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2024-12-18

粮食物流行业分析(8篇)

1.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一

第06卷第06期中国水运(学术版)Vol.6No.06 2006年06月China Water Transport(Academic Version)June2006

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运作研究

张莉莉余建伟张宏伟

摘要:随着粮食物流业的发展,粮食物流园区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做好具有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粮食物流园区运作,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运作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粮食物流园区运作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06)06-0006-0

一、物流园区及粮食物流园区概述

物流园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东京,被称为“物流团地”(Distribution Park);在德国,物流园区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在我国,物流园区是在90年代末引入的,有的也被称为“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对于其内涵,目前国内尚无一明确、统一的界定。

各国和各地区物流园区的类型和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按照行业导向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专业型的物流园区。如果以粮食为主导产业,便出现了粮食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区是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产物,它可以将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和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各环节的局部统一,集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具有集约化、协同化、专业化等特点,在粮食物流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粮食物流园区有时也被称为粮食物流中心,在本文中,对两个称呼不作区别。

二、我国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势在必行

(1)构建粮食物流园区有利于粮食产销结合。粮食在省内区域间、国内省市间以及国际市场流通,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必然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分散的、落后的、低效的、高耗的粮食物流形态。构建粮食物流园区,形成区域性商流中心,将促进粮食物流的集散,在粮食产区和销区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产销结合。

(2)构建粮食物流园区有利于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构建粮食物流园区可以培育起一批大型粮油经营企业,以这些大型粮油经营企业为核心,调整和改革粮油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扩大生产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产业化经营水平,对农业产前的生产资料及技术投入和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使我国廉价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发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收稿日期:2006-6-1

3作者简介:张莉莉(1981-)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10046)

余建伟(1982-)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10046)张宏伟(1983-)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本科工商管理专业(210046)

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

(3)构建粮食物流园区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构建粮食物流园区,发展各类粮食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企业引进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升粮食企业素质,打造参与国内、国际商战的巨人型粮食物流企业。其次,构建粮食物流园区,将多个粮食企业集中在一起,实现粮食专业化和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最后,构建粮食物流园区,可以优化区域及其辐射地粮食产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区域内对粮食的需求,活跃粮食市场,整体提升区域内粮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粮食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1)粮食物流园区成为粮食物流规划中的重中之中。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和地区,出现了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热潮,在这些规划中,粮食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其中的重点之一。以安徽省为例,在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目标中,经过“十一五”时期建设,到2010年,要在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稻谷小麦、沿长江稻谷三大粮食流通通道上建设13个大型物流中心。

(2)多处粮食物流中心建成投产。大连北方国际粮食物流中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粮食物流中心,它在产销之间搭建一条粮食流通高速通道,组成了一个利益相关的粮食物流联合体,形成了统一的商情信息、物流配送、商贸关系网络。2005年11月21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华南地区物流模式最先进、仓储配套设施最完善、交易方式最齐全的粮食交易中心。

(3)若干粮食物流中心纳入建设日程。杭州市将在3-5年内,加强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提高流通能力,建设一个大型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计划用3-5年打造全国一流的粮食城,形成全国的粮油交易中心、资金融通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业内认同的“官桥粮油价格”;福建漳州市将在漳州开发区建设招商局(漳州)厦门湾国际

第06期张莉莉等: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运作研究19粮食物流园区,预计于2006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3.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1)盲目建设,缺乏规划。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物流的大好形势下,粮食物流园区成为完善粮食物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国家和地方会给予一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这就难免会出现为了争取相关投资或利益而盲目建设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规划,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考察,甚至一些只是“面子工程”,这些都不利于粮食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其在粮食物流中应有的作用。

(2)运作主体不清。首先,粮食物流园区具有公益性,加之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其公益性更强,这就决定了园区的建设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次,粮食物流园区具有企业性,园区要进驻企业,依赖于企业的配合和参与。这就容易导致粮食物流园区的运作主体不清,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目标和定位往往是不同的,一旦企业无利可图便会退出园区,园区就可能面临无法经营的局面,这就对园区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3)存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水平低等问题。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必然涉及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整合,单纯的新建不仅要增加投资,加大投资风险,还会造成原有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引起重复建设。此外,粮食流通涉及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园区内外的企业之间也需要协调和联系,必须用现代供应链的思路进行管理,较好的信息化将有利于协作交流,并能够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而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物流园区的高效运作。

三、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运作的对策与建议 1.自上而下建设粮食物流园区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①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自上而下,由政府出面规划,在政府投资或政策支持下进行,并联合各有关部门进行开发建设、运作管理。②自下而上的企业主导模式。该模式自下而上,由市场形成,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物流公司、骨干交通运输公司等,或独立或联合或通过招商引资成立物流园区,吸收社会上相关企业加盟,通过集聚的形式整合物流资源,充当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的角色。③多方参与模式。是指政府、企业全部参与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例如BOT(建设-运营-转交)和BOO(建设-拥有-运营)模式。

我国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应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因为粮食是一种特殊的物资,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只是着眼于其经济效益,它同时还有更多的宏观上的社会效益,如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此外,我国粮食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粮食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方面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日本和德国物流园区的经验,重视政府的规划作用,采用由上而下的建设开发模式。当然,随着粮食物流体系和市场的完善,也要对其他的建设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发模式。

2.正确发挥政府在粮食物流园区中的作用

(1)发挥政府职能,科学规划和指导。国家和各级粮食

管理部门要从粮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要有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建设。根据粮食物流的现状,合理规划粮食物流园区的布局、规模,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考虑交通运输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形成一个完善的、适应粮食物流发展的粮食物流园区体系。

(2)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协助。首先,为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入驻。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其运作过程。最后,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作需要交通、商业、海关等各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

(3)制定适当的投资战略,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回收期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日本东京和平岛物流基地总投资572亿日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70%,东京地方财政出资20%,企业资本只占10%。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既保证园区正常建设和运转,同时也尽量避免投资的无效化。

3.发挥大企业的作用,进行市场化运作

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对市场依赖性非常强,只有粮食物流有关企业进驻园区进行经营,并带来客户和业务才能使其逐步发展。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建粮食物流园区运作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在粮食物流园区运作过程中,大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要大企业广泛的参与,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企业在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中起着一定的导向与集聚作用,大企业的介入会带动周围一批企业。园区的最终经营主体应是专业粮食物流企业,而非政府部门。

四、结束语

中国的物流园区2001年兴起,2003年掀起建设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今,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粮食物流园区的研究更是如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以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观点。对于粮食物流园区应该怎么样规划、怎样建设、怎样进行调控和管理,怎样才能既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又同时兼顾粮食这一物资的特殊性,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通创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课题组.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8.

