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精选6篇)
1.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一
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扎实推进高校全面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党组织承担着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层组织,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领导班子是统筹高校全面建设的“领头羊”,提高其执政能力对于确保高校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增强党政管理合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依法治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现状
执政能力主要是指掌握权力和运用权力的能力,高校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就是指领导班子能够担当起党的教育事业所赋予重任的必备本领。从内涵上来看,主要是指班子整体的决策力、执行力,是班子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采取科学的领导方式,有效组织各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领。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有五个方面内容,即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高校改
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这五种能力构成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当前,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变化很大,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不断加强,自身规模逐渐变大,经济活动相应增多,其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对高校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总的来看,高校领导班子政治上坚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素质普遍提高,治校能力大大增强,在群众中具有较好的形象和一定的威信。但现实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少数领导班子在思想认识上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偏差,总揽全局、驾驭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不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不深,对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建立怎样的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等想得不多、理得不清;少数领导班子的思想水平还不够高,工作作风还不够深入,在廉洁自律方面还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始终将之作为促进高校全面建设的龙头事业。
二、高校领导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1、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前提,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
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我国国立大学的领导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的含义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落实高校党组织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同时充分发挥校长在潜心办学和行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个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和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学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是提高依法治校能力的关键。学校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党的建设和改革创新。即依靠党建和改革创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全校师生员工;自觉投身学校的建设发展。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培育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制定和形成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软环境保障,确保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的领导能力所在。
2、以开发执政能力建设资源为基础,提高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能力
执政资源是高校党组织执政和巩固执政地位所必需的能量及其来源,长期执政需要把丰富的执政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执政能力。
高校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和政治理论课教学,都蕴藏着我党执政的历史资源,挖掘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增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对我们党执政兴国的认同感;高校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其政治理论课全面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策略,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清政廉洁的执政形象就是体现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实标榜;高校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辩证唯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大学教育所有课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所有的人文学科,高校党组织在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
界观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具有绝对的政治权威性。开发和利用这些执政资源是高校领导班子的职责,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是促进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重要能量源泉。
3、以党政一把手为中心,提高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能力 坚持以党政一把手为中心,增强领导班子协作合力,建设整体效能强大,积极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集体,是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重要组织基础。
首先,要强化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基点,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第二,党政一把手要成为合力建设的表率,长期坚持真诚交流思想、经常交换看法,相互尊重,遇到学校的重大问题或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都要通过沟通取得共识。以其团结、坦诚带动整个领导班子,促使形成了集中而民主、严谨而自由的和谐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合力。第三,坚持用制度作为团结协作的保障。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规定,在党政协调问题上,确立“分合”原则,即在工作职能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在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在工作关系上合。经常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互通情况,统一认识,调整政策或工作部署,推动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4、以学校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提高领导班子的改革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执政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整个学校工作创新的关键性要素。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加快创新发展就必须增强把握机遇的意识和能力,抓住机遇,珍惜机遇,通过先进的理念和得力的措施,提升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办学条件,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在现实发展和规划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做到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学科建设与推进社会服务的协调统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与加强管理服务工作的协调统一,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学校各项建设事业和谐进展,大力提升现代高等教育办学治校水平。
2.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二
一、领会廉洁文化内涵,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领导。
企业廉洁文化是由企业文化引伸而来, 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涉及各级管理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动准则、法律观念和传统习惯的总和。它是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依托, 以先进的廉洁思想为核心, 以先进的制度为基础, 以企业廉洁经营、员工廉洁从业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形态。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形象、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企业精神支撑的形成, 都要靠廉洁文化去强化和促进。因此, 扎实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对于促进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广大员工廉洁从业, 增强企业竞争力, 助推企业发展, 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认识, 要把廉洁文化建设当作加强企业管理的大事来抓, 这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也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客观需要, 它事关企业兴衰、事关员工事业兴旺。因此, 不能把廉洁文化建设当成额外负担, 应该当成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 把廉洁文化建设提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 不仅要有规划、计划, 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企业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践行廉洁文化, 而且要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廉洁意识、节俭意识, 构建学习型、节约型、和谐型企业。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来抓, 同时在抓廉洁文化建设中, 坚持探索创新和经验总结, 不断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完善廉洁文化理念体系, 凝聚员工共同价值取向。
国有企业要以“诚信守法, 廉洁敬业”的廉洁文化核心理念为宗旨, 要结合企业实际, 不断丰富企业廉洁文化理念体系的内涵, 在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营造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氛围, 从而凝聚员工的士气和精神力量。积极引导各级管理干部树立“职务是组织的信任, 权力是员工的重托”的权力观、“自律是本, 他律是爱, 律他是责”的廉洁责任观、“勤俭朴素, 慎独廉清”的廉洁生活观和“一切腐败行为都可以控制和防范”的廉洁预防观, 从多个层面构建完整的廉洁理念体系, 规范廉洁从业行为, 使廉洁文化理念在企业中深入传播和渗透, 导引企业员工共同价值取向, 促使员工人人关心企业发展, 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勤奋工作, 勇于奉献, 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廉洁文化网络体系,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企业各级组织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 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 同时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抓此项工作。各单位党政部门在制定企业发展、改革和建设规划中, 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统筹兼顾, 具体安排, 加强指导。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及时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健全协作机制, 形成整体合力。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 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等媒体的传播鼓动作用, 及时报道各单位开展廉洁文化活动的情况, 交流推广活动经验, 在广大员工中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建设氛围。纪检监察部门应与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密切协作, 定期召开廉洁文化建设的座谈会, 交流情况, 做到资源共享, 形成整体合力, 推动企业廉洁文化“六进”, 即:进班子、进机关、进基层、进项目、进岗位、进家庭;三是建立健全参与机制, 吸引企业各类人员主动参与的兴趣。可通过企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专题培训辅导、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 形成完善的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参与机制, 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廉洁文化教育, 引导员工加强廉洁文化修养, 增强廉洁意识。同时结合企业实际, 举办廉洁书画展、举行业余文艺演出、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 积极吸引各类人员热情参与, 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四、抓好“三大阵地”建设, 拓宽廉洁文化教育领域。
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不断拓宽廉洁文化教育领域, 重点抓好“三大阵地”建设:一是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在基层单位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创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和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窗口”。如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可竖碑、布展, 对员工定期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公德、美德教育, 使职工始终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环境之中, 感受到做一名企业工人的责任与自豪;二是警示教育阵地。企业可利用就近便利条件, 在所在省、市监狱设立警示教育联系点, 对广大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警示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通过警示教育、听取司法部门有关专家授课、或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从其犯罪教训中受到强烈震撼, 取得教育效果;三是媒体宣传阵地。企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信息网络、橱窗展板等大众传媒载体, 大力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和艺术创作活动, 给企业员工提供高雅艺术享受的同时, 陶冶员工情操, 进一步弘扬企业廉洁文化的先进理念。
五、多种途径开展活动, 提高渗透力和感染力。
3.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水平和高度。
