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业媒体发展(10篇)
1.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一
报业集团新组织模式探析:全媒体模式成热点
报业集团新组织模式探析:全媒体模式成热点 http:// 2011年04月18日10:11 《传媒》杂志
高效的组织结构是传媒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工具,是媒体获取和维系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美国学者钱德勒提出“结构跟随战略”理论,认为当企业采取不同发展战略时,为了保证战略的成功,企业必须变革它的组织形式来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
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诞生以来,我国已经组建了49家报业集团,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推动,近年来报业集团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始了向综合型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型,报业集团的发展再次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关口。各地报业集团除了少数是由“报社+报社”合并而成的以外,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辅以市场手段,以党报为龙头加上若干子报、期刊以及各类多种经营公司的模式结合而成的报业联合体,这种组织方式对治理报业散滥差、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强对新闻宣传的控制与管理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市场环境特别是报业发展战略的变化,这种“主报+子报”的组织形式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比如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集而不团”,资源整合不够,没有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不利于报业的“四跨”发展。因此,创新组织结构对于报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保障其高效运作并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报业集团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探索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形式。当前,报业集团整体及其所属媒体的转企改制取得重要突破,许多集团都把党报从集团分离,使之以事业部的形态与集团下属子公司等并列,实现了从报办集团到集团办报的转变;同时成立集团公司,比如事业性质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组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企业化运作,设立董事会及经理班子。还有天津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新晚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的成立,这些都为报业集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报业集团不是报纸等许多媒体的“混搭”,从分散经营到形成合力是组织变革的必然要求。比如南方报业正在实施从“多品牌战略”到“媒体聚合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强化集团的战略管理和调控能力,以形成协同效应与核心竞争力。总体而言,报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创新还在探索之中,新一轮的组织变革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主报支撑型报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创新
主报支撑型报业集团就是党报不仅是集团的旗舰和龙头,而且是集团的经济支柱,各子报刊的发展相对较弱,需要党报的带动与扶持。党报在集团的资源整合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即以党报为中心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如整合新闻采编队伍,形成统一的新闻公共稿库,推进报网融合以形成宣传合力等。这种类型的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的创新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整个报业集团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主报(党报)为核心整合配置各个媒体资源推动产业化经营,整体上形成以内容经营和产业经营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实施集团战略管控模式。具体做法是打破各个报刊的界限,从集团层面整合采编资源和经营资源。整合强调集团的主体地位,强调主报的主导作用,强调主业的规模意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各子报的自主经营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多元化经营。比如天津日报传媒集团以《天津日报》的两分开为基础整合资源,提高媒体管控效率。从集团层面将《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3家报纸体育部和球迷报的宣传资源及采编队伍整合为集团体育新闻中心,将4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整合成集团的视觉新闻中心,成立津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体育新闻中心的经营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体育、视觉两个新闻中心的组建从结构上打破了原有以报纸为单位的条块结构,结束了各报体育、摄影报道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以内容经营和产业经营为主体的“扁平事业部”模式。集团整体转企改制,成立天津日报集团传媒有限公司,整合经营资源,将所属非时政类报刊的所有权、经营权及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业务和资产剥离出来,整建制地进入企业集团。
二是以各媒体包括党报的相对独立性为前提,从决策、管理、运营三个层面完善集团组织架构,实现从“主报+子报”的行政管理向战略引导下的集团化管理的转变。比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提出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按照“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基数承包,超额分成”的基本原则实行两级管理。集团决策层包括集团党委和公司董事会,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集团成立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集团党委会与集团公司董事会合一,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四大主体地位——领导决策主体、人事管理主体、资产管理主体和投资发展主体。集团在决策管理职能中更加强调战略规划、经营策划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营层包括宁波日报在内共22个独立核算单位,集团赋予各单位相应的自主权,包括经营权、用人权、经费使用权、分配权。
子报支撑型报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创新
子报支撑型报业集团占多数,具体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产权(资本)或品牌为纽带,以核心子报为中心建立多层报系子集团作为二级企业法人,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以报系(子集团)为骨干、主报单列的组织架构,主要适合于子报力量较强、业务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报业集团,有利于报业集团突破媒体形态、业务范围、经营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实现向综合型传媒集团的转型;其缺点是各个报系分散经营,协同发展的难度较大,不利于形成集团整体合力与核心竞争力。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突破原有的以单个报纸为单位的组织架构,通过若干媒体形成的二级集团来整合经营,在“一媒体一公司”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以品牌媒体为龙头的子集团。2009年初成立由《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钱江视屏新闻网组成的都市报方阵——钱江报系,这是打造党报、都市报、专业报、县市报、财经、时尚生活等6大报系子集团的开始。这种子报系架构既符合做大做强《钱江晚报》的战略目标,又有利于通过受众市场细分,确立各媒体错位发展的清晰定位,变同质化的内部竞争为协同作战。最早建立报系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报系实行公司化改制,南方周末报系已经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实现了以一个报系控股公司依靠资本纽带管理下属媒体的管理模式。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则以品牌为纽带打造一批二级子集团,比如以旗下《生活报》为核心联合省内8个城市的地市报作为生活报的地方版,成立生活报传媒集团,又以旗下《农村报》为核心成立黑龙江农村传媒集团。
二是以产权为纽带建立母子报刊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把核心子报建设成为集团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宣传上加强舆论导向把关,经营上完全按照产权制度规范管理,这种治理结构可以使报业集团作为母公司(控股公司)按市场机制配置子报资源,不但实现了都市类媒体“事转企”,也为子公司进一步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拓展和融资并发展为报系子集团打下了基础。比如大众报业集团成立半岛传媒有限公司作为大众报业的独资公司,把半岛都市报社的资产全部装入该公司,半岛都市报社经营广告、发行等业务的专业公司,作为半岛传媒的子公司;又引进战略投资者,成立了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报业集团按照控股股东的法律规定来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还将一些较弱的子报划归半岛传媒。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双方以产权为纽带,共同出资组建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和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分别经营《沂蒙晚报》和《鲁南商报》。
以资本平台为依托推动组织结构的重塑
资本市场在报业集团加速其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布局,建立综合型传媒集团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融资平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资源整合步伐,实现转型升级是许多报业集团的优先选择,这种发展模式通过资本运作构建产业链,能够打破各种资源分割,形成以资本为纽带、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传媒集团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模式主要适合于那些已经拥有资本平台的传媒集团,有利于促进报业集团经营业务尽快实现向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但它的局限性主要是:按照目前政策,报业无法整体上市,不利于媒体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等问题。
