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精选6篇)
1.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一
省药监局局长在2021年全省药品监管系统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省药监局总结、安排全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一、202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场监管局的有力指导下,全省药监系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大格局、大融合、大监管、大市场、大质量理念,一体推进疫情防控、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陇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喜庆百年华诞,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系列活动,焕发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汇聚保障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局持续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和党章党规落实专项行动,被命名为省级第一批无烟党政机关,×个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省直机关标准化建设先进党支部“。省××院和机关×名干部被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联合表彰为全国药监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同心促进融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编制出台了《×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调整成立省食药安全委员会,×个区域性执法检查局挂牌运转,推动市县建立药品安全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全省药品监管“一盘棋“格局。×调整成立食药安委,强化政府对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支持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办公用房有力有效。
共筑安全底线,监管能力全面加强。统筹用好审核查验、抽检检验、监督检查、药物警戒、稽查执法等监管手段,发挥市场大监管优势,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精准化解风险隐患,实现全省×××家生产企业、×××家批发企业监督检查全覆盖,××××余家零售药店、近×.×万家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经营单位、×万多家医疗机构日常检查率达××%;完成各类检品××××批次,同比增长××.×%;查办“两品一械“案件×××件,同比增长××.××%;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全省案卷评查中,×排名靠前,全年案件量查办×排名靠前。
奋力开局起步,服务发展提质增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持续领跑全省,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实施国家首个全省道地中药材产地加工试点,为推动我省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注入新动能。服务×生物所新冠疫苗分装生产线建设,生物制品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奠定了疫苗等生物制品在我省扩产增产的基础。开工建设×省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完成×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项目,为保障我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任振鹤省长批示点赞产地片加工工作,张世珍副省长×次作出肯定性批示。强化碳离子治疗系统上市后监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碳离子标准“,为国产大型医疗器械监管探索出“×实践“。×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中药产地片工作。
合力共克时艰,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克服巨大困难,付出极大努力,提前××天取得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批签发机构授权并获全项检验资格。运筹帷幄,应急审批的“×方剂“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积极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捐赠×.×万剂。统一行动,全省市州县区市场监管局严格监管医用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等重点防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质量安全可靠;加强预警监测,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评价,未发现与质量相关的报告;加强各环节督导检查,实现对疫苗配送企业、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的全覆盖检查;未雨绸缪,提前开发“四类药品“实名登记销售监测APP系统,严格落实零售药店“四类药“销售监测制度,充分发挥“哨点“监测作用,有效发挥“第二战场“作用,支持了全省疫情防控大局。×顶住疫情的巨大压力,以善打大仗、敢打硬仗的大无畏气概,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路步履铿锵,一年成果丰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市场监管局和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市场监管系统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凝结着全省各级市场监管干部职工的心血汗水和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省药监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药品监管工作:必须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穿药品监管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向“急难愁盼“问题较真,敢于向历史遗留问题叫板,统筹好监管事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发展,以有效的监管引导医药产业合规健康发展。必须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两个大局“下谋划和思考,把药品监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大局,融入市场监管全局,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力量推动药品监管工作落实。必须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实施绩效管理,坚定信心、破解难题、苦干实干,始终让监管跑在风险的前边,努力将药品安全指数转化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附条件批准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低价中选的“集采“产品质量保障问题、网售“两品一械“安全问题、生产工艺违规变更问题等风险也容易被掩盖;我省“两品一械“监管人员数量、专业能力、设施设备与产业发展、科技进步、风险防控的需求还不匹配;市县药品监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参差不齐;药品监管与市场监管工作对接融合机制不健全,监管事权划分不清,监管资源共享不够,监管协同合作乏力。我们一定要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药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双丰收“、“两促进“。
二、2022年全省药品监管重点工作
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导工作实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强党建、保安全、促发展、追先进“目标,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促提升,持续深化监管改革,强化检查执法,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推动我省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服务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一)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
坚决扛起职责使命,实施“防护医疗器械+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为最终夺取疫情防控胜利做出应有贡献。一是强化新冠病毒疫苗保质量、保供应工作。加强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监管,强化派驻检查,提高批签发质量和效率。组织开展对新冠病毒疫苗流通配送环节的全覆盖检查,监督持有人、疫苗委托配送和使用单位等依职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监督持有人做好疫苗全过程追溯及冷链保障和储运管理。二是抓好疫情防控药械质量监管和保障供应。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所需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的监督检查和抽检,定期监测和掌握市场供应和库存储备情况,确保疫情防控药械质量安全和充足供应。三是加强“四类药品“销售管理。零售药店和第三方平台不按规定销售感冒、退热等四类药品已纳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认定的疫情防控违法违规从严查处范围。请各地继续强化检查,落实“四类药“销售监测和实名登记报告制度,继续发挥“哨点“预警监测作用,毫不松懈抓紧抓实各项防控措施。(二)切实维护药品安全形势稳定。
以“一失万无“的心态确保“万无一失“,把“严“的主基调落实到方方面面,把药品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统筹运用飞行检查、监督抽检、监测评价、投诉举报等手段,开展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全部监管对象,覆盖线上线下全领域、各环节的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通过关联药品抽检、日常检查、不良反应监测等监管信息,摸排潜在安全风险,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消除风险。二是严格各环节监管。严格生产环节监管,全面强化药品生产过程监督和动态检查,保证生产全过程持续符合法定要求。严格经营使用环节监管,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药品隐患整治,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药品安全问题。严格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引导和督促企业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质量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三是加强对重点产品和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产品的监管,对低价中选药品原辅料、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强化对集采高值医用耗材监督检查,切实做好中选药械全覆盖抽检,确保质量安全;持续加强对特殊药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儿童及特殊化妆品等高风险产品的监督检查,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巡查;今年重点强化中药饮片质量监管,确保生产经营持续合规,实现好药材、好炮制、好饮片、好疗效的目标。四是加强“两品一械“网络销售监管。坚持“以网管网“,建好用好药械网络销售监测平台,研判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网络销售发展的趋势和风险点,重点针对网络销售处方药、第三方平台责任落实等加强监管,开展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麻精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疫苗等产品强化监测,提升违法违规线索发现能力。五是强化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应急演练。突出做好舆情的监测、分析和风险应对。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政策解读,丰富宣传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三)提升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法治是保障药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医药产业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从严执法,营造公开透明、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一些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合法合规意识仍然淡薄,对药品质量安全管理缺乏敬业精神,对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故意违法违规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加强与卫生健康、公安禁毒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完善行刑衔接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案件移送、检验鉴定等渠道,对危害巨大的制售假药等违法犯罪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查处。严格办案纪律要求,坚决杜绝有案不查、以罚代管、以罚代刑等问题。重点做好第二类精神药品、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等重点品种的监督管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对国家集采中选药品不符合GMP、涉嫌违法生产的,要通报医保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流通环节重点查处出租出借证照、挂靠走票、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等重点问题。强化对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网售假药劣药、无证经营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查重处。强化法治宣传。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以“两法两条例“为重点,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让群众和企业切实掌握药品监管的新法规、新政策、新要求。(四)全面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分解落实和推动实施,加快推进药品监管现代化。一是继续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各级监管事权,加强市场监管跨区域跨层级药品监管协调联动,促进监管政策一体化、质量一体化、能力一体化。积极推进市县药品监管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与监管事权相适应的专业监管人员、经费和设备等,夯实基层基础。二是加快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培训质量管理、多措并举促进检查执法人员能力提升。三是继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和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提升检验监测能力,落实药物警戒制度、加强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和安全性评价工作,提升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评价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能力。四是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战略部署,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监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稳步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让监管手段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五)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今年,我们将全面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支持定西、陇南等中药材主产区做大做强中医药生产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重中之重就是加强质量监管。全系统要将质量管理的理念贯彻到监管的各环节,加强监管能力培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细化优化产地加工各环节工作流程和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之间的高效运行机制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形成协调统一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督促中药企业加强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引导中药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各环节延伸,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另外,建成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建设中国生物科技健康产业园、推进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是政府报告赋于药品监管部门的目标任务,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项目也将建成投入使用。各地要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中,结合本地区产业实际,以“疫苗等生物制品、碳离子治疗系统、特殊药品“等我省优势产品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开展走访调研服务活动,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措施,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不断强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依法经营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医药创新的监管环境。实干成就梦想,奋斗赢得未来。我们要忠诚履职、尽心尽责,以高度的清醒和执着的韧劲,心无旁骛促发展,聚精会神保安全,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我们要起而行之、谋定而动,鼓足志在必得的精气神,勇担责任,敢于斗争,让实干成为鲜明底色。我们要锤炼真本领,提高专业素养,加强调查研究,跟踪督查问效,下足落实功夫,努力创造新的一流业绩。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尊法崇法、学法用法,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守信践诺机制,提高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能力,让法治思维贯穿药品监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我们要严格履行“一岗双责“,着力纠治“四风“顽疾,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以政府“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稳日子“、人民群众“好日子“。
同志们,2022年全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砥砺奋进、实干担当,保障全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推动陇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药品监管事业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二
我们这次会议是经省委批准召开的。今年省委副秘书长康慨同志出席会议, 一会并将作重要讲话, 希望大家认真领会, 全面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 总结全省2014年档案工作, 部署2015年全省档案工作任务。下面, 按照省档案局党组意见, 我从两个方面报告工作。
一、2014年全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
2014年, 全省档案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年初, 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海涛出席省档案局干部职工大会, 代表省委对局 (馆) 的工作和建设提出四点要求和希望。3月, 李海涛秘书长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出席全省档案局馆长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孙东生副省长出席省档案馆建馆50周年纪念大会并致辞。省委副秘书长康慨多次听取档案工作汇报, 全程陪同国家档案局行政执法检查组深入基层, 并与有关部门协调,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国家档案局段东升副局长、胡旺林副局长等领导同志多次到我省检查指导工作。齐齐哈尔市长孙、市纪委书记张子林相继到档案局调研, 市委常委、副市长季星星出席全市社区档案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并讲话。伊春常务副市长赵晓峰就档案工作发表署名文章。鹤岗市政协主席徐祝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宝禄参加档案馆开放日活动。黑河副市长范志国多次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作出批示。大兴安岭行署专员贾玉梅专门听取档案工作汇报, 副专员庞洪峰到档案部门现场办公, 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抚远常务副县长冷继国专程到国家档案局汇报档案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过去一年,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两办《意见》, 躬身实践, 攻坚克难,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 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显著
一是服务中心工作有新成绩。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主动融入、及时跟进, 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击日本右翼言论、清理规范性文件简政放权等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提供档案服务。省档案馆查找提供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等罪证, 与中央档案馆等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哈尔滨制定《市直机关机构改革中自行保管档案处置办法》, 对档案的归属和流向提出明确规定。黑河优先整理破产单位档案上架提供利用。齐齐哈尔编印群众路线教育读本《档案印证———生命线足迹》。伊春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档案大型图片展。哈尔滨、绥芬河积极主动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档案服务。
二是服务经济建设有新成绩。紧紧围绕省委实施“五大规划”、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的部署, 大力深化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服务, 加强对交通、水利、能源、生态工程等重大项目档案的监管和指导。省档案局会同相关部门对16个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专项验收, 对14户省属企业开展行政执法检查, 对134家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估进行认定和复查, 制发有关森工天保档案、三江治理档案的规范文件。各地档案部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 泰来、密山、绥滨、同江4个县通过验收, 我省国家级示范县增至6个。一些市地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 (镇) 、行政村活动。牡丹江举办村级档案业务培训班。绥化培养20个村级档案工作典型。
三是服务文化发展有新成绩。一年来,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 举办展览148期, 参观人数63 900人次, 编研档案书籍资料104种。省档案馆召开建馆50周年纪念大会, 制作专题片《龙档岁月》, 举办《半世纪回眸》展览;与黑龙江国粹戏剧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哈尔滨在高校举办《馆藏重要历史档案资料流动展》。大庆全年举办“东北民俗展”等4场档案专题展。伊春举办各级领导题词展。省档案馆编撰出版《黑龙江历史档案通览》, 启动与上海知青研究会、黑河学院联合出版《上海知青在黑龙江档案资料选编》项目。哈尔滨编辑出版《档案记忆图集》, 被评为全省文化精品图书。佳木斯承担“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一片一书一册”创作任务。双鸭山完成《2013年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基本情况长编》。七台河编撰《档案百年》。鹤岗编撰《知青档案》。黑河编撰《怀念王肃》、《黑河记忆》。大兴安岭编辑《翻阅兴安》献礼建区50周年。绥芬河完成《历史大事记》编撰出版。
四是服务民生有新成绩。各地档案部门继续加大对民生档案的监管力度, 不断推进档案服务向相关领域延伸。积极加强档案和现行文件查阅利用两个“窗口”建设, 优化服务环境, 简化利用程序, 取消利用收费, 在满足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工作查考需要和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过去一年,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接待查阅者24.1万人次, 调阅档案和现行文件32万卷 (件、册) , 接待利用量创历史新高。哈尔滨制定施行《档案服务“惠民行动项目”实施方案》, 被《黑龙江日报》评选为全省“百姓口碑最佳单位”。伊春为低保审查无偿提供婚姻状况证明4 000余份。牡丹江下发文件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档案管理。绥化启动民生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佳木斯明确和完善涉民档案指导名册。大兴安岭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意见》。绥芬河开展“档案服务窗口无假日”活动。
(二) 档案基础业务不断深化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各级档案部门多措并举, 拓宽建档领域, 加强和规范档案接收征集工作, 注重档案资源整合, 进一步促进了馆藏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去年, 全省共接收进馆档案77.9万卷 (件) , 征集档案8.33万卷 (件) , 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总量已达893万卷 (件) , 年增量突破10%。省档案馆接收省政府、省计生委、哈尔滨亚麻集团等20余家单位档案10万余卷 (件) 。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档案局代表团到省档案局交流访问, 双方举行档案接收征集和编研工作圆桌会议。省馆和牡丹江、伊春、七台河、鹤岗、黑河、绥化、大兴安岭等地完成《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修订。齐齐哈尔成立档案征集科。鸡西征集2013年、2014年市高考成绩档案电子版。伊春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发文征集特色档案资料。鹤岗发布公告征集伪满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档案。绥化利用网络实施归档电子文件1 700件。
二是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省档案馆改扩建一期工程1 811万元尾款拨付到位。一些市级档案馆基础条件有所改善。黑河市档案馆增加库房面积350平方米。大兴安岭投入库房维修专项资金近百万元。鹤岗重新装修档案馆展厅。县级档案馆建设持续推进。2014年, 国家下达我省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7个, 中央预算内投资1 857万元, 地方投资544万元。目前, 列入国家“十二五”支持计划的49个县级档案馆, 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9个, 累计争取中央支持7 182万元, 已有23个建成竣工, 还有9个正在建设。档案事业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省共拨付档案事业经费5 915万元。已有一半的市地档案事业经费超过1元/卷标准, 大庆、绥芬河等4个市地13个县区的档案事业经费达到2元/卷标准, 哈尔滨50%县区档案事业经费达到或超过3元/卷。黑河全市投入132万余元事业经费用于档案基础设施和业务建设。全省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 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省档案局召开“全省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研讨会”, 加强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省档案馆投入资金300余万元, 采购馆藏资源管理软件、档案信息安全软硬件、仿真制作系统等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 利用国家档案抢救经费, 整理档案1万余卷, 著录文件级目录10万余条, 完成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满铁调查报告》2.4万余幅。各市地档案部门数字化工作有新进展, 县级档案部门和机关档案室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哈尔滨研发建成市政府办公区智慧档案管理服务平台, 每年投入100余万元进行档案数字化加工。牡丹江完成1975年至1997年所有婚姻档案扫描。鸡西建立电子文件查阅中心。黑河利用自主研发软件, 在全市7个县级综合档案馆建立150万条档案数据库。绥芬河将已公开现行文件目录全部挂接到政府网。
四是档案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安全保密教育、督查和消防安全演练, 完善档案安全设施设备, 修订档案查阅制度, “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得到全面提升。大庆对250万页文书档案数据逐份逐页进行涉密筛查。伊春开展抢救变质破损档案攻坚战。此外, 去年我省申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30个、省级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41个, 分别获批项目资金314万元、300万元。