首先,从文化自身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自身的特性和本质所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流动全身的动力源、生命源,血脉断,则生命止。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由文化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和身份证,一个民族与其他另外民族的区别,不是肤色、服饰和饮食的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区别。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决定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等深层的根基,是民族承接和遗传的因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气神”都是由文化潜移默化地铸就的。民族总是一定文化的民族,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文化与民族直接同一,密不可分。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家园”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精神家园即灵魂寄寓安顿之所。一个人在外劳累奔波,需要一个家园安居休整;一个人的精神劳顿和思想博弈,需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园给予抚慰。文化以其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人们的精神支撑;以其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校正人生的轨迹和方向。文化是人们的精神的真正后盾和后方,揭示了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真正奥秘。文化建设说到底是精神家园的建设,是需要大手笔,大投入的大建设,把精神家园建设好了,我们就有了 1 思维活跃、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幸福快乐的精神大本营。
其次,从国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文化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现代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国家软实力除文化外,还包括政治影响力、外交形象力等,但文化是根本,政治和外交形象力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当代国家力量的衡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以为文化不过是轻歌曼舞、诗赋文章,以为不过是艺术家、文学家等文人们的“雕虫小技”,那就太轻看文化了。现代社会,文化不仅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综合国力,是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而且它促进综合国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成倍地扩充和放大硬实力,使综合国力变得更加强大。利用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世界各大国的一项战略选择。来自文化的挑战,必须以文化的手段来回应。只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引导世界文化潮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硬实力不强,国家易倒;软实力不强,国家易碎。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二者都强大,才能在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从国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决定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决定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文化引领风尚”,是指文化的引领导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先进性,引导人们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文化“教育人民”,是指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是指文化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功能。文化是社会的粘合剂,使社会和 2 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社会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文化“推动发展”,是指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功能。文化渗透于经济社会,增强经济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高其附加值,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的增长。文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新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是包含着总体目标、根本方向、方针原则、重大举措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根本方向和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的文化,无论以何种形式、采用何种手段都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不能偏离这个根本方向。我们的文化,无论怎样突出主旋律、坚持主阵地,都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两为”方向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的根据,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相伴随,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采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两为”方向同时要坚持“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既不能用政治权力或行政手段裁决,也不能用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以势压人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才能创造精神生产所需要的独立思想和自由宽松的环境,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 3 繁荣。
第二,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贴近实际,就是要贴近社会现实,而不能远离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群众生活,而不能背离实际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而不能脱离群众。实际是立足点,生活是源泉,群众是主人,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动力、根本所在。只有贴近实际,坚持挖掘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形式符合老百姓的实际欣赏水平,才能雅俗共赏,赢得大量受众;只有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真实表达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幽默智慧、喜怒哀乐、时尚情趣,体现真心、真情、真意,防止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无聊搞笑,才能有长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贴近群众,反映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尊重群众选择,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真正使文化为民惠民乐民。任何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果坚持了“三贴近”,就不仅会思想内容好,深入实际为群众说话,表达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必然深受群众欢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离开“三贴近”,就没有观众和市场,也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教育群众。这需要把握雅与俗、庄与谐、教与乐、情与理的关系,切实做到思想性与通俗性、导向性与多样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三贴近”原则揭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土壤、源泉、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第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社会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领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的同时,又正确指出了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摆正了物质文明与精神 4 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强调“两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可见,文化建设无论在两大领域,还是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的特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本质。“面向现代化”,是指其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要求;“面向世界”,是指其必须不断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要求;“面向未来”,是指其必须要具有战略眼光,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回应社会呼唤,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瞻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性是指它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形式。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一定合理性。前者是中华民族性的本原,但必须现代化;后者也是中国文化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必须中国化。科学性是指它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尊重客观事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精神。大众性是指它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民族性侧重于文化的形式,科学性侧重于文化的内容,大众性是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三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造活力包括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等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激发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才能使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创造了汉唐文化辉煌的气象,创造了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等。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当今,面对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成为发展繁荣文化的关键,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现在我们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创造活力不够,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不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空间,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品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十八在报告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一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要求我们激发文化创造热情,保持持续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更加繁荣的文化社会主义。二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求文化生活要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求更好地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享用均等化。四是“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的提高”,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的思想品质和素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要求中华文化更大踏步地“走出去”,走向世界,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好地展示文化大国的形象。这五个方面,既是为文化强国建设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奋斗目标。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
十八大报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新阐述,并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价值要素的集合,在价值系统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铸造灵魂,铸造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话语体系,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与时俱进,解决时代提出的紧迫问题和现实课题,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俗化、平民化,通俗易懂,入脑入心,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广大党员特别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教育人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第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和引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差别化的格局。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给社会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如果不进行引领和整合,就会导致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削弱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成为铸魂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广泛开 7 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下。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
第三,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内核和灵魂,是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体现。它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贯穿其基本内容的各方面,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走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十八大报告在集中群众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凝练概况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它的提出,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更好的发挥其走进实际、融入生活、引领群众的作用。这是十八大部署文化建设的亮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从层面来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国现阶段就是要建设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富强”就是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丰衣足食,这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民主”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当家作主,拥有最广泛的民主。“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要致力实现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身心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 8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追求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因而它是鼓舞人民、振兴中华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能够国家层面上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倡导的基本精神。“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追求自由、独立、解放,并不懈地为之奋斗。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平等”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普遍追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平等和追求自由是紧密相连的。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官兵平等到今天的人人平等,平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普遍。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成为必须维护和保证的基本权益。“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一种人格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公正,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正体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是法治社会,要使一切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克服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弊端,倡导和培养法治理念和精神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无不是社会层面上倡导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准则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应对养育自己的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肩有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敬业”,是要有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诚信”,是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人无信不能立,诚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有仁爱友善之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力。爱国、9 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品德、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集中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新时期新道德的精华。