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它是由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电集团合并而成。上市公司博瑞传播以及母公司博瑞投资控股集团成为成都传媒集团的投资平台、融资平台和经营管理平台。集团依托融资平台,进行改制创新,以《成都商报》为核心,充分整合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打破内部媒介间的屏障,将集团旗下报纸、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期刊、网站等媒体连动运作,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完整,形态比较优化,载体丰富运转有效的媒体集群。具体做法是:集团各组成单位彻底地企业化改制,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集团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把报业、广电、网络等各媒体可以分开的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全部进行剥离装入博瑞投资控股集团。日报、商报、晚报大部分的广告,还有所有发行、印务,集团所有媒体的后勤、物业等也全部改造成公司,成为市场主体。这些资源全部交给博瑞投资运营。博瑞投资迅速获得传统媒体很多经营资源,迅速做大,其中一部分优质资源整合到上市公司。此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资产注入粤传媒,实现了集团与控股上市公司关系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全资产上市。
以报业流程再造推动全媒体组织结构的变革
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各类传媒的界限,为报业整合新媒体向综合性传媒集团转型提供了契机,从集团层面推动组织结构的变革以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势在必行。借助新媒体再造报业流程,探索报业集团全媒体式组织结构是报业集团必然的选择,这从许多报业集团更名为“传媒集团”可见一斑。
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通过成立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打通集团内部各个报纸等媒体之间的界限,再造采编流程,以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写,多次传播,不断增值”的需求。并对集团及其媒体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即全媒体中心与各系列报(实为编辑部)并列,中心记者以多媒体方式采集新闻,并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多媒体视屏实现多级发布。
目前不少报业集团都建立了多媒体的数字化平台,目的就是通过平台实现新闻资源在不同媒介间的共享与整合。比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建设集新闻内容采编分发、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还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南方报业新媒体有限公司,以整体之力加快新媒体建设步伐,全力向全媒体集团转型,初步形成了覆盖报刊、网络、手机报、广电、户外传播全媒体发展的战略布局。
报纸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对报纸传媒功能的替代效应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为了适应电子媒体的竞争,报纸的改革内容上从“新闻纸”向“观点纸”、“服务纸”转变,形态上除了发行印刷报纸外还出版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尤其是iPad等移动阅读终端以版面的形式呈现报纸,使报纸的采编流程包括排版模式乃至经营模式得以保存和延续,报业凭借全媒体形态将继续发挥大众传播的功能与作用。
报纸的本质并不是“纸”,网络时代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价值和功能没有改变,但已不再局限于纸质报纸,还包括数字化报纸等不同的形态。报业的前途已经不限于印刷报纸,报业需要重新定位为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的专业大众传播机构。具有专业品牌优势。其服务对象是用户(包括读者、观众、听众等)和广告主,所以纸质报纸的出版与经营只是未来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仍然有效,但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报业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建立基于消费者与广告主并重的、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新的盈利模式,借以占领产业链的制高点,这是必然的趋势。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钱晓文)
2.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二
在建设“中国梦”伟大复兴的今天,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十分必要, 而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 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传播体系的必经之路。作为传统报业, 融合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融合是信息化大时代赋予报业在内的所有媒体的新使命。目前我国报业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 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模式:
(1) 媒体结合。当下我国多数报业融合还处在简单的媒体结合状态, 通过电子报、新闻网、客户端等形式重现纸媒的内容, 好一点的报业开始在产业运作和传播方式上结合新媒体的优秀成果, 如在市场营销、读者互动、客户交流方面结合新媒体创新服务。
(2) 产品融合。我国的报业还处在简单的产品融合阶段并未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当前, 报业一方面要在主业下滑的巨大压力下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却还未能从新媒体产业发展中较快获益, 新媒体产业在报业经济中普遍占比较小且提升速度慢, 陷入主业不稳、新媒体不兴的尴尬局面。[1]
(3) 单媒体运作。报业媒体通常以自己的办报资源和单一媒体为单位进行运作, 在各自为政的运作模式下信息交流不畅通、重复报道、内讧竞争等现象明显。并由于自身理念、技术和人才的短缺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力、传播力不强, 使得自身和网站新闻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成为转载内容报道的媒介。
二、报业媒体融合发展的思维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高速爆炸, 在线化、数字化、读者需求小众化等特征明显,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要想适应时代发展, 提高自己的传播力、影响力需要具备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
(1) 用户思维。用户思维要求服务提供商必须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以用户为中心, 报纸的用户是广大报名, 如何满足广大报名的阅读需求, 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服务满意度才是报业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 报业要以读者为中心, 在提供新闻外, 深刻理解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和增值服务, 走一条“新闻+服务”的道路。例如, 2013年11月上线的“辽沈晚报惠生活”云服务平台是辽宁地区的一个典型。目前已着手建设产品溯源系统、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平台入驻筛选系统、生产基地诚信档案系统、冷链运输体系、终端查询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实体店等, 并以线下的辽沈晚报红马甲发行站为依托, 涵衣、食、住、行、医、购、娱、游等各个领域, 消费者只要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就能享受现代服务业的快捷和便利。传统报刊也在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中, 积极探索其新的盈利模式。
用户思维还要求和读者进行互动。传统办报模式是, 报纸由新闻从业者独立采编完成之后读者被动地接受。然而在全媒体时代, 读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搜寻、咨询、浏览、反馈、对话和交谈”, 报业必须做好与读者互动的工作才能贴近读者, 进而赢得市场。例如, 人民网APP中, 读者可以随时发表文后评论, 并通过“问民生”栏目联系办理部门网上互动解答读者的问题。反过来, 人民网可以通过与读者互动分析获取读者信息, 多出满足读者需求的栏目和文章。
(2) 互联网思维。现今, 多数报业纸媒思想根深蒂固, 缺乏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仍固守传统的办报方针与方法, 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的大马车, 惹人鄙夷, 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因此, 要想使报业不断发展, 在实现报业媒体融合之前必须要使报业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市场, 强调用户意识、传播意识和反馈意识, 注重用户体验, 始终以促进平等交流和互动传播、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己任。互联网思维重要的指标就是开放合作。[2]如今, 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积极谋求与媒体的合作。报业要抓住机会, 敞开胸襟, 利用自身优势在独立做数字出版的同时充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一起开创数字出版的美好明天。例如, 《华西都市报》与阿里巴巴合作, 扎根本地, 希望共同打造中国西南部的电商大基地。
(3)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主要指大世界、大眼光, 用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报纸的跨界思维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和产业内容的跨界。因此, 报纸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 加快媒体融合, 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同时满足读者的阅读新需求与新习惯。还要积极寻求经营融合、产业融合。例如, 2009年青岛晚报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与有关银行合作, 共同开启国内第一家传媒银行, 成为“媒体+金融”跨界思维的成功案例。在该案例下媒体提供银行广告业务和品牌形象的宣传, 银行则提供相应资金服务, 实现了双赢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形象, 增加了广告收入, 探索了盈利模式。
以上只介绍了三种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 实现媒体融合还需具备大数据思维、全媒体出版的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等多种思维。报业人员要充分掌握各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 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纸媒单一思维模式, 才能使报业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不被淘汰。
三、结语
推动报业和新媒体的融合既是报业自身生产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前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报业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准确的思维, 将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等思维模式贯穿媒体融合过程的始终, 并做好报道融合、经营融合和产业融合的相应工作, 在做好舆论宣传和导向的同时从读者利益出发, 敞开胸怀、积极容身互联网全媒体的大家庭中, 取长补短, 利用全媒体的优势, 生产适应时代要求和读者喜爱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 才能巩固壮大自身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职能, 提高自身的网络空间话语权, 达到报业融合发展的理想境界——在“纸媒不老”的同时壮大发展新媒体, 形成强大的媒体集团, 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晓宁.报业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方向的思考[J].品牌, 2014 (9下) :38.