[2] 侯立军.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2.12.

[3] 陈怀义等.构建杭州粮食物流中心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

管理.2004.1.

[4] 曹永刚.对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思考[J].现代商贸

工业.2004年第11~12期.

20《中 国 水 运》学 术 版第06卷 [5] 李阳等.物流园区投资开发模式研究[J].物流科

技.2005.4.

2.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二

黑龙江省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耕地面积990.5万公顷, 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2 500万吨以上, 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007年粮食产量为3 135万吨。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播种面积340万公顷, 产量达675万吨。黑龙江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 绿色食品数量至2007年达787个, 监控面积达2 380万亩, 绿色食品加工产值129.3亿元。

(一) 粮食生产现状

过去5年, 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实现了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优质率的四个历史性突破,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巨大贡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23亿亩发展到1.53亿亩;粮食总产由294.1亿公斤提高到378亿公斤。5年来, 共为国家贡献商品粮890多亿公斤。

2008年, 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46.9亿元, 投入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当年全省种植业资金物资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生产资金投入达到266亿元, 较2007年增加75.4亿元, 增长48.3%;投入化肥351万吨, 增加89万吨, 增长34%。

(二) 粮食商品率与流向现状

黑龙江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在756亿斤左右, 其中, 销往省外的粮食商品量为450多亿斤, 商品率达60%, 占全国省际间可调配商品粮总量1/2。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粮食库存量居高不下, 粮食总量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库存造成粮食陈化降等、损失浪费严重、财政包袱沉重、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个别粮食购销企业甚至出现了为保补贴宁肯储粮不愿卖粮的苗头, 粮食物流任重道远。

黑龙江省粮食外运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通过山海关, 由铁路运到关内, 约占外调总量的40%;二是经铁路运到大连方向, 再通过水路运到南方各省或出口, 约占总量的45%。三是经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出口到俄罗斯, 总量不大但却是一条极有潜力可挖的粮食物流通道。目前,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南进北出的格局已定, 且粮食运往大连方向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 预计2010年通过大连方向集散的粮食可达800万吨。

(三) 运输现状

截至2008年底, 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9335.186公里 (包含村道60 239.143公里) , 2008年, 全省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别达到4.8亿吨, 占全社会综合运输量的84.7%和70.3%;货物运输周转量达到252亿吨公里, 分别占全社会综合运输总量的20.5%。公路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为52.5公里, 全省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8.3万辆, 其中载货汽车25.8万辆。

黑龙江省水运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基本形成港、航、厂、道、安全保障等俱全的运输体系, 江河、湖泊总通航里程为5 528公里, 营运船舶1 545艘, 船舶总净载重量26.5万吨, 机动船舶总功率13.0万千瓦, 年运输能力24亿吨公里。

境内铁路纵横, 共有铁路干线、支线、联络线67条, 营运里程6 888公里, 铁路总延长线12 657公里。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是连接欧亚两洲“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仓储现状

黑龙江省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拥有的仓容253亿斤。自世行项目和国家储备库项目建成以来, 粮食仓储及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技术水平较高, 新建的粮库广泛使用了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冷却储粮、计算机管理等新技术。但从仓储能力的总体情况看, 仓储设施的总体水平还不够先进, 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的需要。

(五) 包装现状

目前, 黑龙江省的粮食包装袋主要是编织袋、复合塑料袋, 而这些包装袋在运输、装卸、零售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体上看, 黑龙江省粮食在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因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因此粮食包装需要改进。

(六) 物流信息平台现状

黑龙江省现在已经建立了集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的信息平台。该网下联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54个粮食企业和市县粮食局, 上联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门, 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 目前已经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全省已有131个企业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 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创建了黑龙江省粮油信息网站, 已发展会员600多个, 这些都为发展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 政策因素

一方面, 国家的粮食购销和价格体制在建立、利用和尝试走出“双轨”制度方面经历了“合同定购”、“国家定购”、“保量放价”、“提价定购”、“省长负责制”、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不同的政策调整, 而这些调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可逆性。为保护农民利益, 政府实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会导致收购企业的仓容爆满;银行执行政府粮食收购政策并根据收购企业的收购量来安排贷款, 其结果则是承受很大的贷款风险;财政对企业超储量给予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 不仅存在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 而且在顺价销售量少且困难的情况下, 会形成沉重的连锁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以“重农”而著称于世, 但解放以后却走上了一条主要由农民和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道路, 利用“剪刀差”来完成原始积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虽然数字逐年增加, 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以及实际投入到农业中的资金却是“杯水车薪”, 诸多的政策因素必然引起流通格局的变化。

(二) 生产、消费因素

1. 生产因素:

粮食的播种面积多少, 产量高低、品质优劣, 将影响到粮食的价格、销量, 影响到对某一市场占有份额, 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减, 必然存在对其他地区、其他品种的相应的份额的调整;农田、水利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防灾能力的提高等生产环节的资金、科技的投入, 直接影响了粮食的收成, 间接地影响到流通格局的变化。

2. 消费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对粮食有不同数量、品种的需求,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粮食直接消费会有所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的急剧增加。

(三) 市场因素

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市场引导粮食的产销, 产销的变化必然导致流通格局的变化, 因为需求、价格、品质、流向等许多信息都来自市场。目前, 国际竞争、产区竞争、粮食收购、销售主体之间的竞争复杂而激烈, 粮食生产者按市场导向安排生产。市场驱动的结果, 必然调节粮食的产销, 导致流通渠道变化。

(四) 交通运输等因素

交通运输环境, 也直接或间接的左右粮食流通。如铁路运输能力紧张, 限制了粮食向某一市场的流通;再如, 销往某一市场的粮食运价高, 也将影响到粮食的运输流向。

三、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总体粮食物流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粮食库存大、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流通缺乏市场化机制;储运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不畅;观念落后, 人才匮乏等。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黑龙江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 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物流产生了巨大需求, 从而为现代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一) 黑龙江省区域内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1. 成立粮食物流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应协调好黑龙江省内地区间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的物流运作, 协助做好中央储备的调动和管理以及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粮食产销的经济布局, 规划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品种的物流走向和区域;结合自然环境、粮食产销状况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库址、厂址和粮仓类型;依据产销量、中转量等因素合理确定仓库规模, 根据消费服务半径和竞争情况来设计加工能力。