第四,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对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思潮,必须进行批判、抵制和斗争,决不能让其自由泛滥,强化主流思想舆论的阵地。要确保党委对意识形态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掌握好。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时代新风,塑造一个文明美好的中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第一,大力推进公民的道德建设工程。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软力量的作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法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国家规定之责,带有必然性的强制性,必须坚决履行;社会责任人人有份,每个社会成员都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应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家庭责任责无旁贷,父母要尽养育子女之责,子女要尽赡养父母之责,夫妻要尽婚姻之责,如此等等,社会才能有序和谐。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世间的一切都要依靠劳动获得,劳动至上、劳动光荣,一切劳动都应得报偿和尊重;创造是力量之源、进步之基,唯有劳动和创造才能增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的前进。一个社会只有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一切财富充分地涌流出来,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进步。必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美丑;坚持正义,弘扬正气;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团结友善,促进和谐,这样才能使时代新风蔚然成风,传统美德得到弘扬。
第二,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是要让好道德、好品德、好风尚不断弘扬,扩展到全体公民、全社会;另一方面是 10 要进行整治、教育和治理,与不良习气和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斗争,弘扬社会正气。如果好的不香,坏的不臭,是非丑恶不分,那就不能惩恶扬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开展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必须进行政务诚信教育,治理政府有关部门不守承诺、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加强商务诚信教育,坚决治理和打击坑蒙拐、商业欺诈、不履行合同等行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诚信档案,营造人人诚信、个个守则的氛围。对司法领域的公信力问题,尤其要高度关注,司法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如果失信不公就会发生信任危机,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要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秉公办事,严格执法,社会才能涤浊扬清,风清气正。
第三,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是我们传家法宝和政治优势。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牺牲精神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情、有利,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粗暴作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特别要通过认真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社会成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社会“正能量”。现在有些人自暴自弃、怨恨社会、萎靡不振的非理性情绪和消极社会心态积累起来,会形成极大的“负能量”,对社会产生破坏性后果,妨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开心结,消除社会的“负能量”,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人们心头。
第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影响,创造许多好的典型、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为社会发一份光尽一份力,多作贡献的良好风尚。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争作好人好事,当前“最美”活动热潮在全国涌动,反映了人们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愿望。公民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应更注重时代特色,采用与老百姓更贴近的方式,不能急功近利、一阵风,应当日积月累,常态化、规范化。
3.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第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物质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旺盛和活跃,求知求乐求美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和追求。当前,人民群众热切希望得到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支撑、思想力量的鼓舞和感召、道德情操的培养和锻炼、知识素养的改善和提升,享有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虽然目前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已经大为改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大为增强,但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还不多,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大量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则需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去满足。文化产业行业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今上网、旅游、休闲、欣赏音乐、观看电影戏剧、阅读书籍报刊、参与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重要的文化消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服务大众,从而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
第二,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本在群众。必须坚持文化为民、利民、育民,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难、看电影看戏难、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使基层逐步享受均匀等化的文化服务,通过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关注基层农村的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村综合 12 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切实推进基层文化扶持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基层文化资源薄弱的状况。实施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以及流动舞台车下乡的活动,扩大覆盖,消灭盲点。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由“盼”文化到“办”文化、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由“乐”文化到“用”文化的转变,使农村文化活动能够长久持续地展开下去。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和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土特产”,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文化产品,更好服务基层群众。
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先进文化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基础和保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基;而不变革、创新,传统文化就不能很好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辩证取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品质、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基本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也沉积了一些不良因素,如宗法观念、迷信思想、官本位习气、家长制作风、人情关系网等等。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肯定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敢于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中一切落后、腐朽的东西。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能因为本民族文化曾滋养过其他民族而蔑视其他民族的文化。体现时代性,就要顺应时代变化和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即使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思潮日趋多元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也总会有许多基本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穿越时空,为人类所共有,为全民族所弘扬,必须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13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承担着进行思想教育、淳化道德、传播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发展各类文化事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主导性的,是主流文化的主阵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重大责任。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职责,实施文化事业优先战略,使公民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权益。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把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加大建设力度和改进投入方式,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真正提高对文化投入的绝对额,以更多的资金重点办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二,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要抓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项目作为载体,否则,一切都无法落到实处。要根据资源情况,研究策划一批有震撼力、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要抓集群,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集结精兵,集中精力,抓好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要抓重点,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抓亮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 14 化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运用高薪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我们应抢占先机,推进文化产业的升级,增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文化的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汲取世界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是执政党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不只是在经济方面,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人类历史经验证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必须坚持多元文化交流互补、共存并进的文化和谐主义。因此,“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但另一面,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民族性和多样性,又要求我们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免受侵害。这就要求我们文化上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以经济开放为重点推进文化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我国与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交流和开放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旅游、文物、宗教等各个方面。必须进一步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华文化成果,从而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第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人才是文化生产力结构中最根本的因素,人才打造和组织好了,人才资源就变为最有价值的人才资本。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当前尤需培养和塑造这样几类急需人才:一是名家大师。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需要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需要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文化企业的繁荣兴盛,需要有领军人物来领衔。二是 15 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化能人和乡土艺术家等。三是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文化产业是各门知识和学科渗透的产业,需要有各类专业的专门人才,如艺术人才、编辑人才、科技人才、外向型人才等等。专门人才谙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精通本专业的业务,是业界的专家、行家。只有培养了这样一大批专门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能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技艺精湛。因此,我们应该从长计议、舍得投入培养一批拔尖的名作家、名艺术家、名出版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和名演员等,为文化发展作好人才的储备。
三、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备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条件。