3.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三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报业发展;规模经济;发展建议
一、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减退,全国经济呈现转暖趋势,然而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讲影响仍在继续,经济危机的滞后性影响却加速暴露了行业本身固有的经营方式上的弊端,导致我国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监测数据,2012年所有报纸平均每城市单摊平均销量为119.99份/摊,比2011年下降了3.09%。2013年上半年继续下滑,总零售量环比下降8.87%。2012年,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主要报纸广告收入都有超过15%的下滑,广东地区主要报纸下降幅度达到30%。2013年全国报刊广告刊登额同比下滑2.54%,下滑幅度有所收紧。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和传播手段已经开始抢占受众市场。如果说我国报业在错失了互联网兴起时的第一次转型发展机会之后,以隔岸观火的态度还可以勉强维持业绩的话,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只给了他们两种选择:要么消失在历史舞台,要么积极采取新的营销手段,寻求跨平台合作。
二、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
整体上讲,金融危机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和居民人均收入影响报业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互联网和新媒体集团的兴起已经使得传统报业走入衰退期,只是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边缘。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报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显露出来,并加以放大。
(一)关于金融危机如何影响报业
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不是导致报纸零售量下滑的唯一因素,但是由于报纸自身具有需求弹性大的特点,在人均支出减少的情况下该特点得以显现并对报业的收益率造成严重影响。
虽然整体上广告主广告投放量增加,但是目标媒体以性价比更高的互联网为主,配合电视、杂志等媒体进行组合,报纸的广告增长率则连续两年為负值,使得报纸与其他媒体经营状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广告主的选择可以看出,传统报业已经处于衰退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和其他媒体相比,报业的竞争能力和对广告主的价值都呈现出衰落趋势,
金融危机放大了报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需求弹性大),同时也使报业竞争能力下滑的事实显露无疑。
(二)从金融危机视角看报业弊端
从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竞争能力下滑是报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所在,也是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重创的根本原因。结合目前我国报业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作者总结出导致报业竞争能力下滑的四点原因:第一,经营模式和利润来源单一。传统媒体对广告的依赖过大,而对内容产品的社会服务价值重视不够,这容易导致受众流失,增加了用户群体的不稳定性。再者报业的信息传播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纸质报纸依然是报业的主营业务,报纸的网络版制作水平不高,难以与主流门户网站抗衡。
第二,危机时期报纸的信息发布模式满足不了受众对消息更新速度的需求。日报是报刊中更新周期最短的一类报纸,但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24小时的更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主流消费者的需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读者的流失引发了报业一系列问题:读者群体老龄化、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第三,版面限制满足不了特殊时期读者对大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非专业性报纸而言,为了照顾到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内容往往覆盖面较广而深度不够,而报纸呈现的信息又相对固定,延伸性较差,往往需要互联网内容作为补充。第四,上市公司受股市影响严重。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管理普遍较为粗放,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较高,导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降低。
三、对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结合我国报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弊端以及目前已经采取的相应改革尝试措施,作者对报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发行工作外包,增加利润来源:要改变目前报业“点对面”的经营方式和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利润结构。要增加报纸销售途径,形成网络发行。针对我国的国情,可以由政府组织建立相应的报刊投递公司,专门负责报刊的零售分销工作、订阅推销工作、客户服务工作等等,这样可以减轻报业集团的发行任务,集中精力办好报纸质量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经营,形成良性循环。由专门的投递公司负责发行,报纸的发行量有了保障,投递公司等中间环节也有一定的利润贡献,广告收入占报业总收入的比例就会有一定下降,提高了报业的独立性,增加了抗经济危机等风险能力。
(2)媒介融合,新媒体属性增强:报业改革过程中必然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主要围绕改变传统报纸传播语境,迎合年轻受众接触信息的习惯为目标。具体办法可以包括与腾讯微信合作,每天进行头条推送;改变目标群体为年轻读者的报纸的排版样式,更符合快速阅读习惯;建立权威性高、消息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品牌网站,配合一系列的网络宣传,吸引更多青年人及中年人的注意。报业的媒介融合需要跳出自身行业固有的产品范围,以更广阔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成功经验。
(3)社区报纸发展起步:互联网及新媒体领域发展至今已经高度市场化,报业如果想分一杯羹就必须了解和遵循其规律,尤其是试图独立构建自己的平台、渠道、终端系统时,一方面可以加大财力,在内容质量上做出亮点,报业的品牌网站完全可以在深度报道和信息权威性上吸引足够多的浏览量;另一方面,发挥报纸的区域特性。报纸的区域性也许是导致自身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得不说区域性是除报纸外其他媒体不容易具有的,因此发展社区报纸是寻求差异化竞争最好的发力点。与新媒体融合仅仅是传统报业转型的第一步,跨媒体融合尚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如何能做到切实有效地发展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报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寻求互补型并购,提高行业集约程度,发展规模经济的同时,传媒业要加快调整行业结构,将产品销售工作外包给投递公司,形成与市场关联的产业链,同时可以增加利润来源。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做出高质量的品牌网站,吸引高端消费者,另一方面打开移动客户端市场,营造“碎片化”传播的新语境迎合年轻消费者。总体来说我国报业需要尽快摸索出一套先进有效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广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取向[J].新闻界,2013,(19)
4.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篇四
中国报纸中数既少,普及率也低,尤其是日报普及率,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国外学者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所提供的七十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以日报千人占有量为指标,将世界142个国家的报业水准划分为“高”、“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和“低”四个等级,其基准数分贝为390份,50―390份,1―50份,和1份以下。又据《中国新闻年鉴》,在1987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为49份,为中国报业历史的最高峰,也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准。但是从1988年起,中国报业开始了滑坡。至1990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降为35份,又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相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大众传播事业的最低限度目标:每百人拥有日报10份,中国报业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如果说,报纸的种数、普及率主要是从数量上反映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那么报纸版面篇幅的大小,则是衡量报业质量的主要标准。应该说,在篇幅扩张方面,中国报界在近年来做得比较出色。十年前,中国报界都是清一色的四大版,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扩版潮开始席卷中国。现在,虽然大多数地市报、晚报、专业报,仍是每期四版,但是各省级党报基本上都是日出八版,在南方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有的报纸如《广州日报》等,竟日出十二版乃至十六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报纸的篇幅还是很小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主要报纸就是日出八版,如今美国的一般大报,平日出版100版左右,星期日出200版左右。日本报纸实行早晚刊配套制,一般日出也在36版左右,与英国主要报纸的篇幅大体相当。南美巴西的《圣保罗州报》在八十年代平日维持28―48个版面。法国、德国、意大利报纸的篇幅比较小,但每期亦在24版左右。中外报纸在版面篇幅上的这种差距,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在报社的经营规模上,中国报纸与外国的差距更大。尽管近年来中国报纸价格一涨再涨,广告价格也扶摇直上,但是报纸的经营规模和收入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如《新民晚报》,期发行170万份,年广告收入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可比起日本的《读卖新闻》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后者仅发行收入,一念旧达30亿美元,如加上广告收入,年营业额在60―70亿美元之间。至于报社的多种经营,也是五所布匹,广泛涉及新闻行业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医疗、体育、娱乐等领域。在中国报人眼里,这种经营规模是难以置信的。
至于技术手段,中国报界近年进行很大,现已基本由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电子激光照排时代。为解决异地印刷问题,许多大报已掌握了利用通讯卫星整版传输的关键技术;有些报纸的印刷质量已与发达国家报纸不相上下。但是在记者的装备上,还有不少差距。在欧蒙诸国以及日本,许多报社拥有自己的飞机、卫星转播车,而且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自己支配的小汽车。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报社、记者嫩及时应变,投入采访。这是中国报界无法相比的。
可见,中国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综合各种因素,中国报业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水平。
我们该做什么?中国报业何以会落后于经济文化的历史进程,以至于形成了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并采取切实措施。
例如报价过高,超出了读者的购买能力,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按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家高级日报的年订费以不超过该国工人人均工资的百分之一为宜。十九世纪初,美国大众化报业问世之前,一份报纸的年订费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星期的工资,即相当于工人年工资收入的百分之二,美国人都嫌贵了。可1992年中国一份对开八版大报。年订价在108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中国职工人均工资百分之四,比美国十九世纪初的水平还高出一倍。这是制约报业发行扩张、普及率提高的最为现实的因素。1994天,中国报界又全面提价,据报刊发行部门的消息,全国约有80%至90%的报纸提价,涨幅高达30%至50%。这无疑会导致报纸发行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削弱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地位。
其它如报纸是否办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对基层报道是否充分,记者和报纸本身在读者中的信任度等等,都是影响发行量的重要因素。
5.浅析我国报业发展模式转换 篇五
一、报业发展的“探险”
建国初期, 在计划经济的作用下, 我国的报纸是以党报一统天下、事业单位运作、邮发合一等比较传统的方式经营, 在1980年、1985年和1992年先后出现了三次办报高潮。
数量众多的报纸, 令邮政部门的运输力量和投递力量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报业的发展。自办发行开始被一些报社尝试, 逐渐成为了报社主要的发行方式。1996年,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出现, 解决了当时大报社越来越强、小报社越来越弱的局面, 优化了人员与资源配置, 为实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在这不断发展中, 我国报业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组建报业集团, 自办发行、短时间打开局面站稳脚跟, 广告数额不断攀升。然而, 当我国报业发展的“探险”进入新时期, 新媒体横空出世, 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陷入颓势, 人们耳边再次响起了熟悉的“拐点论”。在这场媒体变局中, 传统报纸的强势地位似乎将从根本上被动摇, 可是, 这真的是“拐点”吗?