(三) 档案事业管理日益加强
一是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升。各级档案部门全面清理档案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制定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 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 明确行政许可事项, 组织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一年来, 全省共检查3 483家单位, 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95份。省档案局开展《黑龙江省重大事项档案管理办法》立法调研、《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修正, 启动网上档案行政审批。哈尔滨制定并以政府令形式发布《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齐齐哈尔、鸡西会同人大相关机构对全市“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鸡西还与市监察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通知, 对全市198家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下达整改通知53份。大兴安岭在全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中提出89条整改意见, 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全区。
二是业务监督指导扎实到位。省档案局组织开展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 对各市地和省 (中) 直13个协作组153家单位进行对标检查和业务指导, 并开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审批。各地档案部门全面启动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审批工作。牡丹江将相关基层单位集中至市档案馆, 现场进行示范、讲解、答疑、验收、发放合格证, 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庆召开市直机关文书代表座谈会。七台河编制全市《档案工作人员名录》。绥化对农机合作社档案、土地流转档案开展专项督导调研。大兴安岭将档案工作纳入地直机关目标考核体系, 开展规范化档案馆 (室) 创建活动。全省首家乡镇档案馆泰来县江桥镇档案馆正式挂牌。铁力市、绥滨县、宾县、哈尔滨市香坊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三是档案宣传更加活跃。全省档案部门利用“6·9”国际档案日, 开展以“走进档案”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省档案局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全国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黑龙江记者站获《中国档案报》2013—2014年度优秀记者站。哈尔滨编撰出版《感悟档案—国际档案日征文集锦》, 在政府网站举办“依法治档”在线访谈。大庆、大兴安岭等在当地日报开辟专栏专刊, 举办“档案开放周”。黑河与电视台联合开办《黑河记忆》栏目, 播出83期。绥化向市民发送庆祝“国际档案日”信息1万条。抚远在电视台宣讲《档案法》。
四是档案科研和学会工作取得新成绩。黑龙江大学《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黑河《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两项国家档案局课题通过验收。省移动公司《基于持续数据保护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在国家档案局立项。《社保档案可视库房管理系统研究》等20个项目被列为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省档案学会获2014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征文优秀组织奖。
(四) 档案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一是干部队伍作风不断转变。省档案局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实现了人员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和社会评价的有效提升, 初步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各地档案部门坚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创特色, 档案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明显转变。哈尔滨组织开展“创建首善机关”、“三学三看三提高”、“践行五个坚持”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齐齐哈尔开展“转作风出点子”活动。大庆市档案局党支部被市委推荐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依法履职能力日益提高。全省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公务员招录、岗位轮换、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 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优化人员结构, 激发队伍活力, 提升业务水平, 进一步增强了档案工作者的履职能力。一年来,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培训106期, 培训档案人员5 825人次。省档案局举办第二届全省档案局馆长培训班、企业档案业务培训班。各地各单位也紧密结合实际, 大力开展各类档案业务培训或专题讲座。
三是档案馆文化建设亮点频现。在大庆召开的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 明确了实施档案文化品牌战略的方向和目标。省档案局举办“平凡事业最美人生”青年干部大讲堂, 召开“最美龙江档案人”先进事迹报告会, 编辑出版《最美龙江档案人》书籍。大庆、伊春、双鸭山开展走廊文化建设, 充分展示了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兰台人的精神面貌。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全省档案事业发展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尚未得到充分落实, 档案开放与公众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档案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 一些市地档案馆库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安全保密形势依然严峻, 档案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仍有待加强, 等等。这些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
二、2015年全省档案工作主要任务
2015年全省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 深入落实两办《意见》,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大力强化档案事业依法管理, 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扎实推进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锐意进取,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全省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要会议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 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出台《实施意见》, 联系全省发展实际, 将中央决策具体化, 标志着法治龙江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 依法履职, 主动作为, 努力为建设法治龙江做出积极贡献。
1、要继续推进档案法治建设。要不断完善我省地方档案法规体系, 着力做好《黑龙江省重大事项档案管理办法》立法以及档案信息化、档案安全监管、档案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法规规章的制定, 建立健全相关的操作性制度和规范, 为档案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法制和政策依据。要完善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机制, 省人大今年将在全省开展档案《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省档案局将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对省直机关和市地县进行执法检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协调人大、法制等部门开展档案联合执法监督检查, 增强档案执法监督的实际效果。
2、要强化档案事业依法管理。要坚持档案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 把依法管理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服务法治龙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档有机结合起来, 依法行政, 依法用权。要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 依法管理机关、单位的档案事务, 凡属档案, 都理直气壮地去管理;凡属档案事务, 都放心大胆地去抓;凡属档案服务, 都积极主动地去开展, 切实担负起对国家档案事业法制化管理的重任。
3、要主动服务法治龙江建设。波澜壮阔的法治建设大业, 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 扎实作为。要认真履行档案收集职责, 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档案都建立起来, 收集好、管理好、利用好, 发挥档案的特殊作用, 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龙江提供全面真实系统的档案凭证。要依法履行档案鉴定、开放、编研、资政等职责, 充分挖掘档案信息, 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服务社会民生, 服务法治龙江建设。
(二) 深入贯彻落实两办《意见》
以中办、国办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14]15号, 以下简称两办《意见》) 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和改进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是各级档案部门今后争取各方面支持、做好档案工作的“尚方宝剑”, 内容丰富, 意义重大。
1、要深入学习, 准确把握两办《意见》精神。《意见》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作了新的概括, 指出了档案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总要求, 概括起来就是“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三个体系’, 加大支持保障”3句话5个方面内容。各级档案部门要准确把握《意见》的重点内容和精神实质, 将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档案工作新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有条件的市地、部门要力争出台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实施两办《意见》的文件。
2、要结合实际, 深入贯彻两办《意见》要求。各市地、各部门要针对本地本部门档案工作现状, 采取相关措施, 正确分析与《意见》要求的差距, 结合实际调整工作思路, 加强相关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 要在本地机构分类改革中, 按照《意见》要求切实强化档案部门的依法履职能力。在加大支持保障方面, 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多请示、勤汇报, 和有关部门多沟通、勤争取, 推动制约本地区本部门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建立健全“三个体系”方面, 要把档案收得全不全、用得好不好、安全不安全作为检验档案工作好坏的标准, 筑牢档案事业发展的根基。
3、要超前运作, 以两办《意见》为依据认真谋划“十三五”。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 各地现在就要着手准备, 深入调研, 尽快形成“十三五”规划初稿。要坚持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 突出两办《意见》中健全“三个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支持保障这些重点, 努力争取将档案事业的主要指标、重点项目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认真制订好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划, 使其真正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档案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保障档案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能力
档案工作不是一线, 但要为一线服务;档案工作不是中心, 但要围绕中心来开展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坚持这一理念, 以新思想、新作为、新举措, 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服务工作。
1、要提升服务政治大局的能力。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需要, 配合中心工作、重点任务, 做好档案服务, 提供档案信息, 在服务中实现价值, 赢得重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省档案馆将重点围绕这一重大纪念日, 举办专题流动展览、编辑出版《日本移民侵略黑龙江》、《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日本侵华档案, 配合这一重大纪念活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级档案部门也要围绕政治时局, 抓住重要节点, 利用馆藏资源, 运用各种传播形式特别是新兴媒体, 开展纪念活动, 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
2、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继续围绕省委实施“五大规划”、发展“十大重点产业”部署, 把握全省经济建设方向和重点, 及时跟进, 主动作为。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 积极做好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指导和服务, 不断提升项目建档率和规范率。加快企业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批, 年内省局要完成60%以上省属企业集团审核, 各市地要力争完成50%以上, 县级档案部门也要确保在3年内完成本级所辖国企审核备案。继续开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估, 推动企业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大力推进新农村档案工作, 实现档案服务向农村基层一线延伸。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档案服务, 积极开展对新的档案形成者的指导, 增加新的档案利用内容、新的利用方式、新的档案利用者。
3、要提升服务文化建设的能力。要努力打造档案文化产品, 通过编辑档案资料汇编、举办档案展览等, 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要主动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服务, 积极留存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与内容, 发挥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档案行业文化建设, 传播先进、健康、科学的档案行业文化, 提升档案事业的社会影响力。今年国家档案局将继续组织开展“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 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活动主题, 精心谋划, 早做准备, 确保宣传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有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情、省情教育, 不断提升档案文化的知名度和感召力。
4、要提升服务民生的能力。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民生档案工作的经验和规律,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 继续抓好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强化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向深度广度拓展。要进一步发挥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平台的功能作用, 简化利用手续, 创新服务方式, 提供“一站式”民生档案服务, 实现档案利用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 努力使档案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渠道。
(四) 着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部门的立身之本, 是各项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事关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要继续加强档案接收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和10号令, 依法做好档案收集工作, 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各级档案馆要继续修订完善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 年内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要全面完成修订完善工作, 省馆和已完成修订的市、县馆要及时启动实施, 做到应建尽建、应归尽归、应收尽收。要切实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监督, 指导行政区域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改制和破产企业完成文件材料归档和移交, 促进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 (单位) 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已经形成电子档案的单位, 档案部门要对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和归档全程监督指导, 确保电子档案完整齐全, 妥善保管。要加强与专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把专业档案建好、管好、用好。2000年以前档案未进馆的省 (中) 直单位, 要按照省档案局所发文件要求, 做好档案进馆准备工作, 确保档案质量, 尽快向省档案馆移交。有条件的市地馆和新建县级馆要争取完成年度档案资源建设任务。库房条件暂不允许的市、县馆要突出重点, 尽可能把重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到期档案接收进馆。
2、要继续加强档案征集工作。要努力促进档案征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力争积累、储备更多的国家档案资源。要广泛征集反映黑龙江历史发展进程和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档案, 多方征集未列入接收范围但反映民间传统文化、自然遗产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大力征集具有历史佐证作用的著名人物档案, 注重征集省内外、国内外反映本地历史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献。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 采取同步介入、现场拍摄等方式, 征集反映重大活动的音像档案及其他有价值的档案。
(五) 全力推进档案馆库建设
国家档案局提出, “到2020年, 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建成面积达标、符合规范的新馆”, 距离这个目标, 我们省差距很大。各市地县77个综合档案馆, 目前仅有少部分市地馆和近一半的县级馆达标。我们要千方百计, 努力推进档案馆库建设。
1、要大力抓好馆库建设。省档案局要进行档案馆二期工程调研论证, 争取列入我省“十三五”计划。各地在建项目县要抓好项目管理, 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新开工项目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及时衔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下达, 确保按期开工并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拟开建项目县要抓紧可行性研究, 积极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和建设用地, 争取早日启动新馆建设工作。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市地馆要及早谋划, 争取尽快将馆舍建设列入当地建设计划;已列入计划或开工的市地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力争建成具有显著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公共档案馆。凡是中央已拨付资金的项目, 必须按照国家规范与标准进行建设, 原则上不允许与其他单位办公楼合建, 绝不允许在建筑面积上打折扣, 更不允许档案行政办公用房超标准。省局对此项工作将开展督促检查并定期通报。
2、要科学合理配置内部设施设备。各项目县要提前考虑新馆的设施设备建设, 积极落实相关经费, 整体统筹工程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 同步实施, 有序衔接。其他档案馆也要不断完善现有设施设备, 提高科学管护水平。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设立专用档案库房, 积极改善档案基础设施设备, 严格实行档案库房、查阅室和办公室“三分开”;乡镇要设有档案用房, 村委会、社区要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装具, 为档案筑起“安全巢”。
(六)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已落后于全国, 我们要奋起直追。
1、要加快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要按照国家档案局要求, 坚持“典型示范、梯次推动、全面开展”原则, 在全省逐步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 (室) 。各级档案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积极争取将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列入本地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 将建设经费列入本地本单位财政预算, 规划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地方财力较为困难的也要努力争取专项经费, 尽快建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 为方便查询利用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
2、要继续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要按照“存量数字化”要求, 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要统筹考虑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 确定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有条件的市、县馆要在已有基础上, 尽快建成重要档案专题数据库, 并争取早日完成馆藏档案的全文扫描;其他地区也要抓紧馆藏档案目录录入, 同时稳步推进馆藏档案全文扫描工作。要按照“增量电子化”要求, 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归档、接收, 各级档案馆要逐步开展对本级党政机关网站等信息归档, 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档案部门要探索本单位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新兴发布平台的信息归档。
3、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积极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参与全国开放档案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省档案馆、哈尔滨市档案馆每年要做好计划安排, 积极向国家档案局信息共享平台上传已开放档案和已公开政府信息, 其他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也要积极上传。
(七)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对于安全问题,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决不能有半点松懈。
1、要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通过明要求、定制度、勤检查、严整改, 落实岗位责任, 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保障措施, 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档案保管场地要尽量采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 县级以上档案馆要安装视频监控、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恒温恒湿等设施设备, 涉密计算机房要有信息屏蔽设施,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也要采取防火、防盗等有效措施, 以确保档案安全保密。
2、要严格档案实体管理。严密库房管理制度, 严格入库档案登记与统计, 入库档案利用不允许出馆。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要优先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后即封存原件。凡有复制件的档案, 一律提供复制件利用。这是国家档案局提出的硬性要求, 各地各单位都要切实落实。对特别珍贵档案要采用设立特藏室、特藏柜等特别防护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不得委托不具备保管涉密档案条件的机构托管。
3、要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 确保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档案信息安全。对已形成的数据资源, 要注重提高科学管护水平, 确保数据资源的完整可信、安全可读。对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必须严格审核, 涉密和敏感内容一律不对外开放, 更不可上互联网。县以上档案馆要开展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和电子文件应急灾害备份工作。
4、要抓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国家从“十一五”就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 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 今年已是项目实施最后一年, 各地要切实加快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进度。年内我们将按国家档案局要求, 对这些年抢救和保护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八) 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千秋基业, 人才为先。档案事业要发展, 人是决定性因素;各项工作任务要落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
1、要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档案部门和全省档案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8重要讲话精神, 以“五个坚持”为工作准则, 大力弘扬优良传统, 着力锤炼品质修养, 努力做绝对忠诚的表率、服务大局的表率、认真负责的表率、无私奉献的表率、清正廉洁的表率, 真正把“五个坚持”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将其作为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省档案局将继续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 着力提升干部素质、弘扬新风正气、强化内部管理、整肃机关风纪, 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形成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加强理论学习、党风廉政教育、思想作风建设, 引导广大档案工作者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 把本领奉献到事业上。
2、要强化业务培训。要围绕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举办各种综合性或专题性档案培训, 丰富档案人员的知识积累, 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 增强档案人员的工作技能, 进一步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年内, 省档案局仍将举办岗位培训班和档案法制业务等专题培训班;继续选派部分市地局长去中央党校和浦东干部学院进修;利用档案学会平台组织法制宣传、学术研讨和业务交流。各级档案部门也要充分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 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业务培训活动。要进一步重视档案科研工作, 倡扬学术研究风气, 推动科研项目的生成、结果与转化, 努力提升档案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