1.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条件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属于主体意识的范畴,涉及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体现和反映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文化的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包括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度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热爱和忠信、坚执与固守,包括对其价值的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对其生命力的坚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据和认识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价值提升和信念强化。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树立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来是我们党团结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政党精神上的旗帜,它提供一个民族或政党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精、气、神,说到底都是文化滋养和孕育起来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教化、培育什么样的国民,16 塑造什么样素质的社会成员。人们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无不来自于理想信念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情感意志的力量。理想信念提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思想理论提供奋斗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知识提供奋斗的理性智慧和实践经验,情感意志提供奋斗的激情和勇气,而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软力量通常要比物质力量更深刻、更持久、更具有穿透力。历史和现实表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来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特有的“精气神”,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和平建设年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懈怠的危险正在消蚀和削弱我们队伍中某些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对我们已有的思想工作和政治优势不去发扬利用,对我们特有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力量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只信奉物质的力量、权力的力量和商品货币的力量;理想淡化、思想弱化、精神蜕化,有的人甚至到宗教迷信乃至邪教去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墨守成规、求稳怕乱、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不足,这都无疑是精神懈怠的突出表现。一个民族的觉醒和自强,首先在于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一个政党的生命和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拥有共产党人特有的“精气神”,不仅关系到我国文化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民族、我们党的前途命运。由此可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举足轻重,十分关键。
第二,树立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和“西化”、“分化”图谋的文化屏障和思想堡垒。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能源战争、货币战争、信息战争,到现在越来越重视“文化战争”。面对世界文化交流日频、交融日深、交锋日烈的新形势,如果我们缺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能建设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难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经验表明,文化的征服和胜利乃是笑到最后的胜利。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将不打自垮。高度的文 17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入侵和渗透,反对“西化”、“分化”图谋的文化屏障和思想武装。中华文化数千年连绵不绝,并且代有高峰,使中华民族充满了文化自信。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非凡的气度保持自己、海纳百川,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养育和教化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民族文化心存感激,对本国历史和文化抱有温情与敬意。当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大潮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文化上的不自觉和不自信倾向很容易反映出来。比如: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缺乏谦恭和敬畏,随意贬损和贱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少兴趣和热情,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不够关心和支持;对西方思想文化及其多样化的形式奉若神明,盲目推崇和效法。有的甚至拿自己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去调侃,拿传统文化经典来搞笑,曲解古人名人的思想等。或自轻自贱、自卑自弃,或自高自大、自恋自傲,或不辨良莠、盲目追风、缺乏自我判断和立场。文化自觉和自信本质是民族自觉和自信,没有文化自觉和自信,很难生起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热爱度和自豪感,坚定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责任,既开放包容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吸取有益的精华;又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害,发扬光大,建立起抵御文化入侵、反对文化霸权的文化屏障和思想堡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三,树立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同民族存亡、国运兴衰、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民生幸福息息相关,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但在实际工作,不少地方和有些领导干部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不足,存在“先经济后文化”、“经济是硬任务,文化是软目标”,以及“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种种误区,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思想基础,也是先决必然的条件。只有有了充分的文化自觉,思想认识上解决要不要文化以及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 18 问题,才会增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首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信才能自立。只有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不会盲目照搬别人文化模式和文化形式,立足于实际,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机制,用好用活文化政策,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路径和举措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虽然是一定主体的自我意识和锻炼提升活动,但不是自发的孤立行为,需要不断培养涵育、实践锻炼才能实现。
第一,热爱和学习民族文化是前提。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有对文化意义、地位、作用的高度认知,有对自身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现代文化的深情和挚爱。这就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和把握文化,特别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自觉和不自信是以无知和盲目为基础的,所以,加强对历史、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是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前提。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很难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甚至会把自迷当自觉、自恋当自信、糟蹋当创新、无知当睿智。只有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卓越的创造,才会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信任感以及振兴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增进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少一点应酬,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娱乐,多一点学习;少一点闲聊,多一点思考,挤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特别要多读文化经典、思想名著、历史典籍,增进对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度。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文化为主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鞭策我们加强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之深才能爱之深,爱之深才能觉之深,觉之深才能信之深。学方知民族的伟大和文化的魅力,方能摆脱无知盲目的状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可能在茫然无知文化荒漠中形成,只能在开卷有益的书香中孕育,在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体验中实现。因此,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学习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有文化、有知识、高素质 19 的人,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第二,投身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根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来自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才是培养和形成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文化自觉和自信由低向高提升的动力。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才能更真切感受和体验中华文化的伟大,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只有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和全方位的推动,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化民生,从而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只有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更好地增进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更加自觉和自信的态度,扩大文化的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样,通过实践取得的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新成就又能反过来增强和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新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文化形象,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起点上更自觉更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第三,正确处理几大关系是必然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最基本的关系:一是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对待主流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唱响主旋律,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必须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多样化,允许不同创意、内容、形式、风格的文化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主流中显多样,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二是继承与创新 20 的关系。在对待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认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的复杂整体,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要继承,对糟粕要剔除。既要防止文化自大,把痈疽当宝贝;又要避免文化自卑,把宝贝当废物。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另一方面,必须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文化继承根于充分的文化自信,即自信有好的、永续的、不能撼动而必须发扬的东西,是文化继承的基石。同时,文化自觉也使我们清醒,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创新、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就会产生和面临文化危机。中华文化正是由于不断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三是批判与吸收的关系。在对待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实行文化对外开放,坚信我国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坚信民族文化只有在同异质文化的交流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吸纳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意识,防止和抵御各种外来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文化威胁我安全、损害我主权、遏制我发展的“西化”、“分化”等图谋。如果过于乐观和自信,失去应有的警觉,就难免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和竞争中打败仗。
4.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四
主题六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一:文化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命题点全搜索】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全角度命题】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什么意义?(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2.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哪些?(1)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2)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3)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4)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3.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必须走q-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是对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进一步确认,胡锦涛同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次提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概括出了文比强国建设的精髓。【命题点全搜索】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反映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观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全角度命题】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
(2)当代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②有利于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③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4.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