二、报纸数字化
2005年, 中国报业在经历20年的高歌猛进后似乎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经营危机:广告增长率从持续了20年的高位跌落, 年轻读者流失, 发行市场萎缩。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经历了十来年的指数性增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提出我国整个报业正面临一个“拐点”。
七年之后, 有关我国报业“拐点论”的讨论依然在继续, 目前, 报纸和网络媒体不但在并行不悖地发展, 而且呈现互补的状态, 一些报纸和门户网站进行“报网联手”, 而另一些报纸则制作了纸质报纸和电子版两种方式, 力求在传统市场和新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报纸的电子版与传统报纸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载体和互动及分享方式。传统报纸以纸为载体, 买一份报纸意味着买到了数十个版面中的所有内容;而电子版以各种多媒体设备为载体, 即时下载, 互动性增强。就这点来看, 免费的数字报纸更具传播优势, 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以及满足“碎片”的受众。
如今, 人们的生活被偶然或必然的等待时间打得七零八落, 而这种“等待”即被称之为“碎片时间”。而不同阶层的人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沟通, 各自与固定人群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社会阶层也出现了“碎片化”现象。
这两种“碎片化”, 让我们从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 受众则由昔日的单向阅听人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等服务的用户。但是, 尽管新媒体的订制性更强, 但这并不代表它会将传统报纸“拉下马”。据数据显示, 2011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14.1%, 其中报纸广告增长15.6%。尽管与2010年报纸广告18.9%的增长率相比, 上半年的增速降低了3.3个百分点, 但报纸广告仍然领先媒体广告市场总体大盘。
三、新媒体的困境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现阶段实行的信用制度限制, 我们在实现新媒体的道路上还有着不小的障碍。
单从设备载体上说, 普通设备载体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是很高, 如几乎人人可以订制短信手机报, 全国手机用户中定制手机报的却只有20%;其次, 受欢迎程度高的设备又无法普及, 如i Phone、i Pad等智能手持终端几乎满足了新媒体的所有需求, 但是价格昂贵, 无法像传统纸媒一样普及。
新媒体在我国遭遇了如此尴尬的局面, 而报纸则不断地向新媒体靠拢, 报纸的数字化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 于是一个新的“全媒体”理论出现了。
所谓“全媒体”, 从广义上看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看, 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 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在全媒体时代, 四大媒体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打造出一个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强大媒介。在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后, 一些实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的报纸势必会淘汰, 留下的是一些媒介品牌好、竞争力强的报纸。而报业以受众对它独有的忠诚度和信任度成为全媒体产业的核心力量。
应该看到, 虽然新媒体目前还不能真正对报纸构成实质上的威胁, 但是它具备相当大的潜力。在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 报纸也在积极“进化”, “平媒思变”再也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媒介的不断融合, 给报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全媒体时代, 报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要更多。■
参考文献
[1]菲利普·迈尔, 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M].新华出版社, 2007.[1]菲利普·迈尔, 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M].新华出版社, 2007.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1 (1)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1 (1) .
[3]晋雅芬.2011年上半年报纸广告增长15.6%跑赢总体大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08月24日.[3]晋雅芬.2011年上半年报纸广告增长15.6%跑赢总体大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08月24日.
6.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六
根据NAA编写的《2012年美国报纸传媒业收入简况》显示,2012年美国报纸传媒业总收入为386亿美元,较2011年的395亿美元下降了2%。在2012年报纸总收入的386亿美元中,印刷广告收入为189亿美元,数字广告收入为34亿美元,非日报/利基/直销的广告收入为29亿美元,发行量收入为104亿美元,新收入来源为30亿美元。
数据显示,广告收入持续下滑,2012年下滑了6%。其他几类报纸媒体收入增长,发行量增长5%;而一系列新收入来源,包括数字代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并不依赖于广告,2012年增长了8%。
根据15家公司提供的数据,2012年报纸收入的整体组成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发行量占27%,印刷广告占46%,新收入来源占8%,数字广告占11%,非日报/利基/直销占8%。
其中,根据13家公司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来自发行量、广告、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和其他来源而组合的数字收入占2012年总收入的11%。当然,不同公司的情况不同,有的公司其组合数字收入高达29%,而有的公司组合数字收入最低只有8%。
2012年的整体报纸发行量增长了5%,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第一次增长。其中数字方式的发行量收入增长了275%,印刷与数字捆绑发行量收入增长了499%。由于更多的公司转向捆绑印刷以及在线联合访问订阅,使印刷方式的发行量收入下降了14%。
2012年新收入来源增长了8%,本地公司的数字咨询机构的收入增长了91%,电子商务收入增长了20%。
将交付外面预印报纸的印刷、数字化、利基组合起来的广告总收入,占2012年总收入的65%。传统的印刷报纸广告下降了9%,占到了总收入的46%,数字广告增长了5%,同比增长了11%,纯粹的数字广告增长了20%。
2012报业媒体收入细分
NAA根据17家公司所提供的详细数据,分析了各类报纸媒体的同比变化率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15家公司提供的详细数据分析,2012年美国印刷日报和周日报纸广告下降了9%,零售广告下降了8%,全国性广告下降了15%,分类广告下降了9%。在分类广告目录中,汽车下跌了9%,房地产下跌12%,招聘下跌8%,而所有其他分类下降5%。
根据7家公司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2012年利基出版物的广告收入较2011年下滑5%,11家公司报道其直接营销下滑1%。
根据17家公司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2012年数字广告上涨了4%。数字广告收入占广告总收入的11%,占广告收入的17%。
根据10家公司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纯粹的数字广告占数字广告总量的36%,增长20%。然而,数据表明,不同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低端市场,1家公司认为纯粹的数字广告收入只占数字广告收入的1%。在高端市场,1家公司认为纯粹的数字广告收入占数字广告收入的67%,这说明管理策略和市场是重要的因素。
数字广告的同比变化率是很明显的。在17家公司的数字广告数据中,1家公司2012年的数字广告收入呈两位数下降,而另1家公司则增长了33%。这种变化表明,不同的方法和市场策略对底线有明显不同的影响。
2012年有13家公司在移动广告中成交金额翻了一番,但其所占的比例不足总收入的1%。
2012年总报业发行量上涨了5%。但是根据7家公司提供的印刷和数字捆绑发行量收入的数据显示,印刷/数字发行量收入自2011年以来上涨了近5倍(499%),2012年上涨了近3倍(275%)。
在数字发行量收人方面,根据12家公司提的供详细数据,总体而言,数字发行量收入占发行量总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只占1%。在线订阅模式对报纸媒体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当消费者开始适应在移动设备上,特别是平板电脑上阅读报纸媒体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印刷和单拷贝的11家公司的数字发行量收入下降了14%。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收入来源是报纸媒体发展的一种新型类别,这在10年前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数字代理和营销方面,15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详细报告了从数字代理和营销活动中获得的收入,通过数字代理和营销,特别是数字化、社交和移动,帮助当地公司推销他们的产品起了重要作用,使9家公司的收入增长了91%。
在电子商务和交易方面,许多分析家认为,数字领域最大的增长潜能之一不是广告,而是电子商务和交易,或帮助公司与消费者直接联系。2012年电子商务收入上涨了20%。
在事件营销方面,15家公司中有7家提供了详细的事件营销收入,2012年收入下降了9%。
在商业印刷收入方面,11家公司的商业印刷收入在2012年下跌了3%。
在所有其他类别中,许多公司从事有额外收入的工作,虽然规模很小,但一类工作范围较广,如颁发执照、租赁收入、废物及废料销售等。12家公司提供的同比变化率数据表明,2012年这类种收入下降了3%。
2011美国报纸媒体收入
根据美国报纸协会编写的《2012年美国报纸传媒业收入简况》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报纸媒体的总收入为396亿美元。其中,印刷报纸的广告收入为207亿美元,数字广告收入为32亿美元,非日报/利基/直销收入为30亿美元,发行量收入为100亿美元,新收入来源为27亿美元。
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报纸收入的整体组成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
总之,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美国的报纸传媒业总收入下降,虽然只比2011年下降了2%,但说明2012年美国的报纸传媒业形势并不乐观,只能在困境中前行。特别是传统的印刷报纸,受到了网络以及新型媒体的影响与冲击,无论是发行量和媒体广告均呈大幅下降趋势,而新兴媒体则呈大幅上升趋势。
7.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七
【关键词】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中国报业
受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新媒体逐渐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得以运用,然而这一现象却对我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对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文章中笔者针对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新媒体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我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一,新媒体的主体形式会替代传统形式的报纸,致使读者流失;其二,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给我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在经济方面为避免金融危机提供了依据。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报业带来的影响
