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2024-09-20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共10篇)

1.(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

2、体会作者与看林人对话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看林人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甘于寂寞的崇高精神。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测

1、导言:孩子们,预习了《白桦林的低语》,你一定有所收获。

2、出示句子,指名填空,随机读出自己的感受。

(1)银白的树干,灰绿的树冠,随着阵阵山风(摇曳)着身躯和手臂,仿佛在向我们(低吟浅唱)。

(2)白桦林该还在向你(絮絮低语),你该还在用专注的神情同他们(倾诉衷肠)。

a、指导读词语:词语也有情,再读所填的四个词语,读出你的感受。

b、将词语送回句子中,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3)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讲的是(作者来到大兴安岭,认识了淳朴的看林人,并被他们感动的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默读

三、质疑课题

预设:白桦林向谁低语?“低语”什么?指名说一说。

四、完成目标一

1、引导: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仅仅几个小时的短暂相聚,却让我一直怀念着你,我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这是为什么?

2、“自主学习——迸发智慧”(5分)。

“金钥匙”:默读3——6自然段,想想“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再用简洁的词句填空。

因为大兴安岭有的看林人,我怀念他们的品质,所以我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

3、组内合作,携手前行(4分钟)。

“小组学习——携手前行”

“金钥匙”

小组成员按照“我认为因为大兴安岭有的看林人,“我”怀念他们的品质,所以我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我们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的方式进行交流。

静心倾听伙伴的见解,意见一致就举手通过,不一致或有补充时可发言,最后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记录员可用速记的方式,如数序符号、起头的字、关键词等整理小组学习成果,以节省时间。3分钟。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10——15分)。

(1)提醒学生按“金钥匙”的方法汇报。

汇报员按照“我们小组认为因为大兴安岭有的看林人,“我”怀念他们的品质,所以我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我们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汇报,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其余小组有不同见解或有补充时举手表示,并注意倾听,随时汲取优秀见解,完善本组学习成果。

(2)评价:集体加分与个别加分相结合

因为大兴安岭有一心一意、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看林人,我怀念他们那份纯朴而可爱的品质,我想再一次体会他们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所以我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

五、完成目标2

引导: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第二人称的口吻让我们看到了一心一意、爱岗敬业的看林人,为什么还直接写与看林人的对话呢?

1、默读第6自然段,体会作者与看林人对话的好处。。

2、指名交流。

(作者回忆和看林人短暂的对话,就把看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理想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之所以能以苦为乐,是因为他们知道森林是宝贵的资源,他们要让绿色的森林遍布祖国大地)

六、回归题目

理解题目含义

a白桦林在低语什么?(白桦林在感激,赞美看护它们的林业工人)

b这其实是作者在低语(指导朗诵)——

“怀念你啊,看林人!”“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

“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

七、“我的视角”

(预设:劳动是光荣的、快乐的,劳动也是艰辛的林业工人的工作是辛苦寂寞的,却也是充满诗意的。)

八、积累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试着背诵。

九、结束语

孩子们,《白桦林的低语》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诗,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老师再向你们推荐郭小川的诗歌《林区三唱》,进一步感受林业工人那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2.(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二

A卷:基礎題(100分)

一、填空題(每空2 分,共50分)

1、16是20的()%20是16的()%

16比20少()%20比16多()%

2、甲數是25,乙數是20,甲數比乙數多()%,乙數比甲數少()%.3、“六一”期間遊樂場門票八折優惠,現價是原價的()%。兒童文具店所有學習用品一律打九折出售,節省()%。

4、張大伯今年水稻產量比去年增產二成,今年產量相當於去年的()%。

5、三成是()%八折是()%

四成半是()%九五折是()%

6、小明家在銀行存了5000元,定期兩年,如果年利率是4.8%,到期時,他家共可得稅後利息()元。

7、要修一條600米長的路,已經修了40%,還剩()%沒修,還剩()米沒修。

8、甲乙兩人同時從學校到圖書館,甲要20分鐘,乙要16分鐘,乙的速度比甲快()%,甲的時間比乙慢()%。

9、加工一批零件,經檢驗發現有4個不合格,合格率是98%,有()個零件合格。

10、45分鐘是半小時的()%.11、某校四月份的用水比三月份節約了20%,單位“1”的量是(),四月份的用水量相當於三月份的()%。

12、一套服裝以七五折出售,表示現價是原價的()%,現價比原價降低了()%。

13、一件羽絨服打“九五”折,這件羽絨服現價比原價便宜了()%。

二、判斷題(對打“√”,錯打“×”,每空2 分,共22分)