摘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新提法解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用24个字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命题点全搜索】
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角度命题】
1.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怎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2)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3)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4)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5)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摘要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命题点全搜索】
1.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内容。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角度命题】
1.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并结合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2.我们应该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摘要五: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毒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命题点全搜索】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全角度命题】
1.为什么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体现和要求;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2.请你就如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积极创作;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基层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要向群众坚持免费开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要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三下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把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等切实搞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管理和监督等。
3.2013年我国继续开展网络整治专项行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②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保障文化安全,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未成年人应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 未成年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把手机和网络作为自己的好帮手,善于利用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浏览、不传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充分认识到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危害性,积极同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净化手机上网环境作贡献。
5.为治理网络低俗之风,请你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1)社会: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吧、游戏机房的管理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网吧,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拒绝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场所。
(2)学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建立校园网站,指导学生正确上网,使其远离不良诱惑。
(3)家庭:父母要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4)未成年人自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自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陷入网络聊天、网恋,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要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花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命题点全搜索】
1.与不同文化相处需要有开放的胸怀。
2.不能逃避现实,而要积极面对和沟通,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要以开放的胸怀来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3.对外来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搬照抄,而要批判地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全角度命题】
1.青少年应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①积极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②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慨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引。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结合时代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2.怎样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2)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
(3)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5)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3.面对文化差异,应坚持哪些原则和方法? 面对文化差异,应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人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4.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你将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①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②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差异,不卑不亢,礼貌待人。③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考题全锁定
一、选择题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③发展教育和科学④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因为()A.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 B.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3.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近年来,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这意味着()①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和谐发展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于其他文化③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 ④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十八大报告当中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是对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文化强国的进一步确认,必将激励“文化强国”建设。中共中央之所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②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这()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领导着世界文化潮流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④说明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艰辛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②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④需要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①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和向心力④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观察右边漫画,回答9—10题。
9.漫画《社会生态变迁》反映了()A.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全面小康和谐发展 D.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10.解决漫画中的问题需()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依法维护正义行为③让诚信缺失者付出高昂代价④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1.(多选)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概括起来就是“争”和“让”,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让的是个人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在他的身上体现着()A.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C.宽容他人、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 D.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12.(多选)2012年10月20日,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三季网络人物评选活动揭晓。举办“中国网事·感动2012”评选活动的意义在于()A.可以使人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B.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能够彻底消除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
D.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13·毛多选萋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交流活动()A.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 B.表明我国坚持文化开放的政策 C.有利于世界了解、感知、亲近中国 D.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大统一
14.(多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D.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非选择题
15.材料1:2012一年ll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i0年,我国文化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许多地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扩大就业空间、促进经济增击的重要支柱产业。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 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作为青少年学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应做怎样的努力?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l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左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余i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2)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青少年怎样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17.为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某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了创编《文化强国》简报的活动。这份简报共分三大板块,每一板块都有尚未完成的内容,请你协助编辑补充完善。
18.材料一:2012年是龙年,关于龙的成语、歇后语、对联颇多。成语如: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凤呈祥……:歇后语如:龙王爷打哈欠——口气不小、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对联如:龙腾盛世颂繁荣,凤舞华夏歌和谐……
材料二:不同文化的接触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因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来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楷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举办了中法文化年、中日文化年、中俄文化年……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1)【经典概括】从这些成语、歇后语、对联中,你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有何特点?(至少两个)
(2)【放眼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3)【献计献策】请你为加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至少四点)
19.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所在的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内容:
(1)【我来设计】为配合本次活动的开展,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我来思考】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我来践行】小林所在的思想品德学习小组深入某社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是他们撰写的调查报告的一部分,请你补充完整。
光明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20.文化强国,是历史的昭示,是时代的脉搏,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真正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所必然选择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崛起所必须成功破解的历史命题。
【历史的昭示】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你是如何理解胡锦涛的讲话精神的?
【时代的脉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2)请你仔细观察下列两幅漫画,谈谈其对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启示。
【人民的期待】有教育专家疾呼: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中国年轻一代,你们还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吗?长大后的你们是姓“中”还是姓“西”?不能让中国新生代姓“西”!(3)作为中国新生代的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保持姓“中”的文化性格?
参考答案:
主题六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C 2.D 3.C 4.A 5.B 6.C 7.C 8.B 9.D l0.B ll.ABCD l2.ABD 13.ABC l4.ABCD 15·(1)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成就显著。
(2)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16.(1)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①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⑧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3)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传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贡献;树立共同理想,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17·板块一: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板块二: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②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力量,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全民族精神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块三: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要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18.(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等。