2. 加大粮食物流技术研究的力度, 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

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 寻找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模式。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

3. 加强粮食物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粮食 (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75页)

主管部门, 粮食经营单位和铁路、交通部门等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了解掌握粮食运输、经营等方面的信息, 有效地组织粮食物流。

4. 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 培育与壮大粮食物流主体。

现代粮食物流主体主要是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二是农业公司, 我国提倡公司加农户这一形态, 大部分农业公司既指导农户生产, 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三是专门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是为粮食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五是经纪人队伍。

5. 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

一是从事粮食流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性多品种配送中心。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经营能力代理其他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

(二) 黑龙江省区域外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1.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改革现行粮食体制, 积极发展仓储业, 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对一部分国家储备粮实行合同储存, 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国家储备粮源, 节约国家建设资金, 另一方面可以使仓储业与国家粮库之间展开竞争, 达到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目的。

2. 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实现规模效益。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培育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具体是由粮食、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共同发起成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物流中心的主体, 组建大型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 实现粮食物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二是将与物流中心相关的粮食生产商、收储商、加工商、运营商和经销商协调组织起来, 建立一个利益相关的粮食物流营销网络。

3. 提高粮食流通的“四散化”率, 是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关键所在。

可采取的主要办法有:一是省政府和省粮食主管部门与铁路部门和大连港协商, 从政策上降低或补偿铁路的“空驶费”, 提高L18散粮运输专用车的使用率;二是组建由粮食、铁路和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物流企业, 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三是由粮食部门购买铁路散粮运输车, 在收回投资成本后, 将全部产权交由铁路部门等等。通过有效措施, 提高南方用粮大户散粮接收能力, 健全散粮运输的最后环节。

4. 完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全面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

扩大黑龙江粮油信息网的覆盖面, 把其涵盖的范围由现在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扩展到全社会, 由仓储企业扩展到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加工企业、外贸企业等领域。把粮油信息网与省内齐齐哈尔、海伦大豆, 北大荒粮油等区域性市场联结到一起, 以批发市场引导粮食物流的交易和合理流动, 对信息流进行重组。建立“大网络”概念, 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 采取联合的方法, 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原则,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摘要:文章对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的总体状况及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成立物流管理机构, 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 加强信息交流和服务, 培育并壮大粮食物流主体, 组建配送中心, 降低物流成本, 实现规模效益等一系列对策。

3.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建设现状 存在问题 思路对策

一、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1.粮食市场体系现状

根据我们对全市粮食市场情况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城乡粮油集贸市场86家,年成交量都在1万吨以下。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214家,其中,国有83家,民营131家。粮食经纪人690个。全市目前有粮食经营户616户,其中,国有87户,集体企业9户,股份制企业64户,个体经营户456户。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市场体系主要以低层次的城乡粮油集贸市场为主,普遍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不够完善。

2.粮食物流体系现状

我市粮食物流的运输方式主要靠铁路和汽运,铁路有太焦线、侯月线。公路主要有晋长高速公路、晋焦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太洛公路、晋韩公路、曲辉公路和晋陵一级公路。对于东北大米、玉米等需要跨省、长距离进出的大宗货物主要靠铁路运输,而小麦的购进,面粉、食用油等的消费主要靠汽运来保证。我市粮食物流的特点主要是“两多、两少、一小、一分散”:即成品粮油多,原粮少,短途物流多,长途物流少,流量小、货源分散。

3.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我市目前有铁路专用线1条,总长度630米,有效长度150米,钢罩棚面积2777平方米,大型粮仓机械设备103台。

4.粮食储备体系现状

全市粮食总仓容6.4亿斤,其中,完好仓容4.4亿斤。仓容规模在1亿斤以上的1个为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其仓容规模为1.6亿斤,500万斤以上的39个,需要维修的仓容2.0亿斤。

二、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粮食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成品粮油市场有待提升和规范。从我市市区看,成品粮油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農村粮食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粮食市场大部分是在乡镇农贸市场中摆摊设点,或租赁几间房屋经营,条件简陋,几乎没有什么仓储设施,兑换或收购的粮食大多为露天存放。三是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市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仍处在城乡集贸市场阶段,设施简陋,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全市还没有一家相对规范且成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

2.粮食物流体系基础薄弱

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流通不畅。二是粮食物流方式落后。原粮运输仍以传统的麻袋、编织袋包装为主,成本高,损耗大。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我市粮食物流除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仓库规模小,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有的库站只能靠人力装卸、搬运,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3.粮食储备体系有待完善

我市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71家,除泽州县的19家企业经营基本正常外,其余企业大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粮库上漏下潮的情况普遍存在,仓储设施完好率下降,安全储粮隐患增多。

三、发展我市粮食物流体系思路和对策

1.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建设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一是完善粮食收购市场。科学布局我市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支持和鼓励其它市场主体合法入市收购。二是提升城乡集贸市场功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易环境、健全交易手段、提升市场功能、提高交易水平等手段,促进我市粮食零售市场健康发展。

2.扶持改造,规范发展,建设区域性成品粮油批发市场

一是在市区选择一家区位优势明显、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成品粮油集贸市场,通过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档次、完善交易制度等手段,扶持其建设覆盖全市的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二是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城镇和农村粮油连锁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

3.建设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健全粮食物流体系

开展粮食物流 “通道工程”和“节点工程”建设。一是建设玉米、杂粮等流出通道,小麦、大米、食用油等流入通道。重点建设通往河南等省市的跨省流出物流通道,河南、山东、东北等地的小麦和食用油、大米等流入物流通道。二是建设1个省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晋城市粮食物流中心;6个市级粮食物流节点。即高平市城市中心粮站、阳城城关粮站等物流节点。20个县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沁水郑庄、陵川礼义、附城等物流节点。

4.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提高粮食物流水平

通过整合我市现有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资源,通过退城入郊、土地置换等办法,推进我市粮食物物流中心建设。

5.建设我市“数字粮食物流”,推进我市粮食物流信息化

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建设上联省粮食物流节点,向下辐射全市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节点的信息平台。同时,在我市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价格采集、粮食安全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粮食加工等物流体系全过程的应用,全面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

6.健全粮食预警研究机制,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粮食预警机制的研究,从土地安全、农业生产、粮食流通到粮食储备再到市场调控等,建立跨部门、综合性粮食安全预警机构,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确保我市粮食应急机制快速、顺畅启动,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出现大的问题。