1、男生人數比女生多15%,就是女生比男生人數少15%。()

2、一個數的30%是60,這個數是18。()

3、張師傅做了50個零件,2個不合格,合格率是96%。()

4、圓的半徑是2,它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5、一根繩子長1米,截去40%,還剩0.6米。()

6、一種商品打九折,就是這種商品便宜90%。()

7、用100千克大豆榨油,出油率是60%,那麼同樣的大豆50千克的出油率就是30%。()

8、劉老師看一本80頁的故事書,第一天看了35%。第二天應從第28頁看起。()9、100克糖放入4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20%。()

10、100千克菜籽的出油率是40%,200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80%.()

11、生產99個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為99%。()

三、解答題(共28分)

1、解下列方程:(16分)

25%x = 7560%x + 25%x =

115x-30=1508x+42=1782、連線(12分)

商店有蘋果600千克,有桔子多少千克?

① 桔子比蘋果多40%600×40%×40% ② 蘋果是梨的40%,梨又是桔子的40%600×(1+40%)③ 蘋果是桔子的40%600×40%÷40%④ 梨是蘋果的40%,桔子又是梨的40%600÷40% ⑤ 蘋果比桔子少40%600÷40%÷40% ⑥ 梨是蘋果的40%,梨又是桔子的40%600÷(1-40%)

B卷 提高題(共20分)

1、一件衣服,先降價10%後又提價10%,現價和原價比較()A、相等B、降低C、升高D、無法確定

2、甲數的60%等於乙數的40%(甲乙兩數都不為零),那麼()A、甲數<乙數B、甲數>乙數C、甲數 = 乙數D、無法確定

3、張阿姨看中一套套裝,原價1800元,現商場八折酬賓,張阿姨憑貴賓卡在打折的基礎上又享受5%的優惠,買這套套裝實際付了()元。

4、客貨兩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3小時兩車相遇,這時客車行了全程的60%,已

3.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 篇三

《白桦林的低语》是“高尚”这个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白桦林的美丽,看林人认真负责,以苦为乐的工作态度。课文没有写看林人的具体事迹,也没有豪言壮语,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看林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精神,渗透着作者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敬佩之意,读后感人至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他们对看林人的敬佩之情。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理解,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抓课题----“低语”做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六年级的学生一看课题就会明白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桦林的低语”表达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相反,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看林人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4.(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四

授课班级:六年级6班时间:2012.3.12

执教:崔永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思考题,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加深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莎莉文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启发,以及莎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感受“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伟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过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三、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

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四、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阅读,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

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

板书设计

伟大的日子

5.白桦林的低语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五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哪会有大森林的安静。文章热情讴歌了守林人经年累月,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问答精神。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析并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

3.感受作者对护林人深情的赞美,体会林业工人甘愿寂寞、无私奉献的平凡而又伟大、淳朴而又可爱的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出示《美丽的大兴安岭》一课中“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群,还穿着绣花鞋。„„”

2、结合《美丽的大兴安岭》说说“白桦”是什么样的?

3、找找文中的段落哪些句子在描写“白桦”?指名读。

4、理解“低吟浅唱”

二、揭示课题:

课题是《白桦林的低语》,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桦林吗?

三、学习课文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守林人的默默奉献?

3、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二)深入理解文章

1、自由读课文。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作者来到大兴安岭,认识了淳朴的看林人,并被他们感动的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看林人的高尚品质,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使白话林低语吟唱呢?

2、“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着你。”这里的“你”指的是谁?

3、我为什么深深怀念着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自读课文2----7自然段,划出体会深刻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1).“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 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了看林人怎样的品质?“绝没有”写出了什么?看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绝没有烟草和火柴棒?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语句吗?指生读读,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体会“绝不违章”、“不是……而是”、“哪怕……也”、“但……甚至”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3)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林业工人为了守护森利,在岗位上绝不抽烟、限控酒量,不看书报,不听音乐,不怕寂寞的情景。)(4)此时,你想对这些纯朴的林业工人说些什么?(5)指导朗读本段,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

4.作者为什么深深思念着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森林中去,通过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1)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

(作者要学习他们那种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纯洁、广阔的胸怀,为了人类,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的远大的目光。

(2)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表达了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感激和赞美之情。)

(3)指导朗读6、7、8自然段,读出自己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体会表达。1.课题是《白桦林的低语》,其实是谁在低语?他在低语什么?