(2)①尊重彼此的文化。②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③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④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①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要大力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⑥既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⑦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等。
19·(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2)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这是我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等等。
(3)①倡导建设“学习型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选、“读书演讲会”等活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②组织开展“文化社区”创建活动,着眼于弘扬主旋律,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宣传良好道德风尚,抵制“三俗”之风。③加强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快培养文化人才。④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
20.(1)①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2)①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必须抵制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③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使网络监管有法可依。④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和不良信息的惩处力度。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⑥网民要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5.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五
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力打造阳光水运 为水路交通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在2012全省水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
XXX(2012.03.06)
同志们:
本次全省水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七次全会、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工作会议及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和总结2011年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为开好本次会议,2月份局党委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专题听取会议准备情况汇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下面,受局党委委托,我向大会作2012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
一、2011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省水运进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出台2号文件《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河水运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内河水运发展的新篇章。省领导及厅党委对贵州水运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关心支持,为贵州水运发展更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省水路交通系统各级党组织、各部门抓住机遇,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大力推动水运事业发展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水运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监督检查,较好地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为我省水路交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水路交通反腐倡廉建设呈现新局面
在近年内河水运发展的良好形势下,水路交通系统各级党组织更加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融入到航运、海事各项工作当中。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工作机制,同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之中。在局系统进一步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局机关及局属单位“一岗双责”意识。地方各海事、航务机构、局属航道处等单位紧密切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1年,海事、航运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二)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惩防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局党委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把它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去年,厅党委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布置后,局及时印发了《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部门认真按照上级要求,紧紧围绕管人、管财、管物等关键环节和水运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查找“风险点”,优化工作流程,制定防范措施,共梳理查找121个风险点,制定122项风险防控措施,为防范相关领域廉政风险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同时,根据部海事局的要求,开展了以海事、航务行政执法为主体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明确遵义海事局(航务处)和铜仁市海事局玉屏海事处为试点单位。遵义市地方海事局向全市海事(航务)机构、航运企业和船员开展问卷调查 “问”风险,邀请服务相对人、行风监督员“评”风险,多角度查找风险点,切实抓好执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铜仁市地方海事局玉屏海事处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的方式,认真梳理、排查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84个,制定防控措施92条,承诺内容24项。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融入海事行政管理职能工作之中,初步构建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平台;在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同时,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所确定的任务,加强督促检查,着力推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规划>实施细则》的《任务分工方案》所确定的56项任务中,21项阶段性任务已全部完成,持续性开展的35项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已经纳入常态管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惩防体系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
(三)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支部、部门(科室)组织集体学习和自学及局领导上廉政党课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将廉政教育纳入各种业务培训之中,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去年,共举办了5期行政执法及业务培训,339人次参加廉政教育,广大执法人员通过培训教育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三是积极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各单位、各支部、各部门(科室)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加大行业各种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以先进典型引路、用先进事迹激励干部职工。同时加大警示教育,去年4月,认真组织职工观看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贵州巡展,通过让人震撼、入心入脑的形象化教材,以案说法、以案促廉,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执法人员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四是局系统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省赤水河航道处开展《廉政准则》知识测试,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赤水市纪委领导到处机关作辅导报告;毕节市地方海事局以打造“学习型组织、廉洁型班子、自律型队伍”为目标,重点开展了“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和“廉政教育月”活动。各级海事、航务部门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活动,努力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通过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创先争优、“四帮四促”等活动,解决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海事、航务服务社会的效能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受到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全社会关心、支持水运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局党委坚持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双合同”制,不断深化落实工程建设廉政工作“三介入、三同步、三查”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是建立纪检监察派驻制。成立了水运工程建设纪检监察工作小组,抽调人员派驻在重点水运工程项目上,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并针对在建项目建立了廉政学习制度和廉政档案,确保工程建设项目优质、高效、安全、廉洁实施。二是建立廉政巡查制。从2008年以来,我局结合水运工作实际,制定了《贵州省水运工程建设廉政巡查制度》,并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廉政工作、水路交通行政执法情况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等进行检查,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基础设施项目廉政建设。三是建立纪检监察联席会议制。定期召开纪检监察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廉政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对廉政建设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梳理和研究,及时提出督办、整改意见,同时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部署,做到加强工作联系,及时交流信息,确保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推进。
(五)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取得新突破
将监督检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厅党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是认真开展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廉政检查工作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去年全省重点开展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检查12次,乡镇渡口建设综合检查30余次,行政执法检查50余次。对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廉政工作,促进党员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廉洁从政,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安全、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监督工作力度。去年,局纪检监察部门对28个招标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的廉政监督,涉及金额3.8亿元,保证了招投标工作公平、公正、有序、规范,诚信运行。三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纪检监察全程监督,积极参与公开招考、公开选调、竞争上岗等多渠道选人用人工作。目前为止,在局属事业单位招考及局机关工作人员招考、公开选调工作中没有收到一件信访举报和不良反映;同时,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规定,2011年对局机关及局属单位12名拟任职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廉政谈话和任前谈话“双谈话”制度,确保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四是开展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推行满意度测评。2011年我省海事行政处罚案件共510件,其中一般程序为56件,简易程序为454件,行政复议为零。与此同时,开展水上交通行政执法监督问卷调查工作,共下发问卷调查表100份,其中,海事执法人员30份,船舶企业管理人员20份,船员5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水上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情况满意度占97%,基本满意3%,不满意为零;对水上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行政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没有的占96%,有时有4%,经常有为零;对水上交通刑侦人员的执法水平评价,规范文明评价98%,一 般2%,野蛮执法为零;对水上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态度的满意度90%,基本满意10%,不满意为零;对水上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执行便民、利民措施的意见,执行较好占87%,执行一般占13%,没有执行为零。通过行政案卷评查工作和测评工作,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了水上交通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和行业文明程度,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素养。
五是强化监督制约和执法检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系统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总揽全局,班子成员抓好分管工作,分工协作,团结和睦。严格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得到较好的执行。局机关、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运行良好,形成了“团结进取、作风民主、务实清廉、有朝气、有原则”的领导集体,行业风清气正。过去一年,局系统无 “水上三乱”行为发生,行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六)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工作,源头治理工作进一步巩固
