区”的思路, 这与梁陈方案的初衷完全相悖, 这是导致其没有实施最根本原因。其次, 西郊的新城建设在财力、物力上与在古城内部建设相比较, 所需的经济耗费相对要大, 这是政府阶层本质上忽略新城建设用地的可选择性, 也是古城区必须要改扩建的原因。
1.2 道路交通与市政建设
梁思成与陈占祥都认识到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发展必然会导致市政攻击、生存环境, 交通疏散上的压力。古城内原有的道路及市政设施已支撑不住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了, 若选择拓宽古城内的道路、加建市政设施, 就必定会破坏古城原有的空间尺度及历史格局。
“梁陈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有机疏散”。首先, 在西郊建设行政区, 其附属配套设施的跟建则会减缓古城内部的交通压力, 同时又能有机的拉倒两个区域的交流, 从而达到有机疏散的目的;其次, 西郊的新区建设, 可以疏散古城区的人口, 制定相应的人口千亿计划, 古城迁出大量的人口就可预留出充足的土地为以后的更新发展使用, 这样便可以很好地保护古城的格局与文化。
“梁陈方案”的“有机”解决了今天中国大城市单一中心发展模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大量远距离无序流动, 而“疏散”这个局限只有在现如今的问题基础上才能看清楚, 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预见。当整体格局已然破坏之后, 我们进行的历史遗产街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仅仅变成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极少部分。
1.3“苏联专家方案”与“梁陈方案”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苏联专家 (以阿布拉莫夫为首的十七人) 对北京城的规划提出了与梁陈方案主旨相悖的意见。他们建议:将行政中心设置在北京古城内、天安门及长安街东单至王府井右街成沿街轴线分布;为了将来城市外貌不受损坏, 最好先改建城市中的东西长安街干线和天安门广场, 特别是具有历史性的天安门广场, 将其作为首都的中心区[2]。与“梁陈方案”相同的意见是发展古城的中轴线、并把天安门广场作为城市中心, 而中央行政区的选址则是两个方案最大的争议。 (见图2)
2 北京城墙及牌楼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开始了修葺危房、修建道路、建造新楼等大规模的建设, 这种“建设性的破坏”使得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日渐艰难。而梁思成在北京的城墙、牌楼、团城等重要的文物保护项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提出保护方案、保护思想, 凭借一己之力为古都保护理想做了很多争取。基于此, 有学者将梁思成保护北京文物建筑的活动成为“北京保卫战”[2]。
2.1 城墙危机
自清末开始, 自然的损坏与人为的破坏, 使得北京城墙一直面临着废除危机。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 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 城墙是否拆除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
对于北京城墙的价值, 梁思成有着独特的情感跟认知。他曾在以此讲座中提到城墙的保护问题, 说:“拆掉北京的一段城墙, 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扒掉北京的一个城楼, 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3]。”
梁思成和陈占祥在“梁陈方案中”便考虑到了文物建筑保护, 疏散旧城人口, 发展新城, 旧城作为文化娱乐区、保护区。妥善的保护古城区, 包括其中的城墙, 同时开发其新功能。梁思成提出将城墙建设成环城立体公园, 并结合北京城的整体规划, 可将城墙作为城市功能划分的自然隔离物, 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见图3)
2.2 牌楼危机
同城墙一样, 牌楼在建国初期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危机。尽管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主张保护牌楼等历史文物, 但这种对文物的价值认知上与政府领导层相悖, 正是如此, 尽管梁思成等人竭力保护, 北京的大部分牌楼还是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究其原因, 政府部门给出的理由是阻碍交通, 一些牌楼的位置阻碍车辆通行, 同时牌楼自身也存在安全隐患。尽管不愿, 但学者们并未找到避免牌楼被拆除, 又能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
正是基于对古城区众多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认识, 才在“梁陈方案”的编制上煞费苦心, 明确提出“将中央政府行政区的建设放在西郊”。而“梁陈方案”这一规划方案没能实施, 则是导致了后期这些城墙、牌楼危机的关键。
3 深圳———“梁陈方案”思想的诠释
深圳的城市发展便实现“梁陈方案”中的有机疏散思想。从表1中可以看出深圳的发展模式, 是在“梁陈方案”的思想上进行了突破。
在深圳发展过程中受到“梁陈方案”的启发, 有以下三点:
(1) 深圳在1986年的城市规划上, 并没有古城需要保护, 所以其建设发展就相对容易了很多。陈占祥先生参与了总规的编写与制定, 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弥补了“梁陈方案”未能实施的缺憾。
(2) 在1986年的总体规划中, 明确了重点建设特区内罗湖上步区和西部南头组团双核心的城市空间格局[4];考虑到自然地理、社会市场经济等因素, 没有强化东西两侧, 而是建设南北城市空间, 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梁陈方案”的突破点, 在城市中多点发展, 从而均衡发展, 互相带动。
(3) 在福田城市中心, 将政府行政功能后退, 把市民活动中心作为城市的中心点, 体现了“梁陈方案中”对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想。
