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英语语言学

2024-10-13

chapter7英语语言学(共10篇)

1.chapter7英语语言学 篇一

1 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 高校的教学目标开始转向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 教学目标的转变也较为明显。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等知识。随着当今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度提高,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开始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口语及实用英语的教学篇幅有所加大。在新时代, 教师要注重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 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职英语目前的教学成果却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都较低, 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传统教学内容较为古板,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这些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从而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到阻力。长此以往, 学生能力就得不到良好的锻炼, 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学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下的教学是从最基本的词汇、词型、语音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重角度实施教学, 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 英语语言学角度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词型学、词汇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在英语语言学中词型学对高职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词型学主要是分析单词的构型, 构型学中的复合法、派生法、转化法等都有助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构词学中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大量单词进行构型的分析,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快速地记忆单词, 对学生单词记忆能力的培训很有好处。

3.2 音系、音位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音系、音位学是发音方面的研究理论, 涉及到发音的方式、发音的部位、不同音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调等等。目前, 中国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大多数都在书面上。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口语和听力能力普遍较弱。这也是高职英语课堂上有待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音系和音位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使其口语更为正宗和准确, 进而锻炼听的能力, 使听读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3.3 认知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是以人类认知一切事物的态度与方式作为出发点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项理论。这种理论常常被应用于隐喻等修辞方式的教学当中。众所周知, 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 很多学生在翻译上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语句正确意思。例如, “Today, it can be said that wheels run America, The four robber tries of the automobile moves America through work and play.”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美国是靠四个轮子来支撑的, 四个轮子的运转能够带动美国的工作和娱乐。”其中“wheels run America”就隐喻汽车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类似这种例子在高职英语中还有很多, 要想准确地翻译出语句的意思, 就要让学生有效地将认知语言学与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学习。

3.4 非言语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言语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方式的总和。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等等都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当中, 对非言语交际的应用是非常多的, 有专家曾经专门作过一项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一堂课上教师的言语交际仅占20%, 而其余的80%全部来自于非言语交际。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在英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老师利用非言语交际的手段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 带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知识学习,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帮助。

3.5 跨文化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跨文化交际是指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这种跨文化交际模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建立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同时, 就会开始对英语进行深入的了解, 而在了解文化、背景、习俗等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了对英语的认识。首先, 跨文化交际观念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对各种语言更为敏感, 这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次, 交际过程中, 学生对英语的语法和语境等更为熟悉, 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很有帮助;再次, 学生对单词的涵义会理解得更为透彻, 这对单词的记忆很有帮助;最后, 学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英语的魅力所在, 从而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近年来学习策略训练开始在语言教学界受到重视, 有效学习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 使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同时, 加强相应的教材改革、第二课堂建设, 进行配套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 多举措并举才能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 英语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那么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国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结合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道路当中, 英语语言学的融入可谓是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出了全新的道路, 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成果更为显著, 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高职英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民.元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2) .

[2]刘常兴.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马秋武.音系学综观:历史与现状[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 2006.

[4]王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2) .

[5]谢丽.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5.

[6]徐玲.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J].同济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5.

[7]杨立学, 杨瑛, 霍启飞.语言学的纵横结构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2.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篇二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

一、引言

语言学是指对每个语种的研究,可以包括各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涵盖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本文所讨论的是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发展历史。

二、英语传统语法学

传统语言学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通过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研究的语言学,其特点是把英语放入拉丁语法的框架中。在这个时间段,集大成者是英语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学、戏剧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是既具有技巧性又非常质朴,能够使当时英语社会各个阶层群众听得懂并喜爱戏剧语言。莎士比亚的文学语言对应于的贡献巨大。加之,文艺复兴时代正是英国帝国主义时代,英国在海外建立了多个殖民地,通过殖民统治使英语成为当地官方语言,这也为其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打下了基础。18世纪末,世界各地开始了民族解放浪潮,虽然英国失去了美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但是英语却留在了当地,使得英语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发展。此外,大量的英联邦国家也为英语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广化提供了力量,确立了其世界语言的地位。在这个时间段,英语语言学重点研究的是国际英语教育方面。19世纪,英语语言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里,通过英语对社会的良性影响的反作用力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和教育功能。通过对英语功能性的研究,波兰学者博杜恩·德·库尔德内间语言学分为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种,不但为英语,也为世界上其他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秩序重组,由于美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英语,确立了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在文学、科技、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都成为了国际通用语言,于是世界各国均开始了重视英语的学习,这促进了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这段时间语言学打破了传统的局限性,进入了具有专门理论和研究的独立学科,逐步的注重了语言的应用性,并把英语语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了不同的领域。

1.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英语语言的应用性是指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到其他科学教育领域,通过对英语语言现象的描述、分析,解决社会语言教学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英语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可以把英语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语言教学及其他领域,通过书籍、声音、图像等视听教学方法,可以加强英语的开放性,被全社会所采用,即英语的应用语言学强调英语作为社会交际工作的功能性。英语语言学进入到应用型研究后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注重语言的外向性、交际性,能够传递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与思想,使语言具有功能性,这样英语就不会丧失其发展价值,还能够使其丰富和发展,带来交际功能。英语应用语言学可以分为社会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词典学、言语和语言病理学等类型,其中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是目前英语语言学的观众重点。

2.结构语言学的研究。结构语言学是与应用语言学相对应的概念,英语的结构语言学研究注重于英语的表达形式,句子的结构类型、连接方式、语言听说读写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结构语言学利用英语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开放的环境下,使其演变为沟通的工具,这是与英语应用性相同的特点。英语语言的结构研究可以在开放的系统中,研究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语言的交际性和功能性避免语言的衰落,可使其长期保持先进性。

