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精选10篇)
1.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 篇一
《绝笔》切入点抓得好、视角独特,生动刻画了革命烈士的群体形象。节目以珍贵的绝笔信件,反映了共产党员这个群体追求真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该片以深度还原、求真求实的纪实影像缅怀英烈、讲史明志,学史明理,用意深远。作品具有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凝炼、叙事生动感人、表现手法新颖的特点。全片以“绝笔”这个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关照大历史,大量细节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该片以典型生动的事例,通过打动心灵的历史真相、英雄故事,挖掘出许多埋入尘埃的历史细节,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蕴含着强大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小博大,视角幽微而立意高远,着墨不多却尽显精神,摒弃说教方式,高度尊重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视听感受;主创团队充分发挥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勇担社会责任,秉持艺术初心,在呈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在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
《绝笔》是一部震撼人心、感动人心的历史纪录片,该片聚焦英雄们的绝笔书信,从英雄们的人生片段切入,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斗争时代,以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在纪录片中,那些发黄的书信,那些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距今已经久远的文字,是那么真切地再现于观众的眼前。
在这些绝笔书信的字里行间,观众读到了英雄们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读到了英雄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面死亡、蔑视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道而行、坦坦荡荡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读到了英雄们的铁汉柔情,读到了他们对父母、对妻儿、对兄弟姐妹们无尽的爱。过去的历史细节,在发黄的书信中重新浮现。
牺牲的英雄们,在血字中、在墨迹中,重新站立起来。他们昂首挺胸,他们目光如炬,他们的目光,穿过了时间长河,注视着他们的后代,注视着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牺牲而换来的未来。于是,历史复活了,英雄们,从未死去。这样的效果,正是该片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所发挥的时代价值。
2.央视《绝笔》第二季的观后感 篇二
我对其中“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一级中的人物“叶挺”记忆尤为深刻。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抗日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忌惮共产党军力,发动皖南事变,将新四军大部分人被同胞杀死,军长叶挺被送入牢狱。这时的叶挺并不是共产党,但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
蒋介石想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一开始,叶挺被好吃好喝伺候着,每日有国民党的军官前来“问候”,也就是说客。叶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蒋介石想依次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他不仅承诺可以当官发大财,还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还可以重回战场英勇杀敌。叶挺仍不为所动,不忘初心。但当得知新四军的将士们被送入狱时,他却宁愿让自己死,也想释放将士们。将士们有一个这样的愿与他们同甘共苦、非常重视他们的将军,定会更英勇地打仗。这或许也是叶挺军团屡战屡胜的原因。
蒋介石逐渐失去了耐心。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并不惧怕死亡。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宴请叶挺。在《囚歌》和由叶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难看出叶挺已将生死至于度外。当他在共产党的努力下被营救出狱时,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国共内战即将爆发时,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却不幸坠机遇难。举国上下无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说:“叶挺尝遍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至于前却矢志不渝。”他英勇地牺牲了,但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高官厚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的高贵的精神,值得被“国家记忆”。
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说烈士的《绝笔》是用生命和热血书写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真理的千古绝唱,那么他们在《绝笔》中,也抒发了对父母的至尊至孝,对妻儿的至亲至爱,言辞切切,催人泪下,也是大爱真情的千古绝唱。
3.2022绝笔观后感及心得 篇三
今年的清明节细雨纷纷不歇不停,路上的行人心中充满伤感和愁闷。清明节这一天,妈妈带着我一起去植物园旁的烈士陵园扫墓。
我们拿着小白花,踏着沉重的步伐,心中充满了伤感和愁闷。到了纪念碑前,看着那一个个大花圈,我又回忆起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着一些烈士们都是曾经在厦门打仗的,因为他们背井离乡,有些人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知道他的故乡了,而有些人是已经没有家了,因此,人们就把这些烈士们同一安葬在了这里,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我迈着庄严的步伐,饶了烈士林园一圈。我看大人们胸前戴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面对一个个烈士墓、一个个花圈、一幅幅挽联,无比沉痛地向每一位烈士志哀。我站在烈士碑前低头默哀三分钟。这时,异常肃静的烈士陵园,只听见大家的哭泣声,这庄严的景象,让我又勾起了对烈士们崇高的敬仰,与深深的思念。
最后,我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把手上的白花插在了树叶之中,又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烈士陵园!