3、要营造干事氛围。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论,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打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机关文化, 增强干部职工的职业光荣感、自豪感和归宿感。要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身边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动作用, 引领干部职工在干事中展示自己、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在努力中收获成果、在奋斗中实现价值, 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心, 形成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 省档案局将会同省人社厅联合表彰近3年来档案工作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通过评选表彰, 在全省档案系统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 做好档案工作, 责任生动力, 落实出成效。为此,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一要明确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档案事业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 按照两办《意见》, 制订档案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照全省档案工作任务, 落实具体措施;按照档案工作考核目标, 分解、细化、量化目标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围绕全省档案工作总体要求, 抓住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等重点工作, 努力推动档案事业再上新台阶。要善于在重点工作中求突破, 在特色工作中出亮点, 在全省档案系统比一比、晒一晒。二要坚持目标考核。对各地各部门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目标考核, 对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这是我省推进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 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充分肯定, 我们要坚持下去。要深入推进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等目标管理工作, 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围绕年度重点工作, 科学设定考核内容, 量化细化指标, 优化考核办法, 做到科学、简便、易行。市、县、机关、企事业档案部门的档案工作绩效考核要争取全面覆盖, 分类进行。要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表彰、政策激励相结合, 通过考核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实。三要强化督办检查。今年国家档案局将在全国档案系统开展贯彻落实两办意见、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档案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安全等多项检查督办。省档案局在做好迎检工作基础上, 重点要对两办《意见》贯彻落实情况、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10号令贯彻落实情况和档案安全保密等重点工作进行检查督办, 还将联合行业系统开展档案专项检查, 检查督办的结果要通报全省档案部门。要将检查督办的情况作为档案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对工作突出的提出表扬, 给予激励, 对落实不力的进行批评, 限期整改, 真正使督促检查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得力抓手、有效武器。
3.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三
今天我们召开全系统工作会暨二届二次职代会,主要内容是认真贯彻全省局(公司)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系统和“十一五”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11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转方式、上水平,加快“整体提升”,确保“十二五”有一个良好开局。下面,我代表市局(公司)党委作工作报告,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一五”和工作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市局(公司)在省局(公司)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聚人心,树正气,狠抓基础、狠抓规范,稳步提升、稳步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快速的推进,企业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圆满收官,“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
回顾“十一五”,我们有成绩、有亮点、有经验。具体说就是“三大成果”、“三个亮点”、“三条经验”。
(一)三大成果:
一是卷烟经营再创新高。“十一五”期间累计销售卷烟64.32万箱,累计实现利税19.2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3.08亿元。,销售卷烟13.75万箱,比11.4万箱增加2.35万箱,增长20.61%;实现销售收入22.54亿元,比11.28亿元增加11.26亿元,增长99.82%;实现利税5.07亿元,比2.52亿元增加2.55亿元,增长100.01%,其中利润2.73亿元,比1.96亿元增加7700万元,增长39.28%;卷烟单箱值为19180元,比的11566元增加7614元,增长65.83%;年社会人均销量9.69条,比8.04增加1.65条。
二是专卖管理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查获各类涉烟案件2.3万起,大型制假烟机3台,其它机械1台,查扣卷烟12799件;成功破获国家局、公安部标准的网络案件10起;焚烧假冒卷烟7510余件,市场标值1430万元。,查获涉烟案件3488起,移送案件764起,其中五万元以上大要案32起,完成国家局、公安部标准的网络案件1起;查扣卷烟2311件,总案值840万元,查获假冒卷烟657件,涉假标值135万元。依法惩处涉烟违法人员98人,其中拘留98人,逮捕34人,判刑34人。
三是企业积累大幅增加。,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68亿元,比“十一五”初2.36亿元增加5.32亿元,增长225%;固定资产达到1.58亿元,比“十一五”初9092万元增长74%。“十一五”期间先后投资2500万元完成卷烟配送库建设,投资1000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投资5000万元购置市中局(营销部)综合业务用房,投资2800万元建设雪野湖文化养老基地,投资400万元用于山亭、台儿庄局(营销部)办公楼改造装修,投资980万元建设峄城局(营销部)综合业务用房,基层办公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三个亮点:
一是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标志,管理基础得到全面加强。我们狠抓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制度管理,推进iso9000质量体系建设,体系标准得到有效贯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效运行;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考核组织体系、以业绩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和多元化的考核结果应用体系,强化过程督导、绩效评价和对标管理,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借助信息化资金监管平台,加强资金管理和费用控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建立健全审计制度,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内审机构监督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专卖内部监管机构,深化内部监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办事公开、民主管理,确保权力正确运行。
二是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为标志,职工队伍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实施以“四定”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拓宽职工晋升渠道,实行工业商业干部“跨界”交流,机关基层干部“上下”交流,销售专卖干部“换防”交流,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管理能力;我们大力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文化技能和岗位适应性教育培训,开展“思想&8226;纪律&8226;作风”三整顿,开展“以提高十个方面的素质和增强六各方面的能力”和“实施规划、走在前列”为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防腐倡廉警示教育,举办案例专题讲座;开展以“突破自我、熔炼团队”为主题的全员训练,举办体能素质拓展培训,组织营销和专卖人员参加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考试;组织全员法律法规的培训,组织专卖执法人员封闭式军事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对口专业学历学位教育和任职资格考试,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三是以推进“心”文化体系建设为标志,企业发展形象显著提升。我们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突破口,铸造“心心向和”的企业精神,倡导“忠严细实”的企业作风,形成了具有枣庄烟草特色的“心”
文化体系,“心文化”荣获“山东省第二十四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及成果应用”一等奖;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底,市局(公司)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再一次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使这个曾被取消的“称号”又被赢了回来;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缴纳税金3.15亿元,纳税总额在全市工、商业企业中名列第二,在商业批发企业中居第一位;认真落
实老干部“两项待遇”,开展“文化养老”和外出疗养活动,单位荣获“全国烟草行业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积极推进责任烟草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热心慈善事业,踊跃捐款救灾,支持山区新农村建设、“资助山区小学教育”、“慰问困难卷烟零售户”,树立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的良好社会形象,单位获得“枣庄市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单位”,负责任的烟草企业形象得到良好的展示。
(三)三条经验:
新一届市局(公司)党委上任伊始,第一个党委会提出“工作累不死人,心累累死人”的工作观点,第一个中层干部会提出“团结和谐紧张舒畅”的工作理念,第一个职工大会提出“稳定规范发展”的工作思路。“十一五”特别是“十一五”后两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观点、理念、思路都是十分正确的。“稳定规范发展”已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抓稳定。稳定是基础,稳定压倒一切。新一届市局(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强调稳定是“一把手工程”,维稳是第一责任。我们用“心”文化支撑稳定,倡导大家忠心做人、爱心做事、倾心工作,舒心生活,职工心态健康向上;我们用“三公开”、“四倾斜”促进稳定,干部选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工资分配倾斜一线、倾斜基层、倾斜聘用工、倾斜内退人员,职工工作热情高涨;我们用“将心比心”、“个性适应共性”的人格力量来感召稳定,我们用廉洁勤政的作风正气来营造稳定,歪风邪气没有市场;我们用各级党组织团结坚强来保证稳定,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枣庄烟草正处在一个和谐稳定的大好时期。
二是抓规范。规范是前提,规范是生命线。枣庄烟草如没有“规范基础”就不会有“稳步发展”,更不会有“稳步提升”。“十一五”初期,曾一度追求“量”的增长,忽视了“规范”,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对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新一届市局(公司)党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使枣庄烟草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三是抓发展。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枣庄烟草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致力于建设一支思想上“心心向和”、作风上“忠严细实”、技能上适应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致力于建立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精细的管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职职工包括内退职工收入、离退休职工福利待遇,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总结,我们全系统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行业基本方针,坚持“一个目标、一个核心、五项战略”,转方式、调结构,转观念、调思路,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在“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卷烟营销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控制大户、培育中户、扶植小户”的要求,重新科学划分客户群分类标准,实现投放策略、投放节奏的优化;细分市场,精准营销,引导消费向重点骨干品牌集中,增强枣庄市场对重点骨干品牌的吸引力。二是加强品牌培育工作,按照“品牌发展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和“532”、“461”品牌发展战略,施行“减五类、控四类,抓三类,提二类,稳一类”的营销策略。在扩大品牌覆盖率的基础上,以“上柜”促进“动销”,有效拉升了销量和结构。全年总量同比增长2.18%,其中一类增长48.1%,二类增长42.1%,三类增长27.8%,四类下降14.8%,五类下降16.1%。三是加大工商协同营销力度,进一步密切上海、云南、江苏等七大中烟公司业务关系;积极促销鲁产卷烟,开展了“泰山”品牌“上餐桌、进房间”活动,有效拉升了鲁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全年鲁产烟一二三类同比增长106%,其中一类132%,二类243%,三类103%。四是狠抓零售终端建设,针对“空白点”扩展客户群体,零售户数量由年初的13985户达到了目前的14608户,对地段好、门店好、能力强、诚信好的客户配备智能终端机,发放柜台、背柜,提升零售终端展示形象;开展“优秀线路”评选活动,对前30名奖励、后20名帮扶,对100名优秀零售客户进行了表彰;全市客户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为卷烟经营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专卖监管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转方式,监管重点由“外”向“内”。全体专卖人员把80%精力投入到自身市场监管上,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切实净化了辖区市场。年内销毁假冒卷烟1700余件,市场标值540余万元,有效震慑了涉烟违法分子。二是优化执法环境,开展联合执法。建立由市综治办牵头的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莱芜市局签订“联动协作意向书”,与济宁市局联合建立区域协作工作机制。三是开展“利剑行动”,加大高档卷烟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加大道路运输环节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运输卷烟活动。成功告破了两起符合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的网络案件,其中滕州局“8.26”案件,被国家局、公安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
——队伍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和“学习型、复合型、实干型、和谐型、廉洁勤政型”“五型”班子建设,认真开展以“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为主要内容的“四要”活动,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民主决策能力、统筹决策能力。二是加大干部选拔、交流、挂职力度,通过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形式,有26名同志走上了科级岗位,4名同志分别到基层和市局(公司)机关挂职锻炼;7名同志通过公开选拔由基层到机关工作。三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市共有104名专卖人员和168名营销人员通过了岗位技能鉴定。其中,高级营销员通过率为80.55%,中级营销员通过率为94.36%。高级专卖管理员通过率为66.67%,中级专卖管理员通过率为74.73%。全市有100人享受职业技能补贴。有3名同志被授予“山东省烟草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名同志被省局(公司)推荐申报“全国烟草技术能手”。
——规范化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建立健全内管机构,在全省率先设立基层局(部)内部监督管理办公室,扎实开展“整顿规范提升年”活动,把严格规范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举办全市首届法律知识竞赛;开展优秀县级局、营销部创建活动;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审计监督,完善过程控制,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绩效考核。按照“季度考核、分月督导、专项不定期考核”的思路,全面推行“二绩制”考核办法,对卷烟经营、专卖管理、基础管理等各方面、各环节实施全面考核。三是加强网站平台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市局(公司)内部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了7个基层内部网站,实现了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专卖和销售等行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对接,大大节制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办公效率。四是积极做好投诉咨询宣传工作,把受理的客户信息视为一种资源,作为日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了“12313”投诉咨询电话的宣传,扩大信息来源,拓宽监管渠道规范管理程序,努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和谐枣烟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认真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不稳定因素排查分析和提前化解,全年实现了“零上访”。二是积极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召开职工家属联谊会,举行职工文艺节目汇演,举办职工运动会、登山友谊赛,机关工作时间放轻音乐、做“工间操”,营造员工舒心工作的氛围。三是高度重视离退休、内退人员工作,加强离退休人员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离退休党支部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养老”,老同志参加全省乒乓球、门球、象棋、够级比赛和全国第二届老年文化节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投资14万元新建高标准“门球场”,成立老同志门球队、秧歌队和腰鼓队,成立“保健室”,为老同志健康生活提供服务;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同志,定期召开老同座谈会,真心实意地征求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严格落实责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场监督监管,深化隐患排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全年安全物防、技防资金投入已超过100余万元,用于更新机关、配送库、区(市)局视频监控设备、红外电子报警设备,更新更换消防器材等。对全市卷烟配送车辆安装车载gps卫星定位报警系统,并与市公安局110指挥报警中心实施连网联动报警。五是建立健全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完善预案体系,修订完善10大项应急管理预案,保障安全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省局(公司)、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包括老同志辛勤劳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局(公司)党委,向在座的同志们并通过大家向全系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面临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烟草行业来看,“十二五”是行业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强调,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技术进步、更加注重共同发展;要全面实现“532”、“461”品牌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现代烟草、全面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
从全省烟草行业来看,今后五年是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实现“卷烟上水平”和“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的关键时期。省局(公司)党组要求,要做到“五个统一”:速度与质量、效益、后劲的统一,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增后劲的统一,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从全市系统对标情况来看,度我们的人均劳动效率(卷烟)仍居第16位;人均卷烟销售收入居第12位,环比上升1位;总资产贡献率居第4位,环比上升4位;成本费用利润率居第6位,环比上升1位;卷烟三项费用率居第9位,环比上升1位;人工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居第9位,环比下降1位;单箱人工费用居第12位,环比上升2位;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居第6位,环比上升2位;卷烟单箱销售额仍居第5位;单箱利税居第7位,环比持平。
我们的8项指标居全省前10名,具体是:总资产贡献率第4位;单箱销售额第5位;成本费用利润率、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第6位;单箱利税第7位;卷烟三项费用率和人工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第9位;单箱卷烟管理费用第10位。人均劳动效率(卷烟)、单箱卷烟经营费用第16位。
我们的7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是:人均劳动效率为140.59箱/人,比全省平均值(177.78箱/人)低37.19箱/人;人均卷烟销售收入为230.48万元/人,比全省平均值(256.97万元/人)低26.49万元/人;单箱人工费用为901.16元/箱,比全省平均值(824.57元/箱)高76.59元/箱;单箱物流费用为136.38元/箱,比全省平均值(131.64元/箱)高4.47元/箱;单箱卷烟经营费用为396.51元/箱,比全省平均值(257.72元/箱)高138.79元/箱;单箱费用为1389元/箱,比全省平均值(1252元/箱)高137元/箱。焦油含量11.88mg比全省平均值11.8mg高0.08mg。
我们与标杆单位威海相比:15项指标中有4项指标优于威海,其余11项指标与威海市局存在一定差距。
通过对“十一五”及工作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经过这几年尤其是后两年的努力,枣庄烟草以“心”入手,从“稳”抓起,打基础、抓规范、保稳定、全面上水平,可以说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方面有差距,职工队伍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部分干部职工存在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自身的知识技能与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还有部分干部职工对于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出现了“松口气”的思想,开拓进取和创新工作动力不足,不比工作比收入,不比业绩比待遇,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二是精细管理、客户服务方面有差距。比如:对客户服务仍存在方法简单、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在营销业务上还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客户投诉偏高;在专卖监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差距,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全省确定的15项对标指标中,虽然有8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有7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再就是企业电子结算工作在行业内较落后,网上订货尚未大范围施行,专卖专营管理流程还需进一步优化。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面临的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保持企业良好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克服自身不足,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市局(公司)党委认为,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找准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就一定能够不断把枣庄烟草推向新的发展高度。为此,要在思想认识和具体工作上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这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正确处理好“团结”与“和谐”的关系。团结,广义上讲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狭义上讲,我认为就是个人在工作上、生活上,一些小小的细节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一种行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团结与和谐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要和谐必须团结,和谐又是团结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团结、和谐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关键还是在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都应团结、和谐。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帮助,学会互助合作;要宽宏豁达,做到以诚相待、相互信任;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更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短处,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人与团队之间,一个人的个性必须要去适应大家的共性,也就是说个人要服从集体。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性差异,一个团队中,如果耍个人主义,独断专行,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被称为团队,甚至会损坏集体利益。打个比喻:个性与共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只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那么才能绘制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才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个人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两者统一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谐是基石,团结是力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和谐,讲发展、稳定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大家团结了、内部和谐了,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紧张”与“舒畅”的关系。这里的紧张,是指工作节奏要快、效率要高、质量要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压力。压力就是动力,企业员工如果没有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的发展意识,没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后劲,更别谈发展。两年来,我们相继提出了“稳定规范”、“稳步提升”、“加快发展步伐”的发展思路,一步紧跟一步,环环相连,环环相扣;在此期间先后开展了“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和“提高十个素质、增强六种能力”大讨论活动,卷烟经营、专卖管理、企业管理更是随着企业发展不断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节奏快、效率高、质量好的“紧张”工作氛围。这里的舒畅,实质意义其实讲的就是心态问题。心态大致包括:付出的心态,宽容的心态,平常的心态,乐观的心态,自律的心态,感恩的心态等。好的心态,可以让生活化弊为利,让苦变甜,让单调变丰富,让消极变乐观。只有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心态,有了好心情、好心境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期待,是一种心境的胜利和收获。两年来,市局(公司)党委从“心”入手、从“稳”抓起,相继提出了“百分之二百关心职工”,“唱着歌干活”,“工作累累不死人、心累累死人”,“加班要请示”等管理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职工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积极解决员工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机关放轻音乐,员工做“工间操”等等,都是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心态的问题。企业能够取得今天好的成绩也是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心态的改变。所以说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但大家同时也要明白一个观点,就是如何领会好、把握好紧张与舒畅的关系。光紧张不舒畅,就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团结和谐;光舒畅不紧张,工作会停步不前,不利于企业发展。所以要准确把握好紧张与舒畅的关系,在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好休息,即把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也要有劳有逸,劳逸均匀,不能以逸待劳,更不能一劳永逸。