四、英语语言学研究视角

1.哲学视角。哲学是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学科,现代以西方为主学科最早都是从哲学开始研究的,所以英语语言学很大程度上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传统,哲学也拓宽了英语语言学涵盖的内容。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哲学也可以通过研究语言的交际性,达到研究一个人看世界观、方法论的目的。所以说从哲学角度研究英语语言学,对于二者而言是相辅相成的。

2.文化学视角。正如前文所说,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英国和美国都拥有非常多的人類经典著作,并在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所以研究英语语言学应该设计到文化视角方面的内容。目前,人们从英语单词中字母的排列组合,语言习惯、文化结构等方面进行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特别需要文化视角研究英语语言学的成果。可见,对英语语言学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可以了解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五、结论

英语源自于拉丁语,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经过大英帝国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奠定了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基础。在二战后,学界对于英语的研究从拉丁文法中语言的内向性研究转向了应用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外向性研究中,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功能性,也为英语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最后从英语语言学哲学、文学和政治三个研究视角,阐述了英语语言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昱.从语言学的课程设置看英语语言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08(2).

[2]戴炜栋.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探究英语语言学的学科含义 篇三

语言学的分类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从研究的对象角度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普通语言学”、其二为“个别语言学” (Part icularLinguist ics) 又将其称之为专语语言学, 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角度上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 除此之外, 还可以多角度的将其进行分类, 因该文以论述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主, 因此在此不赘述。

简要的说, 理论语言学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音系、语音、形态、句法、语用和语义, 它不但可以对一些较为具体个别的语言进行研究, 而且还可以同时选择多种语言综合研究。对于语言学来说, 理论语言学就是主体和基础。

应用语言学是通过语言学理论得运用, 达到解决与语言有关的问题的目的的一门学科。有很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进行定义, 例如英国学者理查兹 (Richards) 将“应用语言学”定义为“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的语言及语言学的研究”。此外还有英国学者威多森 (Widdowson) 认为:应用语言学使抽象的想法以及研究的结果变得更易理解, 且与真实的世界形成关联。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语言, 它的理论体系主要建立在多种具体语言研究基础之上, 研究的主要重点为一般规律及共同特点。如系统功能语言学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 就是普通语言学理论。如同他所说的那样:one kind of theoret ical approach to languag (这是一种研究语言理论的方法) 。

个别语言学”一术语很少被我国外语界的学者使用, 尽管很多人都在研究, 但是在我国外语界的出版物中它还不多见。而“英语语言学”就是”个别语言学’的一种, 另外还包括有“汉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和”日语语言学”, 等。

2 应用语言学指的是什么, 这门学科的范围怎样来确定呢?

1)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的基础, 但又不是唯一基础, 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学与其他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联系。

现如今, 语言学已不再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它不但与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多门学科保持着紧密联系联系, 同时还与物理学、电子学、信息论、数学、自动化技术、控制论、计算技术等多学科密切相连。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 应用语言学为了完成它的任务, 必须结合以上研究的各项成果。于此, 从其本质上来看, 语言学则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

2)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多分支学科。语言学的产生急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 都源自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 同时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出的相应解决的对策。时至今日, 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已经日益增多, 涉及面广泛。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文字制订、语言分析、语言文字教学和词典编纂等之外, 语言学在情报自动检索、机器翻译、信息传递和通讯联系人机对话、失语症和言语病理等方面也被使用。故此, 应用还要将语言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展, 涉及到这些领域, 对这些领域中种种有关语言的问题进行解决。

3 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

1) 形式化方法 (formulization) 。根据不同进行模式, 可将形式化研究分为生成模式和非生成模式两种, 虽然形式不同, 但主要研究目的都是为实现明确精准的揭示语言本质急运作机制, 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的普遍性原则及规律, 使其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准确预测出语言发生的现象。

2) 对比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同样是一个基本具体的研究方法策略, 主要功能是在是与非以及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建立出最小差异对比, 对比句子与非句子以及是否符合语法等相关概念之间的相对性, 并以此找出语言中存在的本质差异, 实现真正认识某种语言本质的目的。

例如“人写字”和“字写人’, 两个句子的出别只在于前者符合语法和常识的双重原则, 而后者只符合语法却不合常识, 由此可知, 对比法可谓是寻找事实本质特征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3) 假设演绎法。该方法姜观察急描写语言事实作为基础, 构建并提出理论假设模型, 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再进一步进行验证, 这一过程就称为假设演绎法。该方法对语言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使其向科学的数字化、精密化迈进。

例如在生成语法中, 研究人员对属于对语言机制内部模式的理论假设的原则-参数框架的研究中, 提出题元准则、扩充的投射原则等普遍原则, 为了使原则的科学性得到保障, 利用语言事实来进行验证。

4) 理论逼近法。通过观察语言事实总结出简易的语言规则或规则系统称为第一理论逼近, 随后通过另外一些相关的事实检验第一逼近的可行性, 若存在有不充分性存在就对规则或规则系统进行改进, 成为第二理论逼近 (the second approximation) , 以此循环进行下去, 直至最后逼近“真理”。

例如成语法中约束理论的三约束原则的前两个原则, 就是利用理论逼近法不断修正而得到的, 这种方法也常常使“反例” (counterexample) 和“例外” (exception) 被研究者人员所关注。

4 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通过上文对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可以得出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理论语言学研究方特征。

1) 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要求不仅是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 而且强调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 以此也体现出了理论语言学必须达到揭示充分性的发展趋势。因此, 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对我们合理解释语言规律有帮助, 助于我们探索语言规律的前因后果。

例如“李四表扬了他”一句, 明显“李四”和“他”不同指, 但要想合理正确解释这个语言事实, 可以通过借助生成语法约束的第二原则, 这一原则下, 管辖范围内“他”这一代词姜不受约束, 根据这一原则就可以对“李四”不能成为“他”实现合理解释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研究方法必须具备解释性特征。