扫墓是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与祝福,清明节,一个纪念死去的亲人与烈士的日子。这时,应该捧上鲜花去祭拜那些死去的亲人与烈士们,为他们送去真挚的祝福与浓浓的怀念之情。
2022绝笔观后感及心得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古语很生动的描写了行人在清明时节的情感。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大家都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家探望亲人,共同去扫墓、祭拜祖先,在远方的人则去当地的烈士陵园纪念烈士。
经过一番颠簸,终于到了我日思夜想的珠海烈士陵园。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硕大的石碑,上面生动地雕刻了革命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这画面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那段残酷的战争岁月。无数革命前辈,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也有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前走,来祭扫的人还真不少。
我和父母一起进行了祭扫仪式。从朗读到宣誓,每一句真挚的话语都代表了我们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接着我们跟随人群来回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有些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真让人感动。我的耳畔传来阵阵低沉的音乐,每个人的脚步都很轻,生怕吵醒了已经“熟睡”的烈士们。我还为几位烈士献上了自己做的小白花,这小白花即使小,也不是很精致,但却表达了我对烈士浓浓的想念和深深的敬佩。
我还特别仔细看了他们生平的事迹与简介,我发觉:在烈士陵园里的不一定都是像董存瑞那样的革命烈士,也有一些是人们不熟悉,也不知道的人,即使他们可能只是一位普通士兵,但是他们也为祖国奉献了力量,也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尽了一份责任。
在即将走出大门的时候我还在心底对烈士们说了一句话:感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没有新中国。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爸爸走过来问我:“今天去参观,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可把我给难住了,“告诉你吧!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爸爸说。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描写吗?这不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诠释吗?
4.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四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5.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篇五
“中国是个大国”。欧洲这样说,美国这样说,我们自己也这样说。“中国已经崛起了”。欧洲这样说,美国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怎么说呢?总而言之,在神秘的东方,一颗曾经坠落但敢于拼搏的明珠正在升起,那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裂开嘴笑了。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中国人的命换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泪水和苦恨交织而成的……如果、如果,那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们裂开的嘴是该笑还是该哭呢?赵启正说: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吕凤鼎说: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孙振宇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这么多的良言,中国,你听到了吗?作为中国人,我的中国,我的家兴旺发达,我的家繁荣昌盛,我当然自豪,我当然骄傲。但当中国的崛起充斥着谩骂,当中国的崛起被一些激愤所遮掩,我怎么还能忍得住?我爱中国,可我的爱并不无知,我想要的中国,我心目中美好 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遥望彼岸,我的中国。"人命关天“的时代还是湮没在回忆中了吗?“大国崛起”,“人命关天”,一念之间!
6.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 篇六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噢,妈妈,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展示乡愁的作品好不好,有三个标准。
第一就是能否唤起读者对故乡景色的回忆,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家乡的景色中印有自己的足迹和身影,它是照刻在心灵的底片,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想起来就浮现眼前,历历在目。何况《记住乡愁》声情并茂,观看之中,这种感觉十分突出。
第二就是能否拨动读者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琴弦,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故乡亲人之思,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街坊邻居,家长里短;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亲情,在心灵中流过,在时光里飞扬!看《记住乡愁》,眼前就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第三就是能否引发对故乡文化的思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故乡在《诗经》里出现过,在李白的诗歌里出现过,在鲁迅的小说里出现过,在今天的流行歌曲里出现过。你听:“啊,我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是一种引发,启迪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土进行思考。这就是诗歌的感发力量,即所谓艺术张力。《记住乡愁》就具备这样的艺术魅力!
所谓养育,就是指故乡对一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这种影响是针对那些走出故乡的人说的。为什么一提起乡愁人们就心潮难平?因为故乡的亲人给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故乡的风土塑造了自己的灵魂。一个游子走出故里,奋斗他乡,会时刻感到故乡亲人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一个游子漂泊多年,可能会有飘荡无根的感觉,可能会感到疲惫,但一想到故乡,一想到亲人,就踏实多了,就有力量了。
当游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创造了业绩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故乡的亲人,感谢故乡的山水;他恨不能立刻回到故乡,向亲人汇报,向故乡的明月诉说,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可以说,没有了故乡的期盼与激励,人生的动力就失掉大半。你知道《故乡的云》这首歌吧,你听——“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故乡,它不仅仅是你生命诞生之地,还是你人生事业的加油站,更是你灵魂的归宿!