(三)正确处理好“速度”与“稳妥”的关系。两年来党委围绕“稳定、规范、发展”三大课题,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2011年我们又步入了“整体提升”轨道。但越是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应当看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矛盾会增多,处理难度也会加大。如何处理好“速度”与“稳妥”的关系是我们当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发展不但要“快”更要“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一五”期初,我们枣庄烟草曾经一度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经济运行指标连年大幅增长,一度追求“快”,重“点”不重“面”的发展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各类矛盾日趋凸显。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基层管理粗放,人才培养断层、断档,干部员工思想极不稳定,内外形象受到质疑。实践证明,这一忽视正常发展规律的行为,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承受能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了困难。所以我说,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不但要“快”更要“稳”。从党委到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更要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员工思想稳定、基础建设、规范管理、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不允许出现只注重加快发展而忽略基础建设,坚决杜绝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现象的发生。
(四)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国家局姜局长提出要把严格规范作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生命线是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一高度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严格规范对于烟草行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首先,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是没道理的。这一点在刚才“速度”与“稳妥”的关系中已经论证。其次,我认为规范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必须以规范为基础;同时发展也为规范创造了条件,发展推动了企业不断规范。无视发展,行业规范就无从说起。就枣庄烟草而言,过去在规范方面我们有好的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党委也一直将规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全面推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对标管理工作,签订《责任书》、《承诺书》、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内管办作用等等,有效推进了企业规范建设。但目前来看,我们的规范建设也不是不存在问题,在这里我只点两处:一是“渠道”,二是“价格”,希望在座的各位认真思考。规范是一个进程,是一个长抓不懈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逐步消化,平稳过渡,妥善处理。但大家一定要时刻绷紧一根弦,就是内部员工坚决不能参与不规范行为,这就是我们的“高压线”、“生命线”。希望大家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发展与规范内在联系,把握内涵,领会实质,实现企业科学规范发展。
(五)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工作中、处理事情中必然会出现过程与结果之间的抉择,有的偏重结果而不择手段,有的偏重过程而随心所欲。过程与结果哪个轻哪个重?我想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是不容疏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愚公移山”等都充分证明了过程的重要性。所谓过程,就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观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关系。所以从某方面讲只要过程好了结果必然会好。过程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要做好过程控制工作就要抓住控制的重点。例如:大力开展优秀县级局、营销部创建活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痕迹化管理等等工作都是围绕过程控制来开展的具体工作。希望各单位、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完善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过程控制方式方法,把过程控制贯穿与企业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控制力。
(六)正确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有时只讲原则不讲灵活,会伤感情;有时太讲灵活不讲原则又不利于工作。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问题,是我们随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原则具有绝对性,灵活具有相对性。原则性是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基本规律,灵活性是指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艺术性。两者看似矛盾,却是可以进行完美结合的。例如:有些人太讲原则性,处理工作口头同意不行,必须有关领导明确批示才可按程序办理,这时候就会伤感情。有些人当意见与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遵守纪律、服从领导,这是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该首先考虑按照领导的要求处理问题。但是对于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机会,以委婉的方式向领导表达,与领导沟通,这就是工作中的灵活性。当然,如果发现有明显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即使是领导,也要勇于提出,这时就没有任何灵活性可言了。大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方法。我们党委在这方面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原则内的事快办、办好、办到位,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坚持原则,为人干净诚实、务实干事,这是原则,来不得半点马虎;小事面前,只要有利团结,有利今后工作,有利企业发展,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处置。我想,将灵活性与原则性处理好,将会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三、2011年的工作任务
2011年为全系统“整体提升发展年”,核心目标是“整体提升”,根本要求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十二五”“卷烟上水平”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全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开好局、转方式、上水平、争一流”,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整体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完成专卖专营各项任务,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任务指标是:销售卷烟确保14.4万箱,力争14.5万箱;单箱值确保21567元,力争2元;破获国家局、公安部标准网络案件2起,力争3起;利税确保实现6.15亿元,力争6.2亿元。
为完成上述任务指标“整体提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方式,在“四个关键点”上狠抓落实。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元月份我们顺利实现了“开门红”,累计销售卷烟2.15万箱,同比增长31.58%;实现利税1.17亿元,同比增长26.78%,其中利税7523万元,同比增长29%;人均销量17.9条;单箱销售额24249元。各项指标创新高,为我们完成今年的奋斗目标增添了信心和决心。一月份旗开得胜,全年要“整体提升”,全体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方式,首先在“四个关键点”上狠抓落实。
一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和省局(公司)孙公准局长在工作会上都强调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与我们提出的“管好自己的人,卖好自己的烟,创造好自己的效益”思路不谋而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行业理念的具体化,是建设责任烟草的具体化,要深刻领会、身体力行。
二是要把队伍建好。整体提升需要有坚强有力、敢打硬仗、争创一流的领导班子,要靠“忠严细实”高素质职工队伍。有的同志为什么执行力不强或执行力不到位?首先是我们的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存在差距,领导艺术参差不齐;有些同志不注重学习,不注重调查研究,不善于探索管理的内在联系,不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只凭主观臆断,凭想当然办事,造成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不到位。我发现,有个别部门和单位存在对上级和党委安排的工作,仍停留在转发个文件,开个会议传达层面,还是那句话:你管了没有?问了没有?落实了没有?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要勤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去执行,不清楚执行到什么标准。往往以为已经执行到位,而实际相去甚远。所以,应该让执行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目标?这样才能目标一致,执行到位,各尽其责。在这方面我希望大家都要向市局(公司)机关食堂的同志们学习。把队伍建好,还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廉洁勤政,廉洁自律,是对每一名职工的基本要求,在“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党委希望每一名干部职工,不要掉队、不要出事。把队伍建好,就是要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要继续落实股级干部交流工作,做好考察评议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要在全市系统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要积极探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聘任工作;要以聘用工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动态化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健全完善聘用员工晋升和退出机制;要做好全员岗位考核和绩效考核的深化工作。把队伍建好,就是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能者上庸者下,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惹事的职工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是要把发展方式转好。转方式,对枣庄烟草而言就是“整体提升”。整体提升要坚持“五个原则”,即:速度与质量、效益、后劲的统一;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增后劲的统一;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整体提升还要坚持刚柔相济的思路和方法。“刚”指的是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定位准确、工作目标清晰、规章制度健全、操作程序规范、质量标准严格,考核精细。“柔”指的是管理要弹性化、人性化,以人为本,心心向和,使员工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四是要把各种资源用好。比如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社会资源等,我们“整体提升”,就必须把各种资源优化好管理好使用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里主要强调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点面结合。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其他工作也要整体推进,跟上步伐。
(二)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在卷烟营销上狠抓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532”、“461”知名品牌和鲁产卷烟品牌为重点,建立协同营销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网上订货。一要继续深化“订单供货”、工商协同和精准营销工作。立足实际,做好市场调研,加强信息收集,继续做好客户业态分类和营销投放策略,切实解决当前在订单供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精确营销、精准投放,实现卷烟经营上水平、订单供货上水平。二要继续抓好网络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共享、互信协调、公平竞争、培育品牌,坚持“落地”销售;保障有效供给、合理分配利益,积极推进“零售商协会”建设,积极实施零售客户致富工程,增强网络建设的亲和力,以期拥有适销对路货源、密切合作伙伴和可靠的市场终端;稳步推进“网上订货”工作,按照方案要求,加大培训、宣传和引导,努力实现年未20%的目标。三要加强重点骨干品牌培育力度,积极培育枣庄市场的主导卷烟品牌,提升名优品牌市场份额,在有限市场资源情况下追求销量最大化,在有限销量资源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四要积极推进客户经理、品牌经理、市场经理“135”工作法,进一步提升一线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与零售户建立更加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升客户盈利水平。
(三)联合执法,标本兼治,在专卖管理上狠抓落实。
以专卖管理与控制体系为总抓手,以“制度建设、市场监管、破网追刑、县级局建设”为重点任务,联合执法、标本兼治,不断提高市场净化率和控制力。一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震慑涉烟犯罪分子,动员群众举报涉烟违法犯罪行为,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二要继续坚持专访、专送、专管的“三专”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卷烟市场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加大对非法经营卷烟大户、非法销售网络的侦破力度,规范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卷烟零售的进货渠道,依法查处涉烟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对配货站、托运站、物流中心等涉烟经营活动的监控,依法查处涉嫌非法贩运卷烟行为,始终保持烟草市场整治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三要建立健全区域卷烟打假协作机制,建立协同办案制度,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监控制假、售假嫌疑区域,形成地市局之间互联互动,资源互补,协同作战,深挖细查,快速破案,确保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彻底查清,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严惩。四要进一步加大卷烟打假力度,提高案件经营水平,努力抓捕网络主犯、首犯,力争破获2起以上国家局、公安部标准的网络案件。继续加大对滕州“8.26”非法经营卷烟网络案件的追查力度,不断扩大战果,争取早日全案全破。全市专卖管理人员要坚持守土有责,依法行政,把90%的精力放在自身市场管理上,不断推进枣庄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强化监管,持续改进,在严格规范上狠抓落实。
按照“严格规范、科学高效、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基础管理,增强企业内控能力。一要切实把扎实推进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和全面落实“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项目管理规定“两项工作”抓紧抓好,确保今年采购项目招标执行率达到90%以上,公开招标率达到60%以上,全面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要切实加强内部监管,围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水平,进一步加大规范管理工作力度,认真履行严格规范承诺书各项规定。三要切实抓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程序文件,固化工作流程,确保如期通过认证。认真开展对标工作,巩固靠前指标、提升中间指标、消灭落后指标,通过持续对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四要切实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加强财务收支、专项资金、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财审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层层分解目标,严格审批程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控制成本费用;认真落实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实施办法,规范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
(五)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在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上狠抓落实。要制定创新型企业发展目标,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建设,为枣庄烟草转方式、上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十二五”期间“16281”目标奠定基础、提供支撑。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创新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全员创新意识,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发挥高学历员工专业特长,自觉将创新活动与本职工作结合,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二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科技活动人员占在岗职工比重、专业技术人员强度、人员学历水平、科研资源利用率争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争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创新先进集体、个人、获创新成果奖完成人、群众性创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把创新工作作为员工晋升、晋级、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三要加强考核,市局(公司)已下发年度科技创新计划,各单位部门要抓好落实,尤其是年度内开展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将实施重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岗位考核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专项奖励。
(六)以人为本,心心向和,在安全稳定上狠抓落实。安全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全面实行安全稳定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紧张舒畅的工作氛围。一要深入推动“心”文化落地,不断解放思想,继续营造以人为本、健康的、讲原则、讲正气的“心”文化,把“心”文化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各项工作中去,常抓不懈。二要以“心”文化为支撑,积极推进枣庄烟草服务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全省系统最团结、最和谐的枣庄烟草。三要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正确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地方关系,积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认真细致地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信访稳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全面排查,摸清底子,掌控动向,发现苗头,妥善化解。四要继续推进“文化养老”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达到老同志们满意。五要把安全工作抓牢抓死,一刻不能放松,确保全系统财产安全、车辆安全、人身安全,不出现各类责任事故,开创单位稳定、员工和谐、同心协力、凝心聚力的良好局面。
4.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四
发布日期:2014-02-20
浏览次数: 356
字号:[ 大 中 小 ]
精心谋划 狠抓落实
加快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王嘉毅
(2014年2月20日)
同志们:
在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今天我们召开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和任务,分析研究全省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回顾总结2013年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省教育厅向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书面汇报了全省教育工作。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出席今天的会议,一会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一、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总结回顾
2013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 了全面部署,教育系统承担着重要使命,教育如何为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确定一个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使甘肃省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学前教育方面,全省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500所,三年共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1300所,幼儿园达到3141所,在园(班)幼儿达到54.98万人;全省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7.59%,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6.15%,比2012年提高8.63个百分点,比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初提高了24.15个百分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义务教育方面,嘉峪关等10个市、县(区)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评估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931所农村学校扩容改造和新建改扩建食堂(伙房)任务,开工率和竣工率均列全国第一。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完成57所项目学校的校舍改造。全省小 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8 %、99.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完成了省政府年初既定目标。
——高中教育方面,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指导,创建20个省级学科教学与研究实验基地,新命名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全省达到51所。安排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学校 36所,竣工11所。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分别达到66.66万人、28.9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较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方面,高考录取率达到77%,再创历史新高。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分别达到44.3万人、9.3万人,研究生达到2.9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加大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启动实施了“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甘肃联合大学升格并更名为兰州文理学院,全省本科院校达到21所。甘肃中医学院3个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46个。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推动地校、校校之间战略合作,河西高等学校协作发展联 盟、安宁五所高校战略联盟、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组团发展。
——职业教育方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省1.56万名中职学生被本科和高职院校录取,录取率达到80%以上;14所高职院校和90所中职学校的32个专业开展了“2+2+1”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试点。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实训基地35个。教育部立项同意我省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族教育方面,出台了支持临夏、甘南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推动两州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支持甘南新建31所幼儿园。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项目,完成1000人招生计划。兰州新区舟曲中学规模达到3000人,藏族学生比例达到70%。培训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和骨干教师1780人次。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2013年定为师德师风建设年,我省1名教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2名教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实现了我省这2项荣誉“零的突破”。组织招录幼儿园教师1720名、中小学教师1487名、中职教师200名,招聘免费师范生358名,特岗教师2952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公益基金等项目培训教师8.78万人次。
——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我省率先完成省级项目验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省实现了全覆盖,受惠学生228万人。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为1.3万名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发放生活补助。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惠及19.95万名中职学生。全年共发放各类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奖学金21.68亿元,88.3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
一年来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的有力指导,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特别是咸省长分管教育,对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主要精力,给与了强力支持。在这里,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从我们工作来讲,最主要的是,把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转化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把实施重大教育政策项目转化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平台和抓手;把缩小差距、追赶先进转化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激情和动力。具体来讲:
过对教育发展形势的研究分析,我们深入思考“甘肃教育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抢抓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期、政策群,认真谋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立足于新形势下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标准并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明确了各县(市、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立足于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我们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率先提出并着手建立我省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立足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 新要求,我们突出强调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努力实现与我省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平台,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助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二是着力打造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学前教育方面,积极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和乡镇幼儿园覆盖率实现大幅度的提高。在义务教育方面,通过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在教师队伍方面,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校长评选等八项活动为载体,构建了“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师德提升的长效机制。在教育公平方面,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成552个“班班通”示范学校省级教学资源平台,全省3142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教育督导方面,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通过对市州政府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年度考核,督促地方政府履行教育 发展职责。在立德树人方面,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严肃查处节假日补课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深入贯彻素质教育要求。
三是努力提升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把教育实践活动转化成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正能量,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成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优化干部结构,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到重要岗位上工作,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1185”学习提升计划,通过召开厅党组务虚会、理论中心组学习、邀请领导和专家学者讲课等多种方式,谋划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启迪思想,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增强服务;实施“2212”联系实际计划,深入基层、学校和师生,了解实情,倾听民意,做到问计于民、问策于民。
四是大力营造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大力整治“慵懒散漫”,把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体现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优化 服务环境上,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只保留9项,审批时限整体压缩30%,全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努力树立良好机关形象。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全省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比2012年大幅下降,维护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大局。着力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甘肃日报》和甘肃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工作动态,《中国教育报》刊发我省教育稿件96篇,《甘肃日报》刊发稿件388篇,有效提升了甘肃教育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2014年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学校安全 稳定,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今年的工作,会后省教育厅将正式下发年度工作要点,希望大家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下面,我就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中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的9项重点工作再加以强调。
(一)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今年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将于上半年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科目、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我省将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在今年秋季出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工作,试行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和中职免试升高职,完善已经开展的“2+2+1”招生试点和“三校生”招生办法。要积极争取、扩大省外高校对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医学 类专业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二)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摸清底数、一校一策”的原则,精心编制我省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我省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活动设施、生活设施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各地要切实加大对城市教育的投入,采取探索组建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强校托管弱校、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等举措,努力扩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积极破解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上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要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促进城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积极支持金塔县等10个县(市、区)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争取今年顺利通过,同时做好高台县等10个 县(市、区)今年的省级评估验收工作。要抓紧抓好岷县漳县教育灾区重建工作,坚持恢复与发展并重,严格建设标准,精心组织设计和施工,确保按节点、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三)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58个连片贫困县的316个乡镇各新建或改扩建1所幼儿园,努力实现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要落实政府奖补,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创造开放竞争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按照强化专业要求、淡化学历的原则,通过录用、招聘、转岗等办法补充幼儿园教师,重点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要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验,评估创建优质示范园,规范办园行为,引导学前教育机构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切实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和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根据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 度高、市场针对性强、专业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能成才”的目标。要紧紧围绕兰州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需求,努力实现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确保职教园区与新区主导产业相匹配。要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在两到三年内扭转中职学校资源分散、效益不高的局面。今后一个市州要集中力量办好1-2所规模在3000—5000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建成30-40所左右的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办好一批示范学校、品牌专业,引领和带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优化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五)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继续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控制招生规模,优化招生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医学人才培养瓶颈,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要组织开展高校访高校、高校访企业、高校访政 府和高校访科研院所的“四访”活动,互相观摩提高办学水平,共享资源促进协同创新,了解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主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高校人才聚集和科研资源优势,建立高水平智库,引导高校及其科研机构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平台,遴选若干重大课题开展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要针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建设和培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生态保护等相关的高层次研究基地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点。要推动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指导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协调实施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入伍预征、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工作,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的目标。
(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要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建设、高校支持的工作机制,集聚各方力量,实施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全省80%以上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建设网络和硬件设备,由学校支付运营费用的方式,多方融资,争取今年在全省建设3万个“班班通”班级,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七)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使“三比三热爱”行风正气常态化。要完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出台促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促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引导城镇学校教师、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全省已启动实施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140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赴60个贫困县支教,各地要认真组织并全力实施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省级教师培训体系,实施陇原名师引领贫困地区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等3项计划,促进农村教师、校长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幼儿园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补充力度,按需按岗招聘教师,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初中教师。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为契机,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宣传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八)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发展。抓住民族地区特别是临夏、甘南州教育的薄弱环节,全面落实支持临夏、甘南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两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在临夏、甘南重点建设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在临夏州开展“9+3”免费职业教育试点,扩大甘南州“9+3”免费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施普通高中“内地民族班扩招计划”,在省属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计划中单列并增加“民考汉”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双语教师1800人次的培训任务。加强双语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推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九)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 教育全过程,大力推进示范校建设,力争经过3-5年,在全省建成1000所德育示范学校、1000所体育艺术示范学校、1000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通过这些示范学校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让体育锻炼成为常态,以优秀文化润泽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营造学习光荣、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坚决地、持之以恒地落实“减负”工作要求,严禁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坚决查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节假日补课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以推进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做好2014年工作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规范制度体系,根本是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提高管理能力,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为总抓手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下面,我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是抓学习,提升能力。全省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本领恐慌”意识,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学习内容上,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尤其要加强对重大教育法规、政策的研究和学习,准确把握政策内容与实质,做到理论明、思路清,理解执行政策不走样。在学习方式上,要注重横向学习,充分利用《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和资源,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兄弟院校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加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学习观摩;要注重纵向学习,开展下基层、进学校、访师生活动,多深入教学一线,面对面倾听师生意见,与基层群众多交流,与一线教师多沟通,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学习效果上,要学以致用,注重实效,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对教育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把握广大师生对教育的新期待,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源动力,转化为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转化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能量。奋斗目标是“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思考和行动。当前,我省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但也面临着政策机遇叠加的有利条件,谋划教育发展就是要思考如何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挖掘政策潜力,思考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愿望。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谋划上高人一筹,才能在教育的发展上快人一步。实践证明,抓住主旋律和主要矛盾,往往一个好的思路和想法,就能赢得政策和项目,一些重大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向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的重要机遇期和有利政策群,以项目为抓手,加强谋划,设计出一批符合教育发展实际、有效果、有特色、可操作的教育发展项目,通过政策和项目争取,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中央和省里提出的一些战略思考、重大构想和重要平台,要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在战略构想和操作落实的结合上做好谋划的文章,发出教育的强音,体现教育的作为。要深入研究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重点问题,加强对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招生考试、教师队伍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实施等重要课题的研究谋划。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城市教育资源短缺、班额过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要注重顶层设计,善于“棋走三步”,统筹谋划考虑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推进措施。
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影响教育公平、影响质量提升的问题改起,对一些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要有敢闯敢试的劲头,拿出动真碰硬的行动,对一些改革难题和关键节点,不能按部就班,满足于“一招一式”,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全力争取,善打“组合拳”;对一些老生常谈、久拖不决的问题,要解放思想,转换思路,跳出框框,敢于突破。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多想想群众期待什么、师生利益如何保障、社会是否满意,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胆子可以大一些,步子可以快一些,只要是人民群众期望的、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都可以探索实践。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各个 部门、社会各界、师生员工拥有共识的环节改起,对招生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等一些重大事项的改革,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抓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做到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要尊重教育规律,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考虑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不搞“一刀切”,不盲目跟风,不照搬照抄。要尊重基层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注意发挥校长和教师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化教育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抓好校车、校舍、学生营养餐、学校食品卫生、学生日常管理等各项安全工作,持续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营造安全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要认真贯彻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省、市、县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建设和督政、督学 工作,切实督促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各项教育资金的管理,最近教育部两次通报我省个别地区、个别高校财经制度执行不力、廉政纪律遵守不严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引以为戒,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建设,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程序,加强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资金从严管理、财尽其用。
五是抓宣传,营造环境。当前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惠民政策还不广为人晓,教育发展成果还不广为人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宣传工作,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育宣传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要抓住教育宣传的重点,围绕宣传中职教育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免试入学、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学校安全等关乎民生、惠及群众的教育政策,结合“双联”行动,将政策的解读、宣传送到基层、送到群众、送进家庭、送入社会。要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等重大教育政策 和项目工程,让全社会了解教育工作的部署与进展,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新成果、新成就。要努力扩大新闻宣传的覆盖面,拓展宣传阵地,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之间的协作,利用新兴媒体构筑教育新闻宣传的有效平台。同时,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甘肃教育的良好形象,营造事业发展和育人成才的良好环境。
来落实,好的措施要靠好的作风来执行。要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对看准了的事要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对部署了的工作要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对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绝不可以各行其是搞变通,绝不允许消极懈怠变走样。要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以群众需要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基层着想,多为师生服务。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敷衍塞责,不拈轻怕重,不贪功诿过,不守摊子混日子,勤勉敬业求作为,真抓实干创业绩,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教 育的发展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各项要求,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条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教育资金绝不能截留挪用,绝不能挥霍浪费,更不能中饱私囊,一定要管好用好,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同志们,今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已经明确,全省教育系统要按照今天会议和咸省长的讲话精神,把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重大使命,精心谋划,全面部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开拓进取,狠抓落实,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5.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五
这次全省粮食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新形势、粮食流通部门肩负新使命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科学谋划新形势下全省粮食工作。刚才,益良 同志代表省粮食局作了一个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十五”全省粮食工作成绩,提出了“十一五”粮食工作思路,部署了2006年粮食工作任务。希望各市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回顾“十五”,我省粮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粮食方针政策,大力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在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维护流通秩序、深化企业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粮价水平总体平稳、粮食安全有效保障的目标。同时,全省粮食系统队伍和作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省粮食局连续四年进入省政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行列,粮食系统 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满意度高达98%。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 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刚才,大会隆重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受到表彰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辛勤工作在全省粮食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十一五”,我省粮食工作已经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和改革为主线,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十一五”和2006年粮食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XX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全面把握做好粮食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在推进XX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进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方针政策,充分认识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粮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抓紧抓好。
做好粮食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XX的坚实保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资料,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的治乱兴衰,莫不与粮食生产的丰歉息息相关,莫不与粮食供给的裕缺紧密相连。当前,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安定祥和的社会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粮食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立足国内实现了粮食供求的紧平衡。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松”。同时,粮食工作的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社会 粮食供给的充裕程度特别是品种品质水平,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我们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