2) 演绎推理及理论假设的相互结合是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最为注重的一点。理论假设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研究的思想方法。人脑的语言功能是内化在人脑中的语言预算系统, 是语言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 具有科学抽象性, 同时也是与生俱来的。基于此先提出理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语言学家就能充分地分析和解释人脑的语言。演绎法与理论假密切联系, 研究者根据演绎方法的不同对语言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建立理论假设, 并将其推至其他语言中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假设急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 不但姜理论更加深度化, 而且还同时提高了理论涵盖的宽度和广度。

3) 形式化手段的大量使用是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特点。“形式”在这里有:语言形式化的描写借用逻辑学和数学的符号来进行和使用明晰、严密的形式化的表达手段两种含义。

如常见描写形式化的句子“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书”, 通过逻辑学中的符号我们可将其表述为:&。描写的形式化能够使自然语言产生的歧义被消除, 令表达式的意义更加明确清晰。研究方法的形式化特征可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5 小结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学家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理论。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涵盖面广泛, 英语应用语言学是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和英语理论语言学共同为英语语言学服务, 成为英语语言学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7 (3) .

[2]盛艳波, 牛晓峰.浅析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含义[J].滩坊学院学报, 2006, 6 (3) .

[3]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217) .

[4]吕佳.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3) .

4.英语熟语学习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篇四

一传统的熟语观

1熟语意义的不可组构性

很多学者认为熟语具有不可组构性,因为整个熟语的意义不是构成该熟语的单个单词意义叠加而来。如构成熟语kick the bucket各个单词的语义与该熟语整体意义毫不相关。另外熟语的不可组构性还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被动结构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John,它的语义就不再是“约翰死了”[1]。

2熟语意义的任意性

从熟语意义具有不可组构性出发,我们无法从构成该熟语的单词的意义来猜测该熟语的意义。也就是说其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正如单词与词义之间具有任意性一样,熟语作为一个整体就好像是一个较长的单词,其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此熟语的意义独立于概念系统,储存于人的心智词库中,像一个单词的意义被列入词典中一样,我们见到一个熟悉的熟语,头脑中就能自然地反映出它的意义[2]。

3熟语为死隐喻观

学者们认为熟语曾经是隐喻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其隐喻性。把熟语看作是死隐喻的观点似乎与认为熟语不可组构的观点相一致,因为熟语似乎在词汇层面上具有凝固性,具体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kick the bucket(实际上这个熟语来源于转喻),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John kicked the pail就无法保持其比喻意义。因此频繁地用熟语表达非组构性的比喻意义,使对于熟语进行非字面解释高度规约化、凝固化,似乎熟语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这就使人们似乎可以不去分析字面意义而直接理解熟语[1]。

二传统熟语观的不足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很多学者之所以持有上述观点是因为他们把研究限定在少量的熟语上,不能对熟语特征进行全面的理论概括。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很多熟语的单个单词对于解释整个熟语的意义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正好与熟语意义的非组构观相反。如心理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对语言分析的结果显示,人们认为熟语spill the beans是可分析的,因为beans指“想法”或“秘密”,spill指“泄漏”秘密。再如熟语lay down the law也是可以分解的,因为构成它的单词的意义可以用来解释整个熟语的比喻意义。所以,熟语意义并非是任意的、不可组构的,而是有理据的、可分析的。当然也有部分熟语是不可分解的,如kick the bucket和shoot the breeze等[3]。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混淆了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和历史隐喻(historical metaphor)的概念。常规隐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而历史隐喻则是指已经长时间消亡的隐喻。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认知中最活跃的事物看成是那些有意识的事物。反之,那些真正活跃、强大的隐喻是那些自动到无意识的隐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爱情”看作是“旅程”,因而在理解LOVE IS A JOURNEY这一隐喻时几乎是无意识的[4]。

三熟语的理据

与传统上认为熟语的形式与其特殊的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的观点正好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熟语的意义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熟语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式,而是人概念系统的产物,产生于人们概念系统中对于世界的一般知识。换句话说,多数熟语具有概念性,熟语的理据来自于人的概念系统中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隐喻、转喻和常规知识等[5]。毫无疑问,掌握熟语的认知机制有助于熟语的教学与学习。

1隐喻

概念隐喻可以把两个不同知识域联系起来,那么概念隐喻是如何为熟语提供理据的呢?以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为例,这里fire(火)这一知识域被用来理解anger(愤怒)这一知识域。也就是说,anger这一抽象概念用ANGER IS FIRE的概念隐喻来理解。句子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中概念隐喻LOVE IS FIRE在起作用,这里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之火已经熄灭,标示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终结。再如,在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一句中的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作曲家的想象力是火被画点燃;在The killing sparked off riots.一句中CONFLICT IS FIRE,冲突(暴乱)是火由杀人事件而引发;在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中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人的精力被喻为燃料因两端燃烧而过渡消耗,所以本句意思是“不要过渡操劳”;在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中ENTHUSIAM IS FIRE,球队打得好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仅从字面意义上,上述各句中熟语的意义难于理解。而在概念层面上,上述各句中不同的抽象概念如愤怒、爱情、想象力、冲突、精力、激情等通过人们的概念系统与“火”联系在一起,这样概念隐喻把本来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使人们可以用一个概念域(如“火”)来谈论另外一个概念域(如“爱情”、“想象力”等)。因此,许多熟语(尽管不是所有的熟语)的整体含义取决于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在概念层面上是有理据的,理解它们时需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

2常规知识

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常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人们关于一个概念域(如“手”)的共有知识。这种共有的常规知识既包括由它所构成的比它更大的部分(手是胳膊的一部分),还包括手的组成部分,形状,大小,使用,和功能等在内的标准信息。以have one’s hands full(忙[得腾不出手])为例,他的熟语意义应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的手里在拿着东西,我们就无法再拿其他的东西或用手从事其他的活动。熟语with an open hand的意思是“慷慨地”,如在She gives her love to people with an open hand.一句中一个人张开手把东西给他人的形象所隐含的知识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保留,可以随意获取”。这一形象与一个人在给他人东西是却握紧拳头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给出任何东西,因为with an open hand表明愿意付出,而tight-fisted则意味着不愿付出。这里主要是常规知识为熟语意义提供了理据。