7.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篇七
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1
人类文明的大观园万紫千红,多样文明争奇斗艳。人们往往依据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而区分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群体。其实,在这无数个“不同”的群体背后,人类却有一颗“大同”的心。这个“大同”就是心灵深处的人间大爱。为了这样的大爱而担当,这样的担当给人温暖、令人赞美。反之,背离大爱的担当,只能让富于正义感的人们感受到阵阵寒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担当,是爱中国人民的担当,也是爱世界人民的担当,给普天之下、四海之内的人们传递着疫情逆流中的温情暖流。
有了人间大爱,就有了最为博大的胸襟和最硬核的担当。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尽锐出战,奏响了人间大爱与中国担当的壮丽交响曲。因为有人间大爱,中国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发布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有关情况,快速识别病毒并分享基因序列,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减少疫情的国际蔓延。因为有人间大爱,中国在某些国家对华“断航”的情况下,紧急协调争取通过恢复航班或派出包机等方式协助滞留人员回国,尽一切努力把海外“游子”接回家,同时对在中国特别是疫情比较严重地区旅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国公民,及时掌握其动态,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帮助其应对疫情或积极协助办理出入境手续。因为有人间大爱,我们对来自海外的“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的呐喊所感奋,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为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共同担当所感激,为国际正义力量展现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温情所感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民族是这样,全人类必然也是这样。对于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无论他们的国籍和肤色是什么,人类终究会铭记和欢迎他们。中国将永远记得那些在疫情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伸出的一双双援手,中国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最大牺牲和努力,也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因为,我们的心中,都跳动着同样的人间大爱;我们的肩上,都扛着为全人类创造幸福的重任。
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2
有那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冲在肺炎防疫的最前端,地诠释了“为天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应该担负起的光荣使命。作为党员干部,唯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同心战疫》让我看到了,逆行者们以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始终帮助广大人民闯过激流险滩——舍小家顾大家,抗灾一线,致敬“最美逆行者”!1月25日00:01,东航MU5000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01:26安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这是一趟特殊的航班,机上是上海52家医院的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和4名随行记者。大年三十这一晚,他们告别亲人,紧急集结,乘飞机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他们为大家舍小家,不管前路有多么艰险,随时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投入到紧张的防控疫情战斗之中,以仁心仁术,扶危渡厄,与武汉人民共度时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向所有出征队员致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关键时候能够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树立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
《同心战疫》让我看到了,逆行者们以人间大爱和忠诚担当,始终把人民安康当成毕生的追求——践初心担使命,不负韶华,致敬“最美逆行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向全院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应急志愿服务队,随时准备出征武汉参加救援。不到1小时内,2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最终筛选出17名医护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并成立临时党支部。这群志愿成为“逆行者”的白衣战士一定能够不负韶华和使命,为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瞄准初心这个“靶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同心战疫》让我看到了,逆行者们以温柔初心和无畏坚守,始终行走在健康的征途砥砺前行——深一线勇往前,实心干事,致敬“最美逆行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忘初心,团结一心,肩负起守护从化乃至广州北部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使命,广泛动员,深入培训,周密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党委书记、院长节日期间全程待命,分管领导坚守一线指挥,全体医护人员主动取消休假,按照工作要求,积极行动,毫无怨言。预检分诊是甄别与分流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最前线,一声号召,12名党员护士及入党积极分子迅速强化预检分诊及消毒隔离培训,全力奔赴到这一场疫情防控的硬仗中。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坚守岗位,坚决服从工作调配;纵然疫情肆虐,让我们以必胜的决心,昂扬的斗志同病魔宣战!勇战疫情,护佑百姓,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致敬“最美逆行者”,您们永远是最可敬的人,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是你们向用生命捍卫疫情安全,是世界上最美的逆行者。不论火海还是灾区,哪有危险,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逃生的人流中,你们的背影,永远是最奋不顾身的逆行!关键时刻,“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不顾自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前,扑向灾区,用生命与病情搏斗,赢得一分一秒的时间。
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3