在全国城市发展最初的几年里, 大部分的城市并没有建立开发新城保护古城的概念跟思想, “梁陈方案”的一些规划思想也曾被当做城市建设开发的理由, 进行歪曲。现在, 可以感受到的是, 越来越多的人、城市都开始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一种尊重历史的表现,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4 对当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著名的教育学家、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历史者, 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 以垂示将来者也。吾人读历史而的古人之只是, 据以基本, 而益加研究, 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5,6,7]。当年梁思成设想的北京不是工业的中心, 而应该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以及国际交往的中心, 如今这些已经写进了北京市的总体规划[8,9,10]。由于他的努力, 北京的古建文物少拆、晚拆了不少, 延缓了对北京古城风貌的破坏, 保存下来大量文物。他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各种观点, 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当年的这些遗憾今天已经变成了历史, 但它留下的深刻教训对今天的城市开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国内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们需将梁思成先生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进行中国大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沿着梁思成先生开拓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继续走下去。就像《欧洲建筑遗产宪章》中提到, “建筑遗产中所包含的历史, 为成稳定、完整的生话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品质。作为人类记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筑遗产应以其原真的状态和尽可能多的类型传递给后代。否则, 人类意识自身的延续性将被破坏[11]。”建筑文化的保护, 需要我们每一代的建筑从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些原本属于每个年代的建筑历史, 需要得到传承。我们也要将这个国家的建筑文化推向世界!
摘要: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著名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领军人, 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对于当今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仍有借鉴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介绍三个方面:一是“梁陈方案”提出的背景及核心;二是北京城墙、牌楼的保护历程;三是对当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7.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篇七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观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或多或少都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梁思成在整理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他对于古建的绘制的那种精确度是需要有一定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够绘制的那么准确,而我也不禁反思,我又能做到多少,我的基本功需要再怎么锻炼才能够向梁思成先生看齐;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教授学者被迫舍弃那些珍贵的书籍,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不禁泪湿了眼眶。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不了解,及时看了纪录片我想我也不能感同身受。可是就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精神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这已经不是建筑生学习的思想高度了。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八
梁思成与早期天津城市规划
上世纪50年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参与过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为保护古都风貌做出极大的努力,这些都已广为人知,但他早在30年代就曾为天津市政建设制定过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的规划方案,就鲜为人知了。X
一、梁思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一位城市规划大家
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家和建筑教育家。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14岁时,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读书。在清华期间,他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还喜爱音乐、体育,会演奏昌镐,经常参加足球比赛。1924年,梁思成赴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博览群书,对中外古建筑独有情钟,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间输血硕士学位。
1931年,梁思成在北平参加朱启钤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社,担任法式部主任,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撰写出《中国建筑史》等重要学术著作。
1946年,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亲任系主任。1947年梁思成赴美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顾问。1948年梁思成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先后出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首都重大工程设计指导工作。
梁思成对现代城市规划也铺有研究,先后出版《城
市计划大纲》、《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等论著。他提出政府主管部门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与留英建筑学家陈占祥一起提出新北京城市规划方案,主张在改建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时,要注意保持它的传统风格。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性质,梁思成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为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做出了最大努力。