3转喻

下面以与手相关的熟语为例来探讨转喻如何成为熟语意义的认知理据。为下列熟语提供理据的转喻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这一概念转喻的基础是许多典型的人类活动都是用手来做的。如put one’s hand in one’s pockets的意思是“有意地什么也不做”;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的意思是“做某事很轻松”;join hands with somebody的意思是“与某人合作”。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是关于转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转喻THE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的一个例子,在“We need more hands”中“hands”指的是“人(手)”。这一转喻同样适用于“a factory hand”(工厂的工人)、“from hand to hand”(直接、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等。“手”既可“代表活动”,又可代表“人”,因此有些涉及到“手”的熟语具有“控制”或“权威”之意。如“gain the upper hand”(较某人有优势,占某人上风)、“rule with an iron hand”(以高压手段[铁腕]统治[人或国家])、“keep a strict hand upon a person”(完全掌控某人)等。因此这些熟语的概念转喻基础是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它又是由THE INSTRUMENT STANDS FOR CONTROL(工具代表控制)这一转喻而来。

4多重理据

实际上,很多时候熟语的理据不仅仅是某一种认知机制,而是多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gain the upper hand为例,这里hand一词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而upper一词的理据却是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控制”为“上”,如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一句中on top of表示控制的意思)。再如熟语have clean hands中hand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clean可以从隐喻的角度理解为ETHICAL IS CLEAN(“道德的”为“干净”),因此这一熟语的意义为“清白;行事磊落”。而在熟语have blood on one’s hand中,hand被转喻为activity,根据常规知识blood(血液)被看做unclean substance(不干净的事物),又因为从隐喻的角度而言MORAL/ETHICAL IS CLEAN,故unclean(不干净)意为immoral/unethical(不道德的),因此在转喻、常规关系和隐喻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熟语的意思是“手上染血,导致他人死亡或不幸”。

总之,传统的观点认为熟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构成,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预测,因此熟语意义具有任意性。认知语言学承认熟语的意义并非可以完全预测,但是认为熟语意义大部分是有理据的,熟语的认知理据主要有隐喻、转喻和常规关系等认知机制。因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能弄清楚所学熟语的意义是由某种或某几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就能提高熟语学习的速度和熟语运用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Gibbs, R. Why idioms are not dead metaphors. In C. Cacciari & P. Tabossi (Eds.), Idioms: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2]Nunberg, Geoffrey, Ivan A. Sag, & Thoma Wasow. Idioms. Language, 1994(3).

[3]Gibbs, R., Nayak, N., & Cutting, C..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

[4]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英语故事教学 篇五

[摘要]笔者就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对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有效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建立全篇连贯,侧重隐性学习,注重故事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故事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中小学故事教学英语

一、研究的背景

目前国内关于故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故事教学的理论依据探究

阎冬雪认为,故事教学符合有效输入语言的原则。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故事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各不相同,因此故事教学没有把中小学生禁锢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故事教学的理论探究,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可以从中小学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故事教学在词汇、句法及篇章教学方面应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故事教学模式。

2.关于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的研究

纪玉华首创了一种以母语“夹”外语的方式,通过故事教授外语的方法——“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它能为学生从已知的母语过渡到未知的英语起桥梁作用。陈立、傅小平分别探究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构建“背景铺路,听力开道,提问深化,线索回顾”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讲故事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听和读的熟练度,又能培养他们说和写的流利度,还能进行推断、猜测词义的训练。同时,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的教学规律实施故事教学,有利于发挥故事教学的优势。

3.关于故事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方面的研究

赵建群、王丽春将故事教学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学习者在自然的故事情景中接触、理解、归纳和运用有意义的语言(语法)规则,从而习得语法结构和功能。毛秀波、张伟、麦丽哈巴、李碧等将研究的视角投入故事教学与英语听力、会话、阅读及综合能力提高的相关性研究上,开辟培养英语听、读、说、写能力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故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前人的研究忽视学生的个体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差异对故事教学的影响,故事教学的研究大部分处于实践层面的探讨,对理论的挖掘有待深化。本人将吸收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故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1.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语言学和中小学生英语故事教学两个概念,并分析心理语言学对中小学生英语故事教学的启示。

故事教学是通过故事教授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成为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故事教学的目标为让学生通过故事教学法大量增加词汇量,大面积提高学习水平,并通过讲故事、理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渗透情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达到教学目标,故事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而设计,内容应既包含适合于学生现有程度的语言知识点,又蕴涵文化知识,还能具有渗透情感教育的功能。传统故事、寓言、神话、童话、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故事,都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改编为故事教学的内容。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后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一些研究成果运用到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心理词汇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试图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如何储存的。董燕萍得出了如下结论:概念表征在大脑中是共享的。李志雪介绍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主要心理语言学模型及其理论基础。在篇章的理解上杨炳钧则综述了语篇理解的主要理论(命题理论、图式理论、容量理论),他提出应当结合作者与读者自身及相互间的心理语言活动,并加强对语篇自身特征的研究,以便多种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语篇理解理论。

2.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中小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受输入量的限制,提高缓慢,知识遗忘率高;二是文本理解的渠道单一,学习受时空限制,缺少无意识学习时间;三是会话能力弱,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良好交际环境,学生常处于被动输出地位。

三、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心理语言学对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词汇的学习上来看,目前,词汇提取模型的研究,是一项卓有成效的研究。“连接主义模型”是一个由心理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界中的连接主义者提出来的解释词汇提取的一个重要学说。连接主义认为,一个词的最终理解是从信息的“输入”→“特征”→“字母”→“单词”的递增连接完成的。马斯伦和威尔森(Marslen&Wilson,1987)提出,当一个人听到一个词的时候,该词所有的语音邻词都会被激活。这为故事教学中,通过难易得当的上下文猜测新词提供依据,从长期效果来看,间接学习词汇有利于二语词汇意义的记忆。