1.影响报业传统形式下的受众人群。长期以来,我国报业的发展一直是以报纸的形式在发行,而报纸的发行量也是报业生存发展的依据,然而近年来报业的发行量已经逐渐呈现下滑的趋势。因为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实效性,会对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造成一定的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经高达7亿人左右,在信息技术普遍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逐渐深入社会中。然而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人们浏览信息已经逐渐突破了报纸的形式,而是采取更加便捷的网页浏览,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在阅读的同时也省去了报纸对于人们的繁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的便捷性,开始通过新媒体网络获取信息,报纸的年轻消费者及学历较高的消费者逐渐减少。这种现象逐渐发展便会影响到我国报业的收入情况,加上受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报业的发展犹如雪上加霜,面对这种情况,传统形式的报业想要推动自身的发展,便不能只是依靠在报纸的基础之上进行报业的创新与改革,面对现阶段新媒体广泛的发展,我国报业更应立足于新媒体基础之上,全面创新报业形式,开展更加信息化的报业发展形式,将传统的收入途径进行改变。
2.影响广告厂商的资金投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告厂商在考虑降低预算的同时,往往会考虑到网络平台与报刊平台,然而现阶段报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努力控制成本,广告厂商会更加倾向于物美价廉的新媒体网络平台。由于现阶段新媒体技术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也逐渐由之前的传统纸质报刊转变为现阶段的电子形式,由此便更加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新媒体对于传统报业的取代意义便更加显著。
(二)在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下传统报业的改革与创新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传统报业的发展逐渐面临困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已经势在必行。一些发展较快的报社已经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展开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报业改革,在信息资源整合、新闻采编流程等方面与新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结合或者将工作领域进行延长,例如杭州日报的“报网结合”形式,便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报业形式进行结合的有力体现。
1.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推动报业的发展。将传统报业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结合,由此推动报业的发展,是规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报社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报社引进新媒体技术,不只是节省了印刷纸张的费用,规避了市场中纸张价格不稳定带来的影响,另外对于传统报纸形式造成的读者损失进行弥补,在报纸阅读中损失的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吸引,进一步满足读者对于报业的新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全新的形式吸引广告厂商,推动报业的持续发展。由于现阶段手机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电脑,将传统的报刊内容与手机媒体进行结合,全面开发报社发展新形势,也是现阶段报社面对金融危机影响进行积极应对的有效手段。
2.形成市场化的报业发展体系。就现阶段状况来说,在报社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渗透,其发展体系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结合,发展模式较模糊,报社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性能较差,导致报社在新媒体方面的收入比较低,对其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在现阶段新媒体强势发展的基础上,报社要对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变化,将发展体系与市场相结合,形成市场化的发展体系,才能进一步保证报社面对其带来的压力,奠定了将传统报业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决心。
二、国家产业政策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影响
政策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与新媒体的影响下,我国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保障了我国报业的持续发展,对报业发展的目标进行影响。因为在我国范围内报社的集中程度较低,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一直以来我国报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其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减轻报社在资金方面的负担,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保障制度,激发报业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报业发展相关政策,在相关政策中规定,政策本身是与报业改革相连接的,即在改革现阶段报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接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一)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進一步降低了报业的发展压力
我国对于报业相关政策规定,在报业改革的同时国家将提供税收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保证报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能够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我国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中,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要进行大力扶助,全面减少企业应缴所得税。在此基础上,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不仅为报社的发展减轻了财政压力,同时也对报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保障,全面推动了报业的持续发展。
nlc202309081108
(二)在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下产业内部发展举措
1.明确报社进行改革的主体目标。相关政策规定,我国要对不同类别的报刊形势进行明确,其中主要包括经营类与公益类,将公益类报刊中与经营相关项目进行分离,全面实施事企分离制度。而相关出版单位则认为多数报刊应该以企业为标准进行改革。在党政单位下的出版单位要尽早与其分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據有利地位。多数报刊的发展主体目标为市场,即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则要完全脱离政府,自行发展,在市场中激烈的竞争下,会进一步提高报社自身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提高市场中的竞争力,又使报社之间互相抗衡更加剧烈,因此在报业行业的发展中优胜劣汰的形式便会更加明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此基础上设立的系列政策会进一步推动报业之间的整合。现阶段报业的退出也逐渐转变为市场性质的退出,全面推进资源的整合,全面增强了市场导向。
2.优化自身发展资源,壮大报社发展实力。面对我国报业的全面改革,在此基础上,报业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面临日后发展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报社被兼并或收购的现象,然而在其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报社加以注意,在改革的过程中其宗旨并非完成报社的兼并或收购,主要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将报社现存的资源进行强有力的优化,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推动报社的长久发展,壮大报业实力。
3.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转变发展理念。现阶段面对报业的全面改革,一些发展能力较薄弱的报社要当机立断,利用国家所推出的产业政策推动报业的改革,将报业中传统的发展理念进行改变,以此促进报社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已经经历多次改革之后却又发展不理想的报社,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实力较强的报社进行合作,进行企业兼并或收购,为自身谋求新的发展。而对于一些发展能力较强的报社媒体,则可以趁此机会进行产业扩张,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充实自身实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报社进行企业兼并或收购时,需要量力而行,不能只是贪图利益,要立足于报社自身的发展利益,考虑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新媒体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对我国报业的发展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新媒体既影响了报业的受众人群,同时也推动了报业的改革与创新;国家推出的相关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报社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进行降低,同时也为发展明确了目标。由此可见,现阶段能够制约我国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唯一,尤其是在目前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的交互影下,都会对我国的报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中笔者针对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与实施,从新媒体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影响、国家产业政策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影响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意味着报社要充分利用对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推动报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广周.数字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严俊.金融危机、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交互影响下的中国报业[J].东南传播,2015,(9).