二、首次提出天津构建现代都市交通网络的设想
1930年,也就是天津特别市成立第三年,市政府决定着手制定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受时任天津市政府第四科科长,负责市政建设的清华同学张锐之邀,梁思成和张锐一起起草制订了天津市第一个市政总体规划方案。
自19世纪60年代天津开埠之后,英法美德意奥俄比日九国相继在天津老城之外的海河两岸划建租界,各自为政、各自规划、自成体系。到20世纪初期,救国租界的总面积已相当于老城区的8倍。在各租界内,都是各自规划建设,制定各自的施政制度,按照各自的需要进行布局。而在华界,特别是老城区市政建设缓慢。从而形成华洋两界畸形发展,整个城市支离破碎,设施各异,互不衔接,杂乱无章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深入考察,梁思成敏锐发现,河北区一带,特别一区(原奥租界),法日意三国租界,均为棋盘式布局,英国租界为不规则的棋盘式布局,特别三区(原俄租界)为棋盘式以及直角交叉式的混合。天津道路系统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全盘的设计,各部分各自为政,不相贯通,影响全市的交通及经济发展。梁思成与张锐认为认为,道路之于城市,犹如血管之于人。全市道路,应分干道、次要道路、林荫大道、内街及公道(市外公路)五种进行规划,按照不同的宽度与形式进行建设。新的干道标准,宽度为28公尺,除两旁各筑5公尺的便道外,尚余18公尺,可行驶六辆汽车。次要干道是指每一区域内互相贯通的道路,其主要作用是辅佐干道,便利交通,划分房屋土地段落,供给街旁房屋光线与空气。河北一带、三个特别区及各国租界内的现存道路,均可列为次要道路;至于城厢及城厢附近地带,铁路附近,如金家窑、陈家沟、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一带道路,必须依据原有接到情形设计新次要道路,一边与其它各地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他们提出的天津道路按照五个阶段的建设方案:“所拟计划,势难一蹴而就,理应分期进行,逐渐改善,故又将计划中之重要道路,分清轻重缓急,分五期进行,到民国30年为一段落、40年为一段落、50年为一段落,60年为一段落,70年为一段落。预计在民国70年以前,所拟道路计划,必可完全实施。”
根据天津实际,梁思成和张锐提出了两条拟建的林荫大道,一条由天津总站(今铁路北站)至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至金刚桥折而南行,沿海河东岸,直达旧比国租界;其二,由西沽近郊公园越城厢直下,至八里台折而东行,沿马场道,经特别一区至海河西岸。将来新桥落成后,两条林荫大道即可互相贯通。
三、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区域规划和大型市政工程 当时天津市政府与天津县政府都在城市中办公,虽然分工不同,但多少有互相掣肘的问题。梁思成、张锐设想市县要么合并,要么早日分清所管辖的区域。还有天津城市空间的发展以海河往东为最相宜,应将大沽口滑入本市范围以内。人口城市化为近代各国发展的普遍趋势,城市人口过分增长,土地价格日渐增高,交通局驻等问题日趋复杂。针对这一问题,梁张二人在规划方案中提出,未来天津城市发展应当建立几个不同的区域,既有商业区也有不同等级的居住区,而工业区应该尽量离开城市,特备是重工业项目。梁思成称之为“工业离中”运动,即将工厂移设市外近郊的一种运动,室内可以免去机声、烟煤之苦,同时市内人口密度亦可减少,居住和交通等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工业移设市外,对于工业本身也有利益。市外土地比市内低廉,工厂成本可以降低,即使工厂设在市内,其仓库堆栈等,最好也设在地价较低廉之处,每年所节约的运费,非常可观;而在市外设置工厂,则工厂与堆栈可以设立一处,转运费可以节约不少,国外近来极力提倡“工业离中”,正可利用外人此项经验,于市内工厂尚未林立时,设法鼓励,将工厂设至于市外近郊地方。
作为市政中心、火车站、美术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梁思成日后建筑思想的精华。在谈到标志性公共建筑时,规划方案提出,美好的建筑至少应包括三点:
1、美术上的价值;
2、建造上的坚固;
3、实用方便。中国旧有建筑的色彩美、轮廓美,早为世界审美学家所公认。至于建造上的坚固,则国内建筑材料以木为主,木料易于焚毁,且限于树木大小,难于建造新时代巨型建筑。实用便利方面,欧风东渐后,社会习惯为之一变。团体活动增加,所有各项公共建筑势必应运而生。所以,中国的建筑形式,既不可任由各国工程师随意建造,又不能用纯粹中国旧式房屋牵强附会。梁思成、张锐绘制的市政府大楼草图
梁思成和张锐还绘制了天津市行政中心区主要建筑的草图,包括市议会、市政府大楼和地方法院,以及图书馆、美术馆等。其中,市政府直辖各机关除公安局外,均聚集一处。市政府大楼的建筑样式采用新派中国风格,中国固有的美术与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即使从设计的草图看,依然可以透出威严的气派。火车总站拟由原来的北站移至位于意俄租界交汇之处的东站,主要考虑到这里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地理中心。
四、市政规划要符合环境保护原则
9.梁思成的爱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篇九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的长子, 生于日本。虽然生长在异国他乡, 但一直就读于华侨学校, 更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书籍。
当时的中国屡受外国欺凌, 这样的国与家, 使梁思成从小就培养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1. 投身教育传授知识, 为建设祖国播种希望
梁思成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归国后, 先后到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出任系主任。在《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中, 梁思成深切教导学生们对“建筑”“建筑师的业”的认识, 更深刻的阐述建筑师于社会的指导责任——帮助国人清晰地认识建筑不是“砖头瓦块”, 不仅是解决“住”的地方, 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赖德霖这样总结梁思成的教育思想,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他建筑思想的一部分, 集中体现了他对建筑学科研究对象的全面认识, 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建筑家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把握。在相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 这些思想仍不失其活力。对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的培养, 使他的学生们在国家建设初期, 敢于担当勇于创造。而秉承着梁思成博大思想情怀的学生们, 的确如同他期望的一般, 为中国建筑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2. 全身投入保护文物, 为民族财富倾力而为