四、总结

结合晋城实际,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这一主题,加快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科学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促进粮食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祁彩云)

4.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四

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部署,以及国家、省、市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和政策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物流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实现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

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渠道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实现了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全市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61家,粮油加工企业184家,专业粮食物流中心1家,粮食经营站点、粮食连锁经营公司、经营粮油的超市、城市农贸市场及乡镇集贸市场等粮油零售网点1500余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购销网络,实现全市粮食供应充裕、市场稳定,满足了军需民用的多元化需求,并经受了“非典”时期部分地区粮食抢购期间的考验,确保了我市的粮食供应安全。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粮。自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各级粮食行政管

理部门的的努力,2005年市粮食局增设了市场监督检查处,并成立了城区粮食市场管理所,全市县郊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恢复,形成了我市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为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建立粮食物流体系

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投资6000万元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对沈阳市第一粮库等四个骨干国家粮食收储、储备库进行了更新改造,共投入资金1.7 亿元,建设设施完备、技术领先,具有“粮食四散”功能的现代化立筒仓、浅圆仓和平房仓等粮食储备物流设施,新增仓容21万吨,在全省率先改变传统的露天储粮方式,有力地提升了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保证了储粮安全。据统计,我市仓容在1000吨以上的各类经济性质的粮油仓储企业共207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仓储设施的新建和改造,有效仓容达244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 85万吨,年均增长8%,散粮作业能力每小时8000余吨,比 “十五”末期增长 2750吨,年均增长7%。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现代化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财务挂账得到清理,企业活力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

场调控能力,购销主渠道作用显著增强,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扭亏为盈,共实现利润3922万元。

(四)完善储备和应急体系

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粮食安全。在承担着国家、省粮食储备任务同时,完成了市级储备粮油任务,新民市还建立了县(市)级储备。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对全市351家国有和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制定了《沈阳市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监督检查办法》,和《沈阳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确定了米面油应急加工供货企业,提高了全市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培育了一大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推动了以沈北新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粮食物流和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了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的产业链,即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我市有以香雪面粉、第一粮库,南方谷物、辽宁中稻等为代表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

中,省级2家,市级20家。年加工生产粮油制品 102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

二、“十二五”时期所面临形势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粮食现代物流是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

(一)我市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具备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沈阳市作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北亚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城市,是连接东北与关内的粮食物流主通道的枢纽节点,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原粮及其产成品流通到关内和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在粮食流通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沈阳又是东北地区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的集聚地和扩散中心,交易活跃,市场繁荣,具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显著区位优势。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又将为发展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带来有利契机。2.完备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网路通畅,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民航运输方式为主 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公路运输方面,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1742公里,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环射型、高等级、大密度高速公路网,是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实现了公路高速化,可以方便快捷地连通每一条进出东北的主通道和主要粮食物流集散地;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货物编组站,现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和收储库均有铁路专用线,形成了连接关内与东北各地的半环形枢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32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63万架次; 海路运输方面,沈阳虽然是内陆城市,但由于距以北良、大连、营口、锦州、丹东5处港口为主的辽宁港口群距离短,具有实现粮食陆海联运的优势,可以依托辽宁港口群作为出海口,实现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贸易业务。目前,5个港口已建粮食转运泊位10个,其中2万吨以下泊位2个,2万吨至5万吨泊位4个,5万吨以上泊位4个,筒仓、场地总数分别达230多处和220多处。随着沈阳近海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沈阳这个内陆城市逐步向港口城市转型的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3.充足的粮食物流资源。我国粮食物流的流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粮的市场流通;二是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调运和轮换;三是粮食进出口。沈阳作为特大

型城市现有常住人口810万人,近年来,我市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市2010年粮食总产量327万吨,需求量300万吨。其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104万吨,其余为粮食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外销需求。全社会粮食收购量235 万吨,粮食销售量223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小麦、大豆等部分品种需调剂。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为927万吨,生产粮油产品374万吨,产值16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与黑吉两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仍有差距。当前,影响和制约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粮食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物流资源不够集中造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现有仓储、运输设施不够完善,信息网络不畅。国有和非国有粮库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仓容比重偏低,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偏高,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需完善。

2.粮食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大型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企业和集团不多,缺乏粮油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

3.现有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存在基础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三、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构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当前形势,应当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契机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抓紧制订和实施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等综合优势,努力实现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省级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为蓝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提升功能,建立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调控体系,提高粮食物流“四散”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粮食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鼓励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物流方式企业间参与投资;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政府对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投资上的扶

持,为粮食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粮食流通现状,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规划第一阶段,结合国家、省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对重大粮食物流项目、仓储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在规划第二阶段,实施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粮食收购、集并、加工的“四散”问题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全面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3.打破分割,整合资源。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充分利用现有粮食物流设施,整合不同所有制主体的物流设施、基本功能及业务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粮食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培育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物流骨干企业,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发展。4.技术引领,注重实效。既要结合我市实际,注重实效,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注重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和交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

5.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要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重组改造,优化产权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粮食流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完成粮食物流资源整合和大型粮食现

代物流企业的培育;完成粮食仓储、运输及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粮食检验检测系统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结;建立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及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为支撑,以遍布全市各区、县(市)的粮食仓储、加工、购销、物流企业为基础的,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产销对接和功能辐射,确立我市在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主导地位。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个,仓容350万吨,建设项目投资18亿,实现粮食流通量年300万吨,粮食加工量450万吨。

四、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大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完成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

1.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各自粮食物流节点的收纳、中转、储备功能。选择遍布各区、县(市)的 180余个小粮库作为收纳库,以国家、省确立的粮食物流结点和通道作为枢纽,选择交通便利,仓储条件较好的国有和非国有骨干粮库作为中转和储备库,发挥各自收纳、集并、中转功能。依托现有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批适应散装散卸和粮食集装箱运输等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解决中小粮库到大型粮库的集并和分拨问题,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供应能力。以

实现散粮运输为目的,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增添散粮运输工具。“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8亿元,建设、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余个,仓容350余万吨。同时完成好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的整体搬迁、置换重建项目,该项目拟投资3.2亿元,分三期建设,预计2012年底全部完成。2.建设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按照构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的要求,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改扩建为契机,以“沈阳粮网”为平台,建立省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企业及粮食物流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发布管理,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划建市、区县和企业三级粮食检验、检测系统,提升现有9家具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投入资金对现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并加强对质检人员队伍建设和再教育培训,达到全市粮食质量监管无盲区,质量检测全覆盖。