做好粮食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粮食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商贸流通的重要物资。加强粮食工作,将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刺激粮食贸易的繁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粮食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 要战略物资。粮价水平对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形成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说明,粮价的异常波动往往是物价水平上涨的前奏。因此,粮食供求平衡、粮价运行平稳,被确定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而粮食储备和粮食调拨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加强粮食工作,综合运用收购价格、风险基金、市场监管、粮食调拨、储备粮吞吐和进出口等手段,有利于政府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政策导向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协调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工作的重大作用。
做好粮食工作,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粮食的生产环节在农业,粮食的流通基础在农村,粮食的收购对象是农民,粮食工作与“三农”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当前,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粮食系统是现代农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经过长期积累,粮食部门已经建立起遍布全省的购销网络体系,在粮食购销及农资供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粮食系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落 实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将直接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带动农民实现直接增收; 执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合理调节粮价,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民实现生产 增收;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将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实现转化增收。我们一定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流通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做好粮食工作的紧迫性
我省是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消费和转化 大省,在全国粮食总量平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省粮食工作已进入了新的 阶段,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将应对更加复杂的矛盾和挑战。加快粮食事业发展,提高粮 食工作水平,不仅 是国家对我省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全面把握形势,清醒认识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需要应对三个层面的挑战。首先,从发展全局的层面看,面临着保障粮食安 全的艰巨任务。尽管近两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但也必须看到,我省粮食净调入 的状况没有改变,人多耕地少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粮食增产的基础还不稳固。据测算,我省粮食常年需求量为3500万吨,而粮食生产能力长期保持在3400万吨左右,供需缺口较 大。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我们还面临 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提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粮食需求持续增加,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立足省内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从消费需求的层面看,面临着优化粮食品 种品质结构的更高要求。我省已经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发展 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居民的饮食结构迅速升级,加快由主食型向营养型过渡。城乡 居民对粮油食品的口感、营养、安全性要求更高,对畜禽食品、加工食品等转化用粮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粮食部门更加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积极提供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第三,从行业发展的层面看,面临着应对市场竞 争的严峻考验。在国际上,我们正处于入世后过渡阶段,粮食和食油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 期限已过,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粮食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国内,随着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粮油企业 加速扩张,外资企业择机进入,粮食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能否在新一轮行业整合中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对我省粮食系统的一个重大考验。
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对“ 三农”工作高度关注,连续三年下发“一号文件”,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 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支 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巩固和强化支农政策,已经出台的政策效应还在释放过程中,必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其次,市场机制活力焕发。随着产权制度改革任 务的基本完成,长期困扰国有粮食企业的“三老”问 题逐步得到解决,粮食企业无论在经营理念上,还是在经营机制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明显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呈现出了空前的发展活力。第三,流通渠道优势凸显。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过程中,我省国有粮食购销网点绝大多数得以保留,并且建立了稳固的经营渠道,与农户 形 成了稳定的服务关系。这是粮食部门区别于其他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充分依托已经形成的购销体系,培育和强化粮食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三、明确思路,切实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主动性
今后五年,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 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也是粮食工作积极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时期。省 粮食局党组提出抓好“五件实事”的思路,找准了粮食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点和着力点。希望全 省广大粮食工作者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办好“五件实事”为抓手,努力开创让农民群众放心、开心、顺心、称心、安心的粮食工作新格局。
遵循市场化导向,着力完善粮食流通经营体制。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要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抓紧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XX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一要 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将产权制度 改革与经营模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组建一批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储备、加工骨干企业,健全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使国有粮食企业能够经受住市场竞争的洗礼,真正成为粮食市场的主力军,牢牢控制粮食购销的主渠道,始终掌握粮食工作的主动权。二要 抓紧构建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根据我 省作为粮食大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培育和规范多层次的粮食市场,特别是要依托大宗粮食 品种的主产区,建立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配套的区域性专业粮油批发市场,促进粮油的高效、有序集散。要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三要 切实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要综合运用价格、风险基金使用、产销区衔接、储备粮吞吐和进出口等调控手段,努力做到我省粮食供求 总量、品种、区域的基本平衡,实现粮食的“紧平衡”调控目标。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国家 粮食购销政策,尽快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市场和主导 价格的作用,保持合理粮价水平,保护农 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6年我省全社会粮食收购总量力争达到5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达到300万吨以上,依靠执行价格政策,增加农民收入2亿元以上。四要 着力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进一 步完善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努力构建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省、市储备粮食管理,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及时轮换,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筑牢全省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储 备 粮将继续保持“十五”期末的规模。同时,要加强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网络和军粮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检查演练,确保指挥灵活,启动及时,调控有力。
推进社会化服务,全面发挥粮食系统渠道和网点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渠道就是资源,网点就是优势。全省各 级粮食部门要坚持走社会化服务的路子,依托遍布城乡的粮油购销网络体系,利用仓储设施和场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城乡居民和社会生产提供便捷服务。一要 大力健全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按照国家的 统一布局,继续实施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工程和粮库技术改造工程,提高粮 食流通效率和储藏能力。“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粮食物流西南通道,在全省建成新都、广元等一批现代粮食物流节点;全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有效仓容达到1000万吨以上。二要 积极推进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抓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契机,加快基层粮管站所转制步伐,大力发展乡村粮油超市和 连锁农家店,广泛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代加工、品种兑换等便农服务,拓宽“农产 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渠道,实现供农所需、销农所产、助农增收。今年,全省计划新发展2000家农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转型。三要 加快构建城镇居民主食社会化供应主渠道。城镇经营网点要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在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打造知名品牌上 下功夫,丰富城镇 居民的主食供应,满足消费多样化、安全化和方便化的需求。特别是要全面实施“放心粮油工程”,让优质安全的粮油产品进入城镇的千家万户,真正成为“居民社会化大厨房”。四要 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的指导。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的实地测算,我省粮食在收割、储存过程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5%,其中10%是在农 户家庭储存中因虫蚀、霉烂和鼠耗造成的。按这一比例测算,全省每年损失粮食高达200 万吨,折合400万亩粮田的产量,相当于农民人均减收50元,损失十分惊人。全省各级粮 食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把农户科学储粮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 事来抓,积极建设“无形粮田”。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技术服务和统一图纸,指导农户建设家庭规范化小粮仓,开展绿色储粮技术培训,实现农户科学储粮、安全储粮。
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转变粮食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省实施“川粮优化工程”的实践 表明,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粮食企业增效、种粮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把粮油产业化作为我省粮食工作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实现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一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据统计,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仅有440户,居全国第16位,这与全国第四产粮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要坚持走转化增值之路,大力兴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粮油加工企业,延长粮油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坚持走品牌建设之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形象的川粮知名品牌和绿色食品,拓展粮食企业发展空间和产品销售半径。坚持走集群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鼓励粮油行业纵向和横向整合资源,发展面粉、大米、油脂三大加工产业集群,提高粮食经营的集中度。二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订单粮油。依托粮油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加快建设适应加工需要的专用粮油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粮油产业带。同时坚持优质优价政策,广泛开展“二次结算”和“二次分配”,让种粮农民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2006年力争全省优质专用订单粮油达到1400万亩以上,订单粮食收购量达到180万吨,带动农民实现种粮增收3亿元。三要 全面推行 标准化生产。加强粮油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改变粮油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实现我省主要粮油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四要加快建立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粮油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组织绿色生态储粮、粮食物流、粮食精深加 工、生物能 源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粮油加工和流通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我省粮食经济的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的轨道上来。
坚持法制化管理,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监管职责。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坚持依法管粮方针,大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努力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一要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实施粮 食收购行政许可,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鼓励符合资质 条件的经营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依法保护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全行业和谐发展。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二要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认真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经常性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执行粮食统计制度、粮油食品卫生和地方储备粮管理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粮油产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操纵粮油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粮食市场秩序平稳和粮油品质安全。三要 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依法管粮工作,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创造必要的机构、人员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规 范粮食执法行为,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树立粮食部门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粮食普法工作,加大对各类粮油经营从业人员的法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依法管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6.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六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 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是要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矛盾、瓶颈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着力点定在转型向纵深转折;探讨各级行业协会面临的改革, 着力点放在改变协会工作方式、增强独立于市场和竞争的能力;对“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框架原则及主要目标进行讨论, 着力点定在实现2020年的阶段目标。会议还将对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预判、预警, 使今年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1 两年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自2012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会以来, 全国建材行业各级协会和各大企业集团、副会长单位, 围绕行业发展和自身改革, 以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勇气, 面对建材行业增长减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传统产业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发展艰难、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缺乏新技术和政策扶持;面对日益提高的节能减排要求;面对工业制造业的多半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大家齐心协力, 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新增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建筑石材加工、石膏、玻纤及制品、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产业在建材总量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 由2012年的45%到2013年的46.3%, 预计2014年将增加到48%。节能减排年年有新的进展, 据测算2013年建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降低20%, 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都低于建材工业增长速度,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绝对量降低2%, 粉尘排放绝对量降低13%, 氮氧化物排放绝对量增长3.7%。经济效益年年都有提升,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 168亿元, 同比增长20.3%;2014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230亿元, 同比增长13.8%。总体上建材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位于全国工业制造行业的前三名。
在此, 我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 对全国建材行业的同仁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近两年全行业主要开展的三方面工作是:
1.1 紧紧扭住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放手
第一、确立了“一个战略、两个支撑点”, 为行业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 为转型升级指出了路径, 扭住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
制定了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到2030年, 中国建材工业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目标。“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由“跟随追赶”向“超越引领”跨越;“战略”的内涵是创新与提升并举, 由“靠新”升华为“创新”, 由“变强”升华为“引领”, “新”由过去依靠引入“新”变为自主“新”, 并成为发展的主导和主体。“战略”实施主要支撑在改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建材实现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为使“战略”实施有支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联合会在组织全行业的力量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准、找到了决定其能否实现的“两个关键点”, 这就是:一是必须支撑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由此组织召开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大会, 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提出了到2020年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二是必须支撑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点上, 因此制定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 向行业和社会发布, 并得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转发。其核心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并增加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同时将现有传统产业中部分能够改变功能与用途的产品转向新兴产业, 加之对传统产业本身的提升、延伸、增加制品与深加工, 使建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使战略的实施牢牢支撑在科技进步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支撑点上。
第二、把创新“三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将行业发展引向目标更高、技术更新、领域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手段虽然有很多, 但是关键点是要用“三新” (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政策) 推动与支撑。近几年来, 从中国建材联合会到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和建材大企业集团, 都不同程度地以创新“三新”推进结构调整。
为了使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 联合会组织各专业协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开展各产业摸清家底并进行三类划分的工作。绝大多数产业多少年来没有弄清的家底, 通过艰苦努力, 不仅搞清了企业数量, 并且还进行了分类。像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砂石协会等专业协会, 还厘清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技术水平和经营指标, 为下一步提升、改造与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政策既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 又是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联合会联手各专业协会将创新政策列为协会的主要职责。据初步统计, 近三年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政策 (资金) 支持共96项, 其中重大的政策13项, 标准4项;直接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研经费及补助资金为22 156万元, 其中两个“第二代”获得国家支持的资金为6 247万元。协助相关企业争取清洁生产示范补助3 810万元;争取到的砂石、玻纤等产业的减免税政策每年间接降低成本10多亿元。特别是在遏制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工作中, 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共同事先多次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并最终得到了采纳。如国发[2013]41号文件中有关改变现有审批项目的机制、对现有违规项目进行清理和取消32.5低标号水泥等, 为全行业开展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最有权威的政策规定。省、市协会在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有利于调整结构的政策方面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 湖北、江苏、天津、河北等省市协会在运用政策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技术既是结构调整的目标, 又是结构调整的支撑, 更是结构调整的依赖和动力。在制定“十二五”建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了建材主要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的工作路线图, 发布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纤、墙体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从技术导向上明确了产业结构提升与调整的目标;保持了向国家科技部汇报联系渠道, 每年听取他们的工作指导;恢复了行业申报项目的渠道, 推荐了以两个“第二代”为主的一批国家重点专项的列项以及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国家为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对重点项目实行先由企业自筹经费研发、国家后补贴的政策指导下, 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旗下的所属单位以行业大局为重, 共投入自有资金33 628万元用于两个“第二代”的研发;近三年建材行业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8项, 这些都对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标准既是结构调整的依据, 又是结构调整的目的。把创新标准作为调整结构的主要抓手, 制定了标准创新工作路线图。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已经废除了针对性不强、不起作用的标准32项, 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大继续清理和淘汰的力度。根据有效性、时效性和对调整结构有对应作用的要求, 创新提升修订了161项标准, 并制定了一批行业协会标准且得到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全行业对标准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和标准工作的创新力度是空前的, 可以说是建材行业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既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 也是结构调整的目的。针对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联合会联手19家专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了《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节能减排倡议书》。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中国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活动, 已经完成了节能减排分会的筹备, 设立了节能减排服务平台中心。全行业的多数骨干企业在余热发电、脱硝装置、收尘设备更换提升越来越普及。尤其从今年以来, 水泥行业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减排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使建材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与结构调整的目标相一致, 坚持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联手政府统计部门、有关省市协会和各专业协会、重点企业, 不仅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找出指标升降的来源与根源, 还十分注重分析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的工业增加值, 以导向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注重低能耗建材、技术玻璃、高档陶瓷、玻纤、建筑石材加工等轻质材料在整个建材工业总量中的比例变化, 以有效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行业协会和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都积极参与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不仅为行业经济运行提供了预警、预判和预告, 还为结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严峻现实, 联合会积极倡导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由工程承包转向以资本投资为主的国际化经营, 专门召开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 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解读“走出去”的有关政策规定, 还请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材国际、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等企业介绍“走出去”的实践与体会。会上几十家企业联名发出了“走出去”宣言。会后, 联合会已经开始梳理实施“走出去”的政策和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的职责任务, 意在加快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 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引导行业改变发展布局。