1931年, 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担任法式组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古建筑形制。对于研究中国古建筑这一“逆时代”的工作, 梁思成认为只有“知己知彼, 温故知新”, 才能让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更加了解本国的建筑文化。而在时代变革中, 趋向西化的市政建筑建设, 使古建筑岌岌可危。这种种使梁思成在1932年至1940年间, 带领同仁跋山涉水, 走过15省、200余个县, 拍摄和测绘了建筑文物多达2000余件。其中, 对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等的测绘和记录为华夏民族、人类文明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史资料。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古代文物进行的普及调研, 更是首次“抢救”古代历史文物、遗迹的壮举。
据他的学生莫宗江回忆, 当时梁思成就培养大家要有一股志气, 中国人研究中国自己的东西当然应该达到世界水平。正是凭着这股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志气, 梁思成一次又一次为民族建筑事业创造辉煌, 为中国建筑事业领军导航。
二、梁思成爱国主义建筑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一代建筑宗师, 中国建筑学科功不可没的建筑家, 梁思成用一生的时间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毫无保留的奉献, 这种博大情怀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1.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对当代社会建设的思想启迪
留学期间, 梁思成亲眼看到欧洲各国对古建筑不仅妥善保护, 且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相比之下, 有着千文化的中华民族, 不仅对祖先留下来的古建筑无力保护, 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这种民族的耻辱让梁思成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 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1946年, 梁思成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讲学, 他携带着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 在国际学术界面前, 自豪而精湛的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珍宝,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称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2. 融合中西艺术文化, 对当代作品设计的思想指导
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 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心理学家的敏锐……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无论是教学、创作、设计还是研究, 梁思成从来没有脱离历史, 脱离时代。为设计鉴真纪念堂, 梁思成亲自赴日参观日本古建筑, 回国后精心研究我国唐代庙宇建筑风格。为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以及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的设计, 据《北京古建筑地图》介绍, 是“北京建成最早的现代主义建筑”, 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梁思成之所以在20世纪初在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理论探索方面取得领先世界的成绩, 与他开阔的眼界及对当时世界学术潮流的准确把握密不可分。
无论是任何学科、任何领域, 没有国际交流, 都不可能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取得领先的成绩。只有眼界宽广, 知识丰富, 才能思想活跃, 梁思成正是用世界的先进思想武装了自己, 成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先驱者。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这样概括梁思成——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 不仅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 也在欧美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游历, 使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兴趣和标准。也许我们不能像梁思成一样有幸亲身周游列国, 但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即使不出门也可以通晓世界, 博古晓今。
3. 奉献自己建设祖国, 应加强对梁思成爱国情怀的价值研究
在梁思成七十一年的人生岁月中, 从27岁归国开始, 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创办建筑系、创立建筑教学体系, 培养无数优秀的建设人才;深入考察, 调研古建筑, 即便是在条件最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没有经费, 身患脊椎软组织硬化, 没有纸张工具, 依然没有让一心为书写自己民族建筑史的梁思成退却丝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珍惜和欣赏的能力以及对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是我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我认为最重要的财富”这是梁思成之子“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梁从诫对父亲的回忆。
梁思成, 被誉为中国的“国宝”的世界级建筑大师在疾病缠身, 生活疾苦时拒绝了美国多家机构和大学的邀请——“困难当头, 绝不离开祖国”。梁思成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本本宝贵的书籍史料, 也不仅是一座座傲然屹立于世界建筑史之林的民族代表之作, 更是值得深思, 值得研究的依然活力勃勃、浓香醇厚的爱国情怀。在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民族的距离, 在中外文化猛烈撞击的大环境中, 我们更需要同梁思成一般的情怀——继承传统精神, 融汇中西文化, 将饱含民族内涵、面向世界的新时代中国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建筑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3.