观看《同心战疫》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继2003年抗击非典后再次出征,深入疫情前线。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无数医务人员不畏生死、不计报酬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成为2020年新春的集结号。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执行党委政府的各项措施。作为学生干部,做好学校和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络员,时刻关注班级同学的假期动态,做好班内疫情防控宣传。
观看《同心战疫》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信任的力量。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恐慌也不能轻视,应该相信党,相信政府。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及疫情的认知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我们一定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观看《同心战疫》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初心和使命。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共产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的要求切实做好工作,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观看《同心战疫》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表率和风险。面对疫情的艰难险阻,党员干部必须作表率、打头阵,充分发扬“跟我上”的精神,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愿每一位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平安健康。愿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愿每一个人都能做好防护,健健康康。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越是在紧急关头,党员干部越要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只有党员干部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才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4
愿春暖花开之时,我们能共同见证樱花的盛开。
——题记
《同心战疫》用科学的态度和平实的语言,客观讲述中国有力有效防控疫情“魔鬼”的真相和事实,留下那些最真实、最生动、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故事。
面对这场疫战,年轻的医护人员用他们并不厚实的肩膀挡在前方,用口罩磨破的鼻梁顶住了生死一线的疯狂。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领衔200多名专家迎战疫情,给大家传授相关知识,这无疑是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两天看新闻,发现很多人,很多组织都在给武汉捐赠食物、口罩、防护服等重要的物资。捐赠物资上都写着“湖北人加油,祝早日战胜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病毒,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温暖的祝福语。
每一个逆行者,都是中国的英雄,不论是含着眼泪剃光头的女医护人员,还是不留姓名捐赠物资的亲爱的陌生人,也有瞒着家人偷偷支援武汉的不归人,所有的平凡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中国才有今天。向你们致敬的同时,也希望你们保重,尽管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也不要累垮自己的身体,听到医护人员太累死亡的消息比确诊人数的增加更让我们痛心,你们从来不是孤身在战斗,中华儿女的心永远寄于你们,所以请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救治别人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你们的家人还在等着你们回去。
“Stay withyou,等待着日出,不想说多累多辛苦,总有人会知足。”这是林俊杰和孙燕姿用歌声表达了爱,希望奋战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医护人员能听到这份特殊的音乐的鼓舞。
武汉,别怕。全中国都在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武汉,一起吃一碗正宗的热乎乎的热干面。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温暖延续。
央视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5
有人,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拉响警报;有人,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与死神争分夺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唤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
在这座同心战疫,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正直和同情,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鼎力相助武汉,人员、资源纷至沓来。作为同心战疫、决胜之地,在党中央发出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号召后,武汉市各级党组织及时传达部署,广大党员积极响应,自愿踊跃捐款,支持疫情防控。
光谷转盘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风情街熙熙攘攘、霓虹闪耀,单位跟往年一样挂起了火红的灯笼,当武汉人民正兴高采烈忙着采购年货的时候,收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把武汉人民从喜悦拉到了恐慌之中,繁华的武汉突然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顿时变得沉寂起来。随着一道道防控指令的颁布,武汉人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全国人民的安危,许许多多的武汉人民选择留在武汉,居家隔离。
物理隔离了,关爱却没有隔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武汉人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许许多多的“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人民解放军乘机迅速向武汉汇集;看到了山东农民慷慨解囊,捐献赠数百吨的新鲜蔬菜;看到了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奔赴武汉,不分昼夜,积极救治;看到了各地企业积极捐赠防护物资。中国船舶集团人也在这场战斗中,全力奋战。集团所属武船集团派出援建突击队,奔赴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参与施工;719所主动提供酒店给医务人员免费住宿;单位领导、条件保障处、保卫处、所办公室等部门带领单位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因为有他们,让原本恐慌的人民感受到了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就像无论严冬多寒冷,春天一定会如期而来,美丽的武汉一定会重现往日的繁华,我们依旧能看见武汉大学的樱花盛开,听见东湖绿道漫步人的欢声笑语,看见单位电子楼通宵达旦奋斗人的身影。武汉,我爱的城市!