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推动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局机关结合国有困难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三访”活动,一年来,局机关领导班子成员累计下访200多天,接待群众来访700多人次。同时对局系统涉及到信访及稳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核查,做到信访案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总之,一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水路交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个别单位对反腐倡廉工作仍重视不够,责任制落实得不好,反腐倡廉工作不够扎实;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是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干部慵、懒、散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水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1月8日至10日,中央纪委召开了第七次全体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胡总书记从党、国家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突出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月17日,在省纪委十届七次全会上,栗战书书记在讲话中从保持全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和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也是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提高预防腐败工作水平、着力建设“廉洁贵州”。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和省纪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不断把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为我省水上交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坚定性。厅纪委翟晓辉书记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工作上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不容乐观,腐蚀与反腐蚀、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任务还十分艰巨而繁重”。出席厅系统廉政工作会议的省纪委贾朝忠副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通报了省纪委、检察院等执纪执法部门相继查处了省公路运输(海员)工会原主席周兴文涉嫌贪污公款案;省公路局原党委书记周金毅涉嫌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受贿窝案;高总司原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唐春刚涉嫌严重违纪案件。虽然这些都只属个案,仅发生在个别单位和少数人身上,主要原因也是他们个人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原则底线造成的。贾书记结合交通系统反腐败工作形势,强调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强调了“一岗双责”的重要性,要求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心上、挂在嘴上、抓在手上、落在地上。
水路交通是承担着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路运输行业管理、航道行政管理、港口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及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等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科学研判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严格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把我省水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充分认识新一轮水运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出台,把贵州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贵州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省水路交通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研究落实国发2号文件,充分认识到新一轮水运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交通运输厅加强内河航运发展的要求上来,提高对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加强内河航运发展精神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全面完成今年厅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充分认识提高社会对水运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要求,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主动性。我省水运,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快速发展,航道里程不断延伸、航道等级不断提高、海事机构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水运行业形象不断提升,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2008年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来,初步搭建起了惩防体系制度框架,为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的要求,切实加强水路交通系统党风政风建设,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执法人员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对水运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三、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
2012年,全省水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七次全会和交通运输部及省交通运输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省委建设“廉洁贵州”的要求,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以保持党员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为重点,深化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以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保障我省航运、海事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的重大论述上来,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水路交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严禁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加强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二)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水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重点内容。在局系统执法队伍中建立廉政短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发送廉政短信;在行政相对人及工作人员中,发放廉政卡片,公示行政行为程序和举报电话;在局机关建立廉政宣传平台,营造廉政宣传教育氛围。创新教育载体,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形式,积极开展干部职工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2012年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收官之年,局属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完成《贵州省地方海事局(贵州省航务管理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及其《分工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健全具有水路交通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根据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和局《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今年第二季度召开全省行政执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推进会,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试点单位要围绕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整体推进,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四)深入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不断优化水运发展环境
要继续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工程建设的运作体系,纳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物资采购、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加强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双合同制度”和工程建设“三介入、三同步”监督机制。继续完善水运重点工程建设纪检监察派驻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继续推进水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项目公开力度,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继续深化和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成果,不断优化水运发展软环境。
(五)认真开展纠风工作和专项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巩固创先争优、“四帮四促”、“三访”等专项活动成果,积极推动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回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努力做到政治坚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二是要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公务用车、庆典研讨会论坛等专项治理工作,巩固“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成果。继续开展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工作。三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四是继续巩固水上“三乱”治理成果,切实维护水路运输市场的和谐健康发展。五是继续开展行政案卷评查工作和水上交通行政执法民主测评工作。提高水上执法人员的公信力。
(六)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中,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紧密结合制度创新,把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细化廉洁从政要求。把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今年,要将反腐倡廉制度、风险防控手册汇编成册并向局属各单位发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七)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水路交通效能建设
围绕我省水路交通实际,切实加强对水路交通科学发展及“贵州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涉及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乡镇渡口建设惠民工程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存在的问题,推动行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行为,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巩固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相关工作成果,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公开审批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审批流程。要深化政务公开和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大力推进水路交通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要积极探索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新举措,力争在一些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八)抓好信访和案件查处工作,发挥治本功效
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信访问题,提升信访举报工作质量和水平。严格依纪依法查办案件,对调查属实者,要从严处理,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对出现违纪现象或违纪苗头的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诫勉谈话,加强监督教育和帮助;对不实反映要及时澄清,积极化解矛盾。要将信访举报和查办案件工作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治本功效。确保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同步推进、同步落实。
6.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篇六
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在加大领导力度、提高组织程度、获得各方支持等方面, 尤其是在加大经费投入方面, 为江苏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支持和更强劲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过去在学科建设中一些事情想办办不了、办了办不好的制约。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对江苏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更高, 责任与压力更大。面对新要求和新挑战, 需要在目标定位、团队建设、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 不断创新学科建设思路, 下大功夫、真功夫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没有这种突破和提升, 就难以实现优势学科建设目标和建设水平的突破和提升。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 我个人觉得,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功夫、真功夫。
一、在瞄准学科前沿、“顶天攀高”上下功夫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顶天攀高创一流水平”, 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峰”学科。在瞄准学科前沿、“顶天攀高”方面需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世界范围内本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及代表性前沿学科的发展状况。二是明确本学科建设的参照学科以及本学科与参照学科的比较优势和主要差距。三是明确本学科赶超参照学科的突破口、路线图和时间表。四是明确实现建设目标的关键措施。蜷缩在屋檐下的家雀是永远不可能像展翅腾飞的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 没有“会当凌绝顶”的视野和气概, 是永远不可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的。同时, 登再高的峰也是从山脚下开始的。建设优势学科, 重要的是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有努力顶天的目标, 有奋力攀高的方向, 有坚忍不拔的信念, 有充分足够的准备。
二、在围绕重大需求、“立地贡献”上下功夫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导向是紧密围绕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立地服务作重大贡献”。尤其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环境保护、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以及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引领创新型经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与美好江苏等方面产出重大成果, 作出重大贡献。服务重大需求, 做出重大贡献要靠实施重大项目、承担重大任务、产出重大成果来实现。不落实几个重大项目, 不解决几个重大问题, 就难以产出重大成果, 难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的重大需求, 当然就谈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重大贡献。这就需要在围绕重大需求、“立地”贡献方面做到“四个落实”:一是落实本学科在服务国家及江苏重大需求和解决重大问题上的着力点。二是落实服务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的重大项目和任务。三是落实实施重大项目、承担重大任务的责任。四是落实产出重大成果的措施。为了做到“四个落实”, 需要大力提高学科建设与重大需求的对接程度, 大力提高各种资源的整合程度, 大力提高项目任务的组织程度, 大力提高产出成果的成熟程度。
三、在科学聚才用才、发挥“团队合力”上下功夫
如果说, 学科水平尤其是优势学科水平, 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那么, 人才水平尤其是学科领军人才的水平则决定一个学科的水平。实践证明, 人才很重要, 领军人才和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要。