2.总结启发想象。是啊,有多少边疆建设者,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为了他人,甘于牺牲自己,默默奉献,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呢?

3.本课语言具体生动,感人至深,在表达方面,你有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2.课后搜集身边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人的事迹。

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坚守岗位

看林人

无私奉献

默默守候

教学反思:

“精彩纷呈”的理解——“那样的目光”

今天在学校语文教研室——陈铁军主任的带领下,重温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其中,新课标第三段(5——6年级)有关阅读的标准中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突然联想到自己在上《白桦林的低语》这篇课文时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和调动自己平时日积月累的知识进行有关词句的理解、推想,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在《白桦林的低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那样的胸怀”不言而喻,学生很容易理解,结合本文作者要表达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那就是:无私奉献、对事业、工作坚定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而“那样的目光”完全需要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当时在备课时,教参上也没有关于“那样的目光”是怎样的目光的理解。当时当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那样的胸怀”后,该理解“那样的目光是怎样的目光”时,教室里静的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慢慢举起收来说“我认为应该是敏锐的目光,我联系课文中这句话: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香烟,也不能忽略轻放”,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有学生也受到了启发,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我认为是坚定的目光,专注的目光,因为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也是他们目光坚定的原因”。有的说:“是长远的目光,联系看林人说的话‘森林是大地的绿毯,我们要把这厚厚的绿毯一直铺到北京城的边上!’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所以是长远的目光”。还有的说:“是慈祥的目光”刚开始,我和很多学生很诧异,怎么会是慈祥的目光,好像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起来,听完以后,不得不为学生丰富的积累和大胆的推想所震撼。他说“站在白桦林的角度,每天面对看林人这样的尽心尽责的看守,我认为对于白桦林来讲,看林人的目光是慈祥的”当我们听完,一下释然。

6.(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六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体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计算圆锥体积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水或沙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麦堆,问:你有办法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生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提出疑问:圆锥和圆柱都有圆形底面,侧面都是曲面,他们的体积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2.探讨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用倒水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内议一议:通过实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达成共识。再组织学生在全班内交流。

教师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教师提问:“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句话是对的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是对的。

3.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所以圆锥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V圆锥=V圆柱=Sh。(板书)

4.教学教材第11页,最下面的例题。

(1)组织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近似圆锥体形的小麦堆,可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小麦堆的体积。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小麦堆的底面积:3.14×2×2=12.56(立方米)

小麦堆的体积:×12.56×1.5=6.28(立方米)

(4)教师指出:求圆锥的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讲解古代人们计算的方法。

结合讲解,进行思想教育:早在2000年前,我国人们就会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了,是多么了不起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第12页的相关练习,学生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

调整。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V圆锥=V圆柱=Sh

小麦堆的底面积:3.14×2×2=12.56(立方米)

小麦堆的体积:×12.56×1.5=6.28(立方米)

7.(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七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预习: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查找有关这两首古诗的资料。解:利用工具书解释文中的有关词语。划: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疑: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悟:初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6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

3、说说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自学指导

(一):

(1)诗歌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2)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

六、出示自学指导

(二):

1、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2、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3、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4、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并指导诵读。

七、总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八、当堂检测:

1、默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1、出示自学提示

(一)⑴ 读一读。

⑵ 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 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 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 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2、学生交流,师指导诵读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五、1、出示自学提示

(二)⑴ 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 思考,完成练习。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2、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③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六、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出示自学提示

(三)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

2、学生汇报,教师引读。(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集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七、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八、以一带多,拓展延伸,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九、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背诵诗意。

4、对诗中的重点句子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板书】

出 塞

(唐)王昌龄 明月 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 飞将在 教学反思:

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①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②《小英雄雨来》课件(或挂图、幻灯片等)。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课文讲了雨来的那些事?