[3]丁永芳.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李令.新媒体环境下报业的发展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黄健全(1965-),男,广东汕头人,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经济师(工业经济),研究方向:报业经营。
8.我国报业媒体发展 篇八
关键词:全媒体发展,党报,媒介融合,品牌升级,人才建设,制度保障
一、媒介融合, 打造党报的全媒体阵营
在新型互联网媒体出现之前, 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相对独立、各自为政, 形成相对封闭的媒体空间的可能性较大, 而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引入又让它们之间的交流、互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以互联网新媒体的产生为契机而引发的新型媒体生态的变革, 让媒体的独立成为过去, 融合、贯通则成为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媒体实践上来看, 报网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搭建平台。党报集团要想提高自己的传播水平、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必须紧跟媒介形态的发展变化, 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和渠道, 而且是哪种渠道或平台有效, 最能聚拢更多的受众, 就在哪里布局。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 是构建适合当前舆论传播新格局的, 包括传统报刊、新闻网站、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种平台渠道组成的多媒体、复合传播形态的立体传播体系。
在面对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 主动出击、提前布局成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选择。2006年以来,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资源共享、流程再造, 构建起报刊、网 (台) 、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公众服务平台等“五位一体”的传播矩阵。历史报纸数据库、视频图片库、报刊读者数据库等有效促进了增值传播。新媒体方面, “今日福建”手机客户端、云报纸、数字媒体体验馆等表现良好。2006年来相继启动台海网、海都网、手机报、海都互动报 (手机客户端) 等新媒体项目, 较早地从报网互动延伸服务, 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融合方向探索。2010年, 提出“深化新闻资源整合, 采编流程再造, 培养全天候、多媒体的全能记者”;2011年, 正式提出“构建覆盖广阔、信息丰富、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 打造全媒体平台”;2013年, 法人微博、官方微信、云报纸、数字媒体体验馆、手机阅读基地等新媒体业态愈加丰富;2014年, 《福建日报》移动客户端 (APP) ——“今日福建”上线, 初步构建起了以党报为龙头、报媒和网媒互动互融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一系列动作都彰显了《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开放融合的发展思路。至2015年,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成效凸显, 也预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还是有希望的。
二、品牌升级, 整合党报的优势资源
全媒体时代, 品牌建设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较为分散, 而对从传统媒体转型到全媒体的《福建日报》来说就是相对集中和势在必行的了。自2006年开始, 《福建日报》就着重构建集团化发展策略, 先后组建了以《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为核心的传统媒体阵营, 以海都网、闽南网、台海网为核心的互联网发展阵营, 以“U我95060”平台为核心的全方位生活服务发展阵营, 以各阵营法人微博、公众号为核心的移动互联平台。通过搭建这些平台, 从而构建起《福建日报》集团最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力。而这些品牌之间的优势相通、资源互补、品牌联动则是整个集团品牌升级的最强大根基。由此, 《福建日报》集团通过近10年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品牌, 成为东南省份最具品牌竞争力的媒体阵营。
三、“内容为王”, 发布党报最核心的媒体信息
传统媒体生态中, 媒体价值最核心的体现便是内容生产。从生产到出版, 传统媒体的内容流程也相对封闭, 项目和选题之间也基本处于独立状态, 虽然有时信息会互通, 但只是简单的初级层面的信息互通。新型互联网媒体内容的生产则打破了一贯的模式, “内容为王”依然是其必须坚守的底线, 但在全媒体互联、内容互通的层面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特别是近年突飞猛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颠覆了世界传统的新闻传播机制和规则,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民传播”时代。随着传统媒体垄断发布信息的格局被打破, 那种“我写你读, 我播你听”的单向泛传播式的新闻宣传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只有创新新闻传播, 主动拥抱新的信息技术,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才能化蛹成蝶, 获得新生。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间相对封闭独立的采编一体空间也在逐渐被打破, 信息、资讯、新闻内容的互通互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容相生性的格局也在逐渐生成。同时, 要坚持“内容为王”, 又要超越原有意义上的“内容为王”的局限, 遵循互联网规律找准用户核心需求, 以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把复杂的需求个性化。尤其要重视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从而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到“全媒体信息服务商”的转变。
四、人才建设, 提升党报全媒体人才战略
向全媒体集团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 最核心的是人才, 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配套。为了使采编一线员工从理念到技术操作层面真正实现转型和适应全媒体生产流程, 首先要推进所有编辑记者全媒体化, 即要求编辑同时具备驾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记录符号的能力, 适当地掌握网络技术知识, 熟练使用微博和SNS等网络应用, 与受众互动沟通以及引导大众思维取向的能力。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向全媒体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 包括面向全媒体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重建, 打破以报纸为中心的现有采编生产流程, 围绕全介质传播理念构造全新的采编流程。从报道的策划、报题到稿件上版全流程都应考虑全介质传播要素, 努力做到即时新闻先在网络发布, 并整合到移动终端, 报纸第二天做深度和详尽的报道。同时, 创造性地进行利于聚合战略推进的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机制创新, 以及从传统事业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体制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等, 从而真正留住人才, 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另外, 人才的发展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更新换代, 传统报纸媒体的人才结构容易固化和老化, 特别是在新型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报纸媒体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 急需建立新兴媒体业态的人才更新、引进机制。只有建立全面有效、区别于以往死板套路, 具有鲜明灵活的培养方案, 才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发挥人才的价值, 才能让人才真正融入全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中。
五、制度保障, 搭建党报的新型制度桥梁
由于历史原因, 党报在发展过程中其体制管理都是按照事业单位的模式进行的。在过去传媒生态相对单一, 报纸影响力处于领导地位的时代, 老一套的体制当然适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 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让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和深度全面展开, 以更为开放、融合、竞争的体制应对新型的市场主体。而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也在这一大势之下显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还是公私不分、体制老套、管理僵化, 无法适应新型的市场经济局面。特别是在新型网络媒体生态环境下, 由于旧有的体制约束, 党报媒体始终无法展开手脚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 这也是党报媒体在现代传媒生态中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所以, 为了营造更为开放的发展局面, 构建适合市场环境、新型媒体环境的发展格局, 党报媒体及上级主管部门必须拥有开放发展的视野,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对党报旧有的体制进行改革。加快机制的转变, 建立市场机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中国报纸必须加快融入市场竞争, 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真正实现全媒体转型。报纸只有取得市场身份, 才能根据市场特征, 引入资本、改革体制, 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全媒体平台。对于传统报纸媒介来说, 转制改革的条件基本成熟, 实现完全企业化只是时间问题。当然, 报纸建立市场主体不能脱离主办单位的管理, 主办单位应该大胆授权, 在报纸转企改革过程中, 建立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六、结语
9.新媒体时代报业经营转型初探 篇九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全国报纸种类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报纸广告的经营额, 呈飞速增长的趋势, 目前的大多数报业集团, 都是在当时“强强联合”的指导思想下组建的。但是, 进入21世纪以后, 中国报业发展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具体表现为:报纸负增长日益严重, 发行量大幅下跌。特别是近年来, 纸媒的广告收益的增幅明显下降, 和网络新媒体相比, 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萎缩的态势。众所周知, 支撑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 一旦广告业出现萎靡, 对中国报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报业危机也日益凸显。于是, 报业“拐点论”也尘嚣喧起。那么, 给中国报业造成生存困境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冲击