就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实际情况看, 既不缺人才, 又缺人才。说“不缺人才”, 与钱学森当年受命组建搞“两弹一星”的五院仅有21个人相比, 与当年邓稼先这个“娃娃头”带领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组28星宿相比, 如今江苏高校的立项学科可谓是人才济济, 兵强马壮。说“缺人才”, 缺的是学科的顶尖领军人才和杰出创新人才, 缺的是人才的团队合力。这就需要在学科团队建设上认真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是育才。着眼于立项学科的长远发展需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建设本学科数量合适、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团队精神好、发展潜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是建设优势学科的根本大计、固本之策。学科团队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 尤其要注重加快培育那些处于最佳创新年龄区, 现在尚属“无名小人物”, 未来能挑大梁、担大任的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未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要通过“高平台、大项目、难问题”等途径实现。也就是把他们送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流学科去开眼界, 放到大项目、大工程上去挑担子, 引导到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的实践中去受磨炼。在育才问题上, 要防止“灯下黑”、“外来和尚好念经”、“论资排辈”、“拔苗助长”等倾向。
二是引才。按照立项学科建设目标要求和团队建设需要,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不失时机地引进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紧缺人才, 使本学科团队结构不断完善优化, 实力与活力不断增强, 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引才问题上, 要视野广阔, 锲而不舍;态度理性, 作风务实;措施灵活, 模式多样。要防止“武大郎开店”、“饥不择食”、“当花瓶摆设”、“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等倾向。
三是用才。人才的价值在使用中体现, 在使用中升值;在“个人赛”中体现和升值, 在“团体赛”中也能或者更能体现和升值。一个学科团队的运行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引领水平,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团队成员的合作状况。提高团队人才个体使用效应的关键是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扬长避短;提高团队人才整体使用效应的关键则是优化组合, 防止内耗, 努力形成“1+1﹥2”的效应。这就需要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和立项学科带头人既具有知人的慧眼, 又具有善任的艺术, 科学组织好团队, 管理协调好团队;这就需要每个团队成员既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 努力有所作为, 积极为团队作贡献, 又能淡泊个人名利, 强化团队精神, 主动配合协调, 甘于为团队作奉献。
四是评才。对学科人才及劳动成果给予什么评价以及怎样评价, 对学科团队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对优势学科建设立项学科团队人才及劳动成果的评价, 尤其需要注重思想品德, 防止“重才轻德”倾向;注重真才实学, 防止“官本位”、“重头衔”的倾向;注重贡献导向, 防止“大锅饭、平均主义”倾向;注重科学合理, 防止“求全责备”倾向;注重创新潜能, 防止“目光短浅”倾向。
四、在创新管理模式、建设“学科特区”上下功夫
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杀开一条血路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用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奇迹、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借鉴汲取。事实上江苏已经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这样的探索还不是广泛深入的, 甚至也不都是成功的。这就需要在“学科特区”问题上认真做好“四件事”:
一是要形成共识。首先, 优势学科建设是一个战略部署, 事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 事关各有关高校的发展战略大局, 而不是少数几个立项建设、获得直接支持学科的事情, 其他学科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从优势学科建设中获益。其次, 在优势学科立项学科建立“学科特区”是一种策略选择, 不是政策公平问题。由于总的财力资源、大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现在还难以让所有学科都能享受立项学科在一些方面获得的特殊政策和支持, 其他学科要多理解, 不攀比。
二是要果断决策。对高校决策者来说, 一方面面对众多学科的各种诉求, 一方面面对优势学科的建设要求, 在少数立项学科建立“学科特区”的确是两难选择。决策是利弊比较和得失取舍的过程。相信相关高校的决策者有胆略、有智慧、有艺术,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比较取舍, 在两难选择中果断决策。让优势学科立项学科通过“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改革试验区”等方式获得更多支持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尤其要抓住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 对一些在面上暂时还不能实现的改革设想、创新思路, 首先在“学科特区”试, 在“学科特区”改, 使优势学科立项学科成为以改革促建设的示范。
三是要真“特”真“活”。“学科特区”的要义是创新学科管理模式, 一是要“特”, 二是要“活”。“特”, 就是区别于现在做的,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政策措施。“特”, 还应是全面的“特”, 全面体现在人、财、物、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在一个点上或是局部的“特”, 很难导致优势学科建设整体性的突破与提升。“活”, 不仅要有适合于所有立项学科的共同的特殊政策措施, 还要有因学科而异、适合于不同立项学科不同需求的特殊政策措施, 不同的立项学科需要有不同的“特”与“活”。
四是要不断完善。一方面, 对那些实践证明成功有效的“学科特区”的特殊政策措施, 要稳定, 不能变, 不能朝令夕改、因人而变。另一方面, 随着优势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 也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这种“变”, 需要越变越好, 应该越变越好。
五、在深化内外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上下功夫
优势学科的目标定位和市场经济的建设环境, 决定了优势学科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立项学科自身的力量, 搞“小循环”, 而必须“大循环”, 寻求与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 实行紧密型合作共建。在深化内外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上要加强“四个合作”:
一是各学科方向的合作。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立项学科, 或是一级学科, 或是一级学科群, 都下设有多个学科方向。方向的划分本是相对的, 方向本身也是动态的。各学科方向是统一指向于立项学科建设目标的一个整体, 相互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甚至本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 优势学科建设首先需要各学科方向之间始终保持密切合作与协调配合。优势学科建设不仅要防止团队成员之间的内耗, 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而且要防止学科方向之间的重复、冲突和内耗, 形成基于各学科方向密切合作的整体合力。
二是跨学科合作。实行跨学科交流合作,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建设一流学科与高水平学科的必由之路。优势学科建设要从学科实际出发, 根据需要大力推进跨一级学科或跨学科门类的交流合作, 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交流合作, 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填补空白点, 寻求新的生长点, 努力占领学科制高点, 培育学科优势, 彰显学科特色。
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科技、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 决定了优势学科建设的立项学科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与使用环节的充分对接, 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上、中、下游的有效衔接, 不断深化与本学科相关的行业领域、地方、企业的紧密型、制度性的战略合作, 在合作中求支持, 在贡献中求发展, 在共建中求双赢, 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和长效合作机制。需要指出的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不仅是工科类、应用类学科所需要的, 其发展思路、运行模式也是所有立项学科可借鉴实践的;不仅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所需要的, 也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需要做的。
四是国际合作。要实现立项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或高水平学科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确定一个或几个世界一流的同类学科作为合作伙伴, 在培养学科团队骨干和研究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同时,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本学科团队成员和研究生通过学术组织、刊物、会议、项目等多种途径, 积极活跃于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舞台, 与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大师、领军人才、代表性人物进行零距离接触和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信息, 获得他们对优势学科建设多种方式的支持。这样, 使立项学科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强化优势, 缩小差距, 在国际平台上高位发展, 高端运行, 不断提升。
六、在遵循学科规律、营造“创新环境”上下功夫
推进优势学科建设, 既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努力实现较高的贡献显示度, 又要防止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既要创新建设思路和管理运行模式, 又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按规律办事, 没有好的环境, 欲速则不达, 甚至会事与愿违, 付出较大的代价。
在遵循规律方面, 需要掌握“四个特点”:
一是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种具有综合效益价值取向的教育项目, 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和通常的科研项目。不能简单地用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的要求来指导、考核和评价, 而要分别考虑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不同的项目功能及特点要求。
二是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种基础性、源头性、周期比较长的项目, 各类学科有其自身的成长阶段、建设周期和发展规律。其建设效应有的可在较短时间内显现, 有的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成效。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指望都能在短期内产出重大成果、取得显著效益是不现实的。
三是不同类型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世界一流学科或高水平学科的成长发展有多种模式, 有的是循序渐进式的, 有的是厚积薄发式的, 有的是跨越跳跃式的。没有一个适合于各类学科的发展模式, 要鼓励和支持各立项学科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模式多样化、创造性地去建设发展。
四是全面评价学科建设的效益。学科建设项目效应有的是显性、直接、可测量的, 例如培养人才的数量、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也有很多是隐性、间接、不可测量的, 例如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的技术影响、社会效益、理论文化价值、精神影响等。所以, 对学科建设的效益不能只看显性、直接、可测量的效益, 还要看隐性的、间接的、不可测量的效益, 要综合地看人才效益、学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客观地看近期和远期的效益。
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需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及其同事大力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可歌可泣、世人惊叹的奇迹。人要有一点精神, 一个学科、一所大学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现在我们建设优势学科的物质条件虽然还不是很充裕, 但与搞“两弹一星”的条件相比已经非常优越。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大力提倡用“两弹一星”精神建设优势学科, 大力提倡用拼搏进取和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和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打造一流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
二是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历史证明:什么时候真正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什么时候就是学术繁荣的春天到来之时。要使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江苏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 优势学科建设成为创新型学科, 不真正贯彻“双百”方针, 没有真正的学术无禁区的氛围, 这一切都只能是空话。在学术研究中, 要坚持平等交流研讨, 鼓励不同意见争论, 防止学术权威说了算, 反对学术霸权行为。科学不承认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真理。当然,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贯彻“双百”方针是一致的。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 坚持课堂有纪律的原则应是坚定不移的。
三是坚持实行“两个注重”的成果导向。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发表的仅几页纸的论文, 是在无数次试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在几柜子论文草稿中凝炼出来的。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果导向是“两个注重”:一是注重成果质量, 二是注重成果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四个围绕”、“四个产出”, 即:围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前沿问题, 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围绕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需求, 产出能突破江苏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性、前沿性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的技术创新成果;围绕江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际问题, 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围绕先进文化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产出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上述要求表现出鲜明的“质量”和“创新”导向, 是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本质性要求。显然, 那些“粗制滥造”、“化整为零”、“有数量没有分量”、“抄抄贴贴, 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成果, 是不符合优势学科建设要求的, 也根本不需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所需要的成果是高质量的精品成果, 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是解决重大问题、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
【如何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推荐阅读:
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01-05
镇“五重”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12-08
和平路社区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2-22
街道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07-23
“五加强五提升”扎实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06-09
谯东镇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06-20
舟曲县委统战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08-01
高度重视扎实推进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