[2]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古代世界出版社, 2006.9.
[3]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5.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十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勘察()
巍峨()...黯淡()
耸立()..锈蚀()
.壮硕()
.
枯燥().
轩昂().
宝坻()
惋惜()..2.读准多音字(1)斗拱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困惑不解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3)古刹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二、重要词语
1.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毫无顾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
三、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任《北京晚报》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于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四、梁思成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其为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答案:1.kān wēi é àn sǒng shí zào shuò xuān dǐ wǎn
第1页 2.(1)dǒu dòu 斗争(2)jiě jiè 押解 xiè 姓解(3)chà shā 刹车
二、重要词语
1.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2.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一点顾虑。4.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作者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点拨: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是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精神境界的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2.比较《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与《梁思成的故事》的异同。
点拨:两篇文章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
3.核心图解
1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篇十一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1课《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事迹;掌握文中的词语。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
4.体会人物形象的美,领略文章内涵,体会其丰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应景( )鉴定( )应酬( )勒紧(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应( )( ) 勒 ( ) (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Wǎn言谢绝 想方shè法 公fèi 旅游 tuō离群众 qū逐出境 授奖yí式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概括了钱学森的那些主要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2、钱学森拒绝访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对课文第11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这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三、 体验反思:
1.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科学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若干年后,假如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四、能力提升,课外阅读: 1、我的自白
丁肇中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肯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小学的老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爸爸、妈妈也不怎么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什么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它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的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地,我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童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我父母也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每天,我从早上7时30分踏进实验室,到晚上11时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是出自我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世界科学的“峰巅”。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现在,我不勉强孩子读书。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并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那些科学家,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便不曾考过第一名。我这位开明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实验室,从小如此。我的女儿3 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各种仪器了,而且她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问我希望女儿长大后干什么,我当然想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 ”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2、假币
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那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遥盯住围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学中的老教授,好歹带女娃们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字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将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进上衣兜。
③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被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之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让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陪小心,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并且直接怪他学费交得迟,想到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非出人头地不可,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他,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 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德,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足。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您那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三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张玩意儿。“老师,那您说让人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为什么?您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严峻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出来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肖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2、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及效果。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黯淡 塔刹
锈蚀 轩昂
叹为观止 无所顾忌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要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B、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不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C、建筑师民族的象征,社会的缩影,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D、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三、文学常识
《梁思成的故事》选自《 》,作者 ,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著有《 》,等。其中《 》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中国现代著名 学家、 家和建筑师。主要作品有
四、疑难探究
1、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二者有什么异同?
2、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情景,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 了什么手法?
3、作者没有亲眼看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
4、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请你谈谈“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5、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拓展阅读: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1)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的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症结的所在。
2)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3) 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4) 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5) 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 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塑,--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6)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 宽释了我的不安。
7) 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8) “这是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象,十分美好。“这已完工了。”我想。
9) 他退后一步, 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10)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次。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的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象身上,再刮开一些。
11)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
。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 最后,他扔下刮刀,( )把湿布蒙上女正身象。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 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 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 在麦东那天下午, 我学到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感受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15) 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第1)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
A“我”“还能写的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认”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2.第5)、6)、9)、13)段的空白 处,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视 审视 注视 瞠视 B、审视 凝视 瞠视 注视
C、注视 凝视 审视 瞠视 D、凝视 注视 瞠视 审视
3、第12)段括号处应该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 )
A象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时那样温存关怀地
B象一个学生把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时那样喜忧参半地
C象一个农民把细泥轻轻地撒上幼苗时那样爱惜期盼地
D象一个工人停工后把布蓬遮住机器时那样亲切爱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