从句子理解上来看,模块论和互动论都认为,句法知识在句子理解上起重要的作用,句法知识是理解语言的必备知识。这些对故事教学的启示是,中小学生由于语言输入非常有限,受现有程度的影响,学生无法无意识地习得语法。为保证故事被理解,学生需要显性地学习语法,为随后的故事学习奠定基础。句子理解的互动论认为,句法分析和上下文或情景语境等语义或语用要素联系在一起,所以脱离语境的语法规则学习是不适合的。

从篇章的理解层面来看,教师要利用背景知识的指导和组织作用,将新信息与放在长时记忆里的已知信息整合起来,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故事提供的图片和辅助教具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信息提供了风趣的线索。教师同时也需要根据图式的指导作用提出问题,建立命题记忆网络,读故事时,尽量及时提问,并要求学生寻找答案,找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建立整体连接,实现积极阅读。

四、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

直接词汇和句法学习→背景文化→导入→故事呈现提问→故事理解(词汇、句子、篇章的理解)→故事创作。

直接词汇和句法学习在故事学习前为显性学习,故事理解过程中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隐性学习。语言技能的培养在呈现过程中侧重听的能力培养,呈现与理解同时进行,教师在呈现每一部分时必须提问,促使学生主动听和阅读。故事创作为输出过程,侧重说和写的能力,故事内容的结局选择须开放,让学生有创作空间,教师也可选择一个场景、人物或时间给学生创作。

故事教学具有诸多有利于中小学生培养英语语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乐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等优势,现已被广大老师普遍使用,我国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英语的故事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爱表演故事,故事教学是全人教育理念的体现。

五、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意义

1.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能明确故事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Loyce Caruthers指出,故事教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于,在读、写故事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获得自信。他们在故事中成长。Besty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阐述讲故事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在讲故事时,教师应该注重“留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分享个人真实故事的形式,建构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成员的视野在讲故事提供的氛围中变得开阔,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教师的思维由封闭走向开阔,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Hamilton通过给学生提供有效的选择性材料(如表格、照片、图片等),使讲故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提高讲故事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读写故事的能力。

2.推动故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发挥故事教学优势

6.非智力因素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六

1 英语语言学课程和研究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的英语课程“重文学, 轻语言”, 语言理论课程采取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60年代后, 由于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语言理论课程开始逐渐加入外国语言课程, 它经历了从选修到必修的转变过程, 根据 (1990年, “高级英语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版) 以下简称“试行版”) , 高年级的学生可设立“选修课”的语言学课程。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 (2000年, 以下简称“纲要”) 将被列为高年级英语语言学“必修的”英语课程。国内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公布了1987年和1988年, 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讨论和外语课程。2000年以前, 当然还没有一个跟踪状态的研究文献。2002年, 严潘的“语言学英语专业类课程的调查”表明, 国内高校英语语言学恢复教学。语言学课程, 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不少知名学者的研究文献, 但总体来说, 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只是一小撮。此外, 大多是只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或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的研究, 而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大纲以外的语言学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 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自1983年以来, 中国的学术界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含义有着许多不同的界定,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如1983年赵中天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1983年吴福元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动力结构”;1992年林崇德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等。虽然非智力因素的含义有各种不同意见, 但总的来说西方和中国的界定区别在于两点:

1)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智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认为它是没有智力成分的;

2) 西方认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中国的观点则认为, 即便没有智力因素它也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同时能单独发挥它的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总的来说比较开放, 它的分支过于宽泛, 这个特点并不能帮助我们进行实践和实证研究, 它需要几个公认的能学业的成绩有更大影响的因素, 如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 性格和其他因素, 那么就这些因素的结构, 功能和效果, 以及如何促进的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 以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成功。

3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非智力和智力因素的关系, 有很多种解释的版本, 我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制约的。

1)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制约。制约的意思是既促进又牵制, 我们来这里主要强调促进方面。虽然智力因素受到先天性的影响较多,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智力的发展也一直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此外, 非智力因素还可以弥补一些智力的弱点。正如古人云:“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等, 是说明这一点的很好的例子。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一般, 如果你有良好的性格, 就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顽强, 自信和浓厚的兴趣等, 而且有可能实现一个智商高的人所能达到的成就, 甚至超过他。

2) 非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人们通过科学对新的东西进行探索, 认识客观世界,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逐渐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个性特征。换句话说, 开展智力活动对非智力因素作了一定的要求, 从而促进其发展, 这是其一。另一方面, 智力因素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并培养起来后, 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理智的性格。

3)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融合在一起, 共同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 智力活动离不开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也需要智力活动来实现。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单方面通过智力来实现, 也不能单方面只靠非智力因素, 需要许多其他因素 (条件) 下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共同作用。

4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与能力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它是引起智力发展的内驱力,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发展中起着习惯和补偿的作用。因此,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如果他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展, 往往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 另一方面, 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 非智力因素的发达, 却有可能实现学术职业生涯的成功。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 对长期探索的坚韧, 对观察的搜索, 加上对事业的勤奋。”可见,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 个人的智力因素是很重要的, 但是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作用也不可忽视。

1)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能动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调节机制。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端正学习动机, 使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态度, 能把握住重点,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求知欲等,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习成绩, 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相反, 非智力因素不发达的学生, 学习热情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稳定, 缺乏毅力。因此, 教师在教授语言学中使用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而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 努力学习。