第三、以“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作为保障行业经济运行效益、化解产能过剩和调整结构的主要措施
针对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联合会一方面多次向政府部门当面或书面专题汇报, 表达不能再批各种新建项目, 对新建项目审批必须用改革的思路改成多方参与、公开公示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全行业提出了“两个遏制”即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三个加快”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两个“第二代”研发、节能减排和兼并重组的步伐。制定了《建材行业遏制新建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六个一批”。此举不仅得到了全国建材行业积极响应, 而且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近两年来, 联合会、水泥协会以及玻璃协会先后召开20多次的宣贯国发[2013]41号文、遏制产能新增的座谈会和论坛, 有15个省的省级领导出面支持与批示, 明确指示其政府部门参加会议, 有22个省市的工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参加了论坛, 有25个省市协会配合了会议的举办, 有近2 000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 有444家水泥企业联名承诺不再新增产能。同时, 组织了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和加快“第二代”研发的万里行活动, 走遍全国六大地区, 有500多个企业、20多个省市协会和政府部门参加。对企业举报并经过核实的7家违规新建新增产能的企业在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杂志等行业主流媒体上曝光。联合会、水泥协会、玻璃协会先后向7个省级政府、13个省市经信委、发改委和相关的当地省市协会致函, 多数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 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线建设得到了一定遏制, 减缓了对存量市场的冲击, 使大企业更加理智地面对市场竞争, 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尤其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使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在工业部门中保持较好水平。中国建材集团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 位次比2012年前移46位;金隅集团在北京市整个建材行业效益下降情况下一枝独秀, 蒸蒸日上;海螺集团一直一马当先, 收入利润率2013年增幅达22.8%, 2014年还会更高。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新明珠集团、玻璃行业的福耀集团和南玻集团等企业一直在行业中效益领先。全国水泥行业1~9月份已实现利润530亿元, 有望全年达到800亿元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水泥、平板玻璃的技术装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 紧紧抓住水泥、玻璃两个“第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 在2012年明确定义、目标的基础上, 2014年制定了两个“第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标准和验收规则, 并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分工, 目前大家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推动兼并重组步伐, 以解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分别制定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了平板玻璃行业重点支持培育的大企业集团。同时, 联合会专列了兼并重组的政策研究课题, 意在促使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出台有关推动政策。
关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面已经提到, 有了专门的纲要与配合的措施。
相信随着“两个遏制”“三个加快”的推进,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后续持久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1.2 联合会与省市建材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专业协会形成了“联手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联合会在制定了与省市建材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专业协会联手合作联系制度的基础上, 增加了工作的联系和信息的沟通, 由此大家都增强了联手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联合会、专业协会与各省市协会近两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成功地开展联手合作:一是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在制止新增产能、核实与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工作中基本上都是联手进行的;二是联合会、专业协会在各地召开的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精神、“万里行”和各种论坛会都是由省市协会和副会长单位参与并共同联手举办的;三是在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全国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奖评奖表彰工作、建材行业“调结构、练内功、增效益”百家优秀企业的评选表彰活动、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培育评定活动等, 都是由省市协会、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推荐, 再由联合会确定的。
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也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一是凡重大的全局性的工作, 如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建材新兴产业、上报的有关产业政策建议、在全行业开展的相关大型活动, 在可能的条件下基本都是联合会与有关专业协会联名上报、联名发布、联合行动;二是在修订原有的标准、创新标准, 尤其在制订行业协会标准、对外反倾销活动、每季召开的行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 基本上都是联合进行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整合利用现有的展览资源联合办展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如建筑陶瓷工业展, 在联合会、贸促会、建展公司、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协会的共同努力下, 联合了行业20多家骨干龙头企业, 使陶瓷工业展规模从历史上没有超过5万平米一跃扩大到2014年的8万平米, 并且创建了陶瓷产品展, 使总规模达到了10万平米,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展, 得到了陶瓷行业的一致赞赏。
总之, 无论是省市协会, 还是专业协会, 都是在行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主动与各方面加强合作, 主动发挥协会功能, 改变工作方式, 使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1.3 联合会系统坚持“两个果断”、“两个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半完成
改革添动力, 发展添活力。2012年在联合会系统工作会上我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建材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定不移地加快与深化联合会系统的改革。联合会系统要果断地向企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转型, 果断地按照市场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由此2012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成果年, 2013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突破年, 2014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转折年, 可谓是一年一大步, 步步有脚印。
直属单位和投资实体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一是将业务接近或相近、管理容易统一的四个单位重组为两个实现“五统一”的经营单位;二是直属单位中服务功能与联合会管理部门的业务相近有连接的, 组建十大服务平台, 实现企业化独立经营;三是针对直属单位主营业务发展已经受限的状况, 提出了拓展新领域、延长产业链的十大突破点;四是管理制度、用人方式、薪酬分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
联合会本部、专业协会、分会的改革迈出了三大步:一是完成了“三定”。2012年联合会本部进行定职能、定岗位职责与职数、定在岗人员的“三定”, 2013年各专业协会实行“三定”, 2014年联合会各分会实行“三定”。“三定”实施过程把用工合同制、用人竞聘制、薪酬按贡献和责任大小挂钩的多劳多得分配机制贯穿全过程, 企业化运行从制度上得以落实。二是开始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三定”时将各专业协会职能主要定位在“引领、协调、服务”与壮大自身实力, 提高能力的协会工作基本职责, 在实施过程中, 联合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现场办公会、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 始终将其工作的重点引向行业的共性和瓶颈方面, 从而绝大多数专业协会已经把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了解与解决本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主动争取标准修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连接, 作为协会的主要职责, 使满足处理琐碎事项、满足别人招呼后跟着转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与转变。三是联合会、专业协会的自身制度建设和创收能力得到了较大地加强与提高。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运行的需要, 联合会、专业协会都重新制修订了一批规章制度, 尤其对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创收与分配挂钩的制度普遍得到重视, 从而活力不断增强, 23家专业协会2013年底的总收入和联合会本部的总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
联合会本部的改革在2012年“三定”后, 根据新的形势又将进一步调整职能, 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事实上现在很多做法已经开始体现了新方案的要求。例如, 不断修改完善考核办法, 将引领行业的职能和服务创收作为考核与效益挂钩的主要内容, 以改变满足过程、满足听汇报、满足相互转手、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再如, 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平台已经开始独立考核, 准备转向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企业化管理;已经开始了将联合会系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变为企业化管理模式, 财务报表已经调整为企业格式财务报表, 以利于企业化考核, 已经制定了联合会本部的各种创收进行独立核算的成本分摊办法等一系列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联合会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总结大会之后, 做到督导组不撤、整改不停、学习不断, 对梳理的需要整改的279个问题分成三类, 加强了顶层设计、跟踪落实、成果落地三个环节的管理。目前, 已经进入第二批问题的整改。同时, 从党委、支部到工会、团委都制定了工作职责, 并实施了两级班子的党风廉政责任制。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大大增强了责任感, 调动了积极性, 联合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指标翻了一番, 提前了一年半完成了联合会系统的“十二五”规划。
当然, 联合会的工作和联合会系统的工作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担当意识不够坚强, 引领行业的能力与实际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 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改革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
2 当前建材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建材行业的发展和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 通过形势分析, 我们仍然面临着五大矛盾和挑战:
2.1 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产业产能利用率越来越低, 但雷同水平的产能新建虽然有所遏制但尚未真正遏制住, 存量市场还在受到增量冲击, 恶性价格战往往难以避免, 经济效益基础不稳。化解产能过剩理论上有“六个一批”, 但实际上除向国外“转移一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一批”和通过两个“第二代”研发“提升一批”有操作性之外, 其余的路径都很有限。转型升级向顶端提升尚缺高端技术;横向产业扩展比较简单的还可以, 但追求附加值高、精加工又缺乏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向行业外延伸, 真正可以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品少, 也有局限;向国外转移还有创造条件和准备的过渡期等等, 所以转型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都遇到了内外的种种困难。例如, 本来一些矿产资源是建材产业链延伸与组合成产业链的对象, 但企业在市场上直接得不到资源配置;像商品混凝土这样容易延的产品, 由于市场缺乏规范, 标准与进入门槛低, 优劣不分, 导致应收账款近半, 人们不敢大胆进入。最揪心的是落后产品受到利益保护, 在市场中仍能生存, 淘汰不力。加上一部分企业只能坚持原有阵地, 不会跨越发展, 致使整个转型步履艰难。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各种困扰和自我突围, 如果传统产业只是停留在限制、遏制与无序竞争中打圈圈, 必然贻误转型时机, 后果将不堪设想。
2.2 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技术研发与储备均不足, 制约瓶颈尚未突破
我国建材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化进程缓慢。建材行业进入国家明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仅占建材行业总量的约10%。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目标与方向似乎明确, 又似乎不明确, 发展重点和攻克瓶颈在行业顶层也并不十分清晰, 直至今年才有了一个发展纲要。科研的体制分割造成了资源相对分散, 研发力量、研发设施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3年底, 建材新兴产业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仅5家, 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仅6家, 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9家, 从而造成大的研发项目“扛不起”, 小的“瞧不起”, 两头抓不住。不仅有体制的原因, 机制导向上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上多数单位与当期的经济效益挂钩, 一些科研人员, 特别是领军人物心思沉不下来, 基础理论研究顾不上, 突破点找不到, 因此只是择机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发展, 形不成产业化、规模化。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 与传统建材发展的历程相比, 新兴建材发展获得国家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撑的项目非常有限。缺乏重大专项列进扶持的倾斜政策, 仅靠企业自有资金研发难以形成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从行业管理和协会工作的角度看, 也缺乏对其顶层设计, 没有组织相应的产学研联盟对其瓶颈进行攻关, 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新兴产品在市场应用中碰到的瓶颈问题,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久而久之, 本来一个事关行业发展命运的产业, 关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却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如果建材行业这个硬仗攻克不下来, 后续发展、转型升级、资源附加值的获得, 以至从总体上实现万元产值能耗降低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目标, 都将大打折扣和难以实现。
2.3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 发展布局亟待调整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既制约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影响产业布局的合理形成, 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像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建材企业数量仍然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相对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企业多、小、散不仅是一个外观状态问题, 要害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而且经营不经济,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 节能减排难以达标。前几年行业的兼并重组出现过好的势头, 但是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加之国家在兼并重组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机构推动, 这几年几乎徘徊不前。像北京金隅集团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工业厂区搬迁调整之机, 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相关相近的产业同时搬进产业园区, 实行多种产品功能合一、多种产品一地集成, 分别管理、统一销售的集约化产业组织调整的仅仅是少数。
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传统产业国内过剩, 一些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 但作为世界建材大国, 无论从产量上占世界建材总产量的将近60%, 还是以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技术装备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建成水泥项目的能力、中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公司在国外承担建成玻璃项目的能力, 都证明“走出去”的时机和改变产业发展布局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这是改变与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又一大举措, 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 是事关中国建材工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是在自己的圈里打转转还是走出国门大显身手的战略选择, 也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布局与方向的头等大事。
2.4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 有效的主动措施不足, 半数以上企业未能达标
建材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执政党的理念与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共同需要, 进而制约性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接踵而来。就节能减排实现的路径来说, 无非是通过创新技术、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 从根子上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量;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与突破难点和瓶颈, 实现重点领域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共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强化管理和设立服务系统督促与协调, 全面推进与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就建材行业来说, 客观上有窑炉加矿业生产特征和使用其他燃料替代很有局限的缘故, 在工业系统中能耗总量和排放总量都是前三名的大户。但由于技术创新在推动结构调整、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品种、提高附加值的效果还不明显, 使得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排放达标的企业不足一半。有的产业标准太低、达标了也不环保。由于技术创新不力受阻, 政策力度不足, 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总体的或专项资金支持, 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系统, 总体上节能减排步伐缓慢, 只有30%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数行业差距甚大。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产业, 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通道和新的投入, 是难以提速的。很多情况下只靠企业单打独斗, 形成不了全国性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性的合力。由此只是喊得多, 有效措施落地少。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不及时地采取措施, 不仅经济上会受罚, 社会舆论会谴责, 更会严重的是会拖经济社会进步的后腿。
2.5 行业协会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竞争意识有待加强、工作方式亟待改变
行业协会组织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限期性的改革任务。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的同时, 还将面对一业多会的竞争与挑战, 意味着由原来的唯一对口的协会组织很可能变成多会共存与竞争。由此以前的依靠政府和当好政府的助手是相对固定的, 以后变为只有发挥作用的协会才能得到政府选择性的支持。当然, 事在人为, 无论是归属体制的改变还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都将取决于协会自身的作为。目前省市建材行业协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 既有先天的优势, 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也存在固有的劣势, 市场化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服务功能不全;机构人员不足且缺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与重大问题的能力, 经济实力普遍比较脆弱。由此, 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从改变工作方式着手, 将自己从繁琐的事务圈子中解放出来, 把自己定位在引领行业发展与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 定位在依靠自己的服务功能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增加上来, 每年做成行业与企业共同需要的若干项大事, 做出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 这是面对竞争的最好选择。如果行业协会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主动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职能, 不提升自身能力与功能, 不仅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不了作用, 就连自身也会难保。为此, 必须树立市场意识, 增强竞争意识, 加大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的力度, 这又是摆在各级协会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和最大的挑战。
3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对于联合会的全体会长, 对于省市行业协会领导和各专业协会的领导来说, 都肩负着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历史责任, 因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建材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瓶颈, 是这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1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和根本
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 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都在调整, 都是依靠发展信息经济、科技经济、金融经济支持与支撑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发展。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总体看也已从增速减缓后都开始转向质量效益型。但是这种转变无论从范围、力度、效果上都是有限的。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打破国界的新格局, 从各行各业向他国他行业渗透和延长各自产业链的新趋势, 从人们寻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探索集约经营的发展新模式, 其发展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与转折。为此, 近二十年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该向纵深转折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以加快自身观念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与引导新萌发的新的发展方式并加以创新和推广。目前, 建材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多种变革性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体可归为五大转变:
一是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转变。由过去完全盯在中国本国发展, 以中国市场为市场, 以中国需求为需求的传统市场观念开始被冲破, 真正转向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且一些企业把新增产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部分营业收入立足在国外实现, 两个市场的发展布局已经开始。