4.建立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按国家、省仓储和物流标准化要求,建立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信息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安全生产、品质检测、商品编码、市场交易、企业文化的标准化。重点安排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等。

5.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培育专业粮食物流企业。通过整合我市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资源,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能组织跨省粮食物流业务、能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大型专业粮食物流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内外交流,加强区域合作,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建立若干条畅通、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供应链,提高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掌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国有粮食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建设的机械化骨干库、世行粮食流通项目储备库、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储粮功能作用,科学合理利用区位、公路、铁路、设施、设备、场地、港口分库等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功能、扩大规模、搭建信息平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措施,创建具有农业订单生产、粮食收储、运输、配送、加工、贸易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三是积极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随着我市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成品粮及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大。在搞好原粮流通的基础上,鼓励我市粮食物流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0家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实现粮食流通量年500万吨,年产值250亿元目标。

(二)着力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提升市场功能

1.完成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任务。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原沈阳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于1998年,位于东北粮食流通走廊的重要节点,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中路(沈阳市第一粮库院内),区位优势明显,经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批发市场,在我市粮食流通、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显著。2005年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大中城市十大重点粮油市场”。但由于投入不足,其规模、功能、设施等诸多方面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与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粮食物流节点的地位很不相称,有待完善和提升。“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000万元,对该项目进行了整体维修改造,现一、二期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并与沈阳市第一粮库整合为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在规模、功能、设施、设备、软硬件条件、安

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现占地31万平方米,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近50亿元,已形成集成品粮油现货交易、粮油储备、粮食加工、粮食物流、信息发布等粮食服务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全国一流的粮食现货交易中心和粮食物流集散地。“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拟投资5000万元,新建、维修库房各1万平方米,新增档口100个,新上大米、杂粮生产线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功能。改造建设后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由“两个市场、六个中心、四个功能区”组成。“两个市场”是:粮食现货交易市场、粮食竞价交易市场。“六个中心”是:粮食信息中心、电子交易中心、质量监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管理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是:经营交易区、仓储保管区、加工分装区、物流配送区。

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150万吨,交易额80-100亿元,成为集粮食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以批发交易、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平台为主体,具有很强吸纳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省级粮食物流中心,成为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粮食集散地。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集聚粮食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发挥规模优势,形成集产购销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产业集群。

2.完善区、县(市)区域性城乡粮食集贸市场建设和城

镇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建设。以新民、辽中、康平、法库及苏家屯、沈北新区等区县(市)农村粮食集贸市场为主线,以遍布城区的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为附线,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和粮油连锁经营机构加强合作,实行送配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出资兴办粮油经销店和连锁经营机构,方便城乡百姓消费粮油产品,使之成为保证供应,稳定粮价的必要补充,并服务于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形成网络状物流格局。

(三)着力推进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经营,培育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实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农户→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将粮食的科研、订单收购、精深加工、粮食转化、贸易经营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市粮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1.推进面粉、大米、油脂、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是扩大沈北新区沈阳香雪面粉工业园的产能,新建沈阳益海嘉里面粉工业园。香雪和东大面粉公司经过重组整合,已经实现年产30万吨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2亿元,提高产能和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成东北区单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将面粉年产量由现在的20

万吨提高到3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沈阳益海嘉里拟投资 4.5亿元,新建年面粉50万吨,产值20亿元的面粉工业园。二是继续推进以沈北新区辽宁中稻股份、益海嘉里,苏家屯区中粮集团水稻加工产业园,市直企业沈阳市第一粮库、南方谷物等为代表的水稻加工产业建设。益海嘉里拟投资1.5亿元,在沈北新区新建年加工水稻20万吨的工业园。中粮集团拟投资3亿元,在苏家屯区新建年加工水稻30万吨的工业园。“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实现年产大米及其衍生品70万吨,产值30亿元。三是继续扶持中纺粮油(沈阳)有限公司的油脂产业园建设,努力使企业摆脱亏损现状。“十二五”期间,将油脂年产量现在的6万吨,提高到 9万吨,成为我市大型油脂加工基地,改变我市油脂加工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该企业纳入沈阳油脂产品应急保障加工指定单位后,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扶持中粮北海粮油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投资2200万元灌装项目建设。该项目建在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院内。设计年灌装能力12万吨,年经营量20万吨,产品供应东北市场。四是继续支持以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饲料和食品产业发展。位于新民市的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000万元,沈阳东顺饲料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新建年产20万吨和25万吨饲料的饲料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利于粮食的就地转化,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利用国债、政府补贴和企业自筹资金对现有粮食加工储存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不断加大新技术新设备运用,提升粮食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扶持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水稻进行大米加工、稻米油生产、稻壳发电工等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节约粮食和能源消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4.支持沈阳市第一粮库、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沈阳香雪面粉股份公司等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粮食购销、加工、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绿色和有机粮食种植基地,推行优质收购政策,实现农企双赢。

“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从现在的22家,提高到40家左右。其中,2012年前,达到30家左右,2015年前达到40家左右。省部级和市级名牌产品要从现在的9个提高到16个左右。订单农业面积要从现在的1.3万亩,扩大到3万亩左右。

(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

1.在落实国家省市三级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区县市粮食储备。加强对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及时轮换、确保质量合格、数量真实。

2.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情况下全市粮食有效供应。到“十二五”末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要比现在增加15%左右,达到400多家。3.认真抓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队伍建设,扩大统计范围,提高统计质量,加强粮食综合平衡预测分析,更好地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企业投资建设。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根据规划具体项目类别的公益性程度和运营特点,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扶持建设,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除积极争取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项目资金外,市里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全市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

(二)完善各项政策

粮食现代物流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要完善各项政策,抓好政策落实。一是税收政策。省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粮食物流园区建在开发区的,享受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二是用地政策。纳入规划的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规定的用地优惠政策。三是价格政策。继续执行国家粮食铁路运价优惠政策,铁路、交通部门要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粮食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工业价格。

(三)创新体制机制

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合资、合作方式参与粮食物流建设和经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参与我市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

(四)加快人才培养

5.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五

全区物流仓储及粮食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

全区物流仓储及粮食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加强全区物流仓储单位及粮食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范围

重点组织检查物流企业单位的货场、仓库、露天货场及民航、航运、铁路物流中转站、各地粮库、代储点等场所。

二、整治重点

(一)建筑消防安全合法性情况。建筑物是否依法经过公安消防部门审核、验收或备案抽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是否依法通过消防安全审核、验收或备案抽查。