2)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英语语言学。任何活动, 包括学习, 都应该要有一定的动机, 并指向一定的目标, 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很有可能没有学习目标, 当然, 活动就不会取得任何结果。长期形成的动机, 可以用来确定活动的目标, 非智力因素可以用来引导人,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在语言学习的活动中,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后让他明白我们必须掌握宏观和微观语言学的知识含量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过程中, 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3) 让学生通过调节学习行动来更好的学习学习英语语言学,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此时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量, 做到有张有弛, 提高活动的质量。在此之前, 我们在谈到英语语言学时, 都能明白这个痛苦的学习过程,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好学习的程度, 思想上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当学生要开始学习抽象的, 难以理解的语言学理论时, 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都保持最佳的状态, 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否则学习理论个保持情绪两者都没有做好, 还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5 培养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1)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象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态度。”“那些知道比好, 好之者, 不如乐之好。”至于满足了以上两个基本因素才能产生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兴趣可以发展和变化。缺乏兴趣的学生, 在学习枯燥的知识和困难的研究过程中遇到无趣的内容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应该适当的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创造一个轻松愉快, 具有更少的压力和心理氛围特定的视觉和生动的学习环境。

2) 学生积极的情感。虽然英语语言学很深奥难懂, 但是英语语言学教材中与情感因素有关的内容同样是相当丰富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在情感元素, 并善于运用表情把它表现出来。至于缺乏情感因素的教材中, 可以自己尝试给予一定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寓教于乐,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结论

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时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利用,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 教学英语语言学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行动延缓, 这导致最终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发现, 由于学习者对这门课程的不熟悉, 教师应当在教学时帮助学习者制定一个明确的和合理的学习目标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作用, 同时要结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把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习者进行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进行分析, 再结合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特点, 最终会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和学习活动。

摘要:在大学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 但是除此之外,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正效应也不能够忽视。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 更应当注意从从其他方面着手像积极的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同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英语语言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3]叶弈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51.

7.西方文论与英语语言学的相互影响 篇七

西方文论即西方文学艺术理论, 古典文论包括了从古希腊文论到新古典文论期间的过渡思想, 经历了从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然后到新古典文论的时期。近代文论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有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 直到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述—接受理论, 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到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西方文论和英语语言学的相互影响

(一) 形式主义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起初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是关于形式主义所讲的文学, 形式主义对文学史的研究, 是把作品看成意识之外的现实, 即作品本身与作者创作意识并没有必然联系, 包括作者在创作时对作品赋予的特殊感情意识以及社会发展对作者本身的影响, 形式主义将这些因素与文本隔离开来对作品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在分析作品时排除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对其的影响, 仅对创作技巧和语言结构成分系列作分析, 经过如此纯粹且封闭式的文学性分析, 形式主义者认为, 文学作品内部有着必然的发展规律, 不随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受影响。对于纯粹艺术形式的探讨导致了西方文论开始偏重于语言学的影响,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即强调读者阅读时与文本存在的历史间隔。共时性则与历时性相对, 语言共时性的研究, 即对一段时间内语言系统中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 以及语言结构在该时间段内所代表的人类心理因素的研究, 这些因素和成分意义都是为该时期的同一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而语言的历时性则强调的是语言成分在不同时间段连续和互相替代的性质, 如古汉语中的“乃”被现代汉语中的“是”所替代, 这便是语言历时性的研究。形式主义强调的便是语言结构成分分析, 因此文学艺术理论开始逐渐受到语言学的深层影响。

(二) 英语语言学研究

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普通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等。文学作家往往是对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进行深刻的研究才有流传至今而不朽的文学著作。

英语语言学的形成最初是来自西方哲学, 源自哲学的理论成果。语言和言语的提出区分给传统语言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英语语言学不只是对单个语句的意义做研究, 而且是要对整个语言符号系统研究。语言本身只有与客观对象建立联系才产生了意义。这样的理论提出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研究和西方文论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语言学本身经历了很多的变革, 二十世纪初得到了空前发展, 西方文论随着这一思潮的影响也逐渐由语言学批判转为话语学批判。

(三) 文学语言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西方文论延用了语言学的很多有价值观念, 用语言学的范式来研究文本的意义, 以此来寻找文学内在的不受外界影响的根本规律。此研究倾向称作文学语言学批评。文学语言学批评主要是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式来对文学进行研究, 文学语言学批评将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确定和不确定两方面, 确定性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共性的找寻发现, 但是语言做为文学创作的载体, 又是表征客观事物的符号, 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极其明显。文学话语批评是语言环境和话语两者的联系, 多组对话构成的语境可由读者自己进行选择, 所以文学话语批评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而由语言学影响产生的文学语言学批评已经说明了语言学在西方文论中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

(四) 英语语言学和西方文论的相互影响

语言学由语言论逐渐转向话语论开启了语言学的新时代, 语言学因此而转变为语言本体论, 即语言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 是人类集体思想的具体体现, 使得语言成为研究, 对语言的内在规律研究离不开对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 所以某种程度上是西方文论在影响着语言学的发展, 而正是因为语言的艺术性才造就了文学。

8.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的结合研究 篇八

【关键词】构建主义 英语语言学 结合 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当今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问题,制定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英语语言学的课程设置也特别重要。英语语言学是当今英语专业中的一项重要课程,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主义其实就是指情境的构建,情境的创设也是构建主义中的重要阶段。对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构建主义理论充分的彰显了我国当代的教学理念。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构建主义英语语言学的含义

1.构建主义。构建主义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有着极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对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构建主义所倡导的知识并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得,它需要学生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主动思考而学到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老师或学习资料。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以某一特定社会情境为背景。构建主义应从情境创设开始做起,情境的创设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切实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构建主义中,学生应该发挥合作性,合作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简单。

2.英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设立的一个专业课程,是英语专业中的一项重要知识,它是检测学生学习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英语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类学科,它的学习过程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在当今社会形势之下,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并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我国英语语言学的更好发展,彰显其学习的重要意义,我国各高校应该重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发展,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最大程度上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质量。

三、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结合的具体策略以及意义

1.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国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过于以老师为主,随着社会形势的改革,教学理念也应作出改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共同学习更多的知识。

(2)设定合理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起到指引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切实考慮当今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主义主要表现在老师在课堂中合理的给学生布置学习工作,指引学生学习,促进英语语言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传统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传统教育模式多是老师采用单一教学法教学,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活动应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主动融入课堂中,突出主体地位,更好的完成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相结合的深远意义。英语语言学老师在教学课堂中,构建出一种学生可以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自信,有利于英语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相结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完成,采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简化,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在不断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也在加速,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构建主义和英语语言学的结合是一种新社会形势下出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不足,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总的说来,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的结合,可以大大的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社会所需型人才,对我国构建主义理论和英语语言学各自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箫宇.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J].学园.2014.19.