进入21世纪,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 给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的传统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报纸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平台, 明显不能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脚步。资料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以上网时间而言, 网民日上网时间从5年前的1小时上升到5小时, 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而言, 可以说是无时不网、无人不网。而与之对比的是, 报纸受众的读报时间却由日均90分钟下降到30分钟。更让人担心的是, 报纸的读者群年龄段在向上不断攀升, 而网民的年龄段, 却不断地由青年向中年和老年扩散。报纸受众和读者的大幅度萎缩, 对传统报业发展以及广告效应, 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和影响。
(二) 报纸间同质化竞争激烈
我们所说的同质化竞争, 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中, 同类型、同品质, 但不同品牌的产品, 在营销手段、方式甚至内容上竞相模仿、抄袭, 以至出现雷同的情况。近年来, 报纸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价格战、发行战、促销战不断升级, 部分报纸甚至采取互挖墙脚、互相拆台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报纸同质化集中表现在报纸形态, 即报纸版面的基本格局;内容层次, 即突发新闻的重复很高;运营方式, 即发行手段相似, 经营模式单一这三个方面。
二、报业经营实现有效转型的途径
面临严峻的形势, 中国各大报业集团不能“坐以待毙”, 应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反思战略发展疏漏, 重新规划发展方向。那么, 在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 传统报业如何再造辉煌, 焕发出新的生机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打品牌战略牌
日本学者在《报业的活路》一书中提出, 未来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媒体不论是纸质还是网络都没关系, 关键在于利用时代产生出来的新闻媒体发挥报纸的强项。报纸的强项是信息, 是内容。以传统和信用为基础竭尽全力收集的信息才是报纸最大的财富”。众所周知, 品牌的优劣, 是一个商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该商品能否盈利, 能否占领市场的重要竞争水平。报纸作为一种特定的商品, 也必须要打好品牌战略, 锻造出战略品牌。但是,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想靠过去那种行政力量干预, 有“吃老本”的思想, 是根本不可行的。首要的问题是, 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报纸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一份报纸都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才可能成为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成为品牌。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呢, 这就需要报纸必须要具备更多的创新性、战略性。要通过提升报纸质量, 提高报纸深度、广度甚至娱乐度, 赢得忠诚读者和报纸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空间。
(二) 拓展经营发展渠道
近年来, 我们把报业萧条的原因, 主要归咎于新媒体的冲击。我认为, 新媒体的影响固然存在, 但这只是外因。全国报业发展萧条的内因是, 原有的报业发展体制机制已经远远滞后于目前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社会和传媒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如果各报业集团及报社还是抱残守缺, 死守着原有的那套搞法不放, 到最后必定只能走进死胡同, 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因此, 报业经营转型, 只有大踏步跨界发展, 搞多元经营, 才真正有希望走出目前的困境。
(三) 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我们认为, 当前报业的发展应该走一条横向多元化战略发展的道路。具体说来, 就是要把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不同媒介资源平台进行全面整合, 力求构建出一个更大更广的全媒体推广、宣传、消费的框架和平台, 在实现资源的大幅度整合中提高效益, 实现成本的最大化。目前, 很多媒体都走上了这条复合型发展的新路子, 这种现象北上广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上海某媒体集团, 就曾把电台、电视台、杂志、报刊、网络整合为一体, 目前就已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业中名列前茅的巨头。这些案例, 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坚持抓好广告经营这个发展之本
应该说, 在任何一个时期, 广告都会是报业收入的重要支柱。在纸媒广告业日益萎缩, 广告增幅大幅度下降的今天, 如何在重重围困中实现有效的突破, 谋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呢?
一是要树立信心。温家宝曾说, “信心比黄金重要”。这一论断同样适合于纸媒广告业。尽管新媒体发展很快, 在声势上已经力压报纸, 部分人就开始“唱空”报业发展。甚至可以说, 与互联网媒体相比, 今天的报纸在很多领域同样存在“不公平”的待遇。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看到, 各大企业在宣传战略上, 没有一家能够忽视报纸的重要性, 几乎所有的大品牌投放市场, 都要在中国权威报纸上做广告, 特别是中央级的《人民日报》以及各省市的党政机关报, 他们在宣传领域的权威性仍然无人能够撼动。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从各大企业的信任度来看, 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报纸, 排在第二位的是电视, 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互联网。因此, 我们报业人无需害怕任何对手, 更何况报人的内部竞争。纸媒有责任, 也有能力帮助社会大众释疑解惑, 也能够挖掘出消费者喜爱、有价值信息。
二是要提高内功。对于企业而言, 广告宣传不过是其营销方案中的一个环节, 很多企业主在制定方案时候, 更看重的是通过报业的权威性来塑造企业的形象, 打造企业的品牌, 推广产品的形象。而绝不是仅仅满足于购买版面, 让受众知道有这个商品。因此, 报业媒体在为广告主提供服务的时候, 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如何出售广告版面上, 更应该从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入手, 更好地开展各种广告或活动策划, 特别是要提升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审核能力, 在大众中树立口碑, 增强对该报纸的信任度, 愿意购买报纸上刊登的广告信息的产品。信任度和口碑一旦树立, 必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广告来源。
三是要实现多媒介互动。从传统报业广告发展方式来看, 大多都是局限在版面、形式、折扣、付款方式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易。但是, 在今天这个全媒体社会环境下, 纸媒广告想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留住打广告的商家, 就必须要走多介质联动这条新路子。以房地产广告为例, 这条广告链条可以延伸到涉及房地产开发、营销、二手中介、装修建材、厨卫、家具等多个领域, 同时, 报业广告的触角也延伸到了户外、公交车体、手机报、网络等领域。
摘要: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全世界的传统报业都受到了强烈冲击, 中国作为传统报业大国, 也踏上传统报业改革的历程。当前中国报业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又如何实施经营转型?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10.2011年报业印刷稳步发展 篇十
2011年的报业印刷,在延续了2010年走出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态势下,又获得了稳步发展,让业界欣喜。报纸印量稳步提高
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对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共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各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厂共145家单位报来数据。这145家报业印刷厂2011年的报纸总印量为1174.86亿印张(如表1所示)。由于本次调查范围有所扩大,有较大印量的单位报来了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的总印量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比例应调整为70%。以此计算,201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678亿印张,较2010年的1613亿印张增长4.03%。全年耗用新闻纸377万吨,较2010年的363万吨增长3.86%。
2011年度的印量调查,仍以年印量大小顺序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单位数量变化较大,增长了9.09%。而2011年印量呈现正增长的单位有118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81.38%,且其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42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28.97%,这延续了2010年调查的较好形势(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53家,所占比例为37.32%),且年印量在2亿~5亿印张和5亿~10亿印张的单位所占数量较多,分别为12家和10家。此外,2011年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为27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18.62%,与2010年调查数据(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呈现负增长的有24家,所占比例为16.90%)相比,虽负增长的单位数量稍有增长,但明显好于前几年调查中均有25%左右的单位呈现负增长的情况。
从地区上来看(如表2),2011年各大区的增长均在4%左右,从中也可以看出,虽各大区增势缓于2010年(调查中各大区的增长均在8%左右),但也处于良好态势,其中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6.30%和5.09%。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则只有辽宁省(1.23%)、上海市(1.20%)、湖北省(0.46%)和广东省(0.04%)这4个省市的报纸印量呈现较小负增长,且8个增长超过10%的省市中,印刷较发达的江苏省也以10.18%的成绩入列,值得关注。
纵观2011年报纸印量的情况,可以看出在2010年走出过去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基础上,报纸印量在2011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少大报的印量持续下降甚至倒闭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报纸印量能稳步提高,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振兴等不无关系。而且,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报纸在各种媒体中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报纸的公信力,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我国报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