(二)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建立情况。消防安全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和定期开展演练情况;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物流仓储企业,消防控制中心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落实情况。

(三)消防安全总平面情况。建筑物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检查仓库、露天货场分区设置,货物堆垛防火间距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和消防通道是否符合防火要求

(四)消防设施、器材配备情况。消防水源、室内外消火栓、市政给水管网、消防水泵等消防设施、器材配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五)电器线路防火安全情况。督促企业单位加强电器设备及线路管理,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聘请有资质的电业部门对电器线路进行一次检测。

(六)火源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控情况。易燃、可燃材料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含燃油、油漆)管理使用情况;库区内火灾、明火点、火种管控情况。

(七)电气焊安全制度落实情况。电气焊工人是否持证上岗,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电气焊情况。

(八)专、兼职消防队伍建设情况。符合条件的物流仓储及粮食企业场所是否按要求建立专、兼职消防队,配齐消防车辆、器材装备;专、兼职消防队是否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是否定期组织开展训练,具有灭火救援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周密部署安排,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沟通,联合开展督查检查,狠抓物流仓储及粮食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合力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坚决杜绝火灾事故发生。

(二)采取铁腕措施,加大打击力度。要对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对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提请政府挂牌督办;对逾期不改的,列入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范畴,及时向社会公告并通报相关部门;对严重非法违法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严格查处、严厉打击、秉公执法、决不姑息。

6.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六

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确保农民手中余粮以合理价格及时出售,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是粮食部门服务“三农”、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体现。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753亿斤,其中国有企业收购3264亿斤,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国家实施粮食收储政策,拉动市场价格回升,促进农民增收400多亿元,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资源性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带来价格上涨压力,粮食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通胀预期使得通过提高粮食价格促农增收的空间缩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难度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在种粮收益仍是当前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就成为“增收惠民生”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今年,国家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收购政策执行主体要严格质价政策,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努力做到让农民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不断提高收购服务水平。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接受农民咨询,提供信息服务,增设收购网点,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特别是在售粮高峰期间,要尽量缩短农民排队等候时间,努力做到随到随卖,为农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抓好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减少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方便农民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合适售粮时机,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强化项目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达到预期效果。

切实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009年和今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遇到重大考验。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向受旱灾地区和主销区移库、收购管理、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适时安排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等措施,有效稳定了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今年,粮食宏观调控要按照“稳粮保供给”的思路,立足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增强调控市场能力,综合运用储备调节、进出口、产销衔接等措施,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

加强储备粮管理。切实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完善储备轮换机制,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适时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继续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使轮换与宏观调控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实粮油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稳定粮食市场供应。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销售,根据市场形势把握竞价销售的节奏和力度。做好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库存。引导和支持粮食产销区之间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加强调控能力建设。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多掌握稻谷粮源,增强调控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继续完善军粮供应管理制度,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加工业统计工作,组织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做好粮食市场监测预测、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提高调控市场效率。认真开展粮食成本利润调查,建立调查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政策,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粮油市场变化,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增强对粮食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提高粮食市场调控的效率和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与粮食流通工作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中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粮食部门要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作为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抓好抓实。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战略性调整;抓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发挥其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粮食产业化发展企业集群,建设粮食物流和产业园区,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抓好示范企业建设,引导和带动全行业共同发展。

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配套资金落实,科学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和仓储设施更新,改善粮食储存条件。继续落实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提高粮食行业科技水平。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加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绿色储粮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引领行业科技进步。

着力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制度基础

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价格波动频繁;我国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各级粮食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完善和强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粮食流通方面,应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和战略发展规划。

利用清仓查库成果,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粮食库存家底、提高库存监管水平,200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今后,要进一步总结库存管理经验,完善和落实粮食库存“在地检查”原则,探索建立与粮食事权相适应的库存监管机制;创新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增强粮食库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粮食行业法治建设,推进依法管粮。认真抓好《粮食法(草案)》研究起草工作,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和监督检查责任制,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策性粮油库存和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地方责任。完善粮油仓储制度体系,健全新型粮油仓储管理机制,抓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落实。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研究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粮食行业科学发展。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发展经验,认真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抓紧编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修订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建设、粮油加工业、科技发展等专项规划。加强对建设项目和政策措施的研究论证,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7.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篇七

自东北第一次经济振兴以来, 粮食产业比重就逐渐地向北方靠拢, 在我国东北,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粮食人均净产出在全国排名前两位。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 2015年, 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万吨, 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量1亿4千多万吨, 13年来, 东北粮食产量在全国比重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粮食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区域, 进一步发挥了“大粮仓”和“粮食市场稳压器”的重要作用。再来看看近两年的数据,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4年增加1400多万吨, 增长2.4%。其中, 东北四省区 (包含内蒙古东部地区) 粮食总产量比2014年增加500多万吨, 占全国粮食增加量的36%以上。东北地区的粮食除供本地使用外, 大部分销往华东、华南和华北等地区, 粮食的物流输出占全国的60%以上。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 还包括粮食运输过程中的一切增值服务, 是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一些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四散化”粮食物流, 即散装、散卸、散运、散存;也就是基本形成了信息化、自动化的粮食物流。在东北二次振兴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 要巩固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条是国家政策上最为显著的变化, 是东北振兴8条中的第一点内容, 因此, 着眼于东北二次振兴条件下的粮食物流建设, 尤为重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近年来, 东北经济发展过缓, 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在国家“去产能”的大环境下, 表面上看, 对东北的重工业影响较大, 但同时也会对粮食产业起到一定的影响, 既是挑战, 同时也是机会。东北始终还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 也占据相当的比重, 农业在东北以及进一步拉动全国经济方面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流通成本较大一直是限制东北粮食发展的瓶颈, 2003年东北第一次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概念, 也是东北第一次振兴的开始, 那时东北的经济形势和现在相比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文章将针对东北各省的粮食产业特点, 分析东北区域优势、劣势。

开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大的特点和重点, 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体系。而开放则必然面对着开放式的交流通道, 在当今的物流结构下, 以中小型产品和轻工业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 已经形成了地区性的包邮优势, 而相应的物流产能, 向东北方向运输过程中, 仍然面对着非常大的物流化成本, 同比之下, 东北的产能优势也面对区域性的物流方便, 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打开。

2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东北粮食物流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目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突出, 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