[2]马炳军.基于构建主义角度探究英语语言学教学[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3]文国敏.从构建主义视角下分析英语语言学[J].青春岁月. 2015.4.

9.chapter7英语语言学 篇九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英语阅读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不太尽人意,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而不得不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此时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工作。同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每堂课几乎都是从头至尾、千篇一律地对文章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记笔记, 并没有主动的去思考问题。

其次是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就是生词了。因此, 词汇量小是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词汇, 对许多单词似是而非, 在做阅读理解中容易误解文章大意。还有就是一些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一遇到生词就去查词典,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 从而影响到考试中的阅读效果。对于一些复杂的长难句, 许多学生也难以把握, 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句子的理解。因此, 学生在平时就应该注意词汇量的积累, 以及对句子语法结构的把握。另外, 一些背景知识的匮乏也会导致阅读的障碍, 因此, 学生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学技术、政治历史等背景知识。

再次是不良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中的焦虑情绪。经人们调查发现, 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存在回读、声读、指读、口译、心译等不良的阅读习惯, 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在阅读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时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感, 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阅读效果。针对这一心理状态, 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从而减少焦虑感。

最后是阅读技巧的匮乏。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喜欢逐字逐句地阅读、分析、理解, 结果就会造成阅读速度慢, 而且往往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却不知其整体意思。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句子的水平, 而不是从宏观上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很少去运用一些阅读技巧, 比如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进行略读、寻读、猜意读等阅读技巧。因此, 这些都妨碍了他们的阅读速度, 及对文章的理解。

2 阅读在心理语言学中的阐释

语言学家古德曼 (K.S.Goodman) 认为阅读是心理上的一种猜谜游戏, 同时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首先阅读者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在其基础之上利用选择出的语言提示, 在随后的阅读过程中, 最初的论断便会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而被证实或是否决或是改进。总而言之, 阅读就是读者先要从语篇中获得语言提示, 根据语言提示自己做出推断预测, 然后再验证修改自己的推断预测, 读者还要快速的在头脑中重建作者所传达的信息。除此之外,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两种基本的信息加工模式。自下而上其实是一个修正的过程, 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修正先前的背景知识, 同时以所读语篇为基础对当前进行预测。而自上而下其实就是一个检验的过程, 首先读者要运用先前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语篇做出预测, 然后再通过阅读来检验这些预测是否正确。自下而上模式使得读者对文本信息的舍取保持敏感, 为推断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自上而下模式则有助于读者解决文本信息的歧义性, 从而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另外, 鲁梅哈特 (D.C.Rumelhart) 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是对古德曼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阅读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过程在起作用。同时, 他还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要处理所阅读的语言, 同时也要对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进行运用和处理。现代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把新事物与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在头脑中已存在图式的基础之上理解和解释新事物, 同时输入的信息也要和这些图式相吻合, 因此, 理解新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另外, 巴雷特 (Barrett) 和奈尔斯 (Niles) 进一步研究了阅读中的心理活动之后, 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词组、句型层面的分析理解过程;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再组织;再次是对语篇进行推理判断;然后从知识库中调用已有的知识;最后还要对其思想进行同化吸收。

此外, 阅读理解还受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阅读注意力、阅读记忆、阅读思维、阅读想象、阅读联想。在阅读的过程中, 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起作用。与之相反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 (含学习活动) 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意识过程, 它影响着阅读的认知过程, 调节和支配阅读的认知过程, 是实现阅读认知过程的必要心理条件。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意志、阅读情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阅读理解中共同起作用影响阅读结果。

3 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

3.1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 提高阅读积极性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 提出的情感过滤理论认为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或者促进读者对信息的接收, 情感就相当于一个语言信息输入的过滤器一样, 当读者感到焦虑时, 他的这一消极情感就会加大过滤作用, 从而妨碍信息的接收, 反之, 当读者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时, 对语言信息的输入的刺激的过滤作用就会减弱, 从而更加顺畅的接收语言信息。美国现代教育学家布鲁姆 (Bloom) 也认为, 时刻保持积极情感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要比那些带有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也更加迅速轻松。由此可见积极地情感、浓厚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阅读, 而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阅读。因此, 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首先, 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感情。在讲课时, 精力要充沛、心情要保持舒畅、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应不断的鼓励学生, 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另外,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组织学生用英文讲故事、唱英文歌曲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身处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中,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2 丰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

根据心理学理论,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是相互在起作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是先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 然后再予以解释, 最后达到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与之相反的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 它是运用先前的语言背景知识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英语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及句子篇章结构的知识。因此,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如果生词过多势必就会影响到自下而上的字词解码过程。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匮乏可以直接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词汇量不达标就很难从文章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就像是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看不懂文章一样。同样, 如果对语法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一旦遇到长难句, 就会感到一头雾水。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的归纳总结束语法知识以及一些英语中的习惯用法, 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只有英语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了解一些非语言知识, 也就是背景知识,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对文章的真正理解。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 背景知识属于内容构思图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即便没有文字上的困难, 但如果缺少相关背景知识还是很难读懂其中的含义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得会接触到西方国家的一些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风土民俗等, 如果学生在这方面匮乏, 在理解文章时肯定会遇到困难。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阅读英语国家的文化书籍等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3.3 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来进行阅读