二是发展正在转向冲破传统的行业界线。各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相互跨越、相互渗透, 通过创新提升, 改变产品性能、功能与用途, 进而跨进他行业与他行业连接产业链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行业界线在淡化, 产业跨越延长在强化, 形成新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的营业收入将从其他兄弟行业发展并与其配套中获得。
三是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由被动地为建筑工程配套转向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牵引建筑工业化施工和建筑业的变革, 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相互推进, 建筑材料不再完全被动地由建筑应用支配与选择。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经营、建筑工业化与建材产品的集成融为一体, 开始打破按部就班完全由设计决定施工、由施工选择材料的传统作业方式, 而由建筑材料商创新新产品、改变建筑构造, 由建材经营商与建筑经营商二者合一的发展模式, 其配置效率、集成效率、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这种模式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四是产业发展布局模式正在向集成转变。传统模式有一个产品有一个布点或形成一个工厂, 这种方式已经被相互有关联的产业、多元功能合一的产品、集中布点在同一产业园区或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方式所代替, 综合型的、混合型的产业园区开始成为某个地域的生产商与供应商, 节地、节省综合管理成本和销售一体化的优势远优于一地一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
五是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由单干转向联手。传统观念偏重于一门一户的发展与经营, 自管自的发展, 自管自的经营。而事实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在于体制形式, 而在于资源利用与组合方式, 进而一些企业或集团开始转向以自身主业扩展与延长产业链为基础, 与自身主营业务相近的企业进行重组或联合经营, 由独立经营向相互交叉持股、联合发展的模式, 替代传统的一门一户的发展经营方式。
这些转变尽管形式不一, 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向。它们是在打破现存的方式而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基点上形成的, 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与转折的趋向,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认真加以总结与引导。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在支撑点上才能有着落。没有一定的形式支撑, 转变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现实。因此,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路径与支撑点, 想法变了, 路径就有了, 才称得上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3.2 全行业和协会工作的主线要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坚持五个“紧扣”, 努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1) 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 实现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 真正形成“两翼齐飞”
传统的建材产业必须坚持控制总量、坚决遏制新增, 遏制雷同技术产能的重复建设。所有产能过剩的传统建材在都必须遏制技术雷同的新增产能以外, 都要以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为牵引, 都要制定各自的创新提升技术装备的目标, 实现产业升级;每个传统建材产业都必须提出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 促进结构优化;凡是有延伸功能和深加工潜能的产品都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作为新的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使传统建材在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发展方式, 增加附加值要照常发展与增长, 实现量的增幅减速之后, 经济规模与效益不但不减, 反而必须继续增长, 这是转型升级的标志。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和实现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要紧紧围绕七大领域, 展开各有侧重的创新与提升, 通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一批重大专项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组织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开发一批高档次的新产品, 通过围绕高档玻纤与复合材料、碳纤维、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瓶颈攻关拓展一批新型产业, 通过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 使产品发展方向、路径、规模为实现其半壁江山提供牢靠的支撑。
(2) 紧扣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放手, 创新“三新”撬开瓶颈、打开通道, 奠定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的基础
目前, 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多方面的, 不攻破已经不是影响瓶颈本身而是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短缺, 技术标准瓶颈、政策瓶颈、节能减排的瓶颈等都与创新“三新”, 与运用“三新”的目标确定和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创新的瓶颈是诸瓶颈中关联度最大的, 应作为攻克的重点。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顶尖的技术开发, 因此成长性好、对建材行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的、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物质资源消耗少、开发潜力大、有带动作用的产品少, 使传统建材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都比较窄, 发展被卡壳。因此要在梳理的基础上分别组织攻关, 要撬开技术瓶颈, 抓住创新技术与攻克瓶颈一并攻关。目前联合会准备与有关专业协会和两个在京的央企组织联手攻关, 第一步将攻关重点定在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三个关键领域。各省市协会、各企业都应有自己的现阶段的瓶颈攻关目标。集行业力量撬开封锁、制约行业发展的各种瓶颈, 释放新技术、新产品, 迎来新发展。同时, 要加大攻克淘汰落后产能瓶颈的力度。由于绝大多数传统建材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标准低, 加之执行标准不严, 使低档产品和质量低劣的产品、能耗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都有空子可钻, 可以与先进企业和优质产品在同一市场生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淘汰落后产能弄虚作假, 其力度与步伐还不如以前产能供需相对平衡的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因此, 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 下大力气、下决心坚决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能耗环保标准捆在一起使用, 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联合舰队, 推动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
发展中的很多瓶颈是与政策的不到位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把研究政策、争取政策作为行业破解瓶颈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去对政策的切入与研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缺乏对政策的了解与支持, 作用发挥有限。即使有所研究的问题也缺深度和力度, 切入点针对性不强, 尤其在资金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被采纳的不多。事实证明, 所有的产业与领域发展的好坏快慢都与其争取的政策密切相关, 所有瓶颈的化解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配合。联合会与专业协会总体上配合政府解决工业系统的共性问题、跟随政府制定政策还能跟上步子, 但是自主研究的政策, 自创的、有特色的、能针对解决专项的政策太少。要突破瓶颈, 首先必须突破政策研究的瓶颈。联合会与几个专业协会已经联手将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垃圾、兼并重组、节能减排、“走出去”等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六个方面的政策研究, 准备与有关企业一道进行一对一的共同开展政策研究与跟踪落实, 以推动建材很多瓶颈破冰。各省市协会和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也应把政策研究列为主要工作, 相互呼应, 共同推进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刚性化。
(3) 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国内兼并重组步伐和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 实现发展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是行业提升、提高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既包括地域性、区域性与集团型的相关产业的整合与集中, 也包括同类产业或非同类产业的一体化集约经营。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过小, 资源能源利用不经济、环保落后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最现实的是如何以国内大企业为依托, 开展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建材行业一般一个产业就有上千家企业, 有的几千家企业, 甚至几万家。不要高估, 通过兼并重组, 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低、能耗排放相对高的企业与先进的骨干企业的差距在现有基础上先缩小一半, 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巨大的节能减排成果。因此, 必须从政策着手、机制着手, 推进政府改变机制, 对兼并企业的资金来源、兼并过程的成本补贴、多层次上缴所得税等问题有优惠政策, 对被兼并的企业的历史旧账、人员安置等都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要营造一个小企业主动向大企业靠拢、投奔大企业、主动要求并入的市场机制。
“走出去”的时机与条件都已成熟。在国内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 发挥中国建材工业优势,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的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 要毫不犹豫地将资本“走出去”作为调整结构, 改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各级协会组织要为“走出去”牵线搭桥, 创造条件, 当好红娘。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摸清“走出去”的政策规定, 争取进一步降低“走出去”门槛, 减少审批程序, 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非经营性风险。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建材企业“走出去”供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 建立一套为“走出去”服务的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投资背景的相关材料, 不使每个企业都花精力分别研究;开办“走出去”的各种培训班, 提出备选国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协调解决有关金融、海关、证券、法律、商务方面“走出去”的工作。总之, 要建立一套“走出去”的服务机构与机制, 使“走出去”有目标、有步骤、有政策与规则支撑。同时, 在遏制新增产能的同时, 各级协会组织都要动员与组织相关企业转变发展布局思路, 由国内发展为主及早转向国外发展。
(4) 紧扣节能减排, 创新机制, 建立服务产业链, 及早推进绝大多数企业达标
从政府到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都非常重视, 很多法规性的规定接踵而来, 时间紧逼, 已经开始了倒逼机制。要解决建材行业多数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并不那么容易, 目前很多企业压力巨大、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且还不能持久与稳定。从总体上看, 还缺乏针对多数企业的状况有总体性的推动机制和政策。因此, 要以探索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 形成政策运用、创新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设立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方面, 要采取疏导、鼓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导向, 既要坚持运用差别电价、碳交易等做法, 对不达标的从经济上重罚, 但又要对协同处置垃圾和废弃物、污泥与节能减排达标的企业政府要有优惠与补贴政策, 对率先达标的企业在税收上在几年内有一定减免等鼓励政策。目前一边倒的做法只是压力大, 进展慢, 效果不一定好。二是要把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根本途径, 以改变产业、产品结构, 改变生产方式, 增加附加值, 改变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生产方式, 将之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路径。三是要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装备创新提升作为重要环节, 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选择各产业卡脖子的技术装备进行一对一的对标并组织攻关, 同时对能耗与排放高的设备不到期也要让其提前退役, 对收尘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设施提出限期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四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效的系统工程, 为此, 建材行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具有建材特色的服务于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服务系统。在即将成立的节能减排分会和已有的节能减排中心基础上, 联合会将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国建联信公司, 联手相关企业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体制的节能减排服务中心 (公司) , 主要从事包括政策导向, 节能减排认证、评估、达标的检测, 提供各种咨询与技术的服务, 直至拓展到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的专业队伍。
(5) 紧扣协会体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 确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 奠定生存与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协会组织的改革方向与目标, 并且提出了要限期完成脱钩, 协会组织成为独立于市场的社团组织已经定性, 这是对所有的协会组织的挑战。随着政府职能的精简与转变, 现有不少政府主办的事连政府也不做了, 不再可能从政府接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当然政府仍然是协会必须紧紧依靠的, 只是依靠的规则变了, 以前是唯一对口的, 以后是竞争选择性的。由此经济上依赖政府支撑不能继续, 必须独立市场。尤其是一业多会的机制将形成一个产业有几个协会都在为其服务的竞争局面必将出现。为此, 改革已经到了家门口。
面对改革, 首先要坚持正确定位。协会的职能定位是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改革的目的。如果行业协会不主动研究与导向行业发展的趋向、矛盾与问题, 不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和组织协调攻克影响发展的瓶颈, 无法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协会就会失去信赖, 失去市场。由此, 协会工作的定位必须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 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产品进入市场的应用问题, 才有需求, 才有作为。协会自身的改革必须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才能提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才是最靠得住并且有持久力的依靠, 才能有所作为, 想做事就会有作为, 有作为就会有地位和竞争力。
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业多会的出现本身是对协会组织的一种鞭策, 是由企业、市场、政府选择由谁提供服务的创新机制, 我们所有一切都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谋划。过去由政府罩着, 习惯于受他人拉动与支配, 满足于供情况、写汇报、送材料、发文件、下通知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的方式, 不能再作为协会工作的主要支撑。必须变事务性为引领性, 变中转性为协调做实事落地型。
必须以独立自主、独立打拼市场、靠服务功能与作为获得生存发展。要变依赖政府为独立市场, 变被动服从式为主动出击型, 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为市场化竞争。只有具有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家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探讨和尝试的方式。
我认为在协会和政府脱钩的过渡期内, 最主要的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政府脱钩仅是隶属关系的变化, 业务上还要加强与政府联系。由于在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或行业导向、专项优惠政策时, 可能存在政府手里有着两份以上的同样报告, 供政府选择, 因此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密切联系政府部门仍然是一项主要工作, 否则容易被他人占先。二是强化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一业多会的竞争不仅是平台之间的竞争, 关键是人与人的竞争, 没有一批热心于行业工作, 业务熟悉, 既懂业务又懂经济, 既有基层的微观经历又有宏观的把握能力的若干骨干人才, 竞争力无从谈起。如果引领不知道方向, 协调不知切入, 服务成为抽象, 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三是经济上要独立。通过拓展服务功能, 开展公益性的各种活动, 形成自身独创的协会经济收入。经济是基础, 也是竞争力的象征。如果经济不自主, 想开展的工作受限, 应开展的工作也不敢进行, 久而久之, 自身会丧失市场竞争力。
最后行业协会之间、专业协会之间除了正常的业务关系外, 还应打造协会系统相关信息联络、资源共享的网络机制。同一类问题的研究, 不要人人介入, 花精力太多, 同样的引领功能与作用, 也没必要人人都去琢磨一套。一些地方协会成功的做法可以加以推广与借鉴。除此以外, 在上面提到的设立行业节能减排系统服务中心、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10月30日刚刚成立的建材行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联合会可与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手, 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服务也可以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 各负其责, 共同推进服务与创收。
在这里我要再提一句, 无论是中国建材联合会, 还是省市协会、专业协会, 不仅与大企业有着工作的关系, 大企业还在帮助协会开展工作方面从资金上、人力物力上都给予过多种支持。现在各级协会都面临着艰难的改革, 也希望各大企业对各省市协会的改革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 我代表协会系统表示衷心的感谢!
3.3 关于编制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框架、目标与工作要求
(1) “十二五”圆满收官, 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
在讲“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前, 先说一下首先必须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 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十三五”。距离全面完成与超额完成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预测, “十二五”规划任务中, 对于兼并重组和主要产业的集中度目标可以完成;工业增加值、节能和综合利用利废目标能够提前完成;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超过预期20%的目标, 可达25%。其中“十二五”期间的总的环保减排目标和浮法玻璃优质产品比例等指标还得花大力气才能实现, 为此还要作极大的努力。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十二五”结束时要达到的主要标志:一是化解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路径一定要突破, 盲目扩张势头必须得到遏制, 新一轮的落后产能淘汰的目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二是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的攻关瓶颈必须得到突破;三是节能减排有转折性突破, 60%以上企业环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四是主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取得新进展, 两个“第二代”核心技术研发基本得以突破;五是“走出去”在各产业全面开始启动, 水泥企业“走出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达到这一目标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基础。
(2)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 是我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对于能否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关系极大。这个时期是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又是主要产业与国际领先对标开始超越的起步阶段, 也是决定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 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夯实基础的时期。因此, “十三五”可以定为超越与引领做好准备的关键五年。
建材工业“十三五”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建材工业的发展模式要由“速度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源动力由依靠“市场需求拉动型”转为“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方式由“工业制造单一型”转向“工业制造与工业生产服务并举型”;发展的市场布局由国内为主转向国内国际同步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型”。通过“十三五”期间五年的发展, 使我国建材工业在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布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转折性的突破与提高, 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目标一是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像两个“第二代”一样, 制定了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目标并与国外对标之后确定各自的技术装备研发标准。
二是建材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其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产业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与拓展,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传统建材产业全面得以提升, 自身通过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所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传统建材产业总量的50%。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驱动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拓展领域、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来源, 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提升迈进世界领先水平。50%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 先进装备国产化率达到50%~60%以上。主要产业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节能减排瓶颈得以突破, 水平显著提升, 以政策引领、技术提升、机制健全, 推进建材行业节能低碳, 实现迈进绿色发展。所有企业的能耗全部达到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达到届时排放标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再降低30%。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度, 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主要产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各产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总数的30%左右;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 一批优秀企业率先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六是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实现由工程承包建设向“走出去”以资本为主在国外投资经营,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际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增加, 建材工业在国外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1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再增加1~2个。
(3) “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一是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亮点突出。主题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有明确的突破点;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有明确的转折点;亮点是建材制造型与生产服务型并举, 节能减排有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走出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占半边天。
二是要与国家“十三五”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与发展方式转变相吻合, 在规划的内容上和时间上要与《战略》衔接, 与“十二五”完成的实际相衔接;规划必须突出重点, 不要面面俱到, 要突出发展的目标定位, 发展方式、模式的改变和机制体制的创新, 尤其要把新兴产业薄弱点和传统产能过剩的矛盾找出来, 并提出解决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三是已经列举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瓶颈作为突破点, 聚焦力量加以攻克。要有目标与支撑点, 如果拦路虎不打掉, 后边的路走不通。因此, 要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的主要路径与打通发展渠道的关键点。
四是建材工业新的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模式, 应该提倡并要求继续探索创新, 使新的发展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强调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五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 编制规划的思路一定要打开, 包括在国外发展, 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变化等都要有新的内容、内涵。
【在2014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推荐阅读: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2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8
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07-15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全省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会上的讲话12-15
全省学生军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31
**局长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讲话08-07
在全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会议上发言10-15
在全省政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0-22
在全省“双联”工作督查座谈会上的发言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