2.1 产业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的落后, 物流产业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这将是制约今后东北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最突出问题。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 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原有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变成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而分设就容易造成分割, 各部门自我建设, 自我完善, 分别制定物流规划, 各成体系, 相互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 导致了粮食物流资源基本局限于本部门内利用, 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较重, 增加了粮食物流成本和建设费用, 也使全社会统一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难以形成。而东北拥有众多传统贸易, 这些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时空阻隔性, 使供求产销难以有效对接, 粮食经营前后不搭配, 难以协调。

2.2 物流载体发展相对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运输资源方面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 港口设施设备也需要革新

物流设备的技术先进性是实现物流现代化所必备的技术基础。受传统观念影响, 广大粮食企业和职工对粮食物流的认识仍局限于简单的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 基础设施和设备却不加改善, 缺乏从整个系统优化和专业分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定位与发展, 现有的散粮发放设施也与各业的仓储能力和装卸能力不匹配, 粮食包装运输抛洒损失多, 包装材料费用大, 装卸自动化程度低等都是导致目前东北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致使东北地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依然缓慢。

2.3 粮食可利用性低, 没有形成二次开发的高水准的开发产品

粮食在我国消费品结构中历来占有很大比例, 然而市场上的粮食加工的食品却很少, 品种往往也很单调、低端, 并没有对粮食进行充分的利用。开发粮食的一系列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潜力也很大, 却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

3 东北粮食物流解决方案分析

通过数据比对, 将东北的粮食物流产业优势进行系统分析, 进入十二五, 东北工业及装备制造业方面的输出下降比较严重, 但从粮食角度, 黑龙江吉林两省依然有着强有力的人均粮食占有率和产出, 质量上更是上层, 下面。从线上、运输和粮食产品二次开发方面对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3.1 利用交易平台, 进行农商交易, 扩大物流网

如今, 互联网买卖的平台不容小视, 而相比于小商品微商平台上种类的复杂性和不可辨别性, 在微商或其他便捷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良好农商产品的交易, 已经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东北粮食输出的重要平台。在2015年, 下半年, 农商微商卖家数量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生产、营销、盈利模式。带给生产商利润的同时, 也对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 全国54个最具有活力的物流中心, 东北占据5个名额, 这一比重并不明显, 在未来, 信息化、智能化将起到主导力量, 加快粮食运输效率, 依托精益研发平台, 政府结合技术优势, 既可以解决东北科技方面的问题, 也能使物流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所谓信息化产业, 指的就是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的基础建设, 全自动化调动、调配和物流一体化进程, 建立更加完备的物流体系, 从三维立体化角度协同促进粮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之前, 物流运输中总是会面临一些速度和调动方面的困难, 这对粮食输出来说影响很大, 如果能研发出自动化, 流程化和服务更得上的物流平台, 以一、二线城市为技术输出终端, 以三线城市为主要实施中心, 就可以加快物流供应链工作流程, 在之前的研究中, 可以知道, 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协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若能形成自动化流程, 各个实施方都能通过系统化思想来处理问题, 将大大提高物流产出效率。

3.2 运输手段是物流的发展基础, 应该放在总体布局的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

基础主要包括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运运输四个方面,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是全世界最为迅速的, 目前, 已经超越了美国, 成为了全球高速公路长度排名第1的国家, 公路运输也是唯一能够深入相对较偏远地区, 直达粮食生产第一线的最佳手段。目前, 东北发展最迅速的运输手段是高铁, 近年来, 随着哈大高铁主线路的启动, 整个辽宁的主要城市, 以及吉林和黑龙江的部分城市已经被高铁和动车组列车的运输方式所代替, 目前, 铁路、高铁建设让东北内连外通成效显著, 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京沈高铁开通后, 京沈两地高铁运行时间将压缩至两个半小时, 与其他各条线路合理分工, 将形成多条进出关的铁路通道, “东北振兴”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也将因此更加紧密相连, 实现互促互进, 东北三省将很快迎来发展的春天, 国内的粮食需求, 更多的还是依赖铁路运输。2016年, 在吉林召开了东北亚物流峰会, 作为东北“金三角”的珲春市就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航空运输方面, 哈尔滨的空港物流产业园也将在不久之后正式建立, 而大连新机场投入使用之后, 原来的老周水子机场, 也有可能作为专门进行空港运输的基地。空港物流在追求速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对于小型粮食及粮食方面的二次产品来说, 可以启动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运方面, 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 海运运输力所受到的影响冲击非常强烈, 韩国韩进运输集团也在不久前宣布破产倒闭, 而辽宁港口业务方面, 则面临整合的需求, 全国10大港口中, 东北占据两个, 分别是大连和营口, 但排名均比较靠后, 作为天然深水港口的大连, 有着一定的天然优势, 2015年度上半年, 大连港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亿度元, 同比增长0.6%, 各主要业务总体表现平稳。其中, 散粮码头完成吞吐量186.9万吨, 同比减少41.6%;之前, 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大连试图整合其他辽宁港口, 但在单纯的业务范围内进展比较困难, 而在东北二次振兴政府的推动下, 设计新概念下的海运港口, 将极大推动粮食物流的发展, 粮食对外运输中, 海运几乎占据全部份额, 因此, 依托二次振兴东北港口升级, 对外粮食物流大有可为。

另外, 需要依托东北地域优势, 做好国内外粮食及附属产品的流动, 近年来, 韩日经济的发展过缓加之部分政治原因, 导致东北对外贸易额度的下降, 但日韩方面存在自给自足能力的缺失, 尤其是土地粮食方面, 因此, 着眼于韩、日, 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对外粮食物流, 对东北粮食物流承载能力更是一种考验。

3.3 粮食副产品的研发, 形成全套粮食供求体系

东北地区拥有多所综合性的农林高校, 基础科研能力毋庸置疑, 但和中国其他地区人员流动不同, 流出东北的人口, 以高水平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为主, 因此, 在东北全范围内建立粮食二次研发产品的输出基地尤为重要, 可以保留农业高素质人才, 也有利于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 当然了, 其实东北并不缺乏相应的基地, 辽宁大连拥有众多海参和及其他海产品工厂, 其连锁店面覆盖全国。但相对来说, 和以绿色化、健康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外产品相比, 东北产品对抢占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方面依然有着很多工作要做, 现在, 诸多城市中都有食品类高端服务区, 无论是餐馆、宾馆还是其他场所, 餐食的档次分层都比较明显, 相对于东北优势, 占据肉牛产业链的, 有新西兰和澳洲, 海产品方面, 国外的产品输出也具备一定优势, 甚至在儿童用奶粉方面, 东北食品制造业如果能够分到海外代购的一部分额度, 未来的全部额度, 都能给粮食产业带来巨大的优势。同时可以利用空港和海运物流, 把东北生产的高端粮食产品销往海外。由于气候的原因, 东北的粮食产品有自己的特色, 从本质上说, 是不能代表诸如东南亚地区的粮食特性的, 但是, 依托物流新格局, 结合其他粮食品种, 进行食品精益研发, 完全有可能打开东北农业振兴的一角。