除了掌握一些知识性内容外, 学生还要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来进行有效的阅读。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断的获取信息。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可以把阅读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阅读中策略、阅读后策略。其中, 阅读前策略又包括预读、预测和联想。阅读中策略又包括自我提问和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又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读策略和细读策略。其中, 速读策略又包括略读、查读和寻读。细读策略又包括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理与语用推理、转移与意译以及清除歧义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策略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语言知识的不足还可以通过阅读策略得到弥补。比如说, 预测、联想可以使读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自我提问、自我监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反应可以使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过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略读、查读、寻读能够帮助读者更为快速的在语篇中寻找有效信息, 等等。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策略, 使他们能够自主的运用阅读策略来进行阅读,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4 结束语

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既有语言方面的因素, 又有着非语言方面的因素。另外,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来加强阅读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摘要:英语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小学到大学, 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另外, 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更是五花八门, 而英语阅读几乎成了必考题型。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简单化, 因此, 学生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该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阅读中的心理过程,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行之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理论,心理过程,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迪宇.英语阅读情感理解层次的心理分析[J].外语研究, 2000 (1) .

[2]洪流, 吴桂霞.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J].外语教学, 1998 (1) .

[3]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10.chapter7英语语言学 篇十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教学 问题 对策分析

英语语言学是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英语语言学开设时间并不长,尽管教学模式与方法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经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与教学对象不相适应的部分。例如,只重视语言知识而忽略语言应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在顺应新的要求而改变。英语语言学的前进发展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发现缺陷与不足,改进的同时积极探索教学道路的新方向,突破创新地找到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方法与目标。

一、英语语言学教学内容英语语言学课程由三个知识模块组成: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理论启蒙模块内容涉及英语的词汇知识、语音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语体知识、英语变体、英语学习策略等。基础理论模块由英语语言学概论执行,内容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言学的学科知识、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得等。研究方法模块通过介绍语言学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事语言研究的本领,并直接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挂钩。在课程上与语音学、语用学、论文写作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依据。英语语言学是系统科学的研究英语语言的学科。要首先弄清楚本科阶段学习语言学入门还是在研究生甚至更高的阶段来研究语言学,如果在本科阶段,你只可能学习到皮毛,那么就是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也就是对于前人的研究全盘接受,不带有自己的意见与思考。如果更上一层,那么就是更高级阶段,这就要求你要多读书,有一些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还有《语言导论》,读书时既要理解也要批判,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尽管教学方法吸取了很多先进经验,但是由于英语语言学开展时间较短,真正的实践经验不足,使得方法的采用上存在缺陷和不足。“英语语言学”课程理论性强,基础概念和抽象概念较多,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来说显得比较深奥和枯燥,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比较注重语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重在考核学生对语言的定义、结构特征、功能的理解,对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几大分支的框架的建构,英语语言学教学内容层次不够分明。英语语言知识包含多个知识层次,如语法、句法等,但现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没有按照英语语言知识层次分类教育,教师也就无法根据理论上的教学重点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呈现出内容丰富但层次混乱的问题,每项能力得到锻炼又不够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学内容多以文章为主要知识载体,混合各类英语语言知识,例如,在语句的分析中还要介绍单词的多层含义,时态分析的过程还要考虑语句结构,英语语言知识层次不够分明,学生掌握也比较混乱。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内容的掌握也不够熟练,从而使得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传统的语言学课程考核体系的特征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一是考核形式传统和单一,通常采用期末考试80%和平时成绩20%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终结性的评定;二是考试的内容教材化和格式化,教师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三是考核的知识深度十分有限,多是停留在术语和语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的再现,考察思维的成分很少,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扩展能力这一方面的考核。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师方面,应当尽量做到:(1)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内容、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模式。(2)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如希望自己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什么知识、具备什么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3)教师自身也应当及时更新补充各方面的知识,与其他老师互相学习、合作、借鉴,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英语语言学教学的改善对策分析首先,在教语言学课程时,我们注意它开设的先后相关课程,如英语词汇学是它的先行课程,而语用学、修辞学、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的后续课程,在讲课中可舍弃相关专题,这样既可避免与有关课程重复,又节省了课时。英语语言学是以培养学生各项英语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论上应当涵盖相对全面的英语知识,涵盖大学生英语各方面的技能培养,使英语更有实用性。教师要突破书面教学的旧思想,将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等教学法引入到英语课堂,将固定的英语知识更加灵活化,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在教语用学的含意时,我们可以给出没有语境说明、不完整的对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各种可能的情景,解读说话人的意思。比如:A:B:He is a student.我们让学生设计合理語境,填充A可能说的是什么样的话,启发学生对B的回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进而领会间接言语行为与会话含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英语语言学的开展,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适宜的难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爱好和信心,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英语的合理方法,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对英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英语学习才能更加高效,达到锻炼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比如,我们在教音位变体、义素变体(如复数义素s、过去时义素ed)时,就向学生陈列出变体分布的各种情形,然后让学生找出特定音位或义素的变体及其分布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变体也是有规律的。在教语音同化规则、词的分类、选择限制时,这一方法也十分有效。作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及时地更新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教师解析术语定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如果我们把术语的定义进行必要的“解剖”,学生就能更完整、更彻底地把握术语。术语教学的其他一些方法包括定义比较法、实例阐释法等。总而言之,我们要对术语给予更多的研讨,而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定义法。由于语言学学派较多,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在知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核心问题、综合阐述以及重点做到很好地把握。

四、结语英语语言学是高等院校开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十分广泛,学生的能力和程度各不相同,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师积极吸取经验是好的,但不能一味地照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系统地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冠杰.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

[2]王克非.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J].外语界,2011,(01).

上一篇:最美的名字教案下一篇:现代交际的基本礼仪技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