8.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 篇八
张忠尉说:“张太雷是我们党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所以这次我们就选择了张太雷作为一个拍摄对象。”
“我觉得这是国家对革命先烈的重视和尊崇,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张太雷的后人,我感到很欣慰。”冯海龙说道。
1910月,张太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8位党员之一。19中共一大召开前,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远赴苏俄,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7年12月12号下午,作为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在起义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张太雷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他也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摄制组将沿着张太雷的革命轨迹,分别在天津、上海、常州、广州、武汉等地取景,深度挖掘展示张太雷从知识青年投身革命志士的国家情怀,感受巨雷的震撼。纪录片将在烈士纪念日播出。
9.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 篇九
正如战士奋斗的阵地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一样,英雄也不单是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拼搏中才能产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是这样解释的:“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由此看来,任何时代都可以诞生英雄,每个人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
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却空虚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者有之,盲目追星、三观模糊者有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有之,因此,记住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握英雄精神的正确内涵,扎扎实实向英雄学习,就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纯洁,精神更充实,前进的动力更足,步伐更坚定。
习总书记将英雄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7月,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叙说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这也是在延续岳母刺字中所包含的几千年来的中华儿女的血性。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做到把祖国装在心中,“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其次,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思想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共产党人夏明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发出的铮铮忠言。他在狱中给他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可见,夏明翰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的大英雄,更是一位意志坚定、党性纯洁的伟大的革命者。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传承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再次,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共和国建立不久,聂荣臻元帅领命,带领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众多科技专家,抱着“黄沙百战披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坚定决心,来到终年阴风怒号、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头,在一穷二白、孤立无援的条件下,硬是制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第四,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英雄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正是靠着铁的精神跨越了“雪山”“草地”,征服了“娄山关”“腊子口”,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0.央视纪录片《走向海洋》观后感 篇十
这部片子,从某种角度来看,无疑是一部通史,不过应该是专门史意义上的通史,即一部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史。
全片共八集。第一集名曰“海陆钩沉”,讲述的先秦秦汉时期。看完第一集,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这个学历史的,当年的书算是白念了,很多事当年竟然都没学明白,汗颜。片中提到的商代与海洋的紧密联系是我直到现在才意识到的。是啊,一个擅长航海与经商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海洋意识?对于秦始皇登琅琊而东望,片中亦给出了新的假设。单单第一集,我已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不仅会让我学到些东西,而且会学到很多东西的纪录片。
接下来的第二集“海上明月”、第三集“潮起潮落”、让我看得如痴如醉。我无法想象,南宋时中国海上贸易的所得竟占到国家收入的20%、元代时罗马壁画上的基督圣袍竟完全采用了蒙古人的习惯、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竟胜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第四集“仓皇海防”,主要讲述了清末的事,该集以丁汝昌的自杀殉国结束。如果说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看到此处,我已经无力叹息了。正如片中所言,历史没有假如,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第五集“云帆初扬”,讲述了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让我难以置信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收入只有22个亿的情况下,竟拿出3个多亿来建海军。第六集“长风大浪”,讲述了中苏交恶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直至核潜艇研制成功等事件。桩桩件件,让人倍感振奋。第七集“走向大海”,讲述了为研制洲际导弹而开展的海洋科考、我国海上石油最初的勘探开发、南极的开发等事。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人民海军在世界各地的访问,让人由衷地自豪。第八集“经略海洋”,讲述了近十年发生的一些事。看到此处,我才明白了报上不断出现的“蛟龙号”下海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断触动人内心的纪录片,片中有太多让人感慨的情节。康熙为郑成功提的挽联“……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让人唏嘘。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国海军和日本在江阴进行的血战,其惨烈让我不忍。而1974年,蒋介石默许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以解救南越对西沙造成的危机,则是整部片子中让人最感温暖的情节。
老实说,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尤其是看最后的几集,总有种这些年算是白活了的感觉。作为一个在青岛生活了十多年,身边不乏转业海军、海监家属以及类似海洋研究所这类机构的家属的人,我的海洋意识竟如此淡薄,很多知识对于我,都几乎是空白的。虽然,我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只是个体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尤其是通过与身边的人沟通后),让我不得不难过地发现,好像发生在我身上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昨天同老妈通话。老妈对钓鱼岛和航母等事的关心,让我忍不住将从《走向海洋》中刚刚学到的东西“卖弄”了一番。电话那头不断传来的.惊讶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妈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放下电话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高兴起来。因为我知道,老妈的“无知”不是她的“错”,而是我们宣传教育的失策。《走向海洋》片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即日本人从小学时就接受着这样的国情教育:“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
【2022央视纪录片绝笔观后感】推荐阅读:
央视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09-04
央视2022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0-26
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11-20
央视315晚会视频观后感08-23
央视中秋晚会观后感感悟作文08-27
2020央视315晚会观后感作文09-16
2020央视315晚会观后感心得10-19
央视3·15晚会观后个人感悟08-19
关于央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心得07-23
央视开学第一课回放观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