4 结束语

东北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局, 是我国新常态下的一个缩影, 任何的振兴都离不开阵痛的革命, 关键的问题是能结合自身优势, 为创新打开新局面。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 而蒸汽机改变的正是人和物的运输方式, 而粮食, 又是地大物博的东北给全世界人们能够创造的最大的财富, 东北经济二次振兴, 既是很大的机会, 同时也是极大的挑战, 应该依托软件、硬件和基础设施平台, 在农业产值和农产品研发基础之下, 在东北亚发展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 结合我国不断发展的高速公路、铁路, 空港物流和海运物流的快速发展, 打开粮食输入输出的新局面, 东北有极大的潜力成为我国中、高端粮食产品的输出中心。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未来政策及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粮食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发展区域, 东北在经济转型期间需抓住政策及区域优势, 结合信息化、产业化和系统化的要求, 形成物流三维立体体系, 依赖于大物流业的发展, 发展粮食就业优势和粮食产品二次开发能力, 为东北粮食产业二次振兴打开新局面。

关键词:振兴,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近代东北粮食贸易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2]张燕妮, 陈杨.中国东北粮食物流发展问题浅析[J].粮食流通技术, 2010 (5) .

[3]张大龙.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与振兴东北经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粮食物流行业分析 篇八

关键词:粮食 仓储 物流系统

1 当前粮食物流研究的状况

粮食物流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其中以加拿大、美国等国在粮食物流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较传统方式进行了全面优化,并且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也逐渐成熟,被其他众多国家所借鉴。国外关于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的文献研究的特点是比较深入,尤其在物流技术方面比较深刻,硬件设施与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且范围比较狭窄,尤其缺乏在物流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

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体制、粮食物流组织和对策、粮食物流技术等粮食物流的某个方面或环节。但是在把握粮食物流现状、优化物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2 仓储型粮企物流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对于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仓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由粮食的仓储管理、装卸搬运、加工、物流装备管理以及系统信息化管理等多种要素构成(孙淑生,2006)。粮食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具有一般系统管理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由于粮食自身的特性,使得粮食企业物流系统还具有结构复杂、目标众多、实时监控性高等独有的特征。

3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标

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化管理与优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粮食物流的合理化配置,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完成粮食实体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运动。系统的管理与优化对规模适当化、运送及时化、库存合理化、费用最小化等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4 国内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物流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全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调查表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2006年以来开工建设和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42个,计划总投资468亿元。从已开工部分项目投资构成分析,以企业自筹为主(约占90%以上)。按主要建设内容为粮食储存库、码头、物流中心和综合园区、其他(批发市场、加工仓储设施等)分类:以粮库建设为主的项目共114个,计划总投资57.5亿元,已完成投资14.5亿元,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2%(何黎明,2008)。粮食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起来,向着先进的模式发展。

但是在迅速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仓储型粮食企业还处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储阶段,智能化设备实施应用相对缺乏,与国外先进企业逐渐产生运作效率上的差距。同时企业在储粮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着差距,尤其体现在仓库的合理布局上。配送过程中,出现了配送费用高、配送时间长、货损严重等问题,而且缺少安全性高的集装箱汽车配送。详见图1:

图1 粮食集装箱运输比例

5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综合把握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5.1 物流设施缺乏有效规划

在粮食储存仓库建设中,基层粮食收储企业的现有仓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近半数仓房出现了屋面漏水、屋檐垮塌、墙体裂缝、地坪返潮、晒场破损、仓房四周水道堵塞严重等隐患,长期下去既影响粮食安全储存,又容易发生仓房倒塌事故。仓储机械数量虽多,但老化失修严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过去配备的一些仓储机械设备已显得陈旧,功能欠缺,严重制约了国有基层粮食企业的收购保管工作。在运输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国内粮食运输与配送缺乏有效统筹规划,运载工具不一,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企业的发展。

5.2 物流技术缺乏有效改进

国内粮食仓储企业在物流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尤其缺乏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由于技术欠缺,国内仓库建设类型稍显单一,容量不大(见表1);基础研究薄弱,一些新的粮食储藏技术缺乏科学支撑。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库推广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仍缺乏过硬的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储企业,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新仓型、新设备、新技术,带动和指导我国粮食仓储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主要粮食大国仓容系数比

5.3 物流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在库存控制和管理上,国内企业普遍储粮数量过大、成本费用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每年国家仅多余粮食的保管费用就要多支出100多亿人民币,巨额的开支无形中使我国仓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价格的竞争优势。见图2:

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储存时间长,品质陈化问题突出。在管理层次上,粮食储运与流通脱节,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不能使各个环节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仓型选择、储运作业、配套装备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大多企业虽然都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大多停留在数据整理这个单一环节,不能将整个物流系统有效的组织起来,缺乏作业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5.4 专业人才缺乏有效培养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现有近200万人,绝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不能满足粮食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建的粮库多数配备了仓储机械设备、检化验仪器、现代储粮装备和与之配合应用的新技术,这些装备和新技术的科技含量高,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安全、经济、有效、科学地用好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仓储企业缺乏大量的物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理论又精于操作的专业物流人才。

5.5 政府政策缺乏有效完善

发达国家依法管理粮食,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进行强化监督。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或亟待完善,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法律法规不但是提高我国粮食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适应WTO规则和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6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粮食仓储企业及物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其要素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又重点阐述了我国仓储型粮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现状,探讨了凸显出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粮食企业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推动政策,以促使粮食行业竞争规范化。各个粮食企业,尤其大型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应完善现行物流系统在粮食物流方面的缺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

本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实证的文章,但由于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现代化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难以进行更充分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难免偏重于理论,缺少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储雪俭.仓库管理系统分析研究.物流技术[J],2006(6):32-36.

[2]董彦龙.我国仓储物流现状及其优化[J].商业经济,2006(16):15-16.

[3]冯晖.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4(6):159-161.

[4]何毅.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上一篇:B1 (p103-106)××社区第五届居民代表会议主持词下一篇:武警部队士官党员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