2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四、1、出示自学指导

(一)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

四、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教师归纳板书:

4.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① 自愿读或者表演。②大家评议。(5)总结。

五、当堂检测: 默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二、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

三、1.出示自学提示

(一)(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同学讨论、理解重点句子。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①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直朝后院跑去。

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④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年高:年纪大。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大小来衡量,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3.指导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特别提示:对加小标题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不必强求一致。以下标题供参考:

①游泳本领高

②上夜校念书 ③掩护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宁死不屈

⑥机智逃生

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作小标题。引用原句要加引号。如: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么也没看见” 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四.出示自学提示

(二)①课文为什么描写还乡河景色美?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

②课文为什么描述雨来上夜校读书?

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③课文描写鬼子阴险狡诈和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

④结尾描写雨来脱险没有死,有什么作用?

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五.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②文章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六 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七、以一带多拓展延伸:《鸡毛信》

八、总结。

七、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3.缩写:把课文改变成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望着妈妈笑 【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 【读书】

掩护李大叔 【掩护】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与鬼子斗争 【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 【枪声】 雨来没有死 【脱险】 教后反思:

夜莺之歌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教学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识字学词,扫清文字障碍。

2、课下查找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3、了解课文内容,揣摩课文不同的描写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3说说课文内容。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四、读课文,交流探究。出示自学提示: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五、小组讨论。

六、交流汇报。

七、总结。

八、当堂检测:

默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1)预习过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三、出示自学提示: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出示自学提示

(二)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

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四、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五、总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六、以一带多、拓展延伸:

《阅读与表达》164面《聂荣臻救助日本遗孤的故事》。1出示学习目标:

(1)、聂荣臻为什么要救帝国的遗孤?(2)、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你觉得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2学生讨论。3交流、汇报。4老师总结。

七、作业设计:

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对熟悉的人写一个小片段。板书设计:

给敌人带路

夜莺之歌 ┫引入森林、巧送情报、消灭敌人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执行新任务

8.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篇八

第一单元校外生活。小学生假日生活调查 第一课时;小学生假日生活调查 教学目标

能从现象,原因,结果,等方面对小学生假日生活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从众多分散的问题中整理出研究思路,确定研究主题。能够通过讨论的形式,学会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途径收集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发布。

了解积极健康的校外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会自己规划快乐而充实的假日活动。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同学们的假日生活情况 追求更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小学生的假日生活进行调查。整理问卷 学生准备,学生的假日生活进行调查,我国法定假都有那些 教学过程; 一研究准备

看看同学们的假期生活有那些不同,遇到那些问题?交流一下提出问题 1------------------2---------------------3------------------------二看一看仪一仪选问题-----形成主题 产考主题

1小学生假期生活调查 2学生校外言行面面观 3透视节日综合症

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三小学生假日生活调查 小学生假日生活调查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员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小组研究方案在班级里交流一下,可能得到新的补充意见。-----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小学生假日知多少 1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我国法定假日有那些 元旦,放假1天【1月1号】

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2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青年节【5月4日】,14----28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3学生的假日 寒假; 暑假。

二了解同学们的假日生活情况 1简短交流,分享我的假日生活。2问卷调查,更大范围收集信息 3小组讨论,确定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三仪仪假日生活的问题

通过交流,调查,汇总信息,我们对同学们的假日生活现状有了一些了解。你觉得同学们的假日生活有哪些不够理想的地方?

我认为同学们的假日生活存在这些问题?

----以上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以上是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何去求证呢?

想一想,采访谁,提什么问题,要做那些准备,如何进行采访活动,请小组讨论一下,列出采访计划。我的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合作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做的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采访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目前学生的假日生活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理采访结果,概括记录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这样说;—————————————————————— 通过采访活动,你又知道了什么

—————————————————————————————————————————————————————————————————————————————————————

四追求更有意义的假日生活

1组织一次讲座,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 我的假日生活设想----------你会合理安排假日生活吗,请尝试制定一份双休日生活计划。---------------五总结与反思 1交流与展示

大家期待着每个小组精彩的汇报展示。2评价与反思。

9.(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_《白桦林的低语》 篇九

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

教学过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

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

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

整数自然数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

练习“做一做”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填写教材74页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

什么叫数位?

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10.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因为谎言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意的,能给人带来关心和温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匹”的读音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勾画一下。然后指名说,出示课件

a.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先自学思考,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3、全班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对谁说的?用意是什么?(师提示:句子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含着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完后再读句子)

对青年说的话。 “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表面上是关心马,实际上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过渡: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于是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板书:善意的谎言)那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四、明白真相,体会真情

师: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没有)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朗读课文,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上一篇:成语接龙教案怎么写下一篇:热播剧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