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报业印刷仍会有一定发展,这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快速发展中便可看出,而这也将改变我国各地区报业印刷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此外,如免费报纸、企业内部报纸等类报纸需求的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我国报纸印量,且有益于丰富我国报纸种类。因而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报纸印量仍将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且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仍将存在。
报纸印刷质量全面提升
报纸印刷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报业印刷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每年开展经常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至今已有22年历史。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至1990年6月,当时由于报纸还有一部分由铅印生产,且当时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参评的53种报纸中只有2种质量合格。但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促进了各报业印刷厂对报纸印刷质量的重视,每年举办的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质量问题、借鉴有益经验的平台,因而也促进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改进。
正是在每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的促进下,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新技术引入步伐加快,因而也使报纸印刷质量有了稳健而迅速的提升。如报业印刷领域的“铅改胶"大改革,使各报业印刷厂积极淘汰旧有铅印设备,一改铅印生产问题多、质量差的状况,使报纸印刷质量得以大跨步提升;又如报纸生产由黑白报向彩报的逐步转变,使得报纸印刷质量有了质的发展,随即彩报图片的印刷质量也不断提升;而CTP制版、数码打样、软打样、色彩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CIP3数字墨控等新技术的逐步引入,也让报纸印刷质量有了更高、更稳定的提升空间。
因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国报纸印刷质量已获得全面提升。在2011年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共有86家报社印刷厂的90种报纸参检,在送检的样报中,达到精品级的报纸有30种,优质级的报纸52种,良好级的报纸8种,不仅没有一种报纸的印刷质量不合格,质量最差的报纸也都进入了良好级,90%以上的报纸印刷质量达到了优质级和精品级。
在2011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首次有20余种地市级报纸自愿参加检测,其中包括如《烟台日报》《嘉兴日报》《三峡晚报》等印刷质量优秀的地市级报纸,这也表明,我国的报纸印刷质量已整体获得大幅提升,不仅是中央各报、各省级报的印刷质量较高,众多地市级报纸的印刷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
在我国报纸印刷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报纸仍在存在一些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文字墨色不均匀,有的标题、文字密度偏低、发灰;二是图片色彩偏色,印前工序和印刷工序脱节,引起图片色彩还原不当;三是彩色套印不准,当前要求套印精度≤0.15mm,经过努力是应该能够达到的。
报业CTP制版量已超50%
nlc202309040505
近年来,我国报业印刷领域对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中,对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积极引入与全面普及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仍对2011年报业CTP应用情况做了全面统计,共有139家报业印刷厂提供了有效数据。这139家报业印刷厂的CTP总制版量约为918万张,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估计,本次调查的CTP总制版量占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的77%左右,以此计算,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已达1192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55%。相比2010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786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38%,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增加了406万张,制版总量占比大幅增长了17%。
近几年,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可谓大势所趋。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在年制版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50%,表明报业CTP制版工艺已稳坐半壁江山,这也是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自2010年年制版总量占比跃升至38%后的又一大飞跃。
调查中还可以发现,这139家报业印刷厂中,配有CTP设备的单位有116家,占比高达83%;年制版总量在10万张以上的52家单位中,有49家已上马CTP设备,且CTP制版量占比不低,多在50%以上;其中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36家单位中,有34家采用CTP制版,部分单位还100%采用CTP制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大范围普及程度。
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厂中广受欢迎,不仅因为这种工艺可大幅提高制版速度和质量,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因为其可使数字化扩展到制版环节,有效提高报业印刷厂的自动化生产控制水平。尤其是在胶片价格不断提高、激光照排机及相关零配件面临断档等的紧迫条件下,各报业印刷厂几乎都在抓紧上马CTP制版工艺。而国产版材产量、质量的不断提升,品种的增加,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CTP设备品种、规格的增加,已可适应报业印刷厂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可适合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需要),这也是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大要因。
在这种形势下,各报业印刷厂正逐步淘汰旧有传统制版工艺,或直接全部启用CTP制版工艺,实现100%CTP制版。仅在北京地区,2011年解放军报印刷厂、北京日报印务中心等报业印刷厂均已引入或计划引进多台CTP设备,正朝100%CTP制版的目标迈进。据预测,未来两年内我国报业CTP制版量将占到年制版总量的80%左右。
报厂强化科学管理加大多元拓展
在当前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等形势下,我国报业印刷厂纷纷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借此良机进一步加大报纸印刷技术革新、加强报纸生产管理,以求在保质、保量完成印报任务的同时,提升企业活力,实现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在此过程中,内部考核科学化是报业印刷厂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课题,报业印刷厂或通过ERP系统实现考核数据化管理,或通过制定如“卷筒纸的平张化考核管理”、分配奖励机制等制度区分考核层次,并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以打破惯有的分配平均主义。这些举措收效不错,且受到不少报业印刷厂员工的欢迎。
同时,越来越多的报业印刷厂也更加关注员工培训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借助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良机激发员工提升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不少报业印刷厂采取竞赛和日常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员工中形成努力学习、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从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的优良成绩也可以看出:全国共有124家报业印刷厂的650名选手参加轮转印刷工初赛选拔,有58家报业印刷厂的96名选手进入全国决赛,最终有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有5名,三等奖70名,优秀奖19名。
此外,众多报业印刷厂也纷纷加大了多元拓展的力度,以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众多报业印刷厂或借搬迁改造、更新设备之机,或在适应转企改制的同时,积极尝试向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其他印刷业务领域拓展,同时也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上不断展开新的探索。
当前,全国已有超过10%的报业印刷厂拓展了报纸印刷以外的业务,多集中在图书、期刊、包装、广告等印刷业务领域。其中,部分报业印刷厂还依托集团优势,在多元拓展时积极争取集团内部及其子公司的书刊、文件、商业印件、包装等相关印刷业务,如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就承担了集团旗下地铁传媒公司的大量地铁广告喷绘业务,并顺利进入了数字印刷市场;少数报业印刷厂也凭借自身资源整合能力,正考虑或已启动与数字媒体的衔接业务,如开展在线印刷联盟业务、开设印刷商务网站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报业印刷厂在进行多元拓展时,也遭遇一些困难,尤其在拓展新业务领域时常遇见业务量较为不足的情况下,自身技术力量和管理也略显不足,这常常使报业印刷厂在这部分新业务开拓上较为吃力,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而要转亏为盈,更需做出努力。在当前国内外印刷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印刷成本上涨、工资投入加大、印刷工价下降的当下,要保证企业自身可以从中分得足够份额,报业印刷厂还须在差异化、市场化上多下功夫。
【我国报业媒体发展】推荐阅读:
南方报业笔经10-09
报业相关词汇英语翻译06-15
校对岗位职责(报业集团)09-02
我国经济发展进步09-13
我国肥料发展趋势分析10-21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10-23
我国农业发展方向11-06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06-12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07-10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08-25